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看不懂地圖 小心罹患了癡呆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確定記憶力喪失才判定罹患阿茲海默症,恐怕為時已晚!美國發表最新研究指出,思考、學習能力退化才是關鍵性指標,尤其空間判別的能力更是最先受損的一環。此外,65歲以上的長者也是易患癡呆的族群,已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不可不注意。
這份於《神經學誌》(The Archives of Neurology)發表的研究報告,說明以記憶力變差作為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標準,其實有瑕疵;美國研究團隊希望透過討論相關判定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指標,能有利醫生進行早期診療,協助病人治療。
堪薩斯大學針對444位民眾進行調查,其中134名後來被診斷出有相關癡呆症狀。研究團隊先替這些受試者進行施測以建立能力測試模組,在這些病患被診斷出罹患病症的前三年,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的視覺空間分析能力有明顯退化現象,緊接著是心智方面的問題,最後才是記憶力變差,出現時間約為診斷確定病症的前一年。
已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目前阿茲海默症患者已超過16萬,其中每7名中就有一位年紀在65歲以下;而65歲以上的患者,每隔五歲,盛行率就加倍。而我國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426,251人,佔總人口10.52%。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也提醒,要發現阿茲海默症的徵兆,「改變」是個關鍵;當患者的家人、朋友,注意到患者本人「以前會的現在不會,同樣問題要問很多遍」,可能就是個警訊。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資料,阿茲海默症患者有一些早期徵兆,例如:記憶力減退而影響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喪失時間空間的概念、警覺性降低、東西亂放、行為或個性改變,甚至言語表達能力變差、無法抽象思考、喪失活動力等。
說到失智症的先期症狀,很多人並不清楚,失智代表的其實是失能,包括先期症狀也是一樣。最近美國研究團對發現,許多被診斷出有失智症的人,其實在前三年表現出來的狀況是視覺空間分析能力的明顯退化。接下來是心智的問題,最後才是記憶力變差。所以,我們若能把失智症的先兆以失能角度來評估,會比失憶的更能早期診斷出來。
由於目前仍無特定的診斷能直接確認失智症,故在實驗室的檢查上,通常是為了排除是否有其他因素引發,諸如像維他命B12葉酸、甲狀腺刺激荷爾蒙、C-反應性蛋白、血液常規、電解質、鈣、腎功能及肝功能等等。除了維他命缺乏、感染及其身體問題都可能引發。長期的藥物(例如抗癲癇藥物)或者酒精的使用也往往有可能導致失智的發生。
在功能性醫學上,除了營養評估以外,會建議大家最好也能在荷爾蒙的平衡及重金屬的是否過量來留意,而身體若有發炎反應,最好也能找來,總之在處理失智症的患者,最好不要單純以大腦疾病來視之,否則就是坐視失智症患者功能一路下滑,越來越難以照顧。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作者馬克‧希曼醫師提醒大家,面對許多看似大腦問題的疾病,若能透過調整身體功能失衡來改善甚至恢復,其實效果往往比單純處理大腦要好上許多。
最近還有一個英國研究發現,活到老、學到老也可以防止大腦功能退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2/16/1stcp.html
最後補充,在輔助治療上,音樂治療對某些患者來說效果不錯,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http://apt.allenpress.com/perlserv/?request=get-toc&issn=0022-2917&volume=36&issue=1&ct=1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c5imM2M4VjAC&printsec=frontcover#v=onepage&q=&f=fals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