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7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帕金森初期 患者多憂鬱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上吊身亡,令舉世震驚。威廉斯遺孀表示,他生前不僅飽受憂鬱症所苦,還出現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究竟憂鬱與帕金森氏症有何關聯?美國賓州大學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初期患者14%有憂鬱的症狀,6%的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顯示中年出現憂鬱情緒,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初期病徵。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追蹤423名帕金森氏症初期患者2兩年後發現,14%的患者有憂鬱症,但一般人只有6.6%罹患此症。在研究初期,16%的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但兩年後這個數字增加至25%。

英國鈕卡索大學神經學家伯恩指出,憂鬱是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徵兆之一,因為該症影響腦內的化學物質,導致睡眠障礙,許多患者在發病的前10年,曾有憂鬱的症狀。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意欣表示,癌症、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飽受折磨,但憂鬱的比例低於帕金森氏症病患,可見憂鬱並非帕金森氏症的結果,而是一種「前趨症」,因為多巴胺、血清胺細胞退化,導致憂鬱。

「帕金森氏症患者自殺率約3成,高於常人與其他嚴重疾病患者。」翁意欣指出,很多患者出現動作障礙的前5年,有憂鬱症狀。一般發病年齡約50至70歲左右,如果在中年有憂鬱的情形,日後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會高於常人。

台灣「帕金森之父」、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陸清松亦表示,憂鬱是帕金森氏症的「共病」,但兩者不能劃上等號,因為憂鬱症不會造成帕金森氏症。

   _

鄭醫師補充:

過去的確有研究發現,中年憂鬱的人,日後罹患巴金森症的危險性增加?到底是憂鬱症會引發巴金森症或者是其他原因導致罹患憂鬱症和巴金森症風險提高?

若以功能醫學角度來看,粒線體功能是關鍵。粒線體是細胞能量代謝的關鍵,我們吃進來的營養和吸入的氧氣,最終必須在粒線體進行能量生成。粒線體功能好不好,決定細胞狀況。粒細體功能衰退,導致細胞無法正常分泌多巴胺與血清素,因此腦部退化引發的症狀隨之而來。

粒線體功能好壞與否,決定大腦細胞的神經傳導效率。大腦細胞的退化與粒線體功能好壞息息相關。在國外有諸多研究證實,改善粒線體功能可以幫助退化性的大腦疾病改善,包含憂鬱症:

 Belenky P, Bogan KL, Brenner C (2007). "NAD+ metabolism in health and disease" (PDF). Trends Biochem. Sci. 32 (1): 12–9. doi:10.1016/j.tibs.2006.11.006. PMID 17161604. Retrieved 2007-12-2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維生素D不足易患失智症

(法新社華盛頓7日電) 「神經醫學」(Neurology)期刊的研究報告今天指出,維生素D攝取量過低的年長者,更容易罹患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

人類獲取維生素D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透過陽光,食用富含脂肪的魚類,如鮭魚、鮪魚、鯖魚,和牛奶、雞蛋、起司,或是從補充食品來取得。

國際專家發現,體內維生素D含量嚴重不足的人比起含量足夠的人,發生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出1倍以上。

參與實驗對象為1658名大於65歲的老年人,他們都是身體健康而且能夠自行走路,研究的追蹤時間長達6年,最後有171人發生失智症,102人罹患阿茲海默症。

維生素D含量稍微不足的人,罹患各類型失智症的機率增加53%,而維生素D含量嚴重不足者則增加到125%。

阿茲海默症型的失智症也有類似的數據,維生素D含量稍嫌不足者罹患的機率是69%,嚴重不足者則是122%。

艾克斯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Medical School)的呂艾林(David Llewellyn)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說:「我們希望找到低維生素D含量和罹患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聯,但結果令我們很驚訝,事實上我們找到的關聯性,比原先預期的還要多出1倍。」(譯者:中央社實習編譯吳舒婷)

 

鄭醫師補充:

1.維生素D很重要,不只和骨質、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相關,甚至和失智症的罹患率也有明顯相關。

2.失智症預防,可以由提高體內微生素D的相關作法,例如曬太陽、食物或者營養補充品來加強。

3.懷疑罹患失智症,維生素D濃度的檢測最好可以加入評估。

 

參考文獻:

Thomas J. Littlejohns, William E. Henley, Iain A. Lang, Cedric Annweiler, Olivier Beauchet, Paulo H.m. Chaves, Linda Fried, Bryan R. Kestenbaum, Lewis H. Kuller, Kenneth M. Langa, Oscar L. Lopez, Katarina Kos, Maya Soni, and David J. Llewellyn. Vitamin D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Neurology, August 2014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07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憂鬱情緒 恐加速失智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年長者若未妥善處理憂鬱情緒,恐加速記憶力衰退。美國洛許大學醫學中心團隊日前發表於《神經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憂鬱是年長者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將造成早期失智的狀況急速惡化。

研究人員連續8年追蹤1700餘位平均77歲受試者的健康狀況,記錄是否出現憂鬱或失智的症狀;受試者中有18%在8年內確診為失智症,另有52%出現被認為是失智症前兆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洛許醫學中心精神病學家羅伯特威爾森分析,多數輕度知能障礙患者在出現症狀前,就已產生食欲減退等憂鬱現象,而失智症患者在罹病初期,憂鬱狀況較嚴重,隨失智症逐漸惡化,憂鬱情緒反而漸漸消失,可能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及神經細胞運作有關,且憂鬱愈嚴重,記憶及思考能力退化也愈快。

  

鄭醫師補充: 

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與能量代謝息息相關。大腦功能退化與腦細胞的能量代謝功能退化有直接相關,再說白一點,就是粒線體功能功能退化。

不管憂鬱或者失智症,有一定比例與粒線體的能量代謝功能不佳有關,因此,年長者的憂鬱症狀,最好能把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找出來,針對體質缺陷來處理。

否則憂鬱症狀即可能失智症發生的先期症狀而已。一旦發生往往是一發不可收拾的病程發展,無力回天。早期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來根本矯正,才是預防醫學本色。

 

參考文獻:

Clinical-pathologic study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 age

  • Robert S. Wilson,
  • Ana W. Capuano,
  • Patricia A. Boyle,
  • George M. Hoganson,
  • Loren P. Hizel,
  • Raj C. Shah,
  • Sukriti Nag,
  • Julie A. Schneider,
  • Steven E. Arnold,
  • and David A. Bennett

10.1212/WNL.0000000000000715;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ly 30, 2014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4/07/30/WNL.0000000000000715.shor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抑制發炎 可防帕金森氏症惡化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透過抑制大腦神經細胞的發炎反應,可望避免早期帕金森氏症患者出現嚴重的肢體抖動、行動遲緩、癱瘓等症狀。

美國艾默里大學醫學院團隊正在進行新藥測試,透過「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緩和腦部發炎,防止神經細胞受損、死亡,達到遏止帕金森氏症惡化的效果。

帕金森氏症致病原因之一,是腦部負責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遭受破壞而死亡,造成患者喪失部分運動能力,出現手部顫抖、行動遲緩等症狀。

艾默里大學生理學副教授馬魯譚西分析,腦內發炎並非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卻是導致負責製造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逐漸死亡的主因,因此透過抑制體內發炎過程中,大量分泌的腫瘤壞死因子作用,或可避免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

研究人員將神經毒素「6-OHDA」注入實驗鼠腦部5周後,約有55%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實驗鼠的運動能力也受損;但若在注入6-OHDA後3天時,注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則僅有15%的細胞死亡,實驗鼠行動遲緩、肢體癱瘓的狀況也較不嚴重。

過去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早期患者從確診到出現嚴重症狀,約有4至5年的「空窗期」;譚西認為,這是採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遏止發炎反應持續破壞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時機,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帕金森氏症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失智症或者帕金森症(巴金森症),不管導因為何,發炎在患者身上經常看得到,發炎是大腦細胞退化的主要因子,因此可以直接抑制大腦細胞發炎的治療,都可以考慮作為這些大腦退化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
    Article Title  - Periphe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Selective Inhibitor of 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XPro1595 Attenuates Nigral Cell Loss and Glial Activation in 6-OHDA Hemiparkinsonian Rats
   
    Author  - Christopher J. Barnum
    Author  - Xi Chen
    Author  - Jaegwon Chung
    Author  - Jianjun Chang
    Author  - Martha Williams
    Author  - Nelly Grigoryan
    Author  - Raymond J. Tesi
    Author  - Malú G. Tansey
    DOI  - 10.3233/JPD-140410
   

http://iospress.metapress.com/content/l8152v06g83615r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菸癮患失智症風險高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1日電)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吸菸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沒有吸菸者高出45%,而暴露在二手菸環境者風險也會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共同合作並出版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吸菸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無吸菸者高45%,即使本身不吸菸,暴露在吸菸環境中,吸收二手菸也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每年全球出現770萬失智症患者,照顧成本高達6040億美元,約佔全球GDP的1%。而WHO統計顯示,全球每年因為吸菸導致死亡者高達600萬人,

湯麗玉說,研究報告指出,有14%病例可能是因為吸菸而導致罹患失智症。透過這次WHO與ADI共同研究顯示,吸菸與罹患失智症有密切的關聯,菸吸得愈多風險便愈大。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說,目前醫學上還沒有治癒失智症方法,因此,減少失智症危險因子,可降低疾病發生機會,鼓勵癮君子戒菸可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同時可有效降低失智症的醫療及照護成本。1030711

鄭醫師補充:

吸菸會導致自由基增加,而自由基增加正是導致大腦細胞退化的主因,因此吸菸會和失智有關,不難聯想。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alzheimers.org.uk/site/scripts/news_article.php?newsID=2091

參考文獻: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128041/1/WHO_NMH_PND_CIC_TKS_14.1_eng.pdf?ua=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巴金森氏症努力健走運動 有助改善症狀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神經性疾病,患者會有運動系統失調問題。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雖然行動不太方便,但努力健走、規律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改善症狀。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最新一期「神經醫學」期刊。

巴金森氏症患者多半為五十歲以上族群,巴金森氏症常見症狀包括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平衡感變差等,隨著病情進展,症狀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影響生活,患者就可能失去獨立生活能力。目前沒有藥物、方法可治癒,治療目標多為減緩症狀、延緩病情惡化。

共有六十名患者參與研究計畫,這些患者年齡為五十歲到八十歲,研究人員想了解有氧健走運動是否能幫助患者減輕症狀。參與研究患者一星期進行三次有氧健走運動,每次持續四十五分鐘,連續六個月。運動時,他們必需戴上心率監測器,運動前後也要接受測試,測試項目包括有氧體適能、記憶力、情緒、運動能力、思考能力等。

研究結果顯示,規律運動後患者運動能力、情緒改善約百分之十五,注意力、反應控制改善約百分之十四,疲累狀況則減少百分之十一。有氧體適能、步態速度也增加百分之七。

研究作者美國愛荷華大學埃爾古恩烏克表示,這次研究發現患者透過走路這種簡單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巴金森症患者走路不方便,所以無法藉由健走來改善,其實不然,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規律健走反而更能改善生活品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ow.uiowa.edu/2014/06/walking-may-help-patients-parkinsons-diseas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桂 延緩巴金森氏症惡化

肉桂是一種很常見的香料、調味品,中醫有時也會以肉桂入藥。近日美國羅許大學醫學中心神經醫學專家進行動物實驗發現,患有巴金森氏症的老鼠吃了肉桂後,肉桂似乎可以改變病鼠大腦細胞、生物力學反應。研究人員認為,未來肉桂或可幫助巴金森氏症患者延緩病情惡化、減輕病情。

研究發表於「神經免疫學藥理期刊」(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羅許大學神經學教授卡里帕達‧帕漢指出,好幾百年來,世界各國很多地方都有使用肉桂的習慣。肉桂算是一種非常安全的成分,而肉桂說不定可以幫助延緩巴金森氏症病情。

帕漢博士指出,肉桂經肝臟代謝後會轉化成苯甲酸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核准一種治療肝臟代謝缺陷藥物就含有苯甲酸鈉,苯甲酸鈉有殺菌作用,因此也常被用來當成防腐劑。

帕漢博士分析,在美國,市售肉桂主要分兩大品種,一種是中國肉桂,另一種是原生種錫蘭肉桂。兩種經代謝都會轉化成苯甲酸鈉,不過中國肉桂含香豆素,而香豆素帶有肝毒性分子,因此從質譜分析可發現,錫蘭肉桂比中國肉桂更純。

帕漢博士表示,醫學界已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大腦中的「帕金蛋白」(Parkin)、「DJ-1蛋白」會逐漸減少。這次研究顯示,巴金森氏症病鼠食用肉桂粉後,肉桂經新陳代謝會轉化為本苯甲酸鈉,苯甲酸鈉會進入大腦,阻止「帕金蛋白」、「DJ-1蛋白」流失、保護神經元,並讓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恢復正常,進而改善巴金森氏症病鼠運動功能。

帕漢博士認為,如果研究結果也適用於人類巴金森氏症患者,對於退化性神經性疾病的治療,將是一項很大的進展。

鄭醫師補充:

肉桂在醫療上的應用研究,過去研究發現可以幫助抗病毒,例如HIV以及泡疹病毒等等:

  1. Premanathan, M; Rajendran, S; Ramanathan, T; Kathiresan, K; Nakashima, H; Yamamoto, N (2000). "A survey of some Indian medicinal plants for 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ctivity".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112: 73–7. PMID 11094851. 
  2.  Benencia, F.; Courr�Ges, M. C. (2000). "In vitro and in vivo activity of eugenol on human herpesvirus". Phytotherapy Research 14 (7): 495–500. doi:10.1002/1099-1573(200011)14:7<495::AID-PTR650>3.0.CO;2-8. PMID 11054837.

抗氧化:

Cabello, Christopher M.; Bair Wb, Warner B.; Lamore, Sarah D.; Ley, Stephanie; Bause, Alexandra S.; Azimian, Sara; Wondrak, Georg T. (2009). "The cinnamon-derived Michael acceptor cinnamic aldehyde impairs melanoma cell proliferation, invasiveness, and tumor growth".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46 (2): 220–31. doi:10.1016/j.freeradbiomed.2008.10.025. PMC 2650023. PMID 19000754.

改善糖尿病:

  1. Khan A, Safdar M, Ali Khan MM, Khattak KN, Anderson RA (2003). "Cinnamon improves glucose and lipids of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6 (12): 215–218. doi:10.2337/diacare.26.12.3215. PMID 14633804. 
  2. Lu, T.; Sheng, H.; Wu, J.; Cheng, Y.; Zhu, J.; Chen, Y. (2012). "Cinnamon extract improves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Nutrition Research 32 (6): 408–412. doi:10.1016/j.nutres.2012.05.003. PMID 22749176.

  既可抗氧化有可以改善糖尿病,就可以改善失智症:

  1. Even, Dan. "Cinnamomum.—Cinnamon.". Retrieved 2011-06-09.
  2.  Frydman-Marom, Anat; Levin, Aviad; Farfara, Dorit; Benromano, Tali; Scherzer-Attali, Roni; Peled, Sivan; Vassar, Robert; Segal, Daniel; Gazit, Ehud; Frenkel, D; Ovadia, M (2011). "Orally Administrated Cinnamon Extract Reduces β-Amyloid Oligomerization and Correct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imal Models". In Dawson, Ted. PLoS ONE 6 (1): e16564. doi:10.1371/journal.pone.0016564. PMC 3030596. PMID 21305046.

述研究報導參考文獻:

Saurabh Khasnavis, Kalipada Pahan. Cinnamon Treatment Upregulates Neuroprotective Proteins Parkin and DJ-1 and Protects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a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2014; DOI: 10.1007/s11481-014-955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紅酒成份 可增進記憶力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適度補充紅酒及黑巧克力中富含的「白藜蘆醇」,或有助於增強記憶力。

據德國柏林夏綠蒂大學醫學院團隊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具有抗氧化功效的白藜蘆醇能加速體內代謝醣類,並增強腦部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腦區神經聯結,有助於「短期記憶」的產生。

海馬迴的功能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喪失,過去研究指出,人類在80歲時,約有2成的海馬迴神經聯結會萎縮、退化,一般認為是造成年長者記憶力衰退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員讓50至75歲的受試者,每天服用2百毫克的白藜蘆醇萃取物,連續26週後進行記憶能力測試,同時透過功能性腦部磁振造影技術,觀察受試者海馬迴腦區狀態,並監測腦部發炎反應、內分泌、血管等變化,以及葡萄糖與脂肪的代謝情形。

受試者接受的記憶能力測試包括閱讀字卡,並於30分鐘後測驗「記得多少字」;服用白藜蘆醇者記得的字眼普遍較多,海馬迴部位神經聯結的運作也較「活躍」。研究人員維若妮卡威提指出,抽血檢驗受試者可反映血糖值的「糖化血色素」後發現,服用白藜蘆醇者代謝醣類的速率較快,推測此即強化短期記憶的關鍵。

法國國家科學中心研究員法比恩奧賈德接受「生命科學」網站訪問時表示,威提等人研究中的受試者,都屬於體重過重的中、高齡者,因此未來必須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以釐清白藜蘆醇對體重正常或年輕族群,是否也具有促進記憶的功效。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指的是紅酒的萃取物質白藜蘆醇,而非喝紅酒。除了成分,關鍵是劑量。要吃到這篇報導提到的200毫克的劑量,一天要喝多少瓶紅酒?恐怕還沒吃到劑量,人就不省人事了。

不管如何,白藜蘆醇會幫助血糖代謝,增加粒線體的功能,這都是短期記憶力增強的關鍵。

目前已有相關營養補充品可以萃取出高劑量來幫助我們補充足夠劑量。自覺記憶力衰退、想要加強記憶力,尤其是有血糖代謝功能不佳困擾的人可以考慮補充。

參考文獻:

J Neurosci. 2014 Jun 4;34(23):7862-70. doi: 10.1523/JNEUROSCI.0385-14.2014.

Effects of resveratrol on memory performance, hippocamp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glucose metabolism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8997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憤世嫉俗 易失智症

 

長期對社會感到不滿,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東芬蘭大學研究發現,總是不相信周遭他人,老是冷嘲熱諷,一直憤世嫉俗排斥社會,失智症發病風險是一般人超出許多,推測行為受到個性影響,導致長期對社會不滿而憤怒,影響大腦健康,讓失智症罹患率上升。

研究從1998年開始,受測者共有622人,平均年紀約在65歲,經評估都有憤世嫉俗傾向,研究團隊給予問卷填寫,區分對社會不滿程度,一段時間後發現,高程度的164人中,14人罹患失智症,低程度的212人中,9人罹患失智症,顯示對社會與他人不滿程度越高,大腦病變風險就越大,可能影響日常生活。

研究學者安那表示,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個性會影響健康,每個人都有不同特質,飲食、認知、社交、都會因為個性有所不同,可能因為憤世嫉俗無法融入社會,誘發相關病變,但社會地位、個人經濟、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日常生活方式,都被列入研究控制條件,沒有顯著性差異。

英國失智症學者西蒙認為,會引起失智症的任何可能原因,都非常重要,目前研究失智症的報告不多,因此每一項實驗都非常寶貴,希望能有後續更大型研究。

   

鄭醫師補充:

會憤世嫉俗,通常是本身的情緒不佳,情緒不佳,一開始不見得一定是大腦出問題,許多身體功能失衡的的人,會導致大腦衰弱不聽話,因此,常常有情緒障礙的人,最好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評估,先找出身體問題,針對身體問題來改善,像是營養、荷爾蒙,身體發炎、腸道健康、毒素以及身體功能失衡一旦改善,腦部退化的速度才能踩煞車。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看什麼都不順眼的人,壓力荷爾蒙經常會升高。2006年有一篇研究顯示壓力荷爾蒙偏高與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有關: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151169

此篇報導參考文獻:

Elisa Neuvonen, Minna Rusanen, Alina Solomon, Tiia Ngandu, Tiina Laatikainen, Hilkka Soininen, Miia Kivipelto, and Anna-Maija Tolppanen. Late-life cynical distrust,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nd mortality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Neurology, 2014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052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長者 說2種語言 益腦

 

平常需要用到雙語或說兩種以上語言對大腦很有好處。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成年人如果常需要用到兩種以上語言,年老的時候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會比較慢。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神經醫學會、兒童神經學會所出版的「神經醫學年鑑」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過去研究認為,年長者說雙語可幫助改善認知功能,延緩失智發生。不過科學家不太清楚到底是說雙語真能改善認知功能,還是說雙語的人本來認知功能就比較好,到了老年,認知功能自然比一般人更為優秀。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愛丁堡大學認知、老化與認知流行病學中心湯瑪斯‧巴克博士表示,這是首次研究檢視學習雙語是否會影響老年認知表現。

研究人員分析一九三六年英國洛錫安世代研究數據,以其中八百三十五名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是以英語為母語。這些人在一九四七年、大約十一歲的時候接受智力測驗。當他們七十多歲的時候,再接受一次智力測驗。研究當中,有兩百六十二人除了英語還會說至少一種語言。其中有一百九十五人是在十八歲以前或六十五歲以後才學習第二種語言。

研究人員發現,會說兩種以上語言的人認知能力通常比較好,智力、閱讀能力也較佳,無論是年輕的時候學第二種語言,還是年老的時後才學習第二語言,對促進老年認知功能都有很不錯的效果。

   

鄭醫師補充:

會雙語,腦部退化較慢,相關研究一直都有發表,這項研究追蹤時期很長,可信度不低。

因此,退休後若擔心腦部功能退化太快,不妨學一個第二外國語。

參考文獻: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6/w-stl052914.php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bc.com/news/health-2763499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房顫動用抗凝血藥不當可能失智

心房顫動患者用藥更要仔細。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心房顫動患者使用抗凝血藥物時,如果用藥劑量不當,很容易增加失智症風險。

心房顫動患者常使用華法林(Warfarin)等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美國鹽湖城山間醫學中心心臟研究所研究團隊以兩千六百名心房顫動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患者用藥劑量一旦過多或過低,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比較容易出現失智症。這項研究已發表於二O一四年心臟節律學會年會。

在美國,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出現心房顫動,在台灣,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一點五,患者人數大約十五萬到二十萬左右。心房顫動常見症狀包括心跳不規則、心悸等,心房顫動很容易造成血栓,進而增加中風、心臟衰竭等風險,也容易導致心臟相關併發症。

使用抗凝血藥物時,劑量非常重要。當藥物劑量過高,容易造成出血,但藥物劑量過低,則會增加血栓形成風險。研究人員表示,以華法林來說,如果藥物劑量一直過高、過低,長時間下來,就會對大腦造成傷害。主要原因在於藥物劑量不對時,可能導致重複出現小血栓或出血,就可能引起失智症狀。

 

鄭醫師補充:

心房顫動這是在心臟科領域並不少見的診斷,而為了預防血栓所使用的抗凝血劑,如果劑量使用不當,過高可能引發出血,過低則是小血栓仍舊會產生。因此,對於抗凝血藥物的劑量控制就成了至關緊要的關鍵。

老實說,在臨床上並不好拿捏,唯一的方式就是透過抽血做藥物濃度的監控。老實說,抗凝血藥劑使用潛藏失致罹患風險,請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http://intermountainhealthcare.org/hospitals/imed/about/news/releases/Pages/home.aspx?NewsID=17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洲研究-檢測血液銅含量 可能預測阿茲海默症

 

中國時報【楊明暐╱綜合報導】

義大利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檢測血液中的銅含量,能預知老人是否將罹患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血液中的銅含量高,得病的機率就會增加。

研究人員對141名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年長者進行驗血,檢測他們血液中流動的銅含量。MCI是老年人中慣見的一種健忘毛病。研究人員特別留意在血液中循環流動的游離銅多寡,而不是食物「載體蛋白」中所含的銅。

先前的一些研究顯示,高含量的游離銅與細胞受損有關聯,本次研究則顯示,血液中游離銅含量高的人,4年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達50%;含量低的人則MCI演變成阿茲海默症的機率不到20%。

羅馬法泰貝內弗拉泰里醫院研究人員絲奎蒂博士表示,這種簡單的檢測方法,可望發現那些具有進行性認知退化風險的人,他們也許可以採取行動,好比減少特定食物或飲水中的含銅量,降低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英國有82萬人患有失智症,其中大多為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的特點是腦內出現乙型澱粉樣蛋白的徵兆,一般認為,高含量的游離銅可能阻撓腦部將有毒蛋白排出。

絲奎蒂和同事先前的研究即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液中的銅含量,要比同年齡正常人的含量高。而血液中的銅含量,也可用來預測阿茲海默患者在記憶和認知的衰退程度。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游離銅含量,不是一般醫院檢驗室的測法,血液游離銅含量高,可能會阻止腦部有毒蛋白排出,大腦功能退化的功能醫學檢測,一般都只把焦點放在重金屬上,殊不知,特定微量元素過高,也可能是預測當事人是否罹患失智症的重要指標。銅含量檢出若是過高,可以透過敖合療法來幫助排出,協助改善。

參考原文報導:http://www.alzheimersresearchuk.org/news-detail/11026/Copper-in-blood-linked-to-early-signs-of-Alzheimers-diseas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年長者冷漠 可能腦萎縮

 

年長者的冷漠可能與腦萎縮相關。研究作者,美國老化研究所研究員洛諾·雷納表示,年長者異常的冷漠可視為失智的警訊之一。

洛諾·雷納指出,這不代表熱情、外向的人不會腦萎縮,或改變行為能降低腦萎縮,目前醫界無法證明腦萎縮導致冷漠、無感,只能說觀察到一定數量的腦萎縮年長者,態度、行為上相對較冷淡或冷漠。

研究人員觀察四千多名平均七十多歲冰島年長者,分析他們的腦部核磁共振影像,並詢問日常生活的態度、行為的取向。

例如「是否常待在家不出門」、「是否放棄了一些原本有興趣的事物」、「是否感到充滿活力」,得出一個分數來量化冷漠程度。

研究顯示,冷漠程度較高的人,腦容量較冷漠程度低的人略小。研究人員無法確認冷漠導致腦萎縮,還是腦萎縮導致冷漠。

研究人員提醒,腦容量本來就會隨著年紀略為縮小。但是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憂鬱症與腦小血管疾病也可能與腦萎縮的加速及進一步惡化相關。

此外,創傷或感染後腦血管神經細胞纖維病變、腦萎縮、硬化、空洞、水腫;腫瘤或腦壓過高或過低也可能導致腦部退化性問題。

高血壓、低血壓、中風、糖尿病或腫瘤等等諸多病症未,妥善處理或控制,皆可能造成腦組織缺氧或缺血及萎縮,不一定是單一疾病造成的現象。

 

 

 

 

 

鄭醫師補充:

年長者冷漠或者表情淡漠,不愛說話,一般人常誤以為是老年憂鬱,但其實往往不然,極可能是腦萎縮或者腦部退化的徵兆,這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腦萎縮仍是結果,導致腦萎縮的原因最好找出來並透過完整的功能醫學檢測與評估來根本處理,比較有機會減少大腦退化的速度。

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這本書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據說今年下半年畫應邀來台演講功能醫學的相關課程,確定時間屆時再跟大家分享。

參考文獻:

Structural MRI correlates of apathy symptoms in older persons without dementia: AGES-Reykjavik Study

  • Anne M. Grool,
  • Mirjam I. Geerlings,
  • Sigurdur Sigurdsson,
  • Gudny Eiriksdottir,
  • Palmi V. Jonsson,
  • Melissa E. Garcia,
  • Kristin Siggeirsdottir,
  • Tamara B. Harris,
  • Thordur Sigmundsson,
  • Vilmundur Gudnason,
  • and Lenore J. Launer

10.1212/WNL.0000000000000378;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16, 2014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4/04/16/WNL.0000000000000378.shor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食用富含OMEGA-3的食物能夠提升流向大腦血液,在心智運作過程中提高表現,這樣的發現可用來治療失智症。眾所周知,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這項研究證實可以縮短反映時間,同時在大腦執行完費腦力的工作後,也比較不會感到疲累。

 

研究人員提到這種效應對於年長人更形重要,食用富含OMEGA-3的飲食來源具有預防失智症的潛力。刊登於英國營養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調查食用含脂肪量高的魚對於大腦有何影響及功效。

 

研究結果發現:在心智運作期間服用OMEGA-3的營養補充品,會提升血流去活化大腦的特定區域。同時也發現腦血流有些微差異,但是反應時間縮短,心智運作之後也比較不容易感到疲累。

 

接下來研究人員要針對50-70歲年齡層的人做測試,看看他們服用OMEGA-3補充品之後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記憶力、心智表現以及腦血流變化。研究人員認為食用富含油脂的魚類或者是OMEGA-3營養補充品能夠預防認知退化和失智,增加腦血流可能是這些效果的原因,相關研究結果將能中高年齡層者的心智保健更好的建議。

 

期刊研究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ction/displayAbstract?fromPage=online&aid=8394629&fulltextType=RC&fileId=S000711451100404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綠茶更聰明?研究:助改善記憶

綠茶有益心血管健康,研究更發現對於改善記憶力也有幫助。

綠茶具有多重保健效果,包括防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已被證實是健康的日常茶飲之一,此外,近日國外最新研究甚至還發現,綠茶對於改善人體大腦的認知功能、工作記憶區也有很好的幫助。科學家表示,每天規律飲用綠茶,就能保持大腦運作機能,甚至有可能達到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增進大腦記憶運作表現

美國《今日醫藥》(MNT)新聞網站報導指出,綠茶的萃取物質還能刺激大腦頂葉(parietal)和額葉皮層(frontal cortex)的連結性。瑞士巴塞爾醫院大學的研究中,將受試者分為兩組進行盲測,一組飲用以乳清做為基底,並加入27.5克綠茶萃取物的飲料,一組則無綠茶萃取物。

飲用完之後,受試者必須接受一系列測試大腦工作記憶區運作的任務,進行的同時,使用MRI核磁共振測量大腦活動情形。研究結果發現,飲用帶有綠茶萃取物的該組人員,在大腦頂葉(parietal)和額葉皮層(frontal cortex)的連結性有所增加;顯示大腦在跟工作記憶有關的表現上會有所加分。工作記憶是指短期記憶的心理運作層面,例如像是語言理解、閱讀、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等,都與工作記憶有關。

改善失智症可能性 需待進一步研究

根據研究團隊發表的結果,由於綠茶對於大腦有這方面的改善效果,因此將可進一步研究綠茶在認知受損部分的修復功能,例如像是失智症的部分。且早在2005年南佛羅里達大學神經免疫學所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就曾指出,高劑量的綠茶成分「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明顯減少阿茲海默症老鼠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形成;腦部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變異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神經損害和記憶損失有關。

不過研究中還是有部分需要更進一步考量,例如,綠茶的攝取量與記憶力修復的表現,還未發現更明顯的關連。此外,研究人員指出受試者是喝含有綠茶萃取物的飲料,但如果光喝綠茶而要到達一樣的功效,可能會有咖啡因過量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綠茶可以幫助多巴胺的回收速度變慢,換句話說,增加多巴胺的傳導來改善專注力以及認知功能,同時,綠茶本身又是絕佳的抗氧化來源,因此對於減緩大腦功能退化有效果。

可以配合規律運動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André Schmidt, Felix Hammann, Bettina Wölnerhanssen, Anne Christin Meyer-Gerspach, Jürgen Drewe, Christoph Beglinger, Stefan Borgwardt. Green tea extract enhances parieto-frontal connectivity during working memory processing. Psychopharmacology, 2014; DOI: 10.1007/s00213-014-3526-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抽血預測失智症 準確率達9成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中時健康╱外電編譯)「爺爺,今天已經是你第3次吃晚餐了!」、「阿婆,我不是別人,我就是你的孫女呀!」這些都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家屬常有的經驗,最親愛的家人,卻把大家都給遺忘了。目前在醫界,失智症的發生原因仍不明確,治療上,則因其為不可逆的疾病,僅能透過藥物延緩部分症狀惡化的現象,因此,及早發現就顯得格外重要。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因,是腦中神經細胞間連結喪失,導致患者日漸失去記憶、語言,甚至行動能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字顯示,全世界目前約有3500萬人罹患失智症,預計在2050年之前,人數將增長至1億1500萬人之多。

根據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研究,目前已開發出一種血液測試的機制,能夠預測人們在未來3年內是否會出現第一次認知能力下降,也就是所謂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且有高達9成6的準確率。研究刊登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之上。

在這項研究中,團隊找來了525位70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並追蹤他們的身體狀況長達5年之久。5年後,這些原本身體都相當健康的老年人中,共有28位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或是已出現如認知障礙的早期症狀。研究團隊回顧並分析這些參與者的血液樣本,結果發現,檢測失智症的關鍵就在於血液中的脂肪。

研究的領導者,同時也是名神經學家的霍華德˙費德洛夫(Howard Federoff)表示,跟健康的成年人比起來,那些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的成年人,他們血液中共有10種特定脂質的水平偏低,因此,要預測失智症,未來可從血液檢測下手。

這項研究的發表,顯示了及早檢測對於這類神經變性疾病的對應方法是有價值的。霍華德˙費德洛夫進一步說,或許目前醫界在治療失智症上仍沒有重大的突破,但及早預測失智症,對於未來的財務規劃、健康照護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鄭醫師補充:

阿茲海默症,眾所周知的神經退化疾病,一旦發現,患者幾乎是不可逆的一路功能下滑,尤其是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等等)。目前的藥物無法逆轉失能,只能延緩退化。

在這篇研究出爐之前,一般阿茲海默症的檢查,除了都不是預測,而是檢測是否有營養缺乏或者內分泌失調引發的相關類似症狀,沒有辦法去做任何預測。

因此,如何早期預知是否罹患失智症的檢查,極具臨床醫療價值。在未出現明顯功能退化之前,積極透過飲食以及生活型態調整,預防以及延緩失智的發生。功能醫學也能透過相關檢測,找出當事人的體質缺陷與負擔,針對根源來做根本調整與改善。此外,基因檢測也是一項值得參考的檢查工具。

 

參考文獻:

Plasma phospholipids identify antecedent memory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Nature Medicine Year published:(2014)DOI:doi:10.1038/nm.3466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3466.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糖越高失智症風險也更高

中國時報【蔡鵑如】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報告同時指出即使高血糖者尚未達糖尿病標準罹病風險仍會提高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統計,全球每4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目前已有3500萬人罹患失智症。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除老化、遺傳和吸菸等習慣外,最新研究更發現,血糖越高,失智症的風險也更高。

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高血糖者即使尚未達糖尿病標準,罹患失智的風險也會提高。研究領導人、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克萊恩說,「這樣的結果,對醫界探究血糖與大腦之間的交互影響,也許會產生新的思維。」

研究人員針對逾2000名平均年齡76歲的銀髮族,進行將近7年的追蹤,大多數人在研究開始時都沒有糖尿病,僅少部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所有人均無失智症。這群受測者除了定期測血糖,每隔1年還要接受認知檢驗,如果成績低於正常值,還要接受其他測驗和評估。

研究結束時,約4分之1罹患各種類型的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氏症和血管性失智症。

為了估算受測者的血糖濃度,研究人員除了納入空腹和非空腹血糖,並把可能誘發失智症的其他因素,如心血管、吸菸和高血壓等納入。結果發現,血糖越高,失智症的風險越高;即使血糖被認為正常者(115 mg-dl),失智的機率還是比血糖濃度僅100 mg-dl者高了18%。

如果是糖尿病患,血糖和失智症的相關性更明顯,血糖高達190 mg-dl的糖尿病患,老年失智的風險,比血糖160 mg-dl的糖尿病者高了40%。

不過克萊恩強調,現在就認定高血糖會誘發失智症風險為時過早,必須進行更多、更全面的研究,才能肯定二者間的因果關係:「大家不必瘋狂運動或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因為這篇報告並未顯示,那些可降低血糖的生活方式,不代表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之前研究告訴我們,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大增,這篇研究則更進一步指出,即使未達糖尿病標準,血糖值的高低仍然可以看出失智症的風險仍有高低之別。因此,維持血糖在100mg/dl以下,對於失智症的預防是一個可以著力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Glucose Levels and Risk of Dementia

Paul K. Crane, M.D., M.P.H., Rod Walker, M.S., Rebecca A. Hubbard, Ph.D., Ge Li, M.D., Ph.D., David M. Nathan, M.D., Hui Zheng, Ph.D., Sebastien Haneuse, Ph.D., Suzanne Craft, Ph.D., Thomas J. Montine, M.D., Ph.D., Steven E. Kahn, M.B., Ch.B., Wayne McCormick, M.D., M.P.H., Susan M. McCurry, Ph.D., James D. Bowen, M.D., and Eric B. Larson, M.D., M.P.H.

N Engl J Med 2013;  369:540-548August 8, 2013DOI:  10.1056/NEJMoa1215740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21574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他命E 可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中國時報【簡恒宇】

 

據《美國醫學會期刊》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每日服用高劑量的維他命E,能夠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程度。

 

該研究有613位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參與,劃為四組,分別服用2000國際單位(IU)的維他命E、服用抗失智藥物memantine、維他 命E和memantine混合服用及服用安慰劑,並進行2年觀察,記錄各組患者打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如穿衣和洗澡。結果顯示,服用維他命E的患者,與服用 安慰劑的相比,認知功能的退化程度延緩,一年減緩幅度達19%。

 

美國明尼亞波利斯退伍軍人保健中心的狄斯肯博士領導這項研究,他表示:「研究發現,對於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維他命E能夠延緩其認知功能的退化程度,並且減輕看護的負擔。」

 

鄭醫師補充:

維他命E是抗氧化物質,失智症延緩需要抗氧化物質,維他命E本身是身體主要的抗氧化物質之一,這項研究結果提到的維他命E建議使用劑量值得參考。

Dysken MW, Sano M, Asthana S, et al. Effect of Vitamin E and Memantine on Functional Decline in Alzheimer Disease: The TEAM-AD VA Cooperative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14;311(1):33-44. doi:10.1001/jama.2013.28283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燒烤、油炸肉類 易失智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在烤箱或以燒烤、油炸等方式烹調肉類,產生的化學反應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糖化終產物(AGES)與第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所關聯。

餵食高AGES飲食的老鼠,腦部逐漸累積有害蛋白質,對認知功能造成傷害。

專家表示,研究結果「具說服力」,但「尚不明確」。

蛋白質或脂肪和糖類產生作用時會形成AGES,可能自然產生或在烹煮過程中產生。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ISMMS)研究人員試驗了AGES對老鼠與人類帶來的影響。

動物實驗顯示,高AGES飲食會影響腦部化學物質。研究結果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

實驗鼠攝取高AGES後,在體力與思考任務上表現較差。

針對超過60人所進行的短期研究也顯示,血液中含高濃度AGES與認知衰退有關連。

研究總結:「我們認為年紀相關失智症可能和高AGES有因果關係。」

 

鄭醫師補充:

高AGES(糖化終產物)本身會抑制SIRT1,SIRT1被激發能增強突觸強度和記憶形成。目前已有研究證實抑制SIRT1與代謝症候群和失智症的形成有相關。

因此,透過飲食型態的調整與控制,減少AGES飲食的攝取(包含燒烤以及油炸肉類),對於預防失智以及代謝症候群有直接幫助。

參考文獻:

1.NatureVolume:466,Pages:1105–1109Date published:(26 August 2010)DOI:doi:10.1038/nature09271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6/n7310/full/nature09271.html

2.

  • Weijing Cai,
  • Jaime Uribarri,
  • Li Zhu,
  • Xue Chen,
  • Shobha Swamy,
  • Zhengshan Zhao,
  • Fabrizio Grosjean,
  • Calogera Simonaro,
  • George A. Kuchel,
  • Michal Schnaider-Beeri,
  • Mark Woodward,
  • Gary E. Striker,
  • and Helen Vlassara

Oral glycotoxins are a modifiable cause of dementia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ce and humans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February 24, 2014, doi:10.1073/pnas.1316013111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02/19/1316013111

除了限制燒烤油炸肉類減少身體負擔外,在積極面上,我們可以考慮透過補充抗氧化物質來改善,白藜蘆醇這種從紅酒萃取出來的抗氧化物質,已有諸多實驗證實能幫助啟動SIRT1,幫助身體預防代謝症候群對身體造成的衝擊以及衍生相關的疾病,提醒大家如果想從紅酒來攝取,劑量是遠遠不足的,根據實驗數據的換算,一天要喝1500瓶紅酒的量才可能達到。建議大家不妨透過相關營養補充品來調整比較直接。參考文獻:

  1. Alcaín FJ, Villalba JM (April 2009). "Sirtuin activators". Expert Opin Ther Pat 19 (4): 403–14. doi:10.1517/13543770902762893. PMID 19441923. 
  2. Kaeberlein M, McDonagh T, Heltweg B, Hixon J, Westman EA, Caldwell SD, Napper A, Curtis R, DiStefano PS, Fields S, Bedalov A, Kennedy BK (April 2005). "Substrate-specific activation of sirtuins by resveratrol". J. Biol. Chem. 280 (17): 17038–45. doi:10.1074/jbc.M500655200. PMID 15684413. 
  3. Beher D, Wu J, Cumine S, Kim KW, Lu SC, Atangan L, Wang M (December 2009). "Resveratrol is not a direct activator of SIRT1 enzyme activity". Chem Biol Drug Des 74 (6): 619–24. doi:10.1111/j.1747-0285.2009.00901.x. PMID 19843076. 
  4. Sun C, Zhang F, Ge X, Yan T, Chen X, Shi X, Zhai Q (October 2007). "SIRT1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under insulin-resistant conditions by repressing PTP1B". Cell Metab. 6 (4): 307–19. doi:10.1016/j.cmet.2007.08.014. PMID 1790855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天2杯熱巧克力 預防阿茲海默症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馬婉娟/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8月11日 下午5:25

香甜熱巧克力是許多人的最愛,但你有聽過熱巧克力能預防阿茲海默症嗎?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顯示1天喝2杯熱巧克力,有助於活化老人家腦部血管,維持記憶力,預防阿茲海默症。

 

 

 

這項發表在「神經病學期刊」(Neurology journal)的研究指出,巧克力中的抗氧化劑黃烷醇(flavanol)可改善大腦與血管功能,哈佛醫學院研究主持人(Farzaneh Sorond)索隆德表示,血流量與大腦運作有一定關聯,團隊試圖找出關聯,並了解其對記憶力的影響。

 

在實驗中,共有60位73歲以上的受試者,這些受試者每天喝2杯熱巧克力,且沒有食用其它巧克力製品,結果發現,一開始有大腦血流降低現象的人,實驗結束後,腦部的血液循環改善了8.3%。

 

 

 

但索隆德指出,參與實驗的人飲食都受到嚴格規範,才能抵銷熱巧克力中過多的脂肪和糖份,且雖然可可亞對防止記憶衰退有幫助,實驗中仍有許多待確認的細節,平日還是不要吃太多巧克力製品,要維持大腦健康,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便是運動。

 

 

  

鄭醫師補充:

 

巧克力中的抗氧化劑黃烷醇(flavanol)除了可改善大腦與血管功能外,也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凡是能改善血流循環、有抗氧化能力的物質,都有機會預防或者改善失智症。

 

建議想補充熱巧克力,最好避開糖分高的產品,以免得不償失。

 

參考文獻:

 

Neurovascular coupling, cerebral white matter integrity, and response to cocoa in older people

 

  • Farzaneh A. Sorond,
  • Shelley Hurwitz,
  • David H. Salat,
  • Douglas N. Greve,
  • and Naomi D.L. Fisher

10.1212/WNL.0b013e3182a351aa;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ugust 7, 2013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3/08/07/WNL.0b013e3182a351aa.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