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7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打鼾易缺氧大腦萎縮風險飆升

 

最新研究指出,如果睡覺時打鼾嚴重,發生小中風、大腦萎縮機率比一般人高四倍。

這項最新研究是來自夏威夷,研究者針對一百六十七名死亡患者進行大腦解剖,對照患者生前所做的相關睡眠檢查,結果發現睡眠打鼾導致長期缺氧、睡不好的病人罹患小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近四倍之多,罹患大腦萎縮的風險,相較能進入深層睡眠的人超出三倍。

鄭醫師補充:

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的人,淺眠時間比例提高,深睡期明顯不足。過去研究告訴我們,睡眠品質不好,失智風險也會隨之提高,而睡眠呼吸中止會讓心血管壓力增加,因此高血壓以及中風風險亦隨之提高。中風會導致腦萎縮,減損認知功能甚至是失智等等。因此這樣的研究結論完全符合之前相關研究的結果。

睡眠呼吸中止的改善,應先以保守治療為主,包含可能的過敏以及呼吸道暢通部分皆是處理重點。後者的治療處理可以先嘗試正壓呼吸器或者止鼾牙套來協助,若是體重過重引發,也可以考慮減重。開刀是最後不得已的選擇。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s of brain lesions at autopsy with polysomnography features before death

  • Rebecca P. Gelber,
  • Susan Redline,
  • G. Webster Ross,
  • Helen Petrovitch,
  • Joshua A. Sonnen,
  • Chris Zarow,
  • Jane H. Uyehara-Lock,
  • Kamal H. Masaki,
  • Lenore J. Launer,
  • and Lon R. White

10.1212/WNL.0000000000001163doi:10.1212/WNL.000000000000116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December 10, 2014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1163 1526-632X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4/12/10/WNL.0000000000001163.short?rss=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壯年失智 國內約2萬人

 

健康小百科(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7日電)最近新片「我想念我自己」描述大學教授中年失智故事,現實生活中,確有參與開發中華電信MOD的博士患失智。據估計,國內約有1萬到2萬人患有早發性失智。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醫師表示,失智並非老人專利,早發性失智與遺傳、基因有部分相關性,但是不建議做基因檢測,因為不論有無失智症的遺傳因子,都應做好失智症的預防。

真實案例是參與開發MOD系統的中華電信的高階主管嚴劍琴,具有2個碩士、1個博士學位,正當事業日正當中,5年前因失智症而退出職場。她的丈夫張鎮華也是教授,張鎮華說,現年62歲的妻子本來能力很強而且獨立,現在卻很依賴他。

台灣失智症協會從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失智症流行病推估,國內65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人口數雖然約1萬到2萬人,這年齡層仍在中壯年並處在事業巔峰之際,甚至已經位居要職,若未及時發現罹病,可能出現錯誤決策判斷。

中壯年族群原本拿手的技能變得生疏、或者應變能力出現異常,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應及早前往神經內科、精神科門診就醫,以掌握早期診斷的黃金治療期,家人朋友的細心關懷,多一分包容體諒,失智者還是能擁有快樂的生活。

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治癒失智症,在現今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保持好奇心多動腦學習、採用地中海飲食、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參與社交活動,對大腦有保護作用;至於控制三高疾病、避免抽菸、頭部外傷、憂鬱,可減少對大腦的傷害。

 

鄭醫師補充:

「我想念我自己」,英文原名為STILL ALICE這部電影是一部講述失智症罹病過程非常好的示範影片。除了家人照顧主角的心路歷程以及心情轉折外,我們可以看到罹病患者接受的檢查評估以及治療,而這所有的一切,告訴我們:一旦確認為失智症,病程就是一路往下走,稱之為不可逆的退化。

對於失智症能做的只有兩件事,第一件比第二件重要十倍以上。第一:預防(未罹病前)。第二:減緩病程退化的幅度(確診後)。

如何預防?在鄭醫師的部落格有諸多資料料提供,建議大家,有失智症族史的人,最好透過基因檢測來確認自己的罹病風險(電影也加入相關情節提醒大家可以這麼做)。基因檢測非常簡單,只要蒐集口腔黏膜的細胞便能做基因分析。一旦確認相關風險比常人高,當事人最好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健康飲食習慣),減少菸、酒以及重金屬甚至是農藥的汙染和殘留,血糖控制絕不可輕忽,因為失智症候被稱為是第三型的糖尿病。

減緩病程部分,建議大家最好不要寄望藥物有太大效果,電影也清楚地提示大家。在一般醫院極為有限的醫療協助之外,建議大家不妨透過功能醫學的觀點來協助當事人減緩病程惡化,例如透過營養改變當事人的粒線體功能、提升抗氧化能力,確認有重金屬農藥殘留,務必加強排毒等等。有荷爾蒙低下的問題,務必透過相關療程來提升改善。

失智症患者很辛苦,照顧者更辛苦。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失智症人口只會逐年攀升,預防以及治療失智症最好主動積極,否則就是坐以待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啤酒成分 有助預防失智

一般認為紅酒中含有多種具「抗氧化」功效的成分,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強記憶力,甚至抗癌,而啤酒熱量高、易使人發胖,與紅酒相比似乎顯得「一無是處」。但蘭州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房建國等人發現,神經細胞會隨年齡增長逐漸凋零,是因為細胞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自由基」、造成「氧化壓力」,而啤酒花中富含「類黃酮」物質「黃腐醇」,不但能為啤酒帶來獨特的香氣及苦味,更是消除氧化壓力的天然武器。

啤酒花在中醫文獻中,具有抗菌、安神、消炎等療效。研究人員讓實驗鼠的腦神經細胞株接觸萃取自啤酒花的黃腐醇,結果發現黃腐醇會促進多種負責清除自由基的基因運作,可降低氧化壓力並緩和細胞發炎的狀況。

酒精本身在不過度攝取的情況下是否具有保護神經細胞的效果,一直是學界爭論的議題之一。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團隊發表於《美國阿茲海默症期刊》的研究,透過核磁共振影像技術觀察660多位受試者的大腦健康狀況,發現保持「每天少量飲酒」習慣的60歲以上受試者,大腦中與形成長期記憶有關的「海馬迴」部位萎縮狀況較輕微,且普遍在時間、空間判斷及記憶、情緒等認知功能方面表現較佳。

有學界人士質疑,能每天喝酒的長者多半健康狀況較佳,因此海馬迴退化程度較低未必是得益於長期飲酒的習慣。但就算不喝酒,許多不含酒精的飲料還是有添加啤酒花及黃腐醇成分,例如某些麥汁,或瑞典傳統節慶飲料「聖誕葡萄汁」。

 

鄭醫師補充:

啤酒花裡面的黃輔醇,才是抗氧化以及抗發炎的關鍵。

要靠喝啤酒補抗氧化的東西?不如直接找營養補充品來比較不傷身且有效率。

參考文獻:

Juan Yao, Baoxin Zhang, Chunpo Ge, Shoujiao Peng, Jianguo Fang. Xanthohumol, a Polyphenol Chalcone Present in Hops, Activating Nrf2 Enzymes to Confer Protection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 in PC12 Cell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5; 150114105705007 DOI: 10.1021/jf505075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年幼頭部撞擊 可能增加成年腦病變風險

十二歲以前就經常撞擊頭部,恐增加未來記憶認知能力變差的風險。波士頓大學神經醫學教授羅伯特史登指出,針對退役美式足球員進行的研究發現,如果十二歲以前就開始投入這項運動,到了中老年階段,記憶與思考能力相對較差。

羅伯特史登表示,雖然有安全頭盔堡護,但經常撞擊腦部,造成腦部組織在顱內些微震盪,即便無明顯不適,長久下來還是可能造成腦部損傷。

已有研究顯示碰撞的運動增失智風險。頭部碰撞造成的腦部傷害本來就是誘發日後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避免頭部撞擊非常重要。

失智症除了一般人熟知的記憶力減退外,還會影響其他的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邏輯能力、注意力等,病症中後期出現的干擾行為、性格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更足以影響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當剛剛問過的問題,剛剛看過的東西,無法在短期記憶中登錄,當這類短期記憶明顯退化,通常已非單純健忘。

醫師進一步指出,通常患者發病後無法根治,尤其是阿茲海默症引發的失智,一旦進入病程,智力就退化,損害愈來愈嚴重。面對這樣的疾病,須及早發現及應對。失智患者常變得不愛出門,對之前喜愛的活動變得興趣缺缺,但需排除環境變異或行動能力所造成影響。患者常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或重複訴說過去的事件等。對於小型器具的使用能力降低,例如時常打錯電話或電話撥不出去、不會使用遙控器開關電視。患者經常忘記正確的年月、或說錯自己的年齡。

 

鄭醫師補充:

保護頭部,減少撞擊,這是減少失智症發生率的重要關鍵。

曾有報導某位拳王,罹患失智症的原因可能與他年輕頭部常遭撞擊有關。對照這篇研究,當初推論有其道理。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u.edu/research/articles/football-childs-play-adult-peril/

參考文獻:

Age of first exposure to football and later-lif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former NFL players

  • Julie M. Stamm,
  • Alexandra P. Bourlas,
  • Christine M. Baugh,
  • Nathan G. Fritts,
  • Daniel H. Daneshvar,
  • Brett M. Martin,
  • Michael D. McClean,
  • Yorghos Tripodis,
  • and Robert A. Stern

10.1212/WNL.0000000000001358doi:10.1212/WNL.0000000000001358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anuary 28, 2015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1358 1526-632X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5/01/28/WNL.0000000000001358.shor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睡得好 老時減認知退化

美國貝勒大學研究指出,年輕時良好品質的睡眠,有助減少年老時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

貝勒大學睡眠神經醫學與認知實驗室主任麥可蘇林表示,分析五十年來約兩百份研究,發現中年時能維持良好睡眠品質,對大約二十八年後的認知功能大有幫助。

認知功能退化有些是正常漸進式的些微改變,部分則是疾病所引發。例如失智症及不少神經內科疾病都可能出現認知功能慢性退化的病程,但不少患者往往到的中後期才治療。一部分由其它疾病引發的認知功能異常有機會藉治療逆轉,例如憂鬱症、水腦症、腦部腫瘤或慢性出血、維生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醫師提醒,如果本來可以完成的事務,如購物、出遊,甚至日常生活的洗澡、如廁、穿衣無法獨力完成,性格改變,如本來外向個性變的退縮,本來溫順情緒變得易怒,很可能代表已出現早期失智症或認知異常徵兆。

醫師表示,病程從早期記憶力喪失,複雜工作難以執行,逐漸進展至日常生活功能退化,終致行動困難而臥床。

醫師指出,如果是疾病引發認知功能惡化,在早期若有適當診斷治療,可以改善個案認知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避免疾病惡化。

對於大多數不可逆的失智症而言,早期診斷可以讓病患與家屬提早做好心理準備,調整病患環境與作息,適當藥物也可進一步延緩疾病進程。

 

鄭醫師補充:

持續的睡眠不佳,對於大腦的傷害是很大的,所以年輕時的睡眠品質不好,老年的認知功能退化風險提高,失症風險也會跟著水漲船高,這項報告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年輕有本錢,睡不好無大礙,長期下來反而形成大腦細胞的潛在殺手。睡覺就是身體進行修復的黃金時段,對大腦細胞來說更重要,絕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 Michael K. Scullin and
  • Donald L. Bliwise

Sleep, Cognition, and Normal Aging: Integrating a Half Century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January 2015 10: 97-137, doi:10.1177/1745691614556680

http://pps.sagepub.com/content/10/1/97.abstract?rss=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北方人罹失智症 風險高

研究報告說,住在北方可能讓失智症罹患風險升高。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北方地區民眾體內維生素D濃度較低,因為他們照射到的陽光量比南方人少。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人體會在皮膚暴露於陽光下時製造維生素D,先前研究已證明,體內維生素D濃度低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科學家表示,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可能不只一個,如果找出原因,失智症罹患比例就可能減半。研究人員發現,失智症罹患比例有明顯地域落差。在瑞典雙胞胎中,排除年齡與性別等因素後,居住在北方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居住在南方者的2到3倍。研究團隊觀察1921年出生的蘇格蘭人時,也發現相同模式。

孩童時期居住地區與罹患失智症風險較高沒有關聯。不過,到了中年,住在更北方的居民,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就變高。

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拉斯(Tom Russ)說,缺乏維生素D可能是北方人與失智症風險高有關的一項因素。

他說:「這種北方與南方的差別,的確會讓人想到緯度,這可能與陽光暴露量及維生素D有關,這是一種可能性,且肯定與健康的大腦功能和失智症有關。」

 

鄭醫師補充:

失智症風險裡面,維生素D得缺乏比較為人所忽略,但卻是研究已經確認的事實,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有失智症家族史的人想要預防失智症,體內維生素D濃度不能不足,已經罹患失智症或者有失智症傾向的人,維生素D濃度的維持更重要。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916038/Living-North-raises-dementia-risk-Lack-sunshine-blame.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闖紅燈、偷東西 恐是失智徵兆

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團隊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的研究,分析近700位阿茲海默症及額顳葉失智症患者就醫紀錄後發現,有37%的額顳葉失智症患者,曾出現「身不由己」的犯罪行為。康大醫學院教授馬克拉克斯指出,人們常會萌生某些瘋狂的念頭卻不會付諸行動,是因為有自制的能力,而有約10%至15%的失智症肇因於額顳葉退化,導致喪失壓抑衝動的能力。

一般認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受損的腦區多位在大腦中段偏後方處,而非位在大腦前半部側邊的額顳葉,因此較不致出現無法控制衝動的問題。參與研究的美國溫斯洛普大學醫院行為健康科主任亞倫平克哈索夫分析,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要到較嚴重的階段,才會出現類似攻擊他人等衝動控制不佳的情形;但研究卻發現,約有8%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有莫名的犯罪行為,多是交通違規等「小奸小惡」,但也有零星傷害旁人的個案。

失智症患者犯行的認定標準,實在是個棘手的大麻煩。」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醫師喬治納森表示,曾有阿茲海默症患者偷了住家附近超市賣的派,但這位老太太遭警方依現行犯逮捕時,卻一臉茫然地拿著派呆立街頭,顯然對自己為什麼要偷派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納森指出,有14%的額顳葉失智症患者最早出現的症狀是各種犯罪行為,代表先前無跡可尋,根本無從防範。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團隊發表於《神經學》期刊的研究,追蹤2千4百多位50歲以上中年人達7年後發現,過去已知許多失智長者會有憂鬱、易怒、麻木、厭食等情緒異常的傾向,但部分患者的憂鬱症狀或異常行為,早在憶退化前就已出現。華大神經學助理教授凱瑟琳羅伊分析,實驗開始時所有受試者的認知功能都為正常,7年後則有半數出現失智症狀;其中有3成的失智者在第4年時已有憂鬱傾向,且產生幻覺的機率高達未失智者的12倍

鄭醫師補充:

年長者一半出現異常行為、情緒控制問題甚至是認知功能改變,透露的訊息往往是大腦功能退化。額葉主管衝動控制,衝動控制不佳,偷竊、賭博、甚至性衝動控制困難,都可能發生,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Lijegren M, Naasan G, Temlett J, et al. Criminal Behavior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JAMA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5 2015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health/behindtheheadlines/news/2015-01-07-out-of-character-criminal-actions-linked-to-dementia/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咖哩攝取薑黃素 能對抗阿茲海默症

咖哩粉含有豐富的薑黃素,美國、日本最新研究發現,薑黃素或可用來幫助對抗、治療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患大腦常出現「乙型類澱粉樣蛋白」,當這種物質開始聚積,就會產生毒性,造成大腦神經元受損、毒害大腦,進而引發失智症狀,當大腦神經元受損,就無法再恢復正常。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范德堡大學放射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威靈頓‧範表示,研究顯示,薑黃素似乎有能力可以進入大腦,並進一步抓住乙型類澱粉樣蛋白、予以摧毀,如此就能減少乙型類澱粉樣蛋白毒性,減輕阿茲海默症病情。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期刊」。

研究人員解釋,想要治療阿茲海默症,就得研發小分子藥物,這些分子進入大腦,才能抑制乙型類澱粉樣蛋白堆積,不過目前所研發的小分子物質幾乎都無法跨越大腦血腦屏障,就無法將藥物成分送抵大腦。

研究作者指出,血腦屏障是身體用來保護大腦的設計,這樣有毒物質就無法輕易進入大腦、傷害神經元,不過這也對治療阿茲海默症形成阻礙,使藥物研發變得更加困難。

日本研究人員以薑黃素為基礎,研發一種類似薑黃素的分子物質「FMeC1」,以突破血腦屏障障礙。範研究員表示,薑黃素化學結構非常簡單,因此要生產這種成分不用花很多錢,當FMeC1進入大腦,也可以使用核磁共振攝影加以追蹤,觀察其分布情況。另外,這種成份可以透過呼吸進入體內、直達大腦,老鼠實驗顯示,這種治療方法比注射針劑更為有效


鄭醫師補充:

薑黃素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對失智的治療與預防策略上,去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絕不能忽略,而薑黃素用於幫助身體抗氧化的調整,是營養醫學常用的補充建議。

期待這種吸入的薑黃素能早日上市,因為經鼻黏膜吸入,若是分子小能直接通過血腦屏障,在加上能對抗且加速清除乙類類澱粉蛋白,抗失智效率將會大為提升。

參考文獻:

J Alzheimers Dis. 2014 Sep 16. [Epub ahead of print]

Inhalable Curcumin: Offering the Potential for Translation to Imaging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2273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大 吃點可可亞健腦

 

年紀大了,認知功能多少會有點衰退,記性也會變差,這時如果吃點可可亞,或可幫助維持認知功能,使認知功能不致大幅衰退。義大利一項研究發現,可可亞中的黃烷醇成份似乎可以維持老年人認知功能,對大腦健康很有好處。

研究團隊進行兩階段研究,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發表於二O一二年的「高血壓」醫學期刊(Hyper-tension)。這項研究發現,年長者若規律攝取可可亞黃烷醇成份,對認知功能、心臟代謝頗有益處。這項研究主要針對輕度認知功能缺損年長者,因此當時並不知道可可亞中的黃烷醇對一般年長者是否也有幫助。

第二階段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JCN)。研究人員招募六十一歲到八十五歲男女民眾參與研究計畫,這些民眾都沒有認知功能障礙。研究採隨機、雙盲實驗。研究人員將攝取黃烷醇成員分成三組,第一組每天攝取高劑量黃烷醇,達九百九十三毫克,第二組每天攝取中劑量五百二十毫克黃烷醇,第三組則每天攝取低劑量四十八毫克黃烷醇,持續八星期。

研究人員在實驗剛開始、八星期後為這些人評估認知功能,此外,研究人員也為其測量胰島素阻抗性、血壓與其他新陳代謝指標。

研究顯示,攝取高劑量、中劑量黃烷醇的人,八星期後整體認知功能都有大幅提升。這代表就算是健康年長者也能透過可可亞黃烷醇獲得好處。

研究結果也發現,攝取高劑量、中劑量黃烷醇的受試成員,血壓、胰島素阻抗性也都獲得明顯改善,而攝取低劑量的人,只有血壓舒張壓有些微改善,其他指標則沒有明顯改善跡象。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總結來說,不管是健康的年長者或者是輕度的認知功能障礙,攝取中高劑量的可可亞,對於幫助血糖、血壓穩定以及增加認知功能,都有幫助。一般人想要從食物數取,吃黑巧克力,也就是含可可純度比較高的產品,才可能有效。可可亞的黃烷醇本身是事高抗氧化物。

此,經常常補充抗氧化物,可以幫助身體代謝功能以及增加認知功能,因為抗氧化要處理的自由基,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失智症等身體退化性疾病的共同點。幫助身體抗氧化,便能幫助身體抗老化。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arscocoascience.com/news/mounting-evidence-demonstrates-improved-cognitive-function-from-cocoa-flavanol-consumption

參考文獻:

Daniela Mastroiacovo, Catherine Kwik-Uribe, Davide Grassi, Stefano Necozione, Angelo Raffaele, Luana Pistacchio, Roberta Righetti, Raffaella Bocale, Maria Carmela Lechiara, Carmine Marini, Claudio Ferri, and Giovambattista Desideri. Cocoa flavanol consumption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metabolic profile in elderly subjects: the Cocoa, Cognition, and Aging (CoCoA) Stud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ink is external),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First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December 17, 2014 as doi: 10.3945/ajcn.114.0921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暴飲暴食易失智 別在30歲肥胖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工作忙碌,午餐常簡單吃個三明治、飯糰充飢,晚上下班再大嗑火鍋、吃到飽,好好大吃一頓嗎?當心長期的暴飲暴食,打壞胃腸消化功能,增加肥胖和失智的風險,研究發現,中年發福者的大腦老得快,且體重若在30歲失去控制,失智機率是畢生最高。

牛津大學研究:30歲發胖未來失智風險最高

肥胖會引發代謝症候群,容易造成腦部血管阻塞,甚至缺氧壞死,加速記憶和腦部功能的退化,進而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已是醫界公認的事實。而英國牛津大學更進一步針對逾45萬名肥胖病患做分析,結果發現在各種年齡層中,30至39歲發胖的失智風險為畢生之最。

研究結果顯示,40歲以後,發胖年齡越大,日後失智的額外風險卻越低。40歲才被診斷為肥胖體型的人,未來失智的額外風險下降至70%;50歲發胖的失智症額外風險降至50%,60歲降至40%,70歲發胖的失智風險,則與一般人差不多。

步入中年以後胖越多,失智風險越大

關於上述研究中提到30歲發胖的失智風險是一生最高,雖然僅是相對統計數據的結果,真實性還有待更多研究佐證,但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劉議謙醫師表示,肥胖是失智症發作的已知危險因子之一,若從發胖年紀越輕、心腦血管受發炎物質影響就越久且越大的角度來看,可以合理推論,年輕時肥胖的日後失智風險可能較高。

比起肥胖年齡,更能確定的是肥胖會增加失智風險。劉議謙醫師指出,國外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中年以後BMI≧30的肥胖者,將來罹患失智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3倍,過重者(25 ≦ BMI <30)則增加2倍。

失智患者肥胖比例少?醫:因生病降低營養吸收

不過,特別的是,失智症患者中的肥胖比例卻不高。劉議謙醫師表示,失智症就像癌症一樣,是一種慢性病,患者生病易有咀嚼能力變差、營養吸收功能不好的情況,體型自然會變得瘦弱,且失智程度越嚴重,消瘦速度更快。此外,相較於正常老化所引起的肌少症,失智者因生病,身體無法維持正常的運作,肌肉減少和身材變瘦的情況會更加明顯。

想要遠離失智症的威脅,消除肥胖是必要的手段。飲食部分,應養成天天五蔬果的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的攝取及飽足感,少喝含糖飲料,三餐定時且均衡飲食,每餐8分飽,少吃宵夜和甜點。運動則建議維持每周150分鐘以上的身體活動,多動多流汗,提升體能狀況,也減少體內多餘脂肪的囤積。

 

鄭醫師補充:

中年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徵兆,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就是腰圍。而諸多研究提醒我們代謝症候群是失智症的高危險警訊。這篇研究進一步提醒:體重越早失控,失智症風險越高,尤其是30歲就無法控制體重的人。

參考文獻:

 Wotton, CJ and Goldacre, MJ, (2014). Age at obesity and association with subsequent dementia: record linkage study.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90 (1068), 547-551.

http://ora.ox.ac.uk/objects/uuid:a5838a93-d3e2-4a15-8bac-413b5a10a4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路慢+腦筋不靈光=失智症前兆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走路慢,健康出現警訊,尤其可能增加未來罹患失智風險!根據最新研究發現,60歲以上健康年長者,若同時出現步態緩慢(每1秒鐘走路不及0.6公尺),以及認知問題,是運動認知風險症候群(MCR)患者,這樣的人在未來較一般人高出2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此外,帕金森氏症患者也可以透過步伐頻率及早發現失智症的線索,早日展開治療,延緩失智症發作的時間。

研究步行距離小於0.6公尺,罹患失智風險高

根據《神經學》期刊(Neurology)於2014年刊登的紐約耶希華大學(Yeshiva University)愛因斯坦醫學院針對失智症前兆所發表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針對5大洲17個國家總計26,802名60歲以上,本身無失智症症狀的老人進行步行速度,以及認知功能測驗。

結果發現,在進行長達12年的定期追蹤後,步行速度及認知功能2項測驗中,每秒步行距離小於0.6公尺,且知能測驗不合格,屬於運動認知風險症候群(MCR),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倍,且男女比相當,而學歷較高者,則有上述症狀的機率也較低。

研究:步伐慢+認知差,恐有失智疑慮

除了上述研究外,在《老化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期刊上,英國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也曾針對184名健康的成年人,以及121位分別有行走速度慢、顫抖2項不同症狀的帕金森氏症患者,進行2分鐘25公尺橢圓形範圍獨立行走測試,並進行比對。

結果發現,相對於健康人來說,帕金森氏症者更易有伴隨有行進節奏較亂、步伐速度慢、步伐變化大、步伐不對稱、姿勢不統一等5大現象;且認知功能相較於正常人來的差。

帕金森氏症者步伐檢測,也能早發現失智症

而同樣是帕金森氏症者,依據本身行走速度較慢與顫抖不同症狀的患者,走路慢者相對於顫抖者,速度來得慢,平衡感也較差,也較有認知障礙問題。並發現,上述問題,可能導致人體出現全方位認知障礙、專注力下降、視覺記憶力、執行力、空間感、短期記憶等問題發生。因此,專家也指出,走路慢+知能測驗低於標準,可視為發現失智症的線索,有助早期治療,延緩失智症的發作、惡化時間。

*步伐快慢判失智?專家:可見於早期血管性失智症及中後期阿茲海默症 *

對於上述的研究結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醫師表示,從步伐速度、快慢平衡與否來判斷是否有失智症前兆的方式,比較不適合用在早期阿茲海默症,因早期阿茲海默症之症狀以短程記憶減退為主,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則比較不受影響。

但針對血管性失智症病人而言,若腦部血管病變在大腦運動中樞則會導致肢體無力,步態不穩;假如有正常腦壓水腦症或腦部前頁血管病變,雖然無肢體無力,但常會出現步伐變慢及走路不穩之症狀出現。所謂得血管型失智症,指得就是經過多次腦血管疾病後所導致的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發生原因的第2位,僅次於阿茲海默症。

根據臨床經驗來看,因阿茲海默症所引起的早期失智症患者,活動力大多相當充沛。至於因高血壓、糖尿病丶膽固醇過高所導致的血管多次中風;或曾有過腦梗塞、腦部遭激烈撞擊,導致腦部缺氧或出血,所引起的血管型病變的失智患者,由於主導人體活動協調的腦前葉或運動中樞部分曾受損。不僅發生血管型失智的風險較一般人來的高,在失智初期,也較容易出現行走困難、異常的狀況。

不過,相對於阿茲海默症病患的無法控制預後來說,由於腦血管病變的血管型失智之病患相對比較幸運,只要從改變飲食、作息等日常生活習慣,避免腦部撞擊、外傷,以及三高疾病找上身,皆有助於降低再發生腦部病變的風險及避免智能繼續下降。

 

鄭醫師補充:

走路這種簡單的事情,如果太慢,可能預告當事人的大腦功能退化,我們若形容一個年長者還能健步如飛,神清氣爽,就代表當事人保養得很好,不是嗎?

這項於今年發表的研究,不僅參與的受測者夠多,時間也夠長,非常值得參考。

參考文獻:

J. Verghese, C. Annweiler, E. Ayers, N. Barzilai, O. Beauchet, D. A. Bennett, S. A. Bridenbaugh, A. S. Buchman, M. L. Callisaya, R. Camicioli, B. Capistrant, S. Chatterji, A.-M. De Cock, L. Ferrucci, N. Giladi, J. M. Guralnik, J. M. Hausdorff, R. Holtzer, K. W. Kim, P. Kowal, R. W. Kressig, J.-Y. Lim, S. Lord, K. Meguro, M. Montero-Odasso, S. W. Muir-Hunter, M. L. Noone, L. Rochester, V. Srikanth, C. Wang. Motoric cognitive risk syndrome: Multicountry prevalence and dementia risk. Neurology, 2014;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071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要「鎂」麗 吃海帶防癡呆

【華人健康網記者趙萱/台北報導】大腦也需要更「鎂」麗!俗稱「長壽菜」的海帶,不僅有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好處,更有研究指出,海帶是預防大腦退化的好食材。海帶是日式飲食的主角,根據日本九州大學研究發現,日式飲食中常見的海帶,似乎也有助於大腦逆齡,老人多攝取,罹患失智的機率更小。

海帶中富含鎂元素,充足的鎂能提高認知能力,預防學習及記憶能力的退化。此外,海帶中也富含預防記憶力衰退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DHA、EPA含量更是豐富,適量食用,對人體好處多多。

吃海帶補鎂 預防腦部老化

海帶除了提供碘以外,也是「鎂」的好來源。鎂是人體中必要的礦物質,成年男性每日建議攝取量為400至420毫克,女性則為310至320毫克,但是衛福部調查發現,國人普遍平均攝取量只介於220至270毫克。根據阿茲海默藥物發明基金會指出,飲食中常攝取鎂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較低。

鎂對於大腦的健康也非常重要,缺乏鎂會引起腦部病症,如失眠、神經系統運作功能失常,長久下來還會造成腦部認知退化,加速老年痴呆。動物研究顯示,不論是老年或是年輕的老鼠,透過口服方式提高腦中鎂含量,有助於提升神經滋養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 的產生,並有助改善腦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加強學習及記憶的能力,進而預防腦部老化。


鎂可改善焦慮和睡眠 還有排毒作用

2011年發表於《神經學期刊》的研究也發現,鎂有助於緩和焦慮感和恐懼,這對大腦認知功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焦慮感和恐懼會讓人對嘗試新事物感到有障礙,而腦部是用進廢退的器官,若是長期沒有學習新事物,則會加速老化,認知功能下降。

曾有一個小型臨床試驗發現,若以每日500mg劑量的硫酸鎂,治療飽受失眠困擾的老年成人,8個星期後,睡眠品質會有些許改善。睡眠不足與腦中β類澱粉蛋白與 tau蛋白質斑塊堆積有關,而一些動物和細胞研究發現,鎂有助於抵抗促使tau蛋白形成的酶,同時,也可行到「排毒」作用,把tau蛋白清除。

海帶含豐富Omega3 保護心腦血管

其實植物性的食品,如堅果、葉菜、豆類、全榖等,都含有豐富的鎂。但是海帶更勝一籌含有較高的Omega3 脂肪酸中的EPA 和DHA,不僅有助血管健康,也能夠降低血壓、抑制血栓、降低腦中風的風險。此外Omega-3有助保持神經細胞結構的完整性,還可以抑制發炎,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促進神經介質的傳遞。

  

鄭醫師補充:

鎂和鈣的補充如何兩全其美?除了透過天然食物補充外,營養補充方面,好的單方來源,或者透過適當比例來補充,都可以達到最佳吸收以及保健效果。

參考文獻:

http://sogc.org/wp-content/uploads/2013/01/gui258CPG1106E.pdf

http://www.neurologyreviews.com/index.php?id=25028&tx_ttnews[tt_news]=206702&cHash=a9c7cd4eadc81a2483cb01037e3f008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腳站未逾20秒 中風癡呆機率高

(攝影/江旻駿)【華人健康網記者趙萱/台北報導】瑜珈動作「金雞獨立」,不僅考驗平衡感,其實,讓老人單腳站立,還能預測未來罹患中風和癡呆症的機率。根據日本一項研究發現,中老年人若無法單腳站立超過20秒,未來罹患中風和癡呆症的機率,則比一般人高。

老年人最怕罹患中風和癡呆,這兩種腦部疾病,若是能夠早日發現,有助於降低病發風險,提醒老人多注意腦部血管的保養,並展開預防性的治療。根據英國 《每日電訊報》報導,日本京都大學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中風》(Stroke)期刊的研究表示,只需簡單一招「金雞獨立」,就可以看出未來中風與癡呆 發病的風險。

單腳站立動作 反應腦部健康狀態

研究團隊要求平均年齡為67歲的1387位受試者睜大眼睛,並維持單腳站立60秒,且不能扶靠任何東西。這一動作共做3次,取表現最好的2次結果進行分析。同時,研究人員還給受試者使用核磁共振(MRI)進行掃描,以檢測是否腦部有微血管疾病影響大腦健康。

主持這一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田原康玄(Yasuharu Tabara) 副教授表示,單腳平衡的能力,對於大腦健康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從受試者發現,無法單腳站力超過20秒的人,腦部較有可能是已遭受沉默型的中風,也就是沒有 症狀的小型中風,是由小血栓阻塞造成周邊腦細胞死亡的小規模腦部壞死。

此外,無法單腳站立超過20秒,也有可能代表腦部有微出血的症狀。這兩種狀況會影響腦部血管、神經,誘發大型中風,或是加速記憶的遺失,危及認知功能,造成失智。

身體協調反應差 大腦病變警訊

今年初也有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研究發現,中年男性若是可以單腿站立至少10秒,並且能夠於1分鐘之內連續從椅子上起立、坐下超過37次以上,那麼早逝的風險就比無法達到此標準的人來得低。中年女性的標準則為1分鐘內連續起坐超過35次,單腿站立保持10秒。

 

鄭醫師補充:

曾罹患沉默型的中風,再次中風的風險必然提高,建議中老年的族群不妨利用這項簡單的檢測,也就是自我測試能否單腳站立超過20秒,來確認自己身體的可能狀況,若無法通過測試,應積極找出原因,針對原因積極改善以及保養,降低中風以及失智的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Yasuharu Tabara, Yoko Okada, Maya Ohara, Eri Uetani, Tomoko Kido, Namiko Ochi, Tokihisa Nagai, Michiya Igase, Tetsuro Miki, Fumihiko Matsuda, and Katsuhiko Kohara. Association of Postural Instability With Asymptomatic Cerebrovascular Damage and Cognitive Decline: The Japan Shimanami Health Promoting Program Study. Stroke, December 2014 DOI: 10.1161/STROKEAHA.114.00670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受打擾 增失智風險

睡眠品質不好,可能增加失智風險。美國最新研究,健康年長者如果睡眠品質不好、沒有獲得充分休息,常感覺昏昏欲睡,大腦會堆積較多的「類澱粉樣蛋白」(Amyloid)。當類澱粉樣蛋白濃度增加,罹阿茲海默症風險就會上升。

這項研究於昨(九)日發表於美國神經精神藥理學醫學會年會。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睡眠受干擾真的會造成類澱粉樣蛋白堆積,及早展開治療、改善睡眠品質或許能幫助預防老年認知功能缺損問題。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的重要性,一旦睡眠不足、睡眠受到剝奪,就可能影響大腦功能。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和認知功能障礙有關,當睡眠呼吸中止症沒妥善治療、睡眠受干擾,阿茲海默症症狀就會更嚴重,認知缺損情況會更為惡化。

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研究團隊使用正子電腦斷層掃瞄觀察受試者大腦的類澱粉樣蛋白堆積情況。此外,參與研究者必須填寫問卷,讓研究人員了解其睡眠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常感覺昏昏欲睡、睡不好的人,大腦緣上回、眼眶額葉皮質部位往往累積較多類澱粉樣蛋白。這些類澱粉樣蛋白,就很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病程。研究人員指出,對於睡眠品質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係,目前要下定論稍嫌過早。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改善睡眠品質是否能幫助預防大腦阿茲海默症病變。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睡眠不佳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或者有失智症傾向的人,睡眠狀態就不好?這項研究無法說明孰因塾果,但無論如何都提醒我們:睡眠品質很重要,睡眠不好,可能是神經退化的指標或者是神經系統的壓力增加,因此有睡眠品質不佳的人,務必找出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其中提到的睡眠呼吸中止,不難偵測,也容易處理以及改善,因為相關的檢測以及改善之道資源都不難取得。長期服用安眠藥物,除了會惡化睡眠呼吸中止(如果當事人有此困擾),也會導致記憶力減退,得失難估。根本解決睡眠根源,恢復正常睡眠機制,遠離失眠,才是安全的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866351/Sleepy-Alzheimer-s-People-drowsy-day-higher-level-protein-linked-condition.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生活 延緩癡呆

英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健康的生活可以延緩老人癡呆十二年,心臟病六年。

研究人員從一九七九年起,追蹤威爾斯一個社區,兩千五百名中年男性的健康狀況。研究人員希望他們養成不抽煙、少喝酒、固定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和飲食健康的好習慣。當時,只有三十個人做到。

卡地夫大學研究人員「艾爾伍」教授說,能保持這五項健康生活習慣的人,出現老年癡呆的年紀,比生活不健康的人晚了十二年,得心臟病的年紀也晚了六年。

能過做到四項以上的人,老年失智、心臟病、中風的機率可以減少六成。罹癌的機率減少四成。得糖尿病的機率少七成。

鄭醫師補充:

簡言之,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不菸、少酒、固定運動、維持健康體重以及飲食四部分。健康的生活方式維持與代謝性疾病產生和嚴重度有直接相關,代謝疾病又與失智症的罹患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說,代謝疾病是罹患失智症與否的關鍵,一點也不為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815485/Living-healthy-lifestyle-delay-dementia-12-years.html

http://www.telegraph.co.uk/health/healthnews/11199403/Secret-of-healthy-ageing-discovered-in-ground-breaking-35-year-study.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口唇常長皰疹 失智風險高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長在口腔、嘴唇的皰疹,乍看之下與阿茲海默症毫無關聯,但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卻可能增加失智風險。

瑞典于默奧大學團隊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暨失智症》期刊的研究指出,感染易造成口腔、嘴唇皰疹的第1型單純皰疹病毒,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近2倍。于默奧大學老年醫學科副教授雨果勒夫漢表示,目前已有專門對付第1型單純皰疹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藥物,或可做為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之一。

單純皰疹病毒常引發兒童口腔黏膜及牙齦出現水泡或潰瘍,成人病灶則較常發生在嘴唇或眼睛周圍。過去研究顯示,高達70至90%的成人,在兒時都曾感染單純皰疹病毒,而皰疹病毒就像「附骨之疽」,即便皰疹痊癒,病毒仍會潛伏在宿主的神經系統中,當宿主因感冒、過度勞累或睡眠不足而免疫力下降時,就會伺機作亂,導致皰疹發作。

勒夫漢團隊追蹤3千4百多位瑞典民眾超過11年,並進一步比對360位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正常年長者的血液檢體後發現,體內帶有單純皰疹病毒抗體,代表單純皰疹病毒時常「發作」者,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常人高出2倍。

勒夫漢分析,學界普遍認為腦中「乙型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是阿茲海默症的病因之一,而乙型類澱粉蛋白會「幫助」單純皰疹病毒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單純皰疹病毒則會使乙型類澱粉蛋白無法正常代謝而堆積形成「斑塊」,可能是感染病毒會提高失智風險的原因。

  

鄭醫師補充:

單純皰疹病毒導致失智症風險提高這類研究,過去有少量相關研究發表過:

M. Katan, Y. P. Moon, M. C. Paik, R. L. Sacco, C. B. Wright, M. S. V. Elkind. Infectious burde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udy. Neurology, 2013; 80 (13): 1209 DOI: 10.1212/WNL.0b013e3182896e79

這篇研究明確指出阿茲海默症的致病關鍵乙型類澱粉蛋白會幫助單純皰疹病毒入侵神經系統,而單純皰疹病毒進一步使乙型類澱粉蛋白無法代謝而形成斑塊,進而造成失智症風險提高。

參考文獻:

1.Hugo Lövheim, Jonathan Gilthorpe, Anders Johansson, Sture Eriksson, Göran Hallmans, Fredrik Elgh. Herpes simplex infection and the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4; DOI: 10.1016/j.jalz.2014.07.157

2.Hugo Lövheim, Jonathan Gilthorpe, Rolf Adolfsson, Lars-Göran Nilsson, Fredrik Elgh. Reactivated herpes simplex infec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4; DOI: 10.1016/j.jalz.2014.04.5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愛增記憶?6種活動防阿茲海默症

想要提升腦力、增加記憶力,只透過食療方法來改善,已經不夠看!適度從事運動、休閒活動才是成功健腦的最佳選擇,美國《醫學日報》報導指出,性愛、游泳、玩益智遊戲等6大活動,不僅能夠提高記憶力,還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等各種腦部疾病發生。

【6種活動提升記憶力】:

活動1/性生活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發現,適度的性生活有助增加大腦所有區域的血流量,同時也能促進營養物質更好地分佈於大腦中,增強神經細胞路徑之間的連接。

活動2/閱讀

閱讀不僅能增加詞彙量,擴充知識範圍,增強抽象推理力,加拿大史丹佛大學學者表示,人體在閱讀時,需要多種複雜的認知功能相互協調,並增加大腦特定區域的血流量。因此,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降低35%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活動3/玩益智遊戲

玩益智遊戲能提高數位運用技能、演繹推理能力、判斷思維能力和社交技能。即使是一個人玩的數獨遊戲,也能降低人們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而猜字謎更是能降低47%的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

活動4/游泳

游泳這項運動,不但能有效運動到全身肌肉,幫助減重瘦身外,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發現,在水中把身體浸泡在達到心臟的位置,能增加大腦中的血液流量。當參與者浸泡在水中時,他們大腦中動脈的血流量提升了14%,大腦後動脈的血流量更增加了9%。

活動5/彈奏樂器

你一定聽過「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但你知道,彈奏樂器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嗎?研究證實,年輕時學過音樂的人,年老後生活更豐富,生活品質也較高。這是因為彈奏樂器能增強肌肉的記憶功能、改善手指的靈活性、提高大腦的可塑性,引發大腦發生結構性變化,防止記憶衰退的速度。

活動6/跳舞

跳舞不但是一項有趣的社交活動,研究發現,跳舞能同時調動大腦中多個區域的神經功能,有效鍛鍊手部及眼睛間的協調能力,讓人變得更聰明,甚至能降低76%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達到預防止阿茲海默症發生的作用。

 

 鄭醫師補充:

高潮如何使大腦活化?主要除了幫助大腦血流增加之外,還必須借助多巴胺的傳導,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考文獻: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743-6109.2011.02388.x/abstract

原文報導連結:

http://www.medicaldaily.com/relax-your-way-brain-health-6-little-known-leisure-activities-are-good-your-brain-3048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哩可延緩失智 對抗腦中風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咖哩不僅是香料,據德國最新研究,它可能也具有修補受損腦神經細胞的醫療效果,可治療或延緩失智,以及對抗腦中風。

根據德國於利希「神經科學和醫學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咖哩內含的薑黃酮(turmerone)成分,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NSC)增生,分化變成神經元(神經細胞)。

由於神經元負責訊息接收、整合與傳達,也是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關鍵,因此醫界下一步將研發如何把薑黃酮萃取物製成新藥,刺激NSC增生,繼而修補受損神經元或刺激神經元新生,藉此治療或延緩失智,以及治療腦中風。

研究團隊將不同濃度的薑黃酮注射到實驗鼠的腦內,結果發現腦室下區(SVZ)與海馬迴2部位變得更活躍,面積也變大。這2個位置正是哺乳類成腦神經元新生之處。薑黃酮濃度愈高,NSC的增生速度也愈快,有些實驗鼠的NSC增生速度提高了8成,分化的速度也加快。

研究員魯格說,醫界已發現若干成分有助於刺激NSC增生,但鮮少成分像薑黃酮還有助於刺激NSC分化成神經元,這正是再生醫學努力的主要目標。

不過研究團隊提醒,實驗還只是初期階段,薑黃酮能否嘉惠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刺激其腦細胞新生,目前還是未知數,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分析,切勿為此一窩蜂搶購咖哩。

 

鄭醫師補充:

以前談到,幾乎都是針對咖哩中的薑黃素這種超強抗氧化物的作用,然而這篇報導提到的重點是這句:

咖哩內含的薑黃酮(turmerone)成分,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NSC)增生,分化變成神經元(神經細胞)。

也就是咖哩內含的薑黃酮是一種幹細胞生長因子,幫助腦細胞再生。

很多人馬上會追問:那麼常吃咖哩有助於延緩失智嗎?

答案是很難,如果單單吃咖哩的話。因為我們不可能從食物的咖哩中攝取到實驗有效的劑量。

不妨優先考慮含咖哩萃取物的相關營養補充品機會大些。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upi.com/Health_News/2014/09/26/Turmeric-may-ward-off-dementia-heal-the-brain/2691411748495/

參考文獻:

http://stemcellres.com/content/5/4/10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菸與控制三高 可降失智風險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7日電)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指出,有證據顯示,及早戒菸、控制血壓及血糖、避免心血管疾病,都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國際失智症協會與英國失智症專家教授MartinPrince(普林斯)等學者專家共同合作,今天公布2014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戒菸、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可降低失智風險。

報告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提高5成;肥胖及缺乏身體活動是高血壓、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因此維持健康體重及增加身體活動量也可降低失智風險。戒菸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很強的關係。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抽菸的老人比已戒菸或從未抽菸的老人罹患失智的風險高出很多。

這份報告並警示,未來數十年中低收入國家的失智症盛行率將大幅增加,因為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糖尿病盛行率愈來愈高。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說,維護大腦健康是一輩子的重要事,尤其中年人,因為失智症的病理變化可能在症狀出現前20年就開始了,國際失智症協會建議,失智症與非傳染性疾病一起納入全球及各國的公共衛生計畫中。

這份報告也顯示,教育程度較高的老人,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邱銘章說,國內不乏高社經地位、高教育程度的失智長者,往往教育程度越高,儲存較多「腦本」,失智症狀出現時間較晚;相同腦病變嚴重度,較高教育程度者認知功能也較好。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們一直提到:糖尿病風險增加失智症風險,失智症病又稱為第三型的糖尿病。

心血管健康以及血壓控制,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中風又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抽菸會增加自由基,自由基是大腦退化得主因之一,同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

運動,不僅紐助於控制三高,也是提升大腦功能的重要保健,建議大家失智症的預防,務必從生活方式調整著手,一般而言,醫師能提供的協助及為有限,換句話說,失智症的預防的主控權掌握在當事人手上。

失智症最好從預防做起。等失致症狀出現,病程便是不可逆的退化,,以目前的治療來看最多只能稍稍延緩退化的幅度,難以積極改善。如有可能,透過功能醫學及早發現身體失衡的主要原因,針對失衡的源頭及早處理,失智症的風險必然大為降低。

參考文獻: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9/kcl-war091514.php

http://www.alz.co.uk/worldreport2014

http://www.bupa.com/dementia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使用鎮靜安眠藥 失智風險高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最新研究顯示,曾使用具鎮靜、安眠效果的「苯二氮類」藥物者,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偏高。

苯二氮類藥物具有抗焦慮、安眠、肌肉鬆弛及抗痙攣等作用,肝、腎、心、肺疾病患者服用時需特別管控劑量,且由於該類藥物會影響腦部神經系統功能,因此懷孕婦女不可使用。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及法國波爾多大學團隊發表於《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追蹤近1800位阿茲海默症患者達6年,並與7200位正常人就醫紀錄比對,結果發現曾使用「贊安諾」、「安定文」、「煩寧」等常見苯二氮類藥物等半衰期達10餘小時的長效型藥物、連續3個月以上者,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常人高出43至51%。

研究人員分析,此研究結果並非代表苯二氮類藥物會造成阿茲海默症,而是有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傾向者,在疾病初期、或尚未發病前,常會出現焦慮、失眠等類似症狀,醫師因而開立苯二氮類藥物以緩和症狀,但此舉對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並無實質幫助。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如下:

1.服用苯二酚這類抗焦慮安眠藥物三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

2.導致失智症風險的是藥物背後控制症狀的疾病本身,例如焦慮、失眠甚至憂鬱等等。

失智症其實是由諸多原因引發,絕非單一現象引起。不管是預防或者是要延緩病程發生,建議大家儘量由功能醫學的角度來檢視以及處理,例如營養、荷爾蒙、發炎、毒素以及能量代謝等等面向,透過檢測能清楚身體體質的缺陷何在,正本清源比單單藥物控制症狀的結果絕對好上許多,臨床實證已證實這樣的做法對患者本人的症狀改善能更全面而且真正提升生活品質。

比起鎮靜安眠藥物,要抗焦慮或者提升睡眠品質,有相關的營養補充可以協助改善。

參考文獻:

Billioti de Gage Sophie, Moride Yola, Ducruet Thierry, Kurth Tobias, Verdoux Hélène, Tournier Marie et al. Benzodiazepine use an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case-control study

http://www.bmj.com/content/349/bmj.g52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