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用平板過久 恐影響腦部發育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最新民調發現,美國兒童今年過年最期待的禮物是平板電腦。雖然平板電腦問世短短不到3年,但設計人性化,連3歲兒童都可以輕易上手,至今美國家庭擁有平板電腦普及率已到4成。但專家指出,家長如果沒有在旁監督,容易讓孩子養成過度倚賴電子產品的習慣,反而傷害健康,影響腦部發育。

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統計,2年前美國家庭擁有平板比例為8%,現在則已增加到40%,而美國公共電視台調查也發現:54%父母今年計畫買平板給孩子當新年禮物,在兒童心目中,螢幕越來越大的平版電腦,已經取代傳統遊樂器,成為新年最期待的禮物。包括韓國三星在內的業者,都開始推出專為兒童設計的平板電腦。

不過專家卻擔心兒童大量接觸平板電腦後,容易剝奪原本可以幫助腦部發育的時間,以及與成人互動的時間也因此降低,容易造成問題行為出現或社交障礙。 美國西雅圖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克里斯塔基表示,由於iPad問世才短短不到3年,與其造成影響的相關研究資料比較缺乏,如果兒童使用平板只是用來看影片,就如同看電視一樣,他呼籲家長要注意孩子使用平版時,是否已影響睡眠以及與成人互動時間。

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建議,2歲以上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一天不應該超過2小時,克里斯塔基認為其實1小時就足夠,他說,「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大人相處,不應該讓平板電腦取而代之。」

紐約蒙特弗爾醫療中心小兒心理師布里格絲表示,兒童或青少年使用平板的時間應該受到限制,花費過多時間反而會延緩語言發展能力,對於年紀更大的孩子則會影響社交能力。

美國「無商業化童年運動」代表蘇珊琳提醒家長,有些電視節目或是APP號稱具有教育功能,但是卻「掛羊頭賣狗肉」,家長應該將其過濾,她說,「與其讓孩子接觸這些電子產品,倒不如讓他們實際與大人互動,讓彼此能夠創意交流。」

 

 

鄭醫師補充:

 

小孩的腦部發展與社交能力,是透過和大人或者年紀更大的小孩互動過程中來達成的,父母為了省事,怕小孩哭鬧,讓小孩每天使用平板電腦時間過長所帶來的後遺症,恐怕得不償失,提醒大家留意。

 

原文報導參考連結:

 

http://finance.yahoo.com/news/tablets-hit-kids-experts-worry-152234904.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雨的12月 讓人好憂鬱

濕冷陰雨令人愁!60多歲洪媽媽個性多愁善感,北部連續兩個多星期陰雨濕冷,沒法運動,讓她更加憂愁,白天昏睡,夜裡則睡不著,整天唉聲嘆氣。在精神科醫師建議下,這幾天她至台北捷運站內快走半小時,流些汗,情緒才逐漸平穩。

精神科門診增兩成三 病房滿

北部地區已連續15天下雨,讓不少憂鬱症患者情緒低落,舊疾復發,各大醫院精神科病房人滿為患。連一般民眾也感到焦躁煩悶,精神科醫師統計,最近門診患者明顯增加兩三成,幾乎都與陰雨綿綿,缺少運動有關。


 

鄭醫師補充:

陰雨綿綿,看不到太陽,外出活動也變少,的確容易讓人心情跟著往下沉,遑論原本就有憂鬱體質的患者。憂鬱一旦出現,根本不想動,因此請當事人去運動或者活動,就是難以跨出的第一步。

有什麼方式可以直接改善?像這類天氣,就是典型缺乏日照,因此,若能透過特殊規格的照光來增加身體自行合成血清素以及褪黑激素,補充相關營養來源,例如富含色胺酸以及B群的食物來源或者補充品等等,再配合運動,其實往往不需藥物就能快速改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吃普拿疼 長大後易氣喘


自由



〔編譯鄭寺音、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最新刊登的研究指出,過敏、嬰兒期就吃止痛藥「樸熱息痛」(paracetamol,常用藥物「普拿疼」學名)、小時候就哮喘,都可能引發成年期氣喘


 


孩子發高燒 仍應服用


 


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發現不代表父母應停止給孩子服用樸熱息痛,他們表示:「樸熱息痛仍是兒童鎮痛止熱的優先選擇,但應該等到孩子高燒到攝氏三十八點五度才用。」


 


長庚兒童醫院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歐良修表示,長庚兒童醫院日前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以問卷的方法請有過敏小朋友的父母,回憶勾選小朋友在一歲以內是否曾服用退燒止痛藥,結果發現,有過敏的孩子有相當高的比例,在小時候都服用過退燒止痛藥。


 


不過,他也強調,這樣的結果並不代表一定是服用退燒止痛藥所引起,小朋友會服用退燒止痛藥就代表小朋友被感染過,有可能因而影響免疫力造成日後過敏。


 


他說,paracetamol是常用的退燒止痛藥成分,有可能在這次的問卷當中被拿來舉例之用,研究結果卻被指為主要影響成分,可能有點不太公平。


 


刺胳針的流病研究只是觀察到有這樣的現象,機轉因果還需要驗證。


 


刺胳針刊登的三份研究,指出全球氣喘患者在過去五十年間持續增加的原因。第一份研究根據在三十一個國家收集到的二十多萬份兒童資料指出,在一歲期間曾服用樸熱息痛的小孩,六到七歲時,氣喘機率比其他從未服用此種藥物的孩童高出四成六。


 


研究還發現,每月服用樸熱息痛的孩童,在六、七歲前罹患濕疹的風險倍增,出現鼻眼結膜炎(因過敏造成眼睛發炎)的機率更增加了兩倍。


 


服用樸熱息痛之所以會增加氣喘風險,可能是因為這種藥物會減少體內的抗氧化劑,一些專家認為,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的傷害,降低癌症、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


 


第二篇研究發現,鼻炎與花粉症等過敏反應,都是成年期氣喘的預兆。研究人員以十四國六千多人為研究樣本,發現有鼻炎與某種過敏者,成年期出現氣喘的機率,比沒有鼻炎或過敏者高三點五倍。第三份研究則指出,童年時哮喘,可能也是成年後會罹患氣喘的預兆。


 


樸熱息痛在美國稱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常用來鎮熱止痛,不需醫師處方即可取得。


 

 


普拿疼是一般經常用來退燒止痛的藥物,和其他陣痛解熱藥物比起來,也普遍被認為安全性很高,然而,這些研究報告提醒為人父母者,就算是安全性很高的藥物,短時間可以控制一些身體的症狀,但長時間下來,與藥物相關的後遺症,卻是更讓人憂心與棘手。就我所知,其實有一部份的醫師,他們對於退燒藥物的使用,非常謹慎與保守,因為發燒原本就是身體自然的免疫保護機制,破壞這些自然的機制,反而會把原本要處理的標的阻擋下來,反而造成身體更多的負擔。也有研究發現乙醯胺酚吃到身體後,身體會有殘留,真正要排除要經歷好至少幾週的時間,我還是得強調,血液或尿液測不到,並不代表身體沒有,大部分其實是卡在脂肪組織中。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類DNA的演化大約是一萬年會有一些比較大的轉變,乙醯胺酚被製造出來是這幾十年的事,身體對不自然的東西,沒有資料庫可以馬上處理,所以要排除相關的物質,解毒系統得經過比較多的試誤程序,才能把分解的酶給製造出來,就連乙醯胺酚也不例外。所以,這些藥物對身體的負擔及殘留,值得大家留意。就我所知,有些醫療從業人員,自己小孩生病發燒,也絕少使用藥物來壓制症狀。當然,藥物本身減少體內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也是導致原因之一,然而,改善過敏,還是從瞭解過敏原開始,重建腸道功能,藥物反而會破壞腸道的菌叢平衡,惡化腸道原有的自然免疫保護機制,故長期下來,反而造成更複雜及更糟的過敏狀況。


以上是自然醫學比較關切的觀點,提供大家做參考。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憂鬱劑無助改善原因不明胃輕癱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原因不明胃輕癱患者若使用三環類抗憂鬱藥物「去甲替林」(Nortriptyline)進行治療,持續十五星期,症狀改善效果並沒有比安慰劑來得好,代表這種藥物無法有效改善原因不明胃輕癱症狀。

這項研究已於昨(二十五)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當胃部肌肉、控制肌肉神經出現異常,導致胃部肌肉停止工作,就會造成胃輕癱。一旦出現胃輕癱這種問題,胃部食物研磨、消化就會受到阻礙,導致食物研磨、消化不完全,胃部排空時間也會延長,食物從胃部到腸道的時間會拉長。

對醫師來說,胃輕癱症狀很難處理,只有少數幾種治療方法可行,且目前缺乏嚴格臨床實驗針對這種疾病做研究。有人認為,患者之所以產生噁心、疼痛等症狀,可能是因為某些神經變化所導致。而三環類抗憂鬱藥物通常用於治療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特別是這些症狀很難治療時,就會考慮使用這種藥物,而這種藥或許可以幫助治療胃輕癱不適。

共有一百三十名胃輕癱患者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作者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使用「去甲替林」藥物,另一組則使用安慰劑。每用藥三周,就會逐漸增加藥物劑量。研究人員再評估患者症狀減輕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兩組改善程度並沒有明顯差異,無論是噁心、腹脹等症狀,兩組改善程度所差無幾。研究人員認為,從研究結果來看,低劑量三環類抗憂鬱藥物治療胃輕癱效果很值得存疑。

 

 

鄭醫師補充:

不明原因胃輕癱(idiopathic gastroparesis)是一種功能障礙,患者常常在各醫療院所進進出出,但還是難以找出病因以及對症下藥,目前醫療系統對此症狀幾乎束手無策。治療的兩部曲常常是腸胃科先看,服用腸胃科用藥無改善,懷疑是神經或者是精神問題引發,三環類抗憂鬱藥物「去甲替林」(Nortriptyline)這種治療便會派上用場。然而這篇研究證實用抗憂鬱劑來治療胃輕癱,跟安慰劑相比不僅沒有療效,可能還會出現藥物副作用。

 

針對不明原因胃輕癱,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我建議不妨利用營養醫學評估以及調整,針對胃部做功能性調整以及營養補充,真有外在壓力源導致胃部不適的症狀,最好也能透過相關心理治療來一併處理,治療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93801

 

Parkman HP, Van Natta ML, Abell TL, et al. Effect of Nortriptyline on Symptoms of Idiopathic Gastroparesis: The NORIG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3;310(24):2640-2649. doi:10.1001/jama.2013.28283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紅黴素可治乾眼症

 

乾眼症是很普遍的一種眼科疾病,而眼瞼瞼板腺功能異常常會引起乾眼症,為乾眼症主因之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並沒有核准任何藥物可治療瞼板腺功能異常。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利用抗生素「紅黴素」(Azithromycin)或可幫助治療瞼板腺功能異常所造成的乾眼症。

美國斯格本斯眼科研究所、麻州眼科醫醫院與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上述研究。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斯格本斯眼科研究所、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劉洋(YangLiu,音譯)表示,研究顯示,有一種稱為「紅黴素」的抗生素藥物可直接刺激人類眼瞼瞼板腺上皮細胞,改善眼瞼瞼板腺功能。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眼科醫學期刊」(JAMA Ophthalmology)。

在臨床觀察上,結果非常明顯,在美國,目前大多使用紅黴素治療瞼板腺功能異常,不過都是適應症外用藥,代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還沒有針對這種藥物在治療瞼板腺功能異常上進行效果評估,現在也還沒有核准這種藥物用於治療瞼板腺功能異常。

紅黴素這種藥物通常用於對抗感染、對抗細菌入侵,醫界認為這種藥物有效是在於藥物可能抑制瞼板腺功能異常相關發炎反應,或阻止眼瞼細菌孳生。

研究資深作者大衛‧沙利文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紅黴素會直接作用於瞼板腺上皮細胞,刺激細胞分化,這樣就能增加油脂分泌數量,並改善皮脂腺全漿分泌。

研究人員期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可以核准醫界使用紅黴素治療瞼板腺功能異常所造成的乾眼症,讓更多患者受惠。

 

 

鄭醫師補充:

除了眼科醫師建議的人工淚液、避免環境太乾燥、太陽眼鏡或者上述研究報告提到的紅黴素,有些小秘訣可以試試。

1.減少鹽分攝取。要看是否有效?早上起來喝一杯水(跟咖啡杯容量差不多),眼睛乾澀以及視力狀況迅速改善,這個方式可能幫得上忙。白天也可以長是多喝純水試試。

2.補充必須脂肪酸DHA的食物來源以及營養,外加維他命B6和C。

3.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一般而言,吸菸、喝酒過量、藥物使用以及熬夜或者生活作息不正常、慢性壓力等等,都會增加自由基來增加乾眼症的發生機會,因此抗氧化的加強,例如增加深綠色蔬菜、莓類食物的攝取,補充抗氧化營養補充品等等。

4.補充鉀和鋅,鉀太低容易導致乾眼。海藻、小麥胚芽、杏仁、美洲山核桃、香蕉、葡萄乾以及椰棗等等可以考慮。

鋅則是眼睛相關細胞代謝過程中重要的輔酶,補充食物鋅的來源,例如海藻、啤酒酵母、紅棗、魚、啤酒酵母、肝臟、菇類、葵花子、豆莢類以及全穀類等等食物來源。

 

參考文獻:

Liu Y, Kam WR, Ding J, Sullivan DA. Effect of Azithromycin on Lipid Accumulation in Immortalized Human Meibomian Gland Epithelial Cells. JAMA Ophthalmol. 2013;():. doi:10.1001/jamaophthalmol.2013.6030.

http://archopht.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92853

http://www.livestrong.com/article/80865-foods-dry-eye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英國最新的研究發現長時間工作者(一天工作超過11個小時或者一整週工作超過55個小時)罹患憂鬱症的危險性倍增,最高危險性的相關要素為女性、年輕人、低收入以及中度飲酒量的人,最容易發生。這項研究針對超過2000名不同工作、收入以及工時的人,年齡層為35-55歲,追蹤時間長達六年,研究人員主要想探討超時工作與憂鬱症之間的關聯,其中也把其他因素諸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婚姻以及工作壓力等因素納入比對,結果發現有66個人曾發生重度憂鬱症的病程,比例是3.1%。這些人跟那些每天工作七到八小時的人相比較,工作時數超過11小時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每天工作7到8小時的人高出兩倍多。 

 

儘管有些男性,從事高挑戰、高薪以及長工時的工作,但他們憂鬱的程度相對來說比較低,研究人員推估高報酬的工作,他們原本的憂鬱可能被他們享受的工作所緩衝,或者他們得到的社交支持比較高,而其他同事也會在工作上幫他們多做一些。

 

但是女性若同樣是高報酬工作,則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研究人員推估女性在工作之外還有更多的責任必須承擔。年輕人,或許是必須處理他們在職場上的表現突出,同時也面臨家庭及經濟上的需求,也容易發生較嚴重的憂鬱。

 

研究人員建議這些長工時的人不妨考慮透過較少時數但有效率的工作,同時也需要思考他們的健康以及壓力也可能會對家庭生活造成衝擊,這項研究今天刊登於PLoS ONE《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期刊上。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攝高脂干擾生理節奏

身體中有些分子代謝專門控制內在生理時鐘運作,進而調節肝臟代謝功能,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食用高脂食物可能干擾這一連串生理時鐘分子代謝過程,進一步影響肝臟代謝功能。一旦生理節奏受到干擾,便可能造成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等多種代謝疾病困擾。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團隊近日在「細胞」期刊發表上述研究。研究團隊也發現,如果飲食恢復均衡、營養,改成低脂飲食,少吃點脂肪,生理節奏就能恢復正常。這代表生理時鐘也會受飲食影響,只要調整飲食,就能讓生理時鐘運作、新陳代謝功能變得更健康。

研究作者解釋,人體生理時鐘對器官生理機能運作非常重要。生理時鐘會隨著外在環境變化,當白天、夜晚時間改變,生理時鐘會隨時做調整,以因應這些變化。當這些生理節奏受到干擾,身體健康就會大受影響。人體最多有百分之十五基因受生理時鐘白天、夜晚模式影響,而其中有些基因與肝臟代謝過程大有關聯。

研究人員發現,高脂飲食會影響調節生理時鐘基因「CLOCK : BMAL1」,且高脂飲食也會促使某些基因變得過度活躍、震盪,進而造成發炎反應,並導致脂肪組織形成。

研究人員未來想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了解高脂飲食是否也會對脂肪組織、大腦、血液生理時鐘運作產生其他影響。

  

鄭醫師補充:

吃高脂食物會影響肝臟的生理時鐘進而影響全身的生理時鐘調節,非常有趣的研究發現。生理時鐘與細胞代謝息息相關,兩方面可以雙向調節,交互影響。同時,基因可以透過飲食來調控,好或壞可以自己決定,上述研究清楚告知我們這一點。

參考文獻:

Reprogramming of the Circadian Clock by Nutritional Challenge

Kristin L. Eckel-Mahan, Vishal R. Patel, Sara de Mateo, Ricardo Orozco-Solis, Nicholas J. Ceglia, Saurabh Sahar, Sherry A. Dilag-Penilla, Kenneth A. Dyar, Pierre Baldi, Paolo Sassone-Corsi

Cell - 19 December 2013 (Vol. 155, Issue 7, pp. 1464-1478)

10.1016/j.cell.2013.11.034

http://www.cell.com/abstract/S0092-8674(13)0148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過動症藥 恐勃起疼痛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提醒,患者如果使用利他能(Ritalin)或一些其他藥物治療過動症、少數人可能出現陰莖長時間勃起、陰莖勃起疼痛等副作用,這種情況稱為「陰莖異常勃起」(Priapism),如果不馬上進行治療,陰莖組織很可能產生永久性損壞,受損情況將永遠無法恢復正常。

治療過動症、可能產生陰莖異常勃起副作用藥物包括「甲基芬尼特」(Methylphenidates)等中樞神經刺激劑。藥物品牌名稱有利他能、專思達(Concerta)等藥物。有一款非刺激型過動症用藥「思銳膠囊」(Strattera)也可能對小孩、青少年、成年人造成陰莖異常勃起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提醒這些藥物製造廠商應更新藥物仿單、患者用藥指南,讓民眾充分了解這些訊息。

美國昆尼匹克大學醫藥科學副教授維多莉亞‧李察德斯表示,目前已經收到少數病例報告,患者用藥後出現陰莖異常勃起副作用。雖然病例數極少,不過因為這種情況可能產生很大危險,所以還是得發出警告,不只認知功能、過動症患者需要使用到這類藥物,有些人也可能誤用、濫用這類藥物,而這些族群要更注意藥物副作用傷害。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使用思銳膠囊患者似乎比使用「甲基芬尼特」類藥物患者更容易出現陰莖異常勃起,不過目前還缺乏數據,所以還不知道用藥後陰莖異常勃起發生率有多高。

陰莖異常勃起可能出現於各年齡層男性族群,當發生這種現象時,男性陰莖會異常充血,血液被困在陰莖,導致陰莖長時間勃起,有時勃起會感覺疼痛。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患者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必需立刻就醫、接受治療,特別是年輕男性,千萬不要因為感覺害羞、丟臉而不敢告訴其他人、忌諱就醫,而延誤治療時機。

  

鄭醫師補充:

陰莖異常勃起這類副作用,一般人比較不了解,治療過動藥物,為何和性功能扯上關係?大膽推測一下:因為治療過動藥物要提升的就是多巴胺,多巴胺與性欲以及性功能息息相關。萬一太多,極可能產生性功能障礙。多巴胺太多或者太少,都會是困擾。

之前思銳的仿單就已經明白提醒,服用這種藥物,可能引發性功能障礙:包含持發性射精不能、逆行性射精、以及陰莖異常勃起等等,我在部落格也曾PO文提醒。

FDA原文警語連結: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375796.htm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井水重金屬含量高 恐增巴金森罹病率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會出現手顫抖、行動緩慢甚至有失智的問題,國外醫學發現,約3成巴金森病患會出現神經認知功能衰退。台大研究則指出,男性、有喝酒習慣以及飲用井水成為罹患巴金森症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台灣的井水當中重金屬含量高,成為罹病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拳王阿里(Muhammad Ali)曾在拳擊場上叱吒風雲,不過,他在1984年被診斷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在鏡頭前看到的阿里經常出現手抖症狀。醫師指出,顫抖、行動緩慢,忘東忘西、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不理解他人的話等,都是典型巴金森症狀,而且國外文獻顯示,超過2成6的巴金森病人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台大研究則發現男性的罹病率比女性高出1.5倍,而且環境因素,包括飲用地下水及殺蟲劑和農藥等也會提高罹病率,民眾不得不慎。台大神經部教授吳瑞美:『(原音)台灣土質重金屬大概以砷濃度最高,因為這樣的基因,蛋白質跟鈣離子調控有關,鈣離子可能跟體內銅、錳等生理作用有相關。台灣氧化還原的土質裡面,很旺盛的時候,砷會被釋放出來,相關重金屬還有鐵跟錳之類的。』

醫師指出,巴金森症主要是因為大腦缺乏多巴胺分泌會出現特殊的叢集式放電,導致大腦電迴路卡住。醫學研究發現,使用深腦刺激治療,用T型鈣離子通道或生理式刺激電流,可改善病患運動困難的症狀。台大醫生戴春暉:『(原音)台灣已有數家醫學中心有這樣治療,包括台大在內,目前我們已經有100例以上深腦刺激的治療經驗,但因為治療目前健保沒有給付,不是非常普遍。』

吳瑞美表示,巴金森和阿茲海默引發的失智症狀不同,以阿茲海默症來說,會出現記憶力衰退、對於詞彙命名有問題;但巴金森失智症會有事情計畫執行力問題,出現「自我感覺良好」,反而不易察覺,引發病患與家人間的障礙。他期望未來醫學界能發展出偵測準則,提早給予病患抗失智藥物治療。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不只一次引用國外的研究報告提醒大家:巴金森症的病因與重金屬以及環境毒素(像是農藥或者殺蟲劑)曝露有直接相關。除了汞之外,其他重金屬的曝露也可能會增加風險。國內來說,避免飲用地下水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預防方式,主要是某些區域地下水含砷量過高,但成效極為有限。主因患者是一旦巴金森症狀一旦出現,幾乎都是不可逆的一路退化,因為相關腦細胞的功能往往只剩三成不到。

因此,對身體重金屬殘留量的檢測與排除,透過規律運動、營養補充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是目前可以做到的極限,期待早日有更精準的早期檢測工具,更有效的直接治療模式來幫助相關患者。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發表於美國心臟醫學會的中風期刊的一篇一就發現:比較焦慮的人,中風的風險較高!

焦慮顯然是現代人普遍的健康問題,交常覺得擔心、有壓力、緊張或者神經質等等,都是焦慮常見症狀。

這項研究蒐集了6019位25-74歲大的代表族群,參與者皆做訪談以及透過採血測試、醫學檢查以及完成精神狀態的問卷填寫去評估焦慮以及憂鬱程度。之後住院或者安養院的或者死亡證明等紀錄追蹤中風情形,結果發現,即使是些許的焦慮程度,中風風險都會提高。跟無焦慮症狀的人相比較,最焦慮的人,中風機率更高出33%。

研究人員提醒,每個人多少都會焦慮,但焦慮持續升高或變成慢性的焦慮狀態時,血管系統的壓力便會增加,往中風的這條路走。焦慮的人比較愛吸菸、身體活動量也比較低,這也部分解釋焦慮和中風的關聯。同時壓力荷爾蒙、心跳或者血壓比較高的人,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

過去的研究發現,憂鬱指數高的人,中風風險也比較高。相對於焦慮症狀,憂鬱是指經常出現持續的無望感、沮喪以及缺乏能量等其他症狀。

參考文獻:

http://blog.heart.org/anxiety-linked-to-higher-long-term-risk-of-stroke/

憂鬱導致中風風險提高甚至增加死亡率的參考文獻: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depressed-stroke-survivors-may-face-triple-the-risk-of-death

http://newsroom.heart.org/news/depression-linked-to-almost-doubled-stroke-risk-in-middle-aged-wome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日一蘋果 降低慢性病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古諺,在最新研究中又再度獲得證實。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發現,50歲以上民眾每天吃一顆蘋果,可以避免8千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專家認為,日常飲食多攝取蔬果的確有益人體健康,但目前已經在服藥的人,千萬別因此貿然停藥。

牛津大學研究者以每天服用「司他汀類」(Statins)藥物的民眾與每天吃蘋果的民眾進行對照分析,並從模組推算兩者可減少50歲以上民眾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人數,結果發現每天服用司他汀類藥物的人,可因此減少死於心血管疾病人數達9400人;但如果每天吃蘋果,同樣可以減少8500人死亡。

除了數據相差不遠外,服用藥物還可能有副作用。研究者發現,每天服用司他汀類藥物,可能額外造成1千多人出現「肌肉病變」(myopathy),糖尿病例則多出1萬多人。因此,英國中風協會研究部副主任寇爾曼表示,民眾的確可以從均衡的飲食獲得益處,他說,「蘋果是抗氧化物與類黃酮的天然來源,這些成分都有益人體健康。研究證實,搭配蔬菜水果的健康飲食內容中,吃一顆蘋果便可以降低中風或心臟疾病的風險。」

研究者布里吉斯表示,「只要在飲食內容上做些改變,就可以產生如此的效果,雖然已經服藥的民眾無需因此停藥,但是一般人多吃水果總是好的。」

英國心臟基金會代表特博德表示,「水果有益健康,但是千萬別以水果取代司他汀類藥物,因為這次研究結果已經指出可以減少死亡。」

根據統計,目前約有800萬英國人每天服用司他汀類藥物,如果其他500萬人同樣服用該藥物,則一年可以再避免2千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不過專家擔心藥物可能產生其他副作用,包括失眠甚至肺部異常。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期刊。

  

鄭醫師補充:

「司他汀類」(Statins)藥物是臨床上目前用於降低膽固醇最常用的藥物。而臨床上常見的副作用便是肌肉病變和血糖代謝異常導致得糖尿病風險,一般內科醫師對此類藥物副作用並不陌生。

這篇研究提醒大家,透過天然水果的抗氧化與類黃酮物質,有助於身體提升抗氧化以及抑制發炎的效果,進而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http://www.bmj.com/press-releases/2013/12/17/apple-day-keeps-doctor-awa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飛機上病菌多 飛長途感冒機率增百倍

 

飛機的機艙內乾燥、空氣循環差,活動空間小,加上長途飛行的疲勞,會讓上呼吸道黏膜乾燥,降低抵抗力,美國《環境健康雜誌》研究顯示,搭飛機罹患感冒的機率,比在地面高出5倍,長途飛行最多增加到113倍,而且生物研究學者採集發現,飛機上餐桌、冷氣口、雜誌、廁所門把等地方,竟然有多達3千種的細菌。

 
行李箱、登機証,每到年底搭機出遊人潮增加,不過坐飛機卻潛藏健康危險,生物研究學者在兩架航班上的餐桌、冷氣口、雜誌等10個地方,採集生物樣本,有驚人發現。

生物研究學者:「我們在培養皿上發現大約3千株細菌,事實上我們在培養皿裡,找到的這些細菌都在人類腸道裡找得到。」

飛機上的髒東西包含了常見的變形桿菌、土壤桿菌、沙雷氏菌、大腸桿菌,都可能讓你生病。民眾:「他們在飛機上找到的,喔,我的天啊!」

民眾:「骯髒的東西!」

根據美國《環境健康雜誌》研究,搭飛機罹患感冒的機率,比在地面高出5倍,長途飛行最高可能增加113倍,因為機艙內乾燥、空氣循環差,長途飛行的疲勞、活動空間小,會導致上呼吸道黏膜乾燥,降低人體抵抗感冒病毒的能力。民眾:「恐怖、很恐怖,我已經打了流感疫苗。」

醫生:「你當然可能藉由飛機和其他交通工具把感冒帶到其他城市去,豬流感(H1N1)就是因為飛機上人的接觸而傳染。」

不過醫生也提醒,細菌會附著在像是餐桌、廁所門把上,卻無法存活太久,只會對那些抵抗力弱,或是已經生病的人產生影響。記者:「旅客要多多利用機場內設置的手部消毒設備,醫生說這樣的做法很好。」

除了經常洗手消毒外,醫生建議,在飛機上要多喝水,並且保持鼻道的暢通,打開空調,保持空氣流通,還要遠離那些感冒生病的人,免得搭了一趟飛機,讓自己也掛病號。

   

鄭醫師補充:

飛機是標準的密閉空間,加上使用率高,細菌、病毒在所難免,上述報導提醒我們這個事實。

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因此如何培養自己抵抗力,是第一要務。此外,抵抗力較差的人,最好利用戴口罩、消毒等設施、肥皂洗手、和以及避免和感冒的人共處密閉空間太久來幫助自己減少外界病毒或者細菌的接觸,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以下提供非藥物的補救以及加強措施:

1.吃大量蔬果以及全穀類食物,藉由維他命以及礦物質的補充,維持健全的免疫系統運作。

2.充足睡眠。睡眠時數不足,免疫力會下降。

3.維他命C每天攝取2000毫克。

4.感冒盛行季節,減少搭機,尤其是長途飛行

在《環境健康雜誌》研究是一篇加拿大的研究,短程飛行是指四到五個小時的航程。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charismanews.com/opinion/42049-should-you-get-that-flu-sho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年女小減重 降10%好處多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中年肥胖、體重過重女性只要在兩年內減去百分之十體重,就能幫助減少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共有四百一十七名女性參與減重計畫,持續二十四個月,研究顯示,在兩年內減去百分之十以上體重的女性,總膽固醇、壞膽固醇、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胰島素、葡萄糖與發炎指數都出現下降趨勢。研究剛開始罹病風險最高的女性只要稍微減重,就能獲得最大好處。

研究作者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指出,要一個人減重,非常具有挑戰性,不過女性若能減去百分之十體重,並持之以恆控制體重,就能對身體產生很大影響,並減少心臟病、糖尿病發生機率。

參與研究女性平均年齡為四十四歲,參與研究時體重將近兩百磅重(近九十公斤)。研究作者表示,像常進行靜態工作、重複懷孕、進入更年期等許多原因都會造成中年女性體重攀升。女性減重時,很需要健康醫療人員、健康照護者提供支持,只要能長時間維持健康體重,就能減少肥胖相關疾病風險。研究人員表示,減重成功、維持健康體重不只能讓衣服尺寸縮小,還能明顯降低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

  

鄭醫師補充:

減重,最重要的是降低身體的負擔,以及代謝系統的工作量,代謝系統不要超量以及超時工作自然有餘裕幫助身體運作更有效率,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血糖代謝有關的指數以及發炎等狀況自然能獲得良好的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是中風的發生機會。

參考文獻:

Predictors of Improvement i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With Weight Loss in Women

http://jaha.ahajournals.org/content/2/6/e0001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喝母乳 長大不易肥胖

作者: 邱俐穎╱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要讓寶寶長大後不發胖,喝母乳也許是預防肥胖的第一道關卡。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比喝純母乳的新生兒,長大後肥胖風險增加廿二%,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等肥胖相關疾病。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舉辦亞太地區「母嬰親善醫院暨母乳推廣研討會」,邀請世衛組織健康發展營養部門生命營養小組資深科學家莎蒂(Randa Saadeh)分享國際母乳哺育執行現況。


她指出,很多母親擔心新生兒光餵母乳會吃不飽,但據WHO對新生兒尿液進行分析,孩子光喝母乳營養就足夠,且新生兒胃容量小,幾乎只有櫻桃、豌豆大,十五公克的初乳就能滿足嬰兒二天所需營養。提前餵配方奶反會撐大新生兒胃容量,增加日後肥胖風險。


她強調,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曾指出,每年全球有一千一百萬名五歲以下嬰幼兒死亡,其中半數死於可預防疾病,研究發現餵母乳是最好的預防方式。她建議,新生兒出生後的前六個月可餵食純母奶,無需額外補充水分,使用奶瓶、奶嘴反可能因消毒不完全而感染。


據國健局全國性母乳哺育率調查,國內二○一○年六個月新生兒純母乳哺育率約廿六%,即每四名新生兒中,僅一人的前六個月是被純母乳哺育。


莎蒂建議,哺育母乳最好堅持半年以上,餵到兩歲更好,可降低新生兒感染、黃疸、猝死風險,改善過敏,嬰兒的腸胃道也更健康,能降低死於腹瀉風險廿五倍。


  


鄭醫師補充:


根據臨床研究,哺餵母乳的對小孩及母親好處非常多,已經出爐的研究證實可以降低孩童成為極度肥胖的風險:


Armstrong J, Reilly JJ (2002). "Breastfeeding and lowering the risk of childhood obesity". Lancet 359 (9322): 2003–4. doi:10.1016/S0140-6736(02)08837-2. PMID 12076560.


而且哺餵時間越久,對孩童肥胖的預防保護效果更為提高:


Arenz S, Rückerl R, Koletzko B, von Kries R (2004). "Breast-feeding and childhood obesity--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8 (10): 1247–56. doi:10.1038/sj.ijo.0802758. PMID 15314625.


另一項研究顯示太早(四個月前)給吃配方奶寶寶餵食固體食物,在三歲前變胖的機率變為六倍,若是給餵母奶小孩吃固體食物,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Most Popular E-mail Newsletter". USA Today. http://yourlife.usatoday.com/fitness-food/diet-nutrition/story/2011/02/Child-obesity-linked-to-formula-early-start-on-solids/43348260/1?csp=34new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usatoday-NewsTopStories+%28News+-+Top+Stories%29.


跟肥胖有關的糖尿病風險也有預防保護效果根據研究餵母奶的寶寶跟那些短暫吃過母奶或者提早喝牛奶及吃固體食物的寶寶相比,日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糖尿病)的風險降低:


Perez-Bravo F, Carrasco E, Gutierrez-Lopez MD, Martinez MT, Lopez G, de los Rios MG (1996).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lean children". J. Mol. Med. 74 (2): 105–9. doi:10.1007/BF00196786. PMID 8820406.


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餵母乳也有保護的效果,部分的原因亦因為體重控制比較容易


Mayer-Davis EJ, Dabelea D, Lamichhane AP, et al. (2008). "Breast-feeding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he youth of three ethnic groups: the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case-control study". Diabetes Care 31 (3): 470–5. doi:10.2337/dc07-1321. PMID 18071004.


在提升免疫力方面藉由餵母奶可把抗體直接讓寶寶吸收:


"Breastfeeding".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www.cdc.gov/breastfeeding/. Retrieved 2007-01-23.


乳可以給寶寶的保護力原理也在於此,母乳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天然的抗生素,因為母奶本身含膽鹽刺激脂酶(Bile salt stimulated lipase)及乳鐵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這都是天然絕佳的防護網:


Kunz C, Rodriguez-Palmero M, Koletzko B, Jensen R (1999). "Nutrition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milk, Part I: General aspects, proteins, and carbohydrates". Clin Perinatol 26 (2): 307–33. PMID 10394490. 

 Rodriguez-Palmero M, Koletzko B, Kunz C, Jensen R (1999). "Nutrition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milk: II. Lipids, micronutrients, and bioactive factors". Clin Perinatol 26 (2): 335–59. PMID 10394491. 

 

 Glass RI, Svennerholm AM, Stoll BJ, et al. (1983). "Protection against cholera in breast-fed children by antibodies in breast milk". N. Engl. J. Med. 308 (23): 1389–92. doi:10.1056/NEJM198306093082304. PMID 684363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度喝酒 有助增強免疫反應抗感染

又到了年終吃尾牙時節,難免喝點酒助興,事實上,適度喝點酒並非壞事,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免疫學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適度喝酒有助增強免疫反應,對抗感染,還能增強疫苗免疫反應提升保護效果。

這項研究於昨(十七)日發表於「疫苗」醫學期刊。研究人員指出,透過這項研究,或許可讓人更了解免疫系統運作過程。流感疫苗對部分年長者效果並不好,未來或可找到方法提升疫苗保護力。

研究首席作者生物醫學副教授伊爾涵‧麥少迪表示,過去發現,長時間適度飲酒的人死亡率比較低。這次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實驗則顯示,適度喝酒有助提升疫苗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訓練十二隻恆河猴子學習自己喝酒,為這些猴子注射預防天花疫苗,所有猴子都能喝水、吃東西。結果發現,經過九個月後,猴子像人類一樣,酒精攝取量出現明顯差異。有些猴子喝很多酒,有些猴子則只是適量喝點酒。喝很多酒的猴子,疫苗效果大為減弱,不過適度喝酒的猴子疫苗效果則提升不少。研究人員認為,適量喝點酒或可提升身體免疫反應,不過大量喝酒,非常容易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鄭醫師補充:

地中海飲食內容中,包含適量的紅酒飲用,研究發現有助於提升身體健康。過去有些研究也發現,跟滴酒不沾的人相較,少量飲酒的人比較健康。然而有酒癮家族史的人,飲酒後會有欣快感,或者常用酒精來舒壓的人,比較不建議飲酒。因為飲酒量到後來往往難以控制。

參考文獻:

Volume 32, Issue 1, 17 December 2013, Pages 54–61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enhances vaccine-induced responses in rhesus macaques

http://dx.doi.org/10.1016/j.vaccine.2013.10.07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