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3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血癌 免疫療法奏效

 

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利用患者自體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的新治療,能成功遏制88%成人的急性白血病。

號稱「活藥物」癌症免疫療法目前蓬勃發展,獲「科學」(Science)期刊譽為2013年最重大突破。

這項最新試驗的對象為16名成人B細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患者,研究人員擷取患者體內一些T細胞,用1種基因改造,讓T細胞能辨認癌細胞中的CD19蛋白質,並發動攻擊。

成果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美國每年約1400人死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儘管這是許多可治療的癌症之一,患者往往對化學治療具抗藥性,最後又再復發。

在這項研究中,16名患者的T細胞經基因工程改造後,有14人達到完全緩解。這些中間年齡為50歲的患者,參加實驗前白血病都再度復發或是化療無效,瀕臨死亡。

研究主筆、紐約史隆凱特靈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細胞療法部門主任布倫詹(Renier Brentjens)表示,14人中最長的緩解期約2年,且這名患者的狀況愈來愈好。

若未經免疫療法,預估僅約30%復發病患對救援性化療有反應。救援性化療指的是當第一線治療失敗後,進行的第二線治療。

布倫詹說:「基本上,我們做的就是在實驗室用基因療法重新教育T細胞,讓它們能識別腫瘤細胞並發動攻擊。」

 

鄭醫師補充:

這類療法就像是替我們的免疫細胞加裝鹽症標靶追蹤系統,既不破壞正常細胞,又能針對癌細胞直接攻擊以及消滅,絕對比目前被是為正規療法的化療或者放射治療更安全、有效率且無副作用。期待這類療法能早日普及,拯救於水火的癌症患者早日從癌症中康復。

參考文獻:

R. J. Brentjens, M. L. Davila, I. Riviere, J. Park, X. Wang, L. G. Cowell, S. Bartido, J. Stefanski, C. Taylor, M. Olszewska, O. Borquez-Ojeda, J. Qu, T. Wasielewska, Q. He, Y. Bernal, I. V. Rijo, C. Hedvat, R. Kobos, K. Curran, P. Steinherz, J. Jurcic, T. Rosenblat, P. Maslak, M. Frattini, M. Sadelain, CD19-Targeted T Cells Rapidly Induce Molecular Remissions in Adults with Chemotherapy-Refractor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Sci. Transl. Med. 5, 177ra38 (2013).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5/177/177ra3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天然的保健食材 吃甘藍菜好處報你知

彰化基督教醫院廖珮吟營養師表示,甘藍菜屬十字花科蕓薹植物,原產於歐洲,於荷蘭統治台灣時期所引進,據說日本人因稱許其營養價值猶如高麗人蔘,因此又俗稱「高麗菜」。《本草拾遺》就提到甘藍菜可「補骨髓,利五臟六腑,利關節,通經絡中結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去心下結氣。」,可見自古以來,甘藍菜的營養價值就為人稱頌。

事實上,甘藍菜所含的植化素可作為重要的抗氧化劑和抗炎相關慢性疾病的預防,包含癌症和冠狀動脈疾病;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包含蘿蔔硫素(surforaphane)、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吲哚及它的衍生物(indole)。研究指出,蘿蔔硫素可能增強體內酵素系統的解毒能力、中和毒素對DNA產生的傷害;異硫氰酸鹽可幫助預防癌細胞轉移;而引朵(二吲哚甲烷- 3,3′-diindolylmethane)則和乳癌、前列腺癌、白血病的預防有關。且甘藍菜富含Vitamin U〈甲硫丁氨酸〉,可幫助消化性潰瘍的癒合。

不僅如此,近期有研究發現,甘藍菜嫩芽可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阻抗;另外,一顆600公克的甘藍菜約含7.8克的纖維質,遠遠高於臨床建議的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10克/1000大卡〉。而足夠的纖維攝取可以延緩飯後血糖上升、促進血脂肪的代謝。

此外,甘藍菜還可維持骨骼密度!而維持骨骼密度除了需要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之外,還需要多種營養素來維持骨骼的新陳代謝,其中之一就是維生素K。廖珮吟營養師進一步指出,維生素K是協助酵素合成與鈣結合蛋白的輔因子,與執行骨骼鈣化(維持骨骼密度)有關。每100克的甘藍菜富含約100-200微克的維生素K,攝取100克即可達到一天的足夠攝取量(男:120微克/女:90微克),避免維生素K缺乏。

既然甘藍菜這麼有營養,那選購及保鮮上該注意哪些呢?廖珮吟營養師說,由於甘藍菜盛產於秋、冬季,建議選擇葉脈細且完整、未經切割的,避免營養素流失;而顏色翠綠代表新鮮,若葉緣出現微黃則表示可能已切割放置許久。另外,選購時也可拍打甘藍菜,聲音越響亮代表越扎實!倘若無法一次食用完畢,則建議使用保鮮膜或塑膠袋封存放進冷藏櫃保鮮。

 

 

鄭醫師補充:

甘藍菜不只抗癌,還能幫助女性荷爾蒙正常代謝,減少女性荷爾蒙過度刺激產生的健康負擔以及風險,在營養醫學上我們稱之為雌激素占優勢的狀況。抗癌部分可以參考相關原文文獻:

  1. Fan, S.; Meng, Q.; Auborn, K.; Carter, T.; Rosen, E. M. (2006). "BRCA1 and BRCA2 as molecular targets for phytochemicals indole-3-carbinol and genistein i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cell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94 (3): 407–426. doi:10.1038/sj.bjc.6602935. PMC 2361140. PMID 16434996. Lay summaryBBC News (February 7, 2006). 
  2.  Wu, Y.; Feng, X.; Jin, Y.; Wu, Z.; Hankey, W.; Paisie, C.; Li, L.; Liu, F.; Barsky, S. H.; Zhang, W.; Ganju, R.; Zou, X. (2010). "A novel mechanism of indole-3-carbinol effects on breast carcinogenesis involves induction of Cdc25A degradation".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3 (7): 818–828. doi:10.1158/1940-6207.CAPR-09-0213. PMID 20587702. Lay summaryScience Daily (June 30, 2010). 
  3.  "Research Says Boiling Broccoli Ruins Its Anti Cancer Properties.". Warwick Medical School, University of Warwick. May 15, 2007. Retrieved 2012-08-1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葡萄籽輔助大腸癌治療

澳洲最新研究發現,葡萄籽似乎可以幫助提升大腸癌化學治療成效,並減少化療副作用,未來葡萄籽或許可以用來輔助大腸癌治療。

澳洲阿德雷得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ONE)發表研究指出,如果可以結合化療、葡萄籽萃取物,或可提升大腸癌治療效果,加入葡萄籽萃取物不但可以減輕化療藥物對腸道的破壞,還能提升化療藥物效果,可說是一舉兩得。

研究首席作者農業、食品與酒類產品學院研究員艾咪‧謝博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葡萄籽中的抗丹寧(葡萄籽多酚)為抗氧化劑,具有抗發炎效果,不少研究還發現,這種成份可對抗癌症。而這是首次研究發現葡萄籽可能可以增加化療藥物效果百分之二十六,讓化療藥物更能有效殲滅大腸癌癌細胞。

研究人員指出,化學治療常會傷害小腸組織,造成小腸發炎,從實驗室研究發現,如果口服服用葡萄籽萃取物,可明顯減少化療副作用傷害,小腸發炎現象會比較輕微,發炎現象減緩約百分之五十五,其他正常組織則不受影響。不像化療藥物,葡萄籽只會針對癌細胞作用,周邊健康細胞不會受到波及。

謝博士表示,研究時,原本擔心葡萄籽可能會降低化療藥物成效,沒想到正好相反,葡萄籽似乎能提升化療效果抗癌效果。研究計畫主持人高登‧霍爾斯教授指出,葡萄籽除了可幫助抗癌,其抗發炎效果說不定還能用來治療其他腸道疾病,未來還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有其他新發現。

   

鄭醫師補充:

大抵來說,具抗氧化抗發炎以及去除自由基的天然物質,對於幫助癌症輔療都是有幫助的,例如葡萄籽或者松樹皮萃取物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些都含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物質。

參考文獻:

Ker Yeaw Cheah, Gordon Stanley Howarth, Susan Elaine Putnam Bastian. Grape Seed Extract Dose-Responsively Decreases Disease Severity in a Rat Model of Mucositis; Concomitantly Enhancing Chemo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in Colon Cancer Cells. PLoS ONE, 2014; 9 (1): e85184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51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吸菸 提高乳癌60%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吸菸有害健康的證據再添一例。美國西雅圖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針對年輕女性研究發現,女性吸菸者罹患乳癌風險最高會提高60%。研究者認為最主要原因是來自於香菸裡的成分,會導致形成乳癌,根據統計,去年美國也有2千件新增男性罹患乳癌案例。

研究者觀察778位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女性,以及182位被診斷罹患侵略性較高的「三陰性乳癌」(Triple negative)以及938位未罹患乳癌的女性。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是指當乳癌細胞具有大量的雌激素受體,會對賀爾蒙療法較易產生反應,但較罕見的三陰性乳癌,則因細胞對雌激素、黃體素或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3種受體皆無陽性反應,被視為侵略性較高的乳癌。

研究中所有乳癌病患年紀介於20歲至44歲,並向研究者提供抽菸歷史,結果發現抽菸數量超過100支以上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提高30%,菸齡如果已超過15年以上,相較菸齡較短的女性,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風險提高50%;一天一包以上且菸齡長達10年之久的女性,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則提高到6成。

至於其原因,研究者克里斯多福認為是香菸裡的物質作用類似雌激素,會促進形成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他說,「我認為越來越多證據已顯示,乳癌的確與抽菸有關。」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平均每8位美國女性就有1位會罹患乳癌,但年輕女性風險較低,去年估計超過23萬名美國女性罹患乳癌;男性也未能獲免,因為根據統計,去年美國新增了2240件男性罹患侵略性乳癌案例,男性一生中罹患乳癌風險,則為千分之1。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Cancer》期刊。

鄭醫師補充:

根據上述的研究報導:香菸內含物,類似環境荷爾蒙,進入體內如同雌激素分泌過量,增加乳癌風險。年輕女性一天吸菸量超過一包,十年後,乳癌風險提高六成!有乳癌家族病史或者過去曾被檢查出有乳房纖維囊腫、子宮肌瘤、甚至是卵巢方面的腺瘤或者癌症患者,最好敬菸遠之!

參考文獻:

Active Smoking and the Risk of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an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mong Women Ages 20 to 44 Years, DOI: 10.1002/cncr.28402, Masaaki Kawai, MD, PhD; Kathleen E. Malone, PhD; Mei-Tzu C. Tang, PhD; and Christopher I. Li, MD, PhD, published in Cancer, 10 February 2014. 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高劑量維生素C 助化療滅卵巢癌細胞

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團隊進行研究發現,若在靜脈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或可幫助化療藥物殲滅更多癌細胞,進而提升化學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先將維生素C直接注入人類、老鼠卵巢癌細胞,結果發現,這樣做可幫助殺死癌細胞,而正常細胞則不會受到傷害。

研究作者珍妮‧德里絲寇表示,透過細胞組織、動物實驗發現,如果以靜脈注射方式注入維生素C,就能提升化療藥物抗癌效果。研究人員再以一些卵巢癌患者進行實驗,同時注射維生素C、化療藥物,結果顯示,化療藥物副作用反應大幅降低。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

德里絲寇解釋,在注射維生素C患者身上,並沒有發現任何不良反應,且這些人的化療副作用也減輕不少。

過去有些研究認為,維生素C無法幫助治療癌症,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研究中的維生素C都以口服為主,維生素C進入腸道就已經被吸收殆盡,多餘維生素C會經腎臟排泄,因此血液中的維生素C濃度根本無法累積,自然無法達到效果。這次研究是以靜脈注射方式注入維生素C,效果就明顯不同。研究人員分析,當血液中的維生素C濃度增加,這些維生素C就會進入癌細胞,其作用有點類似白血球細胞。

研究也發現,人類卵巢癌細胞若接觸維生素C,癌細胞DNA就會受到損壞,癌細胞便逐漸死亡,但正常細胞則不受影響。

  

鄭醫師補充:

這則報導對癌症罹患者來說,真是莫大的福音,建議大家不妨跟自己信賴的專業醫師討論,應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注射來增加癌症治療的效果,減少化療的副作用,增加存活率。

參考文獻:

Y. Ma, J. Chapman, M. Levine, K. Polireddy, J. Drisko, Q. Chen, High-Dose Parenteral Ascorbate Enhanced Chemosensitivity of Ovarian Cancer and Reduced Toxicity of Chemotherapy. Sci. Transl. Med. 6, 222ra18 (2014).

Sci Transl Med 5 February 2014:
Vol. 6, Issue 222, p. 222ra18
Sci. Transl. Med.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7154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6/222/222ra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芹菜素能殺癌!地中海飲食吃得到

癌症一直高居全國十大死因排行榜之首,癌症的成因大部分是飲食習慣和作息不正常所引起的。爲了預防癌症的發生,很多人開始改變飲食習慣。根據Natural news報導,美國有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地中海飲食可以預防癌症,因爲地中海飲食富含「芹菜素」,可以啟動「殺癌機制」,防止癌細胞繼續蔓延。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 (University of Ohio) 研究小組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的報告顯示,地中海飲食中富含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研究人員在這次的研究中確認芹菜素能與體內約160種蛋白質結合,並協助特定蛋白質糾正異常情況,讓癌細胞「重返正途」。

在地中海飲食裡,可以找到一種化合物「芹菜素」,其實,香菜、芹菜、洋甘菊等多種綠色蔬菜,也都是「芹菜素」常見的來源。「芹菜素」具有抗腫瘤功能,能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生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且抑制腫瘤血管形成、侵襲和轉移,減少近四分之一的罹癌機率,因此,「芹菜素」被認爲具有抗癌的潛在價值。

研究作者安德烈•多塞夫教授 (Dr. Andrea Doseff) 總結指出,芹菜素能夠啟動「殺癌機制」,防止癌細胞繼續蔓延。營養專家建議每天應攝取 5 至 9 份的蔬菜以減少各種慢性病的風險,多吃含有芹菜素的食物更可以縮短癌細胞的壽命,大大降低癌症的威脅。

 

鄭醫師補充:

談到抗癌或者預防癌症,如何是好?參考上述研究報導提醒我們:飲食的內容,儘量採用地中海飲食的大方向絕對沒錯。

參考文獻:

  • Daniel Arango,
  • Kengo Morohashi,
  • Alper Yilmaz,
  • Kouji Kuramochi,
  • Arti Parihar,
  • Bledi Brahimaj,
  • Erich Grotewold,
  • and Andrea I. Doseff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action of a dietary flavonoid revealed by the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apigenin human targets PNAS 2013 110 (24) E2153-E2162;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y 22, 2013, doi:10.1073/pnas.1303726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110/24/E2153.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壽秘訣大不同 男多睡女多吃B6

現代醫學進步快速,許多人寄望科技能將人類的壽命延長,並能健康快樂的活著;澳洲一項相關研究卻發現,長壽的天然秘訣非常簡單,而且男女有差異,分別有不同的秘訣,男人想長壽就要有充足睡眠,女人則要多吃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

睡眠不足增慢性病發生率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澳洲墨爾本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根據台灣在1999至2000年間,針對1865名長者進行有關營養與健康的調查,研究人類睡眠品質與飲食型態對於壽命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性別,缺乏睡眠的人,平均在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臟動脈相關病變的發生率與致死率都相對來得較高。不過,男性因為睡眠品質而影響到壽命的關係較大,女性雖然也會有影響,但在飲食上的影響較大。

此外,美國全國健康營養研究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報告中也曾提出,每日睡眠時間應介於6~8小時之間,有助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睡得少於6小時,則造成中風或心臟病發的機會增加2倍,心衰竭的風險高出1.6 倍。

 

多樣化飲食更長壽

除了睡眠此項因素以外,研究專家也發現,擁有「多樣化飲食」也是影響長期健康與壽命的重要關鍵。特別是在女性族群身上,就算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如果在飲食上不規律、攝取不均衡,也會影響到壽命長短。

研究樣本上發現,女性睡不好的比例比男性高出兩倍,且同時也有在蔬菜、維生素B6營養上明顯攝取不足的現象,成為影響健康與壽命的因素之一。平均調查結果看來,比起睡眠,飲食不均衡對女性的壽命影響更大;富含維生素B6的蔬菜包括肉類、香蕉、堅果、大蒜和開心果等。

研究人員推斷,由於睡眠品質不好,會間接影響到身體的消化能力和食慾胃口,且因為未能消除身體的疲累,人在運動上的意願也大幅減少,這些都是造成健康逐步下滑的因素之一。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台灣長者的健康狀況分析,值得我們好好參考。

不管男性或女性,都和6有關。男性睡眠低於六小時,女性體內維生素B6不足,都是健康風險的不利因素。

參考文獻:

Sleep Quality in the Survival of Elderly Taiwanese: Roles for Dietary Diversity and Pyridoxine in Men and Women Yi-Chen Huang, Mark L. Wahlqvist, Meei-Shyuan Le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Vol. 32, Iss. 6, 2013

DOI:10.1080/07315724.2013.848158

pages 417-427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7315724.2013.848158#preview

睡眠不足,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實例可以參考:

http://tw.news.yahoo.com/上月接生78人-醫師累出心臟病-193800991.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抑制乳癌 跑步較有效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研究曾指出,乳癌病患如果達到每周2.5小時運動量標準,降低乳癌死亡率可達25%,但根據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若以跑步當作運動的女性,降低風險更可達到40%,相較走路儘為5%。除此之外,科學家也發現褪黑激素與夠透過控制基因,可以抑制癌細胞形成與擴散,未來將進一步進行臨床實驗造福更多乳癌病患。

美國能源部旗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研究者觀察986位乳癌病患,其中714位經常以走路當運動,跑步組有272位,在9年研究期間共有46位女性死亡,研究者以計算運動強度的單位「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進行分析後發現,每天每小時運動當量增加每增加一單位,約等於減少致死率24%,但若將兩種運動分開觀察,跑步運動降低死亡率更高。

因為在跑步組乳癌致死率降低了4成,走路組則僅5%。一個代謝當量定義為每小時一公斤體重消耗一千卡熱量,走路約3.3個代謝當量,跑步約7個代謝當量。過去許多研究也指出,跑步比走路更能達到減重效果。

對此,研究者威廉斯表示,民眾不能將結果詮釋為放棄以走路作為運動,他補充說,「假如我罹患乳癌,我會選擇以跑步或其他較為激烈的運動取代走路,因為其效益很明顯且明顯。」除了運動能有效提升抵抗乳癌能力外,根據一份刊登在《 PLOS ONE》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褪黑激素」也具有對抗乳癌腫瘤形成效果。

美國底特律亨利福特醫院研究者珊卡發現,透過21天動物實驗,被注射褪黑激素藥物的老鼠,體內乳癌腫瘤的發展受到抑制,腫瘤細胞也停止生成,乳癌細胞內的新血管形成也受到干擾,換言之,造成癌症擴散的「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條件較不容易形成。未來研究者將更深入研究褪黑激素減緩血管生成的效果,發展出更有效對付乳癌的方法。

除此之外,英國卡地夫大學研究者也發現,一種稱為Bcl3 的基因在乳癌移轉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該大學歐洲癌症幹細胞研究中心克拉森教授則發現能抑制該基因運作的方法,他透過實驗證實經過抑制該基因運作後,可以成功阻止癌症移轉達8成以上,未來將研發新藥並準備進行臨床實驗。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期刊。

 

 

鄭醫師補充:

40%和5%,代表跑步和走路對於乳癌死亡率降低不同的比例。建議乳癌患者在治療穩定期時,經過規律的跑步來幫助減重,有效降低乳癌的復發率以及死亡率。

參考文獻:

Paul T. Williams. Significantly greater reduction in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from post-diagnosis running than wal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4; DOI: 10.1002/ijc.2874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褪黑激素濃度高 遠離攝護腺癌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可能與攝護腺癌發生風險有關。研究顯示,體內褪黑激素濃度較高的男性較不容易罹患攝護腺癌。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博士生莎拉‧馬克特表示,這次研究以九百二十八名冰島男性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褪黑激素濃度較高的男性得攝護腺癌風險似乎比較低,其罹癌風險比褪黑激素濃度低的男性減少約百分之七十五,尤其是惡性攝護腺癌發生風險更會減少。

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學術研究發表會。

馬克特解釋,一般相信,褪黑激素與生理周期息息相關,褪黑激素是松果體所分泌,多半是在晚上才會分泌。

過去有些研究認為,褪黑激素濃度偏低、睡眠受到干擾時,較容易產生各種疾病,且也可能增加罹癌風險。也有動物實驗發現,褪黑激素對攝護腺腫瘤有抑制作用。

研究人員分析二OO二年到二OO九年研究數據,在研究當中,研究團隊分析參與研究者尿液中的褪黑激素濃度,這些男性也要回答一些睡眠相關問題。接著,研究人員比對其罹癌、死亡紀錄。

研究當中,每七名男性就有一名男性有入眠障礙,每五名男性就有一名男性無法好好睡覺,每三名男性就有一名男性需要服用藥物幫助睡眠。而有睡眠障礙的男性褪黑激素指標往往特別低落。結果其中有一百一十一名男性後來被診斷罹患攝護腺癌,其中有二十四人腫瘤惡性度較高。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還不能斷定服用褪黑激素是否能幫助預防攝護腺癌,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有進一步結論。

 

 

鄭醫師補充:

褪黑激素是主管身體睡眠的主要內分泌物質,白天眼睛受光刺激而抑制分泌,晚上光刺激減弱後,濃度慢慢增加。睡眠的中途達到分泌的最高點。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黃金時期,每天良好充足的睡眠,讓身體得以修復,各種疾病的風險自然降低,當然也包含癌症。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aacr.org/home/public--media/aacr-in-the-news.aspx?d=3260

臨床上應用比較多的部分,大多運於改善睡眠以及情緒障礙,輪班工作或者長途飛行的生理時鐘混亂引發的睡眠問題(尤其是年長者),胃食道逆流、癌症、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是性功能障礙,褪黑激素可以提供直接的改善:

  1. Kandil TS, Mousa AA, El-Gendy AA, Abbas AM (January 2010).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melatonin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BMC Gastroenterol 10: 7. doi:10.1186/1471-230X-10-7. PMC 2821302. PMID 20082715. 
  2.  "Melatonin (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 Evidence". Drugs and Supplements. MayoClinic.com. 2012-09-01.

根據已經發表的研究,褪黑激素本身就是強效抗氧化物質,且能輕易地通過血腦屏障,直達大腦內運作:

  1. Pohanka M (2011).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implication and counteracting of melatonin".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dicine 9 (4): 185–196. doi:10.2478/v10136-011-0003-6. 
  2. Reiter RJ, Manchester LC, Tan DX (September 2010). "Neurotoxins: free radical mechanisms and melatonin protection". Curr Neuropharmacol 8 (3): 194–210. doi:10.2174/157015910792246236. PMC 3001213. PMID 21358970. 

自閉症患者若有睡眠障礙,褪黑激素濃度通常是不高,透過補充褪黑激素可以改善睡眠以及改善症狀:

  1. Virginia Hughes (November 13, 2011). "Genetic studies probe sleep hormones role in autism". Simons Foundation. Retrieved January 26, 2013. 
  2.  Melke J, Goubran Botros H, Chaste P, Betancur C, Nygren G, Anckarsäter H, Rastam M, Ståhlberg O, Gillberg IC, Delorme R, Chabane N, Mouren-Simeoni MC, Fauchereau F, Durand CM, Chevalier F, Drouot X, Collet C, Launay JM, Leboyer M, Gillberg C, Bourgeron T (January 2008). "Abnormal melatonin synthesi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ol. Psychiatry 13 (1): 90–8. doi:10.1038/sj.mp.4002016. PMC 2199264. PMID 17505466.      

頭痛以及偏頭痛的預防也有臨床證實有效:

  1. Dodick DW, Capobianco DJ (February 2001).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luster headache". Curr Pain Headache Rep 5 (1): 83–91. doi:10.1007/s11916-001-0015-0. PMID 11252143. 
  2.  Gagnier JJ (August 2001).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melatonin in migraines and other headache types". Altern Med Rev 6 (4): 383–9. PMID 11578254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褪黑激素能有效改善耳鳴症狀:

Hurtuk A, Dome C, Holloman CH, Wolfe K, Welling DB, Dodson EE, Jacob A (July 2011). "Melatonin: can it stop the ringing?".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20 (7): 433–40. PMID 21859051. 

Pirodda A, Raimondi MC, Ferri GG (August 2010). "Exploring the reasons why melatonin can improve tinnitus". Med. Hypotheses 75 (2): 190–1. doi:10.1016/j.mehy.2010.02.018. PMID 20207491. 

很難想像膽結石預防以及膽囊保健效果,褪黑激素也能提供:

  1. Koppisetti S, Jenigiri B, Terron MP, Tengattini S, Tamura H, Flores LJ, Tan DX, Reiter RJ (October 2008).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the hypomotility of the gall bladder as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llstones with melatonin: a review". Dig. Dis. Sci. 53 (10): 2592–603. doi:10.1007/s10620-007-0195-5. PMID 18338264. 
  2.  Tan D, Manchester LC, Reiter RJ, Qi W, Hanes MA, Farley NJ (October 1999). "High physiological levels of melatonin in the bile of mammals". Life Sci. 65 (23): 2523–9. doi:10.1016/S0024-3205(99)00519-6. PMID 10622237. 

有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服用藥物產生的失眠,也可以透過褪黑激素來改善:

Tjon Pian Gi CV, Broeren JP, Starreveld JS, Versteegh FG (July 2003). "Melatonin for treatment of sleeping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preliminary open label study". Eur. J. Pediatr. 162 (7–8): 554–5. doi:10.1007/s00431-003-1207-x. PMID 12783318.  

大腸激躁症也有一篇研究證實可以緩解部分症狀:

  1. Basu PP, Pacana T, Shah N, Hampole H, Krishnaswamy N, Rayapudi K (2010). "Role of melatonin in colonic motilit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Constipation MIMI-C-a double blinde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 clinical trial".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22: 23–90. doi:10.1111/j.1365-2982.2010.01549.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烤肉、空污存在新種致突變原 高出已知致癌物400倍

摘譯自2014年1月6日ENS美國,奧勒岡,科瓦利斯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研究人員在一項模擬車輛發動或燒烤肉類排放氣體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了致突變性極強的新化合物,是其致癌性母體化合物的數百倍。

 

科學家從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和烤肉中發現新的致突變物質,目前並不清楚這些化合物存在的劑量,也還沒有建立安全暴露標準。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化合物過去並不為人所知,不過透過都市的空氣污染和飲食接觸,它們對人體的影響亟需關切。

新發現的「致突變原」(mutagen)是能改變有機體遺傳物質的化學物質,使突變的機率比自然變異高出許多。而突變又常導致癌症,因此這種突變原也算是一種致癌物質。

這項研究的母體化合物是多環芳烴,縮寫是PAHs。PAHs是空氣懸浮粒子上發現的污染物質之一,危險性特別高。其他各種形式的燃燒也都會自然產生PAHs,包括木柴爐灶、汽車發動機、香菸和燃煤電廠。目前已知有許多PAHs是致癌物,例如苯芘。

當PAHs和氮產生化學反應,就會變成硝化的NPAHs,此時麻煩就更大了。科學家警告,新發現的化合物正是一種NPAHs。研究發現,有一個氮基的NPAHs,其直接致突變性比母體化合物還高6至432倍;有兩個氮基的NPAHs,直接致畸性可比母體化合物還高272至467倍。

這些發現是延伸自科學家Simonich在2008年北京奧運進行的PAHs研究。和部分亞洲城市一樣,北京的空氣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可能比洛杉磯等部分美國大都市還嚴重10至50倍。基於關切空氣品質對運動員和參觀民眾的影響,當時科學界進行了許多都市空氣品質的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底下的一個機構去年秋天也宣布,戶外空氣污染具有致癌性,,尤其是懸浮粒子污染,也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Chemicals 400 Times as Mutagenic as Known Carcinogens Found CORVALLIS, Oregon, January 6, 2014 (ENS)

 

鄭醫師補充:

我曾和一位有名的抗癌協會負責人討論過一件事:為什麼現在不少癌症患者的年齡層比以前來的年輕?她提醒我:燒烤食物的風行是一大主因。對照上述的研究報導,言之成理,也值得是燒烤的老饕們警惕。

參考文獻:

 

Novel Nitro-PAH Formation from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f PAHs with NO2, NO3/N2O5, and OH Radicals: Prediction, Laboratory Studies, and Mutagenicity

Narumol Jariyasopit, Melissa McIntosh, Kathryn Zimmermann, Janet Arey, Roger Atkinson, Paul Ha-Yeon Cheong, Rich G. Carter, Tian-Wei Yu, Roderick H. Dashwood, and Staci L. Massey Simonich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 (1), 412-419
 
http://pubs.acs.org/doi/full/10.1021/es404380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含糖飲料喝太多 子宮內膜癌風險增

美國國家癌症協會(NCI)贊助的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喝含糖飲料越多,罹患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愈高。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內層的腫瘤有關,影響六七十歲的婦女。這篇研究從1986年至2010年,追蹤美國愛荷華州超過2萬3000名更年期婦女。發現,喝最多含糖飲料者,罹患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78%。

明尼蘇達大學公衛學院學者Inoue-Choi表示,含糖飲料與雌激素相關癌症有關,並不讓人意外。他解釋,曾有其他研究發現,攝取越多含糖飲料就會越胖,而肥胖女性雌激素與胰島素通常較正常體重者多;雌激素與胰島素增加,正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之一。

這篇研究顯示攝取含糖飲料與子宮內膜癌有關,但並未顯示因果關係。含糖飲料量攝取量在前20%者,是指每周喝1.7至60.5份飲料,相當於每周喝1罐至36罐(8盎司)以上。

亞東醫院婦產科醫師莊乙真表示,有糖尿病或肥胖的婦女,比較容易得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是女性產生經血剝落的位置,從青春期開始,每個月定期剝落,同時也是懷孕時胚胎著床的地方。

有糖尿病的病人排卵不規則,多年來子宮內膜沒有規則剝落,長期如此會增生、增厚,久而久之就會容易產生癌病變。莊乙真建議,要避免罹患子宮內膜癌,生活起居要正常,力行減重計畫,且月經要規則。若有家族病史、多年來月經不規則,最好每半年要做一次陰道超音波,測量子宮內膜厚度,甚至有些患者需要進行內膜切片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癌。

 

 

 

鄭醫師補充:

糖分,會讓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胰島素下降,許多退化疾病、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隨之而來。無論如何,限制糖分攝取,對於防癌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參考文獻: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Type I and Type II Endometrial Cancer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 Maki Inoue-Choi,
  • Kim Robien,
  • Andrea Mariani,
  • James R. Cerhan,
  • and Kristin E. Anderson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December 2013 22:12 2384-2394; Published OnlineFirst November 22, 2013; doi:10.1158/1055-9965.EPI-13-0636

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2/12/2384.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早期乳癌患做放療與否與五年存活率無關

 

年長乳癌患者是否需放療,在學界仍有爭議。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登克勒表示,研究顯示,年長早期患者接受放療與不接受者5年存活率大致相同。

研究人員針對1326名65歲以上的早期乳癌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約一半未接受放射治療,另一半則曾進行放療,結果2組5年存活率均約96%。

如果摸到乳房腫塊後才就醫,確診為癌症,多為乳癌二期以上,通常5年存活率不到7成,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是相當好。要檢查到1公分以下的早期乳癌腫塊,不易單靠觸診。

乳癌發生率是女性癌症之冠,每10萬婦女就有56人罹患乳癌,且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早期乳癌多第0期與一期,只要能及早發現與診治,預後較佳。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乳癌治療期間約3成5患者增加體重。臨床腫瘤期刊指出,中度肥胖乳癌婦女於10年後癌細胞遠端轉移機率增加46%,30年後死亡機率增加38%,體重控制是乳癌病友重要的預後因子。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透過分析65以歲以上的乳癌患者來做分析,發現,沒有淋巴轉移,腫瘤大小小於3公分的早期腫瘤,比較做過放射治療與位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五年存活率接相關,無明顯差異。因此,早期乳癌不需要放射治療,提醒大家留意,因為放射治療對身體也是不小負擔。

參考文獻:

 

Kunkler IH, Williams LW, Jack W, Canney P, Prescott RJ, Dixon MJ. The PRIME 2 trial: Wide local excision and 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 ± postoperative whole breast irradiation in women ≥65 years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managed by breast conservation. Presented at: the 36th Annual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December 10-14, 2013; San Antonio, TX. Abstract S2-01. - See more at: http://www.onclive.com/conference-coverage/sabcs-2013/Select-Older-Patients-Can-Avoid-Radiation-After-Breast-Conserving-Surgery#sthash.05Ky8cP5.dpuf

http://www.onclive.com/conference-coverage/sabcs-2013/Select-Older-Patients-Can-Avoid-Radiation-After-Breast-Conserving-Surger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讓你每個細胞都健康

 

重點提要

固定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能顯著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最近找到許多先前未知的機制,可解釋運動習慣為何能降低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以及運動為何有助於控制糖尿病,甚至是增進學習效果。
■然而,久坐可能會抵消運動帶來的好處。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運動,但是很少人了解,保持身體活動是改善或維持健康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定期運動不只能夠降低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的發病與死亡風險,也能避免特定的癌症、改善情緒、強化骨骼和肌肉、增加肺活量、降低跌倒與骨折的風險,以及控管體重。上述這些優點,只是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效果。

過去幾年關於運動與健康的大量研究,進一步擴大了運動對健康影響的觀察。除了上述的改變,運動顯然能激發腦力、減少心理憂鬱和焦慮症狀、增強免疫系統的偵測能力,以及避免罹患特定類型的癌症。此外,研究人員不再只描述規律運動對整體健康帶來的好處,而是更積極詳細研究運動對特定疾病(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和糖尿病)在細胞和分子層次的正面影響。

研究目標設定在追查運動影響人體許多系統(心血管、消化道、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等)的各種方式,結果顯示:運動的益處很可能是來自生理方面很多微小至中等的改善,而非對特定細胞和組織裡的少數活動有重大的好處。

研究人員也逐漸意識到,人們不需要成為三項鐵人才能獲得運動的好處。20年前,預防醫學專家幾乎集中研究劇烈運動的益處;如今,他們也強調持續中度運動的優點。筆者之一曼森利用「護理健康研究」和「婦女健康促進會」的大規模研究,協助證明了中度運動和劇烈運動對多種健康指標有類似的益處。根據這些研究和其他計畫的數據,美國於2008年發表的運動指南建議,一星期進行五天或五天以上、至少30分鐘的中度運動(例如快走),或是一星期進行75分鐘的劇烈運動(例如慢跑),此外還要加上每星期至少兩天30分鐘的肌肉強度鍛鍊。

仔細檢視一些最激勵人心的發現,能夠讓我們了解運動如何以較不明顯的方式保護身體,並讓體內各個器官系統良好運作。

從立即到長遠的好處

為了充份掌握最新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先了解人體如何回應體力需求的增加。運動因人而異,從雪地健行、游泳到在沙灘上快走,運動有多種形式,也有不同的強度。有氧運動能顯著提高肌肉的需氧量,增強肺部的功能,它對健康的好處也是最被大眾所了解的。但是很多靜態型式的運動,例如舉重或練習平衡,也有其益處。

科學家已經開發出相當精準的方法,用來在實驗室裡測量有氧運動的強度。在實驗室外測量運動強度,一個有效且較便宜的方法是「說話測試」。中度運動開始於心臟跳動加速和呼吸變深,如果你在運動時還能交談或朗誦一首詩,那麼屬於中度和強度運動。如果你只能說出一、兩個字,那麼你正在進行劇烈活動。在另一個極端,如果你可以邊運動邊唱歌,就是在進行輕度運動。

每當我們加快步伐,神經系統會讓身體所有的器官待命。一開始,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覺察力提高、心跳與呼吸加快,以及稍微出汗。流向體內胃腸道和腎臟的血量減少,因為它們對運動不是必要的。同一時間,活躍的肌肉裡,血管會擴張,確保足夠含氧血能流向工作量最大的那些肌肉。

氧氣一旦進入肌肉細胞,會擴散到粒線體內,這是細胞裡面能利用氧產生能量的胞器。這個生理程序的基本燃料是葡萄糖分子,身體藉著分解較大的食物顆粒以及消化過程吸收獲得這些作為基本燃料的葡萄糖分子。粒線體中如果同時有氧和葡萄糖的存在,會觸發一種高效能的燃燒程序。比起無氧狀態,有氧時粒線體可利用葡萄糖製造將近20倍的能量。

首先身體會燃燒以肝醣形式儲存的葡萄糖分子,肝醣主要儲存在肝臟和肌肉。持續運動耗盡可用的肝醣,此時三酸甘油酯分子(一種脂肪)成為主要的燃料來源。這些體內的燃燒程序都會產生特定的副產物,如乳酸和二氧化碳,它們會從肌肉滲到血液中,再運行到身體其他部位。這些副產物濃度的增加會進一步促進腦、肺和心臟的生化反應,最終能更有效移除這些化合物,讓身體減少疲累。

當運動成為例行習慣,它帶來的好處即開始累積。身體適應增加活動的需求,體態會更勻稱且更有活力。舉例來說,隨著更深的呼吸,肺部變得能處理更多氧氣,而每一次心臟搏動都會打出更多血液。當運動時間達到或者超出美國運動指引長達數個星期以上,身體的適應現象也會使身體轉向長期健康的生理狀態發展。

        

鄭醫師補充:

這篇綜合分析報導有幾個值得我們留意的重點,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對於身體保健有功效,定義為如果你在運動時還能交談或朗誦一首詩,那麼屬於中度和強度運動。時間至少每周150分鐘。如果是劇烈運動,可以縮短到75分鐘。劇烈活動的定義為如果你只能說出一、兩個字,那麼你正在進行劇烈活動。不過不管是中等強度或者是激烈運動(有氧),建議都加上每星期至少兩天,30分鐘的肌肉強度運動,也就是重量訓練。

原文資料來源:

Researchers Explain Why Exercise Works Magic

Being active is good for us for many reasons beyond the old familiar ones

Jul 31, 2013  | 9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researchers-explain-why-exercise-works-magic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溫 癌細胞更囂張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訊,今(二十五)、明(二十六)兩日受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影響,氣溫將會下降,而癌症患者更要多注意保暖。美國最新動物實驗顯示,如果身處攝氏二十二度以下低溫、較冷環境,身體抗腫瘤免疫系統就會受到抑制,因此癌細胞越會生長,擴散速度也會越快。

這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當天氣變冷、溫度下降時,人體就會逐漸進入「生存模式」,為了生存下去,血管會變窄,四肢血管會先收縮,以維持身體熱能。此時新陳代謝會加快,身體也會開始打寒顫。氣溫降很低時,身體會優先維持大腦、心臟與其他重要器官運作,其他部位、組織就比較照顧不到。

美國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中心凱瑟琳‧寇寇拉斯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與攝氏三十度環境相比,老鼠若處在攝氏二十二度環境,胰臟癌、大腸癌、皮膚癌與乳癌細胞會長得比較快,癌細胞會變得較為兇猛,且擴散時間也會提早。

人體多半由T細胞負責啟動抗癌免疫反應,T細胞是一種白血球細胞,屬於免疫系統一部份,專門幫助對抗癌症等各式疾病。癌細胞受攻擊時,會與T細胞鬥智,癌細胞會發出訊號,誘騙身體抑制T細胞攻勢,但T細胞也不是省油的燈,還是會持續展開反制行動。T細胞與癌細胞兩軍不斷對峙、互相攻擊,直到有一方勝利才會罷休。現在許多癌症治療就是在刺激免疫系統,幫助免疫系統殲滅癌細胞。

研究作者解釋,雖然這次動物實驗顯示,無論處在何種溫度,老鼠身上的T細胞數量都一樣,不過老鼠若處在溫暖環境,T細胞會變得更為敏捷,更能鑽進腫瘤、摧毀腫瘤細胞,且T細胞也會分泌更多抗癌物質。相較之下,當老鼠處在較冷環境,體內抗腫瘤反應就相差許多,變得更容易接納癌細胞。

研究作者表認為,按研究結果來看,癌症患者若能待在溫暖環境接受治療,或許可以幫助提升治療效果,預後也可能大為好轉。

  

鄭醫師補充:

環境體溫當然有影響,但最後決定關鍵點是當事人身上的體溫到底為何,想要幫助免疫力健全,對抗癌症或者其他感染疾病,體溫最好維持到相對高點。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身體的肌肉練起來,肌肉能幫助新陳代謝,維持體溫。之前我曾推薦過一本書,透過簡單的方式來幫助重量訓練進而養生保健。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相關內容: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301843652-%E5%B9%B4%E7%B4%80%E8%B6%8A%E9%95%B7%EF%BC%8C%E8%82%8C%E8%82%89%E8%B6%8A%E5%B0%91%EF%BC%8C%E7%96%BE%E7%97%85%E8%B6%8A%E5%A4%9A!

參考文獻:

  • Kathleen M. Kokolus,
  • Maegan L. Capitano,
  • Chen-Ting Lee,
  • Jason W.-L. Eng,
  • Jeremy D. Waight,
  • Bonnie L. Hylander,
  • Sandra Sexton,
  • Chi-Chen Hong,
  • Christopher J. Gordon,
  • Scott I. Abrams,
  • and Elizabeth A. Repasky

Baseline tumor growth and immune control in laboratory mice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ubthermoneutral housing temperature PNAS 201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November 18, 2013, doi:10.1073/pnas.1304291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11/12/130429111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年期女少碰飲料

更年期女性最好盡量少喝含糖飲料。美國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若常喝含糖飲料,較容易罹患子宮內膜癌,罹癌風險大升約百分之七十八。

上述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所出版的「癌症流行病學、癌症標記與癌症預防」醫學期刊。

所有子宮內膜癌種類當中,以第一型子宮內膜癌最為常見。研究顯示,飲用最多含糖飲料的更年期女性罹患這種癌症機率會增加約七成八,平常喝越多含糖飲料,罹癌風險也就越高。

研究團隊分析美國「愛荷華州女性健康研究」中兩萬三千零三十九名更年期女性健康、飲食數據,研究使用的是哈佛食品攝取頻率問卷,共有一百二十七項食品品項,研究人員比較這些人的飲食習慣與子宮內膜癌發生比率,結果發現,飲用越多含糖飲料的人越容易得子宮內膜癌。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學系研究員瑪基‧伊諾伊-卻歐伊為研究計畫主持人,她表示,雖然這是首次研究發現含糖飲料與子宮內膜癌風險有所關聯,不過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感到驚訝。

有些其他研究發現,飲用含糖飲料會造成肥胖,而肥胖女性雌激素、胰島素濃度會比較高,當雌激素、胰島素濃度增加,便會使子宮內膜癌風險跟著上升。

研究作者指出,食用過多糖份會增加總熱量攝取,增加肥胖機率,這樣不只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還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式疾病。

 

 

鄭醫師補充:

經常攝取含糖飲料,增加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的風險,而且讓粒線體負擔增加,對身體利遠大於弊。而肥胖對婦癌風險在於脂肪細胞本身就會分泌雌激素,過多雌激素的刺激與婦癌風險有直接相關,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M. Inoue-Choi, K. Robien, A. Mariani, J. R. Cerhan, K. E. Anderso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Type I and Type II Endometrial Cancer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13; DOI: 10.1158/1055-9965.EPI-13-06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老體重沒變… 其實是胖了!

體重從年輕到老都維持不變,不見得不是胖!醫師表示,老年人肌肉量流失,取而代之的是脂肪,身上「肥油多、瘦肉少」,就是「肌少型肥胖」,不僅肌肉力量不足容易跌倒、骨折,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較一般肥胖者較高。

 

隨著老化過程,人體的肌肉量會漸漸流失,到了60歲以後流失更快,如果加上懶得動、活動量減低,更會加速肌肉量的減少。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說,肌少症會增加老人跌倒、骨折、失能,最後入住護理之家的機率,使得肌少症漸漸成為受到重視的老年病症候群。

 

相較於有些體型瘦弱、四肢纖細的老人,很容易被注意可能有肌少症,但有些老年人從年輕到老,體重、體型變化不大,屬於「肌少型肥胖」,很容易被忽略。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黃國晉表示,有些人自豪從年輕到老體重都一樣,但同樣是70公斤,年輕時和老年時身體的組成比例卻大不相同,20歲男性的體脂肪率約14%,但70歲的男性體脂肪率卻可能增加到26%,相差將近一倍。

 

因此,光是看體重、計算BMI來觀察老年人的肥胖程度,很容易失準,測量腰圍是否過粗,反而更能看出老年人是否有脂肪堆積的問題。另外,也可以測量體脂肪率,瞭解肌肉量。

 

肌少症不僅是跌倒等意外的危險因子,黃國晉說,有研究指出,老年人肌少型肥胖比單純肥胖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要減少身上脂肪堆積、改變身體肌肉組成比例,就需要健康減重。黃國晉建議,老年人每周至少要從事兩次的快走等有氧運動,再搭配健身教練指導大腿、小腿、手臂的肌力訓練,例如舉啞鈴就是不錯的項目。

 

同時,有些老年人怕膽固醇過高不敢吃肉,黃國晉提醒,老年人應適量補充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質,例如豆漿、豆腐等豆製品,都是肉類之外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鄭醫師補充:

追根溯源,50年前的人們,體溫還有36.5℃左右,而近年來,人體體溫已驟降至35℃左右,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現代人喜歡吹冷氣,喝冷飲,並且鹽份攝取減少,都是造成體溫下降的原因。

低體溫將導致一連串的疾病,尤其是易形成水腫型的身材,並且使體內血液髒污,使白血球吞噬壞菌的能力降低,進而降低人體免疫力。因此,透過肌肉鍛鍊,維持體溫,是一項簡單又有效的保健方式。

醫學報告指出,體溫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但體溫上升1℃,免疫力則增加500~600%
由此可知提升體溫為健康之鑰,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肌力。
肌力的鍛鍊可以提升體溫,進而摧毀疾病的根源,可說是一種「萬能的健康法」。

減重不如練肌肉,練肌肉靠的重量訓練,真正幫助身體代謝又能保持體溫,維持免疫功能的方式,最好是訓練核心肌群以及訓練腿部肌肉。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不要一起做,不然效果大打折。

簡單的方式:

˙強化腿部肌力,改善手腳冰冷和過敏:可做一分鐘起立、蹲下運動。以30秒緩慢蹲下、30秒緩慢起立,一次做10~15次。
˙預防老年痴呆,鍛鍊頭腦到肌肉的神經通路:20公尺短跑衝刺,至少十趟;或快舉啞鈴,至少30下,速度減緩、喘息即停止。
˙鍛鍊背肌和肩關節靈活度,緩和肩頸痛:背脊挺直站立,吸氣提肩,吐氣順時鐘向後旋轉肩關節至少20下。
˙鍛鍊核心肌群,維持優美體態:有意識的挺直背脊、抬頭挺胸、提肛縮腹,集中意識在核心肌群上,感覺辛苦時才漸漸放鬆。隨時隨地、或坐或站立時都可以進行。
有興趣的人可參閱這本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8479

曼哈頓名醫的萬能健康法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取澱粉食物 更年期後乳癌風險增

 

 

乳癌是女性好發的癌症中排名高居不下的病症,對於乳癌發生的原因,國內外也都有過不少相關研究報告,過去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報告曾發現澱粉、甜食類的食物,可能與乳癌風險有關。近日在多倫多與米蘭學者共同發表的研究中更進一步指出,更年期後的婦女,攝取三明治、麵包類食物, 在乳癌風險上比其他人來得高出近60%的比例。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食物的升糖指數(GI值)高低,影響了女性乳癌發生、復發的機率,多倫多大學及米蘭大學針對了不限年齡、共1萬1千名的義大利人進行調查研究,其中有4500名患有乳癌或是大腸直腸癌,另外6700名則為健康人士,作為對照組。

升糖指數GI值 影響雌激素水平

調查結果發現,在更年期後的55~64歲婦女中,攝取麵包等精緻澱粉類型食物的組別,在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增加了60%;另外,體重有過重超標的人,乳癌風險也高出45%。不過同樣是澱粉類,飲食中選擇吃義大利麵而非麵包、吐司類的人,在乳癌罹患率上卻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刊於「腫瘤學年鑑」(Annals of Oncology)的此份研究報告歸咎其原因,指出麵包這類精緻澱粉升糖指數較高,所以同時也刺激了女性雌激素水平上升,進而致使乳癌風險提高。

過度肥胖也是間接因素

在探討精緻澱粉類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時,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就是高GI質的食物通常都屬於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澱粉類食物也會刺激胰島素分泌,造成血糖快速升高,因此也特別容易胖。

加州癌症預防學會(Cancer Prevention Institute of California)研究科學家克拉克(Christina Clarke)也曾針對此種結果提出看法,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證實某種單一因素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連,但這些發現可鼓勵民眾注意均衡飲食,包括限制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改吃優良蛋白質、好的脂肪和高纖榖物等。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的關鍵: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本身就會導致雌激素分泌增加。過多雌激素的分泌,是乳癌風險的重要危險因子。此外,經常食用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加,之後一段時間,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吃同樣的食物,血糖容易上升,肥胖機率提升。肥胖,也是雌激素分泌增加的原因之一。

因此,有乳癌家族史或曾經罹患乳癌的人,對於甜食、麵包等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最好敬謝不敏,敬而遠之。

參考文獻:

  • L. S. A. Augustin               
  • S. Malerba                     
  • A. Lugo                     
  • S. Franceschi                     
  • R. Talamini                     
  • D. Serraino                     
  • D. J. A. Jenkins                     
  • and C. La Vecchia

                    Associations of bread and pasta with the risk of cancer of the breast and colorectum Ann Oncol mdt383 first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2, 2013 doi:10.1093/annonc/mdt383

http://annonc.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10/22/annonc.mdt383.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膽固醇濃度高 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0月11日 上午12:00


有些人認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可保護心臟、預防心臟病,不過千萬別以為身體好膽固醇濃度高就代表健康,這也許只對心臟有幫助,對其他器官就不一定了。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體內高密度脂蛋白濃度高,很可能增加乳癌風險,若有乳癌,也容易讓乳癌更加惡化。


美國湯瑪斯‧傑佛森大學癌症生物學家菲利浦‧法蘭克研究團隊發現,乳癌細胞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受體可能在癌症發生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乳癌細胞會對高密度脂蛋白產生反應,變得更加活躍,未來或可針對高密度脂蛋白受體研發新型標靶藥物,讓治療多一種選擇。


法蘭克博士指出,如果抑制乳癌細胞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受體,不但能維持高密度脂蛋白對血管的種種好處,或許還能減少高密度脂蛋白所帶來的傷害,進而減少乳癌惡化風險。研究已發表於「乳癌研究」期刊。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當乳癌細胞接觸高密度脂蛋白,癌細胞就會被活化,然後開始轉移。此時如果抑制癌細胞高密度脂蛋白受體「SR-BI」濃度,癌症生長便會減緩。癌細胞若含有較少SR-BI受體,癌細胞繁殖速率、轉移能力便大大減弱。


研究人員另進行老鼠實驗發現,減少SR-BI受體濃度就能避免形成乳癌腫瘤。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稱為「BLT-1」的藥物抑制SR-BI受體濃度,結果發現,乳癌細胞生長大幅衰退,會讓乳癌形成的蛋白訊號也明顯減弱。


研究人員認為,高密度脂蛋白可能會促使乳癌更加惡化,因此抑制SR-BI受體功能說不定就能阻止癌細胞滋長、茁壯。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有幾個重點,第一:好的膽固醇HDL固然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但對乳癌的治療卻是一大隱憂,因為細胞的SR-BI受體一旦被HDL活化,乳癌細胞轉移更容易,因此是一大隱憂。


第二:去年有一篇研究發現,若能去除細胞SR-BI的受體,對於乳癌細胞的意志有直接的療效,這篇研究則是透過BLT-1的藥物來抑制SR-BI的濃度,達到類似效果: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eliminating-the-good-cholesterol-receptor-may-fight-breast-cancer


第三:乳癌患者本身最好嚴格控制自己的膽固醇濃度,不宜過高,即使好的膽固醇也一樣。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Christiane Danilo, Jorge L Gutierrez-Pajares, Maria Antonietta Mainieri, Isabelle Mercier, Michael P Lisanti, Philippe G Frank.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 regulates cellular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nd cell signaling associated with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Breast Cancer Research, 2013; 15 (5): R87 DOI: 10.1186/bcr34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每天運動降低罹乳癌風險

中央社 – 2013年10月4日 下午7:56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4日專電)根據1項最新醫學研究,更年期後的女性每天健走1小時,可以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如果進行更激烈的運動,防癌效果會更好。


英國媒體報導,美國癌症協會研究人員對7萬3615名年齡在50到74歲的婦女,進行長達17年的追蹤研究,其中4760人在研究過程中被診斷出罹患乳癌。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至少健走1小時的婦女,比起不愛運動的婦女,可以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達14%。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1個針對健走與降低罹癌關連的研究。


47%的受訪婦女表示,健走是她們唯一的運動,也有不少人參與跳舞、有氧舞蹈等運動,較少參與激烈的慢跑、游泳及網球。


研究同時發現,參與激烈運動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較從事溫和運動的婦女,低25%。


即使將婦女的體重、是否使用補充性賀爾蒙等因素考慮在內,仍不影響研究的結果。


英國乳癌防治團體專家指出,這項研究結果再次證明,生活型態是影響是否罹患乳癌的重要因素,防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多運動有益健康。1021004




鄭醫師補充:


運動本身就可以幫助雌激素的健康代謝,幫助乳癌以及其他婦癌風險降低,因此規律運動對於乳癌以及其他婦癌風險的保健,效果已被諸多研究證實,上述報導提到的停經後的婦女可以透過每天健走一個小時來降低風險,而今年另一篇研究也告訴我們,停經前的健康女性透過有氧運動,也可以幫助雌激素健康代謝,降低乳癌風險:


Th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Estrogen Metabolism in Healthy Premenopausal Women


  • Alma J. Smith,
  • William R. Phipps,
  • William Thomas,
  • Kathryn H. Schmitz,
  • and Mindy S. Kurzer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May 2013 22:756-764; doi:10.1158/1055-9965.EPI-12-1325

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2/5/756.abstract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Leisure-Time Sitting in Relation to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Risk
  • Janet S. Hildebrand,
  • Susan M. Gapstur,
  • Peter T. Campbell,
  • Mia M. Gaudet,
  • and Alpa V. Pate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October 2013 22:1906-1912; doi:10.1158/1055-9965.EPI-13-0407

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2/10/1906.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美研究:蛀牙有助防癌?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9月16日 上午8:08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一般人都會認為,蛀牙絕對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但是,美國的新研究卻指出,滿口 蛀牙的人,竟然較不會罹患口腔癌與口咽癌,研究人員推論,原因可能是引發蛀牙的口內乳酸菌,會產生酸性物質,理論上容易誘發細胞免疫反應,進而降低罹癌風 險。


研究尚未完全證實 民眾可別不刷牙!


蛀牙竟然非全都是壞事?!這份研究來自美國水牛城大學,根據研究人員比較三百多位頭頸鱗狀細胞癌患者與221名未罹癌民眾,意外發現,蛀牙嚴重的人,較少罹患口腔癌與口咽癌。


而為什麼蛀牙的人能有抗癌的能力?研究人員推論,因為口內的乳酸菌,會產生酸性物質,進而誘發第一型輔助T細胞免疫反應,降低部分癌症風險。但這樣的推論,暫時無法完全被證實,也有美國口腔專科醫師提醒民眾,一定要做好口腔清潔才是保護健康的上上策!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並非讓大家不要刷牙,讓牙蛀滿口來預防口腔炎與咽喉炎。蛀牙與口內的乳酸菌有關,乳酸菌雖會蛀牙,但也啟動口腔細胞的免疫反應,降低罹癌風險,因此,身體許多狀況,不能用單一面向來看,這則研究就是最好的例子。


參考文獻:


Tezal M, Scannapieco FA, Wactawski-Wende J, et al. Dental Caries and Head and Neck Cancers.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3;():-. doi:10.1001/jamaoto.2013.4569.

http://archotol.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369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