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患易輕生 亟需心理輔導

作者: 魏敦華 | 台灣醒報 – 2012年6月21日 上午11:42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綜合報導】被診斷出癌症的病患,在自殺、死於心臟病,以及中風的機率上比一般人高出許多。瑞典雷克雅維克冰島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癌症的診斷會對生理以及心理造成極大負擔,醫界表示,應該要重視病人在剛被診斷出癌症後,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研究團隊蒐集了1991致2006年6百萬名30歲以上瑞典居民的病歷資料,其中大約53萬人被診斷出癌症,而其中約2萬6千名病患是致命性較高的癌症。


研究調查結果表示人在剛剛被診斷出癌症後的一個禮拜中,自殺的機率會高出12倍,一年內則是3倍。而癌症診斷一周內死於中風,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則會高出五倍。


被診斷出致命性癌症的一週內自殺的機率會增加16倍,死於心臟病,中風等的機率則會提高15倍。但在診斷將近一年後所有的機率則會回到正常數值。


醫界對此研究指出,對於有精神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這是值得關注的消息,因為大部分的治療都專注於癌症本身,卻容易忽略病患的精神狀態。


「極度低落的情緒問題也會造成莫大的傷害,甚至比癌症本身更不好,家屬應該要注意剛被診斷出癌症的病患在情緒上有無任何不正常的表現,讓他們有機會接受治療,而不是尋求解脫。」專家說。


鄭醫師補充:


根據今年四月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結果發現,癌症患者輕生比例極高。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一旦確定自己罹癌,都是莫大的精神壓力,尤其是死亡率高的惡性癌症,更是難以面對。這份瑞典大規模的研究發現剛剛被診斷出癌症後的一個禮拜中,自殺的機率會高出12倍,一年內則是3倍。而癌症診斷一周內死於中風,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則會高出五倍。


被診斷出致命性癌症的一週內自殺的機率會增加16倍,死於心臟病,中風等的機率則會提高15倍。但在診斷將近一年後所有的機率則會回到正常數值。


心理方面,罹癌患者的心理壓力若能積極處理,除了減少面對癌症的恐懼與壓力,也能幫助癌症患者換個角度來面對接下來的癌症治療,增加存活率。心臟病以及中風一直以來都被歸納為與心理壓力有關的身心性疾病,因此癌症患者的心臟病以及中風罹患率提高,一般都會被歸因與心理壓力過大有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者中風的人一旦罹癌,更要留意相關的健康風險。


相關研究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10307


研究引用來源:


Suicide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 after a Cancer Diagnosis


Fang Fang, M.D., Ph.D., Katja Fall, M.D., Ph.D., Murray A. Mittleman, M.D., Dr.P.H., Pär Sparén, Ph.D., Weimin Ye, M.D., Ph.D., Hans-Olov Adami, M.D., Ph.D., and Unnur Valdimarsdóttir, Ph.D.


N Engl J Med 2012; 366:1310-13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B6濃度過低 身體易發炎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21日 上午12:02






美國最新大型研究指出,身體維生素B6濃度過低,很可能出現慢性發炎反應。營養學者建議,民眾最好多從瘦肉、豆類食物、蔬菜等天然食物攝取維生素B6,這樣營養較為均衡。


研究人員發現,體內維生素B6濃度最低者,身體發炎反應最為嚴重。反之,身體維生素B6濃度充足的人,發炎指數也會大大降低。


當身體受傷時,會出現紅、腫、熱、痛等暫時性發炎反應,這是免疫系統對抗感染所產生的現象。而慢性發炎反應則會增加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中風等風險。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營養學期刊」。研究人員以兩千兩百二十九位成人為研究對象,檢測其血液中的維生素B6濃度,同時也為他們測量十三項發炎指數。研究結果顯示,發炎指數最高者,體內維生素B6濃度往往最低,而血液維生素B6濃度最高的人,身體發炎反應也最為輕微。


美國營養學與糖尿病醫學會發言人瓊恩‧沙爾吉‧布拉克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像雞胸肉、魚類、豆類、紅椒、馬鈴薯等都含有維生素B6。身體超過百種酵素都需要仰賴維生素B6,這種營養素對蛋白質新陳代謝非常重要。不過維生素B6一旦過量,一天攝取量超過五百毫克,就可能造成神經受損、行走困難或產生刺痛感。維生素B6過猶不及都可能傷害身體,建議最好採取均衡飲食,以維持身體平衡。


鄭醫師補充:


B6非常重要,身體許多生化反應都需要參與,尤其是甲基化反應絕對不能缺乏B6,甲基化功能不佳,容易導致身體發炎。有興趣了解自己身體B6夠不夠,除了可以透過血液檢測體內pyridoxal-5-phosphate (簡稱PLP)濃度之外,功能性醫學裡面有一項名為有機酸代謝的檢測也可以清楚告訴當事人體內B6是否足夠,跟B6有關的生化反應是否運作正常?


上述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參閱: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142/7/1280.abstract


關於甲基化的介紹有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755&next=24730&l=f&fid=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習催眠師表演凸槌 5少女「靈魂出竅」

ETtoday – 2012年6月20日 下午2:28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加拿大20歲實習催眠師納多(Maxime Nadeau)上周在魁北克一所女校(the College du Sacre-Couer)表演催眠,結果台下5名12、13歲的女學生竟也被催眠,雖然她們雙眼是張開的,卻都全無意識,不論納多和其他老師怎麼抬她們,就是醒不過來!


納多只好緊急Call來他的催眠老師惠特布萊德(Richard Whitbread)。老師果然是老師,一到場,下令「1、2、3,醒來!」再用力拍一下手掌,5名少女全都回魂,慢慢甦醒。惠特布萊德還聲稱,千錯萬錯都怪納多太帥,才讓少女「著迷」,並且提醒未滿14歲的青少年,不論男女都不宜被催眠。


總計5名失魂少女陷入催眠共約5個小時,另有13人出現頭痛噁心的症狀,其中一名12歲少女伯特蘭(Émilie Bertrand)說,當時感覺「好像靈魂出竅」,但又說「很有趣,我還想再被催眠」。而納多也很淡定,表示自己並未慌亂,「我知道她們一定會沒事的。」


鄭醫師補充:


催眠作用與催眠師帥不帥沒有相關,但催眠潛在的風險需當心。至於靈魂出竅的經驗好不好玩或者恐不恐怖?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歡迎有類似經歷的人分享經驗。


部落格相關文章可以連結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05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寂寞與獨居者 壽命縮短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6月19日 上午11:02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寂寞會縮短壽命!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寂寞經常造成老年人的痛苦,不僅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還會讓死亡率增高。寂寞除了會影響老年人外,還會影響中年人,獨居者的心臟相關疾病死亡率較其它人還高。此研究發表在《內科醫學文獻期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美國加州大學的學者發現,寂寞是造成年過60歲人憂傷的主要原因之一,並且致使他們的生活品質下降。研究人員指出,寂寞會使死亡率增加10%。加州大學的Carla Perissinotto博士指出,寂寞不僅會造成身體機能的下降,還可能造成死亡,寂寞也會造成身體上許多的負面問題。


為探討寂寞與身體機能下降的關係,研究團隊調查1,604位,平均年齡71歲的參與者。當被問及是否感到寂寞,43.2%的受訪者說他們有時候會感到寂寞。在經過6年的研究發現,有寂寞感覺的人有22.8%的死亡率,而一般人是14.2%。


另外,獨居者中有24.8%活動量會減少,其它人則是12.5%。


研究的結論是,寂寞即使對健康不會造成影響,它是一種值得討論的負面情緒。


在同個期刊裡,美國的另一項研究顯示,獨居會增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科學家調查44,573名中年人,其中有8,594為獨居者。研究人員發現,獨居者在4年後死亡的機率較其它人增加3%。另外,較一般人而言,獨居者因心臟相關疾病而死亡的機率會由7%增加至8.6%。


鄭醫師補充:


寂寞或獨居者請留意,根據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寂寞經常造成老年人的痛苦,不僅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還會讓死亡率增高。寂寞除了會影響老年人外,還會影響中年人,獨居者的心臟相關疾病死亡率較其它人還高。


上述報導至少包含兩篇研究,提醒大家獨居或者寂寞的壓力或者負面影響,不是看精神科,服用精神科藥物就能解決的問題。


要解決獨居或者寂寞,要針對這問題的核心來處理。獨居者乏人關心,若沒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人際互動減少,人際支持教少,活動量較少都是不利健康因素。因此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際支持網路,安排固定的生活目標,將是解決寂寞或者獨居者壓力來源的關鍵。


如果缺乏動力,最好透過專業評估,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心情不佳,或者讓當事人裹足不前的壓力事件,針對根源來處理比較妥當。


上述報導期刊來源請參閱:


Jacob A. Udell, Philippe Gabriel Steg, Benjamin M. Scirica, Sidney C. Smith, E. Magnus Ohman, Kim A. Eagle, Shinya Goto, Jang Ik Cho, Deepak L. Bhatt, for the REduction of Atherothrombosis for Continued Health (REACH) Registry Investigators. Living Alon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Outpatients at Risk of or With Atherothrombosi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 DOI: 10.1001/archinternmed.2012.2782


Carla M. Perissinotto, Irena Stijacic Cenzer, Kenneth E. Covinsky. Loneliness in Older Persons: A Predictor of Functional Decline and Death.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 DOI: 10.1001/archinternmed.2012.1993


Emily M. Bucholz, Harlan M. Krumholz. Loneliness and Living Alone: What Are We Really Measuring?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 DOI: 10.1001/archinternmed.2012.26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一項發表的研究發現,若是擁有伴侶不知道的其他性關係的人(隱瞞伴侶,對伴侶不忠),和那些性關係開放(伴侶知道同意當事人和其他人發生性關係)的人相比較,對伴侶不忠的人較少實施安全性行為,同時它們受到毒品以及酒精影響的機率也比較高。這項研究發表於性醫學期刊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兩組人相較,對伴侶不忠的人在性關係發生時使用保險套比例為27%,開放性關係的人的比例為35%,而對伴侶不忠的人售毒品及酒精影響的人高達64%以上。


研究人員從線上廣告找了1647位自願者來參與實驗,其中有801位在伴侶之外還跟其他人發生性關係當中493位表明自己和伴侶商議維持非單一伴侶的關係,而308位提到他們在承諾單一伴侶期間,和伴侶之外的人發生性關係。


研究人員發現對伴侶不忠的人罹患性病的風險較高,在婚姻制度的設計中,單一伴侶是防止性病傳染開來的有效方式,但前提是兩方恪守單一伴侶的原則,若有一方違反,另一個人的健康風險更大,甚至比那些性關係開放的人更容易染上性病。


上述研究來源:


Terri D. Conley, Amy C. Moors, Ali Ziegler, Constantina Karathanasis. Unfaithful Individuals are Less Likely to Practice Safer Sex Than Openly Nonmonogamous Individuals.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12; 9 (6): 1559 DOI: 10.1111/j.1743-6109.2012.02712.x


一言以蔽之: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濃縮乳脂肪恐致免疫失調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18日 上午1:19






許多加工食物、糕餅、甜點含有高濃縮乳脂肪。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這些乳脂肪很可能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容易引起免疫失調。


科學家相信,乳脂肪會打亂腸道細菌生態,使害菌、病菌大量湧入,甚至引起極端免疫反應,患者可能出現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而這些疾病都會導致上腸道激躁症。


過去西方社會很少出現免疫失調病例,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五十年來免疫失調疾病在西方世界日漸普遍。


研究首席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陳尤金教授(Eugene Chang,音譯),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陳教授表示,某些基因差異可能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不過疾病要發生,還需要其他力量推波助瀾,像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改變就可能誘發疾病,使發病風險節節上升。


加工食品、糕點多含有大量濃縮乳脂肪,這些乳脂肪混合多種脂肪酸,多半都屬飽和脂肪酸,容易傷害健康。


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發現,乳脂肪會改變腸道細菌種類、生態組合。研究人員讓帶有特定基因的老鼠食用大量乳脂肪,六個月內,有百分之六十的老鼠出現腸道發炎症狀。與採用低脂飲食的老鼠相比,這些老鼠的腸道症狀也嚴重得多。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如果食用大量乳脂肪,應該也會產生這些問題。免疫系統與腸道細菌原本維持和諧、休戰狀態,當一個人帶有特定基因,又食用許多乳脂肪,就可能打壞這種平衡。


研究分析發現,乳脂肪會造成腸道「沃茲沃氏嗜膽菌」大量滋長,這種細菌原本數量稀少,一旦數量增加,就容易刺激免疫系統,使腸道組織受到傷害。研究人員建議,如果要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好改變飲食型態,以幫助腸道生態恢復正常。


鄭醫師補充:


這是我不時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腸道菌叢失衡可能會導致腸道發炎,但腸道菌叢如何被改變?」除了本人曾經接受一些抗生素或者類固醇治療有影響之外,其實攝取的食物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上述最新發表的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有腸道功能失衡症狀的客戶,一般來說我都會建議避開甜食或者含高濃度乳脂肪的食物來源,例如加工食物、糕點或者甜點最容易被添加,提醒大家留意!


對上述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研究原文摘要: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1225.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含汞魚類攝食過量可能流產



一場由台灣健康月委員會結合中華技術學院健康科技學群共同舉辦的「健康養生花之宴」,昨天在台北市政府宴會廳,由宴會廳大廚親自掌廚,運用各種健康食材,以花卉為主題,烹調出10道美味佳餚供來賓品嘗,現場也有專業醫師為大家提出飲食建議。


與會的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特別提出一個孕婦疑似因攝取過多含汞量高的魚類,造成流產的個案,來提醒大家慎選魚類的重要。


江守山說,這名33歲的孕婦,是去年從一間專門治療自閉症兒童的診所轉介過來的病人,這名婦人的第一胎在懷孕4個月時就不幸流產,第二胎出生後又被診斷出有自閉症,母子的頭髮經檢驗後,發現含汞量都超標。


江守山說,經他詢問婦人懷孕期間的飲食情況後,推定她的流產與孩子的自閉症,都與攝食太多含汞量高的大型魚類有關。


原來這名婦人知道懷孕後,與先生兩人都非常高興,於是幾乎每隔一天就到日本料理店吃生魚片吃到飽,希望能幫腹中的胎兒好好補一補。沒想到時常被用來作生魚片材料的鮪魚、旗魚、鮭魚等大型魚類,因為以其他小型魚類為食,體中所含的重金屬比較高,造成這名婦人體中汞含量超標。


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婦產科主任朱繼璋表示,目前對孕婦體內含汞量達到多少將會造成流產並沒有明確的量化數據,不過一旦孕婦攝入太多重金屬,會影響母體,也會影響小孩。


朱繼璋說,魚類是高利用價值的蛋白質,適量攝取對人體有益,建議民眾多吃ㄧ些小型、新鮮的魚類,愛吃大型魚也不要過量,就能取其益而避免其害。


 


補充葉酸,降低胎死腹中比率



通常在產檢的時候,可以利用胎兒心跳監視器以及超音波,監測胎兒的心跳,在胎兒出生之前發現胎死腹中的狀況。懷孕中期以後的胎死腹中,通常孕婦自己也會感覺到某些異狀,最明顯的感覺是胎動消失,完全感覺不到胎動。另外的徵兆包括子宮不再隨著懷孕周數變大,體重沒有增加或是減輕,但是這兩個徵兆比較不明顯,需要一段時間才會觀察出來。


通常確定胎死腹中以後,醫師就會進行適當的處理,通常會進行引產。臺安醫院婦產科醫師周輝政表示大部分的胎死腹中,都可以經由陰道自然生產,並不需要開刀。如果死胎留在子宮內太久沒有處理,會對母體產生不利的影響。通常胎死腹中的時間超過四個星期以上,孕婦就會出現血液凝固功能受損的併發症。


對於打算懷孕的婦女,雖然沒有辦法完全避免胎死腹中的情形的發生,但是可以藉由您本身的努力,將胎死腹中的情形降到最低:


《在打算懷孕的時候就開始補充葉酸》根據大規模的醫學研究,從懷孕前三個月到懷孕三個月,每天補充0.4毫克(400μg)的葉酸,可以使胎兒神經管缺陷(包括:無腦症、腦膨出和脊柱裂)的機會降低40%-80%,這是少數可以預防的先天性畸形,也是胎死腹中的一個原因。


《治療母體的疾病》許多母體的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或是甲狀腺異常,都會增加胎死腹中的機會,所以在懷孕之前應該進行相關的檢查,如果發現這一類的問題,應該先治療以後再懷孕。


《調整作息》許多研究發現,過大的工作負擔,會增加早產、流產、死產以及胎兒生長遲滯的機會,所以孕婦應該調整作息,要有充分的休息。


《避免環境中的毒物》菸酒都會增加胎兒死亡的機會,過去有一篇報告指出,美國每年由於孕婦抽煙,導致超過4,000個胎兒死亡。孕婦也切忌沒有經過醫師處方擅自服用藥物。至於毒品如海洛因,也會導致胎兒死亡。環境中的污染物質或是毒物。這些狀況都應該儘量避免。


《注意流行疾病》有一些傳染疾病,不但會造成胎死腹中,即使胎兒存活,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例如:德國麻疹。所以如果懷孕前發現沒有德國麻疹">德國麻疹抗體,應該先施打疫苗在懷孕。如果是懷孕期間,才發現沒有抗體,則在疾病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到公共場所,以避免被傳染。


《注意性生活》有些性傳染病,會造成胎兒死亡或是重大畸形,例如:梅毒。避免多個性伴侶,或是使用保險套,可以避免性病的傳染。若是發現有感染的現象,應該及早治療。


《按時產檢》目前全民健康保險已經提供基本的十次產檢給付,孕婦應該充分利用,可以及早發現問題,例如:妊娠糖尿病或是妊娠高血壓,並且即時處理,不但可以減少胎死腹中的機會,也能確保母體的安全。


《重視產前教育》產前教育可以提供資訊,讓孕婦了解懷孕的生理變化以及應注意事項。許多孕婦本身不了解抽煙或是亂服成藥對寶寶所造成的傷害,也不知道懷孕危險的徵兆。參加醫院的各種產前教育,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降低風險。


 


大家都知道懷孕的媽媽身體健康會影響到胎兒但到底有哪些外來毒素是該注意的,是否在懷孕前,我們能幫助即將懷孕的婦女到何種程度?是否有哪些檢查可以是先告知當事人他們的身體污染為何?又如何處理?這些我相信都是準媽媽或者即將懷孕的婦女最關心的話題。


第一篇的報導提到魚類補充可能引發重金屬過量的問題,除了流產,也與自閉症有關,因而建議準備懷孕的婦女,可以先幫自己安排一個重金屬及微量元素的頭髮檢測,若發現有重金屬過量的狀況,也能透過螯合治療在幾個月內把重金屬降低到比較安全的範圍。當然OMAGA-3DHAEPA)還是很重要,除了小孩發育需要,對媽媽而言,也是預防產後憂鬱很重要的營養成分,在一項新研究中,給定期治療抗憂鬱症的患者,每天加用omega-3脂肪酸,能明顯舒解憂鬱症患者的症狀,包括焦慮、睡眠問題、沮喪、缺乏性欲以及自殺傾向。過去的研究顯示,憂鬱癌患者的一種稱為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的脂肪酸濃度低於正常值,這種脂肪酸對於維持腦部的正常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測試了不同劑量的EPA補充劑的效果,接受補充劑的70位受試者患有長期憂鬱症,且標準抗憂鬱療法無效。研究結果發表在200210月份的《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雜誌上。研究者英國舍費爾德皇家醫院(Swallownest Court Hospital)的Malcolm Peet醫師及其同事發現,服用最低劑量每日 一克 魚油的患者,與服用安慰劑的人相比,其憂鬱症的各項主要指標都有顯著的改善。69%的每日服用 一克 魚油的患者,其症狀改善了50%,而那些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只有25%有類似的改善。過去的研究顯示,憂鬱癌患者的一種稱為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的脂肪酸濃度低於正常值,這種脂肪酸對於維持腦部的正常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折衷式的方便補充,除了可以選擇小型魚類外,也不妨考慮可以用經過獨立檢驗室的純度認證,證明無重金屬或農藥殘留的魚油來補充,市售的魚油大多未經純度認證,想藉此來補充好油的婦女們務必要謹慎。第二篇的報導,葉酸也非常重要,除了胎兒發育的需求外,也對媽媽的情緒為持有很大的幫助,葉酸的缺乏是會引發憂鬱的,過去的諸多臨床報導,在在顯示這個營養的重要性,尤其是對那些有憂鬱病史或者曾有產後憂鬱的人來說。


在執業過程中,我也常有機會遇到準媽媽們,他們共同的困惑就是服藥的人能否懷孕?能否停藥?如何停藥及維持穩定?因為擔心精神科藥物的致畸胎幸而停藥,但不穩定的情緒或精神狀況也會影響胎兒,諸如此類問題,其實不難解決,替代性的營養補充是一個很棒的解決方案,在光能診所,我已經成功幫助好幾個媽媽斷藥而且還能維持不錯的身心狀態,讓他們能安心及舒適地懷孕。過去,我也曾遇到一個有慢性精神分裂的女士,適逢精神狀況不穩定,但又發現她已懷孕一段時間,為了維持她的精神狀態穩定,又不敢讓她服用精神科藥物,她的主治醫師採用的是電痙攣療法(ECT)。以我看來,真的可以不用這麼辛苦。


願天下的媽媽都能好好照顧自己,也能更輕鬆地幫助他們的下一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聽噪音睡得香甜 還能作個美夢

ETtoday – 2012年6月17日 下午12:04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多數人都以為聽點音樂或大自然之聲會睡得更香甜;但有研究發現,其實在交通吵雜聲中反而更能睡得好、做個好夢。


據《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在8千名受測者進入睡眠中的快速眼動期時,播放各種類型的背景音樂,但他們對自己熟睡時聽到的聲音均毫不知情,等到睡醒後,分別記錄下自己的夢。


科學家針對受測者對夢境的描述、用詞進行分析,將詞彙分為積極、消極兩面向,結論竟出人意料。那些聽鳥叫聲的實驗對象比沒聽任何聲音的人現地更消極;聽人的對話聲的受測者也表示做的夢十分消極;反倒是被播放辦公室場景聲音的人在睡醒後,表現地更加活力充沛。


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的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說,我們都一直以為鳥叫聲或者流水聲能夠使人做個好夢,顯然事實恰好相反,這些大自然的聲音反而讓人的夢變得更加消極,顯示人們並不願意待在一個過於「自然」的房間裡,處於熟悉的城市嘈雜聲中反而更能適應。


鄭醫師補充:


對某些焦慮的人來說,適當噪音反而還能幫助好睡一些,過去已有腦部影像學實驗證實,所以習慣睡覺聽電風扇噪音入睡的人,一下子沒有噪音反而還不好睡,上述研究也呼應這樣的研究結果。


上述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60107/Sleepers-likely-positive-dreams-surrounded-car-horns-commuter-noise.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 享「瘦」 秘訣 一夜好眠



(法新社阿姆斯特丹7日電) 今天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肥胖症研討會中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保持體態輕盈的秘訣之一是:一夜好眠


位於法國中部第戎(Dijon)的「歐洲味覺科學中心」(European Centre of Taste Science)在會中發表研究報告,該中心發現,「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會多吃550卡路里的食物,多出正常的22%」。


550卡路里相當於一個大漢堡的熱量


該研究摘要顯示,在測試組當中,晚上睡4小時的人比睡8小時的人更會餓。


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增加食物攝取,這可能成為發胖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份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University)研究員所做的研究則發現,年輕人在青春期時睡得比以前少的人,比進入青春期之後睡眠型態沒有改變的人更胖。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5年估計,全球約有16億成人超重,其中至少4億人肥胖。


這場會議是由歐洲肥胖研究協會(European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所主辦。(譯者:賴秀如)


 


最近在歐洲召開的國際肥胖症研討會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食物的攝取,這可能成為發胖的原因之一,因為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會多吃550卡路里的食物。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睡眠品質不好或者睡眠時數不足,跟食慾何以會扯上關係?


其實,睡得不好或者時數不足,首先就會衝擊我們的壓力系統,因為睡眠時數不夠,身體啟動的是危險模式 (像老祖先會遇到的飢荒或者逃難),身體的腎上腺皮質醇濃度升高,代表身體進入備戰狀態,身體也會想辦法儲存戰備糧食,一般睡不好壓力大的人,其腎上腺皮 質醇不均衡刺激身體各部分儲存脂肪,造成脂肪堆積在軀幹、胸部、頸部和臉等處,故睡眠不夠的人,就算食量不變,身體還是有會設法儲存脂肪,也就是壓力型肥 胖的主要原因。身體儲存的需求增加,也會刺激食慾,故白天增加卡路里的攝取順理成章。總之,讓身體處於危險模式(有壓力、擔心、威脅、睡不飽等等)等於在 告訴身體要準備存糧備戰,肥胖在所難免。


所以想避免肥胖,很重要的是幫助身體處於安全模式(不需準備戰糧),故適時抒壓、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及時數是遠離肥胖陰影的關鍵。提醒大家注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次我到台灣抗衰老再生醫學會授課,有一位來聽講的女醫師在授課休息時間談到她的工作甘苦,其中有一點最容易讓她感到無力:


「我常勸我的病人要改變,但是效果很差,連我自己也一樣,想做改變卻很固著,真的不知怎麼辦才好?」 


當時時間有限,無法做深入的討論,不只在臨床上,一般人想做一些改變也需要有效的方法。今天看到一篇相關的研究與改變的動力有關,而且很實用,在此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臨床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曼於2005年做了一項沮喪的實驗。沮喪最糟狀況就是缺少活力和無望感,這導致人和行為在起步之前就已受到阻礙。


如果告訴一個沮喪者,只要他能走出來,去做一些有趣的事,就會感覺好很多,他可能會跟你說他沒力氣,而且那樣做也沒用。


賽利曼不相信這樣的說法,他認為沮喪的人還是有足夠的動力在生活中做些正向的改變,他們要做的只是將動力激發出來而已。


透過577位輕度沮喪的人,請他們填寫一份線上問卷,詢問他們如果不覺得沮喪會想做什麼?結果發現這個研究的受試者都形容自己非常消極,與周遭世界沒有連結,也認為自己沒有精力或動力去享受人生,並對自己的弱點感到悲傷與挫折。賽利曼要求他們每天寫日誌為期一週,但並非記下做了什麼事或打算做什麼事,而是如果他們有更多精力的話,會「想做」什麼事?


在此我們得留意賽利曼設定的情境不是讓受試者專注於怎麼做,因為受試者常會認為自己這麼累如何享受生活?進而導致他們想出一堆無法採取行動的理由。相反地賽利曼要求人們專注於可能要做什麼事,藉以激發動力。


出乎意料的是,只要注意到自己「可能」想要做的事,就會發現有動力。歷經一個星期的思考自己潛在的慾望,他們描述自己對生活變得比較積極,而且感到比較快樂且不沮喪。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里昂‧法斯丁傑的認知失調理論指出,人的自我認知往往會出現兩種衝突或者不協調的想法。例如我們認為自己很沮喪沒有動力做任何事,但又在日誌這麼寫:「如果我不這麼沮喪,我會很樂意去看電影。」或是「如果我有力氣的話,我想要和莎拉碰面喝杯咖啡。」


心理學家發現專注於任何微弱的動力跡象,要比問些引來抗拒的問題有效的多。實際上只要對自己說「我真的很想去做某件事」就真能讓人去做。這跟「我應該做某件事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這句話反而造成反效果。當我們認為自己該做某件事,往往越不可能去做,特別是心理反抗機制發生作用之時。


幫助當事人找到想要去做某件事的理由,而積極的行動幾乎必然隨之而至。


「想要」的力量比「應該」、「必須」或者「應當」強大多了!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這本書Instance Influence:How to 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Fas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瑞士研究:玻尿酸治膝關節炎 無效

作者: 諶悠文╱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6月14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


近年來醫界流行將玻尿酸直接注入病變的膝關節內,來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不過瑞士伯恩大學研究人員十一日表示,注射玻尿酸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並沒有什麼幫助,療效微乎其微。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內科醫學年報》。


正常的關節靠關節液潤滑,關節液就含高濃度的玻尿酸,有潤滑及吸收震動等保護關節的作用。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液太少,導致膝關節疼痛和不良於行,因此在患處直接注射玻尿酸,成為一種治療方式。


一九九七年,美國核准注射玻尿酸,但僅限於治療膝關節炎;在歐洲,使用玻尿酸治療的時間更早,而且用於治療更多種類的關節炎。


不過瑞士研究人員分析過去八十九項臨床試驗的數據。參與試驗的一二六六七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被隨機分派注射玻尿酸、安慰劑或不給予治療。經過約四個月追蹤,發現注射玻尿酸的患者疼痛程度有些微減輕,但其效果「不具臨床意義」,而且未發現對膝蓋的使用有所改善。


此外,施打玻尿酸的患者在治療後不久,出現膝蓋灼熱、疼痛和腫脹數天的副作用案例較多,而且容易發生心血管或肌肉骨骼的問題,導致病患必須住院,甚至喪失行動能力。


鄭醫師補充:


瑞士的研究人員好像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研究特別有興趣,兩年前也有一篇研究發現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補充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效果有限,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之前部落格的討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841&prev=-2&next=19592&page=1&sc=1


退化性關節炎的處理除了症狀緩解,重點仍在於如何抑制發炎,提醒大家留意。


至於玻尿酸治療關節炎無效的這篇研究,可以連結參閱原文摘要: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11818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柴油引擎廢氣 世衛列致癌物

中央社 – 2012年6月13日 下午1:31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3日電)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今天決定,將柴油引擎廢氣視為致癌物質,會使人類增加肺癌風險。由於致癌物主要是硫化物,環保署已將汽柴油含硫量標準從嚴調整。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癌症專家經過一週的開會討論,決定將柴油引擎廢氣的致癌等級,從原本的人類的「可能致癌物質」,提升到「致癌物質」。這是因為充足的證據顯示,柴油引擎廢氣會導致肺癌,而且和膀胱癌風險上升亦有「正相關」。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參考文獻指出,汽機車廢氣的致癌物主要是含硫微粒,柴油和汽油都會排出,防範之道是降低汽柴油中的含硫微粒到10ppm;另外戴上密合臉型的口罩,或多或少能夠減少吸入含硫物質。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謝燕儒表示,環保署在去年7月1日起,將柴油含硫量標準從嚴調整為10ppm,今年1月1日,汽油含硫量標準也跟進調為10ppm,減少空氣污染物質。


鄭醫師補充:


現在,汽車若是用柴油引擎,都會被宣稱是環保省油,車價也會相對提高,但柴油引擎的廢氣對健康而言卻是一項致癌物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研究中心的資料蒐集,確認柴油廢氣是一種含硫致癌物質,除了增加肺癌風險,也會讓膀胱癌風險增加,跟汽車廢氣一樣對健康潛藏類似的風險。對這篇警語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原文報導:


http://press.iarc.fr/pr213_E.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有一篇有趣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快樂賀爾蒙,也就是血清素的濃度與早年的腸道細菌數目有關,這篇於6月12日發表於分子精神醫學期刊提醒我們腸道健康與心情的直接相關性。研究顯示正常成人大腦功能與從小發展過程的腸道微生物存在與否有關。血清素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功能就是調控心情以及情緒,在壓力過度、焦慮或者憂鬱的人身上,可能會出現不足的狀況。


研究人員透過腸道無菌的老鼠的動物實驗模式證實:


若是腸道缺乏早年接觸的細菌明顯影響成鼠打腦的血清素濃度,實驗亦顯示對公鼠影響高出母鼠,最後科學家把成年之前的腸道細菌移植到腸道無菌的老鼠,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明顯改善,特別是跟血清素有關,原本以為因為缺乏腸道細菌影響大腦功能,是永遠無法改善的印記,但實驗證實不然。


研究人員透過這項實驗證實「微生物--腸道--大腦」軸的確存在,腸道的細菌對於維持大腦及行為正常的健康攸關重大,這樣結果提醒我們腸道細菌對於在腸道與大腦的雙向溝通扮演的重要性,也打開發展一種特別的微生物為基礎的治療用於治療大腦疾病的可能性,藉由調降腸道微生物的數目,對於大腦也會產生進一步負面連鎖效應,研究人員強調腸道微生物除了一般健康維繫之外,對我們生理上的幸福感也至關緊要。


以功能性醫學角度觀點,腸道的確會和大腦對話或者有所影響,腸道菌叢失衡對許多情緒失衡或者精神疾病困擾者而言,是影響直接的因素,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能夠瞭解當事人的腸道菌叢是否失衡,換句話說,好菌夠不夠?壞菌多不多?是哪些壞菌危害?針對檢測結果直接調整腸道功能,改善腸道菌叢失衡,纏擾多年的精神困擾,甚至可能在一夕之間消失。


上述研究的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G Clarke, S Grenham, P Scully, P Fitzgerald, R D Moloney, F Shanahan, T G Dinan and J F Cryan. The microbiome-gut-brain axis during early life regulates the hippocampal serotonergic system in a sex-dependent manner. Mol Psychiatry, June 12, 2012 DOI: 10.1038/mp.2012.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戒煙的人請留意:研究發現增加蔬果纖維攝取,成功率增加三倍!





多吃蔬果 戒菸成功率增3倍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11日 上午12:42






想成功戒菸,不妨多吃蔬菜、水果。美國最新研究顯示,戒菸的人如果吃大量蔬菜、水果,戒菸成功率會增加三倍之多,不但抽菸量變少,每天起床也不再那麼想抽菸。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公共衛生學者以一千名成年抽菸者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他們的抽菸、飲食習慣;十四個月後發現,多吃蔬果似乎可以幫助戒菸,且成果也能維持得比較久。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最新一期「尼古丁與香菸研究」期刊。


過去研究顯示,在六個月內成功戒菸的人比繼續抽菸者食用更多蔬果。研究人員想了解吃多一點蔬菜、水果是否能幫助戒菸者擺脫菸癮糾纏。研究人員調整年齡、性別、教育、家庭收入、種族等變數後發現,與少吃蔬果的人相比,吃最多者持續戒菸時間較容易撐過三十天,而三十天以上不抽菸比率也增加了三倍。


研究指出,吃最多蔬菜、水果的人每天抽菸量較少,且每天起床後可以忍較長時間不抽菸。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尼古丁依賴程度也較低。


研究作者傑佛瑞‧海巴奇認為,抽菸的人有時會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肚子餓還是菸癮犯了,攝取較多纖維會讓人有飽足感,心情也較容易獲得滿足,抽菸需求便可能慢慢下降。醫界也發現,肉類、含咖啡因飲料、酒精都會讓香菸味道不再那麼難聞,而蔬果卻能凸顯菸臭。從研究結果來看,若可以改善飲食習慣,或可幫助戒菸。


鄭醫師補充:


如果菸癮犯了,與肚子餓的感覺類似,攝取蔬果纖維可以幫助飽足感,而且讓菸味難以忍受,這的確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戒菸輔助方法,不方便吃大量蔬果的人,或許可以考慮蔬果粉來補充,依研究人員的看法,應該是有幫助的。


上述研究原文摘要請參閱:


http://nt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2/05/20/ntr.nts130.abstract


引用來源:


Nicotine Tob Res (2012) doi: 10.1093/ntr/nts1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童嗜垃圾食物


過動風險高

最高逾70倍



自由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國內首度發現,若小朋友老把油炸食物、泡麵、冰淇淋、零食、甜飲料等低營養性食品當成正餐,可能會提高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風險,最極端的情況,如果不愛吃正餐、愛吃垃圾食物又合併有過敏體質,ADHD的相對風險最高達七十倍以上。


二○○七年亞洲營養學會聯盟大會昨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台大微生物生化所與中研院生醫所學者昨日發表「國小學童的低營養狀況、過敏現象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關係」研究。


疑不良飲食致病


報告指出,ADHD是兒童最常見的行為異常疾病,至今成因不明,過去多關注在家族遺傳、孕期創傷、臍繞頸等腦部傷害,以及家庭失和、環境變故等心理因素,營養、飲食、過敏與污染等環境因子的相關文獻則相當有限,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說,此一研究的發現相當重要。


台大微生物生化所博士符明伶等人針對台北地區六到十二歲國小學童進行調查,抽血檢驗過敏指數與營養狀況,共篩選出兩百一十六名ADHD病童與兩百一十六名條件相似的非病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


過敏體質 更應小心


除父母經濟教育因素、母親吸菸與用藥、手足患過動症、母懷孕過程異常等傳統危險因子外,常吃低營養性食品、過敏體質或營養狀況差(有貧血現象、飽和脂肪酸高、神經傳導物質合成不良等)與ADHD也有顯著相關,反之,常吃高營養食品則有保護效果。


在此定義的低營養性食品包括,油炸類、冰淇淋、高油零食、速食麵、甜飲料、冰棒、糖果等十五項食物;高營養性食品則為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蔬果、肉類、家禽類、魚類、豆蛋類及奶類。


加強父母營養教育


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小兒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楊曜旭表示,目前台大已準備針對ADHD的病童進行介入性研究,以進一步確認其與過敏、飲食是否有因果關係。符明伶表示,若未來能確認過敏與飲食的角色,將可從父母的營養教育著手,以降低兒童罹患ADHD的風險。


 


之前我一直強調對於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的小朋友,一定要密切注意是否有過敏的狀況,國外的研究發現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的小朋友超過七成有過敏問題,然而,國內即將進行的研究,以我個人觀點,恐怕仍有一些盲點,因為過敏的小朋友,有許多並非所謂的急性過敏,而是慢性食物過敏,但一般醫院甚至是醫學中心,其實只提供一般的急性過敏原檢測,這是以吸入性和接觸性為主的過敏原,例如塵蟎、狗毛或貓毛、花粉、黴菌等等,當然也有一些食物可能會導致,然而這種因IgE引起的急性過敏反應發生比例小於1.5%,基本上要在這裡找到相關,其實有明顯困難。我建議研究人員可以找到慢性食物過敏原來作為一部份的檢測工具,這一塊比率較高(35-45%),且不易發覺,詳細的介紹內容可以到好消息電視台的網站,找到健康醫時代的錄影存檔,在228集我的小孩是過動兒嗎有非常詳盡的介紹,透過主持人與我的現場對談,相信大家會有更清楚的輪廓,也請大家一定要正視這一塊,千萬不要只是用藥來粉飾太平,不針對根源,用藥必定沒完沒了。


此外,國外也有單純改變飲食就達到一些明顯改善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大型研究,所以避開一些食物添加物,高糖及反式脂肪酸,多食高纎,好油及避免過敏原,往往能達到非常棒的改善。前幾天有英國的研究報告,請大家比對參考,這在我的部落格也有刊出,建議大家多吸收這方面的新知,不要老是被一般的專業只建議服藥而不正視每一個小朋友根本的問題,之後還製造更多後遺症而感到遺憾。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