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睪丸素低 心臟病風險高


路透 更新日期:2011/10/05 23:16



(路透紐約5日電)1項研究指出,睪丸素指數較高的年長男性,相較於睪丸素濃度較低者,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較低。



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上,研究顯示,2400名70至80幾歲的瑞典男性,在被追蹤調查的幾年內,睪丸素指數最高的族群,和睪丸素指數低的人們相比,較不易患有心臟病或中風。



但研究結果並不能證實,光是睪丸素就有其功效,目前提出補充睪丸素以降低心臟病風險還太早。



率領這項研究的瑞典戈特堡(Goteborg)薩爾葛蘭斯卡大學醫院(Sahlgrenska University Hospital)專家提維斯登(Asa Tivesten)表示,「我們只能說,睪丸素指數較高的年長男性,相對而言較不易受心血管疾病侵襲,因此,低睪丸素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警訊」。



目前已知健康狀況不佳可能會降低睪丸素指數,例如肥胖,因此研究人員把許多健康因素都列入考量,包括體重、血壓、及任何初判可能有糖尿病、心臟疾病和中風的人。



研究開始時睪丸素指數最低的604名男性,其中21%在5年之內曾心臟病發、嚴重胸痛或中風。



相較之下,睪丸素指數最高的606名男性,其中僅約16%有此現象。


 


鄭醫師補充及提醒:


1.男性賀爾蒙不足經常合併出現腹部脂肪增加、膽固醇過高及胰島素抗性或者血糖升高等狀況,這是典型代謝症候群的症狀,而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S)是糖尿病及心臟病的危險因子: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metabolicsyndrome.html


2.男性賀爾蒙補充無法直接改善腹部脂肪增加及膽固醇過高等狀況,儘管已有研究證實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


Traish AM, Saad F, Guay A (2009). "The dark side of testosterone deficiency: II. Type 2 diabet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J. Androl. 30 (1): 23–32. doi:10.2164/jandrol.108.005751. PMID 18772488.


3.規律運動可以幫助睪固酮維持在理想的濃度,重量訓練對於提升睪固酮效果佳:


Marin DP, Figueira AJ Junior, Pinto LG. "One session of resistance training may increase serum testosterone and triiodetironine in young men".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8 (5): S285. http://journals.lww.com/acsm-msse/Fulltext/2006/05001/One_Session_of_Resistance_Training_May_Increase.2108.aspx.


4.不能因為研究告訴我們男性年長的心臟病患者睪固酮普遍不足,就想單靠睪固酮補充來改善,睪固酮偏低,只能作為年長男性心臟病風險的指標之一,換句話說,睪固酮偏低,即代表身體功能的退化。要真正提升睪固酮偏低,減少心臟病的風險,可以參閱部落格的相關討論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603


5.這篇瑞典的研究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考: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cgi/content/short/58/16/167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看到一則報導:北極上空的臭氧破洞越來越大,範圍超過四十個德國範圍:


http://www.nownews.com/2011/03/25/334-2699742.htm


臭氧破洞若是一直擴大,對於陽光的紫外線阻隔將大大減弱,以後人們皮膚癌的罹患率將會越來越提高,尤其是白種人或者皮膚白晰的人來說,更要小心,但是不曬太陽,是否代表皮膚癌的罹患率就會下降?


根據英國最新的研究顯示,皮膚白皙,曬太陽容易變紅的人最好補充維他命D,由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撥款支持的研究發現:膚色蒼白的人不耐曬也怕曬傷,研究顯示維生素D在體內的理想濃度至少要達到60 nmol/L。過去研究也發現維生素D低於理想值將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及降低乳癌患者的存活率。當維他命D的濃度低於25 nmol/L,骨質健康堪慮。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皮膚白晰的人平均來說都達不到60 nmol/L,除非他們服用營養補充品,但普遍還是都有超過低標25 nmol/L的標準。研究人員亦發現體內維他命D的濃度不單單是曬太陽及營養補充品來決定,每個人的基因差異決定維他命D是否能留存下來也扮演重要的關鍵,同時,皮膚癌中的黑色素瘤患者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研究的領導人Julia Newton-Bishop教授提醒:


皮膚白皙的人容易曬傷,無法從日曬中得到足夠的維他命D,可能需要補充維他命D,研究團隊分析1203位對象,結果有732位的維他命D濃度都未達理想值。這些未達理想值的人有不少都是皮膚白晰的人。居住在英國這種溫暖的地方,皮膚白晰者與黑色素瘤患者應該特別留意。


原文研究期刊請連結參考:


http://www.springer.com/biomed/cancer/journal/10552


想要知道自己維他命是否充足,可以找對營養醫學有概念的醫師安排抽血檢驗來確認。補充之後是否達到理想值,同樣也可以透過檢測來追蹤確認。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我看到一篇英國的報導,一篇討論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的文章,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愁容滿面的患者走進一個診間,坐下來開始抱怨自己最近一直心情不好、沒體力、睡不著甚至想不開等等,醫師聽到之後,想起前一天晚上看過卓別林的電影,邊看邊笑,非常放鬆,因此建議這位患者:您不妨試試去看著別林的電影,看了會讓您忘掉許多煩惱,應該有效。


這位患者馬上回答沒有用。「為什麼呢?」醫師好奇地問。


患者回答:「因為我就是卓別林!」


姑且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卻是一個Smiling depression很好的例子。也就是對外,往往帶了一個積極樂觀進取甚至是風趣的面具,但實際上回到家卻是滿懷悲慘、心情低落及想哭,完全背道而馳的狀況。我們可以從這篇報導看到許多典型的例子: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44877/Could-YOU-victim-smiling-depression.html


在今年二月時美國一所大學一項針對上班族的心情研究發現,當天若是很明顯地「裝著笑臉」上班,其實反而會讓整天的心情變得更糟。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以兩週時間觀察每天必須接觸到不同乘客的公車司機,並分析他們的兩種行為,包括先掩飾自己情緒而表示出的「刻意微笑」以及其在內在正面思考後表現的行為,發現當上班族出現掩飾情緒時,最容易影響當天整體的心情,甚至破壞工作效率。



《紐約時報》引述研究人員史考特的看法表示,「雇主通常要求員工必須笑臉迎人,才能增加業績,但是勉強裝出的笑容最後還是會讓員工受不了,甚至影響他們的業績,」研究更發現,女性員工在遇到工作時必須掩飾情緒來面對客人,通常後續內心的情緒波動,會較男性來得深。



史考特表示,「不自然的微笑只是將情緒掩飾,其結果通常會導致情緒更糟,」研究也發現,透過將情緒引導到讓自己快樂的回憶,例如度假或兒童合唱的聲音,較可讓自己內在正面思考,進而減少情緒低落發生,不過,效果仍屬短暫。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期刊:













Issue:Volume 54, Number 1 February 2011
Title:A Multilevel Field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Labor, Affect, Work Withdrawal, and Gender
Authors:Brent A. Scott, Christopher M. Barnes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我的門診其實並不少見。許多這樣的案例在進門時看起來春風滿面,笑容迎人,但在門診裡說不到三句話,立即開始哭泣,告訴我他們其實很不快樂,雖然在朋友眼中,他們一直是開心果,在上司眼中,他們是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好部屬,然而這都不是他們實際的狀況,私底下他們來看診之前,已經有一段時間一直心情不好,提不起勁或者容易哭泣流淚,甚至會想不開。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們想要去了解及處理,真正改善,而非被診斷成憂鬱症,直接服藥治療。有些案例,已經服用一段時間藥物卻改善有限,藥物副作用明顯大於療效,因此他們了解到根源必須處理,而非長期服藥,讓自己成為一個慢性的精神科患者。到底smiling depression從何而來?


在身體層次上,我經常推薦的一本書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也曾經經歷這麼一段尷尬的時間,因為他自己是一個成功傑出的內科醫師,然而在1996年拉了一場嚴重的肚子之後,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晚上睡不著的狀況。身為醫師的他無法對旁人啟齒,私底下去詢問他的家庭醫師及較熟的同業,他們給他三個診斷:注意力缺失、憂鬱症及慢性疲勞症候群,要服用興奮劑、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等等藥物,這讓他著實嚇了一跳,因為一次同時發生三種難纏的疾病,難以想像。但這樣的治療建議無法說服他,因此他積極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協助,找到自己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不靠任何藥物的治療而完全恢復,因此他戲稱自己因為罹患精神疾病又把自己治好,成了一個偶然的精神科醫師,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這本書的內容或者先看一下部落格的介紹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在心理方面,許多人對外經常是強顏歡笑,甚至對於自己的工作也從沒真正問過自己到底這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鴻海董事長郭先生說過:


 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耐風寒。 為興趣做事, 則永不倦怠。


為什麼許多人視上班為苦差?因為他們很少甚至從沒去了解自己擅長做甚麼?喜歡做什麼?這輩子什麼是他們真正想完成的事物?
如果要解決這部分的問題,先接納自己的感受及了解自己開始,這部分的內容,昨晚一個演講場合我擔任主講人為與會的來賓做詳細的說明及具體的實踐方式,接納自己的感受可以參閱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書來了解,至於了解自己,有一個IGS的主測評提供直接且客觀的評量結果,想了解自己能力所在的人,不妨多多利用及參考。要樂天知命,先從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感受開始!


願大家都能真正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況,了解自己的擅長及抱負,實踐自我,不再一直勉強帶著微笑的面具卻私底下拼命憂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人每日服阿斯匹靈 恐損視力


路透 更新日期:2011/10/03 12:12



(路透紐約3日電)根據歐洲研究顯示,每日服用阿斯匹靈的老人家,比從未服用這項止痛劑的人,罹患和年紀相關視力減退的晚期黃斑部病變(maculardegeneration)風險恐倍增。



這項研究數據並未顯示阿斯匹靈會導致視力喪失,但在「眼科學」(Opthalmology)刊登的這項發現,擔心若阿斯匹靈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眼疾惡化,有多少老人每天都服用這種預防心臟病藥物。



在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Hospital)的克利斯坦(William Christen)表示:「對有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病患,建議服用阿斯匹靈可能不是明智之舉。」克利斯坦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暨學術醫學中心(Institutefor Neuroscience and Academic Medical Center)專家戴強昂(Paulus de Jong)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收集年齡65歲以上近4700人的健康及生活習慣資訊。研究對象包括挪威愛沙尼亞、英國、法國義大利希臘西班牙老年人。



其中839名每天服用阿斯匹靈的人,有36人發生晚期濕性黃斑部病變,也就是每百名服這藥物的人中,約有4人出現前述情況。



相較於不常服用者,則每百人中僅約有2人發生這類型黃斑部病變。



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眼內血管出血,導致眼中央視力喪失。乾式黃斑部病變則較常見,並不嚴重,但病患視力仍會受損。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阿斯匹靈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只要功用是抗凝血,抗凝血藥物會增加出血的危險,對於老年人如果已被診斷黃斑部病變,應該小心阿斯匹靈的服用會增加濕式黃斑部病變(眼內血管出血)的風險。


2.原文的研究摘要請連結參閱:


http://www.ophsource.org/periodicals/ophtha/article/S0161-6420(11)00568-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他命D的故事

更新日期:2011/10/02 05:30 譚淑珍

工商時報【譚淑珍】



高中畢業時,是正值人生最青春的18歲,當30多年後再相逢時,人生的奮鬥目標多半也都從學歷、履歷,變為是病歷。



經過2、3年的歲月,當年的高中同學彼此再見面時的心得也多半是,健健康康活著就是幸福了。



台灣工銀副總王莉,就接到一位當醫生的北一女同學,寫給同班同學的信,這是一位同學期望班上同學都能健健康康的信:「維他命D的故事」。



「在讀醫學院1年級時,教授說:人類身體裡,只有一種化學物質是靠陽光得來的,那就是維他命D。教授解釋,維他命D是如何從皮膚上的一個化學分子,接受陽光照射後,經過肝、腎,最後變成了維他命D。真是太奇妙了。



我在大學唸醫學預科時是主修化學,對任何身體的化學反應都特別有興趣。在繁重的課業裡,我最不喜歡背有關血管、神經之類的,卻牢牢記住了教授的話:皮膚、太陽、肝和腎,會變成維他命D。



在唸臨床時,看到維他命D缺乏症兒童的照片,可憐的小孩兩腿彎彎的就像個O字。教授告訴我們,那些都是在20世紀以前拍的,現在這種軟骨症幾乎完全絕跡。20世紀初期,科學家們發現了維他命D嚴重缺乏就是軟骨病的起因。



維他命D,它像個鑰匙,有了它才可以開門,把鈣從大腸中吸收入血液,再運送給骨頭造骨。沒有維他命D,即使吃了再多的鈣也沒有用。



唸完醫學院,做了1年的內科實習醫生,發現對皮膚科最有興趣,再考進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皮膚科,唸了3年,又教了1年書後開業。



我沒有在舊金山開業,跑到中谷的小鎮,因為我喜歡替農人服務,他們純樸可愛,卻常缺乏皮膚科醫生替他們診斷及治療皮膚癌。



我在這裡行醫也快有20多年了。每天我都會跟病人提醒:儘量不要曬太陽,一定要擦防曬油!病人都乖乖地照著做,沒有人喜歡得皮膚癌。



在2004年代,有位名叫做Michael Holick的醫生,是當時波士頓大學的教授。他開始對全國的皮膚科醫生們說:這樣叫病人不曬太陽是不對的,因為病人需要太陽去製造維他命D。



看了不少書後,我決定接受曬太陽是很重要的事實。這對一個皮膚科醫生來說,是很反傳統的,但是,我的病人裡,維他命D的血液濃度低的病患,關節炎都特別嚴重。



更重要的是,現在醫學界一致公認,維他命D對免疫系統有很大的平衡作用,對基因也有影響,還有它能減低三種癌症的機率。



那三種癌症呢?到目前為止公認的是大腸、乳房和前列腺癌。它也對糖尿病和最新報告出的黃斑性老人眼睛退化症也有減低患病的機率。其他很有可能,可是還未完全明白的是高血壓和心臟病,甚至不少神經系統上的疾病,足夠的維他命D可以對他們也有正面的影響。



而且,從陽光經過皮膚得來的維他命D是最安全的。因為我們的皮膚本身會自動調整陽光得來的過剩的維他命D。還有更重要的是如果在理想的情況下,只需要10分鐘到半小時就可以很輕鬆的製造1萬個單位的維他命D。



同時,只需身體20%曝光即可。例如臉上擦了防曬劑,把雙臂雙腿露出即可。但是不能永遠只曬一個部位,最好在周末時到家中的庭院或公園曬大腿,背部,腹部,或其他平常沒有曬到的地方。



為什麼要如何?因為有幾篇報告指出:夏威夷的衝浪者,51%的人有維他命D不夠症。另外,我病人裡,有不少農夫,高爾夫球能手的維他命D都不夠。



後來,我想通了。如果要我們的皮膚不斷的製造維他命D,那麼也一定要定期的給皮膚假期,如果皮膚太疲倦了,它就停工了。



什麼時辰曬最好?大約早上9點到下午3點,太早太晚的太陽照射力不夠」。


 


鄭醫師補充:


以上的故事淺顯易懂,我僅作簡單的補充:


1.維生素D結構類似類固醇,被稱之為 secosteroid,steroid就是類固醇,seco是解開的環,也就是類固醇的一些環狀結構被解開,讓我們參考相關圖示:



左邊是D3與右邊的膽固醇(類固醇的原料是膽固醇)結構類似,把右邊第九與第十之間的鍵結解開,第二個還被打開,就形成左邊的D3的類似結構。


2.當腎臟合成維他命D(Calcitriol),就是作為一種荷爾蒙來幫助身體調控血液的鈣與磷的濃度,也能促進骨頭健康的生長與重新建構,除了預防骨質疏鬆之外,也影響了神經肌肉系統、發炎、與細胞基因的調控:


 "Dietary Supplement Fact Sheet: Vitamin D".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OD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http://ods.od.nih.gov/factsheets/vitamind/. Retrieved 2010-04-11.


3.要知道自己體內維生素D是否充足,可以透過實驗室檢測25-hydroxyvitamin D的濃度是否有達到 20 ng/mL 。


4.根據2010的權威機構Institute of Medicine建議:


1-70歲:每天600IU


71歲以上 每天 800 IU


孕婦建議每天600IU


0-12個月寶寶每天400IU


劑量補充上限:


  • 0–6 個月: 1,000 IU
  • 6–12 個月大: 1,500 IU
  • 1–3 歲: 2,500 IU
  • 4–8 歲: 3,000 IU
  • 9-71+ 歲: 4,000 IU
  • 孕婦及哺乳: 4,000 IU

相關資料請參閱:


  1.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11)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關於抽菸致癌的研究,放射性物質方面已經出爐的不只是釙-210(polonium-210),還有鉛-210。,吸菸時,釙會進入肺部沈積形成「熱點」,破壞肺部表面組織。當釙和香菸中其他致癌化學物質結合時,輻射造成的破壞相當強烈,增加肺癌風險。根據估計,大部分因吸菸死於肺癌患者,其肺部曝露的放射累積劑量在80-100 雷得(rad)左右:


E. A. Martell (1983). "Radiation Dose at Bronchial Bifurcations of Smokers from Indoor Exposure to Radon Progeny". http://www.pnas.org/cgi/content/abstract/80/5/1285. Retrieved June 9, 2006.


此外,每天吸一包半的煙,一年大約累積60-160微西弗(mSv),跟一般人相較(每年3.0微西弗),遠遠高出20倍以上: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reaction/interact/facts.html


即使戒菸,這些已經存在於肺部的殘留輻射汙染,仍會持續釋放輻射,增加肺癌罹患風險。根據外電報導,1項檢視歷史資料的新研究今天指出,菸草公司知道香菸中含有1種放射性物質「釙-210」(polonium-210),但40多年來卻選擇對大眾隱瞞。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科學家檢視27份先前未分析的文件,發現菸草公司早在1959年就知道香菸含有釙這種放射性物質,也在整個1960年代對釙進行研究,因此他們知道這項放射物質會導致吸菸者肺部「癌細胞不當增生」,甚至計算過1個癮君子會在20年吸入多少輻射量,但菸商卻選擇隱瞞這些事實。



研究主要作者卡拉癸立安(Hrayr Karagueuzian)表示,菸草公司欺瞞的程度讓他頗為詫異。他說:「他們不僅早就知道香菸中含有釙,也知道它可能致癌。」



卡拉癸立安和研究團隊研究發現,香菸中所含的輻射量,25年期間會導致每1000名癮君子中有138人死亡。研究報告發表在線上「尼古丁及菸草研究」(Nicotine and Tobacco Research)期刊。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nt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1/09/27/ntr.ntr145.short?rss=1



早在198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1種稱作「酸洗」(acidwashing)的技術,能去除香菸中99%的釙210,不過UCLA科學家檢視過往文件後披露,菸草公司早就知道這項技術,卻拒絕這麼做。


菸商的官方解釋是,這項技術不僅耗費甚多,且會對菸農與環境造成衝擊;但研究團隊發現,根本原因在於這項過程會改變菸草中的尼古丁,讓癮君子無法「立即得到快感」。


提醒大家,吸菸最好永遠不要變成習慣,否則等於讓自己肺部每天接受輻射汙染,讓自己癌症發生機率大大增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不良的睡眠習慣讓醫生誤診過動症  




孩子不良的睡眠習慣讓醫生誤診過動症

  【24drs.com】有研究指出,孩子的就寢時間可能會導致行為問題,並被誤診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這篇研究是針對704位2-13歲兒童的家長(大多數是母親)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沒有固定的就寢時間以及與父母或兄弟姐妹共睡一張床的孩子,有行為問題的機率多了8至10倍。
  
  這些孩子比較容易發脾氣或生氣、打、踢、或推他們的父母、較沒有自信、家長接到孩子行為的通知,建議父母應該讓孩子服用藥物治療他們的行為或學習問題。
  
  這些行為並非全然是孩子罹患ADHD的特徵,以此來判定ADHD是不夠的。研究負責人Robert M Pressman博士表示,有很多這樣的孩子被確診為ADHD。但他們有注意到,只要讓這些孩子在5天到1週內固定時間就寢並讓他們自己睡覺,對白天的行為就會有巨大的改變。
  
  
  真正的ADHD治療並不是要針對就寢時間,但許多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煩躁不安等行為問題的孩子都被誤診為ADHD。ADHD、睡眠、以及行為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不過,改變就寢習慣可能會影響養育孩子的整體方式,也許願意對孩子睡眠行為問題讓步的家長,比較會有操控行為和侵犯的傾向;對白天的行為難以限制的家長,對晚上的行為可能也難以限制。
  
  就寢的時間是一個習慣,不是一個命令,沒有人喜歡被要求做些什麼,所以需要全家一起討論,每個人都要一起做到。明確地訂定可行的時間,不要說類似「你必須在8點至9點之間睡覺」這種不明確的話,而且,雖然可以讓孩子有機會討論,但沒有協商的餘地。持續兩個星期,在孩子培養成習慣之前,父母們必須在家,不要讓保姆來執行,也不能有例外。
   
 這篇研究發表在9月15日出版的美國家庭治療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網絡版上。 研究摘要請見: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926187.2011.601218?prevSearch=Robert%2BM%2BPressman&searchHistoryKey=


 


鄭醫師補充:


ADHD的診斷是以症狀來作判斷,一般而言,到醫院看診醫師會觀察小朋友,同時給予父母及老師生活調查表來勾選評分,分數超過就容易被診斷有ADHD的問題,然而導致ADHD症狀的原因卻無法藉由相關的客觀檢查來確認。一直以來,ADHD的患者常合併有睡眠困擾有人認為兩者皆為症狀表現,但對某些患者來說,提升睡眠品質及時數,卻是改善ADHD症狀的關鍵,因此被懷疑有ADHD的患者務必要作睡眠狀況的評估:


Owens JA (October 2008). "Sleep disorders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0 (5): 439–44. doi:10.1007/s11920-008-0070-x. PMID 18803919.


與ADHD有關的睡眠問題包含:


1.睡眠剝奪:睡眠時數無法滿足生理所需。


2.打斷睡眠的疾病,例如睡眠呼吸中止以及間歇性肢體動作疾患(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簡稱PLMD,症狀是晚上睡不著,白天想睡,晚上在睡覺時有不自主的抖動,影響睡眠)等等。


3.嗜睡症


4.延遲性睡眠相位節律失調(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在2005年有一項荷蘭的研究,分析120位6-12歲被診斷有ADHD問題的小孩,87位有睡眠問題,33位沒有睡眠問題:


Van der Heijden KB, Smits MG, Van Someren EJ, Gunning WB (2005). "Idiopathic chronic sleep onset insomnia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2 (3): 559–70. doi:10.1081/CBI-200062410. PMID 16076654.


至於ADHD的藥物治療,以中樞神經性興奮劑為主,到底有沒有副作用,會不會上癮,建議大家可以參閱已經出爐的報告,在2000年的報告中提到利他能(或者專司達)的濫用機率並不比安非他命及海洛因來得低:


Kidd PM (2000).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n children: rationale for its integrative management" (PDF). Altern Med Rev 5 (5): 402–28. PMID 11056411. http://www.thorne.com/altmedrev/.fulltext/5/5/402.pdf.


小時候吃過含利他能飼料的老鼠,長大比較愛吃含古柯鹼的飼料: 


http://www.udel.edu/chemo/teaching/CHEM465/SitesF02/Prop26b/Rit%20Page4.html Pretreatment with methylphenidate sensitizes rats to the reinforcing effects of cocaine


因此提醒大家ADHD藥物服用之前,最好多了解相關資料,進一步資料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其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148&next=24100&l=f&fid=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肌胺酸,也是為人所知的N-甲基甘胺酸,是甘胺酸合成及分解的副產物,甘胺酸是在肌肉及其他身體組織可以發現的天然胺基酸,在實驗室可以藉由chloroacetic acid(氯乙酸)以及methylamine(甲胺)來合成。在自然合成路徑中,可以於膽鹼代謝成甘胺酸過程的中間代謝物中發現。肌氨酸就像甘胺酸一樣有甜味而且溶於水,由於本身就是可以分解的表面活性劑,因此有些牙膏或者其他製品會拿來添加。


其實在生活周遭,肌胺酸無所不在,像是蛋黃、火雞、火腿、蔬菜以及豆類植物都可以找得到,在體內合成,主要是靠膽鹼以及甲硫胺酸來代謝形成甘胺酸,不過提醒大家,要應用於臨床上的治療,劑量必須足夠,否則沒有效果。


目前,在臨床上應用最多的就是精神分裂症的改善,最早的研究發現對於抗精神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合併肌胺酸治療可以改善正性及負性症狀:


 Lane H, Huang C, Wu P, Liu Y, Chang Y, Lin P, Chen P, Tsai G (2006). "Glycine transporter I inhibitor,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added to clozap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Biol Psychiatry 60 (6): 645–9. doi:10.1016/j.biopsych.2006.04.005. PMID 16780811.


在臨床觀察上,肌胺酸服用都無明顯的副作用,跟甘胺酸相較,肌胺酸可以直接通過血腦屏障,在大腦可以增加細胞間隙甘胺酸的濃度,來促進NMDA(認知功能)接受體的活性,進而改善症狀:


Tsai G, Lane H, Yang P, Chong M, Lange N (2004). "Glycine transporter I inhibitor,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added to antipsych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Biol Psychiatry 55 (5): 452–6. doi:10.1016/j.biopsych.2003.09.012. PMID 15023571.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症狀,在憂鬱症研究的領域,跟認知功能有關的受器NMDA其的功能與學習及記憶力有關,憂鬱的患者往往會有這方面的困擾,肌胺酸在臨床上研究上被認為可以改善憂鬱症狀: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0977353 Clinicaltrials.gov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過去有些臨床報告認為肌胺酸的濃度是監測前列腺癌的指標,因此有人認為服用肌胺酸可能會提高前列腺癌的風險,然而更新的研究已經推翻這樣的假說,因此肌胺酸服用並無安全性的疑慮:


 F. Jentzmik et al. (2010). "Sarcosine in Urine after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Fails as a Marker in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ggressive Tumours". European Urology 58 (1): 12–18. doi:10.1016/j.eururo.2010.01.035. PMID 20117878. http://www.europeanurology.com/article/S03022838(10)000849/pdf/Sarcosine+in+Urine+after+Digital+Rectal+Examination+Fails+as+a+Marker+in+Prostate+Cancer+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of+Aggressive+Tumours.


E. A Struys et al. (2010). "Serum sarcosine is not a marker for prostate cancer". Annals Clinical Biochemistry 47 (Pt 3): 282. doi:10.1258/acb.2010.009270. PMID 20233752. http://acb.rsmjournals.com/cgi/content/full/47/3/282#ACB-09-270C1.



此為肌胺酸的化學結構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根據最近刊登於國際知名的期刊,綜合過去15項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進行的研究為基礎。,分析對象達383838位,其中有9360人罹患中風的分析,每周吃魚增加到到三人份,,跟沒有吃到這樣的量的人,整體而言,中風風險降低了6%。




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的拉森(Sussana Larsson)和奧西尼(Nicola Orsini)在「中風」(Stroke)期刊刊登研究指出,魚體內的ω-3脂肪酸或許能對血壓和膽固醇產生正面影響,降低中風風險。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專家莫札法利安(Dariush Mozaffarian)的研究也被納入分析,他說:「魚類的確提供許多有益的營養,特別是ω-3脂肪酸。」「這些證據表明,只要1周食用2至3人份魚餐就能獲益。」以上研究原文摘要請參閱: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1/09/08/STROKEAHA.111.630319.abstract?sid=414737e0-549f-471e-b259-3e0907b2c936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預防上,魚類的攝取的確是值得採取的一環,素食者想要攝取ω-3脂肪酸,可以考慮亞麻仁油、核桃油、海藻萃取的DHA以及芥花油等等來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何謂季節性憂鬱?天氣越來越涼,日照越來越少,心情容易不好,是否就是季節性憂鬱症?


季節性憂鬱,在高緯度地區經常可能發生的狀況,英文原名為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簡稱SAD),又名冬季憂鬱(Winter depression或者Winter blues)、夏季憂鬱(Summer depression或者Summer blues)等等,一般人以為季節性憂鬱只有冬天才會產生,其實夏天也有機會(夏天會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患者無法處理溫度的增加對身體的影響):


 Seasonal Depression can Accompany Summer Sun. Ivry, Sara.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September 6, 2008


以廣義來說,某些人當季節轉變時會經歷嚴重的情緒變化導致他們睡太多、沒有能量、也可能感到憂鬱,儘管症狀可能會很嚴重,但大部分的症狀都會自行消退:


 MedlinePlus Overview seasonalaffectivedisorder


發生在夏天的患者,通常會合併有高度的焦慮: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by Mayo Clinic


已知的療法,藥物的重要性不若照光治療來得重要,認知行為療法、負離子空氣治療及褪黑激素治療都是研究報告有效可以參閱的方式:


Terman, M.; Terman, J.S. (2006). "Controlled Trial of Naturalistic Dawn Simulation and Negative Air Ionization for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3 (12): 2126–2133. doi:10.1176/appi.ajp.163.12.2126. PMID 17151164. 17151164.


 "Properly Timed Light, Melatonin Lift Winter Depression by Syncing Rhythms" (Science Updat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06-05-01. http://www.nimh.nih.gov/science-news/2006/properly-timed-light-melatonin-lift-winter-depression-by-syncing-rhythms.shtml. Retrieved 2009-08-30.


許多季節性憂鬱的患者典型症狀是早上起不來,早晨病奄奄的,睡多、吃多(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因此體重容易增加。由於缺乏能量、注意力難集中,也容易影響工作表現,跟朋友及家人疏離,社交畏縮,因此一般憂鬱的典型症狀像是心情低落、無望感及缺乏快樂的感覺常合併出現,自殺的可能性仍存在。大部分的人是缺乏能量而非憂鬱症狀,無法如平常一樣執行自己原有的功能表現:


Lam, RW; Levitt AJ, Levitan RD, Enns MW, Morehouse R, Michalak EE, Tam EM (2006). "The Can-SAD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light therapy and fluoxetine in patients with winter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3 (5): 805–812. doi:10.1176/appi.ajp.163.5.805. PMID 16648320.


不管是血清素或者褪黑激素,都與日照改變有關,光刺激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因此透過光照治療與規律運動是改善季節憂鬱的主要療法:


 Leppämäki, Sami; Haukka J, Lonnqvist J, Partonen T (2004). "Drop-out and mood improvement: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light exposure and physical exercise". BMC Psychiatry 4: 22. doi:10.1186/1471-244X-4-22. PMC 514552. PMID 15306031.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514552.


照光治療的方便性是決定患者是否能持續接受治療的重要關鍵,大約有19%的患者會因為治療的不便而中斷治療,目前已有居家型方便攜帶的照光儀器可以彌補這方面的遺憾。除了照光治療,微光刺激,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這是利用早上太陽的光刺激來慢慢喚醒一個人,有人也利用這個原理設計成無聲的鬧鐘,利用模仿黎明光刺激的不同變化,喚醒一個人,跟居家型照光治療的儀器兩者價錢相較,費用高出甚多。對微光刺激(Dawn stimulation)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Avery, D H; Eder DN, Bolte MA, Hellekson CJ, Dunner DL, Vitiello MV, Prinz PN (2001). "Dawn simulation and bright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SAD: a controlled study". Biological Psychiatry 50 (3): 205–216. doi:10.1016/S0006-3223(01)01200-8. PMID 11513820.


維他命D的不足在季節性憂鬱的患者普遍存在,因此臨床研究建議最好能額外補充:


Lansdowne, AT; Provost, SC (1998). "Vitamin D3 enhances mood in healthy subjects during winter". Psychopharmacology 135 (4): 319–23. doi:10.1007/s002130050517. PMID 95392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神經系統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破壞導致退化及不穩定,多發性硬化症(英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脫髓鞘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引起各種癥狀,包括感覺改變、視覺障礙、肌肉無力、憂鬱、協調與講話困難、嚴重的疲勞、認知障礙、平衡障礙、體熱和疼痛等,嚴重的可以導致活動性障礙和殘疾。多發性硬化症影響腦和脊髓的神經細胞──神經元。神經元傳遞信息,形成思維和感覺,以使大腦控制身體。保護這些神經元的脂肪層為髓鞘(Myelin Sheath),協助神經元進行電信號傳遞。多發性硬化症逐漸造成大腦和脊髓的斑塊性的神經髓鞘的破壞(脫髓鞘),髓鞘的瘢痕形成影響神經軸突的信號傳遞,以失去大腦和脊髓對外周的控制,以至多部位的僵硬或喪失功能。


多發性硬化症的平均發病年齡一般在20至40歲,女性發病人數兩倍於男性。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因不清,多被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最近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對於多發性硬化症有一項嶄新突破的發現: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大腦化學物質神經類固醇(Neuro-steroid)濃度明顯降低,這種神經類固醇可以幫助腦細胞的建造及維持功能,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研究人員相信這樣的研究成果可以研發新的製劑來幫助多發性硬化症改善。


這個研究主要是針對16位加拿大Alberta地區(這是多發性硬化症發生率極高的地區)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遺體進行解剖研究,研究發現患者的某種微-RNA的分子濃度升高,這種物質會抑制患者神經類固醇的合成,也就是別孕烯醇酮( allopregnanolone) 的製成受阻。根據老鼠的動物實驗,動物實驗的多發性硬化,經由別孕烯醇酮的補充,可以改善功能減少發炎、以及減少神經的損害。 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bra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34/9/2703.abstract?sid=a4ebe005-b915-43cf-b43f-970f3ba2a333


神經類固醇「別孕烯醇酮」(allopregnanolone),有助於抑制涉及控制情緒的腦部神經迴路。這是黃體素轉換而來的物質,當黃體素濃度下降時,別孕烯醇酮也下降,情緒就會變得暴躁。別孕烯醇酮是由膽固醇轉換而來,而且跟維他命D有關,有助於改善癲癇、焦慮、甚至是憂鬱的症狀:


Kokate TG, Svensson BE, Rogawski MA.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of neurosteroids: correlation with gamma-aminobutyric acid-evoked chloride current potentiation. J Pharmacol Exp Ther. 1994 Sep;270(3):1223-9. PubMed PMID 7932175


最新的研究發現別孕烯醇酮可以幫助神經再生,減少發炎反應,在動物模式的研究中,有助於改善失智症:


Wang JM, Singh C, Liu L, Irwin RW, Chen S, Chung EJ, Thompson RF, Brinton RD. (2010). Allopregnanolone reverses neuron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7:6498–6503. doi:10.1073/pnas.1001422107 PMID: 20231471


過去,我曾不只一次提到大腦細胞有賀爾蒙的接受體,適度的賀爾蒙補充有助於幫助大腦健康及預防大腦功能退化,這次研究的神經類固醇也是賀爾蒙合成路徑的一種重要保護物質,期待這樣能抑制多發性硬化症惡化甚至改善的補充製劑早日上市。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2008年有一篇研究提到:由於具有相互關聯的基因發生變異,證明糖尿病和高血糖病患比起一般人,更易出現睡眠失調的問題,反之亦然。研究證明,睡眠品質不佳的人,愈容易體重超重。這項刊登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研究論文則進一步指出,生理時鐘和睡眠模式異常,與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風險有相互的關係。




  這項研究以1萬5464 名法國丹麥芬蘭三國不同人群為研究對象,證因rs1387153 發生變異時,會使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達兩成。rs1387153靠近MTNR1B基因,MTNR1B正是具有控制褪黑激素訊號通路的基因。


  研究指出,褪黑激素扮演著控制生理時鐘的角色,它可調解人體的睡眠、飲食,以便適應晝夜的節奏;而血糖則是受胰島素控制,胰腺在24小時身體自然週期的不同時段,分泌不同量的胰島素。其中,胰島素分泌在白天達到高峰,以便處理攝入食物中的糖,並在夜間降至最低點;相反的,褪黑激素在白天分泌少,而夜間最多。


  據稱,當影響褪黑激素和睡眠模式的基因出現異常時,血液中的胰島素也會受到干擾,血糖也就無法控制。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41/n1/abs/ng.277.html


過去我還在花蓮的區域醫院服務時,有位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奉派支援急診大夜班的掛號職務,歷經半年的時間日夜顛倒,導致空腹血糖一下子飆升到五百多(之前完全無糖尿病史),從這篇研究報告的結果來分析,不難解釋其中的關連。根據外電報導:最近1期《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登載美國糖尿病協會(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最新研究,顯示缺乏睡眠與高血糖呈現正相關,這會產生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夜間沒有好好休息的人有高血糖的現象。他們在1所第3級兒童照顧醫院的臨床轉化研究中心以及睡眠實驗室,針對62名平均14歲的肥胖青少年進行連續36小時的觀察研究。檢查的項目包含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OGTT)、體位測量、整夜多功能睡眠檢查,以及減少樣本量的靜脈葡萄糖耐受量測試(FSIGT)等。每個人的睡眠時間和胰島素與血糖的數據都被加以計算、比較。



研究顯示,缺乏睡眠會降低身體製造胰島素的量



這篇論文的執筆者中Dr. Dorit Koren在結論中指出,他們的研究發現顯示,青少年要想維持血糖穩定,就必須每天睡上7.5到8.5個小時。



Koren醫師說,這項研究證實了1個觀點:讓青少年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他們抵抗第2型糖尿病的侵襲。相關原文研究摘見請見: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1/09/19/dc11-1093.abstract?sid=25441f78-a4d3-4c6c-8324-0df27c61e79b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我還在當實習醫師時,在小兒科實習曾在臨床上接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患者,這是一個八歲的小男孩,入院前的主訴是他在其腳踏車,騎到一半,突然感到頭痛欲裂,而且只能以左腳撐地,右腳完全無力,檢查中當然安排了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很快確認了是一個罕見的兒童中風的診斷,然而導致中風的原因是什麼?住院醫師安排了許多其他檢查與會診,並要我追蹤結果把最新的結果寫到病歷中,我記得有三天的時間每天病歷都會寫上三到五次,後來還因此得到病歷優良寫作的表揚,其實真正原因是當時住院醫師擔心這個病例太少見,若是病歷不好好寫,可能容易有醫療糾紛,因此一直逼著我把每一份報告的結果寫進病歷中,表示醫療人員一直在密切留意患者的病情發展與治療。




不管如何,這個病例都提醒我們,小孩還是可能中風,但原因與一般成年人中風常見原因像是高血壓引起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年紀輕輕就中風,許多人的原因就是動靜脈畸形。腦動靜脈血管畸形(原文: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簡稱AVM)是一種先天性疾病,主要病徵是腦部血管不正常聚集,使動脈內的血液不經微血管而直接注入靜脈,形成一種高流速及高壓力的血液短路,繼而增加腦內出血及中風的機會。腦部動靜脈畸形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頭痛與癲癇,其他症狀都與中風症狀一樣,就要看病灶位於腦部何處,症狀表現也會不同,像是肢體偏癱、眩暈、構音困難、溝通困難或者失語症、感覺異常、意識模糊、失智甚至幻覺等等: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formation Page at NINDS


根據媒體報導,最近國內的臨床案例就有這樣的實例:


一名13歲的黃小弟,近一年經常反覆頭痛、頭暈,曾到診所就醫,吃了些消炎止痛藥後症狀就改善。最近,黃小弟早上運動完後,嚴重頭痛、暈眩、還想吐,眼睛看到的影像出現扭曲,緊急到小兒神經科就診,經一系列的檢查發現,竟然是腦部長了1.3公分的動靜脈畸形。


照顧的醫師經腦波發現有不特定的慢波與放電波,進一步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意外發現腦部靠右邊枕葉及顳葉位置,有一個1.3公分的動靜脈畸形。黃小弟被早期發現,經神經外科以不必開腦的電腦刀治療,目前追蹤未再發生頭痛或是頭暈的症狀。


因此,小朋友若是有經常興頭痛或者偏頭痛,建議父母不要只是讓小朋友服用止痛藥了事,最好到設備齊全的醫院,透過詳細的身體及相關儀器檢查先找出或者排除嚴重的病因,例如上述案例提到的腦部問題,若是病理檢查都找不到問題,功能性的障礙及心理問題才是後續要考量及處理的方向。


arteriovenous


圖片來源:http://www.stockmedicalart.com/medicalartstudio/efolio/arteriovenou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用手腕 小心腕隧道症找上門

【Kaykay/朗嘎魯】


民眾如果常操作包裝工作或是長期處理文書繪圖業務,手腕經常得重複動作,要特別注意一種稱作腕隧道症,尤其智慧型手機當道,有些人長期手機不離手,小心罹患又麻又痛的腕隧道症候群!近來門診出現這類的病患愈來愈多,另外,洗腎病患也是高危險群之一。


醫師指出長期操作手腕重複動作的人,容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有些病人常在半夜痛醒,或是一大早騎摩托車、用手緊握車手把時發作,不斷地手發麻,有些患者甚至以為自己中風。


常用電腦繪圖或打字的人,如果甩甩手,手麻問題能馬上得到紓解,其實就該注意自己是不是腕隧道症候群,醫師表示就職業災害來說,腕隧道症候群相當常見。


不過近來因為手機使用習慣改變,不少人智慧型手機不離手,別小看數百克的重量,長時間頻繁地壓在手掌上,也會導致手腕疼痛。


有醫師表示如果出現症狀又不理會,將影響未來手部的活動,恐怕就得長期復健。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又稱腕道症候群、腕管综合症,俗稱滑鼠手、钢琴家手,是算是常見的職業並,多發於重度電腦(鍵盤及滑鼠)使用者、職業鋼琴師、木匠、裝配員等需要做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女性發生比例較高,為男性的3~10倍,患者常在夜間痛醒,初期發作時,手甩一甩就可以減輕症狀,多數人會以為睡姿不良壓破迫手腕引發而延誤就醫。


正中神經(Median nerve)主管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的感覺。手部的正中神經在手腕處,會穿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遭受到外來的壓迫時,就可能出現腕隧道症候群(請參閱下圖)。可能原因包含:腕骨骨折,退化,變形與關節炎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造成壓迫正中神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酒精濫用等等。一般治療,以止痛藥為主,止痛藥效果不佳,有些醫師就會以類固醇來局部注射治療。物理治療的話,儘管會出現暫時的效果,但似乎療效有限,故多數如果症狀嚴重的話,就會建議直接以開刀來處理。


不想一直靠止痛藥,或者想避免開刀的話,可以參考營養學的研究建議,知名的營養醫學專家John M. Ellis醫師,他一生都致力於維生素B6的研究,在他所著的「解除疼痛」(Free of Pain)這本書中提到許多B6缺乏容易出現的狀況,例如手部皮膚感覺異常(麻木與刺痛)、手部波動性水腫、手指感覺遲鈍、手指關節伸展障礙、手指功能協調性障礙、指關節晨間僵化、手部、手肘疼痛、腕隧道症會出現的Tinel's sign及Phalen's sign而異常疼痛、肩膀酸痛、拇指移動時,指關節會疼痛、睡眠癱瘓症(鬼壓床)等等。


而不管是原發性的腕隧道症或者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甚至是多發性神經炎所續發的腕隧道症,都可以用B6來加以治療。在書中,這位學者追蹤了33名原發性腕隧道症患者五年,以B6來治療,結果有31名病患因為每天持續服用B6而使他們的腕隧道症痊癒。


 美國的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enter也曾針對20名腕隧道症的患者(年齡層為27-63歲)以B6治療來進行研究,經過三個月每天服用200毫克B6治療,疼痛指數都大為改善,而且也未產生任何毒性。因此,本身有腕隧道症困擾的人,想在手術及藥物之外尋求改善的話,B6的補充的營養療法值得一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交通廢氣 恐增心臟病發機率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9/22 04:21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英國醫學期刊》最新研究顯示,吸入交通廢氣後6小時內,心臟病發機率將增加。



吸入6小時內最致命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吸入交通廢氣後的6小時內,心臟病發機率增加,但6小時後又逐步減少,這可能代表空污並不是導致心臟病的主因,但卻會間接導致心臟病發作。



研究團隊比對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8萬名心臟病患者的病例,以及空氣污染的資料,就能找出每小時空氣污染程度和心臟病發時間點的連結。發現空氣污染較為嚴重時,之後6小時內,心臟病發的機率的確增加,但過了6小時之後,數值又重新下降。



若心臟病患者處於空氣污染中等的環境,心臟病發機率將會比接觸輕微空氣污染的情況下增加5%。而且若不斷重複暴露在空氣污染中,還是對健康有害,將大幅縮短人的壽命,專家因此建議民眾,離交通廢氣越遠越好。



研究者表示,儘管抽煙、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心臟危害更大,但交通廢氣可能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說,「我們對心臟病患者建議還是一樣,若你有心臟疾病,盡量避免在可能有嚴重交通污染之處待太久,像是繁忙的大馬路。」




鄭醫師補充:


以上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2003年到2006年間79288位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在英國主要的空汙內含物為汙染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及臭氧(O3)。研究人員Bhaskaran醫師表示高濃度的PM10以及NO2是交通繁忙時,汽車廢氣的主要汙染指標。


研究人員提醒對空氣汙染的敏感的人(例如氣喘及心臟病患者)要從事戶外活動,最好避開空汙嚴重的時段,研究人員估計,即便是輕度增加到中度這樣汙染的狀況,還是會增加5%的心臟病發作風險。如果汙染是從嚴重到非常嚴重,危險性更高,雖然這樣在英國並不常見。


有些患者確實是曝露在空汙之後導致心臟病發作,而許多研究也提醒,當空氣汙染更嚴重時,死亡率更高,雖然目前還無法確認空汙是導致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但至少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曝露在空汙中,心臟病發作機率開始升高,六小時是統計上的最危險時間,之後又開始遞減。空屋對身體的衝擊是造成血液變黏稠、血栓容易形成,心臟病發作風險自然升高。


因此研究人員再次強調:已經被診斷心臟病的患者,儘量避開長時間曝露在空汙嚴重的戶外環境,像是在交通繁忙的路口。


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www.bmj.com/content/343/bmj.d55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