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油無益 廠商誇大療效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0/04/14 00:07 胡慕情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海豹、海狗油可養生?海狗鞭可壯陽?別被騙了!這些是不實廣告、沒有實際療效,購買相關商品只會成為屠殺海豹的凶手。



近年海豹屠殺除了毛皮產業,更轉往海狗、海豹油與海狗鞭,動保團體呼籲拒買,要求農委會及經濟部國貿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儘速公告禁止海豹、海狗產製品輸入。



陳玉敏指出,台灣的海豹、海狗產製品被歸類為「食品」,但廠商卻大肆宣稱神奇療效,如屈臣氏促銷「美加三海狗油」,就以「昔日抬頭挺胸,如今宛若自宮。珍貴海狗油讓好漢重拾當年勇」為題,誇大宣傳海狗油強化性功能的療效。



陳玉敏表示,衛生署針對誇大不實廣告早已開罰,但廠商不以為然、繼續不當宣傳,使得民眾成為屠殺海豹的間接凶手。陳玉敏指出,不實廣告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9條,食品不得標示或廣告具有「醫療效能」,主管機關應立刻開罰20萬元以上1百萬元以下罰鍰。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認為,海豹體內殘留最多、最嚴重的汞與多氯聯苯!」福爾摩莎動物權利小組發言人黃艾婷表示,廠商宣稱「海豹、海狗油」含有珍貴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及DHA與 EPA,但海豹油脂中卻易殘留高濃度的汞與多氯聯苯(PCB),對人體腦部、神經、器官可能造成危害。



黃艾婷說,科學研究已證實,海洋生物體內的Omega-3 來自於牠們食用的微藻,無菌環境中培養採收的微藻比海豹油或魚油更安全無污染,根本不必藉由屠殺海豹取得。有特別需要攝取DHA與EPA的民眾,只要選擇微藻(alge)類營養品即可。至於亞麻籽、胡桃、毛豆、小麥胚芽,更是最安全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



陳玉敏進一步指出,因全球暖化、冰層覆蓋不足,科學家已發現海豹找不到育子地,情況嚴重為60年來僅見。海豹生存不易,希望台灣民眾不要再購買海豹、海狗產製品。



農委會林務局野生動物保育科長林國彰表示,台灣相關動物保護法令有《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動保法》, 基本上進口產品若是受野保法保障的動物,不太可能進口;動保法只能保護一般及台灣本地動物,農委會承諾嚴格把關海豹製品,要全面禁絕可能需要修法。



黃艾婷希望主管機關全面把關前,台灣民眾能拒買毛皮與海豹油等相關產品,並參加連署活動,終結海豹哀歌:http://animosa-tw.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09.html



在亞洲只有南韓及台灣會從加拿大進口海豹肉,主要用途就是用來製造海豹油,相關資料請參閱:


  "Seal Hunt Facts"


最近有環保人士提醒大家正視海豹的生存權,並提醒大家海豹肉的農藥及重金屬等毒素都超標,為了吃OMAGA-3,反而吃到毒素,可能得不償失。也常有網友或者客戶詢問我,海豹油或者海狗油的OMAGA-3含量似乎很高,可否作為好油的補充來源,通常我都建議他們跟廠商要獨立檢驗室的純度認證報告,也就是先確認這些產品是否在重金屬及農藥殘留方面通過嚴格的認證檢測,確認無安全之虞再說,不過迄今為止還未有任何客戶跟廠商拿到任何的證明,也就是吃魚的海狗或者海豹,致使這些環境毒素在牠們體內的累積難以避免,所以我都建議儘量不要選擇這類未經純度認證安全的油類來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研究:真牙剩越少 死於心臟病風險越高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4/13 12:20 林仟懿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12日電) 瑞典研究人員指出,笑起來可看到缺牙的人比仍有一口潔白牙齒的人,較可能死於心血管疾病。



賀姆蘭(Anders Holmlund)向法新社解釋一篇即將刊在「牙周病學期刊」(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的瑞典研究,他指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與(一個人剩下)的牙齒數目非常有關。」



賀姆蘭說:「真牙剩下不到10顆的人,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是同年齡、同性別、有超過25顆牙的人的7倍。」



雖然許多在過去15年發表的研究,已顯示口腔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賀姆蘭的研究卻指出口中牙齒數量與心臟病的直接關聯。



這項與霍姆(Gunnar Holm)、林德(Lars Lind)兩位同事共同進行的研究,調查7674名男女,多數人患有牙周病,平均患病時間為12年,他們並調查在這段期間死亡的629人的死因。



其中29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賀姆蘭解釋,把牙齒數量連上心臟病的理論在於,「口腔與牙周的感染可散佈到心血管系統,造成低程度的慢性發炎」,而發炎是目前已知會導致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危險因子。



他補充說,一個人保有的自然牙數量,「可反映一個人在一生中,接觸到多少程度的慢性發炎」。



不過他坦承,這份研究有兩項受限之處,一是它不可能根據社經因素來調整結果;二是無法根據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來完整修正研究結果。(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發炎會影響身體許多系統,最近瑞典的研究人員發現:真牙剩下越少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越高,其關連在於真牙剩下不多的人,多數有牙周感染,這些感染會沿著血液的散播到心血管系統,造成低程度的慢性發炎,而發炎已經被許多研究證實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及心臟病發作的危險因子。關於慢性發炎,想瞭解更多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其中提到發炎的影響及處理,影響層面絕不只侷限於心血管系統而已,許多有長期情緒捆擾的人或被診斷有精神方面的狀況,都與慢性發炎有關,我謹摘錄部分內容讓大家先睹為快:


 


最近的調查發現我們疾病延燒的火焰,從自體免疫(24百萬)、過敏(5千萬)、氣喘(3千萬),到心臟血管疾病(6千萬)、癌症(1千萬)、與糖尿病(14百萬),這些林林總總,主要都是發炎的症狀……



但是起火點通常是來是許多我們無法預期的地方: 我們所吃的食物、環境中的毒素、潛伏的感染、未知的過敏與壓力。如果想要治療腫脹發炎的大腦,就必須找到起火點,然後把火撲滅……


大部分的人都熟悉發炎的情況。典型的症狀是疼痛、腫脹、發紅與發熱。想想看喉嚨痛、腫脹的膝蓋、或是感染的指甲,這些都是身體因為感染而發炎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發炎是好事,因為是對抗所有類型的外來侵略。


然而,當免疫系統自然的平衡(所造成的適度發炎情況剛好控制發炎、過敏、毒素或其他壓力源)受到干擾時,免疫系統會轉入長期的警告狀態,在全身散佈發炎的悶燒之火……


原本是要保護身體避免外來侵略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己的細胞與組織。在發生這種情況時,問題就愈來愈嚴重了。


這把火在心臟造成心臟病、在脂肪細胞造成肥胖、在全身造成癌症、在眼睛造成眼盲,在延燒到大腦時造成沮喪、癡呆、自閉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阿茲海默症、健忘、以及許多其他的問題。  


在一方面,這種保護性的發炎過程可能出錯,不只是針對罹患像關節炎等炎性疾病的人,也包括生活方式和/或環境讓他們接觸到刺激物質的健康人士,例如牙齦疾病、食物過敏、毒素,甚至是糖分與動物脂肪等炎性食物所造成的輕度發炎。



我們的社會可說是處於野火燎原的邊緣。


問題是有時候很難找到起火點。因為造成這些症狀的生理發炎,是生理性的,首先要找出這種看不見的內部發炎情況就已經很困難了。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發炎?


在受到毒素、感染、過敏原、壓力、惡劣的飲食、或是久坐的生活習慣等因素的觸發, 細胞激素陷入失控狀態,開始在全身與大腦展開攻擊。現在有將近40萬份的科學研究,探討這些免疫訊息傳遞因子在每種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炎是不會遵守人類所擬定的醫學科別疆界的。


事實上,在關於慢性疾病方面(不管是生理或心理),觸目所及,包括了失智症、沮喪、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慢性疲勞、肥胖、心臟疾病、癌症,當然還有所有的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全部都和細胞激素量提高及與生理的發炎有關,造成身體的每個器官、每個部位的問題……



黛安娜 瓦格斯醫生(Dr. Diana Vargas)與她在約翰霍普金(Johns Hopkins)大學團隊在就是從這裡切入研究的。他們在解剖11位自閉症兒童的遺體時,檢查了他們的大腦。4他們也檢查自閉症兒童的脊髓液。在檢驗與比較這些因素時,他們證明了這些兒童的大腦發炎腫脹,就像腫脹的腳踝一樣。


 


這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他們腦部的發炎是從哪裡開始的?


 


簡短的答案是過敏原、毒素、感染與營養素不足。


 


但是,這些問題是源自於何方,還有是如何影響大腦的?發炎是從大腦本身開始的嗎?其實,很多時候並非如此。


 


長久以來,大家已經知道的是自閉症兒童,不只是他們的腦無法正常運作,而且95%以上的自閉症兒童,都有腸胃問題與腫脹的肚子。我們也注意到自閉症兒童經常感染、過敏,且經常進行多重的抗生素治療。根據加州戴維斯(Davis)大學MIND學院的研究,70%以上的自閉症兒童有免疫功能失調的現象。



人體免疫系統的60%以上是消化道。在人體的主要器官失去平衡時,免疫系統啟動,通常也會造成蔓延全身的發炎狀態。


 


我們每天都在糟蹋消化道。我們竭盡所能地傷害,很少會想到要做些有益腸胃的事。我們所吃的食物低纖、高糖,充滿抗生素、農藥與荷爾蒙;我們喝酒與咖啡;我們服用抗生素、制酸藥物、消炎藥、荷爾蒙與類固醇(這些都會抑制正常的腸胃功能);我們長期承受壓力;我們暴露餘數千種環境毒素當中,這些全部都會傷害我們的腸胃。


 


這些因子觸發了廣泛的發炎狀態,因為我們的腸道免疫系統群起抵抗食物中的外來蛋白質與堆積如山的病菌,因此處於「憤怒」與發炎狀態……


深呼吸與放鬆可以發揮作用,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但是其中一定有一個是緩解發炎。


 


我們也知道 omega-3脂肪有助於緩解沮喪的情況。11其作用是透過減輕發炎,還有它們對細胞膜與細胞溝通的影響。


 


同樣地,我們知道運動具有消炎作用,治療沮喪的效果比百憂解更好。12


 


另一個範例來自於哈佛大學。一群研究人員發現沮喪患者的腦部有數量增加的「白質病灶」或是小白點,那是像多發性硬化症等自體免疫疾病所發現的情況。這與葉酸不足有關,會產生大量的同半胱氨酸,這種分子會誘發腦部的發炎。13 因此缺乏維他命會產生讓大腦發炎與造成沮喪的有毒分子。


 


當然我們也必須要問:「哪一個是先出現的問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沮喪造成發炎?還是發炎造成沮喪?」


 


答案是肯定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發炎導致沮喪,而沮喪又讓發炎更加惡化。


 


這裡所要傳遞的訊息是如要充分地治療沮喪,我們必須找出與排除發炎的原因,然後讓身體恢復免疫系統的均衡,阻斷這個惡性循環。





會造成發炎的所有因素,也同樣會導致沮喪以及焦慮、強迫症 (OCD)與躁鬱症。

治療感染、排除過敏原、學習深層放鬆、運動、或服用維他命與魚油,可以減輕發炎與消除沮喪。



疾病(不管是生理或心理)通常都不是單一事件。那通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呈現的程度差異而已。我的情緒障礙患者,其中有數百名只是解決發炎的問題,就改善了情緒的狀態。這是治療他們其他問題「偶發」的副作用。


 


這要告訴我們的教訓是什麼?滅火要撲滅火源,而不只是吹散煙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喜歡聽的歌 有益心臟健康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4/11 18:35



美國研究發現,聽自己喜歡聽的歌可以擴張血管,對心臟很有幫助。當然要是聽不喜歡的歌曲對心臟就不好了。



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讓接受測試的人聽音樂。聽到自己喜歡的曲子,受試的人血流加速,膽固醇降低。負責研究的米勒博士說,聽喜歡聽的音樂對心臟的益處就跟做有氧運動或是吃藥一樣。



抹勒說,聽這些音樂的時候,受試的人還會釋放一氧化氮這種被稱作快樂元素的化學物。他認為,就是這種愉快的心情讓人血流通暢,減少血液凝塊的機會。



過去我曾不止一次提到:音樂治療與音樂本身無關,而是當事人喜不喜歡聽,喜歡聽的才有療效,最近馬里蘭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研究發現:


聽到自己喜歡的曲子,受試的人血流加速,膽固醇降低。研究人員認為:聽喜歡聽的音樂對心臟的益處就跟做有氧運動或是吃藥一樣。


很多人喜歡一邊運動,一邊聽喜歡的音樂,對身體健康的幫助效果我想應該更好才是,也希望有相關的臨床來證實這樣的作法是否效果會更好。


補充一下一氧化氮(NO)在人體內對血液循環的幫助:



一氧化氮擔任類似訊息傳導的作用。當血管要向肌肉發出放鬆指定以幫助血液循環增加時,它就會產生一些一氧化氮分子,這些分子很小,能很容易地穿過細胞膜。血管周圍的平滑肌平滑肌接收信號後舒張,而使血管擴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單身保費增 楊志良:要不多付保費就養小孩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4/09 13:35



二代健保採家戶總所得計算,「單身貴族」保費倍增,引發單身族群不滿,不少網友批評,根本是變相課單身稅。衛生署長楊志良接受中廣專訪表示,小孩未來要負擔整個社會,現在由大家共同來養,先進國家都是如此。楊志良表示,依家戶總所得計算保費,仍是較為公平,認為民眾「要不多繳保費,不然就是養小孩」。(陳奕華報導)



未來二代健保實施後,約一半的單薪、多眷口民眾保費負擔下降,不過單身者的保費可能會增加一倍之多,引發單身族群的反彈,對此,衛生署長楊志良接受中廣新聞網專訪時認為,應該要更公平來看二代健保。



楊志良舉例,以月收入五萬元、沒有其他收入的單身民眾,依照先行制度,保費要繳七百多元,如果另一個人同樣是賺五萬元,還要扶養三人,卻要繳三千多元,負擔沉重,依照二代健保試算,原本一家四口從繳交三千多元,變成一千六,而單身也是交一千六。



楊志良指出,小孩未來要負擔整個社會,現在由大家共同來養,先進國家都是如此,他認為民眾「要不多繳保費,不然就是養小孩」,哪一個負擔較重,值得民眾思考



「比方說單身,現在很多老人家,誰來養?全部人來養,問題這樣情形,大家接不接受,如果不接受我們就做不下去,這個是別的國家都是這樣,就是所有未來小孩子大家來養,你不養小孩子,那對不起,你要多負擔一點,你要幫人家養,因為將來小孩子是要負擔整個社會,簡單來講,要嘛你多付保費,要嘛你養小孩,哪一個比較沉重,這是大家要來想的。」



最近二代健保的保費費率出爐,其中涉及單身需要多繳健保費用的新方案,讓大家議論紛紛,不過有養小孩的母都知道,養小孩的花費遠遠超過單身多繳的保費,如果以署長提到先進國家對小孩的照顧,其福利及補助遠遠超過台灣目前的狀況,當然,先進國家的稅率比較高,這是事實。


以二代健保的費率而言,我認為有小孩扶養的家庭,只是減少了(或者沒有增加)健保保費的支出,當然也可以視為衛生署鼓勵生育的一種方式,至於這樣會不會刺激生育率上昇?值得再觀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韓研究:泡菜乳酸菌 能治兒童異位性皮膚炎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4/08 19:05



南韓嶺南大學產學聯合研究小組,透過臨床試驗,首次證實泡菜含有的一種微生物,在治療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有明顯效果。



嶺南大學附設的「針對性醫療研究團」表示:最近透過臨床試驗,首次發現泡菜裡面含有一種乳酸菌的微生物,對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具有顯著的治療功效。



研究小組對一百名2歲至10歲兒童患者,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服用這種微生物劑的兒童,比未服用的群體,病情最多好轉百分之兩百三十八。(王長偉 首爾報導)



很多人以為醃製品就是不好的,甚至會傷肝,不過還是有例外,以泡菜(這也是醃製品)來說,醃製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菌,因此有人說吃了泡菜會健胃整腸,我認為其中的乳酸菌也應該幫了些忙,至於服用乳酸菌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原理,上次有提過,還不瞭解需要深入瞭解的人不妨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366&prev=15458&next=14726&l=f&fid=28


乳酸菌是益生菌的一種,最早的學術應用始於二十世紀初,有一位俄國的微生物學家Ilya Ilyich Mechnikov ,同時也是1908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的得主,他提出腸道的菌叢可以由一些好菌(益生菌)來取代腸道不好的菌叢,藉此來改善身體的健康。不好的菌叢會在腸道製造許多對身體有毒的物質,經腸道吸收而進入全身的血液循環,以Clostridia這種腸道的潛在致病菌來說為例,容易製造苯酚、吲哚及氨等等毒性物質,這些物質經身體吸收形成所謂的腸道自體中毒,因此容易對身體造成老話及其他不良的影響,這些都是明顯的腸道菌叢失衡的效應。


益生菌的可能好處,在學術上有非常多的研究,例如有些益生菌有抗癌或者預防癌症的效果:


Brady LJ, Gallaher DD, Busta FF (February 2000). "The role of probiotic cultures in the prevention of colon cancer".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30 (2S Suppl): 410S–414S.


降低膽固醇,尤其是不好的低密度膽固醇(LDL)及降血壓:


Sanders ME (February 2000). "Considerations for use of probiotic bacteria to modulate human health".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30 (2S Suppl): 384S–390S.


增進免疫功能及預防感染,主要是經由增加IgA的數目來增加其他免疫細胞例如漿細胞(plasma cell )、淋巴T細胞及自然殺手細胞的吞噬活性:


Reid G, Jass J, Sebulsky MT, McCormick JK (October 2003). "Potential uses of probio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 Clin. Microbiol. Rev. 16 (4): 658–72. doi:10.1128/CMR.16.4.658-672.2003


 Ouwehand AC, Salminen S, Isolauri E (August 2002). "Probiotics: an overview of beneficial effects".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82 (1-4): 279–89.


根據2010年的最新研究,益生菌對預防二次感染的效果卓著:


ScienceDail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1/100127095945.htm


服用抗生素引發的腹瀉有相當多的研究,大家可以參考:


D'Souza AL, Rajkumar C, Cooke J, Bulpitt CJ (June 2002). "Probiotics in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oea: meta-analysis".


Cremonini F, Di Caro S, Nista EC, et al. (August 2002). "Meta-analysis: the effect of probiotic administration on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 Aliment. Pharmacol. Ther. 16 (8): 1461–7.


減少發炎(包含過敏反應的降低):


Reid G, Jass J, Sebulsky MT, McCormick JK (October 2003). "Potential uses of probio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 Clin. Microbiol. Rev. 16 (4): 658–72.


增加礦物質的吸收:


Famularo G, De Simone C, Pandey V, Sahu AR, Minisola G (2005). "Probiotic lactobacilli: an innovative tool to correct the malabsorption syndrome of vegetarians?". Med. Hypotheses 65 (6): 1132–5.


預防因壓力所導致的腸道害菌過度增生:


Hitti, Miranda (April 25, 2006). "Probiotics May Help Stressed Gut"


改善大腸激躁症及腸炎(通常需要更高數目的益生菌):


Whorwell PJ, Altringer L, Morel J, et al. (July 2006). "Efficacy of an encapsulated probiotic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35624 in women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m. J. Gastroenterol. 101 (7): 1581–90.


Niedzielin K, Kordecki H, Birkenfeld B (2001). "A 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299V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3 (10): 1143–7.


此外對生殖泌尿道的感染之預防也有幫助:


 Reid G (February 2001). "Probiotic agents to protect the urogenital tract against infection". Am. J. Clin. Nutr. 73 (2 Suppl): 437S–443S.


補充益生菌對多數人來說都是OK的,除非有些免疫能力缺失明顯的人我們不建議補充,一般人只要適量補充,對身體的健康促進應是利多於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老農1天6瓶感冒糖漿 未治病卻險送命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4/07 07:35



感冒糖漿如果當水喝,真的會喝出毛病!一名60多歲的老農夫,1天要喝6瓶感冒糖漿,結果差點喝成猛暴性肝炎,被送入加護病房救治,醫師發現老農夫的肝功能指數異常,才發現是感冒糖漿惹的禍。醫師表示,感冒糖漿會有成癮性,飲用有一定的安全劑量,一天最多只能喝半瓶,如果把感冒榶漿當成萬靈丹治百病,是相當危險的行為。(彭清仁報導)



新竹一名六十多歲的老農夫,因為全身倦怠無力,一吃東西就吐,且全身皮膚發黃而到醫院就醫,經醫師檢驗後,發現肝功能指數竟然破千,黃疸指數和腎功能指數也偏高,醫師擔心變成猛暴性肝炎,讓老農夫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經由醫師詳細問診病史之後,最後才查出原來是感冒糖漿引起的肝功能異常。



 署立新竹醫院陳憲青醫師指出,老農夫平日很少就醫,但有個怪習慣,每天要喝六瓶不同廠牌的感冒糖漿,由於量喝得相當大,還要以推車到藥房一箱一箱的載回家中。醫師表示,市售的感冒糖漿主要成份有乙醯胺酚,也就是所謂的普拿疼,有止痛及退燒的作用,一瓶60c.c.的感冒糖漿,一次只能喝10c.c.,一天三次,但老農夫卻一天六瓶,明顯的藥物過量,會引起肝臟傷害,部分會造成胃損壞或胰臟炎,另外,市售的感冒糖漿成份還包括咖啡因及甲基麻黃素等,咖啡因長期過量使用也會傷肝、傷腎;甲基麻黃素還可能會引發血壓升高,過量會導致呼吸換氣困難,長期使用會有成癮性,民眾不可不慎。醫師也強調,部分民眾誤信廣告,把感冒糖漿當成萬靈丹,認為可以治百病,殊不知飲用過量,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在急診輪值的醫師接到所謂藥物過量的病例中,安眠藥過量的病例對醫師來說並不難處理,很多人吃了過多安眠藥未送醫,也只是睡了比較久的時間便自行醒來,顯見大部分的安眠藥對身體而言並非難題一件。


我在門診時,有一次問診到一個患者提到她曾經一口氣吞下過量的普拿疼而意識不清送醫的過程,急診醫師知道她服過量的普拿疼還跟她開玩笑:這麼內行,知道要用普拿疼!也就是說普拿疼過量對身體的毒性比安眠藥要嚴重許多。關鍵就是普拿疼的成分會對肝臟重要的抗氧化物質的穀光甘肽進行毀滅性的消耗,讓肝臟功能完全停擺,因此國內有患者因為一天服用六種感冒糖漿導致肝昏迷的報導也就不足為奇了。


讓我們參考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書中對穀光甘肽的重點提醒:


 


普拿疼的學名為乙醯胺酚 (Tylenol or Panadol),其促使穀光甘肽流失的速度遠超過其他藥物。這個成分出現在無數的成藥裡。服用成藥的人完全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實際上,這種藥物的毒性遠超過大部分的處方藥。穀光甘肽是體內對抗毒素、發炎與自由基的最後防線。



人體製造與維持大量穀光甘肽的能力,幾乎是從所有慢性疾病中復原所必要的,也是預防疾病與維持最佳身心狀態的根本。  


那麼, 穀光甘肽到底是什麼?


它對人體有何作用?


我們要如何得到更多?


它與甲基化與硫酸鹽化反應列車有何關聯?


 


穀光甘肽是非常簡單的分子,可以由人體不斷地製造。穀光甘肽是結合蛋白質或氨基酸的三種簡單基本成分所組成的半胱氨酸(cysteine), 甘胺酸(glycine)與麩醯胺(glutamine)


 


而它的力量之鑰是其中所含的硫 (SH) 化學成分。這種硫分子的作用就像捕蠅紙一樣,會黏住體內所有不好的物質,從自由基到汞與其他重金屬等毒素。把它想像成體內的UPS FEDEX快遞系統,將所有不好的物質打包,並透過尿液與糞便排出體外。


我們從含硫的食物中製造穀光甘肽大蒜與洋蔥、十字花科蔬菜、蛋黃、以及大部分的蛋白質。這些都含有一種氨基酸,稱為半胱氨酸(cysteine),是製造穀光甘肽的基本成分。   多補充一些氨基酸,例如像甘胺酸(glycine)與麩醯胺(glutamine),以及一些維他命 (B6 B12與葉酸),這樣一來,神奇的甲基化與硫酸鹽化反應列車就會迸出一些穀光甘肽分子。


 


 


以下為普拿疼在人體肝臟的代謝反應過程的圖解,普拿疼的代謝物會和GSH(穀光甘肽的縮寫)結合而消耗,請大家一併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色列研究:吞雲吐霧非智者 老菸槍IQ較低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4/04 17:13



(中央社台北4日電)嘴上叼根菸,一派悠閒的吞雲吐霧,曾經是知識份子的身分表徵。然而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老菸槍的智力往往較低。



據「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戒除菸癮的人,抽菸的人抽得越兇,智商呈現遞減趨勢。



一項針對18歲至21歲男性所作的研究顯示,哈菸族的平均智商為94,比不抽菸者的101低了7分。



健康的年輕男性族群平均智商大約介於84-116之間,然而,一天抽光一包以上香菸的癮君子,平均智商只有90。



以色列的研究人員以2萬名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分別在他們入伍前、當兵期間、以及退伍後,蒐集健康狀況的相關數據。



約有28%的研究對象一天抽一根菸以上;3%認為自己已經成功戒菸;68%的人表示從未吸菸。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精神病學教授維瑟(Mark Weiser)表示,「在衛生保健的角度來看,我們通常認定吸菸者是從低收入家庭出身,或是未曾受過良好教育。」



「然而,由於我們的研究對象遍及各階層人士,社經背景的影響已經不是主要因素」。



這項研究也衡量了雙胞胎兄弟的影響。在此類案例中,只有一人有菸癮,而不抽菸的另一人平均智商較高。



維瑟表示,「平均智商較低者,要做出有關健康的抉擇時,整體決策技巧多半較差。」



「智商較低者,不但容易染上菸癮,也比一般人更常出現肥胖、營養失調和毒癮的問題。」



「我們的研究或許能對父母和衛生專家有所助益,協助高風險的年輕族群作出更明智的決定。」(譯者:中央社蔡函岑)990404





吸煙影響健康,一直以來有非常多的研究證實,以懷孕的媽媽而言,吸煙會造成胎兒的死亡,男性及女性吸煙一般會分別短少13.2及14.5年的壽命,超過半數的終生吸煙者的結果都比較早過世,想深究的人請參考:


MMWR April 12, 2002 / 51(14);300-3


BMJ, Am J Public Health 1995:1223-1230 doi:10.1136/bmj.38142.554479.AE (published 22 June 2004)


Am J Public Health 1995:1223-1230


男性吸煙者在85歲前死於肺癌的機率是22.1%,女性則是11.9%,不吸煙的男性則是1.1%,女性是0.8%,有興趣參閱:


 Thun MJ, Hannan LM, Adams- Campbell LL, Boffetta P, Buring JE, et al. (2008) Lung cancer occurrence in never-smokers: An analysis of 13 cohorts and 22 cancer registry studies. PLoS Med 5(9): e185. doi:10.1371/ journal.pmed.0050185    


即使一天只吸一根煙,仍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主因在於血小版的沈積作用,相關研究請看:


BMJ 1997;315:973–80


此外,吸煙明顯增加血管狹窄、肺部癌症、心臟病發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危險性,相關的研究報告如下:


 American Legacy Foundation factsheet on lung cancer; their cited source is: 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2004.


Nyboe J, Jensen G, Appleyard M, Schnohr P. (1989). "Risk factor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openhagen. I: Hereditary, education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Eur Heart J 10 (10): 910–6.


Devereux G. ABC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efinition,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BMJ 2006;332:1142-1144.


吸煙亦是老年失智症的風險之一,請參閱:


Cataldo, J.; Prochaska, J.; Glantz, S. (2010). "Cigarette Smoking is a Risk Factor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n Analysis Controlling for Tobacco Industry Affiliatio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 JAD 19 (2): 465–480.


最近以色列研究發現吸煙者的智商表現,普遍來說低於非吸煙者:


一項針對18歲至21歲男性所作的研究顯示,哈菸族的平均智商為94,比不抽菸者的101低了7分。


即便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不吸煙者的智商表現都明顯高於吸煙者。


國內煙價不斷上揚(健康捐的關係),吸煙對身體明顯弊大於利,建議沒吸煙的人最好都不要碰煙,已經吸的趕緊戒,對心臟、肺部甚至是大腦絕對有幫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全球日益普遍 憂鬱症是巴西第5大疾病


更新日期:2010/04/03 07:19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2日專電)巴西政府公佈的「2008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憂鬱症是巴西第5大疾病,在5990萬名患有某種慢性病患者當中,4.1%有憂鬱症。



巴西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依次為高血壓(占14%)、脊椎或背脊骨疾病(13.5%)、關節炎或風濕(5.7%)、氣喘(5%)、憂鬱症(4.1%)、心臟疾病(4%)和糖尿病(3.6%)。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憂鬱症將在未來10年內成為全球第2普遍發生的疾病;2030年應位居排行榜榜首。



此外,憂鬱症也可能成為早逝和生產力降低的最大禍首。990402



最近巴西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憂鬱症現在是巴西慢性疾病的第五名,超過心臟病及糖尿病的排名,而且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未來十年,憂鬱症會成為慢性病的第二位,甚至在2030年會躍居首位,相信這絕對是讓藥廠振奮的消息,但也是大家未來健康的隱憂。憂鬱症為什麼會越來越多?所謂慢性疾病就是無法治癒,只能控制的疾病。相較於其他慢性疾病有控制的數值或者明確的目標,但在憂鬱症上,我們看不到任何明確可以測量的實驗室數據或者直接的影像學結果來監控,難道我們就要讓這種不明原因的疾病持續蔓延擴展開來嗎?由於現在對憂鬱症的處理,大多直接訴求藥物的控制,然而這又不是根本解決之道,因此藥物作用對大腦的影響最好先有清楚的概念。讓我們不妨參閱為藥瘋狂這本書的專業觀點,作者是知名的精神科教授彼得‧布利金(Peter Breggin)的著作:


幾乎所有的精神治療藥物研究都是以動物的正常大腦為實驗對象……這類研究幾乎都以磨碎的大腦組織去探查藥物對大腦產生的一、兩種生化反應的粗略作用。至於複雜的研究,則是以顯微儀器注射少量藥物到活腦中,並測量大腦的活動……這種精細的作法與大腦中真實的分子活動相較之下仍過於粗略,舉例來說,我們並沒有可以測量細胞間突觸究竟有多少神經傳導素的技術,所以關於生化失調的所有論述基本上純屬臆測。更重要的是,真正被研究的其實是正常的大腦運作受到外來物質的干擾。


這類研究沒有任何一點能夠支持精神治療藥物可以矯正失調的說法更確切的說,反而顯示了精神治療藥物會引起失調…懷著改善功能的期望將藥物注入其中(大腦),雖然事實上我們在擾亂它(大腦)的運作。


大腦的反應就如同受到有毒物質的侵入般,會試圖克服或補償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在這樣的過程中,大腦實際上是在破壞自己的能力以便對藥物做出反應。大腦對藥物的反應是麻痺自己,而且在這麼做時,也扼殺了某些自己的功能。所以當醫師告訴我們抗憂鬱劑會讓我們的生化物質歸於平衡時,我們正受到嚴重的誤導,事實上抗憂鬱劑是嚴重地擾亂大腦的功能……


大部分的精神治療藥物,會過度刺激某些特定的神經傳導素系統,不是增加某神經傳導素的產生,就是阻止其在神經細胞神經細胞間突觸的消耗。以百憂解為例,它會抑制一種稱為血清素的化學訊息傳導素在突觸之間的消耗,從而造成血清素的系統過度活化。大腦一開始的反應是停止血清素的釋放,接著便是減少能夠回應血清素的接受器數目……我們應該懷疑每種精神治療藥物---任何會影響心智功能的藥物---都有可能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不可逆改變。


更多內容請參閱為藥瘋狂這本書。以下我謹擷取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供大家參考,作者是美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他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及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對這樣的議題提出一些質疑及相關的解決之道,這不只是另累思考而已,事實上還包含根本的解決方法,當然與一般憑藉症狀、下診斷及給藥的處理完全不同。


以抗憂鬱劑為例。


許多服用抗憂鬱劑的患者並沒有或是只有些許的改善。事實上,只要改善一半症狀的50%,就視為治療成功。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連這種最起碼的療效都不到一半。 


那真是令人沮喪的結果。 更糟糕的是,確實覺得自己的症狀有所緩解的患者,其中有86%出現一種或多種副作用,包括性功能障礙、疲倦、失眠、心智遲緩、反胃與體重增加 


難怪嘗試抗憂鬱劑的人,有一半在四個月之後就放棄的。16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出一份最近的研究,發現製藥公司選擇性地公佈抗憂鬱劑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表幾乎所有顯示有益的研究,顯示無效的研究則按下不表。17 


這種虛報扭曲了我們的看法,導致大家認為抗憂鬱劑(與其他的心理治療藥物)是有效的,事實上卻非如此。隱匿關於抗憂鬱劑真實而完整的資料,助長了我們所看到心理治療藥物的驚人成長。


 


因為正面的研究很少是顯示有益的,讓實際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在抗憂鬱劑的雙盲試驗中(給予受試者藥物或糖丸),服用糖丸的人有40%情況改善,而服用藥物的人,只有60%的症狀有改善。從另一個觀點來看,80%的人只要服用糖丸就可以改善了。


 


我會承認這種方法只對了一半。化學作用失調造成問題。但是從未被質疑的大問題是藥物如何操控大腦的化學作用….


 


為什麼那些化學反應會失調,我們要如何讓它們恢復正常的均衡狀態?


 


這些藥物並沒有解決問題,而是掩蓋症狀


 


如要解決衰弱大腦的流行病,我們必須要提出全新的問題:


*我們如何找出這種流行病的原因?


我們是先天不良? 還是我們中毒的環境、無營養的飲食、以及無法紓解的壓力,影響了我們敏感的大腦? 那是我們身體失調的結果嗎?


*更多的藥物真能解決問題嗎? 還是應該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恢復心理(與生理)健康,過著幸福、健康又滿足的生活呢?


大腦的問題是有解答的,但是並不在於更多的藥物或是心理治療。


雖然在復原過程中,這些工具可以做為有用的橋梁,卻非長期的解決之道。


 


治癒我們衰弱大腦的秘密,就在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是現代醫學最常忽略的領域。


 


答案就在我們的身體。


 



想一下沮喪、焦慮、失眠、注意力缺失症與強迫症(更不要說精神科醫生在診斷與統計手冊IV(DSM IV)中所描述的數百種精神障礙),可能主要是由於生理失調所造成的,其實和我們加諸其上的意義、隱喻與迷思都沒有太大的關係。那是描述症狀的完美系統,但是無助於找出原因。



改變飲食、營養、工作睡眠韻律或睡眠型態、所使用的物品、運動量或休閒時間、排除體內的毒素、均衡賀爾蒙、修復消化腸道的失衡、刺激系統製造能量的能力,以及改善食物敏感或過敏的情況,都可以大幅轉換心情與大腦功能。


 


真相和許多傳統的醫生要你相信的不一樣,大腦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並不是分開的,衰弱大腦流行病的解決之道,並不在於找出更能影響心理或精神狀態的藥物或更佳的治療方法。


 


大腦主要是匯聚在整個身體所發現之實際生理原因的結果。大腦問題或失調經常都是系統失調所造成的,解決之道並不在大腦而是身體。


 


多年以前,我以抗生素治療一名婦女的腸道受到梭狀芽孢桿菌 (Clostridia,這會製造具有神經化學作用的DHPPA分子)感染問題。不只解決了她的消化問題,還有長久以來像百憂解等藥物都束手無策的沮喪,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無蹤。  


就是這類的經驗以及我自己對抗慢性疾病的過程,讓我開始探索生理情況如何影響大腦的神秘世界。



從那時候開始,我發現了身心相互影響的驚人模式與連結。隨著我更清楚地了解整個身心是環環相扣的互動網絡系統,人體的奇妙不斷讓我感到愉悅與驚奇。



功能性醫學提出的全新方法。功能性醫學(www.functionalmedicine.org) 是以實際的方式應用人體生理學。那是我一直在強調的革命性新系統。那是對我們思維的重大改變,一個迥異的全新模式典範,就像「地球是圓的」這種觀念的轉折。這改變我們對於疾病與人體的思考方式。


 


利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真正地治癒疾病。


 


與傳統藥學不同的是,功能性醫學根據患者獨特的需求,個別擬定不同的治療方式。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是由不同的基因組成的。因此,我們的身體會以不同的方式因應我們的環境。了解這一點讓我們可以研發出治療人,而非疾病的獨特方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健保用太兇 半年領藥1403天

更新日期:2010/04/01 13:21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 日電)中央健保局東區業務組統計異常領用管制藥品的情形後發現,有1 名病患曾經半年內遊走8 家醫療院所領藥高達1403天,經輔導後已降至277天。



健保局東區業務組為避免使用管制藥品的病患,遊走不同醫療院所領用大量管制藥品,特別設立保險對象異常領用管制藥品關懷名單資料庫,商請醫師以衛教方式輔導名單中的保險對象正確用藥,這項措施實施後,名單中的病患領藥支出於去年已減少24%。



花東地區異常領用含有 ZOLPIDEM、FLUNITRAZEPAM等成分管制藥品的關懷名單中有287 人,健保局東區業務組長呂穎悟表示,這些藥品雖然屬於安眠藥類,但都是管制藥品,因此領用的情形受到關注。



在異常領用這些管制藥品的病患中,有1名病患曾於民國97年下半年,遊走8家醫療院所,異常領藥高達1403天,嚴重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250天標準。



呂穎悟指出,這名病患經過輔導後,去年下半年領藥天數已大幅降至277 天,而整體關懷名單中的保險對象,領用這類管制藥品的支出也減少24%。990401




半夜狂飆車不自知! 安眠藥導致夢遊

更新日期:2010/04/01 14:05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半夜飆車已經夠危險了,如果是吃了安眠藥後夢遊飆車那就更恐怖了。屏東一名中年男子吃了目前常用的使蒂諾斯(Stilnox)安眠藥後,根本不知道自己出門飆車,直到收到罰單才發現。而有人則是吃了後狂打電話或去運動,醫生提醒要吃這種藥最好小心。



屏東一名50多歲的陳姓男子日前在路上瘋狂行駛,而且一路沒事,回家後還把車子停得好好的,離譜的是他完全不知道做過如此瘋狂的事,連收到高額罰單時還覺得莫名其妙,因為飆車當時他才剛吃下了使蒂諾斯的安眠藥,他以為他應該是安穩的睡在床上,沒想到卻是夢遊去飆車。



對此,義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許世斌表示:「特別當你吃的劑量比較大,像有些人喜歡吃多顆,2顆、3顆,或者你合併酒精,你吃了大腦皮質馬上進入睡眠狀態,但是它的運動神經並沒有馬上被抑制下來,因此他就會有這些不自主的活動產生。」



使蒂諾斯和酣樂欣(Halcion)等安眠藥,和傳統性安眠藥比起來比較不會上癮,隔天也不會昏沈沈的,但是缺點就是會造成短暫失憶或是夢遊,所以吃下安眠藥後,就可能出現飆車、去運動、狂打電話,或是大吃大喝。由於患者吃下藥後15分鐘就可能出現夢遊行為,所以一吃下就要馬上去睡覺,而且家人也要特別注意患者吃藥後有沒有異常行為,免得因為夢遊而出了意外。(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吳建毅)



對一線門診醫師而言,不時會遇到安眠藥物依賴的患者,一般人很難想像有人會設法專漏洞,到處拿使蒂諾斯這類安眠藥物來過量服用,到底他們是怎樣服用呢?


這顆藥一般醫師一天頂多兩顆的劑量,但有些人當抗焦慮劑在吃,我在門診看過許多類似的個案,有一個患者是這樣形容她的用藥情形:早上醒來,我要先吞個四顆的使蒂諾斯,才能讓我不焦慮,開始做事,到了中午,藥效過了(使蒂諾斯的作用時間約四小時,我需要再吞個三、四顆,讓自己舒服些,下午四、五點,開始煩躁,得吞三顆,睡覺前要吃五、六顆才睡得著,如此一天下來往往要吃到十幾甚至二十顆,聽起來很誇張,卻是真實案例,所以半年領藥1043天,一般人用量的十幾二十倍,這並非天方夜譚。我也看到一些人把大部份的薪水都拿去買藥了,雖然使蒂諾斯這顆藥的健保價不到五塊錢(以前是將近九塊錢),但自費買藥的單價往往是十五甚至二十元一顆,染上這種藥癮雖不到吸毒成癮的慘境,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我曾經幫助一些有心斷藥的患者成功斷藥,對沒有心斷藥的患者,要減藥其實非常困難,提醒大家,雖然藥廠一再宣稱這顆藥並不會上癮,然而對某些人來,最後的結果就是嗑藥,把使蒂諾斯當毒品在用。一些短效的藥物除了上癮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藥物耐受性(一般人俗稱的抗藥性)的產生,以酣樂欣(HALCION)這顆藥為例,許多醫師已經拒開這種藥物了,這種藥物的好處是開始服用時作用相當明顯,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藥物耐受性開始產生,很多人甚至得吞一把都還不見得有效果,主要是因為大腦細胞的接受體會因為藥物一段時間的刺激而產生改變,減低了藥效之作用的結果,提醒大家注意。


過去我在部落格多次提到使蒂諾斯的使用可能會導致某些人會夢遊、失憶等等,最近國內有新聞報導有人服用後甚至夢遊飆車,事後完全記不得的案例,儘管這顆藥物是目前市面上處方量最大的安眠藥物,但對某些人而言,仍潛藏不少後遺症,因此安眠藥的服用務必謹慎,同時有失眠的困擾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而非單靠安眠藥物來維持睡眠,這才是根本的睡眠保健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腦做體操 老人不怕失智退化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0/04/02 00:07 游婉琪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調查顯示,全球每7秒就增加一名失智患者,台灣則以每年6千人的速度急遽增加。為喚起全民對於失智症的重視,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首創預防失智「大腦保健操」,減緩老人智力退化的速度。



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指出,65歲以上老人得到失智症的風險機率倍增,每增加5歲,失智盛行率跟著成長1倍。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方識欽解釋,年齡增長,腦神經細胞不斷減少,但是簡單的肢體動作,能逆轉腦細胞,增加大腦神經滋養因子,減緩智力退化。



「大腦保健體操」以民眾而熟能詳的歌曲結合跨越身體中線的運動,幫助人體整合雙眼視覺、聽覺與身體兩側協調能力。創作人台北市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運動治療師吳孟恬表示,這套專為長輩設計的大腦保健操,前半段「你是我的花朵」以節奏較快的音樂搭配有氧動作,達到運動暖身效果。後半段「月亮代表我的心」則是較為緩和的伸展動作,幫助身體協調,達到大腦保健效果。



吳孟恬建議,老人家每天花半小時時間跳大腦保健操,長期可改善走路跌倒,或是平衡感不好、記憶力衰退的現象。



方識欽表示,許多人退休後身體快速退化,主因是外在壓力減低,一旦沒事做,成天在家裡看電視,腦力、體力自然快速衰退。



他解釋,人體需要壓力刺激,才能保持正常運作。方識欽建議,老人家不要只吃精緻食物,偶爾也得攝取一些自己不常吃、不愛吃的養分,幫助身體產生免疫。



運動對大腦的好處,過去我已經強調多次,請大家記住,讓四肢發達,頭腦一定更不簡單,有就是鍛鍊身體,也就是訓練大腦功能恢復。在運動改造大腦這本書中也提到運動預防失智的重要性,在此我整理其中部分研究及內容給大家參考:


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組合,例如失智症中最多的阿茲海默症就與載脂蛋白E4變異基因(Apo-4)等數種基因有關,但請大家留意:基因不能決定一切,這些變異基因組合大約出現在40%的阿茲海默患者身上,但未得失智症的大眾有30%身上也有這樣的基因組合,雖然基因會增加我們罹病的風險,但生活方式及環境也會誘發或者抑制這些風險,比如有項研究發現:我們每多受一年高中以上教育,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就下降17%。


過去有一項針對1500名芬蘭人的調查研究,這個研究始於1970年代當時他們的年紀為中年,歷經21年,受訪者年紀到了65到79歲時,再度追蹤,結果那些每週至少運動兩次的受訪者,患有失智症比例比其他人減少50;而固定運動對帶有失智變異基因Apo-E4的人來說效果更明顯,因此提醒我們,這些人的大腦神經的保護系統儘管容易向變異基因妥協,但如果以正確的生活模式來調整就變得格外重要。就如同研究人員所提到的:


我們在此刻唯一能作的,就是修正環境因子,享受任何基因帶來的最大好處。


底下我擷取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提到運動對身心健康的好處,讓大家有更清楚的概念:


運動效果優於百憂解: 運動對大腦的好處 


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接受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然而,影響最深遠的部分,可能是我們的大腦。運動有助於重新調整我們的電路,改善學習、注意力、專注力與記憶力。這是目前成效最好的抗憂鬱與抗焦慮治療。如果這是一顆藥丸,將會是最暢銷的爆炸性新藥,而且持久不衰。而我們可以善加利用的工具,只需要一雙鞋子,也不一定要住在海邊。



運動對大腦的好處


 


以下是運動對大腦的各種好處:


 




  • 強化心血管系統。這裡的血管包括捕給大腦營養的血管。事實上,隨著人體的老化,認知功能衰退的最常見源頭並不是阿茲海默症,而是大腦血管的硬化,稱為 血管型失智症。  

  • 矯正與預防胰島素抗性。  這是遏止大腦老化的主要來源,因為大腦的老化主要是血糖與胰島素失衡所造成的。  

  • 消除壓力的影響,以及強化對壓力的抵抗力。  

  • 改善情緒與均衡神經傳導素功能。 運動對治療沮喪的效果遠優於百憂解,可以增加 GABA(伽瑪胺基丁酸)(抗焦慮神經傳導素)、血清素 (快樂的神經傳導素),以及多巴胺 (增強體力的神經傳導素),並有助於維持所有神經傳導素的均衡。  

  • 減輕發炎與改善免疫功能。  

  • 提高人體天然的止痛劑--腦內啡,減輕疼痛。  

  • 促進整體的動力與能力,全心投入生活。  

  • 提高神經可塑性與神經細胞新生。 改善現有的聯繫,與產生新的聯繫,並刺激新腦細胞的製造。  

  • 這是透過自然增加的BDNF 或大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這是大腦的神奇肥料,改善神經元的功能,促進其成長與綻發新的聯繫,並避免細胞的凋亡。這是思想、情緒與行動之間的主要連結。  

  • 均衡荷爾蒙,包括促進睪丸酮與生長荷爾蒙,均衡雌激素與黃體素所造成的情緒起伏,這是造成經前症候群或更年期症狀的主因。  

  • 預防癌症

  • 預防失智症

運動心靈與大腦


如果沒有用來更積極地投入生活,擁有健康的大腦,四乎沒有太大的意義?生活的喜悅在於我們人類所經歷的一切事物:愛、學習、發現、聯繫、瞭解、智慧與好奇。


 


我們可以注重飲食、運動、學習放鬆與輕鬆入眠,這些都會滋養我們的大腦。然後呢?健康的大腦可以做什麼?


 


全力投入與享受生活、工作、遊玩與愛。


 


但是先決條件是維持靈活的大腦。我們常見的老化所導致的心智衰退,絕大部分是因為營養素、荷爾蒙、免疫與消化功能的失調,能量新陳代謝的損傷、毒素與壓力。


 


但是其中有另一個原因是閒置不用。就像我們的肌肉,如果長時間沒有適用,就慢慢變得鬆軟。腦適能是一個實際的現象。在一份針對45075歲以上的老人所做的研究,顯示只要看書、填寫縱橫字謎遊戲、玩牌與桌上紙牌遊戲、演奏樂器或是跳舞,都可以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5


 


因此心智運動也是需要的。那就是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新事物,挑戰自己的大腦。激發新的神經連接與喚醒大腦沈睡的部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性別失衡 4成台灣男打光棍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0/04/01 00:07 史倩玲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已經撥畢的電視劇《敗犬女王》描述未婚女性的生活,引起一陣社會風潮,但很多人並不清楚,由於社會對男性養家的期許,男性找不到對象結婚的情況比起女性其實更為嚴重。



男性未婚率高於女性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2010年台灣性別圖像報告指出,2008年35至44歲人口未婚比例高達20.8%。女性的未婚比不斷向上增加,2008年35到44歲女性的未婚比例從1998年的8.4%遞增為2008年的15.8%。不過,由於女性傾向與年紀較長、社經地位較高或相當的男性結婚,導致男性未婚比例高於女性。



1998年35至44歲男性未婚比例為13.%,女性為8.4%;2003年男性為16.0%,女性為11.3%;2008男性未婚比例為20.8%,女性為15.8%。雖然未婚比例一直增加,但男性未婚比例從10年前到目前,都高出女性5個百分點。如果只計算15歲以上未婚比率,結果更為驚人,女性為31.3%,男性則為37.7%。也就是說,台灣男性有近4成沒有配偶。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祕書長何碧珍表示,台灣性別失衡的現象其實非常嚴重,這也是男性未婚比一直比女性更高的原因。雖然內政部曾表示,2009台灣總人口為2,312萬人,其中女性為1,148萬人,也就是說每百名女性有101位男性,性別失衡現象看似並不嚴重,但其實這種算法有統計上的謬誤。



何碧珍指出,歐美國家的初生嬰兒性比例多在103到107之間,但目前台灣出生嬰兒的性比例為108,明顯高於美國的105以及日本的106。另外,2008年國內出生嬰兒為19.9萬人。若按胎次別觀察,第一胎的性比例為109,第二胎為108略高於正常區間,但第三胎則高達120。而 2006年更曾高達126,可見新生兒性比例明顯失衡。



何碧珍還表示,由於女性平均壽命長於男性6歲,因此,內政部所謂的每百名女性有101位男性,其實是多數的老年女性平衡了男女性別人數,而15歲以上人口,則明顯是男多女少。



外配不影響台女婚配



何碧珍更指出,社會上認為外籍配偶剝奪台灣女性的結婚機會,其實也是個迷思。事實上,多數的外籍配偶,尤其是陸配,配偶多半是44歲以上的男性。而從35到44歲的男性未婚率一直高於女性5個百分點,10年來從未變動的情況來看,外籍配偶對於減少男性未婚率來說,並無明顯影響。



結婚率生育率都降



在男多女少的情況下,男性不但更難以找到對象結婚,社會情況的改變也讓男女結婚的可能性下降。



何碧珍表示,男性在婚姻上必須負擔經濟主要供應者的角色,但在目前失業率高漲、房價上升的情況下,負擔家計的壓力愈來愈大,結婚難度也愈來愈高。而女性在進入家庭後,不但要外出工作,還要負擔老人與小孩的照顧工作,根本無法負荷,不少女性也因此打消結婚的念頭。



不少女性因為教育程度提高,在要求門當戶對的傳統觀念下,可以選擇的對象也愈來愈少。另外,社會的性開放,沒有婚姻仍然可以同居,也是結婚率下降的原因。



而結婚率下降與生育率下降有明顯相關,台灣0至14歲幼年人口於1970年代就有減少趨勢,育齡婦女人數也從2001年開始下降。目前總人口成長率已經到千分之4以下,台灣總人口在2026年到達高峰後將呈現不增反減情形,這也讓台灣人口老化情況更加嚴重。



台灣的出生率節節下降,其實背後潛藏另外的問題:性別不均。


最近國內的婦女團體提出內政部的統計數字,提醒大家留意,在此幫大家整理這則報導中的重點:


台灣的未婚人口比例,十年之間(1998-2008),女性的未婚比例從8.4%增加到15.8%,增加將近一倍。更該注意的是:男性的未婚比例總是高於未婚女性5%左右。


一直以來,大家以為台灣的男女性比例是101比100,但這是以總人口來算的,若以新生兒的出生性別來看,台灣的男女比例為108比100,這個數字明顯高於美國及日本的比例,因此以後台灣男性打光棍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外籍新娘的對象多為四十四歲以上之男性,而35到44歲之男性的未婚比例仍高於女性5%以上,因此不能把女性不婚之原因歸因為外籍新娘。


不婚的男性及女性數字逐年增加,育齡婦女的人數漸漸越來越少,出生率自然跟著減少,也許內政部這陣子喊過激勵生育的口號之後,接下來就是要當婚友社的代言人了。


未婚男女,應該包含失婚或者離婚未再婚的人,台灣現在的離婚率也不低,我認為這是值得再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飲食加亞麻子 有助男性降膽固醇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3/31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男性對抗高膽固醇可能不需使用藥物,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NWRC)發現,男性若在日常飲食添加一點亞麻子,有助降低膽固醇,不過這招對女性效果不大。



這項研究將發表於4月24到28日舉行的美國營養學會年會。參與研究的人都沒有其他健康問題,研究人員將他們分為三組,服用亞麻子「木酚素」劑量分別是0、150和300毫克,持續12周。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學教授蘇珊‧亨德里希(SuzanneHendrich)主持這項研究,共有90位高膽固醇患者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想了解亞麻子裡的「木酚素」(Lignan)是否能改善高膽固醇;結果發現,男性每天至少攝取150毫克亞麻子「木酚素」,大約三大匙,維持三個月,膽固醇減少約10%到20%,但女性食用相同份量的亞麻子,體內膽固醇下降幅度小於10%,效果非常有限。



蘇珊‧亨德里希解釋,亞麻子「木酚素」似乎能降低膽固醇,且研究對象食用亞麻子「木酚素」後沒有出現負面反應。但對男性來說,依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亞麻子降膽固醇效果會有落差,雖然結果比不上降膽固醇藥物,但這種天然食物可提供部分男性另一種選擇。



亞麻是源於地中海地區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將一盎司半的亞麻仁進入一品脫的沸水製成的膠水可以有效減輕便秘、下痢、卡他症(鼻、喉部的黏膜炎以及其他呼吸道的黏膜炎)以及其他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的炎症反應,也就是亞麻子具有消炎的效果。


亞麻仁油本身並不向魚油一般含有豐富的EPA及DHA,它只有豐富的α-亞麻脂酸,而人體可以利用α-亞麻脂酸製造EPA及DHA,這個比例只有5%,因此亞麻仁油最好用喝的,一般市售的膠囊產品,若想達到向魚油補充EPA及DHA的效果的話,膠囊得吞一堆,說來比較費事。


亞麻仁本身是木酚素(lignan)最豐富的來源,木酚素對於減少更年期婦女的症狀十分有效,同時有具有抗癌症、抗細菌、抗黴菌、以及抗病毒等特質。


根據過去研究,木酚素在腸道會被細菌轉變成對抗癌症的物質,尤其是乳癌。至於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研究顯示分別以1.8克及1.4克的劑量補充EPA及γ-亞麻脂酸,就有一定療效。


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亞麻子可以改善健康成人的腸蠕動、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並提高血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濃度。十名自願受試者連續四周烤麵包中加入五十克亞麻仁油,結果在一週內平均增加了30%的腸蠕動。


在降低膽固醇方面,美國的Jordan Heart Fund(喬丹心臟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針對十五名膽固醇過高的病患進行評估,自願受試者每天接受八百單位的維生素E、三片含亞麻子的麵包,以及十五克的亞麻子,以這類富含α-亞麻脂酸及纖維質的飲食,在測試的三個月中,顯著的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但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並未降低,會導致血小版凝血引發血栓的凝血酶也降低。


減輕炎症方面,亞麻子富含的α-亞麻脂酸可以增加EPA在組織中的濃度,與補充魚油的效果相類似。亞麻仁油有助於抒解像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及潰瘍性結腸等炎症反應,與魚油並用時效果更佳。


最近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亞麻子對男性的膽固醇降低有幫助,降幅約一到兩成,每天食用亞麻子的量為150毫克,為期三個月。不管亞麻子或者亞麻仁油這類食物,在一般人的飲食都非常缺乏,有代謝症候群或三高困擾的人,建議大家在日常飲食中加入這類食物或者冷壓油來保健身體。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D電視上市 一台要價近13萬


民視 更新日期:2010/03/31 10:01



最近不少上映的電影標榜有3D立體的視覺效果,吸引民眾買票進場欣賞,不過有韓國電子廠商也來搶食這塊3D市場大餅,在台推出第一台3D電視,最便宜的一台要價超過12萬,連搭配使用的眼鏡一支也要5千元。



想看這台電視,得先戴上黑色眼鏡,因為原本2D平面的電視畫面,突然變成右邊的疊影畫面,透過鏡片才能看到3D立體效果,首度把3D電視引進台灣的韓國業者,口氣可不小。



看看研究機構預估,今年3D電視市場,全球才300萬台,明年1千萬台,後年暴增到5千萬台規模,只是這樣10元硬幣厚的3D電視,目前僅推出46、55吋2種尺寸,最便宜的逼近13萬,一支眼鏡5千起跳,而且必須站在120度的範圍內,才看得到立體影像,雖然考驗市場接受度,不過業者看好剛起飛的3D電視市場,先卡位先贏的企圖心,不言可喻。


工研院開發3D電視 免戴眼鏡


民視 更新日期:2010/04/03 07:01



電影阿凡達在全球大賣,引發3D影片的熱浪,不過欣賞3D影片,必須戴上特製眼鏡,長時間會造成頭暈眼花,實在是美中不足的缺點,現在,新竹工研院成功開發一款不用戴眼鏡,也能看到3D的電視機,實驗結果,畫質逼真動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主流技術。



看3D影像還要戴上這種傻呼呼又難過的眼鏡,以後將成為絕響了,來看看最新的3D電視,栩栩如生的翠玉白菜,彷彿一伸手就摸的到,上頭螽斯活靈活現,像在自家客廳飛舞,而這台電視正港MADE IN TAIWAN利用空間切割後重組的軟體技術,再搭配特殊電視,不用戴立體眼鏡,就能看3D,跟前陣子韓國推出的3D電視相比,要透過眼鏡才能看得到,台灣製的電視,不用戴眼鏡,畫面中的獨角仙就好像真的從螢幕飛出來。



看好3D未來市場,工研院研發出3D電視,直接在顯示器上做處理,不但3D效果直接呈現,還能防盜版,3D電影早在20、30年前發展至今,技術越來越純熟,而且還能客廳,專家預估極具商業潛力。


夏普研發3D液晶顯示器 裸眼享受立體影像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4/02 22:35







(法新社東京2日電) 隨著3D產品市場競爭加劇,日本電子產品巨擘夏普(Sharp)今天推出一款觸控式3D液晶顯示器(LCD),不需戴上特殊眼鏡,只靠裸眼就能觀賞3D影像。



雖然夏普未透露具體計畫,但傳言電玩巨擘任天堂公司(Nintendo)明年春季將販售的3D版DS掌上型遊戲機,就是採用夏普的3D產品。夏普和任天堂擁有商業關係。



使用者可以透過夏普12吋的螢幕觀賞3D影像,不用像到電影院看3D電影一樣得戴上特殊眼鏡。



夏普的3D螢幕,克服透過特殊眼鏡利用視差顯示不同影像給雙眼製造3D幻覺的需求,同時保留影像清晰度。



夏普LCD部門經理長谷川祥典(YoshisukeHasegawa)解釋,夏普自2002年起開始研發3D產品,但早期的努力受困於圖像解析度和亮度差。



夏普說,自此之後,圖像品質已經進步到準備推出一系列新3D螢幕的程度,並計劃9月在日本開始生產。(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上次有提到有一部份的人不宜看3D影像,因為臨床觀察發現看過3D影像以後容易引發頭痛、血壓上昇甚至癲癇發作等等,隨著3D器材的慢慢普遍,相關的研究應該會越來越多。不過,有些看過3D電影的人發現:看3D電影雖然精彩,但很多人看了3D電影時會睡著,比看一般傳統電影時更容易睡著,其他朋友若有類似經歷可以提出來一起分享。


問題來了,站在一般消費者的角度,到底要不要搶頭香?


對經濟能力沒問題又喜歡嘗鮮的人來說,完全不在我們討論之列。我認為3D技術發展上不完備(理想的3D看起來不應太吃力),此外軟體太少,買了一個十幾萬的3D電視,再加可以播放3D的播放機,動輒要十五萬以上吧?但卻能看那幾部軟體,我個人覺得不甚划算。如果未來不用戴眼鏡就能看3D的電視研發出來,相信接受度會更高(至少不必多花錢買3D眼鏡)。


最近有人到視聽器材的門市和老闆討論,因為他不知道新居應該裝目前的平面電視還是等3D,其中的題外話,老闆很誠實的說:器材汰舊換新越快越好,不然我們賺什麼?聽起來言之成理。


我平時也有關心這些視聽器材的發展,雖非達人,但站在一般相費者的立場,建議大家可以再等等,等軟體對一些,等硬體再降價,等不及想看3D,電影票加零嘴,不到五百元就可以搞定,應該是既經濟又可過癮的過渡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期吃巧克力 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機率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3/31 09:05



德國研究發現,長期少量吃巧克力,能降低心臟病發作及中風機率。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長期少量吃黑巧克力有益健康。德國研究人員針對兩萬人,進行長達8年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每天吃6公克巧克力的人,心臟病復發和中風機率,比不吃巧克力的人降低三成九。



(德國人類營養研究所)人員認為,巧克力中的黃酮醇,能幫助血管肌肉擴充,降低血壓。蔬菜跟紅葡萄酒裡面,也有黃酮醇。



每天吃哪種以及多少量的巧克力可以養生?


答案是黑巧克力,這是不含糖及牛奶的巧克力,而且一天六公克就夠了。德國針對兩萬名的研究對象分析發現:每天吃六公克的黑巧克力其心臟病復發及中風機率比不吃巧克力的人降低近四成左右。扮演關鍵角色的是黃酮醇,蔬菜中也有,許多生物類黃酮都有抗氧化及防止血管硬化的功效,這在營養醫學的應用由來已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學者:藥廠為賣藥發明病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3/29 19:35



英國學者說,藥廠為了賣藥賺錢「發明」不少病,讓消費者沒事花錢買藥吃。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布絲斐」教授說,據他統計,英國健保局一天就要花兩千兩百萬英鎊,大約十一億台幣買處方藥,比十年前增加了六成。濫開最嚴重的是過動和高膽固醇藥。很多醫生明明知道,不少老師、家長拿抑制過動的藥給孩子,為的是要孩子聽話,別搗蛋。完全忽略了藥物的副作用。



他說,藥廠為了把藥賣出去,常常過份渲染婦女性功能失調以及孩子過動的病情,讓病人不敢不吃藥。



其實有很多病沒有藥廠說的那麼嚴重,不吃藥也會好。只是藥廠就得關門了,於是,他們常派業務去看醫生,送些小禮物拉攏感情。再加上,病人也覺得看醫生不拿點藥回家很虧。結果醫生樂得開藥給病人,讓藥廠、病人跟自己都高興。結果是英國國民傷了身體,政府的健保也虧損了。




醫療商品化本質 健保改革難題


 更新日期:2010/03/26 12:36 林怡秀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綜合報導】全民健保財務狀況問題重重,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霞今天投書《中國時報》指出,台灣健保根本問題在於醫療產業商品化、市場化,「除非針對商品化、市場化的本質做根本性的改革,否則健保永遠是個爭議。」



陳美霞在《全民健保的政治經濟學》一文中表示,全民健保自開辦15年以來,種種爭議不曾間斷,為了紓解健保問題,台灣社會投入難以計量的時間、精力與資源,「我認為,該是台灣社會更全面、更深刻反省這問題的時刻了。」



她指出,台灣醫療產業以極度商品化、市場化的邏輯來運行,「醫療機構在強大競爭壓力下,必然會使出渾身解數、以五花八門的奇招,招攬病人、刺激創造醫療需求以賺取最大的利潤,進而不斷的積累、擴大資本。」加上醫療商品本身具有與生死相關的迫切性需求,更提供了無窮擴大的市場,吸引資本不斷湧入。



「而全民健保因為是強制納保,每年保費總量十分可觀,這個巨額保費為極度商品化、市場化的醫療產業,提供了一個穩定的需求,保證了它的利潤。」



陳美霞表示,在未實施健保之前,醫療院所平均每年的新投資額是110億元,健保實施之後,增加到每年的228億元;醫療產業對醫事人力及病床數的投入快速增加,而醫療產業從健保賺取的利潤也十分可觀。自然,健保給付醫療院所的支出也快速從1996年的2284億飆升到2008年的4221億。



「這個現象的後果是:健保保費總額的收入,根本無法趕上健保支出增加的速度!」陳美霞認為,這就是台灣社會所謂的「健保虧損」,全民健保的主要爭議就從此而來。



「從以上的各種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全民健保的未來:醫療產業仍不斷擴張,醫療資本仍不斷積累,健保局的健保支出持續增長,保費由誰來負擔的爭議也會不斷發生。」陳美霞表示,除非對醫療產業的商品化及市場化做本質上的改革,否則,健保勢必成為台灣社會週而復始爭論的問題。





最近健保費漲價的議題一直被國內各方人士拿出來討論,除了地方政府欠費、藥價黑洞等等狀況以外,鮮少有人注意到醫療產業本身的發展關鍵何在,日前,國內有一位教授,提出醫療商品化的觀點,提醒大家若不正視這個事實,那麼健保的支出永遠會超支。


最近英國也有一位教授統計英國的健保支出,他發現英國的健保支出跟十年前相比,藥費增加了六成,每天的藥費約為台幣十一億,關鍵仍為醫療產業本身如何創造需求的手法:創造疾病。他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個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例子:


很多醫生明明知道,不少老師、家長拿抑制過動的藥給孩子,為的是要孩子聽話,別搗蛋。完全忽略了藥物的副作用。他說,藥廠為了把藥賣出去,常常過份渲染婦女性功能失調以及孩子過動的病情,讓病人不敢不吃藥。


相關的內容大家若有興趣深究,也可以參閱發明疾病的人這本書(以下為網路轉載的簡介):


作者試圖在書中證明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來促銷藥品的結果。現今的醫藥工業重新界定了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如生、老、性和死亡,都被視為疾病。全球運作的大型企業集團(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今天,我們已難區隔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戰爭。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醫藥化」了。


  這個生命醫藥化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醫療體系、對我們個人產生何等重大的影響?這一切到現在還很少有人談起,更沒引起過任何爭議。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書裡將會講到,拍賣健康的規則有哪些,而我們如何才能自保不讓健康被賣掉。

作者簡介
  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在英德兩地研讀生物及生物化學,一九九四年開始擔任醫藥和科學編輯,最先在《明星雜誌》,接著轉到《時代週報》,一九九九年起任職於《明鏡週刊》,是德國最佳的醫藥記者。他說:「我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還想健健康康地活著。」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