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48小時內未排胎便 可能就是巨腸症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4/23 04:09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2個月大的王小弟弟出生2天都沒排胎便,又合併腹脹,醫師以肛門指診,他隨即噴出綠色大便,腸切片檢查確定罹患赫氏病(巨腸症),經手術治療,目前門診追蹤,情況良好。



成大醫院小兒外科醫師陳肇真表示,新生兒出生24至48小時都沒排胎便,就要懷疑是否罹患赫氏病。在台灣,平均每五千名新生兒中,就出現一例此病例,男多於女,約4:1,赫氏病不治療,死亡率高達8成。



陳肇真指出,赫氏病患者幾乎都是嬰幼兒,症狀包括胎便延遲、腹部膨脹、餵食不良、慢性便秘等。一般多在出生1、2個月內診斷出來,但若以慢性便秘表現的患者,也有3、4歲才確定。



他曾遇過廿多歲才求診的病患,患者平均1、2個月才排便一次,大腸腫大。陳肇真表示,赫氏病發生的原因為,支配腸道的神經叢有缺陷,腸道外部神經支配增加,以致平滑肌收縮失衡,導致腸道蠕動失調及腸道功能性阻塞。



赫氏病過去被稱為巨腸症,近年來逐漸改稱為赫氏病,雖然1886年已確定此病,但直到1948年才出現第一例手術救治病例,手術治療不斷進步,目前以腹腔鏡結合經肛門直腸內結腸拉出術為主。


 


巨腸症是結腸(大腸)的腸壁,缺乏支配腸道的神經從,導致那一段腸道無法接受刺激,同時有沒有收縮的張力,因此那一段的腸道就會變得很大,當然,排便也會變得非常困難。雖然這樣的案例並不多,但如有遇到類似的狀況,還是要儘快就醫處理比較安全。


症狀嚴重的話,手術才能根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菸抽愈多 勃起功能障礙機率愈高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4/22 20:52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22日電)柳營奇美醫院主治醫師盧致誠今天表示,許多人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卻較少人了解吸菸對男性「性健康」的不良影響,菸抽得愈多,「抬不起頭」的可能性將會愈高。



盧致誠表示,男性勃起功能是性健康的起頭,如果出現勃起功能障礙而「抬不起頭」,就表示性健康出現警訊;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症、不喜好運動者與攝護腺疾患都有風險關連,近年來愈來愈多醫學研究指出,吸菸也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他說,根據2008年6月份性醫學國際學術期刊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的報告指出,吸菸會對陰莖動脈血流有不良影響;每天吸一包菸延續十年,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的相對風險就會增加,且八成以上的吸菸者,會有不正常的陰莖血流現象出現而不自知。



盧致誠表示,由糖尿病、高血壓引發的勃起功能障礙會對年齡較高者影響較大,但因吸菸而造成的卻對年齡較輕者影響較大。



他說,正值40歲左右壯年、又有吸菸習慣的男性,若是發現勃起功能障礙時,除了就醫尋求藥物治療之外,也應一併進行生活調整,注意要有健康的日常飲食與運動習慣,戒菸更是不可缺的一項工作。980422




研究:尿液尼古丁代謝物濃度高的吸菸者易致癌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4/20 17:40



(路透芝加哥19日電)科學家已經驗出兩種直接導致肺癌的香菸內含物,他們今天表示研究發現可能有助於未來吸菸者致癌物預測。



  他們表示尿液中尼古丁代謝物NNAL濃度高者相較於濃度較低者,罹患肺癌風險加倍。



  而尿液中NNAL和另一種尼古丁代謝物可丁尼(cotinine)濃度皆高的吸菸者,又比尿液中兩種代謝物濃度極低者,高出7倍罹患肺癌風險。



  科學家表示,研究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何有些吸菸者罹癌,有些則無。中央社(翻譯)




吸菸,對身體很重要的影響之一,就是增加身體的自由基,自由基危害是老化、癌症及心臟血管疾患的重要原因。男性的勃起功能與血液循環系統有關,像糖尿病、高血壓引發的就是循環障礙引發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自由基會增加血管內皮傷害的危險性,因此,長期吸菸且量大者,極易傷害血管內皮而影響到性功能。順便也提醒大家:尿液中若被測出尼古丁代謝物濃度高的吸菸者,容易致癌,當然,有些人即便抽菸,但尿液中的尼古丁代謝物不高,相對來說,罹癌的機會也會比較少。如果以尿液中的尼古丁代謝物來作為安全的準則,請問有幾人測過,確定自己尿液的尼古丁代謝物不高?在我看來,沒有做過尿液檢測,就是黑牌的吸菸者,當黑牌吸菸者的代價就是癌症的危險性增加,高者甚至多出七倍。


所以,為了自身性福著想,也減少罹癌的危險性,菸能早戒就戒掉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Apr 21 Tue 2009 11: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精神用藥勿隨意停藥 避免急性發作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4/17 14:17 【中時健康 陳葒冠/台北報導】



目前有關精神疾病醫療,是透過積極的藥物治療,進而達到症狀緩解然後促進功能復健,但是,有的人常因症狀穩定就自己停藥,這是不可以的。因為一般精神疾病的治療都需要較長的時間,且必須持續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否則是容易再發病的。服用時間的長短,則視病情而定。


藥師表示從病患諮詢及衛教案例中發現,許多個案在病情穩定狀況下自行減藥或停用藥物,幾天後卻因病情不穩定送急診或住院治療,出院後藥物常增至五六種。通常病患有此經驗後,才知道服用精神科藥物是不可隨意自行停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主任張信男說,大部分病患在症狀穩定後,仍須做持續性治療,太快停止藥物會增加復發頻率,對於多次發病的病患,需長期服用藥物避免復發。


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穩定後不服藥,一年內再發比率超過75%;二年內再發比率超過90%。憂鬱症的一般療程是6~12個月,若是多次發病病患,則須長期服藥。如果因病情改善而擅自斷藥,則半數病患會再復發。若要為病患斷藥,則應待重大情緒壓力期過後,才可考慮。


張信男提醒,有不少精神用藥停藥會產生戒斷症狀,注意會產生戒斷症狀的藥,需告知病患不可自行隨意更改劑量或遽然停藥。若因停藥導致不適,應儘快回診,由醫師判定是疾病症狀或是停藥所導致戒斷症狀。


下列有幾種停藥後會導致的戒斷現象,如停用抗精神病藥物2-4天會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不安等,症狀可能持續兩週,建議採1-2週漸進式停用,可減輕戒斷症狀。停止服用抗憂鬱藥物SSRI(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36-72小時後,則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暈眩、頭痛、焦慮、感冒症狀、皮膚異樣感。在停用解焦慮或安眠藥物2-7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焦慮、失眠、疲倦、顫抖、胃口不佳等。焦慮病人停用解焦慮藥物則可能出現反彈性焦慮,一般持續48-72小時。病患未與醫生討論而驟然停服抗痙欒藥物,則可能誘發抽搐。


張信男指出,有相當多比例精神病患者,會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覺得病情改善而自行停藥,當病患自行停藥後,不是受到停藥後的戒斷症狀干擾,就是病情不穩定而再度復發,此時藥師於諮詢過程中,若能給予精神病患詳盡解說有關自行停藥嚴重性,可避免病患受到戒斷症狀干擾及預防疾病再度復發,亦可節省病患因自行停藥須增耗的醫療資源。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9&id=5777



當我們在談到精神科藥物的減量與停用,必須首先強調一點:斷然停藥是非常危險的事,主要是大腦經過精神科藥物影響腦細胞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一段時間後,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與傳遞,會被藥物改變,因而大腦已經習慣有藥物在控制或抑制的狀態,若把藥物突然停掉,大腦達到的新的平衡狀態,馬上會變得不穩定。


大家可以參考:一些有酒癮問題的人,突然不喝酒,反而會造成戒斷性的譫妄,嚴重的人甚至會發生癲癇,不及時處理的話,還有致命的危險。習慣服用安眠藥,突然斷藥,也會有反彈性的焦慮與失眠。另外,像吸食或注射海洛因或者使用美沙酮的人,突然停用,也會發生明顯的戒斷反應。所有會明顯影響中樞神經的物質,戒斷反應不外乎: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不安等,有抗癲癇作用的藥物(酒精及安眠藥也都包含)的突然戒斷,當然有可能引發突然的癲癇發作,像是平常大腦有個力量壓著,大腦也會有反作用力與之抗衡,一旦壓制力量突然停掉,當然就容易發生大腦放電的癲癇現象。


有不少精神用藥停藥會產生戒斷症狀,注意會產生戒斷症狀的藥,開藥的醫師需告知病患不可自行隨意更改劑量或遽然停藥。若因停藥導致不適,應儘快回診,由醫師判定是疾病症狀或是停藥所導致戒斷症狀。

下列有幾種停藥後會導致的戒斷現象,如停用抗精神病藥物2-4天會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不安等,症狀可能持續兩週,建議採1-2週漸進式停用,可減輕戒斷症狀。停止服用抗憂鬱藥物SSRI(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36-72小時後,則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暈眩、頭痛、焦慮、感冒症狀、皮膚異樣感。在停用解焦慮或安眠藥物2-7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焦慮、失眠、疲倦、顫抖、胃口不佳等。焦慮病人停用解焦慮藥物則可能出現反彈性焦慮,一般持續48-72小時。病患未與醫生討論而驟然停服抗痙欒藥物,則可能誘發抽搐。



停藥或減藥,最好在專業的監督與建議下,配合醫囑慢慢停藥,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由專業精神科教授所撰寫的為藥瘋狂(英文書名是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這本書,其中第八章有詳細提到一些安全的減藥的原則,原則上是以10%慢慢減量的方式來進行,這也是藥理學教科書的建議,不過必須視何種藥物,當事人服用多久來決定減藥的時程,藥吃的越久,之前狀況越不穩定的人,停藥及減藥的時間及速度就得更慢。但仍建議必須在專業醫師的幫助下來進行,以我臨床的經驗,若能搭配穩定原來狀況的營養品來減藥,成功率會更高,當然,不可諱言,當事人的認知與決心毅力,往往也扮演了一部份的因素。


再次提醒大家: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藉藥物來維持穩定,但對有些人來說,藥物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而且還造成更多的副作用,對這些不想持續被藥物所控制或影響的人來說,有系統及專業的減藥協助,就是他們所需要的。自覺服用太多藥物而覺得改善有限的人,不妨找您信任的專業人員,作個完整的藥物評估,減少一些藥物的劑量與種類,不少人反而覺得狀況有改善,因為,精神科藥物服用的種類比較多了以後,除了藥物本身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外,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可能讓副作用增加。


至於只是服用非常低劑量的精神科藥物而覺得可以穩定其精神狀況或睡眠的人,大都是心理依賴,這也是許多人難以真正停藥的主因,背後的原因往往與信心有關,至於為何失去信心?這是屬於心靈的另外議題,有機會我們再探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黑心廠商!菜脯含200ppm甲醛 把消費者當標本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4/16 04:09







〔記者黃淑莉、俞泊霖/綜合報導〕食用的菜脯竟然添加用來做動物標本的工業用防腐劑甲醛,且含量高達二百ppm,雲林縣衛生局稽查人員直呼簡直把人當標本,吃多恐致命。



縣府衛生局上月抽驗縣內各商店、賣場販售及學校使用的菜脯,總計抽驗十七件,檢驗己二稀酸、去水醋酸及苯甲酸等防腐劑、工業用防腐劑甲醛、殺菌劑(過氧化氫)、漂白劑(二氧化硫),檢驗發現有兩件不符規定,一件苯甲酸超量、一件則是驗出不得添加的甲醛。



衛生局表示,甲醛是工業用防腐劑,主要用於動物標本、木材防腐,禁止添加於食品,食入甲醛溶液後,口、喉、食道、消化道及胃的表面粘膜會受到嚴重刺激,造成劇痛、嘔吐、腹瀉及發炎,身體吸收甲醛後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暈眩、抑鬱、劇烈腹痛,甚至昏迷、死亡。



苯甲酸雖為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但過量則可能會有流口水、腹瀉、肚子痛、心跳快等不適



衛生局指出,被檢出含甲醛的產品,來源廠商「順伍意貿易有限公司」位在台中縣烏日鄉,除通知縣內各販賣業者將該產品下架,並移請台中縣衛生局依法辦理。



順伍意公司則喊冤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該公司約兩年前開始向雲林的李姓業者進貨,約供應七、八間市場的零售業者,會暫停出貨並回收。



衛生局呼籲,民眾在選購菜脯產品時,若顏色太白、聞起來有剌激的味道,可能使用過量漂白劑、防腐劑,為食用安全考量,烹調前宜多次用水浸泡沖洗。


 


對大部分的醫學院畢業生而言,他們的記憶中,必有一段對於大體老師的涕泗縱橫的回憶,除了感念大體老師無私的奉獻,提供習醫的人最直接的實體物外,更嗆人的還是叫人一輩子也難以忘懷的福馬林氣味,福馬林也就是甲醛,這是為了防止遺體腐爛的防腐劑,一般大體老師在捐出遺體不久後,解剖實驗室的助教會儘快為大體老師注射這種防腐劑,而在解剖的實習過程中,也不時需要添加更多的甲醛,以防止遺體發霉。由於這種味道實在太嗆人的,幾乎沒有人在解剖過程中,不被嗆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所以,只要吸入,對口、 鼻、喉都會有明顯的刺激感,若食入的話,食道、消化道及胃黏膜都會受到嚴重的刺激,造成劇痛、嘔吐、腹瀉、發炎,身體吸收後,甚至會影響中樞系統,暈眩、抑鬱、昏迷甚至死亡等等。這種防腐劑有多毒,由此可見一斑。最不應該的是竟然有人把這種可能致命的毒素添加於食物中。


 


一般人如果吃不到有添加甲醛的食物,就代表不會接觸到甲醛了嗎?非也,其實很多人接觸的來源是從甫完工的新居的裝潢產生的,那種嗆人的味道(尤其是一些木作的貼皮、油漆等等),叫人聞之落淚的不舒服,就是甲醛引起。所以豪宅不一定是好宅,就是在提醒大家甲醛的危害。預防之道,可以透過特別的光觸媒施工於新居的天花板及牆壁(不必插電),透過客觀的科學儀器測量,證實大幅降低甲醛的濃度,減少相關危害,讓居處變得真正宜人。對這種環保施工及效果有興趣的人,歡迎多多交流討論。


 


已經吸入甲醛或者食用太多的人,除了減少接觸外,還可以利用有效的排毒程式,幫助身體去除殘留於脂肪的毒素,讓自己真正免於毒害,相關內容可以參考有美國著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所著的清新身體、清新心靈這本書。裡面詳述了現代的生存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排毒程式的原理及執行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與利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新生兒安靜嗜睡 恐黃疸引起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4/15 18:31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15日電)一名產婦發現才剛出生幾天的小嬰兒,安靜、乖巧,一睡7、8個小時,感覺有異,於是帶到署立台中醫院求診。雖然小嬰兒皮膚不黃,經院方檢查,發現是黃疸引起,緊急照光治療。



這名新生兒是蔡小姐的第二胎,出生後第三天就和媽媽一起出院回家「坐月子」。不同於第一胎經常哭鬧,第二胎非常安靜,每天乖乖睡覺,媽媽還以為是女孩比較乖,不會哭鬧。



沒想到小嬰兒連續兩天都很安靜,令蔡小姐感到不安,因而將小嬰兒帶到台中醫院向小兒科醫師簡佳裕求診。簡佳裕初步檢查小女嬰沒發燒,生命徵象穩定,雖然小嬰兒皮膚不黃,仍安排幫小寶寶測試黃疸值,結果黃疸值高達16.7,趕緊安排住院接受照光治療。原來小寶寶的「安靜、乖巧」,是因黃疸引起。



簡佳裕表示,觀察新生兒的黃疸是否過高,可以看手掌、腳掌、手背與臉上的膚色是否一樣黃,小娃娃若有嗜睡、嘔吐、發燒、吸奶能力變差、出生24小時內排便呈灰白色,或腹部有腫塊,就應立刻就醫



 他指出,當黃疸過高未能及時處理、治療,恐怕會影響寶寶智力,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腦性麻痺、抽筋、四肢僵硬、甚至死亡。



簡佳裕說,還好蔡小姐警覺性高,並未因寶寶的乖巧而慶幸,且能及時帶寶寶就醫,讓寶寶得到照顧與治療。經過照光後,寶寶的黃疸指數已經下降,活動力、吸吮力恢復,蔡小姐也終於放心。


 


記得以前在醫院小兒科的嬰兒房值班時,每天的常規一定包含一件大事,即是和護士阿姨一起看看哪些小嬰兒的膚色太黃,針對這些黃寶寶,以針扎他們腳底板,採血測膽紅素是否過高,或者追蹤膽紅素有沒有隨著照光慢慢下降。等到降到安全範圍內,才准他們離開嬰兒房。不要小看黃疸,沒有在適當時機作照光處理的話,很可能導致寶寶的智力、腦性麻痺、抽筋、肌肉僵硬甚至死亡等等。


一般看有沒有黃疸,其實從手掌與腳掌的顏色就能看個八成以上,但有少數的寶寶黃疸不一定從手、腳掌的顏色看得出來,此時家長可以觀察寶寶是否有嗜睡、嘔吐、發燒、吸奶能力變差、大便呈現灰白色或者腹部有腫塊,這都是黃疸的徵兆。黃疸的處理就是照光,通常幾天下來,很快會恢復正常。


所以新生兒太安靜、一直睡覺不吵人,還是要注意是否為黃疸引發,若沒有及時發現與處理,往往會造成寶寶終生的傷害,實不可輕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言語暴力導致兒童大腦發育受到傷害



作者: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Elizabeth Dougherty of Harvard Medical, Dental, and Public Health Schools 2/20/2009



發佈時間:98.03.19



 





一項來自哈佛大學的新研究指出,父母親的辱罵會傷害兒童大腦的發育,產生憂鬱、焦慮及語言表達障礙,這些言語暴力對兒童大腦造成的損傷,如同棍棒石頭使骨頭碎裂一般
此研究,主要剖析童年的不愉快經驗對大腦生理產生的影響。亦即,父母親的言語暴力,對兒童大腦中調節情緒及語言的路徑會產生持續性傷害。而研究中所提供的新療法,也帶給某類精神疾病患者另一線生機。
言語威力
哈佛大學首席研究員、McLean 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Teicher,於25年前,發現一病患,僅因曾遭父母親的言語暴力,而呈現童年受到精神創傷者的所有症狀,激發他對此類行為影響的研究興趣。在其2005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父母親的言語暴力,不論是因目睹家庭中的暴力行為或是因經驗到家庭外的性虐待,同樣都會產生精神上的負面影響。因大腦所接收的負面訊息,會抑制其感官系統的發展,也就是兒童的大腦似乎因而對辱罵、圖像甚至痛苦的感覺不具敏感性,促使感官系統功能不完全。這是一項首次針對嘲笑、羞辱及蔑視對腦部功能有潛在危害影響的研究報告。
不良的因果關係
此研究採用16位經歷過父母辱罵,及16位從沒經歷過任何形式虐待的成人作樣本。研究人員使用在線評估工具,從當地社區1,200多人中進行篩選,並經3天的面談後挑選出參與者。他們利用擴散張量磁振影像的神經成像技術對每個參與者作掃描,張量擴散磁振造影 (DTI)可讓研究人員對大腦作全面性觀察、虛擬解剖人類大腦、得出準確的腦白質纖維連接影像,此技術建立在水分子沿管狀軸索路徑流動測量虛擬解剖的基礎上。此研究除證明纖維路徑的存在之外,主要發現到有些路徑受到了擾亂。從那些經驗過父母辱罵的人當中,他們統計出三項主要受擾亂的路徑: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弓狀束;在創傷後處理壓力障礙、抑鬱症及分裂症患者有變化產生的扣帶神經束;與焦慮相關的穹窿部位,而其受擾亂的程度與遭言語暴力嚴重程度息息相關。雖此報告揭露出某些實情,但在作進一步研究前,欲採取任何相關行動似言之過早,不僅因所採用的樣本數過小(32)不適用於任何形式的臨床試驗,也因其成像技術並不足以清晰顯明路徑中受擾亂之真實狀況。但今年預計安裝的新掃描儀器,將能對其具體擾亂狀況有進一步瞭解,甚至能發現其它可能被忽略之處。
精神病學領域拓展
目前正值精神病學面臨重大變革之際,研究人員利用現代影像學及基因組學工具,協助偵測某些精神疾病根本原因,以提供特定成因療法,不再是症狀療法。舉例來說,出現同樣病狀的兩位抑鬱症病患,於現今可能會施與相同療法,但極可能一位是起因於遺傳易感性,而另一位是起因於童年被虐待的經驗,雖然似乎看來是同樣症狀,但牽涉到的大腦區塊或結構則有所不同,因而需依各人病症成因採用不同療法。
「父母親的言語暴力是具破壞力的」,是此研究欲傳達最重要的訊息。目前此團隊正努力找出特定大腦結構最易受影響的敏感期,以設法扭轉其破壞力。在人們聽說鞭打不宜,轉而施用口頭辱罵之際,應當小心適得其反。



最近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針對一些兒時遭受到父母言語暴力或者曾目睹家庭暴力的個案,作一些精密的腦部檢查的研究,他們發現,父母的辱罵、貶損和威脅等負面言語,會損害孩子大腦的神經迴路,導致憂鬱、焦慮等傾向,甚至產生語言表達障礙。當大腦長期接收到辱罵的言語、影像,甚至痛苦的負面訊息時,基於保護機制,大腦會降低對這些言語暴力的敏感度,進而抑制了感官系統的發展。換句話說,父母的辱罵,對大腦的影響,並不亞於實際大腦的撞擊。所以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務必留心是否因自己的負面貶低言語,造成對下一代的深遠影響。然而,有多少父母是在愛的教育下長大?在不瞭解自己的父母或長輩過去對自己的影響以前,許多衝口而出指責,實難避免。


 


這裡我舉出某個朋友的親身經驗:某日他接到女友打來的電話,說她騎車半路不小心跌倒而腿部受傷,他聽到的第一個反應是想罵很難聽的髒話(按他的平時狀況,他應該會主動給女友安慰),可是就在他髒話準備衝口而出的剎那,他突然閃過一個圖片,那是他小時候有一次過馬路買包子,過馬路不小心遭機車撞飛,膝蓋有明顯的一處擦傷(其他部位傷口較小),回到家驚甫未定時,父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勃然大怒而且罵髒話,接著是拿脫鞋起來打他…….


當他瞭解是這件事的影響時,罵髒話的衝動就不見了,接下來竟能轉為溫暖的態度來安慰女友。從這樣的例子來看,過去兒時的身體疼痛與痛苦情緒,對他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類似事件再刺激的時候,容易活化以前的狀況,直接反應出當時的反應與話語,比較麻煩的是這些反應與話語都是別人的影響,而非當事人本來的想法。這種反應,無法思考,只遵循刺激反應的模式,有人稱其為反應式心靈,原本是為了保護個體生命的自然機制(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就是在描述這種現象)。若在過去累積了許多反應式心靈,可以想見當事人必然很難理性。


 


很高興看到全美排名第一的醫學院做出這樣的研究成果,藉此我們也可以探究一下:理想的心理健康治療模式到底為何?這些對大腦抑制的傷害既然是源自於過去親人的話語所累積的負荷,或者目睹暴力所留下的驚嚇,因此,真正要恢復大腦神經傳導的正常運作,關鍵在於解除之前事件的負荷(或負面能量)的影響,然而精神科目前的主要治療卻是以藥物來加以抑制,幫助當事人迴避之前事件的餘波所產生的負面感受。之前已經被負面言語或是事件抑制的神經傳導功能之所以缺損,即基於要迴避刺激,而抑制大腦的健全功能,繼而讓當事人感覺不到痛苦。因此,幫助大腦恢復正常的關鍵在於解除過去累積於心靈上的負荷,也就是當事人不必因為外來的言語刺激而須持續閉鎖原有功能,自然能恢復原本正常運作狀態。


 


這方面的技術沒有嗎?其實是有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戴尼提的最新版本,這是由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 賀伯特 先生提出關於反應式心靈的解決之道,裡面詳載了反應式心靈對人的影響以及根本解決之道,更重要的是執行過程並不複雜,幾乎人人可學,想協助人們從過去創傷恢復的話,務必瞭解其原理及操作,您將會看到,解除一個人心靈負面能量的壓抑,可以幫助的層面竟是如此巨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美國研究: 沮喪可能提高心臟衰竭風險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4/14 16:34



(路透芝加哥13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說,心臟病患者如果心情沮喪,不管他們是否有服用抗憂鬱藥物,都將提高心臟衰竭的風險。



研究人員說,這是第一次對沮喪是否會提高心臟衰竭風險的研究。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在美國有500萬名患者,患者的心臟會逐漸喪失將血液有效送出的能力。



猶他州山間醫學中心(Intermountain Medical Center)的梅伊(Heidi May)在聲明中說:「我們的資料顯示,在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中,沮喪是心臟衰竭的一個重要且日益增加的風險因素。」這項研究將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中央社(翻譯)


 


 一般會持續沮喪的人,在腎上腺皮質醇功能方面,容易產生不平衡的狀況,這主要是因為長期壓力引發壓力荷爾蒙及抗壓力荷爾蒙不平衡分泌的結果。這部分若單純想靠抗憂鬱劑控制下來,效果十分有限,而美國猶他州的山間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提醒大家,這方面的風險與服用抗憂鬱劑與否完全無關。因為抗憂鬱劑無法去調整腎上腺皮質功能恢復正常。


過去的研究發現,抗壓力荷爾蒙DHEA的缺乏,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長期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濃度升高,也會導致心臟疾病,兩者其實互為因果,也就是壓力荷爾蒙濃度高低,會讓抗壓力荷爾蒙分泌越來越少,故因壓力導致的沮喪,若經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證實DHEA的確有缺乏的話,應該適當補充相關營養品來增加幸福感受、增進睡眠品質、改善憂鬱,同時,DHEA還可以增強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降低血液中的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的濃度,預防血管內皮粥狀病變及不正常的血液凝結,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2篇醫學期刊的內容:Therapeutical use of DHEA:A review.Current Opinion in Investigational Drugs 2003;4(10):14724472 以及Prospective study of dehydroepiandrogen sulfate,mortality,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86;315(24):1519-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神經纖維 快樂大放送 定速撫摸皮膚 能產生愉悅感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4/14 03:04 本報實習編譯簡志翰/綜合報導



快樂在哪裡?可能就藏在皮膚裡。科學家發現,以固定速度撫摸人體皮膚能夠引發愉悅感,這也許說明了親子與伴侶之間肢體接觸的重要性;溫柔的撫摸能藉由愉悅的反饋機制,來延續彼此的親密關係



這份研究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期刊,論文指出,若以每秒四至五公分的速度撫摸人體皮膚,就能刺激C神經纖維(C-fibre nerves),將愉悅訊號傳送至大腦。若撫摸過慢或過快,則無法活化此種神經纖維。



實驗也發現,此種神經纖維只見於有毛皮膚,因此撫摸無毛部位如手掌心,即不會有愉悅反應,正確的撫摸速度與部位乃是關鍵。



參與實驗的聯合利華(Unilever)公司專家麥克隆說:「我們認為這也許是大自然的設計,能夠防止混亂的訊號傳送到正在工作的大腦。」



麥克隆表示,人體有些機制與行為和反饋有關,能夠維持人際關係。



這項研究由英、美、德、瑞典科學家完成。他們利用「觸覺刺激器」在廿名受試者的前臂皮膚上以不同速度進行實驗,並記錄他們何時產生C神經纖維的愉悅訊號。



麥克隆表示,令受試者感到愉悅的撫摸速度與母親安撫嬰兒的速度相同,也與伴侶間愛撫的速度無異。他說,這種維持親子或伴侶關係的觸覺是一種演化機制。



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結果,就我們所知,是科學史上首次證明愉悅感與周邊傳導神經編碼的關係。這顯示C神經纖維是傳輸愉悅感的重要管道。」


 


看到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的最新研究:以固定速度撫摸皮膚能夠引發愉悅感,讓我不禁想到以前我看過一部電影,是Mickey Rourke主演的電影HOME BOY,他飾演的就是一個拳擊手(不是最近得獎的過氣摔角手),其中有一句電影對白迄今我仍記憶猶新:只要一個輕輕的觸摸,我就能感覺完全的放鬆。原來就是在講神經C-fiber的作用。


在此簡介一下C-fiber:C-fiebr是一種體感覺系統的周邊神經,它們與大部分的其他神經不同,因為它們是沒有神經髓鞘(若神經像電線,髓鞘則為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的,目前知道神經髓鞘的功能有三。一是提供軸突與周圍組織,例如相鄰的軸突之間的電力絕緣,以避免干擾。二是通過一種稱為「跳躍式傳導」的機制來加快動作電位的傳遞。三是在一些軸突受損的情況下引導軸突的再生。所以缺乏髓鞘的神經細胞傳導速度就屬於緩慢傳導,它們傳導的速度一秒才走兩公尺,相對來說,有髓鞘的神經使用的是跳躍傳導,速度就快得多了。


這也可以解釋,C-fiber的刺激頻率及速度都不能太快,否則無法讓C-fiber的傳導持續傳到大腦。


這方面的應用,除在親密伴侶之間,親子之間亦適用,所以,常常擁抱小孩,配合輕柔的撫摸,也可以增加親子關係。我發現小孩在被擁抱的時候,常會以這種科學研究出來的每秒四到五公分的速度,撫摸父母的背,讓父母幸福地笑起來,小孩真厲害,他們都知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國時報    19/健康照過來           2009/04/12

青少年失眠 賀爾蒙搞怪

【潘勛/綜合報導】
  英國專家指出,青少年下午表現較好,主因生理時鐘,比一般人晚了大約兩個小時,且需要更多的睡眠
  青少年夜裡掛網玩遊戲,遲遲不肯上床,第二天又怎麼叫都叫不醒,一直睡到中午才勉強起床,是現在許多人家常見的場景,但父母或許不該馬上認定是孩子太懶,或著因為他們在反叛期;英國專家指出,青少年下午時表現較好,原因是生理時鐘比一般人晚了大約兩個小時,而這很可能是荷爾蒙的作用。
  英國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的晝夜神經科學家佛斯教授進行實驗,發現青少年作息有比較晚的傾向。他認為,學校晚一小時再開始上課,而且把比較耗費心神的科目排在一天較晚時刻,那麼缺席及上課精神不濟的情形便可望大減。
  但佛斯特也表示,這一點不能拿來當偷懶及熬夜的藉口。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學界現在認為,年紀在十至廿歲的年輕人睡得比其他年齡層者晚且久,這有其生理因素,而說得確切些,大約要睡足八到九小時。
  為什麼青少年要睡得比較久呢?東英格蘭大學睡眠學者史丹利表示,青少年期有身心上下震盪的現象,便需要更多睡眠,而且很多人的睡眠時間已改變,晚睡也晚起。史丹利表示,專家了解這種現象,但不曉得原因;而推測其道理,一定是演化之故。
  青少年睡眠需求較大,可能與青春歲月的「危機」有關,亦即身體產生變化、有一大堆考試、要轉變成大人,而且很多事情沒得到情緒支援。
  史丹利表示,假使睡眠對記憶、學習、處理情緒及身體恢復非常重要,那麼青少年期一定要有很多睡眠。如此或許可以解釋青少年睡眠需求量的增加,但無法解釋睡眠時段的改變。
  羅浮堡大學睡眠究中心主任霍恩表示,人在青春期,大腦會經歷一定程度的重整,而睡眠可以提供機會,讓大腦自行重整。


 


這一篇有趣的研究,其實要瞭解一個人的生理時鐘並不難,目前也有簡單像手錶的受測儀器,帶個幾天,經過儀器記錄下來的訊息再作進一步分析,就能知道受測人員的生理時鐘為何,有興趣的人可以跟光能診所聯絡,這種的測試,主要還是給照光治療做參考。


此外,我認為,青少年的身心處於巨大轉變,平時的睡眠,除了提供身體自我修復外,同時,也為了應付生長、大腦及性徵的變化,需要更多的儲備能量,故睡眠時數一定要足夠,跟運動合併足夠的睡眠時數比起來,比起來,常熬夜掛網的青少年是比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沙賓疫苗恐致肺炎 明年改打「多合一」


2009年04月14日蘋果日報



【甯瑋瑜╱台北報導】小兒麻痺是唯一可以預防的腸病毒,寶寶從出生到六歲間,須口服五劑沙賓疫苗。但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沙賓疫苗恐引起小兒急性腸胃炎,甚至肺炎、心肌炎等重症。衛生署指出,明年將全面以多合一疫苗取代沙賓疫苗。


存有風險
研究主持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研究組教授蘇益仁說,寶寶口服沙賓疫苗後,減毒的病毒株會在腸道作用產生抗體,並排出體外,進入社區,讓其他未接種疫苗的兒童自然感染產生抗體,但不會產生小兒麻痺等神經病變,過去幾十年來,醫學界認為社區其他孩子接觸到(病毒),頂多有發燒副作用,但最新研究卻發現,沙賓疫苗存在致病風險。


16%罹患急性腸胃炎
這項全球首度發現將刊登在《臨床病毒學雜誌》。該研究分析一萬多例腸病毒病例的鼻咽、喉頭、糞便、腦脊髓液等檢體,比對接種紀錄,竟有百分之一點五是小兒麻痺病毒引起。經基因序列比對,分離出的小兒麻痺病毒株係屬疫苗株,顯見是疫苗株在社區傳播,引起疾病。
排除合併有其他感染原的病例分析兩百零八名、平均十七個月大的病例發現,有百分之二十四點五罹患肺炎,百分之十六點八罹患急性腸胃炎,百分之十點六屬咳嗽、流鼻水等上呼吸道感染。


 明年初將免費提供
現行沙賓疫苗接種時程為第二、四、六、十八個月大嬰幼兒,與小學一年級學生。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發言人施文儀昨說,明年初將免費提供五合一(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b型嗜血桿菌)、六合一疫苗(比五合一多B型肝炎疫苗),取代沙賓疫苗,「最快今年十一月底出生的寶寶,就可受惠。」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口服疫苗早晚應該被取代,「因為會對免疫不全的孩童帶來風險。」


 


過去在疫苗接種上,儘管陸續有些個案被報導出來,然而一般醫療從業人員始終認定接種疫苗,頂多就是發燒不適而已,其他並不會有太多致病風險。


日前首度刊登在臨床病毒學雜誌的研究報告,充分推翻了大家原有的認知:


該研究分析一萬多例腸病毒病例的鼻咽、喉頭、糞便、腦脊髓液等檢體,比對接種紀錄,竟有百分之一點五是小兒麻痺病毒引起。經基因序列比對,分離出的小兒麻痺病毒株係屬疫苗株,顯見是疫苗株在社區傳播,引起疾病。


大部分還是以肺炎及腸胃炎的表現居多。所以,疫苗接種仍有其風險,尤其是對免疫不全的小朋友來說。雖說疫苗的發展比以前進步許多,然而我們下一代的健康與抵抗力是否也隨之提高呢?好像不是,而且要接種的疫苗是越來越多,這一點值得大家思考探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汽油含苯 長期吸入易致癌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4/13 04:09



汽油揮發出的污染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其中以苯的毒性最高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油氣中含有的苯,已確認為致癌物,具有骨髓毒性,可能導致再生不良貧血、白血病。而甲苯則會抑制中樞神經,並對腦部和肝臟有毒害。如果沒有做好油氣回收,員工、居民及駕駛員都可能受害。



另外,油氣散發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是促成空氣中臭氧生成的關鍵化合物,臭氧是略帶淡藍色且具刺激性味道的氣體,也是造成都會型城市空氣品質不良的主要原因。



林杰樑表示,由於這些有機溶劑仍會經由皮膚吸收,加上目前一般活性碳口罩對其吸附能力不佳,就算民眾戴上N95口罩也難防護,因此,最好方式就是遠離聞起來「油氣特別重」的加油站,並可向環保單位檢舉。



加油站勞工一旦發覺站內油氣味道變濃,應有警覺性,以確保自身安全



很多人在加油時,習慣的口頭禪就是加滿,殊不知此舉會造成油氣外洩,影響自己及周遭人的健康。因為苯、甲苯、二甲苯及乙苯等,都可能影響到腦部、肝臟甚至骨髓抑制而產生血液疾病。


一般人並不知道汽油這種揮發劑在國外,會被經濟能力不好的人當成毒品來濫用,國內在揮發劑的濫用上,以強力膠的吸食比較多,有少數人會拿松香水來吸,這都算是揮發性的中樞神經抑制,吸過量的人,由於大腦受到抑制,甚至會有瞳孔縮小的狀況,之前有醫師出國考察,在急診室值班遇到一位疑似中風的患者,但最後確定是汽油吸太多,過量導致中樞神經被抑制,症狀的確頗像中風。


為了減少自己及其他人接觸汽油的揮發毒物,而影響健康,下次加油時,請說八分滿。


除了防毒外,已經有接觸一段長時間或者經常接觸的人,也可以考慮利用有效的排毒程式來幫助身體免於這些毒素的再刺激,因為這些脂溶性的毒素,大多卡在難以排出的脂肪中,若不藉由有效的排毒程式(有興趣的人請參考清新身體‧清新心靈這本書),那麼身體只會慢慢累積、當心身心健康亮起紅燈。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研究:升官會危害健康 更沒空就醫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4/11 15:05 楊一峰







(法新社倫敦10日電) 英國研究人員在今天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工作職務提升會危害健康,並導致沒有時間看病。



英國中部的華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經濟與心理研究人員發現,職務獲得提升造成心理緊張增加10%,一旦生病時,少了20%的時間就醫。



這個團隊研究一般認為的想法,職務提升會使自我價值感增加,並增進健康。



這個研究團隊在英國從1991年到2005年收集了1000位職務提升者的資料,並沒有發現升職增進健康的證據。



但是他們確實發現,進入更高階職務的人,因心理緊張而明顯受苦。



研究員鮑以思(Chris Boyce)說:「職場晉升並不如許多人想像的好。我們研究發現,許多經理在獲得升職後沒有多久,他們的心理健康就明顯惡化。」(譯者:楊一峰)


 


看到這樣的調查研究,不禁讓我過去我在門診曾看過的一個案例:他之前擔任工程師近十年,功能正常穩定。後來因為公司內部升遷制度,幫他升任到原來部門的負責人,之後反而造成他極大的恐慌,因為之前他只要把分內的專業工作內容搞定即可,但升官以後,因為必須管人,於部門內部人員做大量溝通協調,讓他覺得非常焦慮,因為個性內向的他原本就不擅長與人溝通,因此整個人陷入極度的害怕恐慌、最後甚至頻頻請假,不敢去上班。還一度被懷疑得了憂鬱症。所幸在營養品及排毒程式的幫助下,在五週左右的時間,完全恢復。


當然,舉這個例子,不是勸大家升官不好,而是對每一個人來說,不要認為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員,就不會碰到行政管理的工作內容,總覺得行政管理是任何對自己工作有企圖心的人,都難以避免的領域,建議大家工作穩定到一個狀況,可以找機會進修行政管理的相關課程,幫助自己在未來有機會接觸行政管理時不至於手足無措。我開業了三年,有一個心得:就算是一個診所,負責醫師也要瞭解行政管理技術,任何機構若無穩定的行政管理系統作後盾,規模一定無法穩定持續擴展。所幸在診所設立之初,有美國知名行政管理專家羅恩‧賀伯特先生的行政管理技術作為依據,診所才能正常運作迄今。這方面的管理技術,並不需花很多的時間即能瞭解應用,建議大家可以多多參考應用。


我覺得這些升官的人之所以健康惡化,固然可能是工作量增加了(休息不足),或者需要負責的領域加大了(心理壓力增加),讓他們負擔增加,然而,對於一個有準備的人來說,這種機會的可能性會降低很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打鼾一半突停止呼吸 幼童掛急診


TVBS 更新日期:2009/04/09 22:39 溫元樸



家中有小朋友的父母,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小朋友也會打鼾,日本最近就發現,越來越多兒童,半夜睡到一半,打鼾聲突然中止,父母一看才發現,孩子已經沒有呼吸,趕緊送醫掛急診;專家表示,這是因為很多兒童有扁桃腺腫大的問題,壓縮到呼吸道,才會導致呼吸障礙,嚴重的話會導致生命危險。



家裡有會打鼾的孩子嗎?最可怕的是,鼾聲突然中止,因為這代表孩子可能停止呼吸,畫面上紅色箭頭是血液含氧濃度,藍色則是呼吸頻率,一旦呼吸停止,就會開始缺氧,這種中高年齡層的毛病,竟然成為現代兒童的健康隱憂。


睡眠障礙科醫師小池茂文:「成年人可能只是打瞌睡頻率增加,小朋友卻可能因為睡眠不足,出現具攻擊性的過動傾向。」


正常狀態下,人的口鼻都能呼吸,但是很多兒童有扁桃腺腫大問題,壓縮到呼吸道,如果下巴比較短,喉嚨部分也變窄,很容易出現花粉症或是鼻炎,一般人以為體型肥胖的孩子比較危險,真的嗎?小池茂文:「正常體型的病患佔9成,單從體型是無法判斷的。」


根據千葉大學調查,會打鼾或是呼吸聲特別大的孩子,每4個就有1個,情況已不容父母忽視。千葉大學教授工藤典代:「會打鼾是因為呼吸道的某個地方太窄,如果是小朋友,最好及早接受治療。」


5歲的中村翔,因為鼻水流不停,打鼾又大聲,被媽媽送去檢查,才知道出現「呼吸中斷症候群」症狀,動了呼吸道手術,總算能夠一夜好眠。家長:「現在睡得很香吧?」中村翔:「…(點頭)。」家長:「每天都睡很熟喔?」


醫師呼籲家長,不要以為打鼾只是小事情,子女出現這樣的症狀,一定要就醫診斷,免得影響孩子的發育。工藤典代:「這是孩子開始分泌,成長荷爾蒙的時期,一定要讓孩子睡得安穩。」


 


睡眠品質不佳或時數不夠,其實會影響到小朋友白天穩定性,這是事實。我在門診也常會提醒家長們務必要讓小朋友睡飽,然而,只是單單睡得久,並無法確保小朋友的睡眠品質過關,主要還與目前常會被新聞報導提到的睡眠呼吸中止有關。


對小朋友而言,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的主因,還是因為現在過敏對小朋友而言實在太普遍了,因此扁桃腺或咽喉周圍的組織時常處於腫脹的狀態,睡眠時躺下來的相對解剖位置,容易被放鬆的舌頭堵住呼吸道,因而睡眠呼吸中止就產生了。一般肥胖、脖子短的小朋友固然容易產生,但其他身材不胖,但下巴後收,同時有過敏體質的小朋友而言,若經常鼾聲四起,睡眠呼吸中止的發生率也不低。睡眠呼吸中止就代表身體需要的氧氣沒有進來,沒有足夠氧氣的身體,專注力及穩定性自然大打折扣。所有動物都一樣:在飢餓及睡不飽的狀態下,最容易生氣及產生攻擊的行為。


談到解決之道,應該先瞭解小朋友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以及嚴重程度為何。透過睡眠檢測能夠清楚瞭解小朋友的睡眠呼吸中止的時間及頻率,一般醫院的睡眠檢測以及居家睡眠檢測都能讓家長瞭解小朋友的打鼾程度,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策略。


既然有過敏,應該透過完整的急、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瞭解過敏原為何,根據檢測結果,急性過敏原應儘量避免或者利用減敏療法來改善,慢性食物過敏方面應切實執行寡抗原飲食療法(九成會有明顯改善),讓小朋友不再因過敏導致的喉嚨變窄,持續為睡眠呼吸中止為苦。


睡眠呼吸中止本身,我認為手術是最後的非常手段,若有切實改善過敏,我相信要動刀的機會不大。此外,特製的止鼾牙套或者陽壓呼吸器,對大部分有此困擾的人,都能提供蠻大的改善,但第一步,我認為還是要先從過敏來處理,對父母及小朋友而言比較省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服用「使蒂諾斯」 沒好眠反夢遊


更新日期:2009/04/10 04:09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台中市有一位退休公務員半夜夢遊,家屬上網查資料才知道,醫界早已提出服用安眠藥「使蒂諾斯」的人有可能出現夢遊的警語,質疑醫師為什麼還開此藥給他?不過醫師指出,夢遊或失憶的情形和患者的體質有關。



一名退休公務員因失眠問題而服用精神科醫師開給他的安眠藥「使蒂諾斯」。但是他的家人最近發現,他不僅半夜打電話給兒子哭訴,還會半夜出門採購,但是等到早上他清醒後竟完全否認。為此,這位公務員的妻子特別交代大樓警衛,半夜如果看到她老公要出去,一定要幫忙攔截。



這位公務員的兒子上網查「使蒂諾斯」,才發現精神醫學會早有警語,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醫師還開這種藥給他父親服用?他認為和他父親類似的病患一定還有很多。



台中市維新精神科專科醫院院長許景琦指出,病患服用後會夢遊或失憶,其實和患者本身體質有關,有人服用多年沒出現此現象,但有人就會;另外,因各人代謝能力不同,有人早上醒來即清醒,有人白天仍昏沈沈。



他說,使蒂諾斯因不含鎮靜劑、肌肉鬆弛劑、抗焦慮等成份,成份就是安眠而已,但有些患者會出現依賴性,不吃怕會睡不著,有人是生理成癮,必須靠行為療法、運動等方式戒掉;患者服藥後,有任何不適都要主動告訴醫師。



台中市靜和精神專科醫院院長陳登義也認為,服藥後夢遊和個人體質有密切關係,如果出現夢遊,可請醫師換藥。不過,夢遊不一定和吃藥有關,有人沒吃藥也會出現夢遊行為。



每隔幾個月,診所就會收到健保局列印的病患黑名單,最近幾年都是把一些在各大醫院及診所重複拿使蒂諾斯這種安眠藥物的名字及身份證字號列出來,上面並有該病患於三個月或半年內所拿的總顆數列出來,前幾名動輒超過兩千顆,等於一個月往往吃超過三百多顆,一天吃超過十顆。這種非傳統安眠藥物不是很安全嗎?一般而言,這類藥物的抗焦慮、肌肉鬆弛效果很弱,主要藥效還是在幫助睡眠,雖然號稱比較不會有戒斷反應,但在門診看到許多人停藥就會有反彈性的失眠,因此不像表面宣稱的那麼容易停(尤其是固定服用一段期間以後)。此外對某些人來說,仍會造成依賴及成癮的狀況,這類的患者在求診時,常會自嘲自己已經跟吸毒沒兩樣了。健保一顆給付不到八元,但由於這顆藥有管制,所以若不以處方簽,循正常管道來取的藥物的話,藥局或某些診所至少從20元起跳。有些病患也無奈地表示,薪水都拿去買藥了。


這些都是沒有找出失眠的原因,單純想靠藥物來睡覺的結果,殊不知身體會想辦法抵銷這種作用,最常見的就是神經細胞的接受體增加,專業描述為向上調節(UP REGULATION),主要還是身體不希望身體的主人只想吃藥了事的自然調控機制。


我的門診客戶還有人因為服用使蒂諾斯而把錢包、信用卡全都弄丟而損失慘重,過去我也提到有客戶服用後除夢遊外,還會產生幻覺、和人打電話、MSN,事後通通想不起來。誠然,不是所有的夢遊都是服用這類藥物引發,但若是在服藥之前從未有夢遊或者服藥後夢遊頻率大增,就要趕緊設法停藥。


提醒大家,使蒂諾斯的藥物學名為ZOLPIDEM,不清楚自己服用的是不是此藥,可以仔細對照藥物學名是否一樣就能確認。一般常見的副作用如:順行性失憶、幻覺、妄想、思想改變、步態不穩、欣快感或不悅(類似酒精去抑制作用引發,不少抗焦慮劑也會)、食慾增加(不少人服用一段時間後體重明顯增加)、性慾減低、失憶、判斷力及思考力減退、衝動行為增加、反彈性失眠及頭痛等等。


提醒大家,類似藥物有兩種,其中有一種是健保今年初開始給付 的短效新藥Zaleplon(原廠的商品名為SONATA,但在台灣上市的都不是原廠藥),健保單價和使蒂諾斯差不多,但更容易成癮,使蒂諾斯有的副作用它都有,加拿大藥物主管當局因其高度成癮性而禁止停用,目前國內有些藥局或診所會提供這種藥物,建議大家儘量避免使用這種藥物,避免後續可能引發的藥物依賴及成癮。此外,也有人拿來當作藥物濫用,主要是這類藥效作用時間快、但藥效短,故非常容易上癮,提醒大家留意。


減藥或停藥,最好有專業醫師的協助,一般戒斷引發的反彈性失眠及焦慮不安其實蠻常見的,但對某些人來說,平時服用劑量大時若突然停藥,還會有癲癇發生的危險,我就曾在門診遇到患者過去有這樣的困擾,還被當成是癲癇患者而服用抗癲癇藥物好一段時間,最後在營養品的協助及按梯度減藥的協助下,把原本藥物完全戒除。


關於這類藥物使用有進一步問題或心得,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附註:FDA要求加註警語的13種安眠藥(會導致異常行為,如夢遊等等,還有些會過敏),其中數種在台灣有售:Ambien(使蒂諾斯) 、Butisol sodium、Dalmane、Halcion(酣樂欣) 、Prosom、Seconal及Zaleplon。其中包括使蒂諾斯、酣樂欣、悠樂丁等多種銷路甚好的安眠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