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功能性醫學園地 (3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生病 腸道細菌生變

 

美國布里根婦女醫院進行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生病、感冒的時候,除了心情會變得很糟糕,腸道細菌也會出現變化。研究人員認為,若了解腸道細菌生態變化,往後或許可以幫助治療、預防腸胃道感染、發炎,

美國布里根婦女醫院臨床與轉譯宏觀基因組學中心主任里昂‧布里為研究資深作者,她表示,腸道細菌細胞比人體細胞數還多十倍以上,當身體受到感染,腸道細菌生態系統、細菌行為就會產生變化,進而對健康造成鉅大影響。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ONE)。

研究作者以新型電腦計算方法分析「檸檬酸桿菌」在感染不同階段是否出現變化。檸檬酸桿菌在老鼠身上會引起類似人類食物中毒症狀。研究人員觀察發現,當腸道受感染時,正常細菌會受到干擾,被打散到腸道不同位置。研究顯示,在感染初期、症狀還未出現之前,有種Mucispirillum細菌會減少,有些梭菌目、乳酸菌目細菌則會增加。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醫療人員觀察腸道細菌生態變化,或許就能提早發現感染徵兆,或早一步發現患者腸胃失調、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病症。此外,從腸道細菌生態變化當中,醫療人員也許可以分辨不同感染類型,將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將結果應用於臨床診斷、治療。

鄭醫師補充:

腸道菌叢健康與否與免疫力有直接相關。健康腸道菌叢可以刺激腸道免疫系統維持平衡,當一個人失病,免疫系統必然狀況下調,因此菌叢菌叢可以反應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包含快生病或者生病時得腸道菌叢都可能改變,言之成理。然而,要藉由腸道菌叢的變化來預測鍕人是否生病,不僅難符實際做法,而且醫療成本以及時效性都難以支持這樣的做法是直接有效的預防醫學之道,除非日後發展更直接簡單且經濟的檢測方式,否則應該優先考量利用適合自己體質的益生菌種來協助免疫力調控更平衡。此外,已經生病的人更應儘快重建腸道健康的優勢菌種,協助身體更快速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Belzer C, Gerber GK, Roeselers G, Delaney M, DuBois A, et al. (2014) Dynamics of the Microbiota in Response to Host Infection. PLoS ONE 9(7): e95534. doi:10.1371/journal.pone.0095534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9553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ega3有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食用不健康脂肪,小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更惡化。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老鼠如果食用大量飽和脂肪、Omega-6脂肪酸,退化性關節炎會變得更嚴重,但老鼠若食用Omega-6脂肪酸搭配一小部份Omega-3脂肪酸,則可以幫助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病情。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風溼性年報」期刊。研究認為,不只肥胖會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更惡化,食用不健康脂肪也會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病情。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杜克大學骨科教授法爾許德‧蓋拉克表示,這次研究發現,在肥胖與退化性關節炎關係當中,飲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肥胖是退化性關節炎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有些人認為,體重增加會加重關節負荷,因而讓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上升。不過這理由很難解釋為什麼像手部關節或其他關節不需要承擔體重重量,卻也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過去有研究針對胖老鼠做實驗,結果發現當老鼠缺乏食欲荷爾蒙「瘦素」,就會比較容易出現關節炎。蓋拉克教授指出,由此可知,關節炎風險高低重點或許不在體重增加幅度,而是在於平常到底吃了哪些東西。

在這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先讓老鼠關節受傷,這樣容易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接著將老鼠分成食用大量飽和脂肪、吃大量Omega-6脂肪酸及食用Omega-6搭配一點Omega-3脂肪酸補充劑三組。

研究發現,老鼠關節炎病情與飲食息息相關,食用大量飽和脂肪或Omega-6脂肪酸,病情明顯惡化;食用Omega-6搭配小部份Omega-3脂肪酸,關節情況就會好一點,關節炎惡化程度也減緩不少。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老鼠飲食,主要就是模仿大家目前的飲食型態。絕大部分的人平時Omega-6脂肪吃太多了,造成身體必須脂肪酸Omega-3和Omega-62k7比例嚴重失衡,身體更容易發炎,退化性關節炎也更難恢復。

Omega-3脂肪酸的來源包含魚類(包含魚油)、亞麻仁子(油)、核桃、芥花油、海藻等等。

參考文獻:

Farshid Guilak et al. Dietary fatty acid content regulates wound repair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 following joint injury.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July 2014 DOI: 10.1136/annrheumdis-2014-205601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7/dumc-o3f070814.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性服睪固酮補充劑 可能增加靜脈血栓風險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發出警告,服用睪固酮補充劑可能增加靜脈血栓風險,這些產品都要增加警告標示,提醒民眾注意靜脈血栓問題。

睪固酮低下男性多半希望透過睪固酮療法改善性欲低落、精神不濟等問題。但藥物仿單已提醒,睪固酮補充劑可能引起紅血球細胞異常增加,進而造成靜脈血栓。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過去陸續接到一些報告,有民眾服用睪固酮補充劑後出現靜脈血栓,但與紅血球細胞異常增加沒有關聯,因此決定將標示警告範圍擴大,無論紅血球細胞有無異常增生,患者服用睪固酮補充劑都要特別注意。

靜脈血栓疾病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等,當血栓跑到肺部,就會出現肺栓塞,這種情況嚴重甚至會致命。而深層靜脈栓塞通常發生於腿部,飛機長途航程乘客較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因此近幾年來深層靜脈栓塞逐漸受到重視。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有研究認為睪固酮補充劑也可能對男性心臟健康造成影響。目前主要針對血栓風險做出警告,現在還在調查這種情況是否與中風、心臟病、死亡風險有關。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醫師如果想要讓患者使用睪固酮補充劑,最好謹慎評估藥物好處、潛在風險等。

 

鄭醫師補充:

男性荷爾蒙低下,會衍生許多生理以及精神狀況,當我們談到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的狀況經常看得到。

補充男性荷爾蒙除了要有檢測監督以外,最好也要當心是否有血栓問題產生,這是臨床使用後,FDA蒐集副作用的報告,作成決定提出警語得主要關鍵。不要小看靜脈血栓問題,嚴重的話,會出現肺栓塞,甚至致命的危險。

參考文獻:

http://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402054.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發炎是好事

 

醫界以往認為,當組織慢性發炎,很容易就會出現肥胖、代謝性疾病等問題,不過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卻發現,發炎不見得是壞事,如果是「健康」發炎,就能幫助預防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內科醫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菲利浦‧史伽勒指出,所謂的「健康」發炎是指發炎現象可讓組織恢復、重新生長,對於組織本身、全身健康都有好處。同樣原理也出現於肌肉組織。像運動會引起肌肉組織產生一些發炎反應,這樣不但不會傷害肌肉,肌肉還能變得更健壯、更健康。

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如果抑制脂肪組織發炎反應,老鼠脂肪就不會一直增加、擴散,老鼠就會顯得比較瘦,就算餵食高脂食物,老鼠也不會發胖。研究人員原本以為,這樣的老鼠代謝情況會獲得改善,代謝性疾病發生率也會降低,不料結果並非如此,當脂肪組織發炎反應消失,老鼠反而出現胰島素阻抗性等代謝性疾病症狀。這項研究已於近日發表於「細胞代謝」期刊(Cell Metabolism)。

研究人員認為,當脂肪組織擴散,就能吸收多餘脂質,避免這些脂質囤積於肝臟等其他組織。動物實驗顯示,一旦脂肪堆積於肝臟細胞,就會產生脂肪肝。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抗發炎藥物無法治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如果可以促使脂肪組織產生低度發炎反應,或許可以幫助預防、治療一些代謝性疾病。

 

 

鄭醫師補充:

不少人對發炎有誤解,聽到發炎便為之色變,然而這觀念是值得釐清的。發炎是身體免疫系統遭到刺激啟動的結果,適當的發炎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平衡,除非發炎過頭,才須處哩,否則適度的發炎反應其實可以幫助健康。

 

參考文獻:

 

IL-6 Strikes a Balance in Metabolic Inflammation

Covarrubias, Anthony J. et al.
Cell Metabolism , Volume 19 , Issue 6 , 898 - 899
DOI: 10.1016/j.cmet.2014.05.00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04131140021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腸道益生菌成長 運動有幫助

 

過去研究顯示,腸道益生菌與消化、肥胖、代謝疾病、焦慮、過動症有關,但大多認為改善益生菌需從調整飲食,或是補充優酪乳、保健食品著手。科克大學消化藥物生物中心教授佛格斯夏納漢指出,運動不僅能增強肌耐力、減少脂肪堆積、促進心肺功能,更能改變腸道內數以「兆」計的各式菌種。

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員體內的益生菌數量及種類都比普通人多,特別是一種稱為「Akkermansia muciniphilla」的細菌,過去研究證實在腸道內越多,肥胖及罹患代謝疾病的機率越低;若從「生物分類法」來看,運動員腸道內共有22門、68科、113屬的菌種,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以下的普通人有11門、33科、65屬,BMI值超過28的過重者則有9門、33科、61屬。

抽血檢驗結果顯示,運動員的代謝功能較常人佳,各項發炎指數則較低,唯一較「不健康」的數據,係運動員血清中「肌酸激酶」濃度較高,但此現象普遍存在於因頻繁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及競賽,導致常發生肌肉組織受傷情形的運動員。夏納漢分析,除日常活動量外,運動員的飲食習慣也與常人不同,因此研究團隊設計了一份包含180餘種食物的問卷,藉此瞭解受試者過去1個月內的飲食。

夏納漢表示,蛋白質類食物佔運動員每日攝取總熱量的22%,僅佔BMI值25以下普通人的16%、過重者的15%;他推論,此現象與運動員常有補充蛋白類營養品的習慣有關,統計結果也指出運動員攝取的蛋白質中有15%來自營養補充品。

夏納漢的團隊目前正著手進行一項研究,將非運動員的普通人分為有運動習慣、有運動與攝取蛋白質補充品習慣,以及僅攝取蛋白質營養品等3組,藉此釐清是否需要職業運動員等級的大量運動,才有助於腸道益生菌生長。

 

鄭醫師補充:

運動可以幫助腸道菌叢更健康,是真的,這是今年三月發表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參考文獻:

Original article: Exercise and associated dietary extremes impact on gut microbial diversity

  • Siobhan F Clarke,
  • Eileen F Murphy,
  • Orla O'Sullivan,
  • Alice J Lucey,
  • Margaret Humphreys,
  • Aileen Hogan,
  • Paula Hayes,
  • Maeve O'Reilly,
  • Ian B Jeffery,
  • Ruth Wood-Martin,
  • David M Kerins,
  • Eamonn Quigley,
  • R Paul Ross,
  • Paul W O'Toole,
  • Michael G Molloy,
  • Eanna Falvey,
  • Fergus Shanahan,
  • Paul D Cotter

Gut gutjnl-2013-306541Published Online First: 9 June 2014 doi:10.1136/gutjnl-2013-306541

http://gut.bmj.com/content/early/2014/04/29/gutjnl-2013-306541.full?g=widget_defaul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防肝性腦病變

 

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現肝性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腦部功能就會逐漸衰退,死亡風險也會增加。國外研究發現,肝硬化患者若服用益生菌,或許可以幫助預防肝性腦病變,進而減少致命風險。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消化系醫學會所出版的「臨床腸胃病學與肝病學」醫學期刊。

美國休士頓衛理公會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大衛‧維克特三世在醫學期刊發表評論指出,這次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改變腸道細菌生態,進一步幫助肝硬化患者預防肝性腦病變。使用益生菌可能比較安全,耐受性較好,說不定還比較便宜,未來或可成為另一種治療選項。

肝硬化患者為肝性腦病變高風險群印度戈文德‧巴拉巴‧潘特醫院研究團隊以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將肝硬化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服用益生素,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結果顯示,服用抗生素的患者肝性腦病變發生率較低。此外,益生菌補充劑也沒有造成副作用。

肝硬化患者若要預防肝性腦病變,目前主要是使用乳果糖藥物,而這類藥物可能產生腹瀉、脹氣、排氣等副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用益生菌進行治療,效果不輸乳果糖藥物。

大衛‧維克特三世醫師分析,當肝臟失去功能,就無法去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質,這些毒性物質可能傷害腦部,造成腦部功能衰退。肝硬化患者當中,最多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會產生肝性腦病變,肝性腦病變一年死亡率大約百分之五十八,三年死亡率高達七成七,運用這項研究,往後也許可以研發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方式預防肝性腦病變。

 

鄭醫師補充:

肝性腦病變的致病原理,就是指當肝臟功能衰竭,無法處理由腸道細菌製造的氨氣,導致經過肝臟無法處理的氨氣往腦部輸送,所出現的昏迷現象。

這類狀況,緊急處理的方式,一般在急診,會先灌腸,讓腸道的氨氣產生減少,同時配合抗生素滅菌,需要的話還可以考慮注射精胺酸來幫助患者甦醒。

益生菌的治療方式是改變腸道菌叢,讓氨氣製造減少。

一般肝性腦病變患者,經常出現在肝硬化、長期酒癮導致肝病變或者其他急性或者慢性肝臟疾病的患者。這篇研究主要是針對肝硬化的患者的臨床反應調查發現的結果。

類似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3-04/eaft-pft042413.php

參考文獻:

Probiotics Prevent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unia, Manish Kumar et al.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 Volume 12 , Issue 6 , 1003 - 1008.e1

http://www.cghjournal.org/article/S1542-3565(13)01743-6/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小麥過敏?可能是麩質不耐症

 

在你了解乳糜瀉可能對身體帶來的長期影響之後,或許可能會比較「希望」自己拉肚子。傳統觀念認為乳糜瀉會反覆出現腹瀉症狀:沒有腹瀉,就不是乳糜瀉——其實不然。乳糜瀉不只是一種伴隨腹瀉症狀的腸道疾病,它會延伸到腸道以外,表現在各方面。

 

乳糜瀉有關的疾病林林總總,範圍之廣令人訝異,從幼年型(第一型)糖尿病,到失智症和硬皮症(scleroderma)都有。目前醫學界對於其間關聯性的了解少之又少,因此不清楚是否因為飲食排除所有麩質,與身體對麩質敏感有關的疾病,如幼年型糖尿病,會如預期減輕或完全消失;不過,這當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病症就像乳糜瀉一樣,各項乳糜瀉抗體標記檢測皆呈陽性,而且都是因為遺傳因子——HLA DQ2 和HLA DQ8 的遺傳標記——和攝取小麥麩質,啟動了免疫和發炎現象,導致發病。

這些乳糜瀉相關疾病最麻煩的問題之一,就是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乳糜瀉的腸道症狀;換句話說,患者可能神經方面受損,如動作失去平衡或失智,但沒有典型的腹部絞痛、腹瀉和體重減輕症狀。少了指標性的腸道症狀,也意味著醫生很少能夠做出正確的診斷。這些疾病比較正確的名稱是「免疫介導麩質不耐症」(immune-mediated gluten intolerance),而不是沒有腸道症狀的乳糜瀉。

但這些麩質敏感非腸道疾病當初最早被發現,是因為它們和乳糜瀉有共同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和免疫標記,於是習慣上稱為「潛伏性」乳糜瀉,或與腸道無關的乳糜瀉。隨著醫學界開始認同「免疫介導麩質不耐症」案例比乳糜瀉多,我預見將來醫界會使用「免疫介導麩質不耐症」之類的名稱,乳糜瀉則成為它的亞型。

與乳糜瀉有關的疾病,也就是「免疫介導麩質不耐症」,包括下列幾種:

疱疹性皮膚炎:這是乳糜瀉或免疫介導麩質不耐症較為常見的一種典型皮疹,患者皮膚會長出發癢、凸起的疹子,好發於手肘、膝部或背部。只要戒除麩質,疹子隨即消失。

● 肝病:和乳糜瀉有關的肝病可呈現許多樣貌,從肝功能檢查輕微異常,到性活動性肝炎(chronic active hepatitis)、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到膽癌(biliary cancer)都是。儘管肝臟是腸胃系統的一部分,但這類免疫介導麩質不耐症不常出現腹瀉之類的腸道症狀。

● 自體免疫疾病:這是一種體內免疫系統攻擊自體器官的疾病,較常發生在乳糜瀉患者身上。乳糜瀉患者易患類風溼關節炎、橋本氏甲狀腺炎,與結締組織疾病如狼瘡、氣喘、發炎性大腸疾病,包括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以及其他發炎性和免疫系統疾病。

類風溼關節炎可導致疼痛和關節變形,通常使用消炎藥治療。患者在戒除麩質之後,病情有所改善,有時會完全康復。乳糜瀉患者罹患發炎性大腸疾病,包括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的風險尤其高,發生率是非乳糜瀉患者的六八倍。

●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有胰島素依賴型(即第一型)糖尿病的孩童,乳糜瀉抗體標記檢測呈陽性的機率異常地高,罹患乳糜瀉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倍。目前並不清楚小麥麩質是否是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但研究人員懷疑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暴露於麩質的環境才引起的。

● 神經損傷:與麩質暴露有關的神經病變,我打算在本書後面的章節詳細討論。病人如果有不明原因的步伐不穩(運動失調),或腿部失去知覺和肌肉無法控制(周邊神經病變),其乳糜瀉標記陽性反應的機率高達五○%。甚至還有一種可怕的疾病,名為「麩質腦病變」(glutenencephalopathy),特徵為腦部受損,出現頭痛、運動失調和失智症狀,最後會致命。腦部磁振造影(MRI)發現,這類患者的腦白質有異常現象。

● 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在乳糜瀉患者身上相當常見,影響多達六九%的病患。缺乏維生素B12、葉酸、鋅,和脂溶性維生素A、D、E、K也很普遍。除了前述列舉的幾種,大約還有數百種與乳糜瀉或免疫介導麩質不耐症有關的病症,但是比較不常見。根據現有紀錄,麩質引發的免疫反應,會影響人體的每個器官,無一倖免。舉凡眼睛、大腦、竇(器官或組織的內凹部分)、肺、骨骼等,只要你說得出來,麩質抗體就曾經在那裡出現。

簡單地說,攝取麩質的結果牽連甚廣,可影響任何年齡、任何器官,症狀表現繁多,比老虎.伍茲(Tiger Woods)的情婦名單還要長。許多醫師辦公室認為乳糜瀉只是腹瀉,這種想法太過於簡化,可能產生致命的結果。

  

鄭醫師補充:

許多過敏體質或者腸道功能失衡體質的人,身體其實是經常處於發炎的狀況,然而身體長期的發炎,影響的層面就是全身性的,這則報導就是清楚的提醒,因此我在門診不時會提醒,有過敏或者嘗到問題的人,應該儘量避免小麥的攝取。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胖熟男 不舉風險多6成

BMI逾27 性慾減低 台研究登國際期刊

2014年05月24日
【蔡明樺╱台北報導】熟男舉不舉,BMI見端倪。國內最新研究發現,40歲以上熟男,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超過27、達肥胖標準,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將比BMI27以下者高6成2,此為全球首篇針對40歲以上男性BMI與勃起功能關聯性的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期刊《性醫學期刊》。

台北榮總玉里分院副院長趙建剛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門診中476名年齡4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進行檢測,其中有264人罹患輕、中、重度的勃起功能障礙,BMI大於27的則有250人,經統計回歸分析,發現BMI逾27的肥胖者不舉風險較未達肥胖程度者高6成2。BMI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的算法是: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

 睪固酮濃度下降快

趙建剛昨說,過去已有研究指,40歲以上男性約2成9有勃起功能障礙,其中肥胖是重要風險因子,該研究團隊則是首度將造成不舉的肥胖危險值,定義為BMI27以上,讓熟男能更精確防範此問題。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王起杰說,勃起功能障礙求診患者中,肥胖者約佔2、3成。他曾收治一名40歲熟男,一般男性正常嘿咻頻率應是1周2次,男子卻2周才1次,因性慾低造成夫妻失和,被老婆強迫就醫;該患者雖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卻體重過重、頂著大肚腩,抽血檢查發現睪固酮濃度偏低,導致「性」趣缺缺。
王起杰說,男性年過40後,體內睪固酮濃度會逐漸下降,若有肥胖、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睪固酮濃度下降速度更快、就像「溜滑梯」一樣,不僅性慾減退,勃起後也是硬度不足的「舉弱男」。

鄭醫師補充:

BMI值並不難算,以我為例,體重76公斤,身高180公分,76/(1.8*1.8)=23.45。想知道自己BMI值多少,將體重直接除以身高(以公尺計算)兩次就能直接得到BMI值。

肥胖,本來就是睪固酮低下的主要因子之一,原因在於造成肥胖的脂肪細胞,會幫助身體合成雌激素,也導致睪固酮濃度下降。

睪固酮濃度下降,不只是性功能的問題而已,不少人會合併情緒以及認知功能問題,不可輕忽。

有計畫的減重以及補充睪固酮(如果確認低下),可以直接幫助這類問題。

參考文獻:

Shi, M.-D., Chao, J.-K., Ma, M.-C., Hao, L.-J. and Chao, I.-C. (2014),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x Hormones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Male Taiwanese Participants with Obesity.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11: 230–239. doi: 10.1111/jsm.1235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sm.12353/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喝紅酒無助延年益壽

 

白藜蘆醇成分雖可抗衰老

〔編譯陳成良、記者邱宜君/綜合報導〕喝紅酒真的能延年益壽並減少心臟病發生嗎?據十二日公布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紅酒所含的抗氧化劑「白藜蘆醇」(resveratrol)無助於延長壽命,也無法預防癌症與心血管疾病。

但人體能吸收的量有限

巧克力、紅酒、花生等植物產品富含的白藜蘆醇,向來被認為有助於舒緩人體內的發炎症狀,預防心臟病、癌症,甚至可以長壽。不過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白藜蘆醇確有抗衰老的特性,但人體能吸收的量非常微小,這點份量對抑制發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症或是長壽,沒有「任何實質性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鎖定七百八十三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這些老年人都來自義大利兩個盛產紅酒的村莊,該研究從一九九八年開始,並依照攝入白藜蘆醇的份量分四組,九年後其中三十四%受試者過世,但四組死亡率幾乎相同,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受試者早死與人體中白藜蘆醇濃度的關聯性,也未發現其與罹患癌症或心臟疾病的明顯相關。

不如均衡膳食來得有效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專家托爾伯特說:「我建議大家還是多吃水果、蔬菜和全麥食品。平衡膳食才能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病風險。」

不過,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這篇研究主要是針對白藜蘆醇,但由於適量飲用紅酒確實能提高血中高密度膽固醇濃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因此未來可以針對紅酒的其他成份繼續研究。

目前我國的高血壓治療指引仍建議,男性每日最多可飲用四百毫升紅酒,女性則是兩百毫升。不過。另有研究指出,紅酒對四十歲以上者的益處大於未滿四十歲者,年輕人不需要刻意多喝。

 

鄭醫師補充:

紅酒裡面含的白藜蘆醇濃度並不高,想從喝紅酒攝取足夠的白藜蘆醇這種高效能抗氧化物,簡直是緣木求魚。因此,是不是白藜蘆醇抗氧化能力不足,其實是劑量夠不夠的問題。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中,提到每天1500瓶紅酒,延年又益壽。透過動物研究發現,若要達到臨床上抗氧化的功效,換算成人的劑量,必須攝取到1500瓶紅酒的量,才能發揮功效。

建議想透過補充白藜蘆醇來提升健康,最好是補充劑量足夠的營養補充品,才能達到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http://media.jamanetwork.com/news-item/resveratrol-in-red-wine-chocolate-grapes-not-associated-with-improved-health/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12, 2014.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4.158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妻愛吵架 研究:血糖過低所致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意見相左乃人之常情,但對於需要成日相處,天天見面的親密愛人,特別是一生的伴侶,吵起架來可就相當傷感情。但該如何避免爭吵,除了相互退讓、包容之外,根據新的研究顯示,維持一定程度的血糖水平,可能有助於讓人不那麼易怒,間接減少吵架的機會。此項研究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所主導。

研究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該校的心理研究專員-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說,憤怒是種多數人都無法好好控制的一種情感,因此,減少生氣的可能,就可以減低消磨彼此感情的機會。

在這項為期3週的研究中,團隊找來了107對已婚夫婦,發給每個人一個巫毒娃娃(voodoo doll ),其代表的是彼此的配偶,並要求他們在對伴侶感到生氣的時候插一根針在娃娃身上,憤怒程度越高,針數越多。同時,每天測量他們的血糖水平值。

結果發現,那些血糖水平值較低的參與者,代表他們配偶的巫毒娃娃身上,通常有較多的針。布拉德•布什曼解釋,一般來說,人類大腦的重量雖然僅占了人體體重的2%,但是卻消耗了攝取熱量的20%,假設一天吃進2000大卡,在正常的情況下,光是大腦的運作會用掉400大卡左右,而這也代表了「吃」和「情感」之間,是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當夫妻或伴侶要討論一些棘手或是較敏感的問題時,雙方可以事先吃塊糖果,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但就長遠來看,要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還是從天然的水果、蔬菜下手會較理想。

 

 

鄭醫師補充:

低血糖或者血糖值不穩,會影響情緒甚至是精神狀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情緒與脾氣的不穩定,與身體功能穩定狀況有直接相關。維持身體功能的穩定,有助於穩定配偶關係。

參考文獻:

  • Brad J. Bushman,
  • C. Nathan DeWall,
  • Richard S. Pond, Jr.,
  • and Michael D. Hanus

Low glucose relates to greater aggression in married couples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14, 2014, doi:10.1073/pnas.1400619111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04/09/140061911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年期婦女降膽固醇 維生素D+鈣

多到戶外吸收太陽光線照射,是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主要方式,它不但是幫助人體吸收鈣、進而鞏固骨質密度的重要幫手,甚至對於進入更年期身體機能衰退的婦女同胞,最新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清血脂、降低體內壞膽固醇含量,間接減少心臟疾病的發生。


Q:膽固醇是什麼?

提到膽固醇,一般人大多接收到的資訊都是關於壞膽固醇(LDL),因此容易誤以為膽固醇就是個壞東西。事實上,人體是需要膽固醇的,取決於他的好壞。膽固醇可分為兩大類,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HDL 為優良膽固醇,可以幫助清除動脈裡的血凝塊,像是血管中的清道夫,一般人的正常值是35~40 mg/dL以上,每升高1mg / dl,可降低女性3%、男性2%的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相比之下,LDL是讓動脈硬化、血管堵塞的元兇,造成心臟疾病與中風的發生,正常值約130至 160 mg/dL,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一般人的理想值約130 mg/dL以下,心血管及病患者最好在100 mg/dL以下。

更年期婦女更須補鈣+維生素D

今年3月發表於北美更年期協會出版的「更年期期刊」的研究報告中,針對鈣質與維生素D補充,對於更年期女性膽固醇的影響有了新的發現。參與實驗的600名女性必須接受1000毫克的鈣與400IU的維生素D3補充品,另外一組對照組則服用安慰劑,比較兩者健康情況差別。

研究人員分別測量每個人體內的維生素D以及膽固醇含量,接著比對服用補充劑與安慰劑的差別,結果發現攝取鈣與維生素D者,體內維生素D含量約為60 ng/mL,符合成年人標準,比美國建議的最低標準30 ng/mL高出兩倍;此外,壞膽固醇(LDL)的含量也明顯較低,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同樣也降低。

根據研究結果分析顯示,補充鈣與維生素D而降低膽固醇的效果,對更年期婦女來說更有明顯幫助,除此之外,生活習慣也有所影響,沒有吸菸與喝較少酒的人,自然也會有較低的壞膽固醇含量。

 

 

鄭醫師補充:

對更年期婦女來說,鈣質與D3補充,不僅有助於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更能幫助膽固醇的控制,一舉數得。要知道自己體內的鈣質或者維生素D是否濃度充足可透過檢測來了解。

參考文獻:

Peter F. Schnatz, Xuezhi Jiang, Sharon Vila-Wright, Aaron K. Aragaki, Matthew Nudy, David M. O’Sullivan, Rebecca Jackson, Erin LeBlanc, Jennifer G. Robinson, James M. Shikany, Catherine R. Womack, Lisa W. Martin, Marian L. Neuhouser, Mara Z. Vitolins, Yiqing Song, Stephen Kritchevsky, JoAnn E. Manson. Calcium/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s, and cholesterol profiles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calcium/vitamin D randomized trial. Menopause, 2014; 1 DOI: 10.1097/GME.00000000000001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每天喝1.5杯咖啡 罹糖尿病風險降11%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喝不喝咖啡,正反面論述的研究從來沒有停過,但近期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提出了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有喝咖啡習慣的人,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將降低一成左右。

喝咖啡 請喝無糖、無奶精

研究根據追蹤十二萬名衛生部員工的飲食習慣所得出,平均每二到四年追蹤一次,共持續二十年,研究發現,受測者在四年間,每天取一杯半的咖啡,其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明顯降低一成。

研究人員稱,咖啡攝取量的改變,似乎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影響罹糖尿病機率。但也提醒民眾,雖然咖啡卻有可能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但喝咖啡若有加糖或奶精,對於健康則很可能出現負面影響。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的文獻來源:

Shilpa Bhupathiraju et al. Changes in coffee intake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three large cohorts of US men and women. Diabetologia, April 2014 DOI: 10.1007/s00125-014-3235-7

適量喝咖啡,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之前類似研究也發表過:

1.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2-12/esf-mcc120412.php

2.Yamauchi et al. Coffee and Caffeine Ameliorate Hyperglycemia, Fatty Liver, and Inflammatory Adipocytokine Expression in Spontaneously Diabetic KK-Ay Mic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0; 58 (9): 5597 DOI: 10.1021/jf904062c

然而,喝太多咖啡,可能還是不利於血糖控制,因為咖啡因本身會刺激升糖素(glucagon)上升,進一步提高血糖值: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4522730

許多機能飲料會加咖啡因,因為咖啡因本身會刺激升糖素分泌,進而提高血糖濃度:

http://europepmc.org/abstract/MED/723503/reload=0;jsessionid=Jr5yn8I0A6cUmBr0NhEr.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研發精神益生菌 可改善憂鬱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吃益生菌可改善憂鬱情緒!國內自行研發的精神益生菌「PS128菌株」,經過動物實驗證實,可提升腦內的多巴胺及血清素濃度,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進而改善憂鬱、舒緩壓力,獲得快樂的情緒。未來將可應用於食品、飲料開發,最快1年內可上市。

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主任、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蔡英傑帶領研究團隊,歷經2年時間,從2000株益生菌中,成功研發可以改善憂鬱行為的精神益生菌「PS128菌株」。

蔡英傑指出,研究以出生2至14天的小鼠,與母鼠每天分開3小時,培養成實驗對象「憂鬱鼠」,接著餵食「PS128菌株」2星期後,結果發現,腦內的多巴胺(dopamin)濃度提升到3倍以上、血清素(serotonin)提高達20%,而血清皮質醇(cortisol)也可降低,讓壓力荷爾蒙回到正常程度。

至於正常老鼠在餵食同樣的菌株2周後,腦部多巴胺及血清素濃度則可提升1倍以上。蔡英傑強調,此對照實驗證實,不論是否有憂鬱情緒,攝取「PS128菌株」都可有效促使多巴胺分泌,同時提高血清素濃度,達到改善憂鬱行為、舒緩焦慮,以及焦躁不安的情緒。

「PS128菌株」目前已向台灣、美國申請專利,預計1年後,可量產並授權業者開發產品,也將進行大規模的臨床實驗,投入新藥開發。

 

 

 

鄭醫師補充:

對憂鬱症患者來說,體內的皮質醇,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壓力荷爾蒙容易呈現偏高的狀況,可以改善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必然可以協助降低皮質醇來提升低落的情緒。

這幾年的研究,我在部落格陸續引用國外的相關研究一再證實功能醫學的論點:腸道健康促進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

因此改善腸道環境的食物來源,包含優格或者益生菌等等來源,對有情緒困擾、容易焦慮沮喪合併有腸道功能障礙的人而言,的確是可以考慮的一種改善方式。

部落格參考文章: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353238353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6732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糖低… 夫妻易吵架

有些人會突然對另一半看不順眼、感覺很不耐煩,為了一點小事就想對另一半發飆,這可能是血糖偏低造成。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血糖偏低的人較容易對另一半發飆,對另一半會比較有攻擊性。因此出現這種現象時,最好去驗一下血糖,看看是否有血糖偏低問題,或者趕快讓發飆的人吃點含糖食物、碳水化合物食物,也許就比較不會吵架。

研究團隊進行二十一天研究,以一百零七對夫妻對為研究對象,請這些夫妻每晚測一次血糖,結果發現,從血糖數值可以預測這人當晚會不會對另一半發飆、會不會產生爭吵。

當研究持續二十一天後,研究人員發現,血糖較低的人很容易對另一半不耐煩,講話聲音會比較大聲,與血糖濃度高的人相比,生氣、不開心的時間也拖得比較久。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溝通與心理學教授布拉德‧布西曼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當一個人因為血糖偏低而感覺飢餓時,就很容易與另一半爭吵,有時甚至可能產生家庭暴力。若發現有血糖偏低情況,只要吃點含糖食物或碳水化合物食物。就能讓血糖快速回升。

布西曼教授指出,當一個人飢餓、血糖偏低時,脾氣往往就會變得很暴躁,此時就容易出現一些暴怒、抓狂行為,結果身邊最親密的人就會遭殃。有的人平常與另一伴關係很好,血糖偏低時還是照樣發脾氣。

為什麼血糖偏低會讓人更容易暴怒、具攻擊性?布西曼教授解釋,大腦運作需要糖份做燃料,大腦重量雖然只占全身體重百分之二,但所有熱量當中有兩成熱量負責供應大腦組織,大腦這種器官很需要熱量、能量。大腦如果要控制怒氣、攻擊衝動,就需要很多能量,能量不足時,大腦控制力量就會減弱。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鄭醫師補充:

血糖低,脾氣不穩定、認知功能會大受影響,這在臨床上常見。因此,對脾氣不穩定、情緒起伏不定甚至恐慌,可以透過相關血液檢查來確認,一旦有問題,最好透過飲食以及體質調整來改善。

參考文獻:

  • Omar S. Khwaja,
  • Eugenia Ho,
  • Katherine V. Barnes,
  • Heather M. O’Leary,
  • Luis M. Pereira,
  • Yaron Finkelstein,
  • Charles A. Nelson III,
  • Vanessa Vogel-Farley,
  • Geneva DeGregorio,
  • Ingrid A. Holm,
  • Umakanth Khatwa,
  • Kush Kapur,
  • Mark E. Alexander,
  • Deirdre M. Finnegan,
  • Nicole G. Cantwell,
  • Alexandra C. Walco,
  • Leonard Rappaport,
  • Matt Gregas,
  • Raina N. Fichorova,
  • Michael W. Shannon,
  • Mriganka Sur,
  • and Walter E. Kaufmann

Safe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icacy of mecasermin (recombinant human IGF-1) for the treatment of Rett syndrome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rch 12, 2014, doi:10.1073/pnas.131114111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每天吃一份豆類 有助趕走壞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

你知道其實豆類食物也可以降低壞的膽固醇嗎?根據加拿大的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吃一份的碗豆或是扁豆,可以幫助減少體內的壞膽固醇!

一份豆類 約130克

此研究來自加拿大聖麥可醫院,已發表於「加拿大醫學會期刊」。蛋豆魚肉類,是每天人體必須攝取的食材,然而,其中的豆類,似乎常常被民眾遺忘,除非想到,才會攝取,但民眾若要身體健康,趕走壞膽固醇,也許能養成每天吃一份豆類,也就是大約130克的份量,維持身體健康。

豆類好處多 健康好選擇

研究人員指出,人們每天若吃一份豆類,約可降低百分之五的壞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也能下降百分之六左右,其中豆類食物多半屬於低升糖指數,食用後血糖上升速度也較慢,另外,動物性蛋白裡頭,多含壞膽固醇,豆類是取代動物性蛋白很好的食材。

研究人員表示,現代人豆類時常攝取不足,若想維持身體健康,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許多攝取豆類食品是很好的選項之一!

 

 

鄭醫師補充:

豆類食物,是地中海飲食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常吃豆類可以幫助身體降低壞的膽固醇,減少心臟血管的風險,不難想像。

參考文獻:

Vanessa Ha, John L. Sievenpiper, Russell J. de Souza, Viranda H. Jayalath, Arash Mirrahimi, Arnav Agarwal, Laura Chiavaroli, Sonia Blanco Mejia, Frank M. Sacks, Marco Di Buono, Adam M. Bernstein, Lawrence A. Leiter, Penny M. Kris-Etherton, Vladimir Vuksan, Richard P. Bazinet, Robert G. Josse, Joseph Beyene, Cyril W.C. Kendall, David J.A. Jenkins. Effect of dietary pulse intake on established therapeutic lipid target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MAJ, 2014 DOI: 10.1503/cmaj.1317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服威而鋼 恐增皮膚癌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服用知名壯陽藥「威而鋼」,恐提高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美國布朗大學團隊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醫學》的研究指出,威而鋼的作用與皮膚癌細胞擴散的機制相似,且據臨床統計,威而鋼使用者罹患黑色素瘤比例較正常人高出84%。研究人員強調,醫師面對有黑色素瘤家族病史的患者,須更謹慎評估是否開立威而鋼處方。

【威而鋼增罹癌風險】黑色素瘤罹患率不高,台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每年有2千餘名患者確診,但由於易轉移、接受化療或放療效果差,致死率偏高;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導,2014年迄今已有7萬6千人確診,其中9千7百人死亡,近6千5百人是男性,據悉可能與男性某些新陳代謝機制有關。

布朗大學附設羅德島醫院團隊分析2000至2010年間2千筆臨床報告、近2萬6千名平均65歲男性患者的就醫紀錄後發現,有6%的民眾曾服用過威而鋼,長期使用威而鋼者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較「從未」使用者高出84%,而另2種皮膚癌「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與是否服用威而鋼無關。

【擴散機制似威而鋼】威而鋼主成分「西地那非檸檬酸鹽」結構類似海綿體內的「環鳥苷酸」,一氧化碳會促使環鳥苷酸增加,使血管內壁的「平滑肌」鬆弛,血管擴張後就會造成海綿體充血。體內另一種酵素「第5型磷酸二酯酶」會分解環鳥苷酸,「不利」於海綿體充血,而威而鋼等於「代替」環鳥苷酸被第5型磷酸二酯酶分解,同時降低第5型磷酸二酯酶的數量,環鳥苷酸相對增加,達到所謂的壯陽效果。

羅德島醫院皮膚科教授亞伯拉庫雷西推論,威而鋼影響黑色素瘤的關鍵在於,人體內會促進癌細胞擴散的一套「蛋白酶活化途徑」,其作用類似威而鋼,都有抑制第5型磷酸二酯酶的效果,且第5型磷酸二酯酶作用減弱後,會「回過頭來」加強該蛋白酶活化途徑,因而加速黑色素瘤癌細胞的增生。

 

 

鄭醫師補充:

要提高性功能,藥物之外還有其他選項,尤其是功能醫學能針對當事人本身的體質缺陷,透過營養以及賀爾蒙療法來直接提升與改善,相較於藥物,副作用風險少很多。

參考文獻:

Li W, Qureshi AA, Robinson KC, Han J. Sildenafil Use and Increased Risk of Incident Melanoma in US 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AMA Intern Med. 2014;():.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4.594.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4/08/viagra-skin-cancer-melanoma-_n_5107613.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熟男遭惡「睪」!睪固酮低下誤憂鬱

男人,你被惡「睪」了嗎?根據調查指出,國內40歲以上男性,每4人就有1人患有睪固酮低下症,臨床上不僅常出現憂鬱、疲倦、心情沮喪、體力下降、專注力下降、失眠等症狀,甚至有高達1成患者,面臨性功能障礙的困擾。醫師表示,睪固酮對男性雖然重要,但並非人人都適合補充,應由醫師評估利弊,千萬別亂服偏方,傷害身體健康。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醫師表示,睪固酮低下症常被誤以為是憂鬱症,或是肝功能不好,病人常出現心情容易沮喪、疲倦、體力下降、專注力下降,以及失眠等症狀,若出現上述現象,最好到醫院檢查是否因睪固酮(即男性荷爾蒙)低下所致。

性功能障礙 睪固酮濃度低

但要注意的是,男性更年期合併有睪固酮濃度低下患者,不一定都會出現類似憂鬱症的身心症狀,但若輕忽而延誤治療,除了容易因腰圍變大、肥胖引發心血管或三高疾病外,甚至易因骨質疏鬆造成扭傷或骨折等傷害。

若有合併勃起功能障礙,一定要及早就醫,建議可以先服用壯陽藥改善勃起困難,再搭配補充凝膠型或長效型針劑男性荷爾蒙治療,有助調整負面情緒、改善代謝症候群及提升專注力及肌耐力。



睪固酮低下可能症狀 先自我評量

吳季如醫師強調,睪固酮的補充目前有3種途徑,包括口服藥物、皮膚吸收,以及注射針劑,而治療途徑要視病患的睪固酮缺乏程度與生活習慣,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而患者是否有臨床症狀,可利用「聖路易大學老化男人睪固酮低下問卷」自我評估。問卷如下:

1.您是否有性慾(性衝動)降低的現象?

2.您是否覺得比較沒有元氣(活力)?

3.您是否有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的現象?

4.您的身高是否有變矮?

5.您是否覺得生活變得比較沒樂趣?

6.您是否覺得悲傷或沮喪?

7.您的勃起功能是否較不堅挺?

8.您是否覺得運動能力變差?

9.您是否在晚餐後會打瞌睡?

10.您是否有工作表現不佳的現象?

若是病患有3題以上回答「是」,就要懷疑有男性更年期(睪固酮濃度低下)。但由於大部分問卷的敏感度高,但辨別度低,病例的確認還是要靠進一步驗血,檢測血中睪固酮濃度。

 

鄭醫師補充:

1.即使有些狀況符合上述問卷的描述,但終究還是要藉由客觀的抽血檢測來證實是否有睪固酮低下的狀況。

2.雖然,我們稱睪固酮低下是所謂的男性更年期,經常發生在四十歲以上,國內發失比例高達25%,但不見得四十歲以下就男性不會出現睪固酮低下,提醒大家留意。

3.腎上腺分泌的抗壓力荷爾蒙脫氫異雄固酮DHEA,也往往有狀況,甚至有些人是睪固酮在正常範圍,但DHEA明顯不足。DHEA會轉化為性荷爾蒙,身體一部分的男性荷爾蒙的產生來源是DHEA。DHEA低下也可以檢測以及調整。

4.不管是睪固酮或者是DHEAS,若是發現低下,最好都在檢測的監督下來確認是否達到補充效果以及何時該停。

5.很多人,包含專業人員都不知道,為何睪固酮低下,症狀類似憂鬱症?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腦部細胞也有性荷爾蒙的接受體。一旦性荷爾蒙濃度太低,也會反應出情緒症狀,男女皆然,就像更年期女性也是一樣,容易出現焦慮甚至是憂鬱的症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型研究:飽和脂肪無害心臟

(中央社台北19日電)一項大型研究認定,沒有證據顯示飽和脂肪與心臟疾病有關係,推翻了流傳數十年的飲食建議,並稱敦促民眾避開「不健康」脂肪,以遠離心臟疾病的指導方針是錯誤的。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於勸告民眾避開像奶油等飽和脂肪數十年後,科學家如今發現,沒有證據可證明飽和脂肪與心臟問題有關連。

一項分析大量現有資料的「大型」研究也說,所謂的健康多元不飽和脂肪,像是葵花油,整體來說,不會對心臟疾病風險產生影響。

相較之下,名為十七酸(margaric acid)的乳品脂肪,反而能「顯著降低」風險,棕櫚油與動物產品中的兩種飽和脂肪,跟心臟疾病只有「微弱關連」。

魚油中的兩種omega-3脂肪酸--EPA與DHA,以及omega-6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與心臟疾病風險較低有關。不過,omega-3與omega-6補充劑似乎沒有益處。

劍橋大學的主要研究人員周德里(RajivChowdhury)說:「這些有趣的結果,可能可激勵拓展新的科學調查方向,並鼓勵徹底重新評估目前的營養指導方針」。

研究結果刊登於美國「內科醫學年鑑」(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研究團隊是從72篇研究報告資料進行統合分析,這些研究報告涉及18國的60萬名參與者。1030319

 

鄭醫師補充:

18國,超過60萬名以上的參與者分析,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據:提醒我們飽和脂肪酸使用並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反式脂肪酸才會。

前陣子,關於椰子油的爭議,主要著眼點,便是椰子油本身是飽和脂肪酸,是否適合長期使用?我想這篇最新的研究發表可以平息這個爭論。此外,建議大家的食用油不要限於單一油種來源,畢竟,脂肪酸的平衡才是重點。

參考文獻:

Rajiv Chowdhury, Samantha Warnakula, Setor Kunutsor, Francesca Crowe, Heather A. Ward, Laura Johnson, Oscar H. Franco, Adam S. Butterworth, Nita G. Forouhi, Simon G. Thompson, Kay-Tee Khaw, Dariush Mozaffarian, John Danesh, Emanuele Di Angelantonio; Association of Dietary, Circulating, and Supplement Fatty Acids With Coronary Ris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4 Mar;160(6):398-406.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184663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高鹽分發泡錠 可能傷心害健康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

研究人員警告,使用發泡錠劑型止痛藥可能危害健康,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發泡錠劑型止痛藥使用愈來愈普及,其中某些藥物內含高鹽分,英國蘇格蘭鄧迪大學研究人員追蹤近130萬名病患長達7年,這些患者都服用醫師開立至少2種含鹽的發泡錠劑型處方藥,或不含鹽的相同藥物。

這項研究檢視的發泡錠藥物有24種,包括一般的解熱鎮痛藥,如阿斯匹靈、布洛芬和撲熱息痛,以及營養補充劑,如維他命C、鈣和鋅。

研究發現,比起吃不含鹽藥物的人,服用含鹽藥物者中風的機率增加22%,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則多了7倍,死亡機率增加28%,而受試者通常服藥不到4年,健康就開始出問題。

主持這項研究的鄧迪大學學者喬治(Jacob George)表示,眾所周知,高鹽分會造成高血壓,導致中風,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喬治指出,這些藥物和營養補充劑不用處方,就可以在藥房買到,民眾必須注意這類型藥物潛藏的風險,小心服用,而藥廠則應該減少產品的鹽分。他呼籲,為了保護大眾,所有藥品都應該標示鈉鹽含量。

 

鄭醫師補充:

大案是少用含癌的發泡錠,不管是止痛藥、感冒藥或者是維他命C甚至是鈣和鎂等等,減少相關心血管健康風險。有使用鈣鎂來助眠的人,如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家族史的人,建議使用其他非發泡型的營養補充品或者天然食物來源來替代。

參考文獻:

George J, Majeed W, Mackenzie I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sodium-containing effervescent, dispersible, and soluble drugs: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BMJ 2013;347:f6954. DOI:10.1136/bmj.f6954. Available at: http://www.bmj.co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風患者 心肌梗塞風險高23%

 

痛風將提高心肌梗塞的機率。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分析七十多萬筆健保資料,發現痛風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一旦檢查出尿酸過高,要減少攝取肉類、海鮮和酒。(陳映竹報導)

 

長庚研究團隊追蹤2000年到2008年間、七十多萬筆健保就醫資料,發現痛風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羅淑芬進一步分析,二十到四十四歲痛風患者的風險更增高59%,也就是年輕的痛風患者也要預防心肌梗塞發生。

羅淑芬解釋,痛風患者可能會同時罹患一種或多種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可能成為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過去治療痛風大多專注在關節炎的症狀及尿酸值的控制,但應該也要兼顧痛風可能產生的其他疾病,一旦檢查發現尿酸過高,要減少肉類、海鮮、啤酒等食物攝取,防止心肌梗塞的發生。

鄭醫師補充:

痛風本身就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痛風患者容易合併其他代謝失調,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因此,痛風代表一種代謝性失調。

此外,痛風患者大部分有尿酸過高的問題,尿酸對身體而言,很多人並不清楚是一種抗發炎物質或者抗氧化物質:

http://www.webcitation.org/query?url=http://www.geocities.com/hotsprings/3468/uric_acid-peroxynitrite2-98.html&date=2009-10-26+00:12:14

身體額外製造尿酸,另一項作用提醒我們身體發炎狀況可能存在,因此,尿酸高不只要留意飲食,更要針對潛在的身體發炎作了解與控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