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30分鐘得腦瘤風險增加40%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6/01 16:55



世衛組織今天首次明確把手機因素做為罹患腦瘤的可能因素之一。世衛表示,根據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顯示,每天使用30分鐘手機的人,罹患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了40%,神經膠質瘤是腦瘤的一種。因此建議民眾應儘量使用桌上電話等非手持的通話工具,或是利用簡訊進行溝通。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邀請了來自14個國家、31名科學家組成專家小組會議,在經過一週的論證後表示,使用行動電話可能構成致癌風險。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包括手機在內的無線通訊設備所產生的電磁波可能致癌,因此有必要對使用手機和罹患癌症風險的關連進行密切追蹤。



世衛專家已將手機歸為2B級致癌物,使用手機和吸入汽車廢氣、DDT、鉛、福馬林等同樣有致癌風險。過去世衛組織曾表示,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手機使用同癌症有關聯。



目前全球行動電話的用戶數量已達50億,加上社群網站與智慧型手機的多元應用,用戶不斷增加使用時間,甚至養成依賴心理,也就是手機恐慌症。



手機是近二十年開始出現的科技新產物,對於手機使用的研究一直有各種不同結果的報告,然而對人體來說,手機的使用的影響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就出現問題,早在2005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便提醒人們手機使用對身體檢康可能造成的風險:許多人對手機的基地台感到恐懼不已,但是近距離使用手機所暴露的電磁場強度是基地台1000倍以上,儘管當時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研究結果,但已經提醒致癌的可能性:


http://www.who.int/features/qa/30/en/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邀集來自於14個國家,31位專家經過密集的一週聽證與討論,證實長期(研究定義為十年)每天使用手機超過30分鐘,將使腦部的神經膠質瘤的風險提高40%。因此把手機的使用列為致癌因子: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Classifies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 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www.iarc.fr/en/media-centre/pr/2011/pdfs/pr208_E.pdf. Retrieved 2011-05-31.


對大腦來說,手機的訊號就像是微波一樣,每天把微波拿來讓大腦接觸,長期下來,的確是一項不利於健康的因子,2009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長期使用下來,經常拿來使用接聽的這一側,不只是腦瘤,還有唾液腺腫瘤的風險都會加倍:


Khurana, VG; Teo C, Kundi M, Hardell L, Carlberg M. "Cell phones and brain tumors: A review including the long term epidemiologic data". Surgical Neurology 72 (3): 205–21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28536


因此,減少近距離使用手機的機會、縮短手機使用時間及使用低功率的手機都可以直接降低相關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塑化劑風波,重新認識環境荷爾蒙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日期:2011/06/01 05:00 賴品瑀






dehp

作者:詹嘉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在昱伸香料公司出售含違法塑化劑DEHP的起雲劑事件爆發前,環境荷爾蒙早已全面入侵你我生活,舉凡食衣住行育樂、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難逃其魔掌,雖然不時會有專家報告指出某某產品含有危害健康的化學添加物,但每當過了媒體浪頭,這些隱形殺手就又安穩地躲匿起來,廠商繼續製造,健忘的讀者/消費者繼續從超市、超商貨架取下商品,放進購物推車中。而這次引發軒然大波的塑化劑,只是環境荷爾蒙的其中一類。究竟環境荷爾蒙是什麼?對生態環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威脅?為什麼我們必須嚴陣以待?



環境荷爾蒙以假亂真 生態、人體皆受害



環境荷爾蒙又稱「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簡稱EDS)」,一些人造化學物質污染環境後,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體(或其他生物體內)。它可模擬我們體內的天然荷爾蒙,進而影響我們基本的生理調節機能,例如:模仿人體荷爾蒙的作用(如女性動情激素)、改變體內分泌荷爾蒙的濃度 、改變體內分泌荷爾蒙活性物的濃度,改變生育能力。



環境荷爾蒙對人體或野生動物之影響,會隨年紀或性別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對胎兒和新生兒影響最鉅。在胎兒發育階段,其將影響生殖系統發育及動物性別表現,亦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展,造成孩童學習能力低落、無法集中注意力等問題。對成年個體而言,環境荷爾蒙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引發甲狀腺癌,亦會影響男性或女性生育能力,增加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機率(http://e-info.org.tw/node/27818)。



常見的環境荷爾蒙有:



1. 戴奧辛(Dioxins)



又稱「世紀之毒」,主要來源為製造工業化學藥品時的副產品、或透過燃燒廢五金、電纜、輪胎塑膠袋、垃圾等產生,而除草劑、發電廠、造紙業、水泥業、焚化處理設施、車輛廢氣、火災等也會製造戴奧辛毒氣。



其特色為無色、無味、耐酸鹼、抗熱,難溶於水且可燃性低,但具脂溶性,故易溶解、累積在生物體的脂肪組織中。因此一旦形成,只會不停累積,透過生物鏈進到人體內後,幾乎難以排除,同樣地,也幾乎無法於自然環境中分解。



對人體可能造成致癌、破壞免疫系統、干擾內分泌、影響生殖能力,與造成幼兒生長與學習遲緩等傷害。引發社會關注的重大新聞事件如2000年台鹼安順廠污染事件(http://e-info.org.tw/node/37122)、2005年彰化線西鄉毒鴨蛋事件(http://e-info.org.tw/node/2638)、南極企鵝體內殘留超標戴奧辛(http://e-info.org.tw/node/67038)等。



2. 二氯雙苯三氯乙烷 (Dichloro Diphenyl Trichoroethane,DDT)



中譯名為「滴滴涕」,為有效的殺蟲劑和著名的合成農藥。20世紀上半葉大量運用於防止農業病蟲害,減輕瘧疾、傷寒等蚊蠅傳播的疾病危害。但1960年代,瑞秋.卡森所著《寂靜的春天》一書,喚醒了公眾對化學毒物的危機意識,而科學家發現DDT與戴奧辛一樣,在環境中非常難分解,其蓄積於動物脂肪內,對鳥類、魚類危害甚深,如美國國鳥白頭海鵰幾乎因此而滅絕。



從1970年代後,多數國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產和使用DDT,但因價格便宜,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仍為了對抗瘧疾等蚊蟲傳染病,至今仍在使用DDT(http://e-info.org.tw/node/14327)。



3. 多溴聯苯醚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



多溴聯苯醚(PBDEs)多作為阻燃劑,廣泛地運用於各種民生用品、建築材料及電子產品上,包括建材、電器、家具、汽車、飛機、塑料、聚氨酯泡沫,和紡織品等。多溴聯苯醚類物質也具高脂溶、低揮發性,不易代謝。已有文獻指出,由於多溴聯苯醚與甲狀腺素之化學結構相似,可能會使人體甲狀腺內分泌失去平衡。



今年(2011)5月,斯德哥爾摩公約會議中,多溴聯苯醚的禁用與否也成為討論議題之一,台灣雖已將其列為毒性化學物質,但仍准許作為阻燃劑使用。(http://e-info.org.tw/node/66402)



4. 雙酚A(Bisphenol A)



即酚甲烷(Bisphenol A,BPA),在塑膠製品的製造過程中,添加雙酚A可以使產品具有質輕且不易碎的特性。從1923年由德國ALBERT公司開始工業化生產至今,已廣泛運用於製造嬰兒奶瓶、兒童玩具、塑膠水壺水杯、微波食品容器、罐頭內層附膜(環氧樹脂)、補牙填充劑等生活日用品,甚至連手機、iPod中都含有雙酚A。



雙酚A最大的問題在於材質本身會釋出有毒素物質,某些高效清潔劑會把聚碳酸酯中的雙酚A溶出來,當容器表面刮傷時,雙酚A會因此溶進食物裡。而尿液中雙酚A濃度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濃度低者的3倍,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將近2.5倍;除此之外,雙酚A還可能導致兒童大腦及荷爾蒙系統出現發育上的問題。



加拿大於2011年全面禁用雙酚A(http://e-info.org.tw/node/63176)、而歐盟及中國則分別於2011年6月及9月,禁止銷售雙酚A奶瓶。台灣方面,環保署雖在2009年7月將雙酚A公告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但截至目前為止並未採取任何禁止措施。



5. 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



多氯聯苯耐熱性及電絕緣性能良好、化學性質穩定、不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及脂肪,常用作加熱或冷卻時的熱載體、電容器及變壓器內的絕緣材料,也常作為塗料及溶劑使用,應用範圍很廣。其易致癌,常累積於脂肪組織,造成腦部、皮膚及內臟疾病,並影響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1979年,台灣發生多氯聯苯毒油事件,震驚社會(http://e-info.org.tw/node/19296)。



6. 鄰苯二甲酸鹽(Phthalates)



即此次塑化劑污染事件主角DEHP,添加塑化劑可以使其物理性質變為較為柔軟,易於加工。依使用功能、環境不同,製造成擁有各種韌性的軟硬度、光澤的成品,其中愈軟的塑膠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劑愈多,如保鮮膜、塑膠袋等,而香水、指甲油等化粧品,也常以鄰苯二甲酸酯類作為定香劑。目前環保署將DEHP列管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



DEHP的可怕之處在於?



它是目前使用最為普遍的塑化物,不少民眾以為塑膠袋、保鮮膜、塑膠碗盤,只要不裝熱湯、熱食就不會溶出有害物質,事實上,因為DEHP屬親脂性物質,只要碰到油脂就容易溶出。



雖塑膠製品中的DEHP釋放至環境中所含濃度並不高,但在自然界分解機制所需時間可能長達數年,再經由食物鏈濃縮,人體無意間所攝入的濃度,就比環境中高出很多倍。其生物毒性主要屬雌激素與抗雄激素活性,會造成內分泌失調,阻害生物體生殖機能,包括生殖率降低、流產、天生缺陷、異常的精子數、睪丸損害,還會引發惡性腫瘤、造成畸形兒等。



塑化劑大軍壓境,如何因應?



這次塑化劑污染危機再次讓我們瞭解環境荷爾蒙的可怕,而面對生活周遭滿是塑化製品的四面楚歌之境,我們又該如何自保?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林杰樑教授提出幾點建議,謹列出如下,供讀者參考:



1、衛生主管單位請速訂定食物容器、塑膠袋及保鮮膜的塑化劑含量。目前衛生署草案中預定限制DEHP小於1.5ppm,DBP小於1.3ppm,應儘速實施,以保障全民健康。



2、外食族請量少購買塑膠餐盒便當食用,避免加熱。如選用紙餐盒便當食用,只加溫但避免加熱,微波時間越短越好,可把規定微波時間減半。



3、微波加熱食物時,儘量避免使用保鮮膜。萬一不得以要使用保鮮膜,記得留三分之ㄧ空隙,保鮮膜距離食物最少2公分以上。



4、含有油質的食物如:肉類、剩菜、起士(Cheese)等,即使在室溫下,儘量避免以保鮮膜直接接觸。



5、任何PVC材質加熱,其塑化劑都會揮發出來,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變成家庭灰塵,可能使誘發孩童氣喘病發作。因此,常常使用吸塵器清潔屋內灰塵。



6、高油脂食物如:油炸、肥肉、家禽的皮或是內臟類食品,應避免食用,以防過度攝取經由食物鍊累積的塑化劑或其他環境賀爾蒙。



7、孕婦及孩童為塑化劑的高危險群,更要注意避免暴露任何的塑化劑。



8、孩童使用玩具避免一邊使用一邊吃東西,最好使用完再用肥皂洗手。避免使用含PVC塑膠擦(plastic eraser) 。



9、孕婦避免化妝或使用香味十足的保養品或個人清潔用品,嬰幼兒也應該避免。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DEHP) 高瞻資源計畫平台:環境荷爾蒙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3150) 高瞻資源計畫平台: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 Esters, PAEs)(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8518) 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鹽類)對健康的影響(http://www.greencross.org.tw/enviroment/DEHP.htm) 康健雜誌:平常就會吃到DEHP嗎?避開日常生活危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278



許多人並不了解環境荷爾蒙不只是塑化劑而已,在生活周遭有些已經被研究較為清楚的環境毒素對動物及人體的負面影響已被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提出種種警告,過去我在部落格也陸續討論過,以目前的複雜的生化環境,積極的保健之道絕對無法單靠防毒來達成,以下謹節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作者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提出如何幫助身體排毒的能力及幫助身體免於慢性退化疾病的重要關鍵,也就是穀光甘肽 (glutathione)的部分給大家參考:


 


有二件事情是大部分的醫生在醫學院所沒有學到的:


 



  1. 營養素與食物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2. 毒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以及排毒的重要性

 


而這二件事,卻可能是治癒疾病與恢復健康,所必須要明瞭的主要重點。


 


從十九世紀以來,總共有八萬多種的新化學物質進入我們的環境,絕大多數是未經測試的。現在,有許多是做為殺蟲劑(農藥),以「保護」我們的食物來源。而我們所接觸到的有毒物質並不僅於此。毒素無所不在從家庭的清潔用品到塑膠製造的廚具,甚至是我們的水源與空氣。


 


我們生活在毒素之海環伺的環境裡,而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這些毒素必須要為我們在21世紀所面對的各種疾病,擔負部分的責任。暴露於毒素之下,當然影響了我們大腦的健康。


我們也必須要處理人體所製造的副產品與有毒的新陳代謝廢棄物。如果我們的腎臟或肝臟無法發揮功能,這些人體製造的毒素就會讓我們生病。



維持健康與遠離疾病所需的最重要分子是什麼?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聽過?為什麼那是預防老化、癌症、心臟疾病、失智症等疾病的秘密? 為什麼那是治療從自閉症到阿茲海默症等身心疾病所不可或缺的?為什麼已有高達七萬六千份相關的醫學論文,但是我們的醫生卻不知道如何處理缺乏這種關鍵維生分子的疾病?


 


那到底是什麼?


 


所有抗氧化劑之母、主要的排毒劑、以及免疫系統大師是穀光甘肽 (glutathione),是一種既黏逆又有惡臭的硫分子 (就像腐臭的蛋或是硫磺溫泉),是硫酸鹽化連鎖反應列車的最終產物或是目的地。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塊海綿,身體用它來吸取與排除有毒分子,是身體排毒的勞役馬。


 


穀光甘肽需要在特定的維他命 (B6B12與葉酸)的輔助之下,從我們的飲食當中不斷地重建與補充, 而且只有在甲基化與硫酸鹽化週期或「反應列車」全速運行且準點的情況下才能製造。這個過程的任何中斷,都會導致毒素的累積,造成更多的自由基與氧化壓力,以及更嚴重的發炎。 


 


好消息是身體可以自行製造穀光甘肽。


 


壞消息是不良的飲食、污染、毒素、藥物、壓力、創傷、老化、感染與輻射,都會耗盡穀光甘肽。在穀光甘肽消耗殆盡的情況下,我們就很容易受到氧化壓力與自由基的影響,造成無法控制的細胞崩解,進而以發感染與癌症。


 


肝臟也會因為過度負載,無法因應製造更多穀光甘肽的需求,因此無法完全發揮排毒的功能。


 


在運用功能性醫學治療慢性病患者的十幾年來,我發現幾乎所有病情嚴重的患者,都有缺乏穀光甘肽的現象,包括沮喪、情緒障礙、慢性疲勞、心臟疾病、 癌症、 慢性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自閉症、阿茲海默症、 帕金森氏症、 關節炎、 氣喘、 腎臟問題 肝臟疾病等等。40 


 


剛開始,我以為這只是偶然的發現,但是在這麼多年來,我瞭解到人體製造與維持大量穀光甘肽的能力,幾乎是從所有慢性疾病中復原所必要的,也是預防疾病與維持最佳身心狀態的根本。七萬六千份關於穀光甘肽的醫學論文作者們,也瞭解到這一點!


 



穀光甘肽是非常簡單的分子,可以由人體不斷地製造。穀光甘肽是結合蛋白質或氨基酸的三種簡單基本成分所組成的半胱氨酸(cysteine), 甘胺酸(glycine)與麩醯胺(glutamine)


 


而它的力量之鑰是其中所含的硫 (SH) 化學成分。這種硫分子的作用就像捕蠅紙一樣,會黏住體內所有不好的物質,從自由基到汞與其他重金屬等毒素。把它想像成體內的UPS FEDEX快遞系統,將所有不好的物質打包,並透過尿液與糞便排出體外。


 


我們從含硫的食物中製造穀光甘肽大蒜與洋蔥、十字花科蔬菜、蛋黃、以及大部分的蛋白質。這些都含有一種氨基酸,稱為半胱氨酸(cysteine),是製造穀光甘肽的基本成分。   多補充一些氨基酸,例如像甘胺酸(glycine)與麩醯胺(glutamine),以及一些維他命 (B6 B12與葉酸),這樣一來,神奇的甲基化與硫酸鹽化反應列車就會迸出一些穀光甘肽分子。


綠花椰菜是穀光甘肽製造的最大誘發物,每天都可以吃球花甘藍類的蔬菜。挑自己喜歡的:高麗菜、羽衣甘藍、捲心菜、大頭菜、芥菜、蕪菁甘藍、蘿蔔、白菜、大白菜、芝麻菜、山葵、小蘿蔔、芥末、水田芥。



 


以上為平時一般的自我保養方式,想要密集幫助身體排毒,也可以透過有系統的營養補充模式、運動及烤箱的方式來幫助身體去除累積於身體脂肪殘留的毒素,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54&prev=69&l=f&fid=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覺得不如人 有害身心健康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5/28 04:11

文/柯俊銘

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一份近期發表在國外「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的報告指出,若常存有「我很糟糕」、「凡事都比不上別人」的念頭,不時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心中總是憤恨不平,長期下來恐怕有害身心健康。

加拿大康克迪亞(Concordia)大學的心理學家Isabelle Bauer博士透過刊登廣告的方式,招募到兩組受試者,一組是104位不同年紀的成人,另一組是51位銀髮族,並針對這兩組個案分別進行調查,目的在探討悔恨感的處理方式和身心健康的關聯性。

研究小組要求所有人填寫問卷,內容主要是詢問他們人生當中,悔恨的事件有哪些?此外,還需回答和年紀相仿的同儕比較起來,自身的悔恨感強度有多高?

結果發現,多數人最悔恨的事是和不適合的對象結婚,以及沒有多花時間陪伴家人。

有趣的是,當個案比較的對象為遭遇或狀況較自己還要不如意的人,他們的悔恨感強度似乎偏低,情緒狀態傾向正面。但比較的對象若為較自己過得還好者,悔恨感的強度反而就偏高,情緒狀態明顯是負面居多。

研究者表示,持續存在負向情緒會導致個體的免疫系統受損與荷爾蒙分泌失調,進而容易為細菌、病毒所侵襲,輕者或許只是常傷風、感冒,嚴重的的話可能造成長期的健康問題。

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人生遭逢挫折時,不如珍視當下還擁有的事物,收拾心情再出發。

唯有做好心理建設,並勇於改變,繼續前進,終究才有成功的機會。若只是累積怨氣,不僅無法改變現狀,健康還會受到影響而每況愈下。



最近加拿大的心理研究發現,老是覺得自己不如人,不夠好,容易導致身體的免疫及荷爾蒙失調,這提醒我們真正接納自己將會呈現完全不同的樣貌。提醒大家,對自己正面及正向的感覺,絕不是比較得來的,我在門診常會推薦客戶閱讀一本書來幫助他們作自我改善:創造生命的奇蹟(You can heal your life.)這是美國知名的新時代運動先鋒露易斯‧賀(Louise L. Hay)二十多年前就出版的作品,這本書啟發的很多人的生命,在此我謹節錄一段內容和大家分享:

生命真的很簡單;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會造就我們變成什麼樣的人。我相信:每個人,包括我自己,對自己的生命,不管是好是壞,都負有百分之百的責任。現在每一個想法,建構出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思考和情感,造就出我們的生命經驗。我們的所思所言,會創造出自我的一切經歷。

我們往往自己造就了一切情境,卻又放棄了這等力量,而將挫敗歸咎於他人。沒有的人、事、物有能力控制我們,因為「我們」是自己心靈內唯一的思考者,是我們自己創造了一切的經驗與現實。當我們的心靈處於平靜、和諧與平衡的狀態時,才能明白這個事實......

我們唯一要面對的是我們的想法,而想法是可以改變的。

不論問題是什麼,我們的生活經驗就是內心思想的外在表現,即使是自我厭惡的情緒,也只是你在討厭一個你對自己的想法而已。例如你有一個想法:「我是一個很差勁的人。」這個想法就讓你產生一種感覺,然後你接受了這個感覺。也就是說,如果你對自己沒有這種想法,你就不會有這種感覺。想法是可以改變的,一旦想法改變了,感覺也隨之消逝……

我們可能很習慣地重複某個相同的想法,看起來好像不是我們選擇了那個想法,但是,的確是我們自己作的選擇。仔細想想,你是否經常拒絕以正向的想法來看自己;同樣的,你也可以選擇拒絕以負向的想法來看自己……

每一個人的似乎多多少少都是因為自我厭惡和罪惡感而感到痛苦。自我厭惡感和罪惡感越多,生命就越缺乏活力。減少對自我厭惡和罪惡感,我們的生活就會過得更好。

幾乎每個人內心的最深的信念都是:「我不夠好!」

我們也經常這樣說:「我做得不夠」或「我不值得」。你是不是也會這樣?經常有這種感覺,或者暗示自己,對自己說:「你不夠好!」……

我發現:怨恨、批判、恐懼和罪惡感,最容易讓我們出毛病……長久積壓的怨恨,會吞蝕身體,形成癌症。習慣性的批判會導致關節炎。有罪惡感的人,總是在尋求懲罰,懲罰帶來了身體的疼痛……

對我來說,愛自己是從不批判自己開始。批判會將我們所進模式的牢籠,只有理解和對自己溫柔,才能幫助我們走出枷鎖。要記得,你已經批判自己好幾年了,依然無效。試著認同自己,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德爆「出血性大腸桿菌」 6人死


更新日期:2011/05/29 10:01


德國這兩個星期從北部開始,爆發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事件,目前至少造成六人死亡,兩百多人出現溶血性尿毒症候群,可說是史上最嚴重的感染疫情之一,根據德國方面的檢驗,來自西班牙的小黃瓜可能是感染源之一。


德國這兩個星期來爆發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事件,而且已經有死亡病例出現,根據漢堡衛生研究部門檢驗,來自西班牙的小黃瓜帶有感染源,西班牙衛生部獲悉後表示將進行調查,但他們不排除小黃瓜是在運到德國後才遭污染的可能,現在除了德國中標外,瑞典丹麥,荷蘭,英國也都發現感染病例,歐盟懷疑有另外的傳染源,也將進行檢驗。


出血性大腸桿菌主要的傳染方式是透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患者通常會出現出血性腹瀉,腹部絞痛等症狀,嚴重的會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最後可能導致腎臟衰竭,歐洲民眾習慣生食黃瓜,番茄,和生菜沙拉,這回爆發大規模感染,賣場已經將來自西班牙的小黃瓜下架,不過德國消費者對本國蔬菜也產生懷疑,許多超市已經停售可能遭污染的蔬菜,導致德國農民不得不銷毀成噸的生菜黃瓜等,損失慘重。(民視新聞楊淳茵綜合報導)



最近國內處在一片塑化劑的恐慌之中,因為經過陸續追查,許多大家平時經常食用的食品來源,竟然都因為廠商為了要節省成本,加入便宜但會干擾體內荷爾蒙平衡,長期食用有致癌之虞的有毒化學物質,甚至連一些咳嗽糖漿等藥物也無法倖免,實令人憂心補之背後還有多少黑幕未被揭發。


除此之外,德國最近也有爆發出血性大腸炎的感染事件,目前已經造成兩百多人產生容血性尿毒症的重症,且有六人死亡,對德國來說,這是該國最嚴重的感染疫情之一。說到出血性大腸炎,不禁讓我想到過去許多相關的訊息報導,之前日本民眾食用生牛肉中毒致死的消息,北陸地區的燒肉連鎖店供應遭受O111型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生牛肉,導致六十六人中毒,已有三人死亡。因此出血性大腸炎對食物安全也是一大隱憂,值得我們關注與瞭解。


到底牛肉怎麼染上大腸桿菌的?建議大家不妨參閱一部揭露美國食品工業內幕的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這部電影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相關資料的介紹,國內也有出版DVD可以直接觀看瞭解,主要的內容大綱請參考下面的介紹:


問題的源頭要從玉米說起。美國政府進行長期政策補貼,因而生產出大量的低價玉米。為了生產過剩的玉米找尋銷路,各種加工食品與用途都被開發出來,其中也有供給畜牧業用的人工飼料,包括牛、豬、雞和鮭魚等,都已改吃玉米飼料了,因為玉米飼料的成本實在是太便宜了!

牛原本該吃草的,卻改餵食玉米,雖然長得更快,肉質也變得更肥美,然而消化系統內卻起了變化,出現了耐酸性且致命的出血性大腸桿菌。


為了節省開支的集中式飼養,牛隻更易藉由排洩物相互傳染,現代化的大型屠宰廠看似先進而安全,然而肉品遭受大腸桿菌感染事件卻一再發生。其實,治本的方法就是改回用牧草餵食,帶菌的牛隻只要餵食五天牧草就能排出體內八%的大腸桿菌;可惜所涉及的商業利益太大,畜牧業者已難走回頭路!

從生產過剩的玉米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商品,包括跨國連鎖速食業者供應的廉價熱量餐點,到超市裡各類廉價加工食品,背後都有玉米的影子。就是因為價廉,購買力有限的民眾,只好被迫選擇如此高油、高糖、高熱量的膳食方式。

紀錄片中拉丁裔的美國新移民家庭,財力考量下只好選擇了速食店一美元的經濟套餐,因為超市裡的蔬菜水果都昂貴得讓人卻步。現今美國失業率仍居高不下,高達六分之一家庭靠領取食物券補貼生活所需,顯見經濟能力限縮了均衡膳食的可能選項。


最後補充一下出血性大腸炎的相關資料:


自西元1982年在美國爆發出血性結腸炎之後,這類型引起腹瀉的大腸桿菌(E. coli)就已被確認,其血清型主要為O157:H7。所導致的腹瀉可能由輕微的未出血到血便現象,而血便中一般無白血球的存在。常在約十歲以下之小孩及老年人引起之血便腹瀉,其中5~10%之此類病人會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及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及其他合併症。這類細菌會產生細胞毒素,稱為類志賀氏毒素(Shiga-like toxins)I和II(此係由於其與S. dysenteriae之毒素類似),又稱verotoxins 1和2,產生毒素的基因係經由噬菌體帶入大腸桿菌中。此菌也具有特異的纖毛(fimbria),可以附著於腸粘膜上。 臨床症狀 可能有短暫發燒,然後有腹部絞痛、頻繁的無血性腹瀉、嘔吐,在1~2天內轉變為出血性腹瀉、燒退、腹部壓痛,再經4~10天痊癒。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通常發生於腹瀉開始後3~10天內,出現少尿、水腫、痙攣、全身出血現象,而可能導致慢性腎衰竭,甚至需要長期洗腎。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TP)較常發生在成年人,神經病變明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早餐多吃蛋白質 較為健康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5/27 17:05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高達6成民眾沒有每天吃早餐的習慣,另外,早餐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除了較有飽足感外,也會減少吃進其他不營養食物的機會,對青少年尤其重要。



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不吃早餐通常與在其他時間吃零食或暴食以及肥胖有關聯,大約有6成的民眾沒有每天吃早餐的習慣,萊迪表示「每個人都知道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有些人還是會忘記吃早餐,這次研究發現,早餐具有控制食慾,進一步節制當天飲食的效果。」



研究人員將學生分成2組,一組不吃早餐,另一組則吃進500卡路里的早餐,其中包括穀片與牛奶,或是比利時鬆餅等富含蛋白質及優格等食物,實驗3周內分別進行3次問卷調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影像掃描,結果發現第二組吃早餐同學,事後較易出現飽足感,腦部控制食慾動機與獎賞(motivation and reward)的反應會減少。



研究人員萊迪表示,「早餐吃健康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除了可以達到飽足的目的,也會減少當天再吃進其他零食的機會,特別對青少年來說,不會因為飢餓而在其他時間吃不健康的零食來解饞,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Obesity》期刊。


 


早餐叫BREAKFAST,這是兩個字複合而來的,BREAK的亦似是打破,FAST,是禁食的意思,從前一天的晚餐時間,到我們早餐時間(沒有吃宵夜)已經過至少十個小時,相較於其他餐與餐之間的間隔,這是比較長的時間,因此,早餐,就是打破禁食的一餐,對我們整天的活力來說,其實相當重要。早餐的內容,除了優質澱粉以外,應該包含蛋白質的適量補充(蛋白質並非指蛋),因為澱粉的利用較快,如果缺乏蛋白質,當事人在早餐兩個小時後,就會開始覺得體力及精神明顯下滑。


去年日本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男人,不管是學業的表現,或者是收入所得,相較於其他沒吃早餐的男人,明顯優秀許多,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想要成功,就得先顧好早餐。我認為當中,應該再看看受測者的生活作息是否正常,也就是說,有些人沒吃早餐與太晚睡覺有關,以致於早上沒時間吃早餐,若是以此變數加進來,也許可以去探討生活作息的正常與男人成不成功是否有關。也許另一項可能的結論會出現,例如,有吃早餐的男人普遍是因為早睡的關係,因此早起,有時間吃早餐。有許有人會開玩笑的說,有錢的人,不必那麼忙,因此時間也比較多,要吃早餐比較不是難事,不管彼此的因果關係如何,早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餐。


最近美國的研究也發現,早餐中如果有攝取足量的蛋白質的人,跟蛋白質攝取不足的人相比,比較容易出現飽足感,精密的大腦影響學掃瞄也發現:腦部控制食慾動機與獎賞(motivation and reward)的反應會減少。換句話說不會一直覺得餓而一直想吃甜食或者澱粉類的食物,當然也可以幫助進一步控制體重。


所以早餐不只是要吃而已,內容也相當重要,尤其是蛋白質,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坊間出版一本新書,由日本的橫倉醫師所著,之前出版社請我幫忙寫序,閱讀之後發現許多內容相當實用且有實際的臨床效果,故幫忙寫推薦序,有興趣的人也不妨參閱這本書,以下為我的介紹內容:


當您拿到這本書時,翻開前面內容,映入眼簾的「大腦健康度決定全身的健康」,很容易誤認這又是一本把身體的問題怪罪給大腦的書籍,談到大腦健康,生物精神觀點把身心性疾病或者精神疾患歸咎為大腦的某些區域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所導致,不少人(包含醫療專業)對此抱持高度懷疑的態度,因為目前的臨床研究上,缺乏直接的實驗室或者精確的影像學證據,所以對於總把精神科藥物作為症狀控制的治療方式難以信任與信服。

抱有以上疑慮的人其實大可放心,因為此書提到的大腦健康度,是以個人認知的感受所產生的正反效應來進行討論。人們對壓力的反應調適,身體的負責部分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律神經,另一部份是腎上腺皮質系統(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英文簡稱HPA AXIS),這是體內重要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主控身體對壓力的反應,進而影響消化、免疫系統及能量利用,除了和自律神經的交互影響之外,也會影響其他腺體、荷爾蒙以及中腦的一部分。

大腦皮質接受外在輸入資訊,往主管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傳遞,邊緣系統會直接轉傳給間腦,啟動活力或者疲憊指令,大腦皮質認定為正面或者負面訊息,在邊緣系統會加入情緒訊息給間腦。情緒好,則活力程式啟動,反之情緒不好,疲憊程式也隨之開啟。身體老是處於接收大腦疲憊程式的人,容易對身體造成諸多負面效應,例如肥胖、便秘、頭痛、倦怠、記憶力減退等等症狀,想要根本改善,唯有利用自我接納、恢復感官能力等等方式,將大腦的疲憊程式轉換為活力程式,進而讓身體的各系統接受正面的指令,身體的自癒能力自能源源不絕,就像作者強調的大腦皮層的餘欲很多,自然沒有身心方面的困擾及相關疾病產生。壓抑,只會讓一個人的大腦皮質不斷轉傳負面訊息啟動疲憊程式而已,唯有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誠實以對,並根據真實的感受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大腦的活力程式才能源源不絕地運轉,確保身體及心理的健康,書中也提出許多實際幫助改變的作法,值得大家參考及採用。

欣見作者把這類的觀點及實務作法成書,因為與我臨床上的治療應用頗為類似,腎上腺皮質壓力系統本來就有相關檢測來瞭解,而對多數看診的人而言,心理方面的認知調適是改善的重要關鍵,透過怨恨、批判及罪惡感對一個人的負面效應探討,自我肯定及自我接納的實踐,扭轉長期以來「我不夠好」的負面感受,有助於一個人的身心狀態朝向正面的轉變,透過每日散步的注意力外放,幫助一個人感知能力恢復等等方式,這些與書中提到的治療觀點不謀而合。


也許本書的觀點(例如樂食療法中的「不論幾點吃晚餐都OK等」)與過去習以為常的醫學觀念不盡相同,但書中的方法具體實用,像是等到飢腸轆轆時才吃、善用黑糖來創造正面的飢餓感等,正好和樂食的原則相輔相成。若是潛心細看,讀者將會發現這才是大家忽略已久的健康真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攝護腺癌患者 輕快散步有助延壽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5/26 00:1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顯示,攝護腺癌患者輕快地散步,有助延長壽命。患者一周至少走三小時,步伐輕快、雀躍可產生效果,平穩走路則效果不大。



參與研究計畫患者身上的癌症細胞都沒有擴散。研究人員在患者確診、接受治療兩年期間,評估他們平常的活動量,也記錄患者身體、病情變化,包括癌症是否復發、骨頭有沒有長腫瘤、有無因攝護腺癌致死等。



研究人員發現,攝護腺癌患者若可以規律散步,且腳步要輕快、雀躍,一周散步至少三小時,可以延緩疾病惡化,患者疾病惡化發生率減少了百分之五十七。



研究首席作者艾琳‧瑞奇曼(ErinRichman)表示,研究發現,男性一旦確診罹患攝護腺癌,若能規律地輕快走路,或可延緩,甚至預防癌症病情惡化。



艾琳‧瑞奇曼解釋,走路、散步是否有益健康,取決於走路速度有多快,如果只是平穩、緩和地散步,似乎沒有甚麼效果。不只對癌症患者,多走路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每個人都要多走路,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癌症研究」期刊,越來越研究發現,規律走路可以對抗許多疾病,如心臟病、部分癌症疾病。



研究認為,輕快走路可以抑制癌症惡化,可能是因為輕快走路能減少胰島素濃度。有些化學物質會刺激癌細胞成長,或許運動也可減少這類有害化學物質。



另外,脂肪細胞會分泌一些代謝蛋白質,輕快走路也許也可以抑制代謝蛋白質生成。上述三種物質濃度過高,都會讓攝護腺癌惡化,增加患者死亡風險。



關於快走,已經出爐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


如果你開始以每天最大心跳率的百分之五十五到六十五每天步行一個小時,在這種運動強度下身體會開始燃燒脂肪,加快新陳代謝的速率,人體一旦囤積過多的脂肪,肌肉會對胰島素產生抗性,更加重脂肪的的累積,也阻礙了第一型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分泌。一篇由美國密西跟大學逾2007年發表的研究指出一節有氧運動的課程就能在隔天完全逆轉胰島素的阻抗,而且比較肌肉在運動前後的肌肉切片,發現肌肉在運動後會抑制製造脂肪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質,經由這樣的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是少量的運動,都能發生正面的骨牌效應。


可燃燒脂肪的輕度運動還能促進血液中色胺酸的釋放,幫助心情穩定,同時改變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分泌。而快走也能幫助當事人對周遭的世界更有投入感,不用多久就會更想外跑,當一個人能以微喘的步調走上一小時,就可以開始加入中度運動,一旦用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無論在運動或者生活各個層面上,都將變得更有活力及能力。


美國最新關於攝護腺癌的研究發現:攝護腺癌患者若可以規律散步,且腳步要輕快、雀躍,一周散步至少三小時,可以延緩疾病惡化,患者疾病惡化發生率減少了百分之五十七。輕快走路可以抑制癌症惡化,可能是因為輕快走路能減少胰島素濃度。有些化學物質會刺激癌細胞成長,或許運動也可減少這類有害化學物質。脂肪細胞會分泌一些代謝蛋白質,輕快走路也許也可以抑制代謝蛋白質生成。上述三種物質濃度過高,都會讓攝護腺癌惡化,增加患者死亡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食品教授:DEHP比三聚氰胺更恐怖


聯合 更新日期:2011/05/25 09:45 記者張嘉芳、曾增勳/連線報導



起雲劑添加有害人體的塑化劑DEHP,不只果汁、飲料遭汙染,就連果醬、濃糖果醬、益生菌粉等產品也下架回收,影響層面廣,讓入行三、四十年的食品科學教授坦言,「從未如此擔憂過」,簡直比三聚氰胺更恐怖。



林杰樑:喝白開水最安全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痛批不肖業者「黑心肝」,連大家喝了十幾年的知名果汁都出問題,現在究竟有多少果汁、飲料廠牌受影響還不清楚,他呼籲民眾最好暫時都不要喝果汁等飲料,等檢驗清楚再說,「大人小孩都喝白開水最安全。」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表示,DEHP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對人體毒性雖不明確,但它太廣泛分佈於各種食物內,其毒性遠高於三聚氰胺,體內必須停留一段時間才會排出,長期下來恐怕會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



孫璐西:其他香料可能也有



「不知道果醬裡面也會有。」孫璐西懷疑DEHP不只添加在起雲劑,其他香料可能也有。她表示,DEHP最早曾用於香料,讓油水融合、品質穩定,香氣更持久,不過,環保署於民國八十八年將DEHP列為第四級毒性物質,確認它有一些毒性,為不安全物質。



孫璐西透露,DEHP是一種工業用塑膠軟化劑,主要讓座墊軟硬適中,包括沙發、汽車座椅均會使用,化工業者也很納悶,為何DEHP會添加在食品中。她表示,起雲劑是一種混合物,含多種配方,不肖業者以DEHP取代成本較高的棕櫚油配方,讓顏色更白、更漂亮;她推測,其他配方也有用塑化劑。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座教授孫寶年表示,果汁濃縮有固定標準流程,理論上應不會添加塑化劑,她很意外,「幾乎想不出為什麼業者要添加」。



李志恒:生殖器會變短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李志恒指出,塑化劑DEHP作用類似人工荷爾蒙,體內長期累積高劑量,可能會造成小孩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徵不明顯,目前雖無法證實對人類是否致癌,但動物會產生致癌反應。因塑化劑依法不得添加在食品裡;李志恒強調,只要落實管理,DEHP其實是可以避免的汙染物。



林杰樑表示,塑化劑有環境荷爾蒙成分,含有類似女性荷爾蒙作用,小朋友現在起不要再喝含糖果汁、飲料;大人如果平常一、二天就喝一瓶這類果汁、飲料,如果目前想懷孕,「一定要去做身體檢查。」



最近國內因為DEHP在許多知名的開架飲料商品被驗出,這樣的違法物質被添加,讓國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觸對人體有害的環境荷爾蒙,導致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隱憂,據2006年9月間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第6屆「政府間化學品安全論壇」(IFCS)即提及,塑化劑(DEHP)是致癌物質。無怪乎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同聲指責。再一次提醒大家,對這些環境荷爾蒙的觀念絕對不要有一天吃多少才會過量或者中毒的想法,因為環境中充斥著各式各樣我們不瞭解的污染,而且其中的暴露及累積對人體的負面影響遠非我們所能想像。而且環境荷爾蒙對身體的影響主要不是中毒的影響,而是擾亂體內性荷爾蒙的平衡,這才是我們必須瞭解及小心來處理的部分。


胎兒和新生兒透過子宮內、母奶和環境,容易暴露在環境荷爾蒙中,除會影響性別,也影響腦組織和中樞神經某些部位的發展。此外,還會造成男性繁殖力下降、男性特徵發展缺陷、攝護腺癌增加,或女性生殖力下降、乳癌罹患率增加、子宮異位症,免疫系統缺受損、甲狀腺腫瘤。目前國外研究更發現,過動兒、孩童學習能力和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問題,可能都和環境荷爾蒙有關。


鮮少人會對環境荷爾蒙有警覺,絕大部分醫療人員也容易輕忽,除非涉及的領域有相關,否則大家會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然而環境荷爾蒙,因為部分結構與我們體內的荷爾蒙一樣,同樣也會啟動細胞內的細胞核染色體的調控功能,所以男性體內如果吸收一定量的環境荷爾蒙,它的結構又與雌激素近似的話,那麼必定會干擾原本的雄性荷爾蒙的作用。


有專家戲謔:未來婦產科的主力是不孕症,生小孩作試管會成為一種常規手續,也就是這個世界的男性氣慨正被一點一滴地榨乾,最直接的例子是輔大醫學院院長江漢聲教授常在授課中提到:以前男人的精子數目每CC動輒一億以上,現在有六千萬就偷笑了,主要影響還是環境荷爾蒙之害。


  環境荷爾蒙其實不衹影響男性,也會影響女性,讓女性乳癌和子宮內膜異常增生的機會增加,同時腦下垂體、甲狀腺功能改變,免疫力抑制和行為異常等等。影響層面遠大於一般人的理解範圍。


這些環境荷爾蒙,因為部分結構與我們體內的荷爾蒙一樣,同樣也會啟動細胞內的細胞核染色體的調控功能,所以男性體內如果吸收一定量的環境荷爾蒙,它的結構又與雌激素近似的話,那麼必定會干擾原本的雄性荷爾蒙的作用。


環境荷爾蒙難以用一般儀器去偵測人體的污染是否嚴重,國內目前已有功能性醫學實驗室引進精密的質譜測量儀,透過尿液,就可以針對目前常見的環境荷爾蒙及污染來源,提供直接的檢測,這對想瞭解自己體內是否有過量的污染毒素的人,不啻是一大福音,除了對這些污染來源儘量減少接觸以外,最好也透過有效的身體排毒程式來幫助身體排除已經累積的毒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睏醫師動手術 研究:病人安啦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5/23 19:03







(路透紐約23日電)把你的心臟交給昏昏欲睡的外科醫生聽起來也許很恐怖,但根據1項加拿大研究,這沒什麼好擔心的。



這項發表於「外科醫學誌」(Archives ofSurgery)的研究指出,逾6年來,安大略(Ontario)倫敦健康科學中心(London Health Sciences Centre)病患的手術,不管是由充分休息的外科醫師或睡眠少於3小時醫師操刀,都同樣成功。



參與這項研究的倫敦健康科學中心的朱(MichaelChu)心臟外科醫生表示:「這肯定會令大眾安心。」



朱醫師表示:「他們不需擔心外科醫師睡眠不足。」



這項研究結果,助長長期以來對於是否能信任紅眼醫師、進行需要敏捷思考和高度靈巧的攸關生死手術爭論。



一些研究顯示,缺乏睡眠會導致腦力和手部技巧下滑,目前尚不清楚這會如何影響醫師在手術室的表現。中央社(翻譯)



記得以前還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一個晚上睡不到4-5個小時是常事,白天精神多少也會受影響,在外科實習時,除了病房的常規事務要作以外,還得上手術台跟刀(跟著開刀),對實習醫師來說,跟刀是最煎熬的事,因為住院醫師跟刀可以學習資深的醫師開刀的方法,還可以提問,大部分的實習醫師還不知道自己以後要作哪一科,因此跟刀只能幫忙拉勾,或者幫忙跑腿,跑腿還好,動一動不會想睡,但拉勾常常一個動作固定很久,加上好的位置輪不到實習醫師來佔,因此打瞌睡的機會不時會出現。當時常在心理佩服這些外科醫師為何手術台可以站那麼久也不會想睡或者打瞌睡。直到有一次,在一般外科實習快結束了,跟闌尾炎的刀也有好幾次,住院醫師看我表現還算積極,診斷也確定不是複雜的病例,因此上了手術台之後,把手術刀交給我:今天你主刀,我是助手,現在開始。聽到這句話,整個精神馬上為之一振,無聊瞌睡感全消,腦海中迅速回想過之前跟刀時,學長的手術程序,一個接一個步驟執行下來,雖然收尾是住院醫師學長來執行,但這樣的經歷讓我瞭解,主刀的醫師是不可能打瞌睡的。這也可以從最近加拿大的臨床統計研究獲得驗證:


安大略(Ontario)倫敦健康科學中心(London Health Sciences Centre)病患的手術,不管是由充分休息的外科醫師或睡眠少於3小時醫師操刀,都同樣成功。這項研究結果,助長長期以來對於是否能信任紅眼醫師、進行需要敏捷思考和高度靈巧的攸關生死手術爭論。


最後插個題外話,我在實習時曾聽到一位外科醫師說過:雖然外科醫師的平均壽命跟其他科醫師來相比來得短,但清醒時間是一樣的(睡眠時間少),所以並沒有差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妊娠毒血症 營養劑有助減輕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5/20 17:05 張曉雯


(法新社巴黎20日電) 今天發表的研究指出,氨基酸與抗氧化維生素的膳食補充劑,可降低孕婦得到一種稱為子癲前症(或妊娠毒血症)(pre-eclampsia)危險症狀的風險。



第一次懷孕的孕婦有5%會得到子癲前症,子癲前症會導致血壓異常升高、尿蛋白增加以及腳與腳踝腫脹。



這種病的病因還不清楚,唯一能減輕這種可能威脅到生命症狀的辦法,就是生下小孩。



先前的研究顯示,子癲前症與缺乏L-精胺酸(L-arginine)有關,L-精胺酸是一種氨基酸,有助於在懷孕期間讓血流維持健康。



部分專家也建議,抗氧化維生素有助於消除這種症狀。



墨西哥市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奧特格(Felipe Vadillo-Ortego)率領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研究,了解氨基酸加上抗氧化維生素是否能避免子癲前症。



墨西哥市約750名有子癲前症高度風險的孕婦,被隨機分成3組。



1/3的人每天食用含有L-精胺酸與抗氧化維生素的食物棒,1/3的人吃只含有維生素的食物棒,1/3的吃安慰劑食物棒。



孕婦在懷孕大約20週時開始服用補充劑,接著持續服用直到生產。



得到子癲前症的孕婦比率,安慰食物棒組為30.2%,只有維生素組為22.5%,L-精胺酸加抗氧化維生素組為12.7%。(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妊娠毒血症(Pre-eclampsia),又稱子癎前症、產前子癇症,是指孕婦在懷孕期間,發生血壓上升(妊娠高血壓),合併蛋白尿、水腫等現象。


妊娠毒血症有可能是來自某種物質,透過胎盤,進入孕婦的體內,導致孕婦血管的內皮組織功能異常所導致。所造成的高血壓,可能會造成內皮細胞、腎臟與肝臟的損害;因此造成血管收縮因子釋放至血管中,形成二次傷害。如果在懷孕32週之前便發生容易有併發症出現,妊娠毒血症的出現,最早可發生於懷孕20週,最晚甚至產後六週也可能出現,萬一狀況危急,必須馬上引產或者剖腹否則容易同時危及孕婦即未出生的寶寶:


Drife JO, Magowan (eds).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chapter 39, pp 367-370. ISBN 0-7020-1775-2.


目前對致病原因並不清楚,主要的研究都指向荷爾蒙失調、免疫問題以及營養缺乏等等引發,一般醫療處理皆以症狀控制的支持性療法為主,過去有學者建議以維他命C及維他命E(兩者皆是抗氧化維生素)來補充,同時,維生素D不足的孕婦會產生妊娠毒血症的機率增加,補充鈣質也會減少嚴重的妊娠毒血症的發生率,此外硒不足的孕婦患者也增加妊娠毒血症的危險性:



  1. Bodnar LM, Catov JM, Simhan HN, Holick MF, Powers RW, Roberts JM (September 2007).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increases the risk of preeclampsia".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92 (9): 3517–22. doi:10.1210/jc.2007-0718. PMID 17535985. 
  2. Villar J, Abdel-Aleem H, Merialdi M, et al. (March 200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andomized trial of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among low calcium intake pregnant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4 (3): 639–49. doi:10.1016/j.ajog.2006.01.068. PMID 16522392. 
  3. Rayman MP, Bode P, Redman CW (November 2003). "Low selenium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egnancy disease preeclampsia in women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89 (5): 1343–9. doi:10.1067/S0002-9378(03)00723-3. PMID 14634566.

因此營養缺乏的孕婦與妊娠毒血症的發生的確有相關。對人體來說精胺酸是必須氨基酸,精胺酸濃度不足的人容易罹患血管疾病,常見的功能包含:幫助細胞分裂、 傷口復原、 排出氨、調節 免疫功能、幫助 分泌激素、以及 作為一氧化氮的前質,協助舒張血管,降低血壓:




  1. Tapiero, H.; et al. (November 2002). "L-Arginine".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 56 (9): 439–445 REVIEW. doi:10.1161/hc3301.094910. PMID 12481980. 
  2. Wu, G.; et al. (August 2004). "Arginine deficiency in preterm infants: biochemical mechanisms and nutrition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15 (8): 332–451 REVIEW. doi:10.1016/j.jnutbio.2003.11.010. PMID 15302078.

最近墨西哥的研究發現:


氨基酸與抗氧化維生素的膳食補充劑,可降低孕婦得到一種稱為子癲前症(或妊娠毒血症)(pre-eclampsia)危險症狀的風險。約750名有子癲前症高度風險的孕婦,被隨機分成3組。1/3的人每天食用含有L-精胺酸與抗氧化維生素的食物棒,1/3的人吃只含有維生素的食物棒,1/3的吃安慰劑食物棒。



孕婦在懷孕大約20週時開始服用補充劑,接著持續服用直到生產。得到子癲前症的孕婦比率,安慰食物棒組為30.2%,只有維生素組為22.5%,L-精胺酸加抗氧化維生素組為12.7%。


由以上研究發現:補充抗氧化維生素及精胺酸,的確可以大幅減少妊娠毒血症的發生。因此一旦被醫師懷疑有妊娠毒血症的孕婦,不妨透過這樣的營養補充來預防。對原文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Vadillo-Ortega F et al. (2011) Effect of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with L-arginine and antioxidant vitamins in medical food on pre-eclampsia in high risk population: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42 doi: 10.1136/bmj.d2901 http://www.bmj.com/content/342/bmj.d29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ethylphenidate簡稱MPH,目前市面上的商品名為短效的利他能(RITALIN)及長效的專思達(CONCERTA)。在FDA的治療核准範圍是ADHD,姿勢性低血壓心搏過速以及嗜睡症。它的化學結構是類似安非他命,其藥理作用皆在抑制單胺氧化酶的轉運來抑制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的回收,其藥效更像是古柯鹼,不過藥效是MPH的效力較弱,作用時間較長:


"Ritalin & Cocaine: The Connection and the Controversy"


MPH是中樞神經興奮劑最常被開立的用藥,短期作用可以增加或者維持警覺性,對抗疲憊感及增加專注力,長期使用對腦部的影響還未知,目前MPH還未被核准使用於六歲以下的兒童:


Vitiello B (2001). "Psychopharmacology for young children: clinical need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ediatrics 108 (4): 983–9. doi:10.1542/peds.108.4.983. PMID 11581454.


有些醫師會把MPH用於憂鬱症的治療,但這種尚未被核准的治療方式目前仍有爭議:


Kraus MF, Burch EA (1992). "Methylphenidate hydrochloride as an antidepressant: controversy, case studies, and review". South. Med. J. 85 (10): 985–91. doi:10.1097/00007611-199210000-00012. PMID 1411740.


包含用於治療難治型的憂鬱症也被證實沒有臨床效果:


Schweitzer I, Tuckwell V, Johnson G (1997). "A review of the use of augmentation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depress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clinician". Aust N Z J Psychiatry 31 (3): 340–52. doi:10.3109/00048679709073843. PMID 9226079.


在戒毒的臨床治療,MPH也被一些研究人員用來做為甲基安非他命及古柯鹼的替代療法,如同美沙冬可以用於海洛因的替代療法,因為MPH與安非他命和古柯鹼的藥理作用類似:


 


Elkashef A, Vocci F, Hanson G, White J, Wickes W, Tiihonen J (2008). "Pharmacotherapy of methamphetamine addiction: an update". Substance Abuse 29 (3): 31–49.


Grabowski J, Roache JD, Schmitz JM, Rhoades H, Creson D, Korszun A (December 1997). "Replacement medication for cocaine dependence: methylphenidate". J Clin Psychopharmacol 17 (6): 485–8.


動物長期使用MPH,發現長大後抗壓性較差及情緒化明顯,儘管目前人類方面還未見到是否有類似的實驗結果,但仍提醒大家留意:


Grund T, Lehmann K, Bock N, Rothenberger A, Teuchert-Noodt G (2006). "Influence of methylphenidate on brain development—an update of recent animal experiments". Behav Brain Funct 2: 2. doi:10.1186/1744-9081-2-2. PMC 1363724. PMID 16403217.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1363724.


MPH服用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神經質、嗜睡以及失眠,其他副作用包含腹痛、靜坐不能、脫髮、心絞痛、食慾缺乏、焦慮、血壓以及脈搏改變、心律不整、多汗、頭暈、運動障礙、心情不悅或者欣快感、頭痛、過敏症狀、倦怠、性慾增加或者減弱、噁心、心悸、倦怠、性慾增加或者減弱、噁心、心悸、瞳孔擴大、精神病、短暫的體重減輕噁心、心悸、瞳孔擴大、精神病以及短暫的體重減輕、生長遲滯、心跳加速以及口乾等等狀況:


http://www.drugs.com/sfx/ritalin-side-effects.html


Jaanus SD (1992). "Ocular side-effects of selected systemic drugs". Optom Clin 2 (4): 73–96. PMID 1363080.


在心臟風險方面,2006FDA分析19位使用MPH導致心跳停止的報告,一度考慮請廠商加註黑框警語:


Minutes of the FDA Pediatric Advisory Committee, March 22, 2006


"FDA may reject safety warning for ADHD drugs". New Scientist. 18 February 2006


 


MPH長期使用的臨床研究結果未被建立,因此ADHD患者長期使用對身體的衝擊也不清楚,有些醫師會對長期使用MPH有諸多疑慮:


Kociancic T, Reed MD, Findling RL (2004). "Evaluation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short- and long-term psychostimulant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ADHD in children". Expert Opin Drug Saf 3 (2): 93–100. doi:10.1517/eods.3.2.93.27337. PMID 15006715.


 


根據原廠自己的臨床調查發現短期使用,造成精神病症狀(例如出現幻覺)的比例是千分之一,但加拿大的研究期刊卻顯示短期及長期使用產生精神病症狀的機率是6%:


Cherland E, Fitzpatrick R (1999). "Psychotic side effects of psychostimulants: a 5-year review" (PDF). Can J Psychiatry 44 (8): 811–3. PMID 10566114. http://drakecanhelp.com/research-article/psychotic-side-effects.pdf.


 


上述的精神症狀包含聽幻覺、視幻覺、自殘、嚴重焦慮、欣快感、自大、被害妄想、意識模糊、易怒及攻擊行為,這些精神症狀發生之前難以預估(沒有徵兆),而進一步研究亦顯示兒童時期服用MPH,長大以後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及躁鬱症的機率大增,而且發病的年齡較一般病患來得更早且症狀更嚴重:


 DelBello MP, Soutullo CA, Hendricks W, Niemeier RT, McElroy SL, Strakowski SM (April 2001). "Prior stimulant treatment in adolesc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ssociation with age at onset". Bipolar Disord 3 (2): 53–7. doi:10.1034/j.1399-5618.2001.030201.x. PMID 11333062.


Soutullo CA, DelBello MP, Ochsner JE, et al. (2002). "Severity of bipolarity in hospitalized manic adolescents with history of stimulant or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J Affect Disord 70 (3): 323–7. doi:10.1016/S0165-0327(01)00336-6. PMID 12128245.


 


MPH與抗憂鬱劑合併使用可能造成高血壓、低體溫以及癲癇發作有癲癇病史的人應該留意,因為MPH會讓癲癇更容易發生:


Tan M, Appleton R (2005).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ethylphenidate, and epilepsy".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0 (1): 57–9.


雖然開藥的醫師會一再保證這種藥物不會成癮,然而因為這種類似安非他命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會去刺激多巴胺增加,成癮性可能性並不低:


Zhu J, Reith ME (November 2008). "Role of the dopamine transporter in the action of psychostimulants, nicotine, and other drugs of abuse". CNS & Neurological Disorders Drug Targets 7 (5): 393–409. doi:10.2174/187152708786927877. PMID 19128199.


 


Kidd PM (2000).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n children: rationale for its integrative management" (PDF). Altern Med Rev 5 (5): 402–28. PMID 11056411. http://www.thorne.com/altmedrev/.fulltext/5/5/402.pdf.


 


儘管有些研究人員發現有一些ADHD的患者,其腦部影像學檢查出有缺陷,可以用MPH來改善,然而有更多大腦檢查完全健康,看不出缺陷的ADHD患者,如果也要開立MPH來治療,就更容易讓人質疑用藥的原則何在:


Weinberg WA, Brumback RA (1992). "The myth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symptoms resulting from multiple causes". J. Child Neurol. 7 (4): 431–45; discussion 446–61. doi:10.1177/088307389200700420. PMID 1469255. http://jcn.sagepub.com/cgi/pdf_extract/7/4/4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肥胖、憂鬱兒童 白天易嗜睡


更新日期:2011/05/19 02:33 鍾玉玨/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兒童缺乏睡眠可能導致過胖或過重,不過過重亦可能影響睡眠品質,讓小孩白天昏昏沉沉,無法專心。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針對五百多名五至十二歲兒童進行歷時五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造成兒童日間嗜睡最大原因竟然是肥胖,其次是焦慮、憂鬱、氣喘等疾病,並非一般認定的打呼、呼吸暫停等睡眠呼吸障礙。


受訪對象中,約15%出現日間嗜睡問題,他們大多過胖,或是有氣喘、焦慮和憂鬱等疾患,並伴有夜間入睡困難、睡眠品質差和經常夜間醒來的毛病。


研究報告發表於最新一期《睡眠》期刊。


研究計畫主持人比克斯勒說,矯正兒童日間瞌睡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把重點置於治療兒童肥胖、氣喘和憂鬱症等毛病,同時設法讓兒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小孩過重、肥胖,是許多父母揮之不去的夢魘,最近美國的賓州州立大學研究發現,肥胖、憂鬱的小孩,白天容易嗜睡,同時也很容易焦慮,合併有晚上睡眠的入睡困難、睡眠品質差及睡眠中斷等問題。因此研究人員建議,要改善小孩白天昏沈無法專心的狀況,應該要針對肥胖、氣喘甚至是憂鬱等狀況來處理。關鍵部分在於:到底是什麼導致小孩的肥胖、氣喘與情緒困擾?


 


在美國曾做過大規模的研究分析,比較1971年及2000年的飲食熱量來源,不管男性或者女性其蛋白質及脂質攝取的比例及總量並無太大區別,碳水化合物明顯增加的結果也導致肥胖人口比例的增加:


1.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除此之外,氣喘是身體急性發炎的反應,這部分無庸置疑,而系統性的發炎導致的肥胖更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元兇,自從免疫學的研究白細胞激素(INTERLEUKINES)被發現之後,在肥胖者的身上我們發現許多導致系統性發炎的細胞激素或者介質跟一般人相較都有明顯增加,因此我們可以說慢性發炎是導致肥胖的最首要的因子一點也不為過:


1.        Kershaw EE, Flier JS. Adipose tissue as an endocrine organ.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Jun;89(6):2548-56. Review.


2.        ^ Bastard J et al. (2000). "Elevated levels of interleukin 6 are reduced in serum and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of obese women after weight los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85 (9): 3338–42. doi:10.1210/jc.85.9.3338. PMID 10999830. http://jcem.endojournals.org/cgi/content/full/85/9/3338?ijkey=c94031a625120a7e59ea52e88137260e974cee3a. 


3.        ^ Mohamed-Ali V et al. (2001). "beta-Adrenergic regulation of IL-6 release from adipose tissue: 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i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86 (12): 5864–9. doi:10.1210/jc.86.12.5864. PMID 11739453. http://jcem.endojournals.org/cgi/content/full/86/12/5864?ijkey=838bb038c4e311324ab354c88ea16afe51d6e823.


之前我也提醒大家憂鬱症與身體發炎的相關性:


 Dowlati Y, Herrmann N, Swardfager W, Liu H, Sham L, Reim EK, Lanctot KL. A meta-analysis of cytokines in major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0;67(5):446–457. doi:10.1016/j.biopsych.2009.09.033. PMID 20015486.


有過敏體質的人,憂鬱風險倍增甚至達到三倍的危險性: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616&prev=23652&next=23454&l=f&fid=27


過敏是現在小孩最常見的身體問題,因此要改善小孩白天昏昏欲睡、注意力難集中的重要關鍵,必須從限制糖類攝取及改善過敏體質開始,很遺憾地,仍有許多人並不了解過敏的來源,除了一般大家熟知的塵蟎、花粉、動物毛及黴菌之類的急性過敏原之外(其實這部分被檢出率只有1.5%),真正導致過敏的來源往往是慢性過敏原,而大家常吃的蛋、奶、麵食甚至是黃豆、堅果之類的食物來源,是慢性過敏原排行的前五類,想改善過敏體質,想單靠急性過敏原的隔離來治療過敏,改善機率不高。


運動及DHA的攝取也可以抑制身體發炎,這也是小孩過敏發炎想積極改善可以考慮合併使用的處理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慢性阻塞性肺病 需補充維生素D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5/17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可適量補充點維生素D。比利時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幫助患者復原,提升患者運動能力,患者的呼吸道肌肉也會變得更有力量。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胸腔醫學會二O一一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物理治療師蜜克‧霍爾尼克斯(Miek Hornikx)表示,研究發現,患者在接受復健時,若服用較高劑量的維生素D補充劑,患者的運動能力、呼吸道肌肉力量似乎獲得改善。



霍爾尼克斯解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由於呼吸不順,很少運動、出門曬太陽,且飲食中的維生素D攝取量也不足,因此多數患者身體都缺乏維生素D。



慢性阻塞性肺病雖然是呼吸道疾病,不過因活動量大受限制,所以患者很容易有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肌肉無力等問題,導致患者活動量更差,健康更為惡化,運動量不足,死亡風險就會上升。



霍爾尼克斯補充,呼吸復健的目的,就是在提升呼吸道肌肉力量,當一個人血液裡的維生素D濃度過少,肌肉力量就容易減弱。



共有五十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參與研究,這些患者都需要接受三個月的復健計畫。有的患者服用安慰劑,另有患者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研究結果顯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患者進步頗多,其運動能力、呼吸道肌肉力量都大幅獲得改善。



研究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適量補充維生素D,搭配復健訓練,便能提升復健成效,這樣有助增強肌肉力量、運動能力,對改善病情大有好處。



過去我們多次談到維生素D與健康的重要性,包含幫助鈣質吸收,維護骨質健康,調節免疫系統,甚至幫助自體免疫疾病預防及改善,例如多發性硬化疾病:


 Munger, KL; Levin, LI; Hollis, BW; Howard, NS; Ascherio, A (2006).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s and 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 JAMA 296 (23): 2832–8. doi:10.1001/jama.296.23.2832. PMID 17179460.


此外,結核菌的感染及愛滋病的感染都與維生素D不足有關:


Haug CJ, Aukrust P, Haug E, Mørkrid L, Müller F, Frøland SS (November 1998). "Severe deficiency of 1,25-dihydroxyvitamin D3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ssociation with immunological hyperactivity and only minor changes in calcium homeostasi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83 (11): 3832–8. PMID 9814454.


想要預防流行感冒,維生素D必須補充足夠,維生素D不足的人是流感病毒侵襲的高危險群:


Cannell, J. J.; Vieth, R.; Umhau, J. C.; Holick, M. F.; Grant, W. B.; Madronich, S.; Garland, C. F.; Giovannucci, E. (2006). "Epidemic influenza and vitamin D".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134 (6): 1129–40. doi:10.1017/S0950268806007175. PMC 2870528. PMID 16959053.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870528.



在2006年有一項綜合13個國家,超過400萬癌症患者的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不足,罹癌風險隨之提高。研究人員建議一般成人一天至少補充1000IU的維生素來預防癌症的發生,因為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將能減少50%大腸癌的風險、乳癌及卵巢癌各降低30%的發生機會,而維生素D不足亦能影響乳癌患者的預後以及增加骨頭轉移的風險:


Buyru, N; Tezol, A; Yosunkaya-Fenerci, E; Dalay, N (December 2003).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s in breast cancer". Exp Mol Med 35 (6): 550–5. PMID 14749534.


2006年,針對超過120000人的長期健康追蹤研究發現每天補充400IU維生素D,胰臟癌罹患的風險也會降低43%,男性的吸煙者如果維生素D不足,其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將是維生素D數值正常者的3倍:


 Stolzenberg-Solomon, R. Z.; Vieth, R.; Azad, A.; Pietinen, P.; Taylor, P. R.; Virtamo, J.; Albanes, D. (October 2006). "A Prospectiv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of Vitamin D Status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in Male Smokers". Cancer Research 66 (20): 10213–9. doi:10.1158/0008-5472.CAN-06-1876. PMID 17047087.


在心血管健康方面,2008年針對超過5000的研究對象分析顯示:維生素D不足的人容易產生周邊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有八成都出現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


Melamed, ML; Muntner, P; Michos, ED; Uribarri, J; Weber, C; Sharma, J; Raggi, P (2008).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s and the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results from NHANES 2001 to 2004".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8 (6): 1179–85. doi:10.1161/ATVBAHA.108.165886. PMC 2705139. PMID 18417640.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705139.


在2001年的研究發現,新生兒臍帶血的維生素D濃度較低者,第一年的下呼吸道感染(例如肺炎)風險隨之提高,因此建議孕婦應該補充維生素D,預防新生兒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狀況:


Belderbos, M. E.; Houben, M. L., Wilbrink, B., Lentjes, E., Bloemen, E. M., Kimpen, J. L. L., Rovers, M., Bont, L. (9 May 2011). "Cord Blood Vitamin D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 Pediatrics. doi:10.1542/peds.2010-3054.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1/05/05/peds.2010-3054. Retrieved 12 May 2011.


最近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物理治療師蜜克‧霍爾尼克斯(Miek Hornikx)研究發現,患者在接受復健時,若服用較高劑量的維生素D補充劑,患者的運動能力、呼吸道肌肉力量似乎獲得改善。五十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參與研究,這些患者都需要接受三個月的復健計畫。有的患者服用安慰劑,另有患者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研究結果顯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患者進步頗多,其運動能力、呼吸道肌肉力量都大幅獲得改善。


由以上種種資料顯示:維生素D對身體的健康維護實在是不可或缺,對許多日曬不足的現代人來說,維生素D的規律補充確有其益處及重要性,請大家留意。相關資料還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65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理年齡活多久 2萬元見分曉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5/17 12:29







(中央社台北16日電)想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嗎?不用再去算命了,花個2萬元做1次檢查,或許更有科學根據。這項檢查今年稍後將在英國上市。



倫敦「每日郵報」(Dail Mail)報導,這項要價435英鎊(約合新台幣2萬元)的血液檢查,或可估量一個人的壽命。



但有些人認為,這項具爭議性的新科技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保險公司可能因此會要求民眾先檢查一番,再依檢測結果決定是否提供保險。



不過科學家表示,估量壽命的檢測也可能為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及癌症等一系列與年齡有關的疾病,提供重要線索。



致力於這項科技的醫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將能夠靠著端粒(telomeres)的長度,辨識一個人的「生理年齡」。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結構,端粒比較短被認為是老化速度較快的指標。



但這項檢查還無法給出實際數字,確切預知一個人還能活幾年、幾個月。科學家表示,端粒檢測將在未來5或10年內大為普及。



人壽保險業者可能也會對檢測結果抱有極大的興趣。那些生來端粒就不長的人,可能很難買到保險。(譯者:中央社林亭儀)1000516



端粒是什麼?端粒是細胞內的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重複,其作用在於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每經細胞分裂一次,由於DNA複製時的方向必須從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複製端粒就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殆盡,染色體則易於突變而導致動脈硬化和某些癌症。已經發表的臨床研究發現,跟正常人相較,端粒縮短的人與多種癌症發生有關,例如胰臟癌、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肺癌、腎臟癌及頭頸部的癌症:


 Willeit Peter, Willeit Johann, Mayr Anita, Weger Siegfried, Oberhollenzer Friedrich, Brandstätter Anita, Kronenberg Florian, Kiechl Stefan (2010). "Telomere length and risk of incident cancer and cancer mortality". JAMA 304 (1): 69–75. doi:10.1001/jama.2010.897. PMID 20606151. http://jama.ama-assn.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20606151.


因此,端粒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換句話說,端粒長=長壽,端粒短=壽命短。可以幫助端粒延長的方式,在動物實驗已見一些成果,但對人類來說,只能透過一些方式來幫助端粒修復減緩縮短的速度,幹細胞的刺激可達到這樣的效果,目前市面也有口服的幹細胞產品因此宣稱有這樣的效果。在營養醫學的研究上發現規律的運動及每天補充好吸收的綜合維他命,可以達到延緩端粒縮短的速度,未來的抗癌藥物研發,也可能有一部份是朝向修復端粒的方向來走:


Philippi C, Loretz B, Schaefer UF, Lehr CM. (April 2010). "Telomerase as an emerging target to fight cancer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nanomedicine.".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s 146 (2): 228–40. doi:10.1016/j.jconrel.2010.03.025. PMID 2038155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381558.


端粒目前已經可以透過實驗室的DNA檢驗來得知其長短,英國目前已經推出這樣的檢測商品,可以想見,對壽險業來說,如能提早知道客戶的DNA端粒長短,也能預知客戶未來的健康風險多寡,可以直接決定保額多少甚至是要不要承保等狀況,然而這又不符保險的精神,因此未來如有這樣的商品在本地上市,可能要有相關立法來規範,較不會引發爭議。


以下圖示說明:灰色為一般染色體,白色亮點為端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基因變異恐致憂鬱症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5/16 15:29



(路透倫敦16日電)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首個確鑿證據,顯示基因變異可能會讓某些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是全球最普遍且代價昂貴的精神疾病。



兩批學者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這在基因研究中,非常罕見。



這兩組人馬分別是由英國國王學院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King's College London's Institute ofPsychiatry)學者領軍的國際團隊,以及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他們的研究對象完全不同。



第一項研究分析800個多有復發性憂鬱症的家庭。另一項研究則檢視澳洲芬蘭的憂鬱症及老煙槍家庭。



這兩份研究今天都刊登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兩組研究團隊都發現,憂鬱症和染色體3p25-26的基因變異有很大的關聯。



對憂鬱症家庭進行的研究顯示,憂鬱症和基因有關。科學家認為,罹患憂鬱症約40%的風險都和基因有關,其他60%的風險則歸因於環境及其他外在因素。中央社(翻譯)



關於基因染色體3p25-26的基因變異與憂鬱症關連的最新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article.aspx?Volume=168&page=848&journalID=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572164


就我所知臨床上關於3p25-26的基因變異這方面的檢測目前市面上比較缺乏。


之前,當我們談到憂鬱症與基因的相關性,主要的研究都圍繞在血清素運送基因- 5羥色胺(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其位於人類17號染色體上, 我們稱之為SLC6A4的位置上的基因出現退化行重複的基因多型性的結果,5-HTT這部分的轉運基因 轉譯出的蛋白質負責調控血清素的運輸,將釋放出的血清素回收到分泌的細胞內,藉由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調節血清素的濃度。研究指出5-HTT基因是決定個體是否容易受到壓力影響而罹患憂鬱症的重要因素之一。5-HTT基因啟動子(promoter)區域(5HTTLPR:5HTT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有兩大類不同的對偶基因型,一類較短(S),一類較長(L或XL)。5-HTTLPR基因型分為SS、LL、SL、SXL、LXL共五種。研究發現,較短的對偶基因(S)與「容易被生活中的連串壓力擊垮」相關,相對而言較長的對偶基因(L或XL)則可以提供較強的抗壓性。所以基因型SS表示抗壓性較差,研究指出SS型與憂鬱症、酒精成癮及自殺行為有關。目前市面上也有這類基因檢測,不過這對臨床治療來說到底有無實質的幫助,讓我們參考這幾年有幾個大規模的研究發現憂鬱症與5-HTTLPR兩者並無相關,包含歐洲的大規模研究:


 (May 2004). "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LPR polymorphism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no evidence of association in a large European multicenter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2 (5): 377–372. doi:10.1038/sj.ejhg.5201149. PMID 14735161.


Surtees, P.; Wainwright, N.; Willis-Owen, S.; Luben, R.; Day, N.; Flint, J. (2006). "Social adversity,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LPR) polymorphism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59 (3): 224–229. doi:10.1016/j.biopsych.2005.07.014. PMID 16154545. 


Risch, N.; Herrell, R.; Lehner, T.; Liang, K.; Eaves, L.; Hoh, J.; Griem, A.; Kovacs, M. et al. (2009).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LPR),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01 (23): 2462–2471. doi:10.1001/jama.2009.878. PMC 2938776. PMID 19531786.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938776.


 


最近有兩個研究把結果不約而同指向另一個基因位置的異常:3p25-26,英國及美國的研究團隊,分別是研究分析800個多有復發性憂鬱症的家庭以及研究則檢視澳洲及芬蘭的憂鬱症及老煙槍家庭。


 


不過研究學者提醒大家,目前憂鬱症的原因,基因最多可能只有四成的因素,一半都不到,而且目前只有這兩項研究找到這段基因的異常可能與憂鬱有關。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個理論,同時,目前也沒有任何基因療法可以調控或者逆轉這樣的異常。一般研究出來的結果要等到有相關藥物或者治療方式被研發出來上市,一般至少都要15年以上。


 


功能性醫學關心的是如何讓有缺陷的體質,經過飲食及營養的幫助來讓有基因缺陷的體質不要被表現出來,因此建議大家即便有憂鬱體質,仍能透過相關的功能性醫學檢測,針對有異常的結果來做直接的調控及改善,相對於抗憂鬱劑治療的標的,既無法被客觀的檢測來做前後比對,且可能有潛在的藥物副作用及依賴性,功能性醫學應該是目前針對憂鬱體質最有效且直接的治療改善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