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3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電流刺激迷走神經 英研究:搔耳療法可防老化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19年7月31日 下午11:01

(中央社倫敦30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研究指出,透過電流刺激耳朵內部迷走神經的搔耳療法,可平衡人體神經系統,有助於55歲以上的中年人減緩衰老且變得更加健康。受試者不會感到疼痛,只會有搔癢耳朵的感覺。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迷走神經(vagus nerve)會將訊息從大腦傳遞至心肺和腸道等器官,刺激耳內迷走神經可改善身體狀態、睡眠品質和情緒。迷走神經攸關人體自律神經系統。

研究人員每天為29位、年齡都在55歲以上的健康受試者搔癢耳朵15分鐘,進行經皮膚刺激迷走神經療程。

為期兩週的實驗結束後發現,這項療法增加了受試者的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少交感神經的活動,有助於平衡體內神經系統,有些人也感到心情變好且睡眠品質變佳。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神經系統的平衡儲逐漸出現問題。會讓精神處於亢奮狀態的交感神經漸成主導地位,而讓身體處於放鬆、幫助睡眠的副交感神經卻變疲乏。神經系統失衡讓人們容易罹患諸如心臟病或高血壓等疾病,以及出現憂鬱和焦慮狀態。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研究團隊表示,搔耳刺激迷走神經療法對人們的生活起了很大作用,但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它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

研究報告作者、里茲大學生物醫學院的布勒瑟頓(Beatrice Bretherton)表示:「這些研究結果僅是冰山一角。目前看到如此棒的治療效果,對於進一步研究,調查每天對耳朵進行刺激的療效以及長期潛在益處,讓我們深感振奮。」

布勒瑟頓博士指出,當前計畫是探討這項療法是否能改善心臟衰竭、憂鬱以及腸躁症等特定毛病。(譯者:吳昇鴻/核稿:劉學源)1080731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1. Beatrice Bretherton, Lucy Atkinson, Aaron Murray, Jennifer Clancy, Susan Deuchars, Jim Deuchars. Effects of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individuals aged 55 years or above: potential benefits of daily stimulationAging, 2019; DOI: 10.18632/aging.102074

 

在整合醫學的領域,微電流刺激以及電磁效應的治療方式,歐美相當盛行,要達到這篇報導的效果,也有其他居家醫療器材的使用可以協助,且國內已經引進。

第一是經顱微電流刺激術(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簡稱CES),使用相當簡單,透過微電流產生棄,兩個夾在耳垂的電極夾片,便能使用。有一篇改善焦慮症的研究可以參閱: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7b62/79b836661ce08c353a7b7894396f447f9b54.pdf

第二是電磁效應改善微循環的BEMER,有一篇關於疼痛、睡眠以及生活品質改善的期刊可供參考: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j/jcim.2013.10.issue-SupplEnglish/jcim-2013-0037/jcim-2013-0037.x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免疫療法CAR-T為何對實體癌療效不佳?答案原來是這樣

2019-03-12

CAR-T療法是現今最夯的癌症免疫法中的一種,特別是針對血液癌症(例如血癌、淋巴癌、骨髓癌等)的療效相當不錯,不過,對於例如肺癌、胃癌與肝癌等實體癌的治療效果就並不理想。


CAR-T療法為何對實體癌療效不彰?  過去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認為CAR-T療法是因為透過基因工程人工改造而成,所以力求找到精準的標靶目標進行攻擊,但實體癌並無明確標靶目標,所以CAR-T療法鮮有療效。 進一步說明,CAR-T療法是從患者體內分離出T細胞,在體外利用嵌合抗原受體(CAR)修飾T細胞,使其能夠特異性識別癌細胞,然後再將改造後的T細胞擴增、回輸至患者體內。但是,在面對實體瘤時,CAR-T療法存在一個缺點,那就是進入實體瘤中的T細胞可能會因為一種「T細胞衰竭」(T cell exhaustion)的現象而停止工作。

研究證實造成T細胞衰竭的Nr4a 而為何會有「T細胞衰竭」的現象發生呢?美國加州免疫學研究所(LJI)進行一項實驗,一種名為Nr4a 的轉錄因子家族,在造成T細胞衰竭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以罹癌小鼠為進行實驗發現,當缺乏Nr4a轉錄因子時,CAR-T治療效果更佳,可以讓腫瘤體積減小,患癌小鼠生存率提高。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研究團隊在2017年時發現,另一種轉錄因子家族成員NFAT,會促使進入腫瘤組織的T細胞的Nr4a蛋白發揮功能。研究人員檢測了罹患黑色素瘤小鼠T細胞的「衰竭標誌物」,結果顯示,NFAT和Nr4a蛋白會促使抵抗癌症的T細胞衰竭。 當T細胞面臨慢性病毒感染時,Nr4a的含量會上升。而暴露於慢性病毒抗原時間愈久,T細胞就會出現「疲倦」的狀況,最後就是變成「停止工作」。

實驗證實Nr4a轉錄因子確實在調節T細胞衰竭中發揮作用 研究團隊接著利用遺傳方法改變T細胞,使其成為具有攻擊腫瘤能力的CAR-T細胞,將其注入患癌小鼠體內。研究設置了兩組:試驗組小鼠所接受注射的CAR-T細胞是沒有Nr4a蛋白,而對照組小鼠所注射的CAR-T細胞則保留了Nr4a。 結果證實,Nr4a轉錄因子確實在調節T細胞衰竭中發揮作用。具體而言,接受沒有Nr4aCAR-T細胞的大多數小鼠都存活了,而且體內的腫瘤在90天的試驗期間體積減少了。相反,幾乎所有注射保留有Nr4a的CAR-T細胞的小鼠,都在35天的時候死了。

這項研究確認了造成T細胞衰竭的關鍵因子,雖然目前無法直接應用於CAR-T治療實體瘤的臨床研究中,但是分析NFAT和Nr4a轉錄因子的作用,等於是解開了一個免疫學謎團,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設計更好抗癌策略的新線索。 參考資料:Letter | Published: 27 February 2019

鄭醫師補充:

當醫師提到CAR-T療法,我們至少要有基本認識。CAR-T全名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中文為嵌合抗原受體 T細胞療法。首先,我們必須先對T細胞有初步的認識。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負責保護身體免於外來病原的攻擊;而身體裡面的T細胞有又分很多種,其中一種名為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它的功能主要是辨識異常的細胞,分泌細胞毒素,並消滅這些細胞。CAR-T療法,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原本無法辨識癌症的T細胞上,裝上一個名為CAR的雷達。如此一來,經過改造的T細胞就會像導彈一樣,精準的定位癌細胞位置,並將這些癌細胞殺死。這樣的技術,開啟了細胞療法新的扉頁。將來,面對不同的癌症,只要找出適合的雷達-CAR,我們就能請T細胞代勞,替我們對抗癌症。

CAR-T療法是為自己的免疫細胞-T細胞裝上雷達CAR後,讓他行免疫反應對抗癌症。那實際在臨床上是怎麼執行的呢?首先,醫生會從病患的體內抽取出血液,並將抽取出的血液進行分離,挑選出T細胞。經過改造的T 細胞進行改造,會在細胞表面表現出CAR的結構,當他們成長、擴張到一定的程度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去對抗癌症。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三週的時間,而且細胞的改造,只能在特殊的醫療中心進行。用自己的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的優點,就是身體不會有排斥反應,是一項十分個人化的療程。

不管如何,實體癌症的治療,CAR-T療法會出現「T細胞衰竭」(T cell exhaustion)的現象而停止工作,非實體言正在考慮是否接受CAR-T療法。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免疫療法抗癌的成敗還得看它臉色 人體內愈多療效愈好

陳亦云

2019年7月29日 上午10:09

現在治療癌症除了傳統的手術治療,放化療與標靶治療之外,細胞免疫療法則是時下最夯,最讓人關注的治療方式。不少實體癌的中晚期患,在受其他療法都無法都無效時,只要經濟能力許可,都會想嘗試採取細胞免疫療法對癌細胞進行最後的一擊。

腫瘤突變負荷量愈高,接受免疫療法的成效愈佳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在進行細胞免疫療後都能成功的打敗腫瘤細胞,近來一項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所支持進行的研究,先後收集了超過600篇論文,從中篩選出45項實驗,參與試驗的人數超過10萬3千人,研究結顯示,癌症患者體內有一種叫做「腫瘤突變負荷」(TMB)的生物標誌物,數值如果愈高,進行免疫療法後的生存率愈高。這項研究結果日前已發表在《腫瘤免疫學》(OncoImmunology)期刊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將包括肺癌、黑色素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乳腺癌、其他癌症都列為研究對象,而從參與實驗的10萬人樣本分析後得出結論,體內腫瘤突變負荷量(TMB)的高低與患者生存率有正向關係,而高TMB的數值範圍則是從3.3到203之間。

為何TMB值愈高,免疫療法療效愈好?

當病患體內的TMB值愈高時,就愈容易產生異常蛋白質,看起來跟正常細胞不一樣,免疫細胞就更容易辨識。當免疫細胞因免疫治療活化,TMB愈高者,免疫療法的治療效果會更好。

不論是哪種癌症,TMB值愈高,免疫療法療效都會好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同將各種不同的癌症都納入實驗分析,結果顯示在實驗者所罹患的黑色素瘤、肺癌或其他癌症類型,無論是哪個癌種,TMB高的患者,總生存率都是顯著延長。所以,想要透過進行免疫療法達到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還得看病患體內的TMB數值夠不夠高。

由這項研究結果確認,「腫瘤突變負荷」(TMB)是一項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普遍生物指標,TMB已經成為繼 PD-L1 之後,要確認進行免疫療法療效好壞的另一種重要預測因子。不過,研究團隊發現,TMB與PD-L1這兩種生物標誌物並不存在相關性,換句話說,當TMB數值高的患者,體內PD-L1量並不一定也是高的。

參考資料:
High tumor mutation burden predicts better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a pooled analysis of 103078 cancer patients

Dedong Cao, Huilin Xu, Ximing Xu, Tao Guo & Wei Ge (2019) High tumor mutation burden predicts better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a pooled analysis of 103078 cancer patients, OncoImmunology, 8:9, DOI: 10.1080/2162402X.2019.1629258

期刊小檔案:《OncoImmunology》是專門研究腫瘤免疫學的一本期刊,發表原創研究論文,簡報,評論,評論和會議報告。最近的進展使得抗癌免疫療法的第一次臨床示範(和FDA批准)成為可能。

鄭醫師補充:

近年來,相較於化療的高副作用,副作用幾乎是零的免疫療法在國內慢慢開放且為人所知,因此不少癌症患者都相了解自己是否可以接受免疫療法來控制病情?對於想嘗試免疫療法的患者而言,這篇研究結果是非常重要的生存關鍵資料。不管是早期中期或者晚的癌症患者,免疫療法成敗的關鍵數據,,在於腫瘤突變負荷量(TMB)數值的高低,數值夠高再做免疫療法才有意義。任何提供免疫療法的醫師,也應該先幫患者做此項指標的檢查及評估,TMB數值夠高,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才考慮。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血氧不足 恐導致血壓跟著上升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

2019年7月17日 下午4:00

對於細胞而言,微循環是唯一能夠獲取氧氣和營養的方式,當微循環出現障礙,細胞就容易病變,身體也會反映出各種病痛。以身體器官為例,如大腦出現微循環障礙,為改善血液流動使其能順暢,「血壓提高」就是身體的一種代償反應,意即身體自動權衡利弊得失後做出的機制,血壓提高在短期內雖能滿足部分器官的需求,長期恐付出血管硬化甚至鈣化的代價。 

《優氧》作者張安之指出,動脈就像馬路底下的大自來水管、微血管如同家裡水龍頭的小水管,大動脈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廚房的小水管堵住了,就算大水管再怎麼暢通也無濟於事。身體的血液從心臟出來,經過動脈接到微血管,再經由靜脈回流至心臟,身體的每個細胞透過微血管獲得所需的營養和氧氣,也透過微血管將身體的代謝廢物送走,這個現象稱為「微循環」。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過大,又因空氣汙染、缺乏運動及飲食不節制等,往往容易導致各種文明病上身,舉凡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憂鬱及失智等病症,都與微循環障礙有著密切關聯。當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代表著體內的組織正處於缺氧狀態,形成氧氣供不應求的透支現象,加速衰老。換言之,改善缺氧狀態、優化體內氧氣,微循環障礙就能獲得改善,有助提升自癒能力。 

張安之提出醫學新觀點,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中風,復健良好的關鍵之一在於局部微循環必須重建。一般藉由血循藥物治療,再加上神經刺激,目的是為誘導神經細胞的活化並恢復功能,但前提是先建構好的微循環,提供末梢循環健全的環境,一方面給予細胞充分營養、一方面又給予神經充分刺激,雙管齊下,對於身體修復才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日常生活中,環境密閉、空氣汙染、壓力過勞、運動不足、緊張焦慮等都會導致缺氧體質,當人生活透支就會造成身體缺氧,形成供需不平衡,進而引起細胞發炎,例如肩頸痠痛的成因可能是長時間維持某個姿勢,導致肩膀肌肉出現大量乳酸堆積,引起局部疼痛發炎,出現病症的部位可能在腰、背或其他任何器官,可推論這些部位已有微循環障礙的危機。若以中醫論點來看,各種病症反映出的微循環障礙程度輕重,大致可從熱性、濕性及寒性3種體質來判斷。 

一旦身體細胞缺氧時,首先,代謝毒素如乳酸、自由基會大量增加,導致細胞損傷、發炎,這屬於熱性體質,對應的疾病包括癌症、炎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等慢性發炎疾病;再者,身體能源消耗增加,導致血糖、血脂和血壓都提高,損傷血管造成循環障礙,形成水腫現象,這是濕性體質,對應的疾病包括代謝症候群,如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最後,身體可用能量不夠,機能下降時產生熱能也較少,中醫歸類寒性體質,易引發荷爾蒙分泌失調、功能性腸胃炎、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功能性疾病及大腦神經的病變。 

從熱、濕、寒不同體質的病症表現,新病或痼疾、發生部位及範圍大小等,都可以做為疾病風險的判斷。張安之強調,平日改善血液中缺氧問題的保健可從飲食和運動2大方向做起,包括掌握當季食材、多樣性攝取、7分飽,以及吃得開心4大原則,有飢餓感再食,不餓就不食,勿過量是很重要的飲食觀念。 

現代人常久坐,平時運動可選擇深蹲、跳繩、爬樓梯,皆有助於加強下半身肌肉量。雖然人體有強大自我修復能力,但前提是必須對健康有自主意識管理,提早阻絕病因,才能儲存健康,此外,也建議民眾平時可多補充有氧食物或有氧飲品,藉此提高身體攝氧量,增加細胞代謝力及調節生理機能。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高血壓,微循環對於健康的維護非常重要,我曾經和一位資深的小兒科醫師,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同類療法資深授課講師討論過,她行醫多年,發現在生病時或者病灶已經出現症狀,若能直接改善病灶的微循環,那麼改善療效絕對是立竿見影。最怕是吃了一堆的藥物及營養品,但怎樣也難以有效的輸送到病灶區,因此療效不彰。

改善微循環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過去,人們生活不方便,平均一天步行的距離是18-21英哩,現代什麼都方便了,活動量也下降,微循環也跟著大幅降低,許多慢性疾病跟微循環不佳有絕對相關。若能一天的活動量能達到過去每天步行18-21英哩的里程,那麼應該不至於產生微循環的健康問題。微血管不項動靜脈有輸送的幫浦或天然機制可以協助運送,微血管幫浦最自然的幫浦便是提高身體的活動量到一定程度,若是難以達到,可以考慮透過微循環改善的醫療器材bemer來直接改善,這也是諸多醫學研究背書的有效療法。

1.

The effects of the “physical BEMER® vascular therapy”, a method for the physical stimulation of the vasomotion of precapillary microvessels in case of impaired microcirculation, on sleep,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pictures on the basis of three scientifically validated scales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j/jcim.2013.10.issue-SupplEnglish/jcim-2013-0037/jcim-2013-0037.xml

2.

2011,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 Article
知名的網球傳奇球星roger federer征戰網壇多年,有一項重要的保養器材,便是bemer:
關於Bemer更多的介紹請參考:
https://youtu.be/2o1qjw0ct-8
https://youtu.be/hP_0M7yRzwo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1瓶等於10支煙!乳癌隱藏殺手7成女性不知

 

2019年6月24日 下午2:29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女性乳癌隱藏殺手 只有2成知道喝酒

乳癌在女性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一位,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發現,女性乳癌發生率不但沒有降低,甚至死亡率還出現上升趨勢,發生年齡的中位數也朝年輕化發展。雖然女性對乳房篩檢的意識已有提高,但在乳癌發生因子之中,喝酒與乳癌之間的關係,可能長期被女性忽略而不自知。

國際媒體《生命科學》報導指出,英國一項研究從205名正在接受乳癌篩檢或乳癌症狀治療的女性發現,大約有5成女性知道吸煙會增加乳癌風險,只有3成女性知道肥胖會影響乳癌,其中危險因子意識感最低的是飲酒,只有2成女性知道飲酒與乳癌風險有關。

更令人意外的是,連女性的醫療保健從業人員,認知到酒精會影響乳癌風險也不過只有49%。雖然該研究具有地區限定性,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在2017年公佈的調查研究也發現,竟然有7成美國民眾不知道飲酒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素。

 

每周一瓶酒等於十根煙 乳癌風險因子有這些

由目前估計來看,與飲酒有關的乳癌發生病例約佔5%11%之間,有重度飲酒習慣的女性更高。最新的一項研究更指出,每周喝一瓶葡萄酒對女性身體的危險性,相當於每周抽10根香煙所增加的癌症風險。而且不少人並未正確估量自己的酒精攝取,超過5成的受試者,無法明確指出自己每周從葡萄酒、啤酒、紅酒或酒精飲料中,總共攝取到多少酒精。

該研究於618日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研究團隊指出,很多女性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每周喝的酒精,無形中也在增加乳癌的發生風險。專家建議,女性在進行乳癌篩檢時,也應該一並接受乳癌風險因素的衛教知識。無論出於任何需求,女性對自己的飲酒量應該更提高警覺。

國際權威醫療機構《梅奧診所》指出,女性乳癌約有5%10%與遺傳性的基因突變有關,目前最常見的是BRCA1BRCA2兩類,且也同時增加了卵巢癌的風險,有家族史的女性尤需注意。此外,增加乳癌的風險因素還包括年齡增長(我國女性乳癌發生中位數為54歲)、乳腺異常增生、曾接受放射治療、肥胖、初經過早、更年期過晚,或是30歲之後才生育哺乳、從未懷孕過的女性、更年期後接受荷爾蒙治療,以及飲酒等等。

鄭醫師補充:

喝酒導致癌症,包含乳癌,在於酒精代謝過程中,中間代謝物乙醛是致癌物質。長期過量飲酒,身體代謝乙醛速度太慢,猶如長期讓身體長期曝露於致癌因子,當然增加致癌風險。遺傳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比例不高,若有家族乳癌案例,不妨透過基因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相關的乳癌變異基因。有機會不妨以酒精代謝基因檢測了解自己對於酒精代謝是否有基因變異影響酒精代謝。許多自認酒量好的人,是第一階段酒精代謝沒問題,然而第二階段的酒精代謝基因變異,導致乙醛代謝成乙酸效率不足,因此仗恃自己酒量好的人,反而不知不覺喝過量的酒,提高身體罹癌率,最好不要輕忽。

參考文獻:

Sinclair JMcCann MSheldon E, et al
The acceptability of address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 a mixed method study within breast screening services and symptomatic breast clinic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道內有一群生物,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與人類健康和疾病有關。最近的研究表明,評估糞便樣本中的遺傳變化可以準確反映腸道微生物組的狀態,並可能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用。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報告了特定微生物組生物的增加,這些生物與結腸直腸癌相關的惡性腫瘤有關,如粘膜內癌和息肉樣腺瘤。最近發表在“ 自然醫學快報”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特異性標記可以幫助區分大腸直腸癌和健康樣本。

“我們認為,大腸直腸癌不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也是一種微生物疾病,”該研究的一位作者Shinichi Yachida說。“我們的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存在於大腸直腸癌發展的早期階段,這可能為這種疾病提供重要的診斷和致病線索。”

結直腸癌是全球第三大流行癌症,是一種相對緩慢發展的疾病 - 這意味著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最終的致命階段。因此,早期發現對於確保有效治療至關重要。研究人員使用來自600多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的糞便樣本來評估其腸道微生物群的特徵以及它們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我們的結果顯示,大腸直腸癌與腸道微生物組中某些因子的增加以及癌症相關生物的存在有關,”第二位作者Takuji Yamada說。“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個體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與腫瘤特徵之間的關係。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微生物組在大腸直腸癌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Shinichi Yachida, Sayaka Mizutani, Hirotsugu Shiroma, Satoshi Shiba, Takeshi Nakajima, Taku Sakamoto, Hikaru Watanabe, Keigo Masuda, Yuichiro Nishimoto, Masaru Kubo, Fumie Hosoda, Hirofumi Rokutan, Minori Matsumoto, Hiroyuki Takamaru, Masayoshi Yamada, Takahisa Matsuda, Motoki Iwasaki, Taiki Yamaji, Tatsuo Yachida, Tomoyoshi Soga, Ken Kurokawa, Atsushi Toyoda, Yoshitoshi Ogura, Tetsuya Hayashi, Masanori Hatakeyama, Hitoshi Nakagama, Yutaka Saito, Shinji Fukuda, Tatsuhiro Shibata, Takuji Yamada.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reveal distinct stage-specific phenotyp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Nature Medicine, 2019; 25 (6): 968 DOI: 10.1038/s41591-019-0458-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為何會罹癌?醫師點出這原因是關鍵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癌症在近年來似乎已經成了文明病,不少人都覺得癌症離自己越來越近了,難免擔心,但到底為什麼會罹癌?臺安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林子弘點出關鍵原因,人身上都有誘發癌症的基因,和抑制癌症的基因,只要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就會容易得癌症,反之,我們身上抑制癌症的基因被關閉,也會容易得到癌症。

那麼究竟什麼原因會開起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呢?林醫師也提醒以下幾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

1家族史

2體重過重、控制不當

3不良習慣:抽菸(很容易破壞細胞結構)、喝酒、嚼檳榔、睡眠作息不正常

4環境:空氣汙染、油煙、過度日曬(和皮膚癌有關)

5飲食:油炸、加工食品、蔬果攝取過少、肉類攝取過量、重口味、醃漬食品、高糖(胰臟癌元兇)…等

目前沒有確切答案,醫學界推斷,可能和老化有關係。

林醫師也表示,以上兩者基因都存在在我們體內,屬於「動態性的平衡」,只要其中一方失衡,身體就有可能發生病變,但是影響這兩者基因的主要原因,到現在醫學界都還持續在研究,上述所提都是根據歷年來臨床,推斷出有可能性的大方向。

林醫師更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避免接觸上述開啟誘發癌症基因的危險因子,「但偏偏這些可能都是小事情,很多人卻很難做到」,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毅力跟決心,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再來,定期健康檢查也很重要,若可以早期發現身上的癌細胞,治療效果和存活率都會比較樂觀。

鄭醫師補充:

罹癌的關鍵便是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除了少數家族遺傳的特殊基因是單一位點基因的突變,目前大部分癌症的發生涉及的基因位點都不適單一位點基因變異,而是多位點基因變異多寡導致的結果。舉例來說,有些人酒怎麼喝都不會罹癌,但對亞洲人尤其是本地人大部分的基因型來看,酒精幾乎是致癌因子,因為酒精代謝分兩階段,酒量好的人必然在第一階段,也就是乙醇代謝成乙醛的部分沒問題,但酒量好卻會宿醉的人,其實是在第二階段代謝出問題,也就是乙醛無法順利代謝成乙酸,乙醛是公認的致癌物質,因此這類基因型的人,酒精就是一個高致癌風險。

如無大的意外,每個人都會老化,但癌症卻是可以預防的,健康生活型態可以確保誘發癌症的基因降低開啟的機會,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發揮作用,進一步如能利用精準醫學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己對各種容易罹患癌症的風險高低,預先採取預防對策,提醒我們不能輕忽的危險因子(地雷),還有必須額外加強的保健重點在哪以及實際的做法為何,這才是真正客製化醫療的優勢的立足點所在。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生命目標活更久 專家大推做志工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2019年6月3日 下午2:3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生命有目標,活得更健康長久!《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公開版》(JAMA Network Open)一篇分析7千名50歲以上長者的研究顯示,生命有目標的人,較不容易死於心臟、循環和消化系統疾病。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精神醫療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Rick Morycz建議,當志工多幫助別人,是尋找生命目標的好方式。

生活目標和死亡率 兩者有關聯性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人的生活目標和死亡率之間存在強烈關聯,而什麼是生活目的?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Leigh Pearce解釋,社群、成就、名聲、人際關係、性靈、善良等,這些指標都可以是一個人的生活目的,所以對任何人都沒有特定定義。

該研究數據來自一項針對美國50歲以上長者的研究,共6,985名50歲以上長者填寫一份有7項問題的問卷,並根據問題自評1-6分,這7項包含「我喜歡為未來製定計劃並努力現實」、「我的日常生活對我一點都不重要」等問題。

沒有生活目標 早死風險增兩倍

追蹤5年後研究顯示,比起生活目標評分較高的人,低分者有2.43倍死亡的可能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2.66倍,死於消化道疾病的風險則是兩倍。排除掉慢性病或病危的患者後,因為他們可能較沒有生活目標,仍不影響研究結果。

《現場科學》報導,研究人員根據過去多項研究推測,活得越幸福,包含有目的地生活,可以減少發炎基因表現,而發炎正好與早逝有密切關係。另外,有目標的生活也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較低有關。

瑜珈和冥想有益 專家大推當志工

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Leigh Pearce說,過去研究顯示,瑜珈、冥想有助於人們尋找目標,進而改善心理健康。

過去研究也表明,志願服務對於那些尋找生命目標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策略。Rick Morycz指出,他就常在臨床中鼓勵患者,定期做志工,因為「更多的利他主義,並採取富有同情心的行為」,是尋找生命目標的關鍵。

參考資料:

1. Seniors who feel their life has purpose may live longer.

2. Does Your Life Have Purpose? The Answer Could Affect How Long You Live.

3. Alimujiang A, Wiensch A, Boss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 Purpose and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Older Than 50 Years. JAMA Netw Open. 2019;2(5):e194270.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9.4270 

鄭醫師補充:

過有意義或者有目的的生活,透過幫助其他人或者動植物甚至是環境保育,利他又利己,經可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降低身體的壓力又抑制發炎,進而延壽。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喝2杯咖啡能多活2年 身為亞洲人更要喝!

 

2019-05-14 11:16元氣網 綜合報導

你喜歡喝咖啡嗎?對於咖啡和健康的關聯性一直眾說紛紜,最近有一份新的研究指出,每天喝兩杯咖啡就能增加預期壽命

5月4日發佈在《歐洲流行病學雜誌》上的研究稱,每天喝兩杯咖啡就能讓你的預期壽命延長兩年,通過對40項研究中的380多萬名受試者以及45萬多種死因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不考慮年齡、體重、飲酒、吸菸和咖啡因含量等因素下,喝咖啡與全因死亡率呈負相關。 

研究人員稱,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適量飲用咖啡,如每天喝2~4杯,可降低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率。除了增加預期壽命,喝咖啡還能降低罹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 

該研究還指出,在歐洲和亞洲地區,咖啡和死亡率之間的負相關比美國更強。法國國立衛生與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稱,可能是咖啡對於注意力和思維敏銳性的提高,有助於延長壽命。

鄭醫師補充:

以前的系列研究,咖啡攝取與死亡率降低有關。隨著衰老,肥胖和生活方式因素影響死亡風險,這項研究,需要根據受試者的特徵在各種亞群中檢查咖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為了定量評估這種關聯,進行了更新的比對分析。在2019年3月8日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進行了搜索,並進行了比對分析,包括線性和非線性劑量反應分析。我們確定了40項研究,包括3,852,651名受試者和450,256名全因和原因特異性死亡。發現咖啡攝取量與所有原因,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的死亡率之間存在非線性反向關聯最低相對風險(RR)為全因死亡率(RR = 0.85,95%CI 0.82-0.89),每天攝入3.5杯/天,CVD死亡率為2.5杯/天(RR = 0.83,95%CI 0.80- 0.87)和2杯/天的癌症死亡率(RR = 0.96,95%CI 0.94-0.99),而額外的攝入量與進一步降低的死亡率無關。

總之,咖啡適量喝即能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參考文獻:

 

Coffee consumption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by potential modifiers

 

Kim, Y., Je, Y. & Giovannucci, E. Eur J Epidemiol (2019). https://doi.org/10.1007/s10654-019-00524-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0557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這個能預防乳癌?專家:2週就能降低罹癌風險


TVBS新聞網

陳儷文
 
 
 
 
2019年5月14日 下午12:17

衛福部統計,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每10萬人就有近2百人罹患乳癌、每天約有31位婦女被診斷出乳癌,衛福部也不斷提醒民眾定期檢查,提早發現就能降低致死機率。近日美國更有研究顯示,只要每天吃核桃,就能讓癌細胞發生重大改變,可能降低罹患乳癌風險。

 美國馬爾歇大學(Marshall University )瓊斯艾德華醫學院(Joan C. Edwards School of Medicine)生物科學醫學系教授哈德曼(W. Elaine Hardman),日前在《營養研究雜誌》(Nutrition Research)發表了關於核桃的研究,讓確診乳癌的患者每天吃2盎司(約62公克)的核桃,大約2週後,癌細胞的基因表現發生了重大改變。

哈德曼說明,攝取核桃能夠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降低實驗白老鼠罹患乳癌的風險,以此為研究基礎進行假設,吃核桃會改變乳癌的基因表現,從而降低癌細胞的生長和存活率,而臨床試驗得到的結果則可以支持這個假設。但哈德曼仍然表示,還需要透過更大規模的研究取得數據,以證實核桃確實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根據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SPEN)2017年最新公佈的營養指南,療程前、後7天,為免疫營養補充的黃金時機,而魚油、精胺酸、核苷酸則是最關鍵的3效營養成分,三者加乘使用可強化免疫系統加強抵抗力。而魚油和核桃最大的共通點就是omega-3。提高omega-3,改變omega-3和omega-6的比例,即能達到良好的抗發炎效果。以下為研究補充內容: 

由馬歇爾大學瓊斯愛德華茲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系教授W. Elaine Hardman博士領導的馬歇爾大學研究小組透露,每天食用兩盎司核桃約兩週對於確診的乳腺癌中能顯著改變基因表達。這項試驗性雙臂臨床試驗是馬歇爾大學一系列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些研究涉及與乳腺癌中腫瘤生長,存活和轉移的膳食核桃相關。這項研究在2019年3月10日發表在“ 營養研究 ”雜誌上的論文中有所描述 

“攝取核桃減緩了乳腺癌的生長速度和/或降低了小鼠患乳腺癌的風險,”哈德曼說。“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的團隊假設核桃攝取會改變女性乳腺癌病理證實的基因表達,從而降低乳腺癌的生長和存活率。” 

在第一次臨床試驗中,招募了足夠大的乳房腫塊用於研究和病理活組織檢查的婦女,隨機分配到核桃攝取或對照組。在活組織檢查之後,核桃組中的女性每天開始攝取兩盎司的核桃,直到手術之後。病理學研究證實,在所有仍在試驗中的女性中,腫塊均為乳腺癌。在手術後,活組織檢查後約兩週,從乳腺癌中取出另外的標本。 

在核桃攝取(n = 5)和對照(n = 5)組中,確定每個個體女性中與基線相比的手術標本中基因表達的變化。RNA測序表達譜分析表明,由於核桃消耗,456個鑑定的基因的表達在腫瘤中顯著改變。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顯示了促進細胞凋亡和細胞粘附的途徑的活化以及促進細胞增殖和遷移的途徑的抑制。 

“這些結果支持這樣的假設:在人類中,核桃攝取可以抑制乳腺癌的生長和存活,”哈德曼說。“需要通過大規模研究進行額外研究,以臨床證實核桃攝取實際上確實降低了患乳腺癌或乳腺癌復發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W. Elaine Hardman, Donald A. Primerano, Mary T. Legenza, James Morgan, Jun Fan, James Denvir. Dietary walnut altered gene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umor growth, survival, and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pilot clinical trialNutrition Research, 2019; DOI: 10.1016/j.nutres.2019.03.00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腔細菌會造成食道癌?研究:「這種癌症」發生率也暴增三倍

 

2019.04.17 02:02

每日健康/外電編譯 林宏軒

最近有關口腔細菌的研究非常的紅,它們不僅與食道癌、大腸癌有關。最近發現,連乳癌都跟你的口腔健康關係甚大。

根據外媒《dailymail》的報導,巴西聖瑪麗亞大學(Santa Maria in Brazil)的研究人員從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收集了201名婦女的資料。在研究的參與者中,有67人患有乳癌。

牙齦疾病使乳癌的風險增加三倍

研究人員針對所有參與者牙齒的六個部位,進行牙齦發炎評估。他們發現,牙齦疾病使乳癌的風險增加三倍。

卡特博士(Dr Carter)表示:「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顯示,牙齦疾病對我們的全身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牙齦疾病與乳癌的關係密切,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感染,會入侵到身體的其他地方,甚至是乳房。」研究結果發表在社區牙科和口腔流行病學期刊(journal of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上。

通過牙齦進入血液循環

引起口腔發炎的細菌通過牙齦進入血液循環並進入乳房組織,這可能就是導致癌症的原因。 除此之外嚴重的牙周病,也會影響人的頜骨,最終會導致牙齒脫落。

英國有54%的成年人患有牙齦疾病,不過台灣更可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2008年針對18歲以上人口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有高達99.2%的國人,有輕重程度不等的牙周病。

 或許,過去被我們忽略的口腔健康才是乳癌高發生率的重要原因。要防治癌症,先從口腔健康做起吧!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7年的研究報告,儘管不是大規模的研究,但仍提醒大家牙周病這種慢性發炎,極可能是乳癌的發生的致病因子。控制慢性發炎,可以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中風)以及退化性疾病甚至是憂鬱症的風險等等,這裡又多了一項即癌症。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653758

Periodontitis and breast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 Camila S. Sfreddo
  •  
  • Juliana Maier
  •  
  • Silvia C. De David
  •  
  • Cristiano Susin
  •  
  • Carlos Heitor C. Moreira
First published: 27 June 2017
 
https://doi.org/10.1111/cdoe.123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種可以延長壽命的健康習慣

 

喬依絲

2019年4月23日 上午9:35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一項針對生活行為與壽命長度的重大研究發現,如果在成年時期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壽命可以延長十年以上。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領導,研究人員使用123,000名志願者的生活方式調查問巻和醫療記錄,以了解假如這些受訪者遵循這五種生活習慣 : 健康的飲食習慣、控制體重、規律地運動、適度地飲酒以及不吸煙,那麼他們的壽命將再延長多少年。

當科學家們計算出平均預期壽命時,他們注意到了每個人的健康習慣成了壽命的顯著關鍵。與沒有執行這五種生活習慣的人相比,有這五種生活習慣的人,男性的預期壽命由26歲增至38歲(多了12歲),女性的預期壽命由29歲至43歲(多了14歲)。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Meir Stampfer為該研究的合著者,Stampfer教授表示 :「大家都知道有好的生活習慣將較為長壽,但令人驚訝的是,好的生活習慣到底可以增加多少年歲。」

研究人員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理解為什麼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於其他任何國家,導致出生時預期壽命方面的排名為世界第31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5年美國男性和女性的出生時預期壽命分別為76.9歲和81.6歲 ; 英國的數字非常相似,分別為79.4歲和83歲。這項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減少美國人壽命的主要因素,而只有8%的美國人遵循這五種健康習慣。雖然這項研究的對象為美國人,但Stampfer教授表示,調查結果亦適用於英國和西方國家。

所謂的五種健康習慣被定義為 : 不吸煙,BMI介於18.5至25之間,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適度運動,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150ml的葡萄酒,男性每天則不超過兩杯,以及飲食豐富營養(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而紅肉、飽和脂肪和糖分則少量攝取)。在大約30年的研究中,與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相比,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的男性和女性,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比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降低82%,死於癌症的可能性則降低65%。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生活習慣早已定型,若談改變為時已晚,但Stampfer教授表示,只要人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就會看到顯著的好處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的研究,且經長期的追蹤,可信度高。

BMI介於18.5-25間,這是一個結果,也就是飲食方向對且有節制,規律運動,甚至是規律作息,不讓壓力累積(含生理以心裡兩方面)才會達到良好的BMI數值。其他四點大家都可以藉由身體力行來做到。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17.032047Circulation. 2018;138:345–355

Yanping LiMD, PhDAn PanPhDDong D. WangMD, ScDXiaoran LiuPhDKlodian DhanaMD, PhDOscar H. FrancoMD, PhDStephen KaptogePhDEmanuele Di AngelantonioMD, PhDMeir StampferMD, DrPHWalter C. WillettMD, DrPH and Frank B. HuMD, PhD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飲用非常熱的茶,與食道癌風險升高有關

  

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9年4月15日 下午4:30

【華人健康網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雖然先前研究指出熱飲與食道癌風險的關聯,但直到現在仍缺少使用前瞻性和客觀測量研究飲茶溫度與食道癌的關聯。一項最近的《國際癌症雜誌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study)》通過50,045名年齡在40至75歲之間的追蹤中位數10年的人來達成此目標。

 在研究追蹤期間,在新發生的317例食道癌病例。與每日喝茶低於700毫升且溫度低於60°C相比,每日喝茶700毫升以上且溫度為60°C以上的病人增加90%食道癌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的主要作者Farhad Islami博士說:「許多人喜歡喝茶、咖啡或其他熱飲。然而根據我們的報告,飲用非常熱的茶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因此建議等熱茶冷卻後再飲用」。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咖啡或是茶,切忌熱熱的喝,因為過高的溫度刺激,增加食道癌風險!只要不要太熱喝,研究證實茶和咖啡都可以抗癌。

參考文獻:

  1. Farhad Islami, Hossein Poustchi, Akram Pourshams, Masoud Khoshnia, Abdolsamad Gharavi, Farin Kamangar, Sanford M. Dawsey, Christian C. Abnet, Paul Brennan, Mahdi Sheikh, Masoud Sotoudeh, Arash Nikmanesh, Shahin Merat, Arash Etemadi, Siavosh Nasseri Moghaddam, Paul D. Pharoah, Bruce A. Ponder, Nicholas E. Day, Ahmedin Jemal, Paolo Boffetta, Reza Malekzadeh.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9; DOI: 10.1002/ijc.322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抗衰老藥殺死「喪屍細胞」 聲稱延長30年壽命 最快兩年後推出

撰文:吳嘉善

2019年4月4日 下午2:29

美國有科學家研究出抗衰老藥,聲稱可去除體內的老化細胞,在老鼠身上測試結果發現,抗老藥不但延長了老鼠的壽命,還能讓牠們在變老的同時保持年輕健康的狀態。研究團隊表示正在進行人體測試,最快可在2年後可把新藥推出市面。

「90或100歲都能感覺像60歲」

這種抗老藥由美國著名醫學中心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團隊開發,帶領研究的臨床老年病學專家柯蘭(James Kirkland)表示,許多人因為怕身體機能衰退而不想「太長命」,但如果活到90或100歲都能感覺像60歲的話,相信他們都會樂意接受。

身體細胞在老化或受損時會永遠中止細胞分裂功能,它們留在組織裏,既不死亡,卻也沒法正常分裂,還會毒害鄰近細胞,導致發炎甚至癌症,就像喪屍一樣。這些「喪屍細胞」隨着年齡增長而累積,與許多老人病有關,因此又被稱為「衰老細胞」(senescent cell)。最新研發的「長壽藥」含有達沙替尼(dasatinib,一種癌症治療藥物)和槲皮素(Quercetin,一種植物類黃酮),可以消滅衰老細胞,且沒有明顯副作用

服藥老鼠毛髮光滑肌肉結實

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試驗時發現,這種藥能延長老鼠36%壽命,相等於人類30年壽命,還能讓牠們保持青春。服了藥的老鼠毛髮光滑,眼睛明亮,肌肉結實;沒有服藥的老鼠則毛髮變灰和稀疏,變得肥胖,兩組老鼠看來年齡像相差一倍。

藥物現時已經做過6項人體試驗,其中一項試驗中,長者在3個月內活動能力明顯改善,無論是步速還是耐力都有所提升。研究團隊接下來還要進行6項人體試驗,如果一切順利,新藥最快可在2年後推出市面。

鄭醫師補充:

如果在人體試驗上也具同樣的效果,而能順利上是右沒有重大副作用,將是人類醫療史的一大進展。

參考文獻:

  1. Jamie N. Justice, Anoop M. Nambiar, Tamar Tchkonia, Nathan K. LeBrasseur, Rodolfo Pascual, Shahrukh K. Hashmi, Larissa Prata, Michal M. Masternak, Stephen B. Kritchevsky, Nicolas Musi, James L. Kirkland. Senolytics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Results from a first-in-human, open-label, pilot studyEBioMedicine, 2019; DOI: 10.1016/j.ebiom.2018.12.0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核桃」消滅乳癌?研究:每天吃這份量讓癌細胞自行凋亡

 2019年4月3日 下午12:33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吃核桃減少乳癌變大? 研究證實促進細胞凋亡

食用堅果不單能攝取到Omega3脂肪酸等健康油脂,有助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機能,最新的研究更發現,食用核桃可以減少乳腺癌的生長,證明了過去認為核桃能減緩腫瘤的說法。

由美國馬歇爾大學(rshall University)生物醫學科學教授W. Elaine Hardman主導的最新研究報告,在雙臂臨床試驗中發現,患有乳腺癌的婦女每天食用2盎司的核桃(約60公克),乳腺癌的切片中明顯出現了基因表現的改變,促進了癌細胞的凋亡。

該項實驗初期招募了乳腺癌婦女後,隨機分配至實驗組與對照組,根據她們在食用核桃兩周前後的病理切片做對比,由RNA測序發現兩組婦女有456個基因出現明顯改變,在食用核桃組的婦女腫瘤細胞切片實驗,確認有促進細胞凋亡的現象。

Hardman教授指出,初步證明了攝取核桃中的營養素,可抑制乳腺癌的成長與腫瘤存活。未來將進一步實驗核桃是否有降低乳腺癌發生,或減少乳癌復發風險的作用。該研究發表於《營養學研究》(Nutrition Research)期刊上。 

核桃含有抗發炎營養素 適時適量補充幫助減重

過去以核桃為主的癌細胞相關研究,也發現每天吃2盎司份量的核桃,能夠預防大腸直腸癌細胞的生長。主要原因在於核桃中的脂肪酸是強大的抗發炎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核桃的小鼠體內Omega3脂肪酸高出10倍,其中植物性α-亞麻酸(ALA)被認為提供了防止腫瘤生長的作用。

核糖能夠預防癌症,主要在於含有維生素E、不飽和與單元非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亞麻酸(ALA)和植物固醇,這些抗氧化成份在堅果類中是最高的。可幫助減少心血管疾病、防止糖尿病和癌症。除此之外,核桃的磷脂有保健腦神經的作用,不飽和脂肪酸也可預防動脈硬化疾病。

核桃雖然含有豐富脂肪酸,但畢竟油脂含量高,每天攝取的份量不宜過多,另外吃核桃的最佳時段是在早餐後或飯後2小時。過去也有研究表名,早上食用核桃可以抑制食慾,因此對於瘦身減重也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實驗組以及對照組只有個五名案例,儘管只是初步的實驗,規模也不大,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樣的研究結論。但是核桃的確值得癌症患者考慮每天攝取足量來保養。在核桃消耗(n = 5)和對照(n = 5)組中,確定每個個體女性中與基線相比的手術標本中基因表達的變化。RNA測序表達譜分析表明,由於核桃消耗,456個鑑定的基因的表達在腫瘤中顯著改變。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顯示了促進細胞凋亡和細胞粘附的途徑的激活以及促進細胞增殖和散布的途徑的抑制。

參考文獻:

  1. W. Elaine Hardman, Donald A. Primerano, Mary T. Legenza, James Morgan, Jun Fan, James Denvir. Dietary walnut altered gene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umor growth, survival, and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pilot clinical trialNutrition Research, 2019; DOI: 10.1016/j.nutres.2019.03.00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乳癌轉移這麼快!研究:回鍋油讓轉移暴增四倍

 2019年4月2日 上午12:32

每日健康/外電編譯 林宏軒

權威醫學網《medicalnewstoday》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回鍋油可能引發細胞變化,從而促進晚期乳腺癌的生長。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小鼠中測試了回鍋油對健康的影響,這是一種經過多次再加熱到高溫的食用油,並發現它增加了轉移性乳腺癌的生長。

他們選擇使用大豆油,因為餐飲業通常將其用於油炸。為了模擬乳腺癌,他們將乳腺癌細胞注射到每隻小鼠的脛骨中。這些乳腺癌細胞非常具有攻擊性,並且具有高速轉移到多個遠處的部位的能力。往往數個月就會出現在淋巴結,肝臟和肺部。

重複使用的回鍋油的影響 

在注射腫瘤細胞後20天,兩組小鼠之間的腫瘤轉移速率存在顯著差異。在食用回鍋油的小鼠中,腫瘤的轉移性生長速度是食用新鮮油脂的老鼠中的四倍。

 回鍋油也有更多的肺轉移。食品科學和人類營養學教授,首席研究員威廉.亨菲德烈克(William G. Helferich)指出,食用回鍋油的老鼠,肺部腫瘤的數量是新鮮油脂組的兩倍,也比新鮮油脂組更具攻擊性和侵入性。

「我原本只是認為肺部的這些結節只是一些硬化,但其實這些轉移來的乳癌細胞他們經歷了轉變,變得更具侵略性。食用健康油脂的老鼠,體內的癌細胞比較不具有侵略性,而且擴散並不那麼廣泛。」威廉.亨菲德烈克(William G. Helferich)說。 

乳腺癌統計

當乳房中的細胞失去控制並形成腫瘤時,就會發生乳腺癌。如果細胞能夠侵入周圍組織或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醫生就會認為這種疾病是惡性的。乳腺癌並非女性專有,它也會對男性產生影響。近年來,美國的乳腺癌發病率每年增加0.4%。

美國大約八分之一的女性會得到乳腺癌,美國癌症協會(ACS)估計,醫生將在2019年診斷出大約268,600例新發侵襲性乳腺癌病例。同年,美國癌症協會(ACS)也預計目前有差不多63,000例原位癌患者,這是一種非乳腺癌的早期形式。美國癌症協會(ACS)建議患有女性應在45歲時開始每年進行常規乳房X光檢查。即使一個人沒有任何跡像或症狀,乳房X光檢查也可以幫助早期發現乳腺癌,這是治療最有可能成功的時候。

 

鄭醫師補充:

 

用不對的油,這些由反而成為身體發炎物質的原料,因此會增加身體的發炎,導致癌細胞更容易擴散轉移。以植物來源不飽和的油脂來說,大部分的植物油並無法耐高溫,因此,油脂容易變性。

 

食用油的反複再加熱改變了其組成並釋放出丙烯醛,丙烯醛是一種有毒且具有潛在致癌性的化學物質。餐館和其他食品店經常多次重複使用黃豆油,然後在油炸桶中更換新鮮的油。

 

這些因素促使研究人員研究熱濫用油是否會對乳腺癌的生長產生任何影響。儘管結果是初步的,但隨著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它們將增加知識庫。

 

“許多癌症生物學家正在試圖了解在轉移部位發生的情況,以促使他們進行腫瘤生長,”聯合主要作者和研究生Ashley W. Oyirifi指出。

 

 

參考文獻:

Thermally Abused Frying Oil Potentiates Metastasis to Lung in a Murine Model of Late-Stage Breast Cancer
Anthony CamAshley B. OyirifiYunxian LiuWanda M. HaschekUrszula T. IwaniecRussell T. TurnerNicki J. Engeseth and William G. Helferich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2杯飲料…早死機率增63%! 研究:喝越多死越快

張中宜

2019年3月20日 下午4:12

愛喝飲料的民眾要注意!哈佛大學近日1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喝超過2杯含糖飲料的人,除了較易患肥胖、心臟病等,早死機率也比不常喝的人高,其中女性的機率高達63%,男性則為29%。對此,學者也警告愛喝含糖飲料的人,「喝得越多,死得越快」。

 根據《CNN》報導,該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馬利克(Vasanti Malik)領軍,研究團隊昨(18)日也在期刊《循環》上刊登成果。研究人員追蹤了近30年來,約12萬名男女的飲食數據,並排除生活習慣、吸菸、喝酒等因素後,發現每天喝超過2杯含糖飲料的人,比起1個月喝少於1杯含糖飲料的人,「早死」的機率大增。

研究也指出,愛喝飲料女性早死機率高達63%、男性則為29%,而患者的死亡原因,有31%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18%死於癌症,且以罹患結腸癌或乳癌最多。馬利克進一步解釋,含糖飲料除了與早死有關,也會導致肥胖、心臟病及第2型糖尿病等

 另外,馬利克表示,有部分飲料是以添加人工甜味劑的方式,來去取代一般的糖,但研究也發現,雖然此舉會降低早死的機率,但其實影響幅度相當有限。因此仍建議民眾別過度依賴,最好是用水代替含糖飲料

鄭醫師補充:

根據國內最新的調查數據指出,手搖飲的市場已超出咖啡,含糖飲料的取得越來越方便,卻也不知不覺埋下健康危機,代糖的健康風險也不低,要健康長壽,降低罹癌風險,對糖最好敬而遠之。

參考文獻:

Vasanti S. Malik Yanping Li An Pan Lawrence De Koning Eva Schernhammer Walter C. Willett , and Frank B. Hu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74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分鐘就有「驚人功效」,研究:這樣運動殺死大腸癌細胞

 

2019年3月19日 下午2:52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認真運動對身體有益無害,甚至是對抗癌症的有效利器。澳洲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透過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的鍛練,可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癌細胞生長,研究者指出這項結果再次證明了規律運動和保持身體活動性,對個體健康的重要性。

該項研究的實驗方式是讓大腸直腸癌患者在4周內進行12HIIT運動,採取他們運動前後的血液樣本進行癌細胞分析。率領研究團隊的 James Devin 指出,在進行HIIT運動後的120分鐘所取得的血液樣本發現,癌細胞數量顯著減少,而白介質6、腫瘤壞死因子-α則顯著增加。顯示出在HIIT這種高強度運動在短時間內對細胞產生的急性作用,可能是減緩癌細胞在體內生長的重要介質,且可能指向運動對於延長癌細胞存活率的關係。

不過,實驗室中的癌細胞分析方式,與癌細胞在人體內生長的方式並不相同,因此並不能將該試驗的結論與臨床大型人體試驗相提並論,未來研究將著重在HIIT運動所產生的效應,究竟對癌細胞產生何種影響。以及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的細胞生長機制。該篇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生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中。

HIIT」的全名為「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意思是高強度的無氧運動訓練,基本練習原則是運動30秒休息10秒為一次循環,透過以重量為主的無氧運動,搭配有氧運動交互練習的激烈運動鍛鍊模式。HIIT的好處是鍛練時間短,且不需要特殊的運動器材。亦有研究指稱,實行HIIT運動模式20分鐘所燃燒的脂肪量,是有氧運動40分鐘的6倍。

 

《HIIT居家鍛練法》

一、在數分鐘內,練習接近自己體能極限的運動(抬腿、深蹲、開合跳)

二、短暫休息10秒鐘

三、在數分鐘內,練習接近自己體能極限的運動

四、短暫休息10秒鐘

鄭醫師補充:

HIIT」的全名為「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高強度的無氧運動訓練,一般而言,除了強度要夠,時間也要夠長,至少三到四個循環,一次的循環最好能合併鍛鍊身體各部分肌肉的動作。在健身房,個人教練常會搭配在訓練課程中來使用。

這項研究報導告訴我們:運動的強度最好提升到接近體能的極限,才有更大的健康效益,當然,開始做HIIT也給自己一個梯度,慢慢提升強度以及時間。

運動後身體會短暫的發生發炎法應,但自我恢復機制又會幫助身體抗發炎。適度的運動的確是最好抗發炎以及提升免疫力的健康捷徑。

參考文獻:

 

  1. James L. Devin, Michelle M. Hill, Marina Mourtzakis, Joe Quadrilatero, David G. Jenkins, Tina L. Skinner. Acute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reduces colon cancer cell growth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19; DOI: 10.1113/JP2776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無聲殺手「胰腺癌」中研院:避免高糖飲食

新頭殼newtalk |林芷湲 綜合報導

2019年3月8日 下午2:05

[新頭殼newtalk]

被稱為無聲殺手的胰臟癌令人聞風喪膽,其中又以胰腺癌的棘手程度最甚,今(8)中研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李文華團隊最新發現,胰腺癌的關鍵原因是「糖代謝異常」!建議民眾避免高糖飲食,以保護胰臟免於因代謝異常所造成的損傷,降低罹患胰腺癌的風險。

有「癌中之癌」之稱的「胰腺癌」佔胰臟癌中的95%,病人存活率平均僅有3至6個月,且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八成病患經確診後都已經是末期,其中可手術治療的病患更只占二成;即便手術成功,也有近八成病患會再度復發或轉移。因此,若能進一步了解其生成機制,不僅能發展更有效的標靶藥物,還能達到「預防勝於治療」之效。

已有科學研究指出,名為「KRAS」的基因能促進細胞生長與存活,然而當KRAS突變時,細胞可能異常分裂,而導致生成癌細胞。然而,過往研究只知胰腺癌和糖代謝異常及糖尿病有關,並不確定其因果關係,因此,李文華團隊在研究過程中與台大醫院合作,採集、檢驗四種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的非癌細胞,結果顯示,KRAS基因突變,只發生在「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正常胰臟細胞」內,可以明顯觀察到基因組受損。研究團隊推論,胰臟在執行代謝作用時出了問題,才導致基因組受損,造成KRAS基因突變。

至於高糖飲食對其他器官細胞的癌化有無影響?研究團隊也長期餵食實驗鼠高糖高脂食物,造成高血糖症狀後,檢查其胰臟、大腸、小腸、肝臟、肺臟、腎臟等器官,結果顯示僅有胰臟組織明顯出現基因組受損和KRAS基因突變,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

繼2015年發表抗體IL-17RB證明可減緩胰臟癌的轉移後,此研究把胰臟癌的生成機制作更完整的表述,本論文第一作者為胡春美,通訊作者為李文華,研究成果已於3月7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代謝》。

鄭醫師補充:

有一種說法:癌細胞的食物是糖。如果用這篇研究的觀點來看,應該是醣類代謝出問題。而高糖飲食,讓胰臟細胞的KRAS基因最容易產生變異,進而增加癌變風險。因此,要預防胰臟癌,可以從避免高糖飲食做起。胰臟炎非常惡性,一旦發現,平均餘命是3-6個月,因此,絕對是預防勝於治療。

參考文獻:

High Glucose Triggers Nucleotide Imbalance through O-GlcNAcylation of Key Enzymes and Induces KRAS Mutation in Pancreatic Cell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穀物飲食可以防癌!哈佛大學研究:可降低肝癌發生率37%

 


Heho健康網
陳亦云

2019年2月27日 下午4:15

醫界警告,肝癌的致病原因將從病毒性肝炎轉為脂肪肝

慢性B肝與C肝感染都是造成肝癌的主要因素,此外,飲食因素也被認為是重要的肝癌致病因素,包括過量飲酒和食用高油、高鹽食物或過多的脂肪,也都是可能引發肝癌的原因,醫界就曾提出警告,未來台灣肝癌的致病原因將從病毒性肝炎轉為脂肪肝,而脂肪肝的主要成因就是因為飲酒過量與飲食不當。

全穀物飲食可以降低肥胖與疾病風險

全穀物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與包括植物營養素在內的多種營養素,但這些營養素在精鍊過程中被去除。臨床研究已確認,全穀物和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肥胖風險、還有第2 型糖尿病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造成肝癌的疾病。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全穀物飲食可以降低罹忠肝癌風險37%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長期針對攝入膳食纖維與肝癌發生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增加全穀物攝入量,會降低罹肝癌的風險,食用最大量全穀物的人發生肝癌的風險比吃少量全穀物的患者降低了 37%。該這項研究結果已在日前發表於《JAMA Oncology》雜誌。

研究團隊針對超過 125,000 名50到60歲的受測者進行追蹤研究,研究人員使用「食物使用調查問卷」分類對使用全穀物和膳食纖維攝入進行調查,其使用範圍涵蓋「從不或少於每月一次」到「6 次或更多次」以及「每天服用」不等。除了確定食用大量全穀物可以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之外,該研究還發現,高麩飲食可將肝癌風險降低 30%,而高菌種飲食可將肝癌風險降低 11%。

研究顯示水果與蔬菜無法降低罹患肝癌風險

此外,該研究團隊還研究了穀物,水果和植物纖維的膳食纖維與肝癌發生風險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增加水果和蔬菜纖維的攝入,並未降低人們罹患肝癌的風險,顯示食用水果及蔬菜纖維可能在防止罹患肝癌的發生上沒有太大的效果,這項研究結果可能與外界普遍的認知有所差距。

主持研究的張雪紅博士表示,「雖然有必要進行更多研究來細緻分析全穀物和膳食纖維攝入與肝癌發生之間的關係,但此次研究結果至少可以證實,增加全穀物攝入可能成為預防原發性肝癌的潛在預防措施。」

哪些食物是全穀物?

全穀物是維生素B群,鐵,硒,鉀和鎂等微量元素極佳的攝入來源,而全穀物中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全麥燕麥片、糙米、藜麥、爆米花、全麥麵包,意大利麵和全麥餅乾。

鄭醫師補充:

參考文獻:

Yang W, Ma Y, Liu Y, et al. Association of Intake of Whole Grains and Dietary Fiber With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US Adults. JAMA Oncol.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1, 2019. doi:10.1001/jamaoncol.2018.7159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article-abstract/272540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