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和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無論性格類型如何,使用更多社交媒體的年輕人在六個月內患憂鬱症的可能性顯著增加。
這項名為“社交媒體使用、人格結構和憂鬱症發展之間的關聯”的研究發表在《情感疾患報告》期刊上,由阿肯色大學公共政策項目的博士生 Renae Merrill 合著。
Merrill 與俄勒岡州立大學公共衛生與人類科學學院院長 Brian Primack 和阿拉巴馬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曹春華共同撰寫了這篇論文。
“以前的研究已經將憂鬱症的發展與許多因素聯繫起來,”作者指出。“然而,文獻中一直缺乏關注各種人格特徵如何與社交媒體使用和憂鬱相互作用的研究。這項新研究解決了這些重要的研究問題,發現憂鬱症在所有人格特徵中都有很強的線性關聯。”
該研究的一項發現是,與低友善力的人相比,具有高友善力的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要低 49%。此外,當每天使用超過 300 分鐘的社交媒體時,高神經質的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低神經質的人的兩倍。更重要的是,對於每個人格特質,社交媒體的使用都與憂鬱症的發展密切相關。
1000 多名 18 至 30 歲的美國成年人的樣本來自匹茲堡大學的 Primack 及其同事收集的 2018 年數據。
使用患者健康問卷測量憂鬱症。社交媒體是通過詢問參與者每天花多少時間使用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來衡量的,人格是使用大五清單來衡量的,該清單評估了開放性、責任心、外向性、友善性和神經質。
作者認為,有問題的社會比較會增強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情緒,這可以解釋憂鬱症的風險如何隨著社交媒體使用的增加而增加。主要參與負面內容也可以增強這些感覺。最後,參與更多社交媒體會減少在家外進行面對面互動和活動的機會。
憂鬱症已被認為是全世界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這使得這些發現對於創造健康干預和預防工作更加明確。
“這項研究的結果在技術擴展和整合時期非常重要,”Merrill 說。“虛擬地與人聯繫可能會增加溝通不良或誤解的風險,從而導致關係困難和發展心理健康問題的潛在風險。”
“人們對社會聯繫和理解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感需求,”美林補充道。“例如,通過更加了解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在各種生活環境中與他人的聯繫,可以改善社交媒體體驗。這種意識有助於提高關係品質,通過更有效的溝通和對他人和我們自己的關注來達成共同意義和理解. 儘管我們存在分歧,但我們有能力創造一種同理心和善良的文化。”
鄭醫師補充:
社交媒體究竟是增加人們彼此的友好連結還是溝通不良創造誤解的來源?這項研究的分析結果值得深思。
重要關鍵是本身的人格是否成熟或穩定?本身有人格障礙傾向,社交媒體的大量使用,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這篇研究進一步提醒,有人格障礙傾向的人,還是最好限制社交媒體或是平台的使用,另外,有憂鬱傾向合併人格障礙的人,可以留意社交平台的使用時間,若是過多,可能是潛在的心理健康的隱憂。最後總結:社交媒體的大量使用,不管人格特質如何,只要使用過多,憂鬱症風險隨之而增。
參考文獻:
- Renae A. Merrill, Chunhua Cao, Brian A. Primack.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Reports, 2022; 10: 100385 DOI: 10.1016/j.jadr.2022.1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