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頭丸新面貌PMMA變身強姦藥片

作者: 黃天如╱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3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


5、6年前興起的搖頭丸PMMA,因造成國內10餘起猝死案件而銷聲匿跡,近1年卻以「強姦藥丸」之姿,重現江湖。醫師表示,與其他化學結構相似的類安非他命物質相較,PMMA的作用雖慢,但後勁超強,提醒年輕人不要因為一時好奇,換來難以彌補的遺憾。


台北榮總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為了逃避警方查緝,坊間流竄的「搖頭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稍微改變化學結構,但主要藥理作用都是讓使用者興奮、迷幻;相同劑量下,體質敏感者,還可能會出現血壓急速升高、腎衰竭,甚至猝死的後果。


以PMMA為例,由於其作用時間較慢,想要藉此尋求刺激的年輕人,短時間內可能會認為不夠high,進而自行增加使用劑量,等到中毒症狀排山倒海而來,想踩剎車已為時晚矣。


楊振昌說,因為鬧出人命,PMMA在國內已消失了好幾年,但在近一年警方委託台北榮總、高醫附醫毒物科化驗的案件中,PMMA竟又死灰復燃,成為多起性侵害案件施暴者的「幫兇」。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組長蔡文瑛表示,PMMA是第二級管制藥品,也是第三級毒品,民眾擅自持有或使用,可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且須接受4到8小時的毒品危害講習。


針對不肖藥頭不斷藉由更改毒品化學結構,製造「狡詐家藥物」(designer drugs),以逃避刑責的做法,蔡文瑛說,衛生署已會同法務部,擬參考美國增修《管制物質法》,對持有、使用、製造、販售管制藥品或毒品類似物質者,科以同等法律責任。


楊振昌強調,毒品的成分,乃至於名稱、外型都千變萬化,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追究刑責或許重要,透過教育,教導年輕人遠離毒品的誘惑,才是更重要的事。


鄭醫師補充:


這種作用發生緩慢的毒品,常會讓濫用者覺得效果不足,而增加劑量,導致使用過量甚至身亡,國外之前的臨床報告早已證實相關危險性:


Becker, J; Neis, P; Röhrich, J; Zörntlein, S (2003). "A fatal paramethoxymethamphetamine intoxication". Legal medicine (Tokyo, Japan). 5 Suppl 1: S138–41. PMID 12935573.


這兩年國外因為使用PMMA致死的報導不少,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www.theprovince.com/life/Rare+chemical+found+fatal+ecstasy/5998482/story.html


 "PMMA deaths in Holland". www.nu.nl.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js=n&prev=_t&hl=nl&ie=UTF-8&layout=2&eotf=1&sl=nl&tl=en&u=http%3A%2F%2Fwww.nu.nl%2Fbinnenland%2F2535695%2Fpinkpopgangers-moeten-uitkijken-met-xtc.html. Retrieved 8 June 2011.


濫用PMMA致死的原因,大多是濫用者本身以為他們用的是一般的搖頭丸MDMA的平常劑量,殊不知他們只是濫用其他類似的物質,而濫用劑量足以致死。這類毒品不只抑制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讓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升高,如果和傳統的搖頭丸(MDMA)一起濫用,也容易導致血清素過量分泌而產生危險:


J Pharm Pharmacol. 1980 Apr;32(4):26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並不清楚過敏原的檢測還分急性與慢性。我想在此為大家做個說明。


首先,先談大家比較熟悉的急性過敏原檢測,因為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都屬這一類。此種檢測針對的是IgE免疫球蛋白。一般而言,吸入性或接觸性的過敏原居多,像是塵蟎、黴菌、蟑螂排泄物、花粉、動物皮毛或鳥類羽毛,剩下的才是食物。其實急性有過敏的人比率不高,只有1.5%,又因為它屬於終身性的,所以兒童時發現的機率比較高。有急性過敏的人接觸過敏原之後,兩個小時內一定會產生過敏反應,因此這些人自己會知道自己容易對哪些東西有反應。當然,過敏的程度也有分級,嚴重與輕微的過敏造成的反應,當然不一樣。知道哪些急性過敏原,通常我們能做的是敬而遠之,減少被過敏原干擾的機會,此外對一些過敏原可以做減敏治療來改善。


慢性食物過敏與急性過敏大異其趣,除了免疫球蛋白是IgG外,過敏原以食物為主。相對急性過敏而言,慢性食物過敏的比率較高,三成五到四成五的人都有,大人小孩都可能會發生,因為這種過敏可以經由食物調整來改善,所以具有更積極的治療意義。無奈它發生過敏反應的時間是在接觸食物過敏原後的兩個小時以後到24小時甚至是72小時,所以很多人難以去拼湊自己可能對什麼食物有過敏,尤其是它的過敏現象容易被多種食物所引發,因而更增加了瞭解的困難度。所以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就扮演了相當關鍵性的角色,一旦我們瞭解什麼是我們的過敏原,藉由寡抗原飲食(輪替性飲食)來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休息,要改善慢性食物過敏的狀況並不難。


氣喘,蕁麻疹或過敏性鼻炎早為大家熟悉那是過敏引起,但是黑眼圈、噁心腹脹、打嗝放屁、腸躁症、便秘、胃炎、肛門搔癢、頻尿、焦慮憂鬱、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中耳炎、偏頭痛、肌肉關節腫脹或疼痛、眼睛癢、長期疲勞、發育遲緩甚至水腫,這許許多多常常在各科門診找不出並因的毛病,往往就是由過敏所引發,尤其是慢性食物過敏。我在過敏來找碴這本書裡也分享了我過去的一個臨床經驗:不明原因的憂鬱竟與慢性食物過敏有很大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這本書來參考,除了我,還有許多其他醫師珍貴的臨床經驗,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提醒大家,益生菌或益菌生或者抗氧化物這類可以減少過敏狀況的營養品,原本有其功效,但是一直接觸過敏原而不知的人想改善過敏狀況的速度,絕對不及那些瞭解自己過敏原為何又同時補充類似營養品的人來的快。甚至過敏的狀況嚴重到營養品改善都來不及。許多人在做完急性過敏而找不到任何過敏原時,感到相當沮喪,因為醫師也無法告訴他哪些東西會過敏,其實問題往往都是慢性食物過敏原在作怪啊!


我在好消息電視台曾接受專訪,大家想瞭解更多,也可以到http://www.goodtv.com.tw/的網址,從節目區的健康醫食代點入,228集談的內容更詳盡,歡迎大家點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覺有呼吸問題 易患憂鬱症

中央社 – 2012年4月2日 上午10:46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日專電)4月號「睡眠」(Sleep)醫學期刊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最新研究發現,睡覺時若有呼吸問題,出現憂鬱症的機率將提高。


這項研究由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流行病理學家惠頓(Anne Wheaton)主持,分析9714名參與全美健康與營養問卷調查民眾所提供的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apnea)的男性,出現憂鬱症的機率是其他男性的2.4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出現憂鬱症的機率更是其他女性的5.2倍。


惠頓表示,睡眠時如果會發出鼾聲、喘氣或停止呼吸,幾乎都會有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感覺沒有希望,以及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研究人員在結論中指出,除了失眠及睡醒後仍感到疲倦等常見因素外,呼吸問題也是與憂鬱症有關的睡眠問題,這項研究有助於醫學界治療患者時把這項因素納入考量。


究竟呼吸問題如何導致憂鬱症風險提高,仍有待更多醫學研究進一步探討,但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原因之一是有呼吸問題的人睡著後,睡眠其實是片段的,或是他們睡著後血液中的氧氣指數會變低。1010401


鄭醫師補充:


睡覺打呼的人請留意,憂鬱症風險明顯提高,想了解自己睡覺打呼狀況到底嚴不嚴重,只有透過睡眠檢測,比較方便的可以利用居家睡眠檢測,醫院多導程的睡眠檢測精確度高,但必須在醫院睡上一覺,而且戴上各種監控儀器,相對來說比較不方便。一旦發現有問題,最好積極處理,這也是預防醫學重要一環。


對上述研究有興趣的人可參閱:


http://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84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理有據 美專家用遊戲治療精神分裂症

中國網-資訊中心 china.com.cn/info  時間: 2012-03-31  責任編輯: 江思源


 

治療精神分裂症,腦神經學家邁克爾梅策尼希的方法是:不用吃藥,玩電子遊戲就好。目前,梅策尼希正在進行臨床實驗,以期獲得FDA的批准。《自然》雜誌2月刊文,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梅策尼希博士進行了專訪。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名譽教授,腦神經學家邁克爾梅策尼希成功迎擊了大腦功能訓練軟體的懷疑者,目前他正在進行臨床實驗,以期獲得FDA的批准。


(文/Erika Check Hayden)舊金山南部市場區是個有名的 “罪犯天堂”,烈酒舖子和色情書店隨處可見,樓上也大都是窮人住的單人房。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在大街上徘徊,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有精神疾病或者濫用毒品的症狀。然而在一家不起眼的精神病診所裏,幾位研究者正在進行著一項將徹底改變精神病治療方式的實驗。


這家診所就在舊金山社區公共中心裏面,也就一間步入式衣櫥的大小。在這裡,兩個病人戴著耳機在電腦前做著實驗。儘管旁邊的集體治療動靜很大,外面還有干擾聲不斷傳來,兩人卻全神貫注地玩著為他們精心設計的遊戲。這兩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他們參與的這項實驗,正是一個想要顛覆傳統的治療手段,通過玩電子遊戲,來治療一個連現代醫藥都沒能解決得了的問題。


淘汰那些不守規矩的傢夥


實驗的設計者是邁克爾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他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名譽教授,同時也是一個積極呼籲神經可塑性(認為人腦在成年時也可以進行神經重組)的先驅。邁克爾梅策尼希認為,通過電子遊戲可以提升神經的可塑性,但是這一提議過於超前,遭到過許多批評。


幾乎沒有實質的證據表明,用電子遊戲鍛鍊大腦對常人或是患者有明顯的作用。特別是梅策尼希發明的一款語言學習軟體,“快速學單詞”(Fast ForWord),遭到了許多使用者的抱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瑪莎法拉赫(Martha Farah)就表示,這款軟體簡直就是浪費錢,根本沒有用。


但是今年,梅策尼希決定再向前一步。他和同事準備開始臨床試驗,以期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這種治療模式的批准。


FDA的批准可以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獲得一種新的治療方案,當然也是對梅策尼希工作的一種法律認可。同時,這也將給大腦訓練産業的其他企業以壓力。但是要想成功談何容易。不過,杜克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穆拉利多雷斯瓦米(Murali Doraiswamy)説,梅策尼希的這一舉措非常重要,


“如果他能提出嚴格的結果,並且FDA也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成果,那麼其他人也就會把重點放在實現這些目標上,淘汰那些不守規矩的傢夥。”


淘汰那些 “不守規矩” 的傢夥,也是梅策尼希的主要目的之一。他認為認知訓練缺少規則,現有的體制 “都是狗屎”。即使是那些曾經批評過他的人,比如瑪莎法拉赫,也很尊重他爭取 FDA 批准的舉動。法拉赫説, “我認為這能使我們回到一個更為正規的環境中去,擁有相應的機制來評估一項治療措施是否有效。”


鄭醫師補充:


如果這項療法通過FDA的認可,絕對是嶄新的療法,就我所知,目前國內尚無類似的治療方式提供,對這篇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NATURE網站原文內容:


http://www.nature.com/news/treating-schizophrenia-game-on-1.101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去年二月有一項研究發現反式脂肪酸攝取量與憂鬱症的罹患有關,相反地,若是攝取好油(例如橄欖油)則能降低憂鬱症的罹患危險性: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Lisa Verberne, Jokin De Irala, Miguel Ruíz-Canela, Estefanía Toledo, Lluis Serra-Majem, Miguel Angel Martínez-González. Dietary Fat Intake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The SUN Project. PLoS ONE, 2011; 6 (1): e16268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6268


最新發表於公共健康營養期刊(Public Health 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直接了當告訴我們速食與憂鬱症罹患的危險性增加如何相關,跟鮮少食用或者幾乎不吃速食的人相較,經常食用速食的人的憂鬱症罹患率提高51%。根據研究人員發現,吃的量越多,憂鬱風險就越高。這項研究蒐集8964位參與者經長期追蹤,這些參與者之前從未被診斷有憂鬱症或者服用抗憂鬱劑,經過六個月的追蹤,之後有493位被診斷憂鬱症或者服用抗憂鬱劑,這項研究結果再次驗證2011年刊登於PLoS One journal的類似研究,針對12059位研究參與者,追蹤時間長達六個月,常吃速食的人跟鮮少吃速食的人相比,憂鬱症罹患率增加42%。過去跟速食相關的疾病研究,主要是肥胖與心血管疾病。


速食增加憂鬱症風險,相反地,B群、OMEGA-3脂肪酸或者橄欖油等等,可以減少憂鬱相關風險,最常被推薦的地中海飲食,憂鬱症的發生也大幅降低30%(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


這篇研究引用來源為: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Estefania Toledo, Jokin de Irala, Miguel Ruiz-Canela, Jorge Pla-Vidal,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Fast-food and commercial baked goods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11; 15 (03): 424 DOI: 10.1017/S13689800110018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美自閉症比例2年增2成

法新社 – 2012年3月30日 下午12:50

(法新社華盛頓29日電) 美國衛生官員今天表示,美國自閉症兒童比例在過去2年增加23%,每88名兒童就有1人罹患自閉症。先前調查數據則是1/110。


官員坦承,部分原因在於被鑑定為自閉症兒童人數增加,特別是3歲以下兒童,但對整體人數的影響程度仍有待釐清。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主任佛利登(Thomas Frieden)說:「檢查方法提升可能是自閉症病例數增加的原因,雖然無法肯定是否全為如此,不過是有這個可能性。」


佛利登告訴記者:「但可以確定的是自閉症很普遍,需要有效介入。」


CDC死亡率與發病率週報(Morbidity andMortality Weekly Report)發現,男童罹患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比例是女童的5倍,鑑定罹患某類型障礙的男童比例是1/54,女童則是1/252。


這份數據來自2008年完成的美國14個地點調查,顯示每千名8歲兒童就有11.3名診斷為ASD。


這個比例比2006年的調查要增加23%,比2002年估計總數要增加78%。2002年估計每150名兒童中約有1人罹患某類型自閉症。


然而由於這項調查數據只有14個地點,不夠具備全國代表性,因此研究人員不再主張美國每88名小孩就有1人是自閉症。(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這項調查研究證實自閉症患者的比例真的越來越多,如果說自閉症是基因所導致,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一直增加或者升高,因為人類的基因改變為例,每一萬年才會因應外在環境而演化,有比較明顯的改變,以西藏人為例,過去研究人員發現這已經是進化的奇蹟,因為他們花了三千年,基因改變適應高原生活。除非是環境毒素及飲食(這是變動比較快的變數)所導致,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436&prev=16374&next=14030&l=f&fid=25


上述調查研究原文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Jon Baio, corresponding author.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4 Sites, United States, 2008.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Surveillance Summaries March 30, 2012 / 61 (SS03); 1-19 [link]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研究︰雙語使用者 晚3年失智

自由時報 – 2012年3月31日 上午4:24






〔本報駐加特派記者張伶銖/溫哥華二十九日報導〕擁有雙語能力除了可促進人際關係、拓展視野外,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運用兩種語言可防止認知能力退化,延緩罹患失智症的時間。


加拿大最新研究


研究發現,在醫院記錄的失智症(dementia)患者研究對象中,只會說一種語言的老人,被診斷出失智的平均年齡是七十五.四歲,而會說兩種語言的老人,則是直到七十八.六歲才被診斷出失智症。


研究還發現,只說一種語言的老人不僅教育程度高,職業地位也比說雙語的老人高,進一步說明,意味教育或職業對延緩失智發生的效果,並不如語言能力。


約克大學的研究報告二十九日刊登於英國「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期刊。


研究人員相信,雙語能力對一個人從兒童到老年的不同人生階段,均有益處,它可以不斷對腦部產生新的刺激,並形成特殊的認知網絡,讓腦部對認知表現的中樞控管更有效率;形諸於外的則是,通曉雙語者可適應交替做不同的事,又能專注於被要求完成的工作,不容易分心。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約克大學心理系教授Ellen Bialystok說,腦部處理不同語言轉換的程序,藉由不斷刺激,可對人們的「認知儲存」(cognitive reserve)產生保護,避免認知能力退化。


鄭醫師補充:


不少退休的人擔心自己生活沒重心,也擔心腦袋沒用會生鏽,除了規律運動,可以做什麼?根據最新出爐的加拿大研究發現,若是使用兩種語言的話,跟只使用一種語言的人相比,失智症罹患年紀平均延緩三年:


患者研究對象中,只會說一種語言的老人,被診斷出失智的平均年齡是七十五.四歲,而會說兩種語言的老人,則是直到七十八.六歲才被診斷出失智症。


腦部處理不同語言轉換的程序,藉由不斷刺激,可對人們的「認知儲存」(cognitive reserve)產生保護,避免認知能力退化,根據研究發現使用雙語與教育水準或者職業地位無關,因此想利用語言學習來延緩退化,不必擔心自己原本的學歷或者職業,這是標準《用進廢退》理論的應用示範!


這項研究的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466131200056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流感疫苗易使少年入睡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3月29日 下午3:19






芬蘭研究發現,施打新流感疫苗容易讓十七歲以下的少年出現嗜睡的狀況。


嗜睡症的人會覺得特別疲倦,容易忽然睡著或是麻痺。


赫爾辛基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二零一零年初,芬蘭少年和兒童嗜睡症案例突然增加。研究人員比對了二零零二到零九年兒童嗜睡比例和二零一零年的比例以後發現,二零一零年十七歲以下兒童和少年嗜睡症增加了十七倍。


進一步分析才發現,二零一零年初流行新流感,芬蘭政府讓大家打了疫苗。研究人員說,二十歲以上的人打新流感疫苗就不會出現嗜睡的症狀。


 


鄭醫師補充:


這個主題上次有提到,相關資料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435&prev=22760&next=22399&l=f&fid=40


上次的資料建議需要更多資料來證實,這次的研究結果清楚呈現,研究全文請連結參閱: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33536


研究引用來源:


Nohynek H, Jokinen J, Partinen M, Vaarala O, Kirjavainen T, et al. (2012) AS03 Adjuvanted AH1N1 Vaccine Associated with an Abrupt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Childhood Narcolepsy in Finland. PLoS ONE 7(3): e33536. doi:10.1371/journal.pone.00335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病患稱靈魂出竅 醫:藥物引起幻覺

作者: 鄭光宏╱嘉義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3月29日





中國時報【鄭光宏╱嘉義報導】


卅六歲劉金平突發急性心肌梗塞,經醫院搶救進行十小時心臟手術後,鬼門關前撿回一命;劉男說,院方急救時,曾靈魂出竅廿餘秒,看著自己躺在手術台上,全身插滿管子,穿著尿布,「回想當時畫面,還滿好笑的!」奇特經驗其實讓他有說不出的詭異之感。


未婚的劉金平,三月二日在家突感到胸悶、手與背部劇痛,經救護車送榮總嘉義分院,院方心電圖檢查發現為致死率高達九成的急性心肌梗塞,前後電擊廿餘次,並施予葉克膜穩定生命跡象後,當晚六時推入手術房,進行十小時的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幸運撿回一命。


劉金平昨出面感謝醫療團隊,並分享瀕死經驗,急救過程他完全沒醒過來,但「看見」自己好像漂浮在空中,全身插滿管子躺在手術台,醫療人員忙進忙出,「醫師施予電擊時,也有感覺身體抖動」,前後約廿餘秒。


神奇的是,他理應在急救過程中沒有意識,卻對誰送他到醫院、誰陪他進手術房、誰來看過他都瞭若指掌,妹妹事後問他這些過程,也被他的答案嚇了一跳。


劫後餘生的他頓悟,決心改掉日夜顛倒的作息與抽菸的壞習慣,「因為活著比任何事都重要」。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外科部主任蔡鴻文表示,劉男當時為急性心肌梗塞,照理來說,心臟缺血又缺氧,「應該沒有意識」,無法解釋劉所說的靈魂出竅。


倒是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蔡宗晃指出,靈魂出竅可能是一種「解離」的狀況,就像是民眾第一次到的地方,可能也會有似曾相識的錯覺一樣;另位身心科醫師徐鴻傑則推判,可能是醫療過程中使用藥物所引起的幻覺。


急性心肌梗塞致死率高達九成,劉男竟能擺脫死神的召喚,醫療團隊也替他開心;心導管室主任林俊呈表示,如民眾在家發現心肌梗塞,旁人最好能持續協助心肺復甦術(CPR)到救護車來,這樣才能提高救治率。


鄭醫師補充:


上面的報導最有趣的部分在於所有的專業解釋無法釐清為何這位患者他理應在急救過程中沒有意識,卻對誰送他到醫院、誰陪他進手術房、誰來看過他都瞭若指掌,妹妹事後問他這些過程,也被他的答案嚇了一跳。心臟科醫師只能老實就自己的專業認為無法解釋,精神科只能拿一些描述精神狀態的討論名詞或者診斷來貼標籤。對於這類狀態,醫師所受的專業訓練並無法涵蓋,所以我們看到就是以已知來解釋未知,殆已!


我曾聽過一位球友描述他的好友類似的經驗,他的好友是一位重型機車愛好者,幾年前有一次發生嚴重的意外,巨大的衝擊力倒導致他當場昏迷,當他醒過來的第一刻,不是在醫院,而是在路邊,他看到他倒臥的的身體及機車在路旁,類似我們一般人認知的靈魂出竅。


之前還在區域教學醫院服務的時候,有一位女孩子來看診,她主述有一次和朋友到郊外去野餐,到了一半,她突然被自己嚇到了,因為她看到自己和朋友迎面走過來,這種經驗讓她感到非常害怕。所以來門診想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


到底什麼是身、心、靈?提醒大家如果我們的認知基礎只是企圖以身體來看全部,結果就會像瞎子摸象一般無法完整解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深海魚油中的EPADHA有助於情緒的穩定(Mar,9,2006)




Health Designer特派記者:Li Chen


深海魚油中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DHA,一般人多熟悉,補充深海魚油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EPADHA與情緒平衡有這密切的關係,當血液中的EPADHA的濃度偏低時,發生輕~中度憂鬱症的機率會明顯提高,另外還有更多的臨床研究證實,飲食中偏低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顯示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過動症、暴力傾向、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的發生率都偏高。


深海魚油中的EPA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影響體內荷爾蒙及免疫系統的平衡,這些機轉會直接影響到腦細胞的功能,如腦部控制情緒的血清素及影響睡眠的褪黑激素的濃度等,流暢的血液循環能讓腦細胞獲得充分的養分而降低有助於維持腦細胞的健康,另外,DHA則能促進腦細胞膜中離子通透性的平衡,讓腦部信息交換更敏銳及正常,因此具有維持腦細胞活躍,提高注意力及預防腦細胞退化的作用。


一份針對英國兒童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連續服用五個月的深海魚油,幼兒的學習力、情緒穩定性及集中注意力都有明顯的增進,海洋污染造成許多深海魚肉中的重金屬含量偏高,美國FDA建議孕婦每週不要攝取超過340公克的深海魚,然而這樣的建議可能反而影響胎兒的腦部發育及成熟度,一般膠囊狀的深海魚油都有通過重金屬檢測,如不放心,可向廠商要求第三者獨力實驗室的檢測報告書,也是補充深海魚油比較好的方式,孕婦每天服用含2.7公克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油,胎兒的平均頭圍有偏高的趨勢,而孕婦發生早產的機率也會降低,幼兒補充深海魚油,有助於腦部發育及促進學習力,對於有過敏體質的幼兒,也能降低過敏的嚴重度。


 


 


魚油怎麼服用最安全


    這篇報導非常具體地提到必須脂肪酸,尤其是DHA如何幫助憂鬱、精神分裂、過動及暴力傾向的人。所以有這方面困擾的患者,我在門診也多會建議他們多補充魚油來穩定他們的精神狀態。而其實不衹是DHAEPA也有非常正面的效果。


    然 而現在深海魚類的污染,已變成一個普遍存在的隱憂,所以在營養法規管理嚴格的歐盟,規定所有在歐盟上架的魚油,必須先取得獨立檢驗室的「純度認證」,證明 產品內的重金屬及農藥的含量須符合歐盟嚴格的法規。所以有不少人拿著國外的魚油來服用,不管是澳洲、美國、加拿大、或是日本,若沒有獨立檢驗室的認證,我 衹能如FDA一般勸大家少吃。有一個廠家,在標籤上就有明顯的”P”字為首的獨立檢驗室規章,意義為:Purity certified(純度證明),這是大家可以非常放心服用的魚油,當然沒有標示的,若廠家可以出示獨立檢驗室的檢測報告,也代表品質ok


    據國內賣魚的醫師作過國內的抽測,高達九成以上的深海魚,不是重金屬,不然就農藥過量,所以提醒大家正視這個問題,別把吃毒當吃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顧心臟 睡眠6到8時恰恰好

法新社 – 2012年3月26日 下午3:05





(法新社芝加哥25日電) 根據美國今天公布的研究,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或是超過8小時的人,比睡眠時間介於6至8小時者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


這項研究的結果與過去較小型研究所得相符,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是基於3000人的全國性代表樣本,一共涵蓋5種不同的心臟疾患,以及它們與睡眠時間的關聯。


研究對象為45歲以上成人,都是美國全國健康營養研究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Examination Survey)的受試者,目的是調查美國家庭的健康問題。


受試者需描述他們的睡眠習慣,且會被詢問過往是否有充血性心臟衰竭、心臟病發作、冠狀動脈疾病、心絞痛或中風等病史。


研究人員指出,晚上睡太少的受試者,與每晚睡6至8小時的受試者相比,中風或心臟病發作的機率為2倍,充血性心臟衰竭的機率則是1.6倍。


另一方面,每晚睡超過8小時的受試者,出現心絞痛機率為2倍,冠狀動脈疾病機率為1.1倍。


首席研究員、芝加哥醫學院(Chicago MedicalSchool)醫學教授艾若拉(Rohit Arora)表示:「現在我們有跡象顯示睡眠可以影響心臟健康,而且必須被優先列入考慮。」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看來在長期上來說,每晚睡眠6至8小時帶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少。」(譯者:中央社楊盈)


鄭醫師補充:


1.睡得少,身體修復不足,壓力賀爾蒙也容易隨之升高,心臟病及中風風險容易升高。


2.睡得多的人,在解讀上應該是結果,也就是身體本身有問題的人,需要睡眠的時間會比一般人來得長,而且有些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的睡眠時間往往比一般人長,但因為睡眠時間缺氧,因此白天也容易累,心血管壓力以及失智風險都會增加。


3.這篇調查研究的原文可以參閱: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2, March 26). Sleeping too much or too little can be bad for your heart.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27, 2012,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12/03/120326113805.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睡片刻 K書更靈光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3月26日 上午12:35






學生下課時間打瞌睡,可以幫助學習、記憶。美國聖母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學習新東西後小睡片刻,較能將新學到的東西牢牢記住,較不容易忘掉。


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One)。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家潔西卡‧佩恩研究團隊以兩百零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這些學生每天晚上都至少睡滿六小時。


學生被隨機分成三組,一組記憶陳述性字句,另一組記憶的字句有語意關聯性,還有一組則記憶彼此間完全沒有關聯的字句。他們在早上九點或晚上九點學習新字句,在學習新字句三十分鐘、十二小時或二十四小時後接受考試。


陳述性記憶是指一個人記憶事件、事實的能力,這類記憶又被細分為「事件性記憶」與「知識性記憶」。一般人每天都得運用事件性記憶與知識性記憶,這樣停車的時候才記得車子停在哪裡,對其他同事的穿衣好惡,也才能多作了解。


十二小時後的考試複試結果顯示,睡覺起床後,可以記起比較多的東西,測驗成績比較好。研究人員讓學生二十四小時再作測驗,結果發現,學習、記憶新東西後小睡片刻,記憶效果會明顯提升。


佩恩表示,研究結果證實,學習新知識後馬上睡覺,可幫助提升記憶能力。由此可知,睡眠對記憶、學習非常重要。如果想將新資訊牢牢記在心裡,最好先去好好睡個覺,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鄭醫師補充:


學習要紮實,記憶要長久,睡眠一定要充足,上述研究充分證實這樣的論點,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研究全文: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33079


研究引用來源: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22 Mar 2012 10.1371/journal.pone.003307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藥風險書面說明 立委擬修法

中央社 – 2012年3月25日 下午5:01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5日電)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鄭汝芬提案修改醫師法部分條文,明定醫師須告知病患用藥風險及是否為適應症外用藥,並以書面確實告知風險,保護病人用藥安全。


鄭汝芬表示,藥害救濟法規定,如符合當時醫學原理及用藥適應性者的適應症外用藥,若產生藥害,也可申請藥害救濟;實務上許多醫生用藥沿襲經驗傳承,未必清楚是否為適應症外用藥,也沒明確告知病患用藥風險和副作用,導致用藥糾紛。


她說,民國88年時某醫院為產婦接生,醫師使用非核准用來催生的藥物,且事前沒充分告訴產婦可能的風險和副作用,也沒告訴產婦有其他經行政院衛生署核可使用的催生藥物,術後也沒全程監測母子狀況,導致胎兒出生後腦水腫、腦性麻痺等傷害。


鄭汝芬表示,醫學實務上,使用適應症外藥物情形頗普遍,醫師為病患治療前應清楚說明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讓病患充分理解。


鄭汝芬提出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定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風險與是否為適應症外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的不良反應;若醫師開藥為適應症外用藥,醫師應以書面確實告知病人用藥風險。10103


鄭醫師補充:


在先進國家,醫師開藥必須先知會相關作用及風險,如果沒有事先告知,服藥患者一旦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或者後遺症,開藥的醫師可是會面臨高額的賠償訴訟官司,這方面的判例,精神科用藥產生的糾紛不在少數。在國內目前尚未有相關法令來規範,我建議至少開藥醫師把相關副作用或者適應症外使用的潛在危險性在知會患者或家屬的同時,請他們在病歷上簽字,一來幫助醫師善盡告知義務,二來也可以保障醫師。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是龍年,在臨床我接觸到一些原本服用抗憂鬱劑或安眠藥物,但準備懷孕或者已經懷孕婦女的詢問門診比往常多一些。根據《一般精神醫學檔案》日前刊登的一份研究指出,憂鬱症孕婦不治療,產下的嬰兒,整體上發育較差,但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的孕婦,較容易產下頭圍較小的嬰兒,嬰兒頭圍偏小在部分研究中被認為與日後行為或精神問題有關。


荷蘭研究人員以近8千名孕婦為觀察對象,其中570名患有憂鬱症,但未接受藥物治療。99名則持續服用抗憂鬱劑。研究顯示,服用部分抗憂鬱劑的孕婦相對較容易產下頭圍偏小的嬰兒。


相關研究的原文摘要請見:


http://archpsyc.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archgenpsychiatry.2011.2333


研究標題、作者以及引用來源:


Maternal Use of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Fetal Growth, and Risk of Adverse Birth Outcomes


Hanan El Marroun, PhD ; Vincent W. V. Jaddoe, MD, PhD ; James J. Hudziak, MD ; Sabine J. Roza, MD, PhD ; Eric A. P. Steegers, MD, PhD ; Albert Hofman, MD, PhD ; Frank C. Verhulst, MD, PhD ; Tonya J. H. White, MD, PhD ; Bruno H. C. Stricker, MD, PhD ; Henning Tiemeier, MD, PhD

Arch Gen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March 5, 2012.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2333


這份發表的荷蘭研究,8000名孕婦,即使懷孕之後有669位孕婦被診斷有憂鬱症,只有99位孕婦繼續服抗憂鬱藥,足見護子心切。但大多數人不願服藥其實有臨床研究結果支持,過去研究顯示孕婦服用抗憂鬱劑SSRI(例如百憂解、克憂果及樂復得等等),小孩罹患自閉症以及致命性高血壓的機率都隨之提高: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907&prev=27070&next=26770&l=f&fid=25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700&prev=28730&next=28150&l=f&fid=33


懷孕期間以魚油來幫助孕婦抗憂鬱而有實質臨床實效的國內研究早已證實藥物之外還是有改善方式,這項發表於知名臨床醫學期刊《臨床精神醫學》研究證實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孕婦服用魚油而不吃藥,結果四到六週後病情減輕約六成,顯見抗憂鬱並不是非藥不可。除了選購安全沒有汙染魚油之外,建議大家可以多了解功能性醫學的概念及調整方式,避開藥物並不代表不治療憂鬱症,相反地功能性醫學利用自然的方式,來減輕身體發炎、改善腸道還有提高神經傳導物質需要的營養來源來改善憂鬱,還能避開藥物副作用,可謂一兼兩顧。


提倡抗憂鬱劑藥物治療孕婦憂鬱症的專業人士,對患者治療解釋上大多會以「兩權相害取其輕」來說服,但真正原因是大多數精神科醫師對於營養醫學的研究不熟悉,因此在治療的選擇上仍堅持有潛在風險的抗憂鬱劑治療,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減重要領 專家不會告訴你的重要福音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3月22日 下午1:04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為了達到最佳減重效果,人們應食用好的脂肪、可可、奶製品、紅酒及蜂蜜。而短時間的運動比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更有效果。充足的睡眠、心情愉悅及淨化的空氣也是鮮為人知的減重不二法門。《讀者文摘》最新製作的研究報告,提供13項減重要領。


想減重,吃是第一關。研究指出,對減重有益的脂肪包括不飽和脂肪(來自橄欖油、堅果、鱷梨)及多元未飽和脂肪酸(來自魚、堅果、種子)。巧克力內的可可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適度的食用可幫助減重。


食用奶製食品,如牛奶或優格,也能有效降低體內脂肪。一天一杯紅酒對健康及減重有益;紅酒可增加運動耐力並減少因飲食所引發的肥胖。


另外,蜂蜜不旦可減重,還有抗菌、抗病毒的功能;甚至可以增強血糖控制,提高免疫力。過度的飲食不一定能藉由運動平衡。運動只會帶來3%的體重減少,原因是增加的運動量會增加食欲,進而增加食量。


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會消耗大量熱量,身體為了取得平衡,會引發更大的食欲。反而是短暫的有氧運動或是重量訓練對減重比較有益。


研究也發現能在早期見到減重成效不但能帶來信心,也比較能長時間維持成效。這有別於傳統的一步一腳印,以達到穩健的進步觀念。


此外,壓力會影響健康且降低減重成效。而開懷大笑是降低壓力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且笑也會消耗大量的卡路里。


較少時數的睡眠會引發人們增加食量。睡眠的減少會導致肥胖荷爾蒙及人體中胜月太類激素的失調,導致食欲的增加。


空氣汙染則會造成胰島素抗性、降低葡萄糖耐受度、增加發炎的機率,造成糖尿病,而糖尿病與肥胖更是密切相關。


《早安美國》電視節目與《讀者文摘》合力製作「13件專家不會告訴你的事」系列報導,本月的專題為減重,之後還會針對不同主題報導。


鄭醫師補充:


1.適度運動減重比過量運動對減重的幫助效果明顯,關鍵在食慾。


2.污染對身體造成衝擊,直接影響的胰島素功能,增加發炎以及肥胖機會,所以預防污染及增加身體排毒功能,減少身體負擔對於減重至為緊要。


3.減壓絕對是減重的關鍵,過度壓力,其他減重的動作再怎麼作,效果有限。大笑不僅能減壓,還能消耗熱量。


4.睡眠不足,減重效果大打折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