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藥物臨床研究上就發現,有憂鬱狀況的人服用抗憂鬱劑,其療效與安慰劑相較,抗憂鬱劑療效甚至多不到20%,以目前門診常見的狀況來說,大部分的醫師會發現有三分一的患者對抗憂鬱劑治療反應極差,扣除了三成三的患者,算算抗憂鬱劑藥物能幫助的比例真的相當有限,可惜這方面的資訊對大眾甚至醫療專業人員來說,知悉的程度有限,因此也助長的抗憂鬱劑的使用量節節高昇。


最近美國知名的研究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了一篇抗憂鬱劑對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是否有療效,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是針對718位門診患者來作研究,作為比對的自然是以一般認為不具療效的安慰劑來比較,結果發現:輕度到中度的患者,服用抗憂鬱劑與服用安慰劑的效果沒有差別。而門診所接觸的憂鬱狀況,幾乎都是這類患者,這表示抗憂鬱劑的療效都被誇大了,在美國,抗憂鬱劑開最多的並不是精神科醫師,而第一線的基層醫師,因此不只是民眾,這份研究報告提醒:連醫師都可能被藥廠的行銷手法所主導。對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研究摘要內容:


http://jama.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303/1/47


至於重度憂鬱的人,是否就能完全倚賴藥物而得到解決?過去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的復發率往往達九成,相關研究統計可參照: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25162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877398


而且就算服藥,也無法根本治癒,建議大家在憂鬱症的認知上,最好不要當它是一種原因,而該問: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衰弱的大腦?想真正瞭解重度憂鬱症的潛在原因,我建議大家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作者Mark Hyman醫師,以其親身經歷,對照功能性醫學在其治療患者所呈現的療效,提醒大家,這些看似大腦衰弱的疾病,真正的根源往往是身體功能的失衡,這些身體功能的失衡極可能來自於七大原因,而這些身體功能的失衡皆能藉由功能性醫學的檢測來直接處理,幫助身體功能恢復,進而讓衰弱的大腦功能回復。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考。


 



研究:抗憂鬱藥物 只對重度患者有效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1/06 21:20 蔡函岑



(法新社華盛頓5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指出,抗憂鬱藥物對於輕度或中度憂鬱症患者的療效很有限,還不如尋求另類療法。



研究人員結合六份醫學報告的數據,得出上述結論。六份報告中追蹤的718名成人門診病患,依據漢氏憂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分為輕度至極重度憂鬱病患。



這份研究將常見的「抗憂鬱處方」(ADM)的療效與安慰劑作一比較。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這項由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福尼耶博士(Jay Fournier)主持的研究發現,藥效視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而定,效果差別很大。



研究寫道:「對輕度、中度、甚至接近重度憂鬱的患者來說,藥物的實際影響並不存在,或是微乎其微;但是對症狀嚴重的患者而言,抗憂鬱藥物能產生很大的療效。」



有關抗憂鬱藥物的研究,大多著重在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影響。但是症狀較輕的患者使用療效究竟如何,卻缺乏相關研究。抗憂鬱藥物目前是治療憂鬱症狀的標準療法。



研究人員指出,向門診醫生或是一般大眾推銷這些藥物的廣告,對這一點避而不提。



研究顯示,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門診病患,大多不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因此這類藥物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研究指出:「開處方的醫師、決策人員和消費者或許都不知道,這些藥物的療效,大多建立在只針對重度憂鬱患者的研究報告上。」



「政府應該設法讓門診醫師和可能就診的病患了解,儘管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療效顯著,卻少有證據顯示,藥物對大多數症狀較輕的患者,也能產生特定的藥理效果。」(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