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太陽減肥法

美國西北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如果能在早晨多接觸陽光,那麼他們的身材很可能更苗條。

【台灣醒報記者章文、陳韻如台北報導】香港網路最近流行「曬太陽瘦身法」,號稱站在太陽底下越久,吸收的能量越多,甚至取代飲食,網友笑說,這是當自己是向日葵嗎?曬太陽確實對減肥有幫助,因為曬太陽會增加維生素D,幫助脂肪代謝;太陽中的紫外線也可促進新陳代謝;陽光刺激下視丘的腦內嗎啡,也有促進血清激素上升效果。

美國西北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如果能在早晨多接觸陽光,那麼他們的身材很可能更苗條。54名志願者參與為期1周的研究,結果發現身材最瘦的人不是吃得少,而是接觸更多陽光。澳洲昆士蘭省民眾對於是否實行夏令時間一直爭論不休,支持者表示,下午多1小時的陽光能讓人們在下班後更加有活力。

日本大學藥學系研究人員研究也發現,如果人不沐浴在上午的陽光下便容易發胖。研究人員發現人體細胞中含有一種名為BMAL1的蛋白質,它在夜間會增加,當身體沐浴到上午的陽光時就會減少,以保持適當的量。研究人員說,人體細胞中的這種蛋白質增加,就容易儲存脂肪,反之則不容易儲存脂肪。

曬太陽可以輔助減肥,原因是曬太陽可讓人體自然產生維生素D,能幫助脂肪代謝;另外,太陽中的紫外線也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可輔助減肥。此外,曬太陽可以幫助下視丘分泌腦內嗎啡,並促進血清激素上升。

歐美國家因日照時間短,肥胖度也高,在台灣也是,一到冬天,國人容易肥胖,且憂鬱症比例增多,因為陽光會讓腦內下視丘分泌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是調節情緒、心情的關鍵物質,讓人感覺安詳、專注、輕鬆與幸福感,因此建議國人冬天多曬太陽。

鄭醫師補充:

曬太陽有助於幫助減重的關鍵是維生素D以及血清素的提升。維生素D幫助脂質代謝,而血清素幫助壓力降低,進而控制食欲。

至於BMAL1蛋白,與生理時鐘有關。適當曬太陽可以幫助BMAL1蛋白不至於過高,減少體脂肪囤積,降低肥胖風險。

參考文獻:

1.

Kazunobu Tahira, Takahiro Ueno, Noboru Fukuda, Takahiko Aoyama, Akiko Tsunemi, Siroh Matsumoto, Chinami Nagura, Taro Matsumoto, Masayoshi Soma, Shigeki Shimba, Yoshiaki Matsumoto
Arch Med Sci. 2011 December 31; 7(6): 933–940. Published online 2011 December 30. doi: 10.5114/aoms.2011.26603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64983/

2.

Chronobiol Int. 2012 Nov;29(9):1180-94. doi: 10.3109/07420528.2012.719967. Epub 2012 Sep 24.

CLOCK, PER2 and BMAL1 DNA methylation: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and monounsaturated fat intak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003921

3.

Reid KJ, Santostasi G, Baron KG, Wilson J, Kang J, Zee PC (2014) Timing and Intensity of Light Correlate with Body Weight in Adults. PLoS ONE 9(4): e92251. doi:10.1371/journal.pone.0092251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922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合醫學醫不斷強調腸道菌叢的影響,不只是消化而已,包含代謝、荷爾蒙甚至是神經系統都可能隨之互動,因此,對身體有狀況得當事人,腸道評估絕對是重要的一環。

最近荷蘭的研究發現:消化道內的細菌群會影響人的體重、血脂和膽固醇濃度,進而影響心臟健康。研究人員提醒,腸道菌群構成能解釋4%的高密度膽固醇水準差異,5%的體重差異和高達6%的甘油三酯濃度差異。在考慮年齡、性別和遺傳等因素之後,其影響依然存在。

研究人員對約900名荷蘭男女的相關健康資料進行了分析,這些人年齡在18~80歲之間。每位參與者進行了體重測量,並抽血檢測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準,且通過其排泄物檢測分析腸道菌群。

同時,參與者還回答了有關飲食、生活方式、病史和用藥情況等的調查問卷,這些因素都會對腸道菌群的數量及種類產生影響。研究人員發現,人體消化道內34種細菌微生物對體重和血脂水準產生影響。腸道菌群多樣性高的人,通常血脂水準更健康。

主導研究的人說明:腸道菌群甚至可以稱為「腸道內的心臟」。這一結果有利於幫助科學家研發防止心臟病的新療法,在新療法裡腸道菌群可被視作「用藥」對象。

整合醫學通常會在腸道健康上,透過飲食以及適當的營養調整來改善腸道環境,培養腸道菌叢的均衡以及多樣性,改善腸道進而協同幫助身體代謝。

參考文獻:

  1. Jingyaun Fu, Marc Jan Bonder, María Carmen Cenit, Ettje Tigchelaar, Astrid Maatman, Jackie A.M. Dekens, Eelke Brandsma, Joanna Marczynska, Floris Imhann, Rinse K. Weersma, Lude Franke, Tiffany W. Poon, Ramnik J. Xavier, Dirk Gevers, Marten H. Hofker, Cisca Wijmenga, and Alexandra Zhernakova. The Gut Microbiome Contributes to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 Variation in Blood Lipids. Circulation Research, September 2015 DOI: 10.1161/CIRCRESAHA.115.3068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秋節逢週日,9/28日週一診所休診一天,照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並祝中秋佳節愉快。


光能診所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側睡有助降低失智風險

中國時報【鍾玉玨】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睡姿可能影響罹患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等神經疾病的風險。相較於仰睡或趴睡,側睡似乎更有助於大腦清除每天所累積的毒素,因此有助降低失智的風險。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先前的研究發現,身體依賴淋巴系統清除毒素,但大腦有自己一套清垃圾的方法,因為會耗掉很多能量,若在清醒時進行,將有礙思考與工作,因此必須在睡眠時進行。既然睡眠與清除腦中毒素有關,那麼哪種睡姿可以更有效清除腦中毒素呢?

該研究團隊最近與紐約石溪大學合作,發現側睡最能提高大腦清除毒素的效率,所以側睡有助降低阿茲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風險。

研究員表示,側睡是人和動物最常見的睡姿,這可能也是提高大腦排毒、讓大腦較不易生病的一種進化方式

研究員班維尼斯特(Helene Benveniste)指出,很多失智都與睡眠問題有關,有些是睡不好,有些是睡不著,有些是睡得少。最新研究則顯示,睡姿也很重要,所以評估大腦清除造成失智症的有害蛋白時,應將睡姿列為變項之一

研究員表示,若任憑毒素累積,會造成阿茲海默氏症等神經疾病,因此這些疾病又被稱為「髒腦病」(Dirty Brain Diseases)。研究發現,相較於仰睡與趴睡,側睡時大腦清除毒素的效率最高。有趣的是,不只人類習慣側睡,動物界也以側睡為主,原來這樣的睡姿能提高大腦的排毒效率。

鄭醫師補充:

據說仰睡大腦排毒效果最差,建議大家如果可以,不妨養成側睡習慣,幫助大腦排除毒素,降低失智風險。當然,對於失智預防來說,睡眠品質還是居首要。睡眠品質不佳,再怎麼調睡姿也枉然。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eurosciencenews.com/lateral-sleep-position-neurology-2363/

參考文獻:

 “The Effect of Body Posture on Brain Glymphatic Transport” by Hedok Lee, Lulu Xie, Mei Yu, Hongyi Kang, Tian Feng, Rashid Deane, Jean Logan, Maiken Nedergaard, and Helene Benveniste i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5 2015 doi:10.1523/JNEUROSCI.1625-15.2015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5/31/1103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酗酒 美高齡產婦最愛喝

(路透社亞特蘭大24日電)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公布的研究發現,18歲到44歲的孕婦中,不但每10個就有1個在懷孕期間喝酒,且所有孕婦中,喝酒比率最高的,是35歲到44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

研究顯示,除了10%的孕婦在過去幾個月有喝酒外,所有孕婦中,3.1%的孕婦更承認自己是「酗酒狂」,也就是說,他們每次都攝取4份或更多酒精飲料。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孕婦喝酒喝最多的,是35歲到44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高達18.6%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1個月中,至少攝取1份含酒精飲料。

 這項研究從2011年開始到2013年,分別以電話訪問美國50個州與哥倫比亞特區的8333名孕婦與19萬8000名未懷孕女性,有約一半的未懷孕婦女表示他們會喝酒。

鄭醫師補充:

美國孕婦飲酒率高達10%,這真是讓人吃驚的數字,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5/p0924-pregnant-alcohol.html

飲酒對於胎兒的影響非常巨大,即便是少量,仍會透過胎盤的寫意交換到達胎兒,造成影響。

懷孕時飲酒會增加他兒健康的威脅性,最嚴重的莫過於流產率以及死胎的機率升高,出生時體重不足、學習及發展受損等等。有些研究還指出孕婦飲酒,小孩日後出現衝動控制變差、以及對抗或者脫序行為比例提高。

為人熟知的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 ,簡稱FAS),造成小孩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更是終生的,最常見的便是胎兒發展遲滯,臉部畸形以及中樞系統的損害(例如頭圍、腦容量偏小),心臟、脊椎以及其他解剖異常,智力低下,身體發展遲緩,視力以及聽力問題等等,合併不同的行為障礙,狀況不勝枚舉:

http://www.babycenter.com/0_drinking-alcohol-during-pregnancy_3542.bc

建議原本有飲酒問題的女性,最好先戒酒再懷孕。未戒酒成功前發現懷孕,最好也能在專業的協助下,儘快戒酒,以免屆時發生憾事而悔之莫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付困難梭菌 抗氧化藥物露曙光

(中央社邁阿密23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說,一種往往在醫院罹患、具有致命危險的頑強細菌性感染「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可能快要出現新的治療方法。

法新社報導,抗生素在消滅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時,只有約25%的時間有作用。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是一種會引起消化道感染的病原體,每年在美國奪走約1萬5000條人命,並導致25萬人住院治療。

不過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人員說,一種抗氧化藥物「依布硒」(ebselen)是透過瞄準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的毒素來殺死病菌,而非直接殺死這種細菌並消除有益的微生物。

這次研究雖以老鼠為實驗對象,不過研究人員表示,人體實驗可望加快進展,因為這種藥物早已用於心血管疾病、關節炎、中風、動脈硬化和癌症治療等研究。

研究資深作者、病理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波格友(Matthew Bogyo)說:「有別於抗生素,依布硒不會殺死細菌本身。」依布硒反而會讓這種病原體產生的毒素失去作用,防止腸胃受損和發炎。

研究發表在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Translation Medicine)。(譯者:中央社李佩珊)1040924

鄭醫師補充:

這種藥物不是抗生素,而且是選擇性對抗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的毒性來達到抑制效果,針對性高,比較沒有副作用。

根據過去研究,「依布硒」(ebselen)還可以幫助中風、聽力喪失以及耳鳴等等病症:

Yamaguchi T, Sano K, Takakura K, Saito I, Shinohara Y, Asano T, Yasuhara H (1 January 1998). "Ebsele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Ebselen Study Group". Stroke 29 (1): 12–7. doi:10.1161/01.STR.29.1.12. PMID 9445321. 

Kil, Jonathan; Pierce, Carol; Tran, Huy; Gu, Rende; Lynch, Eric D (2007). "Ebselen treatment reduces 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 via the mimicry and induction of glutathione peroxidase". Hearing Research 226 (1–2): 44–51. doi:10.1016/j.heares.2006.08.006. PMID 17030476.

甚至是躁鬱症等等:

Singh, N.; Halliday, A. C.; Thomas, J. M.; Kuznetsova, O. V.; Baldwin, R.; Woon, E. C. Y.; Aley, P. K.; Antoniadou, I.; Sharp, T.; Vasudevan, S. R.; Churchill, G. C. (2013). "A safe lithium mimetic for bipolar disord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1332. doi:10.1038/ncomms2320. PMC 3605789. PMID 23299882. 

 "New drug for bipolar disorder may offer fewer side effects". University of Oxford Latest News. 2013-01-08. Retrieved 12 January 2013.

治療梭狀芽孢桿菌參考文獻:

A small-molecule antivirulence agent for treating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A high-throughput screen against the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B cysteine protease domain identified a drug in clinical trials that reduced C. difficile pathology in a mouse model.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7/306/306ra148.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婦科私語-治療肌瘤、肌腺症 別輕易切除子宮

中國時報【魏怡嘉╱台北報導】

有些中年婦女子宮長了肌瘤或是子宮肌腺症,由於已經完成生產任務,為避免日後復發的危險及麻煩,會主動問醫師「是不是乾脆把子宮拿掉好了」?醫師表示,依現在的治療技術,在保留子宮的前提下,已可以把疾病控制得不錯,加上子宮切除後,會連帶影響卵巢功能及骨盆腔結構,病患漏尿的機會增加,建議女性不要動不動就「順便」切除子宮。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就身體的整體結構來看,子宮不是只有生育功能而,其與卵巢的血管相連,如果切除子宮,會使得20%的卵巢功能受損,進而使得荷爾蒙分泌不足,容易提早老化、皮膚變差

曾志仁指出,子宮位於骨盆腔內,子宮拿掉到後,原來的位置就空了,骨盆腔結構改變,女性容便易漏尿,所以不是子宮拿掉就什麼事都沒了,還是會有一些副作用。如果不是嚴重到非要拿掉不可的疾病,女性還是不要輕言放棄子宮

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表示,由於子宮拿掉之後,會影響卵巢的血流,進而影響荷爾蒙的分泌,有研究指出,女性會提早1∼2年更年期,還有不少女性會出現漏尿的情況

另外,有些女性擔心拿掉子宮後會影響性生活,蕭國明指出,基本上如果沒有動到子宮頸,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拿掉子宮,對許多女性來說,心理的衝擊往往大過生理!蕭國明指出,有些女性會覺得,拿掉子宮好像就不是完整的女人了,所以在女性病患決定是否拿掉子宮之前,醫師最好要將一些可能出現情況,完整分析給病患聽,畢竟子宮拿掉就無法回復,而每個人的狀況不一,必需因人而異個別評估。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看診時,常不時會聽到一些女性求診者,抱怨因為子宮肌瘤或者子宮肌腺症,做全子宮摘除後,身體狀況明顯下滑,更年期提早報到,體力明顯下滑甚至影響到睡眠以及心情的狀況。子宮肌瘤是否一定要全部摘除?部分切除會比較好嗎?為何醫師不做部分切除?

對婦產科醫師來說,部分切除比全切除來得更麻煩,而且健保給付比較低。

這篇報導把婦產科醫師的誠心建議寫出來,提醒有子宮肌瘤的患者,最好別輕易任由醫師做全子宮摘除,因為容易產生後遺症,況且一旦發生,往往悔之莫及。不管是子宮肌腺症或者是子宮肌瘤,以功能醫學的整合觀點來看,一定存在雌激素代謝功能障礙,若能透過相關檢測來查明問題所在,針對身體功能失衡坐直接處理,往往可以幫助病灶縮小,甚至不必動刀,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父母說話態度 決定孩子日後人格發展

 

研究論文提出建議:

 

一、孩子懶惰時,父母可以說:「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二、孩子頑皮時,父母可以說:「你好聰明,但是可以用在其他地方,你會表現得很好!」

 

三、孩子課業表現不佳時,父母切勿說:「你怎麼那麼笨?」可換成鼓勵孩子的方式說「若是找到訣竅後,你一定會進步的!」但專家提醒父母,應適時讓孩子知道,課業成績不代表一切,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是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四、多數父母常不經意的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建議父母可以說:「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在做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收穫到了什麼。」

 

五、父母應讓孩子知道,人都是自私的,可以「多為別人著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要顧及他人感受

 

六、多數父母會告訴孩子:「這樣是浪費時間」,但專家建議,家長可說:「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讓孩子知道,堅持做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情,比做他人眼裡「正確」的事情,更有價值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一篇言簡意賅又實用的報導。為人父母者不妨參考比對,看看自己跟小孩溝通時的用語,是否偏離太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不足7小時 染感冒的機率多4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國內曾有凍齡美女說自己一天只睡一小時,皮膚、健康仍可保持最佳狀態,在當時讓許多女性羨慕不已。但最近一期的醫學期刊《睡眠》(Sleep)研究發現,睡眠不足不只讓皮膚老化速度加快,還會增加感冒、罹癌與慢性病的風險。

研究指出,與睡眠超過7小時的測試者相比,睡眠不足6小時者的感冒機率高出4.2倍。不少文獻與研究皆顯示,睡眠不足與慢性疾病有相當大的關聯,甚至還會引起猝死。研究主持人Aric Prather教授表示,這次研究是第一次以科學數據佐證睡眠不足會增加感冒的風險。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表示,睡眠不足已經變成一種公共健康流行疾病。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2013年的調查發現,5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的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是六個被調查研究的國家中睡眠時間最少的。

Aric Prather教授認為,以往關於睡眠與傳染病的少數研究都是根據患者自述感冒病情或者回想他們的睡眠模式。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共有164名志願者,利用感應器紀錄並觀察受訪者的睡眠習慣。而後,研究人員在志願者的鼻腔中連續一周用低鼻器滴入感冒病毒,且將滴入量控制在人體在自然狀態下接觸的劑量。

研究人員經由此項實驗發現,睡眠不足6小時者比睡眠時間長達7小時者的罹患感冒機率多出4.2倍!教授說,資料表明,睡眠不足會破壞免疫系統,使其抗病毒能力降低。至於6小時的睡眠標準,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成果符合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和睡眠研究學會近期提出的睡眠時間建議,呼籲大家為了良好健康至少應該睡足7個小時。

鄭醫師補充:

睡不夠對身體來說是一種壓力,壓力會抑制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力下降,這篇研究就是一項清楚的例證。睡眠是身體修復,或者我們稱之為充電的關鍵時期,良好睡眠絕對是保健的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Prather AA, Janicki-Deverts D, Hall MH, Cohen S. Behaviorally assessed sleep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SLEEP 2015;38(9):1353–1359.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3015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D不足,容易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例如憂鬱症或者多發性硬化症等等,最近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不足的長者,大腦認知功能衰退的速度快三倍。

Joshua Miller表示:「雖然有人維生素D水準低,智力並沒有衰退;有人有充足的維生素D,智力卻衰減很快。但平均來說,維生素水準低的人,智力下降速度是充足的人的兩至三倍。」

這項長達8年的研究(2002年-2010年),研究人數382人,年齡範圍在60-90歲間,包括有正常認知、輕度智力衰退以及老年癡呆症的人。每年評估維生素D水準及智力水準,最終採取5年平均數。

研究發現,61%的參與者血液中的維生素D水準較低。超過60歲的人,基本維生素濃度較低,其智力衰退速度比維生素D正常的長者快3倍。

建議失智症患者的營養評估,不要忽略維生素D的濃度檢測,一旦缺乏,最好能補充至理想濃度。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50943#vp_1

參考文獻:

Miller JW, Harvey DJ, Beckett LA, et al. Vitamin D Status and Rate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a Multiethnic Cohort of Older Adults.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4, 2015. doi:10.1001/jamaneurol.2015.2115.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365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有助於幫助心血管健康,降低肥胖以及中風的風險,殊不知對於預防憂鬱症也有效果。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 Almudena Sanchez-Villegas想要透過這項研究探討飲食對於心理健康扮演的重要性,如同我們相信特定的飲食能夠保護我們的心智,這些飲食內容不僅對身體好,現在也發現對心理健康有正面幫助。以地中海飲食的食物內容,像堅果、豆莢類、水果以及蔬菜(OMEGA-3,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來源)都能降低憂鬱症風險。

此研究蒐集15093位沒有憂鬱症病史的參與者,從1999年12月21日開始,前後追蹤十年,總共有1550位參與者經臨床證實為憂鬱症,服用抗憂鬱劑,平均追蹤8.5年。

最後發現,沒有罹患憂鬱症的參與者,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採用地中海飲食。因此,健康的飲食,的確可以做為憂鬱症預防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Patricia Henríquez-Sánchez, Miguel Ruiz-Canela, Francisca Lahortiga, Patricio Molero, Estefanía Toledo,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diet quality scores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depression in the SUN ProjectBMC Medicine, 2015; 13 (1) DOI: 10.1186/s12916-015-0428-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菸提高糖尿病風險

吸菸提高糖尿病風險。糖尿病成為已開發國家最大健康風險,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多種慢性病,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一項大規模國際統計發現,吸菸提高糖尿病風險1.4倍,但戒菸就能降低危機。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分析88個研究數據,分析吸菸與糖尿病有無相關,發現有吸菸習慣民眾罹患糖尿病風險,高出一般人1.4倍,但是只要不吸菸維持5年,糖尿病罹患風險可以降低至1.2倍,相信時間延續可以持續降低。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NaveedSattar提醒,由於菸品有多項致癌化學物質,會引起心血管疾病與多種癌症。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提到的吸菸增加糖尿病風險,還包含二手菸的危害,也同樣增加糖尿病罹患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Relation of active, passive, and quitting smoking with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 Pan et 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10.1016/S2213-8587(15)00316-2, accessed 17 September 2015, abstrac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15)00316-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天貪睏 糖尿病增

 

 

 

 

 

白天午睡睡太久、老是感覺昏昏欲睡,小心糖尿病威脅!日本東京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白天一直感覺昏昏欲睡、午睡時間過長,都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而縮短午睡時間對健康較有益處

日本東京大學山田朋英博士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研究作者分析瑞典、西班牙、芬蘭、德國、美國與中國等十份研究報告發現,白天昏昏欲睡、午睡時間長短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息息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白天如果老是昏昏欲睡,糖尿病風險便增加百分之五十六。白天午睡時間超過六十分鐘,糖尿病風險也會上升百分之四十六。白天午睡時間少於六十分鐘,糖尿病風險較不會明顯增加。研究認為,白天睡覺時間不超過四十分鐘,糖尿病風險就不會受影響。午睡時間在四十分鐘內,最為理想,一旦超過四十分鐘,糖尿病風險就會急速上升。

研究人員解釋,白天午睡時間過長,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干擾晚上睡眠所導致。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臟動脈阻塞、中風、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整體死亡率有關。

研究人員補充,有些研究發現,白天午睡時間少於三十分鐘,可讓精神更集中,對提升動作、運動技巧也有好處。一個人在睡眠進入深層腦波慢波期之前就醒來,午睡時間就會縮短。午睡時,睡眠一旦進入深層腦波慢波期,而正常睡眠周期又受到干擾,就容易出現「睡眠遲惰」現象,此時這人就會感覺頭昏腦脹、精神不濟,甚至會比午睡前更疲累、更沒精神。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主要提醒大家兩部分:

第一:適當午睡,可幫助放鬆,提昇專注力以及工作效率。

第二:午睡太久,代表身體需要調養,白天才會睡超過一個小時。糖尿病患者,體力以及精神易受影響,因為血糖代謝與能量產生效率息息相關。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大腦區域的胰島素效率也不佳,因此,導致大腦的血流量會降低,讓大腦細胞易肌餓,缺乏能量來源,自然白天會感到嗜睡。

如何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與運動,幫助能量以及腦血流提升,是保健的關鍵。功能醫學的臨床實務能提供實際而有效的改善,建議大家不妨多了解以及應用。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ispatchtribunal.com/excessive-daytime-napping-linked-with-increased-diabetes-risk/56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喝咖啡 打亂生理時鐘

美國一項小型研究發現,睡覺前喝咖啡不只干擾睡眠,還會打亂生理時鐘,讓睡眠時間延後,這種情況和時差問題很類似,睡前幾小時喝咖啡,隔天白天就會很想睡覺。

研究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整合生理學系教授、睡眠醫學專家肯尼基‧瑞特表示,瑞特指出,人體所有細胞都有生理時鐘,生理時鐘只要掌管睡眠、清醒等生理節奏。這項研究顯示,晚上喝咖啡不只會讓人睡不著,也會讓生理時鐘延後,睡眠時間自然就會延後。

研究團隊以五個人做為研究對象,研究持續追蹤四十九天。這些人分成兩組,其中有些人在睡覺前三小時服用咖啡因膠囊,膠囊中的咖啡因含量相當於一杯雙倍義式濃縮咖啡,其他人則是服用安慰劑膠囊。這些人也處於光亮或昏暗環境,環境明亮也會影響一個人生理時鐘運作。

研究發現,睡覺前攝取咖啡因的人,生理時鐘會延後約四十分鐘。研究當中,咖啡因的量很少,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並非針對大量喝咖啡者。咖啡因很可能會影響細胞內訊號傳遞,干擾細胞生理時鐘運作。

瑞特建議,若想避免咖啡干擾生理時鐘運作,可以選擇不要喝咖啡,或者盡量在白天喝咖啡,這樣就能讓睡覺、清醒時間提前。而每個人睡眠周期各有差異,對於有些人來說,睡覺前喝咖啡不見得是壞事。從研究結果來看,咖啡因似乎可以調整生理時鐘,未來或可用來治療時差問題。

鄭醫師補充:

喝咖啡會讓生理時鐘後移,在臨床上,針對生理時鐘前移的患者,也許可以試試。

此外,不管喝咖啡是否會心悸或者興奮,建議大家儘量不要睡前喝咖啡,因為生理時鐘會受到干擾,影響睡眠以及隔天白天的精神狀況。

參考文獻:

Effects of caffeine on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in vivo and in vitro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7/305/305ra14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補充橄欖油 減少乳癌風險

研究團隊以四千兩百多名六十歲到八十歲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多採用地中海飲食,但有些人額外補充特級初榨橄欖油,另有一些人額外補充堅果,還有一些人採用低脂飲食。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研究員米格爾‧安爵爾‧瑪汀斯-剛薩雷茲表示,研究發現,長時間採用地中海飲食、攝取特級初榨橄欖油,可以減少乳癌發生率。

研究追蹤五年顯示,與其他飲食控制者相比,採用地中海飲食,搭配橄欖油的人,乳癌風險減少百分之六十八。地中海飲食搭配堅果,雖然也可以降低乳癌風險,但結果並沒有統計學上明顯意義。

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與研究計畫女性是在二OO三年到二OO九年開始參與研究,這些人都是心臟病高風險族群,身體質量指數平均三十,都屬於肥胖等級,而肥胖本身就是乳癌風險因子

研究作者認為,橄欖油或許可以抑制乳癌細胞生長、殲滅異常細胞。研究當中,參與研究者每天飲食多添加四湯匙橄欖油,有時橄欖油加在沙拉,有時用來做抹醬,或以橄欖油烹飪、油炸食物。而吃堅果組則是一天吃一盎司堅果(約二十八點三五公克),半數是核桃,另一半則是杏仁、榛果。研究人員表示,只要一個人願意為健康而改變飲食習慣,永遠都不嫌晚。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並不是單單吃橄欖油,就能降低乳癌風險,必須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外加額外的橄欖油。地中海飲食本身就能降低發炎,幫助代謝甚至是體重控制,建議女性,如果擔心自己是乳癌的高危險群或者已經是乳癌了患者,不妨多吃地中海飲食的食物內容,再搭配橄欖油來降低乳癌風險。

參考文獻:

  1. Estefanía Toledo, Jordi Salas-Salvadó, Carolina Donat-Vargas, Pilar Buil-Cosiales, Ramón Estruch, Emilio Ros, Dolores Corella, Montserrat Fitó, Frank B. Hu, Fernando Arós, Enrique Gómez-Gracia, Dora Romaguera, Manuel Ortega-Calvo, Lluís Serra-Majem, Xavier Pintó, Helmut Schröder, Josep Basora, José Vicente Sorlí, Mònica Bulló, Merce Serra-Mir,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Mediterranean Diet and Invasive Breast Cancer Risk Among Women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in the PREDIMED Trial.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5; 1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5.48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