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根據研究發現,在療養院的老年失智症患者若是服用抗憂鬱劑(SSRI,例如百憂解、樂復得或者克憂果這類藥物),跌倒受傷的危險性提升三倍。跌倒是超過六十五歲失智症患者的死亡主因,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最好透過其他替代療法來處理這些精神症狀,減少相關風險。



這項研究的領導人Professor Clive Ballard,他提到:三分之二在養老院的人有失智症,給失智症患者開SSRI這類常用的抗憂鬱劑將導致跌倒風險增加。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對失智症患者為何會增加跌倒受傷的風險以及尋求其他方式的治療來處理這項危機。


這項研究追蹤248位在安養院的長者用藥紀錄長達兩年,受試者平均年齡為82歲,結果他們當中有152個人總共跌倒了683次,導致他們髖骨碎裂、扭傷、瘀傷以及腫脹,甚至有一例死亡,結果發現被開了抗憂鬱劑SSRI這類藥物的失智症患者,跌倒受傷的危險性增加三倍,若是同時開立安眠藥物,危險性更高,熟悉內情的人都知道這兩種藥物經常會一起開出來。這項研究刊登於英國臨床藥理學期刊,研究人員建議除了應該發展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同時醫師把SSRI抗憂鬱劑開給失智症患者時也應該事先知會相關危險性,即便是低劑量也一樣。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125.2012.04124.x/abstract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考: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125.2012.04124.x/pdf


研究引用來源為:


DOI: 10.1111/j.1365-2125.2012.04124.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科學研究:每天吃魚油可以遠離阿茲海默症


中央社 

 

據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發現,每天吃魚油可以讓你遠離阿茲海默症。




英國「每日鏡報」說,已知魚肉所含的Omega-3脂肪酸可以增長智力,如今科學家發現,它也能保護老化的腦部,防止罹患阿茲海默症。



研究說,一種稱為DHA的脂肪酸可以增加人體內的LR11,這是「一種蛋白質,在阿茲海默症病患體內,LR11的濃度會降低」。



發表在「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說,LR11也會摧毀另一種伴隨阿茲海默症出現的蛋白質。



研究人員正計劃在美國進行讓失憶症患者服用魚油的大規模試驗。961227


 


 


一直以來,魚油就被拿來作許多疾病研究的改善或預防,從心臟、血液、關節、結腸甚至是腦部,都有許多研究發現的確改善了許多系統的症狀。


魚油本身的脂肪酸較長鏈OMEGA-3,一些植物油像亞麻子,核桃油或者油菜籽都有,只是含量比較低,OMEGA-3有兩種形式,一為DHA,另一個為EPA,OMEGA-3是必須脂肪酸很重要的來源,也就是如果不從體外攝取,體內是不會自行製造的,如果不持續補充,壞油會因為沒有適當攝取好油而讓壞油的比率越來越高,現代人的飲食,大部分都缺乏OMEGA-3的補充,小朋友的飲食如果不多加注意,其實情形會更加嚴重。


同樣具有OMEGA-3,以亞麻子油來說,只有5%是DHA,所以要補到像魚油的份量,一次攝取的量要比較多才行。當然也有從藻類萃取出來的DHA也可以考慮,然而成本與單價相較之下又比魚油高很多,所以,以經濟效益來考量,魚油攝取應該是首選。


然而,眾所周知,目前海產被重金屬及農藥污染頗為嚴重,以食物鏈的累積,大魚身上是比較容易有更多重金屬或農藥殘留的,而這又是魚油製成的主要來源,怎麼辦?此外,OMEGA-3含量可能更高的海狗油是否安全?我們都曉得海狗是吃魚的,所以這類來源可能含有更多污染。面對這可能的危險,比較負責的廠家,會利用高科技來處理其中的重金屬與農藥殘留,同時,他們也會要求獨立實驗室給予這些產品最嚴格的檢驗,確定沒有重金屬農藥殘留後,在產品的標籤上,打上純度認證,代表這項產品有獨立檢驗室的背書證明是安全無虞的,最簡單的辨認方法是有一個英文字P的標章,旁邊有更小的字寫著純度認證(PURITY CERTIFICATED,THIRD PARTY ASSAVED),這就代表這項產品是安全的。


魚油對精神方面,比較為人熟悉的是憂鬱及過動/注意力缺乏這些問題,國外累積相當多的研究證實服用魚油可以改善相關症狀,現在又多了老年失智症,可見魚油對於神經系統的維護的確相當重要。


衷心建議大家每天補充適量的安全魚油來作多方面的預防醫學保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人帶有誘發阿茲海默症基因 運動避險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2年1月10日 上午9:33





新頭殼newtalk 2012.01.10洪聖斐/編譯報導


《神經病學文獻》(Archives of Neurology)今天刊載華盛頓大學教授莫理斯(John C. Morris)的團隊之研究成果,指出帶有可能誘發阿茲海默症基因的人,可以藉由運動來降低他們的風險。


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統計,目前全美有540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到了2050年這個數據還會攀升到1千6百萬人。莫理斯教授說,15%到20%的人帶有APOE-4基因。


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腦部會出現蛋白質沈澱班(amyloid plaques)。莫理斯教授的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的人腦部的蛋白質沈澱班較少。


這項研究強化了保持身體活動可以保護自己免於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論點。


阿茲海默症會摧毀腦細胞,讓患者難以思考、記憶與發揮腦部功能。莫理斯教授說,腦細胞死亡的標記包含蛋白質沈澱班和神經細胞纏結(tangles)。這些問題在徵狀浮現前10到20年就開始了,因此對於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必需要長期加以追蹤。


這項研究調查了201名45歲到88歲沒有阿茲海默症徵狀的人,請他們填寫問卷,說明自己過去10年來的身體活動狀況。同時檢查他們是否帶有APOE-4基因,然後研究人員採取脊髓液測試或者腦部掃瞄來研判他們是否有蛋白質沈澱班。結果發現,約有1/3的研究對象都帶有APOE-4基因。


這項研究顯示,有這些基因而每週5天快走或慢跑的人,得到相當顯著的幫助。


莫理斯教授的研究團隊還無法確定運動是否能夠減少腦部的蛋白質沈澱班。不過,活動身體確實可以減少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如心臟病、糖尿病、過胖和高血壓;罹患這些疾病的人,出現阿茲海默症狀的風險也比較高。


儘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運動與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因果關係,阿茲海默症協會還是鼓勵世人要保持身體與心靈的活動,增加社交參與,並且維持均衡的飲食、多吃綠葉蔬菜,以保持腦部健康。


鄭醫師補充:


1.要了解自己是否帶有APO-4基因,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基因檢測來了解。


2.上述研究引用出處為:


Arch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9, 2012. doi:10.1001/archneurol.2011.845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archneur.ama-assn.org/cgi/content/full/archneurol.2011.845


3.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比例最高)的退化,大多在症狀浮現之前的十到二十年,大腦就開始退化,相關身體功能失衡可以藉由功能性醫學檢測來做評估及調整,因此以預防醫學之觀點,確認帶有APO-4基因的人想要預防失智發生,除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之外,最好能藉由功能性醫學的檢測及調整,例如營養代謝、賀爾蒙、腸道功能、發炎、排毒功能、能量代謝甚至是壓力評估來進行整體的調整,尤其有失智症的家族史的人更要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45歲認知功能開始降

法新社 – 2012年1月6日 下午4:20





(法新社巴黎6日電)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天發表研究,大腦最早從45歲就開始退化,而非一般認定的60歲。


法國流行病學暨人口衛生研究中心的辛赫-馬訥斯(Archana Singh-Manoux)與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研究團隊,從1997年開始觀察5198名男性和2192名女性,研究時間長達10年。


試驗者在這10年間接受3次測驗,項目為記憶、字彙、以及聽覺與視覺理解力。試驗對象為45歲至70歲的倫敦公務員。


在這段期間,45歲至49歲男性心智推理的能力下降3.6%,65歲至70歲的男性下降9.6%;同齡女性對照則分別下降3.6%與7.4%。


報告指出:「認知功能下降在中年階段已經相當明顯。」報告定義的中年為45歲至49歲。(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1.只要對功能性醫學有概念的醫師都了解早在大腦退化疾病被診斷出來之前,大腦已經退化超過十年以上: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510&prev=25121&next=23035&l=f&fid=38


2.大腦功能退化,不是單純大腦細胞,全身細胞其實同樣飽受衝擊。常識都知道慢性疾病常好發於中年,大腦及心臟細胞對於功能失衡反應往往最敏感,因此不管是心臟或者大腦功能退化,最好透過完整的功能性醫學檢測評估,找出根源,在症狀尚未成形之前,協助細胞功能回復(當然也包含腦細胞),大腦退化疾病的真正預防關鍵在此,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對大腦退化疾病的預防醫學保健重要性必然越來越高!簡單說這些預防措施是為了真正減少日後醫療及照護成本的支出。


3.上述剛出爐研究引用來源為:


BMJ 2012; 344 doi: 10.1136/bmj.d7622 (Published 5 January 2012)


Cite this as: BMJ 2012;344:d7622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老人營養好 思慮清動腦快

法新社 – 2011年12月29日 下午3:20




(法新社華盛頓28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相較於食用垃圾食物的老人,血液中含有較高濃度特定維生素與Omega-3脂肪酸的老年人,接受心智敏銳度測驗時得分較高。


研究也顯示,攝取優良飲食有助減少大腦萎縮。大腦萎縮為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之一。研究發表在美國神經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的「神經學」(Neurology)月刊。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研究員偕同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以104名平均年齡87歲的老人為研究對象,特別測量老人血液中的多種營養素濃度,而非依據通常較不精確可靠的食物問卷,此舉在類似的研究中是第1次。


研究人員特別指出,血液中含有高濃度的維生素B、C、D與E,以及在魚類中最常發現的健康油脂,對心智敏捷程度與大腦體積有正面影響。


至於那些大量攝取反式脂肪的老年人,在認知測驗的表現上不如那些營養攝取佳的老人。而油炸物、速食以及較不健康的食物最常充斥反式脂肪。


鄭醫師補充:


1.這篇研究提想我們老年人的營養均衡,大腦退化的機率會降低。若想了解老年人營養是否良好,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實驗室檢查並無法提供,真的想了解的人,建議不妨透過功能性醫學提供的檢測結果,才能直接反應當事人的營養狀況。


2.維生素C、E是抗氧化的重要物質,B群對於神經系統的健康維護不可或缺,至於OMEGA-3,則是細胞膜的基本組成物質,腦部及心臟健康維護需要好的油脂來協助。


3.上述研究的研究原文摘要為:


http://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1/12/28/WNL.0b013e3182436598.abstract?sid=2c965ca7-cc03-4204-bc07-51d4cd203e34


引用來源:


December 28, 2011, doi: 10.1212/WNL.0b013e3182436598 Neurology WNL.0b013e31824365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蛋白質食物 影響巴金森症藥效

作者: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2月20日 上午12:02




飲食方式影響巴金森病友的藥物控制成效。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昨(19)日表示,任何含蛋白質食物或多或少會影響左旋多巴藥物的療效,但蛋白質為必要營養,建議服用該藥的巴金森病友,儘量回家晚餐時再食用蛋白質稍多的食物,以免影響藥物對症狀的控制,造成外出行動的不便。


戴春暉醫師表示,人體對於蛋白質與左旋多巴有辨識上的困難,無論動物性或植物性蛋白質都一樣,肉類吃得少,吃素的病友如果植物蛋白質攝取多,同樣會有此困擾。病友食用大量蛋白質食物後,部分藥物對症狀的控制變差,故建議外出時,用餐不必食用太多蛋白質,以免在外症狀控制不佳,影響行動的方便,待回家後較不需要活動時,再攝取一定比例的蛋白質食物。


在正規藥物治療之餘,戴春暉進一步指出,必要時可在醫師指示下服用維他命C、E,對抗過多的自由基,也有輔助的作用。



控制消化功能的肌肉與神經對巴金森症患者而言也可能被影響,導致便秘以及胃排空的時間延長,因此在飲食的設計上,定期的營養飲食評估,預防因為消化功能失衡導致體重減輕或者增加的措施有其必要。隨著病程的惡化,吞嚥困難的情形可能會出現,因此液狀黏稠的食物以直立的姿勢來餵食對於預防嗆到是有幫助的。在更嚴重吞嚥困難病例,胃管手術可能要施行。


在體內不管小腸或者是血腦屏障對於左旋多巴胺(抗巴金森症主要用藥)以及蛋白質使用的是同一套轉運系統,因此如果蛋白質跟藥物一起攝取,的確會導致藥效減弱,尤其是蛋白質攝取過多時更容易發生。所以過多的蛋白質攝取對巴金森症患者並不建議,地中海飲食在臨床研究上建議可以多採用。在更嚴重的個案,多攝取低蛋白飲食例如麵包或者是義大利麵的建議也是同樣的道理。總之,為了要減少蛋白質的干擾作用,建議左旋多巴胺應該在飯前30分鐘前服用,同時早餐及午餐要限制蛋白質攝取(患者服藥時間多為白天),晚上再多攝取身體需要的蛋白質,以上建議可以參閱:


Barichella M, Cereda E, Pezzoli G (October 2009). "Major nutritional iss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 24 (13): 1881–92. doi:10.1002/mds.22705. PMID 19691125.



在營養改善上,一般建議補充抗氧化的營養品例如維他命C、E等等,在這幾年的營養醫學研究上,有一種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名為肌苷inosine的補充品值得大家留意,不管是脊椎受傷或者是中風都發現有幫助,因為可以幫助神經軸突再生:




  1. Liu F, You SW, Yao LP et al. (2006). "Secondary degeneration reduced by inosin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Spinal Cord 44 (7): 421–6. doi:10.1038/sj.sc.3101878. PMID 16317421. 
  2.  Chen P, Goldberg DE, Kolb B, Lanser M, Benowitz LI (2002). "Inosine induces axonal rewiring and improves behavioral outcome after strok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9 (13): 9031–6. doi:10.1073/pnas.132076299. PMC 124418. PMID 12084941. 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9/13/9031.

因為神經保護作用,肌苷目前也正進行多發性硬化症的第二期臨床測試:


http://www.clinicaltrials.gov/ct/show/NCT00067327


其主要機轉是肌苷本身就是天然的抗氧化物質,同時也具備透過體內尿酸的增加來幫助過氧亞硝酸鹽(peroxynitrite,導致神經軸突退化的物質)去除能力:


http://www.webcitation.org/query?url=http://www.geocities.com/hotsprings/3468/uric_acid-peroxynitrite2-98.html&date=2009-10-26+00:12:14


由於肌苷會讓尿酸濃度增加,因此有痛風困擾的人比較不適合。目前在巴金森症的臨床測試同樣進行到第二期,根據之前的臨床實驗發現尿酸值越高的或者,其巴金森症病程進展緩慢許多,臨床上利用肌苷幫助其尿酸值不到6 mg/dL(低於一般人的平均值)的巴金森症患者提高尿酸值,改善症狀,減緩退化:


"Error: no |title= specified when using {{Cite web}}". https://foxtrialfinder.michaeljfox.org/trial/468/. 


 "Error: no |title= specified when using {{Cite web}}".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0833690.


目前已有機構申請肌苷的中風治療的專利,至於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使用目前仍在申請,在臨床上還有抗病毒的效果:


http://www.alseres.com/product-pipeline/product-candidates/inosine.asp


http://www.whocc.no/atc_ddd_index/?code=D06BB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您知道當我們切一片蘋果放置在空氣中,蘋果會變棕色,如果擠一些檸檬汁上去,變色的速度會變慢,這就是最簡單氧化及抗氧化反應的示範。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失智症的預防及照護是目前及未來醫療無從躲避的領域,最新發表的研究再度證實減少氧化壓力,保護甚至是提高粒線體功能是失智症的剋星。一項由美國喬治亞大學藥學系的研究發現,抗氧化物質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發病時間,包含認知功能退化。


研究人員針對粒腺體的作用機轉,調配能夠保護粒腺體的抗氧化複合處方,名為MitoQ給那些基因設計成會發病成失智症的老鼠,結果發現可以有效提升記憶力,這項研究於2011年11月2日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上。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帶有三個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基因的老鼠分成實驗及對照兩組,利用老鼠動物實驗常用的 Morris Water Maze(莫里斯‧華特迷宮)試驗老鼠的記憶力,研究觀察發現每天喝MitoQ的老鼠表現比那些沒喝的老鼠表現高出甚多,更重要的這些喝MitoQ的老鼠,也測不出有氧化壓力、類澱粉蛋白(amyloid)負擔、神經細胞死亡或者是間隙流失這些阿斯海默症經常出現的臨床現象,相關研究請參閱:


M. J. McManus, M. P. Murphy, J. L. Franklin. The Mitochondria-Targeted Antioxidant MitoQ Prevents Loss of Spatial Memory Retention and Early Neuropathology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1; 31 (44): 15703 DOI: 10.1523/JNEUROSCI.0552-11.2011


在2009年有另一篇研究提到高抗氧化能力的蔬果具有提高認知功能、預防中樞神經退化的效果:


Polidori MC, Pratico D, Mangialasche F, Mariani E, Aust O, Anlasik T, Mang N, Pientka L, Stahl W, Sies H, Nelles G. High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ntioxidant status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healthy subjects. J Alzheimers Dis, 17:4 (August 2009)


此外,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其中有一部分講述細胞能量代謝章節,特別提出粒線體功能及氧化壓力對於大腦功能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有興趣深入了解的人可以參考對照。想了解粒線體的能量代謝功能是否良好或者有缺陷?氧化壓力(自由基)是否過多?皆有客觀的功能性醫學檢測可以協助了解,針對有問題的環節做直接調整與改善,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5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英國的臨床實驗發現在失智症的早期用疫苗治療,可以看到治療效果,這種每個月注射一次的療法可能在五年內會核准使用於臨床,不像其他已經上市藥物只是試圖處理失智症的症狀,而非失智症的潛在傷害,已經上市的藥物並非人人有效,而是會隨著服用的時間效果越來越弱。這種單株抗體疫苗(Gantenerumab)治療方式已經在英國進行臨床試驗,儘管不是治癒失智症的保證,但是如果能夠減緩失智症的發展,讓人們能夠正常生活久一點,延遲可能患者必須放棄工作及進入慢性醫療體系的時間,其實可以值得考慮。


相關報導請見: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69328/Jab-halts-Alzheimers-destroy-lives.html#ixzz1fZmDPCJX


單株抗體治療失智最早用於臨床試驗於2006年,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1. Statement On A Nonproprietary Name Adopted By The Usan Council - Gantenerumab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  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IN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 ClinicalTrials.gov NCT00531804 A Multiple Ascending Dose Study of R1450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真正要預防失智,建議大家可以由功能性醫學的做法及檢測,過去的研究發現早在失智症狀發生之前,腦細胞的破壞及損傷早已發生,根本預防之道仍是透過相關檢測,針對營養、重金屬是否過量、細胞能量代謝、賀爾蒙、身體發炎及腸道功能等問題來直接處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有興趣深究的人也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在門診常常會問診到一些年長者,他們在服用了精神科藥物(安眠藥物居多),服用之後半夜起床如廁,因為藥效仍在,所以經常發生跌倒甚至需要就醫的狀況,鎮靜作用較輕的安眠藥物況且如此,鎮靜作用更強的抗精神病藥物的危險性更加提高。在精神科的治療中,年長者若罹患失智出現混亂或者破壞性行為,抗精神病藥物往往會被開上用來控制症狀,類似狀況在國內也常見,但潛在的風險,開藥的醫師鮮少會先知會患者家屬或照顧者。


這樣的做法被美國醫療專家視為一種既危險又浪費資源的治療方式,應該予以終止。根據外電報導,日前於美國參議院的老人事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中,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督察長李文生(Daniel Levinson)說:「隨著嬰兒潮世代逐漸老化,當務之急是解決療養院內,失智患者濫用及誤用抗精神病藥的問題。」更多焦點應該放在辨別失智症患者出現反常行為原因並予以根治。


李文生說,最近政府審計結果引發對療養院失智老人使用抗精神病藥的關注,擔心死亡風險因此升高,同時浪費美國醫療系統經費。


舉例來說,政府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2007年不該為一半以上此類處方支出,浪費約2.3億美元,因為患者並未出現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症狀。這項聽證會的報告紀錄請連結參閱:


http://oig.hhs.gov/testimony/docs/2011/levinson_testimony_11302011.pdf



早在2004年英國的藥物安全委員會( Committee for the Safety of Medicines ,簡稱CSM)就提出警告,金普薩(OLANZAPINE)與理司必妥(RISPERIDONE)不應該給年長者開立使用,因為除了增加中風的風險之外,有時侯也會造成異常的睡眠型態改變以及極度的疲倦及虛弱。在2005年四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要求藥廠必須標出最嚴重的黑框警告(black box warning )提醒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給失智症患者使用會增加相關風險,非典性抗精神病藥物應該減少使用:


 Dorsey, ER; Rabbani A, Gallagher SA, Conti RM, Alexander GC (11). "Impact of FDA black box advisory on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use".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0 (1): 96–103. PMID 2006520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65205. Retrieved 11/9/2011.


儘管有這些官方警告,但根據知名的媒體BBC在2008年6月的調查,大部分的執業醫師都忽略這樣的警語,其他相關資料也可以參考國外的專業分析報導: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newsarchive&sid=aTLcF3zT1Pdo


此外,在2008年4月刊登於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期刊的研究也提醒我們,跟沒有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年長者相比,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年長者發生肺炎的機率提高60%,這是臨床上抗精神病藥物過度鎮靜引發吸入性肺炎經常見到的狀況:


Wiley-Blackwell (2008, April 15). Antipsychotic Drugs Increase Risk Of Developing Pneumonia In Elderly, Study Suggests.


在此提醒大家,大部分老年人的精神症狀,與其原本的身體功能失衡或者長期的營養缺失或者不平衡有關。所以在評估老年人的精神症狀時,應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查,瞭解可能相關的生理因素,如能針對生理因素或者營養缺失作處理,泰半的老年人改善狀況都蠻明顯的。若不針對根源處理,除了原本不適症狀持續存在,且為了控制症狀而服用精神科藥物,反而會讓當事人因為藥物副作用而更不舒服。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部掃描證實 確實有化療腦

路透社 – 2011年11月15日 下午10:44






(路透芝加哥14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乳癌婦女接受化學治療後,倖存之餘可能還需面對注意力、記憶以及計畫能力受損的挑戰。


研究人員表示,相較於未接受化療的乳癌病患,曾接受化療的乳癌婦女,大腦負責執行功能性任務的部分,活動顯著較少。


研究也發現,在接受化療的婦女中,抱怨有記憶力及思考技能問題者,與大腦這些區域的實際缺損,具有強大關連。


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何以許多乳癌病患主訴「化療腦」-這個詞彙用來描述接受化療後的思考模糊與記憶缺損問題。


加州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School of Medicine)的凱斯樂(Shelli Kesler)說,傳統思維認為化療藥物不能穿越保護大腦免於毒素入侵的「血腦障壁」,因此醫師排除婦女的抱怨為化療後的大腦缺損,通常記錄為誇大以及癌症相關壓力所致。


凱斯樂說:「這顯示,當病患訴說她正為這類問題苦惱時,大腦發生變化的機率就很高。」


研究發表在「神經學檔案」(Archives ofNeurology)期刊。中央社(翻譯)

 


我在門診曾看過許多乳癌患者,她們接受化療之後,開始出現情緒困擾,注意力、記憶力及判斷能力,甚至很多原本能正常執行的功能明顯大不如前,有些醫師會以「化療腦」來描述化療後的思考模糊、記憶力缺損甚至是情緒困擾。在過去,專業醫師都認為化療藥物不會穿越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因此都被誤以為是患者本身誇張以及罹癌的巨大壓力所致。但最近發表的美國研究,以精密的腦部影像學檢查來證實化療的確會造成大腦功能缺損:

 

由加州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School of Medicine)的凱斯樂(Shelli Kesler)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分析25位接受過化療的乳癌患者,18位未接受過化療的乳癌患者,25位健康的控制組。研究分析發現接受過化療的乳癌患者,其大腦與負責執行記憶力、專注力及執行能力的區域明顯較差,尤其是 left caudal lateral prefrontal region (左側尾外側前額區),影響專注力'記憶力及執行能力甚為明顯。

 

相關研究可以參考:


研究引用出處:


Arch Neurol. 2011;68(11):1447-1453. doi:10.1001/archneurol.2011.245


以臨床處理經驗來說,功能性醫學的評估與處理,還是能有效改善這部分的症狀,主要是針對當事人的細胞營養、神經傳導代謝等評估,透過客製化營養來直接改善,有這方面困擾的人建議可以多留意功能性醫學的觀念及處理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津大學研究發現 防老年失智 日服維生素B群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9/15 05:30 楊明暐/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楊明暐/綜合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發現,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維他命)B群藥丸,能顯著減緩老年人記憶衰退的情況,甚至能預防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



研究人員對二百七十名罹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七十歲以上老人進行實驗,讓他們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B群(B6、B12、葉酸)。新療法鎖定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這種人體內自然產生的胺基酸,到年老時會達到較高濃度,從而傷害血管內層,並導致腦部萎縮,增加罹患老人失智症及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



維生素B群能降低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受試的老人有一半服用含有極高劑量的維生素B群藥丸,其他則服用安慰劑。在為期一年的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時而對老人進行記憶測驗,讓他們去記十二個單字,廿分鐘後再問他們還記得幾個。



一年後,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同半胱胺酸」含量偏高的老人,服用維生素B群的人在記憶測驗中答對的比例,要比服用安慰劑的人高七○%。而「同半胱胺酸」含量低於平均值的老人,服用維生素B群或安慰劑,差異並不大。腦部掃描的結果也顯示,服用維生素B群的老人,腦部萎縮平均減少三○%,在「同半胱胺酸」含量高的老人中,腦部萎縮更減少五○%。腦部萎縮與老人失智症初期的記憶力衰退有相當關聯。



領導這項研究的牛津大學德嘉格(Celeste de Jager)博士說,這項實驗「確切」顯示服用維生素B群是防止心智衰退的好辦法。研究人員將於明年在英國展開一項全面性實驗,以確定這種療法是否真能延緩老人失智症和其他智力衰退疾病發生。


鄭醫師補充:


1.以上這篇研究報告,原文報導可以參閱: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37143/Alzheimers-Vitamin-B-pills-ward-disease.html


2.這篇研究給實驗對象服用的B群劑量包含0.5 毫克的B12(一般高劑量B群不過是0.1毫克), 0.8毫克的葉酸(一般高劑量B群不過是0.4毫克左右)以及20毫克的B6(一般高劑量B群不難達到),因此有補充高單位B群的人,想要降低同半胱胺酸,建議除了B群之外,可以額外補充B12及葉酸的營養品。對B12嚴重缺乏的患者,B12補充,也可以考慮用注射補充。


3.過去也有研究證實補充B12可以預防老年失智症,素食者風險明顯提高,因為B12的食物來源,幾乎都以動物性食物或者海產居多(素食者可以考慮紫菜及海藻等來源)。其研究的重點也是在於B12的補充可以降低同半胱胺酸:http://www.seriousinjurylaw.co.uk/news/Brain-Injury-News/article/800201655/Vegetarians-at-higher-risk-of-dementia.php


想知道自己同半胱胺酸是否偏高,可以透過抽血來驗,因此到底要不要補充這類高劑量的營養素,可以先驗再決定是否服用,畢竟,本身如果同半胱胺酸不高,服用的效果比較不明顯。建議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失智症的家族病史的人可以考慮作這項檢測,再決定是否進行補充。


4.關於同半胱胺酸的生成及抑制有關的詳細機轉,請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4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國內各大醫院一直積極推動體重控制,主要目的,就是要預防代謝症候群,體重過重腰圍過粗,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參考指標,此外,新一代抗精神藥物使用最為擔心的後遺症之一便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許多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痛風甚至是失智症(老年癡呆症)等疾病的前兆。控制代謝症候群,便能大幅減少日後相關疾病的相關醫療支出。


胰島素代謝異常跟失智症有關嗎?早在2003年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篇為期五年,針對2632名男性及女性的所做的研究就發現:那些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稱胰島素抗性)與發炎症狀的人,認知功能呈現急遽衰退的現象:


http://jama.ama-assn.org/content/292/18/2237.full?sid=84fb4973-03d9-4a1d-a27f-7f2e6a13ccfb


在2006年也有另一份報告明確告知我們:胰島素抗性造成一連串損害,引發大腦問題的典型發炎症狀,尤其是失智症:


J Alzheimers Dis. 2006 Mar;9(1):89-93.

Alzheimer Research Forum live discussion: insulin resistance: a common axis linking Alzheimer's, depression, and metabolism?




Source


Alzheimer Research Forum,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USA.


根據外電報導,最近刊登於神經學檔案(Archives of Neurology)一篇報告提到:罹患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和出現遺忘型認知功能障礙(aMCI)。這類患有阿茲海默症前障礙的病人,使用胰島素後整體認知功能有改善。使用低劑量胰島素的病人在短暫延遲後,症狀也獲得改善,能回憶更多故事細節。


研究對象包含104名病患,患有輕度認知功能衰退或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醫學院的克拉夫特(Suzanne Craft)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從鼻腔施打胰島素或許能對罹患遺忘型認知功能障礙或阿茲海默症的成人病患產生療效。」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archneur.ama-assn.org/cgi/content/full/archneurol.2011.233


以功能性醫學觀點而言,直接補充胰島素並非根本解決之道,胰島素抗性(或稱胰島素阻抗)的處理才是重點,對這部分改善有興趣的人也可以連結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裡面有詳盡的資料可供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19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半夜大叫卡到陰? 罹患早期巴金森氏症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8/23 04:21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睡覺鬼上身?



65歲吳姓男子,近來幾乎每天睡到深夜都會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腳踢,醒後卻完全不記得;白天又常發呆、神情呆滯、動作遲緩。家人以為卡到陰或鬼附身,求神問卜、收驚、喝符水都沒效,只好求助醫療;經過神經內科醫師診斷,原來是「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甚至是罹患了早期的巴金森氏症。




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在巴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出現前,一些身體的問題會先出現,以睡眠而言,患者如果有睡眠問題,容易因為用藥反而使狀況更糟,典型的症狀是白天嗜睡、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Gugger, JJ.; Wagner, ML. (Nov 2007).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Ann Pharmacother 41 (11): 1833–41. doi:10.1345/aph.1H587. PMID 17925503.


因為自律神經也會受影響,因此姿勢性低血壓、皮膚出油以及流汗過多、尿失禁甚至性功能障礙的狀況也常看到。便秘及腸胃蠕動異常狀況經常讓患者非常不舒服,嚴重的話甚至會危及生命:


Barichella M, Cereda E, Pezzoli G (October 2009). "Major nutritional iss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 24 (13): 1881–92. doi:10.1002/mds.22705. PMID 19691125.


此外,眼睛的異常(包含眼球運動、視力、眨眼及乾澀等),知覺改變(包含嗅覺及皮膚感覺異常)也常出現,這都是在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出現前可能會出現的身體狀況。跟一般族群的人相比較,巴金森氏症的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六倍,巴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可能導致多巴胺濃度過高而出現異常行為,一般稱之為衝動控制困難的狀況,例如暴食、性衝動增加或者病態性賭博:


Jankovic J (April 2008). "Parkinson's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 79 (4): 368–76. doi:10.1136/jnnp.2007.131045. PMID 18344392. http://jnnp.bmj.com/content/79/4/368.full.


Ceravolo R, Frosini D, Rossi C, Bonuccelli U (December 2009).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definition,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neurobiology and management".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15 (Suppl 4): S111–5. doi:10.1016/S1353-8020(09)70847-8. PMID 20123548.


根據統計,因為用藥,巴金森氏症患者大約有4%的人會出現妄想及幻覺:


Friedman JH (June 2010). "Parkinson's disease psychosis 2010: A review article".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16 (9): 553–60. doi:10.1016/j.parkreldis.2010.05.004. PMID 20538500.


因此,若出現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除了藥物及手術治療之外,建議大家參考功能性醫學觀點來作調整及預防,例如重金屬累積過高:


de Lau LM, Breteler MM (June 2006). "Epidem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Lancet Neurol. 5 (6): 525–35. doi:10.1016/S1474-4422(06)70471-9. PMID 16713924.


農藥及毒素的暴露過多:


IOM (Institute of Medicine), ed (2009). "Neurologic disorders". Veterans and Agent Orange: Update 2008.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pp. 510–45. ISBN 0-309-13884-1.


粒腺體功能不彰:


Obeso JA, Rodriguez-Oroz MC, Goetz CG, et al. (May 2010). "Missing pieces in the Parkinson's disease puzzle". Nat. Med. 16 (6): 653–61. doi:10.1038/nm.2165. PMID 20495568.


以及氧化壓力及蛋白質聚合導致腦細胞死亡的影響:


Hirsch EC (December 2009). "Iron transport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15 (Suppl 3): S209–11. doi:10.1016/S1353-8020(09)70816-8. PMID 20082992.


抗發炎及動情激素補充對某些患者確實有改善的報告:


de Lau LM, Breteler MM (June 2006). "Epidem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Lancet Neurol. 5 (6): 525–35. doi:10.1016/S1474-4422(06)70471-9. PMID 16713924.


自然食品補充方面,蠶豆及黎豆在某些臨床試驗被發現有效:


Katzenschlager R, Evans A, Manson A, et al (2004). "Mucuna prurie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double blind clin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y".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 75 (12): 1672–7. doi:10.1136/jnnp.2003.028761. PMC 1738871. PMID 15548480.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738871/pdf/v075p01672.pdf


在營養製劑補充上,可以考慮NADH,這是細胞的粒腺體把營養轉換成ATP(細胞能量)的重要物質。在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有一種天然的輔助酵素--還原態的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甘酸(NICOTI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簡稱NADH),在畜肉、禽肉及魚肉皆有,可以想見,素食者容易缺乏,它是菸鹼酸衍生出來的抗氧化物是細胞發育與能量產生所必備的輔助酵素。NADH本身會刺激細胞生產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也能幫助思考、頭腦靈活與注意力集中。知名的奧地利拜克梅爾帕金森氏症治療研究中心,在1983年首先分離出NADH的穩定口服劑型,一項針對470名帕金森氏患者的公開標籤臨床試驗,療程進行十四天,發現患者的運動功能、尤其是行走、推物、姿勢、語言、以及模仿他人的行為及說話的能力都有所改善。

拜克梅爾博士自己也曾針對885名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半數接受30分鐘以上的靜脈注射,另一半則口服,兩種治療都是隔天施用,為期十四天,大約有80%的患者有改善,19.3%的患者有大幅改善,58.8%的患者有中度改善,整體來說,靜脈注射與口服效果相當。


此外,拜克梅爾博士也曾對205名自願接受試驗的憂鬱患者接受口服或者靜脈注射NADH的治療,療程從五天到310天不等,93%的患者臨床的表現都有幫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翻閱一本由抗衰老預防醫學醫師菲利普‧米勒所著的「真的不會老」這本書,裡面提到在提升腦力方面,抗衰老預防醫學的專業人士會考慮使用的藥物,一般預防醫學領域的醫師考慮的用藥,安全性較高,且比較不具副作用,值得大家參考,故在此把部分內容節錄出來給大家參考:


美國核准L-deprenyl(商品名為Selegiline)治療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這兩種不疾病的特徵都是低濃度的多巴胺。正常來說,腦部的多巴胺會被單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分解,而deprenyl就是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可以阻止多巴胺被分解,因而有助於提升多巴胺的濃度(更確切來說,deprenyl是一種單胺氧化酶B(MAO-B)抑制劑,沒有單胺氧化酶A抑制劑也就是抗憂鬱劑副作用的問題)。


即使不是這些疾病的患者,我們多巴胺濃度通常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利用deprenyl提高多巴胺濃度並使它回覆年輕時的濃度具有提升及穩定情緒的效果,顯著改善性慾,預防腦細胞受到氧化損害。


動物實驗顯示deprenyl可改善老年記憶喪失並且延長壽命。美國老年醫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 Society)的一篇回顧文章曾作以下的結論及提醒:


我們提議健康人士從45歲起開始每天服用10-15毫克的deprenyl,藉以對抗神經元(神經細胞)的老年退化,預防性的deprenyl藥物似乎提供合理願景:改善隨後數十年的生活品質、延遲自然死亡來到的時間,減少罹患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等老化神經性疾病的可能性。


deprenyl在歐洲廣泛用來預防老年失智,以抗老目的而言,四十多歲的人每天最佳劑量是2-3毫克,五十歲的人是4-5毫克,六十歲以上的人是5-6 毫克,而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是每天10毫克。


最後提醒:deprenyl不應與抗憂鬱劑藥物一同服用,除非有醫師特別指示。


想進一步了解藥物的資料也可以連結原文資料:


Riederer P, Lachenmayer L (November 2003). "Selegiline's neuroprotective capacity revisited". J Neural Transm 110 (11): 1273–8. doi:10.1007/s00702-003-0083-x. PMID 1462819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浸會大學 鉤藤可治巴金森氏症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7/21 23:35 郭中翰







(法新社香港21日電) 香港浸會大學科學家研究顯示,中藥鉤藤能有效治療治巴金森氏症某些症狀,同時緩解服用西藥所造成的副作用。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李敏領導的研究群指出,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的中藥材鉤藤,能幫助巴金森氏症病人提高溝通能力、改善抑鬱、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1位浸會大學發言人今天告訴法新社:「巴金森氏症至今無法治癒,但是這項研究顯示中藥對治療此症有所幫助。」



巴金森氏症使得人的運動神經系統失調日益嚴重,病患通常在50歲以上、也有年紀輕些的。患者通常表現出身體顫抖、僵硬、失去平衡等嚴重症狀。用於此症的西藥是左旋多巴,腦部會將它轉化為多巴胺以緩解這些症狀。但是此藥也會造成噁心嘔吐與產生幻覺。



李敏的研究發現,同時服用左旋多巴和鉤藤的病患出現的副作用較少,而且溝通能力明顯改進。她表示,研究發現也能提高中醫藥的水平。李敏說:「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不但為鉤藤在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提供了現代藥理學依據,更讓世界醫學界對中醫藥的效用和安全性有更深入的認識。」



研究團隊已經向美國申請專利。李敏告訴「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她預期在這項研究第2階段完成後的2013年,鉤藤將上市用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譯者:中央社郭中翰)1



勾藤屬(Uncaria)裡面有許多藥用植物,最為人所知的藥用植物有一種U. tomentosa,俗稱貓爪草(Cat  claw),其配醣體的成份已被確認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而生物鹼的成份會促進淋巴球的反應,對於病毒入侵有更好的抵抗能力。


在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選項中,原本就有MAO-B抑制劑,例如Seligiline(Parkryl)或者Rasagiline等藥物,通常是在發病初期使用。在勾藤的種類中對中樞神經作用的種類應該是U. rhynchophylla ,這是一種強力的單胺氧化酶B(MAO-B)的強力抑制劑,對於神經退化疾病的幫助:


Lin RD, Hou WC, Yen KY, Lee MH (November 2003). "Inhibition of monoamine oxidase B (MAO-B) b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Phytomedicine 10 (8): 650–6. PMID 14692725.


最近香港的學者研究:中藥鉤藤能有效治療治巴金森氏症某些症狀,同時緩解服用西藥所造成的副作用。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勾藤屬幫助巴金森氏症病人提高溝通能力、改善抑鬱、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


巴金森氏症的標準治療藥物為是左旋多巴(L-dopa),腦部會將它轉化為多巴胺以緩解這些症狀。但是此藥也會造成噁心嘔吐與產生幻覺,甚至是性慾高漲,病態性賭博等行為會出現。患者產生幻覺症狀後,開藥的醫師只能再把精神科常用的抗精神藥物來抑制幻覺,結果就是用藥越來越複雜,抗精神藥物本身也有副作用,因此長期下來,患者本身為了要改善正必須付出的代價及承受的折磨,令人難以想像。


在藥物及手術治療之外,還是有些研究證實可以改善,透過這些改善,減少對原本藥物的使用劑量,副作用的發生機會相對降低,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藥物副作用與使用劑量有關。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其他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668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137


對巴金森氏症來說,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功能性醫學提供了完整的預防之道: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5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健康生活可防阿茲海默症


央廣 更新日期:2011/07/19 17:15 黃啟霖



美國學者最新的研究顯示,「照顧好你的身體可能拯救你的心靈」;如果能夠避免高血壓、抽菸、肥胖以及缺少運動等不利因素,也許可以防止全球數百萬人免於罹患阿茲海默症,也就是老人失智症。



美國加州大學精神醫學系副教授巴尼斯(Deborah Barnes)領導的研究指出,在全世界3,500萬個阿茲海默症病例中,半數以上跟7種條件或行為有關,既然這種會奪走人類心靈的疾病無藥可醫,不妨從預防下手。



這份研究是今天(19日)在法國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上發表;同時也將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神經學(Lancet Neurology)」的網路上。



研究中指出,在全球阿茲海默症病例中,最大的衝擊來自「低教育水平」,就像營養不良一樣,會對心靈造成傷害,妨害腦力的發展。



其次是抽菸,第三是運動不足或根本不動。巴尼斯特別指出,美國有三分之一人口都有久坐的現象,並且因為動得太少而引發問題。



第四是沮喪,如果不加以治療或治療不足,會升高發展成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第五是高血壓。接著是肥胖,以及又抽菸又有高血壓。



如果能把這些因素減少25%,就可能在全球各地減少3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其中在美國就可以減少50萬人。如果只能減少10%,也可以讓110萬人免於罹患阿茲海默症。



根據估計,在2050年以前,全世界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增加為目前的3倍,大約是1億零600萬人。



減緩阿茲海默症 貼的有效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7/21 03:01 黃菁菁/東京廿日電



中國時報【黃菁菁/東京廿日電】



日本國內首度發售可抑止阿茲海默症症狀加重的貼布,也可以給吞嚥不易的病患使用,有助減輕患者及看護人員的負擔。



以往日本國內只有一種阿茲海默症治療藥,但受到高齡化影響,阿茲海默症患者增加,今年陸續有兩種相關新藥上市,小野藥品工業十九日推出日本首見的貼布型藥劑。



有些阿茲海默症病患不喜歡吃藥,痴呆症狀日漸加劇,也造成看護人員負擔。這種用貼的新藥只要貼在患者背部、手腕或胸部,一天只要換貼一次即可。



高瀨義昌醫師說,有些患者吃藥後會含在口中,等家人不在便吐出來,病患家屬也很難確認患者是否按時吃藥。用貼布使家人方便確認,因此期待會有更好的療效。



失智症藥物的貼片劑型並不是新藥,然而跟口服的劑型比起,比較沒有嘔吐的副作用,目前國內已經上市,健保給付必須先經完整的檢查及事先送審,審核通過後才能使用。唯一要留意的是國外曾發生失智症患者未將舊的貼片撕下,又貼上新貼片,以致藥物劑量加重,造成嘔吐、腹瀉、抽搐、呼吸困難等,因此健保局規定領貼片就不能拿口服用藥,每天一片為限。提醒大家藥物並無法根本治療失智的惡化,只能延緩部分患者失智的速度,以醫療照顧來說,就是把戰線拉長。真正要預防及處理失智症,建議可以參考功能性醫學的觀點及作法,這也是目前醫學界強調的根本預防處理之道,最新的英國醫學期刊Lancet提到的營養、抽煙(氧化壓力有關)、運動,之前我多次引用相關資料跟大家提醒過,至於沮喪,何以和失智症有關,到頭來還是身體功能失衡的影響,就是身體功能失衡會導致衰弱的大腦,其中也包含失智與沮喪等狀況,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652&prev=23733&next=23616&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616&prev=23652&next=23454&l=f&fid=27


阿茲海默症本身並無直接的診斷工具來確立診斷,因此看待阿茲海默症,最好視其為身體功能退化,導致大腦細胞跟著退化所產生的結果,身體功能的退化與否取決於七個關鍵:分別是營養、荷爾蒙、發炎反應、消化系統的功能健全、毒素、能量的新陳代謝及心靈的健康,以營養而言,根據巴爾的摩老化長期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有35%缺乏葉酸而他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提高了60%,另一項針對有記憶力減退的老年患者,以雙盲安慰劑的對照研究中,每天提供葉酸的補充,證實對記憶力大有改善。這個狀況同樣也發生在B12的補充上,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人缺乏B12的情況伴隨著更快速的認知功能衰退。因此,老年人有記憶力退化的問題,應該優先考慮補充B12及葉酸之類的營養來源或補充品。


另外我們摘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相關內容,在第八章有提到緩解發炎對治療阿茲海默症的重要性,更多詳細的資料請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原文。以下為部分內容的摘錄:


阿茲海默症: 著火的大腦


當我們檢視阿茲海默症大腦時,所看到的是著火的大腦。想想看,成長最快速的人口區塊是80歲以上的老人(而其中有一半以上罹患阿茲海默症),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於找出根本原因。好消息是我們對於問題的真相已經有愈來愈深入的瞭解。


 


發炎的情況不斷出現於所有的疾病,而對老化與大腦的深遠影響,也不遑多讓。這是為什麼糖份、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壓力、感染、缺乏運動、 自體免疫疾病、肥胖、糖尿病、維他命缺乏症、腹腔疾病(來自於小麥與麩質的飲食) 以及結腸炎,這些都是發炎性的消化系統疾病,全部都會提高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15這些都會刺激發炎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像Advil這類的消炎藥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的原因,但是自己不要為了降低風險救亂服消炎藥。這些消炎藥物造成每年有十幾萬人因此住院,每年有16千人因為內出血而死亡。


每個人都在找尋造成像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一個原因。但是,原因不會只有一個。 我們的生活習慣與環境等多重因素,與體內基因之間的交錯互動,產生了問題。我們必須要處理所有的因子,才能協助大腦恢復健康。


就像自閉症一樣,如果著手處理所有的原因,許多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病情可以延緩惡化,甚至逆轉復原。大腦有卓越的療癒能力,如果我們提供適當的條件,就有機會可以復原。但是解決之道絕對不會是服用阿司匹靈或是Advil! 我們必須要處理疾病的根本原因,像發炎這類的根本原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阿茲海默症前十年 大腦即萎縮

更新日期:2011/04/15 02:35 王富民

(法新社華盛頓13日電) 1篇刊登於美國神經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神經學」月刊(Neurology)的研究今天指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患者在被診斷出退化症狀前10年,腦部可能即開始局部萎縮。



科學家說,相關研究結果尚屬初步,但這些發現有朝一日可提供方法,經由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找出那些人容易罹患此病;阿茲海默症會在家族間遺傳,且無藥可醫。



美國研究人員追蹤兩組沒有阿茲海默症狀的受試者,1組33人被追蹤11年,另1組33人被追蹤8年。



研究人員定期用核磁共振掃描他們,焦點擺在阿茲海默症常會出現的大腦部位,像是主管語言和記憶中心的部位。



隨著時間過去,第1組受試者有8人、第2組受試者有7人,出現阿茲海默症狀。



研究人員回頭檢視這些受試者的腦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發現這些罹病者,都有腦部萎縮的早期跡象。



這項研究說:「有萎縮早期跡象的11名受試者當中,55%罹患阿茲海默症。」(譯者:中央社王富民)



在2006年,刊登於Neural Transm Suppl醫學研究期刊上有一篇關於巴金森氏症的研究:Maker for a preclinical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s a basis for a neuroprotection,其中提到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出現之前的數十年,就可以從PET(正子攝影掃瞄)看到大腦功能改變了,「前驅症狀」通常在醫師確診的前幾年,其實就已經出現了,例如沮喪、認知功能不佳與睡眠障礙等等。而在做出臨床診斷時,關於動作的神經元(位於大腦的黑質體,是大腦控制行動的重要部分),檢查發現60%以上神經細胞已經退化了!因此等到診斷出來時,已經非常遲了,所以如何在症狀之前,就著手保護我們的大腦免於相關的傷害?


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而言,遠比一般醫學能做的更積極且更多,功能性醫學會把重點放在周圍毒素的影響,例如鉛、汞、或殺蟲劑,或者周圍許許多多為經檢測的化學物質的影響,最終的結果,往往會是致病的最後共同路徑之一,也就是我們過度負荷的排毒系統,此外,氧化壓力、發炎、中毒與細胞死亡的過程,損害身體的能量系統或粒腺體,幾乎是所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包含阿滋海默症、巴金森氏症、憂鬱症、自閉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或糖尿病等),最近美國神經醫學會也有一篇最新的報告提醒我們類似的狀況: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患者在被診斷出退化症狀前10年,腦部可能即開始局部萎縮。受試者的腦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發現這些罹病者,都有腦部萎縮的早期跡象。


有些專業人員希望可以找出專門抑制腦部萎縮的藥物,但對熟悉功能性醫學領域的醫療專業人員來說,其實是緣木求魚,因為腦部萎縮,是腦細胞退化或者死亡的結果,對腦細胞的負面影響若不找出來直接處理,那麼腦細胞退化萎縮引起的相關大腦疾病,將是未來人類壽命延長,但生存品質潛在巨大隱憂的最大挑戰。


對相關觀念及作法有興趣的人,建議閱讀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相信會有更清楚的概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人多社交 降低失能風險


更新日期:2011/03/18 04:21 (自由時報)






 



文/柯俊銘


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健康每況愈下,最後變得生活無法自理,什麼事都得靠別人幫忙,成為家庭的負擔。一份即將在今年4月發表在國外期刊「老人病學:醫學科學」的報告指出,老人只要多從事社交活動,就能降低失能的風險,值得銀髮族們作為參考。


該研究由美國羅斯(Rush)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的老化議題專家Bryan James博士所主持,其針對954位平均年齡為82歲,且身體並無任何殘疾的民眾進行長達約5年的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社交活動的參與程度與往後失能的關連性。


這些個案每年除要接受身心健康的檢查外,也被安排一系列的問卷訪談,內容主要有兩大區塊,分別是「社交活動」與「失能情形」。


在「社交活動」的部分,研究人員關注的是他們有無參與社交活動,若有的話,頻率大概是多久一次,而被詢問的活動包括6個項目:拜訪親友、去外面的餐館吃飯、參與一整天或需過夜的旅遊、出去運動或玩賓果等益智遊戲、參加社團或宗教活動與擔任志工。


在「失能情形」的部分,涵蓋的範圍較為廣泛,研究人員先評估他們能否獨立完成以下6類日常活動:進食、洗澡、穿脫衣物、如廁、擺位與走進房間。接著是其能否執行3項需要行動、持久力的作業:上下一段樓梯、步行半英里路與做較吃力的家事。最後則是能否從事工具性活動,例如使用電話、準備餐點與管理每天要吃的藥物等。


在排除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變項的干擾後,統計發現常參與社交活動者,未來日常活動能維持獨立自主的機會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兩倍;至於自行操作需要行動、持久力的作業與工具性活動的機會,常參與社交活動者則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1.5倍。


研究者表示,如此結果著實令人振奮。探究原因,可能是頻繁的社交活動可以激發大腦的神經網絡與身體的骨骼肌肉持續運作,讓相關功能獲得足夠的強化,進而造成自然衰退的速度減緩所致。


有鑑於此,想要老而彌堅,身子骨保持硬朗,不妨平常多接觸人群,和親友建立穩固的關係,並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相信必能從中獲益匪淺。



隨著人口高齡化,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在目前的醫療服務及研究中,越來越為人所重視,除了一般慢性的身體疾病之外(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對大腦功能退化可能衍生的生理疾病及照顧問題,也是老年人健康必須正視的。


一般我們提到老年人的失能,大部分來自於失智所引發,也就是一般說的老年癡呆症。最近研究發現:


常參與社交活動者,未來日常活動能維持獨立自主的機會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兩倍;至於自行操作需要行動、持久力的作業與工具性活動的機會,常參與社交活動者則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1.5倍。探究原因,可能是頻繁的社交活動可以激發大腦的神經網絡與身體的骨骼肌肉持續運作,讓相關功能獲得足夠的強化,進而造成自然衰退的速度減緩所致。因此建議老年人平常多接觸人群,和親友建立穩固的關係,並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相信必能從中獲益匪淺。


根據過去已經出爐的研究,地中海飲食能有效地預防老年失智的發生,適度少量的飲酒習慣也較少會發展成為失智問題,高血壓會增加老年失智的風險,因此適當地控制血壓,能夠減少失智的風險達13%。在2008年的研究中,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簡稱BDNF)的不足,也容易引發:


 Mattson, M. P. (Nov 2008). "Glutamate and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Neuronal Plasticity and Diseas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44: 97–90. doi:10.1196/annals.1418.005. ISSN 0077-8923. PMC 2614307. PMID 19076369.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614307. 


由神經科學家亞瑟‧克拉碼領導的研究團隊,曾針對5960-79歲缺乏運動者做實驗。每週三次,控制組(運動較少者)只做伸展運動,實驗組必須在跑步機上步行,而且最大心跳必須從百分之40逐漸增加到百分之60以上。經過半年以後,實驗組(運動量大)的肺部存取氧氣量平均提升16%,更突破性的發現是研究人員以核磁共振掃瞄來比較受試者大腦前後變化:前額葉與顳葉的腦容量增加,大腦看起來年輕了兩三歲,這種現象也可能發生於海馬迴(主管記憶)。以上實驗提醒大家運動對於大腦不僅能預防退化,還能逆轉與老化相關的細胞衰敗現象。神經科學家亞瑟克拉馬率領的研究團隊,曾對5960-79歲的缺乏運動組分為兩組來實驗,讓研究對象者每週上健身房三次,每次一小時,總共持續六個月;控制組(運動量一般)的成員定期固定做伸展操,另一組實驗組(運動量較大)則在跑步機上步行,並且需要從最大心跳速率的百分之四十逐漸增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這個實驗的唯一變數就是體適能而已。經過六個月之後,步行組最大社養量平均增加百分之十六,但最叫人吃驚的發縣市來自魚和詞共振掃瞄的腦部影像學前後檢查的變化:實驗組(運動量較大)的前額葉與顳葉的腦容量跟著增加了,這種現象有可能發生於海馬迴(主管記憶),因此,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即使只是經過六個月的規律體適能運動,也能幫助腦細胞再生,減少退化的機率。因此,身體運動起來,大腦會跟著活化及年輕,所以在預防失智及失能上,規律運動是值得健康投資的重要選項。


除了運動,動腦也可能是一個有益的因子,根據加拿大的研究,能夠使用雙語者較單一語言使用者發生失智的機率明顯減少請參閱加拿大研究:因此,如何保護大腦功能,不要讓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製造量減少,是保護大腦預防失智的重要關鍵,持了運動之外,過去我們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做過多次討論,功能性醫學能幫助我們瞭解受測者本人身體有哪些不利於身體細胞自然運作的狀況,藉由找出相關原因,直接從營養、賀爾蒙、發炎、腸道、毒素、細胞能量代謝及心理壓力等方面直接來做處理,讓身體細胞恢復自然運作,明顯降低身體功能快速衰退及相關疾病疾病發生的機會。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


而能說雙語的人跟使用單一語言的人相較,失智的風險也明顯降低,這也許是動腦的好處之一,請參閱加拿大的研究:


 "Bilingualism Has Protective Effect In Delaying Onset Of Dementia By Four Years, Canadian Study Shows". Medical News Today. 2007-01-11 .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medicalnews.php?newsid=60646. Retrieved 2007-01-16 .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有ADHD,以後會有失智症?24Drs.com (2011-01-29 05: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存在於中樞神經以及周邊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在自主神經系統(又稱自律神經)中的運動部分,這是唯一的神經傳導物質,同時,在周邊的自主神經節的訊息傳導,也是仰賴乙醯膽鹼來傳遞訊息。除此之外,乙醯膽鹼在周邊及中樞神經系統都是是一種神經調整物質(neuromodulator)。在周邊神經系統,乙醯膽鹼可以讓肌肉啟動(收縮),在控制肌肉運作上,是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在自主神經系統中,副交感神經幾乎都仰賴乙醯膽鹼來做傳遞,汗腺相關控制神經,也由乙醯膽鹼來做傳遞。而在中樞決定我們何時起床以及白天持續的專注力,都是由乙醯膽鹼負責:


Jones, BE (2005). "From waking to sleeping: neuronal and chemical substrates".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6 (11): 578–86. doi:10.1016/j.tips.2005.09.009. PMID 16183137. 


 Himmelheber, AM; Sarter, M; Bruno, JP (2000). "Increases in cortical acetylcholine release during sustained attention performance in rats". Brain research.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9 (3): 313–25. PMID 10808142. 


在中樞,一旦乙醯膽鹼產生系統受到傷害,乙醯膽鹼濃度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記憶力變差,這是目前阿茲海默症的主要致病理論,再則,乙醯膽鹼也是深度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最重要的引發物質,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像阿茲海默症這類患者,容易有睡眠困擾,甚至在發病的前幾年,就陸續出現睡眠障礙的相關疾患。


在學習及短期記憶力上,乙醯膽鹼負責神經突觸的可塑性,長期記憶力上,也需要乙醯膽鹼,只不過主管的神經徑路及大腦所在部位不同。


乙醯膽鹼是由乙醯膽鹼水解酶(acetylcholinesterase)來分解,在在周邊,有些神經毒素(例如蛇毒)會抑制這個酶的作用,導致乙醯膽鹼在周邊神經肌肉交接處過多,讓肌肉持續收縮無法放鬆進而麻痺,尤其是跟呼吸有關及心跳的肌肉,這是致死的主因。


重症肌無力的主因,主要是體內的抗體自己攻擊肌肉收縮的乙醯膽鹼的抗體,因此,重症肌無力除藉由藥物緩解症狀,自體免疫失調的原因最好也要找出來,功能性醫學在這部份可以提供完整的評估及相關改善。


目前失智症藥物作用的藥物機轉,主要是以抑制乙醯膽鹼水解酶,試圖提高乙醯膽鹼濃度,延緩失智的進程為主。想知道自己的乙醯膽鹼是否作用正常,並沒有直接的檢測方式,不過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相關的問卷來做概要評估,請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表格:


 
































 



乙醯膽鹼測驗*



 



我發現自己必須要把事情寫下來才不會忘記。



 



我發現心算很困難。



 



如果在談話當中被打斷,我會突然說不出話來或是忘記我在說甚麼。



 



當我要學習新東西時,例如工作用的新軟體,我會感到緊張或焦慮。



 



在看書或看電影時,我發現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解劇情。



 



我經常把鑰匙、皮包或眼鏡放錯地方。



 



在冗長的對話或會議中,我無法專心。



 



我覺得大腦的運作狀況並非最佳狀態。



1-2,可能有輕微的乙醯膽鹼不足;3-4,可能有中度的不足;5以上,可能有嚴重的不足。


我們同意:阿茲海默症的患者的大腦裡製造乙醯膽鹼的細胞受損,導致失智症,然而大部分的藥物都只是抑制乙醯膽鹼水解酶的作用,除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之外,對疾病真正的根源並沒有處理,遑論真正根本的改善。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為何細胞會受損?如何幫助身體製造更多的乙醯膽鹼?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作者以功能性醫學觀點,從七個面向來探討大腦慢性疾病的真正致病原因以及處理方式,這些面向不僅能透過檢測知道身體實際功能失衡的狀況,還有相關配套療程來幫助身體真正恢復功能,這也是我們若想幫助失智症患者時,應該多瞭解的資訊及作法,因為功能性醫學關心的重點不是症狀,而是直接處理讓身體功能失衡,進而生病的根本原因。以下為乙醯膽鹼的化學結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