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7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抗老化良藥「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研究顯示,人體只要過了三十歲以後,身體會每年老化百分之一,尤其是男女過了更年期後,因為賀爾蒙的分泌下降,其老化的速度會更加迅速,導致身體機能衰退,記憶力大不如前,但美國的研究就指出,想要活得年輕,維持記憶力不衰退,運動,就是最好的良方!

每周健走3~4次 有助腦部回春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研究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針對百餘名60~80歲的高齡男女進行研究,讓其中一半的人每周健走3~4次,每次30分鐘,另一半的人,只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

研究結果指出,經過長期的實驗後,再進行腦部的檢測,發現有運動的組別,腦部明顯「回春」,沒有運動的組別,反持續萎縮,研究者就指出,老化會使大腦縮小,但是運動有助提升大腦整體功能,特別是會增加2%海馬迴體積,這能使大腦老化逆轉1至2年與提升心智能力。

 

鄭醫師補充:

 

運動抗衰老,還能抗失智,這篇研究是對預防阿茲海默症提供簡單又有實證的做法,也就是運動作強力背書。即使這類報告不勝枚舉,但值得再次提出來給大家參考,尤其是還沒有規律運動的成年人。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561708/Taking-walk-makes-brain-grow-Energetic-stroll-three-times-week-increase-size-organs-memory-hub.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翁失智狂按鄰居門鈴 怒斥:你是不是偷我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老年人時常忘東忘西,經提醒卻怎麼想也想不起來,若民眾碰到這種問題,別以為是老糊塗、老番顛。台中就有一名八十二歲的獨居老人,因為罹患失智症,最近時常反覆按鄰居的門鈴,懷疑鄰居偷了他家的錢,吵得附近居民無法忍受,向家屬抗議,帶到台中中港澄清醫院後,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

鄰居受不了 抗議家屬快帶去看病

由於子女都在外工作,老先生獨居在鄉下,被子女帶來診間的原因是「鄰居受不了了,叫我們帶他來看醫生!」,原來老先生在最近半年,經常反覆按鄰居家門鈴,懷疑別人偷他的錢而大發雷霆,也曾經被詐騙集團騙了幾萬元,子女說他是「老糊塗、老番顛」,認為自己父親是年紀大了,老化又健忘而已,請鄰居多多包涵。

澄清醫院神經內科邱映倫醫師表示,經過仔細病史詢問,發現老先生在大約三年前就開始會反覆問相同的問題,經常找不到東西,有時會想不起來家人的名字,也有幾次衣衫不整地站在巷子口不知道怎麼回家,個性變得固執易怒。

健忘與失智大不同 家屬要留心

邱映倫醫師說明,正常老化健忘的人,去大賣場買東西,結果忘了原本計畫要買的東西,回到家才想起來,而且事後還能夠記得自己忘記過什麼事情,通常這不是個大問題。但是失智症的人,事後或是經過提醒還是想不起來要去大賣場要做什麼,或是根本忘記去過大賣場,甚至會替這樣的錯誤找奇怪的理由,例如有人偷走他購物車上的東西,非但沒有病識感還惱羞成怒,這就不單純只是「老糊塗」或「老番顛」了。

他呼籲,如果有記憶力明顯衰退的問題,應該盡早請教專科醫師,讓醫生判斷。醫師會依病情需要安排檢查,確認是否有失智症,檢查是否有可以治療或控制的原因(例如腦中風、水腦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再評估是否需要給予失智症用藥,若經確診為失智症,透過藥物可以讓患者延緩病情的惡化,並獲得日常生活品質的改善。

 

 

 

鄭醫師補充:

答案是被偷妄想。為什麼?因為老是忘記自己東西放在哪哩,便尋不著之後,便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是不是被別人偷了,久了便會形成我們所謂的被偷妄想。

提醒大家,家中長者若經常抱怨有人偷他們東西,須留意是否為失智症引發。

失智症藥物控制不見得有效,最多也是稍微延緩病程的速度。預防以及體質改善的相關做法,才是積極有效應對之道,建議大家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裡面詳述細胞的能量代謝、氧化壓力以及重金屬的影響,是失智症的致病關鍵以及根本改善的關鍵。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大腦老化 運動與閱讀有效

 【中國時報 馮惠宜/專題報導】

 科學家證明,大腦會不停的因外界環境刺激而改變內在神經連結,也因為這種可塑性,讓終身學習變成必要。認知神經科學家洪蘭指出,要防止大腦老化,唯有運動與閱讀。她並希望打破台灣的教育窠臼,從家庭做起,讓下一代可以快樂學習,並從閱讀中培養創造力。


 


 中央大學腦神經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在中央與本報舉行的「遇見科學」講座中,以「腦與科學的行為」為題,說明科學界大腦功能的了解。她說,透過核磁共振掃描腦部及腦波測試,科學家發現,眼睛看到熟悉的、沒有興趣的等事物,眼動方式及腦波形態都會不一樣,透過這個機制,進而發現腦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會因應需求改變神經網路的連結,學習、經驗、壓力、創傷,都有可能是促成腦活化的動力。


 


 外界環境刺激 促成大腦活化


 


 大腦是有限的資源,但大腦會因外界環境不同而改變內在神經連結,因為這種可塑性,使得我們的腦部隨時進行著「領土爭奪戰」。如果身體某個功能停止運作了,那麼它原本占有的腦領域就會被其他功能搶走,這就是「用進廢退」的大腦結構。


 


 洪蘭指出,在義大利有人做過研究,只要讀5年的書,得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比文盲少14倍,顯示閱讀可以活化腦部。


 


 阿茲海默症患者 文盲者較多


 


 過去,憂鬱症的治療是吃藥與行為治療,現在發現,運動時產生多巴胺,這是一種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要求憂鬱症患者運動,發現運動時產生大量多巴胺,和吃藥的效果一樣的,但藥有副作用,運動則無。


 


 科學家也在實驗室發現,人過了75歲,腦神經纖維就會萎縮退化,但每天動15分鐘可防止神經纖維的退化,因而許多國家都開始鼓勵老人要活就要動。


 


 每天運動15分鐘 腦神經退化慢


 


 北歐的瑞典為減緩老人老化,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奧林匹克規格的游泳池,讓他們做水中運動,增加全身肢體運動,再掃描大腦構造,發現腦內神經纖維退化很慢。


 


 美國則有老人醫院把老人帶到社區活動中心跳舞,跳舞必須與人互動、需要說話,整個腦就動起來。


 


 這就像在台灣,鼓勵老人打麻將,看牌、摸牌可以眼到、手到,邊打麻將邊聊八卦可以口到。如果是和電腦打麻將,洪蘭說,這樣效果不彰,因為電腦不會跟人對話,大腦活化程度不如和人打時的表現。


 


鄭醫師補充:


之前曾有人問我,作什麼活動,可以預防老年失智?我給的答案是動腦和動身體,我們從這篇報導中,看到洪教授舉的例子,與我做的建議相符。不管研究如何,我們可以更簡化來看,把身體想像成一部車,你越不開它,它越容易拋錨故障,所以不管神經傳導物質也好,神經細胞或纖維退化也沒關係,你只要持續使用它,因著使用上的需要,大腦會自行作調整,自然也比較不會退化。


當然除了動腦,運動,也需人際互動,任何可以達到這三動的活動,都可以鼓勵當事人為之,預防大腦退化。當然,有家族遺傳並的人,擔心的話可以透過口腔黏膜DNA檢測,來事先測知自己是否有這類基因,如果有也不必太擔心,除了勤於三動,配合相關營養品補充,我認為還是能做到老年失智的積極預防。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智 恐為第2型糖尿病晚期症狀

中國時報【楊明暐】

不久前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血糖越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越高。而今科學家更進一步宣稱,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可能就是第2型糖尿病的晚期症狀。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發現阿茲海默氏症有可能是第2型糖尿病後期症狀的證據。這項發現或可解釋,為何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近3/4後來會罹患阿茲海默氏症。

科學家認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體會製造出過量的胰島素,這些胰島素進到腦部後,干擾一些重要化學物質的生成,而胰島素過量最終也會造成毒害腦細胞的澱粉樣蛋白堆積,從而導致阿茲海默氏症。

參與研究的助理教授麥納伊(Ewan McNay)表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必須了解,對付這種疾病已不單純與體重或飲食控制有關,也是為了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他說:「一開始他們(患者)是沒辦法跟上孩子們玩遊戲的速度,但在30年內,他們甚至會不認識自己的子女。」

華盛頓大學科學家上個月曾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報告,指高血糖人士即使未達糖尿病標準,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的重點就是不要對糖尿病等閒視之。糖尿病患者最終形成失智症的比例高達75%。因此,我之前一直用功能醫學的角度提醒大家:失智症是第三型的糖尿病。

因此,預防失智症的重點之一:管控血糖!單單服用失智症藥物,完全不能幫上任何的忙!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alzheimers-may-be-late-stage-type-2-diabetes-relationship-between-insulin-amyloid-plaques-and-enzym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蟲劑DDT恐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法新社華盛頓27日電)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阿茲海默症患者體內的殺蟲劑DDT化學殘留,高於沒患病的年長人士。

美國在1972年開始逐步淘汰DDT,但全球其他地區仍使用,且全球多個衛生單位認為,DDT是對抗瘧疾的重要工具。

研究人員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體內DDT代謝物DDE的濃度,是非患者的近4倍。

研究對象是86名平均年齡74歲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與79名年長者。研究發現,DDE濃度較高,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也會增加近4倍。

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Neurology)。

不過外部專家表示,樣本數不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的症病風險也和殺蟲劑曝露有關。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失智症和巴金森症的危險因子類似,其他像是重金屬累積過量或者是能量代謝問題等等,只是影響大腦的區域不一樣而已。

因此,預防以及改善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最好也能把這些危險因子一起透過功能醫學檢測以及相關調整方式一起配合,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Richardson JR, Roy A, Shalat SL, et al. Elevated Serum Pesticide Levels and Risk for Alzheimer Disease. JAMA Neurol. 2014;():. doi:10.1001/jamaneurol.2013.6030.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16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不運動 易患憂鬱症或癡呆

 

別窩在家裡當懶蟲了!「英國營養基金會」(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已提出警告,長期缺乏運動者,恐易罹患憂鬱症或俗稱老人癡呆症的阿滋海默氏症。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一項最新研究,平時常做運動,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而據統計,英國只有35%男性和24%女性,達到專家建議的每周5次、每次30分鐘的中度運動量。


 


史崔克萊大學運動心理學教授穆特利在「英國營養基金會」的會議席間表示,心智健康並非輕微的小問題。「最近人們才開始關心肢體運動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多做運動對增加人的自信、改善平常心情與面對壓力,都有非常重要的助益,甚至可幫助睡眠並預防憂鬱症。」


 


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者針對17名試驗對象進行追蹤分析,發現不論男性與女性,只要有持續做運動,便可降低30%至40%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目前雖不清楚,為何運動有如此良效,但認為多少與運動可釋放出腦部的化學物質,有益人體循環系統有關。

 


 


長久以來,人們知道運動有很多好處,這篇文章提到的研究結果我認為極具參考價值,之前大家對運動的共識來自運動後會產生腦內啡,這是會讓人放鬆及愉快的神經荷爾蒙,所以鼓勵大家透過運動製造這種荷爾蒙來幫助身心健康。


如果擔心身體不好,或者擔心運動以後身體會承受不了而不敢運動,那麼一個身心狀況可能會越來越糟。對於一些我們不去控制的事物,我們越擔心,就越不敢碰,最後就會失去控制,身心健康也是如此,所以擔心癡呆的人,就是要讓自己腦袋和身體都動起來。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大部分的身心性疾病也都是身體的鍛鍊及運動越來越少,其程度與身心狀況衰退的比例成正比,在此鼓勵每一個擔心自己身心有狀況的人務必讓自己動起來,配合適當的營養補充,對於身心疾患的預防與保健都有莫大的幫助,這的確是幫助自己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足夠維生素D 可改善帕金森氏症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發現,維生素D如果足夠,可以避免帕金森氏症病患繼續出現認知功能受損或憂鬱惡化,如果能因此及早治療,將可避免其惡化成失智。

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者觀察286位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的病患,結果發現體內維生素D含量越高者,病況較和緩。研究者皮德森醫師表示,近3成的帕金森氏症病友可能有知能受損與失智,一旦失智後則通常必須再給予專人照護且壽命較短,因此及早介入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研究者讓所有人進行知能、憂鬱與語言記憶及行動能力等測驗後,再接受血清「25-羥化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檢查,最後經過謹慎評估,確定61人已有失智症狀,225人沒有失智。在實驗中,從所有受試者來看,體內維生素D3量越高,能正確辨別物品名稱的能力較佳;即使將來失智組的225人單獨進行組內比較,當中維生素D量較高者,其語言學習與流暢度也較佳。

另外,研究者還指出,不管是否有失智,維生素D不足與憂鬱的確有關連。根據美國帕金森氏症基金會指出,美國有6成的病患備受憂鬱症所苦。

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吸收鈣質,讓人體的骨骼與牙齒保持健康,維生素D對於健康的影響一直被廣泛研究,過去的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不足容易造成第二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與感染。

帕金森氏症在美國是第二大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約有100萬名病患,全世界也有500萬人備受帕金森氏症所苦,人數在2030年時更恐增加一倍。最常見的症狀與動作相關,例如手部不由自主擺動且肌肉僵硬,心理上則易出現憂鬱及焦慮症狀。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期刊。

 

 

維生素D是身體濃度最高的營養成分,可惜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對於曬太陽也視之畏途,因此導致現代人普遍有維生素D不足的問題。

維生素D既是營養素又是荷爾蒙,濃度不足可使百病生,這篇研究提到的巴金森症,又是一例。

趁著天氣好,出外曬曬太陽吧。

參考文獻:

Memory, Mood, and Vitamin D in Person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by Amie L. Peterson, Charles Murchison, Cyrus Zabetian, James Leverenz, G. Stennis Watson, Thomas Montine, Natasha Carney, Gene L. Bowman, Karen Edward, and Joseph F. Quinn. 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 Volume 3/Issue 4, DOI: 10.3233/JPD-130206. Published by IOS Press.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iospress.nl/ios_news/higher-vitamin-d-levels-associated-with-better-cognition-and-mood-in-parkinsons-disease-patient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做愛 晚癡呆

美國研究人員說,行房有助腦細胞生長,可以延緩得老人痴呆症。

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用老鼠做實驗。結果顯示,老鼠交配以後,負責記憶的海馬迴會出現新生的神經元。老鼠不交配以後,海馬迴也就不再有新生神經元了。

不過,腦神精專家提醒,不想老人癡呆不能光靠做愛,要讓新生腦細胞繼續活躍還得常用腦、常運動。

 

參考文獻:

在性行為發生過程中,神經傳導物質業會跟著有變化,尤其是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此外,性行為導致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細胞新生,這是非常新的研究發現,提供給大家參考。

原文報導參考連結: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science-news/10571322/Can-sex-make-you-smarter.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咖啡因有助增強短期記憶力

新頭殼newtalk2014.01.13 林彥伶/綜合報導

《BBC中文網》12日的報導指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最近的一項研究證實,咖啡因不只可以幫助人們保持清醒,還有助於增強短期記憶力。這項研究的結果發布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據BBC報導,研究共針對160位民眾進行測試,而受試者選定為不常食用或飲用帶咖啡因產品的人。

報導指出,研究一開始先經唾液測試,以確定受試者體內咖啡因含量,而後研究人員讓所有受試者瀏覽一些照片,接著讓一部分的人服用200毫克的咖啡因藥片,其他人則服用不含咖啡因的安慰劑藥片;服用藥片後的1、3和24小時後,研究人員會再對受試者唾液進行咖啡因測試。

24小時後,研究人員讓2組人員看另一批新圖片,其中包含了一些與前一天所看過的舊圖片相同的圖片,其他圖片則是與前一天的照片有些微變化,而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辨別出哪些是前一天出現過的圖片,藉此測試受試著的記憶力。

研究結果顯示,服用咖啡因藥片的受試者,比起服用安慰劑的人擁有更強的辨別圖片能力,也意味著擁有更好的短期記憶力。

報導指出,許多針對記憶力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人遺忘事物,都發生在儲存記憶後的數小時內,而這項研究的目標即在證明於24小時內,咖啡因對人類短期記憶力是否有實質提升的效果。

過去研究證實咖啡因有助於提高認知能力,但是從來沒有研究探討咖啡因對增強記憶力的實質效用,因此此次研究堪稱一項突破。

儘管咖啡經證實有助於提升記憶力,但專家也警告,不可忽略咖啡因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如神經過敏或有焦慮傾向者,仍不宜大量攝取咖啡因。

 

 

鄭醫師補充:

咖啡因本身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任何中樞神經興奮劑對於短期記憶力的提升都有幫助。不過,請大家留意,這項研究的前提是當事人不常喝咖啡或者沒有喝咖啡的習慣。

咖啡對於某些體質敏感弱者焦慮的人來說,反而會更不舒服,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Post-study caffeine administration enhances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humans

Nature NeuroscienceYear published:(2014)DOI:doi:10.1038/nn.3623

Received 30 October 2013
Accepted 09 December 2013
Published online 12 January 2014

http://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n.3623.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遵守生活5準則 失智風險降2/3

中國時報【江靜玲】

經35年追蹤調查,恪守定期運動、不抽菸、保持苗條體重、飲食健康以及少飲酒等健康習慣,遠比一切醫藥有效。

一項最新研究調查顯示,只要遵守5個健康生活準則,即可降低3分之2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這5項健康準則為:定期運動、不抽菸、保持苗條體重、飲食健康,以及少飲酒。

這項根據超過2000名居住在英國威爾斯成年男性,經過35年追蹤的調查顯示,若遵守前述5項準則中的4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即可降低60%。此外,遵守這5大準則,與不奉行這些準則的人相較,可減少糖尿病、心臟性疾病和中風的機率達70%。

領導這項追蹤研究的卡地夫大學醫學院教授艾伍德指出,恪守健康的生活習慣,遠比一切醫藥有效。他表示,這項研究調查,「生活型態和習慣對健康的好處,讓我們也覺得十分驚訝。」

艾伍德教授說,可惜的是,研究調查發現,僅有極少數的受調者悉數遵守這5項健康準則。經過35年的追蹤研究,這項調查結論顯示,受調查的2000名男性中,若有一半從調查之初同意依照健康準則生活,可減少13%的失智症比率,12%糖尿病、6%心血管疾病,以及5%的死亡率。

衛生專家和倡議人士表示,失智症已成為全球流行病,但許多政府卻未有妥善的因應計畫。估計目前全球有4千4百萬人失智,到2050年將暴增3倍,達到1億3千5百萬人。

 

 

 

鄭醫師補充:

這五項原則是老生常談,但能做得到,就有強大的預防保健力量!不只是失智症,糖尿病、心臟疾病以及中風的風險都可以降低70%。

參考文獻:

Elwood P, Galante J, Pickering J, Palmer S, Bayer A, et al. (2013) Healthy Lifestyle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Dementia: Evidence from the Caerphilly Cohort Study. PLoS ONE 8(12): e81877. doi:10.1371/journal.pone.0081877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8187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式足球員、拳擊手 易罹阿茲海默氏症

中國時報【諶悠文】

先前已有研究發現,美式足球或拳擊手等職業運動員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英國劍橋大學最新研究證實,頭部反覆受到撞擊的人,容易發生阿茲海默氏症。

阿茲海默氏症和肢體接觸的運動可能有關,但一直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證明。劍橋大學研究員如今應用雷射成像技術,發現阿茲海默氏患者的腦部tau蛋白異常聚集,而且此一疾病的發生可能與神經損傷有關,例如:運動造成頭部受創。

這篇發表在《生物化學期刊》的論文,研究重點放在tau蛋白。tau蛋白是一種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含磷糖蛋白,而在阿茲海默氏症死亡病患的腦部,則發現tau蛋白異常聚集,使腦細胞無法正常運作。

劍橋大學的研究員試圖了解tau蛋白如何在神經細胞間擴散,希望能協助釐清阿茲海默氏症的成因,進而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這項研究發現,把少量tau蛋白加入腦細胞的外圍,腦細胞會立刻將它吞噬,結果聚集成團塊,造成細胞內健康的蛋白異常。在現實生活中,聚集成團塊的現象可能因頭部或腦部反覆受傷引起,如:運動中肢體碰撞造成傷害。

研究人員強調,他們的研究是使用典型的細胞培養,而阿茲海默氏症的形成過程,可能要複雜許多。

 

 

 

鄭醫師補充:

簡單一句話,預防失智症,好好保護頭!

參考文獻:

Extracellular Monomeric Tau is Sufficient to Initiate the Spread of Tau Pathology; Claire H. Michel, Satish Kumar, Dorothea Pinotsi, Alan Tunnacliffe, Peter St George-Hyslop, Eckhard Mandelkow, Eva-Maria Mandelkow, Clemens F. Kaminski, and Gabriele S. Kaminski Schierle; J. Biol. Chem., jbc.M113.515445, published online 14 November 2013; DOI:10.1074/jbc.M113.515445; Abstract.

Additional sourc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release 27 November 2013.

原文參考報導: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69460.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他命E 緩大腦退化

維他命E能夠幫助失智症患者減緩大腦退化速率,但臨床醫師提醒,維他命E必須大量攝取才可能發揮效果,有可能產生其他傷害,民眾不應該擅自隨意服用,一定要經由醫師給予合適的個人處方,才能夠使用適量補充,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研究中調查六百一十三位輕到中度失智症患者,分別給予維他命E與安慰劑搭配治療藥物一同服用,二年後發現,接受維他命E的受測者,大腦功能下降速度比較緩慢,能夠降低百分之十九,行為功能維持較好,比較不需要其他人協助,讓失智症治療開啟新方向,醫師能有更多的治療評估。

研究學者道格表示,治療是幫助失智症患者的關鍵,醫師必須想辦法延緩大腦退化速度,才能讓他們的生活品質保持穩定,但實驗中給予的維他命劑量非常高,任意採用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任何人必須小心,一定要有醫師建議,在監控狀況下服用,才不會有不良反應。

英國失智症研究學者艾里克認為,實驗結果可看出,輕至中度的失智症患者可以藉由維他命E減緩大腦退化速度,但對於記憶力與思考能力似乎沒有效果,要把維他命E用於尋常治療中,可能言之過早,目前不會鼓勵民眾使用高劑量補充劑,來預防罹患失智症,民眾一定要和醫師討論後,才可以使用合理劑量。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原本要看看維他命E搭配另一種失智症治療藥物memantine搭配使用的效果比較,結果發現只有單純使用維他命E,每天2000IU的實驗對象,追蹤發現有明顯減緩大腦功能降低效果。其他不管是服用安慰劑或者和藥物合併使用的實驗對象,呈現的臨床效果都差別不大。

一般建議使用劑量的維他命E,並無法達到療效。不少所謂大規模研究,提到服用維他命無助於預防或者改善疾病,往往都忽略了劑量才是關鍵。劑量不足,自然無效果,而且,想要服用營養補充品的人,大多是自認體質較差或已經存在某些慢性疾病才會試圖補充營養品來幫助健康。但在大規模研究理面,劑量以及當事人原本的健康狀況無法列入作參考對照,因此不小心,一般大眾便會為這類研究所誤導或者感覺困惑。

參考文獻:

Dysken MW, Sano M, Asthana S, et al. Effect of Vitamin E and Memantine on Functional Decline in Alzheimer Disease: The TEAM-AD VA Cooperative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14;311(1):33-44. doi:10.1001/jama.2013.282834.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1037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壞膽固醇比例高 恐增失智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膽固醇比例失衡不只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美國加州大學研究指出,血液中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或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過低,可能是導致腦部形成斑塊而引發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專家建議,透過運動及飲食能改善體內膽固醇比例,或許能藉此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

過去已知,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而高密度脂蛋白可清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因此被稱為好膽固醇。加州大學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神經學》的研究指出,體內膽固醇比例失衡者,其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的數量也較多,顯示膽固醇不只影響心血管疾病,也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乙型類澱粉蛋白傷腦】 乙型類澱粉蛋白會堆積在腦部神經細胞之間,阻礙神經細胞傳遞訊息,並影響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乙型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會形成斑塊,而過去發現許多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都有大量斑塊存在,因此學界普遍認為乙型類澱粉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原因之一。

研究人員運用「正子斷層掃描造影」技術,觀測74名70歲以上的受試者,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堆積的情形,並比較受試者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結果顯示,多數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數量較多的受試者,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都高於平均值,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較低。

【膽固醇影響大腦功能】 「腦部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本就息息相關,」加州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副主任布魯斯里德說,「高血壓會導致中風,也會造成智力退化。」里德解釋,人體中有近4分之1的膽固醇都集中在腦部,因此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把膽固醇比值維持在健康範圍內,如此一來在年紀漸長時,乙型類澱粉蛋白比較不容易大量累積或形成斑塊,可望有效降低罹患阿滋海默症的風險。

美國德州貝勒心臟醫學中心心臟科醫師莎拉薩曼接受醫療網站「dailyRx」訪問時表示,目前尚無法確認膽固醇比例、乙型類澱粉蛋白,以及阿茲海默症三者間確實的因果關係,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保持運動習慣者罹患失智症比例較低,因此透過運動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並藉由富含全麥主食、蔬果、堅果,以及魚類油脂的「地中海飲食」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或許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

 

鄭醫師補充:

腦部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堆積,是目前失智症的重要徵兆,乙型類澱粉蛋白與失智症的關聯研究非常多,目前相信乙型類澱粉蛋白累積過量,失智症出現機率比較高,因此如何幫助乙型類澱粉蛋白不要過量累積,是預防失智的重要關鍵。

這篇研究提醒我們:壞膽固醇過高不僅與心血管疾病或者高血壓等疾病有關,也和失智症的風險息息相關。因此壞膽固醇一旦發現過高,最好積極透過營養、飲食、運動等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來幫助降低,尤其對於有失智症家族史的人而言,可能更重要。

參考文獻:

Reed B, Villeneuve S, Mack W, DeCarli C, Chui HC, Jagust W. 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and Cerebral Amyloidosis. JAMA Neurol. 2013;():. doi:10.1001/jamaneurol.2013.5390.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9152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肌苷(Inosine),早在1970年時,被適用於增強運動表現,但效果並不明顯。後來發現對於神經系統退化據保護作用,尤其是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或者中風患者,皆有臨床實驗證實可以幫助延緩神經退化:

 Liu F, You SW, Yao LP et al. (2006). "Secondary degeneration reduced by inosin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Spinal Cord 44 (7): 421–6. doi:10.1038/sj.sc.3101878. PMID 16317421.

Chen P, Goldberg DE, Kolb B, Lanser M, Benowitz LI (2002). "Inosine induces axonal rewiring and improves behavioral outcome after strok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9 (13): 9031–6. doi:10.1073/pnas.132076299. PMC 124418. PMID 12084941.

服用肌苷可幫助尿酸提升,尿酸對身體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同時可以幫助過氧亞硝酸鹽的清除,延緩神經退化萎縮: 

Uric Acid: Natural Scavenger Of Peroxynitrite

過去已有動物實驗證實,這次藉由人體實驗,針對早期巴金森症狀,尚不需藥物治療,而且尿酸濃度低的患者,透過安慰劑和肌苷服用的對比,肌苷服用一天達3000毫克,結果發現相對於服用安慰劑的患者,服用肌苷的患者,血液以及腦脊髓液的尿酸值皆提高,而且95%的患者服用超過6個月,無人退出,表示其安全性以及耐受性都讓人滿意。臨床評估發現服用肌苷的患者的症狀改善也較明顯。研究人員建議早期巴金森症患者可以考慮這樣安全有效的療法。

參考文獻:

The Parkinson Study Group SURE-PD Investigators. Inosine to Increase Seru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Urate in Parkinson Disea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urol. 2013;():. doi:10.1001/jamaneurol.2013.5528.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9016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由美國奧瑞岡健康以及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款由科學家設計,使用多年用時對抗人類細胞損壞的抗氧化營養補充品能夠幫助有多發性硬化症的老鼠症狀改善。

這款名為MitoQ的抗氧化已經為治療多發性硬化症帶來希望,儘管這是第一次的動物實驗發現能夠明顯逆轉類似多發性化症的惡化。

這項新發現引導出全新的治療概念,對於全球超過230萬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治療不啻是一道曙光。

專業人員都知道,多發性硬化症的致病原因在於免疫系統會自行攻擊神經細胞的髓鞘,這是類似包裹電線外皮的組織,致使神經細胞失去功能。患者往往隨著病程產生視力模糊、視力喪失、平衡感喪失、口齒不清、顫抖、麻木、以及記憶力和專注力障礙。

這項研究透過抗氧化物質的治療,14天的時間發現MitoQ明顯降低神經細胞的發現,也減少髓鞘流失的嚴重度。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項令人著實興奮的新發現。

MitoQ本身是活性高的輔酶Q10物質,在1990年代研發出來用於降低粒線體的氧化壓力,是一項非常安全的治療選擇:

  1. E.J. Gane, F. Weilert, D.W. Orr, G.F. Keogh, M. Gibson, M.M. Lockhart, C.M. Frampton, K.M. Taylor, R.A. Smith, M.P. Murphy, The mitochondria-targeted anti-oxidant mitoquinone decreases liver damage in a phase II study of hepatitis C patients, Liver Int, 30 (2010) 1019-1026.
  2. B.J. Snow, F.L. Rolfe, M.M. Lockhart, C.M. Frampton, J.D. O'Sullivan, V. Fung, R.A. Smith, M.P. Murphy, K.M. Taylor,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o assess the mitochondria-targeted antioxidant MitoQ as a disease-modifying therapy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5 (2010) 1670-1674.
  3.  R.A. Smith, M.P. Murphy,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with the mitochondria-targeted antioxidant MitoQ,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201 (2010) 96-103.

研究人員希望透過這種能夠快速進入細胞,降低發炎所產生的自由基的抗氧化治療,幫助粒腺體功能維持甚至提升,未來也許還能應用於巴金森氏症或者失智症的治療。這其實與功能醫學的治療理念完全契合。

參考文獻:

Peizhong Mao, Maria Manczak, Ulziibat P. Shirendeb, P. Hemachandra Reddy. MitoQ, a mitochondria-targeted antioxidant, delays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alleviates pathogenesis in a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mouse model of multiple sclerosi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2013; 1832 (12): 2322 DOI: 10.1016/j.bbadis.2013.09.0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井水重金屬含量高 恐增巴金森罹病率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會出現手顫抖、行動緩慢甚至有失智的問題,國外醫學發現,約3成巴金森病患會出現神經認知功能衰退。台大研究則指出,男性、有喝酒習慣以及飲用井水成為罹患巴金森症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台灣的井水當中重金屬含量高,成為罹病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拳王阿里(Muhammad Ali)曾在拳擊場上叱吒風雲,不過,他在1984年被診斷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在鏡頭前看到的阿里經常出現手抖症狀。醫師指出,顫抖、行動緩慢,忘東忘西、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不理解他人的話等,都是典型巴金森症狀,而且國外文獻顯示,超過2成6的巴金森病人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台大研究則發現男性的罹病率比女性高出1.5倍,而且環境因素,包括飲用地下水及殺蟲劑和農藥等也會提高罹病率,民眾不得不慎。台大神經部教授吳瑞美:『(原音)台灣土質重金屬大概以砷濃度最高,因為這樣的基因,蛋白質跟鈣離子調控有關,鈣離子可能跟體內銅、錳等生理作用有相關。台灣氧化還原的土質裡面,很旺盛的時候,砷會被釋放出來,相關重金屬還有鐵跟錳之類的。』

醫師指出,巴金森症主要是因為大腦缺乏多巴胺分泌會出現特殊的叢集式放電,導致大腦電迴路卡住。醫學研究發現,使用深腦刺激治療,用T型鈣離子通道或生理式刺激電流,可改善病患運動困難的症狀。台大醫生戴春暉:『(原音)台灣已有數家醫學中心有這樣治療,包括台大在內,目前我們已經有100例以上深腦刺激的治療經驗,但因為治療目前健保沒有給付,不是非常普遍。』

吳瑞美表示,巴金森和阿茲海默引發的失智症狀不同,以阿茲海默症來說,會出現記憶力衰退、對於詞彙命名有問題;但巴金森失智症會有事情計畫執行力問題,出現「自我感覺良好」,反而不易察覺,引發病患與家人間的障礙。他期望未來醫學界能發展出偵測準則,提早給予病患抗失智藥物治療。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不只一次引用國外的研究報告提醒大家:巴金森症的病因與重金屬以及環境毒素(像是農藥或者殺蟲劑)曝露有直接相關。除了汞之外,其他重金屬的曝露也可能會增加風險。國內來說,避免飲用地下水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預防方式,主要是某些區域地下水含砷量過高,但成效極為有限。主因患者是一旦巴金森症狀一旦出現,幾乎都是不可逆的一路退化,因為相關腦細胞的功能往往只剩三成不到。

因此,對身體重金屬殘留量的檢測與排除,透過規律運動、營養補充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是目前可以做到的極限,期待早日有更精準的早期檢測工具,更有效的直接治療模式來幫助相關患者。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碰撞 增失智風險

牽涉碰撞的激烈運動增失智風險。印第安納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湯瑪士·麥艾里斯特表示,頭部碰撞造成的腦部傷害本來就是誘發日後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

湯瑪士·麥艾里斯特表示,避免頭部撞擊非常重要。失智症除了一般人熟知的記憶力減退外,還會影響其他的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邏輯能力、注意力等,病症中後期出現的干擾行為、性格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更足以影響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當剛剛問過的問題,剛剛看過的東西,無法在短期記憶中登錄,當這類短期記憶明顯退化,通常已非單純健忘。

失智患者常變得不愛出門,對之前喜愛的活動變得興趣缺缺,但需排除環境變異或行動能力所造成影響。患者常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或重複訴說過去的事件等。對於小型器具的使用能力降低,例如時常打錯電話或電話撥不出去、不會使用遙控器開關電視。患者經常忘記正確的年月、或說錯自己的年齡。

醫師強調。通常患者發病後無法根治,尤其是阿茲海默症引發的失智,一旦進入病程,智力就退化,損害愈來愈嚴重。面對這樣的疾病,須及早發現及應對。

  

鄭醫師補充:

著名的前拳王阿里,年老時罹患失智症,不少專家認為與年輕時從事拳擊運動,頭部受到撞擊有關,尤其是重複的頭部小撞擊。過去亦有諸多臨床研究顯示頭部撞擊真得與失智症風險提高有關: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776913

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alzheimers-disease/AN01710

因此從事休閒或者運動,保護頭部免於碰撞,對大腦健康保健非常關鍵,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老人痴呆五大習慣 運動最有效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規律運動不僅有助治療憂鬱症,還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研究指出,規律運動、無抽菸習慣、保持身材、飲食健康和少量飲酒等5大習慣,有助降低失智症的發生,其中規律運動是最重要的一項。卡迪夫醫學院教授彼德.愛伍德表示,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吃藥或預防治療還管用,不過只有少數人完全實踐這些健康習慣。

卡迪夫大學的研究人員以2235名銀髮族男性為研究對象,並且調查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健康情形,並歸納出5個有助降低失智風險的因素,包括規律運動、無抽菸習慣、身材輕盈、飲食健康和少量飲酒。

研究人員發現,有上述習慣的老人,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也較一般人低,但其中有無運動習慣對老人失智症的影響最大。

主持這項研究的卡迪夫大學醫學院教授彼德.愛伍德指出,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吃藥或預防治療還管用,不過根據研究數據,只有少數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

「運動是最重要的一項健康習慣,建議民眾一週可以運動五次、每次半小時。」愛伍德說,5項健康指標中,規律運動是最重要的一項,但只有1%的人完全實踐這5項健康習慣,更有5%的人無法實踐其中任何一項。

愛伍德認為,如果這些老人在35年前就實踐這些健康習慣,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將降低13%、糖尿病降低12%、心血管疾病降低5%、死亡率降低5%

本研究刊登在《PLOS》科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原則上,一周運動150分鐘,用至少三到五次做分配,若是平時不運動,周末一次運動150分鐘,效果較差,並不建議。

參考文獻:

Elwood P, Galante J, Pickering J, Palmer S, Bayer A, et al. (2013) Healthy Lifestyle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Dementia: Evidence from the Caerphilly Cohort Study. PLoS ONE 8(12): e81877. doi:10.1371/journal.pone.0081877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8187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腔狀況差 心智也落漆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中年人若口腔狀況較差,常出現掉牙、缺牙、牙齦出血等問題,往往思考能力、認知能力也比其他人來得差。

研究作者美國北卡羅來納教堂山分校口腔、牙齒生態學教授蓋瑞‧史拉德表示,研究團隊很想知道當一個人口腔健康狀況不好時,思考能力、認知能力是否也會變得比較差。結果發現,一個人每掉一顆牙,或每拔掉一顆牙,認知能力就會下降一點點。牙齒都掉光的人認知能力比有牙齒的人更差,與牙齒較多的人相比,牙齒較少的人認知能力略遜一籌。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十二月號「美國牙科協會期刊」。

研究人員分析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八年近六千名男女數據,這些人年齡介於四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研究人員比較他們記憶力測試、思考能力測試成績與口腔、牙齒檢驗狀況是否有關聯性。

研究人員表示,所有人當中,大約有百分之十三的人沒有任何真牙,一般成年人包括智齒總共有三十二顆牙,這些人有五分之一牙齒數目少於二十顆牙,還有超過百分之十二的人有嚴重牙齦出血、牙齦囊袋問題。

研究發現,沒有牙齒的人無論文字記憶,還是語言流暢度、數字能力都比有牙齒的人來得差。此外,牙齒較少的人或有嚴重牙齦出血的人認知、記憶測試分數也比口腔健康的人低。

研究人員認為,口腔健康狀況較差可能代表飲食習慣比較不好,平常可能比較少吃富含抗氧化成份食物,因而導致認知能力下降。或者也可能是口腔疾病代表身體正在發炎,不只牙齒、口腔,說不定全身循環系統都在發炎,進而影響認知、記憶能力。

  

鄭醫師補充:

牙齒口腔健康可能是全身健康的縮影,因此牙齒健康狀況不好的人,除了找牙醫治療處理外,透過相關評估去檢視身體發炎、抗氧化以及營養狀況,及早為認知功能退化積極做預防。牙齒掉落較多,真牙不多的人,不少是牙周病引起,牙周病與身體發炎有直接相關。牙周病治療可以減少身體發炎,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諸多研究早已證實。

參考文獻:

JADA Continuing Education: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oral health measures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late middle–aged adults: A community-based study

  • Supawadee Naorungroj,
  • Victor J. Schoenbach,
  • James Beck,
  • Thomas H. Mosley,
  • Rebecca F. Gottesman,
  • Alvaro Alonso,
  • Gerardo Heiss,
  • and Gary D. Slade

JADA December 2013 144(12): 1362-1371

http://jada.ada.org/content/144/12/1362

另一篇類似研究:

Robert Stewart, MD, Robert J. Weyant, DMD, DrPH, Melissa E. Garcia, MPH, Tamara Harris, MD, MS, Lenore J. Launer, PhD, Suzanne Satterfield, MD, DrPH, Eleanor M. Simonsick, PhD, Kristine Yaffe, MD, Anne B. Newman, MD, MPH

Disclosures

J Am Geriatr Soc. 2013;61(2):177-184.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779496_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期服胃藥 易缺維生素B12

 

長時間服用治療胃潰瘍、胃酸逆流藥物患者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若長期服用治療胃潰瘍、胃酸逆流藥物,身體特別容易缺乏維生素B12。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一旦身體缺乏維生素B12,又不加以治療、處理,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神經受損、貧血與其他相關併發症風險,有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傷害,無法再恢復正常。而胃酸可以幫助維生素B12吸收,如果抑制胃酸分泌,很容易導致體內維生素B12不足,對健康不利。

制酸劑常被稱為胃藥,健保署曾做過統計,台灣民眾一年申報超過二十億顆制酸劑。二O一二年,美國有大約一千五百萬人接受「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等制酸劑藥物治療。

研究作者美國凱薩醫療機構研究員、腸胃科醫師道格拉斯‧柯爾雷表示,患者若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超過兩年時間,身體缺乏維生素B12的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六十五,用藥劑量越高,出現這種問題的機率也就越大。

柯爾雷醫師指出,,長時間服用制酸劑的患者似乎需要定期檢驗體內維生素B12濃度,避免惡化。

   

鄭醫師補充:

B12的吸收需要胃酸來輔助,若是長期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這類藥品,將使胃酸濃度不足,導致B12吸收困難,因B12缺乏導致的身體狀況,例如憂鬱、失智、貧血以及其他相關健康風險明顯提高。

此外,胃酸不足,也會影響胺基酸的吸收以及導致腸道菌叢失衡的風險增加。原因在於胃酸除了幫助消化,也有幫助吸收以及保護作用(免於過多壞菌直接進入腸道)。

因此,長期使用幫浦抑制劑,導致B12缺乏,正是顧此失彼的最佳寫照。最好透過完整的身體以及相關壓力評估,找出胃酸過多或者胃食道逆流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比較妥當且安全。一旦服用了,最好長期監控B12的濃度是否充足。

參考文獻: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88456

Lam JR, Schneider JL, Zhao W, Corley DA. Proton Pump Inhibitor and Histamine 2 Receptor Antagonist Use and Vitamin B12 Deficiency. JAMA. 2013;310(22):2435-2442. doi:10.1001/jama.2013.28049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