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厭世 父探兒赫見屍



 





















【聯合報記者饒磐安/台北縣報導】



2009.01.09 03:07 am





 



板橋亞東醫院卅六歲的精神科醫師曾獻德燒炭自殺,現場未發現遺書,曾獻德也沒有經濟壓力和債務,且工作順利,家人和同事都不解他為何自殺。


六十二歲的曾父,前晚從高雄北上,拎著曾獻德最愛吃的排骨酥來看他,看到他引以為傲的兒子燒炭自殺,傷心地哭了一整夜。


警方調查,未婚的曾獻德前天未到亞東醫院看診,院方不斷打手機聯絡他,都無人接聽。他的男網友,廿九歲 翁姓 老師前天也一直聯絡不上他,急得到曾板橋市篤行路的住處找他,但無人應門。


正好曾獻德的父親從高雄北上探望,曾父一推開門就聞到燒炭味;到臥室一看,赫然發現曾獻德躺在床上,叫也叫不醒,床邊有個電子鍋,內有木炭灰燼。曾父急得報案,消防人員和員警趕來,發現曾已氣絕。


警方勘查現場,客廳桌上有張上月廿七日在大賣場買火種的發票、沾有木炭屑的醫療用塑膠手套;曾的手機有六十多通未接來電,大都是醫院同事和翁姓網友打來的。社區管理室的監視影帶顯示,曾獻德六日晚間抱一個紙箱返家後就未再出門,也沒有訪客。


翁姓網友說,他兩年多前在網路聊天室認識曾,曾最近透露心情不好,有自殺的念頭,但未說明心煩原因。他認為曾獻德是精神科醫生,應該可以克服情緒低潮;五日晚上兩人還通電話,當時沒有異狀。


曾父在派出所老淚縱橫,說曾獻德從小成績就好,建國中學、大學醫學系一路很順遂,家人都以他為傲。但兒子小小年紀就離鄉背井來台北住校念書,這廿年來他沒有在身邊好好照顧,不知道他心裡有什麼苦,「早知如此,就不要讓他這麼小就來台北念書」。



醫生自殺》曾獻德尋短 同事大感意外



 



















【聯合報記者饒磐安/台北縣報導】



2009.01.09 03:07 am





 



自殺身亡的精神科醫師曾獻德與同事相處愉快,近幾天也沒有異狀,亞東醫院同事獲悉他尋短,大感意外;院方已協助家屬善後。


未婚的曾獻德是台北醫大醫學系畢業,專長是治療精神官能症及一般精神疾病、青少年心理評估及適應障礙、家庭功能評估和家族治療、兒童心智困擾等;曾在署立桃園醫院、基隆長庚醫院和台北榮總服務。到亞東醫院服務一年半,表現優異,常應邀到校園演講。


同事說,曾獻德愛好運動及大自然,常到健身中心運動,曾擔任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看起來是滿健康的人。



 


醫界應落實互助制度諮商管道也該通一通


更新日期:2009/01/09 04:09


記者黃立翔/特稿


精神科醫師自殺,聽來令人格外震驚,提供精神病症患者醫療、希望的明燈,竟也選擇結束生命,讓人惋惜也值得醫界省思,精神科醫師本身是否也需要幫助,該如何幫助?


精神科醫師自殺不乏前例,曾經幫助知名藝人大S、何妤玟、董至成走出失眠、憂鬱陰霾,也因公開討論已故藝人倪敏然病情而聲名大噪的精神科醫師陳國華,20059月在北市私人診所內燒炭自殺身亡,讓社會大眾、特別是他的病患震驚不已。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 任 醫師楊聰財說,美國醫界文獻指出,精神科醫師自殺比例是一般人的35倍,所有醫師科別中,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高過其他科別,臨床上,精神科醫師自殺率甚至高於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


楊聰財指出,確實有部分精神科醫師因為本身個性較細膩,容易體察病患的精神問題,因而選擇專攻精神醫學,也有可能因為面對病患的創傷被影響,造成反轉移效果,引起自身心理困擾。


 


 


 


醫師是我在台北榮總受訓時,曾經短暫共事的同事,他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令人遺憾。我對他的瞭解不深,無法作任何關於他個人的評斷與臆測,然而,精神科醫師自殺率是一般人的三到五倍,精神科醫師自殺率高於其他科醫師,甚至高於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卻是不爭的事實。背後隱含的除了精神科醫師也諱疾忌醫外,是否還有其他面相可以思考。


印度靈修大師OSHO曾在他的書中提到:「如果你看到某個要幫助你解決某樣問題的人,他也有同樣的問題,那麼表示他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問題。」OSHO大師的弟子曾問他:「為什麼你永遠不會被我們問的問題所困擾?」OSHO的回答:「如果你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我才會跟著被困擾。」


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 家賀伯特 先生也提過:「你沒有辦法面對的部分,會變成你的一部份。」


如果精神科醫師自己在面臨心靈困擾時,都不願用他自己所學來幫助自己,這意味著什麼?或者是他已應用所學,但仍無法幫助自己,那麼問題有出在哪裡?


這週三,我和一位長庚醫院的醫師打完球閒聊,他提到醫院的精神科最好了,因為精神科一旦看診,往往治不好而必須重複回診,(永續經營的醫療模式),長期下來,病人只會有增無減,這絕對是其他科所難其項背的。不知這是肯定還是暗諷?


難道這樣的長期看診下來的結果,會讓一個醫師很有成就感?我相信絕對不是,而且大部分的醫師打從心裡知道到底他們真正幫助到多少患者,或者,他們只是在從事一些無奈的幫助行為,但事實上到底成功案例有多少?所以在面對自己的心靈困擾時,專業的醫師還會相信自己平時提供的協助很有效嗎?或者累積太多失敗幫助的經驗,讓專業醫師也覺得有很大的困難而不願求助?如果你的病人的疑問跟你是一樣的,你也會跟著掉下去,不是嗎?當然有不少醫師單純把患者的抱怨,當成是無法治癒的大腦慢性疾病來處理,因為這樣的處理方式會簡單的多。


的確,自殺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多重因素,但我 相信曾醫師已經盡他自己所能地在幫助自己,儘可能地設法做到「三好一要」的情緒緩解之道,三好是「睡好」、「吃好」及「運動要好」,一要則是「要有正向思考」,包含他熱愛大自然,長期擔任國家公園的義工等等,但遺憾仍然發生,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幫助一個人免於自殺,除了要有些雞婆的慈悲心,還要有瞭解真正的自殺成因及解決之道(智慧),甚至,還得先處理幫助的意願或者失敗幫助的負荷,才能幫助一個人免於走向自殺的悲劇。因為賀伯特先生發現:很多人的崩潰點在於他發現他再也無法幫助了,他才會倒下來,否則他仍會堅持繼續幫助。關於幫助的議題,有興趣可以和我多多交流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