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服止痛藥 易中風

 

使用止痛藥時,要特別注意藥物副作用風險。荷蘭最新研究發現,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可能增加心律不整風險,一旦有心律不整問題,很容易就會中風。研究數據顯示,用藥患者出現心房顫動機率增加百分之八十四之多。

心房顫動患者的心房跳動節奏出現異常,心跳往往比正常人快得多,且心臟收縮動作並不完整,因此血液就可能堆積,形成血栓,進而增加中風風險。

研究人員從一九九○年起就開始追蹤荷蘭鹿特丹八千四百二十三位民眾健康情況,平均追蹤十三年。這些民眾參加研究時年齡都在五十五歲以上,平均年齡六十八歲,半數以上為女性。醫師以心臟追蹤劑診斷民眾是否患有心房顫動,再比對患者用藥紀錄。結果發現,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人似乎較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問題。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開放版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正在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出現心房顫動風險機率會比未用藥者增加百分之七十六。若三十天內有使用藥物,心房顫動風險更增加八成四。止痛藥劑量越高,罹病風險也就越大。

研究人員認為,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許會讓血壓上升,使多餘液體留滯體內,進而造成心律不整。

荷蘭伊拉斯莫斯醫學中心研究員布魯諾‧史崔克表示,過去早有研究發現,這些止痛藥與心房顫動大有關聯。這次研究發現,剛開始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時,心房顫動風險會在短時間內上升,也許過一段時間風險會逐漸下降。

 

 

鄭醫師補充:

止痛藥非常容易取得,因此濫用的發生率並不低,臨床上不時可以看到這類病患,止痛服用除了增加胃出血風險,這項最新研究進一步提醒,也會增加腦出血風險,也就是中風。

疼痛是身體釋放的警訊,提醒我們有身體或者心理源頭問題須要去了解以及處理,經常服止痛藥只是幫助自己不面對原本身體的問題,任由問題繼續,衍生後續需要處理的層面更深更廣。

參考文獻: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

  • Bouwe P Krijthe,
  • Jan Heeringa,
  • Albert Hofman,
  • Oscar H Franco,
  • Bruno H Stricker

BMJ Open 2014;4:4 e004059 doi:10.1136/bmjopen-2013-004059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4/4/e004059.full?rss=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緩解花粉過敏藥 美FDA通過

(法新社華盛頓2日電)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通過法國藥廠生產的Oralair,用來緩解花粉熱與某些花粉過敏症狀。

Oralair這款舌下含錠,必須在花粉季開始前4個月起每天服用,一直持續到整個花粉季結束。

法國Stallergenes藥廠研發的Oralair,含有5種植物花粉的冷凍乾燥萃取物。

FDA聲明表示,這是FDA首度通過緩解花粉過敏的舌下含錠。FDA表示,Oralair這個替代方案,讓過敏症者可以不用到診所施打過敏針。

根據FDA,美國約有3000萬名花粉症過敏患者,全球則有超過5億花粉症過敏患者,症狀包括打噴嚏、流鼻水、眼睛搔癢與流淚等。(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對花粉過敏可以花粉來治療,這並非以毒攻毒,而是減敏療法。透過低劑量的過敏原接觸,讓身體免疫系統適應過敏原的刺激而達到改善的效果。在本地,減敏療法以塵螨改善為主,提醒大家,減敏療法僅限於急性過敏有效,慢性過敏原若是經常接觸,反而過敏反應會加劇。

讓我們參閱神奇的自然藥物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早在1916年醫學雜誌有些報導宣稱服用蜂蜜花粉可以減輕過敏和花粉熱的症狀。到了1920年,有位醫師報告她用蜂蜜花粉成功地治療150位有氣喘和花粉熱的患者。1991年有一位Maurice M. Tinterow醫學博士,針對195為有過敏、氣喘、花粉熱,長期鼻竇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透過服用花粉錠片,發現蜂蜜花粉對多數研究對象有永久治癒的效果。

參考FDA原文網站資料:

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391458.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服威而鋼 恐增皮膚癌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服用知名壯陽藥「威而鋼」,恐提高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美國布朗大學團隊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醫學》的研究指出,威而鋼的作用與皮膚癌細胞擴散的機制相似,且據臨床統計,威而鋼使用者罹患黑色素瘤比例較正常人高出84%。研究人員強調,醫師面對有黑色素瘤家族病史的患者,須更謹慎評估是否開立威而鋼處方。

【威而鋼增罹癌風險】黑色素瘤罹患率不高,台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每年有2千餘名患者確診,但由於易轉移、接受化療或放療效果差,致死率偏高;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導,2014年迄今已有7萬6千人確診,其中9千7百人死亡,近6千5百人是男性,據悉可能與男性某些新陳代謝機制有關。

布朗大學附設羅德島醫院團隊分析2000至2010年間2千筆臨床報告、近2萬6千名平均65歲男性患者的就醫紀錄後發現,有6%的民眾曾服用過威而鋼,長期使用威而鋼者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較「從未」使用者高出84%,而另2種皮膚癌「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與是否服用威而鋼無關。

【擴散機制似威而鋼】威而鋼主成分「西地那非檸檬酸鹽」結構類似海綿體內的「環鳥苷酸」,一氧化碳會促使環鳥苷酸增加,使血管內壁的「平滑肌」鬆弛,血管擴張後就會造成海綿體充血。體內另一種酵素「第5型磷酸二酯酶」會分解環鳥苷酸,「不利」於海綿體充血,而威而鋼等於「代替」環鳥苷酸被第5型磷酸二酯酶分解,同時降低第5型磷酸二酯酶的數量,環鳥苷酸相對增加,達到所謂的壯陽效果。

羅德島醫院皮膚科教授亞伯拉庫雷西推論,威而鋼影響黑色素瘤的關鍵在於,人體內會促進癌細胞擴散的一套「蛋白酶活化途徑」,其作用類似威而鋼,都有抑制第5型磷酸二酯酶的效果,且第5型磷酸二酯酶作用減弱後,會「回過頭來」加強該蛋白酶活化途徑,因而加速黑色素瘤癌細胞的增生。

 

 

鄭醫師補充:

要提高性功能,藥物之外還有其他選項,尤其是功能醫學能針對當事人本身的體質缺陷,透過營養以及賀爾蒙療法來直接提升與改善,相較於藥物,副作用風險少很多。

參考文獻:

Li W, Qureshi AA, Robinson KC, Han J. Sildenafil Use and Increased Risk of Incident Melanoma in US 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AMA Intern Med. 2014;():.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4.594.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4/08/viagra-skin-cancer-melanoma-_n_5107613.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目名稱:婆媳當家 (CH 29 三立都會台)

 

主 持 人:林書煒

 

節目主題:我要一覺到天亮    

 

 

 

 

(103/4/17 星期四 AM10:00首播  同日PM4:00重播)

 

         

節目大綱         

 

 

睡不飽、睡不好、小心沒命!!

 

 

一、睡不好、睡不著居然是一種病? 

 

 

二、是純粹失眠還是睡眠障礙?

 

 

三、打呼可能致命?救救枕邊人!

 

 

四、古人說「高枕無憂」全是錯?

 

 

 

  

 

跟大家談談 精神科醫師 除了開藥單 還能作什麼?

 

感謝大家支持並給我一些意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氧化飲食 降低嬰幼兒氣喘發作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氣喘為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影響,罹患氣喘的病患中,有超過7成傾向遺傳因素,但從過去20年間氣喘患病率迅速增加,顯示環境影響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視。

阮綜合醫院小兒科于靜雯醫師指出,環境因素除了飲食外,也與天氣冷熱、灰塵、過敏原和空氣污染有關。在飲食方面,過去的研究,證實孕婦的營養與胎兒呼吸道和免疫系統的發展有關,特別是抗氧化物,如蔬果類食物富含的維生素C、E、β-葫蘿蔔素和維生素 D、E,可以減低嬰幼兒氣喘發作的機率。

母乳可減低兒童過敏症狀

于靜雯醫師表示,研究也顯示,以純母乳餵養嬰兒超過4個月,不但可以減低嬰幼兒氣喘發作,還可增加嬰兒腸道內的益菌群。益生菌能提高 IgA 抗體、調節炎症細胞因子及 T 細胞穩定,相對減低兒童過敏性疾病症狀。

除此外,對控制氣喘有幫助的飲食,多攝取如富含魚油(富含 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C、維生素 E 和蔬果食物。原因在於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抗發炎,水果和蔬菜則具有抗氧化作用,都有助於氣喘控制。

于靜雯醫師也建議每日攝取 4 份蔬菜、2份水果及每日1份魚。少吃油炸及人工添加物食品。一旦咳嗽、氣喘發作時,應避免吃冰或甜的食物;家中應準備氣喘保養及急性備藥,以防不時之需,必要時要到過敏科門診就診。

 

 

鄭醫師補充:

抗氧化飲食可以降低過敏發生機率,參考文獻:

Clin Exp Allergy. 2012 Oct;42(10):1491-500. doi: 10.1111/j.1365-2222.2012.04053.x.

Antioxidant intake and allergic disease in childre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994346

但過敏嚴重的孩童最好能經完整的過敏源分析(包含急性與慢性),找出身體過敏來源,避開導致過敏的飲食地雷區,配合抗氧化飲食,效果更佳。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壓力大孩易胖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父母如果壓力重重,小孩很容易體重上升,面臨肥胖問題。因此父母減輕一點身心壓力,或可幫助孩子控制體重、維持健康體重。

加拿大聖麥可醫院研究團隊研究顯示,父母承受較大壓力時,小孩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會變得比較高,與父母壓力較少的孩子相比,父母壓力大時,小孩身體質量指數增加約百分之二。當父母壓力變更大,小孩體重更增加約百分之七。

研究首席作者流行病學專家凱坦‧尚卡爾達斯醫師表示,父母有壓力時,小孩體重增加幅度雖然看起來很低,不過小孩身體還在發育,且還在發展飲食、運動習慣階段,因此體重增加所帶來的影響更大。

研究人員每一年為兒童測量身體質量指數,此外研究人員也針對父母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身心承受多大壓力,並詢問這些父母生活中遇到哪些難關、困境,對於生活中的種種事務是否能控制、處理。結果顯示,父母承受壓力時,小孩體重很容易上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小兒肥胖」醫學期刊。

尚卡爾達斯醫師認為,父母遇到壓力時,一些行為可能會出現變化,舉例來說,做家事次數減少、活動量減少,或多吃不健康食物。此外,父母也可能為孩子製造壓力,使小孩吃得更多,小孩身處壓力時,生理也容易產生變化,導致體重增加。

尚卡爾達斯醫師指出,與其叫父母改變行為,還不如在這些家庭面臨難關時多給予支持,讓這些家庭有機會吃到健康食物,或讓這些家庭知道有哪些資源可幫助度過難關。

 

        

鄭醫師補充:

有此一說:小孩的狀況反應父母的狀況。

壓力大,體重容易增加,小孩比父母更明顯。面臨小孩肥胖或者壓力大的問題,別忘了父母親壓力狀況的評估,他們可能才是源頭關鍵。

參考文獻:

K. Shankardass, R. McConnell, M. Jerrett, C. Lam, J. Wolch, J. Milam, F. Gilliland, K. Berhane. Parental stress increases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y in pre-adolescents. Pediatric Obesity, 2013; DOI: 10.1111/j.2047-6310.2013.00208.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熱量減10% 抗老化更長壽



根據英國《快報》報導指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耗費了25年的時間,在猴子身上研究飲食份量、熱量對於他們的老化情況、疾病發生率的關連性。長期追蹤記錄中將76隻猴子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猴子的飲食份量與熱量長期受到限制,規定讓他們的飲食熱量攝取減少30%;另外一組則可以無限制的吃到飽。

熱量有所節制 活得更長命

兩組相比較之下,每餐都不用刻意節制熱量的猴子,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機率比另外一個控制組高出2.9倍,死亡率也隨之升高。這項研究的設計,其實也是參照過去也曾在嚙齒類動物與蒼蠅身上做過類似研究,限制攝取熱量但必須提供必須營養物質,結果發現有4成都延長了壽命。

人類的老化與慢性病成因等,經過許多研究證實與我們每天的飲食息息相關,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推薦民眾多吃「抗老、抗氧化」的蔬菜、水果。此外,目前也已經正在研究跟限制熱量攝取機制有關的藥物,未來希望幫助需要嚴格控制熱量的慢性病患維持健康,例如糖尿病患。

每天少吃顆巧克力 輕鬆減少1成熱量

然而,要求每個人做到減少每天飲食中的熱量30%,或許有點強人所難,因此專家表示,只要做到減少10%,就能達到有益健康的目的。成人每日建議攝取熱量門檻,男性2500大卡、女性約2000大卡,因此10%並不困難,差不多等同於每天少吃個巧克力棒就達成了。

不過專家也呼籲,減少的熱量,絕不能低於建議的攝取熱量,否則反而對身體的代謝運作產生負面影響,就像為了減肥而刻意斷食、節食的人,久而久之身體的基礎代謝率也下降,身體失去所需營養素,反而老化更快。

 

鄭醫師補充:

記得有一句俗諺,見大家吃八分飽,延年又益壽。適度的熱量限制,可以幫助身體保全資源,增加身體使用年限,過去我曾在部落格PO文討論過。明顯的例子,像是日本人長年的熱量限制遠低於美國人,這項飲食習慣也反映該國的平均壽命。

原則上,熱量限制在10-30%,都還可以接受。而且前提是必須提供基本足夠的營養。

這個研究團隊曾於2009年發表過一項相關研究,研究標題就是長期熱量限制的飲食(減少30%),可以減緩慢性疾病的發生: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12811/

最新的研究原文全文,發表於自然溝通期刊:

Caloric restriction reduces age-related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rhesus monkeys

AuthorsRicki J. Colman, T. Mark Beasley, Joseph W. Kemnitz, Sterling C. Johnson, Richard Weindruch, Rozalyn M. Anderson

Nature CommunicationsVolume:5,Article number:3557DOI:doi:10.1038/ncomms4557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4/140401/ncomms4557/full/ncomms4557.html

 An external file that holds a picture, illustration, etc.
Object name is nihms-170749-f0001.jpg

兩邊的猴子,年齡相仿,不同的只是右邊的猴子長年飲食熱量控制在左邊猴子的七成。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類風濕關節炎 多吃蔬果

已故作家劉俠,創作中無不表達生命可望,許多人都知道,她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全身關節大多因病變形,長年不良於行需要依靠輪椅代步;這個可怕疾病無法治癒,醫療方式類似氣喘,只能靠藥物降低發生機率,還好目前有新一代的生物製劑藥品,能夠大幅提升藥物效果。

北醫附醫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張棋楨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疾病,也就是俗稱的過敏,當免疫系統受到刺激後,反應過度引起發炎,食骨細胞因此活化,開始破壞骨骼,長久下來導致關節逐漸變形和僵硬,導致行動不便與疼痛;不僅如此,身體其他組織也可能漸漸受到傷害,引起全身性病變。

遺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主因,過敏物質可能因人而異,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出許多;病發時,慢性發炎會引起組織沾黏,關節會越來越僵硬,初期病患常因為睡眠長時間活動不足,起床時感到困難,隨著時間拉長,身體各關節也都會出現類似症狀,早期發現可以使用藥物治療,一旦骨頭變形就無法改善。

張棋楨接著說,初期患者可利用低劑量類固醇,降低身體發炎反應,避免骨頭受到免疫細胞刺激,但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引起月亮臉、水牛肩或骨質疏鬆;新一代的生物製劑,例如抗腫瘤壞死因子,或抗介白質第六型,不但大幅降低藥物副作用,效果比舊有藥物還好,可以讓患者擁有更好的醫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最好清淡,避免容易產生發炎反應食物,北醫附醫營養師李青蓉表示,地中海飲食是患者較佳的飲食方式,三餐應多攝取各種蔬果,不論是維生素、花青素、β胡蘿蔔素等植化素,都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抗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傷害,也能下降病發機率。

肉類選擇應以白肉為主,內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能夠降低發炎反應,然而紅肉因為富含Omega-6脂肪酸,容易產生發炎物質,可能提高疾病危險;如果要補充蛋白質,可多吃黃豆製品,不但蛋白質來源豐富,也沒有油脂過多困擾,但李青蓉提醒,黃豆來源最好不要有基因改造,烹調時也要避免人工添加物。

 

鄭醫師補充:

這則報導提到的飲食,都可以協助身體抗氧化。抗氧化,去除自由基,都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

不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者是紅斑性狼瘡,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皆是免疫系統過度活躍的發炎反應,因此透過補充抗發炎的物質,一定能協助改善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罹癌不化療 91歲運動找回健康

83歲時被診斷罹患喉癌,不願人生最後的時光在病床上度過,現年已91歲的葉世馨,當時決定放棄化療,透過運動和參與安坑國小的樂齡中心,舞蹈、拳法統統都學,如今不僅遠離癌症,還成了樂齡中心的「健康指標」。

安坑國小樂齡中心的「校寶」葉世馨雖然高齡,但外表勇健,因為切除聲帶,始終用氣音說話,但他在新北「運動樂活月」活動,與樂齡中心的歐巴桑、歐吉桑結合一年來所學的技能,表演短劇舞蹈,仍能讓人感受無比的樂觀與活力。

葉世馨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8年對日抗戰,他參與了4年,自嘲「這輩子每天都在操體能」,但體力仍隨年紀增長,一天天衰弱,83歲那年他感覺體力突然急速下降,求診竟得到罹癌的噩耗。

「瞬間有種沒了天、沒了地的感受!」葉世馨說,醫師直接告訴他「要命就得化療」,但他不甘生命虛耗在病床上,決定靠自己克服病魔,僅同意開刀割除長腫瘤的聲帶,毅然決然放棄化療,他對自己說,「即使要到天上做神仙,也得做些什麼事情再去」。

開刀後,葉世馨每天堅持拖著年邁的身軀,強迫自己運動,參加樂齡中心學習活動,起初連走路都快喘不過氣,但體力終於慢慢復元,現在大清早起床可以練拳法、下午到游泳池游泳、晚上繼續練習跳舞。

葉世馨說,癌細胞不僅沒再找上他,現在的體力還比過去更好,回診時,連醫師都嚇一跳,驚呼不可思議。

樂齡中心61歲的同伴曹月娥說,「葉阿公」跳舞跳得比小朋友都好,每次出去表演,觀眾都圍繞著他,讓大夥兒好忌妒,不過也因為葉阿公過去的經驗,讓大家都把他當作「健康指標」。

 

 

鄭醫師補充:

上述的罹癌抗癌過程提醒我們一些事:

1.對癌症治療,以保全身體資源為主。剩下幾個月這件事,身體資源有關。體力不佳,快速體重減輕,睡不好,這都是身體資源快速流失的徵兆。

2.接受任何癌症治療,越保守越好,若是動刀、做化療以及放射治療會快速耗盡身體資源,那麼建議大家一靜不如一動。

3.運動必須量力而為,適度運動有助於幫助罹癌者身體恢復,然而過度運動,又形成另一種負擔。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長高需補鈣? 醫:蛋白質才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多吃鈣質真的可以長高嗎?很多人都以為多吃鈣質會長高,其實是錯的!榮新診所丁綺文副院長表示,鈣只是提供原料,讓骨骼變硬,並不會直接促進身高。而長高最主要的關鍵就是蛋白質,和它分解出來的胺基酸;因為生長激素正是191個胺基酸構成的蛋白質。

丁綺文醫師指出,蛋白質是大分子結構,可分解成胜肽,再從胜肽分解成最小的單位構造──「胺基酸」。人體有20種胺基酸,其中9種無法自行合成,稱為「必需胺基酸」;而在特殊情況下,例如手術後或生病患者,需要額外的營養修復時所補充的特定胺基酸,則稱為「半必需胺基酸」。

 

其中,最明顯的半必需胺基酸例子,就是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特別需要精胺酸。因為精胺酸能刺激生長激素分泌,然後作用到骨骼的成長板,使腿骨增長,進而長高。醫學研究證明,蛋白質可水解分成20種胺基酸,其中精胺酸和長高最有關聯,不論口服或點滴注射精胺酸都會有幫助長高的效果。

丁綺文醫師因此建議,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多攝取優質蛋白質食物來促進長高,特別是富含精胺酸的食物,包括富含植物蛋白質的核果類和豆類,動物蛋白質則以蝦、魚等海鮮類和雞胸肉、豬肉最多。

 只有鈣質還是不夠,補充蛋白質(精胺酸)為何才是長高的關鍵?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的重點就是補充精胺酸,可以幫助身體刺激生長激素分泌。生長激素濃度是否才是長高關鍵。當然充足睡眠與適當運動配合,效果更加。

精胺酸有現成的營養補充品可以補充,靜脈注射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Alba-Roth J, Müller O, Schopohl J, von Werder K (1988). "Arginine stimulates growth hormone secretion by suppressing endogenous somatostatin secretion".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67 (6): 1186–9. doi:10.1210/jcem-67-6-1186. PMID 2903866.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September 2009). Growth hormone stimulation tes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顏料抽驗 檢出甲醛及重金屬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兒童最愛畫畫,但使用的顏料安全嗎?消基會日前進行市售塗鴉顏料抽驗,共26件,其中6件檢出甲醛、11件檢出鉛、15件檢出汞、1件檢出鎘、4件檢出砷、5件檢出芘。而甲醛是世界公認致癌物,長期吸入恐增加致癌風險。(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消基會今年2月間,到台北市、新北市及台中市的量販店、文具行及美術社等通路購買,共計購得26件樣品,包括3件水彩、10件廣告顏料、13件壓克力顏料,進行測試。

結果發現,「飛龍牌廣告顏料72天藍」、「JANUA廣告顏料 11 MAGENTA」、「櫻花廣告顏料綠」、「飛龍牌螢光廣告顏料83螢光粉紅」、「TURNER廣告顏料75 BRILLIANT ROSE」、「馬利30ml壓克力顏料 373 FLUORESCENT PINK」等6件樣品檢出游離甲醛,但檢出量都小於300 ppm。

另外,「Artcreation水彩-12ml盒裝 504 ULTRAMARINE」檢測出含鉛、汞、鎘;「MIRO壓克力顏料 H-097 SKY BLUE」檢測出含鉛、汞、砷;「JANUA廣告顏料 A26 ITTEN YELLOW」檢測出含鉛及汞,且鉛檢出量超過100 ppm。

消基會表示,甲醛是無色具刺激性的揮發性氣體,世界衛生組織已列為致癌物,對皮膚及黏膜具刺激作用,可能造成水腫、發炎、潰爛,長期在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下接觸高濃度甲醛,可能會增加罹癌風險。提醒民眾,多人同時在室內作畫時,務必注意空氣的流通,以減少甲醛對身體可能造成的危害。

 

 

鄭醫師補充:

顏料本身含重金屬,有些知名的畫家到了晚年,往往會出現失智症或者巴金森症,主要可能原因,與長期使用繪畫顏料,接觸重金屬累積過量,導致腦細胞功能衰退有關。

甲醛就是大家熟知的福馬林,長期接觸除了對身體黏膜以及皮膚有刺激作用,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要知道身體是否累積過量的重金屬,可以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來直接了解,一旦確認累積過高,也有相關作法可以幫助身體排除重金屬,預防相關風險。對孩童來說,重金屬累積過量,還可能造成過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風險,不可輕忽。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壞味覺 苦味與菸味不能並存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吸菸確實會破壞味覺,讓人「吃不了苦」。法國巴黎「Pitie-Salpetriere」醫院團隊發表於《化學刺激知覺》期刊的研究指出,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相較,辨別咖啡等苦味的能力較弱,且吸菸對味蕾的傷害很可能是永久的,因為戒菸者辨別苦味的能力也下降。

研究人員以「氯化鈉」代表鹹味、「蔗糖」代表甜味、「醋酸」代表酸味、「咖啡因」代表苦味,針對94名健康的中年吸菸者、48名「曾有吸菸習慣」的戒菸者,以及309名從未吸菸的受試者進行「酸、甜、苦、鹹」的味覺測試,藉由受試者提出的「味道強度」,比較吸菸者、戒菸者及非吸菸者的味覺敏感度。

結果發現,辨別甜、酸、鹹的味覺都沒有受到吸菸影響,但有19.8%的吸菸者「苦覺」敏感度下降,另有26.5%的戒菸者也無法辨別較淡的苦味,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於味蕾已受到永久性的傷害。

研究人員指出,吸菸者及戒菸者辨別苦味的能力「變遲鈍」,很可能是一種「慢性中毒」的結果,最可能的原因,是舌頭不斷接觸處於「燃燒狀態」的菸草或香菸,造成味蕾功能失調。

 

 

 

鄭醫師補充:

經常經過餐廳旁邊,在非用餐的休息時段,看到廚房的廚師利用吸菸來做片刻的休息與放鬆,殊不知,長期吸菸,會導致味蕾永久性傷害,無法分辨苦味,對自己專業要求高的廚師,最好能戒菸,避免吸菸傷害味蕾,影響到工作。

參考文獻:

Nelly Jacob, Jean-Louis Golmard, Ivan Berlin. Differential Perception of Caffeine Bitter Taste Depending on Smoking Status. Chemosensory Perception, 2014; DOI: 10.1007/s12078-014-9164-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周2份草莓 降低糖尿病風險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中時健康╱外電編譯)根據新的研究顯示,草莓具有預防癌症、糖尿病的功用,此項研究發表於《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之上。

根據研究顯示,在為期長達8周的隨機試驗中,相較於沒有刻意改變飲食的人,那些每日額外吃下50克冷凍乾燥草莓的參與者,他們的高血壓、高血糖以及體內發炎的症狀都相對低。研究人員推測,應該是與草莓內含有高量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s)有關。

更重要的是,類似這樣的草莓精華還能延緩結腸癌(HT29)和乳腺癌(MCF-7)的癌細胞增殖,且有機草莓的抗癌特性又比常規品種來得佳。另外,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科學家保羅(Paul Thornalley)表示,草莓還具有提升人體內在防禦機制,維持細胞、器官和血管健康的作用,也就是說,草莓能夠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根據先前的研究顯示,由於草莓能幫助人體平衡血糖值,因此能減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至於該攝取多少,建議每周約2至3份,一份約是一個巴掌大的量即可。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主要是讓受試者補充乾燥冷凍草莓,莓類食物本身就是絕佳抗氧化來源,建議大家平常可以補充抗氧化的食物或者營養補充品,增加身體抗氧化能力,預防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生。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akeup-world.com/2013/09/12/confirmed-by-science-strawberries-provide-outstanding-protective-benefit-against-cancer-diabetes-and-mor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 加劇過敏

現代人常飽受壓力之苦,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壓力雖然不會造成過敏,不過當身體承受巨大壓力時,可能會讓過敏現象加劇。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分校研究團隊近日在「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年刊」(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發表上述研究。

當一個人免疫系統過於活躍、敏感時,遇到過敏原,就容易出現過敏症狀。舉例來說,像灰塵、塵蟎、藥物、食物、動物毛屑等都是常見過敏原,患者接觸到過敏原時,就會產生過敏性鼻炎、濕疹或氣喘等過敏症狀。

研究首席作者安柏‧帕特森博士表示,過敏患者如果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眼睛老是流淚等過敏症狀,心理壓力就會增加,過敏症對某些人來說,甚至就是壓力源,特別是那些過敏症狀反覆發生的人,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壓力本身並不會造成過敏,卻可能讓過敏症狀更嚴重。減輕壓力並不會讓過敏症狀痊癒,不過卻能幫助減少急性症狀發作。

研究人員以一百七十九名患者為觀察對象,研究持續十二星期,在這段時間,有百分之三十九的患者出現一種以上過敏症狀,研究人員發現,出現過敏症的人似乎承受較大壓力。

雖然目前並不清楚壓力與過敏發作之間的關聯性,不過很多人表示,當他們壓力增加時,幾天內過敏症就會發作。

帕特森博士分析,壓力對身體有很多負面影響,甚至可能誘發更多過敏症狀。研究也發現,常發生過敏症的人情緒往往較為負面,也可能是這些負面情緒造成過敏症惡化。建議過敏症患者應該要學習舒壓、排解壓力,像深呼吸、冥想訓練都能幫助舒壓。研究人員也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不要以抽菸、喝咖啡紓解壓力,要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若有任何疑慮,最好能諮詢專業醫師。

 

 

 

鄭醫師補充:

壓力大與免疫系統以及過敏有何關聯?

熟知功能醫學領域的專業都了解:壓力大,身體的壓力系統,也就是下視丘、腦下垂體以及腎上腺會被啟動,導致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也就是腎上腺皮質醇。

腎上腺皮質醇,本身是身體製造的類固醇,在壓力之初,理論上應該會改善過敏症狀,因為壓力荷爾蒙本身是抗發炎物質,不過免疫力會下降,因此容易感染。

然而隨著時間拉長,經常處於壓力或者壓力過荷,另一種平衡物質,也就是抗壓力荷爾蒙持續分泌,一段時間後,濃度開始往下,同時壓力荷爾蒙濃度也可能隨之下滑。

結果就是免疫系統混亂,因此過敏症狀可能加劇。

這項研究若能配合受事者的壓力荷爾蒙與抗壓力荷爾蒙檢測來比對,會更容易讓大家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

改善過敏與壓力,都有功能醫學檢測可以直接了解當事人體質,直接改善。

參考文獻:

Amber M. Patterson, Vedat O. Yildiz, Maryanna D. Klatt, William B. Malarkey. Perceived stress predicts allergy flares.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2014; 112 (4): 317 DOI: 10.1016/j.anai.2013.07.0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生死大關 癌末一路玩到掛

 

3年前在澳洲進修安寧療護與哀傷諮商時,訪談了喪夫的年輕護理師Sue。她的丈夫Sam是製酒師,43歲時診斷出大腸癌第四期後,雖有意積極治療,但對治療反應不佳,化療副作用讓他非常痛苦。與醫師促膝長談後,Sam決定只保留有助症狀控制的緩和性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定期回門診,盡量不住院。

Sam保的防癌險在他得知診斷時,便給了他一大筆理賠金。他與Sue討論後,決定拿著這筆錢去環遊世界,回診時間到了,就搭飛機回澳洲,治療告一段落,再繼續下一趟旅程。

我聽著Sue的敘述,非常吃驚,因為在台灣,保險理賠金大概會全部投入保健食品、自費藥物治療、看護費用或單人房的病房差額等,他們怎能這麼灑脫的捨棄能讓Sam延命的治療?Sue告訴我,她曾在癌症病房工作,了解癌症末期病人持續治療會發生的事;而Sam的父親與叔叔、表哥都是癌症患者,他曾協助照顧他們,親眼目睹過癌症病程進展到死亡的歷程。

在這樣的經驗背景下,夫妻倆決定捨棄頻繁住院治療可能延長的半年到一年的預估生命期,因為在癌症末期,雖然積極接受化療、標靶治療等,可以延長生命,但也表示這段時間會被疾病、治療囚禁在醫院,既然如此,他們寧可將最後的生命活得如煙火般,短暫而精采。

他們遵照醫師囑咐,規律返回門診接受症狀控制的治療,同時也幾乎完成了環遊世界的壯遊(可惜缺了台灣跟南極)。在Sam過世前一周,辦了盛大的慶生會,所有的親朋好友們都來參加,Sam一一與他們道別,並將愛妻交託給他的好友們。

Sue流著淚,嘴角卻微笑著告訴我,Sam過世前一天,他們在屋後花園共舞,Sam還喝了一小杯他最愛的紅酒,兩個人一起躺臥在最熟悉的暝床上。隔天清晨,他在摯愛的妻子懷中過世。

疾病末期,生活品質與生命長度往往無法兼得。若對於死亡與臨終顯得懼怕、排斥,恐怕會為了求生存,錯失了可以圓夢的黃金時期。如果「臨終時的選擇」是一個日常中如「聚餐吃什麼?」的話題,我們便不會因為對誇大的死亡恐懼,或對於醫療科技有過高期待,而用盡努力想要逃避死亡,使臨終者難以善終。

讓死亡「如常」?您可以:

●每天訂個固定的時間(如晨起梳洗時、通車上班時)想一想:「若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什麼是我一定要完成的事?」在今天努力完成這個「心願」。

●在與家人、朋友聚餐時,試著提出這個話題:「當我病得很重,行動受限,只能依賴別人照顧時,我想得到怎樣的陪伴與照顧?」

●有機會到醫院探望生病的親友時,可以問問病人「住院的心情如何?」認真傾聽他的感受,也想想「如果生病的是我,我會…」

這些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會讓人嚮往死亡,只是生活中的思考練習,讓人皆有之的死亡恐懼如實而不誇大的存在。

常常在腦中預演這些課題,並與家人、朋友分享交流,只要我們願意多了解、多接觸,就能在面對生死大關時,泰然處之,做出最好的決定。

 

 

鄭醫師補充:

我喜歡這篇文章,不是說我反對積極治療癌症,而是當癌症治療只是讓當事人痛苦不堪,看不到治療效果,損耗自己的生命力,幾無生活品質時,那麼透過副作用比較少的治療方式,保有自己身體抗癌的體力與資源,同時利用剩下僅有的日子,去實現自己的願望,反而是更樂觀與積極的面對方式。

癌末,也可能是一項祝福,教我們如何處於當下,從中體會當下的平靜與灑脫,當正了解生命存在的真諦就是當下,此外無他。這是許多癌症末期患者以及家屬共同的經驗,祝福大家每時每刻於當下找回自己,無畏無懼,怡然自在。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