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生有目標 可減緩老年腦部退化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5月8日 下午1:09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人生有目標可以降低老年人在記憶力及思考能力的退化,減少老年癡呆症發生。學者發現,「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不僅在老年癡呆症患者腦裡發現,其實在多數老人腦部都存在。然而,人生有目標的老人,比較不會有腦部退化的現象。


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療中心最近針對246位沒有老年癡呆症狀的老人進行研究,研究對象接受醫療評估長達10年,他們接受詳細的認知測試及神經檢驗,並回答一些人生目標、人生經驗裡發掘意義的相關問題,並在死後做腦部解剖,計量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


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會損及老人的記憶及其它認知、思考功能。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不僅存在於老年癡呆症患者,也會累績在大多數老人的腦部裡,包括沒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這個研究發表於《一般精神病學彙刊》上。


領導研究團隊的派翠西雅博伊爾(Patricia Boyle)說:「我們的研究顯示,相較於沒有目標的人,有目標的人在認知能力比較強,即使他們的腦部累積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她說,這個結果顯示人生目標可防止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對於人腦記憶及其它思考能力上的損壞。


博伊爾指出,這個結果令人興奮,代表從事有意義及有目的的活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認知、記憶及思考力。他說,今天許多有關老年癡呆症的研究都是在尋找方法,防止或限制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的累積,但這是個困難的任務。在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前,把腦部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的影響力降到最小,是非常迫切的目標。


鄭醫師補充:


不少人身體或者身心的狀況是從退休以後開始,所以有人戲稱沒有準備好,不要隨便退休,其實對人們來說,有目的或者有意義的生活對於身心健康的維繫非常重要,除了讓我們把專注力放在一些我們認為有意義的生活目標上之外,也可以防止大腦退化,上述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實不只是失智症的預防,身心健康的維繫與有目標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可以解釋不少志工或者宗教團體提供的社會服務或者活動,不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或者領域,同時也讓維繫了參與者感到幫助的成就感與健康的維繫得以兼顧。


上述研究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archpsyc.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69/5/4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發性失智症 42歲上身


聯合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記憶力變差,失去方向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一名42歲的男子原本以為自己工作壓力太大,罹患了憂鬱症。沒想到治療了一年多之後,憂鬱情況改善了,記憶力仍然衰退,最後被醫師診斷出他罹患了早發性失智症,最後只好提早退休。



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舉辦「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論壇」,超過200名國內失智症家屬及醫療照護的代表齊聚一堂,提出十項失智症政策綱領,為提升患者及家屬生活品質而努力。失智症協會特別呼籲政府,應比照日本,早日規畫「失能保險」,預為照顧失智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目前台灣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15萬人,平均每年約新增5800人,由於腦細胞受到損傷,認知功能退化,嚴重衝擊到患者及家屬生活運作。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張景瑞表示,近幾年來,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人數似乎越來越多,年紀也越來越輕,一名患者在42歲那年就出現症狀,老闆及客戶剛才講過的話,他一轉身就忘了。



原本以為自己因為經濟及工作壓力沈重,以致罹患了憂鬱症。經過半年多的治療,憂鬱症改善了,但記憶力卻仍然很差。不斷重複講某些話,也記不得對方所說的話,反應遲鈍,腦筋經常是一片空白。



他的工作表現越來越差,連回到家中,也常忘記自己到底待在哪裡,失去了方向感,經過兩三年的追蹤,醫師這才診斷他罹患了早發性失智症,由於無法勝任工作上的要求,最後只好提前退休。



 


由於失智症目前也是以一些診斷標準來確立診斷,以致我們看到報導中的個案,原本是被當憂鬱症來處理,還服用了一些冤枉的抗憂鬱藥物。而中年這段時間出現的憂鬱與健忘的狀況,其實與腎上腺皮質功能息息相關。強調這一塊的原因是因為腎上腺荷爾蒙失調很容易被診斷成憂鬱,所以我們最好瞭解這些荷爾蒙到底有何作用?


腎上腺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CORTISOL)不平衡會出現的狀況及相關的生理影響如下:


衰弱與疲憊:腎上腺皮質醇不均衡會導致身體血糖的新陳代謝失調,使你感覺衰弱、疲憊、力氣耗盡。腎上腺皮質醇過多會干擾睡眠型態,使人容易醒來,無法放鬆。因此,經過一整夜的睡眠後,你可能仍然感覺精疲力竭。


肌肉與關節疼痛:存在於血流中的過量腎上腺皮質醇使身體組織加速損壞,並且失去自行修復的功能,導致肌肉與關節傷害和慢性疼痛。

肥胖:腎上腺皮質醇的不均衡刺激身體各部分儲存的脂肪,造成脂肪堆積在軀幹、胸部、頸部和臉等處。

皮膚粗糙:高量的腎上腺皮質醇降低皮膚再生的能力,使皮膚看起來很不健康,經過一段時間後,腎上腺皮質醇不均衡,便嚴重損害健康、降低免疫功能、引發過早老化的問題,並且使身體易於染患慢性疾病。焦慮、沮喪、心臟疾病、愛滋病、骨質疏鬆等問題全可能與腎上腺皮質醇過高有關。

抗壓力荷爾蒙DHEA(S)的作用及不平衡的相關影響:

腎上腺製造的另一種荷爾蒙為DHEA(S),它的作用是平衡腎上腺皮質醇對身體的影響,幫助身體應付壓力。許多研究證明DHEA(S)能增加記憶、提昇活力、減少脂肪的製造。最重要的是,它似乎能保護免疫系統,不受老化與疾病造成的某些細胞傷害。腎上腺荷爾蒙的高低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有劇烈的改變。DHEA(S)通常在人們二十幾歲時達到高峰,接著便隨著年紀而快速下降。 老年時,DHEA(S)可能已比年輕時下降百分之八十到八十五。相反地,腎上腺皮質醇卻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持續上升,假使這兩種荷爾蒙在時間上無法配合一致,就會對身體的免疫系統造成負擔,使人較不能應付壓力,也較容易染患許多不同的疾病。

以下是關於這方面的問卷,有興趣的人可以自我評量一下:

˙你常沒有特別原因而感覺衰弱疲倦嗎?

˙你有長期壓力嗎?

˙你有失眠或嗜睡等睡眠障礙嗎?

˙你的性慾低落嗎?

˙你感覺焦慮或心情沮喪嗎?

˙你有月經的困擾嗎?

˙你有全身肌肉酸痛或關節痛嗎?

˙你有輕微發燒、喉嚨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節腫痛等感冒症狀嗎?

˙你有進食方面的問題嗎?

˙你最近體重有增加或減輕嗎?

˙你有胃潰瘍或腸炎嗎?

˙在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學習上,你有困難嗎?

˙你是否過度緊張或者常出現頭痛的症狀?


 


假如你的答覆有一項或一項以上是〝肯定的〞,可能你的腎上腺荷爾蒙對壓力的反應已經失衡。


建議大家在中年(其實超過三十五歲以上就可以注意)若出現一些憂鬱或健忘,務必先做腎上腺皮質功能的篩檢,針對結果,也有適合的營養品可以補充改善,如果只是用憂鬱症或者失智症的標籤來對號入座,我會覺得蠻冒險的。


當然失智這一塊,重金屬的篩檢尤其是鋁是否過量,一定要先排除。


以上的建議都算是預防醫學,建議大家可以多從這方面著手來做保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去不只一個研究發現使用雙語的人不容易得老年失智症,澳洲研究人員針對超過13000位年長者,分析時間超過十年(從1991年開始),在研究過程中有329位研究對象捐出大腦幫助研究分析,大腦研究比較基於當事人往生前的失智狀態與否,認知生活形態分數(cognitive lifestyle score,簡稱CLS)的低得分、中度得分或者高分。基本上CLS無法去區分阿茲海默症的原因,所以對於阿茲海默症腦部變化沒有區別效果。



不過在男性若是採取積極的認知生活方式(active cognitive lifestyle) ,相對來說腦血管風險疾病風險大幅降低,特別是腦部微小血管的疾病 (disease of the brain's microscopic blood vessels),至於女性若是採取積極的認知生活方式,腦的重量比較重(流失少),不管男性或者女性,只要CLS分數高,額葉(主管認知功能)神經密度以及皮質厚度都比較高。這意味著固定從事一些(大腦)刺激性的活動整體來說比較健康也比較不會腦部退化。研究人員提醒多樣複雜的腦部變化關鍵在於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效應。


隨著老年失智症罹患人口逐年增加,有效預防作法變的更形重要。透過不同活動來豐富認知生活形態明顯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相關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Michael J. Valenzuela, Fiona E. Matthews, Carol Brayne, Paul Ince, Glenda Halliday, Jillian J. Kril, Marshall A. Dalton, Kathryn Richardson, Gill Forster, Perminder S. Sachdev. Multiple Biological Pathways Link Cognitive Lifestyle to Protection from Dementia.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2; 71 (9): 783 DOI: 10.1016/j.biopsych.2011.07.0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50 老年痴呆患者增3倍

中央社 – 2012年4月26日 上午9:40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25日專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全世界目前有3560萬名老年痴呆症患者,2030年患者約將增加至6570萬人、2050年的病患更將3倍成長。


WHO說,世界各國均有痴呆症患者,但其中一半以上約58%的患者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2050年將達70%以上,而全球每年治理和護理痴呆症患者的費用超過6040億美元。


WHO建議,重視老年痴呆患者的醫療照顧,必須早期診斷、為看護者提供更完善的護理及其他方面支援,更重要的是應該教育社會大眾正確認識老年痴呆症,減少社會大眾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歧視。


WHO表示,即使在高收入的已開發國家,也只有1/5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是在例行檢查中發現,多數在確診時已經是患病末期。


WHO說,由於部分國家缺乏老年痴呆症的正確資訊和理解,造成痴呆症患者及護理者與社會隔離,更可能導致診斷、衛生援助和社會支援的時間拖延。


WHO表示,痴呆症是一種慢性或進行性綜合症,由多種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和日常活動能力的腦部疾病引起,而阿茲海默症是痴呆症最常見的病因。1010425


鄭醫師補充:


隨著人們平均壽命增加、身體代謝問題以及環境毒素等等問題日趨嚴重,失智症這種目前醫學視為無法治療及不可逆的罹患人口只會越來越多。提醒大家預防重於治療,過去研究證實適當規律的運動、避免胰島素阻抗、身體發炎以及身體毒素累積等等,都能有效降低罹患率。目前也有基因檢測可以篩檢出高危險群,以利早期預防。


WHO的原文公告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2/dementia_20120411/en/index.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多吃漿果 降帕金森氏症風險

作者: 張嘉浩╱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23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張嘉浩╱綜合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男性經常食用漿果等富含類黃酮(flavonoids)的食品,可顯著降低罹患帕金森氏症風險。


類黃酮為植物酚類化合物主要成分,廣泛存於蔬果、穀物、根莖、花卉、茶葉與紅葡萄酒中,許多文獻證實類黃酮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膽固醇與血壓、預防心臟病、抗癌等作用。帕金森氏病係因腦神經退化而起,與中風、癡呆症併列為老年人三大疾病,約五百人就有一人罹患。


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研究團隊綜合分析四萬九千餘名美國男性及八萬餘名女性的長期追蹤數據,在廿至廿二年的追蹤期間,有四百卅八名男性和三百六十七名女性罹患帕金森氏症。


根據類黃酮攝取量,研究對象被分為五組。排除年齡、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攝取類黃酮最多的一組男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比最少組低四○%,女性攝取類黃酮的量則與罹患帕金森氏症風險沒有關聯。


研究對象攝取的類黃酮主要來自漿果、茶、蘋果、紅酒、柳橙或橙汁。而單就漿果而言,每周食用一份以上漿果的男性與完全不吃的人相較,前者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要低二五%。本研究係首度發現類黃酮也可保護腦細胞,報告發表於美國《神經學》期刊(Neurology)。


研究團隊表示,慮及類黃酮還可降血壓等,在飲食中添加漿果有益人體健康,但他們的發現尚需大型臨床試驗來驗證。


鄭醫師補充:


生物類黃酮最大的保護作用就是抗氧化,也就是擁有去除自由基的能力,不管是抗老化、預防癌症或者抗癌、心血管疾病或者是預防大腦功能退化都與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脫不了關係,想要知道自己體內自由基是否過量,功能性醫學有相關的檢測可以直接了解。


上述關於巴金森氏症的原文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neurology.org/content/78/16/1229


研究引用來源:


doi: 10.1212/WNL.0b013e3182516244 Neurology April 17, 2012 vol. 78 no. 16 1229-12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 超越全球

作者: 邱俐穎╱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14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國內失智人口成長速度驚人,增加速度甚至超越全球。台灣失智症協會昨公布最新失智人口推估,民國一三五年國內社區失智人口將突破六十二萬人,一四五年更將逾七十二萬人,等於屆時每一百人就四名失智者,對家庭生活影響將與日俱增。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表示,失智症人口以驚人速度增加,和國內老化速度急速攀升與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有關,政府應立即正視失智問題,積極預防失智海嘯。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表示,去年國內失智總人口推估已超過十九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國平均每廿年失智人口才會增加一倍,但台灣增幅卻達二.一、二.二倍,是很大的警訊。


由於罹患失智症機率會隨年齡倍增,八十五歲以上長者幾乎每三到五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邱銘章形容,這就如同抽籤一樣,機率高達三分之一,等於每個人都可能罹患失智症,更對家屬造成沉重負擔。


參與協會瑞智互助家庭的失智症家屬張梅君無奈坦言,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苦,外界根本無法想像。幾乎每位家屬都曾有過想掐死失智者,或乾脆一起共赴黃泉的念頭,「那種痛苦是根本不敢回想的。」


她說,失智症患者和臥床病人不同,有活動力、需要人陪,家屬幾乎得廿四小時無休全程照顧,政府卻從未好好正視失智症家屬的痛苦,因照護機構每月動輒三、五萬的開銷,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


另一位家屬方美珠也感慨,沒來瑞智學堂前是「生不如死」,當時先生幾乎不到幾秒鐘就想下樓出門、動不動就破口大罵,讓她筋疲力盡,覺得人生根本沒未來,一直想往死的方向走,好險來到互助家庭,才終於獲得喘息。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二○一○年台灣平均每七名青壯年照顧一名老人,但五十年後,平均每一.二個青壯年就必須照顧一名老人。湯麗玉說,屆時台灣社會恐進入「當機」狀態。


鄭醫師補充:


一般人難以想像照顧失智症患者必須付出的精神有壓力有多大,只有失智症家屬才知道了解箇中滋味。國內失智症人口成長速度在過去二十年已經達到2.1倍的成長,相較於國外的統計高出一倍以上,對台灣已經開始邁入高齡化社會來說這的確是必須提早因應及處理的健康議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眼睛顫抖 可能巴金森氏症警訊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4月13日 上午12:18






眼球震顫、眼睛無法凝視於一點,很可能是巴金森氏症早期徵兆,一旦出現這種現象,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美國研究人員運用眼球追蹤儀器為112位巴金森氏症患者測量眼球凝視穩定性,患者平均年齡66歲,研究持續兩年。結果發現,所有患者在凝視一點時,眼球穩定性都不夠。相較之下,六十位同齡健康民眾中,只有2人眼球出現不穩定現象。研究認為,眼球震顫、眼球較無法固定於一點應為巴金森氏症病徵之一。


美國東南巴金森氏症研究、教育與臨床中心的馬克‧巴倫醫師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進行精密眼球運動測試或可幫助醫師盡早確診巴金森氏症。這項測試應該可以成為巴金森氏症常規檢測。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神經內科檔案」期刊。有幾篇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常出現各式眼球運動異常,而這項研究指出,患者凝視時,眼球穩定性可被列為重要疾病評估指標。


巴倫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常向醫師抱怨自己視力變差。醫師多半不會為患者進行眼球穩定度測試,因此自然也找不到真正問題所在。


鄭醫師補充:


許多巴金森氏症患者一旦確立診斷,病程幾乎都是一路往嚇走,藥物控制也只能緊緊控制症狀,主要原因即是因未早在症狀發生之前,腦細胞的功能或者退化已經發生好多年了。所以一旦出現巴金森氏症狀,相關腦細胞功能及數量幾乎都在一半以上甚至只有三成左右,因此在症狀發生之前若能透過一些徵兆提早發現當事人為來可能會罹患此症,可以及早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來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預防腦細胞進一步退化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最新出爐的研究發現眼球震顫、眼睛無法凝視於一點,很可能是巴金森氏症早期徵兆,研究人員為112位巴金森氏症患者測量眼球凝視穩定性,患者平均年齡66歲,研究持續兩年。結果發現,所有患者在凝視一點時,眼球穩定性都不夠。相較之下,六十位同齡健康民眾中,只有2人眼球出現不穩定現象。研究認為,眼球震顫、眼球較無法固定於一點應為巴金森氏症病徵之一。


對這篇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原文研究摘要:


http://archneur.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archneurol.2012.70


引用來源:


Pervasive Ocular Tremor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George T. Gitchel, MS ; Paul A. Wetzel, PhD ; Mark S. Baron, MD

Arch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April 9, 2012. doi:10.1001/archneurol.2012.7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在美國已成為死亡疾病的第六位,年逾65歲的長者每八位就有一人罹患此症,在臨床上目前無有效的治療或者預防藥物來防止疾病發生,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若是在發病前幾年調整人體的鐵、鋅及銅的量,應該有幫助。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減少血清的鐵離子濃度能夠保護大腦,避免失智症的發生。


這項由美國學者 Dr. Othman Ghribi領導的研究,透過給兔子高膽固醇飲食使牠們腦部產生一些稱之為beta-amyloid(失智症患者常見的腦部發現,對腦細胞具毒性且導致腦細胞退化)的班點累積,同時也出現tau protein(同樣是失智症患者腦部常見的變化,會導致神經傳導干擾及中斷)。此外也出現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反應性氧化類反應,這也會導致大腦細胞的傷害與退化。


接下來研究人員使用deferiprone(鐵的螯合劑,幫助排鐵)結果發現這種治療可以幫助高膽固醇飲食引起的腦部變化(包含beta-amyloid的製造以及減少tau protein的數量),在ROS上的改善沒有變化,但若能合併抗氧化物的治療,可以預防ROS產生,保護效果更佳。


這研究提醒我們透過鐵的螯合以及抗氧化物的補充,對於目前失智症的致病機轉能夠提供完整的保護效果,相關研究請參閱:


Jaya R.P. Prasanthi, Matthew Schrag, Bhanu Dasari, Gurdeep Marwarha, Wolff M. Kirsch and Othman Ghribi. Deferiprone Reduces Amyloid-ẞ and Tau Phosphorylation Levels but not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in Hippocampus of Rabbits Fed a Cholesterol-Enriched Diet.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May 2012 DOI: 10.3233/JAD-2012-111346


有一種氨基酸名為肌肽Carnosine,研究發現可以螯合金屬離子及清除自由基,同時可以達到降低beta-amyloid的製造以及清除ROS,動物實驗證實對神經細胞退化效果佳:


Min J, Senut MC, Rajanikant K, et al. (October 2008). "Differenti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Carnosine, Anserine, and N-Acetyl Carnosine against Permanent Focal Ischemia".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86 (13): 2984–91. doi:10.1002/jnr.21744. PMC 2805719. PMID 18543335.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805719.


在自閉症的改善上也有研究證實:


Chez MG, Buchanan CP, Aimonovitch MC, et al. (November 2002).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L-carnosine supplement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17 (11): 833–7. doi:10.1177/08830738020170111501. PMID 125857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學者:糖尿病攸關老年癡呆

中央社 – 2012年4月7日 上午7:42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華盛頓6日專電)俗稱老人癡呆症的巴金森氏症研究又有新發現。多名台灣學者針對巴金森氏症進行的研究成果登上美國期刊及媒體,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較高。


由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中一、護理系助理教授蘇英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蘇慧芳等多名台灣學者主導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研究,登上美國期刊「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及「福斯新聞」(Fox News)。


這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巴金森氏症,特別是在年輕族群身上。研究人員懷疑糖尿病和巴金森氏症間可能有某些共同的潛在原因。


研究團隊發現,超過9歲後患有糖尿病者,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以糖尿病組和對照組(未患糖尿病者)的巴金森氏症發病率分別約為3.6例(每年每萬人)和2.1例。


當研究團隊從年齡、性別和其他健康條件著手分析時發現,特別是年輕族群間,糖尿病與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間有相關性。


若以性別區分,40歲到50歲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女性的2倍。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20歲到30歲的男性間。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發現傾向主張糖尿病和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間有關聯。


此外,台灣學者這項研究也與美國的研究趨勢相呼應。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過去15年來,在患有糖尿病的2萬1600人中,有0.8%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未患糖尿病的民眾裡,有0.5%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1010406


鄭醫師補充:


1.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來說,關鍵是粒線體功能失衡的影響,不僅影響血糖的利用與代謝,也讓神經傳導出現狀況。欲知粒線體功能運作是否健全,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了解。重金屬也是干擾粒線體運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樣也可以藉由檢測來了解。不管粒線體本身功能問題或者是重金屬累積過量,同樣都可以利用功能性醫學的治療方式來直接處理。


2.類似的研究發現,可參閱對照丹麥以及美國已經發表的文獻: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4/5/1102.full


研究引用來源:doi: 10.2337/dc10-1333 Diabetes Care May 2011 vol. 34 no. 5 1102-1108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4/12/2614.full


研究引用來源:doi: 10.2337/dc11-1584 Diabetes Care December 2011 vol. 34 no. 12 2614-26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多吃含黃酮食物 降巴金森氏症風險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4月6日 上午12:32






男人定時、規律地食用莓果類水果、蘋果等食物,或喝紅酒、喝茶,都可幫助預防巴金森氏症。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東英格蘭大學研究發現,男人多吃含類黃酮食物可明顯降低巴金森氏症風險,而上述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類黃酮成分。


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常食用含類黃酮食物可促進身體健康,這篇發表於「神經學」期刊(Neurology)的研究報告更證實這點。最近研究發現,有些類黃酮化合物可預防心臟病、高血壓、失智症、部份癌症等疾病。這次所發表的研究第一次顯示,類黃酮可保護人類大腦神經元,進而預防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


共有大約十三萬名男女參與這項研究,其中有八百多人在研究二十年期間出現巴金森氏症。經過分析發現,男人若多吃含類黃酮食物,得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會下降四成左右,女性則沒有這種關聯性。


研究計畫主持人為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高翔教授,他與英國東英格蘭大學營養學教授艾丁、卡西迪共同進行這項研究。


卡西迪教授表示,這篇研究第一次分析食物中的類黃酮成分與巴金森氏症有無關聯。研究結果顯示,類黃酮當中的花青素似乎對神經有保護作用。


高教授指出,像莓果類食物就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花青素似乎可以降低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一個人一周吃一份以上莓果類水果出現巴金森氏症的機率就會減少約百分之二十五。此外,莓果類食物也可降低高血壓風險。


鄭醫師補充:


生物類黃酮,本身就是超強抗氧化物,對於自由基的清除有莫大的助益,然而在巴金森氏症的預防(甚至改善)上,到底扮演何種功能。當我們談到生物類黃酮,經常被提起的不外乎是葡萄籽、松樹皮、綠茶以及紅酒萃取物等等,其中不管是松樹皮或者是綠茶,過去研究都發現可以延緩多巴胺的代謝,進而提升多巴胺的濃度與作用,不僅在巴金森氏症可以考慮食用,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也不妨試試,這都是功能性醫學專家的建議配套營養品之一。上述研究請參閱:


X. Gao, A. Cassidy, M.A. Schwarzschild, E.B. Rimm and A. Ascherio. Habitual intake of dietary flavonoid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logy, 2012 DOI: 10.1212/WNL.0b013e31824f7fc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研究︰雙語使用者 晚3年失智

自由時報 – 2012年3月31日 上午4:24






〔本報駐加特派記者張伶銖/溫哥華二十九日報導〕擁有雙語能力除了可促進人際關係、拓展視野外,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運用兩種語言可防止認知能力退化,延緩罹患失智症的時間。


加拿大最新研究


研究發現,在醫院記錄的失智症(dementia)患者研究對象中,只會說一種語言的老人,被診斷出失智的平均年齡是七十五.四歲,而會說兩種語言的老人,則是直到七十八.六歲才被診斷出失智症。


研究還發現,只說一種語言的老人不僅教育程度高,職業地位也比說雙語的老人高,進一步說明,意味教育或職業對延緩失智發生的效果,並不如語言能力。


約克大學的研究報告二十九日刊登於英國「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期刊。


研究人員相信,雙語能力對一個人從兒童到老年的不同人生階段,均有益處,它可以不斷對腦部產生新的刺激,並形成特殊的認知網絡,讓腦部對認知表現的中樞控管更有效率;形諸於外的則是,通曉雙語者可適應交替做不同的事,又能專注於被要求完成的工作,不容易分心。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約克大學心理系教授Ellen Bialystok說,腦部處理不同語言轉換的程序,藉由不斷刺激,可對人們的「認知儲存」(cognitive reserve)產生保護,避免認知能力退化。


鄭醫師補充:


不少退休的人擔心自己生活沒重心,也擔心腦袋沒用會生鏽,除了規律運動,可以做什麼?根據最新出爐的加拿大研究發現,若是使用兩種語言的話,跟只使用一種語言的人相比,失智症罹患年紀平均延緩三年:


患者研究對象中,只會說一種語言的老人,被診斷出失智的平均年齡是七十五.四歲,而會說兩種語言的老人,則是直到七十八.六歲才被診斷出失智症。


腦部處理不同語言轉換的程序,藉由不斷刺激,可對人們的「認知儲存」(cognitive reserve)產生保護,避免認知能力退化,根據研究發現使用雙語與教育水準或者職業地位無關,因此想利用語言學習來延緩退化,不必擔心自己原本的學歷或者職業,這是標準《用進廢退》理論的應用示範!


這項研究的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466131200056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莓類食物有益大腦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3月9日 上午12:08






想要補補腦,最好多補充草莓、藍莓、黑莓等莓類食物。


美國研究發現,吃草莓、藍莓、黑莓等莓類食物對大腦很有好處,預防老化引起的記憶問題,改善大腦記憶功能。研究已發表於「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


美國研究人員芭芭拉‧蘇凱特-哈爾博士與瑪斯歇爾‧米勒指出,人類越來越長壽,如果許多人都罹患阿滋海默症、心智能力日漸衰退,社會將付出很大代價。而許多細胞、動物實驗、人類研究都發現,食用莓類食物可減緩大腦老化,使大腦更健康。


研究認為莓類食物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質,自由基會對細胞造成損害,而抗氧化物質可以修補受損細胞。兩篇研究報告也發現,莓類食物可改善大腦神經元功能,讓大腦神經溝通更暢行無阻。


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莓類食物中的抗氧化物質可幫助預防發炎反應,這樣神經就比較不會受到損害,人體動作控制、認知功能也會獲得改善。


目前科學家不知道是莓類食物單一成份有益大腦,還是化學物質相互作用而產生這樣的效果,因此還需要作進一步研究,才能了解哪種成份可幫助大腦恢復活力。


鄭醫師補充:


之前部落格的相關文章可以對照參閱,尤其是生物類黃酮的部分: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343&next=21319&l=f&fid=38


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為:


Marshall G. Miller, Barbara Shukitt-Hale. Berry Fruit Enhances Beneficial Signaling in the Brai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 120203155528007 DOI: 10.1021/jf203603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阿茲海默輕症藥物 重症也有效

法新社 – 2012年3月8日 下午6:50





法新社華盛頓7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治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輕症最普遍的處方藥物donepezil(商品名為「愛憶欣」Aricept),首次證實對較重症的患者也有效。


這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以donepezil治療阿茲海默症後期患者12個月,展現「明顯的功能性益處」。近300名患者參與這項試驗。


醫師往往不再開立donepezil給較嚴重的失智症患者,一方面是因為藥物的好處不明,加上當病情惡化時藥物似乎沒有用。


研究發現,相較於停藥的對照組,服用donepezil持續52週的病患,心智測驗與日常活動評估的分數上有所提升。


研究主筆、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的霍華德(Robert Howard)說:「這是第一次,我們有充分且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donepezil能持續幫助阿茲海默症罹病後期的重症病患。」(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


鄭醫師補充:


1.donepezil(商品名為「愛憶欣」Aricept)這顆藥物在臨床上常用,健保有給付。這篇研究的對照組有兩組,其中包含目前核准治療重度失智藥物的 memantine ,研究結論主要是Aricept對重度失智症患者的反應與memantine差不多(沒有統計上的差異),至於memantine和Aricept併用也沒有更好,故不建議。


2我認為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這樣的說法,畢竟這項研究獨排眾議,根據過去研究,醫師往往不再開立donepezil給較嚴重的失智症患者,一方面是因為藥物的好處不明,加上當病情惡化時藥物似乎沒有用。


3.研究全文可以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06668?query=featured_hom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使用不當 普通藥品危害老人


中央社 – 2012年3月5日 上午7:49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4日專電)美國老年醫學會指出,荷爾蒙貼片、阿斯匹靈、普羅芬(ibuprofen)等53種藥品,若未經醫師審慎評估開藥,不當使用恐將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


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簡稱AGS)2日公布了可能對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安全造成影響的53種藥品名單,並將提供給醫師做為參考,避免老年人因為不當用藥而發生藥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


這份對老年人可能存有風險的藥品名單,是由老人醫學專家與藥學專家彙整最新醫學研究之後整理而出。


以阿斯匹靈為例,如果80歲以上老人服用阿斯匹靈的主要目的是想避免心臟疾病,在這份藥品名單上則列為「風險可能高過益處」。


如果讓患有失智症的老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也將相對提高,因此在這份名單上列為「服用之後可能讓老年人的某些疾病變得惡化,或者提高發病風險」。


美國老年醫學會研究報告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當中,超過40%日常服用的藥品超過5種,這些老年人當中平均每年有1/3會發生1次藥物不良事件。


美國老年醫學會執行長韓森(Jennie Chin Hansen)發表聲明表示,老年人發生藥物不良事件的風險特別高,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長的生理改變以及多種健康問題,讓他們在面臨藥物不良反應時變得更為脆弱。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請參閱美國老年醫學會的官方網站資料:


http://www.americangeriatrics.org/press/id:2887


這份建議被老年醫學會稱之為 AGS Beers Criteria ,最初1991年由美國Mark H. Beers醫師提出,他也是權威教科書The Merck Manuals and The Merck Manual of Geriatrics的編者之一,精神科常用的安眠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抗癲癇藥物甚至是抗膽鹼藥物(抗副作用藥物)都有相關風險的提醒,有興趣了解最新改版的資料的人不妨連結參閱:


http://www.americangeriatrics.org/files/documents/beers/2012BeersCriteria_JAGS.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魚 讓大腦更年輕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2月29日 下午4:40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編譯)日前有調查發現,台灣人最怕大腦老化,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指出,想要避免大腦老化,就要多吃魚油。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Zaldy Tan博士表示,魚油當中含有豐富的DHA,可以預防大腦萎縮,降低腦部的慢性發炎,防止老人癡呆症的發生。


主持這項研究的Zaldy Tan博士表示,研究人員招募了1575位平均年齡67歲的老人家,調查他們的飲食情況後,進行血液分析跟腦部斷層掃描,結果發現到血中DHA含量較少的老人家,腦部萎縮的程度較大;至於那些DHA含量較多的老人家,腦部較不容易萎縮老化。


Zaldy Tan博士指出,過去研究發現到魚油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DHA、EPA可以減緩腦部的發炎速度,還可以防止視力衰老,甚至可以幫助神經細胞再生,因此能幫助大腦預防老化,讓腦袋更年輕。透過這次的研究,更可以確定魚油預防腦部老化的功效。


Zaldy Tan博士表示,DHA的最佳來源是魚類,特別是脂肪較多的魚類,像是沙丁魚、鯡魚、鯖魚、鮭魚等,至於鱈魚雖然是遠洋魚類,也有豐富的脂肪,但是DHA的含量卻比較少。



鄭醫師補充:


1.老年人吃魚可以直接攝取DHA,一般市售的魚油產品則是以EPA為主,年長者來說服用的助益較差,除魚油之外,素食者可以考慮從海藻萃取出來的DHA的相關製品。若想以魚類攝取作為DHA的來源,考慮到重金屬殘留因素,對大型魚類的攝取量必須有所節制,想要補充DHA又不想要有重金屬負擔,可以考慮有獨立檢驗室認證,純度證明背書的產品。


2.上述研究原文摘要: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78/9/658.abstract


研究文章出處為:


doi: 10.1212/WNL.0b013e318249f6a9 Neurology February 28, 2012 vol. 78 no. 9 658-66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我看到有網友把一篇網路報導轉寄給我,內容主要是提到一個失智症患者藉由椰子油明顯改善失智症的過程及相關機轉報導,我翻閱了已經出版的臨床研究,目前的確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報告提出來,若是一般醫學報告,可以用個案研究來發表,以下我把椰子油以及這項報導的相關背景資料提出來給大家參閱:


提出這種治療方式的人是小兒科的新生兒專科醫師Mary Newport,當她知道自己的先生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時候,她搜尋大量的醫學期刊研究發現能根本改善的治療方式幾乎不存在,最後找到美國NIH(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學者Dr. Richard Veech 對於中鏈三酸甘油脂(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簡寫為MCTs)以及酮體(ketone bodies )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的研究。


早在90年代以及2000年初期, Dr. Veech 的研究就發現酮體能夠對抗阿茲海默症以及巴金森氏症患者能量產生的破壞,在2001年他把這項研究發表在 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期刊上。椰子油是世界少數也是最佳的MCTs來源,事實上椰子油是由65%的MCTs構成,椰子油也是酮體的最佳來源,理由是MCTs可以代謝成酮體,因此對巴金森氏症、糖尿病、藥物無法控制的難治型癲癇患者,甚至像目前無具體治療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ALS (Lou Gehrig’s disease)以及Huntington’s disease(舞蹈症)都可以提供改善的契機。


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她決定讓先生一天吃下四茶匙的椰子油,出乎其意料之外,先生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有反應,而且這樣的成效一直持續,當先生回診時,醫師也確認先生的認知功能的確大幅改善,接下來的60天,先生的認知功能改善仍然持續,她把這項成果跟 Dr. Veech 分享, Dr. Veech 並不感到意外,因為這證實他之前的研究結論方向正確,只是 Dr. Veech 驚訝的是椰子油的使用量如此低以及治療反應時間如此快速,遠超乎他的預期及想像。


以食物本身觀點(包含過去研究)來看,椰子本來就是富含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的健康食物,已經發表的研究發現可以幫助膽固醇的控制(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


 Mensink RP, Zock PL, Kester ADM, Katan MB (May 2003). "Effects of dietary fatty acids and carbohydrates on the ratio of serum total to HDL cholesterol and on serum lipids and apolipoproteins: a meta-analysis of 60 controlled t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7 (5): 1146–1155. ISSN 0002-9165. PMID 12716665. http://www.ajcn.org/content/77/5/1146.full?ijkey=846a72387ebc0d82545acd5442a0c3a9e9fc3566.


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Thijssen, M.A. and R.P. Mensink. (2005). Fatty Acids and Atherosclerotic Risk. In Arnold von Eckardstein (Ed.) Atherosclerosis: Diet and Drugs. Springer. pp. 171–172. ISBN 9783540225690.


甚至增加代謝、控制食欲以及加強免疫系統功能:


Ouattar B, Simard RE, Piett G, Bégin A, Holley RA (2000). "Inhibition of surface spoilage bacteria in processed meats by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films prepared with chitosan". Int. J. Food Microbiol. 62 (1–2): 139–48. doi:10.1016/S0168-1605(00)00407-4. PMID 11139014.



稀有的脂肪酸如何保護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免於退化?答案在於胰島素,我們的身體利用胰島素把攝取食物的葡萄糖轉為可用的能量,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身體降低對胰島素的反應(胰島素抗性),使得能量製造減緩,沒有胰島素正常作用,能量轉換效率差,大腦就沒有電,身體就跟著關閉。有些研究發現大腦實際上能製造自己的胰島素,使用胰島素來補捉葡萄醣並滿足自己能量製造所需。


大腦局部的能量轉換過程與身體其他部分相同,假使大腦因為糖尿病問題把胰島素製造的門關上,那麼也不允許葡萄糖進入大腦轉換成可用的大腦能量,沒有足夠的燃料,可以想見大腦細胞接下來準備餓死,這也可以解釋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65%。


幸運地是,大腦除了葡萄糖之外還有其他選項,也就是酮體,對禁食或者挨餓的人來說,酮體是大腦的能源替代品,椰子油的MCTs轉換的酮體便是大腦的絕佳食物。Dr. Veech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代謝MCTs時也同時製造一種特殊的酮體Beta-hydroxybutyrate,這種物質能夠保護神經細胞並轉換成能量,有趣地是,身體代謝酮體時,大腦血流也會增加(自然保護機制),這些機制配合最後產生的結果就是防止大腦退化以及讓大腦變得更強健。


以上資料提供給需要的人做參考。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連結參閱這份報導:


http://www.cbn.com/media/player/index.aspx?s=/mp4/LJO190v1_W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內常用失智症的早篩量表: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1.判斷力上的困難: 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2.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3.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4.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 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微波爐、遙控器。


5.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6.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7.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8.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填表說明:若你以前無下列問題,但在過去幾年中有以下的改變,請填是,有改變」。若無,請填「是,沒有改變」;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


總得分超過兩分,表示有失智傾向。


 


國外有更詳細的21題量表,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篩檢率高達九成:


1 - 記憶力比較差嗎(相對而言)?


是-1分 否-0分 

2 - 如果是,記憶力差是從幾年前就開始的嗎?


是-1分 否-0分

3 - 同一天會重複同樣的問題、陳述或者故事?

是-2分 否-0分 

4 - 對於安排活動或者約會需旁人提醒,自己會忘記?


是-1分 否-0分 


5 -一個月超過一次出現東西亂放找不到?


是-1分 否-0分 

6 - 因為找不到東西而怪別人藏起來或是說被偷了?


是-1分 否-0分 


7 -對年、月、日的記憶有困難或者每天不止一次地去查?


是-2分 否-0分 

8.在不熟悉的地方會迷路嗎?


是-1分 否-0分 

9 - 離家或者去旅行時會變得更混亂嗎?


是-1分 否-0分


10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給小費或者找零這類處理錢的事情有困難嗎?


是-1分 否-0分 


11 -付帳單或者處理金融事務有困難嗎?


是-2分 否-0分 

Yes: 2 - No: 0

12 - 忘記吃藥或者忘記何時該吃藥?


是-1分 否-0分

13 - 駕車有困難或者旁人會替你開車這件事擔心?


是-1分 否-0分 

14 - 對電器使用有問題,像是瓦斯爐、電話、遙控器或者微波爐等等?


是-1分 否-0分 

15 -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於簡單家庭修理或者家事完成有困難?


是-1分 否-0分 

16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於自己的運動嗜好像是高爾夫、舞蹈或者自己的手藝減少活動量甚至不去作?


是-1分 否-0分 

17 -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像是住家附近?


是-2分 否-0分 

18 -方向感正在衰退?


是-1分 否-0分 

19 - 表達有困難?


是-1分 否-0分 

20 - 家人名字或者朋友名字會搞混?


是-2分 否-0分 

21 -認不得家人或者有困難?


是-2分 否-0分 
 


0-4表示無徵兆,5-14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15以上可能已經發病一段時日。


相關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95705/Alzheimers-questionnaire-Test-reveal-YOU-risk.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帕金森氏症練太極拳 狀況可改善

作者: 潘勛╱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0日 上午9:57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美國醫學界最新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太極拳之後,能夠改善平衡的能力,降低跌倒的風險,成效比起做伸展運動、肌力訓練都來得好。


這項研究係由「奧立岡研究所」李福忠(Fuzhong Li)博士主持,邀請一百九十五位中度到輕度帕金森氏症患者參加。受測者自由參加太極拳、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三組,一周兩次,每次六十分鐘。


李福忠本人精研太極拳,並開班傳授其他教練,他表示本研究中的太極拳,是特別為帕金森氏患者量身設計,專注在「晃動及搖擺」動作,以及重心的轉移。


實驗六個月之後,太極拳組經測驗在平衡、控制、走路等方面,明顯要比伸展運動組來得好。相形肌力訓練組,太極拳組在平衡、控制及大步走時做得更好,其他方面則約略相同。


學者們另指出,就減少跌倒而言,太極拳組要比伸展運動組來得好,與肌力訓練組則旗鼓相當;太極拳組的改善效應在實驗結束三個月後續追蹤期當中都保持不退。研究的成果發表在九日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這項研究係由美國「國立神經病症及中風研究院」資注,研究的強項之一在學者們可以直接測量結果,不必仰賴病人的自我報告。李福忠指出,研究顯示太極拳很安全,容易學習,而且不需要特殊設備。醫生們經常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做運動,太極拳可以成為另種選擇。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引用來源:


N Engl J Med 2012; 366:511-519


研究原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079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阿茲海默症如傳染般擴散

法新社 – 2012年2月3日 上午1:05





(法新社華盛頓2日電) 最新美國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是由腦的1個區域擴散到另1區域,就如傳染一樣。這項發現可能有助研發相關療法,以減緩該病擴展。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Medical Center)研究基因改造鼠發現,與這種疾病有關的1種變異蛋白質tau,會沿著大腦電路行進,從1個神經細胞「跳到」另1個神經細胞。


這項昨天發表於線上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研究,將來可能有助研究人員研發相關療法,以減緩或中止這種疾病的擴展。阿茲海默症會使癡呆日益嚴重。


研究共同撰寫人、神經學教授史莫爾(ScottSmall)表示:「治療阿茲海默症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和治療癌症方式一樣,也就是在疾病有機會擴散之前,早期發現及治療。」


「治療阿茲海默症最好的方法,也許是在初期就發現並展開治療,以中止疾病擴展。疾病在早期時最能受到治療控制。」(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鄭醫師補充:


1.上述研究的來源: Liu L, Drouet V, Wu JW, Witter MP, Small SA, et al. (2012) Trans-Synaptic Spread of Tau Pathology In Vivo. PLoS ONE 7(2): e31302. doi:10.1371/journal.pone.0031302


2.研究全文: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31302


3.早在阿滋海默症的症狀出現之前,腦細胞其實已經開始退化了,在2006年,刊登於Neural Transm Suppl醫學研究期刊上有一篇關於巴金森氏症的研究:Maker for a preclinical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s a basis for a neuroprotection,其中提到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出現之前的數十年,就可以從PET(正子攝影掃瞄)看到大腦功能改變了,「前驅症狀」通常在醫師確診的前幾年,其實就已經出現了,例如沮喪、認知功能不佳與睡眠障礙等等。而在做出臨床診斷時,關於動作的神經元(位於大腦的黑質體,是大腦控制行動的重要部分),檢查發現60%以上神經細胞已經退化了!


相關內容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510&prev=25121&next=23035&l=f&fid=38


4.我認為早期發現早期發現失智症的症狀還不夠,如能更早把危及大腦功能的危險因子找出來,例如功能性醫學一直非常強調的氧化壓力、身體發炎、營養失衡、細胞能量代謝甚至重金屬及環境毒素影響(對細胞正常運作有害)找出來,針對根源來預防腦細胞功能退化,這才是最根本的預防處理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兩臂量血壓 有助揭心臟病風險

法新社 – 2012年1月31日 上午12:35





(法新社巴黎30日電) 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測量兩隻手臂的血壓,比起僅測量一隻手臂,更能揭露罹患臟疾病或甚至死於這類疾病的升高風險。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人員檢視醫療資料發現,兩隻手臂間的收縮壓差距,可能是發現心臟毛病的有用指標。


過往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罹患心臟疾病、中風、腎臟疾病及失智症的風險較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高血壓定義成血壓在140╱90毫米水銀柱以上。


第1個數字是測量心臟的最高血壓值(收縮壓),第2個數字則測量心臟舒張期間的血壓值(舒張壓)。


研究人員指出,這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結果顯示,測量兩手臂血壓應該成為標準程序。


研究人員檢視針對兩手臂收縮壓差距的28項研究後認定,差距在15毫米水銀柱或以上,與供應腿部的動脈狹窄和硬化的風險升高有關。


此外,它也與既有腦血管疾病有關,有可能助長失智症。且超過前述限值,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可能會升高。(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鄭醫師補充:


1.失智症的風險之一為血管性破裂引發,因此血壓監控對於失智症預防有助益。


2.上述研究引用來源請見:


The Lancet,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 30 January 2012

doi:10.1016/S0140-6736(11)61710-8

研究內容請連結參閱:


3..早在醫學院上課的時候,某位心臟科的資深醫師在課堂上就提醒量血壓最好量兩臂,如果兩臂的血壓差別過大,應該小心某些動脈硬化以及心臟病的風險,主要原因之一是從心臟主動脈弓通往雙臂的血管並不相同,如果動脈狹窄只出現在一側的動脈,另一側動脈並沒有狹窄,只量一側手臂血壓正常,就可能錯過另一側動脈狹窄引起的高血壓。有興趣的人請參考下面圖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