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研究:小鼠愛不愛運動受遺傳影響不大,但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文:李林璦

日前,賓州大學(U Penn)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團隊發現,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會影響運動的意願。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所分泌的代謝物會刺激神經元,進而提高大腦中多巴胺濃度,讓實驗動物提高運動表現。該研究發表於《Nature》期刊。

運動會引起大腦神經化學變化而帶來刺激性快感,為了瞭解為何有人喜歡運動、有人不喜歡,賓大微生物學家Christoph Thaiss培育出199隻具遺傳多樣性的小鼠,其中有些小鼠在48小時內在輪子上跑了30多公里,而其他小鼠很少在輪子上跑,將這些小鼠分組後,測量其基因型、血清中代謝物、糞便中的16S核醣體DNA(16S ribosomal DNA, 16S rDNA)定序與代謝體分析。

研究人員觀察到,愛運動的小鼠跟懶惰的小鼠相比,在遺傳基因體學或生化數值上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顯示遺傳基因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很低

但研究人員觀察到,若給予愛運動小鼠抗生素降低腸道微生物時,這些愛運動的小鼠運動能力降低50%,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下降,而多巴胺是與運動帶來快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不過在停止抗生素治療後,小鼠又恢復愛運動,表示微生物的影響是立即性且可逆。

研究人員還發現,消除微生物似乎只影響特定運動,不影響一般活動,因為在籠內活動力測試(home-cage activity test)與曠野實驗(Open field test, OFT)中,抗生素治療前後均無顯著差異。

研究團隊還發現,腸道沒有細菌的無菌鼠若攝取愛運動小鼠的腸道微生物後,會變更加活躍。研究人員推測,腸道微生物似乎會發出訊號,干擾大腦中負責分解多巴胺的酵素,使多巴胺在酬償中樞(reward center)累積。

而多巴胺的降解受到單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調控,因此,研究人員進一步透過化學方法阻斷MAO對多巴胺的降解後,確定了增強多巴胺分泌的訊號是從腸道傳遞到大腦紋狀體。

研究團隊發現脊神經對於微生物的訊號更加敏感,且神經末梢受體TRPV1受損的小鼠,其運動表現障礙與抗生素去除微生物小鼠類似,透過刺激脊神經和受體TRPV1,可讓缺乏腸道微生物的小鼠發出增加運動的指令。

研究人員接著解剖這些脊神經進行研究,並將能誘發脊神經傳遞訊號增強多巴胺的腸道微生物與其產生的代謝物——脂肪酸醯胺(fatty acid amide, FFA)餵給已用抗生素將腸道微生物消除的小鼠,發現FFA中的油醯乙醇醯胺(N-oleoylethanolamide)能夠活化這些小鼠脊神經訊號、紋狀體中多巴胺濃度和運動表現

哈佛醫學院微生物學家Aleksandar Kostic、同時也是正在開發運動益生菌的公司FitBiomics聯合創辦人,他指出,這項研究確定了腸道微生物對運動的重要性,並提供腸道與大腦相互影響的證據,未來有望開發出口服藥片影響腸道微生物,進而誘導人們產生運動的慾望。

Kostic表示,以往研究也發現,馬拉松選手的腸道中有特定微生物濃度很高,顯示腸道中微生物與運動有關,幾乎可以肯定小鼠的試驗結果與人類極為相似

參考資料

本文經環球生技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鄭醫師補充:

關於腸道菌叢的組成菌種會影響腦部,不管是發展、心情、認知功能、專注力甚至是這篇研究提到的運動意願,諸如此類街規因為腸腦軸的互動機制,因此幫助腸道菌叢的健康,可以幫助身體健康,預防退化,相信未來可以見到更多的相關研究發表,也提醒大家,平時多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留意平時的飲食內容,避開對腸道有害的毒素及來源。

參考文獻:

Dohnalová, L., Lundgren, P., Carty, J.R.E. et al. A microbiome-dependent gut–brain pathway regulates motivation for exercise. Nature 612, 739–74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525-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525-z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顯示養寵物的老年人護理費較少

共同社 共同社社會生活 2023年 1月 30日 

【共同社1月30日電】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的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PLOS ONE》發表研究結果稱,對460人的調查顯示,飼養貓狗等寵物的老年人的護理費僅為不養寵物老年人的一半。據悉這是首次有研究揭示養寵物可降低社保費。

  該中心合作研究員、國立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谷口優表示“創造使老年人易於養寵物的環境,有望抑制社保費”。認為照顧寵物使老年人產生責任感、生活更有活力且規律,從而減少護理服務的利用。

  該調查2017年以埼玉縣鳩山町65歲以上養寵物的96名老年人和不飼養寵物的364人為對象,調查並比較了最近17個月護理保險制度的利用情況等。結果顯示,在年齡構造、慢性病患病率、認定需要護理的比例等方面沒有差異,但關於護理保險服務利用費,養寵物的老年人平均每月676日元(約合人民幣35元),不飼養寵物的人為1420日元,前者約為後者的一半。醫療費則沒有差異。

  從寵物種類來看,狗佔43%,貓佔24%,狗和貓都養的佔24%。今後計劃在其他地區和海外展開調查,分析護理費是否因寵物種類而存在差異。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要照顧寵物,得維持自己的身體狀況,或是寵物給予的情感支持與近乎親情的回饋,都有助於長者身心健康,這項研究的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Taniguchi Y, Yokoyama Y, Ikeuchi T, Mitsutake S, Murayama H, Abe T, et al. (2023) Pet ownership-related differences in medical and long-term care costs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Japanese. PLoS ONE 18(1): e027704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77049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770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坐30分鐘起來走5分鐘 新研究:當天血糖、血壓可下降

2023-01-18 11:41 

 

【文‧Emmastein】

現代工作型態正導致人們長時間久坐,抵消工作久坐影響所需的最少活動量是多少?哥倫比亞大學團隊一項新研究有答案:久坐期間每半小時起來走路 5 分鐘就能「調節」一些負面影響,比如與整天坐著的人相比,走個路能讓血糖、血壓下降。

 

現代人生活習慣疏於鍛鍊身體,因此醫生通常建議成年人少坐多動,但具體要投入多少時間運動、更適合的運動類型,研究結論方向不一。

 

哥倫比亞大學運動生理學家 Keith Diaz 團隊對此提出 5 種不同運動方案:每坐 30 分鐘起來走路 1 分鐘、坐 60 分鐘起來走路 1 分鐘、坐 30 分鐘起來走路 5 分鐘、坐 60 分鐘起來走路 5 分鐘、以及完全不起來走動。

 

參與研究的 11 名 40~60 歲成年人椅子上坐了 8 小時,只在規定時間內起來走路,研究人員密切關注每一位參與者沒有過度運動或運動不足,期間可以使用筆電和手機。

  

分析結果發現,每坐 30 分鐘步行 5 分鐘是唯一能明顯降低血糖、血壓的最佳方案,與整天坐著的人相比,這組參與者的血糖高峰值降低了 58%。

 

每坐 30 分鐘後起來走路 1 分鐘也對整天的血糖變化有好處,每坐 60 分鐘起來步行 1 次(1 分鐘或 5 分鐘)則沒有任何好處;但與整天坐著不走動的人相比,只要有起來步行,都能使血壓明顯降低 4~5 mmHg。

 

現在我們更清楚為維持健康,除了日常鍛鍊也需要在工作期間定期走動,該研究結果表明,即使每次只是稍微走動,也能明顯降低罹患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風險。

 

新論文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期刊。

 

鄭醫師補充:

久坐是慢性病的原因之一,不管是代謝或心血管疾病,皆有諸多研究證實其相關性,這篇研究更進一步確認想避免久坐的健康風險起身走動的時間間隔透過量化,讓一般人有更直接的標準來遵循:即每半小時起身走動五分鐘,效果最佳。

參考文獻:

Duran, Andrea T.1; Friel, Ciaran P.2; Serafini, Maria A.1; Ensari, Ipek3; Cheung, Ying Kuen4; Diaz, Keith M.1Breaking Up Prolonged Sitting to Improve Cardiometabolic Risk: Dose-Response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0.1249/MSS.0000000000003109, January 12, 2023. |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31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退休比較好?研究:提前退休會加速認知能力下滑

2023-01-16 10:58

【文‧林妤柔】

 

賓漢頓大學經濟學家的新研究顯示,提前退休可能與年齡的認知能力下降加速有關。從研究結果看,增加社會活動可能減輕提前退休的認知成本。

 

根據中國 2009 年開始的養老金計畫,中國農村地區老年人貧困加劇,計畫為 60 歲後幾年內退休的人提供穩定收入。結果顯示與非退休人員相比,參與提前退休計畫的人幾年內顯示認知能力惡化。

 

更令人費解的是,雖然參與養老金計畫的人認知能力下降,但也看到普遍健康改善,可能是因提前退休更傾向減少飲酒、戒菸,普遍睡眠更好。

 

  

主研究人員之一 Plamen Nikolov 表示,一般健康和認知健康的有趣不和諧現象說明,退休在某些方面似乎對大腦產生特別的負面影響。「提前退休對精神和社會參與的不利影響,大幅超過計畫各種健康行為的保護作用,社會參與和聯繫可能僅是老年人認知表現的最有力因素。」

 

此外,社會隔離似乎是與養老金計畫參與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的關鍵。Nikolov 指出,與年齡匹配的非退休人員相比,參加該計畫的早期退休人員報告的一般社會互動和參與水準較低,表明可以實施某些政策,以減輕提前退休對認知的危害,並保持更普遍的健康益處。

 

2021 年有項以歐洲退休人員為主的研究,發現延長工作時間對認知有好處。正如 Nikolov 研究結果,解決方案不是簡單地工作到老年,而是維持社會和身體活動,使提前退休有更多好處。

 

 

 

鄭醫師補充:

退休要規劃好,沒有規劃好,就是認知功能退化及百病纏身的起點,用進廢退,適用於人體使用原理,尤其是大腦或身體功能退化,皆與缺乏鍛鍊或是使用有關,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Plamen Nikolov, Md Shahadath Hossain,
Do pension benefits accelerate cognitive decline in late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Volume 205,
2023,
Pages 594-617,
ISSN 0167-2681,
https://doi.org/10.1016/j.jebo.2022.11.025.

2Carmel, S., & Tur-Sinai, A. (2022). Cognitive decline among European retirees: Impact of early retirement, nation-related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geing and Society, 42(10), 2343-2369. doi:10.1017/S0144686X2100006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可以延長健康大腦的壽命,並延緩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作。發表在《生理學期刊》上的新研究證實,短時間但高強度的自行車運動會增加一種特殊蛋白質的產生,這種蛋白質對大腦形成、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並且可以保護大腦免受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的影響。這種對鍛鍊的見解是推動開發任何人都可以採用以促進健康高齡化的方便、公平和負擔得起的非藥物方法的一部分。  

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DNF) 的特殊蛋白質可促進神經可塑性(大腦形成新連接和通路的能力)和神經元的存活。動物研究發現,增加 BDNF 的可用性會促進記憶的形成和儲存,增強學習能力並全面提高認知能力。這些關鍵作用及其明顯的神經保護特性引起了人們對用於衰老研究的 BDNF 的興趣。

來自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主要作者 Travis Gibbons 說:“BDNF 在動物模型中顯示出巨大的希望,但藥物干預迄今為止未能安全地利用 BDNF 對人類的保護能力。我們看到有必要探索非藥理學方法,以保持大腦的能力,人類可以利用這種能力自然地增加 BDNF,以幫助健康高齡化。”

為了釐清禁食和運動對 BDNF 產生的影響,來自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 比較了以下因素,以研究各自和相互作用的影響:

  • 禁食20小時,
  • 輕度運動(90 分鐘低強度騎行),
  • 高強度運動(六分鐘的劇烈自行車運動),
  • 結合禁食和運動。

他們發現, 與禁食一天或不進行長時間的輕度運動相比,短暫但劇烈的運動是增加 BDNF 的最有效方法與禁食(BDNF 濃度無變化)或長時間活動(BDNF 濃度略有增加,336 pg L -1至 390 pg )相比, BDNF 增加了四到五倍(396 pg L -1至 1170 pg L -1 ) L -1)。

這些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所涉及的機制。一種假設與大腦基質轉換和葡萄糖代謝有關,葡萄糖代謝是大腦的主要燃料來源。大腦基質轉換是指大腦將其偏好的燃料來源轉換為另一種以確保滿足身體的能量需求,例如在運動過程中代謝乳酸而不是葡萄糖。大腦從消耗葡萄糖到消耗乳酸的轉變啟動了導致血液中 BDNF 濃度升高的途徑。

運動期間觀察到的 BDNF 增加可能是由於儲存大量 BDNF 的血小板數量增加所致。與禁食相比,血液中循環的血小板濃度受運動的影響更大,增加了 20%。

12 名身體活躍的參與者(6 名男性,6 名女性,年齡在 18 至 56 歲之間)參與了這項研究。男女參與者的平衡比例是為了更好地代表人口,而不是表明性別差異。

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更深入地研究卡路里限制和鍛鍊的影響,以區分對 BDNF 的影響和認知益處。

特拉維斯·吉本斯 (Travis Gibbons) 說:“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長時間禁食(例如最多三天)如何影響 BDNF。我們很好奇在禁食開始時進行劇烈運動是否會加速禁食的有益效果。禁食和運動很少一起研究。我們認為禁食和運動可以結合使用來優化人腦中 BDNF 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Travis D. Gibbons, James D. Cotter, Philip N. Ainslie, Wickliffe C. Abraham, Bruce G. Mockett, Holly A. Campbell, Emma M. W. Jones, Elliott J. Jenkins, Kate N. Thomas. Fasting for 20 h does not affect exercise‐induced increases in circulating BDNF in humans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23; DOI: 10.1113/JP28358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並不總是表現得無可挑剔。當我們注意到無意中造成了傷害時,我們常常會感到內疚。這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促使我們採取補救措施,例如道歉或承認錯誤。

這就是為什麼內疚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道德情感,只要它是適應性的——換句話說,是適當的並且與情況成比例。“它可以改善人際關係,因此對社會凝聚力很有價值,”巴塞爾大學臨床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系研究員 Dilan Sezer 說。

是否可以通過服用安慰劑來減少內疚感,這是巴塞爾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的事情。他們的發現現已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

公開標籤安慰劑研究

為了喚起內疚感,研究中的測試對像被要求寫下他們曾無視重要的行為準則,或不公平地對待他們親近的人、傷害甚至傷害他們的經歷。這個想法是研究參與者應該仍然對所選擇的情況感到難過。

然後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三種情況:一組參與者服用安慰劑藥丸,並被欺騙性地告知這是一種真正的藥物,而另一組參與者被告知他們服用的是安慰劑。兩組人都被告知,他們得到的東西可以有效地消除內疚感。對照組根本不接受任何治療。結果顯示,與未服用藥物的組相比,兩個安慰劑組的內疚感都顯著降低。

當受試者知道他們得到的是安慰劑時也是如此。“因此,我們的研究支持了一個有趣的發現,即安慰劑即使是公開標籤給藥時也有效,而對治療的解釋是其有效性的關鍵,”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Dilan Sezer 說。這項研究的參與者都很健康,沒有精神疾病,也沒有接受精神藥物治療。

臨床適用性尚未證實

如果內疚感是非理性的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則它們被認為是適應不良的——換句話說,是不成比例的。這些情緒會影響人們的健康,除此之外,也是憂鬱症的常見症狀。

科學研究表明,安慰劑效應可以有效治療憂鬱症。但是,公開標籤安慰劑也可用於緩解內疚等強烈情緒的發現是新的。Dilan Sezer 說,按理說,我們應該嘗試利用這些影響來幫助那些受影響的人。“特別是公開標籤安慰劑的管理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方法,因為它透過讓患者充分了解干預的研究原理來保持患者的自主權。” Sezer 繼續說,這項研究的結果是朝著使用公開標籤安慰劑對心理問題進行症狀特異性和更符合倫理的治療方向邁出的初階且帶有希望的一步。

需要進一步研究是否有可能用安慰劑治療適應不良的內疚。並且仍然不知道其他感覺狀態是否也可能產生類似的效果。對於 Dilan Sezer,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使用公開標籤的安慰劑將是治療許多心理和身體不適的一種便宜且直接的治療選擇。”

參考文獻:

 

  1. Dilan Sezer, Cosima Locher, Jens Gaab. Deceptive and open-label placebo effects in experimentally induced guil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healthy subjectsScientific Reports, 2022; 12 (1) DOI: 10.1038/s41598-022-25446-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通常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即所謂的腸道微生物組——對我們身體的功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個微生物群落的成員製造維生素,幫助我們消化食物,防止有害細菌過度生長,調節免疫系統,以及其他好處。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在我們大腦的健康中也有關鍵作用,據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稱。

這項在老鼠身上進行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部分是通過產生短鏈脂肪酸等化合物——影響全身免疫細胞的行為,包括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它們會在諸如此類的情況下損害腦組織並加劇神經退化性變如阿茲海默症。該發現於 1 月 13 日發表在《科學》期刊上,開啟了重整腸道微生物組作為預防或治療神經退化性病變的一種方式的可能性。

“我們給年輕小鼠服用了一周的抗生素,我們看到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組、免疫反應發生了永久性變化,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與一種叫做 tau 的蛋白質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程度,”資深作者 David M. Holtzman ,醫學博士,Barbara Burton 和 Reuben M. Morriss III 神經病學特聘教授說。“令人興奮的是,操控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是一種對大腦產生影響的方法,而無需將任何東西直接放入大腦。”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可能與健康人不同。但尚不清楚這些差異是疾病的原因還是結果——或兩者兼而有之——以及改變微生物組可能對疾病進程產生什麼影響。

為了確定腸道微生物組是否可能發揮因果作用,研究人員改變了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類似腦損傷和認知障礙的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組。這些小鼠經過基因改造,表達了一種突變形式的人腦蛋白 tau,這種蛋白會在 9 個月大時積累並導致神經元損傷和大腦萎縮。它們還攜帶人類APOE基因的變體,這是阿茲海默症的主要遺傳風險因素。攜帶一份APOE4變體的人罹患這種疾病的可能性是攜帶更常見的APOE3變體的人的三到四倍。

因這種基因變異小鼠從出生起就在無菌條件下飼養時,它們不會獲得腸道微生物組,而且它們的大腦在 40 周大時表現出的損傷比含有正常小鼠微生物組的小鼠大腦要小得多。

當這些小鼠在正常、非無菌條件下飼養時,它們會發育出正常的微生物組。然而,在 2 週大時使用抗生素療程,永久性地改變了微生物組中細菌的組成。對於雄性小鼠,它還減少了 40 周大時明顯的腦損傷量。研究人員說,微生物組轉變的保護作用在攜帶APOE3變體的雄性小鼠中比在攜帶高風險APOE4變體的雄性小鼠中更為明顯,這可能是因為APOE4的有害作用抵消了部分保護作用。抗生素治療對雌性小鼠的神經變性沒有顯著影響。

“我們已經從腦腫瘤、正常大腦發育和相關主題的研究中了解到,男性和女性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對刺激的反應非常不同,”Holtzman 說。“因此,當我們操縱微生物組時,我們發現反應存在性別差異,這並不奇怪,儘管很難說這對患有阿茲海默症和相關疾病的男性和女性究竟意味著什麼。”

進一步的實驗將三種特定的短鏈脂肪酸——某些類型的腸道細菌作為其新陳代謝產物產生的化合物——與神經退化聯繫起來。所有這三種脂肪酸在腸道微生物群被抗生素治療改變的小鼠中都很稀少,而在沒有腸道微生物群的小鼠中檢測不到。

這些短鏈脂肪酸似乎透過活化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來引發神經退化病變,這反過來又以某種方式活化大腦中的免疫細胞以損害腦組織。當沒有微生物組的中年老鼠被餵食這三種短鏈脂肪酸時,它們的大腦免疫細胞變得更加活躍,它們的大腦顯示出更多的 tau 相關損傷跡象。

“這項研究可能對微生物組如何影響 tau 介導的神經變性提供重要見解,並表明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療法可能會影響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或進展,”國家神經疾病研究所項目主任 Linda McGavern 博士說。

這些發現提出了一種預防和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新方法,即透過使用抗生素、益生菌、特殊飲食或其他方式改變腸道微生物組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你讓小鼠在基因上注定會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並在動物開始出現損傷跡象之前操縱微生物組,你能減緩或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嗎?” 霍爾茲曼問道。“這相當於開始對一個認知能力正常但處於發展障礙邊緣的中年人開始治療。如果我們能夠在神經變性首次變得明顯之前開始對這些類型的遺傳致敏成年動物模型進行治療,並證明它有效,這可能是我們可以在人身上測試的那種東西。”

鄭醫師補充:

愈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叢失衡會增加失智症甚至是巴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及嚴重程度,然而鮮少有研究找到真正的致病機轉,這篇刊登在重量級期刊研究報導提醒我們:短鏈脂肪酸可能是導致tau蛋白產生及累積,加速大腦退化的重要關鍵原因,期望接下來可以在人體實驗複製相關的研究發現,進而研擬出目前人類治療仍苦無預防及根治的巴金森氏症的更有效的預防及干預療方。

參考文獻:

 

  1. Dong-oh Seo, David O’Donnell, Nimansha Jain, Jason D. Ulrich, Jasmin Herz, Yuhao Li, Mackenzie Lemieux, Jiye Cheng, Hao Hu, Javier R. Serrano, Xin Bao, Emily Franke, Maria Karlsson, Martin Meier, Su Deng, Chandani Desai, Hemraj Dodiya, Janaki Lelwala-Guruge, Scott A. Handley, Jonathan Kipnis, Sangram S. Sisodia, Jeffrey I. Gordon, David M. Holtzman. ApoE isoform– and microbiota-dependent progression of neurodegener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tauopathyScience, 2023; 379 (6628) DOI: 10.1126/science.add12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春節休診公告】

 

1/20(週五)-1/29(週日)適逢農曆春節連假

門診休診十日

預祝大家

福兔綿延,年富一年 

前兔似錦,仕途步步高升。  

-

#鄭光男醫師#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光能身心診所

-

-

睡眠障礙|過動|情緒障礙|過敏|戒癮

營業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8

預約專線:02-2721-43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運動可以明顯改善青少年的憂鬱症狀 

— 研究證實,13 歲及以上已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獲益最多

根據對臨床試驗的系統回顧和綜合分析,身體活動有助於緩解青少年的憂鬱症狀。

Parco M. Siu 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體育活動組的成員顯著有助於減輕憂鬱症狀,呈現校正後的改善效應(g = -0.29,95% CI -0.47 至 -0.10,P =0.004)。

該小組在JAMA Pediatrics上報告說,在所有研究中,身體活動在減少憂鬱症狀方面的好處導致需要治療的人數為 6在新標籤頁或窗口中打開.

 

但似乎需要堅持體育鍛鍊才能獲得這些好處。在觀察干預後平均 21 週的追蹤結果的四項研究中,憂鬱症狀的顯著差異消失了(g = -0.39,95% CI -1.01 至 0.24,P =0.14)。然而,Siu 的團隊表示,這“可能是由於具有後續結果的研究數量有限”。

 

在二次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某些因素可以準確預測誰將從身體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心理健康益處。例如,13 歲及以上的青少年(與 13 歲以下的兒童相比)、患有既往精神疾病的青少年(與被認為“健康”或患有身體疾病的青少年相比)以及被診斷為憂鬱症的青少年,探討那些族群透過體育活動的影響心理健康最大。

 

身體活動本身的特徵似乎也很重要。每週進行 3 次體育鍛鍊與憂鬱症狀的最大減輕有關,並且在研究中,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比在完全或部分監督的情況下進行體育活動效果更好。此外,身體活動干預持續時間少於 12 週的研究具有更大的效應量。

 

運動強度(低到中等與劇烈)和活動時間長度(少於 45 分鐘與 45 分鐘或更長)似乎對結果效應大小沒有影響。

 

Siu 的小組引用了最近的一項橫斷面研究在新標籤頁或窗口中打開發現身體活動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 U 型關聯,證明每月 10 至 15 次身體活動與最大的心理健康益處相關

 

“確定的個人運動強度調節在統計學上是有意義的,因為患有憂鬱症的青少年和青年可能有更高的基線憂鬱症狀(因變量有更大的改善空間)和較低程度的體育活動(自變量有更大的改善空間),”指出隨附的社論在新標籤頁或窗口中打開由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 Eduardo E. Bustamante 博士及其同事撰寫。

 

“當干預過於頻繁(或不夠頻繁)且持續時間過長(或不夠長)時,改善結果不太明顯的發現可能反映了身體活動與減少憂鬱症的部分關聯是相關的成就感成功完成——一項需要可實現但具有挑戰性的目標的功能,”他們補充道。

 

綜合分析中包含的研究評估了廣泛的身體活動計劃,包括跳舞、游泳、運動、跑步、跑步機、橢圓機、健身遊戲等。不過,共同點是強調有氧運動

 

在納入的 21 項研究中,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14 歲,其中 47% 是男孩。納入的大部分研究(21 項中的 17 項)是隨機對照試驗,其餘是非隨機對照試驗。

 

Bustamante 的小組總結道:“體育活動是治療心理健康的有效藥物的證據確鑿;現在我們需要找到讓人們接受它的方法。”

參考文獻:

Recchia F,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to alleviate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AMA Pediatr 2023;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22.5090.

 

Bustamante EE, et al "Unlocking the promise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JAMA Pediatr 2023;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22.509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擼狗能刺激大腦?不只紓壓、放鬆心情,瑞士研究:有助強化認知功能

狗一直被視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它們具有的能力和天賦常被應用在許多行業(如導盲犬、搜救犬與警犬等)上,而諸多研究證實,和毛小孩互動也有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正因為這樣,世界各地的狗治療服務組織相繼成立,藉由受過訓的「狗醫師」探訪醫院和養護中心,發揮撫慰作用,減輕病人或長輩住院的苦悶和因病帶來的痛楚。然而,狗兒帶來的好處不僅於此。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的報告就指出,只是單純摸摸、抱抱「汪星人」,此舉似乎就能夠活絡大腦,強化認知功能

該研究由服務於瑞士巴賽爾(Basel)大學的臨床心理專家拉海爾˙馬丁(Rahel Marti)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透過刊登廣告招募到19位成年民眾,並針對這些人進行多樣情境的實驗觀察。過程中,參與者需穿戴監控大腦活動的裝備(註:該研究採用的是功能性近紅外線光譜,簡稱為fNIRS。主要用於量測大腦淺層皮質區之血氧濃度變化。)

首先,每位個案需從傑克羅素㹴犬、黃金貴賓犬及黃金獵犬當中擇一作為互動對象,接著陸續安排三種狀況,分別是「當事人從房間對面注視著狗」、「狗安靜坐在自己身邊」、「和狗有肢體上的接觸」

待一切結束後,再和其他兩隻狗重複同樣的安排。至於對照組是裝有熱水瓶在體內的絨毛玩具獅子,暱稱為「Leo」,體溫、重量都和前面三隻狗相似,所有人和這隻玩具獅子的互動也是如法炮製一般。

與狗兒互動可增加前額葉皮質活動,興奮程度在「擼狗」時最大

統計顯示,與狗兒互動可增加前額葉皮質的活動,而興奮程度在有肢體接觸,也就是俗稱「擼狗」時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狗兒離開,效果也會存在許久。但狗兒被「Leo」取代時,上述效果就會消失。所以即使絨毛玩具很可愛,讓人想抱抱,卻無法「點亮」大腦。

負責提取記憶,大腦前額葉皮質是最高認知能力控制中心

研究者表示,前額葉皮質負責調控專注力、計畫、決策、想法、判斷,以及提取記憶等,其是最高認知能力的控制中心,而與狗兒肢體接觸就可以激活該區域,強化相關功能。這項實驗的發現,為動物輔助療法的益處,亦即促進大腦的情緒與認知活動,提供了新證據。

擼狗雖能讓人放鬆心情,舒緩壓力,甚至健腦益智,但其也是一個生命,飼養前應該思慮周全,不要盲目的開始。若條件不允許,偶爾到寵物店、寵物咖啡廳、寵物餐廳、寵物公園或有養的親友、鄰居家和毛小孩玩一會兒,相信會是更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Marti R, Petignat M, Marcar VL, Hattendorf J, Wolf M, Hund-Georgiadis M, et al. (2022) Effects of contact with a dog on prefrontal brain activity: A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17(10): e027483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7483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要喝2公升的水?《科學》期刊揭最新研究報告:人們高估喝水量

  

 
2022年12月29日  

過去的數據和建議都顯示人們一天應喝下8杯水,以每杯250公升計算,約等於2公升,但國外期刊《科學》(Science)近日曝光最新的研究報告,專家經研究發現,每天2公升的水攝入量通常超過了人們的需要,因為有大約一半的水攝入量來自食物。此外,每個人的體態、活動力、生活環境都不同,需要喝下的水量也會有所差異。

 研究:喝水量不必到2公升、與生活型態有關

 參與研究的亞伯丁大學教授約翰史皮克曼(John Speakman)表示:「我們需要喝的水量,是我們需要攝入的總水量,與我們從食物中獲取的水量之間的差值。」他指出人們忽略了每天從食物獲取的水分,所以高估了每日喝水量,才會有每日應飲用2公升水的錯誤認知。 

研究團隊說明,此研究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年齡介於8天大到96歲的5604人參與,他們讓受試者喝下含有「氘」元素的水,透過氘元素從體內消失的比例,來觀察水在體內的周轉率。結果顯示,團隊在20到35歲的男性中觀察到最高值,他們每天平均的水周轉量為4.2公升,該數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90多歲的男性平均每天消耗2.5公升的水;相較之下,20到40歲的女性每日平均水周轉量為3.3公升,90歲時也會下降到2.5公升。

 然而,水周轉量並不代表每天必須補充同樣多的水分,史皮克曼教授表示,假設成人水的周轉量每天平均為4.2公升,每天所需的總水量僅需約3.6公升即可,因為這個數值包括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水,再加上大多數食物也含有水分,靠進食就可以獲取大量的水,所以綜合各項因素,研究人員估計人們每天真正需要喝下大約1.5到1.8公升的水,不必到2公升。 

除此研究也發現,每個人的飲水量會根據體態、活動力、所在地氣溫、濕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而異,水周轉率較高的人通常需要喝更多的水,例如生活在炎熱潮濕環境和高海拔地區的人,以及運動員、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參考文獻:

Sixty seconds on . . . hydration, BMJ, (o2869), (2022).https://doi.org/10.1136/bmj.o2869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866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到中年要多吃「這種」魚!研究:每週至少1份防失智

 

2022年12月30日

大多數人步入中年時會擔心年老多病,因此特別照顧飲食健康,根據英國媒體《Mail Online》報導,一項發表於神經學雜誌的研究指出,多攝取Omega-3脂肪酸可有效預防記憶衰退、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年人若每週食用至少1份富含優質油脂的脂肪魚,不僅有助於減少腦部炎症的發生,還能降低未來得失智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邀請了2200位平均年齡40至50多歲的美國人參與研究,在進行認知測試之前,受試者需事先接受大腦磁振造影(MRI)檢查和測量體內Omega-3脂肪酸的濃度,研究結果發現,Omega-3脂肪酸水平越高的人,複雜推理能力以及抽象邏輯思維測試中的表現就愈發優異、在現實生活中也較善於解決問題。 

此外研究顯示,4分之3Omega-3脂肪酸較高者的海馬體體積更大,專家解釋,人的腦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減少,進而造成記憶力喪失。而大腦海馬體是負責掌管記憶的區域,因此海馬體較大者學習與記憶力相對更好,即使邁入老年也能降低患上失智症的風險。

 研究者指出,即便年齡與高血壓等疾病是影響大腦健康的可能因素,但該研究結果表明,趁年輕健康時多吃魚可提高自身思維能力,且有助延緩大腦老化並預防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研究專家表明,這是一項探索性而並非決定性的研究,不過研究結果增加了證據基礎。她提醒民眾,大腦健康會受到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所影響,因此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於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就顯得十分重要。 

據報導,這些Omega-3水平高的受試者預估平均每週至少會吃一份(3克)高脂肪魚類,如鮭魚、鯖魚、鯡魚、以及沙丁魚等深海魚類,這些都是Omega-3脂肪酸的最佳來源。如無法從飲食中獲取足夠的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補充劑也是選擇之一,只需依照包裝建議量食用,切勿過量服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呼籲,為確保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建議每星期應至少攝取2份魚類,其中包括1份高脂肪魚類。

報導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4%BA%BA%E5%88%B0%E4%B8%AD%E5%B9%B4%E8%A6%81%E5%A4%9A%E5%90%83-%E9%80%99%E7%A8%AE-%E9%AD%9A-%E7%A0%94%E7%A9%B6-%E6%AF%8F%E9%80%B1%E8%87%B3%E5%B0%911%E4%BB%BD%E9%98%B2%E5%A4%B1%E6%99%BA-045609381.html

鄭醫師補充: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of Red Blood Cell Omega-3 Fatty Acids With MRI Marke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Midlif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laudia L. SatizabalJayandra Jung HimaliAlexa S. BeiserVasan RamachandranDebora Melo van LentDibya HimaliHugo J. AparicioPauline MaillardCharles S. DeCarliWilliam S. HarrisSudha Seshadri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年元月休診公告】

 

12/31(週六)-1/2(週一)適逢元旦連假

門診休診三日

預祝大家元旦佳節愉快!!

 

#鄭光男醫師#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光能身心診所

-

-

睡眠障礙|過動|情緒障礙|過敏|戒癮

營業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號8樓

預約專線:02-2721-43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年一項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服用用於治療焦慮和失眠的藥物硝西泮( nitrazepam,常用商品名為mogadon)以及服用抗憂鬱劑的老年人,在髖關節和膝關節手術後出現術後譫妄的可能性是未服用者的兩倍。

這一發現促使南澳大利亞大學 (UniSA) 的研究人員呼籲老年患者在手術前暫時停止使用這些藥物或改用更安全的替代品。

在國際期刊《藥物安全》(Drug Safet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南澳大學的科學家回顧了 10,456 名在過去 20 年中接受過膝關節或髖關節手術的 65 歲及以上患者的數據。其中四分之一(2614 人)在手術後經歷過精神錯亂。

除了硝西泮和抗憂鬱藥,其他五種藥物——通常用於治療焦慮、癲癇和失眠——也與譫妄有關,儘管程度不同。它們包括舍曲林(sertraline,抗憂鬱劑,大雞熟知的樂復得)、米氮平(mirtazapine,抗憂鬱季)、文拉法辛( venlafaxine,抗憂鬱劑,大家熟知的速悅)、西酞普蘭(citalopram ,抗憂鬱劑)和氟伏沙明(fluvoxamine,抗憂鬱劑,大家熟知的百憂解)。

首席研究員 Gizat Kassie 博士說,鎮痛鴉片類藥物與精神錯亂之間沒有聯繫

“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在手術後引起譫妄方面,不同類別的藥物比其他藥物的風險更大,而且患者年齡越大,風險就越大,”他說。

吸煙、酗酒、多種健康狀況、多種藥物(服用五種或更多藥物)、精神藥物和認知障礙也會使人們處於危險之中。

其中許多因素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在藥物方面做些事情,”卡西博士說。

譫妄影響高達 55% 的接受髖關節手術的老年患者,並且與死亡風險增加、住院時間延長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一項較早的研究發現,與未受影響的患者相比,髖關節手術後發生譫妄的老年人在一年內的死亡率高 10%。

UniSA 的研究是第一個調查特定藥物與手術後癡呆症之間聯繫的研究。之前的研究範圍更廣,考慮了一系列使老年患者易患譫妄的因素。

研究人員希望可以將基於證據的建議實施到臨床實踐中,以便確定藥物類型的譫妄風險。

“對於接受擇期手術的人來說,提前逐漸減少特定藥物的使用應該是切實可行的。重要的是人們在手術前就停止使用這些風險較高的藥物,因為突然停藥會產生更糟糕的後果(戒斷反應),”Kassie 博士說。

參考文獻:

  1. Gizat M. Kassie, Elizabeth E. Roughead, Tuan A. Nguyen, Nicole L. Pratt, Lisa M. Kalisch Ellett. The Risk of Preoperative Central Nervous System-Acting Medications on Delirium Following Hip or Knee Surgery: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Drug Safety, 2021; DOI: 10.1007/s40264-021-01136-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年2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的人也更有可能表現出囤積行為,這會對他們的生活品質產生嚴重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在《精神病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上,由英國學院和 Leverhulme Trust 資助發現幾乎五分之一的 ADHD 患者表現出臨床上顯著的囤積症,這證實可能存在一群隱藏的成年人在與囤積症對抗及其影響結果。

囤積症是一種公認的疾病,涉及過度積累、難以丟棄和過度雜亂。這種疾病會導致日常生活中的痛苦或困難,並可能導致憂鬱和焦慮。

以前對囤積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認為是囤積者並在晚年尋求幫助的老年女性身上。這項由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 (ARU) 的 Sharon Morein 博士領導的研究從劍橋和彼得伯勒 NHS 基金會信託基金運營的成人 ADHD 診所招募了 88 名參與者。

研究發現,該 ADHD 組中有 19% 的人表現出臨床上明顯的囤積症狀,平均年齡在 30 多歲,而且性別比例相等。在剩下的 81% 中,研究人員發現與研究的對照組相比,囤積行為更嚴重,但並未達到嚴重損害他們生活的程度。

研究人員詢問了同樣的問題,關於 ADHD 症狀和衝動、囤積和雜物的程度、強迫症的嚴重程度、完美主義、憂鬱和焦慮,以及日常功能,他們來自普通人群中的 90 名沒有 ADHD 的成年人診斷,並發現該對照組中只有 2% 表現出臨床上顯著的囤積症狀

然後,他們用 220 名英國成年人的更大在線樣本複製了這一點,以查看是否發現了類似的模式,同樣,該組中只有 3% 表現出症狀。

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 (ARU) 心理學副教授 Morein 博士說:“囤積症不僅僅是收集太多物資。患有囤積症的人在他們的生活區堆滿了太多的物品和雜物,這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日常功能導致生活品質下降、焦慮和憂鬱。

“總的來說,我們發現被診斷出患有過動症的人更有可能出現囤積症。這很重要,迄今為止對囤積症的研究發現囤積症不僅會影響當事人的晚年,還有更多值得關注的焦點。。

“我們的研究結果還證明,應該對患有 ADHD 的人定期評估囤積症,因為儘管這些可能會損害他們的日常生活,但他們通常不會透露相關的困難。同樣,許多目前正在接受囤積症治療的人可能也有未確診的過動症。

“臨床醫生和 ADHD 患者對 ADHD 和囤積症之間聯繫的更多認識也可能導致更有效的長期管理,因為囤積症通常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

鄭醫師補充:

囤積症的診斷標準包括:

  • 無論物品的實際價值如何,患者都難以丟棄或放棄物品。

  • 丟棄困難是由於感知到需要保存物品以及與丟棄物品相關的痛苦。

  • 積累的財物使活動的生活區域(即,不是地下室或存儲區域)擁擠和雜亂,並且顯著損害了這些區域的預期用途。

  • 囤積會導致嚴重的痛苦或損害社交、職業或其他功能領域。

 

參考文獻:

  1. Sharon Morein-Zamir, Michael Kasese, Samuel R. Chamberlain, Estherina Trachtenberg. Elevated levels of hoarding in ADHD: A special link with inattention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22; 145: 167 DOI: 10.1016/j.jpsychires.2021.12.0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