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基因遇上流感 兒童猝睡症風險增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1日電)兒童科醫師今天指出,6年前流感大爆發後,兒童猝睡症比例也大增;研究發現,近9成病患都具有特定基因,推斷遇上病毒恐誘發猝睡症,建議父母可帶孩童至醫院驗血檢查。

4屆世界兒童睡眠醫學會11日至13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登場,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主辦,吸引全球34國超過千名醫師、學者與會,探討兒童、青少年睡眠障礙議題。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兒童心智科主任黃玉書指出,猝睡症原屬於罕見疾病之一,罹患率約0.034%,直到2010年爆發H1N1流感後,兒童猝睡症患者在中國大陸暴增近10倍,北歐地區病例也大增,且多半是罹患流感或施打流感疫苗,不過這款疫苗並未在台使用。

黃玉書表示,研究發現,罹病兒童近95%帶有「白血球抗體0602基因」(HLA DQB10602),推測可能因疫苗調節劑或病毒,使免疫系統機轉出問題,誘發猝睡症

黃玉書指出,猝睡症屬於慢性疾病,好發於910歲孩童以及2530歲民眾,明顯症狀就是愛睡,不論坐車、上課、一沒事就睡著,一天下來可能打上數十次瞌睡,且容易肌肉無力猝倒,患者不僅易睡更容易做夢,導致夢與現實混亂、出現「鬼壓床」情況。

黃玉書表示,2010年曾遇過一名67歲男童,9月施打H1N1疫苗,約12月就發病,原以為是感冒求助小兒神經科,隨後發現男童有猝倒症狀,以為是癲癇,但不論怎麼檢查都沒事,隨後送到睡眠中心檢驗才發現是嚴重猝睡症,透過藥物治療已有效緩解症狀。

若真罹病也別擔心,黃玉書強調,猝睡症雖無法根治,但可透過藥物控制,與病毒和平相處,父母可帶孩童至醫院抽血檢驗有無該基因,有健保給付。

鄭醫師補充:

猝睡症一旦發作,再去做基因檢測,都已經為時已晚。即使嘗試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來控制嗜睡症,也不見得都有效果。我在臨床上看到好幾個病例都是如此。

這幾年,透過標靶共振原理提供的營養補充,則為猝睡症帶來希望,透過臨床實證,的確挽救幾個原本在學校岌岌可危,幾乎要放棄的年輕學子。不但可以正常聽課,也不需再服藥,真替他們及他們的家人感到高興。

參考文獻:

1.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456467

2.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506770

3.Kadotani H, Faraco J, Mignot E (May 1998). "Genetic studies in the sleep disorder narcolepsy". Genome Res. 8 (5): 427–34.doi:10.1101/gr.8.5.427

https://dx.doi.org/10.1101%2Fgr.8.5.427

4.http://med.stanford.edu/psychiatry/narcolepsy/faq1.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吃果糖=尿酸高!研究:恐增痛風機率

 

【華人健康網文/微笑藥師網提供】從前常會聽到醫師囑咐病風的病患,必須限制所有富含普林的食物的攝取量,尤其像是內臟,例如肝臟和腎臟、海產等等,但你有聽說過,「尿酸偏高,小心吃糖!!」嗎?今天微笑藥師網與大家分享,尿酸與果糖的關係。

常吃果糖=尿酸高!研究:恐增痛風機率

是真的,果糖真的會使尿酸值升高,尤其是臺灣人愛喝的手搖杯飲料,市售的手搖飲料通常都是加蔗糖(50%葡萄糖+ 50%果糖)、高果糖糖漿(45%葡萄糖+ 55%果糖),或是果糖,微笑提醒尿酸值偏高的民眾,真的要小心吃糖(果糖)。

為什麼我們吃下肚的果糖會跟尿酸有關係呢?為什麼只有果糖被列入罪魁禍首呢,其實主要原因在於果糖與其它糖類的代謝途徑有不同。果糖代謝第一個步驟,在果糖酶(Fructokinase)的作用下,會轉為Fructose-1-phosphate,之後會再進行醛縮化,跟葡萄糖一樣。

但果糖代謝最大的不同點在於,Fructose代謝成Fructose-1-phosphate這路徑沒有「負回饋」的機制,也就是你吸收進入身體的果糖全部磷酸化,會大量消耗細胞內的ATP。而大量的ATP被脫磷酸轉為ADP,之後再變成AMP,這樣的過程也會加速AMP經過脫胺酶轉為IMP,而間接地增加尿酸的產生。

那到底喝下多少的果糖才會讓尿酸值上升呢?以下提供一些實驗數據提供參考

在 2008 年 1 月 Arthritis Rheum. 期刊的一篇文章說,多喝含糖飲料會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危險。這篇文章是由 Hyon.K. Choi. 和加拿大關節炎研究中心的合作團隊所做的。研究者蒐集 1988-1994 美國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的其中 1,476 位受試者的資料,分析飲用含糖飲料和高尿酸血症之間的關係。

常吃果糖=尿酸高!研究:恐增痛風機率

結果發現:以不喝含糖飲料者的尿酸濃度為對照組,則每天飲用少於 0.5 份、0.5~0.9 份、1.0~3.9 份、和大於 4 份者,其血中尿酸濃度分別增加了 0.08、0.15、0.03、和 0.42 mg/dl,而高尿酸血症則各增加了 1%、34%、51%、和 82%。喝代糖飲料,則沒有顯著地增加血中尿酸濃度。【2】

有一篇在 2010 年 11 月 24 日的 JAMA 期刊的文章,是 Hyon.K. Choi 醫師和波士頓大學的合作團隊所發表的。研究者從一個美國長期的臨床實驗 Nurses’ Health Study 收集了 78,906 位女護士從 1984-2006 年的資料,去分析其含糖飲料攝取量和痛風罹患率之間的關係。受試者在實驗開始前沒有痛風的症狀,而在 22 年研究期間共有 778 位被確診為痛風。研究者發現:【3】

以每個月少於一份含糖飲料者為對照組,則每天喝大約一份者的痛風罹患率增加 74%,每天喝兩份以上者的痛風罹患率是對照組的 2.4 倍;喝代糖飲料則沒有明顯地增加痛風罹患率。

以每月喝少於 1 杯 (6 盎司) 果汁為對照組,則每天喝一份者的痛風罹患率增加 41%,每天兩份以上者的痛風罹患率是對照組的 2.4 倍。

將含糖飲料和果汁合計,則含果糖飲料攝取量最高的 1/5 受試者,其痛風罹患率是最低 1/5 受試者的 1.62 倍。

果糖在影響尿酸含量方面,只有攝入果糖數量較大時.其促使血尿酸升高的作用才比較明顯,少量攝入果糖例如吃水果,並不會產生如此的效果。

所以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必禁忌水果,每天吃200克~400克水果,其所含果糖一般不至於達到「大量」的水平。在天然食物中,只有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幾乎是其含糖量的二分之一。因此,痛風及高尿酸血症者不宜經常或大量食用蜂蜜。

參考文獻:

1.Sugar, Uric Acid, and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DIABETES, VOL. 62, OCTOBER 2013.

2.Sugar-sweetened soft drinks, diet soft drinks, and serum uric acid level: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Arthritis Rheum. 2008 Jan 15;59(1):109-16. doi: 10.1002/art.23245.

3.Fructose-Rich Beverages and Risk of Gout in Women. JAMA. 2010;304(20):2270-22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抗憂鬱劑 植牙可能失敗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服用抗憂鬱劑可能導致植牙失敗。

抗憂鬱劑常用來治療焦慮症、疼痛與其他情緒障礙。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研究團隊發現,若服用抗憂鬱劑,植牙失敗風險會增加四倍之多,每年服用抗憂鬱劑,植牙失敗機率就會翻倍。

抗憂鬱劑常用來改善情緒問題,藥物副作用之一是會減少骨骼新陳代謝調節,骨骼新陳代謝對傷口癒合非常重要。研究計畫主持人牙科博士候選人莎蘿查娜古朗表示,植牙之後,植牙周圍必須有新生骨頭,植牙牙體才能固定,傷口也才會逐漸癒合

研究作者植牙膺復科助理教授拉提法‧拜蘭表示,抗憂鬱藥物雖然可以幫助舒緩憂鬱症狀,但用藥時,醫師、患者一定要衡量利弊得失,患者應該與醫師合作,才能取得平衡。

拜蘭指出,抗憂鬱劑副作用包括骨質疏鬆症、靜坐不能症、磨牙症、口腔乾燥等,這些因素都會干擾植牙傷口癒合

上述研究成果將發表於第四十五屆美國牙科研究協會年會。

研究團隊分析二O一四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牙科醫學中心患者數據,結果發現,在少數植牙失敗患者當中,約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曾使用抗憂鬱藥物。相較之下,植牙成功的人當中,只有百分之十一的人曾服用抗憂鬱藥物。兩者差異十分明顯。研究人員指出,未來還需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對這現象有進一步的了解。

鄭醫師補充:

抗憂鬱劑導致植牙失敗風險提高,過去比較少被提及。

參考原文報導:

http://healthntreatment.info/dentistry/antidepressants-related-to-dental-implant-failure-new-study-finds/

http://www.buffalo.edu/news/releases/2016/03/020.html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少用化學保養品 有益內分泌系統

環境網站ENN在7日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與薩利納斯谷健康診所(Clinica de Salud del Valle de Salinas)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短暫停用特定種類的化妝品、洗髮精與乳液,可使體內會干擾賀爾蒙分泌的化學物質含量明顯降低。

在這項針對100名拉丁裔青少女的研究中,科學家提供計畫參與者不含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三氯沙(triclosan)、氧苯酮(oxybenzone)的個人保養品。這些化學物質其實已被市售化妝品、香水、頭髮產品、香皂、防曬乳液等廣泛使用,動物研究也指出它們會干擾內分泌系統。

研究主要作者、柏克萊環境研究與兒童健康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Children’s Health)副主任哈雷(Kim Harley)說,「由於女性是許多個人保養品的主要消費者,他們可能會大量暴露在這些化學物質中。」「十幾歲青少女的風險可能特別高,因為這是她們生育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已有研究指出,青少女每天比一般成人女性使用更多個人保養品。」

研究者採集青少女在參與計畫前、以及參與後3天的尿液樣本,結果發現,少女體內這些化學物質的含量明顯下降。

研究結果已於7日發表於「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上。

參考文獻:

化妝品、香水、美髮、香皂以及防曬乳等等產品,是許多人每天使用的東西,然而鮮少人會去留意產品內暗藏干擾人體荷爾蒙的環境荷爾蒙。檢視一下自己目前常用的相關用品,若是暗藏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三氯沙(triclosan)、氧苯酮(oxybenzone)等干擾物質,最好早點換成不含這些成分的產品。

參考文獻:

Reducing Phthalate, Paraben, and Phenol Exposure from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Adolescent Girls: Findings
from the HERMOSA Intervention Study
Kim G. Harley, Katherine Kogut, Daniel S. Madrigal,
Maritza Cardenas, Irene A. Vera, Gonzalo Meza-Alfaro,
Jianwen She, Qi Gavin, Rana Zahedi, Asa Bradman,
Brenda Eskenazi, and Kimberly L. Parra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DOI: 10.1289/ehp.1510514

http://dx.doi.org/10.1289/ehp.15105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說謊行為?心理師這樣做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育兒生活】孩子的說謊行為代表了什麼?該如何看待與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當孩子面對眼前的問題或壓力,得不到大人的信任時,乾脆說個謊?在誠實這門學問上,爸媽還是有許多方法可以使用,也讓親子關係能夠適時調整與修正。

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說謊行為?心理師這樣做

孩子說謊時,勿在眾人前質問

情況:

孩子去大伯家玩,很喜歡堂哥的兩台小車子,結果把堂哥的兩台小車子偷偷地放進口袋帶回家玩,此時,嬸嬸來告訴媽媽,孩子沒有詢問就把兩台小車子擅自帶走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如果是別的父母來告訴你,你的孩子拿了別人的車子,爸媽優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眾人面前質問自己的孩子,可以先禮貌性地回覆會馬上回家問問看孩子,進行處理;等到回到家,先觀察孩子是否真的有把別人的車子拿回來在玩,如果是,媽媽可以說:「媽咪有點好奇耶,昨天沒有看到這兩台小車車耶,這兩台是從哪邊開過來我們家的呢?」

家長很激動,小孩不一定會有感覺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說出事情原委

大部分的爸媽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說謊,甚至偷竊的行為,都會非常急著想要馬上處理與處罰。事實上,孩子根本還沒有機會察覺到自己的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性,也有可能孩子還沒有認知到所謂的偷牽涉到所有權的概念;唯有讓孩子自己說出來,讓某件事情暴露在對話之中,孩子才會真正有感覺。換句話說,爸媽應該要讓孩子自己說出(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把人家的東西拿走這整件事情,接著,再來處理孩子的偏差行為

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說謊行為?心理師這樣做

爸媽不應陷入孩子給的理由中

這時孩子可能會急著解釋:「誰叫你都不買給我,我說了很多次我很想要這兩台車子了。」但爸媽這時要做的是把孩子拉回來,而不是順著孩子做解釋或是生氣,可以問孩子:「所以,你做了什麼?」要把焦點放在讓孩子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就像在看行車紀錄器一樣;也要讓孩子自己說出怎麼做,可以改善自己的偷竊行為。

如果孩子說:「好吧,那以後就不要讓我去大伯家。」可再問他,為什麼不讓他去大伯家,就會改變偷竊行為?孩子可能會說:「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去大伯家玩。」家長可以自行衡量,如果孩子的話能夠說服你的話,就那麼做。

自律由他律而來,所以還是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做了不當行為,他就要付出他所在意的代價。最後,家長也要自己思考一下,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的需求,真的沒有適當滿足,才造成孩子的不當行為。

鄭醫師補充:

當家長發現小孩說謊或者偷竊,多少家長能夠不用怒不可抑的態度來處理小孩的說謊或者偷竊行為?即使抑制心中的怒氣,如果小孩的偷竊或者說謊行為還是一再出現,家長可以做什麼?

這篇報導提到的處理方式,是先給小孩面子,不當眾質疑或者給小孩難堪,接下來重點就是讓小孩說自己為什麼如此做的原因,在過程中,再試圖讓小孩看到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或者傷害,然而,前提是小孩的覺察性是否足夠?

此外,當小孩在力爭自己的道理時,家長不妨耐著性子傾聽,同時可以透過這樣的問句來引導小孩:「在你心理面,你覺得那樣說(或者做)有哪理是對的?」不管是小孩或者是大人,對於承認自己做錯這件事,不少人都有心理障礙。要發現自己哪裡做錯,必須先要有足夠的「對」,才能去看哪裡做錯。使用這個問句時,必須小心,不帶任何批判的態度與語氣,給予小孩示意(聽到小孩說的話),直到小孩自己發現哪裡不對而願意去面對自己的錯誤。

其實小孩也有足夠的覺察性,因為覺性本自俱足,只是被蒙蔽而已,小孩跟大人一樣也有,如果可以打開,不必講什麼大道理,小孩自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這兩年多,我發現透過標靶共振原理提供的營養補充,能幫許多小孩打開本自俱足的覺性,年紀越小越明顯。甚至有醫師發現孕婦透過標靶共振原理補充的營養,可以直接影響到胎兒,出生後寶寶也比較乖巧,比較好帶。有興趣的人不妨和我討論,並應用相關的調整方式幫助小孩早日打開覺性,讓行為舉止能自我管控且得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生過敏風險 研究:餵食嬰兒可降低機率

(法新社邁阿密4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指出,餵食嬰兒少量的花生泥,也許能幫助降低花生過敏機會,即使之後幼年時期停止攝取1年,仍能達到效果

由於近年來,可能致命的花生過敏症狀在年輕人中有上升趨勢,這份刊載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結果,促使全球衛生當局重新檢視,多年來所給予寶寶應避免攝取某些食物的建議。

調查由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領銜進行,研究結果指出,「花生過敏高風險的嬰兒,如果盡早餵食花生,可在6歲前明顯降低發病風險,即使他們從5歲左右停止食用。」

去年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早期了解花生過敏」(Learning Early About Peanut Allergy ,簡稱LEAP),對600多名幼童進行調查。今天公布的調查結果,是去年研究的追蹤成果。

研究發現,花生過敏高風險的嬰兒,如果11個月大以前攝取花生,5歲前出現過敏症狀的機率,明顯低於未攝取的嬰兒。

最新研究「LEAP-On」,追蹤550名5到6歲的孩童,因而得到證實,部分孩童停止食用花生,有些人則持續。

研究指出,「調查發現,對花生普遍過敏的人吃花生後,比不吃的人,相對減少74%過敏機率。」

在實驗中,不吃花生孩童的花生過敏機率(18.4%),遠高於吃花生者的機率(4.8%)。

鄭醫師補充:

過敏分急性以及漫性過敏原,改善急性過敏原對身體的反應,醫界的反應就是系統減敏感法,以塵螨為例,嚴重的塵螨過敏患者,治療者會先將塵螨的殼的蛋白質萃取,稀釋濃度讓患者來接觸,再慢慢增加濃度。

以花生為例,即使嚴重的急性過敏患者,過去研究告訴我們,可以用極少量的花生攝取,慢慢增加劑量,達到類似減敏的治療效力。

過去也有人發現,從小家裡養狗養貓,長大後比較不會對狗毛或者貓毛過敏。

這些都是類似的原理。父母若真要嘗試這種方式,建議以極低的餵食量來進行,比較安全。

以上的療法適用急性過敏原患者的治療,如果是慢性過敏原嚴重的患者,此法效果不彰,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Effect of Avoidance on Peanut Allergy after Early Peanut Consumption

George Du Toit, M.B., B.Ch., Peter H. Sayre, M.D., Ph.D., Graham Roberts, D.M., Michelle L. Sever, M.S.P.H., Ph.D., Kaitie Lawson, M.S., Henry T. Bahnson, M.P.H., Helen A. Brough, M.B., B.S., Ph.D., Alexandra F. Santos, M.D., Ph.D., Kristina M. Harris, Ph.D., Suzana Radulovic, M.D., Monica Basting, M.A., Victor Turcanu, M.D., Ph.D., Marshall Plaut, M.D., and Gideon Lack, M.B., B.Ch., for the Immune Tolerance Network LEAP-On Study Team*

March 4, 2016DOI: 10.1056/NEJMoa1514209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5142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阿茲海默症 可用腦部掃描早期診斷

 
探索新聞網(Discovery News)3日報導,科學家已找到一種具潛力的工具,可為阿茲海默症做早期診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科學家表示,「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ET)掃描儀可以被拿來追蹤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階段,甚至也可用在沒有症狀的成人身上。

賈古斯特(William Jagust)及其團隊在一項研究中,對53名成人進行PET掃描。其中有5人是年紀介於20至26歲的年輕人,33人是介於64歲到90歲的健康退休人士,另外15人則是53歲到77歲、已出現阿茲海默病徵的患者。

科學家研究這些腦部掃描結果,藉此尋找過去已被發現、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兩種蛋白質累積─Tau蛋白以及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過去已有人就死者腦中的蛋白質累積階段進行研究,並將之分成1至6級。但在賈古斯特以前,還沒有人能將此分級應用在活人身上,直到他們用了PET掃描。

賈古斯特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為PET掃描開啟了一道門,顯示可以使用它作為診斷和分級工具。」

這項研究將於本周在「神經元」(Neuron)期刊上刊登。

鄭醫師補充:

正子攝影所費不貲,建議有失智症家族史的人,想了解自己是否為失智症高風險的個案,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了解。單做阿茲海默症,費用並不高,比正子攝影來得經濟。

一旦確認為高危險群,務必從營養以及生活型態來做加強以及預防,營養補充最好能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找出體質比較弱的部分,針對弱點來做加強。脆弱的基因,也要配合環境才能發病,若是透過營養來調控基因的表現,必能大大降低相關的健康風險。

  1. PET Imaging of Tau Deposition in the Aging Human Brain

    Schöll, Michael et al.
    Neuron , Volume 89 , Issue 5 , 971 - 982

http://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6)0005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情差以為憂鬱症 原來是更年期報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48歲的陳姓婦人,時常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還容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她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到身心醫學科就醫,服藥幾個月仍不見明顯好轉進一步到婦產科就診,發現有月經不規則及潮熱盜汗的情形,診斷為更年期

 潮紅、自汗 血管舒縮症候群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祝春紅指出,患者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如潮紅、自汗、心悸、煩躁等,經評估建議服用荷爾蒙補充藥物,逐漸獲得改善。

 停經前5年 症狀最難受

 祝春紅表示,女性更年期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前後可能持續10至20年,國內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至55歲。在停經前的4至5年是「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及月經變得不規則,生育能力下降,容易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

 停經後 心血管、骨鬆問題浮現

 而停經後,則是長達10年以上的「停經後期」,不適症狀漸漸減緩或消失,但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維持骨質密度的荷爾蒙也愈來愈少,骨質密度以每年1至2%的速度流失,加速骨質疏鬆的問題。

 

 荷爾蒙補充藥物改善

 祝春紅強調,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症狀輕度者可透過運動、規律作息調調適,而嚴重者則考慮以荷爾蒙補充療法,目前有口服、塗抹式的荷爾蒙藥物,肝功能不佳者建議使用塗抹式,不會增加肝臟代謝負擔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女性或者是男性,其實都可能產生更年期症狀。根據過去的研究,大腦細胞有性荷爾蒙接受體,適當的性荷爾蒙濃度,對於大腦認知功能以及心情的平穩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這則案例讓我們看到單憑症狀來來診斷憂鬱症,沒有找出症狀的源頭,不僅無法治療,還會多吃冤枉藥物!

不管男性或者是更年期診斷必須藉由客觀的賀爾蒙檢查,確認性荷爾蒙確實低下,再配合症狀的表現來確診。

若真為女性更年期導症情緒困擾,患者必須有熱潮紅的症狀,否則像藉由賀爾蒙替代療法來治療改善,機率不大,臨床實證以及研究報告皆告訴我們的確如此。

賀爾蒙治療,最好有檢查來監控,以免補過頭。

若考慮長期使用,最好能同時搭配幫助性荷爾蒙健康代謝的整合療法,以降低生殖器官罹患癌症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律神經失調 引發各種疾病

 

 

 

 

當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到特定器官或臟器時,會出現類似疾病的症狀,包括睡眠障礙、高血壓、腸躁症、肩頸酸痛、心肌梗塞、更年期不適等。

 

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症狀,有可能遍布全身,因為自律神經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控制著身體所有的內臟器官,一旦該神經出了問題,便會引起類似疾病的症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身體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到任何問題的原因,因為問題出在「自律神經失調」。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指出,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引發的症狀,不是器官本身所引起,而是該症狀與某些器官病變的症狀類似,所以,病患經常繞一大圈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舉例,像自己曾經遇過一位病患,因為經常感到喘不過氣,掛了胸腔科、心臟科之後,醫師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經醫師轉診到精神科,才發現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經過一段時間的用藥治療後,才解決該病患的呼吸問題。

到底自律神經失調會引發哪些類似疾病的症狀呢?中醫師楊玉台說:「除了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上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症狀,可以說遍布全身各處。」因為為自律神經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掌管著身體所有的器官與功能,當自律神經出現失調,掌管該內臟或器官的功能,當然也就跟著出現問題。到底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有哪些?

<頭頸部>頭暈、頭痛

你曾有過「頭感到緊繃疼痛不已」、「頭好像被重物壓著般沉重」、「肩頸感到僵硬」等症狀嗎?蘇渝評說明,假使掌管頭頸部的自律神經出現障礙,便有可能引起頭痛、頭暈、肩頸酸痛,甚至是臉部會有麻木感等症狀。另外,吞嚥困難、口乾舌燥,眼睛時常感到疲勞、酸澀、倦怠、暈眩,也都是常見的症狀。

引起的原因與過分緊張和壓力,或者與長時間過度使用有關,這種頭頸部不舒服的時間短則數小時,長則持續好幾天,可能會因此影響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甚至難以入睡,假使不舒服的程度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建議趁早就醫檢查。

<呼吸系統>喘不過氣來

最常見的就是過度換氣,蘇渝評解釋,正統名稱叫做「過度換氣症候群」,是焦慮症與恐慌症的代表性症狀,指的是呼吸過淺且快速反覆,造成吸進去的空氣過多、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少,使血液呈現鹼性,所以,這類族群經常會有指尖和口腔週圍感到麻痺、麻木,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

此外,吸不到空氣、喘不過氣、無法呼吸,也都是經常出現的症狀,假使發生過度呼吸時,建議應該盡可能讓自己深呼吸,緩解過度呼吸的問題發生。

<胸腔>心悸、胸悶

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導致的心悸、胸悶、心跳加速,這類患者也經常伴隨著噁心、嘔吐等症狀,是臨床發現最容易引發患者恐慌症的症狀,這類族群經常要求做盡各種檢查,但多半都找不出生理上的病灶,其實,造成不舒服的根源,乃出自於自律神經失調引起。

事實上,以美國的統計為例,每年大約有600萬人因為胸痛掛急診,是急診第二大主訴症狀,但其實真正跟心臟問題有關係的,大約只占了12~15%,絕大多數的胸痛、胸悶症狀,都與心臟無關。蘇渝評說,這類的心悸、胸悶、胸痛,或是突然心跳過快、過大等症狀,多發生在緊張的壓力之下,只要試著放鬆心情,除掉焦慮的來源,胸痛的問題很快就能緩解。

不過蘇渝評也提醒,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只要胸痛持續無法緩解,建議趁早去醫院找專科醫師檢查,找出胸痛的真正原因。

<腸胃系統>便秘、腹瀉

腸胃不舒服也是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經常被困擾的症狀,神經性的胃病通常伴隨著噁心、嘔吐、胸悶、脹氣、腹部疼痛等問題,但往往從內視鏡或是照X光檢查之後,並沒有發現出血或是潰瘍的異狀,就可以懷疑是自律神經失調作祟引起的。這類族群也經常有壓力過大的情況,導致交感神經處於持續亢奮的狀態,引起胃部的消化能力變慢,造成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胃部的不適。

有些患者則會出現便秘或腹瀉的問題,蘇渝評說,像有些人一緊張時就會產生便意,這就是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表現在腸道的症狀,假使腸道蠕動變慢,會有便秘的問題,若腸道蠕動變快,則會引起腹瀉。

<腦部>睡眠障礙

根據美國醫學會對睡眠障礙的定義,包括兩點:第一是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1個月以上;第二是睡眠障礙足以造成疲累、焦慮、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等損傷,就可稱為睡眠障礙。

蘇渝評說,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經常可見有睡眠障礙(失眠)的問題,主要原因與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有關,使得掌管休息、睡眠的副交感神經作用不足。這些人經常因為工作、課業、不安等壓力或是情緒因素,造成情緒高漲及思緒興奮,而無法順利入睡。

失眠情況偶而發生並無大礙,若是持續發生1個月以上未見改善時,就應該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尤其特別留意的是,雖然失眠並非憂鬱症的主因,但長期失眠的確是導致憂鬱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荷爾蒙>更年期障礙

更年期障礙是由荷爾蒙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種種不適症狀,如:失眠、盜汗、潮紅、憂鬱、心悸、手抖等,但這些問題全然都是因為荷爾蒙所影響的嗎?「不全然是。」蘇渝評解釋,男性或女性在更年期期間,雖然會因為身體荷爾蒙分泌不夠,引起不適症狀,但其實荷爾蒙分泌不足的情況下,也會間接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所以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更年期障礙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合併憂鬱症,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回歸到治療面,除了荷爾蒙治療外,也要從自律神經著手,才能幫助這類患者。

【自律神經失調就醫流程表】

蘇渝評說,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就醫的流程跟一般就醫流程差不多,大致上是因為身體不適而就診,經過醫師多方面評估與檢查後發現無異常,便思考是否為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接著請病患轉診到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並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

1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經常是身體同時出現1~3項不適的症狀。

2前往醫院檢查:根據症狀選擇專門科別做檢查。

3檢查無異狀:接受一般檢查發現沒有異狀,但症狀仍使得病患難以忍受。

4思考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當接受各種檢查後都沒有問題,有經驗的醫師則會懷疑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

5轉診身心科或精神科: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檢查,確診為自律神經失調。

6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透過藥物、生活習慣、飲食等治療方式,目標是讓病患的症狀得以改善,但要注意的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為長期抗戰,為了避免日後再度發生,應該培養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及適合個人的紓壓方式。

鄭醫師補充:

透過心跳變異律的檢查,可以偵測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自律神經檢查最好經由客觀的檢查來確認,而非單一藉由症狀來推定比較妥當。

事出有因,自律神經不會無緣無故失調,因此,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配合自律神經異常的調理,雙管齊下,恢復更快。

調整自律神經,並非精神科藥物不可,整合療法的改善,效果不比藥效差,而且不會有精神科藥物的依賴以及副作用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蔬果為飲食基礎 罹癌率較低

 

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追蹤6萬多人10多年後發現,以蔬果為飲食基礎的人,罹患各種癌症的機率較低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其中對抗血癌的成效似乎最好,罹患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的素食者,人數只有葷食者的將近一半。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研究人員追蹤500多名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女性長達8年,其中每天開始攝取3份以上蔬菜的人,存活率比攝取較少者高出42%。生菜和烹煮過的綠色葉菜及柑橘類水果,似乎能夠提供最多的保護

追蹤3萬5000多名女性長達數十年的「愛阿華州婦女健康研究」(Iowa Women\'s Health Study)發現,攝取更多綠色和白色花椰菜、甘藍菜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與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機率較低有關。此外,梅約醫院(Mayo Clinic)研究發現,相較於每週攝取不到1份綠色葉菜的人,每週攝取大約5份以上者罹患淋巴瘤的機率大約只有一半。

鄭醫師補充:

英國這項這項研究經長期的追蹤,而且樣本數也不小,可信度極高極具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Ann Oncol. 2016 Jan;27(1):81-96. doi: 10.1093/annonc/mdv381. Epub 2015 Sep 14.

Fruits, vegetables and lung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考敏捷自覺健康 長壽

英國、瑞士一項研究發現,從一個人思考敏捷程度、是否感覺自己健康等因素,可以預測這人壽命長短,如果思考較敏捷、感覺自己很健康,就會比較長壽、活得比較久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心理科學協會所出版的《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研究作者瑞士日內瓦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艾契爾表示,這項研究顯示,自己感覺健康較差、思考速度退化兩項心理因素是中年、老年死亡風險上升重要指標。這些資訊可以幫助精確診斷、及時介入治療。

瑞士日內瓦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想了解哪些認知、人口學、健康與生活型態變數可以預測死亡風險,研究團隊以英國曼徹斯特認知縱向研究為基礎,追蹤六千兩百多位四十一歲到九十六歲民眾健康狀況,研究人員檢視二十九年數據,分析參與研究民眾十五項測試成績,深入分析發現,自己對健康主觀認知與思考速度是兩項重要指標,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死亡風險高低,如果主觀感覺自己很健康、思考速度衰退幅度較小,死亡風險就會比較低。研究也發現,女性抽菸時間很長,提早死亡風險便會上升。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數據可以讓醫療人員更了解哪些族群是提早死亡高風險群。為了因應全球老化人口需求,醫界、學界更需要仔細分析人口變數、個人健康、經濟狀況、心智能力與社會支持等眾多罹病、死亡風險因子。

鄭醫師補充:

感覺自己思考敏捷、比較健康,這是年輕人。換句話說,感覺自己老,思考變慢、不健康,這是年長者,一有年長者的心態,就比較不會長壽,不過這好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換句話說,不健康的人,腦袋轉不快,身體退化也快,自然不長壽。

參考文獻:

  • Stephen Aichele,
  • Patrick Rabbitt,
  • and Paolo Ghisletta

Think Fast, Feel Fine, Live Long: A 29-Year Study of Cognition, Health, and Survival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5626906, first published on February 25, 2016 doi:10.1177/0956797615626906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6/02/24/0956797615626906.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2月29日(週一)適逢228連假假期,

本診所休診一天,特此公告,

並祝福佳節愉快! 不便之處 敬請見諒!

 

光能診所 敬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周病菌 致食道癌

口腔細菌竟然與食道癌有關。美國、中國一項研究證據首次發現,口腔中的牙周病主要致病菌P.gingivalis可能是食道癌風險因子。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牙科學院、中國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當中,約有百分之六十一的人口腔帶有上述牙周病致病菌。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感染病原體與癌症》醫學期刊。

研究團隊發現,在癌細胞周遭組織當中,只有百分之十二的組織帶有牙周病致病菌,如果是正常食道組織,則完全偵測不到這種細菌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口腔免疫學與感染疾病學助理教授王徽之表示,這是首次研究證據證實P.gingivalis感染可能是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風險因子,這或許可以做為癌症患者預後指標,若研究數據獲得進一步確認,或許代表清除口腔致病菌可以減少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人數。

食道癌主要分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兩種類型,台灣食道癌患者當中,九成以上是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

研究團隊分析一百名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與三十名健康成年人的檢體組織,測量其中離胺酸-牙齦素表現,這種酵素為P.gingivalis細菌所獨有,研究顯示,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的癌症組織當中,無論是離胺酸-牙齦素或細菌DNA,濃度都明顯上升。研究也發現,這種細菌與癌症細胞分化、轉移、整體存活率等息息相關。

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P.gingivalis這種細菌特別喜歡住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癌組織,也可能是細菌感染促使癌細胞滋長。注意口腔衛生或可減少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風險,檢視牙菌斑是否帶有P.gingivalis這種細菌,或許也能發現食道癌高風險族群,若使用抗生素或採用其他抗菌策略,說不定可預防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惡化。

鄭醫師補充:

食道癌是非常惡性的癌症,一旦被確診,五年存活率極低。有牙周病的患者建議最好找牙周病的專家治療處理,可能因此降低重大惡性的食道癌罹患機率,是非常值得的健康投資。

除了找牙科醫師處理,平常潔牙的功夫萬不可疏忽,務必依照牙科醫師指示每天切實執行。

2010年發表相關研究證實益生菌(好菌)可以抑制牙周病的細菌生長,有牙周病困擾的患者,不妨以此方式加強保養:

Acta Odontol Scand. 2010 Sep;68(5):261-8. doi: 10.3109/00016357.2010.492235.

Competition between yogurt probiotics and periodontal pathogens in vitro.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491536

參考文獻:

Infect Agent Cancer. 2016 Jan 19;11:3. doi: 10.1186/s13027-016-0049-x. eCollection 2016.

Presence of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in esophagu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7881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有些網友因看過我在健康兩點靈的睡眠議題討論,想知道何時重播?昨晚有熱心的朋友,幫我找到再YOUTUBE的連結網址,在此給需要的人連結收視:

http://youtu.be/BX9kscXNOJ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出現450例 抗癲癇藥恐致出生缺陷

根據法國衛生當局統計,1種廣泛用來治療癲癇的藥物,會使胎兒暴露於藥物影響下,在法國已造成大約450名新生兒的先天缺陷。

報告估計,「2006至2014年間,在子宮內受丙戊酸(valproate)影響而出現先天缺陷的胎兒,包含已出生或死產」,大約有425到450例。

根據報告,數字是由隆河-阿爾卑斯地區(Rhone-Alpes)所取得的數據,延伸推估至全法國的可能案例數。

法國衛生官員瓦里(Benoit Vallet)告訴法新社,自3月1日起,對懷孕婦女的用藥警語會加印在外盒包裝,目前只印在用藥指示上。

這種抗抽搐藥物多年來被標示為,具有造成出生缺陷的高風險,比率約為10%,而且也有較高的風險導致智力發育遲緩或自閉

1份2014年的歐洲報告呼籲,所有歐洲國家都應在開立丙戊酸的處方時,審慎評估患者狀況,以「將風險減至最低」。

舊報告同時呼籲,應加強確保此藥物不開立給15-49歲生育年齡婦女,或是已懷孕婦女,除非其他癲癇的替代治療已失效。

新報告指出,此藥物在法國也用來治療躁鬱症。

鄭醫師補充:

丙戊酸(valproate,原廠商品名為帝拔癲)是抗癲癇常用藥物,一般被認為是安全性較高的抗癲癇藥物。不只是癲癇,精神科也常用此類藥物做為情緒穩定劑。

然而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會導致葉酸缺乏,孕婦服用,胎兒缺乏葉酸,自然會增加先天缺陷的胎兒,包含已出生或死產相關風險。由於葉酸對於神經發育至關緊要,因此胎兒缺乏葉酸,除了阻礙神經發育,增加死風產風險之外,也會影響智力以及增加自閉症風險。

補救的方式,第一是換藥(但其他替代藥物不見得更安全),第二,就是補充高濃度的葉酸(建議選用身體可以直接利用的活性葉酸型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feb/24/common-epilepsy-drug-linked-to-up-450-cases-of-birth-defects-in-fra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PostmarketDrugSafetyInformationforPatientsandProviders/DrugSafetyInformationforHeathcareProfessionals/ucm192649.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