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罹患酒糟鼻 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陳怡安綜合報導】年齡雖是阿茲海默症發展的溫床,但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酒糟鼻」也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發表在《神經學年鑑》的最新研究顯示,罹患酒渣鼻的患者相較於一般人而言,有老年癡呆傾向的風險增加7%,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更是增加了25%

根據《每日醫學》報導指出,¬酒糟鼻是一種長期疾病,好發於30至60歲間的女性,或皮膚白皙的人士,患者因為皮膚上的蛋白質含量超標,導致有小小紅色的膿遍佈在皮膚上,已有研究證實這些蛋白質與阿茲海默症等相關疾病有關,所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Alexander Egeberg便針對兩者的關聯進行研究。

這項研究從1997年至2012年針對至少5萬名丹麥人,進行為期15年的觀察。2012年時有99040人有老年癡呆的傾向,29193人則被確診為罹患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是一個漸進的大腦疾病,會妨礙病人的記憶、對話、日常活動的能力。

研究人員指出,受試者中60歲以上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數會顯著增加,其中酒糟鼻的男性患者有16%的機率罹患阿茲海默症,然而,酒糟鼻的女性患者卻有28%的機率罹病

Alexander Egeberg表示,酒糟鼻的患者會覺得皮膚有刺痛感、燒灼感,以及偏頭痛等神經系統的症狀,這都暗示了酒糟鼻與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關係,接下來必須去研究,治療皮膚狀況可否改善病人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酒糟性皮膚,怎麼會和退化性的大腦疾病有關?除非兩種疾病擁有相同的病因。

根據功能醫學研究發現:酒糟性皮膚患者,不少有腸道菌叢失衡的狀況,長期的腸道菌叢失衡,會引發腸道淋巴被不好的菌刺激發炎,進而導致酒糟性皮膚的發生。而長期的腸道發炎,也會讓大腦罹患退化性疾患的風險增加。因此,要降低失智症風險,絕非只是治療皮膚症狀而已,腸道菌叢失衡的狀況,最好能透過相關檢查評估,找出失衡的實際狀況,針對病因來從根治療,才能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common-skin-disorder-rosacea-alzheimers-disease-risk-384296

參考文獻來源:

Egeberg A, Hansen P, Gislason G, Thyssen J, Patients with Rosacea Have Increased Risk of Dementia. Annals of Neurology. 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習大笑瑜珈 帕金森氏症病患更幸福了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Explore: 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刊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的先導研究(Pilot Study),指出「大笑瑜珈」(Laughter yoga)能夠短暫增進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及其照護者的幸福感(well-being),至於大笑瑜珈是否具有長期增進幸福感的效果,則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

練習大笑瑜珈 帕金森氏症病患更幸福了

作者招募85名受試者,其中包含帕金森氏症患者47人及患者照護人員38人;受試者接受45分鐘的大笑瑜珈課程,並於課程前後填寫改編版「你覺得如何?」 (How Do You Feel?)問卷表調查受試者的幸福感。實驗結果發現在大笑瑜珈課程之後,疾病患者及患者照護人員自身幸福感皆出現顯著的進步。作者表示,大笑瑜珈可能能夠在帕金森氏症患者及照護人員經歷低潮情緒時,提供有效的協助

研究刊登在《Explore: 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的網站

鄭醫師補充:

大笑,有助於降低身體壓力系統的過度負荷,增加幸福感,即使是罹患巴金森氏症患者也能有效提升幸福感,建議大家不妨多用笑容來面對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一切,即使是一些慢性或者重大疾病亦然。

參考文獻:

Laughter Yoga, Adults Living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Caregivers: A Pilot Study

DeCaro, Debra Swedberg et al.
Explore: 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 , Volume 0 , Issue 0 ,

http://www.explorejournal.com/article/S1550-8307(16)00035-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常服抗過敏藥 罹失智症風險高!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長期服用抗過敏藥、抗花粉熱藥及安眠藥,可能導致腦部縮小,同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內科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Neurology)。英國媒體報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科學家對451名已退休的年長者進行完整的記憶與認知測驗,同時使用核磁共振(MRI)掃瞄腦部的組織,利用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測量腦部的新陳代謝功能。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抗膽鹼能藥(anticholinergic drugs)的60名病患在認知及短期記憶測驗的表現,低於未服用藥物的老人,用藥的病患同時有初期失智症的病徵。不僅如此,使用抗膽鹼能藥的病患的腦部活動也較緩慢,不論是整體腦部或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部位(hippocampus)活動力都減緩,研判是罹患早期阿茲海默症。

研究人員發現,服用抗膽鹼能藥的病患的腦容量平均小4%。建議病患儘可能選擇其它治療的方法。不過有專家認為,服用安眠藥、抗過敏藥等藥物的病患不宜貿然停用,必須諮詢主治醫師,類似的研究應有更大樣本及更長期的觀察

【相關連結】

Risacher SL, McDonald BC, Tallman EF,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nticholinergic Medication Use and Cognition, Brain Metabolism, and Brain Atrophy in Cognitively Normal Older Adults.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8, 2016. doi:10.1001/jamaneurol.2016.0580.

鄭醫師補充:

膽鹼是合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原料,許多抗過敏藥物,皆具有抗膽鹼的效果,長期服用,竟然導致腦部萎縮的風險增加,真叫人吃驚。

不過,到底是服藥因素導致腦萎縮,或者是長期過敏導致的身體發炎反應,讓大腦萎縮,這篇研究報導並無法直接證實。包含安眠藥物也是一樣,到底是服用安眠藥物導致腦萎縮?或者是失眠的源頭導致大腦長期的壓力導致目前無法確認。

比較保險的做法,建議藉由整合醫學的觀點,找出過敏或者失眠的真正原因,徹底改善體質,揮別長期需要藥物控制症狀的依賴,才能完全避免相關風險。

另外,精神科藥物中的抗精神病藥物引發的副作用,常須合併抗副作用藥物來緩解不適,這些抗副作用藥物本身都是抗膽鹼藥物,按此篇研究的推論,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藥物,也會增加腦萎縮以及失智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助瘦身!爬樓梯能減緩大腦老化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多爬樓梯不只可以強化肌肉使身體更健康,根據《Neurobiology of Aging》刊登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爬樓梯很可能還可以幫助減緩大腦老化,讓大腦更年輕。

不只助瘦身!爬樓梯能減緩大腦老化

作者招募331位年齡介於19-79歲的健康成人,以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對受試者進行非侵入性腦部檢查,並比較受試者的大腦灰質(gray matter)容積和平時爬樓梯的習慣及接受學校教育時間長短的相關聯

灰質容積可用來做為界定大腦年齡的良好指標,當大腦神經因老化而減少或萎縮,灰質容積即會下降。實驗分析結果指出,受教育的時間每多一年,受試者的大腦年齡即減少0.95年;而日常所需攀爬的樓梯長度每增加一段,其平均大腦年齡亦減少0.58年

研究刊登在《Neurobiology of Aging》第40卷 第138-144頁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主要分兩部分:第一是待學校時間越久,受教育時間越久,腦部退化越慢。第二是爬樓梯越多階,腦部退化越緩。

類似的研究:能夠用雙語溝通,失智症風險較低。規律運動者,腦部退化慢,失智症嚴重度也隨之下降。趁年輕,規律運動,找機會進修學習,用進廢退,身體和大腦持續鍛鍊使用,自然比較能保固。

參考文獻:

  • Jason Steffener, Christian Habeck, Deirdre O'Shea, Qolamreza Razlighi, Louis Bherer, Yaakov Stern. Differences between chronological and brain age are related to education and self-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Neurobiology of Aging, 2016; 40: 138 DOI: 10.1016/j.neurobiolaging.2016.01.0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者聽損 失智高4成

 

 衛福部統計,台灣有超過12萬名聽損患者,當中60歲以上聽損者就占了七成五。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說,人從45歲就會開始逐漸出現聽損,但是伴隨著聽損,除了造成聽不清楚外,還可能導致失智症。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有聽損的年長者,發生失智的機會會比聽力正常者高出4成。

 力博宏說:「以前我們會覺得聽力損失只是聽的到聽不到,現在的新的腦科學發展他會認為有2個關鍵,首先就是腦部的一個刺激,第二個就是腦部的一個連結。」

 聽力可以對腦部產生刺激,並且與說、讀、寫等運作產生連結,也和喜、怒、哀、樂的情緒產生連結,並影響認知功能。提醒55分貝以上,像是大聲說話、捷運站中如果聽不清楚,就可能有輕度聽損,70分貝聽不清楚是中度聽損、90分貝以上聽不清楚,可能就連助聽器都沒效。建議民眾出現輕度聽損,應儘速就醫,搭配助聽器。可以改善聽力之外,部分情緒認知功能也可以獲得重塑。

 64歲牧師娘廖女士十多年前開始出現聽損,同件事情常常要反覆發問2到3次才能聽得清楚。常常漏接電話、和門鈴,並且嚴重影響她與家人的溝通。戴上智慧型助聽器後,讓她可以在教友面前唱詩歌。

鄭醫師補充:

聽力退化,暗藏心智退化風險。同樣的哈佛醫學院的研究發現,如果出現聽損,六年後出現心智退化的比例提高24%:

https://vestibular.org/news/01-28-2013/hearing-loss-may-hasten-mental-decline

類似的研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也有研究證實:

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news/media/releases/hearing_loss_linked_to_accelerated_brain_tissue_loss_

如果聽損導致失智,是因為聲音刺激減少導致失智機率增加,那麼戴上助聽器應該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然而這些國外的研究提醒我們,聽損可能暗示大腦功能已經明顯退化,因此,透過如何延緩功能退化,合併改善聽損兩方面治療若能同時進行,那麼當事人在聽力及大腦退化上都能獲得幫助,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吃肉奶豆類 白胺酸治失智症

 
中國時報【湯雅雯╱台北報導】

治療失智、漸凍或自閉症露出新曙光。中央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在細胞實驗中,額外補充多3倍的白胺酸,可活化神經細胞,進而減輕神經病變。建議民眾在日常飲食中,不妨多攝取富含白胺酸的肉奶豆類食物,有助增加體內的白胺酸濃度。

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薛一蘋指出,導致失智症、漸凍症及自閉症的致病基因很多,其中名為「VCP」的蛋白質突變時,會導致負責生成蛋白質的「內質網」罷工,減少蛋白質的合成,進而造成神經突觸減少,產生失智、漸凍及自閉症等神經病變

薛一蘋指出,「內質網」就像是產製蛋白質的工廠,當VCP突變時,導致工廠罷工,影響蛋白質合成,間接導致神經細胞突觸衰退。既然內質網無法運作,研究團隊逆向操作,從下游著手,找到活化蛋白質的關鍵胺基酸「白胺酸」,實驗發現能增加突觸形成

研究成員之一、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生石育慈,透過初步的小鼠實驗發現,約比平常增加3倍的白胺酸溶入水裡給小鼠喝,原本有失智症缺陷的小鼠,學習能力、記憶方面及社交行為都有大幅改善,目前持續實驗,下一步是發表小鼠行為學改變研究。

石育慈說,白胺酸是人體必需胺基酸中的其中1種,實驗發現,白胺酸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加神經細胞突觸數量、活化神經連結,進而減緩神經性病變等疑難雜症,此研究成果日前登上《自然通訊》國際期刊。

換句話說,即使上游VCP蛋白質無法修復,但只要簡單增加白胺酸濃度,當細胞偵測到大量游離白胺酸,會認為有足夠的胺基酸,因此下令促進蛋白質合成,利用此機制,也能修補、活化神經細胞

醫師學者建議,民眾想避免失智上身,平日保養不妨多吃富含白胺酸的牛奶、雞蛋或肉類等優質蛋白質,有助遠離神經病變之苦。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補充某種特定的蛋白質,可以延緩神經退化。市面上沒有單一白胺酸的補充品販售,一般而言可以透過支鏈胺基酸的補充,也有產品適特別提高白胺酸的劑量,來達到矯正VCP基因變異的效果。

參考文獻:

VCP and ATL1 regulat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protein synthesis for dendritic spine forma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阿茲海默症 可用腦部掃描早期診斷

 
探索新聞網(Discovery News)3日報導,科學家已找到一種具潛力的工具,可為阿茲海默症做早期診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科學家表示,「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ET)掃描儀可以被拿來追蹤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階段,甚至也可用在沒有症狀的成人身上。

賈古斯特(William Jagust)及其團隊在一項研究中,對53名成人進行PET掃描。其中有5人是年紀介於20至26歲的年輕人,33人是介於64歲到90歲的健康退休人士,另外15人則是53歲到77歲、已出現阿茲海默病徵的患者。

科學家研究這些腦部掃描結果,藉此尋找過去已被發現、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兩種蛋白質累積─Tau蛋白以及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過去已有人就死者腦中的蛋白質累積階段進行研究,並將之分成1至6級。但在賈古斯特以前,還沒有人能將此分級應用在活人身上,直到他們用了PET掃描。

賈古斯特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為PET掃描開啟了一道門,顯示可以使用它作為診斷和分級工具。」

這項研究將於本周在「神經元」(Neuron)期刊上刊登。

鄭醫師補充:

正子攝影所費不貲,建議有失智症家族史的人,想了解自己是否為失智症高風險的個案,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了解。單做阿茲海默症,費用並不高,比正子攝影來得經濟。

一旦確認為高危險群,務必從營養以及生活型態來做加強以及預防,營養補充最好能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找出體質比較弱的部分,針對弱點來做加強。脆弱的基因,也要配合環境才能發病,若是透過營養來調控基因的表現,必能大大降低相關的健康風險。

  1. PET Imaging of Tau Deposition in the Aging Human Brain

    Schöll, Michael et al.
    Neuron , Volume 89 , Issue 5 , 971 - 982

http://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6)0005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中年不愛運動 老年大腦萎縮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一個人熱愛運動與否,影響的不只是肌肉量,還包括腦容量。美國《神經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指出,中年時期有無運動習慣,表面上看起來差別不大,但到了老年時期,大腦的健康程度高下立見。研究發現,中年時不愛運動的人,20年過後,比起同年齡的人,他們的大腦有明顯萎縮的跡象。

研究人員以1583名平均40歲、健康的男、女性為觀察對象,他們沒有糖尿病或心臟病等疾病。研究剛開始,他們必須接受跑步測試,20年過後,他們再度接受體能測試,並且做腦部斷層掃描。

驚人的是,研究人員對照「體能較佳組」和「體能較差組」,發現當年那些跑步測驗表現較差的人,到了老年時期,他們的大腦相對萎縮。研究還發現,在體能測試時,血壓和心跳率較高的人,未來腦部萎縮的機率也高出許多

另外,2015年的一項研究也指出,中年時期就積極從事體能活動的人,在5年過後,比起不愛運動的人,他們的腦容量明顯較大。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史派塔諾指出,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在短時間內,讓更多的血液進入腦部,這有助於減緩大腦老化

鄭醫師補充:

再一次驗證:健身即是健腦。預防大腦退化,運動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文獻:

Midlife exercise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fitness relate to brain volume 2 decades later

  • Nicole L. Spartano,
  • Jayandra J. Himali,
  • Alexa S. Beiser,
  • Gregory D. Lewis,
  • Charles DeCarli,
  • Ramachandran S. Vasan,
  • and Sudha Seshadri

10.1212/WNL.0000000000002415;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February 10, 2016,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415: 1526-632X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6/02/10/WNL.00000000000024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刊登於重量級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發現,胃食道逆流常用藥物,也就是質子幫浦抑制劑(簡稱PPI)可能增加失智症罹患風險。

德國的研究人員,蒐集從2004年到2011年期間,曾使用PPI藥物18個月的患者進行比對。這項研究找了218,493位75歲或者更年長的受試者,扣除144,814位不符研究條件的受試者,對剩餘的73,679位受試者做最後分析。其中有29,510位於研究期間出現失智的狀況。

規律使用PPI的2,950位患者(大多是女性,平均年齡84歲),跟其他沒有規律使用PPI的人相比,增加了44%的失智症罹患率。

研究人員不敢斷言PPI就是引發失智症的元凶,但使用PPI的長者須注意失智症的罹患風險會提高。

治療胃食道逆流,用PPI強力抑制胃酸,其實會影響營養的吸收,尤其是蛋白質及一些礦物質等等,這些營養對於大腦功能的正常運作維持至關緊要。

建議最好不要長期依賴制酸劑來處理胃食道逆流,整合醫學期時能提供更好且無後遺症的療法做根本改善,建議大家不妨多加了解以及利用。

參考文獻:

 

  • Willy Gomm, Klaus von Holt, Friederike Thomé, Karl Broich, Wolfgang Maier, Anne Fink, Gabriele Doblhammer, Britta Haenisch. Association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With Risk of Dementia. JAMA Neurology, 2016; DOI: 10.1001/jamaneurol.2015.4791
  • Lewis H. Kuller. Do Proton Pump Inhibitors Increase the Risk of Dementia? JAMA Neurology, 2016; DOI: 10.1001/jamaneurol.2015.49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聰配戴助聽器 更聰明提升記憶力、說話能力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聽力喪失的人使用助聽器等聽力輔助設備,可以幫助改善大腦功能,對提升記憶力、語言能力很有幫助。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聽力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當一個人喪失聽力、聽力受損,卻不加以治療,可能引起嚴重情緒、社交問題,不但工作表現大受影響,生活品質也會變得很差,且不處理聽力喪失問題,就會聽不清楚他人說話內容,進而干擾認知功能

研究作者美國德州大學艾爾帕索分校語言病理學助理教授傑咪‧黛絲賈爾汀斯研究發現,若一個人有聽力受損問題,又不戴助聽器、聽力輔助設備,也許還是聽得到別人說甚麼,只是這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確認別人在說什麼,需要用到大腦。隨著年齡增長,工作記憶、在吵雜環境專注聽別人講話的能力,或處理資訊能力,也會開始衰退。

黛絲賈爾汀斯以五十歲、六十歲族群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有雙側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問題,過去都沒有戴過助聽器。研究人員請這些人在戴助聽器前後進行一連串認知功能測試,測試內容包括工作記憶、選擇性注意力,以及理解別人說話的能力。

參與研究民眾戴助聽器兩星期後,無論是在工作記憶、選擇性注意力,還是在理解別人說話方面,都有明顯進步。研究結束時,這些人的認知功能都大幅改善。

鄭醫師補充:

大腦需要適當的聽覺刺激,才能和外界溝通。沒有刺激,就像用進廢退理論一樣,大腦功能會慢慢退化,這篇研究就是很好的例證。聽力缺損,除了大腦缺乏刺激,和外界溝通也有障礙,因此是雙重壓力。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01/tuot-ups012816.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智症患常有妄想症 被偷最常見

失智症屬於一種腦部疾病,常會造成記憶力、思考能力長期退化。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醫師張凱茗表示,失智症並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共同組合,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就是妄想,大約有三成至六成三的台灣失智症病患合併有妄想,其中又以被偷妄想最常見。

張醫師指出,被偷妄想就是懷疑別人偷他的東西,大約佔人數一半左右,妄想來源主要是病患對自己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補償作用,促使患者對於外界刺激產生高度警覺性,進而產生躲避或攻擊等妄想狀態。有些病患常忘記自己的錢包放在哪裡,無法理解是記憶力喪失所致,接著就會轉而懷疑他人所偷竊。

張醫師指出,病患的妄想症狀常會引起家人困擾,因為患者常會認為錢包被某人偷走,譬如懷疑媳婦偷藏錢包,以致於家裡被搞到雞飛狗跳、不得安寧。此外,除了常見的認知症狀之外,病人還會出現講過去的事、重複問問題、說話斷斷續續、叫不出常用物品名稱、經常算錯錢等情形。

另外,高達七成病患具有精神行為症狀,包括憂鬱、冷漠、激躁、妄想、幻覺、侵略行為、睡眠障礙等。建議讓失智症患者的生活保持規律、有結構性,提供一個熟悉而穩定的環境,如果要適應新環境,反而會增加長輩的焦慮感。

失智症患者如果出現妄想症狀,除了盡早就醫診治之外,家屬與照顧者還必須了解失智症的本質,並理解妄想是症狀之一,不要正面跟患者對質與衝突,最好先退一步,等等病患情緒緩和時再試著溝通、解釋。由於失智症患者的注意力比較短暫,如果出現憤怒、焦慮、情緒失控、衝突行為等情況,可用喜好事物來吸引患者,轉移注意力。

鄭醫師補充:

被偷妄想,主要是失智症患者記憶力變差,無法記得自己的東西放哪,但又沒意識到自己記憶力不好所導致。

妄想的內容其實千奇百怪,在門診,也有女性患者或者是男性患者,懷疑自己另一半出軌而不斷找對方的麻煩的狀況。

一旦妄想出現,跟患者說道理,一點用都沒有,還會增加衝突,故一旦出現疑似失智症狀而已經明顯影響患者以及家人的生活品質以及當事人的功能,建議還是及早就醫做評估。

睡眠障礙或者日夜顛倒,也經常可以看到,大家熟知的日落症候群,也就是白天狀況尚可,但傍晚開始精神狀況明顯變糟等等都可能是失症症的症狀,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金森氏症患 難從物理或職能治療受益

(法新社邁阿密19日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指出,輕度至中度巴金森氏症定期接受物理或職能治療,無助提升生活品質

這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rology)的研究指出,目前對於巴金森氏症初期患者的常規治療,可能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

巴金森氏症會攻擊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全球約700萬名患者,其中包括約4%的80歲以上老年人。

研究對象是英國762名患者,所有患者都有像是扣鈕扣或刷牙等日常生活障礙。

半數患者接受物理治療,另外半數則是職能治療,由研究人員隨機指定;治療時間每次1小時,研究期間進行數次。

物理治療著重在診斷與治療傷勢,職能治療則著重在協助病友受傷後使用剩餘能力來執行日常生活活動、提升生活技能。

3個月後,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Birmingham)研究人員發現,兩組患者在進行日常活動或在關於生活品質的健康問卷上並無差異

研究說,此外兩組治療都「沒有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短期或中期益處」,因此應該花更多時間在探究「適合所有階段巴金森氏症患者,結構更嚴密與更密集的物理治療計畫開發與測試」。(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一旦出現巴金森症狀,跟動作控制有關的大腦神經細胞功能可能只剩三成,再做所謂的物理或者職能復健其實都為時已晚。

沒有針對大腦細胞的退化原因做處哩,大腦細胞的功能便會一路下滑,目前的標準療法只能症狀控制,無法抑制或逆轉退化。

建議不妨透過整合療法來加強身體抗氧化能力、排除身體的毒素負擔,加強粒線體功能甚至改善大腦的局部循環,都比單單用現行標準治療,更有機會能減緩退化的速度。

參考文獻:

Clarke CE, Patel S, Ives N, et al. Physiotherapy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vs No Therapy in Mild to Moderate Parkinson Disea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9, 2016. doi:10.1001/jamaneurol.2015.4452.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8264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華盛頓8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發現,攝護腺癌患者接受雄性素去除療法(ADT),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是未接受這項療法患者的兩倍

法新社報導,儘管這篇發表於「臨床腫瘤學期刊」的研究並未進一步說明ADT與阿茲海默症的任何絕對因果關係,科學家表示,這項關聯引發對療法的關切且值得進一步研究。

ADT主要目的是抑制會刺激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雄性激素,可經由手術或藥物達成,美國約有50萬名病患接受這項治療

研究主筆、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尼德(KevinNead)醫師說:「根據研究結果,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增加可能是ADT的副作用,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考慮是否改變臨床治療。

鄭醫師補充:

最直接的看法,不妨以整合醫學觀點來解釋:大腦細胞有睪固酮接受體,為了治療癌症,降低身體的睪固酮濃度,但大腦細胞因此減少睪固酮的刺激,出現類似男性更年期可能會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長久下來,失智症風險當然會提高。

參考文獻:

  1. Kevin T. Nead, Greg Gaskin, Cariad Chester, Samuel Swisher-McClure, Nicholas J. Leeper, and Nigam H. Shah.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nd Future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December 2015 DOI: 10.1200/JCO.2015.63.626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與健康有約》糖尿病足患者認知功能缺損風險大增

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糖尿病足」併發症,出現認知功能缺損風險就會大為增加。

研究作者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博士生雷切爾‧納托維奇表示,這項研究顯示,糖尿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明顯關聯。糖尿病是一種多重系統性疾病,這種疾病會影響大腦功能,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糖尿病會造成整體心血管系統退化、受損,而糖尿病足正是其中一種症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併發症,主要症狀為足部潰瘍、足部傷口無法癒合,甚至出現壞死,如果放任不加以治療,就可能需要截肢,糖尿病患者終生出現足部潰瘍風險高達百分之二十五,而這種長期併發症是可以預防。

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足患者不但較無法專注、學習能力較差,且認知反應、精神動作反應等也都比較慢,語言也較不流暢,與一般糖尿病患者相比,出現糖尿病足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缺損。

納托維奇建議,糖尿病足患者更需要定期追蹤認知功能變化,盡早發現認知功能衰退,就能及早介入、展開治療。由於患者可能出現記憶、注意力、執行功能障礙等問題,患者家人、照護者更要多關心患者健康變化。

此外,團體治療可幫助患者控制糖尿病病情,並了解營養攝取、運動等資訊,因此團體治療對糖尿病足患者很有好處,患者可以多參與團體治療課程。

糖尿病患者無論有沒有認知功能併發症,都應該接受心理、精神衛教,糖尿病患者想要預防認知功能衰退,就要好好控制疾病,控制血糖對患者顯得格外重要。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不只一次提到,也是許多研究都已證實的定論:失智症是第三型的糖尿病。也就是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很多。而這篇研究報導提到的糖尿病足,則是糖尿病慢性化,控制不佳容易出現的病徵。

因此不要小看血糖控制不佳這件事,結果可能就是衝擊認知功能,罹患失智症。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2/aabu-dwf120415.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年人沉迷電視也不行 研究:易失智

(中央社邁阿密2日綜合外電報導)今天1份追蹤超過3000人、長達25年的研究顯示,成年後看太多電視,可能導致年長失智。

根據研究報告,成年初期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人,經過一段時間,出現認知障礙問題,為活動較多且較少看電視的人的兩倍。

這份研究追蹤3247名成人,他們在18到30歲期間,加入這份後來刊載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Psychiatry)的研究。

科學家在25年後,利用3種測試,包含大腦處理速度、執行功能與口語記憶,對他們的認知功能進行了解。

結果發現,不好動且看大量電視的人,與大腦處理速度緩慢以及執行功能變差有關連性。

研究指出,「行動力最差的實驗參與者(最不好動且看最多電視),認知功能表現最差。」(譯者:中央社許湘欣)1041203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因為看太多電視導致失智?還是因為身體不好或者懶得運動,用電視來排遣時間,這篇研究並沒有做這樣的分析。不過還是建議大家,多動少坐,是幫助大腦認知功能維繫的簡單方式,少看點電視,多動一下比較妥當。

參考文獻:

Hoang TD, Reis J, Zhu N, et al. Effect of Early Adult 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Viewing on Midlife Cognitive Function.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02, 2015.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468.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7127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菸降失智症風險

抽菸的人只要願意戒菸,永遠不嫌晚,就算七十歲才戒菸,也不嫌遲。英國愛丁堡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抽菸的人只要一戒菸,就能減緩大腦受損情況,大腦甚至可以恢復正常,減少失智症風險

研究人員解釋,大腦外圍組織「大腦皮層」掌管記憶、注意力、語言等功能,隨著年齡老化,大腦皮層會逐漸變薄,而抽菸會導致這種情況加劇。如果輕度抽菸者戒菸,在幾星期內就能逆轉大腦受損程度,大腦就會逐漸恢復正常,但若是一天抽菸二十根,持續三十年,大腦必須花費二十五年才能真正復原。即使七十歲才戒菸,大腦也會獲得好處。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過去研究顯示,抽菸很可能導致腦力衰退,增加失智症風險,而這項研究更證明這樣的論點

研究團隊以五百名平均年齡七十三歲男女為研究對象,其中一半的人現在正在抽菸或過去曾有抽菸習慣,其他人則一直沒有抽菸習慣。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大腦掃描檢查結果。

研究人員發現,與抽菸的人相比,從未抽菸者的大腦皮層較厚,而已經戒菸的人情況又比還在抽菸者來得好

研究人員還發現,當一個人已經戒菸一段時間,大腦皮層厚度就會比剛戒菸者厚,這代表大腦正逐漸復原。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理論認為,大腦皮層恢復時間需要一百四十年,而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大腦皮層最短只需要數星期就能復原,大腦復原情況根據一個人的抽菸量、菸齡而有差異

鄭醫師補充:

吸菸會讓身體累積更多自由基,自由基又是大腦老化以及失智症惡化的主要因子。因此,戒菸基本上就是減害,身體負擔少了,自癒力便會幫助身體恢復,即便是大腦也一樣,這篇研究報導就是清楚的例證。

參考文獻: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5) 20, 778–785; doi:10.1038/mp.2014.187; published online 10 February 2015

Cigarette smoking and thinning of the brain’s cortex
Open

S Karama, S Ducharme, J Corley, F Chouinard-Decorte, J M Starr, J M Wardlaw, M E Bastin and I J Deary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20/n6/full/mp2014187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惡習敗阿症 減少認知衰退風險

民眾若帶有阿茲海默症基因,不用過度恐慌,只要改變生活、飲食習慣,或許就能在預防阿茲海默症戰役上逆轉勝。帶有「輔脂蛋白E」基因(ApoE4)的人,先天上特別容易出現阿茲海默症。德國一項研究發現,透過飲食、運動減少膽固醇濃度,便能減少認知功能衰退風險,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能獲得好處。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失智症與高齡認知障礙》期刊(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輔脂蛋白E」這種蛋白質在血脂代謝上扮演重要角色。這種蛋白將膽固醇運送到神經細胞,神經細胞之後就會進行訊息交換。ApoE4基因一旦出現變異,罹患阿滋海默症風險就會上升

美國海德堡大學網絡老化研究組副主任赫爾曼‧布里納教授表示,記憶喪失等認知障礙可能是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前兆,但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喪失也可能獨立出現。研究團隊想了解,雖然帶有ApoE4基因變異會造成阿茲海默症風險,但這與膽固醇濃度變化是否有關聯。

研究團隊分析兩項研究報告,其中一項有一千四百多人,年齡多超過七十歲,另外一項研究則有三百六十多人,年齡多在五十歲以上。

研究團隊發現,帶有Apo E4基因變異的人,很容易有認知障礙,特別是記憶,更容易受到影響,高膽固醇、心臟病患者若有Apo E4基因變異,出現認知障礙機率就會特別高。

研究團隊認為,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等病變可能影響Apo E4基因,此時大腦對Apo E4基因變異就會特別敏感,且這種基因變異不只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也與動脈硬化風險有關。如果可以透過規律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動物性脂肪等讓膽固醇下降,不但對心臟健康有益處,對大腦、記憶力也很有好處,尤其是帶有Apo E4基因變異族群,更是如此

鄭醫師補充:

Apo E4是膽固醇運送的重要管控基因,出現變異,在許多研究證實的確會讓阿茲海默症風險大大提升。

Apo E4基因是否出現變異?有最直接的基因檢測可以幫忙,真出現變異,生活型態調整以及相關營養補充要趁早。失智症可以預防,就怕無危機意識。

參考文獻:

  1. Laura Perna, Ute Mons, Dan Rujescu, Matthias Kliegel, Hermann Brenner. Apolipoprotein E e4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 Modifiable Association? Results from Two Independent Cohort Studies.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2015; 35 DOI: 10.1159/00044069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午睡太多可能失智徵兆! 失智風險高1.33倍

台灣失智症協會一項失智症風險因子調查發現,有喪偶的長者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是沒有喪偶者的1.42倍;研究也發現,有午休習慣的長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是沒有午休習慣長者的1.33倍。過去有國外研究指出,午睡時間如果每天超過60分鐘,對健康反而有害。睡太久反而會減少生活社交,提高失智風險。

(黃仲丘報導)

台灣失智症基金會,在民國100年到101年,針對全台65歲以上長者進行了一項失智症風險因子調查發現,有喪偶的長者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是沒有喪偶者的1.42倍;特別的是,研究也發現,有午休習慣的長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是沒有午休習慣長者的1.33倍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說:「推測每天都在睡午覺,有可能是她在前一天的晚上睡的比較不好,就比較需要睡午覺。第二個就是,如果他要睡午覺的時間很長,其實他在日常生活的活動時間也會減少。日常生活的活動或運動其實就是,失智症的一個保護因子,如果說你一天當中花很多時間在床上睡覺,你的活動量必定會減少,跟社交活動的情形一定會比較減少。」

不過孫瑜特別強調,這項結果不能解讀為睡午覺導致失智,而是睡午覺的表現與失智有關連性。過去有國外研究指出,午睡時間如果每天超過60分鐘,對健康反而有害。睡太久反而會漸少生活社交,提高失智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王培寧指出,台灣失智症患者20年來成長了三倍,推估國內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達到24.4萬人,65歲以上長者有8%都是失智患者。夜間有充足睡眠、有充分社會互動可以下降失智症風險五成,規律運動也可以降低8成失智風險,建議民眾注意家中長輩,如果午睡時間過長,就有必要多了解健康情況。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研究負責人已經強調,午睡不是導致失智的原因,而且,強調是午睡太久,才須當心。15-30分鐘的小憩,不需擔心。

午睡為什麼要那麼久?答案很簡單,就是前一天沒睡好。長期失眠,或者有長期服用安眠藥助眠的人,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證實與失智症發生有直接相關。

所以長期失眠,需要午睡,這才是導致失智症風險提高的真正原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 減緩腦萎縮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指出,常吃地中海型飲食的人,腦萎縮速度較慢;腦部老化速度相對慢五年

研究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YianGu指出,透過飲食問卷調查與腦部影像掃描分析六百七十四位平均八十歲的民眾發現,常吃地中海型飲食的人比不吃的人腦容量大,腦部老化程度相差約五年

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神經學》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每周至少吃三至五盎司的魚,腦部老化速度較慢;每天不吃超過三點五盎司的肉也有幫助。地中海型飲食也不排斥少量飲酒。但飲用過量就會有反效果

紐約諾克斯山醫院神經科醫師卡雅崔大維表示,腦容量能維持不萎縮太嚴重,代表腦細胞較充足也較健康,較不容易發生嚴重的腦部退化性疾病。該研究觀察到常吃地中海型飲食與腦萎縮減緩有關,但仍未證明兩者有直接因果關係。

地中海型飲食的主要食材是搭配蔬果、未精製穀類及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酸有助維持腦部血管暢通

蔬果中富含維生素C、E,未精製穀類則多含維生素B群及葉酸,均衡攝取有助改善腦部血循環,另使用不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並且少食用飽和性脂肪,將有助於血管的暢通,也對老年人健康有助益。

不飽和脂肪酸除了存於初榨未精製的橄欖油之外,也包含堅果及松子仁等食材

鄭醫師補充:

即使無法吃完整的地中海飲食,但地中海飲食的內容可以考慮做為平時飲食的參考。總之。蔬果、未精製穀類、不飽和脂肪酸、白肉多、紅肉少以及酒適量(也可以不喝)等,是地中海飲食的主要精神。

參考文獻:

Mediterranean diet and brain structure in a multiethnic elderly cohort

  • Yian Gu,
  • Adam M. Brickman,
  • Yaakov Stern,
  • Christian G. Habeck,
  • Qolamreza R. Razlighi,
  • José A. Luchsinger,
  • Jennifer J. Manly,
  • Nicole Schupf,
  • Richard Mayeux,
  • and Nikolaos Scarmeas

10.1212/WNL.0000000000002121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121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21, 2015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121 1526-632X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5/10/21/WNL.00000000000021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側睡有助降低失智風險

中國時報【鍾玉玨】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睡姿可能影響罹患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等神經疾病的風險。相較於仰睡或趴睡,側睡似乎更有助於大腦清除每天所累積的毒素,因此有助降低失智的風險。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先前的研究發現,身體依賴淋巴系統清除毒素,但大腦有自己一套清垃圾的方法,因為會耗掉很多能量,若在清醒時進行,將有礙思考與工作,因此必須在睡眠時進行。既然睡眠與清除腦中毒素有關,那麼哪種睡姿可以更有效清除腦中毒素呢?

該研究團隊最近與紐約石溪大學合作,發現側睡最能提高大腦清除毒素的效率,所以側睡有助降低阿茲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風險。

研究員表示,側睡是人和動物最常見的睡姿,這可能也是提高大腦排毒、讓大腦較不易生病的一種進化方式

研究員班維尼斯特(Helene Benveniste)指出,很多失智都與睡眠問題有關,有些是睡不好,有些是睡不著,有些是睡得少。最新研究則顯示,睡姿也很重要,所以評估大腦清除造成失智症的有害蛋白時,應將睡姿列為變項之一

研究員表示,若任憑毒素累積,會造成阿茲海默氏症等神經疾病,因此這些疾病又被稱為「髒腦病」(Dirty Brain Diseases)。研究發現,相較於仰睡與趴睡,側睡時大腦清除毒素的效率最高。有趣的是,不只人類習慣側睡,動物界也以側睡為主,原來這樣的睡姿能提高大腦的排毒效率。

鄭醫師補充:

據說仰睡大腦排毒效果最差,建議大家如果可以,不妨養成側睡習慣,幫助大腦排除毒素,降低失智風險。當然,對於失智預防來說,睡眠品質還是居首要。睡眠品質不佳,再怎麼調睡姿也枉然。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eurosciencenews.com/lateral-sleep-position-neurology-2363/

參考文獻:

 “The Effect of Body Posture on Brain Glymphatic Transport” by Hedok Lee, Lulu Xie, Mei Yu, Hongyi Kang, Tian Feng, Rashid Deane, Jean Logan, Maiken Nedergaard, and Helene Benveniste i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5 2015 doi:10.1523/JNEUROSCI.1625-15.2015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5/31/1103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