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我看到一篇英國的報導,一篇討論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的文章,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愁容滿面的患者走進一個診間,坐下來開始抱怨自己最近一直心情不好、沒體力、睡不著甚至想不開等等,醫師聽到之後,想起前一天晚上看過卓別林的電影,邊看邊笑,非常放鬆,因此建議這位患者:您不妨試試去看著別林的電影,看了會讓您忘掉許多煩惱,應該有效。


這位患者馬上回答沒有用。「為什麼呢?」醫師好奇地問。


患者回答:「因為我就是卓別林!」


姑且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卻是一個Smiling depression很好的例子。也就是對外,往往帶了一個積極樂觀進取甚至是風趣的面具,但實際上回到家卻是滿懷悲慘、心情低落及想哭,完全背道而馳的狀況。我們可以從這篇報導看到許多典型的例子: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44877/Could-YOU-victim-smiling-depression.html


在今年二月時美國一所大學一項針對上班族的心情研究發現,當天若是很明顯地「裝著笑臉」上班,其實反而會讓整天的心情變得更糟。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以兩週時間觀察每天必須接觸到不同乘客的公車司機,並分析他們的兩種行為,包括先掩飾自己情緒而表示出的「刻意微笑」以及其在內在正面思考後表現的行為,發現當上班族出現掩飾情緒時,最容易影響當天整體的心情,甚至破壞工作效率。



《紐約時報》引述研究人員史考特的看法表示,「雇主通常要求員工必須笑臉迎人,才能增加業績,但是勉強裝出的笑容最後還是會讓員工受不了,甚至影響他們的業績,」研究更發現,女性員工在遇到工作時必須掩飾情緒來面對客人,通常後續內心的情緒波動,會較男性來得深。



史考特表示,「不自然的微笑只是將情緒掩飾,其結果通常會導致情緒更糟,」研究也發現,透過將情緒引導到讓自己快樂的回憶,例如度假或兒童合唱的聲音,較可讓自己內在正面思考,進而減少情緒低落發生,不過,效果仍屬短暫。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期刊:













Issue:Volume 54, Number 1 February 2011
Title:A Multilevel Field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Labor, Affect, Work Withdrawal, and Gender
Authors:Brent A. Scott, Christopher M. Barnes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我的門診其實並不少見。許多這樣的案例在進門時看起來春風滿面,笑容迎人,但在門診裡說不到三句話,立即開始哭泣,告訴我他們其實很不快樂,雖然在朋友眼中,他們一直是開心果,在上司眼中,他們是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好部屬,然而這都不是他們實際的狀況,私底下他們來看診之前,已經有一段時間一直心情不好,提不起勁或者容易哭泣流淚,甚至會想不開。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們想要去了解及處理,真正改善,而非被診斷成憂鬱症,直接服藥治療。有些案例,已經服用一段時間藥物卻改善有限,藥物副作用明顯大於療效,因此他們了解到根源必須處理,而非長期服藥,讓自己成為一個慢性的精神科患者。到底smiling depression從何而來?


在身體層次上,我經常推薦的一本書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也曾經經歷這麼一段尷尬的時間,因為他自己是一個成功傑出的內科醫師,然而在1996年拉了一場嚴重的肚子之後,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晚上睡不著的狀況。身為醫師的他無法對旁人啟齒,私底下去詢問他的家庭醫師及較熟的同業,他們給他三個診斷:注意力缺失、憂鬱症及慢性疲勞症候群,要服用興奮劑、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等等藥物,這讓他著實嚇了一跳,因為一次同時發生三種難纏的疾病,難以想像。但這樣的治療建議無法說服他,因此他積極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協助,找到自己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不靠任何藥物的治療而完全恢復,因此他戲稱自己因為罹患精神疾病又把自己治好,成了一個偶然的精神科醫師,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這本書的內容或者先看一下部落格的介紹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在心理方面,許多人對外經常是強顏歡笑,甚至對於自己的工作也從沒真正問過自己到底這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鴻海董事長郭先生說過:


 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耐風寒。 為興趣做事, 則永不倦怠。


為什麼許多人視上班為苦差?因為他們很少甚至從沒去了解自己擅長做甚麼?喜歡做什麼?這輩子什麼是他們真正想完成的事物?
如果要解決這部分的問題,先接納自己的感受及了解自己開始,這部分的內容,昨晚一個演講場合我擔任主講人為與會的來賓做詳細的說明及具體的實踐方式,接納自己的感受可以參閱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書來了解,至於了解自己,有一個IGS的主測評提供直接且客觀的評量結果,想了解自己能力所在的人,不妨多多利用及參考。要樂天知命,先從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感受開始!


願大家都能真正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況,了解自己的擅長及抱負,實踐自我,不再一直勉強帶著微笑的面具卻私底下拼命憂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