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70分復活 醫大生不敢再碰排球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3/17 04:09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鬼門關前走一趟的那一刻,我其實完全沒有記憶!直到現在我都還不太相信自己怎麼猝死的?」死裡逃生的陳同學昨天終於返校上課,上了八堂課的感想是:「見到同學、重回教室的感覺很好!」



台北醫學大學陳同學一月十一日因為打排球造成心臟病發猝死,送到醫院前,已經被救護車上人員判定死亡,最後被眾人以CPR救了回來,陳同學不僅未成為植物人,還奇蹟似地快速復元,只是住院兩個月,足足瘦了廿公斤!



身上帶著電擊器的陳同學,受訪時活潑開朗,完全看不出來他是被同學硬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曾是排球校隊的陳同學如今不能再打排球,昨天也刻意避開排球場,以免觸景傷情,但他笑說:「前幾天和同學去打撞球也很好玩。」



北醫心臟外科主任曹乃文受訪時說,到院前死亡病人,通常做CPR半小時沒反應就沒望了,像陳同學做了七十分鐘的CPR才救回來,真是奇蹟,而救回來的病人九成會成為植物人,陳同學病發後兩個月可以痊癒出院,健康狀況良好,走路、說話都和一般人差不多,只有心臟功能和記憶力稍弱,恢復之快,堪稱奇蹟。



記憶受損 四成國字記不得



不過,陳同學病發時腦袋缺氧,記憶有受損,很多事都記不太起來,包括國字和數字,陳爸爸說,大約有四成國字還記不得,例如「物」,他怎麼也想不起來,教了又忘,靠著不斷練習才慢慢記了起來,醫生也要求他寫幼稚園練習簿,練123數字等基本訓練。



陳同學的記憶力也受到影響,前一刻說的話,後一刻就忘記了,第一天上課記錯時間,上午只有二堂課,但一早就到學校,結果跟著同學一起聽別的課,上課累了也會想睡覺,陳同學說,現在他每天寫日記,訓練自己的記憶力。



曹乃文認為,陳同學十九歲很年輕,加上第一時間的CPR急救正確,後續葉克膜等治療有成效,但他也提醒,陳同學在這一年內要少動多休息,撞球不激烈還可以偶爾打,排球千萬不可以碰,不能再有下一次。



陳同學回憶說,他只記得和排球隊一起打球,突然心跳很快,很不舒服,才到一旁休息就完全不省人事。



救命恩人北醫學長陳映庄受訪時表示,陳同學從椅子上滑落地面時,立刻出現「兩眼上吊、口吐白沫、沒脈搏、隔很久才大口呼吸、臉發黑」等瀕死跡象,所有人都嚇呆了,雖然沒有對真人做過CPR,但他心裡只想著要救學弟,後來到加護病房問陳同學:「你還記得我嗎?」陳同學點頭,讓他感動地流淚。



部分曾瀕臨死亡的人偶有特殊體驗,有人見到柔和的光線,天空掉下粉紅花朵,還有人則感覺像飄出自己軀體,看到其他親友的反應,前教育部長黃榮村也一度因為吃麵中毒而瀕臨死亡,他事後回憶,當時確實見到一道刺眼的強光,甚至可以見到平躺著的自己。



復活後的陳同學卻陷入昏迷,一直到第十九天才真正醒過來,一清醒就抱著家人大哭;但他對於瀕死過程及大哭的事,都記不清楚,剛開始坐起來就頭暈,四肢無力,但「總不能一輩子躺在床上靠人照顧」,咬牙坐起來、練走路…,才成功地重回校園。


 


首先恭喜這位陳同學經歷瀕死而大難不死,的確歷經七十分鐘的CPR才恢復心跳的案例的確少之又少。然而,這篇新聞提到的瀕死經驗,卻值得大家參考與思考:我們人真的只是這具軀體嗎?療癒,前教育部長的瀕死經驗,甚至能看見平躺著自己?這意味著我們不只是這個身體,不是嗎?我曾聽一位扶輪社友講述他的社友的瀕死經驗:這位社友愛玩重型機車,有一次發生嚴重的意外,讓他發生嚴重的外傷,同時,在受傷的那一刻,他看到自己的身體倒在路邊,而後幸運地在醫療幫助下,身體恢復健康。但看到自己的身體倒在路邊,是他瀕死的難忘經歷。


過去,也曾有一位年輕的男生跟我分享他的瀕死經歷:他曾發生一次嚴重的車禍,讓他頭部受到重擊,在撞擊的一剎那,他很確定只有十幾秒,不到三十秒的時間,他看到他這一生的經歷,像放電影一般,每張都很清楚地讓自己再看一次,每張他看到的圖片,他都很清楚及確定是哪件事。這也讓他得以思考,他真的不只是這個身體而已。


關於身心靈之間的關係,以及各自組成、定義為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由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所著的思考的原理,其中一章人的組成有精彩的闡述,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同時也歡迎有這類經驗的人分享寶貴經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樂極生悲 英109男人威而剛下死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3/16 19:35



壯陽藥威而剛上市以來,已經有一百零九個英國男人因為服用威而剛喪命



英國藥品及健康產品管理局說,這一百零九個死亡案例裡,有四十四人是心臟病發喪生,有二十九人是猝死。報導裡沒有提到另外三十六個人的死因。



藥品及健康產品管理局說,因為吃威而剛喪失聽力的有兩個人,喪失視力的有七個人,還有兩個最慘,吃過威而剛以後的後遺症是陽具彎曲。


 


知名的日本腸胃科醫師新谷弘實在他的暢銷書不生病的生活中曾提到他使用威而剛的經驗,他只是服用四分之一的劑量,卻導致他的心臟非常不舒服,甚至感覺快死掉,因而他建議一般人如果要拿這種藥來助性,要非常謹慎。


看到最近英國關於威而剛引發109例的死亡案例報導,順便提醒大家:有性功能障礙,還是儘量找出生理因素或者心理因素,針對根本去處理才是辦法。有些人服用其他藥物也有可能影響到性功能,像是SSRI類的抗憂鬱劑,抗精神藥(會引發泌乳激素升高,抑制性功能)等等都有一定的比例會發生。


除了一些慢性糖尿病患者引發的血管性病變引發性器官充血困難,或者其他會影響到血管的生理因素,其實大部分的人,尤其是中年人,還是與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平衡有關。很多人喜歡用腎虧來代表性功能障礙,其實這裡的腎虧講的是腎上腺皮質功能有問題,而非腎臟。若能透過腎上腺皮質功能分析,針對結果服用合適的營養品調整,改善的效率會更直接。當然,有人是男性荷爾蒙的功能有問題,但以比例上來說,機會不是那麼高。有興趣的人,也有相關詳細的功能性醫學檢測及自然營養品配套能夠提供改善。


一般在幫助性功能上,自然營養品還可以考慮銀杏、鋅、精胺酸或者松樹皮萃取物來輔助,這些營養品都能幫助改善循環,建議大家不妨試試。山藥(萃取物更好)也是另一種選擇,不過這與腎上腺的調整比較有關。


有其他相關問題,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止痛藥先驅 遭控研究造假

〔編譯張沛元/法新社華盛頓十四日電〕被視為多重止痛先驅的美國麻醉學家魯本,十四日遭他過去任職的醫院指控,他過去十多年來所發表的影響全球千萬人的止痛藥研究報告的資料,全屬造假。倘若此一指控屬實,不排除可能有病患因此受害。


魯本被控至少扭曲二十一份研究報告的資料,其中部分研究報告中論及的止痛藥,就是提供他研究經費藥廠的產品。魯本過去任職的麻薩諸塞州灣州醫學中心發言人艾柏特女士說,這些報告內含魯本自行捏造的假資料。該指控倘若被證明屬實,此起至少長達十年、影響十數篇同僚評鑑文章的醫界醜聞,將成為有案可稽的一大醫學研究詐騙案。


收受藥廠研究經費 鼓吹產品


「麻醉與止痛」期刊指出,至少二十一篇有問題的研究報告的時間可追溯至一九九六年;期刊主編薛佛說,此一發現顯然是對麻醉領域的一記重擊,「醫生廣泛使用(魯本的)發現。他的發現(對麻醉止痛界)有重大影響。」「我們不能排除病患因此受傷的可能性。」


五十歲的魯本曾高調支持一種名叫COX2 inhibitor的消炎藥,宣稱該藥能減少病患在手術後的疼痛,及對類固醇與嗎啡等上癮藥物的依賴。魯本大力宣傳使用美國輝瑞藥廠製造的COX2 inhibitor(商標名稱Celebrex)及Lyrica止痛藥,此外也鼓吹只用另一種由默克藥廠生產的消炎藥。


曾刊登魯本研究報告的「麻醉與止痛」期刊表示,魯本曾收受輝瑞提供的研究經費,此外他也是輝瑞的演說部成員之一。輝瑞發言人比提聲明表示,該公司與從事這些獨立研究或研究結果的詮釋與出版無關,並對魯本被控的罪名表示失望。


捏造假資料 被停職退出研究


魯本研究被懷疑造假,源自他對灣州醫學中心的年度研究會議所提交的兩份摘要。評鑑人員發現,這兩份報告中的資料並未獲得醫院審議會的核可,因而在去年春天展開調查,「發現可追溯到九六年的大規模造假史」。


艾柏特表示,魯本自去年五月起停職休假,同時被禁止參與灣州的研究與教育活動至少十年。一名曾與魯本同列名研究報告的學者告訴「科學人」雜誌,報告的名字是由魯本偽造。灣州還說,魯本在調查中充分合作。


 


老實說,我們真的不該因為最近美國知名的麻醉學家可能因為收受藥廠金錢,捏造研究數據的新聞,然後一竿子打翻一條船,抹煞了其他醫療研究人員的努力,然而,長期以來,醫師收受藥廠的費用,作所謂的藥物臨床研究或者藥物試驗,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國內,有新藥要上市使用,也是藥廠出資委託規模大一點的醫院的醫師作所謂的在地臨床藥物試驗(這其中醫院及醫師都有收到藥廠的金錢資助),也就是所有的臨床報告,都是由藥廠、醫院及醫師做出來的報告,當然,每個國家都有專職的藥物審核單位去檢視相關藥物的臨床報告,然而其中缺乏超然獨立的第三單位作類似監察或者品管的動作。


過去,我還在醫院時,出於興趣,也曾短暫協助類似的藥物臨床研究,但我後來發現主持的醫師,竟然會把一些反應較差的個案剔除不算,這讓我覺察到其他藥物臨床研究,也有可能有類似的狀況發生,因而從那事情發生以後,我決定不再協助類似的臨床藥物試驗。


有時我們不禁懷疑:這是否只是冰山的一角?


目前缺乏超然的第三單位(不是醫師,也非藥廠),為藥廠(供應者)及醫師(使用者)提供完全中立的研究報告,當然,經費來源是最大的問題。若有一天能立法,成立類似的基金會,經費來源仍由藥廠出資(類似工會繳規費),有新藥上市,必須委託該獨立基金會進行專業的審核及臨床試驗,證實藥廠提供的研究數據的確屬實(基金會的專業人員不得與藥廠有接觸),若能如此執行,相信在藥物的使用上,臨床的醫師會更安心,病患及家屬也不會因為原本球員兼裁判的制度而擔心不已。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活力抗老法寶 走出家門接觸人群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3/14 17:11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14日電)許多長輩整天待在家裡,生活圈封閉,子女應多花些心思,鼓勵、帶領他們與外界接觸永和耕莘醫院醫師表示,走出家門多與人接觸,保持活力,才是延緩老化的不二法門。



永和耕莘醫院老年醫學科醫師江維鏞表示,參加松齡會等老人健康團體,才不致讓老人無所事事、加速老化。其實,老人未必只能與同年齡的人往來,也可嘗試與年輕人互動,接受新的刺激。



電影「搖滾吧!爺奶」試映會今天在永和耕莘醫院舉辦,美國老人的活力,引起共鳴。電影公司關懷長者健康,每張票將捐助10元給失智老人基金會,推動失智症篩檢。



為了呼應電影「銀髮樂活」的主題,醫院也安排成立將滿17年的「永耕松齡會」,請平均70多歲的會員現身說法,並展現苦練的歌唱、舞蹈才藝,顯示東方老人同樣可以用音樂、樂觀的生活態度抗衰老。



觀眾欣賞後深受激勵,認為銀髮生活未必都是死氣沈沈,只要跨出腳步、融入人群,也能活出精采晚年。一位老先生表示,他原本非常孤獨,總覺得人生沒什麼意義,透過電影看見現實社會與他一樣的老人,努力參與社會、活得起勁,他就覺得「別人能,自己也可以。」



「搖滾吧!爺奶」電影真實紀錄一群美國老人,組成平均年齡80歲的「年輕的心(Young @ Heart)」合唱團,成員甚至還人帶著呼吸輔助器。20年來,從排練到上台公演謳歌生命的情節,讓現場的長輩動容。



永和耕莘醫院表示,雖然老人唱搖滾不像年輕人激情、嘶吼,但他們以豐富的人生閱歷、獨特的唱腔詮釋歌曲,依舊光芒四射。


 


看到這則新聞,讓我不禁想到我門診的一位個案的狀況。這位患者被診斷有精神疾病,狀況不穩時,會抱怨有幻聽或者妄想。之前因為藥物副作用的影響,家人只讓他服用劑量較低的藥物。但不時會出現自言自語或者不理人的狀況。細心的家人觀察到他最大的挫折,其實來自於他想接觸同年紀的人,但老是有挫折而不得其門而入,因而不時會出現疑似復發的狀況。經過討論與於建議,安排他參加病友的運動訓練活動,除了增加時間運動外,重要的是增加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家人觀察到這位個案的心情逐漸提升,精神狀況也越來越穩定,所以,這樣的安排對個案來說,實有正面之效益。


建議大家,有機會多與他人溝通與互動,絕對能幫助身心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耳鳴日趨中年化 預防多管齊下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3/13 13:44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你是否感覺有時會聽到外界並不存在的聲音,有的像雷鳴轟隆,有的如細雨嘶嘶,使人心煩意亂,睡眠不安。以往耳鳴好發年齡為六十至七十歲,目前已經有中年化的趨勢,即四十至五十歲就患病。


以前農業社會,外界以為老人耳鳴是正常現象,比較不會重視,但是隨著生活教育水準提升與醫學進步,已經開始重視耳鳴疾病與治療。耳鳴的成因,70%與聽覺受損有關,例如退化、感染、外傷及腫瘤等,其餘30%原因不明。


耳鳴日趨中年化,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政道表示,主要是因生活壓力加上業績掛帥,以及用腦過度、睡眠品質不佳,引起緊張情緒,刺激到自律神經,影響耳朵血管,一旦耳朵微血管系統的血液供應不良,即營養供應不佳,功能即會逐漸衰退,就容易有耳鳴現象。


此外,李政道表示,甚至有的年輕人習慣聽隨身聽,從中播放巨量的搖滾音樂聲,還有的軍人因為受到巨大打靶或試放大砲聲音刺激。以及有一些人因為服用藥物中毒,包括早期治療肺結核鏈黴素,或抗癌藥物與阿司匹靈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耳神經傷害,引起耳鳴。如果為藥物引起的耳鳴,可搭配使用治療耳鳴的藥物,可降低對神經的破壞,此外,長期酗酒也會造成神經血管系統傷害,至於抽菸則會影響血管硬化,也不得不慎。


耳鳴也會因感染引起,包括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梅毒等感染等,會破壞耳神經,造成聽力變化形成耳鳴。此外,還有感冒發炎也容易引起組織腫脹,如果腫脹部位在耳神經附近的組織,就會壓迫耳神經,使聽力退化。所以有的人必需在這些症狀的急性期快速使用類固醇消炎,早期控制治療,以免造成後遺症。


與耳鳴相關的腫瘤問題,包括聽神經瘤,如果為良性可開刀處理,如果為惡性鼻咽癌,就需要做放射性化學治療,即使腫瘤解決了,但耳鳴現象未必會消失,因為有的腫瘤會破壞聽神經,使其無法恢復。


預防耳鳴必需從日常生活調整做起,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中壯年的人要調適生活壓力,要注重睡眠品質,勿因外在巨大聲音破壞神經系統,還有要重視藥物影響,以及避免外傷與感染問題,包括頭部撞擊,或被打耳光,這些力道都會衝擊震盪,造成微血管破裂。或是因為外傷手術造成,例如頭部或中耳內耳手術因切開與鑽骨,容易導致神經微血管損傷。


預防耳鳴也要注意飲食,平常勿攝取高油脂或過鹹的食物,避免膽固醇堆積血管,也不要喝太濃的咖啡與茶,如此會使自律神經太過興奮血管收縮,影響血流供應,時間久了,神經養份不足,就會產生耳鳴。


 


很多音樂家及名人都有耳鳴的困擾,我在門診時,也常會聽到有些客戶抱怨耳鳴,真正有聽覺受損的人的人仍佔大多數(約七成)。對一些人來說,他們本身服用的藥物也有可能導致耳鳴,像是接受化療的人,常會抱怨耳鳴,就是藥物作用引發的副作用。在老年人身上常因退化的關係,導致耳鳴,而甲狀腺有異常的,也有機會引發耳鳴。如果提到中年人的耳鳴,很多就是壓力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當事人通常有憂鬱、焦慮甚至失眠的現象,這些都常是自律神經過度興奮導致血管收縮,時間一久影響營養供給,繼而引發耳鳴。以營養學的角度而言,營養缺乏也會導致,舉例來說,有些人就是因為鋅或者B12的缺乏導致耳鳴,當然適當補充也會改善。有些人的高血脂的困擾,引發循環的問題,仍有機會引發耳鳴,除了控制血脂肪外,循環不佳引起的耳鳴,通常可以考慮藉由服用銀杏來改善。除了咖啡因及鹽外,尼古丁也要儘量避免,有些個案在飲食控制上做得不錯的話,也能有效改善耳鳴。


對醫師而言,耳鳴常常是非特異性的症狀,很多患者,就算接受藥物治療,耳鳴依舊,我也有遇到患者,他之前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嚴重耳鳴而無法入睡,繼而到精神科門診求診,也無法解決,而且藥物越吃越重,最後被建議入院治療。在入院治療期間,因為藥物反應差,所以又被建議作電痙攣治療,之後耳鳴更厲害,藥吃得更多,睡眠卻越來越差。這是典型單純症狀治療的個案,當時若有針對他身體的壓力系統,藉由功能性醫學予以詳細的評估,定能對身體異常的功能有更清楚的瞭解,藉由營養品的調整,仍幫助當事人的抗壓系統,恢復到比較好的狀態。


當然,壓力的根源,大多來自心理方面,因而藉由有效的心靈處理技術及生活改善技術,能夠幫助當事人去除心理負荷,並對於原本壓力的根源有更好的認知及面對能力。那麼,這種身心性的不適,仍有很大的機會能夠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青少年缺乏維他命D將導致心臟疾病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3/12 10:50 簡長盛







(法新社芝加哥11日電) 今天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維他命D過低將導致心臟疾病和糖尿病,而且更可能導致高血壓和高血糖。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白種美國青少年的維他命D平均值,是非洲裔美國青少年的將近2倍,並且較拉美裔美國青少年高約30%。



美國心臟學會前會長艾克爾(Robert Eckel)說:「這些青少年血液維他命D含量的資料,使我們憂心青少年對食物的選擇,以及甚至他們曬太陽時間可能太少。」



  人體曬太陽可以產生維他命D,另外也可以從許多食物如營養強化牛乳、魚和蛋中攝取。



  維他命D可以協助人體攝取鈣而達到強健骨骼的目的,它也可以協助血液中的磷和鈣含量維持正常。



  維他命D可以分解脂肪,所以超重或肥胖的人,維他命D往往過低


 


在此作點補充: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他命,也是一種荷爾蒙。除對骨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可以強健骨骼與牙齒外,也能夠加強腸道中鈣質的吸收。


不少小毛病,像是偏頭痛、肌肉僵硬、經前症後群、腰背酸痛等等,都與維他命D的缺乏有關。攝取來源,一般而言,從魚類、蛋、奶比較容易攝取吸收,曬太陽也是幫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的方式之一。對於蛋奶有過敏的人,除了曬太陽,可以多吃魚來加強補充。素食者,可以另外考慮地瓜、苜蓿、燕麥等等食物來源。至於一般人認為含有豐富維他命D的生香菇,其中含的麥角脂醇,必須經紫外線照射,才能轉換成維他命D,所以食用前最好先曬一曬。


此外,感冒時,一般人以為多攝取C就能幫助感冒緩解,其實最好再加上A和D效果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青少年常吃魚 智商增高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3/12 04:09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青少年吃魚對提高智商真的有幫助!發表在最新一期「兒科學論文期刊」(Acta Paediatrica)上的瑞典研究發現,每週吃魚一次以上的十五歲青少年,三年後,智商會比每週吃魚少於一次者來得高;每週吃魚超過一次者,智商的增加幅度更大。



瑞典哥德堡大學薩霍格林斯卡醫學院研究團隊,針對瑞典三千九百七十二名十五歲青少年進行調查。追蹤三年後發現,相對於每週吃魚少於一次者,每週至少吃一次魚者,十八歲時的智商平均會高七%,每週吃魚超過一次者的智商則高十二%。



過去研究顯示,吃魚對於嬰幼兒的神經發展有幫助,降低中年後認知功能受損的風險;孕婦適量吃魚也能提升寶寶未來的智商與社交能力。該研究排除了種族、居住地、父母教育程度、經濟狀況、運動頻率與體重等干擾因素,經統計分析後,發現吃魚的確對於青少年智商發展,具有獨立的影響力。



多吃魚可提升認知功能的機轉,目前還不完全確定,研究人員推測,此與魚油中富含的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及omega-6有關。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表示,魚油中omega-3與omega-6脂肪酸,可促進神經細胞發育,增加認知功能,同時也具有抗發炎的效果,可降膽固醇、預防血管硬化。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美國心臟醫學會鼓勵一週至少吃兩次富含魚油的魚類,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此外,研究顯示,多吃魚對於預防腎臟病、肺病、氣喘、異位性皮膚炎也有幫助。



小型魚富含魚油 醫師建議多吃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3/12 04:09



魚油中的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有益,但因大型魚在食物鏈上層,在大魚吃小魚的生物累積下,油脂易累積的多氯聯苯、戴奧辛與汞,對神經發育相對不利,尤其是上百公斤的魚,醫師因而建議多吃富含魚油的小型魚類(體長約半個巴掌到兩個巴掌)。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當季盛產的小型魚類最好,台灣盛產的小型鯖魚類為首選,例如鯖魚、花飛魚、四破魚、竹筴魚與秋刀魚。林杰樑說,根據魚油含量多寡排序,以鯖魚最多,其次依序是鮭魚、鮪魚、大西洋馬頭魚。此外,海水魚優於淡水魚,喜歡吃鮭魚者,不妨選擇便宜且體型較小的野生鮭。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指出,吃魚會變聰明、尤其要多吃魚頭的傳統說法頗有根據,因為魚頭富含魚油,尤其是魚眼周圍與魚下巴的部位;林杰樑則提醒,大型魚的魚皮、魚頭、魚翅、內臟等部位,相對容易累積污染物。 (記者王昶閔)




最近瑞典的研究發現,常吃魚的青少年,跟吃魚較少的青少年比較,智商提高7-12%,的確,魚中的OMAGA-3,我們稱這種好油為必須脂肪酸(不從外面補充,身體自己不會製造),因此若我們不持續補充,身體的OMAGA-3及其他OMAGA-6(有些可以從OMAGA-3轉化過來),可以會越來越少。不方便吃魚或者自覺魚的攝取量不足的人,可以考慮直接補充魚油。


在精神方面,關於憂鬱,不只國外、連國內也有研究支持輕度到中部的憂鬱可以有效改善,至於過動、老年失智方面,其實都能藉由DHA脂肪酸的調整,幫助包圍腦細胞的細胞膜的脂肪呈現黏稠液狀且柔軟時,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比較容亞去傳達適當的訊息。假如我們不給腦細胞膜足夠適當的好脂肪,訊息可能會短路會誤傳,那意味著情緒、集中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行為的不正常。OMAGA-3脂肪酸對胎兒、嬰兒、和幼兒腦部的適當發展,甚至對成人腦部功能也很重要。曾經任職於美國精神保健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NORMAN SALEM醫師就明白指出:種種研究證據都顯示:魚油可以治療情緒和腦部的不平衡。所以有句老諺語說:魚油真可謂是腦部食物。


大人在補充魚油時,以EPA為主,小孩的補充,應以DHA為主。不管何種產品,都要有純度認證或者獨立檢驗室的證明,確定該產品無重金屬農藥殘留,吃起來比較安心。現在海產污染多,吃魚方面最好挑中小型魚類,比較無生物累積的污染問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吞13顆藥老先生見鬼?用藥錯誤惹禍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3/11 13:05



許多老人家患有多種慢性病,看的科別多、吃的藥也多,又常把吃藥當吃補,結果導致藥物加成作用而傷身,一位86歲的顧老先生,多種疾病上身,每天老將13顆藥大把的往嘴裡塞,吃錯藥讓他不但經常跌倒受傷、還出現幻覺,後來經藥師檢視才發現,其實顧伯伯每天只需要吃3種藥,其它藥根本是重複多餘的。(徐韻翔報導)



一位86歲的顧老先生,有多種疾病纏身,包括有巴金森氏症、心臟病、攝護腺肥大等問題,近來又因股票跌心情差患有憂鬱症,多重疾病、到多家醫院看不同科別的結果,讓老先生得吃上一大把藥,算一算,每天有11種藥、共計13顆吞下肚,但錯誤與重複用藥,讓顧老先生在家中經常跌倒,還出現瞻妄現象,明明家中只有他和太太,卻常說家裡來了很多人在吃飯,嚇壞家人心想真是「見鬼了」。



吃藥卻吃出越多問題,最後是由藥師進行居家照護,為老先生檢視藥物,才解除了謎團,藥師張玉錦說,各種藥的吃法、吃的時間不同,老先生卻不但吞藥時間混淆、例如睡前藥拿來白天吃,還將不能磨粉的藥磨成粉,結果導致他白天出現嗜睡、精神不濟多次跌倒,還出現瞻妄症,但其實許多藥都是不需要吃的,藥師為顧先生藥包瘦身後,其實老先生一天只要吃三顆藥就夠了。



據統計,國內養護機構老人家平均每人約有4~5種慢性病,而國內光是一位病患在同一醫院、不同科別重複用藥的比例就有2%,更別提到多家醫院看診的重複用藥危險,藥師公會提醒,一般吞服五種藥物以上,就會有特別的用藥禁忌需注意,也呼籲政府在規劃長照體系時,藥事服務不容缺席,應該將長期照護的用藥安全把關功能加入。


 


以上這篇報導,其實在規模大一點的醫院常會發生,過去我在教學醫院受訓時,也常接到類似個案的會診。主因是現代醫學分科繁多,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有機會到不同科看診拿藥,每科的醫師只看自己熟悉的科別,針對看到的症狀各自開藥控制,因而就容易發生用藥重複,甚至藥物太多引發的交互作用。一般常見的現象,會發生嗜睡(藥太多),或者反應變慢,有人會誤以為老人心情不好、不想動或者吃不下,其實是藥物引發的譫妄所導致。當然嚴重時也會引發幻覺,幻聽或是幻覺都可能產生。急性期,當然要先簡化藥物,情況嚴重者,短暫使用一些輔助性藥物,一般而言,精神狀態很快會恢復。


藥物的縮減,建議可以請有時間有耐心的醫師做評估,會更有保障。細心的藥師,通常也能給些建議,總之,藥物服用過多,就有可能引發譫妄,提醒大家注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妊娠偏頭痛可能是中風警訊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3/11 16:35 賴秀如







(法新社巴黎11日電) 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Medical Journa,BMJ)今天在網站上公布一份研究報告表示,妊娠偏頭痛可能是懷孕婦女有中風、心臟病和血栓風險的警訊。



由卡羅來納州威克森林大學 (Wake ForestUniversity)神經科醫生布希奈爾(Cheryl Bushnell)率領的研究團隊,就美國各醫院所提供、2000年到2003年間出院病患的1800萬件醫療記錄資料庫,抽絲剝繭地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44000名懷孕婦女患有偏頭痛。



這些懷孕婦女中,很多人也都有因腦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等症狀接受治療,及有危險的妊娠高血壓症狀。



報告指出,目前妊娠偏頭痛與妊娠高血壓的因果關係尚不清楚,這部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譯者:賴秀如)


 


提醒大家,偏頭痛的原因很多,心理壓力或脊椎兩側肌肉不平衡,也往往容易引發,當然有中風、心臟病及血栓病史的人,還是當心為上,血壓務必追蹤,儘量維持在正常範圍,比較妥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爸生小孩 智商較低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3/11 04:09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期刊的最新報告指出,高齡父親的小孩,其智商測驗的表現普遍低於年輕父親的小孩;相反的,母親的年紀越大,小孩的智力反而會更好。



高齡熟女生子 反而較聰明



這份報告是由美國與澳洲的科學家所合作,以三萬三千四百三十七名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五年間出生的美國小孩為追蹤對象,並在孩童八個月大、四歲和七歲時為他們進行IQ測驗,比對他們的思考、推理、專注力、記憶、理解、語言,及運動等各項認知能力。



這些小孩的父親年紀在十四到六十六歲之間;母親則在十二到四十八歲之間。



論文資深作者、昆士蘭腦科研究所的麥格拉斯表示,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母親年紀為何,五十歲的父親,他們的小孩除了肢體協調外,其他各項的表現遜於二十歲父親的小孩。父親年齡越大,小孩的表現可能越差。



但相對地,母親年紀越大的小孩,在認知能力上卻更好;這或許是因為,年紀越大的母親收入跟教育都更高,讓小孩可以有更好的家庭環境。這個結果也符合先前其他研究的結論。



麥格拉斯說,這個結論讓人驚訝的一點是,大家原先都以為,小孩的表現只跟媽媽有關,爸爸的年紀沒有影響,「但這次的數據卻顯示,父親的年紀一樣會影響小孩」。



精子分裂次數多 基因出錯率高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女性的卵子只會分裂二十二次,但男性年紀越大,精子分裂次數越多,從二十多歲的一百五十次,暴增到五十歲的八百四十次;分裂越多次,基因的複製越可能出錯,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研究顯示,越高齡的父親,小孩越容易罹患精神分裂、自閉症、閱讀困難、癲癇及侏儒症。



麥格拉斯表示,這個結果對西方社會的男性是個警訊,因為他們往往拖到四十歲以後才生小孩。





逾40歲高齡不孕症 試管嬰兒成功率僅2成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3/09 14:54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美國日前爆出一名33歲的女子娜達雅蘇利曼產下八胞胎,均為試管嬰兒,引起外界譁然。在國內根據馬偕醫院試管嬰兒室94至97年的統計發現,35歲以下植入新鮮胚胎女性的臨床懷孕率為49.56%,35至37歲為45.53%,38至39歲為36.37%,而大於40歲的女性卻只有20%,顯示年齡的確是試管嬰兒治療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現在女性結婚年齡平均延至30歲左右,婚後又忙於事業,加上避孕方式的普及,有生兒育女的念頭時往往已超過35歲。不孕症的發生率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升,女性懷孕率大幅下降,因此求助不孕症的治療,女性除了因為卵巢老化而不易懷孕外,常見的不孕症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和輸卵管阻塞等)的發生率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升,導致35歲以上的女性懷孕率大幅下降,而求助不孕症治療。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5年的統計資料,試管嬰兒治療的平均活產率為27%,隨著年齡的增加,試管嬰兒的成功率逐年下降,小於35歲的女性有35%的活產率,大於40歲的女性活產率卻只有8%。


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李國光表示,去年英國有研究顯示,85%的不孕症婦女誤認為試管嬰兒可以克服高齡(35歲以上)造成的不孕症,並以為40歲以上仍能輕易的以試管嬰兒達到懷孕的目的。


但事實上,女性卵巢的濾泡數目和卵子品質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或變差,一般而言,女性超過30歲後,懷孕能力便逐年下降,35歲之後懷孕率下降的幅度更為明顯,大約1/3的女性開始罹患不孕症;在停經前10年(約38至40歲)的婦女,不孕症的發生率為80%,相較於年輕女性10%的不孕症發生率。


由此可見,年齡對於婦女生育能力的影響不容忽視,且高齡產婦在懷孕和生產過程中有較多的合併症,例如胎兒染色體異常、流產、早產、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胎兒畸形和生長遲緩等,即使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後成功懷孕,風險也比年輕的產婦高很多。


偶爾會有年近50歲的婦女接受試管嬰兒治療而成功生育的例子,其實這樣的案例非常稀有。若高齡導致卵巢功能不足而造成不孕症,即使使用試管嬰兒治療,懷孕率將比因為輸卵管阻塞而以試管嬰兒治療的年輕女性更低。


一般而言,23至30歲是目前被公認為最適合生兒育女的年齡層。李國光建議,年過30歲的婦女若想延遲幾年再生兒育女,可以測量血中血清中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的數值,當AMH的數值呈現正常時,表示卵巢中濾泡量充足;假如AMH值偏低,則表示卵巢中濾泡經過20年的消耗,數目所剩無幾,應該加快腳步,以免數年後濾泡耗盡,屆時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或是需要借卵生子。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4,27&id=5102



 


現代人晚婚,不像以前兩代年齡相差不大,所以許多人當父母的年紀,往往超過三十五歲。因而最近澳洲的調查研究值得準媽媽及媽媽們作參考。雖然報告上也提到媽媽年紀大,小孩智商普遍會高些,但提醒大家,女性的生育有其黃金時期,錯過了黃金時期,懷孕的機率就會大減,同時,懷孕導致畸胎或其他生產風險的機會也相對提高。還有,年紀大的媽媽懷孕過程及生產時都比較辛苦。


年過三十的女性朋友,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懷孕,可以利用抽血檢測AMH,Anti-Müllerian hormone (抗穆勒氏管荷爾蒙的檢測),看數值是否正常或偏低,這類檢測不一定要在婦產科才能作,費用也不會太高,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性多攝取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痛風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3/10 08:05



研究發現,男性多攝取維他命C,對於預防痛風,相當有幫助。這是醫學期刊(內科檔案)所刊出加拿大卑詩大學的研究結論。



痛風好發於40歲以上的男性,女性也會罹患痛風,不過比較少見,酗酒、肥胖、高血壓及喜歡吃肉、攝取過多起司製品,會提高痛風的發生率,美國估計有三百萬人受痛風所苦,這種疾病會導致關節永久性傷害,研究顯示,維他命C可以降低血液中尿酸濃度。每天增加攝取五百毫克維他命C,就可以讓痛風罹患率減少百分之17。一個橘子大約含70毫克維他命C,需要大量攝取的人,還是吃藥丸比較方便


 


對於痛風發作的原因之一,很多人並不瞭解痛風的發作與壓力也很有關系,所以除了飲食控制以外,也要提防情緒壓力引發痛風的發作。有這方面概念的醫療專業人員,在急性期除了考慮以必要的醫療手段來幫助痛風的控制以外,還能引導病患對於近期感受的壓力進行抒解(也就是鼓勵他們說出來),那麼患者的痛風發作會更快恢復,所以某種程度而言,痛風也算是身心性疾病的一種(對某些人而言)。


對一個有長期壓力的人,以營養醫學的角度,都會建議多攝取維他命C來增加身體抗壓的能力,最近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發現多攝取C可以減少痛風的發作提升壓力系統,我認為應該有所關連。建議有痛風病史的人不妨參考並加強維他命C的補充。當然天然的來源最好,但若想增加攝取,可以考慮食物狀態的維他命(柑橘萃取物),一來好吸收,而且在身體停留作用的時間也較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紐西蘭研究:酗酒可能導致憂鬱症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3/08 13:35



俗話說「藉酒澆愁愁更愁!」最近紐西蘭一項研究證實,酗酒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這項長達二十五年的研究最近在「精神病學期刊」上發表結果,研究指出,諸多證據顯示,在任何年齡層,酗酒都會與憂鬱症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針對一千多人進行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凡酗酒或對酒精有依賴心的人,他們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倍。



在調查中,研究人員排除吸食大麻、失業或叛逆心理等因素,結果發現,酗酒與憂鬱症依舊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指出,有人認為兩者可能與遺傳有關,也就是酗酒會刺激相關的基因,使得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增加。


 


我們對於酗酒得先有一個認識:根據學者針對二次世界大戰後,存活下來的小孩做長期的追蹤,這項大規模的研究發現,父母中若有人有喝酒的問題,那麼小孩長大後出現酒癮問題的發生率是一般人的四倍,也就是喝酒問題,基因決定的部分比較多。當然,有這樣的基因,只要遠離酒精,自然無酒癮相關問題。


酒精對很多人來說,是合法的抒壓物質,因為酒精本身,就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很多人喝了酒以後會把平時壓抑的那個部分拿掉,這通稱為去抑制作用,也有不少人把酒當成助眠劑,站在專業角度而言,十分不建議這樣的作法,原因是酒精會改變睡眠結構,而且長期下來,當事人會越來越早醒,心情會越來越低落,這類的個案其實在門診還蠻常出現的。


長期喝酒來抒壓或者戒酒來消除心中的壓力或不適,這種行為被定義為SELF MEDICATION,也就是把酒當抒壓藥,然而長期下來,壓力源頭若是沒有處理,那麼來心靈累積的負荷越來越多,同時長期喝酒下來,也容易造成身體營養的缺乏,而大腦習慣有酒精的壓抑後,一下子不喝,也容易產生戒斷反應,這些都是長期喝酒以後,容易發生的問題。


已經有酒精依賴的人,在戒酒過程中,務必在醫療協助下,以免造成戒斷性譫妄(這有致命的危險性),營養品方面,除了B1可以多補充一些,同時,要降低酒癮,也可以考慮每天至少補充1克的L-GLUTAMINE,雖然這是以往的研究結果,然而仍不失為有效的酒癮控制方法,以前不常用,是因為來源不易取得,然而現在對於該項營養品取得方便很多,同時價錢也低廉,建議大家不妨多參考這類的解決之道。我認為對於憂鬱的人來說,酒只是他們解決心中不適的方法之一,所以這兩者的確有比較高的機會一起出現。


針對喝酒問題,還可以考慮有效的排毒程式:透過運動、烤箱及有計畫的營養補充(詳細方法請參考由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所著的清新身體‧清新心靈一書),幫助身體排除殘留的毒素,這對於有酒精問題的人,亦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我還記得光能診所成立之初,曾經藉由排毒程式幫助一位長年喝酒的客戶,當她完成以後,再聞到酒的感覺,竟然是感覺酒味很臭,她對於以前為何會視酒如命,感到不可思議。之後,她對於酒精也一直保持距離,而且不需勉強,因為整個排毒程式做完,她深深體會酒精對她的危害,所以她可以出於自發性的滴酒不沾。


對於憂鬱及酒癮的改善,有進一步問題,歡迎與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喝紅酒易罹癌 法國研究顛覆認知


原視 更新日期:2009/03/09 17:15



養生之道有一說法,每天喝一點紅酒,有益健康甚至能防癌。但是法國新出爐的研究發現,每天喝一小杯的紅酒,使口腔癌及喉癌罹患機率增加1.5倍以上,因此要防癌,最好是滴酒不沾。



法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如果每天喝一百二十五毫升的紅酒,也就是大約一般葡萄酒杯半杯的份量,罹患口腔癌和喉癌的風險比滴酒不沾的人高出1.68倍,罹患上食道癌、結腸直腸癌和乳癌的風險也比較高。這項研究結果完全顛覆了過去既有的認知,過去總認為,每天喝一點葡萄酒,酒裡所含的抗氧化物能降低罹癌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



法國的研究卻明白指出,喝葡萄酒會致癌的原因是,葡萄酒裡的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轉化成乙醛,破壞健康細胞中的DNA,尤其是肝臟細胞,因此增加細胞癌化的機率。



因此每天都喝酒最為危險,即使攝取量再少,風險也會增加。研究結論說,想要長夀養生,還是那句老話,戒煙、戒酒,多運動。


 


真要攝取抗氧化物,把葡萄皮拿來吃就有了,酒常喝,只會讓讓身體多接觸到致癌物質乙醛,增加肝臟的負擔而已。葡萄皮不喜歡吃,也可以考慮服用營養品中含紅酒萃取物的綜合OPC,也是一項健康的選擇。


所以,喜歡杯中物的人,請勿再把抗癌或者預防心血管疾病當藉口,法國最近的研究提醒大家:常喝酒只會增加罹癌的機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勒斃4歲「紙片」兒 父遭訴


2009年03月07日蘋果日報



【寶智華╱嘉義報導】嘉義縣一名男子因家庭失和、失業等因素,虐待管教四歲過動兒子到皮包骨,去年十月喝酒後,在河堤上把哭鬧兒子勒死,酒醒後主動報警自首,檢方昨偵結,以故意殺人罪嫌起訴,但考量他犯後深知悔悟,建請法官量處適當之刑。


不讓兒子吃飯管教
檢警調查,被告郭嫌(三十歲)和妻子婚後生下兒子,因母親和妻子相處不睦,妻子去年七月訴請離婚獲准,他取得監護權,帶著兒子和弟弟、弟媳另處租屋居住,不料兒子因被阿嬤慣壞,只吃零食、亂倒飯菜、玩火燒棉被、亂丟大人手機。
郭嫌弟媳表示,郭嫌離婚後酗酒日趨嚴重,脾氣愈來愈差,八月底辭去工作後在家,用鎖住大門或不讓兒子吃飯方式管教兒子,導致兒子骨瘦如柴。
去年十月七日晚上,郭嫌的兒子吵著要找阿嬤,郭嫌走路帶兒子步行到堤防上喝酒,兒子又開始哭鬧,他用雙手勒兒子脖子大罵:「吵什麼!」兒子發出「呃!呃!」二聲後就安靜下來,他見兒子沒動靜,脫下夾克蓋在兒子身上,至八日凌晨一時許酒醒發現兒子冰冷無呼吸,才知闖禍。



 


從最近嘉義的地方新聞披露,長期酗酒及失業的父親,因不堪罹患有過動的兒子哭鬧,酒後將小孩勒斃的令人遺憾的新聞,我們可以看到固然酒後勒死兒子的父親本身原本就有酗酒及其他情緒障礙,不當管教兒子,導致兒子骨瘦如柴,然而,小朋友原本過動的原因,我認為值得進一步探討。


目前大環境吃緊,許多父母為了拼經濟,都得一起工作,隔代教養的狀況非常普遍。一般而言,祖父母都會比較傾向於滿足孫子或孫女的需求,以致於當小朋友想吃些甜食、加糖飲料、速食或者垃圾食物時,祖父母大多不忍拒絕小朋友的請求,慢慢養成一些小朋友偏食的習慣。當然,有不少父母在教養時也有類似的狀況。


過去,我一直提到,小朋友的飲食引小朋友的過動或注意力不足往往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人甚至專業醫療人員提到過敏,往往只會注意到吸入性及接觸性的急性過敏,然而這方面過敏發生在過動的人的機會不高,因為急性過敏的發生率也不過1.5%。根據國外大規模的統計數據,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人,有七成以上有過敏的問題,這裡提到的是慢性食物過敏反應。慢性食物過敏的發生率在一般人身上高達35-45%,除了抗體不同,慢性食物過敏原最常見的來源也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海鮮等等食物,反而像是牛奶、起司、蛋及麵食類的來源。慢性食物過敏反應,由於是以免疫複合體的形式來呈現,所以若過敏的很厲害,反而會更喜歡吃這些過敏的食物,不吃還會覺得渾身不對勁,所以,我們看到這類小朋友,往往會偏愛他們過敏的食物,因而讓過敏合併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狀況沒完沒了。


最直接的改善之道,是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必要時,急性過敏原檢測也要一起瞭解),執行寡抗原飲食療法(隔離過敏原),九成以上,往往在一兩個月之內就能看到明顯改善的效果。當然,其他像是甜食、食物添加物及防腐劑等等的食物來源也要儘量避免,效果會更顯著。


如果不清楚以上的觀念,我們提供給小朋友的食物,往往可能成為他們過動的元兇,反而成為愛之適足以害之的遺憾,實不可不慎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度飽食=慢性自殺?!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3/06 09:06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306 09:06:10, 台北)九點吃早餐、十二點吃午餐、下午三點吃下午茶、晚上七點吃晚餐、睡前又要吃點宵夜,你可知道,吃太多可能會是慢性自殺嗎?



空腹力喚醒自癒能力日本知名醫學博士~石原結實,近期提出了的養生概念,他指出現代人生病的許多原因,都是因為吃太多!而要喚醒體內沉睡的自癒能力、甩去危險脂肪贅肉,鍛練「空腹力」是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石原結實進一步提到,「空腹力」不是教人飢餓,而是透過空腹的方式,讓內臟周圍的脂肪燃燒消耗,進而降低因「內臟脂肪型肥胖」所引起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的合併症。



此外,當我們餓著肚子的時候,血液中的養分會不足,使得白血球也餓起肚子來,此時如果細菌入侵,或是產生癌細胞,白血球自然會去吞噬他們,相對的提高了免疫力,喚醒自癒能力。



「空腹力」的效果是非常大的,不但能讓血液更清、更乾淨,還能提高免疫力、維持健康,甚至提高患者的病後康復能力,讓我們毫不勉強地、安全地收到減肥效果。



石原結實首創的「空腹力」,方法簡單、效果好,又不會造成壓力,是所有飽食終日、血液充滿雜質的現代人,不可不看的新健康飲食法,他在中分享了三招簡單易行的養生祕訣:



●不吃早餐,改喝紅蘿蔔蘋果汁(或家有黑糖或蜂蜜的生薑紅茶)●盡量避免攝取肉類食物,維持一天頂多吃一百公克以內的分量,改吃魚肉來攝取蛋白質。●配合自己的體力,一天走路一小時左右,可以的話,每星期做二~三次肌肉運動。


法國研究:腹部超重會損害肺臟功能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3/06 16:58



(路透芝加哥6日電)法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腹部超重會損害肺臟功能。



這項針對法國12萬人的研究指出,腹部肥胖會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這些健康問題可稱為新陳代謝症候群。



研究人員表示,先不論其它影響肺功能的複雜因素,例如體重肥胖與吸煙,腰圍粗與肺功能降低有極大的關聯。中央社(翻譯)


 


最近幾年,醫療一直在倡導代謝症候群的概念,原因在於身體肥胖,身體接下來很容易產生許多糖尿訂、高血壓及心臟病等等的狀況。若等到疾病一旦成型,醫療多以藥物來控制血糖、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的指數,真正在保健或者預防醫學方面能作有限。


過去,一直有養身方法,呼籲大家不要吃太飽,以免造成身體負擔,前一陣子也有外國的研究發現吃太飽與失智也有關系。所以,想要常保身強體健,腦袋清明,不妨考慮食量稍微控制一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