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4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靠飲食戰勝癌症!研究證實:每週吃核桃能提高 57% 大腸癌存活率

 2019年9月6日 上午8:30

堅果在近幾年一直都是健康零食界的新星,除了可以滿足嘴饞的慾望外,還能夠幫助維持身體健康。而近幾年的研究,也都逐漸證實了堅果對人體的好處,近期一項美國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每週吃 2 把核桃,比沒有吃的人,戰勝疾病的機率提高了 57% !

 

每週 2 把堅果,真的這麼有效?

 這項最新的研究來自於耶魯大學癌症中心 (The Yale Cancer Center) ,針對 826 名接受手術和化療的參與者進行了為期 6.5 年的臨床試驗,而此次研究由泰米達尤•菲德魯博士 (Temidayo Fadelu) 領導。他們在《臨床腫瘤學雜誌》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上發表這一項研究,說明每週定期食用至少 2 份 1 盎司堅果的人,其無病生存率提高了 42% ,而戰勝疾病的機率也提高了 57% 。

 研究中所提到的堅果,包含杏仁、核桃、榛果、腰果和核桃,只有花生被歸為豆類。以上研究由國際堅果理事會營養研究和教育基金會 (Tree Nut Council Nutrition Research & Education Foundation) ,還有負責癌症研究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the US Government’s agency) 提供支持與贊助。

遠離大腸癌,調整飲食方式很重要!

研究領導人菲德魯博士認為,此項研究的發現與其他一些觀察性研究結果一致,皆表明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適量運動量、維持正常體重、降低糖分攝取,都可以改善大腸癌的預後,這也再次的強調了飲食和生活方法的調整,對大腸癌患者延長生命有多重要。

其中,堅果被認為是大腸癌患者飲食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為堅果屬於低 GI 食物,所以適量攝取未調味堅果,有助於身體負擔,不過也要提醒各位,在吃堅果時,一定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否則仍會導致肥胖,使身體發炎,反而導致相關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等出現。

資料來源:

《Nut Consumpt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CALGB 89803 (Alliance).》

《Nut consumption may aid colon cancer survival》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8年研究,堅果事不僅是低GI,還是好的油脂來源,對身體抗發炎有幫助,建議大家要不吃魚,不然就吃堅果,適當補充,改善OMEGA-3及OMEGA-6的比例,降低身體發炎風險,進而幫助身體抗癌。

參考文獻:

Nut Consumpt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CALGB 89803 (Alliance)

...Show More

DOI: 10.1200/JCO.2017.75.5413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6, no. 11 (April 10, 2018) 1112-1120.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8, 20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伯明翰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從未參加過持續運動項目的老年人具有與同等年齡的訓練有素的主要運動員相同的建立肌肉質量的能力。

研究表明,即使是那些完全不習慣運動的人也可以從重量訓練等阻力訓練中受益。

在該研究發表在生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中,伯明翰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兩組老年男性的肌肉鍛鍊能力進行了比較。第一組被歸類為“主要運動員” - 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他們是終身鍛鍊者,並且仍然在他們的運動中有競爭頂級水準。第二個是相似年齡的健康個體,從未參加過結構性鍛鍊計劃。

每位參與者都以“重”水飲料的形式獲得同位素追踪劑,然後參加一次運動,包括在運動機器上進行重量訓練。研究人員在運動前和運動後的48小時內對參與者進行了肌肉切片檢查,並檢查了這些肌肉切片,以尋找肌肉如何對運動做出反應的跡象。同位素追踪劑顯示了蛋白質在肌肉內是如何發育的。

研究人員曾預估,由於長時間的健身能力較高,主要運動員的肌肉增強能力會占優勢。事實上,結果顯示兩組在鍛鍊方面具有相同的肌肉鍛鍊能力。

首席研究員Leigh Breen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如果你一生都不是常規鍛鍊者,那麼無論何時開始鍛鍊,你都可以從鍛鍊中獲益。” “顯然,長期致力於身體健康和鍛鍊是實現全身健康的最佳方法,但即使在生命後期開始,也有助於延緩與年齡相關的虛弱和肌肉無力。

“目前關於老年人重量訓練的公共衛生建議往往很模糊。需要的是更具體的指導,了解個人如何通過在家中進行的活動,甚至在健身房外面提高肌肉力量 - 園藝等活動,如果作為常規鍛鍊計畫的一部分來看,那麼,上下樓梯或舉起購物袋都可以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James McKendry, Brandon J. Shad, Benoit Smeuninx, Sara Y. Oikawa, Gareth Wallis, Carolyn Greig, Stuart M. Phillips, Leigh Breen. Comparable Rates of Integrated Myofibrillar Protein Synthesis Between Endurance-Trained Master Athletes and Untrained Older Individuals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9; 10 DOI: 10.3389/fphys.2019.010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約1萬名女性罹乳癌》國衛院研究:結合免疫療法可望治「三陰性乳癌」

陳稚華

2019年8月7日 上午9:35

什麼是三陰性乳癌?

國家衛生硏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欣伶先解釋,「所謂的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2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3種荷爾蒙受體呈現陰性,代表患者缺乏這些荷爾蒙受體,導致患者大多只能選擇化療,而無法採用荷爾蒙療法以及標靶治療,治療方式相當有限。

此外,由於三陰性乳癌細胞的分化常呈現高惡性度,更易有淋巴結轉移,相同期別下,復發的機會較其他類型的乳癌為高,腦部轉移的比例也高。「一旦轉移或復發,可用的藥物治療選擇又比其他類型少,因此預後很差。徐欣伶表示,三陰性型乳癌在初次治療後的1-3年為復發高峰期,之後會顯著降低至與其他類型接近的程度。

那該如何改善和治療呢?是否有治療新契機?

最新研究:合併「免疫療法」治三陰性乳癌

徐欣伶研究團隊發現,MCT-1致癌基因(Multiple Copies in T-cell Malignancy 1)可做為三陰性乳癌臨床診斷與治療的生物標記,「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表達,同時結合IL-6及IL-6R免疫療法,將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可望提供三陰性乳癌患者新的治療方向。」這項研究成果也已刊登於2019年3月份腫瘤領域權威期刊《Molecular Cancer》。

徐欣伶表示,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瞭解MCT-1致癌基因的致病機轉,並發現MCT-1致癌基因在各類預後不良的侵襲性乳癌組織呈現高度活躍的表現,推測該基因具有顯著的致癌性。「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擾亂了正常乳腺管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會刺激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和侵襲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invasion),造成乳腺細胞進一步惡化與異常增生。

另一方面,徐欣伶也表示,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也會促進三陰性乳癌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6, IL-6),並刺激IL-6與IL-6受體(IL-6R)進行結合而引發一系列發炎反應,不僅造成癌細胞增生並破壞細胞周邊組織微環境,同時改變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的功能

她指出,「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角色,藉由吞噬癌細胞來消除其造成的威脅。然而,當MCT-1刺激IL-6與IL-6R結合後,將會誘導腫瘤周邊的巨噬細胞從抗腫瘤M1巨噬細胞變成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使得巨噬細胞不但不會攻擊癌細胞,相反地還會供給癌細胞生長、轉移所需的細胞激素與環境。」此外,MCT-1過度表現也會增加乳癌幹細胞數目和功能活性,並且降低腫瘤抑制性小分子核醣核酸miR-34a表現,上述因素都會導致三陰性乳癌的病程持續惡化。

可望3年後應用在人體》國健署:乳房X光檢查不能少

「因此,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在三陰性乳癌細胞的表現量,將能夠降低巨噬細胞轉變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的機率,進而削弱癌細胞轉移與侵襲的能力,同時也能減少乳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降低發生腫瘤異質性(編按:癌細胞在複製與分裂時所產生的基因變異)、抗藥性和癌症復發的機率。」徐欣伶表示。

目前相關研究指出,運用人類化IL-6R抗體(如:Tocilizumab)合併阻斷MCT-1活性的治療方式,確實能夠有效阻斷IL-6與IL-6R結合,進而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能力,同時減少巨噬細胞不良分化的機率,以及改善組織內微環境與減緩腫瘤惡化等,有效降低三陰性乳癌的復發及轉移。

不過目前這項研究僅在動物實驗階段,人體實驗還無法進行,未來仍需投入更多經費與人力才能研發出新藥,真正應用在人體可能還需3至5年後。徐欣伶也期盼這項三陰性乳癌治療的新策略,不僅提供患者更多臨床治療的選擇,也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目前政府補助45至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而有2親等以內血親罹患乳癌的婦女,更可以提前至40歲即開始。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也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女性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乳癌風險外,更應該從年輕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應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癌症。

鄭醫師補充:

這篇國衛院的乳癌治療研究報導,簡而言之,三陰性乳癌無法靠標靶及賀爾蒙療法來治療,化療效果有限,又易轉移,因此尋求其他治療機制來加強療效,是唯一出路。

國衛院的研究團隊找到三陰性乳癌致病的潛在重大原因,即MCT-1致癌基因的表現。在動物實驗中,透過藥物來抑制MCT-1致癌基因,減緩疾病的惡化,同時結合免疫療法來加強身體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如此雙管齊下,才能對惡性的三陰性乳癌達到有效的控制與抑制。

已經被診斷為三陰性乳癌的人想嘗試這類療法,不妨跟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能透過這類新研究的療法來覓生機。

至於乳癌的預防,真是防不勝防,除了更應該從年輕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應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癌症這類老生常談之外,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己相關癌症的罹患風險,強化相關的預防保健與定期身體檢查,應該能更進一步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MCT-1/miR-34a/IL-6/IL-6R signaling axis promotes EMT progression, cancer stemness and 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uthors:Yueh-Shan Weng, Hong-Yu Tseng, Yen-An Chen, Pei-Chun Shen, Aushia Tanzih Al Haq, Li-Mei Chen, Yi-Chung Tung and Hsin-Ling Hsu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憂鬱藥竟可能「逆轉」癌症及避免產生「抗藥性」

作者 YAP KUO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01 日 0:00

癌症始終是世界各國死亡原因的首位,人們總是「聞癌色變」!但有些癌症患者身上的癌細胞確實莫名消失了,當人們驚歎奇蹟真的存在時醫師也說不出個道理,只能稱之為「癌症自發性痊癒」。然而這種癌症自然痊癒的機率極低,約只有十萬分之一。雖然使癌細胞恢復為正常細胞聽起來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在實驗室科學家已有能力誘導癌細胞朝正常方向發展。

 早在 20 世紀初科學家就已觀察到,有極少數癌化的細胞會放棄無限生長的特權而轉化為較正常的細胞。此現象稱為「癌症逆轉」(cancer reversion),此時原本惡性的癌細胞會再度掌握控制生長速度的鑰匙,收斂為非作歹的本性,並與人體和平共存。 

約在 1960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羅伯特‧波拉克(Robert Pollack)教授和當時他的研究生斯考特‧鮑爾斯(Scott Powers)及許多其他科學家,都曾致力於分離出這些恢復正常的癌症細胞,希望藉此了解它們如何重新獲得對細胞生長的控制能力。但由於當時欠缺研究工具,多數科學家紛紛選擇放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致癌基因」(oncogene)機制研究,成為癌症生物學研究的主流。 

近年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 Superiéure)的科學家 Adam Telerman 和 Robert Amson 等人則再度重拾探索這神祕過程的機制,因為他們相信研究癌症逆轉有助於克服癌症治療最棘手的問題:癌症的「抗藥性」。

腫瘤演化出對藥物的「抗性」 

大多數抗癌藥物研發的目標就是要將癌細胞「趕盡殺絕」,甚至常常波及正常細胞而造成副作用。病患接受治療後通常有機會控制住病情,但由於藥物將大部分的癌細胞消滅後,反而使原本只占少部分的具抗藥性癌細胞有機可趁、大量增生,於是腫瘤逐漸演化出對藥物的「抗性」,幾年後癌症又會復發。此時原先使用的藥物已失去對癌細胞的宰制能力,病情於是急轉直下。無論傳統化學治療、新興的標靶藥物、單株抗體甚至最新的免疫療法等,癌細胞都能突破防線再次在病患體內興風作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和治療學副教授 Mark Frattini 博士形容:「癌細胞總是比抗癌藥物還聰明,當藥物抑制了某一條促進細胞生長的路徑後,他們總能找到另一條新的路徑,繼續在病患體內發展、擴散。」 

近來由於次世代核酸定序、蛋白質體學等技術的突飛猛進,研究癌症逆轉的阻礙終於克服了。科學家終於可全面審視那些發生癌症逆轉的細胞內 DNA、蛋白質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並進而了解它們如何發揮作用。

Adam Telerman 和 Robert Amson 發現,TCTP 蛋白造成多種癌症,如大腸癌、肺癌和黑色素細胞瘤癌細胞內的表現量會大幅增高,但在逆轉的癌細胞則會減少。進一步他們又發現,TCTP 與抑癌蛋白 P53 之間有相互抑制的關係:TCTP 在細胞內會促進 P53 降解而減損 P53 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而 P53 則是會反過來抑制 TCTP 的基因表現。因此若能設法矯正癌細胞 TCTP 與 P53 間失衡的關係,就很有機會使癌症逆轉! 

Telerman 和 Amson 已篩選出能降低癌細胞內 TCTP 作用的藥物。他們發現有一種抗憂鬱症的藥物「舍曲林」(Sertraline,商品名「左洛復 Zoloft」)竟然能與 TCTP 結合並阻止 P53 降解,如此一來細胞內的抑癌蛋白 P53 含量增多,就有機會控制細胞生長的速度並使其轉為較正常的細胞。當他們以舍曲林處理黑色素細胞瘤癌細胞後,這些細胞的生長及轉移能力都降低了,舍曲林也有效逆轉了小鼠體內黑色素細胞瘤的生長。研究成果已於 2017 年 8 月刊登於《英國癌症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如今他們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合作,進一步展開大型臨床試驗,希望將此科學知識發展成為治療癌症病人的新藥物。 

早年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癌症逆轉的波拉克教授,得知已有臨床試驗在驗證癌症逆轉藥物療效的消息後感到十分振奮,40 年前他開創的研究方向如今終於有機會開花結果,最終用於治療癌症病患。且這可能是一種有別於其他癌症治療藥物的反效果──會加速癌細胞演化產生抗藥性的藥物,有機會逆轉癌症,使之轉化為較良性的細胞,並避免抗藥性的癌細胞再度席捲而來。

鄭醫師補充:

關於TPCP以及P53相關的研究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 is a target of tumor reversion
Marcel TuynderGiusy FiucciSylvie PrieurAlexandra LespagnolAnneGéantSéverine BeaucourtDominique DuflautStéphanie BesseLaurentSusiniJean CavarelliDino MorasRobert AmsonAdam Telerman

早在2008年已有類似的研究結論支持抗憂鬱劑幫助抗癌,藥物也是同一種,即Sertraline。其他種類的抗憂鬱劑並沒有抗癌療效:

 Int J Oncol. 2008 Aug;33(2):277-86.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vity of the antidepressant sertraline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 and in colorectal cancer-xenografted mice.

 
 

2017年也有類似的研究:

Sertraline exerts its antitumor functions through both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pathway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ells

ArticleinLeukemia and Lymphoma 58(9):1-10 · February 2017 with 13 Reads
 

 能否用Sertraline來作為癌症輔療?最好還是先跟主治醫師討論。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鼠飲食限制 研究證實有助癌症治療

法新社 中文新聞

2019年8月2日 上午3:50

(法新社東京1日電) 飲食控制已知是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的關鍵要素,而最新研究進一步佐證,此方法也有助於癌症治療。

動物實驗顯示,限制老鼠攝取紅肉及蛋中含有的一種胺基酸,顯著提升癌症治療療效及抑制腫瘤生長。這項研究1日刊登於「自然」(Nature)科學雜誌。

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in Medicine)副教授洛卡塞爾(Jason Locasale)告訴法新社,「這些是非常強大的效應,效果幾乎等同於藥物治療。」洛卡塞爾是研究團隊的主導人物。

他又說,「很多狀況下,單單使用藥物得不到的效果,倘若合併飲食控制就能奏效。或當放射治療不見起色時,合併飲食控制就能發揮效果。」

實驗聚焦於限制攝取胺基酸「甲硫胺酸」(methionine)。此胺基酸攸關能助長癌細胞生長的「單碳代謝」。

限制攝取甲硫胺酸已獲證實與抗老及減重有關,但它對癌細胞具重要性,顯示它也可能成為提升癌症療效的大有可為方法。

研究人員先針對健康老鼠實驗,確認限制攝取能獲得所要新陳代謝效應,接著再測試罹患大腸直腸癌及軟組織肉瘤的老鼠。

結果發現,低劑量化療對治療大腸直腸癌毫無效果,但若同時限制攝取甲硫胺酸,就能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同樣地,合併放射治療及限制攝取甲硫胺酸,也能抑制軟組織肉瘤生長。

洛卡塞爾解釋稱,這是在非常基本的層次,剝奪癌細胞的某些營養。

接著,洛卡塞爾及同僚擴大實驗對象,針對6名健康者進行限制攝取甲硫胺酸實驗,結果發現,對人體代謝影響似乎與老鼠實驗結果雷同。

那意味這項飲食控制對抑制若干人體腫瘤可能有類似療效,但洛卡塞爾也警告指出,對於做出任何確切結論還言之過早。(實習編譯:陳意安)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來源:

Dietary methionine influences therapy in mouse cancer models and alters human metabolism,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437-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37-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37-3

我把過去對於甲硫胺酸攝取對於癌症、抗老化、減重以及保護心臟等等相關研究結果從網路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對照參考:

甲硫胺酸是其中一種必需基酸,由於人體不能自行合成,需要從食物中攝取。日常膳食中均含此種成分,多見於魚類食物。近年來,營養學家針對甲硫酸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廣泛研究,發現當大量攝取含甲硫酸的食品竟容易引起衰老或相關疾病。
  病理分析顯示,甲硫酸會在細胞內產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並對線粒體作出攻擊,同時亦提升其他非氧化物對細胞的侵襲能力。
  所謂粒線體(Mitochondrion),又有譯為粒體線或線粒體,主要為細胞提供能量,可以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細胞運動、分裂、轉化與及增殖。可想而知, 如果粒線體調控功能異常,將意味著細胞活動能力減弱,表現出種種異乎正常的情況,包括提早老化的特徵。
  為了進一步了解甲硫酸對粒線體的影響,研究員進行了大量的動物和臨床實驗,嘗試干擾膳食中的甲硫酸合成蛋白質的過程,結果顯示,隨著粒線體受氧化的程度減弱便可減慢人體衰老,並可預防誘發其他併發症。根據研究結果,限制膳食中甲硫酸含量對人體的好處如下:

保護心臟及減重
  限制甲硫酸可能誘導賀爾蒙(Hormone)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並提高肌肉合成脂聯素(Adiponectin),有效抑制肥胖症。


抗癌
  限制甲硫酸可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因可以激活一種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活性,從而誘導一種凋亡因子受體(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 receptor-2)的活性,最終可令癌細胞凋亡。


預防糖尿病
  限制甲硫酸亦可有效降低人體熱量,並且有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防止胰島素抗阻所引起的血糖調節混亂。


延長壽命
  研究發現甲硫酸含量提高令果蠅壽命縮短是基於自由基活性大量增加,暗示了降低甲硫胺酸含量可能有效抑制氧化自由基的生成,從而可防止衰老及延長壽命。

參考資料:

http://scienceblog.com/77981/methionine-restriction-as-an-anti-ageing-strategy/?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scienceblogrssfeed+%28ScienceBlog.com%29#8rVcTS2HXphFocdf.97
http://chia8138.myweb.hinet.net/FB37.htm 
http://www.taxi88.com/siji-88.files/jkzd/article_1.asp-url=qiyilan&dircode=32&artno=5467.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流刺激迷走神經 英研究:搔耳療法可防老化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19年7月31日 下午11:01

(中央社倫敦30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研究指出,透過電流刺激耳朵內部迷走神經的搔耳療法,可平衡人體神經系統,有助於55歲以上的中年人減緩衰老且變得更加健康。受試者不會感到疼痛,只會有搔癢耳朵的感覺。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迷走神經(vagus nerve)會將訊息從大腦傳遞至心肺和腸道等器官,刺激耳內迷走神經可改善身體狀態、睡眠品質和情緒。迷走神經攸關人體自律神經系統。

研究人員每天為29位、年齡都在55歲以上的健康受試者搔癢耳朵15分鐘,進行經皮膚刺激迷走神經療程。

為期兩週的實驗結束後發現,這項療法增加了受試者的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少交感神經的活動,有助於平衡體內神經系統,有些人也感到心情變好且睡眠品質變佳。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神經系統的平衡儲逐漸出現問題。會讓精神處於亢奮狀態的交感神經漸成主導地位,而讓身體處於放鬆、幫助睡眠的副交感神經卻變疲乏。神經系統失衡讓人們容易罹患諸如心臟病或高血壓等疾病,以及出現憂鬱和焦慮狀態。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研究團隊表示,搔耳刺激迷走神經療法對人們的生活起了很大作用,但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它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

研究報告作者、里茲大學生物醫學院的布勒瑟頓(Beatrice Bretherton)表示:「這些研究結果僅是冰山一角。目前看到如此棒的治療效果,對於進一步研究,調查每天對耳朵進行刺激的療效以及長期潛在益處,讓我們深感振奮。」

布勒瑟頓博士指出,當前計畫是探討這項療法是否能改善心臟衰竭、憂鬱以及腸躁症等特定毛病。(譯者:吳昇鴻/核稿:劉學源)1080731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1. Beatrice Bretherton, Lucy Atkinson, Aaron Murray, Jennifer Clancy, Susan Deuchars, Jim Deuchars. Effects of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individuals aged 55 years or above: potential benefits of daily stimulationAging, 2019; DOI: 10.18632/aging.102074

 

在整合醫學的領域,微電流刺激以及電磁效應的治療方式,歐美相當盛行,要達到這篇報導的效果,也有其他居家醫療器材的使用可以協助,且國內已經引進。

第一是經顱微電流刺激術(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簡稱CES),使用相當簡單,透過微電流產生棄,兩個夾在耳垂的電極夾片,便能使用。有一篇改善焦慮症的研究可以參閱: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7b62/79b836661ce08c353a7b7894396f447f9b54.pdf

第二是電磁效應改善微循環的BEMER,有一篇關於疼痛、睡眠以及生活品質改善的期刊可供參考: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j/jcim.2013.10.issue-SupplEnglish/jcim-2013-0037/jcim-2013-0037.x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免疫療法CAR-T為何對實體癌療效不佳?答案原來是這樣

2019-03-12

CAR-T療法是現今最夯的癌症免疫法中的一種,特別是針對血液癌症(例如血癌、淋巴癌、骨髓癌等)的療效相當不錯,不過,對於例如肺癌、胃癌與肝癌等實體癌的治療效果就並不理想。


CAR-T療法為何對實體癌療效不彰?  過去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認為CAR-T療法是因為透過基因工程人工改造而成,所以力求找到精準的標靶目標進行攻擊,但實體癌並無明確標靶目標,所以CAR-T療法鮮有療效。 進一步說明,CAR-T療法是從患者體內分離出T細胞,在體外利用嵌合抗原受體(CAR)修飾T細胞,使其能夠特異性識別癌細胞,然後再將改造後的T細胞擴增、回輸至患者體內。但是,在面對實體瘤時,CAR-T療法存在一個缺點,那就是進入實體瘤中的T細胞可能會因為一種「T細胞衰竭」(T cell exhaustion)的現象而停止工作。

研究證實造成T細胞衰竭的Nr4a 而為何會有「T細胞衰竭」的現象發生呢?美國加州免疫學研究所(LJI)進行一項實驗,一種名為Nr4a 的轉錄因子家族,在造成T細胞衰竭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以罹癌小鼠為進行實驗發現,當缺乏Nr4a轉錄因子時,CAR-T治療效果更佳,可以讓腫瘤體積減小,患癌小鼠生存率提高。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研究團隊在2017年時發現,另一種轉錄因子家族成員NFAT,會促使進入腫瘤組織的T細胞的Nr4a蛋白發揮功能。研究人員檢測了罹患黑色素瘤小鼠T細胞的「衰竭標誌物」,結果顯示,NFAT和Nr4a蛋白會促使抵抗癌症的T細胞衰竭。 當T細胞面臨慢性病毒感染時,Nr4a的含量會上升。而暴露於慢性病毒抗原時間愈久,T細胞就會出現「疲倦」的狀況,最後就是變成「停止工作」。

實驗證實Nr4a轉錄因子確實在調節T細胞衰竭中發揮作用 研究團隊接著利用遺傳方法改變T細胞,使其成為具有攻擊腫瘤能力的CAR-T細胞,將其注入患癌小鼠體內。研究設置了兩組:試驗組小鼠所接受注射的CAR-T細胞是沒有Nr4a蛋白,而對照組小鼠所注射的CAR-T細胞則保留了Nr4a。 結果證實,Nr4a轉錄因子確實在調節T細胞衰竭中發揮作用。具體而言,接受沒有Nr4aCAR-T細胞的大多數小鼠都存活了,而且體內的腫瘤在90天的試驗期間體積減少了。相反,幾乎所有注射保留有Nr4a的CAR-T細胞的小鼠,都在35天的時候死了。

這項研究確認了造成T細胞衰竭的關鍵因子,雖然目前無法直接應用於CAR-T治療實體瘤的臨床研究中,但是分析NFAT和Nr4a轉錄因子的作用,等於是解開了一個免疫學謎團,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設計更好抗癌策略的新線索。 參考資料:Letter | Published: 27 February 2019

鄭醫師補充:

當醫師提到CAR-T療法,我們至少要有基本認識。CAR-T全名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中文為嵌合抗原受體 T細胞療法。首先,我們必須先對T細胞有初步的認識。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負責保護身體免於外來病原的攻擊;而身體裡面的T細胞有又分很多種,其中一種名為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它的功能主要是辨識異常的細胞,分泌細胞毒素,並消滅這些細胞。CAR-T療法,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原本無法辨識癌症的T細胞上,裝上一個名為CAR的雷達。如此一來,經過改造的T細胞就會像導彈一樣,精準的定位癌細胞位置,並將這些癌細胞殺死。這樣的技術,開啟了細胞療法新的扉頁。將來,面對不同的癌症,只要找出適合的雷達-CAR,我們就能請T細胞代勞,替我們對抗癌症。

CAR-T療法是為自己的免疫細胞-T細胞裝上雷達CAR後,讓他行免疫反應對抗癌症。那實際在臨床上是怎麼執行的呢?首先,醫生會從病患的體內抽取出血液,並將抽取出的血液進行分離,挑選出T細胞。經過改造的T 細胞進行改造,會在細胞表面表現出CAR的結構,當他們成長、擴張到一定的程度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去對抗癌症。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三週的時間,而且細胞的改造,只能在特殊的醫療中心進行。用自己的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的優點,就是身體不會有排斥反應,是一項十分個人化的療程。

不管如何,實體癌症的治療,CAR-T療法會出現「T細胞衰竭」(T cell exhaustion)的現象而停止工作,非實體言正在考慮是否接受CAR-T療法。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免疫療法抗癌的成敗還得看它臉色 人體內愈多療效愈好

陳亦云

2019年7月29日 上午10:09

現在治療癌症除了傳統的手術治療,放化療與標靶治療之外,細胞免疫療法則是時下最夯,最讓人關注的治療方式。不少實體癌的中晚期患,在受其他療法都無法都無效時,只要經濟能力許可,都會想嘗試採取細胞免疫療法對癌細胞進行最後的一擊。

腫瘤突變負荷量愈高,接受免疫療法的成效愈佳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在進行細胞免疫療後都能成功的打敗腫瘤細胞,近來一項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所支持進行的研究,先後收集了超過600篇論文,從中篩選出45項實驗,參與試驗的人數超過10萬3千人,研究結顯示,癌症患者體內有一種叫做「腫瘤突變負荷」(TMB)的生物標誌物,數值如果愈高,進行免疫療法後的生存率愈高。這項研究結果日前已發表在《腫瘤免疫學》(OncoImmunology)期刊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將包括肺癌、黑色素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乳腺癌、其他癌症都列為研究對象,而從參與實驗的10萬人樣本分析後得出結論,體內腫瘤突變負荷量(TMB)的高低與患者生存率有正向關係,而高TMB的數值範圍則是從3.3到203之間。

為何TMB值愈高,免疫療法療效愈好?

當病患體內的TMB值愈高時,就愈容易產生異常蛋白質,看起來跟正常細胞不一樣,免疫細胞就更容易辨識。當免疫細胞因免疫治療活化,TMB愈高者,免疫療法的治療效果會更好。

不論是哪種癌症,TMB值愈高,免疫療法療效都會好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同將各種不同的癌症都納入實驗分析,結果顯示在實驗者所罹患的黑色素瘤、肺癌或其他癌症類型,無論是哪個癌種,TMB高的患者,總生存率都是顯著延長。所以,想要透過進行免疫療法達到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還得看病患體內的TMB數值夠不夠高。

由這項研究結果確認,「腫瘤突變負荷」(TMB)是一項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普遍生物指標,TMB已經成為繼 PD-L1 之後,要確認進行免疫療法療效好壞的另一種重要預測因子。不過,研究團隊發現,TMB與PD-L1這兩種生物標誌物並不存在相關性,換句話說,當TMB數值高的患者,體內PD-L1量並不一定也是高的。

參考資料:
High tumor mutation burden predicts better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a pooled analysis of 103078 cancer patients

Dedong Cao, Huilin Xu, Ximing Xu, Tao Guo & Wei Ge (2019) High tumor mutation burden predicts better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a pooled analysis of 103078 cancer patients, OncoImmunology, 8:9, DOI: 10.1080/2162402X.2019.1629258

期刊小檔案:《OncoImmunology》是專門研究腫瘤免疫學的一本期刊,發表原創研究論文,簡報,評論,評論和會議報告。最近的進展使得抗癌免疫療法的第一次臨床示範(和FDA批准)成為可能。

鄭醫師補充:

近年來,相較於化療的高副作用,副作用幾乎是零的免疫療法在國內慢慢開放且為人所知,因此不少癌症患者都相了解自己是否可以接受免疫療法來控制病情?對於想嘗試免疫療法的患者而言,這篇研究結果是非常重要的生存關鍵資料。不管是早期中期或者晚的癌症患者,免疫療法成敗的關鍵數據,,在於腫瘤突變負荷量(TMB)數值的高低,數值夠高再做免疫療法才有意義。任何提供免疫療法的醫師,也應該先幫患者做此項指標的檢查及評估,TMB數值夠高,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才考慮。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血氧不足 恐導致血壓跟著上升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

2019年7月17日 下午4:00

對於細胞而言,微循環是唯一能夠獲取氧氣和營養的方式,當微循環出現障礙,細胞就容易病變,身體也會反映出各種病痛。以身體器官為例,如大腦出現微循環障礙,為改善血液流動使其能順暢,「血壓提高」就是身體的一種代償反應,意即身體自動權衡利弊得失後做出的機制,血壓提高在短期內雖能滿足部分器官的需求,長期恐付出血管硬化甚至鈣化的代價。 

《優氧》作者張安之指出,動脈就像馬路底下的大自來水管、微血管如同家裡水龍頭的小水管,大動脈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廚房的小水管堵住了,就算大水管再怎麼暢通也無濟於事。身體的血液從心臟出來,經過動脈接到微血管,再經由靜脈回流至心臟,身體的每個細胞透過微血管獲得所需的營養和氧氣,也透過微血管將身體的代謝廢物送走,這個現象稱為「微循環」。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過大,又因空氣汙染、缺乏運動及飲食不節制等,往往容易導致各種文明病上身,舉凡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憂鬱及失智等病症,都與微循環障礙有著密切關聯。當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代表著體內的組織正處於缺氧狀態,形成氧氣供不應求的透支現象,加速衰老。換言之,改善缺氧狀態、優化體內氧氣,微循環障礙就能獲得改善,有助提升自癒能力。 

張安之提出醫學新觀點,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中風,復健良好的關鍵之一在於局部微循環必須重建。一般藉由血循藥物治療,再加上神經刺激,目的是為誘導神經細胞的活化並恢復功能,但前提是先建構好的微循環,提供末梢循環健全的環境,一方面給予細胞充分營養、一方面又給予神經充分刺激,雙管齊下,對於身體修復才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日常生活中,環境密閉、空氣汙染、壓力過勞、運動不足、緊張焦慮等都會導致缺氧體質,當人生活透支就會造成身體缺氧,形成供需不平衡,進而引起細胞發炎,例如肩頸痠痛的成因可能是長時間維持某個姿勢,導致肩膀肌肉出現大量乳酸堆積,引起局部疼痛發炎,出現病症的部位可能在腰、背或其他任何器官,可推論這些部位已有微循環障礙的危機。若以中醫論點來看,各種病症反映出的微循環障礙程度輕重,大致可從熱性、濕性及寒性3種體質來判斷。 

一旦身體細胞缺氧時,首先,代謝毒素如乳酸、自由基會大量增加,導致細胞損傷、發炎,這屬於熱性體質,對應的疾病包括癌症、炎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等慢性發炎疾病;再者,身體能源消耗增加,導致血糖、血脂和血壓都提高,損傷血管造成循環障礙,形成水腫現象,這是濕性體質,對應的疾病包括代謝症候群,如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最後,身體可用能量不夠,機能下降時產生熱能也較少,中醫歸類寒性體質,易引發荷爾蒙分泌失調、功能性腸胃炎、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功能性疾病及大腦神經的病變。 

從熱、濕、寒不同體質的病症表現,新病或痼疾、發生部位及範圍大小等,都可以做為疾病風險的判斷。張安之強調,平日改善血液中缺氧問題的保健可從飲食和運動2大方向做起,包括掌握當季食材、多樣性攝取、7分飽,以及吃得開心4大原則,有飢餓感再食,不餓就不食,勿過量是很重要的飲食觀念。 

現代人常久坐,平時運動可選擇深蹲、跳繩、爬樓梯,皆有助於加強下半身肌肉量。雖然人體有強大自我修復能力,但前提是必須對健康有自主意識管理,提早阻絕病因,才能儲存健康,此外,也建議民眾平時可多補充有氧食物或有氧飲品,藉此提高身體攝氧量,增加細胞代謝力及調節生理機能。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高血壓,微循環對於健康的維護非常重要,我曾經和一位資深的小兒科醫師,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同類療法資深授課講師討論過,她行醫多年,發現在生病時或者病灶已經出現症狀,若能直接改善病灶的微循環,那麼改善療效絕對是立竿見影。最怕是吃了一堆的藥物及營養品,但怎樣也難以有效的輸送到病灶區,因此療效不彰。

改善微循環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過去,人們生活不方便,平均一天步行的距離是18-21英哩,現代什麼都方便了,活動量也下降,微循環也跟著大幅降低,許多慢性疾病跟微循環不佳有絕對相關。若能一天的活動量能達到過去每天步行18-21英哩的里程,那麼應該不至於產生微循環的健康問題。微血管不項動靜脈有輸送的幫浦或天然機制可以協助運送,微血管幫浦最自然的幫浦便是提高身體的活動量到一定程度,若是難以達到,可以考慮透過微循環改善的醫療器材bemer來直接改善,這也是諸多醫學研究背書的有效療法。

1.

The effects of the “physical BEMER® vascular therapy”, a method for the physical stimulation of the vasomotion of precapillary microvessels in case of impaired microcirculation, on sleep,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pictures on the basis of three scientifically validated scales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j/jcim.2013.10.issue-SupplEnglish/jcim-2013-0037/jcim-2013-0037.xml

2.

2011,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 Article
知名的網球傳奇球星roger federer征戰網壇多年,有一項重要的保養器材,便是bemer:
關於Bemer更多的介紹請參考:
https://youtu.be/2o1qjw0ct-8
https://youtu.be/hP_0M7yRzwo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1瓶等於10支煙!乳癌隱藏殺手7成女性不知

 

2019年6月24日 下午2:29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女性乳癌隱藏殺手 只有2成知道喝酒

乳癌在女性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一位,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發現,女性乳癌發生率不但沒有降低,甚至死亡率還出現上升趨勢,發生年齡的中位數也朝年輕化發展。雖然女性對乳房篩檢的意識已有提高,但在乳癌發生因子之中,喝酒與乳癌之間的關係,可能長期被女性忽略而不自知。

國際媒體《生命科學》報導指出,英國一項研究從205名正在接受乳癌篩檢或乳癌症狀治療的女性發現,大約有5成女性知道吸煙會增加乳癌風險,只有3成女性知道肥胖會影響乳癌,其中危險因子意識感最低的是飲酒,只有2成女性知道飲酒與乳癌風險有關。

更令人意外的是,連女性的醫療保健從業人員,認知到酒精會影響乳癌風險也不過只有49%。雖然該研究具有地區限定性,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在2017年公佈的調查研究也發現,竟然有7成美國民眾不知道飲酒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素。

 

每周一瓶酒等於十根煙 乳癌風險因子有這些

由目前估計來看,與飲酒有關的乳癌發生病例約佔5%11%之間,有重度飲酒習慣的女性更高。最新的一項研究更指出,每周喝一瓶葡萄酒對女性身體的危險性,相當於每周抽10根香煙所增加的癌症風險。而且不少人並未正確估量自己的酒精攝取,超過5成的受試者,無法明確指出自己每周從葡萄酒、啤酒、紅酒或酒精飲料中,總共攝取到多少酒精。

該研究於618日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研究團隊指出,很多女性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每周喝的酒精,無形中也在增加乳癌的發生風險。專家建議,女性在進行乳癌篩檢時,也應該一並接受乳癌風險因素的衛教知識。無論出於任何需求,女性對自己的飲酒量應該更提高警覺。

國際權威醫療機構《梅奧診所》指出,女性乳癌約有5%10%與遺傳性的基因突變有關,目前最常見的是BRCA1BRCA2兩類,且也同時增加了卵巢癌的風險,有家族史的女性尤需注意。此外,增加乳癌的風險因素還包括年齡增長(我國女性乳癌發生中位數為54歲)、乳腺異常增生、曾接受放射治療、肥胖、初經過早、更年期過晚,或是30歲之後才生育哺乳、從未懷孕過的女性、更年期後接受荷爾蒙治療,以及飲酒等等。

鄭醫師補充:

喝酒導致癌症,包含乳癌,在於酒精代謝過程中,中間代謝物乙醛是致癌物質。長期過量飲酒,身體代謝乙醛速度太慢,猶如長期讓身體長期曝露於致癌因子,當然增加致癌風險。遺傳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比例不高,若有家族乳癌案例,不妨透過基因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相關的乳癌變異基因。有機會不妨以酒精代謝基因檢測了解自己對於酒精代謝是否有基因變異影響酒精代謝。許多自認酒量好的人,是第一階段酒精代謝沒問題,然而第二階段的酒精代謝基因變異,導致乙醛代謝成乙酸效率不足,因此仗恃自己酒量好的人,反而不知不覺喝過量的酒,提高身體罹癌率,最好不要輕忽。

參考文獻:

Sinclair JMcCann MSheldon E, et al
The acceptability of address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 a mixed method study within breast screening services and symptomatic breast clinic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道內有一群生物,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與人類健康和疾病有關。最近的研究表明,評估糞便樣本中的遺傳變化可以準確反映腸道微生物組的狀態,並可能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用。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報告了特定微生物組生物的增加,這些生物與結腸直腸癌相關的惡性腫瘤有關,如粘膜內癌和息肉樣腺瘤。最近發表在“ 自然醫學快報”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特異性標記可以幫助區分大腸直腸癌和健康樣本。

“我們認為,大腸直腸癌不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也是一種微生物疾病,”該研究的一位作者Shinichi Yachida說。“我們的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存在於大腸直腸癌發展的早期階段,這可能為這種疾病提供重要的診斷和致病線索。”

結直腸癌是全球第三大流行癌症,是一種相對緩慢發展的疾病 - 這意味著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最終的致命階段。因此,早期發現對於確保有效治療至關重要。研究人員使用來自600多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的糞便樣本來評估其腸道微生物群的特徵以及它們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我們的結果顯示,大腸直腸癌與腸道微生物組中某些因子的增加以及癌症相關生物的存在有關,”第二位作者Takuji Yamada說。“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個體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與腫瘤特徵之間的關係。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微生物組在大腸直腸癌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Shinichi Yachida, Sayaka Mizutani, Hirotsugu Shiroma, Satoshi Shiba, Takeshi Nakajima, Taku Sakamoto, Hikaru Watanabe, Keigo Masuda, Yuichiro Nishimoto, Masaru Kubo, Fumie Hosoda, Hirofumi Rokutan, Minori Matsumoto, Hiroyuki Takamaru, Masayoshi Yamada, Takahisa Matsuda, Motoki Iwasaki, Taiki Yamaji, Tatsuo Yachida, Tomoyoshi Soga, Ken Kurokawa, Atsushi Toyoda, Yoshitoshi Ogura, Tetsuya Hayashi, Masanori Hatakeyama, Hitoshi Nakagama, Yutaka Saito, Shinji Fukuda, Tatsuhiro Shibata, Takuji Yamada.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reveal distinct stage-specific phenotyp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Nature Medicine, 2019; 25 (6): 968 DOI: 10.1038/s41591-019-0458-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為何會罹癌?醫師點出這原因是關鍵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癌症在近年來似乎已經成了文明病,不少人都覺得癌症離自己越來越近了,難免擔心,但到底為什麼會罹癌?臺安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林子弘點出關鍵原因,人身上都有誘發癌症的基因,和抑制癌症的基因,只要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就會容易得癌症,反之,我們身上抑制癌症的基因被關閉,也會容易得到癌症。

那麼究竟什麼原因會開起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呢?林醫師也提醒以下幾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

1家族史

2體重過重、控制不當

3不良習慣:抽菸(很容易破壞細胞結構)、喝酒、嚼檳榔、睡眠作息不正常

4環境:空氣汙染、油煙、過度日曬(和皮膚癌有關)

5飲食:油炸、加工食品、蔬果攝取過少、肉類攝取過量、重口味、醃漬食品、高糖(胰臟癌元兇)…等

目前沒有確切答案,醫學界推斷,可能和老化有關係。

林醫師也表示,以上兩者基因都存在在我們體內,屬於「動態性的平衡」,只要其中一方失衡,身體就有可能發生病變,但是影響這兩者基因的主要原因,到現在醫學界都還持續在研究,上述所提都是根據歷年來臨床,推斷出有可能性的大方向。

林醫師更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避免接觸上述開啟誘發癌症基因的危險因子,「但偏偏這些可能都是小事情,很多人卻很難做到」,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毅力跟決心,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再來,定期健康檢查也很重要,若可以早期發現身上的癌細胞,治療效果和存活率都會比較樂觀。

鄭醫師補充:

罹癌的關鍵便是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除了少數家族遺傳的特殊基因是單一位點基因的突變,目前大部分癌症的發生涉及的基因位點都不適單一位點基因變異,而是多位點基因變異多寡導致的結果。舉例來說,有些人酒怎麼喝都不會罹癌,但對亞洲人尤其是本地人大部分的基因型來看,酒精幾乎是致癌因子,因為酒精代謝分兩階段,酒量好的人必然在第一階段,也就是乙醇代謝成乙醛的部分沒問題,但酒量好卻會宿醉的人,其實是在第二階段代謝出問題,也就是乙醛無法順利代謝成乙酸,乙醛是公認的致癌物質,因此這類基因型的人,酒精就是一個高致癌風險。

如無大的意外,每個人都會老化,但癌症卻是可以預防的,健康生活型態可以確保誘發癌症的基因降低開啟的機會,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發揮作用,進一步如能利用精準醫學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己對各種容易罹患癌症的風險高低,預先採取預防對策,提醒我們不能輕忽的危險因子(地雷),還有必須額外加強的保健重點在哪以及實際的做法為何,這才是真正客製化醫療的優勢的立足點所在。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生命目標活更久 專家大推做志工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2019年6月3日 下午2:3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生命有目標,活得更健康長久!《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公開版》(JAMA Network Open)一篇分析7千名50歲以上長者的研究顯示,生命有目標的人,較不容易死於心臟、循環和消化系統疾病。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精神醫療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Rick Morycz建議,當志工多幫助別人,是尋找生命目標的好方式。

生活目標和死亡率 兩者有關聯性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人的生活目標和死亡率之間存在強烈關聯,而什麼是生活目的?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Leigh Pearce解釋,社群、成就、名聲、人際關係、性靈、善良等,這些指標都可以是一個人的生活目的,所以對任何人都沒有特定定義。

該研究數據來自一項針對美國50歲以上長者的研究,共6,985名50歲以上長者填寫一份有7項問題的問卷,並根據問題自評1-6分,這7項包含「我喜歡為未來製定計劃並努力現實」、「我的日常生活對我一點都不重要」等問題。

沒有生活目標 早死風險增兩倍

追蹤5年後研究顯示,比起生活目標評分較高的人,低分者有2.43倍死亡的可能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2.66倍,死於消化道疾病的風險則是兩倍。排除掉慢性病或病危的患者後,因為他們可能較沒有生活目標,仍不影響研究結果。

《現場科學》報導,研究人員根據過去多項研究推測,活得越幸福,包含有目的地生活,可以減少發炎基因表現,而發炎正好與早逝有密切關係。另外,有目標的生活也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較低有關。

瑜珈和冥想有益 專家大推當志工

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Leigh Pearce說,過去研究顯示,瑜珈、冥想有助於人們尋找目標,進而改善心理健康。

過去研究也表明,志願服務對於那些尋找生命目標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策略。Rick Morycz指出,他就常在臨床中鼓勵患者,定期做志工,因為「更多的利他主義,並採取富有同情心的行為」,是尋找生命目標的關鍵。

參考資料:

1. Seniors who feel their life has purpose may live longer.

2. Does Your Life Have Purpose? The Answer Could Affect How Long You Live.

3. Alimujiang A, Wiensch A, Boss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 Purpose and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Older Than 50 Years. JAMA Netw Open. 2019;2(5):e194270.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9.4270 

鄭醫師補充:

過有意義或者有目的的生活,透過幫助其他人或者動植物甚至是環境保育,利他又利己,經可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降低身體的壓力又抑制發炎,進而延壽。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喝2杯咖啡能多活2年 身為亞洲人更要喝!

 

2019-05-14 11:16元氣網 綜合報導

你喜歡喝咖啡嗎?對於咖啡和健康的關聯性一直眾說紛紜,最近有一份新的研究指出,每天喝兩杯咖啡就能增加預期壽命

5月4日發佈在《歐洲流行病學雜誌》上的研究稱,每天喝兩杯咖啡就能讓你的預期壽命延長兩年,通過對40項研究中的380多萬名受試者以及45萬多種死因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不考慮年齡、體重、飲酒、吸菸和咖啡因含量等因素下,喝咖啡與全因死亡率呈負相關。 

研究人員稱,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適量飲用咖啡,如每天喝2~4杯,可降低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率。除了增加預期壽命,喝咖啡還能降低罹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 

該研究還指出,在歐洲和亞洲地區,咖啡和死亡率之間的負相關比美國更強。法國國立衛生與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稱,可能是咖啡對於注意力和思維敏銳性的提高,有助於延長壽命。

鄭醫師補充:

以前的系列研究,咖啡攝取與死亡率降低有關。隨著衰老,肥胖和生活方式因素影響死亡風險,這項研究,需要根據受試者的特徵在各種亞群中檢查咖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為了定量評估這種關聯,進行了更新的比對分析。在2019年3月8日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進行了搜索,並進行了比對分析,包括線性和非線性劑量反應分析。我們確定了40項研究,包括3,852,651名受試者和450,256名全因和原因特異性死亡。發現咖啡攝取量與所有原因,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的死亡率之間存在非線性反向關聯最低相對風險(RR)為全因死亡率(RR = 0.85,95%CI 0.82-0.89),每天攝入3.5杯/天,CVD死亡率為2.5杯/天(RR = 0.83,95%CI 0.80- 0.87)和2杯/天的癌症死亡率(RR = 0.96,95%CI 0.94-0.99),而額外的攝入量與進一步降低的死亡率無關。

總之,咖啡適量喝即能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參考文獻:

 

Coffee consumption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by potential modifiers

 

Kim, Y., Je, Y. & Giovannucci, E. Eur J Epidemiol (2019). https://doi.org/10.1007/s10654-019-00524-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0557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這個能預防乳癌?專家:2週就能降低罹癌風險


TVBS新聞網

陳儷文
 
 
 
 
2019年5月14日 下午12:17

衛福部統計,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每10萬人就有近2百人罹患乳癌、每天約有31位婦女被診斷出乳癌,衛福部也不斷提醒民眾定期檢查,提早發現就能降低致死機率。近日美國更有研究顯示,只要每天吃核桃,就能讓癌細胞發生重大改變,可能降低罹患乳癌風險。

 美國馬爾歇大學(Marshall University )瓊斯艾德華醫學院(Joan C. Edwards School of Medicine)生物科學醫學系教授哈德曼(W. Elaine Hardman),日前在《營養研究雜誌》(Nutrition Research)發表了關於核桃的研究,讓確診乳癌的患者每天吃2盎司(約62公克)的核桃,大約2週後,癌細胞的基因表現發生了重大改變。

哈德曼說明,攝取核桃能夠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降低實驗白老鼠罹患乳癌的風險,以此為研究基礎進行假設,吃核桃會改變乳癌的基因表現,從而降低癌細胞的生長和存活率,而臨床試驗得到的結果則可以支持這個假設。但哈德曼仍然表示,還需要透過更大規模的研究取得數據,以證實核桃確實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根據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SPEN)2017年最新公佈的營養指南,療程前、後7天,為免疫營養補充的黃金時機,而魚油、精胺酸、核苷酸則是最關鍵的3效營養成分,三者加乘使用可強化免疫系統加強抵抗力。而魚油和核桃最大的共通點就是omega-3。提高omega-3,改變omega-3和omega-6的比例,即能達到良好的抗發炎效果。以下為研究補充內容: 

由馬歇爾大學瓊斯愛德華茲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系教授W. Elaine Hardman博士領導的馬歇爾大學研究小組透露,每天食用兩盎司核桃約兩週對於確診的乳腺癌中能顯著改變基因表達。這項試驗性雙臂臨床試驗是馬歇爾大學一系列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些研究涉及與乳腺癌中腫瘤生長,存活和轉移的膳食核桃相關。這項研究在2019年3月10日發表在“ 營養研究 ”雜誌上的論文中有所描述 

“攝取核桃減緩了乳腺癌的生長速度和/或降低了小鼠患乳腺癌的風險,”哈德曼說。“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的團隊假設核桃攝取會改變女性乳腺癌病理證實的基因表達,從而降低乳腺癌的生長和存活率。” 

在第一次臨床試驗中,招募了足夠大的乳房腫塊用於研究和病理活組織檢查的婦女,隨機分配到核桃攝取或對照組。在活組織檢查之後,核桃組中的女性每天開始攝取兩盎司的核桃,直到手術之後。病理學研究證實,在所有仍在試驗中的女性中,腫塊均為乳腺癌。在手術後,活組織檢查後約兩週,從乳腺癌中取出另外的標本。 

在核桃攝取(n = 5)和對照(n = 5)組中,確定每個個體女性中與基線相比的手術標本中基因表達的變化。RNA測序表達譜分析表明,由於核桃消耗,456個鑑定的基因的表達在腫瘤中顯著改變。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顯示了促進細胞凋亡和細胞粘附的途徑的活化以及促進細胞增殖和遷移的途徑的抑制。 

“這些結果支持這樣的假設:在人類中,核桃攝取可以抑制乳腺癌的生長和存活,”哈德曼說。“需要通過大規模研究進行額外研究,以臨床證實核桃攝取實際上確實降低了患乳腺癌或乳腺癌復發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W. Elaine Hardman, Donald A. Primerano, Mary T. Legenza, James Morgan, Jun Fan, James Denvir. Dietary walnut altered gene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umor growth, survival, and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pilot clinical trialNutrition Research, 2019; DOI: 10.1016/j.nutres.2019.03.00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腔細菌會造成食道癌?研究:「這種癌症」發生率也暴增三倍

 

2019.04.17 02:02

每日健康/外電編譯 林宏軒

最近有關口腔細菌的研究非常的紅,它們不僅與食道癌、大腸癌有關。最近發現,連乳癌都跟你的口腔健康關係甚大。

根據外媒《dailymail》的報導,巴西聖瑪麗亞大學(Santa Maria in Brazil)的研究人員從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收集了201名婦女的資料。在研究的參與者中,有67人患有乳癌。

牙齦疾病使乳癌的風險增加三倍

研究人員針對所有參與者牙齒的六個部位,進行牙齦發炎評估。他們發現,牙齦疾病使乳癌的風險增加三倍。

卡特博士(Dr Carter)表示:「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顯示,牙齦疾病對我們的全身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牙齦疾病與乳癌的關係密切,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感染,會入侵到身體的其他地方,甚至是乳房。」研究結果發表在社區牙科和口腔流行病學期刊(journal of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上。

通過牙齦進入血液循環

引起口腔發炎的細菌通過牙齦進入血液循環並進入乳房組織,這可能就是導致癌症的原因。 除此之外嚴重的牙周病,也會影響人的頜骨,最終會導致牙齒脫落。

英國有54%的成年人患有牙齦疾病,不過台灣更可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2008年針對18歲以上人口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有高達99.2%的國人,有輕重程度不等的牙周病。

 或許,過去被我們忽略的口腔健康才是乳癌高發生率的重要原因。要防治癌症,先從口腔健康做起吧!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7年的研究報告,儘管不是大規模的研究,但仍提醒大家牙周病這種慢性發炎,極可能是乳癌的發生的致病因子。控制慢性發炎,可以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中風)以及退化性疾病甚至是憂鬱症的風險等等,這裡又多了一項即癌症。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653758

Periodontitis and breast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 Camila S. Sfreddo
  •  
  • Juliana Maier
  •  
  • Silvia C. De David
  •  
  • Cristiano Susin
  •  
  • Carlos Heitor C. Moreira
First published: 27 June 2017
 
https://doi.org/10.1111/cdoe.123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種可以延長壽命的健康習慣

 

喬依絲

2019年4月23日 上午9:35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一項針對生活行為與壽命長度的重大研究發現,如果在成年時期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壽命可以延長十年以上。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領導,研究人員使用123,000名志願者的生活方式調查問巻和醫療記錄,以了解假如這些受訪者遵循這五種生活習慣 : 健康的飲食習慣、控制體重、規律地運動、適度地飲酒以及不吸煙,那麼他們的壽命將再延長多少年。

當科學家們計算出平均預期壽命時,他們注意到了每個人的健康習慣成了壽命的顯著關鍵。與沒有執行這五種生活習慣的人相比,有這五種生活習慣的人,男性的預期壽命由26歲增至38歲(多了12歲),女性的預期壽命由29歲至43歲(多了14歲)。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Meir Stampfer為該研究的合著者,Stampfer教授表示 :「大家都知道有好的生活習慣將較為長壽,但令人驚訝的是,好的生活習慣到底可以增加多少年歲。」

研究人員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理解為什麼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於其他任何國家,導致出生時預期壽命方面的排名為世界第31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5年美國男性和女性的出生時預期壽命分別為76.9歲和81.6歲 ; 英國的數字非常相似,分別為79.4歲和83歲。這項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減少美國人壽命的主要因素,而只有8%的美國人遵循這五種健康習慣。雖然這項研究的對象為美國人,但Stampfer教授表示,調查結果亦適用於英國和西方國家。

所謂的五種健康習慣被定義為 : 不吸煙,BMI介於18.5至25之間,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適度運動,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150ml的葡萄酒,男性每天則不超過兩杯,以及飲食豐富營養(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而紅肉、飽和脂肪和糖分則少量攝取)。在大約30年的研究中,與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相比,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的男性和女性,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比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降低82%,死於癌症的可能性則降低65%。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生活習慣早已定型,若談改變為時已晚,但Stampfer教授表示,只要人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就會看到顯著的好處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的研究,且經長期的追蹤,可信度高。

BMI介於18.5-25間,這是一個結果,也就是飲食方向對且有節制,規律運動,甚至是規律作息,不讓壓力累積(含生理以心裡兩方面)才會達到良好的BMI數值。其他四點大家都可以藉由身體力行來做到。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17.032047Circulation. 2018;138:345–355

Yanping LiMD, PhDAn PanPhDDong D. WangMD, ScDXiaoran LiuPhDKlodian DhanaMD, PhDOscar H. FrancoMD, PhDStephen KaptogePhDEmanuele Di AngelantonioMD, PhDMeir StampferMD, DrPHWalter C. WillettMD, DrPH and Frank B. HuMD, PhD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飲用非常熱的茶,與食道癌風險升高有關

  

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9年4月15日 下午4:30

【華人健康網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雖然先前研究指出熱飲與食道癌風險的關聯,但直到現在仍缺少使用前瞻性和客觀測量研究飲茶溫度與食道癌的關聯。一項最近的《國際癌症雜誌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study)》通過50,045名年齡在40至75歲之間的追蹤中位數10年的人來達成此目標。

 在研究追蹤期間,在新發生的317例食道癌病例。與每日喝茶低於700毫升且溫度低於60°C相比,每日喝茶700毫升以上且溫度為60°C以上的病人增加90%食道癌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的主要作者Farhad Islami博士說:「許多人喜歡喝茶、咖啡或其他熱飲。然而根據我們的報告,飲用非常熱的茶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因此建議等熱茶冷卻後再飲用」。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咖啡或是茶,切忌熱熱的喝,因為過高的溫度刺激,增加食道癌風險!只要不要太熱喝,研究證實茶和咖啡都可以抗癌。

參考文獻:

  1. Farhad Islami, Hossein Poustchi, Akram Pourshams, Masoud Khoshnia, Abdolsamad Gharavi, Farin Kamangar, Sanford M. Dawsey, Christian C. Abnet, Paul Brennan, Mahdi Sheikh, Masoud Sotoudeh, Arash Nikmanesh, Shahin Merat, Arash Etemadi, Siavosh Nasseri Moghaddam, Paul D. Pharoah, Bruce A. Ponder, Nicholas E. Day, Ahmedin Jemal, Paolo Boffetta, Reza Malekzadeh.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9; DOI: 10.1002/ijc.322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抗衰老藥殺死「喪屍細胞」 聲稱延長30年壽命 最快兩年後推出

撰文:吳嘉善

2019年4月4日 下午2:29

美國有科學家研究出抗衰老藥,聲稱可去除體內的老化細胞,在老鼠身上測試結果發現,抗老藥不但延長了老鼠的壽命,還能讓牠們在變老的同時保持年輕健康的狀態。研究團隊表示正在進行人體測試,最快可在2年後可把新藥推出市面。

「90或100歲都能感覺像60歲」

這種抗老藥由美國著名醫學中心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團隊開發,帶領研究的臨床老年病學專家柯蘭(James Kirkland)表示,許多人因為怕身體機能衰退而不想「太長命」,但如果活到90或100歲都能感覺像60歲的話,相信他們都會樂意接受。

身體細胞在老化或受損時會永遠中止細胞分裂功能,它們留在組織裏,既不死亡,卻也沒法正常分裂,還會毒害鄰近細胞,導致發炎甚至癌症,就像喪屍一樣。這些「喪屍細胞」隨着年齡增長而累積,與許多老人病有關,因此又被稱為「衰老細胞」(senescent cell)。最新研發的「長壽藥」含有達沙替尼(dasatinib,一種癌症治療藥物)和槲皮素(Quercetin,一種植物類黃酮),可以消滅衰老細胞,且沒有明顯副作用

服藥老鼠毛髮光滑肌肉結實

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試驗時發現,這種藥能延長老鼠36%壽命,相等於人類30年壽命,還能讓牠們保持青春。服了藥的老鼠毛髮光滑,眼睛明亮,肌肉結實;沒有服藥的老鼠則毛髮變灰和稀疏,變得肥胖,兩組老鼠看來年齡像相差一倍。

藥物現時已經做過6項人體試驗,其中一項試驗中,長者在3個月內活動能力明顯改善,無論是步速還是耐力都有所提升。研究團隊接下來還要進行6項人體試驗,如果一切順利,新藥最快可在2年後推出市面。

鄭醫師補充:

如果在人體試驗上也具同樣的效果,而能順利上是右沒有重大副作用,將是人類醫療史的一大進展。

參考文獻:

  1. Jamie N. Justice, Anoop M. Nambiar, Tamar Tchkonia, Nathan K. LeBrasseur, Rodolfo Pascual, Shahrukh K. Hashmi, Larissa Prata, Michal M. Masternak, Stephen B. Kritchevsky, Nicolas Musi, James L. Kirkland. Senolytics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Results from a first-in-human, open-label, pilot studyEBioMedicine, 2019; DOI: 10.1016/j.ebiom.2018.12.0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核桃」消滅乳癌?研究:每天吃這份量讓癌細胞自行凋亡

 2019年4月3日 下午12:33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吃核桃減少乳癌變大? 研究證實促進細胞凋亡

食用堅果不單能攝取到Omega3脂肪酸等健康油脂,有助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機能,最新的研究更發現,食用核桃可以減少乳腺癌的生長,證明了過去認為核桃能減緩腫瘤的說法。

由美國馬歇爾大學(rshall University)生物醫學科學教授W. Elaine Hardman主導的最新研究報告,在雙臂臨床試驗中發現,患有乳腺癌的婦女每天食用2盎司的核桃(約60公克),乳腺癌的切片中明顯出現了基因表現的改變,促進了癌細胞的凋亡。

該項實驗初期招募了乳腺癌婦女後,隨機分配至實驗組與對照組,根據她們在食用核桃兩周前後的病理切片做對比,由RNA測序發現兩組婦女有456個基因出現明顯改變,在食用核桃組的婦女腫瘤細胞切片實驗,確認有促進細胞凋亡的現象。

Hardman教授指出,初步證明了攝取核桃中的營養素,可抑制乳腺癌的成長與腫瘤存活。未來將進一步實驗核桃是否有降低乳腺癌發生,或減少乳癌復發風險的作用。該研究發表於《營養學研究》(Nutrition Research)期刊上。 

核桃含有抗發炎營養素 適時適量補充幫助減重

過去以核桃為主的癌細胞相關研究,也發現每天吃2盎司份量的核桃,能夠預防大腸直腸癌細胞的生長。主要原因在於核桃中的脂肪酸是強大的抗發炎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核桃的小鼠體內Omega3脂肪酸高出10倍,其中植物性α-亞麻酸(ALA)被認為提供了防止腫瘤生長的作用。

核糖能夠預防癌症,主要在於含有維生素E、不飽和與單元非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亞麻酸(ALA)和植物固醇,這些抗氧化成份在堅果類中是最高的。可幫助減少心血管疾病、防止糖尿病和癌症。除此之外,核桃的磷脂有保健腦神經的作用,不飽和脂肪酸也可預防動脈硬化疾病。

核桃雖然含有豐富脂肪酸,但畢竟油脂含量高,每天攝取的份量不宜過多,另外吃核桃的最佳時段是在早餐後或飯後2小時。過去也有研究表名,早上食用核桃可以抑制食慾,因此對於瘦身減重也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實驗組以及對照組只有個五名案例,儘管只是初步的實驗,規模也不大,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樣的研究結論。但是核桃的確值得癌症患者考慮每天攝取足量來保養。在核桃消耗(n = 5)和對照(n = 5)組中,確定每個個體女性中與基線相比的手術標本中基因表達的變化。RNA測序表達譜分析表明,由於核桃消耗,456個鑑定的基因的表達在腫瘤中顯著改變。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顯示了促進細胞凋亡和細胞粘附的途徑的激活以及促進細胞增殖和散布的途徑的抑制。

參考文獻:

  1. W. Elaine Hardman, Donald A. Primerano, Mary T. Legenza, James Morgan, Jun Fan, James Denvir. Dietary walnut altered gene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umor growth, survival, and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pilot clinical trialNutrition Research, 2019; DOI: 10.1016/j.nutres.2019.03.00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