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3小時電視 早死風險加倍

研究今天指出,每天看3小時以上電視的民眾,早死風險比看電視時數較少的人多出1倍。

這篇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是最近一份評估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有何壞處的研究。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可能引發高血壓、肥胖、癌症和心臟疾病。

研究主筆、西班牙納瓦拉大學公衛系主任馬蒂內茲龔薩雷茲(Miguel Martinez-Gonzalez)說:「這項研究發現和過去一些研究結果一致,也就是花在看電視的時間和死亡風險有關。」

研究對象是1萬3000多名平均年齡37歲的西班牙各大學畢業生,女性比例占6成。研究人員經8年2個月追蹤後發現,每日看電視3小時以上,早死風險比日看電視1小時以下的人多出1倍。受試者中有46人死於癌症,1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32人死於其他原因。

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周做約2小時的中等程度運動。

  

鄭醫師補充:

除非是有人邊看電視邊運動,才能避免相關風險。但這種狀況很少發生。看電視就是要癱在沙發上,感覺才放鬆,不是嗎?

無論如何還是提醒大家:要活就要動。多動少坐是保健長壽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http://newsroom.heart.org/news/watching-too-much-tv-may-increase-risk-of-early-death-in-adults?preview=a8b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婚姻不幸福 心血管拉警報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婚姻幸福與否,的確會影響到心臟、心血管健康。如果婚姻不幸福,夫妻常吵架、互動不佳、對婚姻很不滿意,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風險。

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湯瑪斯‧卡瑪克表示,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品質、人際關係模式會影響其健康狀況,包括心臟疾病風險也會受人際互動影響。卡瑪克教授發表研究指出,婚姻關係很緊張、婚姻不幸福的人頸動脈往往較厚、較狹窄,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較高。

卡瑪克教授分析,即使在血栓形成早期階段也能觀察到上述現象。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不只要觀察一般人際關係、人際互動,更要看伴侶相處品質,有伴侶的人幾乎每天都要與伴侶相處,伴侶與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影響當然更大。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身心醫學」期刊(Psychosomatic Medicine)。

研究人員發現,與婚姻幸福、美滿、婚姻互動良好者相比,如果婚姻互動不佳、夫妻相處總是劍拔弩張,罹患心臟病、中風風險就會增加約百分之八點五。

研究首席作者納塔莉亞‧約瑟夫表示,這代表婚姻、愛情關係不和睦、互動不良,很可能會傷害整體健康。生理、心理、社會互動環環相扣,很容易對彼此造成影響。

這項研究含括兩百八十一名健康、中年成年人,研究人員在四天課程當中觀察他們與伴侶之間的互動,並測量其頸動脈厚度,結果顯示,彼此互動越差者頸動脈也就越厚。研究人員認為,若將婚姻、感情互動納入健康評估,或許可以提醒婚姻互動不良夫妻多注意自身健康,這樣對改善公共健康也會有好處。

  

鄭醫師補充:

 

壓力無所不在,尤其是婚姻,每天必須面對的關係,若是因夫妻兩方相處問題,導致當事人壓力指數上升,持續累積下來的結果,就是身體拉警報。這則報導是很清楚的例證說明。

 

參考文獻:

 

http://journals.lww.com/psychosomaticmedicine/Abstract/2014/06000/Daily_Marital_Interaction_Quality_and_Carotid.5.asp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片看太多 小心大腦萎縮

中國時報【廖?玉╱綜合報導】

愛看香豔色情圖像和影片的男人要當心!德國的最新研究指出,這類鹹濕內容看得愈多,掌管動機的大腦灰質就愈少,可能變得愈懶惰,大腦也可能萎縮。

在這項由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主導的研究中,科學家找來64名年齡介於21至45歲的健康男性為受試者,先讓他們填寫色情圖片影片閱聽習慣的問卷,顯示他們每星期平均花超過4小時觀看成人影片和色情圖片。

研究人員再讓他們觀看色情網站的露骨圖像,以及正在運動的非色情圖像,並分別以磁振造影技術掃描受測者的腦部。結果發現,色情內容看得愈多的男性,大腦紋狀體右尾狀核的灰質量就愈少。

紋狀體是大腦掌管動機與酬賞反應的區域,該區域的灰質愈少,人的動機就愈弱,也可能愈懶惰。這是首次有研究指出「觀看色情影像」與」「缺乏動機」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研究主要作者庫恩女士表示,這也是首次有證據指出「觀看色情影像」與「大腦萎縮」的關聯。但她也說,此研究無法證明色情影像會造成大腦萎縮,需要靠進一步研究來釐清。

研究團隊說,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紋狀體較小的人性好此道,還是看太多色情影像讓大腦萎縮。

這篇研究報告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A片看太多導致大腦萎縮?還是因為當事人大腦的分泌傳導異常,導致愛看A片的行為,進而發生大腦萎縮,不知道。

性慾的衝動在大腦主要由獎賞迴路來控制,這部分與食慾、性慾、愉悅感和動機等等調控有關,子曰:「食、色性也。」言之成理。這部分的控制與大腦多巴胺調控有直接相關。長期神經傳導失衡的確可能造成大腦萎縮,然而若能透過是當的身體功能缺陷調整,協助大腦神經傳導恢復正常,可能是更好的作法。

參考文獻:

Kühn S, Gallinat J.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Pornography Consumption: The Brain on Porn.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May 28, 201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4.93.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745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紀專欄》研究證實:選擇原諒更容易忘記傷痛(上)

「原諒別人,就是拯救自己。」近期一項科學研究發現,這句話並非只是一粒華而不實的「寬心丸」,而是實實在在的健康秘訣。科學家們稱,原諒別人,會讓人更容易忘記痛苦的經歷,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恢復身心的平衡狀態。

選擇原諒較易遺忘傷痛

5月21日刊登在《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一項科學研究發現,選擇原諒的人,比較容易忘記以往被傷害的細節。這是因為做出原諒動作後,會產生遺忘痛苦回憶的機制。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讓30位受試者閱讀40種包括偷情、背後重傷他人及偷竊等情境的內容,然後讓每位受試者針對每種行為造成傷害程度評分,並試想,如果自己是受害者,那麼原諒對方的可能性會有多大。

兩週後,同一批受試者再閱讀相同內容,但內容已分別標注成紅色或綠色。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回想綠色部份的內容,不去想紅色部份的文字。

該論文的撰稿人諾琳(Saima Noreen)博士說,當受試者一開始就選擇「原諒」後,事後再回想事情細節時會出現困難。而那些一開始就選擇「不原諒」的人,即使實驗中被要求不要回想其細節,那些記憶仍相當深刻。

研究結果顯示,人做出「原諒」的決定後,大腦會啟動遺忘機制,讓人忘記那些曾對自己不利的痛苦記憶。即使一下子做到真正原諒仍有困難,但是,只要選擇原諒,遺忘那些記憶也會變得更容易。

諾琳表示:「原諒與遺忘的關係是雙向的,而且隨著時間越久會越加複雜。長期以來,我們知道學習原諒他人,會為個人健康帶來正面影響。」

「不原諒」帶來的人生災難

近些年來,研究人員對「原諒」與健康的關係做了大量的試驗,發現「原諒」這種心理活動能夠改善人體心血管功能、降低慢性疼痛、緩解壓力和提高生命質量,是保持健康的一劑「良藥」。

而一個對待矛盾耿耿於懷的人,他的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由於內心的衝突得不到解脫,就會導致大腦與神經高度興奮,引起神經緊張、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胃腸痙攣、消化液的分泌受抑制等,從而增加罹患心臟病、精神疾病和其它疾病的機率。

生活實踐也證明,一個遇事不冷靜、不能寬恕他人的人,往往會使小事釀成大事,矛盾激化,以致給自己帶來無窮後患。

在由真實病例集結而成的《醫山夜話》一書中,《破財傷身只因不忍》就講述了因「不原諒」造成的人生災難。

文中的患者名叫瑞,到中醫診所來治療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eseas)。帕金森症在中醫叫震顫麻痺。瑞這個病有近3年的歷史了,她雙手都顫抖,吃飯時常因顫抖得厲害,飯還沒送到嘴邊就掉在地上。她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治療後,起色不大,症狀常常是好一陣又復發。中醫師迷惑不解,在詢問之下,瑞講起了她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文中的患者名叫瑞,到中醫診所來治療柏金森症(Parkinson's Dieseas)。柏金森症在中醫叫震顫麻痺。瑞這個病有近3年的歷史了,她雙手都顫抖,吃飯時常常因顫抖得厲害,飯還沒送到嘴邊就掉在地上。她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治療後,起色不大,症狀常常是好一陣又復發。中醫師迷惑不解,在詢問之下,瑞講起了她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我和先生經營一個船舶的集裝箱運輸公司,我們在一座島上有一棟別墅,與鄰居共用一條私人公路,島上面只有我們兩家。因路面失修,我們提議兩家出錢將路修好,可是鄰家反對,我們只好自己花錢修理。沒想到僱來的工人不注意,將修路的石頭倒在路中央,致使鄰居在交通上不便。他們懷疑我們是因為賭氣,故意這麼做的,就將一個屬於他們家領地、對我們回家又方便又近的一個門封上了,這使得我們回家比平時要多繞好幾英里的路。」

「我先生開始罵罵咧咧的,一氣之下把自來水總閘關了。水是我們先安裝的,為了省錢,他們從我們這兒再接出去。這一關把他們的水源給切斷了。斷了他們的水,他們幾乎氣瘋了,就在路上倒水泥堆石頭,把我們回家的車道徹底堵死了。就這樣,為了那二千元的修路費,我們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更令人不可忍受的是,我們雙方都找了律師,這樁訴訟案持續快3年了,律師費已經高達200萬。這3年中,我們不能回家,他們也無法居住。現在我們的矛盾已經快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了。房子因官司未解決不能出賣,又無法居住,且需要維修……」

在講述的過程中,瑞越來越激動,手開始顫抖,面發紅,情緒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中醫師知道了她的病反復發作不能改善的根源。

怒者,肝膽痛也,引肝氣提逆心火上衝,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氣,傷神,傷身。

在這個醫案中,中醫師運用了現代心理學稱為的「寬恕療法」,向患者講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忍,柳暗花明」的道理,引導患者對傷害過自己的人產生正面感受。當患者對醫生說「你把我這3年的悶氣和怨恨給理順了」的時候,她的手也停止了抖動。

學會原諒

鄰里不睦、夫妻不和、同事不諧等都會使人陷入感情沼澤,使人悲傷、痛苦、氣憤,甚至憎恨。要想擺脫情緒困境,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學會原諒。這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產生長遠的好處。

當然,這不是在寬恕某些不道德行為或為某種不道德行為找藉口,而是要讓人拋開那些極端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們建議,遇到矛盾時,不妨從下面四方面來想問題:

1、如果你能寬恕別人,你就能釋放掉許多負面情緒。

2、原諒別人,可以讓你變得更健康和更強壯。

3、想想看,對方當初為甚麼要那麼做。

4、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怎樣對待當時發生的事。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再去看待所發生的衝突時,生理上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不管是心跳速度還是血壓都會變低,皺眉情形則會較少,而皮膚傳導速率(skinconductance)也會跟著降低──這些都是交感神經系統作用的良好指標。

「原諒」讓我們身心受益,那麼,如果某些不愉快的回憶,至今仍能讓你感到心跳加速、血液上湧、胃腸翻騰……現在就來試一試「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從新思考那些衝突,體諒對方的處境,真心地祝福對方。然後,忘記那些煩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繼續前行吧。

(責任編輯:李曉清)

鄭醫師補充: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幫最好的朋友作保,還借朋友許多錢,但突然有一天,朋友跑掉了(這樣故事好像屢見不鮮),還留下龐大的債務讓他背,他有半年的時間,夜夜無法成眠,他的心中充滿困惑與怨懟,甚至還常想到死亡,有一天,他一人外出,走到湖邊,看到湖面出現的倒影,他被自己憔悴的身影嚇了一大跳,突然他有一個領悟:我一定要原諒他,不然我無法放過我自己,從此,他開始重拾原本的生活,原本的陰霾不再困擾他。

原諒如何幫自己走出人生陰霾?原諒意味著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就是誰害我過得不好,我現在不好,是誰害的,他得為我現在不好負責。

當我們堅持自己的悲慘是某人造成的,我們就會讓自己成為受害者,受害者堅持自己目前的不幸都是別人造成的,自己不必負責。

結果就是當事人失去對人生的主導權,一直受害。身體問題開始出現,周圍的不幸接踵而來,結果是自己也非常不快樂。

有人說: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道理相通。

參考文獻:

  • Saima Noreen,
  • Raynette N. Bierman,
  • and Malcolm D. MacLeod

Forgiving You Is Hard, but Forgetting Seems Easy: Can Forgiveness Facilitate Forgett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4531602, first published on May 9, 2014 doi:10.1177/0956797614531602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4/05/08/0956797614531602.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性服睪固酮補充劑 可能增加靜脈血栓風險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發出警告,服用睪固酮補充劑可能增加靜脈血栓風險,這些產品都要增加警告標示,提醒民眾注意靜脈血栓問題。

睪固酮低下男性多半希望透過睪固酮療法改善性欲低落、精神不濟等問題。但藥物仿單已提醒,睪固酮補充劑可能引起紅血球細胞異常增加,進而造成靜脈血栓。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過去陸續接到一些報告,有民眾服用睪固酮補充劑後出現靜脈血栓,但與紅血球細胞異常增加沒有關聯,因此決定將標示警告範圍擴大,無論紅血球細胞有無異常增生,患者服用睪固酮補充劑都要特別注意。

靜脈血栓疾病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等,當血栓跑到肺部,就會出現肺栓塞,這種情況嚴重甚至會致命。而深層靜脈栓塞通常發生於腿部,飛機長途航程乘客較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因此近幾年來深層靜脈栓塞逐漸受到重視。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有研究認為睪固酮補充劑也可能對男性心臟健康造成影響。目前主要針對血栓風險做出警告,現在還在調查這種情況是否與中風、心臟病、死亡風險有關。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醫師如果想要讓患者使用睪固酮補充劑,最好謹慎評估藥物好處、潛在風險等。

 

鄭醫師補充:

男性荷爾蒙低下,會衍生許多生理以及精神狀況,當我們談到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的狀況經常看得到。

補充男性荷爾蒙除了要有檢測監督以外,最好也要當心是否有血栓問題產生,這是臨床使用後,FDA蒐集副作用的報告,作成決定提出警語得主要關鍵。不要小看靜脈血栓問題,嚴重的話,會出現肺栓塞,甚至致命的危險。

參考文獻:

http://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402054.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吃威而鋼 罹黑色素瘤風險暴增84%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床上若須借助藍色小藥丸,才能盡情伸展的男性,可要注意此項研究!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男性若長期服用威而鋼,其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將會較常人暴增八成以上!

威而鋼成分 會導致皮膚細胞異常增生

這份研究來自美國哈佛公衛學院,根據長期追蹤兩萬名男性所得出。研究顯示,男性若長期服用威而鋼,無論排除年紀、抽菸、日曬時間等因素,其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將比常人多出84%。

至於為何威而鋼會提高人們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其主因是因為威而鋼成分,很可能對皮膚有副作用,進而讓皮膚產生異常增生,但研究強調,雖目前以發現威而鋼的確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但並未發現其真正的機轉,還要待研究進一步釐清,才能找出因果關係。

 

鄭醫師補充:

服用藍色小藥丸助性會導致皮膚癌風險提高提升八成以上,以前沒聽聞過,建議有使用威而鋼習慣的男性還是多留心,因為這項研究的樣本數並不小,且是長期追蹤分析的結果,可信度不低。

參考文獻:

JAMA Intern Med. 2014 Jun 1;174(6):964-70.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4.594.

Sildenafil Use and Increased Risk of Incident Melanoma in US 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71096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兒不開心?研究:太年輕當爸 憂鬱指數激增近7成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太早當爸爸,未必開心?董氏基金會指出,根據一份最新發表在《小兒科》期刊的研究顯示,在20多歲就成為父親、並與孩子同住的年輕男性,其憂鬱症狀往往在孩子出生後的5年間上升,憂鬱症分數平均增加近7成。不過研究並未證實年紀輕輕就當父親是導致憂鬱症狀的原因。

不只媽媽容易有產後憂鬱,年輕爸爸也可能!該研究共針對超過1萬600名男性進行,其中3分之1以上在24至32歲之間就當爸,研究發現,約有5%至10%的父親在嬰兒出生後出現憂鬱症,而當父親感到憂鬱,孩子較易出現行為問題,在閱讀和語言上的能力也較弱。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同時顯示,與孩子同住的父親,憂鬱症分數在孩子出生後5年間平均上升多達68%。不過,對於許多男性而言,即使變化再大都不足以讓他們罹患憂鬱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顧問醫師胡維恆表示,年輕人結婚後,本來就會面臨工作及養家的問題,一旦當了爸爸,再加上養育子女所帶來的時間、金錢等困擾,年輕爸爸、新手爸爸的確更容易感到壓力大。

過去多數研究均注重母親,胡維恆說,這項新的研究則提醒了我們不應忽視父親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憂鬱情緒易使人無精打采不想動,影響到與孩子的互動,偏偏父母親是孩子的重要成長模仿對象,態度與情緒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影響。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強調,雖然新手爸爸不像新手媽媽因懷孕、生產而有混合性的壓力及生理上的變化,但財務、時間、私人空間與壓力肯定加重,呼籲年輕爸爸應對有孩子後的現實狀況提早了解與準備,打「預防針」;而當出現焦躁、易怒,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加重,或對原來有興趣的事不再感興趣、沮喪、不想去上班等現象時,就該注意,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醫師也建議,初次為人父母沒有經驗,不妨試著多和孩子接觸,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記錄下共同的快樂經驗,試著換個角度、多感受擁有子女看他成長的成就及喜悅,都有助於父母紓解壓力,父母雙方更要懂得互相討論、體諒與幫忙,緩解雙方壓力。

 

鄭醫師補充:

 這裡指的是憂鬱指數提高,而非憂鬱症,提醒大家留意。這裡指的年輕爸爸是在32歲前就為人父親者。有困惑才容易憂鬱,年輕爸爸會遭遇的困惑是什麼?大家可以自己觀察一下。

 

參考文獻: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ternal Mental Health During Transition to Fatherhood as Young Adults

  • Craig F. Garfield,
  • Greg Duncan,
  • Joshua Rutsohn,
  • Thomas W. McDade,
  • Emma K. Adam,
  • Rebekah Levine Coley,
  • and P. Lindsay Chase-Lansdale

Pediatrics peds.2013-3262;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14, 2014, doi:10.1542/peds.2013-3262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4/09/peds.2013-326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機磷農藥過量 過動兒風險增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0日電)蔬果農藥沒洗乾淨,吃了可能容易過動,有研究披露,孩子的尿液幾乎都出現有機磷農藥代謝物,代謝物較多的孩子,過動症風險倍增。

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舉辦蔬果農藥殘留與健康研討會,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發表「蔬果農藥殘留慢性暴露可能的健康風險」,她的研究顯示,過動兒的有機磷農藥暴露量普遍較高。

陳美蓮說,就DEP、DEDTP、DMAP等有機磷代謝物在尿中濃度而言,高濃度組的孩子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都是低濃度組的2倍以上,尤其DEDTP高濃度組,更是低濃度組的8倍。

由於5歲幼兒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不易診斷過動症,陳美蓮是在大台北地區以67名經醫院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9歲兒童,對照159個正常5歲幼兒,檢驗尿液中6種有機磷農藥代謝物,幾乎所有的尿液樣本都檢出有機磷農藥。

值得一提的是,超過1/4的尿液樣本檢出2種以上農藥,陳美蓮認為,尿中檢出的有機磷農藥愈多,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愈高。

陳美蓮表示,不同年齡、行業的飲食攝取農藥種類不同,她將持續調查兒童的農藥暴露量,了解農藥代謝物檢出率是否提高、種類是否增加。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有機磷農藥很毒,急性中毒會使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過量,有機磷農藥代謝物則類似環境荷爾蒙作用,有人推論長期慢性暴露於有機磷農藥,可能會導致過動症,不過也有研究認為二者無關。

楊振昌說,消費者吃當季蔬果、分散貨源、不吃颱風搶收的蔬菜、用流水軟刷清洗蔬果,以及教育農友正確使用農藥、禁用高毒性農藥如「達馬松」等,可減少消費者吃進農藥的機會。1030620

鄭醫師補充:

過動兒體內有機磷濃度過高,國外研究非常多,然而這到底是結果還是原因?

真的是過動兒攝取的食物來源有機磷濃度較高?或者是過動兒體內解毒排毒功能較差?

我覺得這個可能性比較高:過動兒攝取的食物來源含有機磷的成分機率相當,但因為肝臟解毒以及身體排毒功能較差,所以測到的濃度比較高。

當然能減少農藥來源的攝取更安全。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發炎是好事

 

醫界以往認為,當組織慢性發炎,很容易就會出現肥胖、代謝性疾病等問題,不過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卻發現,發炎不見得是壞事,如果是「健康」發炎,就能幫助預防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內科醫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菲利浦‧史伽勒指出,所謂的「健康」發炎是指發炎現象可讓組織恢復、重新生長,對於組織本身、全身健康都有好處。同樣原理也出現於肌肉組織。像運動會引起肌肉組織產生一些發炎反應,這樣不但不會傷害肌肉,肌肉還能變得更健壯、更健康。

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如果抑制脂肪組織發炎反應,老鼠脂肪就不會一直增加、擴散,老鼠就會顯得比較瘦,就算餵食高脂食物,老鼠也不會發胖。研究人員原本以為,這樣的老鼠代謝情況會獲得改善,代謝性疾病發生率也會降低,不料結果並非如此,當脂肪組織發炎反應消失,老鼠反而出現胰島素阻抗性等代謝性疾病症狀。這項研究已於近日發表於「細胞代謝」期刊(Cell Metabolism)。

研究人員認為,當脂肪組織擴散,就能吸收多餘脂質,避免這些脂質囤積於肝臟等其他組織。動物實驗顯示,一旦脂肪堆積於肝臟細胞,就會產生脂肪肝。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抗發炎藥物無法治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如果可以促使脂肪組織產生低度發炎反應,或許可以幫助預防、治療一些代謝性疾病。

 

 

鄭醫師補充:

不少人對發炎有誤解,聽到發炎便為之色變,然而這觀念是值得釐清的。發炎是身體免疫系統遭到刺激啟動的結果,適當的發炎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平衡,除非發炎過頭,才須處哩,否則適度的發炎反應其實可以幫助健康。

 

參考文獻:

 

IL-6 Strikes a Balance in Metabolic Inflammation

Covarrubias, Anthony J. et al.
Cell Metabolism , Volume 19 , Issue 6 , 898 - 899
DOI: 10.1016/j.cmet.2014.05.00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04131140021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輸了我頭給你!研究:基因將影響賭博與投資行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是好賭成性,或很會投資的人嗎?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顯示,調節多巴胺分泌的十二組基因,將主導人們投資與賭博的行為,且關聯性極高。

此研究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找來兩百名受測者,並且讓他們進行電腦競爭遊戲,進一步來觀察這些受測者,在玩遊戲的同時,控制多巴胺分泌的十二組基因的變異情形。

基因的變異組數 影響人們投資決策

研究發現,較能想像或預知對手行為,並提前做出相關回應的人,其腦部特定的多巴胺基因會有三組產生變異,而常遇到挫折,但勇於嘗試並學習的人,則有兩組變異,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結果有高度的一致性。

研究人員進一步說明,多巴胺的分泌,會影響人們的社交行為,且掌控人們的情緒,這項研究,是首度發現基因如何在腦部作用,並且掌控人們投資與賭博的行為。

基因影響投資與打賭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1項涵蓋200多人的研究顯示,基因在個人投資與下賭注行為上,影響非常重大。

研究針對影響多巴胺(dopamine)的基因。多巴胺是種刺激大腦快樂中樞的化學物質,會製造出愉悅的感覺。

科學家早已知道多巴胺對社會互動的影響,但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度發現基因如何掌管多巴胺在腦內作用。

研究主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行銷學助教徐明(MingHsu,譯音)說:「研究顯示,基因影響複雜社會行為,這項研究探討的是策略行為。」

研究對象是217名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大學生,研究人員讓他們參與一項透過電腦與匿名對手競爭的遊戲。研究對象的基因組經掃描發現約有70萬組變異,研究人員著重在涉及調節多巴胺的12組基因。

研究發現,較能想像對手思維與預期對手行為並回應的人,在影響腦內特定部位的多巴胺功能上有3組基因變異;在較擅於從嘗試與錯誤中學習的人,則在主要影響大腦紋狀體區域的多巴胺功能上有兩組基因變異。

研究人員發現,基因對決策的影響顯著,在研究中出現「驚人的一致性」。

 

鄭醫師補充:

賭性堅強的人的基因跟一般人有何不同?答案可能是基因影響。多巴胺與衝動控制有關,大家熟知的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中有一部分屬於衝動控制不佳的症狀,明顯與多巴胺濃度不足有關。

因此要幫助賭徒戒賭,多巴胺分泌調控也許是最直接的改善調整方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ewscenter.berkeley.edu/2014/06/16/your-genes-affect-your-betting-behavior/

參考文獻:

  • Eric Set,
  • Ignacio Saez,
  • Lusha Zhu,
  • Daniel E. Houser,
  • Noah Myung,
  • Songfa Zhong,
  • Richard P. Ebstein,
  • Soo Hong Chew,
  • and Ming Hsu

Dissociable contribution of prefrontal and striatal dopaminergic genes to learning in economic games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ne 16, 2014, doi:10.1073/pnas.1316259111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06/11/1316259111.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不只咳嗽發燒 竟也會造成肥胖

美國阿特金森醫生表示,他研究這個病毒已經很多年了,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腺病毒36與肥胖有關,一旦感染變胖就瘦不下來了,因為它所產生脂肪細胞,是不會輕易消失的,而且還會影響體重長達數十年,另外,捷克研究人員也表示,過重與肥胖青少年感染這種病毒的機率,是苗條的人2倍半。

對此,阿特金森醫生提醒各位民眾,若要遠離腺病毒36感染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我免疫力、擁有充足的睡眠,並且勤洗手,如此一來,就可以降低感染發生率。

 

鄭醫師補充:

傷風感冒感染個病毒而已,為何會造成持續肥胖?影響一個人的外觀那麼久?答案是感染過常見的脂肪細胞腺病毒36(adenovirus 36)直接造成脂肪細胞儲存脂肪能力提升,甚至直接把幹細胞喚醒成脂肪細胞,繼續肥胖的惡性循環。

增強自己的免疫力,降低被感染的風險,大概是唯一可能方式。也許以後可以研發這種感冒病毒的疫苗,進一步達到免疫功效。

參考文獻:

J Clin Virol. 2012 Oct;55(2):95-100. doi: 10.1016/j.jcv.2012.06.009. Epub 2012 Jul 6.

Adenovirus 36 infection and obesit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7710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血壓高 少碰咖啡因

 

血壓偏高的年輕人,更應限制咖啡因。研究發現,少量的咖啡因就會影響兒童或青少年的心跳與血壓,青春期後男性比女性對咖啡因更敏感。

研究作者,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副教授珍妮佛·天普表示,觀察百名青春期前後的兒童或青少年,每天攝取約等同一杯咖啡或一罐汽水量的咖啡因,結果顯示咖啡能升高他們的收縮壓,同時降低心率,而過了青春期的男生,受到的影響比女生顯著。

珍妮佛·天普指出,雖然這份研究並未證明少量咖啡因有害健康,但呼籲家長要留意兒童攝取咖啡因的情形。

德州大學運動心血管專家約翰·吉金斯表示,建議青少年每天不要攝取逾一百毫克,大約是一杯咖啡的咖啡因。美國兒科醫學會反對兒童攝取任何咖啡因。

儘管少量咖啡因可鬆弛血管肌肉痙攣,但每天一百毫克以上的咖啡因卻可能誘發頭痛,部分頭痛病患每天還喝上四到五杯的超特濃黑咖啡,殊不知咖啡因可能是症狀加劇的因素之一。

交感神經容易持續亢奮人也要限制咖啡因。長期面對過當壓力,交感神經持續亢奮,無法鬆弛,調節機制便容易出問題,消化功能與免疫系統因而受危害,血糖與血脂不穩,這類民眾要減少刺激性食物的攝取。

鄭醫師補充:

咖啡本來就像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興奮劑容易導致血壓上升,影響心跳,這在許多興奮劑類的藥物都可以看得到。對青少年來說,咖啡的刺激性過高,因此建議少碰為妙,這篇研究報導就是清楚的說明。

參考文獻: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caffeine by gender and pubertal stage, Jennifer Temple, et al., Pediatrics, doi: 10.1542/peds.2013-3962, published online 16 June 2014, Abstract.

Additional source: University at Buffalo news release, accessed 16 June 2014 via EurekAler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逾55歲缺日曬 早死機率加倍

 

天氣這麼熱,大家都怕曬太陽,但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曬太陽可以獲得維生素D,而55歲以上的中年人,若缺少維生素D,早死的機率將加倍,所以建意每天曬太陽至少10到20分鐘,才能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

全台就像個大烤爐,中午以前板橋到達30.9度,苗栗台中紫外線,也已經到達過量級,讓民眾外出看到太陽就怕怕,太陽實在毒辣,不論男女能躲就躲,但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55歲以上的中年人,如果缺少維生素D,也就是太陽曬太少,不但容易骨質疏鬆,早死的機率,是維生素D充足者的2倍,國內的醫師也說,陽光是最天然的維生素D,醫師說,一天最好曬太陽約10至20分鐘,並吃富含生素D的食物,再配合運動,對健康絕對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陽光是最好的維生素D原料。現在倡導避免日曬,以免皮膚老化,身體的維生素D還是不能缺乏,怎麼辦?唯一解決之道就是另外補充維生素D,不管是食物或者營養補充品都可以。至於濃度是否充足?可透過檢測來直接了解。

參考文獻:

Lindqvist PG, Epstein E, Landin-Olsson M, Ingvar C, Nielsen K, Stenbeck M, Olsson H (Clintec, 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 Stockholm; 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 Stockholm; Lund University Hospital, Lund; Lund University Hospital, Lund; Lund University, Lund;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Lund University Hospital, Lund). Avoidance of sun exposure is a risk factor for all-cause mortality: results from the MISS cohort. J Intern Med 2014; doi: 10.1111/joim.1225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oim.12251/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鍵7小時! 睡得飽就能吃得少

睡太少,小心可能會變胖。美國芝加哥大學最新研究,針對體重過重,睡眠不足的成年人作實驗,發現調整睡眠,睡滿七小時,可以減少食慾,就連對垃圾食物的吸引力也減少了。

吃炸雞、吃薯條,還有蛋糕,你會有這樣食慾大開的經驗嗎?也許這不是因為愛吃,而是晚上睡覺睡太少。美國芝加哥大學找了10名體重過重,睡眠時間不到6.5小時的人作實驗,並在三周內,調整時間到8.5小時,結果發現,這些人精神變好,連帶食慾也降低百分之十四,甚至對高糖高鹽的垃圾食物,食慾也少了62%。

國內醫師也認同這項研究,不想睡得少,吃得多,變成胖子,醫生建議,最好每天睡足黃金七小時,對於容易失眠的人,也許適量安眠藥有幫助減少食慾,但如果像是憂鬱症患者,光吃安眠藥,還是不能解決心理問題的。

 

鄭醫師補充:

睡不足會導致身體壓力增加,增加食慾,過去有諸多研究證實,這篇研究指是再度提醒我們,充足的睡眠是維持身材的重要關鍵。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womenshealthmag.com/weight-loss/sleeping-and-appetit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際藥聞-弟妹自殺風險 高於兄姐

中國時報【簡恒宇】

當哥哥姐姐的人,要多關心弟弟妹妹!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弟妹的自殺風險可能比兄姐要高,超過20%的自殺案例或許和出生次序,及母親生產年齡有關。對於弟妹有較高的自殺風險,研究團隊坦言仍不清楚確切原因。

研究領導人羅斯提拉女士告訴科學新聞網站「生命科學」,研究團隊針對1931至1980年間出生的瑞典人進行調查,這期間出生的人在1981至2002年間過世。

調查結果顯示,較晚出生的人有較高的自殺風險,出生次序每年幼一級,長大後的自殺風險即增加18%,但是確切影響因素仍不清楚。

研究人員說,一般看來,弟妹較易衝動,面臨的風險性也較高。研究結果還發現,弟妹死於意外的機率也較高。挪威先前已做過相同研究,結果發現出生次序每年幼一級,自殺風險就增加46%。

羅斯提拉女士推測,父母對待家中排行後面子女的態度,不像對第一個孩子那樣親密,因此「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關係生疏形成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的增加,使得弟妹的自殺風險較高」。另外,弟妹受到兄姐欺負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

羅斯提拉女士亦指出,婦女晚懷孕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可能使胎兒暴露於更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中,進而影響腦部發展。該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一般來說,老大的確會受到更多的照顧,俗語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即使不見得後面的孩子一定會受到忽略,但整體而言,一般來說老大受到比較多的關注也是事實。

我認為自殺這件事,其實不僅止於關注與否,還有壓力影響。如果是老大,一般承受的壓力比較大,那麼適度的壓力反而可以幫助人鍛鍊韌性,減低自殺風險。

這篇研究可以提供我們不同的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 Mikael Rostila,
  • Jan Saarela,
  • and Ichiro Kawachi

Birth Order and Suicide in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Swedish Population Data Am. J. Epidemiol. (2014) 179 (12): 1450-1457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y 13, 2014 doi:10.1093/aje/kwu090

http://aj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79/12/1450.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