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衛生署長:新流感疫情乃藥廠製造的假象



  • 2010-01-11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郭希誠】


    歐盟衛生署長(沃達)指控,這一波新流感疫情,根本是藥廠為了賺錢製造出來的假象。


    沃達說,藥廠和疫苗製造商影響了世界衛生組織,讓世衛組織發布新流感疫情全球警報。他說,世界各國政府擔心新流感疫情的衝擊,紛紛擠出有限的衛生預算為民眾施打疫苗,實際上只肥了幾家藥廠。


    沃達提議,要調查藥廠在這次「假疫情」裡的角色,歐洲議會已經通過他的提案。



最近歐盟的衛生署長指控這一波新流感疫情,根本是藥廠為了賺錢 製造出來的疫情,他在歐洲議會提出來要調查藥廠是否扮演推手的角色,歐洲議會已經通過他的提案。


一般人可能會希望這的確是藥廠捏造出來的,因為代表疫情真的不嚴重,大家也不必一直提心吊膽是否會被感染而變成住院案例,甚至有死亡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疫情是假的,藥廠的確製造了假疫情,那麼,在高興之餘,我們有權力生氣,因為藥廠為了賺錢而捏造假疫情而引發恐慌,有些人因為接種疫苗而引發的副作用與後遺症,正是這種現象引發的。


我經常建議門診的客戶,當你覺得環境很危險時,最好的因應方式,就是把電視關掉、新聞報紙停看,廣播新聞不要聽,每天撥點時間去散步,一週以後,就會覺得環境其實沒有那麼險惡,想深入瞭解的人,不妨參閱面對危險環境的解決方法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管教毒招 安親班餵「兒童古柯鹼」



  • 2010-01-12
  • 中國時報
  • 【顏玉龍/北縣報導】


     安親班對孩童集體餵毒?北縣某安親班女老師為了管教孩童,竟餵食治療過動兒的三級管制藥品「利他能」。其中一名學生日前將藥物帶到學校,所幸校方及時察覺異狀,通報教育局及衛生局追查,赫然發現該藥品即俗稱的「兒童古柯鹹」。全案已移請檢方深入調查。


     北縣某國小老師七日發現有學童持有不明藥物,以為孩子身體不適,於是與家長聯繫並了解學童健康情況,同時向校護查詢該藥品。校護一眼就認出該藥物是屬第三級管制藥品的「利他能」,是專門治療過動兒的處方用藥,立即通報衛生局。


     這名學童家長接獲老師通知時當場傻眼,完全不知孩子有服用任何藥物。師長追問下學童才表示,藥品是安親班老師給的「維他命」,已服用長達一個月。校方驚覺事態嚴重,循校安系統通報教育局協助。


     教育局及衛生局獲報後,八日與社會局組成聯合稽查小組,前往這家未立案的安親班訪查。但安親班疑因家長前一日怒氣沖沖前往興師問罪,負責人在東窗事發後已大門深鎖。


     北縣衛生局長許銘能說,「利他能」與K他命等毒品同屬第三級管制藥品,由於八日聯合稽查未果,目前已將全案移請板橋地檢署偵辦,除了採驗學童尿液,也會追查管制藥品來源。


     服用「利他能」會出現暴怒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學生家長陸續接獲校方通知後怒不可遏,痛斥安親班女老師竟為讓孩子「安靜」,餵食抑制過動症狀的藥物,枉顧孩子健康及未來學習狀況,「根本是昧著良心賺黑心錢」。家長強調絕對不會善罷干休,要安親班負責到底。


     據了解,該安親班共有十多名學生,其中三名是該國小的學生,目前上課情況正常,教育局及衛生局將後續追蹤學童學習及健康情況。



今天看到北縣某安親班的女老師,為了方便管教孩童,竟然私自讓孩童服用三級管制藥,也就是俗稱兒童古柯鹼的利他能這種藥物,幸而學校在孩童服用的一個月左右發現,才讓孩童停用此藥。據新聞報導指出,安親班負責老師只是為了讓孩童安靜,幫助孩童成績進步,就決定給孩童私底下服藥,而且這種私底下給藥的情形已逾兩年。看到這則新聞,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應該是既驚訝又生氣,為何安親班老師會作這種事?不過,這樣的狀況也讓家長們對兒童古柯鹼多些關注,其實利他能與古柯鹼同屬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興奮劑的效果,可幫助服用的人提升專注力,但提醒效果的背後潛藏許多副作用,對利他能(或者專司達)是何種藥物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我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058


除生氣之餘,讓我們省思一下,同樣的狀況,難道在其他地方不會發生嗎?我要提出來的,其實是很多小學老師及父母的無奈,小學老師們,面對一群小朋友,如果當中有些孩童比其他小朋友活潑,甚至會干擾其他孩童的上課,試過種種方法後,仍然無效。此時通常老師就會反應給家長要求家長帶小朋友去心智科門診,評估之後,大部分的孩童幾乎都會被開立這種中樞神經興奮劑,類似的狀況,為何我們不會有反應?尤其是對我們自己的小孩,不是嗎?難道只是被貼了一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精神科診斷,我們就可以安心讓小孩服用嗎?


到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原因何在?大腦的正子掃瞄檢查可以證實藥物的效果嗎?診斷為何不是以此方法來診斷的?或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只是結果及現象,真正的根源不在大腦?我建議大家若想對這些問題有清楚的概念,不妨參閱有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裡面詳細闡述身體功能的失衡,會引發衰弱的大腦的由來,透過功能性醫學的作法,幫助孩童作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讓這些孩童做到根本的體質改善,進而讓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消失。心理方面,其實有些孩童來自於學習障礙,這與孩童的IQ無關,真正問題,不過是孩童有學習障礙,但不知如何去處理,導致學習狀況變得極不穩定或者落後,光能診所即將在二月邀請相關的顧問為大家作免費的演講說明,有興趣的人請洽櫃臺登記報名。如果,這類處理根本原因的觀念及作法能夠普及,我相信上述類似的憾事發生的機率應該會大減才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試管兒長大 易得糖尿病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1/12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試管嬰兒長大成人後,要特別留意糖尿病肥胖等問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試管嬰兒的DNA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因此成人後較容易罹患糖尿病等疾病,發胖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人類分子遺傳學」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研究人員表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試管嬰兒出生時體重往往偏低,且容易出現罕見的代謝失調問題。研究中指出,並非基因導致這種變化,主要是控制基因活動的開關系統出現異常。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遺傳學家卡曼‧沙賓恩薩教授(Carmen Sapienza)擔任研究主持人,他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專訪時表示,這些非基因層次的變化和胚胎、胎兒的生長大有關係,也左右著基因長期的表現,並增加許多疾病風險。此外,試管嬰兒的後代子孫也可能擁有這些問題,影響甚至會擴及到整個人類的基因庫。



研究人員從試管寶寶身上抽血檢驗細胞DNA,檢查其基因「甲基化」程度和其他小孩有何不同。當基因還不需要有行動時,「甲基」等分子就會依附基因,以抑制基因反應,這過程就稱為「甲基化」。



結果顯示,試管嬰兒細胞「甲基化」程度明顯偏低,導致時候未到,有些基因卻在錯誤時機就開始異常運作,引發各種疾病、症狀。卡曼‧沙賓恩薩教授指出,人工受孕很可能干擾基因「甲基化」過程,並引起各種變化,而這些變化又主宰基因表現,試管兒未來健康狀況容易受影響。


 



化學裡,甲基(methyl group)是指-CH3,也就是一個碳三個氫的結構,常簡寫做-Me。甲基化是指向反應物的分子引入甲基的過程,一般是指以甲基取代氫原子。


在生物系統內,甲基化是由酶來催化。甲基化可以跟重金屬的調節、基因表現的調整、蛋白質功能調整、及核糖核酸(RNA)的代謝有關。在沒有細胞核DNA序列改變的情況時,基因功能的可逆的、可遺傳的改變,仍明顯影響一個人的相關代謝功能。


最近美國的研究學者發現,試管嬰兒長大後,有糖尿及發胖等等代謝問題的比例較一般人來的高,原因是試管寶寶在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較低,因為這個部分的甲基化會抑制基因反應,減少基因異常運作,根據研究推斷,人工受孕時很可能干擾了基因甲基化的過程,並引起各種變化,致使試管嬰兒的未來健康狀況容易受影響。


跟甲基化有關的代謝,在功能性醫學常見針對細胞生化代謝及能量產生的檢測有機酸代謝,也會測到甲基化反應的指標,基本上與葉酸及B12的功能有關。許多年輕就產生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的人,也往往是因為身體缺乏葉酸及B12的合成與代謝,導致細胞甲基化有問題,故有相關困擾的人,應該在這部份作根本的檢查與瞭解,有問題應該長期補充足量及好吸收的B12及葉酸,幫助細胞甲基化的運作正常,如此才算是預防醫學的防患未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完疫苗癱軟 專家懷疑是轉化症


更新日期:2010/01/08 19:02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8日電)近來頻傳打完新流感疫苗就癱軟、神經檢查卻正常的案件。精神科專家今天說,這可能是「轉化症」,抗壓性較差的人碰到打針等壓力事件,會轉化為肢體無力等症狀,但症狀會痊癒。



中部地區有名女童日前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後,半側癱軟無力,女童媽媽質疑疫苗安全出問題,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認為女童神經檢查一切正常,症狀屬於「轉化症」,與疫苗無關。



身為精神科醫師的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顧問江英隆說,他曾探望這位女童,女童情況已好轉,希望外界不要再給她「關愛的眼神」,因為愛之適足以害之。且經驗顯示,家長扮演重要角色,女童媽媽也要聽聽專業意見,處理方法不對,反而會女童症狀加重。



衛生署八里療養院院長鄭若瑟指出,轉化症患者的器官正常,也沒有裝病,而是因為壓力超過身心負荷時所出現的運動或感覺暫時失常,很像「電腦當機」。



鄭若瑟說,轉化症會有癱軟、看不見、聽不見、無法說話或吞嚥等症狀,可能在戰場、考場、急診或手術室、車禍災難、打針時產生,大多數人數天到數週內會逐漸康復。醫師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說病人精神有問題,而要委婉建立醫病關係。



江英隆說,女性比男性壓抑,「轉化症」較易發生在女性身上,常呈現左半側身體癱軟。這與台灣傳出多起青少年接種新流感疫苗後的癱軟事件,相當一致。由於國情不同,加上過去青少年很少打疫苗,並未看到國外類似案件通報。



對於「轉化症」的治療方式,精神科醫師會採取心理暗示,鄭若瑟和江英隆都曾對無法吞嚥、張眼的轉化症案例,暗示「打1針會痛,但有效的藥就會好」,給患者注射維他命B或C的營養劑,患者即轉向康復之路。



康復之友聯盟前秘書長滕西華表示,疫苗致癱疑案頻傳,衛生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欠缺精神科、神經心理學專業,應儘早延攬這方面的專家入列,釐清爭議案例究竟是轉化症,或是真正的疫苗受害者。990108


 



轉化症是什麼?有興趣的人不妨先參閱之前我在部落格寫過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481


基本上轉化症是用來保護自己,免於去面對自己不想面對的情境,因此,若以轉化症來說,通常有當事人害怕面對的情境。因此,當我們提到打預防針引發之的轉化症,最好先問問,是否有些情況是當事人想去避免的,如果沒有,那只是貼一個類似轉化症標籤的精神科診斷去解釋,反而模糊了事情的原本的真相。


當我們對疫苗引發的身體反應,若無足夠的臨床數據收集與研究,瞭解相關可能引發的後遺症或者副作用,我建議大家先不要以轉化症的觀點來看,尤其轉化症的診斷不需任何科學的數據或者實驗室的檢查就能成立,這樣做,只會讓大家對精神科診斷的本質更加質疑而已。


過去,也有精神科教授在談到過去,許多醫師對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不甚了解時,他曾在他的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看到,有主治醫師把抗精神藥物引發的椎體外症候群(眼睛上吊、脖子歪嘴斜等等)解釋為某某情結的阻抗作用,讓他回想起來不禁莞爾。同樣的,我們看到一些打完疫苗引發的身體反應,在未能確知身體實際病變化之前,建議大家不要以精神疾病視之比較妥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神科的藥物治療,一直以來強調的是症狀的消除,如果單一藥物控制不好,往往會加上其他藥物來抑制症狀。以憂鬱症來說,藥物合併療法,最常見的就是鋰鹽,但鋰鹽有明顯的副作用,且其治療濃度與中毒濃度相當接近,因此願意配合的人不多。

很多人不知道,即便是甲狀腺功能正常,仍可以考慮甲狀腺素來合併治療,其效果絕對不亞於鋰鹽。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研究摘要內容: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946176

如果上述效果都不佳,一般精神科醫師會把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拿出來並用,試圖抑制症狀,也許症狀主訴會少一些,但隨抗精神病藥物本身產生的副作用,往往也抵銷了療效。有興趣瞭解的人,不妨參考這篇2008年的專業報告:

Evidence Grows for Value of Antipsychotics as Antidepressant Adjuncts - Psychiatric Times

最近有些醫師積極推行新的憂鬱症藥物療法,他們建議對於抗憂鬱劑治療效果不佳的人,加上號稱第三代的抗精神病藥物來抑制症狀,據說這樣能增加療效及減少副作用。而和抗憂鬱劑並用的藥就是Aripiprazole,其商品名為 OTSUKA ABILIFY,台灣上市的中文藥品名為大塚安立復,這種藥物在上市時,因其藥理作用機轉與其他藥物不同,因此可能引發的副作用會比其他藥物來的更低,然而,就我臨床觀察,有些人服用仍會產生坐立不安、肌肉僵硬等等椎體外症候群的不適。長期以來,我一直不建議用焦土政策來處理精神困擾,尤其不去找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根源或者心理壓力及困惑產生的效應,治療焦點完全以消除症狀為主,症狀消除不了就一直加劑量及加藥,往往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造成當事人更大的痛苦與困擾,一般大醫院的精神科看診時間極為不足,哪有時間深入瞭解患者的身體及心理困擾,因此幾乎都是以症狀的問診配合藥物控制,要達到所謂理想的治療目標及效果,往往有困難。因此建議大家面對憂鬱,務必不要把憂鬱當成是一種病因,而該視為一種結果,到底是何種功能失衡或者壓力導致?根本解決之道難道是長期的藥物控制?如果不是,原因何在?如何處理?精神科藥物調整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為何不能監測?關於這方面的問題與解決,歡迎大家多提出來和我討論!

原文程度OK的人,以下為詳細的原文藥物仿單,請參閱:

http://www.psychsearch.net/off_label/abilifyd.pdf

 

以下是我從藥廠提供的中文藥物仿單節錄的內容給大家參考:

 塚安立復錠

衛生署許可適應症:精神分裂症、雙極性疾患之症發作及混合型發作

作用:穩定精神狀況

副作用:意外傷害、便秘、靜坐不能、頭痛、虛弱、四肢水腫、嘔心、消化不良、嘔吐、興奮、焦慮、失眠、嗜睡等。有吞嚥困難或過度昏睡情形,立刻詢問醫師或藥師。

注意事項:

一般原則   直立性低血壓

Aripiprazole與直立性低血壓有關,可能因為它具有α1-腎上腺素接受體抗作用。在針對服用OTSUKA ABILIFY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受試人數926 )進行之五個短期安慰劑對照試驗裡,直立性低血壓相關事件的發生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安慰劑1%aripiprazole1.9%),頭昏眼花(安慰劑1%aripiprazole 0.9%),和暈厥(安慰劑1%aripiprazole-0.6%)。服用aripiprazole後,有明顯的直立性血壓改變 (定義為:由仰臥變為站立姿勢時,收縮壓至少減少30 毫米汞柱) 的發生率,與安慰劑效果相比,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在服用aripiprazole的病人,發生率為14%;服用安慰劑的病人,發生率為12%)

Aripiprazole應該特別注意使用在患有已知下述疾病患者身上時: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或傳導異常之病史),腦血管疾病,或是會使病人產生低血壓的情形(脫水、血容積減少,以及服用降血壓藥的治療)

癲癇

在短期並以安慰劑作為對照的試驗中,0.1%(1/926) 服用aripiprazole的病人發生癲癇。當aripiprazole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合併使用時,要注意有癲癇病史的病人或是可能降低癲癇發作值的狀況(例如阿茲海默氏癡呆症)65 歲以上族群,可能比較容易發生癲癇值降低的情形。

認知及運動功能受損之可能性

在幾個短期,安慰劑對照的試驗中,服用OTSUKA ABILIFY 的病人有11%發生嗜睡情形,而服用安慰劑者有8%嗜睡;於短期對照試驗中,嗜睡導致0.1%(1/926)服用OTSUKA ABILIFY 之病人停藥。相對於安慰劑,OTSUKA ABILIFY 僅稍稍提昇嗜睡的發生率,然而OTSUKA ABILIFY 就如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一般,可能會損害判斷、思考、和運動技能。服用OTSUKA ABILIFY 的患者,在確定使用OTSUKA ABILIFY 不會造成對其不利的影響之前,操作具有危險性的機械包括開車時,應該要分外小心。

體溫調節

抗精神病藥物被認為具有破壞身體自身降低核心體溫的能力。如果要處方aripiprazole給可能處於各種會導致核心體溫升高之情況(諸如劇烈運動、暴露在極熱的環境、同時服用抗膽鹼性的藥物,或是容易脫水)的病患,應忠告病人給予適當照護。

吞嚥障礙

食道蠕動不良和哽嗆,已知與抗精神病藥物之使用有關。吸入性肺炎是年長病人之間常見的病因和死因,特別是患有重度阿茲海默氏癡呆症的病人。Aripiprazole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應該謹慎使用,在可能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患者身上。

自殺

精神異常疾病裡,原本就可能包含自殺意圖,高危險群病人應該要同時接受近距離監督和藥物治療。處方最小劑量的OTSUKAABILIFY,並且給病人適切的處置,以減少服藥過量的風險。

給病友的資訊

建議處方OTSUKA ABILIFY 的醫師們,與接受此治療的病患討論。

 

國內相關報導請參考: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2211127/IssueID/20100106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


過去在藥物臨床研究上就發現,有憂鬱狀況的人服用抗憂鬱劑,其療效與安慰劑相較,抗憂鬱劑療效甚至多不到20%,以目前門診常見的狀況來說,大部分的醫師會發現有三分一的患者對抗憂鬱劑治療反應極差,扣除了三成三的患者,算算抗憂鬱劑藥物能幫助的比例真的相當有限,可惜這方面的資訊對大眾甚至醫療專業人員來說,知悉的程度有限,因此也助長的抗憂鬱劑的使用量節節高昇。


最近美國知名的研究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了一篇抗憂鬱劑對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是否有療效,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是針對718位門診患者來作研究,作為比對的自然是以一般認為不具療效的安慰劑來比較,結果發現:輕度到中度的患者,服用抗憂鬱劑與服用安慰劑的效果沒有差別。而門診所接觸的憂鬱狀況,幾乎都是這類患者,這表示抗憂鬱劑的療效都被誇大了,在美國,抗憂鬱劑開最多的並不是精神科醫師,而第一線的基層醫師,因此不只是民眾,這份研究報告提醒:連醫師都可能被藥廠的行銷手法所主導。對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研究摘要內容:


http://jama.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303/1/47


至於重度憂鬱的人,是否就能完全倚賴藥物而得到解決?過去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的復發率往往達九成,相關研究統計可參照: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25162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877398


而且就算服藥,也無法根本治癒,建議大家在憂鬱症的認知上,最好不要當它是一種原因,而該問: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衰弱的大腦?想真正瞭解重度憂鬱症的潛在原因,我建議大家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作者Mark Hyman醫師,以其親身經歷,對照功能性醫學在其治療患者所呈現的療效,提醒大家,這些看似大腦衰弱的疾病,真正的根源往往是身體功能的失衡,這些身體功能的失衡極可能來自於七大原因,而這些身體功能的失衡皆能藉由功能性醫學的檢測來直接處理,幫助身體功能恢復,進而讓衰弱的大腦功能回復。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考。


 



研究:抗憂鬱藥物 只對重度患者有效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1/06 21:20 蔡函岑



(法新社華盛頓5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指出,抗憂鬱藥物對於輕度或中度憂鬱症患者的療效很有限,還不如尋求另類療法。



研究人員結合六份醫學報告的數據,得出上述結論。六份報告中追蹤的718名成人門診病患,依據漢氏憂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分為輕度至極重度憂鬱病患。



這份研究將常見的「抗憂鬱處方」(ADM)的療效與安慰劑作一比較。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這項由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福尼耶博士(Jay Fournier)主持的研究發現,藥效視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而定,效果差別很大。



研究寫道:「對輕度、中度、甚至接近重度憂鬱的患者來說,藥物的實際影響並不存在,或是微乎其微;但是對症狀嚴重的患者而言,抗憂鬱藥物能產生很大的療效。」



有關抗憂鬱藥物的研究,大多著重在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影響。但是症狀較輕的患者使用療效究竟如何,卻缺乏相關研究。抗憂鬱藥物目前是治療憂鬱症狀的標準療法。



研究人員指出,向門診醫生或是一般大眾推銷這些藥物的廣告,對這一點避而不提。



研究顯示,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門診病患,大多不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因此這類藥物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研究指出:「開處方的醫師、決策人員和消費者或許都不知道,這些藥物的療效,大多建立在只針對重度憂鬱患者的研究報告上。」



「政府應該設法讓門診醫師和可能就診的病患了解,儘管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療效顯著,卻少有證據顯示,藥物對大多數症狀較輕的患者,也能產生特定的藥理效果。」(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男女大不同/雄性激素活化 得肝癌機率增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1/07 04:11



〔記者湯佳玲、鍾麗華/台北報導〕罹患肝癌機率,男女大不同,性激素是關鍵!



懷孕次數越多 罹肝癌性越低



研究發現,B肝病毒中的HBx蛋白質,可能活化雄性激素,導致男性肝細胞癌化機率增加、扮演促發角色;雌性激素卻能降低女性罹肝癌風險,因此,若女性懷孕次數越多,雌性激素刺激越多,罹肝癌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這項研究由國科會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經費支持,台大醫學院內科陳定信教授領軍,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陳培哲教授、台大醫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秀慧副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性荷爾蒙如何調控肝癌的發生,研究論文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腸胃學」及「肝臟學」上。



流行病學先前已調查出男性因為B型肝炎造成的肝癌為女性的四到八倍,但C型肝炎引發的肝癌則僅有一至二倍,顯見B肝比C肝所引發的肝癌較有性別上的差異。且B型肝炎病毒有HBV等三種蛋白質作用於複製自身病毒,對於第四種蛋白質HBx,科學家仍不知其作用為何,只知道與肝癌息息相關。



葉秀慧團隊經過篩選,發現有兩個磷酸激?參與特定B型肝炎病毒HBx的作用,會活化雄性激素受體,一方面導致宿主肝癌細胞的活化,另一方面也會刺激B肝病毒HBV的複製增生,導致男性病患體內有較高的HBV病毒含量,成為肝癌高危險群。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發現「微核醣核酸microRNA-18a」為女性肝癌關鍵,當其異常上升時會導致雌性激素受體蛋白下降,也就是說,雌性激素與女性肝癌的形成為負向相關,雌激素在降低肝癌機率中扮演保護的角色,迥異於雄激素對男性肝癌的促發角色。



不過,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楊再興提醒,女性雌性激素過多,可能會造成乳癌快速增長。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也說,雄性激素對骨骼、肌肉成長、骨密度都有正面幫助,如果過少,未成年人第二性徵無法表現,成年男性則會出現疲倦、腰圍變粗,容易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症狀,甚至影響性能力,必須適時補充。



些宗教,會鼓勵婦女多生產,記得幾年前,我到岜里島去觀光,聽到導遊的介紹,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在岜里島這地方,大部分的人信仰印度教,對印度教而言,生小孩非常重要,以他的朋友為例,就算賺了很多錢,但生不出孩子,也是讓他覺得人生索然無味,因為對印度教來說,生小孩才能減輕自己的罪,生越多罪越少。印度即將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想除了中國大陸力行一胎化政策外,宗教因素可能也扮演了重要的因素。


最近國內有醫學研究團隊發現:B型肝炎引發肝癌的發生率,男女大不同,差別甚至可達四到八倍,主要原因是男性及女性荷爾蒙對宿主肝炎病毒的活化及保護機制不同。多生幾胎的女性,女性荷爾蒙容易維持在較高濃度,因此比較有保護力。有些醫師認為女性荷爾蒙過多,可能會衍生乳癌的危機,但這通常是指額外補充荷爾蒙藥物的人。懷孕,對乳癌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因為乳癌的三大危險族群,分別為肥胖、超過四十歲及未生育的婦女。


荷爾蒙不平衡,仍會產生許多的相關的身體及精神狀況,對某些族群而言,適當的補充還是相當重要,建議藉由功能性醫學檢查來配製個人處方化的天然荷爾蒙補充,並定期追蹤,相關的後遺症及副作用必能減到最少的可能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諾美婷減肥 增中風風險



2010年01月04日蘋果日報


【韓政燕、許佳惠╱綜合外電報導】處方減肥藥諾美婷含Sibutramine成分,恐增心臟病、中風風險。繼美國去年十一月發布警訊,核准諾美婷在歐洲上市的歐洲藥品管理局,也正研究其危險性台灣尚無不良反應通報,衛生署已提醒醫師注意患者血壓、脈搏,減肥醫師建議,服藥三個月無效應停藥。



用藥最長勿逾一年


英國《每日郵報》昨報導,歐洲藥品管理局正分析一萬人用藥結果,判斷諾美婷會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擬本月公布。諾美婷二○○一年上市,全球已有近兩千一百起副作用及十七起死亡病例,其中六起死因是心臟病和中風。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說,台灣核准含Sibutramine成分藥品許可證九張,包括諾美婷、拜耳愛麗纖膠囊等;藥物仿單(說明書)載明需定期監測血壓與脈搏,持續增加者必須降低劑量或停藥,也不應用於有冠狀動脈、鬱血性心衰竭、心律不整或中風病史者。國內尚無相關不良反應通報。
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說,已知諾美婷有較高機率引發心血管疾病,若用藥三個月還不能減少原來體重百分之五,就應停藥,用藥最長勿逾一年,並隨時監測血壓與脈搏。




諾美婷這類減肥藥,原本就是選擇性的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跟一些抗憂鬱劑的藥理機轉類似,結構與安非他命有相關,主要作用在中樞,臨床測試中,並無抗憂鬱的效果。許多仍在進行的研究顯示,因為服用諾美婷這類減肥藥而產生猝死、心臟衰竭、腎衰竭及腸道問題等等,甚至有醫師作證開立這類藥物,其藥物副作用的危險性大於原本要處理的身體狀況,但FDA目前還未有讓藥下架的動作。


到底服用諾美婷與服用安慰劑而產生心臟血管疾患甚、中風至猝死的差別有多少?答案是11.4%對10%,根據之前大規模的統計,服用諾美婷來幫助減重的人,會比服用安慰劑的人增加1.4%的風險。因此FDA目前對此類藥物在2009年11月20日公告的警語: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鬱血性心衰竭、心律不整及中風病史者,不要使用這類藥物。正式的公告請參照:


 Early Communication about an Ongoing Safety Review of Meridia (sibutramine hydrochloride


除此之外,有酒癮、憂鬱、躁鬱、暴食、厭食病史者,都不應該使用。正在服用其他抗憂鬱藥物或者作用於中樞的藥物也不要併用此藥。此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青光眼、癲癇、前列線腫大、懷孕及哺乳的人都不能使用此藥。


諾美婷這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有口乾、厭食、失眠、便秘、入睡困難、頭暈、嗜睡、經痛、頭痛潮紅及關節疼痛等等。其它不良反應有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等,有部分人在使用西布曲明後可以引致高血壓及加快脈搏跳動,因此,所有服用者必須定期接受血壓及心跳檢查。另外,使用西布曲明可能會出現以下罕見的副作用:心律不整、皮膚感覺異常、情緒化(例如:過度興奮、迷失、傷心,激動、少數甚至會出現自殺念頭)。


總之提醒大家這類藥物使用要相當謹慎,因為大部分的醫師在開藥時,不會知會當事人相關的藥物風險。


國內的警語已於最近發表,順便一起提醒大家:



減肥藥含西步曲明 心疾患者禁用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1/23 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研究發現,「諾美婷」這類含有「西步曲明」(Sibutramine)成分的減肥藥(見圖,資料照,記者黃敦硯攝),雖可抑制食慾,但恐使中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較易突發中風與心臟病,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昨發布藥物安全警訊,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此藥,鼓勵不良反應通報,並正評估是否採取更嚴格的管制措施。



TFDA指出,根據一項大規模試驗初步結果顯示,五十五歲以上且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若用西步曲明藥物控制體重,心臟病發作與中風的風險較高,歐盟已建議各會員國將該藥品撤離市場。



目前我國則比照美國FDA,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發作、心律不整、充血性心衰竭、周邊動脈疾病、未良好控制的高血壓等)病史的患者,禁用這類減肥藥。



我國至今共核准九款「西步曲明」成分減肥藥,分別是:諾美婷(兩種劑量)、拜耳愛麗纖、瑞婷娑、諾妤、樂消脂、細體纖、漾婷(兩種劑量)。



TFDA將請藥品諮詢委員會重新進行風險與效益評估,並請藥廠儘速修改說明書,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此藥。同時也強調,一般肥胖者服藥期間同時應嚴密監視血壓、脈搏、心跳等,用藥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年。



前肥胖醫學會理事長、署立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表示,西步曲明作用於中樞神經,可有效抑制食慾,卻也會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以致增加心臟負擔。



祝年豐表示,國內合法減肥藥分為兩大類,分別以諾美婷(西步曲明)與羅氏鮮為代表,前者市佔率是後者的三倍,價格相當,效果優劣互見。羅氏鮮可抑制腸胃道對於脂肪的吸收,但也有易排油便、妨礙脂溶性維生素吸收、提高膽結石風險等缺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預防憂鬱 早睡是關鍵

更新日期:2010/01/03 18:35 林亭儀

(法新社紐約2日電) 看來家長一直都是對的。新的研究報告表示,早寢是睡眠充足,並使青少年精神飽滿的關鍵。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可能因睡眠不足引發憂鬱及自殺的念頭。



領導這項研究的甘維許(James Gangwisch)說:「研究結果與睡眠不足是意志消沉的風險因素的理論一致。睡眠不足加上其他風險與保護因素,透過多種可能的因果途徑,產生這種情緒失調。」



甘維許發表在「睡眠」(Sleep)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表示:「因此,足夠且有品質的睡眠可能成為預防、或治療憂鬱的方法。」



此份報告對1萬5659名左右高中及大學生的夜間習慣進行研究,發現習慣晚上12點後就寢的學生和10點前上床的學生相較,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24%。



研究表示,夜貓子產生自殺的念頭也高出20%。(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最近國際知名的睡眠期刊登出的研究結果顯示:早睡可以減少憂鬱的發生率,十點前就寢的人,比十二點上床就寢的人易患憂鬱症的風險足足少了近四分之一(24%),而夜貓子叫一般人產生自殺的念頭也高出了五分之一。相關的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7679


在電燈發明之前其實比較沒有早睡的問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人類幾萬年下來的正常生理時鐘而言,是比較適當且健康的,然而在愛迪生發明電燈以後,這一百年左右,人類原本規律的作息開始被打亂,相關的健康問題漸漸浮上檯面。


幾個月前,我曾應邀到教育電台接受訪問,討論注意力不足過動的成因及非藥物改善,當時一起接受訪問的還有一位輔仁大學的體育系廖老師,他把自己寫的書拿到電台現場作分享,書名就叫早睡。他認為早睡是許多疾病或者身體功能異常的解決之道,向他小時候就有嚴重的過敏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傾向,但藉由大量的運動及早睡,把自己的狀況調整過來。此外,他中年也曾有嚴重的身體危機,同樣是藉由早睡及相關的飲食調整來改善。因此他到處演講,倡導早睡的重要性及相關益處。擔心功課寫不完或者需在白天之外繼續工作的人,他建議早起來做。以先進國家德國來說,到了九點,不管廣播或者電視,都會提醒小孩要上床睡覺,我記得小的時候,電視台在九點左右也會作類似的宣導,提醒小朋友早點上床睡覺。不過現在本地的電視台及廣播電台,幾乎都沒有這樣做,因此更多人忽略早睡的重要性。此外,他也建議大家,應該加強抗地心引力的運動,現在的運動多以下半身為主,相對來說,上半身的鍛鍊往往不足,他建議大家應該多利用單槓的引體向上來增加運動量,同時也能幫助睡眠。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您的生活中哪個領域是你不能勝任的呢?


它們一直給你帶來麻煩和困擾嗎?


完全使用密集教你生活得更容易更輕鬆。


請來電預約報名並記得邀請你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參加!


99/01/15  兩性關係


如何開始兩性關係?


如何找對你的另一半


你嫁錯人或娶錯人了嗎?


如何修復破裂的男女感情?


如何愛情久久?


99/01/22  自我分析


你有多認識你自己?


如何提升覺察力和能力?


你有多處在當下?


過去的不愉快記憶一直影響你嗎?


情緒和健康及財富的關係?


99/01/29  工作的問題


你在做你喜歡的工作嗎?


如何增進工作效率?


 如何擺脫工作後的精疲力竭?


 如何把工作當遊戲看待---樂在工作?


99/02/05  幫助是有可能的嗎?


 為什麼有些人沒辦法接受幫助?


 小孩叛逆跟幫助有關係?


 你想幫助誰?


主辦單位:光能身心診所      


講師:心方位諮商顧問有限公司  林婉璇


時間:99/1/151/221/292/5 週五晚上7點~8點半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11F3(東方大廈)(捷運復興站2號出口)


預約電話:(02)2721-43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流感傳染力 不如以往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1/01 04:11



〔編譯羅彥傑/綜合三十一日外電報導〕兩項新流感的最新研究顯示,H1N1新型流感的感染力不如過去曾引發全球大流行的其他新病毒,而且大多數得到新流感者,都沒有出現嚴重症狀或甚至無症狀。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專家的新研究顯示,如果家裡有人得了新流感,你罹病的機率大約是八分之一,不過兒童的機率是成人的兩倍。該研究成果十二月三十一日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自從新流感病毒於二○○九年四月間首次被人發現以來,估計六分之一的美國人得過新流感,約六成新流感病例發生在兒童身上。研究人員研究全美各地二百一十六名新流感病患(半數是兒童)及和其共同生活的六百人的感染模式,發現這六百人中,共七十八人出現呼吸道疾病,被研究人員假定為新流感,比率為十三%。然而,十%的患者出現的症狀比較接近流感。



此比率不如一九五七年與一九六八年的流感大流行「傳染」率,當時家屬感染率為十四%至二十%。



另外,根據法國艾克思—馬賽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每發生一件新流感導致高燒與全身性肌肉疼痛的病例,就可能有另外四件病例未出現嚴重症狀。



傅達仁得新流感 疾管局:疫苗非100%有效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2/31 20:55



(中央社記者蕭保祥、陳清芳台北31日電)資深體育人傅達仁打新流感疫苗後的第17天得新流感,質疑疫苗效用。衛生署疾管局說,沒有100%有效的疫苗,且近3成的人因體質之故,接種疫苗也不易有抗體。



傅達仁在醫院接受訪問表示,12月14日接受新流感疫苗接種,一般來說2周後產生抗體;今天因感到身體不舒服,決定到醫院檢查,結果篩檢出是新流感。



傅達仁認為,「這疫苗絕對不是100%安全,打了還是沒有用,政府應該要再檢測。」他並說,自己沒發燒卻得新流感,建議民眾若有感冒症狀,應進行篩檢。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全世界都沒有100%有效的疫苗。人體試驗結果顯示,7成多的人在接種後會產生抗體,換言之,近3成的人因為體質之故,接種疫苗也不易有抗體,所以還是做好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



周志浩說,冬天是多種流感病毒的流行,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不能預防季節性流感病毒;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無法預防H1N1新型流感病毒。至於流感快篩試劑,可同時檢測是否感染新流感和季節流感,但無法細分是感染哪一種。981231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跟過去大規模的流感疫情相比,新流感的感染能力比較差跟以往的14%及20%相比,機率的確明顯低很多。而且大多數得到新流感的患者,並無出現嚴重的感冒症狀(也就是說很多人可能得過新流感了,但自己並不清楚,因為症狀並不明顯。)研究的報告也提告,八成感染的人不會出現明顯的感冒症狀,兩成的人會出現全身肌肉酸痛及高燒等等症狀。該研究也提出:家中有人得到新流感,得到新流感的機率是八分之一,但兒童罹患率是大人的兩倍,因此小孩的感染率明顯比大人高。


最近國內有知名的媒體人出現打了新流感疫苗,卻在疫苗注射後十七天發現被感染了新流感,引發當事人質疑疫苗到底有無實際預防效果。疾管局也公開發表聲明,承認打疫苗產生抗體的機率只有七成,換句話說有近三成的人打了也是白打,這方面的資訊,衛生主管當局過去從未公開承認或者說明按理說,人體試驗儘管數量不足,但疫苗注射的經驗值早在新流感爆發之前就已確立(有其他流感疫苗的實驗)。


對照英國最新發表的醫學統計研究與最近疾管局的聲明,到底要不要打疫苗,大家可以根據這些客觀的數據來評估相關罹患機率、嚴重度與健康風險,再決定要如何幫助身體安渡新流感的衝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年前偷養樂多 童長大道歉還6千

 

TVBS 更新日期:2009/12/30 11:52 侯力元

新竹一家老字號餅店,老闆在耶誕節當天,收到一份神秘信件,信裡面說,她是20多年前的小女生,趁機偷了餅店外面冰箱的3瓶養樂多,多年來,她一直耿耿於懷,現在終於鼓起勇氣,寫了道歉信,還附上6千元,賠償老闆損失,讓老闆很感動,他接受道歉,但這6千元希望能還給她,如果真的找不到人,老闆打算再加碼,捐給慈善機構。

記者:「妳有看過這個女孩子嗎?」餅店老闆:「…。」

新竹一家糕餅店的老闆,拿著自己印的傳單,大街小巷的發送,就是為了找到傳單上這位聖誕節的天使。

餅店老闆(唸書信內容):「我竟然沒有付帳,拿了幾瓶養樂多就跑了,真的很對不起,請你一定要原諒,當時幼小無知的小女孩。」

20多年前,自稱是「雨果」的女生,趁亂偷了在餅店外賣的幾瓶養樂多,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終於鼓起勇氣,寫下這封給老闆的道歉信,還附上6千元,要賠償老闆的損失。餅店老闆:「我會把她抱起來,真的,我們很感動,當我自己的女兒來看待。」

對雨果知錯能改的勇氣,和掛念多年的心意,老闆很感動,還希望能給她一個鼓勵的擁抱,但找遍附近,都找不到這位身材苗條、留長髮的女生。餅店老闆娘:「照我現在推測,20幾年前,那應該是竹仁國小的學生。」

老闆娘說,以前的小學生放學後,都喜歡來店裡買麵包飲料,或許當初的雨果也是其中之一,老闆希望能找到她把錢退回,如果真的找不到人,老闆願意加碼成1萬2千元,捐給慈善機構,把這份意外的聖誕禮物,送給更多人。



最近國內有一則溫馨感人的故事:有人二十年前偷了幾瓶養樂多,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最近終於鼓起勇氣寫信向老闆認錯,並附上六千元賠償老闆的損失。上次我把一個英國婦人的故事提出來供大家參考,如果錯過的話可以再參考我之前的文章作個比對: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238&prev=15575&next=15118&l=f&fid=34


這兩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餅店的的老闆很難想像有人會因為二十年前偷了幾瓶養樂多而特別寫信道歉,並附上六千元來賠償老闆的損失。對老闆而言,老闆應該早已忘記被偷的那幾瓶養樂多,但對偷的人而言,內可是烙在心中多年的陰影,如果當事人住在附近可能每經過一次老闆店門口一次,就會提醒自己之前偷了幾瓶養樂多沒付錢而感到不安。六千塊除了真正賠償老闆的損失外,多出來的金錢是換回這二十年的不安,不管那是多小的事件,對當事人的品格而言,那就是大事。老闆可能不知道,六千塊其實不多,因為這筆錢可以一舉消除二十年來的不安,對當事人而言相當值得。


人們在面對自己的非品格行為,如果面對能力夠得話,常會發現,當初自己在之前做的非品格事件,往往當時感覺好像只是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但後來卻變成障礙自己的大石頭,從以上的例子可以很清楚看到。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倒覺得換成舉頭三尺有品格也蠻貼切的,在此提出來讓大家參考。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像劇「直系親屬不能輸血」? 確有根據


TVBS 更新日期:2009/12/29 12:31 王詩雅







最近當紅的偶像劇裡,童星小小彬在戲中意外受傷,送醫後要輸血急救,但戲裡面醫師說了兩次「直系血親不能輸血」,引發戲迷熱烈討論,因為健康教育課本裡,不是教大家輸血人選裡就是直系血親最適合嗎?這戲是不是演錯了?不過醫生說,有2%的家庭,因為基因組合特別,一輸血反而會致命,所以劇情是有科學根據不是瞎矇。



「下一站幸福」片段:「曉樂,曉樂,流血了。」


戲裡的小小彬受了傷,飾演爸爸的吳建豪要輸血給親生骨肉,但醫生卻這麼說。「下一站幸福」片段:「我是O型血,我可以輸血給曉樂。」「下一站幸福」片段:「但『直系血親不能輸血給自己的小孩』,但是大部份不知道這個原理,可是這麼做可能會有併發症或後遺症。」


這段編劇有科學根據嗎?演出之後,引發戲迷熱烈討論,有人說接受過自己爸爸的輸血也沒事,懷疑偶像劇亂演,但醫生說,有2%的家庭,接受親子或手足的血液反而致命。


婦產科醫師尹長生:「大家以為輸血只是輸血,但是裡面有淋巴球,輸進來淋巴球在體內沒有死掉,它會繼續增生變成一種武器對抗自己。」


難道以前老師都教錯了嗎?像劇情裡小小彬B型血,O型、B型血都能接受,但因為基因組合的特別,這類民眾會引發「移植物抗宿主」的嚴重疾病,就像一記回馬槍,死亡率非常高。


所以偶像劇演對了,但也有電視劇,教了錯誤的醫藥常識。天下父母心片段:「有慧,我拜託妳,我真的不能失去妳。」


CPR怎麼能壓脖子?演員可能是避免觸碰胸部的敏感部位,但很可能給了觀眾錯誤的急救常識,誤導認真的戲迷。



輸血在醫療行為中常見,在此介紹一些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讓大家瞭解。輸血,一般最怕就是血源血型和患者血型不一致就會發生溶血反應,導致患者死亡。在最常見的ABO血型系統中,如果血型不配就會導致受血者發生溶血反應。溶血反應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早些時候認為O型血是萬能血型,但是臨床上發現如果輸血過快也可發生溶血反應,因此除非在特別緊急情況下才考慮異型受血。一般在有血醫療方法實施之前都要進行嚴格的配型實驗保障患者安全。


在輸血過程中,溶血反應常見的症狀為發冷、頭痛、背痛、呼吸困難、發紺、胸痛、心跳過快及低血壓等等。因此,周邊的人接受輸血時如出現這些反應,務必馬上通知醫護人員前來處理。


因輸血引發的細菌感染並不多見,當然如果發生的話,會導致敗血症的危險,在2002年有一篇研究統計發現:血小板輸血出現的細菌感染的機會為50000分之一,紅血球輸血為500000分之一,機會的確不高。但說到病毒感染,尤其是肝炎或者是愛滋病毒(HIV)的感染,在2006年美國有大規模的研究發現,B型肝炎經輸血感染的比例為250000分之一,至於型肝炎或者HIV的感染率為200000分之一,這些數字也許看似不高,但如果跟垂直感染(胎兒經由母體被感染)的機會相比,輸血感染肝炎或者HIV的比例高很多。


輸血反應中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即輸血導致的急性肺部傷害(Tranfusion-associ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相關症狀甚至有發燒、肺水腫甚至低血壓等等。這些症狀從輕微到致命的危險性都有可能發生,這類情形發生的比例為2000分之一,但大部分的患者在96小時之內就會恢復,死亡率不到10%。TRALI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目前專家都比較懷疑是受血者本身對輸血者的HLA抗體的免疫反應影響所致,類似移植物抗宿主的狀況所衍生。


其他的危險諸如輸血量過多、鐵質過多、移植物抗宿主的相關疾病,過敏性反應(因為抗體IgA缺乏所致),都是輸血可能引發的副作用,移植物抗宿主的狀況多發生在先天免疫缺失、後天免疫不全(例如愛滋病)或者本身有惡性腫瘤的狀況,比較有機會發生。總之提醒大家,即便是血型相符,做過配型比對沒問題,也不能確保輸血就是完全沒有風險的。


直系血親輸血,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偶像劇提到的直系血親不能輸血,我覺得若能加上當事人本身有先天免疫缺失問題,應該會更具專業說服力。


對輸血相關的不良反應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考更完整的原文資料:


http://www.merck.com/mmpe/sec11/ch146/ch146e.html#sec11-ch146-ch146d-11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女性愛喝酒 日研究:得乳癌機率大


華視 更新日期:2009/12/27 22:16







也是要提醒女性朋友要注意,尤其是愛喝酒的人,日本研究報告指出,天天喝酒,得乳癌的機率比不喝酒女性高出1.75倍。因為酒精裡的乙醛,會破壞免疫系統。



啤酒一口呼搭,小心這樣喝,得乳癌的機會大增!年終尾牙的餐會,酒量好的女生。葡萄酒、啤酒,拼命乾杯盡情狂歡,這種喝法對身體,傷很大。根據日本調查。每個禮拜喝超過7瓶大啤酒、14杯的葡萄酒,或是1.26公升的清酒,得乳癌的機會比不喝的女性高出1.75倍。完全不喝酒的女性,每100人不到一人罹患乳癌,愛喝酒的女性每100人有2.1人得乳癌,醫生認為是酒精裏的乙醛作怪。日本這份研究報告。癲覆喝酒養身的觀念,貪杯的女性朋友聽了怕怕,酒喝多了增加罹患乳癌機率,提醒您,喝酒助興之前,恐怕要多想想,健康畢竟是無價。(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912/200912270375721.html


 



過去關於酒精的研究發現,長期喝酒容易引發的身體問題包含:肝硬化、胰臟炎、癲癇發作、多發性神經炎、酒精性痴呆、心臟疾病、癌症發生率提高、營養缺乏、因酒精引發之意外死亡、少數會產生認知功能問題。根據研究統計,大約有10%的癡呆症,與酒精引發或相關疾患有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08-07/econ-ma070808.php


在身心健康的議題上,影響更為明顯,例如焦慮及憂鬱的困擾,在四分之一的酒精經常使用合併有明顯精神困擾的人都可以發現。一些嚴重的精神病症狀,也有機會,器質性腦症更是常見。恐慌也頗常見,發生在酒精戒斷時期的症狀往往更嚴重。相關研究資料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346485


長期固定飲酒的人,容易出現合併自殺的狀況,研究也發現青少年的自殺中,四分之一的個案有酒精濫用問題。女性的酒量,往往還勝過男性,主要是因為女性體內的處理酒精的處理酶比男性還活躍,但即便如此,日本最近研究統計發現:女性有長期喝酒問題的人,乳癌發生率仍然較一般沒有飲酒的人明顯高出1.75倍。


想知道自己喝酒問題到底嚴不嚴重,可以參考一些問卷:


酒癮問題自填式篩檢問卷 (The Chinese CAGE, C-CAGE)

是 否

□ □ 1.你曾經不想喝太多, 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過量嗎?
□ □ 2.有家人或朋友為了你好而勸你少喝嗎?
□ □ 3.對於你喝酒這件事, 你會覺得不好或是感到愧疚(不應該)嗎?
□ □ 4.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之前, 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


※若您在上述有任何二題以上打勾”是”的話,建議您儘快請教醫護人員,並甚至到醫療院所做更進一步的評估,甚或治療,避免酒精帶來的潛在危害哦!

以下是另一份可以協助評估酒精使用狀況之量表,協助您配合上述量表對自身飲酒更進一步的評估及了解。

簡短版密西根酒癮評估量表 (Brief Michigan Alcoholism Screening Test)

以下題目請就您目前的狀況回答是或否:

1.你覺得您自己是不是一個適量的飲酒者嗎?

2.您的親人及朋友認為您是適當的飲酒者嗎?

3.您是否曾參與戒酒的治療團體或一般戒酒團體?

4.您是否曾因為喝酒的關係而失去朋友或者男朋友/女朋友?

5.您是否曾因喝酒而惹來麻煩?請詳述:

6.您是否曾因喝酒而忽略了您應盡的義務、您的家庭,或者您的工作,且超過兩天以上?

7.您是否曾在喝很多酒後出現嚴重顫抖、精神錯亂、聽到聲音,或者看到一些並不存在的東西?

8.您是否曾因喝酒的關係,而尋求他人的協助?

9.您是否曾因喝酒而住院?

10.您是否曾因酒後駕車或酒醉駕車而遭警察攔劫或逮捕?

※以上題目答『是』低於3題者,目前尚未有酒癮相關問題呈現,仍請注意您的飲酒量;

※以上題目答『是』多於3題但少於5題者,可能有酒癮的問題,建議您留意飲酒習慣或可尋求醫療諮詢;

※以上題目答『是』高於5題者,為酒精成癮者,應盡速尋求醫療協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2年9月號 第三十卷 第9期


Medicine Today    Vol.30     No.9














為藥瘋狂(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文/張天鈞



.作  者:Peter Breggin、David Cohen
.出版公司:新新聞文化
.頁  數:253頁
.本書出版於2002年6月



     在我們平日行醫當中,經過問診、檢查、下診斷後,若需手術,我們會轉給外科。若只需給藥,我們就會開處方,請病人去藥局拿藥。如果只需觀察就好,就會幫病人預約回診的時間。
  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做「為藥瘋狂」,卻大大顛覆了我們一般的想法。因為我們都認為藥物的開發進展神速,在精神科的領域亦復如此,當病人有了疾病和症狀,我們很自然的就會開藥給病人。例如病人緊張焦慮,我們會開Lexotan、Ativan,當病人失眠時,我們會開Imovane、Stilnox等等。當然我們會先排除例如病人是否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毛病。
  過去憂鬱症的病人若要開藥,健保規定必須在精神科診斷確定授權後,其他科在6個月內也可以開相同的處方,最近更開放給各科醫師,只要診斷符合憂鬱症,就可以直接開藥給病人。可是在「為藥瘋狂」這本書中,我們卻看到作者強烈的反對隨隨便便就給病人吃精神治療藥物,甚至在書的開頭就是這樣寫的:「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
  作者彼得‧布利金畢業於哈佛醫學院,曾任麻省精神保健中心及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學中心住院醫師,國家精神保健院顧問,並於哈佛醫學院、華盛頓精神病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校講學。它是1970年代初期國際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研究中心創辦人,目的為對抗勢力日益擴張的生物精神病學界,其理念是不依靠藥物來幫助有精神問題的人們。此機構也發行「合倫理之人性科學與醫療管理」期刊,而他則擔任總編輯。另一位作者大衛‧柯翰,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專攻社會福利,他現任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及上述期刊之資深主編。
  作者認為精神治療藥物遠比許多消費者,甚至是醫師所想像的還要危險。所有這些藥物可能會造成許多嚴重而致命的有害副作用。其中大多數還會造成戒斷的困難,如情緒和生理的痛苦。有些藥物會造成強烈的身體依賴性,並導致危及生命的戒斷困難。
  其主要論點是我們對大腦的瞭解並不是那麼清楚,作者認為大腦由數以兆計的腦細胞連結,是藉由上百種化學訊息物質(神經傳導素)來傳遞,如荷爾蒙、蛋白質、鈉離子等微小離子和其他物質等。然而我們對這些化學訊息物質卻只有些微瞭解,對它們如何連結起來運作讓大腦產生功能則是一無所知。
  此外在精神治療藥物的研究,也缺乏深厚的科學基礎。對精神治療藥物作用的理解,常只是來自觀察動物大腦組織在試管中的生化反應,至於對大腦的全盤影響並不瞭解。而精神治療藥物的作用根據是利用藥物來矯正某種精神疾病的生化失調,但作者認為關於生化失調的所有論述,基本上純屬臆測,而將精神治療藥物注入大腦,雖然是懷著改善其功能的期望,但事實上是在擾亂它的運作。
  以百憂解為例,它會抑制血清的化學訊息傳導素在突觸間的消耗,而造成血清素系統的過度活化。大腦一開始的反應是停止血清素的釋放,接著則是開始減少能夠回應血清素的接受器數目,結果是產生劇烈的生化失調,而不是矯正生化失調,而且還可能造成大腦功能的永久性損傷。
  雖然如此,近年來,精神治療藥物的使用量暴增,在今日的醫療環境(特別是台灣的健保制度下),醫師可能只花幾分鐘的時間評估狀況,然後就處方抗憂鬱劑或鎮定劑。作者要強調的是開始容易,但要戒斷可能就很困難。而更糟糕的是剛開始的確有效,隨後產生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煩。

  作者舉clonazepam為例,病人告訴醫生失眠,於是醫生處方鎮定劑clonazepam讓她每晚就寢前服用。頭幾天,的確睡的比較好,但數週後病人卻變得難以入睡,而且早上醒來時,神經過敏與緊張愈來愈嚴重,但醫師沒有向她解釋這是戒除clonazepam的反彈焦慮,反而因焦慮又開始給她每天服用Xanax 三次,更糟糕的是有時在兩劑藥物之間會有恐慌發作。
  在服用精神治療藥物時,作者認為遲早都會發現在自己身上出現下列心智異常: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衰退、神智混亂或迷失方向,思考遲緩或簡化、對壓力過度反應、暴躁易怒或攻擊性增加、睡眠困難、情緒遲鈍、麻木、疲勞、無精打采、抑鬱、想像力與創造力減弱、自我觀察、自我瞭解或自我意識降低、覺得脫離自我或脫離同伴。個性改變、情緒不穩定、焦慮、欣快與狂躁、神經系統的問題(包括抽筋與痙攣)、戒斷反應與反彈作用。
  作者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有所批評,他們認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不表示就是安全或更有效的,因為接受審核的精神治療藥物,試驗期間通常僅維持4到6週,所以審核通過的藥物不排除日後可能發生嚴重、甚至威脅生命的副作用危險。此外,有害的副作用必須仰賴自動寄來的報告,因此有害的副作用可能沒有報導出來。
  至於媒體,常常傾向於推薦正在發表的藥物,而忽略其危險性,此外由於食品藥物管理局放寬了製藥公司直接對大眾宣傳的限制,結果造成報章雜誌以及電視的藥品廣告遽增。此外藥廠提供資金協助醫學教育和科學計畫,所以醫師會具有推銷製藥公司產品的傾向。
  作者認為心理治療使人變得比較堅強、自主,較能以理性的方式面對情緒問題,讓生活變得更好、更充實。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跨國研究,相對於以獨立小家庭為主的西方國家,在大家庭為主的文化中,心智嚴重失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高比例可以完全康復。可悲的是,這項研究同時也顯示運用藥物的現代精神病學療法,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反而有負面影響。當人陷入情緒危機,心靈極為痛苦時,效果最強大的療法是由另一個人或另一個團體營造安全環境,建立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對病患付出關愛。
  因此,作者利用一半的篇幅來說明如何規劃戒斷過程和停止服用精神治療藥物。戒斷藥物最好有其他人共同支持,而有過相同經驗的顧問或自助團體的成員比起家人與朋友,更能提供最大的支持。
  半衰期較短的藥物較容易造成劇烈的戒斷症狀,而戒斷反應的嚴重程度也會因服用藥物的時間長短,以及每日基本藥量的多寡而改變。一般而言,服用高劑量和服用藥物數月或數年之久的人較不易戒斷。
  至於戒藥的方法,一般以每隔7到10天減少10%的速度逐漸減少劑量。如果服用藥物超過一種,則若是用A藥來抵銷B藥的副作用,那大概要先戒斷B藥。例如用安眠藥來抵消百憂解造成的失眠症,那就要先戒斷百憂解,而像Valium這種benzodiazepine類的鎮定藥,常要選擇最後戒斷。
  在戒斷過程中,適度而安全的運動,也要有充分的休息,別依賴咖啡來保持清醒,此外也可練習放鬆與減輕壓力的方法。而最重要的是,戒斷藥物時別把自己逼到絕境,例如,當戒斷藥物引發出乎意料之外的嚴重反應時,可以回復到原來的劑量,然後再以更緩慢的步調繼續下去。至於若藥物是一天多次服用,則優先考慮戒斷會造成最大副作用的那一劑,但保留對你幫助最大的那一劑,例如失眠症,則晚上的劑量最後再戒斷。
  作者雖然強調使用精神治療藥物的壞處,但他並非不要讓這些病人接受治療,他們強調心理治療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章,作者強調心理建設,例如慶幸自己還活著,找一位為你們兩位都活著感到歡欣的人。也不要用藥物解決痛苦的感覺,要欣然接受它,把它當成是生命的徵兆,這樣可以以讓你用更光明的觀點來看待這些情緒,並把無助的痛苦轉換成正面的力量。
  幾乎所有生命中的美好事物都是因為人們是如此地互相依賴而產生,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們就受到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所影響。而當面對和瞭解最深層的恐懼,進而克服它時,將會找到自信,發現自己戰勝了似乎是不可能的威脅,並且達到心理與精神轉變的新境界。
  總之,這一本書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精神疾病或症狀的處理,也提供給醫者異於一般常規的思考方式,值得一讀。
 


本文取自「當代醫學」月刊92年9月號第359期759~761頁)



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資料來源:http://www.medtoday.com.tw/35919.htm


 



很高興看到國內為人所景仰,知名的內科教授專文撰寫推薦為藥瘋狂這本書。很遺憾地,為藥瘋狂這本書在國內已經絕版(暫時),作者有兩位,Peter Breggin本身是精神科教授,另一位David Cohen是社工系的教授,為藥瘋狂的副標題為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也就是你的藥物可能就是你的問題。這本書詳細說明服用精神科藥物可能引發的副作用,甚至包含如何戒斷精神科藥物的說明及作法(在本書的第七到第九章),這些寶貴的資料對對專業人員來說,可能還尚且陌生,何況是一般大眾?


目前美國醫療的相關法令已經規範:開立任何藥物給患者之前,必須詳細說明該藥物可能引發的相關副作用,若患者同意,才能讓開藥患者服用,若醫師未善盡告知之責,患者因此引發副作用的話,開藥的醫師不僅違法,還必須負擔鉅額的賠償。像這樣嚴謹的作法 ,國內還付之闕如,因此若有人服用藥物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往往求助無門,甚至還以為是自己的病情惡化,讓病況的恢復越來越複雜。本書的內容正是在提醒大家正視這些現象及瞭解相關的因應之道。


據我所知,國內仍有少數的庫存,網路也可以有簡體版本可購得,因此在台灣的市面買不到的話,不必太灰心,可以循一些訂購管道來取得,英文程度好的可以向國外的網路書店直接訂購。有任何精神用藥或者戒斷問題,也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