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定要注意/服用巴金森氏藥會性慾高漲 性向轉變?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12/10 12:27 記者陳園淳、柯家傑/台北報導



治療巴金森氏症的多巴安促進劑,國外卻傳出服藥後,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副作用,像是性慾高漲和性向轉變,國內醫師說,國內還沒聽過有性向轉變的案例,不過的確有少數患者會出現性慾高漲的副作用。



手腳會不自覺顫抖,像知名音樂人李泰祥這樣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有9成會服用一顆顆的多巴胺促進劑治療,不過法國媒體卻報導,有病患服藥後,會出現偷竊、賭博,性向轉變,甚至性慾高漲的異常行為。



知名音樂人李泰祥:「沒有那種奇怪的副作用!」



李泰祥說自己沒感覺異狀,不過國內醫師證實,的確有少數的年輕患者吃了這些藥後,會有性慾高漲的副作用。長庚神經癲癇科主任吳禹利:「吃了這個藥之後,動作比較方便,但是他心理面也會比較想〈性〉。」



翻開多巴胺促進劑的說明書,多數藥物的警語都是特別警告會精神混亂,不過衛生署已經決定發文提醒醫師其他副作用 ,醫師也強調,吃藥後會出現副作用的病患,通常都有跡可循。



長庚神經內科主任陳柔賢:「發病比較早的,病情必較嚴重的,病程比較久的,而且除了伴隨典型巴金森氏症狀,還有比如說本來就有情緒障礙。」



還有像是年紀較輕或是服藥劑量較高的病患,也是可能出現副作用的高危險群,提醒巴金森氏症的病患,一旦出現異常行為,最好趕緊就醫,和醫師討論是否要換藥治療。


 


行醫過程中偶爾就會遇到有巴金森氏症的患者來求醫,比較多的是本身還合併有憂鬱狀況,有少數的人是服用藥物導致出現一些妄想及幻聽的狀況,因為此種藥物主要是增加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在腦內的濃度,然而過多,就容易出現類似精神病的症狀,一般是調整原本使用藥物的劑量即可,會出現報導中這些特異的衝動控制困難較為少見,不過還是有機會,尤其是服用劑量比較高的人。


有些被懷疑有精神分裂精神病或者情感性精神分裂症的人有些個案也有性慾過高的問題,但這是否就是多巴胺在腦內濃度過高所引起?我認為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人過動症 害他健忘老挨罵 成人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4/today-life10.htm

最近國內有篇關於成人過動症的報導,在此特別提出來和大家討論,也提醒十八歲以上的朋友注意,不要覺得超過十八歲就不會被貼上過動症的標籤繼而服用這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


再者,這篇報導提到成年人健保並不給付這類藥物,這需要更正,因為健保局最近已通過新的增修條款,超過十八歲仍須服用者只要在病歷中說明原因即可,顯然這又是一個即將被開發的另一塊藥物市場,但我們得問問自己:真的有成人過動症嗎?


一些精神科醫師這幾年其實一直積極地運作,想把成人過動症也變成一個新的診斷,因為他們發現有一部份的成年人仍然有這方面的困擾,也就是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狀況並未因過了十八歲而消失,或者是年紀較大才出現,所以建議這些人應該(繼續)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來控制症狀。


如同以前我再三強調:注意力缺乏及過動大部分是有生理或心理因素導致,或者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些挫折所導致例如學習障礙所引發,若我們不查明原因而妥善處理,那麼結果很簡單:我們很容易會被貼上這些標籤而開始服用利他能這類藥物。


過去我也接觸到真的是因為學校學習以及和同學相處出狀況導致他出現一些類似坐不住及注意力缺乏的現象,其實在國中之前都很好,不過是因為上高中後所遇到的學校適應與學習壓力所引發,而求醫之後竟被診斷有過動及注意力缺乏而且開上利他能。


以醫療市場導向這無疑是一塊商機,然而被貼上標籤的人,可能是一場未知的災難的起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由時報11/29〔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一名五十多歲的中年婦人平日節儉持家,日前突然開始到菜市場、夜市瘋狂購物,不到一個月,家中堆滿許多沒用的東西,夫妻還為此吵架、陷入冷戰,家人一度以為她得了躁鬱症,陪她前往精神科求診,經過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才發現原來竟是腦中風所導致。

 

腦血管阻塞處正好掌管個性

 

新光醫院神經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分析,腦中風的症狀極為複雜,最常見的是嘴歪眼斜、口齒不清、一手一腳無力麻木、意識迷糊或是昏迷;不過,少數患者會因為血管阻塞之處正好是主管個性、情緒的神經所在,導致性情大變。

 

連立明指出,臨床上有人因腦中風突然瘋狂購物,也有原本有潔癖的人變得邋遢、不愛洗澡,這些突如其來的轉變,會讓家人覺得患者中邪、罹患精神疾病。連立明認為,有些患者的個性改變,會慢慢好轉,但有些會持續發作,若不做深入檢查,很難與精神疾病區隔。

 

腦中風患者年新增近七萬名

 

台灣每年約有六萬八千名新增的腦中風患者,也有一萬二千人死於中風,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二位,因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腦中風學會昨天舉辦「二○○七年台灣預防中風日」記者會,呼籲民眾注意,把握黃金搶救三小時。

 

根據衛生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的「中風監測之先趨研究」,登錄追蹤六個月的七千零四十三位中風個案,從發作到送醫的平均時間長達了十四點四個小時,而急性缺血性中風若能於發生後三小時,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十四%的殘障。

此外,近來天氣轉冷,加上早晚溫差大,導致中風患者明顯增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德陽說,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十一月因中風住院的患者較十月增加三成。

 

台灣腦中風學會建議,中風發作時,患者不宜貿然服藥急降血壓,最好趕快撥打一一九,坐救護車就醫,並且鬆開緊身衣物,把麻痺無力的一側朝上,以免嗆入嘔吐物造成吸入性肺炎。

 

---------------------------------------------------------------------------------------------------------------------------------

 

一直以來,我一直強調精神有狀況,務必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測,尤其是急性或者突發性的更要小心。

盲目投藥,除了解決不了問題,同時有時更會延誤該治療的病情。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參考的報導,提醒身體與精神狀況息息相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動孩子真的需要藥物治療嗎?
科學家認為藥物會影響兒童發育








    本報倫敦11月18日電(記者  何屹)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調皮、逃學等症狀恐怕是家長的一塊最大心病。上課不聽講就取得不了好成績,沒有好成績就進不了好學校,進不了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今后就過不了好日子……種種似乎理性的推論促使家長走進醫院,走向醫生。


  還好,現代醫學有個叫做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ADHD)的概念可以和這些不符合家長心願的孩子的行為聯系在一起。孩子從此開始了求醫問藥的過程,開始變得乖了起來;家長如釋重負,對孩子的未來也升騰起新的期望。然而,有幾個問題是家長必須要問的:你的孩子真的是多動症嗎?服用這些治療的藥物是否會有副作用?其長期效果又如何呢?

  其實,發現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是相當近代的事,其定義還不是很清楚,也沒有什么比較精確的檢測工具,心理健康診斷手冊對其症狀的描述也很模糊,比如不聽話或愛丟東西等。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比較容易做出過度診斷。

  英國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慈善基金阿迪斯的創辦人安德里亞.比爾伯曾表示,對兒童多動症給予過多關注,就將導致診斷和治療的增加。美國醫療條件較好的富人區,其用藥量高于貧民區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對兒童缺陷多動症爭議較多的地區,其情況則有所不同。比如澳大利亞,可以比較容易開出兒童缺陷多動症的處方藥,但反對的呼聲也非常強烈。去年對該國的調查結果顯示,富人區中每300個兒童,僅有1人可以獲得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處方藥;而貧民區中則每25名兒童中就會有一個能夠得到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處方藥。

  對于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目前醫學上有不少快速有效的藥物,如安非他明及methylphenidates等等。這些藥品都是一些強刺激物,容易引發心臟病、休克、幻覺及成癮等症狀。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曾多次對ADHD藥品發出過警告,加拿大衛生部也曾暫停過一些ADHD藥品的銷售。

  今年夏天公布的一份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的跟蹤調查顯示,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的藥效三年后完全消失。有證據表明,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藥品影響兒童的發育。

  右腦大腦皮層控制著人類的注意力。美國心理健康國家研究所在本周發布的一項神經學研究顯示,不服用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藥品的兒童右腦大腦皮層在7歲半的時候達到最大厚度,而用藥兒童達到右腦大腦皮層最大厚度的時間比非用藥兒童晚3年。大多數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到了青春期時,其大腦皮層呈現正常狀態。美國布法羅大學的威廉姆.波漢姆在英國BBC電視臺上明確表示,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他傾向于采用行為治療手段,而非藥物。

  《心理發育》雜志在今年11月公布的一項由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組成的長期行為研究報告表明,進入學校的兒童,其注意力與學習成績有一定的聯系,但對掌握數學和語言來說,其影響很小,而所謂的“多動症”與未來學術成就之間更是沒有什么直接的關聯。

  專家認為,近年來兒童缺陷多動症的診斷與治療的增加與家庭和社會壓力直接相關,同時也與追求經濟利益有關。海德爾堡大學的研究表明,美國兒童缺陷多動症治療和藥品市場每年高達30億美元。到2012年,英國的兒童缺陷多動症治療和藥品市場也將達到1億1百萬英鎊。而各大相關制藥公司每年還在向游說團體投入大量的資金,要求政府放寬對兒童缺陷多動症藥品的限制和管理。

  兒童多動症是個有爭議的話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新的診斷手段和治療手段不斷出現。對于確實患有疾病的兒童,采取必要的治療手段以減輕痛苦無可厚非。但如果僅僅因為孩子有點調皮,有點淘氣,就采取一些對其一生不知道有什么影響的藥品來加以治療,來控制其行為,卻有待商榷。在孩子青春發育期之前,我們的社會能否容忍一些有點調皮、類似《木偶奇遇記》中皮諾曹一樣的孩子來增添我們生活的樂趣,還是僅僅需要一些循規蹈矩的乖乖娃?這不僅需要家長考慮,恐怕社會也要認真考慮考慮。


文章出處:http://www.stdaily.com/big5/stdaily/2007-11/20/content_743105.htm


 


這篇綜合報導提到一些最新的研究報告,但我敢肯定的說,以目前的醫療產業的走向,這是篇擋人財路的文章,很難普遍但很可貴。


很多家長詢問開利他能(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METHYLPHENIDATE)的醫師,這種藥有沒有副作用?十之八九得到的答案都是很安全,幾乎沒有副作用,然而在這篇文章中明確的把藥物對於大腦成熟的影響的研究寫出來讓大家知道,光就這一點,足夠讓很多家長震驚,我在門診時常與家長討論中樞神經興奮劑對小朋友可能的影響,有不少家長第一個反應是:醫師為什麼都沒說?


除了醫師本身不覺得在藥物仿單上所載明的副作用有多嚴重外,大部分的醫師是不知道在藥物之外,如何幫助這些小朋友,所以,我們能目睹的就是醫師好心的勸家長務必讓小朋友服藥,不然屆時會變成爹不疼,娘不愛,同學討厭也不得老師歡心的中輟生。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身為家長,面對小孩的狀況,我們有責任瞭解更多,因為我們在幫小孩作決定的同時,可能就會影響他們一輩子。


過動及注意力缺乏這種診斷與藥物治療,我覺得已經非只是醫療本身能解釋的了,至於後面有哪些內情,值得我們探討與深思。


願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快快樂樂成長與學習,前提是遠離可能有害的藥物,並用無害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他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07.11.17  中國時報
憂鬱?躁鬱?可能是腦瘤引發
陳旻苹/台北報導


     細心的醫師會依照患者的病程變化,決定是否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以排除因腦瘤而引發的憂鬱症或躁鬱症可能性。

     情緒及精神方面的問題,可能是腦瘤引起!當腫瘤長在掌管情緒的腦部額葉時,患者會有憂鬱或躁動等人格失常的反應,長在顳葉時,可能會使患者容易常因小事而哭泣或大笑。

     ■徵兆 清晨會莫名頭痛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精神科住院病人中有不到一成的患者,並非是精神問題而有異於常人的情緒反應,而是腦瘤引起。

     通常細心的精神科醫師會依照憂鬱症患者的病程變化,而決定是否該接受電腦斷層掃描,以排除因腦瘤而引發的憂鬱症或躁鬱症可能性。

     關於腦瘤的徵狀,萬芳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林家瑋表示,通常患者在初期會發生清晨頭痛的現象,也就是早上約6至8時會莫名頭痛,原因是每天早上這個時間身體荷爾蒙裡的類固醇濃度最低的時候,腦壓也會在此時上升,若是腦部有腫瘤時,往往會在此時段造成頭痛,若是伴隨噁心、嘔吐、癲癇症狀,更是一大警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則形容腦瘤的頭痛是一種悶脹的痛法,持續性的不適,需要求診神經科來緩解,早期的腦瘤並無症狀,通常需以影像健檢來發現。

     林家瑋醫師表示,腦瘤中除了「多發性神經纖維瘤」會在一等親中遺傳,例如父母傳給兒女或隔代遺傳外,其他腦瘤與遺傳的關係極小。腫瘤的發現,除了經過醫師診斷及詳盡檢查之外,民眾對自己身體的關心程度其實非常重要,當身體或情緒突然發生異常時,及早就醫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蔣永孝醫師則說,腦瘤無確切的發生原因,但病例顯示,腦瘤中較常見是轉移性的惡性腫瘤,如肺癌及乳癌,其中,原發性的腦下垂體瘤以女性為多,疑與荷爾蒙因素有關。

     ■部位 影響症狀的發生

     人體細胞的生長與代謝有一定的周期,一般來說良性腫瘤的生長周期較慢,惡性較快,腫瘤好發部位會取決於患者產生不同的症狀,腫瘤的大小與症狀若以量表來看,並非一般想像的腫瘤愈大、症狀愈明顯的等比曲線,而是腫瘤必須大到某個程度,症狀才會突然爆發的指數型曲線。從腦神經細胞長出的原發性的惡性腫瘤,為星狀膠質細胞瘤,通常惡性度愈高、分裂速度愈快。

     林家瑋指出,腦瘤高風險群,年齡及性別好發的機率並無顯著差異,以有腫瘤的家族病史,或是長期處於放射線、化學藥劑及電磁波的環境中,都要留意。大部分致病因素還是與基因、生活環境有關,當確診罹患腦瘤時,除了患者需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宜改採清淡的生機飲食,而家屬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對病情也有相當程度的幫助,從旁觀察患者病情,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也是患者能成為戰勝腫瘤的關鍵。


 

這篇報導極具參考價值,因為在美國曾做過大規模統計,有精神症狀,大約有40%以上的人是生理原因造成,過去我也曾遇到有患者有典型的被害妄想及幻聽,但詳細回溯她過去病史發現她曾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狀況,所以檢查了甲狀腺,發現的確有異常,投與藥物治療後,幻覺與妄想跟著消失。


也有因為真的長腦瘤而導致思考中斷,溝通困難(其實是表達性失語症),一度被懷疑有精神分裂,然而在轉介腦部影像學檢測後,發現是腦部良性腫瘤作祟,在手術摘除之後,症狀立即消失。相反的,過去也有一些遺憾的個案,也就是有些病人因為精神症狀一直無法控制下來,最後他們的精神科醫師建議作電痙攣治療,結果在治療過程喪命,原因是這些病人的精神狀況不穩定,主要是來自他們的腦瘤,腦瘤是電痙攣治療的禁忌症,因為電療時,腦壓會升高,腦瘤的體積效應壓迫到腦幹神經而致死,當然其後的醫療糾紛與遺憾,我想沒人樂見,最重要的真的提醒大家,有精神狀況,務必先作詳細的身體評估,而非急著吃藥壓制症狀。


像精神分裂症,其實過去也有克萊普林醫師的文獻提出:有些患者是遭到一種嗜睡性腦炎病毒的影響,一般而言他們的症狀是走路怪異,臉部抽搐,肌肉抽筋,而且有突發性的昏睡。他們的瞳孔對光反射遲鈍,也會流口水,吞嚥困難,慢性便秘以及無法完成身體的隨意動作。這些病人曾被歸納為早發性癡呆,而後被歸為精神分裂症,但其實這類的病人就是生理狀況所引發。


其實還有很多精神狀況是生理異常或者其他藥物副作用所引發,而有到一般醫院看精神科門診的經驗的話,門庭若市以及大排長龍的景象,每個人能夠分配到的時間十分有限,而且越大牌的醫師越是如此,能夠詳細的詢問基本病史並耐心聽患者講五分鐘的問診實在屈指可數。


建議有精神狀況最好還是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查及用藥評估方為上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2007.11.17 
減肥藥「阿康普利亞」 易導致憂鬱症
黃文正/綜合報導


     丹麥的臨床試驗發現,賽諾菲安萬特藥廠生產的口服減肥藥「阿康普利亞」(Acomplia)減重效果雖佳,但服用者易導致出現憂鬱症狀,愛美人士須多注意

     阿康普利亞作用於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臟、肌肉,能抑制食慾。今年7月,「歐洲藥物檢驗局」規定醫師不得開立這種處方藥劑給憂鬱症患者,原因是學名「利莫那班」(rimonabant)的「阿康普利亞」,會有影響患者精神的副作用。全球第4大藥廠賽諾菲安萬特隨後也照指示,在商品包裝標示相關警語。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人類營養學系教授亞斯楚普,最近針對4105人進行雙盲臨床試驗後發現,服用「阿康普利亞」者(實驗組)減輕的體重雖比服用安慰劑者(對照組)多4.7公斤,但卻較易出現不良的心理症狀。此外,實驗組因出現憂鬱症狀或焦慮不安而停藥者,分別是對照組的2.5倍與3倍。

     這份刊於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又譯柳葉刀)臨床試驗報告顯示,「阿康普利亞」服用者每49人便有1人出現憂鬱症狀,每166人有1人覺得焦躁,每25人有1人感到輕微情緒低落和不安。

     此報告的結論與「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臨床研究結果近似。FDA的臨床試驗發現,服用「阿康普利亞」者有逾四分之一會出現精神官能症狀,比服用安慰劑者的14%高出甚多。

     不過,亞斯楚普的臨床試驗報告也強調,參與試驗的對象雖已排除了憂鬱症患者,但肥胖者向來較有此方面的問題,因此,最後的臨床試驗數據,可能值得再商榷。

 

 

治青春痘藥「羅可坦」 可能導致憂鬱症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11/13 10:57 記者: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愛美的民眾要注意了!根據英國一項醫學報告顯示,一種治療青春痘非常有效的藥物「羅可坦」(Roaccutane),可能導致青少年情緒低落,甚至造成憂鬱症



對青少年來說,臉上滿是痘痘和暗瘡,可能是最可怕的事情,不過目前一種治療青春痘相當有效的藥物「羅可坦」,卻傳出可能導致青少年情緒低落。英國巴斯大學美國德州大學在最近一項研究報告中就指出,服用「羅可坦」可能會導致血清素降低,進而引發憂鬱症。



事實上,「羅可坦」自上市後,在美國已經傳出多起青少年服用後出現沮喪、憂鬱症狀的案例,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傾向。而從去年開始,美國的醫生在開立「羅可坦」時,一定會告知患者這種藥品有副作用,並請病患簽署同意書。



「羅可坦」之前就曾傳出可能導致孕婦產下畸型的胎兒,雖然很多專家還是認為,這種治療春春痘的口服A酸,仍然相當安全,即使病人本身已有憂鬱症,也不會加重病情,不過還是提醒愛美的民眾,使用前最好經過醫師的認可。


 


這兩篇報導,都已經被FDA確定可能會引發憂鬱,提醒大家注意。所以如果原來已經有憂鬱傾向的人,最好避免服用這類藥物。


當然,很多人未服用過,也不知會不會有憂鬱發生,有人也曾問我:是否有方法可以預先知道自己是否有憂鬱傾向?其實,目前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目前市面已有用唾液就能檢測自己的基因是否有某些疾病的體質,從一般的高膽固醇血症,血脂代謝異常,腦中風,高血壓,老年失智甚至是憂鬱傾向都可透過基因的檢測預先知道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以預防醫學來說,這不啻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率的預防醫學檢測,甚至,我們在檢測出來後,還可事先補充這方面的營養品來預防疾病。所以想藉藥物來減重或者治療青春痘的人,最好先透過這類檢測來預先瞭解自己的體質,祝大家在健康的維護上,都能防微杜漸,動酌先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丁基原啡因 戒毒新選擇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07/11/19
 
藝人蕭淑慎吸毒又被逮,勒戒效果受質疑。針對海洛因戒癮,過去多使用美沙酮,醫界近來嘗試使用丁基原啡因,出現效果優於美沙酮的反應。

小王(化名)十八歲那年,和朋友去撞球間、電玩店玩,「大家在裡面吸安非他命,警察不會抓」,他愈陷愈深,改吸一級毒品海洛因,劑量一不夠,「吹風感覺很冷,不自主發抖,像有螞蟻往身上鑽」,他不希望自己感官被放大,便不斷增加劑量,「感覺自己好像活的死人」。現在三十六歲的他,四年前接受丁基原啡因替代療法,成?#92;脫離十餘年來與毒品為伍的日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物成癮科主任束連文說,丁基原啡因是一種止痛劑,低劑量就可解除吸毒者的戒斷症狀,國外研究顯示,丁基原啡因用在海洛因成癮者的急性解毒或長期維持,效果不錯,尤其美國使用加入拮抗劑的特殊劑型,讓毒品成癮者不再想吸海洛因,備受矚目。

束連文說,丁基原啡因的費用比美沙酮貴十倍,但不必天天吃,兩到三天吃一次就夠了;美沙酮雖便宜,戒治效果不如丁基原啡因理想。以松德院區經驗,使用丁基原啡因的停用海洛因率約七成,但美沙酮停用率只有四成。

束連文表示,松德院區和台南縣戒毒單位,是目前使用丁基原啡因做為海洛因成癮者的替代療法的縣市,屬於專案計畫。他建議,衛生署可考慮將丁基原啡因列入減害計畫的選擇之一,幫助毒癮者戒癮。

束連文認為,吸毒者應被當成精神疾病治療,政府看到愛滋病在毒癮者間擴散,才祭出減害計畫,但不是所有吸毒者都能參與,很多吸毒者有心戒毒,得靠自費,健保不給付,若家庭支持不足,「毒癮者一個一個回去吸」。

至於蕭淑慎有否可能接受美沙酮或丁基原啡因來戒毒,瞭解管制藥品人士指出,海洛因和丁基原啡因屬中樞神經抑制劑,蕭曾使用的大麻是中樞神經迷幻劑,古柯鹼是中樞神經興奮劑,恐怕不容易用替代療法戒毒。


 


什麼是丁基原啡因?說穿了仍是細胞嗎啡受器的部分致效劑,也就是作用時間比較長,但藥效比較弱的替代品。這種取代海洛因的藥真的可以幫人戒毒嗎?


去年大約這個時候,有個外國人到我診所求診,原因是他想戒斷SUBOXONE(也就是這裡提到的丁基原啡因),但是戒斷反應讓他頭痛欲烈,無法專心或者思考,坐立不安,無法入眠,整體狀況讓他難以承受。當初他在國外他之前的精神科醫師就告訴他,這可以幫他戒斷之前的海洛因成癮,而且大概吃半年就可以停下來不用吃了。因為這種藥不建議長期服用。然而事與願違,這位外國朋友發現這種藥根本很難戒斷,他覺得這種藥還是會上癮。


我再一次提醒大家,在俄羅斯作的研究發現,戒美沙酮比戒海洛因更難,同樣的,丁基原非因,目前在 國內的商品名就是SUBOXONE,一旦用了,要戒也不簡單。


謹將我的臨床經驗跟大家分享,也建議大家,一旦有毒癮的問題,還是要根本處理,替代療法,表面上暫時解決一些問題,但在後頭衍生的狀況,可能更難收拾。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泡竹筷水澆花 發芽綠豆全爛光


華視 更新日期: 2007/11/15 13:59







除了指甲油,衛生免洗筷也很恐怖。台南一所國小做實驗,把市售免洗筷用沙拉脫洗,再用熱水煮沸浸泡水中 ,結果發現水變色還釋出雙氧水泡泡,把拿這些水去澆綠豆,一顆顆全爛光。  拿衛生筷吃麵吃飯,是再平常不過大家天天會做的事,怕它有色素或雙氧水拿沙拉脫用力搓洗,再不然拿到熱水煮沸,這是一般人平時會用來自保的方法,但是洗過熱過的竹筷拿來泡水,一天水就出現淡白色,到了第48小時,明顯竹筷色素退到水中,第90小時水色深黑,第192小時嚇死人,雙氧水氣泡大釋出,幾乎凝成固體。  再把這些水拿去澆綠豆,其中中國竹筷最嚴重,綿花整個變色,和對照組一比,澆筷子水的綠豆爛光光,清水澆的卻己經發芽。  衛生筷的雙氧水和色素,看得實驗學生全都自備環保筷,不想讓你的火鍋或麵湯變這樣,自備一雙筷子吧。(陳益瑞 邱顯雄)


 


自備環保筷用餐已經一段時間了,很多人覺得不需要或者很麻煩,但我想這報導可以讓大家印象深刻,所以在此勸大家:為自己準備雙環保筷吧!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想大家仔細迴響,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不止免洗筷吧,那些有害的化學物質進入身體內,身體能代謝排除多少?


有個專有名詞叫BIOACCUMULATION,我們可以翻譯為「生物累積」,不管營養的,有毒的或者沒毒的,在生物體內歷經吸收,排除,儲存及消耗的淨值,就是生物累積。一般而言,水溶性物質較好處理,脂溶性的毒性物質,或者重金屬比較麻煩,像是DDT這種氯化殺蟲劑為何會被禁用?主要是因為我們一旦接觸進入人體後,可以在體內50年都還排不掉。


擔心嗎?一般醫師不是視為無稽不然就是束手無策,然而某些事實不會因為我們否認就不存在,處在目前的生物化學環境,只要我們活著,這些環境污染物就跟我們脫不了關係,幸好,我有幸瞭解如何利用排毒程式來處理這個區塊,這是由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研發,透過運動,烤箱及特定的營養補充,一般人在兩至三週左右就可達到清新身體,甚至也能兼顧到清新心靈之效,歡迎大家多瞭解並利用這個有效率的排毒程式來幫助身體更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人性冷感 身心都有關


中時 更新日期: 2007/11/10 04:39 記者: 張翠芬/台北報導



 日前某電視節目以「女性性冷感」為話題,請多位女藝人抽血檢查女性荷爾蒙數值高低,看誰最「性」福!專家強調,荷爾蒙低下和性冷感,完全是兩碼事,不過,停經後女性因卵巢功能退化,確實容易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而性趣缺缺。



 本身是熟女的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對外界以「性冷感」來嘲諷更年期婦女,非常不以為然,她說,婦女步入中年後,常會出現熱潮紅、盜汗、失眠、腰痠背痛、情緒低落、性生活失調等種種不適情況,其實這些不舒服是因荷爾蒙不協調,也可能是更年期早期症狀,她們需要的是關懷,並非被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



 花蓮慈濟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任楊鵬生指出,女性的性冷感問題並不少見,估計大約四分之一女性有這方面的問題,有些是無性慾「不想做」,有些則是「做了會痛」而心生排斥。



 ■婦女無性慾



 受體內男性荷爾蒙影響



 很多人以為,女性性慾低落,是女性荷爾蒙減少分泌的緣故,楊鵬生說,缺乏性慾的婦女,是受體內的男性荷爾蒙影響,說白一點,男性荷爾蒙才是促進女性性欲的「春藥」。一般來說,女人身上的男性荷爾蒙含量極低,主要來自腎上腺、皮下脂肪和卵巢,女人血液中的男性荷爾蒙的正常濃度,大約只有男人的1/20左右,停經後婦女體內的男性荷爾蒙也會降低,當然更提不起「性」趣。



 不過,「做了會痛」也是不少女性拒絕性愛的原因,楊鵬生形容:「這是將先生的快樂,建築在太太的痛苦上。」因為,停經婦女卵巢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分泌不足、雌激素水準降低,陰道黏膜便開始萎縮變薄,性交容易疼痛,以致性慾低落,夫妻性生活不適。



 性學博士鄭丞傑目前曾發表一項針對4797位已婚婦女做的「全球性生活滿意度調查報告」,結果發現,亞洲區7成受訪婦女不滿意先生的勃起硬度,在稍早一項針對台灣女性的調查也顯示,只有50.5%的受訪女性滿意目前的性生活,13%的女性難以達到高潮,超過6%有性交疼痛,雖然6成以上受訪者認為,這些性功能障礙是疾病,但願意求醫者不到3%。



 ■和伴侶間有足夠親密感



 無高潮也愉快



 高雄榮總泌尿外科醫師簡邦平認為,女性性功能障礙原因,生理上的因素只佔少數,真正的關鍵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不少女性即使無性趣無高潮,但和伴侶之間有足夠的親密安全感,她們還是會覺得性愛過程很愉快;如果想改善女性冷感問題,可能還是要從雙方互動多下點功夫比較有效。


 


這篇報導提到:大部分的性冷感是心理層面所引發,其實男性的陽痿大部分也是心理問題。


對女性而言,和醫師談有沒有高潮?性冷感或者性交疼痛,原本就不容易,但從這篇報導,我們可以發現比例還不少。然而,對有這樣困擾的女性而言,女性荷爾蒙還是第一個要瞭解的重點。


比較有趣的,很少人在檢查女性荷爾蒙時,還會檢查男性荷爾蒙,其實,功能性醫學的檢測,就很詳細的連男性荷爾蒙也一起測,同樣的,男性荷爾蒙的檢測,亦最好包含女性荷爾蒙。就算是醫師或者醫療從業人員,大部分的人應該不瞭解性慾的決定點在男性荷爾蒙。


排除了身體的影響,接下來就是心理層面了。在此,我想借用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的ARC理論來說明。A是AFFINITY,中文是親和力,R是REALITY(真實性),C是COMMUNICATION(溝通),這三個部分構成一個瞭解的三角形,提升任何一個角都可幫另外兩個拉上來,降低任何一個角,也會把另外兩個角拉下來,彼此的瞭解夠不夠,從三個角來看就可一目了然。。


對夫妻來說,關係好不好可以用ARC來解釋,為何太太不願意讓先生碰她的身體?也就是親和力為何不佳?可能是很多事情常常意見不同,所以真實性低(真實性就是彼此同意的點),既然沒共識,也慢慢不願意去溝通,彼此瞭解也越來越不夠。如此,怎麼可能會和先生有親密安全感。


所以,表面上可能是性冷感,但其實背後卻是兩個人的關係有待修復,這其實不難改善,有類似困擾的人真的可以為自己做點事來真正改善,歡迎大家來光能診所瞭解如何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聽析,原文是Auditing,這是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發展的技術,透過有系統的問答,讓接受聽析的人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自己除了可以卸除一些心靈上的負荷外,還能對過去的事件有新的體悟,所以,在過去我有幸利用「聽析」幫助過很多人,見證很多人的改善。


    很多人會問:這跟催眠或心理治療有何不同?催眠與聽析最大的不同在於聽析不會有「暗示性的話語」,熟知聽析的人都了解對我們有影響的話語,往往是在我們失去意識或部分無意識時所植入的,這些話語會形成類似潛意識的東西,在聽析裡稱為反應式心靈。


聽析是藉由復返,再次經歷的過程來減少負荷,進而體悟事件背後對自己的真正影響為何?也就是聽析員不會去干預及扭曲接受聽析的人原本的狀態,這種還原真象的過程,跟催眠比較起來,比較不會因為那些暗示性話語的扭曲或值入而讓人更加混亂。


心理治療,大家一般都會覺得必須花費很多時間,然而得到的效果卻無人能保證。深層的精神分析則是利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嘗試找到潛意識隱含的線索,來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然而時間的花費,人員的訓練與最終成效,種種疑慮更教人裹足不前。


相較之下,聽析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去找出一個人的偏差錯亂的原因何在,因為接受的人所經歷的都是自己真實的感知,故無扭曲或引導失當的技術問題,同時,聽析所處理的反應式心靈,正是原來心理分析想涉及的潛意識,然而以時間與效率來說,聽析實在好太多太多了。


其實,把過去事件負荷拿掉,如實地面對,沒有事是處理不來的,聽析,就是在做這件事。下次我會舉些聽析的實例讓大家有更多資料可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人不行,心因性因素佔七成


優活 更新日期: 2007/11/01 09:10 記者:周琪霏/整理報導



造成性功能失常的病因中,屬於心因性的患者佔有七、八成比例,而器官病理層面的病因性則僅有二、三成,如糖尿病、高血壓、神經系統疾病與癌症等重大疾病等,一般而言,心因性性功能障礙容易治療。病因性性功能障礙與原發性疾病息息相關,單純從泌尿科著手治療性功能障礙,成功率較低。



不能在適當時候勃起,不論致病因素是心因性或病因性,關鍵點都在「執行單位」,陰莖的海綿體無法順利充血膨脹,在不尋找任何病因,如果能夠強迫其充血,也是個解決方法,近來醫學界發現,啟動海綿體充血作用的物質就是一氧化氮NO,進而研發一些藥物,能藉由複雜的步驟,增加海綿體的一氧化氮,利於陰莖能有效勃起。



陳偉寶 醫師表示治療性障礙的藥物,對於心臟血管的副作用時有耳聞,加上藥物尚未有根本治療效果,服用一次有一次的勃起,藥效過後的性功能還是老樣子,沒有任何確切的「好轉」,而且更令人憂心的是對藥物依賴性,有日趨嚴重的趨勢。



至於一些年紀較為年輕的個案,尤其是心因性失調者,更應該回歸基本面,利用藥物將自律神經與循環系統調整好,讓身體機能維持在最佳狀態,大概二、三個月內,性功能即可回復正常,日後也無虛依靠任何藥物,也可順利擁有正常的性生活。一般普通人平日DIY保養性功能,則須嚴格遵守不抽菸、多運動,多攝取維他命C,四十歲以上者經常服用維他命E,可以讓性能力保持在最佳狀態,與伴侶共同擁有滿意的性生活。


 


在泌尿科門診常會遇到泌尿系統正常但性功能障礙的患者,簡單的一項檢查即可告訴醫師到底患者有無器官的問題:讓患者睡覺時在性器官接上偵測器,器官沒問題的人,深睡時的作夢期間,醫師稱之為快速動眼期的時段,性器官會自然勃起,所以這個檢測正常仍覺得自己不行的人,就是典型的心因性陽痿。


這類患者,很少到精神科來求診,然而,他們的確需要瞭解並處理自己的根本原因在哪裡。


首先,很多人真的是因為長期壓力導致壓力荷爾蒙及抗壓力荷爾蒙的失衡,而抗壓力荷爾蒙又是性荷爾蒙的前質(原料),所以很多人在壓力大時對房事都感到興趣缺缺或者力不從心,原因在此。針對這部分的功能調整,應該安排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來瞭解哪裡失衡,接下來補充適當的營養品去調整,配合生活方式改變及抒壓,效果不弱。


同時,我們也會接觸到有些患者,其實是道德焦慮的結果。不管是婚外情或買賣的一夜情,對某些人來說,他們心理很清楚那是不對的,所以對性這件事來說,只要接觸,就是提醒他們曾犯過的越軌行為或隱瞞行為,這種不舒服的罪惡感讓他們無法對性失去控制,因而導致心因性的陽痿。處理方法,絕非告訴自己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來辯解或降低自己的品格,因為那只會讓自己一錯再錯而惡化。相反的,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來面對自己的越軌行為及隱瞞行為,把過去的罪惡感拿掉,並負起責任,那麼,類似這種心因性陽痿將能不藥而癒。


只要肯面對,沒有不能解決的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壓力大! 磨牙磨到看不見牙


聯合 更新日期: 2007/10/29 07:00 記者: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四十多歲高科技業男子長期工作壓力大,一夢周公就磨牙,下排牙齒磨到每顆幾乎都只剩半顆,犬齒也磨平,閤起牙來,下排牙齒竟然完全看不見。



最後還是靠牙醫師「接牙」,這名磨牙男才恢復牙齒原長度,不再痠痛,也比較不影響進食。牙醫師指出,磨牙多是睡熟之後,患者經常不自知,但枕邊人或是同寢室友乍聽會被嚇到,想太多的還以為是半夜咬人手指的虎姑婆現身。



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暨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陳瑞松說,這名男子因為工作忙碌,常要全球跑透透,加上工作壓力大,磨牙磨了十幾廿年,都未求診,就醫時下排牙齒已磨掉四、五毫米,幾乎只剩一半,咬合後,根本看不到下排牙齒。不只牙齒變短,陳瑞松說,因為牙釉質早已磨光,牙本質都露了出來,變得「一片平坦」,男子只要吃東西,就痠痛難忍,顳顎關節也痛得不得了。



「牙齒實在太短了,若要做牙套,非抽神經不可。」因此,陳瑞松援引德國技術,透過三D齒雕,並找來技工,做出「半顆」磁牙,再「接合」到僅剩的半顆牙上。



由於男子顳顎關節早已習慣半顆牙的高度,陳瑞松先以樹脂做暫時性假牙,經過一、兩個月,讓顳顎關節習慣原有牙齒高度,才裝上新假牙。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鄭信忠說,磨牙成因相當複雜,有時是因為牙齒結構問題引起,像是咬合不正、缺牙等,另外,焦慮、壓力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夜間磨牙,但有時候也找不出原因。



由於磨牙的人幾乎都不自知,加上對生活影響不大,主動求診的患者並不多,往往要等到牙本質暴露,牙齒敏感或顳顎關節痠痛不已,才來求診,不少患者牙齒根本都已嚴重磨損。



三軍總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每次門診都可看到磨牙患者,他說,一天一千四百四十分鐘,但上、下排牙齒「相遇」的時間其實不到廿分鐘,由於磨牙目前無法矯正,只能透過「塑膠牙墊」,避免睡覺時上、下排牙齒「硬碰硬」。


 


在這篇報導中花了大部分的版面在討論如何修整牙齒,但對於如何根治卻隻字未提。一般牙科醫師都很清楚,有習慣磨牙的患者,必定是壓力過大所引發,所以,在門診時,偶爾也會有些人是細心的牙科醫師轉介過來處理的。


我想提醒大家,磨牙是一種現象,它必然有原因才會磨牙。過去我曾在學校的輔導中心成功治癒過磨牙的個案。當時這位女同學來學生輔導中心求助,主要是因為她睡覺時磨牙太大聲,磨到其他三個室友全都抗議,建議她要改善。


評估之後,我直接推測她可能累積了很多壓力無法宣洩,所以,我直接建議她透過有系統的問答方式來解決過去對她有負荷的事件,因為磨牙的主因在此。


我幫她作了三次合計約七個小時左右,在過程中,超過九成以上的時間,她幾乎都是激動地大哭,每次結束時都能平靜下來。第四次來時,她告訴我,磨牙已經好了,室友也不會再抱怨她磨牙擾人睡眠,這種喜悅,即便我現在想到,仍忍不住會高興的偷笑,因為我真的根本解決她的問題。


磨牙,是一種身心性疾病,看牙科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過去累積在我們心靈上的種種壓抑與不舒服,需藉有效的技術來處理,服藥,不能根本處理,長期服用,副作用反而會成為我們的負擔,重要的只要是能夠處理到根源的技術,真的很快能不藥而癒,同時也不用再花很多時間與金錢來整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調整頸椎改善妥瑞症 醫師存疑


自由 更新日期: 2007/10/18 09:19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妥瑞症患者長期困擾於不自主抽動,坊間最近出現以脊骨神經醫學的理論,藉由調整頸椎改善病童抖動的幅度與頻率。不過,神經內科醫師認為,妥瑞症病因與中樞神經有關,調整頸椎效果應不大。



鑽研脊骨神經醫學的開業診所醫學顧問黃如玉昨天指出,妥瑞症病童時常出現不自主抽動,或是甩頭、聳肩、眨眼、蹙鼻、抖動手腳等間歇性小動作,有些還會不自主的發出乾咳、清喉嚨等奇怪聲音,發病初期,家長還以為孩子是在模仿或惡作劇。



黃如玉說,雖然不自主抽動對孩子身體沒有很大傷害,但嚴重時會造成日常生活不便。目前醫界認為,妥瑞症與家族遺傳有關,也可能是腦細胞彼此傳遞訊息的神經傳導出狀況,導致不平衡而引起不自主抽動。



黃如玉強調,除此之外,頸椎移位也會造成妥瑞症病童症狀加劇,因為脊椎若有移位、壓迫,就會造成神經傳導功能失調。她舉例說,一名五歲病童半年前開始不自主抽動,全身抖動,有次感冒後,幾乎每分鐘都動個不停,經檢測,發現他的頸椎、胸椎有多處錯位,調整頸椎三次,抽動頻率、幅度改善很多。



對於頸椎與妥瑞症的關係,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婷毓持保留態度,她說,妥瑞症是與大腦中樞神經有關,調整脊椎僅影響周邊神經,應不致影響中樞神經,多數妥瑞症病童成長至廿餘歲即會自癒,醫界用藥主要以作用在中樞神經為主,藉由藥物降低多巴胺的躍動,減緩抖動幅度、頻率。


 


有親人或朋友罹患妥瑞症,常搞不清到底醫師會開何種藥物來治療,這裡提到的:藉由藥物降低多巴胺的躍動,減緩抖動幅度、頻率,其實開的最多的藥物就是HALOPERIDOL,這是傳統的抗精神藥物,一般是給精神分裂症或有合併精神症狀的人服用,最近FDA在九月也對這個藥物發出警語:抗精神藥物好度Hadol(Haperidol)在某些病人觀察到潛在的致命性及危險的心臟症狀。以精神科而言,它容易引發椎體外症候群,主要包括三種主要現象:

1. 肌肉緊張異常:
如舌頭捲起來、口齒不清、頸部歪、嘴斜或眼睛上吊。
2. 靜坐不能:
煩躁不安,靜不下來、一直踱步,不停來回走動,站立時不停搖擺
3. 類帕金森氏症候群:
如四肢僵硬、行動緩慢、嘴抖、手抖.


當然一些止吐藥也可能發生,目前傾向少開這種藥物是因為除了上述的錐體外症候群外,服用類似的傳統抗精神藥物一段時間後,還可能會發生遲發性自主運動不能(tardive dyskinesia —tardive意味著「慢的」而dyskinesia意味著「肌肉的不正常運動」)是一種嘴唇、舌頭、下巴、腳趾及身體其他部分隨意動作力量的永久傷害,美國有許多律師會找這樣的患者,詢問他們是否開藥的醫師有事先知會患者:這類藥物可能潛藏器質性的永久病變。如果沒有,律師通常會免費幫這個患者打官司,要求鉅額的賠償。除了HADOL,其他的傳統的抗精神藥物也有機會,大家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正在服用是否為傳統抗精神藥物,歡迎詢問。


很遺憾的,不管神經科或精神科都不瞭解妥瑞症的確實病因,所以還在用這麼老的藥物控制症狀。這裡提到的整椎到底有沒有效,我想對一些嚴重的個案還是有幫助的,但應該是以症狀減緩為主,但如果可以,在此還是建議配合營養醫學檢測與營養補充的療法會比較不具傷害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6:


 


February:  The Japan Ministry of Health directed antidepressant manufacturers to add warnings of suicide risk when taking the drugs.


 


一月:日本厚生省(衛生署)指示抗憂鬱劑製造商加註警語:服用這些藥物有自殺的危險性。


 


February:  The British Medicine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 reported the antidepressant Strattera (also used for “ADHD”) was associated with seizures and a potentially dangerous lengthening of time between heartbeats.


 


一月:英國醫藥及保健產品管理局報告抗憂鬱劑Strattera(也用來治療ADHD,即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和癲癇有關以及會延長心跳間隔的潛在危險。


 


May:  Health Canada issued new warnings of rare heart risks for all stimulants, such as Ritalin and l, prescribed for “ADHD,” including the risk of sudden death.  In August, the FDA ordered a similar warning be added to stimulant drug packaging.   UK followed in November.


 


五月:加拿大健康局針對所有的興奮劑公告罕見的心臟危險性的新公告,像是利他能(Ritalin, Adderal等等,也包含猝死的危險。八月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類似的警語要加在藥物包裝上。英國在十一月也跟進。


 


2007:


 


March:  New Zealand urged health professionals to monitor patients on the antipsychotic drug Clozapine after a review found five people had died.


 


三月:經過一項回顧報告中有五個人死亡,紐西蘭力勸健康專業人士監控抗精神藥物Clozapine的使用。


 


 


 


May: The German Drug Regulatory Agency (BfArM) warned that the antidepressant Paroxetine (Paxil)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cardiac malformation in newborns when taken during pregnancy.


 


五月:德國藥物管理局警告抗憂鬱劑克憂果(Paroxetine,Paxil)在懷孕時期服用,可能會增加新生兒的心臟畸形。


 


May 2: The FDA extended the age group for the black box warning about antidepressants inducing suicide from 18 to 24.


 


五月二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把關於抗憂鬱劑引發自殺危險性的警語延伸到1824歲的年齡層。


 


June:  The Australian TGA reported a range of cardiac disorders (potentially fatal inflammation of the heart muscle)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the antipsychotic, Clozapine. 


 


六月:澳洲的TGA治療性商品管理局)報導一種心臟疾病(心肌潛在性的致命發炎反應)是跟抗精神藥物Clozapine的使用有關。


 


September: The FDA reported a warning was added to the antipsychotic Haldol (haloperidol) about the potential risk of death and dangerous heart conditions observed in some patients.


 


九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加在抗精神藥物好度Hadol(Haperidol)的警語:在某些病人觀察到潛在的致命性及危險的心臟症狀。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5:



April: The FDA warned that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 drug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could place them at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It required manufacturers to add a “boxed warning” to this effect on drug packaging.


四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警告:給有失智的老人使用抗精神藥,可能會增加死亡的危險。它要求廠商加上這種效應的警語在藥物包裝上。



August: The Australian TGA reported that SSRI antidepressants could cause “new onset of suicidality” in adults and also agitation, nervousness and anxiety. Similar symptoms could occur during withdrawal.


 


八月:


 


澳洲的TGA(治療性商品管理局)報導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抗憂鬱劑可能造成成人新發生的自殺,也包含躁動,神經質以及焦慮。類似的症狀可能發生在戒斷時。


 


 


August: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s 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issued its strongest warning against pediatric use of antidepressants, stating they could cause suicide attempts and thoughts, aggression, hostility and oppositional behavior and anger.


 


八月:歐洲藥用產品醫學服務機構委員會發佈小兒科使用抗憂鬱劑最強烈的警告,提到他們可能造成自殺企圖及想法,攻擊性,敵意以及對抗性的行為與憤怒。


 



September:  The Australian TGA warned that antidepressant use during pregnancy could cause “withdrawal effects” in infants “that can be severe or life-threatening.” The FDA issued a warning the drugs when taken during pregnancy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major birth defects, including heart malformations in newborns.  Health Canada followed with a similar warning in December.


 


九月:澳洲的TGA治療性商品管理局懷孕時使用抗憂鬱劑可能造成嬰兒的戒斷反應,反應可能變嚴重甚至會威脅生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佈這種藥物的警告:當懷孕時服用可能增加重大出生缺陷的危險性包含新生兒的心臟畸形。加拿大健康局接著在十二月也有類似的警告。


September:  The Agenzia Italiana del Farmaco (Italian drug regulatory agency) ordered a warning label for older type antidepressants that they also should not be prescribed for under 18 year olds and that the drugs were associated with heart attacks in people of any age.


 


義大利藥物管理局針對傳統抗憂鬱劑要求一個警告性的標籤:它們不應開給18歲以下的人而且任何年紀人服用,它們都可能會心臟病發。



October: The FDA withdrew the stimulant Cylert from the market because of its “overall risk of liver toxicity” and liver failure.


 


十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把興奮劑Cybert從市場下架,因其肝臟的整體毒性以及肝衰竭之作用。


 


 



October: The FDA ordered an additional warning to the packaging of the antidepressant Cymbalta that it could cause liver damage.


 


十月: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一個附加性的警語在抗憂鬱劑千憂解(Cymbalta)的包裝上,它可能導致肝損害。


 


 


November:  The FDA approved updated labeling for the antidepressant Effexor ER (extended release), to note it could cause homicidal ideation.


 


十一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了一個對抗憂鬱劑速悅持續性藥效膠囊(Effexor ER)最新標籤,註記它可能導致殺人的想法。


 


December:  Health Canada warned that pregnant women taking Paxil placed their newborn at risk of birth defects.


 


十二月:加拿大健康局警告懷孕婦女服用克憂果(Paxil)會讓她們的新生兒有出生缺陷的危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