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小酌紅酒有益腸道健康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2019年8月29日 下午3:21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科學家們發現,平常有喝紅酒習慣的人,消化道的細菌種類比喝其他酒類的人更多樣化。然而,我們需要為了腸道健康而小酌一杯嗎?

這項研究報告28日刊登於「腸胃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內容以英國916名女性雙胞胎為實驗對象,探究啤酒、蘋果酒、葡萄酒、烈酒等酒類,對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系」等健康指標的影響。

紅酒被認為對增進腸道健康效果最佳,同時也和降低肥胖率與「壞」膽固醇有關。而啤酒、蘋果酒、葡萄酒、烈酒則較無這類關聯性,僅白酒稍有相關。

研究主要作者羅伊(Caroline Le Roy)告訴法新社,先前的實驗數據及動物測試結果,都呈現紅酒能擴展腸道菌叢,但從未有過大規模人體研究。

她說:「消化道裡有越多菌群,對我們人體越好。人們將更有能力對抗癌症,從食物中汲取更多養分。」

團隊還指出,研究中可見,紅酒微幅減少荷爾蒙胰島素。這種激素若過多,將導致糖尿病。但也懷疑此影響並非來自腸道菌群,而是另有原因。

研究團隊推測,能在葡萄皮上發現的微量營養素多酚,是讓腸道菌群多樣化的原因。

未參與計畫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神經科學家夏瑪(Nik Sharma)警告,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或許是透過老鼠實驗,建立關聯性的性質,再深入探討蘊藏的運作機制」。

但他補充道,「這項研究很健全」,且以雙胞胎為實驗對象,還有對不同群體重複測試研究結果,都替結論增添份量。

夏瑪表示,「基本上每兩周喝一杯紅酒,就足夠產生功效。這是蠻好的消息,因為酒精仍普遍視為對人體有害。」她又說,許多蔬果、堅果或甚至是巧克力都富含多酚。如藍莓或紫色洋蔥,都是更好的健康替代品。

她總結說:「你不需要喝紅酒,或在沒有喝酒習慣下,開始喝紅酒。」

鄭醫師補充:

前提是小酌,如果無法控制在小酌的範圍內,那麼反而潛藏健康風險。台灣人有高達42%適不適合喝酒的,因為酒精代謝的基因變異,導致身體代謝酒精困難或者速度變慢。經常喝,無異讓身體經常接觸致癌物質,增加腸胃道癌症風險。

紅葡萄酒可能對腸道有益,增加腸道不同類型的有益細菌的數量。

倫敦國王學院的團隊表示,這些好處可能來自多酚 - 白葡萄酒,啤酒和蘋果酒的多酚化合物少很多。

兩週一杯就能看出效果,但研究人員表示,調查結果不是暴飲暴食的藉口。

多酚也存在於許多水果和蔬菜中。

多酚,如紅葡萄皮中的白藜蘆醇,是微量營養素,被認為具有有益的特性,可作為生活在腸道內的有用微生物的燃料。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我們腸道微生物群的微小變化可能使我們更容易罹患腸躁症,心臟病和肥胖等疾病,甚至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一個人喝的紅葡萄酒越多,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增加愈多,但偶爾飲用 - 一周或兩週一杯 - 似乎就足夠了。研究人員表示,不建議大量喝,這可能會產生腸道負擔以及對一般人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沒有參與者是一個重度飲酒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9480864

參考文獻:

Red Wine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ut Microbiota α-diversity in 3 Independent Cohorts

Le Roy, Caroline I. et al.
Gastroenterolog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狗保護心臟健康減少糖尿病 十分鐘大腦就有感

 2019年8月27日 上午11:12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養狗減少心臟病與肥胖 血壓和膽固醇表現較好

心臟疾病在十大死因中高居第二名,等於15歲以上每19人就有一人罹患心臟病,其中大多數更是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健康除了健康飲食、運動和作息,新的國際研究也指出,對現代人而言豢養寵物尤其是養狗,具有明顯的健康好處,能減少心臟病與肥胖的風險。

據美媒《醫療日報》(MedicalDaily)報導,捷克布爾諾聖安妮大學醫院國際臨床研究中心與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tania)研究團隊共同指出,養狗使主人擁有更好的社交生活,以及更健康的生活型態,尤其是增加散步頻率和良好心情,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

該項研究分析了1,769名無心臟病史者的身體數據,追蹤其飲食、血壓、血糖、總膽固醇與體重,統計發現有養狗的人在運動量、飲食和血糖維持上,都擁有更健康的水平。在血壓表現上,養狗者的收縮壓明顯低於未養狗者。與養狗者相較,未養狗者的高血壓風險更高。

溜寵物十分鐘就有感 還能降糖尿病罹患率

近期的科學研究多支持過去養狗有利人體健康的說法。過去研究也認為,養狗能減少與社會疏離以及心理壓力。心理治療師Alison Stone受訪指出,人際之間的相處會帶來失望、批評、背判等等負面感覺,相反地,和寵物相處時牠們只需要愛與被愛,研究更發現人類只要與狗相處10分鐘,就能提高大腦中的催產素水平。

該篇研究還發現,有養狗者與無養夠者相比,他們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較高,糖尿病罹患率較低。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已指出,養寵物──特別是養狗可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從這項隨機抽查的統計分析來看,養狗對身體健康有利,與養狗者的生活型態、心理狀態都有關係。

鄭醫師補充:

2017年有更大規模的分析研究證實這項研究的論點。瑞典科學家團隊使用了超過340萬名年齡在40到80歲的瑞典人的國家登記處來研究狗飼主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研究證實,在12年的隨訪期間,狗主人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原因死亡的風險較低。養單隻狗的飼主在隨訪期間死亡風險降低33%,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1%:

 

  1. Mwenya Mubanga, Liisa Byberg, Christoph Nowak, Agneta Egenvall, Patrik K. Magnusson, Erik Ingelsson, Tove Fall. Dog ownership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 DOI: 10.1038/s41598-017-16118-6

上述報導的原文有一個專業意見值得我們參考:羅切斯特梅奧診所預防心髒病學系主任Francisco Lopez-Jimenez醫師表示,養狗可能會促使主人外出,四處走動並經常與他們的狗玩耍。擁有一條狗也與其他研究中更好的心理健康聯繫在一起,而對社會隔離的認知也更少 - 這兩者都是心葬病發作的危險因素。Lopez-Jimenez博士是這項研究的高級研究員。

參考文獻:

  1. Andrea Maugeri, Jose R. Medina-Inojosa, Sarka Kunzova, Martina Barchitta, Antonella Agodi, Manlio Vinciguerra, Francisco Lopez-Jimenez. Dog Ownership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Results From the Kardiovize 2030 ProjectMayo Clinic Proceedings: Innovations, Quality & Outcomes, 2019; 3 (3): 268 DOI: 10.1016/j.mayocpiqo.2019.07.0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搖頭丸」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色列准了

 

2019-08-21 21:3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經過一連串的臨床試驗後,以色列衛生部批准將搖頭丸用於輔助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有受試者盛讚搖頭丸療法讓他「重回正軌」、「得到拯救」,不過該研究尚需進一步驗證。

根據《法新社》報導,搖頭丸的主要成分是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46歲的受試者佩切尼克(Nachum Pachenick)表示,他曾遭受性虐待,因此罹患PTSD,歷經近20年的噩夢。2014年他參加一項關於使用MDMA的臨床試驗,發現該療法讓他變得更加平靜;其他數十名受試者參與試驗後效果也十分良好,因此以色列衛生部決定採取人道措施,批准MDMA做為PTSD的輔助治療。

不過在試驗期間,20名受試者共反映了85起的不良事件,包括焦慮、頭痛、疲勞和失眠等症狀,目前不確定是否是MDMA所致。「迷幻研究多學科協會」(MAPS)表示,希望美國食藥局(FDA)可以在2021年前批准這項療法。

人歷經創傷事件後會觸發PTSD,大腦某些部分會一直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損害其彈性。以色列心理學家扎爾法提(Keren Tzarfaty)表示,搖頭丸可以讓PTSD患者在處理自身創傷時,開始感到愉悅並同理。

鄭醫師補充: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核准的兩種PTSD用藥——Zoloft和Paxil——對於女性患者較為有效,且不適用於戰爭所造成的PTSD。

知名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曾於5月1日發表一篇文章關於勒貝基自願參與的研究。文中報導,在26名接受治療的退伍軍人、消防員和警察中,在他們接受第二次MDMA治療的一個月後,有三分之二的人因PTSD症狀持續減少而不再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

s 

PTSD會改變人們大腦的運作,除了增加杏仁核(amygdala,掌管恐懼等感覺)的活動,同時也降低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理性決策在此區域產生)的運作。MDMA的功能卻恰好相反,它能降低杏仁核並增進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同時,MDMA能刺激大腦釋放催乳素(prolactin)和催產素(oxytocin)等與情感、聯結和愛有關的賀爾蒙,促進患者與治療師之間的醫病關係,並提升精神治療的效果。它也能刺激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神經傳送素(neurotransmitter)的釋放,產生一系列複雜的效果來幫助增進精神治療的療效。

目前只要牽扯上難治型的精神疾患,被認定為毒品的藥物能達到比精神科用藥更好的緩解效果,都可能被拿出討論甚至是用於臨床試驗,最有名的便是k他命治療難治型憂鬱症。這項研究樣本數極少,目前還是臨床試驗階段,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嘗試,否則可能症狀控制效果還不明朗,便已對搖頭丸成癮。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BIDMC)的神經學家在一項首次研究中測試了使用非侵入性電刺激作為腦腫瘤的新型治療方法。科學進展發表的一項實驗中,由BIDMC的Berenson-Allen非侵入性腦刺激中心首席研究員Emiliano Santarnecchi博士領導的科學家證明,對患者的大腦應用低強度電刺激腫瘤導致腫瘤內血流量減少,而大腦其餘部分保持不變。雖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研究結果表明,一系列此類治療可以改變腫瘤的生長和進展。

“許多腦腫瘤患者的治療選擇有限,其中大多數都有嚴重的副作用,”Santarnecchi說,他也是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助理教授。“我們的研究發現,電刺激導致腫瘤血流量顯著減少,大腦其他部位沒有變化。鑑於非侵入性腦刺激的安全性,易於應用,成本相對較低以及將其與其他藥物治療相結合的可能性,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為腦腫瘤患者提供非侵入性治療選擇。“

非侵入性腦刺激 - 也稱為經顱電刺激(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 - 是一種具有20年曆史的FDA批准的技術,用於治療許多精神疾病,包括治療難治型憂鬱症。低強度電場通過顱骨通過放置在頭皮上的電極傳遞到大腦。雖然許多研究人員繼續研究安全且成本相對較低的治療方法治療精神疾病的潛力,並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等認知技能,但本研究首次對腦腫瘤患者進行了tES測試。

Santarnecchi及其同事招募了50名願意參與的腦腫瘤患者。鑑於患者須小心處理,僅8名參與者能夠完成試驗 - 其中6名患有膠質母細胞瘤,一種起源於大腦的侵襲性腫瘤,另外兩名患有轉移性腫瘤,起源於肺部。

患者接受經顱刺激,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掃描(MRI)技術監測他們的腦血流量。根據先前的研究顯示暴露於電刺激的身體腫瘤中的血流減少,Santarnecchi和團隊預測tES將對腦腫瘤產生類似的影響。然而,在單次tES治療後,該團隊驚訝地發現腫瘤血流明顯減少。未觀察到大腦其餘部分的血流量或活動變化,並且沒有患者報告任何不良反應。

“這項技術仍需要進一步測試,以優化治療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並為個體患者完全個性化方案,”Santarnecchi說。“未來的研究將調查重複tES療程的影響,評估tES與其他癌症療法的潛在組合,並評估其他形式的腦腫瘤的tES。”

在本地,經顱電流刺激已核准為醫療器材使用。並非精神科的電痙攣療法,兩者完全不同。事實上腦瘤是電痙攣療法的絕對禁忌,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idmc.org/about-bidmc/news/2019/08/non-invasive-electrical-stimulatio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JENeurosci發表的一項小鼠研究,切斷並恢復中風後肢體的血液供應減少了組織損傷和腫脹,並改善了功能恢復這種簡單,非侵入性的技術可以發展成為不同嚴重程度的中風患者的治療方法。

遠程缺血肢體調理利用血壓壓脈帶,並且已經顯示有助於中風恢復,可能是單核細胞影響。單核細胞是一種參與免疫反應的白血球,其可以減少或促進發炎,這在組織恢復過程中是必需的。

伯克神經研究所的Sunghee Cho及其同事治療了經歷遠程缺血性肢體調理的中風並檢測其血液中單核細胞濃度的小鼠。研究小組發現,血液中循環的發炎單核細胞與非發炎單核細胞的比例增加,導致更多可用的發炎細胞。

令人驚訝的是,循環發炎細胞的增加與腦組織損傷和腫脹減少以及運動功能改善有關。中度和重度中風症狀均有所改善,表明中風治療可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Jiwon Yang, Mustafa Balkaya, Cesar Beltran, Ji Hoe Heo and Sunghee Cho. Remote post-ischemic conditioning promotes stroke recovery by shifting circulating monocytes to CCR2+ pro-inflammatory subset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ugust 19, 2019: 2699-18 DOI: 10.1523/JNEUROSCI.2699-18.201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心智上挑戰性的任務中,那些休息時還使用手機的人,不會讓大腦有效充電,並可能導致表現下降。

該實驗發表在“行為成癮雜誌”上,讓大學本科生參加具有挑戰性的單詞謎題測試。中途,一些人在休息時被允許使用他們的手機。其他人則使用紙張或電腦休息,而有些則完全不休息。

休息時仍在使用手機的參與者經歷了最高水平的精神損耗,後來被評為解決難題能力最弱的人。他們的休息後的效率和敏捷度與那些沒有休息的人相當。他們休息後的效率在解決的單詞問題數量略好於那些沒有休息的人,但比其他所有參與者都差。

休息時還使用手機的人參與者花費了多出19%的時間完成剩下的任務,並且比其他休息條件者解決少22%的問題。

“在任務之間或中間任務之間接觸電話的行為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了解在每個空閒時間內使用此設備所需的成本非常重要。我們認為這與任何其他休息時間沒有什麼不同 - 但是行動電話可能帶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分散,這使人們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任務上,“Rutgers商學院管理和全球業務的共同作者和副教授Terri Kurtzberg說道。

“手機可能會產生這種影響,因為即使只是看到你的手機讓你去檢查信息,與人聯繫,獲取不斷補充信息等的想法,其方式與我們使用其他螢幕如計算機和筆記型電腦的方式不同,”她繼續。

這項實驗招募414名參與者,他們拿到了20個字謎題。有些人在中途休息,在此期間他們被告知在特定選項內選擇三件物品,使用他們的手機,紙質通訊或電腦。他們被告知要輸入或寫下他們選擇的理由。

參考文獻:

 

  1. Sanghoon Kang, Terri R. Kurtzberg. Reach for your cell phone at your own risk: The cognitive costs of media choice for breaks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19; 1 DOI: 10.1556/2006.8.2019.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一對影響遲發性和早發性阿茲海默病風險的基因。

迄今為止在阿茲海默氏症中涉及的大多數基因影響傳遞信息的神經元,允許大腦的不同區域彼此通信。但新發現的基因會影響完全不同的細胞群:大腦的免疫細胞。該研究結果於8月14日在線發表在“ 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可為科學家提供新的靶點來延遲阿茲海默症症狀發作的策略。

這些基因 - 被稱為MS4A4A和TREM2 - 在小膠質細胞(大腦的免疫細胞)中起作用。它們通過改變TREM2的濃度來影響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TREM2被認為可以幫助小膠質細胞從腦中清除過量的阿茲海默氏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

“研究結果指出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共同高級研究員Carlos Cruchaga博士說,他是精神病學教授,也是NeuroGenomics and Informatics Group的主任。“如果我們可以採取措施提高腦脊液中TREM2蛋白的水平,我們就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病或減緩其發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813名老年人腦脊液中可溶性TREM2水平,其中大多數為55至90歲。其中172人患有阿茨海默病,169人認知正常,另外183人患有早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他們還分析了參與者的DNA,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以尋找可能影響腦脊液中TREM2水平的基因組區域。

儘管TREM2中的變異體在很小比例的阿茲海默病患者中發現,但該基因先前與該疾病有關。攜帶以前發現的風險突變的人被排除在研究之外。MS4A4A基因的常見變異也與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相關,但本研究將這些基因聯繫起來。

“我們觀察到TREM2風險變異更多發生在患有阿茲海默氏症或輕度認知障礙的人群中,與那些認知正常的人相比,”精神病學系助理教授,聯合高級研究員Celeste Karch博士說。“事實證明,該研究中約有30%的人群中MS4A4A基因的變異似乎會影響他們患阿茲海默病的風險。一些變異可以保護人們免受老年癡呆症的影響,或者使他們更有彈性,而其他人則增加了風險。”

當研究人員進一步深究時,他們指出MS4A4A基因群中的變異與發生阿茲海默病的風險增加有關,與可溶性TREM2蛋白水平降低有關。與腦脊液中較高水平的TREM2相關的另一種變體似乎可以預防阿茲海默氏症。

該研究小組驗證了其他580名老年人的DNA結果。他們再次發現,腦脊液中較高的可溶性TREM2水平似乎具有保護作用,而較低水平則增加了風險。而那些蛋白質水平 - 無論是高還是低 - 都與MS4A4A基因的變異相關。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一直在關注TREM2並且更加關注大腦免疫細胞參與阿茲海默病”,另一位共同資深作者,精神病學助理教授Bruno A. Benitez博士說。“這些研究結果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不僅關注神經元,還關注小膠質細胞如何參與幫助清除與阿茲海默病有關的破壞性蛋白質,如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

根據神經病學副教授,另一位共同資深作者Laura Piccio博士的說法,這些基因變異也可能在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發揮作用。

“通過將大型遺傳和脊髓液分析與實驗室工作相結合,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TREM2與MS4A基因簇中的蛋白質之間存在生物學聯繫,這兩者之前都與阿茲海默病有關,”Piccio說。“我們開始闡明小膠質細胞中的分子途徑,這種分子途徑不僅對阿茲海默病很重要,而且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其他神經退行性和發炎性疾病也很重要。”

參考文獻:

 

  1. Yuetiva Deming, Fabia Filipello, Francesca Cignarella, Claudia Cantoni, Simon Hsu, Robert Mikesell, Zeran Li, Jorge L Del-Aguila, Umber Dube, Fabiana Geraldo Farias, Joseph Bradley, John Budde, Laura Ibanez, Maria Victoria Fernandez, Kaj Blennow, Henrik Zetterberg, Amanda Heslegrave, Per M Johansson, Johan Svensson, Bengt Nellgård, Alberto Lleo, Daniel Alcolea, Jordi Clarimon, Lorena Rami, José Luis Molinuevo, Marc Suárez-Calvet, Estrella Morenas-Rodríguez, Gernot Kleinberger, Michael Ewers, Oscar Harari, Christian Haass, Thomas J Brett, Bruno A. Benitez, Celeste M. Karch, Laura Piccio, Carlos Cruchaga. The MS4A gene cluster is a key modulator of soluble TREM2 and Alzheimer’s disease risk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 11 (505): eaau2291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229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神藥物效用短長期服用有損健康

2019813下午7:06

【台灣醒報記者王安棣綜合報導】近年來,美國人越來越常服用未受處方的提神藥物,其中以含有阿得拉(adderall)的藥物為大宗,目的主要為提升短期內的生產力或是專注力。然而,近期研究發現,服用此類藥物可在短時間內提神,長期來看卻會讓後續專注力下降,也會影響工作記憶及睡眠品質,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效果。 

根據《Medical News Today》報導,阿得拉是一種含有安非他命成分的中樞神經興奮劑,通常用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以及猝睡症等疾病,幫助病患保持專注。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將阿得拉當作一般的提神藥物,在工作或是讀書時拿來「醒腦」用,這個藥物也被稱做「聰明藥」。

 爾灣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一般人以非醫療目的使用阿得拉這類的精神興奮劑,只會在短時間內受益,但長期來說將會危害身心健康,影響到專注力、工作記憶以及睡眠品質,反而形成惡性循環。

 根據《Futurity》報導,這個實驗有43名年齡分佈為1835歲的受試者,每人皆在實驗前接受測試工作記憶以及注意力,接著每人會在早上9點服用含有阿得拉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並在服用後的75分鐘、12小時、及24小時後,再各接受一次相同的測驗。 

實驗結果顯示,此類藥物在白天會小幅改善受試者的注意力,而對工作記憶則沒有助益。此外,研究團隊發現,受試者當晚的睡眠品質會下降,協助睡眠的認知功能也會惡化,而專注力也會在短暫提升後逐漸下降。研究團隊表示,此類藥物僅有短暫提神功效,但在事後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鄭醫師補充:

本文原文報導參考連結: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6023.php

本文報導參考文獻:

1.

The impact of psychostimulants on sustained attention over a 24-h period

Author links open overlay panelLauren N.WhitehurstaSaraAgostabRobertoCastañoscLorellaBattellibdSara C.Mednicke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9.104015

 2.

Morning stimulant administration reduces sleep and overnight working memory improvement

Author links open overlay panelTenzinTselhaa1Lauren N.Whitehurstb1Benjamin D.YettonaTina T.VocSara C.Mednicka

https://doi.org/10.1016/j.bbr.2019.111940

還是提醒大家,PO這類文章並非叫大家不要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幫助大家了解藥物使用可能潛藏的健康風險,進而在副作用出現之時提高警覺,與開藥醫師商討接下來的治療計畫,必要時,可以請教第二甚至第三專業意見。

 

阿得拉(adderall)是安非他命類藥物,幫助多巴胺製造提升,利他能是抑制多巴胺回收,兩者其實都潛藏相關健康風險,以下摘錄自2017年國外的醫藥新聞報導:

2017年有兩篇研究證實,根據大學的類型和學生的年齡,大學生使用興奮劑藥物(利他能和安非他命,如AdderallDexedrine)的比例在14%到38%之間。人們普遍認為,這些藥物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並在測試中表現更好。令人擔憂的是,出於同樣的原因,這些藥物也在高中生出現。

Thanos的研究小組研究了接受常規劑量的哌醋甲酯(利他能)的老鼠大腦的變化,這些變化相當於人類的青春期,這是大腦發育和發育的重要時期。

我們看到大腦化學變化的方式已知會對獎勵途徑,運動活動和其他行為產生影響,以及對體重的影響,”Thanos說。

大腦化學的這些變化與嚴重的問題相關,例如冒險行為,睡眠/覺醒週期中斷,體重減輕問題,以及導致活動增加,抗焦慮和抗憂鬱作用。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女性受試者對哌醋甲酯的行為影響比男性更敏感。

Thanos希望研究哌醋甲酯(利他能、專司達之學名)對沒有ADHD的患者的影響可能會更好地了解藥物如何對大腦和行為起作用,並且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藥物對整個發育過程中年輕人的影響。

更多地了解哌醋甲酯的作用也很重要,因為患有ADHD的人表現出更大的被診斷患有藥物依賴性問題的風險,”Thanos說。此外,這項研究強調了大學生利用利他能進行快速提高學習效能所帶來的潛在長期風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futurity.org/ritalin-brain-chemistry-1429542/

參考文獻:

1.

Chronic oral methylphenidate treatment reversibly increases striatal dopamine transporter and dopamine type 1 receptor binding in rats

 

Robison, L.S., Ananth, M., Hadjiargyrou, M. et al. J Neural Transm (2017) 124: 655. https://doi.org/10.1007/s00702-017-1680-4

2.

 

Sex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Chronic Oral Methylphenidate Treatment in Rat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糖飲吃零食 學童易患過動

李侑珊╱台北報導

2019年8月14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李侑珊╱台北報導】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是常見兒童神經生理疾病,台灣盛行率達5至7%,學童上課無法專心、衝動控制力差,嚴重影響課業表現。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ADHD與飲食不營養有關,愛喝含糖飲料、吃零食,更容易間接誘發過動症,研究成果刊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及《臨床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加工食品手搖杯風險高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與台灣大學、長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合作,在大台北地區31所小學招募216位病童,從條件相似的病童展開研究,透過過敏現象、飲食型態與血液測量值等差異,推算危險因子數目與疾病關係。

ADHD在臨床上的4個風險因子,貧血、血清素偏低、嗜酸性粒細胞與免疫球蛋白偏高,後兩者與過敏發炎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同時有2種以上過敏症狀的學童,得到ADHD機率比常人高出2.34倍;4個風險因子皆異常者,機率則飆升至6.5倍。

潘文涵強調,過敏與過動機制是重疊的,因此改善過敏症狀與減少致敏飲食,都有助改善過動症狀。檢視過動兒與非過動兒的飲食型態發現,ADHD組學童蔬果、水果、蛋白質類等營養性食物攝取頻率明顯較低,高糖、高油等不營養食物攝取率卻偏高,包括燒烤、油炸食物、甜食等,小朋友愛吃的科學麵、含糖手搖飲等,也是致敏風險因子。

蔬菜穀類核果有助改善

此次研究也首度發現,ADHD孩童血液中的無機磷酸鹽偏高,此化學物質常見於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等,若未妥善控制,未來恐增加腎臟病發生風險。

潘文涵表示,多讓孩子食用蔬菜、水果、全穀類、核果、優質蛋白質等的營養食物,若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修復營養生化狀態,將有助於過動症病況改善。

鄭醫師補充:

這十多年來,我一直在門診再提到ADHD的衛教時,一直不斷地提醒家長,甜食(含糖飲)須避免,有過敏狀況必須設法積極改善,節制高熱量高糖食物來源,過品體質改善後,幫助許多ADHD患者狀況提升,甚至完全不需依賴藥物。過去,國外相關研究其實累積不少,但國內相關研究普遍缺乏,因此這類衛教,甚至被不少同業斥為無稽,強調藥物才是唯一控制的療法,如今有了國內學術單位刊登於權威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讓ADHD的家屬甚至是當事人,在改善治療方式上,多了另類選擇,也希望有更多被懷疑有ADHD困擾的人,能透過飲食調控以及相關的生活型態調整,根本改善體質,達到ADHD的症狀大幅改善的目標。

此外,若能再配合規律運動,2019年發表的最新研究證實ADHD改善效果更加明顯:

Christiansen, L.; Beck, M.M.; Bilenberg, N.; Wienecke, J.; Astrup, A.; Lundbye-Jensen, J.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DHD: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J. Clin. Med. 20198, 841.

https://www.mdpi.com/2077-0383/8/6/841

研究報導參考文獻:

1.血清素偏低及貧血引發ADHD症狀: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allergic symptoms and low levels of hemoglobin and serotoni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小鼠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膽紅素是一種膽汁色素,最常見的一種是黃疸患者皮膚黃化,可能在保護腦細胞免受氧化壓力損傷方面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膽紅素通常在實驗室測試中作為肝臟或血液健康的標誌物測量,並且高濃度可能表明疾病。然而,它是否在健康人群中發揮作用仍不清楚。

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團隊表示,他們對大腦中大腦功能的興趣源於測試小鼠體內哪些組織產生膽紅素。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腦中的“特殊濃度” - 比囓齒動物的肝臟高出5到10倍。

“膽紅素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廢物,但要產生到這樣的濃度需要大量的新陳代謝能量,膽紅素不具備功能似乎很奇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師研究講師Bindu Paul博士說。大學醫學院的Solomon H. Snyder神經科學系,以及研究團隊的成員。

7月25日發表於“ 細胞化學生物學”雜誌的一份報告中描述了這項新研究,該研究旨在找到在大腦中含有如此多膽紅素的目的。該團隊指出,過去的研究提出膽紅素可能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由於大腦具有代謝活性,易受氧化損傷,研究小組認為膽紅素可能對保護大腦免受氧化壓力特別重要。

對於他們的實驗,該團隊使用在實驗室中生長的小鼠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經基因工程改造而不產生膽紅素。隨著細胞的生長,研究人員通過向環境中引入反應性分子,將它們暴露於各種氧化壓力源。

與正常小鼠腦細胞相比,研究人員發現,轉基因小鼠神經元更容易受到這些壓力因素的影響 - 特別是在有氧形式的氧氣中,這種神經元被稱為超氧化物。

Chirag Vasavda,醫學博士/博士。Solomon Snyder實驗室的學生和研究的第一作者指出,超氧化物是一種重要的化學細胞信使,與大腦的學習,記憶和發育有關。

然而,過度的腦細胞活動可導致不受控制的超氧化物濃度,這可能引發氧化壓力並引發一系列導致大腦損傷的有害反應。“我們最初的實驗向我們暗示,膽紅素可能在控制大腦中超氧化物水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Vasavda說。

該研究小組懷疑膽紅素調節超氧化物的能力起源於其化學結構,這使其能夠以其他抗氧化劑(如穀胱甘肽和半胱氨酸)不能的方式吸收和中和有害分子。

為了測試這一點,研究人員刺激了正常大腦和大腦缺乏膽紅素的過度腦細胞活動。他們發現缺乏膽紅素生成基因的大腦積累了過量的超氧化物。然後,他們刺激正常小鼠和缺乏膽紅素的小鼠的大腦活動,以測試去除膽紅素是否會惡化腦損傷或細胞死亡。

研究人員發現,缺乏膽紅素的小鼠的腦損傷大約是正常對照組的兩到三倍,這表明膽紅素可以保護正常大腦免受有害的超氧化物反應。

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促進了對膽紅素在大腦和其他地方的作用的科學認識,並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療法,如亨廷頓氏症和帕金森病,其特點是過量的超氧化物濃度和氧化壓力。

參考文獻:

  1. Chirag Vasavda, Ruchita Kothari, Adarsha P. Malla, Robert Tokhunts, Anthony Lin, Ming Ji, Cristina Ricco, Risheng Xu, Harry G. Saavedra, Juan I. Sbodio, Adele M. Snowman, Lauren Albacarys, Lynda Hester, Thomas W. Sedlak, Bindu D. Paul, Solomon H. Snyder. Bilirubin Links Heme Metabolism to Neuroprotection by Scavenging SuperoxideCell Chemical Biology, 2019; DOI: 10.1016/j.chembiol.2019.07.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額外的食物通常會在以後出現,但是這種情況的發生並不清楚。今天由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多機構團隊在臨床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以前未知的腸道 - 大腦連接,這有助於解釋這些額外進食如何導致體重增加。

消耗高脂肪飲食的小鼠顯示胃抑制多肽( 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水平增加,這是一種在腸道中產生的激素,其參與管理身體的能量平衡。該研究報告說,過量的GIP通過血液傳播到大腦,在那裡它抑制瘦素((Leptin)的作用; 因此,動物繼續進食並增加體重。阻斷GIP與大腦的相互作用可恢復瘦素抑制食慾的能力,並導緻小鼠體重減輕。

“我們已經發現了一個關於身體如何管理能量平衡並影響體重的複雜難題的新片段”,貝勒和貝勒和德克薩斯州USDA / ARS兒童營養研究中心兒科助理教授Makoto Fukuda博士說。兒童醫院。

研究人員知道瘦素 是一種由脂肪細胞產生的激素,對控制人體和小鼠體重非常重要。瘦素的作用是通過在大腦中觸發足夠的食物感覺飽滿的感覺,並且我們停止進食。然而,在消耗高脂肪飲食或暴飲暴食引起的肥胖症中,身體對瘦素信號的反應停止 - 它感覺不到飽和,繼續進食,導致體重增加。

“我們不知道高脂肪飲食或暴飲暴食如何導致瘦素抵抗,”福田說。“當我們吃高脂肪食物時,我和我的同事們開始尋找導致大腦瘦素抵抗的原因。在培養皿中使用培養的腦片我們篩選了血液循環因子,以阻止瘦素作用。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發現了腸激素GIP和瘦素之間的聯繫。“

GIP是腸道內產生的腸促胰島素激素之一,因其能夠影響身體的能量管理而聞名。為了確定GIP是否參與瘦蛋白抗性,Fukuda和他的同事們首先證實了GIP受體,即與GIP結合併介導其作用的細胞上的分子,在大腦中表達。

然後,研究人員通過直接向大腦注入由AstraZeneca的Peter Ravn博士開發的單克隆抗體來評估阻斷GIP受體對肥胖的影響,該單克隆抗體有效地阻止GIP-GIP受體相互作用。這顯著降低了高脂肪飲食餵養的肥胖小鼠的體重。

“動物吃得少,脂肪量和血糖水平也降低了,”福田說。“相比之下,用阻斷GIP-GIP受體相互作用的單克隆抗體治療的正常食物餵養的瘦小鼠既不會減少食物攝入量,也不會減少體重或脂肪量,這表明這種效應特異於飲食誘導的肥胖。”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如果動物經基因工程改造為瘦素缺乏,則用特異性單克隆抗體處理不會降低肥胖小鼠的食慾和體重,這表明大腦中的GIP通過瘦素信號傳導起作用。此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參與GIP傳導的瘦素活性調節的細胞內機制。

“總之,當吃均衡的飲食時,GIP水平不會增加,瘦素的作用會如預期的那樣,當動物食用足夠的東西並且老鼠停止進食時,大腦就會感到充滿感,”Fukuda說。“但是,當動物吃高脂肪飲食並變得肥胖時,血液GIP濃度會增加.GIP會流入下丘腦,從而抑制瘦素的作用。因此,動物感覺不到飽,吃得過飽,體重增加。阻斷 GIP與肥胖小鼠下丘腦的作用恢復了瘦素抑制食慾和減輕體重的能力。“

這些數據表明GIP及其在下丘腦中的受體(一種調節食慾的腦區)是引起瘦素抗姓的必要和充分的。這是以前未被認識到的GIP對直接進入大腦的肥胖症的作用。

雖然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有一天會被轉化為減肥策略,通過抑制GIP的抗瘦素作用來恢復大腦對瘦素反應的能力

總之,吃均衡飲食(適量均衡),能夠幫助瘦素活性提升,協助體重控制。

參考文獻:

  1. Kentaro Kaneko, Yukiko Fu, Hsiao-Yun Lin, Elizabeth L. Cordonier, Qianxing Mo, Yong Gao, Ting Yao, Jacqueline Naylor, Victor Howard, Kenji Saito, Pingwen Xu, Siyu S. Chen, Miao-Hsueh Chen, Yong Xu, Kevin W. Williams, Peter Ravn, Makoto Fukuda. Gut-derived GIP activates central Rap1 to impair neural leptin sensitivity during overnutrition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9; DOI: 10.1172/JCI1261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醫學雜誌(BMJ)今天發表的一項針對英國成年人的研究發現,50歲時良好的心血管健康與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低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支持公共衛生政策,以改善中年的心血管健康,以促進大腦健康。

 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疾病,可以在出現任何症狀之前15 - 20年開始發展,因此確定可能阻止其發作的因素非常重要。

美國心臟協會的“生活簡單7”心血管健康評分,最初是為心血管疾病設計的,已被提出作為預防失智的潛在工具。

專為“原始”預防而設計,其目的是防止風險因素本身的發展以影響疾病風險,它是四種行為(吸煙,飲食,身體活動,體重指數)和三種生物(空腹血糖,血膽固醇,血壓)指標,分為差(0-6分),中間(7-11)和最佳(12-14)心血管健康。

但證據仍然不一致。因此,為了解決這種不確定性,由法國國立健康與醫學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的SéverineSabia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項目研究了50歲時Life Simple 7心血管健康評分與接下來25年失智風險之間的關係 。

他們的研究結果基於從Whitehall II研究中收集的7,899名50歲英國男性和女性的心血管數據,該研究考察了社交,行為和生物因素對長期健康的影響。

參與者在50歲時沒有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失智病例在2017年之前確認,以使用醫院,精神衛生服務和死亡登記來確定。

在7,899名參與者中,平均隨訪期為25年,記錄了347例失智症。失智症診斷的平均年齡為75歲。

在考慮了潛在的影響因素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在中年時遵守Life Simple 7心血管健康建議可以降低生命後期失智症的風險。

與心血管評分較差的失智發病率3.2 / 1000人相比,中等評分的發病率為每1000人年1.8例,而最佳評分的發生率為1.3 / 1000人年。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確定原因,研究人員指出了一些局限性,例如依賴於自我報告的措施以及患者記錄中可能缺失的失智病例。

然而,50歲時心血管健康評分越高,20年後MRI掃描的全腦和灰質體積也越高。研究人員表示,在心血管評分的連續性中,失智風險的降低也很明顯,這表明50歲時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微小改善可能會降低老年失智症的風險。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生命的簡單7要素,其中包括心血管健康評分,在50歲時可能以協同方式塑造癡呆症的風險,”他們寫道。“心血管危險因素是可以改變的,使其成為戰略上重要的預防目標。這項研究支持公共衛生政策,早在50歲就能改善心血管健康,以促進認知健康,”他們總結道。

一篇相關社論的研究人員一致認為,這項研究為英國政府最近關注中年血管健康的政策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然而,其他證據表明,50歲時的血管健康狀況是由生命過程早期的因素決定的,包括不平等以及社會和經濟決定因素,”他們說。

“減少老年失智症的風險是高齡化社會的一個主要問題。我們知道,風險可以在幾代人之間發生變化,而在英國,當標準化年齡時, 失智症的患病率已下降了近25%,”他們補充道。

他們得出結論:“雖然Whitehall 的研究無法反映英國的族群,但從這一群體中獲得的結論強調了採取行動的必要性,以改變生命過程中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的人群風險狀況。”

參考文獻:

  1. Séverine Sabia, Aurore Fayosse, Julien Dumurgier, Alexis Schnitzler, Jean-Philippe Empana, Klaus P Ebmeier, Aline Dugravot, Mika Kivimäki, Archana Singh-Manoux. Association of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at age 50 with incidence of dementia: 25 year follow-up of Whitehall II cohort studyBMJ, 2019; l4414 DOI: 10.1136/bmj.l4414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失智症的確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除非血管性的失智。早在失智症症狀出現的15甚至20年前,相關區域的腦細胞功能早已開始衰退,這篇研究報導看起來比較不是針對血管性失智做探討。

營養醫學有一句名言:對心臟有好處的對大腦同樣有好處。心臟和大腦細胞是人體兩個無法休息的器官,因此細胞能量對兩者的健康關係至大,細胞的能量來與粒線體功能息息相關,因此透過營養醫學粒線體功能相關檢測,了解自己的實際狀況,針對弱點來加強,絕對能幫助粒線體功能維持在較佳狀態,同時降低心臟病及失智症風險。良好的生活形態與代謝相關的生化檢測絕對是這些現代慢性文明病預防保健的關鍵。

此外,基因檢測也許是另一個我們可以防微杜漸的篩檢工具,解此了解自己心臟病以及失智症部分是否有較多的基因變異或者風險,不妨多加利用。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年失智症患者經常被被視為被動和動不起來,通過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新研究,失智症患者似乎在接觸音樂和舞蹈後經歷了改善的生活質量。

來自舞蹈系和心理醫學系的研究人員使用熟悉的,懷舊的音樂和22名參與者以自然動作來創造一系列原創的舞蹈練習。

主要作者,舞蹈研究碩士畢業生Ting Choo表示,其目的是通過提供記憶刺激,情緒調節和社交互動,為失智症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

直觀的運動重塑(intuitive movement re-embodiment ,IMR)計劃每週進行10次,以幽默,想像力和直覺,促使參與者在跳舞時快樂互動

發表在“ 美國阿茲海默病和其他失智症雜誌 ”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報告在第六階段後他們的生活品質有了顯著改善。

“他們對音樂做出了極大的反應,並且無論身體狀況如何,都表現出對音樂的熱情。在每次演出中都觀察到記憶回憶,自發跳舞和開玩笑等積極反應。

“這些觀察結果肯定扭轉了對這群被動和動不起來的刻板印象的理解。音樂刺激他們的反應比口頭指示更好,Choo女士說。

研究人員現在打算擴大試點研究,改進和擴大IMR計劃,以更好地滿足參與者的需求和條件。

Choo女士希望進一步的研究能夠得到醫學界的支持和認可。

“未來可以探索創造力和失智症。”

她認為,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行為和一致的研究結果,包括繪畫,音樂,戲劇和舞蹈在內的藝術的使用在臨床領域被低估了。

“作為一名前舞蹈家和現任舞蹈教育家,我理解藝術在社會中'不太重要的作用',以及音樂和舞蹈對 失智症的微不足道的治療效果,與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相比,”她說。

 

參考文獻:

  1. Ting Choo, Yoram Barak, Ali East. The Effects of Intuitive Movement Reembodimen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A Pilot Study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 Other Dementias®, 2019; 153331751986033 DOI: 10.1177/1533317519860331

鄭醫師補充:

懷舊治療在失智症患者的復健環節中,可以扮演一席之地。透過患者熟悉的懷舊音樂,結合簡單的舞蹈動作來提升失智症患者對音樂有反應,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值得採納作為失智症照護長照的治療計畫之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責聲明:刊登此文章旨在提醒某些服用抗憂鬱劑的人可能出現的健康風險,而非教所有的人都不可服用抗憂鬱劑。已經服用精神科用藥的人,萬萬不可自行斷藥,出現疑似藥物副作用有疑慮者,請務必諮詢開藥醫師,無法釋疑者,可以請教第二甚至第三專業意見。

本報導原文作者:

03 September 2017 
Peter C Gøtzsche 
Professor
Nordic Cochrane Centre 
Copenhagen 

抗憂鬱劑與謀殺:未結之案

報導研究文獻來源:

BMJ 2017358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j3697 (Published 02 August 2017)Cite this as: BMJ 2017;358:j3697 

抗憂鬱增加了所有年齡層的自殺,暴力和殺人風險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2007年承認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可以引起所有年齡層的瘋狂,並且藥物非常危險; 否則不需要每日監測:“應建議患者的家屬和護理人員每天留意這些症狀的出現,因為變化可能是突然的”......“所有任何適應症接受治療患者都應適當監測的抗憂鬱劑,並密切觀察臨床惡化,自殺和行為的異常變化,特別是在藥物治療過程的最初幾個月期間,或在劑量變化時,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以下症狀,焦慮,激動,驚恐發作,失眠,煩躁,敵意,攻擊性,衝動性,靜坐不振(精神運動性不安),輕躁狂和躁狂症然而,這種日常監控是假的修正。人們不可能每分鐘都受到監控,並且許多人在每個人都認為他們完全沒事的幾個小時內就犯了SSRI引發的自殺或殺人罪。

由於已公佈的與抗憂鬱劑的自殺和攻擊相關的試驗文獻不可靠,我們查看了64,381頁的臨床研究報告(70項試驗),我們從歐洲藥品管理局獲得。我們首次表明SSRIs與安慰劑相比增加了兒童和青少年的攻擊性,優勢比為2.79(95%CI 1.62至4.81)(2)。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考慮到殺手在SSRIs上的許多學校槍擊事件。

在對成人健康志願者的安慰劑對照試驗進行的系統回顧中,我們發現抗憂鬱劑使FDA定義為可能的自殺和暴力前兆的事件發生率增加一倍,比值比為1.85(95%CI 1.11至3.08)(3) 。治療傷害一名健康成年人所需的人數僅為16人(95%CI 8至100人)。

根據臨床研究報告,我們發現,在患有壓力性尿失禁的中年女性的試驗中,度洛西汀(duloxetine,原廠商品名為千憂解) 的自殺和暴力風險增加的不良反應是安慰劑的4-5倍(4)。度洛西汀患者中有更多女性患有核心或潛在的精神病事件,相對風險RR 2.25(95%CI 1.06至4.81)。需要傷害的人數只有七人。如果我們只是對照已發表的研究,那麼很難證明度洛西汀是多麼危險。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此前曾宣布,在臨床研究的開放標籤延伸階段,使用度洛西汀治療尿失禁的女性自殺未遂的數量是同齡其他女性的2.6倍(5)。

觀察自殺和暴力的前兆事件就像查看心臟病的預後因素一樣。我們說增加膽固醇,吸煙和活動量不足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心臟病死亡的風險,因此建議人們對此做些什麼。然而,精神病學領導者經常試圖擺脫無法維持的論點。例如,許多人說,抗抑憂鬱藥可以安全地給予兒童,他們認為臨床試驗中沒有更多的自殺事件,只有更多的自殺事件發生(非臨床試驗個案),好像兩者之間沒有關係,儘管我們都知道自殺始於自殺思想,然後準備和一次或多次自殺嘗試。關於兇殺案也是如此,當人們不再懷疑抗憂鬱劑是危險的,並且可以在任何年齡層引起自殺和殺人(5-7)。

參考文獻:

1. FDA. Antidepressant use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http://wayback.archive-it.org/7993/20170111122946/http://www.fda.gov/Dru...
2. Sharma T, Guski LS, Freund N, Gøtzsche PC. Suicidality and aggression during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based on clinical study reports. BMJ 2016;352:i65.
3. Bielefeldt AØ, Danborg PB, Gøtzsche PC. Precursors to suicidality and violence on antidepressants: systematic review of trials in adult healthy volunteers. J R Soc Med 2016;109:381-392.
4. Maund E, Guski LS, Gøtzsche PC. Considering benefits and harms of duloxetine for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study reports. CMAJ 2017;189:E194-203.
5. Gøtzsche PC. Deadly psychiatry and organised denial. Copenhagen: People’s Press; 2015.
6. Healy D. Let them eat Prozac.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
7. Breggin P. Medication madness.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2008.
8. Gøtzsche PC, Gøtzsche PK.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halves the risk of repeated suicide attempts: systematic review. J R Soc Med 2017 (in pres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8/09 (五)因利奇馬颱風來襲光能診所停診一天。

照成您的困擾請見諒

大家要注意安全,盡量別出門,安全最重要,記得做好防颱措施~~!! 

 

預約門診電話(02)2721-4322

Email: delightdetox@yahoo.com.tw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