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功能性醫學園地 (3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攝取維生素D防高血壓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6月18日 上午12:00

英國最新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幫助預防高血壓,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過低,很可能增加高血壓風險。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歐洲人類遺傳醫學會年會。


研究人員分析三十五份研究報告,含括歐洲、北美共十五萬五千多人。研究計畫主持人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兒童健康研究所的維瑪爾‧卡拉尼。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身體含有高濃度「25-羥化維生素D」,就比較不會出現高血壓問題。


維瑪爾‧卡拉尼表示,以前有些觀察研究報告發現,體內25-羥化維生素D濃度偏低,得高血壓的風險就會比較高,不過研究結果還沒有定論。


這次研究顯示,身體中的25-羥化維生素D濃度每增加百分之十,高血壓風險就會減少百分之八點一。


維瑪爾‧卡拉尼分析,肥胖的人很容易面臨維生素D不足窘境。民眾可以透過曬太陽、飲食攝取、吸收維生素D。


美國波士頓醫學院曾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發表研究指出,維生素D濃度較高的人免疫力比較好,較不容易罹患一些疾病。若維生素D不足,則可能增加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第二型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是第一篇有充份數據支持維生素D不足,導致高血壓風險的危險性有多高的大規模分析研究。儘管之前有些研究對於透過營養補充補充維他命D的效果有不同結論,然而此篇研究的結論在於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才是高血壓風險的影響關鍵因素,透過營養補充來提高維生素D,在臨床測試上是具體可行的做法,換句話說,補充足夠劑量的維生素D,能直接提升維生素D的體內濃度。


因此研究人員也建議有高血壓家族史或者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無法接受充足日曬的人來確保維生素D濃度維持在建議濃度範圍的人,最好能透過飲食或者營養補充品來加強!


曾刊登於Nature期刊的一篇回顧性分析報告,這篇綜合1981年到2008年的26篇關於體內維生素D濃度與動脈高血壓的研究證實兩者存在高度相關。根據調查,全球有50%因營養缺失而影響健康。以維生素D而言,缺乏戶外活動、因空汙導致外出時間減縮,使人們減少日曬,因而減少陽光中紫外線B(UVB)的接觸,因為無法將血液中的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化為維生素D。一般日常飲食來源,例如魚、蛋、或者添加維生素的配方奶僅能提供一到兩成的維生素D來源。素食者可以考慮補充日曬過的香菇補充。因此高單位的維生素D的補充,對於無法充分日曬的人能夠彌補這項缺憾:




Nat Rev Cardiol. 2009 Oct;6(10):621-30. doi: 10.1038/nrcardio.2009.135. Epub 2009 Aug 18.

Vitamin D status and arterial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687790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https://www.eshg.org/474.0.html


至於維生素D不足,容易導致發炎以及肥胖的參考文獻可以連結參閱:



1.Zeev Harel, Patricia Flanagan, Michelle Forcier, Dalia Harel. Low Vitamin D Status Among Obese Adolescents: Prevalence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1; 48 (5): 448 DOI: 10.1016/j.jadohealth.2011.01.011


2.Karani S. Vimaleswaran, Diane J. Berry, Chen Lu, Emmi Tikkanen, Stefan Pilz, Linda T. Hiraki, Jason D. Cooper, Zari Dastani, Rui Li, Denise K. Houston, Andrew R. Wood, Karl Michaëlsson, Liesbeth Vandenput, Lina Zgaga, Laura M. Yerges-Armstrong, Mark I. McCarthy, Josée Dupuis, Marika Kaakinen, Marcus E. Kleber, Karen Jameson, Nigel Arden, Olli Raitakari, Jorma Viikari, Kurt K. Lohman, Luigi Ferrucci, Håkan Melhus, Erik Ingelsson, Liisa Byberg, Lars Lind, Mattias Lorentzon, Veikko Salomaa, Harry Campbell, Malcolm Dunlop, Braxton D. Mitchell, Karl-Heinz Herzig, Anneli Pouta, Anna-Liisa Hartikainen, Elizabeth A. Streeten, Evropi Theodoratou, Antti Jula, Nicholas J. Wareham, Claes Ohlsson, Timothy M. Frayling, Stephen B. Kritchevsky, Timothy D. Spector, J. Brent Richards, Terho Lehtimäki, Willem H. Ouwehand, Peter Kraft, Cyrus Cooper, Winfried März, Chris Power, Ruth J. F. Loos, Thomas J. Wang, Marjo-Riitta Järvelin, John C. Whittaker, Aroon D. Hingorani, Elina Hyppönen.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Vitamin D Status: Bi-Directional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of Multiple Cohorts. PLoS Medicine, 2013; 10 (2): e1001383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13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飯後走15分鐘 糖尿病風險低

中央社 – 2013年6月12日 下午3:58

(中央社華盛頓11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研究發現,三餐飯後散步15分鐘,有助於預防年長者罹患第2型糖尿病。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利用飯後散步15分鐘來控制血糖,效果相當於45分鐘的「輕鬆至中等程度」的散步。


研究指出,飯後血糖偏高,會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所以飯後不活動,「是最糟糕的事」。


研究主筆戴皮特羅(Loretta DiPietro)說,飯後高血糖,是前期糖尿病族群演變成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鍵風險因子。


研究人員說,年長者肌肉細胞的胰島素抗性,以及胰臟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較慢,導致飯後血糖控制欠佳。


研究人員發現,最好的散步時機是晚餐飯後,晚餐通常是一天最豐盛的一餐,也是血糖最高的時刻


 


鄭醫師補充:


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情,省力不少。連運動也是,飯後不宜激烈運動,但散步走走,只要十五分鐘,效果不亞於平時的45分鐘一般強度運動,上述報導就是很好的例證。飯後血糖值,甚至比空腹血糖更能做為胰島素功能之指標,因為代表胰島素處理血糖的能力好不好。參考文獻:


  • Loretta DiPietro,
  • Andrei Gribok,
  • Michelle S. Stevens,
  • Larry F. Hamm,
  • and William Rumpler

Three 15-min Bouts of Moderate Postmeal Walk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s 24-h Glycemic Control in Older People at Risk f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Diabetes Care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ne 11, 2013, doi:10.2337/dc13-0084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6/03/dc13-008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新發表於性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的一篇統計研究,近年來分析發現被新診斷有勃起功能障礙的案例中,高達25%是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勃起功能障礙發生年齡的降低,值得我們正視與關注。我在門診的性功能障礙求診患者中,年輕人比例不低,類似狀況其實普遍存在。

性功能障礙一直以來,以四十歲以上的男性來說,算是蠻普遍的一種疾病,而且隨年紀增加愈容易出現。然而四十歲以下的男性罹患性功能障礙的數據鮮少被分析。

這項由義大利的社會人口統計學學者,透過在2010年一月到2012年六月,439位到門診求助的男性患者,其中有114位(26%)的年齡在40歲以下。跟年紀較大的患者相比較,40歲以下的男性求助者有比較低的平均體重身高比(body mass index),血液的睪固酮濃度比較高,身體疾病也比較少(年輕患者只有9.6%有一項以上的身體疾病,四十歲以上患者則高達41.7%)。

年輕患者吸菸以及使用毒品比例比較高,帕榮雷氏病(Peyronie’s disease,拉丁病名為induratio penis plastica或簡稱IPP,陰莖海綿體硬結)比例比較高,這是一種可能在成人發生的陰莖異常彎曲。這種陰莖彎曲由纖維化、非彈性的瘢痕組織(纖維化盤狀硬結,plaque)的形成所引起,瘢痕組織通常發生在陰莖海綿體內。這類疾病因未勃起導致陰莖彎曲,無法正常勃起甚至引發性交疼痛。

嚴重的勃起功能障礙,年輕患者比例高達48.8%,年長者只有40%。輕微至中度的勃起功能障礙,兩種年齡層無明顯差別。綜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勃起功能障礙其實是身體重大疾病的哨兵,也就是提醒當事人身體可能潛在有重大疾病。建議一旦出現性功能障礙,最好能進一步透過詳細的身體以及實驗室檢查,找出身體問題何在。比較為人所知的,便是心血管疾病容易引發性功能障礙,但如果是年輕人,一般會優先考慮心理因素,鮮少注意心血管問題。但這項研究人員提醒,即便是年輕患者,最好還是把心血管功能檢查考慮進來。因為這攸關他們長期的整體健康。
參考文獻:
Paolo Capogrosso, Michele Colicchia, Eugenio Ventimiglia, Giulia Castagna, Maria Chiara Clementi, Nazareno Suardi, Fabio Castiglione, Alberto Briganti, Francesco Cantiello, Rocco Damiano, Francesco Montorsi, Andrea Salonia. One Patient Out of Four with Newly Diagnosed Erectile Dysfunction Is a Young Man-Worrisome Picture from the Everyday Clinical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13; DOI: 10.1111/jsm.1217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新的研究發表:生理時鐘的正常化,能幫助身體腸道對抗感染,這項結論,透過調控生理時鐘的基因,能有效對抗沙門氏菌的感染研究上獲得證實。同時也解釋當人們的晝夜節律被打亂,像是輪班工作者或是經常飛來飛去的搭機旅行者,更容易得到這類腸道感染的疾病。過去,我還在大醫院服務時,也聽說過有住院醫師因為長期輪班工作,導致腸道免疫力下降,細菌甚至出現在脊椎骨上的案例。


過去研究對於生理時鐘的擺盪不定,造成急性感染得確實機制並不清楚,而這項實驗就是想驗證生理時鐘的內在力量對於對抗感染的能耐有多少。生理時鐘幾乎調控生命體的基本生理功能,人體的生理時鐘是內在時間追蹤系統,能夠參考環境變化,將一天的時程做適當的調配。破壞這種規律性將進一步影響健康。


人類的基因,大概有15%會被生理時鐘所調控,包含腸道對小腸感染的免疫力。在這項實驗中,老鼠被感染了沙門氏菌,研究人員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能夠控制入侵病原的免疫反應。也就是改變晝夜的影響,對於可能被感染的可能性以及對抗腸道感染的免疫力有直接相關。


老鼠是夜行性動物,見不得光,與人類相反,這項實驗能夠提供控制生理時鐘的小腸基因對小腸免疫力的有效性。了解這類機制,我們就能透過相關治療來幫助生理時鐘穩定而加強腸道免疫能力。


相關參考文獻:


M. M. Bellet, E. Deriu, J. Z. Liu, B. Grimaldi, C. Blaschitz, M. Zeller, R. A. Edwards, S. Sahar, S. Dandekar, P. Baldi, M. D. George, M. Raffatellu, P. Sassone-Corsi. Circadian clock regulates the host response to Salmonell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DOI: 10.1073/pnas.11206361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少功能性腸道疾病的患者經常腹瀉的狀況,若仔細詢問過去用藥記錄,往往會發現抗生素使用導致當事人腹瀉的關連性,只要是抗生素使用過後反而增加困難梭狀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簡稱C. difficile) 的增生,嚴重破壞腸道菌叢平衡。根據最新的研究證實,若補充益生菌可以有效預防這類患者產生的腹瀉。



感染科醫師其實都很清楚,使用抗生素會殺腸道的益生菌,進一步導致壞菌增生,像是困難梭狀桿菌的大量增生,在專業術語上稱之為C.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CDAD). ,翻譯為困難梭狀桿菌相關腹瀉,一旦發生這類狀況,後續必須投注的醫療治療成本支出相當昂貴。
 

這項研究透過分析23項臨床測試,分析對象總共有4313位成人及孩童,結果發現若是抗生素使用後緊接益生菌補充的人,腹瀉機率降低64%。跟服用安慰劑的人相較,服用抗生素的人只有2%的人出現腹瀉,安慰劑則有6%,在臨床測試中,服用益生菌幾乎無副作用。

 

 

參考文獻:

Joshua Z Goldenberg, Stephanie SY Ma, Jane D Saxton, Mark R Martzen, Per O Vandvik, Kristian Thorlund, Gordon H Guyatt, Bradley C Johnston.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in adults and children. Cochrane Review, 2013 DOI: 10.1002/14651858.CD006095.pub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健康有約》男人心臟無力老得快 更年期提早到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5月28日 上午12:00

男人如果心臟沒力,老化速度就會加快。一項發表於二O一三年心臟衰竭醫學會的研究報告指出,男人一旦罹患心臟衰竭就會老得特別快,且會提早出現男性更年期症狀。


男性年紀變大的時候,男性荷爾蒙分泌會越來越差,這種現象就稱為男性更年期,此時睪固酮等男性荷爾蒙濃度降低,很可能產生勃起障礙、性欲減退、感覺沮喪、憂鬱、焦慮、神經質、肌肉力量喪失、睡眠增多、無力、睡眠受到干擾等生理、心理症狀。


男性年紀增長,也越容易心臟衰竭,收縮性心臟衰竭男性常缺乏同化性雄性荷爾蒙,進而導致運動能力下降、憂鬱等症狀。波蘭伊娃‧珍考斯卡較受表示,男性更年期症候群常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需要找出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研究人員以兩百三十二名收縮性心臟衰竭男性患者為研究對象,其年齡介於四十歲到八十歲,結果發現,心臟衰竭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有男性更年期不適症狀。其中四十歲到五十九歲心臟衰竭患者出現男性更年期的比率增加四倍之多。且性功能障礙出現比率也大幅上升。




鄭醫師補充:


男性更年期,最近慢慢為醫療界所正視,因為男性荷爾蒙不足,容易導致心臟無力,心臟衰竭機率提升。反之,心臟衰竭的男性,往往也與男性荷爾蒙不足有關,關鍵是運動。


對男性來說,規律運動能維持男性荷爾蒙濃度,因為缺乏運動導致的肥胖,也是導致男性荷爾蒙低下的重要關鍵。脂肪細胞會增加女性荷爾蒙的濃度,進而排擠男性荷爾蒙的作用。


因此,男性荷爾蒙低下,除了透過驗血,補充男性荷爾蒙之外,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重點,透過運動、飲食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類似研究非常多,今年也有類似研究發表,參考文獻:




Abstract P389: Low Total Testosterone is Associated with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in a Large Group of Asymptomatic Middle-Aged Men

Patricia V Mena1; Lori B Croft1; Rupa L Iyengar1; Michael A Pfeffer1; Simonette T Sawit2; Cynara Maceda1; Brian J Beckford3; Narayan Escolin1; Jacqueline Moline4; Mary Ann McLaughlin1

1 Mount Sinai Sch of Medicine, New York, NY
2 The Med City Hosp, Pasig City, Philippines
3 St. George’s Univ, True Blue, Grenada
4 Hofstra North Shore-LIJ Sch of Medicine, Great Neck, NY


http://circ.ahajournals.org/cgi/content/meeting_abstract/127/12_MeetingAbstracts/AP389?sid=4f153a6d-04b5-4dbf-a9dd-f1d5842f39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運動 可預防乳癌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5月14日 上午12:00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會改變雌激素代謝,因此女性規律運動,就可以預防乳癌,降低乳癌風險。


這項研究已刊登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所出版的「癌症流行病學、癌症生物標記與癌症預防」醫學期刊。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明蒂‧庫爾勒表示,許多臨床觀察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乳癌風險,不過這些研究都沒有解釋背後原因。這是首次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會促使雌激素轉向「好的」代謝過程,進而降低乳癌發生機率。


研究團隊深入分析「女性穩定運動研究」數據,研究涵括三百九十一名健康、年輕女性,且這些女性生活都顯得較為靜態。這些女性隨機被分成兩組,一組還 是維持靜態、少運動生活型態,另一組則需要一星期規律做五次中、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三十分鐘,持續十六星期。研究人員也在研究前後檢驗她們的尿液樣 本,以了解荷爾蒙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運動不但可以讓體能變好,使心臟更健康,這次研究更發現,有氧運動還可以改變雌激素代謝,進而預防乳癌發生。




鄭醫師補充:


運動改善雌激素代謝,也就是幫助雌激素代謝成沒有雌激素活性的代謝物,這對功能性醫學來說是常識,也有相關尿液檢測可以直接偵測。有乳癌家族史或者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都可以透過這項檢測來直接了解相關身體問題,針對體質,力用功能性醫學直接調整與監控,達到預防與減少乳癌復發的風險。


參考文獻:



Th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Estrogen Metabolism in Healthy Premenopausal Women


  • Alma J. Smith,
  • William R. Phipps,
  • William Thomas,
  • Kathryn H. Schmitz,
  • and Mindy S. Kurzer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May 2013 22:756-764; doi:10.1158/1055-9965.EPI-12-1325

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2/5/756.abstract

除了運動,減少脂質攝取,多吃花椰菜的萃取物indole-3-carbinol (I3C)也能有效防治乳癌,相關研究不勝枚舉: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69353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83554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9019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一篇最新發表於 Mayo Clinic Proceedings期刊的研究證實,心臟病發作過的患者若是補充左旋肉鹼(L-carnitine),能夠明顯幫助心臟健康,降低死亡率。心臟病發作過的患者補充 左旋肉鹼,跟補充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明顯減少所有心臟病致死,像是心室的心律不整以及心肌梗塞引發的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心肌缺氧的患者,左旋肉鹼濃度會大量消耗,主因是協助游離脂肪酸以及葡萄糖氧化能力,協助能量提升。這項研究綜合13份研究,分析3629位參與者,包含250位參與者死亡,220位有新發作的心臟衰竭,,有38位心臟病反覆發作,結果分析如下:


1.降低27%的死亡率。


2.降低65%的心室心律不整( ventricular arrhythmias)發生率。


3.降地40%的心肌缺氧


4.減少缺氧區域。


研究人員建議有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可以補充左旋肉鹼來幫助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臟功能。參考文獻:


James J. DiNicolantonio, Carl J. Lavie, Hassan Fares, Arthur R. Menezes and James H. O’Keefe. L-Carnitine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June 2013; Volume 88, Issue 6 DOI: 10.1016/j.mayocp.2013.02.0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累了嗎?維生素D可提神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7日 下午11:46

你累了嗎?累了不妨曬點太陽,或吃點魚類、魚肝油、蛋黃等食物,補充一點維生素D,幫助提神。英國最新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以讓肌肉運作更有效率,使身體更有元氣。


細胞能量多半儲存在粒線體,粒線體可被視為細胞裡的電池,研究計畫主持人英國新堡大學阿卡許‧辛哈博士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幫助增強細胞粒線體活力,進而提升肌肉功能。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內分泌學摘要」醫學期刊。


維生素D在人體可算是一種荷爾蒙,當皮膚受太陽照射後,會使用陽光能量製造這種荷爾蒙。除了曬太陽,像魚類、魚肝油、蛋黃,一些營養強化麥片、乳製品也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D補充劑也是維生素D攝取來源之一。


台灣不少女性因為怕曬黑而不敢曬太陽,如果飲食又很少吃含維生素D食物,維生素D可能會不夠。在英國,大約有六成的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維生素D會幫助骨骼形成,身體若缺乏維生素D,很容易出現軟骨病。


缺乏維生素D除了會衝擊骨骼健康,也會造成肌肉無力、倦怠。這可能是因為細胞中的粒腺體工作變得沒效率,所以導致這樣的結果。


英國新堡大學研究團隊以十二名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因維生素D嚴重不足而全身無力、容易疲倦、倦怠。研究人員安排患者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並 在治療前後接受非侵入式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患者接受維生素D補充劑治療後,肌肉工作效率大為提升,全身無力、容易疲倦等症狀也都明顯獲得改善。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Akash Sinha, Kieren Hollingsworth, Steve Ball, Tim Cheetham. Improving the vitamin D status of vitamin D deficient adult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function in skeletal muscle. Endocrine Abstracts, 2013; DOI: 10.1530/endoabs.31.OC1.6


維他命D與肌肉效率提升的研究不多,過去類似的研究,在2009年有一項針對青少年女性肌肉力量與維他命D的關聯研究:


Ward et al. Vitamin D status and muscle function in post-menarchal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Feb 2009 DOI: 10.1210/jc.2008-1284


對營養學有概念的醫師都了解,維他命D不只是骨質維繫的重要營養成分,同時也是免疫力得以正常發揮功用的關鍵,禽流感議題讓許多人神經繃緊,不知如何是好。其實任何可以預防流感的保健方式,也都是用於禽流感,禽流感並無特效藥,預防感染之道之一,是設法讓身體的維他命D劑量充足,健全個人免疫系統的能量,根據研究維他命D3可以幫助流感罹患率降低50%以上,以下有兩篇參考文獻佐證:


1.
Am J Clin Nutr.
2010 May;91(5):1255-60. doi: 10.3945/ajcn.2009.29094. Epub 2010 Mar 10.

Randomized trial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seasonal influenza A in schoolchildre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219962


2.Cannell JJ, Vieth R, Umhau JC, Holick MF, Grant WB, Madronich S, Garland CF, and Giovanucci E. Epidemic Influenza and Vitamin D. Epidemiol Infect. 2006 Sep 7;:1-12
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柑橘深綠蔬菜 抗發炎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25日 上午12:14






飯後來顆橘子、柳丁或番茄,或者吃飯時配點野生鮭魚、菠菜、甘藍菜等深綠色蔬菜,都可以產生抗發炎作用。


當身體受傷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發炎反應,發炎是身體正常防禦作用。不過一旦演變成慢性發炎,就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專家指出,透過飲食,或許可以對抗身體發炎反應。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個人健康學系兼任教授、員工健康主任勞倫‧惠特指出,當身體一受傷,就會迅速反應,馬上找尋、摧毀受傷組織中的有毒物質,以免災情擴散到全身,這就是身體會有發炎反應的原因。不過身體防禦系統一旦失控,發炎現象就會傷害健康組織,引發各種問題。


舉例來說,像肥胖就可能引起身體發炎反應,進而造成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若能減重,就可以幫助減緩身體發炎現象,因此食用天然抗發炎食物,也許就能提供保健效果,讓身體發炎反應大為降低。


惠特表示,民眾應均衡攝取天然食物,並吃點纖維質含量高的天然食物。平常飲食可以嘗試吃點柑橘類食物、深綠色蔬菜、番茄、野生鮭魚等,以對抗發炎問題。像柑橘類食物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成分,深綠色蔬菜則有豐富的維生素K,番茄中的茄紅素也是強效抗氧化劑,野生鮭魚有Omega-3脂肪酸,都對身體很有好處。


惠特認為,想要減少身體發炎反應,不一定要完全改變飲食習慣,可以試著在沙拉中放點深綠色蔬菜,或在吃早餐時加點番茄、柑橘類水果。盡量多攝取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身體較不會受發炎之苦。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告提到的抗發炎飲食,跟一般的抗氧化飲食類似。適當發炎是身體重要的防禦機轉,但過度發炎導致的慢性發炎則是諸多身體退化與慢性疾病的重要根源,例如像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謝疾病等等。此外適當運動、充足睡眠以及減壓,都是身體抗發炎的關鍵,長壽養生之道即使是老生常談,但做不到,知道再多都是枉然。


報導參考原文資料連結: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foods-can-help-fight-inflamma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法國研究 低糖飲料致糖尿病 風險高於全糖飲料


作者: 鍾玉玨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325 上午5:30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低糖飲料標榜低卡洛里,所以對健康沒負擔?實情可能正好相反。根據法國「國家衛生暨醫學研究學院」最近研究顯示,低糖氣泡飲料造成的糖尿病風險,竟然比一般正常含糖氣泡飲料高了60%


研究員針對66000名中年婦女所作的研究發現,嗜喝添加人工糖精氣泡飲料的受訪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於只喝不加糖果汁或是正常全糖氣泡飲料的婦女。


每周喝一罐395毫升的氣泡飲料(低糖或是正常全糖),患糖尿病風險比一般人高了1/3。若一周喝個600毫升,風險更是一般人的兩倍。


至於低糖與正常全糖飲料相比,前者的糖尿病風險也高於後者。每周喝500毫升低糖氣泡飲料,風險增加15%,若每周喝個1.5公升,風險更比後者高了60%


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結果也顛覆了消費者傳統認知,低糖飲料的風險其實高於正常全糖飲料。所以消費者別以為只要選擇低糖飲料就比較健康,也別以為低糖飲料熱量較低,就喝得更多,殊不知這些都是增加糖尿病風險的健康殺手。


鄭醫師補充:


減少對低糖飲或者是食品的戒心,正是埋上健康危機的開端。對糖的攝取的憂患意識,才能真正減少糖的攝取,低糖雖然含糖量低,但鬆懈心理防備,不知不覺中反而攝取更多糖,造成糖尿病罹患風險增加,結果反而更糟上述報導的法國研究就是明證!


我不只一次提到近年的研究發現,糖尿病與憂鬱症、失智症以及其他大腦退化疾病有直接相關,萬不可輕忽。


報導參考文獻: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diabetes:


·       Guy Fagherazzi,


·       Alice Vilier,


·       Daniela Saes Sartorelli,


·       Martin Lajous,


·       Beverley Balkau,


·       and Françoise Clavel-Chapelon


Consumption of artificially and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in the Etude Epidémiologique auprès des femmes de la Mutuelle Général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cohort Am J Clin Nutr 2013 ajcn.050997;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0, 2013. doi:10.3945/ajcn.112.050997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3/01/30/ajcn.112.05099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式飲食 防心臟病

作者: 【中央社馬德里26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2月27日 上午12:05






根據西班牙大型研究,富含橄欖油、堅果、魚肉與新鮮蔬果的地中海式飲食,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臟病與中風。


過去研究曾表示,攝取這種飲食的民眾,心臟比較健康,但這些研究無法排除,是其他健康或生活型態的差異造成這種不同。


不過,為了進行這項新試驗,研究人員隨機分配有心臟病風險的自願參與研究者,讓他們食用地中海式飲食或標準低脂飲食5年,使研究團隊可以特別專注在飲食的效應上。研究報告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 and Journal of Medicine)。


西班牙班普羅納的納瓦拉大學(Universidadde Navarra)研究人員龔薩雷茲(Miguel Angel Martinez Gonzalez)說:「這是好消息,因為我們知道如何利用良好飲食來預防主要死因,也就是心血管疾病。」


龔薩雷茲與來自西班牙各地的同事,把近7500名有糖尿病或其他心臟風險的年長成人,分配到3個組別中。


研究人員指示兩個組別攝取地中海式飲食,一組補充特級初榨橄欖油,另一組補充堅果,並加上個別指導與團體會議的協助。第3個組別食用「控制」飲食,著重在低脂乳製品、穀類與蔬果。


接下來5年,有288名參與研究者得到心臟病或中風,或死於任何類型的心血管疾病。


不過,研究人員說,攝取地中海式飲食的民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食用一般低脂飲食的民眾低了28到30%。








地中海飲食 核桃可減心血管疾病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2013年2月26日 下午8:00






西班牙政府進行一項長達五年的研究顯示,地中海式的飲食,每天攝取多種堅果,特別是核桃,對健康特別有好處,平均可以減少三成心血管疾病,以及五成中風的機率。


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出這項長達五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地中海飲食對人體健康最有幫助。


志願者採取三種飲食方法,一部分的人進行地中海式的飲食,每天吃50毫升的初榨橄欖油,第二種也吃地中海飲食,每天多吃30公克綜合堅果,其中包括15克的核桃,第三組則是吃美國心臟協會推薦的低脂飲食,五年後比較起來,多吃堅果核桃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三成,中風機率降低了五成。多吃初榨橄欖油的一組,心血管疾病機率也降低三成。


研究者 羅斯:


高植物性油脂飲食


對心血管健康有好處


比低脂飲食還要好


如果你每天吃堅果


特別是核桃


可以降低五成中風機率


這項研究由西班牙衛生部出資進行,參加者包括7500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中老年人,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長期飲食介入追蹤實驗。他們遵循上述的飲食原則乖乖吃了將近五年,得到的結果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心血管疾病仍然是目前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醫師表示,核桃特殊的營養成分,能幫助降低膽固醇,減少發炎反應,增強血管內皮功能,讓它成為有效的護心尖兵。


記者 施慧中 報導



鄭醫師補充:


橄欖油是優質Omega-6脂肪酸來源,核桃則有Omega-3和Omega-9,現代人攝取的脂肪酸來源大多以Omega-6為主,Omega-3明顯不足,建議大家除了攝取優質的Omega-6植物油外,務必額外補充Omega-3,根據這項長達五年的研究發現,規律攝取均衡優質的脂肪酸的確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結論是不要怕油脂,真正要留意的是油夠不夠好。


相關參考文獻: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


Ramón Estruch, M.D., Ph.D., Emilio Ros, M.D., Ph.D., Jordi Salas-Salvadó, M.D., Ph.D., Maria-Isabel Covas, D.Pharm., Ph.D., Dolores Corella, D.Pharm., Ph.D., Fernando Arós, M.D., Ph.D., Enrique Gómez-Gracia, M.D., Ph.D., Valentina Ruiz-Gutiérrez, Ph.D., Miquel Fiol, M.D., Ph.D., José Lapetra, M.D., Ph.D., Rosa Maria Lamuela-Raventos, D.Pharm., Ph.D., Lluís Serra-Majem, M.D., Ph.D., Xavier Pintó, M.D., Ph.D., Josep Basora, M.D., Ph.D., Miguel Angel Muñoz, M.D., Ph.D., José V. Sorlí, M.D., Ph.D., José Alfredo Martínez, D.Pharm, M.D., Ph.D., and Miguel Angel Martínez-González, M.D., Ph.D. for the PREDIMED Study Investigators


February 25, 2013DOI: 10.1056/NEJMoa1200303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200303?query=featured_home#t=articl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動物實驗 白藜蘆醇防聽力退化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2月23日 下午2:02






該研究計畫目標著重在瞭解「白藜蘆醇」是否會抑制體內發炎反應,研究指出,當老鼠暴露在噪音環境中時,體內會產生一種「環氧合酶-2」(COX-2)蛋白,表示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因此研究主要就是依據老鼠體內「環氧合酶-2」蛋白的含量多寡,來判定白藜蘆醇是否能降低人體發炎反應情形。身體受到損害,就會產生發炎反應,例如阿茲海默症、癌症、老化與聽力喪失等多和發炎反應有所關聯。


此份研究發表於「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學期刊,此外,除了紅酒含有此種成份,它的原料來源葡萄以及堅果、核果類天然食物,也是「白藜蘆醇」的優良來源。去年台北榮總研究團隊也曾針對白藜蘆醇做過相關研究,發現其具有抑制癌幹細胞自我更新的能力,可達到預防癌症之效,民眾適量攝取對於身體好處多多。


鄭醫師補充:


「白藜蘆醇」(Resveratrol)可以從紅酒可萃取出來沒錯,但要從喝紅酒或取足夠抗發炎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劑量,實在是難如登天,之前也有老鼠的動物研究證實「白藜蘆醇」(Resveratrol)可以幫助身體抗老化,換算是人體的話,一天要喝1500瓶紅酒的量,才能達到抗老化的實際效果,若透過堅果以及核果攝取能夠吸收的劑量也極為有限。因此想要補充「白藜蘆醇」(Resveratrol),建議還是從營養補充品著手比較實際: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595


參考文獻:



M. D. Seidman, W. Tang, V. U. Bai, N. Ahmad, H. Jiang, J. Media, N. Patel, C. J. Rubin, R. T. Standring. Resveratrol Decreases Noise-Induced Cyclooxygenase-2 Expression in the Rat Cochlea.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3; DOI: 10.1177/01945998134757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素食者較不易得心臟病

法新社2013年1月31日 下午1:50







研究人員追蹤4萬4500多名志願者平均約11年,發現素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幅低於肉食者。


研究名稱為「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研究」(EPIC),在英國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成果今天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Clinical Nutrition)。


在50至70歲的研究族群中,吃肉或吃魚的人有6.8%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或死亡,相較下素食者的比例為4.6%。


主要研究者、牛津大學癌症流行病學中心(University of Oxford's Cancer Epidemiology Unit)的克羅(Francesca Crowe)說:「我們認為,這是素食者的膽固醇與血壓較低的緣故。」


克羅說:「研究結果顯示,飲食在預防疾病上非常重要。」


鄭醫師補充:


這篇大規模研究結果無疑是推廣素食者最喜歡的引用資料,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Francesca L Crowe, Paul N Appleby, Ruth C Travis, and Timothy J Key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or death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mong British vegetarians and nonvegetarians: results from the EPIC-Oxford cohort study

Am J Clin Nutr March 2013 ajcn.044073;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0, 2013. doi:10.3945/ajcn.112.044073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3/01/30/ajcn.112.044073.abstract


另外一篇芬蘭研究,透過分析15330位參與者發現,有婚姻狀態的人,不管男性或者女性,心臟病風險致命風險較低,因此婚姻對於心血管系統也是重要的保護因子:


A. Lammintausta, J. K. Airaksinen, P. Immonen-Raiha, J. Torppa, A. Y. Kesaniemi, M. Ketonen, H. Koukkunen, P. Karja-Koskenkari, S. Lehto, V. Salomaa. Pro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is worse in patients living alone: the FINA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er.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3; DOI: 10.1177/204748731347589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有加拿大等跨國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神經荷爾蒙DHEA(脫氫睪雄固酮)補充可以防止愛滋病患者大腦功能退化。一般人對於愛滋病的認識,多侷限於免疫系統不全的問題,殊不知愛滋病患者大腦的也會被HIV病毒破壞,導致大腦功能退化。


已經發表的研究發現,DHEA能幫助癲癇、腦損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及憂鬱症的改善,相關研究也發現,愛滋病患者體內的DHEA濃度較低,導致大腦退化速度加快,若能適當補充DHEA,將能延緩病毒對大腦的傷害,進而達到保護大腦的效果。熟悉功能性醫學的專業都知道DHEA對免疫系統本來就具有保護效果,因此愛滋病患者可以考慮補充DHEA來提升免疫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的保護。


參考文獻:


F. G. Maingat, M. J. Polyak, A. M. Paul, P. Vivithanaporn, F. Noorbakhsh, S. Ahboucha, G. B. Baker, K. Pearson, C. Power. Neurosteroid-mediated regulation of brain innate immunity in HIV/AIDS: DHEA-S suppresses neurovirulence. The FASEB Journal, 2012; 27 (2): 725 DOI: 10.1096/fj.12-21507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有好菌 預防糖尿病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月21日 上午12:34






人體下消化道住著許多細菌與其他微生物,人體體內細菌數量比人體細胞數多了約十倍之多,這些小小過客在維持身體健康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但有助消化、營養素吸收,也會阻止沙門氏桿菌等壞菌作亂。加拿大、美國、瑞士、德國最新研究發現,腸道好菌似乎還能幫助預防糖尿病。


當腸道細菌失去平衡,身體很容易出現發炎反應,身體組織也會受到損害,腸道細菌出錯,就可能引起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疾病,肝臟也可能受到波及。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醫院的傑恩‧丹斯卡教授與瑞士伯恩大學安德魯‧麥克佛森教授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腸道細菌對身體的影響更為深遠,甚至會影響得糖尿病的機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期刊。


兒童、年輕人通常是得第一型糖尿病,原因在於體內免疫細胞傷害胰臟製造胰島素細胞,因而造成第一型糖尿病。這次動物實驗顯示,老鼠體內腸道細菌似乎會製造生化物質、荷爾蒙等,抑制糖尿病發生。


研究人員表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得糖尿病,這種趨勢已持續約四十年,當年輕患者人數增多時,民眾居住、生活環境也越來越乾淨。一旦小孩得到糖尿病,終其一生都得接受治療。


安德魯‧麥克佛森教授表示,希望這項發現可以幫助兒童預防糖尿病,也希望未來能研發新的治療方法以減少第一型糖尿病發生機率。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報導的文獻引用來源:


Sex Differences in the Gut Microbiome Drive Hormon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Autoimmunity



  • Janet G. M. Markle,
  • Daniel N. Frank,
  • Steven Mortin-Toth,
  • Charles E. Robertson,
  • Leah M. Feazel,
  • Ulrike Rolle-Kampczyk,
  • Martin von Bergen,
  • Kathy D. McCoy,
  • Andrew J. Macpherson,
  • and Jayne S. Danska

Science 1233521Published online 17 January 2013 [DOI:10.1126/science.1233521]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3/01/16/science.1233521.abstract


益生菌補充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不只是第一型糖尿病而已,去年底有一篇類似的研究,提到益生菌的補充可以預防妊娠糖尿病的發生:


Acta Diabetol. 2012 Dec;49 Suppl 1:1-13. doi: 10.1007/s00592-012-0444-8. Epub 2012 Nov 21.

Probiotics: a potential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此外,腸道菌叢失衡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也有研究證實:

 

 Junjie Qin, et al. A meta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gut microbiota in type 2 diabetes. Nature, 2012; DOI:10.1038/nature11450

因此腸道菌叢失衡,導致免疫失衡進而引發糖尿病已經廣為學界認同,提醒大家留意。腸道菌叢失衡也可以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來直接了解,不須猜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除皺肉毒桿菌可治膀胱過動症

作者: 【中央社紐約十八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月19日 下午11:16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今天表示,愛力根製藥公司生產的超夯除皺用藥肉毒桿菌「保妥適」(Botox),已獲准用於治療成人膀胱過動症。


但病患須在無法使用其他用藥,或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情況下,才能採取施打肉毒桿菌的治療途徑。


在膀胱肌肉注射保妥適,會使膀胱放鬆,增加儲尿量,減少尿失禁發作或漏尿的情況。保妥適之前已獲准用於非整型用途,諸如治療偏頭痛、嚴重腋下出汗及膀胱失控。


鄭醫師補充:


醫美診所經常使用的玻尿酸已經核准於治療膀胱過動症,現在,再加上肉毒桿菌,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FDA官方網站的原文核准公告:


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336101.htm


非藥物治療選擇上,去年有研究發現人參皂苷能有效紓緩膀胱過動症:


The Relaxant Effect of Ginseng Saponin on the Bladder and Prostatic Urethra: A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
H.A. Jang, S. Cho, S.G. Kang, Y.H. Ko, S.H. Kang, J.H. Bae, J. Cheon, J.J. Kim, J.G. Lee

Urol Int 2012;88:463-469 (DOI: 10.1159/000337206)


http://content.karger.com/ProdukteDB/produkte.asp?Doi=337206


2004年,義大利研究發現聖約翰草有幫助:


Urology. 2004 Jul;64(1):168-72.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antidepressant St. John's wort (hypericum perforatum) on rat bladder contractility in vitro.


Capasso R, Borrelli F, Capasso F, Mascolo N, Izzo AA.


 

此外,綠茶萃取物、莓類以及鋸棕櫚也都有研究發現可以協助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年期熱潮紅 研究發現可能與大腦神經元有關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2月25日 上午12:26






有些更年期女性會出現熱潮紅、盜汗、突然發熱等不適症狀。美國最新動物實驗顯示,這些更年期症狀可能與大腦神經活動有關。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發現身體雌激素濃度下降時,大腦某一小塊區域神經元活動就會出現變化,進而引發熱潮紅等症狀。


研究作者神經病理學家娜歐米‧藍斯表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大腦神經元可能調節、控制熱能平衡,未來也許可透過研究成果研發新治療方法,幫助舒緩更年期不適症狀。


不過研究人員提醒,這是動物實驗,是否適用於人體還是個未知數。


大約有七成女性,以及部分男性曾出現熱潮紅不適。過去研究指出,大腦下丘腦負責聯結荷爾蒙訊息與中樞神經系統活動。這次研究人員為老鼠去除卵巢,使老鼠體內雌激素濃度降低,此時老鼠血管開始擴張,皮膚血流增加,便出現熱潮紅症狀,當去除老鼠大腦中的KNDy神經元,尾巴溫度開始下降。


藍斯解釋,熱潮紅症狀的確是血管擴張引起,當皮膚表面血流增加,皮膚就會泛紅。身體出現熱潮紅,代表身體想要排除過多熱能。


鄭醫師補充:


為何更年期會引發熱潮紅?美國研究透過老鼠試驗找到答案,研究人員先把老鼠的卵巢切除,老鼠雌激素隨之降低,出現類似更年期的熱潮紅症狀,也就是尾巴散熱增加,之後,切除kisspeptin/neurokinin B/dynorphin  neurons,也就是KNDy神經元,尾巴散熱的狀況減少,因此大腦中有神經元可以接受雌激素刺激的結論,透過這項實驗直接證實。安全的荷爾蒙替代療法對於緩解更年期的熱潮紅是可以考慮的療法,相關研究原文全文以及引用來源可以參閱:


Role for kisspeptin/neurokinin B/dynorphin (KNDy)
neurons in cutaneous vasodilatation and the estrogen
mod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Melinda A. Mittelman-Smith, Hemalini Williams, Sally J. Krajewski-Hall, Nathaniel T. McMullen, and Naomi E. Rance



PNAS November 27, 2012 vol. 109 no. 48 19846-19851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11/07/1211517109.full.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喝1杯軟性飲 攝護腺癌增4成

作者: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26日法新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1月28日 上午12:12





瑞典研究今天指出,男性日喝1杯一般容量的軟性飲料,罹患惡性攝護腺癌的風險增加40%。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博士生德瑞克(Isabel Drake)說:「男性大量攝取軟性飲料或其他含糖飲料,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約提高40%。」


研究對象為逾8000名45至73歲男性,追蹤時間平均15年,研究成果發表在即將出刊的本期「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研究發現,每天喝330毫升軟性飲料的男性,罹患較惡性、需要治療的攝護腺癌風險提高40%。這種類型的攝護腺癌通常在患者出現症狀後才診斷出,無法透過攝護腺特定抗原(PSA)篩檢。


此外,德瑞克告訴法新社,大量攝取白米飯和義大利麵為主食的男性,會增加罹患通常不需治療的輕度攝護腺癌風險31%;而大量攝取早餐含糖榖片的男性,罹患輕度攝護腺癌的風險也增加38%。


先前研究顯示,在美國的華人與日本移民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高於母國平均值。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研究來源請參閱: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6/6/1409.abstract


Dietary intakes of carbohydrates in relation to prostate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Malmö Diet and Cancer cohort


Isabel Drake, Emily Sonestedt, Bo Gullberg, Göran Ahlgren,Anders Bjartell,Peter Wallström, and Elisabet Wirfält


November 7, 2012, doi: 10.3945/​ajcn.112.039438 Am J Clin Nutr December 2012 vol. 96 no. 6 1409-1418


常喝糖,身體代謝糖的胰島素功能會變差,專業稱之為胰島素抗性,胰島素抗性本身容易導致肥胖,性功能衰退,增加攝護腺的風險,過去有研究支持兩者之間有直接關連: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509402


http://jnci.oxfordjournals.org/content/95/1/67.full.pdf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29/5/1178.2.full


因此要降低攝護腺罹患風險,最好不要讓代謝症候群上身,飲食控制是代謝症候群預防的重要一環,但還不是全部,如何減輕細胞壓力,透過適當飲食、營養、抗發炎、解毒以及幫助粒腺體功能提升、減少外來壓力(包含生理以及心理壓力),相關整合作法才是抗癌關鍵!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萎…牙周病可能是徵兆

作者: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1月23日 上午12:04






牙周病牙齒不健康拔牙,竟是影響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危險因子。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曹智惟昨(22)日表示,三總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共8000多筆、有勃起功能障礙病人的就醫資料後發現,男性病患因牙周病等牙疾拔牙過後的一年半,發生陽萎風險高出常人1倍以上。推測男性若有陽萎,牙周病可能是徵兆。


三總泌尿外科醫師曹智惟表示,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危險因子包含許多因素,包括年齡、吸煙、糖尿病、憂鬱症、高血壓等。其中對於心血管疾病血管患者的內皮功能的損害,已經證實與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有密切相關。文獻研究指出,在男性患者中,牙周病併發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歸納出比無牙周病病患高出1.14倍。早期研究也發現,牙周病患者也會出現較嚴重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而這次研究則是發現,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與拔牙也有明顯關聯性。


曹醫師表示,依據健保資料庫分析;結果發現,在8000多名不舉男性個案中,有拔牙的男性,在拔牙後1至1年半間,要比沒有拔牙的男性,產生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分別高出對照組1倍和1.2倍。尤其是40歲以下年輕族群,造成不舉的比例更是提升到1.78倍。


由於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和慢性牙齦疾病有相類似的危險因子,醫師推論,慢性牙齦疾病不但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密不可分,跟男性勃起功能障礙也有同樣的致病機制。


鄭醫師補充:


需要拔牙的人,除了蛀牙,不少人士因為嚴重的牙周病困擾。牙周病會導致心血管發炎,男性性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也是血管發炎導致的併發症,過去也有相關研究證實:


Zadik Y, Bechor R, Galor S, Justo D, Heruti RJ (April 2009). "Erectile dysfunct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eriodontal disease: two end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pectrum". J Sex Med 6 (4): 1111–6. doi:10.1111/j.1743-6109.2008.01141.x. PMID 19170861.


然而,身體慢性發炎問題,在一般醫療上的改善與控制並不容易做到,功能性醫學的營養建議與補充能有效降低發體發炎,減少相關健康風險,懷疑自己身體發炎的人,可以多了解相關概念及作法: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7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