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CDC:管好抗生素 5年可救3萬7千人

 

(中央社華盛頓5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公布報告指出,醫療院所與公衛部門若能更密切合作,未來5年能夠拯救3萬7000人免於抗藥性細菌與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死亡。

路透社報導,CDC報告指出,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細菌,1年會在美國造成200萬病例與2萬3000人死亡。之所以會有這種「超級細菌」,源自抗生素濫用。

報告說,如果衛生部門與醫療院所能更嚴格管制抗生素使用與協調合作,未來5年可以預防61萬9000起抗藥性細菌與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difficile)感染與3萬7000起死亡病例。

根據法新社,CDC主任佛利登(Tom Frieden)說:「醫療院所發生的抗藥性感染,對美國的威脅愈來愈大,每年奪走好幾千條人命。」

佛利登說:「如果醫療院所、安養中心與公衛部門能合作改善抗生素使用與感染管制措施,患者因此受到保護,我們便能顯著降低感染人數。」(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管控抗生素的原則並不難,這把鑰匙在醫師身上:儘量少開,能不開就不開,非到必要關頭,絕不輕言動用。

因為濫用抗生素,就是在訓練細菌產生抗藥性,培養超級細菌。

濫用抗生素,是醫療生態中為了立即消除症狀(有時候甚至還達不到症狀緩解),短視近利,最後得付出悲產代價的典型,當然患者也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因為許多人不願意讓一些小病走自然的病程,只是想靠醫師的神藥來迅速減緩病程,到頭來,賠上健康代價的還是自己。

環視國內的醫療環境,抗生素濫用仍普遍存在,這篇報導提到的隱憂,隨時可能爆發,建議大家對於抗生素的使用務必謹慎,到門診求助時,儘量跟醫師溝通抗生素,能省則省,醫病才能互利。

小病真想縮短病程,也可以透過整合醫療來提升當事人的免疫以及身體修補能力,不但可紓緩症狀,又能避開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5/p0804-hai-modeling.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凝膠擦傷口保護一時 卻可能留黑疤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塵爆事件病患的清創治療,引起大家對傷口細菌感染的重視,不管是大人小孩,幾乎都曾有跌倒擦傷的經歷,近年來流行一種敷料凝膠,只要在剛受傷的當下抹上去,就會形成防水保護膜,但其實卻有可能留下一輩子的痕跡。

有接觸地面或污染源的傷口,因為所含的細菌量愈多,就算凝膠隔絕了空氣,裡頭仍可能有厭氧菌作怪,導致癒合不完全而黑色素沈澱

醫師表示,不論傷口深淺,在上任何敷料前,一定要做好消毒的動作,才不會到頭來,還要花大把銀子雷射,卻效果有限!

鄭醫師補充:

有汙染的傷口最好消毒,但別忘了消毒後,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沖過,可以幫助傷口恢復較快。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溫飆 易心臟病猝死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體溫突然改變可能引起心律異常,進而引發猝死危機。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生理學期刊》(JournalofPhysiology)。

足球選手比賽比到一半突然猝死,或小嬰兒睡覺時突然死亡多與心律異常有關。像DNA先天變異導致心臟蛋白結構、功能異常等因素就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

加拿大西門莎菲大學生物醫學生理學、運動學教授彼得‧羅賓表示,心臟肌肉細胞協調良好、共同運作時,心臟就能規律收縮,血液就能有效流至全身。一旦心律失常,心臟就無法有效打出血液,有些嚴重病例甚至產生心因性猝死悲劇。而心臟細胞外膜有一些微小蛋白分子,這些分子會發出電子訊號促使心臟細胞作用,讓心臟可順利收縮。溫度變化會改變所有蛋白質作用,部分DNA變異會讓蛋白質對溫度變化更為敏感。

羅賓教授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蛋白質對氣溫更為敏感。當運動時體溫上升,或睡覺時體溫下降,這種蛋白質就無法正常作用,此時就會干擾心臟收縮,進而造成心律不整,甚至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

羅賓教授建議,民眾可以檢視過去是否有家人因心臟病突然發作而猝死,或者自己是否常莫名其妙昏倒,如果有這些情況,最好到醫院就醫。透過心電圖檢查、基因檢測、改善生活習慣等方式,或許可以幫助預防心律不整,進而避免心因性猝死悲劇。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強調的體溫的升或降,會影心臟細胞外膜的小分子蛋白,這些小分子蛋白會發生電子訊號使心臟細胞作用。體溫在上升或者是下降時,某種基因變異會是這些小蛋白分子比較難調適,因此體溫帶來的變化直接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增加猝死風險。

這可以解釋有些人在天氣炎熱或者是寒流來襲時,心臟病發甚至死亡的原因。而睡覺時體溫下降,是人體自然身體反應,總不能讓睡覺也變成心律不整的風險吧!如何解決呢?建議大家不妨鍛鍊肌肉,尤其是核心肌群的鍛鍊,更容易讓身體保溫,體溫起伏不致於太大,降低相關風險。有氧運動比較難鍛鍊肌肉,建議大家,運動最好重訓和有氧運動兩方面兼顧,保健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Differential thermosensitivity in mixed syndrome cardiac sodium channel mutants

  1. Mena Abdelsayed,
  2. Colin H. Peters and
  3. Peter C. Ruben*

DOI: 10.1113/JP270139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3/JP27013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空腹吃口香糖減肥?醫:只會引起胃部損傷

再過不久即將迎接農曆新年到來,長假期間往往會享受美食,但對胃食道逆流的患者而言,可能因飲食型態改變造成疾病發作,必須特別注意。醫師表示,平常可從生活和飲食習慣調整,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病情,有五個重點可提供民眾參考,包括減重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一名三十歲女子,因聽信網路上說只要空腹嚼口香糖就能幫助預防蛀牙外,還可減肥,但是才嚼兩天,就覺得胃部不舒服、還覺得臉頰肌肉痠痛。到底,「空腹嚼口香糖」對身體又有什麼影響呢?

曾有牙醫師表示,喜歡咀嚼口香糖的民眾要特別注意,因為咀嚼的動作可能使臉部肌肉過度使用、鍛鍊,刺激下頜角的肌肉和骨骼發育,使得外觀呈現方形的「國字臉」,有些人認為不太美觀。然而,也有一些人相信咀嚼含有木糖醇口香糖,可幫助預防蛀牙,對此,專家認為是因為口腔細菌無法藉由木糖醇獲得營養,因此可預防蛀牙,至於能否達到減肥效果,目前則無醫學實據。

宏恩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暨肝膽胃腸科主任譚健民醫師指出,一旦開始咀嚼食物,會讓口腔分泌大量唾液,同時也會反射性地分泌胃酸。一般來說,胃酸分泌機制係以「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成三階段,即頭期、胃期、腸期,這三時期在運作時幾乎是同時開始而相互重疊的,也就是說,進食動作引起頭期胃液分泌,接下來傳入衝動皆是來自於大腦的感受器,如眼、耳、口腔、咽喉以及食道等器官。

因此,在咀嚼動作會使大腦中的反射中樞得到刺激,如下視丘、大腦皮層等部位,並且,經由迷走神經來進一步刺激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再加上,空腹時本身就會產生大量胃酸,使得胃部內處於「高酸」的狀態,當然會有如案例中女子所陳之「胃部不適」的情況出現。

譚健民醫師叮嚀,咀嚼口香糖最好的時機,是在吃過飯後的一個小時內進行。若是胃部長期處於高酸狀態,容易引起十二指腸黏膜衍生損傷或其他腸胃道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長時間空腹、即使是空腹時也不要吃口香糖,以免刺激更多胃酸分泌

鄭醫師補充:

嚼食對腸胃道是一種反射動作,因此空腹嚼口香糖的確會引發胃部分泌胃酸,有胃酸不足困擾的人,不妨利用飯後一小時左右的時段嚼食口香糖,既能幫助消化,又能清潔口腔,一舉兩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燒傷死亡率高 醫嘆無力回天

中國時報【邱文秀、林宜慧╱台北報導】

八仙樂園粉塵爆炸事件當晚,大批休假的醫護人員都被召回搶救傷者,但醫師不是神,也有無力回天的時刻。有醫師提出「大燒傷死亡率」公式,表示有些結果,是在燒傷發生當下就註定了;希望不幸事件發生後,不要苛責醫護人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劉文勝昨日表示,事故當天中興全院動員,但他還是必須向大家說一個不好的消息,就是大面積的燒傷,死亡率非常高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志華則表示,其取自於國外文獻,但因應不同國家的醫療水準,同一死亡分數在不同地區死亡率有差,依台灣非災難時醫療水準,死亡分數達130左右,存活率是零,但這次意外短時間湧入大量傷患,不能單靠公式評斷。

劉文勝透過臉書貼出大燒傷死亡率公式(Baux Score),其計算方式為:年齡加上燒傷面積,等於基本死亡分數(若有嗆傷,再加17);接著,再將死亡分數乘以0.8,就會算出死亡率

「一開始的燒傷註定結局,請諒解現在醫學的限制!」劉文勝強調,大燒傷的死亡率都很高,請外界不要苛責第一線的醫護人員。

對於這套公式,台北榮總醫師吳元宏也引用,並以八仙塵暴首位死亡的20歲女性為例進行計算。吳元宏寫道,20歲女性,燒傷面積90%,因肺部灼傷插管再加上17,根據Baux Score公式,換算後死亡率約為8成

劉姓台大急診室醫師表示,大燒傷發生當時,只要燒傷程度達2度或3度,有些結局一開始就註定了;甚至在落後一點的醫療環境,可說死亡率幾乎是100%。

劉醫師說,醫生真的不是神,當燒傷面積達90%以上,醫生真的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不可諱言的是,有人運氣很好可以存活,可是8成以上的人都救不回來。

鄭醫師補充:

上述這則報導,不是醫療人員為了卸責而先幫大家打的預防針,這則報導提到的燒傷死亡率估計,所有的醫師在醫學院都上過,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狂練馬甲線過猛 椎間盤突出

夏天許多愛美女性狂練馬甲線,希望露出結實小腹,但小心姿勢錯誤,反而傷了脊椎。1名24歲的女性上班族,利用網路上的影音示範,在家練腹肌,結果姿勢錯誤,造成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疼痛不已。

水蛇腰小蠻腰,每個女生最夢想的身材,就是有馬甲線,怎麼練,大部分的人都是,上網搜尋各種教材,腹肌馬甲線10分鐘搞定,一名24歲的女性上班族,就是看網路影音示範自主健身,但片面資訊不太正確,她做仰臥起坐力度過猛,造成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疼痛不已。

如果背部是拱起,沒貼合地面,加上猛力起身,腰椎就容易受傷,像這樣貼緊地面,脊椎一節一節,從頭到尾彎曲起,才是正確姿勢,另外也可試試反向捲腹,完全是用下腹部力量,脊椎不會受傷,教練也提醒,核心訓練結束,記得做些腹部延展,避免運動傷害,切記不管做什麼運動,慢慢來才不會受傷。

鄭醫師補充:

練腹肌時,背部壓力會增加。因此,若是不當訓練,背部肌肉力量不足,可能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因此,練腹肌之前,最好先鍛鍊背肌,背部肌肉是核心肌群鍛鍊的重點。適當的核心肌群訓練,再來鍛鍊腹肌,才能降低相關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生素治盲腸炎有效 或免開刀

 
芬蘭醫生證明用抗生素治療盲腸炎效果很好,今後或許不用開刀就可以解決盲腸炎了。

過去一百年,盲腸炎都以手術割除盲腸解決。不過,芬蘭「土耳庫」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把五百三十名盲腸炎病患,分成兩組。一組用抗生素治療,一組動手術。動手術的一組只有一人沒有完全康復。抗生素治療的有七成三痊癒,另外的兩成七再動手術切除。這兩成七的病人痊癒以後,並沒有留下後遺症。

研究人員說,今後碰上盲腸炎病患,醫生應該告知可以切除也可以用抗生素治療。由病人決定是要開刀還是服藥。

不過,醫生警告,盲腸炎可能致命,一定要立即就醫,再決定該怎麼處理。

鄭醫師補充:

我曾聽過一位小兒科醫師分享她的臨床經驗,她提到有一次,她的小孩被送到急診住院準備開刀,但被她阻止。她當時建議家人先不要開刀,同時服用大量的松樹皮萃取物,三天之後,家人完全康復,也不需開刀。

熟悉松樹皮萃取物的專業都知曉,這是一種生物類黃酮,強效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體內的抗氧化營養,像是維他命C以及E等等,作用得更有效率。

以分子矯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高劑量的維他命C,可視為天然的抗生素,因此,上述兒科醫師的作法就比較能理解了。

參考文獻:

Salminen P, Paajanen H, Rautio T, et al. Antibiotic Therapy vs Appendectomy for Treatment of Uncomplicated Acute Appendicitis: The APPAC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5;313(23):2340-2348. doi:10.1001/jama.2015.6154.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3203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3D立體電影 有助訓練腦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看3D立體電影,彷彿會射出來的箭,以及好似伸手可觸碰的影像,都讓人坐在椅子上也能身歷其境,血脈噴張,但3D立體電影除了有娛樂的效果,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更發現,3D電影可以鍛鍊大腦,有助提高認知能力。

受測者看3D電影 腦部活動量明顯增加

此研究來自英國倫敦大,研究人員共找了一百多人參與實驗,讓他們觀看迪士尼的3D電影,前後分別進行大腦的鍛鍊測試。

研究結果顯示,在觀看3D電影後,受測者在認知能力上,提高了兩成以上,其中反應時間,同時也提升一成左右。此外,受測者觀看電影時,頭上也會戴上頭套掃描儀器,進一步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量,而呈現出來的結果,明確指向腦部活動量的增加,顯示3D電影也許可以成為改善腦部活動的重要關鍵。

鄭醫師補充:

這應該是電影公司出資幫助做的研究,因此看到都是比較正面的報導。

之前的研究除了發現3D電影無助於讓觀影者產生更多情感共鳴外,也不會因此能回想更多電影的細節,更容易引發眼睛震顫、頭痛以及癲癇的發生,因此有頭痛、偏頭痛以及癲癇病史的人最好避免。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5/may/21/watching-3d-movies-helps-improve-brain-power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1/aug/11/3d-no-better-than-2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致死率超過3成 認識中東呼吸症候群

 
南韓確診3例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引起曾遭受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疫情的台灣民眾高度注意。什麼是MERS-CoV?為何它被稱為新SARS?衛福部疾管署為什麼提醒國人赴中東旅遊遠離駱駝?看完這篇就懂了。

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CoV

是一種2012年才發現的新型病毒,這種病毒被認為和造成SARS的病毒相似,最早出現在中東,於2012年9月被發現於一名近期曾去過沙烏地阿拉伯的卡達病患身上。世界衛生組織今年2月統計,自2012年9月以來,已確診超過983例,死亡人數超過360人。在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卡達、英國、德國、法國等國陸續發現確診病例,部分國家出現可能人傳人的群聚感染事件。

致病原: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

•潛伏期:2-14天
•臨床表現包括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與呼吸困難
–通常會有肺炎;部分有腸胃症狀如腹瀉
–部分病人會出現腎衰竭、心包膜炎、血管內瀰漫性凝血(DIC)或死亡

特性:

•有限性人傳人,社區感染風險低,但易造成院內感染

•致死率約35%

•台灣民眾無免疫力

傳染方式:

研究發現自中東當地單峰駱駝可分離出MERS-CoV,其基因序列與自確診個案檢體分離出之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

另一研究指出MERS-CoV病毒可在低溫(4℃)的駱駝生乳存活72小時,部分確診病例亦曾飲用駱駝乳。

•冠狀病毒主要透過大的呼吸道飛沫顆粒,以及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等方式傳播。

•病毒也可以在糞便或尿液中被偵測到

•特殊狀況下因呼吸道分泌物或糞便產生飛沫微粒而透過空氣傳播

台灣防疫措施

疾管署目前將沙烏地阿拉伯列為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旦、卡達、伊朗、阿曼等國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如何預防

(一)欲赴中東地區的民眾,請提高警覺並注意個人衛生及手部清潔,同時儘量減少至人群聚集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活動,或與有呼吸道症狀者密切接觸。此外應避免前往當地農場、接觸駱駝或生飲駱駝等動物奶,以降低受感染可能性。

(二)自中東地區入境的民眾,若出現發燒或有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主動通報港埠檢疫人員,並配合接受檢疫及後送就醫作業,進行採檢與醫學評估;返國14天內,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或有發燒症狀,則應配戴口罩儘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

鄭醫師補充:

這兩天南韓爆發三例3例中東呼吸症候群病例,由於死亡率高達3成,因此對此疾病最好有些基本的認識,這類疾病對生命的威脅,不亞於SARS,在加上目前無確定的藥物或者疫苗可以治療或者預防,因此,目前只能自求多福,降低感染風險。

建議大家睡眠充足,規律運動,補充足夠的營養,額外補充鋅、維生素D(可以藉由曬太陽來達到)來幫助免疫系統對抗可能的傳染風險。也有一些特殊的感冒預防以及加速恢復的補充品可以協助,想了解的人可以和我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握力洩漏心臟健康

研究今天指出,要評估1個人的死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測握力是個簡便且低成本的方法。根據研究,測試握力比量血壓的收縮壓,更能夠預測早死風險。

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為首的研究人員進行大規模調查,對象涵蓋17國近14萬名35歲至70歲患者,追蹤時間長達4年。

研究發現,這4年期間,受試者的握力每下降5公斤,任何原因的死亡風險增加16%,心臟病發風險升高7%,中風風險也會提高9%

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

當研究人員把年齡、吸菸與飲酒習慣、教育程度及職業等會影響健康的因素都納入考量後,結果仍然相同。

 

鄭醫師補充:

心臟健康風險可以透過握力檢測來預知,這真是既簡單又有立即的提醒作用,有心臟疾病困擾的人,不妨透過握力測是來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心臟是否OK。握力測試儀並不貴,建議大家除了量血壓,也可以量量握力。

參考文獻:

  1. Darryl P Leong, Koon K Teo, Sumathy Rangarajan, Patricio Lopez-Jaramillo, Alvaro Avezum, Andres Orlandini, Pamela Seron, Suad H Ahmed, Annika Rosengren, Roya Kelishadi, Omar Rahman, Sumathi Swaminathan, Romaina Iqbal, Rajeev Gupta, Scott A Lear, Aytekin Oguz, Khalid Yusoff, Katarzyna Zatonska, Jephat Chifamba, Ehimario Igumbor, Viswanathan Mohan, Ranjit Mohan Anjana, Hongqiu Gu, Wei Li, Salim Yusuf. Prognostic value of grip strength: findings from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PURE) study. The Lancet, 2015; DOI: 10.1016/S0140-6736(14)620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摔倒後變藝術、數學天才 但過往回憶全沒了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你願意以回憶為代價,來換取一顆天才的腦袋嗎?這看似只在電影中才會上演的情節,竟真實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47歲的農場工人莉(Leigh Erceg),自從2009年的摔傷導致腦部受創後,就完全變了一個人。她忘了自己前半生的一切,卻變成一個在藝術、文學和數學領域中少見的天才。專家學者經診斷後發現,莉得了「後天性學者症候群(acquired savant syndrome)」,導致腦部負責藝術和數學的區域大幅提升了感知能力。

但特別地是,莉還同時出現感官聯覺的問題,導致各種感官混淆。她在聽音樂時,能「看見」優美的音符;她在看繽紛的色彩時,能「聽見」顏色的旋律。

邁阿密一位神經學家布雷特(Brit Brogaard)表示,就他所知,莉是全球唯一一位腦部受傷後,得到後天性學者症候群與產生感官聯覺問題的女性。

莉過去曾是一名好動的運動員,如今卻成了藝術、數學領域的天才。雖然獲得了多項領域的才能,卻也因此失去了過去珍貴的記憶,甚至連她的媽媽都認不得了。

新聞相關圖片

( 圖 / ABC News Videos)

鄭醫師補充:

所謂的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指的是因為大腦某些區域功能不彰或者受到傷害,導致其他大腦區域出現代償性作用,而出現代償作用的區域的腦部功能表現會比一般人表現更突出。大部分的自閉症患者,並無所謂的後天性學者症候群,唯有少數某些某些特殊天分,被視為天才的人才會有類似表現,知名的電影《雨人》就是在描述某個自閉症患者擁有常人難以想像,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有興趣的人可以再把這部電影翻出來看。

大部分嚴重腦傷的人,智力表現只會越來越差,類似這種代償性作用的機率不高,建議大家還是要好好保護自己大腦,不要讓頭殼摔壞比較妥當。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082783/Colorado-rancher-49-accidental-genius-art-poetry-mathematics-suffering-traumatic-brain-injury-2009-fall.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金雞獨立撐不到20秒 小心中風找上你

 
中國時報【諶悠文】

明星李蒨蓉在阿帕契直升機前單腳照相,成為最熱門的拍照姿勢,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在《中風》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就指出,無法單腳站立超過20秒的人,發生「沉默型」中風的機率增加,也就是沒有症狀的小中風,日後發生爆發性中風和失智的風險會較高。

從平衡感可以看出個人的健康狀況嗎?京都大學基因醫學中心副教授田原康玄主持的這項研究發現,單腳平衡能力,是腦部健康的一個重要測試。

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去年發現,如果53歲的中年人能夠閉眼單腳站立10秒,之後13年很有可能保持健康。可是,如果53歲的男女只能勉強閉眼單腳平衡超過2秒,他們在66歲以前死亡機率,是能夠「金雞獨立」超過10秒的人的3倍

人體維持平衡要整合3種訊息。第一種是視覺,眼睛把周遭的空間訊息,透過視神經傳給大腦。第二種,關節和肌肉彎曲或伸展動作,所產生的肌肉運動知覺,會送訊號給腦部。第三組訊息來自內耳。

送至腦部的訊息出問題時,平衡容易失調,例如:罹患內耳迷路炎。隨著年紀增長,平衡感也容易變差,關節炎等病症會使得關節和肌肉的肌肉運動知覺訊號變得較不可靠。

根據英國國民保健服務,65歲以上長者1/3每年至少跌倒一次,跌倒是75歲以上老人最常見的意外傷害死因。

醫師提出訓練自己平衡系統的方法,比如:刺激前庭眼反射的運動,包括:原地踏步,眼睛注視前方一個點。

另外,高跟鞋和運動鞋換著穿,有助於讓腳和腿部的平衡感受器保持開啟狀態。高血壓會導致腦部小型動脈硬化,進而使平衡出問題。體重維持在健康標準、規律運動、減少食鹽攝取,有助於控制血壓。

去年西雪梨大學的研究發現,游泳是最能有效防止老年人跌倒的一項運動,打保齡球也是一種改善手、眼和身體協調能力的良方。

鄭醫師補充:

單腳站立超過20秒,需要平衡系統、視力以及肌肉協調等來協同完成,無法撐到一定秒數的,提醒當事人這些系統可能開始退化,中風以及失智風險隨之提升。

我認為這個測試比較適合50歲以上的人來做。

參考原文報導: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senior-citizen-information-31/misc-aging-news-10/simple-balance-test-might-predict-your-stroke-risk-694808.html

參考文獻:

Yasuharu Tabara,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omic Medicine, Kyoto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Japan; Richard Libman, M.D., chief, vascular neurology, North Shore-LIJ Health System, Manhasset, N.Y.; Dec. 18, 2014, Stroke, onlin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者服用降血脂藥 易副作用

 
七十五歲以上年長者服用降血脂藥,要特別注意副作用風險。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七十五歲以上年長者服用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Statin),雖然可以幫助預防心臟病,但卻必須面臨肌肉虛弱無力、肌肉疼痛、記憶衰退等藥物副作用風險,因此醫師開立處方箋時,更要仔細評估利弊得失。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團隊使用電腦模擬程式分析七十五歲以上年長者使用史他汀藥物可能產生哪些好處、藥物副作用。研究發現,年長者若服用史他汀類藥物,心臟病風險大為降低,不過用藥後,年長者卻可能出現肌肉疼痛、肌肉虛弱無力、認知功能輕度衰退等副作用,抵銷藥物所帶來的好處。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內科醫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教授克爾絲頓‧畢卜賓斯-多明哥表示,年長者使用史他汀藥物,往往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

畢卜賓斯-多明哥指出,過去研究顯示,史他汀類藥物對心臟有明顯好處,且很少人出現藥物副作用。比較遺憾的地方在於,目前較少人針對年長者做研究。

研究人員預估,美國七十五歲到九十三歲、沒有心血管疾病年長者往後十年若服用史他汀類藥物,約有十萬五千人可以免於心臟病發作悲劇,還有約六萬八千人可以逃過死亡命運。但用藥者出現認知功能受損、身體功能受限風險卻上升一到三成。研究人員認為,未來必須進行深入量化研究,才能充份評估年長者使用史他汀類藥物可能帶來哪些好處、潛在傷害。

鄭醫師補充:

長者服用降膽固醇藥物,鮮少會有開藥醫師提醒相關副作用,肌肉虛弱無力與記憶力減退等副作用,與降膽固醇藥物本身的作用機轉有關,因為在抑制膽固醇合成的過程中,也一併抑制身體合成輔酶Q10的製造。

細胞的發電廠,也就是粒線體對於Q10的倚賴非常深,缺乏Q10,肌肉容易無力,記憶力也容易減退。因此,服用這類藥物,建議額外補充Q10,減少相關副作用產生。

參考文獻:

Odden MC, Pletcher MJ, Coxson PG, Thekkethala D, Guzman D, Heller D,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d Population Impact of Stati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in Adults Aged 75 Years or Ol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 Intern Med.

Ann Intern Med. 2015;162(8):533-541. doi:10.7326/M14-1430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22753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器官排毒時間表

為什麼晚上11點前要睡覺?下午1點該喝水?因為體內氣血在經脈中循環流動,但在不同時間,會有各部位加強的狀況,藉由健康圖文解說每天24小時(12個時辰),不同時段對應的器官調養,讓大家輕鬆瞭解排毒養生。


 
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走膽經,此時最適合睡覺

丑時:凌晨1點到3點,走肝經,此時最適合睡覺休養身體

寅時:凌晨3點到5點,走肺經,此時容易咳嗽,須注意保暖

卯時:清晨5點到7點,走大腸經,起床排便最合宜

辰時:早上7點到9點,走胃經,按摩腹部與進食

巳時:早上9點到11點,走脾經,建議可以多拍打小腿

午時:上午11點到下午1點,走心經,可以多按摩心經

未時:下午1點到3點,走小腸經,多喝水可以幫助排毒

申時:下午3點到5點,走膀胱經,可輕打腰椎到尾椎處

酉時:下午5點到7點,走腎經,雙腳抓地動作可刺激腎經穴道

戌時:晚上7點到9點,走心包經,吃完晚餐後可吃點苦(如蓮子心泡茶)

亥時:晚上9點到11點,走三焦經,可輕打三焦經

鄭醫師補充:
 
這些時間對應,對西醫的專業來說,是整合醫學的一大利器。也就是說,患者症狀的發生或者在什麼時段容易感到疲累,都是在提醒治療者,患者的系統哪部分有問題。
 
而這也可以解釋醫些我們臨床常見的現象,例如若是呼吸道感染發燒,往往是半夜三點後特別厲害;過了凌晨一點,睡意全消;胃不好的人,總是早上起不來,還會賴床等等。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用洗面乳洗不乾淨?  她1個月不用洗面乳變更漂亮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1位專欄作家,長達1個月不用洗面乳洗臉,沒想到皮膚變得更好,T字部位不再出油。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由於許多大牌明星與皮膚科專家,都建議不要過度使用洗面乳,現年30歲的艾莉卡(Erica)決定親自驗證,1個月只用清水洗臉,用膏狀卸妝產品與塗護膚液保養。

原以為1個月後,艾莉卡的皮膚應該是暗沉,並且充滿油光,沒想到她的皮膚變得更好,T字部位不再出油,化妝一整天都不會脫妝。

實驗完後的艾莉卡表示,多年來浪費好多金錢買洗面乳,以後的她只會買冷霜洗練、卸妝與眼霜產品。

鄭醫師補充:

我有一位朋友,膚質非常好,常被問及如何保養的?她的回答和這篇報導一樣。很多人以為是玩笑話,其實不然。

這篇報導絕對是洗面乳廠商最討厭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提神飲料飆血壓 增心臟病發作風險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飲用提神飲料會讓血壓上升,特別是平常沒有喝咖啡、攝取咖啡因習慣的人一旦喝提神飲料,血壓特別容易飆升,而這種情況很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風險。

研究已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第六十四屆年會。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團隊以二十五名健康成年人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年齡介於十九歲到四十歲。研究人員將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飲用市售提神飲料,另一組則是飲用安慰劑,研究人員在他們飲用提神飲料之前與飲用之後三十分鐘測量其心跳速率、血壓變化。此外,研究人員也針對不常飲用咖啡,以及有喝咖啡習慣者進行分析、比較。研究當中,不常喝咖啡是指每天咖啡因攝取量少於一百六十毫克,相當於一杯咖啡的量。規律喝咖啡則是指每天咖啡因攝取量超過一百六十毫克。

研究人員發現,飲用提神飲料後,多數人血壓上升。特別是平常沒喝咖啡習慣的人,血壓飆升情況更為明顯,其血壓上升幅度為習慣喝咖啡者兩倍以上。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心血管疾病研究員安娜‧史法提寇法表示,很多人都在喝提神飲料,特別是年輕人,更喜歡喝提神飲料,提神飲料對健康的影響已引起很大注意。這次與過去一些研究都顯示,提神飲料會讓血壓上升,這次研究更進一步發現,沒喝咖啡習慣的人所受影響更大,更需要注意提神飲料潛在傷害。

鄭醫師補充:

提神飲料不少都會加入咖啡因來提升效果,但平時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對於提神飲料的反應,會比較敏感,這是事實。

提高專注力甚至是運動的表現,最好從營養做起。營養補充方向正確,不會讓血壓上升,例如提高粒線體功能、增加身體抗氧化能力以及提高氧氣濃度等等。

有興趣的人歡迎一起來探討。

參考文獻:

http://newsnetwork.mayoclinic.org/discussion/energy-drinks-raise-resting-blood-pressure-with-effect-most-dramatic-in-those-not-used-to-caffeine-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最近發表一項關於戒菸藥物varenicline(商品名Chantix,本地商品名為戒必適)的警語,使用這類藥物的人最好戒低酒精的攝取量,因為這種藥物會導致服用者對於酒精的承受度降低,進而增加罕見的癲癇風險。這些病例,過去並無癲癇家族史或者發作史。

去年十月的專業討論確認這樣的風險存在。過去,戒必適令人擔心的風險,仍是少數使用者的產生的自殺風險。一般常見的副作用包含噁心、頭痛、睡眠障礙、便秘、脹氣以及嘔吐等等。曾有憂鬱症病史或者曾經使用精神科藥物治療的人,使用這種藥物可能導致病情復發或者惡化。

若是使用這類藥物幫助戒菸,最好留心相關風險,開藥的醫師業必須先知會服用者相關風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41147?nlid=78200_2052&src=wnl_edit_medn_psyc&uac=200556CJ&spon=12

http://www.fda.gov/AdvisoryCommittees/CommitteesMeetingMaterials/Drugs/PsychopharmacologicDrugsAdvisoryCommittee/ucm418704.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血脂藥物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警訊

 
高血脂雖然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卻可能讓糖尿病風險下降。荷蘭一項研究發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比其他人減少約一半,這代表使用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或許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研究團隊以兩萬五千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這些人出現第二型糖尿病機率比未罹病家人來得低。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罹患ˋ第二型糖尿病比率為百分之一點七五,而未罹病家人出現第二型糖尿病比率則為百分之二點九三,研究人員調整各項變數後發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出現第二型糖尿病機率下降約一半。

有些研究顯示,服用降血脂藥物患者較容易得糖尿病,其糖尿病風險增加約四成六,用藥劑量越高,糖尿病風險也越高。

雖然醫界早知道,史他汀可能損害胰島素功能,但不清楚背後真正原因為何。有人認為,史他汀會促使細胞吃進更多壞膽固醇,胰腺也不例外,因此胰腺很容易出現功能障礙。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因為遺傳缺陷,身體無法移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結果就造成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居高不下。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患者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都積存於血液,因此胰腺就不需要花精力處理大量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風險自然就下降。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不過醫學專家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指出,使用史他汀可以減少心臟病、死亡機率,而藥物所造成的糖尿病風險實際並不高,相較之下,使用史他汀還是利大於弊。

鄭醫師補充:

降膽固醇藥物,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對於服藥者來說真是壞消息,但對醫療院所來說倒是好事一樁。

如何透過自然方式來幫助降膽固醇,不靠藥物,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參考文獻:

Besseling J, Kastelein JP, Defesche JC, Hutten BA, Hovingh G.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AMA. 2015;313(10):1029-1036. doi:10.1001/jama.2015.1206.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19098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製酵素功效攏是假!微生物滋長反成危機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台灣人只要身體一出毛病,經常就會尋求民俗療法解決,其中自製水果酵素已行之有年,聲稱對人體的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及代謝系統都有幫助,不僅能改善體質,還能養顏美容,療效多的不勝枚舉,這麼多的功效無一不讓人想試一試,但是,它真的完全沒風險嗎?

人體本來就有酵素存在 補充看個人

書田診所家醫科康宏銘醫師表示,酵素又叫做酶,本來在人體中就有酶的存在,只是,大多數的酶出現在腸胃道中,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細胞的代謝,一旦缺乏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油便等情形。

若要改善上述情形,建議可多補充一些植物性酵素,或者是像維他命、礦物質等輔助酵素,來幫助恢復消化系統正常運作,若有些人習慣自製水果酵素,則需要在環境衛生的地點,以零雜菌汙染的方式進行,避免製作過程造成腐敗,同時也提醒大家,發酵過後的食品屬於酸性,不建議胃潰瘍、腸胃炎以及過敏體質的人食用,以免造成反效果。

酵素功效未認證 自我評估很重要

目前在學術上,並沒有任何研究證實酵素的功效,但自製水果酵素真的有那麼厲害嗎?內湖國泰診所張斯蘭營養師表示,一般頂多建議消化不良患者飲用,不會建議病人拿來當作疾病的預防,康宏銘醫師也指出,若平時是作為調整身體用,三個月內症狀未改善就應就醫。

自製並非最健康 暗藏微生物危機

此外,對於民眾來說,任何食物只要加上「天然」、「自製」,好像都變成一種百利無一害的健康食品,但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顏宗海醫師表示,在家中自製酵素,多數人不會額外添加防腐劑,此時就是造成微生物孳生的危機,一旦遭細菌、黴菌汙染,輕則腸胃炎、上吐下瀉,體抗力差一點的人甚至可能會引發敗血症,危及生命,民眾千萬不可輕忽。

再者,在家中沒有專業的設備,環境衛生沒有專業人員考核,在這樣的環境下所製造出來的酵素,其微生物含量有待商榷,不建議民眾直接飲用,他表示,人體中本來就有酵素存在,建議大家在飲食上多注意,可以的話少量多餐,食物回歸天然、簡單,就是最好的保養之道。

鄭醫師補充:

有人吃了自製的酵素,一直腹瀉,可能是製造過程造細菌或者沒菌汙染,導致腸道菌藏失衡。不知情者還以為是排毒反應,最後瀉到身體虛脫,不可不慎。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年資與病患死亡率無關

 
 

大部份人希望找資深、經驗豐富的醫師開刀,但美國研究統計卻顯示,外科醫師是否資深與病患死亡率高低無顯著的相關性。研究人員認為,醫師的經驗未必能降低一些病情或身體情況特殊的病患死亡率。

賓州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學副教授瑞秋˙克茲等研究人員調查美國四百八十九家醫院的十三萬多名患者,結果顯示,較有經驗的醫師開刀與較無經驗的醫師開刀,患者整體死亡率差異並無統計上的意義,研究已刊登在《美國統計協會期刊》。

瑞秋˙克茲醫師解釋,有些病患在手術後死亡與一些不尋常或罕見的因素相關,不一定能靠醫師的經驗挽回。

不過,研究人員提醒,這份研究僅針對死亡率,並不表示資深、經驗豐富的醫師不能降低術後併發症。畢竟許多現代手術的死亡率相當低,只看死亡率無法了解手術品質的全貌,患者的併發症才能反映整體手術的品質。

麻州榮民醫院外科主任凱西里樂摩提醒,外科醫師還是需要豐富的臨床訓練及經驗才能順利完成手術。資淺醫師需要更充份的臨床訓練及經驗。

現代外科醫師的訓練循序漸進,例如顯微手術初期訓練第一階段練習是矽質管的接合,第二接段是動物組織血管接合,第三階段是活體動物血管的接合,必需符合每個階段的合格標準,才能進入下個階段,有一套完整的評核系統,過程還必需錄影讓醫師觀看比較。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外科醫師的資深與否,與死亡率沒有太多關係。不需迷信資深醫師比較會開刀。也就是多數醫師的訓練完整,已經算是盡人事了,其餘只能聽天命了。

一個醫師開刀好不好,最好的評估,由同一醫院的其他醫師口中來說,其實最客觀。所以有一個資深的內科醫師說過:病人口中的好醫師,不見得就是好醫師。醫師口中的好醫師,才是真正的好醫師。大家不妨參考。

參考文獻:

Samuel D. Pimentel, Rachel R. Kelz, Jeffrey H. Silber, Paul R. Rosenbaum. Large, Sparse Optimal Matching with Refined Covariate Balance i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Health Outcomes Produced by New Surge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2015; 0 DOI: 10.1080/01621459.2014.99787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