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功能醫學新知探討 (3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婦科私語-治療肌瘤、肌腺症 別輕易切除子宮

中國時報【魏怡嘉╱台北報導】

有些中年婦女子宮長了肌瘤或是子宮肌腺症,由於已經完成生產任務,為避免日後復發的危險及麻煩,會主動問醫師「是不是乾脆把子宮拿掉好了」?醫師表示,依現在的治療技術,在保留子宮的前提下,已可以把疾病控制得不錯,加上子宮切除後,會連帶影響卵巢功能及骨盆腔結構,病患漏尿的機會增加,建議女性不要動不動就「順便」切除子宮。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就身體的整體結構來看,子宮不是只有生育功能而,其與卵巢的血管相連,如果切除子宮,會使得20%的卵巢功能受損,進而使得荷爾蒙分泌不足,容易提早老化、皮膚變差

曾志仁指出,子宮位於骨盆腔內,子宮拿掉到後,原來的位置就空了,骨盆腔結構改變,女性容便易漏尿,所以不是子宮拿掉就什麼事都沒了,還是會有一些副作用。如果不是嚴重到非要拿掉不可的疾病,女性還是不要輕言放棄子宮

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表示,由於子宮拿掉之後,會影響卵巢的血流,進而影響荷爾蒙的分泌,有研究指出,女性會提早1∼2年更年期,還有不少女性會出現漏尿的情況

另外,有些女性擔心拿掉子宮後會影響性生活,蕭國明指出,基本上如果沒有動到子宮頸,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拿掉子宮,對許多女性來說,心理的衝擊往往大過生理!蕭國明指出,有些女性會覺得,拿掉子宮好像就不是完整的女人了,所以在女性病患決定是否拿掉子宮之前,醫師最好要將一些可能出現情況,完整分析給病患聽,畢竟子宮拿掉就無法回復,而每個人的狀況不一,必需因人而異個別評估。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看診時,常不時會聽到一些女性求診者,抱怨因為子宮肌瘤或者子宮肌腺症,做全子宮摘除後,身體狀況明顯下滑,更年期提早報到,體力明顯下滑甚至影響到睡眠以及心情的狀況。子宮肌瘤是否一定要全部摘除?部分切除會比較好嗎?為何醫師不做部分切除?

對婦產科醫師來說,部分切除比全切除來得更麻煩,而且健保給付比較低。

這篇報導把婦產科醫師的誠心建議寫出來,提醒有子宮肌瘤的患者,最好別輕易任由醫師做全子宮摘除,因為容易產生後遺症,況且一旦發生,往往悔之莫及。不管是子宮肌腺症或者是子宮肌瘤,以功能醫學的整合觀點來看,一定存在雌激素代謝功能障礙,若能透過相關檢測來查明問題所在,針對身體功能失衡坐直接處理,往往可以幫助病灶縮小,甚至不必動刀,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白天貪睏 糖尿病增

 

 

 

 

 

白天午睡睡太久、老是感覺昏昏欲睡,小心糖尿病威脅!日本東京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白天一直感覺昏昏欲睡、午睡時間過長,都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而縮短午睡時間對健康較有益處

日本東京大學山田朋英博士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研究作者分析瑞典、西班牙、芬蘭、德國、美國與中國等十份研究報告發現,白天昏昏欲睡、午睡時間長短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息息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白天如果老是昏昏欲睡,糖尿病風險便增加百分之五十六。白天午睡時間超過六十分鐘,糖尿病風險也會上升百分之四十六。白天午睡時間少於六十分鐘,糖尿病風險較不會明顯增加。研究認為,白天睡覺時間不超過四十分鐘,糖尿病風險就不會受影響。午睡時間在四十分鐘內,最為理想,一旦超過四十分鐘,糖尿病風險就會急速上升。

研究人員解釋,白天午睡時間過長,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干擾晚上睡眠所導致。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臟動脈阻塞、中風、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整體死亡率有關。

研究人員補充,有些研究發現,白天午睡時間少於三十分鐘,可讓精神更集中,對提升動作、運動技巧也有好處。一個人在睡眠進入深層腦波慢波期之前就醒來,午睡時間就會縮短。午睡時,睡眠一旦進入深層腦波慢波期,而正常睡眠周期又受到干擾,就容易出現「睡眠遲惰」現象,此時這人就會感覺頭昏腦脹、精神不濟,甚至會比午睡前更疲累、更沒精神。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主要提醒大家兩部分:

第一:適當午睡,可幫助放鬆,提昇專注力以及工作效率。

第二:午睡太久,代表身體需要調養,白天才會睡超過一個小時。糖尿病患者,體力以及精神易受影響,因為血糖代謝與能量產生效率息息相關。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大腦區域的胰島素效率也不佳,因此,導致大腦的血流量會降低,讓大腦細胞易肌餓,缺乏能量來源,自然白天會感到嗜睡。

如何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與運動,幫助能量以及腦血流提升,是保健的關鍵。功能醫學的臨床實務能提供實際而有效的改善,建議大家不妨多了解以及應用。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ispatchtribunal.com/excessive-daytime-napping-linked-with-increased-diabetes-risk/56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太油 當心身體發炎!

英國最新研究發現,血液膽固醇濃度過高,很容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還會引起組織受損,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團隊近日在《細胞報告》期刊(CellReports)發表上述研究成果。研究顯示,血液一旦含有高濃度膽固醇,白血球中的單核細胞就會大量聚積到重要器官組織,而這批單核細胞會促使組織發炎反應加劇,組織受損便更為嚴重

研究首席作者凱文‧伍爾拉爾德表示,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團隊運用藥物讓老鼠血液充滿高濃度脂肪,這種情況雖然不常見,但有些人因先天基因因素,或吃太多油膩食物,也可能讓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極度飆升。

現代生活方式與血脂濃度過高息息相關。這些血液中的脂肪來自平常所吃的食物、飲料,舉例來說,一杯拿鐵咖啡就含有不少飽和脂肪,有些人一整天會喝好幾杯。若一直吃蛋糕、餅乾、烘焙點心,就會讓血液中的飽和脂肪濃度居高不下,而這會促使血液裡的單核細胞遷移到組織周圍,造成危害。研究人員解釋,血液會維持平衡狀態,因此細胞與其他物質會視情況遷移到組織周圍,以維持平衡。

研究團隊觀察到,當飽和脂肪濃度上升,遷移至組織器官的單核細胞就會轉變成巨噬細胞,部分細胞又會轉變成泡沫細胞,接著,這些泡沫細胞、巨噬細胞進一步產生「CCL4」訊號分子,吸引更多單核細胞進入組織。研究人員認為,未來或許可以研發新型藥物,以阻斷這整個過程,避免單核細胞聚積血管、器官,造成傷害。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的膽固醇是身體自行合成的,外來的只佔15-20%。而攝取較多的膽固醇,身體反而會降低自行合成膽固醇的比例。在此,要提醒大家,膽固醇濃度升高,是身體新陳代謝出問題,主要原因不是攝取太多膽固醇食物。因此,根本改善身體新陳代謝能力,控制膽固醇濃度,可以降低身體發炎風險。

新陳代謝不佳與發炎,是健康警訊,萬不可輕忽,在臨床上經常一起出現。根本改善體質,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改變(適當飲食、運動以及充足睡眠),再利用營養補充,改善營養缺乏以及加強身體排毒,將能有效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與發炎,讓細胞減輕負擔恢復活力,真正拾回健康。

參考文獻:

  1. 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s Modul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Extravasation of Ly6C/Gr1low Monocytes

    Saja, Maha F. et al.
    Cell Reports

http://www.cell.com/cell-reports/abstract/S2211-1247(15)0089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D 可防黃斑部退化

不少研究發現,維生素D與骨骼健康、癌症風險有關。美國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維生素D也會影響眼睛健康,若維生素D很充足,或許可以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眼科期刊》(JAMA Ophthalmology)。

研究團隊發現,維生素D不足,且具有特殊高風險基因的女性,特別容易出現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其罹病風險是維生素D充足、沒有特殊高風險基因者的六點七倍之多

研究第一作者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公共衛生與健康專業學系副教授艾咪‧米蘭表示,不少人都聽說過一種說法,吃胡蘿蔔可以保護視力。事實上,有很多方法可以攝取到充足營養,以維護眼睛健康,而攝取充足維生素D也是其一。從研究結果來看,如果一個人本身就帶有退化性黃斑部病變高風險基因,攝取充足維生素D或可幫助降低罹病風險。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央,在黃斑部,聚集大量感光受體。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時,甚至會致盲。這種疾病會影響一個人的中央視力,當這人閱讀或開車時,就可能受阻礙。眼睛看東西時候,好像有雨水聚集於鏡頭中央,讓人看不清楚。

研究團隊分析一千兩百三十名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年齡介於五十四歲到七十四歲,研究人員不但分析她們的眼睛健康狀況、是否有高風險基因,也觀察其血液維生素D濃度高低。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當人體皮膚接觸紫外線時,就會主動合成維生素D。多數人每天只要讓百分之十的皮膚接觸陽光,持續曬太陽十五到三十分鐘,就能獲得足夠維生素D。維生素D飲食來源則包括營養強化牛奶,以及鮭魚、鯖魚等富含油脂魚類。

鄭醫師補充:

過去研究,只是針對維生素D的濃度缺乏和黃斑部病變做研究,發現的確有關:

http://www.webmd.com/eye-health/macular-degeneration/news/20110411/vitamin-d-levels-may-affect-macular-degeneration-risk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是把基因檢測納入,做為當事人特定體質是否較弱的根據,再配合營養是否充足來做研究,如此比較有說服力,因為體質若是先天的,後天還可以靠營養來加強補足。這項研究報導就是很好的例子。是否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目前基因檢測都很方便,了解自己體質的弱點,預先補強,現代的預防醫學可以做得更早更精確。

參考文獻:

  • Amy E. Millen, Kristin J. Meyers, Zhe Liu, Corinne D. Engelman, Robert B. Wallace, Erin S. LeBlanc, Lesley F. Tinker, Sudha K. Iyengar, Jennifer G. Robinson, Gloria E. Sarto, Julie A. Mares.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Status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by Genetic Risk. JAMA Ophthalmology, 2015; DOI: 10.1001/jamaophthalmol.2015.27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研究:男性不孕 應先檢查口腔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根據統計,有近九成的成年人都患有嚴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可說是罹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了。而日前德國研究發現,高達五成以上的不孕症男性病患,在治療牙周病之後,成功地讓另一半懷孕。 

對此,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表示,因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器官健康問題會相互影響,一個器官的病變也必將影響到其它器官。在國際上已有許多期刊與研究指出,牙周細菌隨著唾液到達心臟等各處臟器皆會產生疾病,甚至會引起中風,而牙周病細菌及其毒素很容易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的生殖器官時,可能造成精子不健康,導致受孕困難。 

也有研究證實,牙周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會大大增加,而因牙周病導致的掉牙例子更是層出不窮。與牙齒至少25顆的人相比,牙齒數小於等於24顆(正常成年人應為32顆牙齒)的人中風危險增加57%。牙周炎對心臟的損害甚至超過吸煙! 

曾收治過一名53歲的不孕症病患的陳俊龍醫師表示,這名黃姓病患因生活離不開煙、酒、檳榔,再加上坐息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造成牙齒的不健康,罹患嚴重牙周病,因此牙齒一顆顆的離開了我的口腔,甚至讓臉形改變,但是接受治療後,可以重新品嚐美食,還生了雙胞胎,可說是老來得子。 

陳俊龍醫師解釋,德國研究提及牙周病導致不孕症,其理論基礎是以免疫系統為出發點,以男性的免疫系統來說,精子是外來物,為了能讓精子存活,睾丸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免疫功能,所以只有免疫力較強的男性才會有「合格」的精子,目前臨床上證明牙周菌卻可殺死精子或使精子失去活動力。

鄭醫師補充:

根據研究,牙周病這種慢性發炎,影響的往往不只是口腔健康,已經發表的研究包含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呼吸系統以及腎臟疾病,包含女性懷孕的流產以及早產,都被證實有直接關係: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07/110705071548.htm

http://www.ejgd.org/article.asp?issn=2278-9626;year=2013;volume=2;issue=2;spage=102;epage=108;aulast=Balakesavan

 

牙周病可能導致導致男性不孕的研究非常多,類似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boldsky.com/pregnancy-parenting/basics/2014/does-fertility-depend-on-dental-health-20140204182114.html

也就是說身體的慢性發炎,會殺精,導致受孕困難。因此男性不運的身體檢測與改善,絕不可忽略慢性發炎這部分。

除了積極配合專業治療牙周病外,努力潔牙,營養品補充可以考慮維他命C、E、鋅、肉鹼、輔酶Q10、Beta胡蘿蔔素以及茄紅素等等,都有相關研究支持可以改善男性不孕狀況:

http://www.naturopathiccurrents.com/articles/male-infertilit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他汀類藥物升失憶、肌疼、糖尿病風險

史他汀類藥物(Statins)可幫助減少壞膽固醇,減輕動脈粥狀硬化相關疾病風險。不過這種藥物猶如兩面刃,雖然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但也可能引起記憶喪失、肌肉疼痛、糖尿病風險上升等副作用。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史他汀類藥物可能損害幹細胞功能。因此患者進行預防性用藥時,更要謹慎評估用藥利弊得失。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生理學-細胞生理學期刊》(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CellPhysiol-ogy)。

當血管內部出現斑塊,就會逐漸出現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導致心臟病、中風、死亡等嚴重疾病。史他汀類藥物可以阻止肝臟製造過多膽固醇,讓患者「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濃度下降。

在血管斑塊形成、破裂過程當中,免疫細胞巨噬細胞扮演重要角色。巨噬細胞會吃掉堆積於血管壁上的脂肪,並在血管受損之處吸引更多巨噬細胞、其他細胞,以及發炎相關蛋白質。因此血管壁發炎現象加劇,斑塊越會堆積,動脈就會開始狹窄。此外,巨噬細胞也會分泌酵素,讓斑塊更容易破裂,當斑塊掉入血液當中,就會形成血栓,引起中風、心臟病。

巨噬細胞主要是骨髓中的幹細胞分化而成。過去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曾觀察到,間質幹細胞也會分化成巨噬細胞,而全身都可以發現間質幹細胞蹤影。骨髓幹細胞主要分化成血液細胞,間質幹細胞則可以分化成骨骼、軟骨、肌肉細胞、巨噬細胞等各種細胞型態。

在這次研究當中,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更發現,長時間使用使他汀類藥物會抑制間質幹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因為巨噬細胞減少,發炎反應就減輕,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管中的斑塊也變得較穩定。

鄭醫師補充:

降膽固醇藥物是兩面刃,雖然減少身體膽固醇的合成,但因為抑制體內自己自行合成Q10的能力,因此粒線體功能也隨之下降。之前研究皆露的失憶、肌肉疼痛以及糖尿病等疾患與粒線體功能皆有相關,這篇最新研究更進而提到史他汀類藥物會損害幹細胞,雖然在股隨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過程中,減少粥狀動脈硬化的病理變化是有幫助的。然而幹細胞是身體修復再生的關鍵,也就是說,一旦長期依賴史他汀類藥物控制膽固醇,直接會造成身體自行修復之能力直接下降。因此,使用降膽固醇藥物的標的若能透過其他療法來取代,得到類似功效,應該積極嘗試。

日前我參加功能醫學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研習,確認動脈硬化、高血壓以及冠狀動脈疾病,與細胞本身的發炎、自由基過多及營養缺失等原因有直接相關。透過功能醫學檢測與營養調整的整合療法,往往能幫助當事人根本回復健康,甚至完全捨棄藥物依賴,在美國甚至有醫學中心直接成立功能醫學部門提供就醫民眾更好的醫療選擇。

參考文獻:

The Impact of Statin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Cells Provides a Novel Explanation for Their Pleotropic Beneficial and Adverse Clinical Effects.

, , , , , ,

http://ajpcell.physiology.org/content/early/2015/07/23/ajpcell.00406.20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移植腸道細菌 可能改變個性

腸道寄生菌可能與個性有關。澳洲報導,童年時期受到壓力可能影響腸道寄生菌發展,影響成年時期心理狀態,個性大膽或害羞民眾,腸道寄生菌狀態可能各有不同,腸胃有功能不佳者,合併憂慮或焦慮的機率也比較高,因此研究推斷改變腸道細菌,有可能改變外在行為。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先區分性格較為害羞與勇敢激進老鼠,藉由排泄物培養腸道寄生菌,再將細菌分別植入實驗室所飼養的無菌老鼠中,發現植入害羞老鼠的腸道寄生菌,實驗老鼠生活態度轉變較為保守,若植入勇敢激進老鼠的腸道寄生菌,實驗老鼠的生活態度轉為較激進。

從培育實驗老鼠也能發現,假使讓研究母鼠生出小鼠,不刻意隔離區分,幼鼠會應生活壓力而改變個性,如果研究母鼠生出小鼠後,研究人員立即區隔,避免腸道可能因母親而有寄生細菌,發現小鼠的皮質醇激素較高,讓小鼠個性比較安定,行為比較容易受到控制,也代表著性格可能腸道細菌影響。

研究學者PremyslBercik表示,曾有研究指出,使用抗生素改變老鼠腸道寄生菌生態,可以改變老鼠行為,然而移植腸道寄生菌目前則是較少見作法,剛出生小鼠面對生活壓力時,會同時調整改變腸道寄生菌樣態,顯然早期生活壓力會反應宿主與寄生微生物,然而移植腸道細菌,也可能會改變實驗對象性格。

鄭醫師補充:

腸道細菌會直接影響個性,無獨有偶,美國俄亥俄州的人體研究也證實的確相關。

許多容易焦慮或者憂鬱的人,往往有腸道功能失衡的狀況,治療過程中,針對腸道菌叢失衡,改善腸道功能一起調整,改善的速度往往是立竿見影。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ytimes.com/2015/06/28/magazine/can-the-bacteria-in-your-gut-explain-your-mood.html

參考文獻:

  1. Lisa M. Christian, Jeffrey D. Galley, Erinn M. Hade, Sarah Schoppe-Sullivan, Claire Kamp Dush, Michael T. Bailey.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emperament during early childhood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5; 45: 118 DOI:10.1016/j.bbi.2014.10.0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含制酸劑胃藥 染菌風險多5倍

●國衛院研究 制酸劑降低胃酸分泌 也降低殺菌力  

●國人每年吃掉22億顆胃藥 疊起來有6,693座101大樓高

 

許多國人有藥物傷胃的迷思,主動要求醫師開胃藥,其實,胃藥也會傷胃。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本土第一個胃藥與沙門氏菌感染的研究,發現服用強力制酸劑「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的病患,感染沙門氏菌風險是一般人五倍。

根據統計,國人一年吃掉廿二億顆胃藥,其中制酸劑就高達十七億顆以上,藥費超過十三億元,以單顆藥品厚度零點二公分計算,國人每年服用的制酸劑疊起來有六千六百九十三座一○一大樓,吃藥搭配胃藥,是國人普遍的習慣。

沙門氏菌是最常見的腸胃道感染菌之一,國衛院研究團隊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二○○○年至二○一○年,因感染沙門氏桿菌住院病患與一般病患約七萬多名。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主治醫師郭書辰表示,使用PPI的患者,感染沙門氏菌風險是一般人五點三九倍,停藥一周者為三點二倍,停藥一個月以上,感染風險與一般人無異;除了PPI,服用一般制酸劑「組織胺阻斷劑」的民眾,感染沙門氏菌風險為一點八四倍。

郭書辰說,人體有許多防衛機制可抵抗腸胃道細菌感染,如胃酸可殺菌,腸內好菌可抗壞菌。但胃食道逆流、胃潰瘍患者因胃酸分泌過多,需服用制酸劑降低胃酸分泌,同時也降低胃酸的殺菌力。抗生素、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藥如阿斯匹靈等,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所長齊嘉鈺說,研究結果並非建議民眾不要吃胃藥,而是呼籲民眾,胃潰瘍等症狀緩解後,應停藥並留意日常飲食衛生。郭書辰表示,功能性胃痛,例如上台報告前緊張,吃完胃藥不痛後就應停藥;若胃痛與飲食不正常有關,應改善飲食習慣,至於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建議尋求醫師意見,不要議自行服藥。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廖偉智表示,並非所有藥物都傷胃,有時多吃胃藥反而影響藥物吸收。開業藥師易麗珍表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或組織胺阻斷劑皆為處方藥,需照胃鏡,確認有潰瘍等才會開立,市售胃藥、胃散多含碳酸氫鈉、碳酸鈣,長期服用可能脹氣;胃乳及胃乳片含鋁、鎂等重金屬,長期服用可能便秘、腹瀉。

鄭醫師補充:

長期服用胃藥,抑制胃酸,導致胃酸原本的殺菌力降低,增加腸道感染風險。類似的研究結果,國外早有諸多研究證實。

如何幫助胃酸正常分泌,維持正常消化功能又能避免症狀,最好藉由整合醫療來著手,一旦出現腸道菌叢失衡甚至是腸道感染風險,務必及早醫治,因為腸道菌叢失衡引其的後遺症相當多,最好不要等閒視之。

類似研究的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588238

參考文獻:

Clin Infect Dis. 2014 Dec 1;59(11):1554-8. doi: 10.1093/cid/ciu628. Epub 2014 Aug 4.

Association between recent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nontyphoid salmonellosis: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0913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菠菜綠花椰菜 可降低白內障風險

綠花椰含有豐富維生素E,擁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幫助減少罹患白內障的機率。【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隨著年紀增長,眼睛不敵時間摧殘跟著老化,白內障也就悄悄找上門。根據統計,60歲以上國人的白內障發生率約80%,70歲以上約90%。國外研究發現,補充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例如菠菜和綠花椰菜,可以降低罹患白內障的機率最高達27%。

 

眼睛的水晶體原本是清澈透明的,但隨著眼球老化,水晶體混濁,阻擋光現進入而造成患者視力模糊,這就是白內障的成因。事實上,不只是老年人才會罹患白內障,近年來3C產品推陳出新,民眾往往用眼過度,白內障的發生率有年輕化的趨勢。

補充菠菜、酪梨、堅果 降低罹患白內障機率

除了讓眼睛適度休息,還有其他方法減少罹病機會嗎?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中國大陸的青島大學醫學院探討過去27個包含24萬名以上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維生素含量較高的話,可以減少人體眼部罹病的機會。

其中,攝取食物和保健食品中的維生素E,可以降低因為年齡老化而罹患白內障的機率最高達27%,這項研究已經發表於《公共衛生營養》(Public Health Nutrition)期刊。而報導指出,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菠菜、綠花椰菜、酪梨、貝類、全穀類、堅果、種子、植物油等。

 

每天7毫克維生素E 降低白內障風險

研究員指出,維生素E是眼睛水晶體中很強的抗氧化劑,每天攝取超過7毫克的維生素E,對於降低老化引起的白內障有不錯的效果,而血液中的維生素E含量越高,罹患白內障的機率就越低

太陽眼鏡+維生素E食物 雙管齊下保護眼睛

研究員表示,日常中的陽光、環境汙染都會造成水晶體內部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導致水晶體的抗氧化功能下降,罹患白內障的機率隨之升高。因此,當民眾享受美好的艷陽天時,應該配戴太陽眼鏡,以及攝取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保護眼睛。

研究員指出,補充維生素E永遠不嫌晚,不過越早開始越好。另外,對眼睛有益的抗氧化物不只維生素E,研究員表示,蔬果中含量豐富的維生素C也能維持眼睛健康。

提醒民眾,白內障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代人每天緊盯電腦和3C產品螢幕,長期下來對眼睛是不小的傷害,年輕族群也有可能提前眼睛老化。因此,避免用眼過度、配戴太陽眼鏡之外,不妨再適量補充維生素E的食物,降低罹患白內障的機率。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維生素C或者維生素E,都是抗氧化作用。因此身體有足夠的抗氧化營養,可以降低白內障的罹患風險。

預知自己體內抗氧化營養來源是否足夠?有相關的功能醫學檢測可以直接偵測,不必擔心有補過頭或者亂補的風險。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591715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google.com.tw/url?url=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093662/Could-spinach-stop-cataracts-Eating-foods-rich-vitamin-E-cut-chances-developing-eye-disorder-quarter.html&rct=j&frm=1&q=&esrc=s&sa=U&ei=szhlVYWvDYWimQXZoAE&ved=0CCMQFjAC&usg=AFQjCNHhwsttwbS0JpaJj7SRFPQLuEoWxA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充益生菌少負面情緒?

 
益生菌常被認為能調整胃道機能,改善健康,有些說法還需要更多證據,然而荷蘭萊頓大學研究指出,益生菌不只是改善腸道健康,也可能改善心情。

萊頓大學研究人員賽拉羅表示,針對四十名無精神疾病的受試者,隨機分兩組,一組服用含八種益生菌的粉末,另一組服用安慰劑。結果顯示,服用益生菌粉末的人,較少出現負面想法與悲傷情緒。研究人員表示,儘管研究處於初期,需要更多研究樣本,但顯示益生菌很可能對改善負面情緒有助益。

坊間不少民眾習於服用益生菌來輔助改善消化問題造成的不適。腹瀉的人常希望透過服食益生菌產品來緩解,如果是腸躁症造成腹瀉,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有顯著效果,建議患者使用相關產品前與醫師充分討論。

腸躁症的症狀其實非常多元化,主要症狀是腹部絞痛或不適,合併排便習慣的改變如腹瀉或便祕等,而且症狀多半發生在清醒的時候。此疾病的診斷必須排除其他腸道疾病,如感染、腫瘤等。

醫師表示,腸躁症的分類可分為腹瀉、便祕、混合及其他無法歸類者等4型。要診斷腸躁症必須先排除其他疾病。患者常合併腹痛在排便後會緩解、腹痛會合併排便次數改變(腹瀉或便祕),腹痛會合併糞便變軟或變硬等。

鄭醫師補充:

許多容易焦慮或者沮喪的患者,往往合併有腸道問題。一般都會被誤以為是心情影響到腸道功能,其實,對某些患者來說,可能是相反的。也就是腸道功能不佳,導致容易沮喪以及焦慮,對於整合醫學有認識的醫師來說,這是常識,然而一般習慣開藥的醫師,鮮少有這方面的觀念以及治療的概念。

這方面的研究這幾年慢慢累積相關的研究,但如何挑選自己適合的益生菌來直接改善腸道菌叢失衡,針對免疫失衡的部分做直接的調整,其實有相關的檢測可以提供專業醫師以及當事人參考。沒有這方面得參考數據,可以退而求其次,選購研究證實有效的相關產品。

參考文獻:

Steenbergen L, Sellaro R, van Hemert S, Bosch J, Colzato 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test the effect of multispecies probiotics on cognitive reactivity to sad mood.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5.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91591150008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攝取大量高脂肪食物 易患心理疾病

新頭殼newtalk 2015.03.28 林介平/編譯報導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攝取大量的高脂肪食物,不僅容易罹患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生理疾病,甚至還會影響行為,增加憂鬱等相關心理疾病的風險。

這篇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的實驗顯示,高脂肪食物飲食會改變人體腸道內微生物群系。路易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改變可能讓人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研究人員餵食實驗用老鼠高脂肪飲食,然後採取老鼠的腸道微生物,植入並不肥胖的老鼠體內。他們發現與高脂肪相關的微生物造成了焦慮加劇、行為重複及記憶受損等問題。此外,牠們出現許多身體受損的後果,像是腸道通透性提高及發炎標記。腦部發炎的跡象亦很明顯,可能造成行為改變。

《生物精神病學》期刊主編克里斯托博士(Dr. John Krystal)表示,「這篇報告顯示高脂肪飲食損害腦部健康,部分原因是擾亂腸道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的共生關係。」

雖然這個領域仍有需要進行許多研究,這項研究強調出即使沒有糖尿病,高脂肪飲食仍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鄭醫師補充:

不當飲食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衡,這是諸多研究早已證實的理論。而腸道菌叢失衡會進一步影響心情,導致焦慮以及憂鬱的機率提升,也有不少研究佐證。因此,飲食是當與否,除了營養因素之外,是否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衡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要了解腸道菌叢失衡與否?得先透過相關的功能醫學檢測來越認。一旦發現異常,除須評估以及改變當事人的飲食外,腸道菌叢失衡也可以透過相關療法來改善與恢復健康平衡。

 

  1. Annadora J. Bruce-Keller, J. Michael Salbaum, Meng Luo, Eugene Blanchard, Christopher M. Taylor, David A. Welsh, Hans-Rudolf Berthoud. Obese-type Gut Microbiota Induce Neurobehavioral Changes in the Absence of Obesity.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5; 77 (7): 607 DOI: 10.1016/j.biopsych.2014.07.0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抗生素治肺炎 竟使她腸道細菌大繁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抗生素能救命但也可能造成問題,因為抗生素能殺死危害人體的細菌,但也可能影響人體原有的細菌生態。就有一名郭姓女子因為肺炎住進加護病房,經過一個星期的抗生素和呼吸器治療,肺炎終於改善。然而他卻覺得肚子發漲,沒有解便,也沒辦法進食,檢查後才知道病人感染了困難梭狀桿菌。

抗生素一刀兩面 沒細菌感染勿濫用

成大醫院內科部加護重症科謝宗達醫師表示,困難梭狀桿菌感染常見症狀是腹瀉和腹痛,有時伴隨發燒,像個案這樣腸阻塞的狀況並不多見。平常人體就有困難梭狀桿菌於腸道中,但數量不多不足以致病。但若不幸遇上病患細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療,此時一般細菌大多被殺死,剩下幾種天生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就容易大量增殖,困難梭狀桿菌就是其中之一。

而大量繁殖的「困難梭狀桿菌」會產生大量毒素,對病人的腸道上皮就會造成損傷,輕則腹瀉,重則造成毒性巨結腸症,甚至需要將大腸整段手術切除才能避免死亡。而謝宗達醫師也說,雖然感染困難梭狀桿菌的病患,以藥物治癒機率達8成,但要當心部分仍會復發。所以,最重要的是減少抗生素濫用,如果病患沒有細菌感染,其實根本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鄭醫師補充:

抗生素是好壞菌通殺,唯一殺不了的就是抗藥性的菌種,這篇報導提到的困難梭狀桿菌,原本在一般人的腸道就存在,只是為數有限,因為其他菌種也存在的關係。唯有當其他菌種被抗生素消滅之後,這些抗藥性的少數族群才有機會趁虛而入,導致腸道菌從失衡進而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消化和吸收。

國外研究發現,服用抗生素時,如果搭配益生菌的補充,可以降低42%的腹瀉發生率。之所以腹瀉或者便秘,都是抗生素導致腸道菌叢失衡的結果:

http://www.webmd.com/digestive-disorders/news/20120508/probiotics-reduce-antibiotic-diarrhea

建議大家選購經過臨床實驗驗證有效的益生菌,也就是有醫學期刊證實的產品,效果較為顯著。此外,服用抗生素的時間應該和益生菌得服用必須錯開,不然,益生菌也跟著被抗生素消滅,效果可是會大打折扣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性功能障礙 部分肇因心血管病

 
部分男性的性功能障礙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提早篩檢可以提前發現潛在問題,避免急性發作造成的痛苦與醫療花費。

美國國衛院生殖醫學研究員亞歷山大‧伯蘇薩克表示,如果醫師能發現患者的性功能問題與心血管疾病相關而提早介入,或許能減少日後重症發生的風險。

泌尿科醫師表示,重點是透過診斷仍是找出陽痿因素,針對病因進行生活調整、藥物治療,才可能改善。

醫師指出,勃起是由流到海綿體的動脈血流所控制,因此勃起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常和動脈粥狀硬化,阻礙動脈血流的程度,具有相當的關聯性。除了篩檢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建議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戒菸、減重、運動等。同時治療代謝問題,例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

醫師進一步解釋,許多勃起功能障礙的病人,往往伴隨有高血壓而必須服藥控制。在控制高血壓時,尤應注意降壓藥物的選擇;控制藥物有許多不同種類。這些藥物經由不同藥理機轉,達到調控血壓作用,也會帶來不盡相同的效果。

統計顯示,四十歲以上民眾約有兩成有性功能障礙,每五個男人就有一個有性功能異常問題,而且隨著年紀增加遞增,其中三成出現性功能障礙問題民眾伴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

鄭醫師補充:

服用降血壓藥物,不少高血壓患者會產生勃起功能障礙,這在臨床上常見。

代謝症候群的問題,例如血脂、膽固醇以及血糖代謝異常,往往會合併出現血管硬化以及血管疾病問題。性器官勃起必須靠血流灌注,血管有問題,灌注效果以及效率必然不佳,諸多研究告訴我們,決不可輕忽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影響,性功能往往也會受衝擊。

透過生活行袋以及積極的營養療法根本改善代謝症候群,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90227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破紅酒迷思 小酌對健康無益

【台灣醒報記者王傳強綜合報導】小酌紅酒有益健康是個迷思!根據刊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分報告顯示,酌量飲紅酒只對65歲以上婦女的健康有益。至於50至64歲的男性,則也僅有「少許」益處。這份由橫跨英國與澳洲3所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如將飲酒習慣徹底排除,對身體健康也是有利而無一害。

《彭博社》報導,過往民間有個迷思,就是酌量飲紅酒能夠增加壽命,並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根據倫敦大學、南安普敦大學與雪梨大學等3間橫跨英、澳的研究顯示,如果將研究標準以更嚴謹的條件執行,會有不同的結果。

【65歲以上女性】研究顯示,酌量飲紅酒對50至64歲的男性健康,僅有「少許」的益處,對65歲以上的女性則有較大的健康助益。這項研究是根據1998至2008年期間,追蹤歲數高於50歲的年長者所作,研究人員試圖藉由區隔出許多飲酒者與無飲酒者的相關條件後,推論出更精準的結果。

研究指出,過往的研究並未分離出無飲酒者與曾為飲酒者、但已斷飲的族群。兩組的差別在於,後者雖也是無飲酒者,但身體健康並不比從未飲酒的族群來的好,這會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此外,新的研究也將年齡、肥胖與抽煙等因素一併考量。

【戒酒益處多】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飲酒為導致癌症與肝硬化的主要成因,每年約造成330萬條人命的損失,約占6%的全球年死亡比例。飲料產業過往霸占酒精對人體健康的解釋權,多次提出酌量飲酒對健康有益的結論。但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就算極少量飲酒的人,如將酒精徹底排除在日常生活外,對身體健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決定。

澳洲大學健康政策教授道比表示,「專業人員應該在飲酒議題上,更小心處置。」他指出,醫療人員應警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就算少量飲酒,也對健康有影響。他表示,許多酒精的研究充滿瑕疵,例如會參與酒精對健康研究的參與者,通常會比一般大眾來的健康許多,因此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

 

鄭醫師補充:

小酌,無法攝取足夠劑量的超強抗氧化物:白藜藘醇,一天得喝兩三千瓶紅酒的量才能達到所謂的療效,未達保健效果先喝掛。因此想從紅酒飲用來達到保健功效,難上加難。真的想透過紅酒中的抗氧化物來保健?不妨利用現成的營養補充品,直接攝取高劑量的白藜藘醇最直接。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5-02-10/that-glass-of-merlot-may-not-actually-be-good-for-your-health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累又肥還失眠嗎?小心身體正在發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你容易累、減肥又瘦不下來、又睡不著嗎?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及演譯基金會共同發布的「2014年身體小毛病代表字」中,「累」、「肥」、「眠」、「冷」、「澀」就躍登身體小毛病前五大代表字。該集團技術長周家宇表示,累、肥、眠等問題都是身體正在發炎!其實,這些小毛病都稱不上是病,但放著不管就會變成大麻煩,至於身體發炎的三大指標就是鐵蛋白、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以及同半胱胺酸。

根據該項調查發現,慢性發炎還與收入成正比!收入越高的族群,可能賺進了大把鈔票的同時也賠上了健康;而且男性的發炎三大指標數值都較不理想,平均都超過50%,其中鐵蛋白更高達93%。在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男性不理想比例達76.54%,明顯高出女性的32.26%。男性同半胱胺酸指數不理想的比例同樣也高於女性許多,且高達91.23%的男性都不理想,換句話說,每10個男人就有9個嚴重慢性發炎;不過,女性同半胱胺酸表現卻截然不同,年收入越高者,不理想比例愈低,自62.12%降至47.62%。

周家宇技術長指出,鐵蛋白在人體扮演重要的鐵質調節角色,當鐵不足時,會釋放鐵離子供身體使用,過多時則以鐵蛋白的型式儲存鐵質。當鐵蛋白過高時,體內受自由基傷害的風險大幅增加,易引發肝功能失衡、氧化壓力過大等現象;相反的,鐵不足除了會影響運送氧氣的紅血球的品質,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影響甲狀腺素作用,降低能量產生,讓人覺得累、提不起勁。

外傷、感染、發炎時,肝臟都會製造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與致病原或受傷組織結合,用於活化後續免疫反應如補體系統等,因此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為局部發炎或組織受傷時之良好指標。若指數過高,可能是體內受病菌或病毒感染,或是組織存有慢性發炎。另外,胰島素阻抗、腫瘤、抽菸、糖尿病、肥胖也都與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指數偏高有關。

同半胱胺酸的代謝與睡眠、抗壓性、幸福感、快樂、解毒、抗自由基、排重金屬等生理功能密不可分。當體內存有慢性發炎時,會生成大量細胞,耗損大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使維生素B12、B6、葉酸及鋅等物質缺乏,導致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無法代謝而升高;所以,同半胱胺酸偏高是慢性發炎的另一項觀察指標。

周家宇技術長說,「衰老或生病,是因為生理功能長期失衡所造成的。」而傳統健康檢查以疾病篩檢為目的,診斷標準以「參考值」為依據,並無法評估人體生理功能的微小變化。「唯有透過更嚴格的標準『理想值』,才能更早發現關鍵性的微生理變化。」更重要的是,若能在微變化的初期,及早發現並從生活作息、運動、營養著手改善,積極強化人體防火牆-黏膜免疫系統,就能及早阻斷小毛病演變成大麻煩,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鄭醫師補充:

對熟悉功能醫學領域的專業來說,長期慢性發炎是不能忽視的健康警訊。而發炎的數字化可以藉由檢測來呈現以及方便日後作為當事人治療效果的指標,而這篇報導提到的三種檢測,我們在臨床上常作,也都可以透過相關營養療法予以積極改善。以下把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裡面,關於發炎的內容找出來給大家參考,項目出現越多,發炎程度可能更嚴重。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發炎測驗

 

我有季節性或環境的過敏。

 

我對食物過敏,或是我在用餐之後會覺得不舒服(遲緩、頭痛、慌亂等)

 

我在照明不佳、充滿化學物質和/或通風不良的場所工作。

 

我暴露於殺蟲劑、有毒化學物質、大聲的噪音、重金屬和/或中毒的老闆與同事的環境之下。

 

我經常感冒與感染。

 

我有慢性感染的病史,例如肝炎、皮膚感染、口腔潰傷、唇皰疹。

 

我有鼻竇炎與過敏。

 

我有支氣管炎或氣喘。

 

我有皮膚炎(濕疹、青春痘、紅疹)

 

我有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磨損)

 

我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甲狀腺功能不足等)

 

我有結腸炎或發炎性的腸道疾病。

 

我有腸激躁症候群 (痙攣性大腸症)

 

我有神經炎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情緒與行為等問題)

 

我有心臟疾病或是有過心臟病發作。

 

我有糖尿病或體重過重 (BMI大於25— BMI表列印於重建心靈之道伴侶指南供您參考。)

 

我有帕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或是相關的家族病史。

 

我的生活壓力很大。

 

我每星期喝酒三杯以上。

 

我並沒有每星期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喝碳酸飲料 添加物最傷身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吳旻蓁報導】隨著年底尾牙等聚會陸續登場,民眾在享受大餐同時,常習慣搭配冰涼的碳酸飲料,但千萬要注意碳酸飲料可能隱藏大量的糖份和添加物,容易引發骨質流失、加快老化與提高暴力行為的機率,甚至也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

【罹癌機會高】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許惠玉主任表示,多喝白開水可預防結石形成,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喝飲料也可補充水份,卻忽略其中含有高糖份及各式添加物。美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發現,連續8年每天喝1杯以上碳酸飲料的人,罹患腎結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3至33%。

另外,美明尼蘇達大學2010年研究指出,新加坡6萬多名華人長達14年,發現每週喝2次以上高糖碳酸飲料的人,罹患胰臟癌機率比不喝的人高出87%。

如同液態糖果的碳酸飲料,喝太多會加速老化,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2014年研究發現,每天喝約590毫升以上含糖碳酸飲料的人,細胞平均提早老化4.6年。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年3月提出草案,將每日糖攝取建議量由總熱量的10%下修為5%,以成人一天攝取2000大卡熱量作計算,每日糖攝取最好不超過25公克,但一瓶330毫升的碳酸飲料就含約36公克糖,遠超出標準。

【減少飲用身體好】 另外美國天普大學牙醫學院研究發現,一名30多歲女性持續3年每天喝2公升低卡碳酸飲料,吞下前還會將飲料暫含在口中,結果牙齒嚴重受侵蝕且變色,與吸食安非他命3年的吸毒者、吸食古柯鹼51年的上癮者的牙齒作對比,受損程度不相上下。

部分碳酸飲料含磷酸,喝多易造成體內磷過高。磷酸會增加副甲狀腺素分泌,導致骨質流失,使成長中的兒童無法儲存骨本、成人骨質疏鬆。

喝過多碳酸飲料會造成兒童暴力行為的機率提高。美哥倫比亞、哈佛、佛蒙特大學2013年聯合研究,調查近3,000位5歲兒童,發現每天喝4杯以上碳酸飲料的兒童,容易出現衝動、攻擊他人、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機率比一般兒童高出2倍。

也有研究指出,14至18歲的學生喝愈多碳酸飲料,出現暴力行為的比例愈高;一週喝超過5罐汽水的青少年,暴力行為機率比喝4罐以下的青少年高出9%至15%,這樣的比率跟酒精、菸與暴力傾向的關係相當。

 

鄭醫師補充:

這種含糖飲料,常喝既會增加罹癌(尤其是存活率極低的胰臟癌)風險,腎結石,骨質疏鬆,酸蝕牙齒,還會導致孩童過動以及衝動控制問題增加,百害無一利。

含糖汽水,還是少喝為妙!

參考文獻:

1.Mueller NT, Odegaard A, Anderson K, et al. Soft drink and juic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the 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0;19(2):447-455.

http://naturalmedicinejournal.com/journal/2010-03/data-clearly-links-soda-consumption-pancreatic-cancer

2.The ‘Twinkie Defen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ated non-diet soft drinks and violence perpetration among Boston high school students

  • Sara J Solnick,
  • David Hemenway

Inj Prev injuryprev-2011-040117Published Online First: 24 October 2011 doi:10.1136/injuryprev-2011-040117

http://injuryprevention.bmj.com/content/early/2011/10/14/injuryprev-2011-040117.abstract

3.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3 Aug;8(8):1389-95. doi: 10.2215/CJN.11661112. Epub 2013 May 15.

Soda and other beverages and the risk of kidney stone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6763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內塑膠化學濃度高 女提早更年期

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體內某些化學物質濃度較高的女性,比其他婦女提早2到4年停經。這類化學物質常見於塑膠製品與化妝品。儘管這份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ONE)的研究,並未證實接觸化學物質會導致提早停經,但研究人員表示,兩者關聯性值得未來進一步研究。

研究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助理教授古柏(Amber Cooper)說:「和化學物質有關的提早停經,可能導致卵巢功能提早衰竭。」

研究說,研究人員檢驗婦女尿液與血液中111種疑似干擾荷爾蒙自然分泌的化學物質,發現其中15種和提早停經與卵巢功能下降有顯著關連

 

鄭醫師補充:

環境荷爾蒙會干擾動物的荷爾蒙運作,人類亦然,這篇研究報導就是很清楚的例證。

知道自己體內的環境荷爾蒙是否濃度過高?功能醫學實驗是可以提供相關檢測供需要的專業醫師以及大眾來直接了解。

解決之道,當然是少碰環境荷爾蒙的汙染來源以及增加身體排毒能力,尤其是肝排毒的部分。

參考文獻:

Grindler NM, Allsworth JE, Macones GA, Kannan K, Roehl KA, et al. (2015)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nd Early Menopause in U.S. Women. PLoS ONE 10(1): e0116057. doi:10.1371/journal.pone.0116057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1605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困難梭菌腹瀉拉不停 吃大便也能治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醫藥治療出奇招!「困難梭菌」是一種相當難纏的腸胃道細菌,容易因不當使用抗生素、破壞正常菌叢而繁殖,臨床表現為腹瀉,嚴重可能造成巨腸症和敗血症,致死率高。為了消滅棘手的困難梭菌,國外竟出現特殊的「吃大便」治療法。

抗生素治療肺炎!老翁竟染困難梭菌狂腹瀉

1名67歲吳先生因肺炎治療住院長達3個月,康復後回家卻老往廁所報到,一天總要跑個3至4次,起初以為是吃壞東西,自行服用腸胃藥仍不見情況好轉,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抵抗力低,又加上住院期間使用抗生素造成腸道內感染困難梭菌。

《醫師開講》什麼是「困難梭菌」?

專長研究特殊病原菌的高雄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陳垚生表示,困難梭菌是一種經由腸胃道中繁殖致病的細菌,正常人腸道內因有益生菌抑制其生長,比例僅約5%,很少造成不適。但是,年長者或住院病患,多半患有多種疾病,經使用抗生素治療,會減少腸道內其他正常菌叢,導致困難梭菌大量繁殖,住院一周約可增長至20%。

正常人體腸道內,因為有益生菌抑制其生長,所以感染困難梭菌很少造成不適;但是年紀大或住院病患在暴露於「抗生素」使用後,會減少腸道其他正常菌叢,困難梭菌便有機會大量繁殖。

困難梭菌的常見症狀為腹瀉,易被民眾忽略,而自行買止瀉藥服用,但大部份止瀉藥會讓困難梭菌的毒素無法順利排出,反而會造成腸道嚴重發炎及併發症,包括嚴重的偽膜性腸炎、巨腸症及敗血症,有極高致死率。



「困難梭菌」治療超困難 國外「吃大便」出奇招

陳垚生醫師表示,困難梭菌屬於厭氧性細菌,具有「難培養、難診斷、難治療」的特點,只要曾經感染過困難梭菌的病人,腸道正常菌叢無法生長回來,因此腸道中仍有困難梭菌孢子存在,復發機率高,根據研究指出,曾感染困難梭菌的病患,有3至5成的治癒病人會復發。

為了克服困難梭菌的治療困境,各醫療單位不斷想方設法。目前臨床仍以抗生素治療為主,針對暴露於抗生素使用的住院病人,視情況予以特定的2種抗生素治療,治癒率可達7至8成,大幅改善腹瀉症狀,但患者仍容易復發。其他,另有新藥和疫苗正在研發中。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國外文獻也曾記載俗稱「吃大便」的治療方式。陳垚生醫師解釋,這方法不是真的要患者吃大便,而是「大便移植」。人體排出的糞便會摻雜腸道中的好菌和壞菌,大便移植的方法就是先將糞便經特殊處理,過濾掉壞菌,再將萃取出好菌和正常菌叢的糞便,回填灌入大腸,藉著提升腸道正常菌叢量,以抑制困難梭菌的繁殖。

及早預防!勤洗手+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

預防慎於治療!陳垚生醫師提醒,目前避免感染困難梭菌的最好辦法仍是勤洗手,以及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所謂的「不必要」是指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染有作用,對病毒或寄生蟲的感染症沒有幫助,門診約一半患者因錯誤使用而暴露在困難梭菌感染的風險之下。

特別是常因小感冒、輕微感染或各種疾病住院治療的中老年人。根據民國100年健保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有將近54萬人住院,住院病患中抗生素的使用率竟高達64.6%,換言之,全台約有34萬名老年人恐因使用抗生素而身陷困難梭菌的感染風險,不可不慎。

鄭醫師補充:

不少人到門診求診時,明明非細菌感染的症狀,但醫師還是開上抗生素來治療,殊不知,不僅無益於疾病的恢復,還會導致腸道益菌被抗生素殺光,讓抗生素殺不死的壞菌囂張,最常在臨床上看到的就是困難梭狀桿菌的感染。這是典型腸道菌叢失衡引發的疾病,也就是好菌被殺光,壞菌乘勢而起的例子。

因此,有些研究建議服用抗生素時,應該配合益菌來治療,但益生菌服用時間要和抗生素隔開比較有效。抗生素治療結束,抗生素應繼續使用一段時間比較妥當。

至於吃大便,就是服用經過乾燥處理的糞便,裡面仍有益菌,這種治療方式就是把益生菌種回去。有心理障礙的人可以服用菌數較高的腸駐型益生菌,就是人類腸道本身的益生菌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地中海飲食法 能助不舉男回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勃起功能障礙,不僅有傷男性顏面,事實上,勃起障礙,則屬於身體出問題的前哨警訊,此警訊正發布,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等紅色警戒,也因此若有小老弟抬不起頭的難處,可別忘了趕緊就醫,不過,除了找醫師幫忙幫忙之外,也許力行地中海飲食法,能夠有所改善,對心血管疾病,也同樣有所助益!

地中海飲食法好處多 助抗老、降低心血管疾病

根據雅典大學的研究發現,平日信奉地中海飲食法,包括,橄欖油、多吃魚肉、多吃蔬菜的男性,其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指出,他們的心血管功能與修復能力較好。

此外,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同樣也顯示,遵循地中海飲食法的人,其細胞老化的速度較為緩慢,減少基因遭受破壞,保持身體的持續健康。

研究同樣建議,地中海飲食,對於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可以促進心血管疾病的改善,進一步降低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地中海飲食法有諸多好處,但多數人可能還是一知半解,以下整理地中海飲食法的其中精神,助撥雲見日,視野清晰:

1)以大量的水果、蔬菜、土豆、五穀雜糧、豆類、堅果為每日的飲食基礎。

2)選用當季盛產的蔬果,並以最簡單的烹調方式,例如,涼拌、清蒸,減少食物中的抗氧化成分流失。

3)烹調時盡量以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脂,為主要用油,當然橄欖油還是列為首選,不過使用橄欖油烹調,應避免熱炒、油炸,以涼拌、水炒為主,以免好油被煮成爛油。

4)每周適量補充乳類食物,例如,乳酪或脫脂牛奶。

5)每周吃兩次魚。

6)紅肉盡量少吃,肉類來源以白肉的魚肉或雞肉為佳。

7)適量飲用紅酒,最佳時刻為與正餐搭配,男性一天不宜超過兩杯,女性則是不宜超過一杯。

  

鄭醫師補充:

許多性功能障礙患者,其實是心血管疾病有問題,因此,能幫助心血管健康的地中海飲食,也能幫助性功能障礙患者改善,言之成理。

提醒大家,性功能障礙的治療以及改善,應該從根本做起,若是心血管疾病續發的狀況,理應從心血管健康角度來著手,例如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以及適當的運動等等。而非期待吃什麼壯陽或者神奇的藥丸就能馬上見效。

參考文獻:

1.Panagiotakos DB, Pitsavos C, Stefanadis C. Dietary patterns: a Mediterranean diet score and its relation to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06;16(8):559-68. Epub 2006 Feb 9.

2.http://www.escardio.org/about/press/press-releases/pr-14/Pages/mediterranean-diet-erectile-dysfunction.asp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擔心多補鈣會致病 先憂不足風險

 

過去有些研究指出過度補充鈣質可能提高心肌梗塞機率,坊間也盛傳攝取過多鈣片反傷身,因而造成民眾對鈣質攝取產生疑慮!對此,澳洲知名內分泌免疫教授RichardPrince駁斥這項傳聞,於近期舉辦的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研討會上,發表針對鈣片與停經後婦女心血管疾病相關性所做的18份研究整合分析指出,鈣質與停經後婦女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他補充,每日攝取鈣質大於1,000毫克及400國際單位(IU)維生素D,比平日沒有習慣攝取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可能更低。

對於過度補充鈣質可能提高心肌梗塞機率,RichardPrince解釋,這些研究中有三項疑慮,第一是統計數據、第二是針對心絞痛的病因歸納及解讀不夠完整、第三則是結論不夠明確。事實上,根據Prince研究團隊10多年來收集各國報告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皆顯示鈣片攝取不會增加年長婦女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有關攝取鈣片與心血管鈣化有關的謬誤傳聞,中華民國骨鬆醫學會理事長陳芳萍醫師解釋,可能與患者本身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有關,血管發炎進而產生血管鈣化現象,呼籲民眾不要過度恐慌。

對於鈣補太多可能造成疾病風險,RichardPrince說:「應先擔心鈣質攝取不足。」他強調,若鈣太少或太多都會影響身體正常控制能力,導致血中鈣濃度發生變化。當血液中鈣濃度過低時,骨骼內的鈣會被提取到血液中,以維持血液中的鈣濃度;若此情況持續發生,骨骼容易變得疏鬆、脆弱甚至引發折斷危機。

而國人平均每日鈣質攝取量,男性為612毫克,女性563毫克,都不及衛生福利部每日建議的攝取量1,000毫克,若鈣質攝取不足,恐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萍表示,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外食族及高齡長者,更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族群!

醫師建議婦女應補充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才是保健骨骼根本之道;同時建議民眾每年可固定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當身體缺乏時,鈣質的攝取還是以天然食物為主,鈣片補充為輔。

鄭醫師補充:

要預防骨質疏鬆,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以外,鎂以及膠原蛋白的補充也不能輕忽。鈣鎂的補充比例如果可以以用2:1來補充的話,吸收效果會更加。

一般來說,國人鈣質的補充份量還是不及每日建議補充的低標,提醒大家還是先把攝取量先趕上比較妥當。要知道體內的鈣質是否充足?鎂是否夠不夠?維生素D是否達標?也有相關客觀檢測可以直接告訴當事人,不必猜謎。

參考文獻:

Consensus of Official Position of IOF/ISCD FRAX Initiatives in Asia-Pacific Region

Wu, Chih-Hsing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Densitometry , Volume 17 , Issue 1 , 150 - 155

http://www.clinicaldensitometry.com/article/S1094-6950(13)00118-2/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