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項研究發現,在 25 個月內減重取得最大成功的參與者會攝取更多的蛋白質和纖維。個人化和靈活性也是制定節食者可以長期堅持的計劃的關鍵。

根據一篇關於減肥的論文,在一年的時間裡,成功的節食者(41%的參與者)體重減輕了12.9%,而研究樣本的其餘部分則減輕了略高於起始體重的2% 。

Manabu T. Nakamura 表示,這些節食者是個人化飲食改善計畫(Individualized Diet Improvement Program,簡稱iDip)的參與者,該計畫使用數據視覺化工具和強化飲食教育課程來增加節食者對關鍵營養素的了解,使他們能夠制定個人化、安全和有效的減重計畫。

中村說:“靈活性和個性化是制定優化節食者成功減肥和保持體重的計劃的關鍵。” 「要維持健康的體重,必須實現因人而異的可持續飲食改變。iDip 方法允許參與者嘗試各種飲食實驗,他們在減肥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是可持續維持體重的基礎」。

iDip 的支柱是增加蛋白質和纖維的攝取量,以及每天攝取 1,500 卡路里或更少的熱量

根據醫學研究所發布的飲食指南,iDip 團隊創建了一個獨特的二維定量數據視覺化工具,可以繪製每卡路里食物的蛋白質和纖維密度(占比),並提供每餐的目標範圍。節食者從習慣吃的食物開始,制定了個性化計劃,將蛋白質攝取量增加到每天約 80 克,纖維攝取量增加到每天約 20 克。

在使用支援 Wi-Fi 的體重計來追蹤參與者的飲食習慣和體重時,研究小組發現所吃的纖維和蛋白質的百分比與節食者的體重減輕之間存在很強的負相關性。

「這項研究強烈證明,需要增加蛋白質和纖維的攝取量,同時減少熱量,以優化減肥飲食的安全性和功效,」第一作者、伊利諾伊大學校友Mindy H. Lee 說,她當時是研究生,也是一名研究人員。

 

中村說,減肥時維持瘦體重非常重要,特別是使用減肥藥時。

 

「最近,注射減肥藥越來越受歡迎,」中村說。 “然而,在食物攝取量受到嚴格限制的情況下使用這些藥物會導致肌肉和骨質流失的嚴重副作用,除非在減肥期間增加蛋白質攝取量。”

 

共有 22 名參加該計畫的人完成了該項目,其中包括 9 名男性和 13 名女性。大多數節食者年齡在30-64歲之間。參與者報告說他們之前曾嘗試過兩次或兩次以上減肥。他們還患有多種合併症——54% 的人患有高膽固醇,50% 的人患有骨骼問題,36% 的人患有高血壓和/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此外,根據該研究,節食者報告了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癌症和憂鬱症的診斷。

 

七名自稱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的節食者體重明顯減少,約為初始體重的 2.4%,而那些沒有憂鬱症的人則減掉了初始體重的 8.39%。研究小組發現,其他合併症的參與者、年輕參與者和年長參與者之間、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體重減輕沒有顯著差異。

身體組成分析發現,節食者保持了瘦體重,每六個月平均減少 7.1 公斤的脂肪量和最小的肌肉量。研究說明,在那些減掉超過起始體重 5% 的人中,78% 的減重是脂肪。

總體而言,參與者的脂肪量從計劃開始時的平均 42.6 公斤減少到 15 個月時的 35.7 公斤。同樣,研究小組發現,節食者的腰圍在 6 個月時減少了約 7 厘米,在 15 個月時總共減少了 9 厘米。

在追蹤節食者的蛋白質和纖維攝取量時,研究小組發現蛋白質和纖維攝取量與三個月和十二個月時的體重減輕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強烈的相關性說明,能夠在前三個月內進行可持續飲食改變的參與者在隨後的幾個月中持續減肥,而那些早期難以實施可持續飲食模式的參與者很少在隨後的幾個月中成功改變飲食, 」中村說。

研究小組推測,這種相關性也可能與一些節食者早期減肥成功有關,這可能增強了他們對計劃的動力和堅持。

該計畫由美國農業部國家食品和農業研究所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資助。

研究的共同作者均來自伊利諾大學,包括: Jennie Hsu 博士,伊利諾州卡爾醫學院營養科學臨床教授兼內科醫師;營養與食品科學榮譽教授 John W. Erdman Jr.;醫學生安娜貝爾謝弗; Catherine C. Applegate,貝克曼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和當時的研究生Nouf W. Alfouzan。

 

參考文獻:

 

  1. Mindy H. Lee, Annabelle Shaffer, Nouf W. Alfouzan, Catherine C. Applegate, Jennie C. Hsu, John W. Erdman, Manabu T. Nakamura. Successful dietary changes correlate with weight‐loss outcomes in a new dietary weight‐loss programObesity Science & Practice, 2024; 10 (3) DOI: 10.1002/osp4.7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