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故意找碴感情淡漠 恐是失智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9年9月20日 下午12: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失智症常見的症狀除了記憶流失,最常見的症狀還有情感淡漠,但照護上卻常常被忽略,根據一篇今年7月發表《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有45%的失智症患者出現情感淡漠現象,20%的患者則會隨時間持續呈現,且此症狀比記憶流失影響更大,但在研究及照顧上卻往往被忽略。

出現情感淡漠 易缺乏興趣和情緒

 該研究來自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透過來自20項的世代研究,共4,320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情感淡漠隨著時間發展的流行率,其中研究指出,失智症患者一旦出現情感淡漠現象,會表現缺乏興趣和情緒,與憂鬱不同,但因此症狀對於環境產生的干擾較少,因此經常被忽略,恐會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死亡率,對家庭造成衝擊。

情感淡漠與憂鬱不同 不會有悲傷情緒

 情感淡漠常見於像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或慢性精神病等大腦退化性疾病,與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息息相關;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指出,情感淡漠雖與憂鬱表現部分相似,但並不會出現悲傷情緒或負面思考,且即使對照顧者的衝擊沒有幻覺、衝動失控行為等來得大,但仍會讓照顧者以為個案是故意或懶惰造成。

情感淡漠易被忽略 身邊家人應提高警覺

 情感淡漠目前仍無治療方式,因此仍須照顧者給予更多體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呼籲,若感到身旁親友開始有些冷漠,甚至對於本來感興趣事物不再有興趣,都恐是情感淡漠的指標,尤其高齡者容易以為是老化現象而被忽略,身邊家人更應提高警覺,必要時,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確診是否因腦部疾患所導致。

醫師補充:

如果是年長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在不同科別看病,服用多種藥物,一旦出現情感淡漠,優先考慮排除多重藥物或者其他身體狀況導致的譫妄,失智的診斷考量可以先放後面。大部分的患者簡化藥物,精神及情感淡漠的狀況即可獲得改善。

上述報導原文參考來源:

https://psychcentral.com/news/2019/08/09/apathy-a-common-but-understudied-symptom-of-dementia/148731.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丹佛大學研究:台灣人酒精不耐症機率世界第一

2019-09-19 13:19聯合報記者陳婕翎╱即時報導

國健署研究推估,台灣每年約有4500人死於酒害,平均每天就有11人死亡。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風險甚至可高達50倍,史丹佛大學警告台灣人,最好不要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05年全球有超過300萬人死於酒害,這些因飲酒而死亡的人口中,有28.7%死於酒駕事故及暴力傷害,21.3%死於消化道疾病,包括肝炎及肝硬化,19%死於心血管疾病、12.6%死於癌症

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表示,台灣近一半的人因先天遺傳而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氫酶」,一喝酒就臉紅,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乙的累積在這些民眾的身上除了引起臉紅以外,還會導致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

「酒精不耐症」是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甚至可高達50倍。全球估計約有56000萬東亞人帶有酒精不耐症,依據史丹佛大學研究,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直接被警告特別需要節制,最好不要喝。

過去認為適度飲用紅酒能保護心血管疾病的指引,也被推翻。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引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8年發表的大型研究,發現並不存在無害飲酒的限量,台灣每年超過4萬人因飲酒而生病,只有把飲酒量降到0,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各種危害。

羅素英強調,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13倍。喝酒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建議民眾盡量避免飲酒,如果有需要喝酒的場合,以茶水代酒,謝絕勸酒,養身又健康。

鄭醫師補充:

酒精代謝分兩階段,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以下簡稱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以下簡稱為ALDH2)代謝為醋酸;由於乙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若基因缺損ALDH2無法代謝乙醛,長期累積於人體,將提高癌症的發生率。ALDH2酵素在人體內的多個代謝途徑中,會將酒精和乙醛繼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排出體外,因此影響酒精代謝速度,主要決定於體內的ADHALDH2基因型表現,酒精代謝基因缺損的人,不能代謝酒精,容易酒醉及宿醉。

這兩階段的代謝基因,皆可透過基因檢測來做確認,像我就是兩階段酒精代謝基因皆出現變異,因此完全不適合沾酒。國人體內缺乏ALDH2的民眾,喝酒很容易臉紅,其罹患食道癌的風險,也比其他人高14倍,如果每天攝取超過30克純酒精(約300毫升紅酒),罹食道癌風險,更高達102倍。建議大家最好能透過精準醫學的檢測(及基因檢測),了解自己的體質,明確知悉身體健康明顯的健康威脅,提早避開,也能防患未然,尤其是癌症預防。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於2015年發表,參考文獻:

https://envmed.kmu.edu.tw/images/Stanford-Taiwan_ALDH2_Deficiency_Research_Consortium_STAR_Mission__Scope_Statement_1.pdf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病(AD)是失智症的最常見原因,但腦細胞功能在記憶喪失中的變化仍然知之甚少。布里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鈣通道阻斷劑可能有效治療記憶喪失。

該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細胞神經科學前沿”中,研究發現用L型通道阻斷劑治療患病的腦細胞減少了能夠流入腦細胞的鈣離子數量。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GCaMP6f的熒光分子來研究果蠅來研究阿茲海默症,該分子報告了腦細胞內鈣離子的含量。他們發現患病的腦細胞會因鈣離子而過載,鈣離子在正常濃度下對記憶形成很重要。這種過載是由於編碼通道的基因的過量產生,稱為L型通道,其允許鈣離子從外部流入細胞。更多這些通道意味著更多的鈣離子能夠流入細胞,破壞記憶的形成。使用藥物阻斷L型通道可逆轉疾病的影響並將鈣離子的流量減少到正常濃度。

研究小組還調查了果蠅的記憶,通過測試他們是否記得以前哪兩種氣味與電擊配對 - 類似於巴甫洛夫的狗實驗。

雖然健康的蒼蠅記得很清楚,但是像人類一樣,患病的蒼蠅表現出記憶力受損。然而,如果在病蠅中糾正了L型通道的過量產生,它們的腦細胞就不再有鈣離子過載,它們的記憶力與健康的蒼蠅一樣好。這表明記憶喪失可能是由於鈣過載引起的,因為製造了太多的L型通道,並且如果這被矯正,則挽救了記憶障礙。

生理學,藥理學和神經科學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James Hodge博士說:“阿茲海默病(AD)中的記憶喪失是一種非常令人痛苦且難以治療的症狀。針對腦細胞功能的早期變化 - 之前它們早開始退化 - 可能有效治療記憶力減退。

“L型通道被認為在阿茲海默症中發揮作用一段時間,本研究顯示記憶喪失與腦細胞L型通道過度生成之間存在直接聯繫。”

在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中,阻斷這些通道可能有益於治療記憶障礙。研究結果表明,應該進一步探索,以確定記憶恢復的機制,以及該團隊的研究是否會證明對人類有效。

參考文獻:

 

  1. James P. Higham, Sergio Hidalgo, Edgar Buhl, James J. L. Hodge. Restoration of Olfactory Memory in Drosophila Overexpressing Hum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ed Tau by Manipulation of L-Type Ca2 Channels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 2019; 13 DOI: 10.3389/fncel.2019.004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已知運動是健康的,但許多人發現很難長時間維持運動項目。這更適用於患有帕金森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其中身體和精神限制是額外的障礙。由ZonMW(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Health Research & Development,荷蘭衛生研究與發展組織)資助的Park-in-Shape研究測試了針對這一挑戰的創新解決方案。參與者分為兩組。兩個小組都有一個激勵應用程序,為參與者提供鍛鍊的獎勵。對照組僅進行伸展運動,而主動干預組則被指示在家中使用固定自行車運動30-45分鐘,每周至少運動三次。 

活躍組的健身自行車也配備了激勵性的遊戲- “鬼騎士”,使得該計劃對參與者來說更具娛樂性和挑戰性。例如,參與者可以與他們之前的表現競爭  - 或與其他一群騎自行車的人競爭。系統將遊戲難度調整到患者的心跳,使挑戰恰到好處。隨著參與者變得更健康,挑戰也變得更加困難。

由於這些激勵因素,參與者忠實地遵守自行車運動制度,每週三次,持續6個月。研究結束後,自行車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狀況明顯好轉,具有許多明顯的優勢。自行車組的運動功能障礙也明顯改善:根據黃金標準(MDS-UPDRS評分),自行車組平均得分比對照組低4.2分。這是一種相當大的效果,可與幾種常規帕金森藥物相媲美。博士候選人Nicolien van der Kolk:“我們驚喜地發現帕金森病患者能夠很好地堅持鍛鍊方案。對運動功能障礙的有益影響也足以與臨床相關。因此,這種自行車運動完全在家中進行的事實對於患者來說是一個主要優點,因為這極大地提高了治療的可行性。首席研究員Bas Bloem教授:“這項研究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可以開始研究更長遠的循環是否也可以減緩疾病進展。此外,我們開發的這種新的'exergaming'方法,長期實踐對一系列其他疾病患者的運動行為進行改善非常適合,這些疾病也可以從常規運動中獲益。“

參考文獻:

 

  1. Nicolien M van der Kolk, Nienke M de Vries, Roy P C Kessels, Hilde Joosten, Aeilko H Zwinderman, Bart Post, Bastiaan R Bloem. Effectiveness of home-based and remotely supervised aerobic exercise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The Lancet Neurology, 2019; DOI: 10.1016/S1474-4422(19)30285-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8年中秋節連假休診公告

  

108/9/13-9/15  中秋連假休診三天

9/16 恢復正常看診

祝各位佳節愉快~

 

光能診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寞是種病!美國研究開發「治療孤獨」的藥

朱晨寧

2019年9月8日 下午5:06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研究了75年,「人類要如何才能覺得幸福?」比起金錢之外,許多人覺得「和社會保持聯結」也很重要,研究者表示,「孤獨會殺死人」,現在有社會神經科學系的教授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正在開發治療孤獨的藥。

芝加哥大學社會神經科學系教授史帝芬妮(Stephanie Cacioppo)正是其中一位開發「治療孤獨藥」的人。她請96名「覺得身體健康,但感到孤獨」被試驗者,口服攝取含有孕烯醇酮(pregnenolone)的激素400mg,此種激素平時由腎上腺供應,能承受更多的壓力,並與增加記憶力有關。根據實驗的假設,若是孕烯醇酮的攝取量能夠「標準化」,孤獨的人就會減少恐怖的感覺。

史蒂芬妮表示,孤獨就像喉嚨覺得渴一樣,是當事人身體可以感受到的。研究目的並非在於消除孤獨感,而是讓人覺得和其他人能夠有關聯。她說,孤獨就像在視線不好的冬天開車,前方白茫茫的一片,如果吃藥的話,就能讓當事者覺得有人在幫他把擋風玻璃前的霧或霜擦掉,他能夠看清楚前方,而且開始能傾聽別人說的話。

近幾年來,孤獨成了社會問題,根據美國2018年針對2萬人的統計,有一半的人覺得「自己是剩下來的一個人」。孤獨會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加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會造成睡眠品質惡化,而且感覺到孤獨的人,比正常人增加30%早死的風險。

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茱莉安妮(Julianne Holt-Lunstad)非常認同「孤獨會造成早死」的理論,她覺得除了攝取藥物之外,還能經由「運動」及「正確的飲食」等生活方式來改善。

史蒂芬妮也同意「運動療法」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有一位女性在2018年失去了丈夫,平常倆人就像雙胞胎一樣形影不離,突然間變成一個人,她無所適從,後來史蒂芬妮鼓勵她進行長跑,藉由運動產生的「多巴胺(endorphin)」讓這位女性漸漸走出低潮,並勇於開始新的人生,認識新的朋友。「正向地努力走出去」或許才是消滅孤獨的最好方法。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參考原文連結: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innovation/can-pill-fight-loneliness-180971435/

此外,發表於今年2月的一項研究證實孕烯醇酮能夠緩解憂鬱,保護大腦的關鍵在於抑制大腦的發炎,以下是該研究的相關報導: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們發現了大腦和血液中天然存在的神經活性類固醇是如何抑制一種叫做Toll樣受體(TLR4)的特定蛋白質的活性,這種蛋白質已被認為在許多器官的發炎發揮作用,包括大腦。 

這篇UNC醫學院 - 馬里蘭大學合作,發表在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展示了神經類固醇allopregnanolone如何阻止對基因調控重要的促發炎蛋白的激活,以及細胞因子的產生,已知這些細胞因子參與許多不同的發炎。大腦中的發炎細胞信號傳導在許多神經精神病症中得到加強,包括酒精使用障礙,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它也見於敗血症,癲癇,多發性硬化症和阿茲海默病。

“治療涉及發炎的腦部疾病已經非常困難,但是allopregnanolone對巨噬細胞和大腦中TLR4信號活化的抑制提供了希望,我們可以開發出更好的治療方法來幫助數百萬患有這些病症的人,”資深作者A. Leslie Morrow,博士,UNC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藥理學系的John Andrews傑出教授。

神經活性類固醇是大腦和身體其他部位天然存在的類固醇,具有許多對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的功能。這些類固醇隨著衰老而下降,並且在許多神經精神病症例如憂鬱症中缺乏。Morrow和她的同事提出用這些化合物治療可以預防這種TLR4信號傳導不受控制,這是導致疾病的相關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孕烯醇類化合物孕烯醇酮和allopregnanolone在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具有治療作用。但直到現在,科學家還是不明白。UNC-Maryland研究表明抑制發炎信號傳導可能有助於這些效應,並且抑制TLR4信號傳導可能是這些病症的新靶點。

與馬里蘭大學的Laure Aurelian博士合作,Morrow及其同事發現,allopregnanolone抑制巨噬細胞中TLR4的活化,巨噬細胞存在於白血球和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包括大腦中。特別是,研究人員發現,allopregnanolone可以防止TLR4與MD2蛋白結合,MD2蛋白可以共同產生轉錄因子,調節導致細胞和組織發炎反應的基因。Allopregnanolone還可以摧毀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如NFkB,HMGB1,MCP-1和TNF-α,它們都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並參與許多不同的發炎性疾病。

Morrow及其同事發現,孕烯醇酮還能抑制巨噬細胞中的TLR4信號傳導。“孕烯醇酮對大腦的影響不太明顯,”莫羅說。“但是周邊發炎的抑制也可以保護大腦,因為全身發炎會間接地影響全身的器官。”

現在,科學家已經確定了抑制發炎信號的抑制機制,研究人員可以製造新的化合物來填補神經類固醇的這種特殊作用,而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此外,研究人員現在可以計劃臨床研究,以確定不同條件下的最佳劑量,配方和給藥方式。

未參與該研究的UNC-Chapel Hill精神病學系主任David Rubinow說:“這一合作和轉化研究的典範提供了生理學見解,具有產生新的,更有效的初級和為患有以所謂的神經炎症為特徵的腦部疾病的許多人提供輔助治療。“

參考文獻:

Irina Balan, Matthew C. Beattie, Todd K. O’Buckley, Laure Aurelian, A. Leslie Morrow. Endogenous Neurosteroid (3α,5α)3-Hydroxypregnan-20-one Inhibits Toll-like-4 Receptor Activation and Pro-inflammatory Signaling in Macrophages and Brain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8-37409-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3年,一位德國神經病理學家提出,攻擊大腦的帕金森病實際上可能來自患者的腸道。來自奧胡斯( Aarhus)的研究人員在看到疾病從腸道遷移到實驗室大鼠的大腦和心臟後,現在已經提供了決定性的支持性證據。科學期刊Acta Neuropathologica剛公佈了這些結果,這些結果引起了國際神經科學研究人員和醫生的關注。

移動中的有害蛋白質

帕金森病的特徵在於由於蛋白質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積累和隨後對神經細胞的損傷而慢慢破壞大腦。該疾病導致患者的顫抖,肌肉僵硬和特徵性運動T遲緩。在新的研究項目中,研究人員使用過量表達大量α-突觸核蛋白的轉基因實驗室大鼠。這些大鼠傾向於積累有害的α-突觸核蛋白變種,並且發展出與帕金森病患者相似的症狀。研究人員通過將α-突觸核蛋白注射到大鼠的小腸中來啟動該過程。根據Per Borghammer教授和博士後Nathalie Van Den Berge的說法,

“兩個月後,我們發現α-突觸核蛋白通過周圍神經傳播到大腦,正是那些已知與人類帕金森病相關的結構受累。四個月後,病理幅度的發展甚至更大。奧爾胡斯大學臨床醫學系教授Per Borghammer說,看到它發生的速度實際上非常驚人。

診斷前二十年內腸道的症狀

Per Borghammer解釋說,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在診斷時通常已經對其神經系統造成了嚴重損害,但實際上可能在診斷前20年內檢測到腸道中的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

“通過這項新的研究,我們已經確切地發現了這種疾病可能從人類的腸道中傳播出來。我們可能無法開發有效的醫學治療方法來阻止疾病,而不知道疾病的起源和擴散方式 - 所以這是一個我們研究中的重要一步,“Per Borghammer說道,並補充說:

“帕金森病是一種複雜的疾病,我們仍然試圖去理解。然而,這項研究和美國的一項類似研究最近得出了相同的結果使用老鼠,懷疑這種疾病始於一些患者的腸道獲得了相當大的支持。“

奧胡斯大學的研究項目也表明,有害的α-突觸核蛋白不僅從腸道傳播到大腦,而且傳播到心臟。

“多年來,我們都知道帕金森病患者對心臟神經系統有廣泛的損害,並且早期就會發生損害。我們從未理解為什麼。目前的研究表明,心臟已經受損非常快,即使病理學在腸道開始,我們可以繼續在我們即將進行的研究中建立這種知識,“Per Borghammer說。

 

鄭醫師補充:

營養醫學有一項定律:對大腦細胞好的對心臟都有益。反之,對大腦細胞有害的,往往也容易危及心臟健康,這篇研究報導多少提醒我們這個事實。

提到帕金森氏症,目前主流醫學的治療,多以症狀控制為主,預防醫學部分,從基因、粒線體、發炎以及腸道等的相關研究,能更早做相關的保健以及預防措施,也有相關的檢測能夠清楚提醒。有金足使或者基因檢測顯示危險性較高的人,建議不妨從營養醫學的整合作法積極預防。

參考文獻:

Nathalie Van Den Berge, Nelson Ferreira, Hjalte Gram, Trine Werenberg Mikkelsen, Aage Kristian Olsen Alstrup, Nicolas Casadei, Pai Tsung-Pin, Olaf Riess, Jens Randel Nyengaard, Gültekin Tamgüney, Poul Henning Jensen, Per Borghammer. Evidence for bidirectional and trans-synaptic parasympathetic and sympathetic propagation of alpha-synuclein in ratsActa Neuropathologica, 2019; DOI: 10.1007/s00401-019-02040-w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靠飲食戰勝癌症!研究證實:每週吃核桃能提高 57% 大腸癌存活率

 2019年9月6日 上午8:30

堅果在近幾年一直都是健康零食界的新星,除了可以滿足嘴饞的慾望外,還能夠幫助維持身體健康。而近幾年的研究,也都逐漸證實了堅果對人體的好處,近期一項美國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每週吃 2 把核桃,比沒有吃的人,戰勝疾病的機率提高了 57% !

 

每週 2 把堅果,真的這麼有效?

 這項最新的研究來自於耶魯大學癌症中心 (The Yale Cancer Center) ,針對 826 名接受手術和化療的參與者進行了為期 6.5 年的臨床試驗,而此次研究由泰米達尤•菲德魯博士 (Temidayo Fadelu) 領導。他們在《臨床腫瘤學雜誌》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上發表這一項研究,說明每週定期食用至少 2 份 1 盎司堅果的人,其無病生存率提高了 42% ,而戰勝疾病的機率也提高了 57% 。

 研究中所提到的堅果,包含杏仁、核桃、榛果、腰果和核桃,只有花生被歸為豆類。以上研究由國際堅果理事會營養研究和教育基金會 (Tree Nut Council Nutrition Research & Education Foundation) ,還有負責癌症研究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the US Government’s agency) 提供支持與贊助。

遠離大腸癌,調整飲食方式很重要!

研究領導人菲德魯博士認為,此項研究的發現與其他一些觀察性研究結果一致,皆表明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適量運動量、維持正常體重、降低糖分攝取,都可以改善大腸癌的預後,這也再次的強調了飲食和生活方法的調整,對大腸癌患者延長生命有多重要。

其中,堅果被認為是大腸癌患者飲食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為堅果屬於低 GI 食物,所以適量攝取未調味堅果,有助於身體負擔,不過也要提醒各位,在吃堅果時,一定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否則仍會導致肥胖,使身體發炎,反而導致相關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等出現。

資料來源:

《Nut Consumpt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CALGB 89803 (Alliance).》

《Nut consumption may aid colon cancer survival》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8年研究,堅果事不僅是低GI,還是好的油脂來源,對身體抗發炎有幫助,建議大家要不吃魚,不然就吃堅果,適當補充,改善OMEGA-3及OMEGA-6的比例,降低身體發炎風險,進而幫助身體抗癌。

參考文獻:

Nut Consumpt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CALGB 89803 (Alliance)

...Show More

DOI: 10.1200/JCO.2017.75.5413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6, no. 11 (April 10, 2018) 1112-1120.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8, 20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伯明翰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從未參加過持續運動項目的老年人具有與同等年齡的訓練有素的主要運動員相同的建立肌肉質量的能力。

研究表明,即使是那些完全不習慣運動的人也可以從重量訓練等阻力訓練中受益。

在該研究發表在生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中,伯明翰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兩組老年男性的肌肉鍛鍊能力進行了比較。第一組被歸類為“主要運動員” - 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他們是終身鍛鍊者,並且仍然在他們的運動中有競爭頂級水準。第二個是相似年齡的健康個體,從未參加過結構性鍛鍊計劃。

每位參與者都以“重”水飲料的形式獲得同位素追踪劑,然後參加一次運動,包括在運動機器上進行重量訓練。研究人員在運動前和運動後的48小時內對參與者進行了肌肉切片檢查,並檢查了這些肌肉切片,以尋找肌肉如何對運動做出反應的跡象。同位素追踪劑顯示了蛋白質在肌肉內是如何發育的。

研究人員曾預估,由於長時間的健身能力較高,主要運動員的肌肉增強能力會占優勢。事實上,結果顯示兩組在鍛鍊方面具有相同的肌肉鍛鍊能力。

首席研究員Leigh Breen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如果你一生都不是常規鍛鍊者,那麼無論何時開始鍛鍊,你都可以從鍛鍊中獲益。” “顯然,長期致力於身體健康和鍛鍊是實現全身健康的最佳方法,但即使在生命後期開始,也有助於延緩與年齡相關的虛弱和肌肉無力。

“目前關於老年人重量訓練的公共衛生建議往往很模糊。需要的是更具體的指導,了解個人如何通過在家中進行的活動,甚至在健身房外面提高肌肉力量 - 園藝等活動,如果作為常規鍛鍊計畫的一部分來看,那麼,上下樓梯或舉起購物袋都可以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James McKendry, Brandon J. Shad, Benoit Smeuninx, Sara Y. Oikawa, Gareth Wallis, Carolyn Greig, Stuart M. Phillips, Leigh Breen. Comparable Rates of Integrated Myofibrillar Protein Synthesis Between Endurance-Trained Master Athletes and Untrained Older Individuals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9; 10 DOI: 10.3389/fphys.2019.010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有益於地球,植物性和純素飲食的轉變勢頭值得稱道,但是讓一個長久以來已經很少攝取跟大腦健康的必需營養素的風險惡化,在線期刊BMJ營養,預防與健康營養學家警告說

更糟糕的是,英國政府未能推薦或監測膽鹼 -這種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營養素的飲食建議量 - ,營養學專家,營養和生物醫學科學諮詢專家Emma Derbyshire博士說。

膽鹼是一種必需的膳食營養素,但肝臟產生的量不足以滿足人體的需要。

膽鹼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胎兒發育過程中。Derbyshire博士寫道,它還影響肝功能,缺乏與血脂代謝異常以及過多的自由基細胞損傷有關。

膳食膽鹼的主要來源是牛肉,雞蛋,乳製品,魚類和雞肉,其中堅果,豆類和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等含量較低。

1998年,美國醫學研究所認識到膽鹼的重要性,建議每日最低攝入量。這些範圍從女性425毫克/天到男性550毫克/天,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分別為450毫克/天和550毫克/天,因為營養素在胎兒發育中扮演關鍵作用。

2016年,歐洲食品安全局發布了類似的日常要求。然而,北美,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全國膳食調查發現,平均而言,習慣性膽鹼攝入量低於這些建議。

“這是......鑒於目前的減少肉類和植物性飲食的趨勢是有關的,”德比郡博士說。

她讚揚第一份報告(EAT-Lancet)根據促進環境可持續性編制健康食品計劃,但建議限制攝入的全脂奶,雞蛋和動物蛋白可能會影響膽鹼的攝入量。

她無法理解為什麼膽鹼不列入英國膳食指導或國家人口監測數據。

“鑑於膽鹼的重要生理作用和某些健康聲明的授權,在英國長期忽視膽鹼的原因值得懷疑,”她寫道。“膽鹼目前被排除在英國食品成分數據庫,主要膳食調查和飲食指南之外,”她補充說。

她建議,現在可能是英國政府獨立的營養科學諮詢委員會扭轉這種狀況的時候了,特別是鑑於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膽鹼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對地球糧食生產可持續性日益增長的擔憂。

“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教育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和消費者關於富含膽鹼的飲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她寫道。

“如果沒有以膳食來源本身所需的程度攝取膽鹼,那麼就需要補充策略,特別是與生命週期的關鍵階段有關,例如懷孕,當膽鹼攝入量對嬰兒發育至關重要時,”她總結道。

參考文獻:

  1. Emma Derbyshire. Could we be overlooking a potential choline crisis in the United Kingdom?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2019; bmjnph-2019-000037 DOI: 10.1136/bmjnph-2019-00003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研究表明,運動對衰老大腦有益

研究人員發現,單次運動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認知能力,記憶力

 運動似乎帶來了豐富的益處,從釋放誘導激素的激素到更高的身體健康。新的研究證實它也可以提升思維。愛荷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次運動可以改善一些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和工作記憶。在包括身體活動,腦部掃描和工作記憶測試在內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還發現參與者在單次鍛鍊中體驗了相同的認知好處和記憶力,就像他們從更長時間的常規鍛鍊中獲得的那樣。

這項研究的一個含義就是你可以日復一日地想到這些好處,” 心理與腦科學系助理教授,該研究的通訊作者Michelle Voss說。就身體活動的行為改變和認知益處而言,你可以說,'我今天才會活動。我仍會得到好處。所以,你不需要把它想像成你要為馬拉松練來獲得某種最佳的巔峰表現。你可以每天努力去做就能獲得這些好處。“ 

以前的研究表明,鍛鍊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提升。但好處各不相同:一個人可以改善認知,改善記憶,而另一個人可能幾乎沒有收穫。 

儘管有證據表明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一些大腦功能會隨之滑落,但有關一次性身體活動如何影響老年族群的認知和工作記憶的研究已經進行了有限的研究。 

沃斯想要弄清楚單次運動會如何影響老年人。她的團隊招募了346080歲的成年人,他們健康但不經常活動。每個參與者在兩個不同的場合騎一輛固定式自行車 - 輕輕一點,然後在踩踏時更加劇烈的阻力 - 持續20分鐘。在每次鍛鍊之前和之後,每個參與者進行腦掃描並完成記憶測試。在大腦掃描中,研究人員檢查了已知涉及記憶收集和共享的部位的活動。在工作記憶測試中,每個參與者使用計算機屏幕查看一組八個年輕成人面孔,每三秒旋轉一次 - 閃卡樣式 - 並且必須決定面部看到兩張卡片之前與之前匹配的卡片觀看。 

在一次運動後,研究人員發現,在一些人中,內側顳葉(包圍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回)和頂葉皮層和前額葉皮層之間的連通性增加,這兩個區域涉及認知和記憶。有單次運動的人在記憶測試中也表現得更好。沒有運動的人幾乎沒有改善。 

研究人員發現,對於那些表現出色的人來說,單次鍛鍊會議對認知和記憶的提升只持續了一小段時間。 

沃斯說:這些好處可能比人們想像的要快得多。” “希望很多人會繼續保持這種狀態,因為這些對大腦的好處是暫時的。準確理解一次運動後的好處持續多長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受益更多,這是未來研究的令人興奮的方向。“ 

參與者還進行定期鍛鍊,每週三次在固定自行車上蹬踏50分鐘,持續三個月。一組從事中等強度的蹬踏,而另一組則進行了較輕的鍛鍊,其中自行車踏板為他們移動。 

3個月運動期開始和結束時的大腦掃描和工作記憶測試來判斷,中度和輕度強度組中的大多數人都表現出心理上的好處。但是大腦的受益並不比他們一次運動時的改善更大。 

作者寫道:單次有氧運動模仿12週訓練對表現的影響的結果在實際和理論上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研究中有一個小參與者群體,其性質同類,排除了患有慢性疾病或服用β受體阻斷劑的人群。 

為了解決這些局限性,Voss在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中擴大了她的參與者群,以確認最初的發現,並了解更多關於運動如何改變老年人的大腦。參與者是健康的老年人,他們沒有身體活動,類似於參與者在此處報告的研究結果中的個人資料。

 

該論文急性運動效應可預測認知和連接中的訓練變化,於82日在線發表運動與  運動醫學與科學 ” 雜誌上。

最後提醒:單次運動,有合併阻力的鍛鍊,不是輕鬆的騎自行車而已。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now.uiowa.edu/2019/08/new-study-suggests-exercise-good-aging-brain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385912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9 Aug 2.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2115.

Acute Exercise Effects Predict Training Change in Cognition and Connectivity.

Voss MW1, Weng TB1, Narayana-Kumanan K2, Cole RC3, Wharff C1, Reist L1, DuBose L4, Sigurdsson G5, Mills JA2, Long JD2,6, Magnotta VA7, Pierce GL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小酌紅酒有益腸道健康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2019年8月29日 下午3:21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科學家們發現,平常有喝紅酒習慣的人,消化道的細菌種類比喝其他酒類的人更多樣化。然而,我們需要為了腸道健康而小酌一杯嗎?

這項研究報告28日刊登於「腸胃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內容以英國916名女性雙胞胎為實驗對象,探究啤酒、蘋果酒、葡萄酒、烈酒等酒類,對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系」等健康指標的影響。

紅酒被認為對增進腸道健康效果最佳,同時也和降低肥胖率與「壞」膽固醇有關。而啤酒、蘋果酒、葡萄酒、烈酒則較無這類關聯性,僅白酒稍有相關。

研究主要作者羅伊(Caroline Le Roy)告訴法新社,先前的實驗數據及動物測試結果,都呈現紅酒能擴展腸道菌叢,但從未有過大規模人體研究。

她說:「消化道裡有越多菌群,對我們人體越好。人們將更有能力對抗癌症,從食物中汲取更多養分。」

團隊還指出,研究中可見,紅酒微幅減少荷爾蒙胰島素。這種激素若過多,將導致糖尿病。但也懷疑此影響並非來自腸道菌群,而是另有原因。

研究團隊推測,能在葡萄皮上發現的微量營養素多酚,是讓腸道菌群多樣化的原因。

未參與計畫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神經科學家夏瑪(Nik Sharma)警告,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或許是透過老鼠實驗,建立關聯性的性質,再深入探討蘊藏的運作機制」。

但他補充道,「這項研究很健全」,且以雙胞胎為實驗對象,還有對不同群體重複測試研究結果,都替結論增添份量。

夏瑪表示,「基本上每兩周喝一杯紅酒,就足夠產生功效。這是蠻好的消息,因為酒精仍普遍視為對人體有害。」她又說,許多蔬果、堅果或甚至是巧克力都富含多酚。如藍莓或紫色洋蔥,都是更好的健康替代品。

她總結說:「你不需要喝紅酒,或在沒有喝酒習慣下,開始喝紅酒。」

鄭醫師補充:

前提是小酌,如果無法控制在小酌的範圍內,那麼反而潛藏健康風險。台灣人有高達42%適不適合喝酒的,因為酒精代謝的基因變異,導致身體代謝酒精困難或者速度變慢。經常喝,無異讓身體經常接觸致癌物質,增加腸胃道癌症風險。

紅葡萄酒可能對腸道有益,增加腸道不同類型的有益細菌的數量。

倫敦國王學院的團隊表示,這些好處可能來自多酚 - 白葡萄酒,啤酒和蘋果酒的多酚化合物少很多。

兩週一杯就能看出效果,但研究人員表示,調查結果不是暴飲暴食的藉口。

多酚也存在於許多水果和蔬菜中。

多酚,如紅葡萄皮中的白藜蘆醇,是微量營養素,被認為具有有益的特性,可作為生活在腸道內的有用微生物的燃料。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我們腸道微生物群的微小變化可能使我們更容易罹患腸躁症,心臟病和肥胖等疾病,甚至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一個人喝的紅葡萄酒越多,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增加愈多,但偶爾飲用 - 一周或兩週一杯 - 似乎就足夠了。研究人員表示,不建議大量喝,這可能會產生腸道負擔以及對一般人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沒有參與者是一個重度飲酒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9480864

參考文獻:

Red Wine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ut Microbiota α-diversity in 3 Independent Cohorts

Le Roy, Caroline I. et al.
Gastroenterolog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狗保護心臟健康減少糖尿病 十分鐘大腦就有感

 2019年8月27日 上午11:12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養狗減少心臟病與肥胖 血壓和膽固醇表現較好

心臟疾病在十大死因中高居第二名,等於15歲以上每19人就有一人罹患心臟病,其中大多數更是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健康除了健康飲食、運動和作息,新的國際研究也指出,對現代人而言豢養寵物尤其是養狗,具有明顯的健康好處,能減少心臟病與肥胖的風險。

據美媒《醫療日報》(MedicalDaily)報導,捷克布爾諾聖安妮大學醫院國際臨床研究中心與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tania)研究團隊共同指出,養狗使主人擁有更好的社交生活,以及更健康的生活型態,尤其是增加散步頻率和良好心情,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

該項研究分析了1,769名無心臟病史者的身體數據,追蹤其飲食、血壓、血糖、總膽固醇與體重,統計發現有養狗的人在運動量、飲食和血糖維持上,都擁有更健康的水平。在血壓表現上,養狗者的收縮壓明顯低於未養狗者。與養狗者相較,未養狗者的高血壓風險更高。

溜寵物十分鐘就有感 還能降糖尿病罹患率

近期的科學研究多支持過去養狗有利人體健康的說法。過去研究也認為,養狗能減少與社會疏離以及心理壓力。心理治療師Alison Stone受訪指出,人際之間的相處會帶來失望、批評、背判等等負面感覺,相反地,和寵物相處時牠們只需要愛與被愛,研究更發現人類只要與狗相處10分鐘,就能提高大腦中的催產素水平。

該篇研究還發現,有養狗者與無養夠者相比,他們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較高,糖尿病罹患率較低。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已指出,養寵物──特別是養狗可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從這項隨機抽查的統計分析來看,養狗對身體健康有利,與養狗者的生活型態、心理狀態都有關係。

鄭醫師補充:

2017年有更大規模的分析研究證實這項研究的論點。瑞典科學家團隊使用了超過340萬名年齡在40到80歲的瑞典人的國家登記處來研究狗飼主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研究證實,在12年的隨訪期間,狗主人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原因死亡的風險較低。養單隻狗的飼主在隨訪期間死亡風險降低33%,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1%:

 

  1. Mwenya Mubanga, Liisa Byberg, Christoph Nowak, Agneta Egenvall, Patrik K. Magnusson, Erik Ingelsson, Tove Fall. Dog ownership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 DOI: 10.1038/s41598-017-16118-6

上述報導的原文有一個專業意見值得我們參考:羅切斯特梅奧診所預防心髒病學系主任Francisco Lopez-Jimenez醫師表示,養狗可能會促使主人外出,四處走動並經常與他們的狗玩耍。擁有一條狗也與其他研究中更好的心理健康聯繫在一起,而對社會隔離的認知也更少 - 這兩者都是心葬病發作的危險因素。Lopez-Jimenez博士是這項研究的高級研究員。

參考文獻:

  1. Andrea Maugeri, Jose R. Medina-Inojosa, Sarka Kunzova, Martina Barchitta, Antonella Agodi, Manlio Vinciguerra, Francisco Lopez-Jimenez. Dog Ownership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Results From the Kardiovize 2030 ProjectMayo Clinic Proceedings: Innovations, Quality & Outcomes, 2019; 3 (3): 268 DOI: 10.1016/j.mayocpiqo.2019.07.0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搖頭丸」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色列准了

 

2019-08-21 21:3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經過一連串的臨床試驗後,以色列衛生部批准將搖頭丸用於輔助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有受試者盛讚搖頭丸療法讓他「重回正軌」、「得到拯救」,不過該研究尚需進一步驗證。

根據《法新社》報導,搖頭丸的主要成分是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46歲的受試者佩切尼克(Nachum Pachenick)表示,他曾遭受性虐待,因此罹患PTSD,歷經近20年的噩夢。2014年他參加一項關於使用MDMA的臨床試驗,發現該療法讓他變得更加平靜;其他數十名受試者參與試驗後效果也十分良好,因此以色列衛生部決定採取人道措施,批准MDMA做為PTSD的輔助治療。

不過在試驗期間,20名受試者共反映了85起的不良事件,包括焦慮、頭痛、疲勞和失眠等症狀,目前不確定是否是MDMA所致。「迷幻研究多學科協會」(MAPS)表示,希望美國食藥局(FDA)可以在2021年前批准這項療法。

人歷經創傷事件後會觸發PTSD,大腦某些部分會一直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損害其彈性。以色列心理學家扎爾法提(Keren Tzarfaty)表示,搖頭丸可以讓PTSD患者在處理自身創傷時,開始感到愉悅並同理。

鄭醫師補充: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核准的兩種PTSD用藥——Zoloft和Paxil——對於女性患者較為有效,且不適用於戰爭所造成的PTSD。

知名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曾於5月1日發表一篇文章關於勒貝基自願參與的研究。文中報導,在26名接受治療的退伍軍人、消防員和警察中,在他們接受第二次MDMA治療的一個月後,有三分之二的人因PTSD症狀持續減少而不再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

s 

PTSD會改變人們大腦的運作,除了增加杏仁核(amygdala,掌管恐懼等感覺)的活動,同時也降低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理性決策在此區域產生)的運作。MDMA的功能卻恰好相反,它能降低杏仁核並增進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同時,MDMA能刺激大腦釋放催乳素(prolactin)和催產素(oxytocin)等與情感、聯結和愛有關的賀爾蒙,促進患者與治療師之間的醫病關係,並提升精神治療的效果。它也能刺激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神經傳送素(neurotransmitter)的釋放,產生一系列複雜的效果來幫助增進精神治療的療效。

目前只要牽扯上難治型的精神疾患,被認定為毒品的藥物能達到比精神科用藥更好的緩解效果,都可能被拿出討論甚至是用於臨床試驗,最有名的便是k他命治療難治型憂鬱症。這項研究樣本數極少,目前還是臨床試驗階段,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嘗試,否則可能症狀控制效果還不明朗,便已對搖頭丸成癮。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BIDMC)的神經學家在一項首次研究中測試了使用非侵入性電刺激作為腦腫瘤的新型治療方法。科學進展發表的一項實驗中,由BIDMC的Berenson-Allen非侵入性腦刺激中心首席研究員Emiliano Santarnecchi博士領導的科學家證明,對患者的大腦應用低強度電刺激腫瘤導致腫瘤內血流量減少,而大腦其餘部分保持不變。雖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研究結果表明,一系列此類治療可以改變腫瘤的生長和進展。

“許多腦腫瘤患者的治療選擇有限,其中大多數都有嚴重的副作用,”Santarnecchi說,他也是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助理教授。“我們的研究發現,電刺激導致腫瘤血流量顯著減少,大腦其他部位沒有變化。鑑於非侵入性腦刺激的安全性,易於應用,成本相對較低以及將其與其他藥物治療相結合的可能性,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為腦腫瘤患者提供非侵入性治療選擇。“

非侵入性腦刺激 - 也稱為經顱電刺激(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 - 是一種具有20年曆史的FDA批准的技術,用於治療許多精神疾病,包括治療難治型憂鬱症。低強度電場通過顱骨通過放置在頭皮上的電極傳遞到大腦。雖然許多研究人員繼續研究安全且成本相對較低的治療方法治療精神疾病的潛力,並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等認知技能,但本研究首次對腦腫瘤患者進行了tES測試。

Santarnecchi及其同事招募了50名願意參與的腦腫瘤患者。鑑於患者須小心處理,僅8名參與者能夠完成試驗 - 其中6名患有膠質母細胞瘤,一種起源於大腦的侵襲性腫瘤,另外兩名患有轉移性腫瘤,起源於肺部。

患者接受經顱刺激,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掃描(MRI)技術監測他們的腦血流量。根據先前的研究顯示暴露於電刺激的身體腫瘤中的血流減少,Santarnecchi和團隊預測tES將對腦腫瘤產生類似的影響。然而,在單次tES治療後,該團隊驚訝地發現腫瘤血流明顯減少。未觀察到大腦其餘部分的血流量或活動變化,並且沒有患者報告任何不良反應。

“這項技術仍需要進一步測試,以優化治療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並為個體患者完全個性化方案,”Santarnecchi說。“未來的研究將調查重複tES療程的影響,評估tES與其他癌症療法的潛在組合,並評估其他形式的腦腫瘤的tES。”

在本地,經顱電流刺激已核准為醫療器材使用。並非精神科的電痙攣療法,兩者完全不同。事實上腦瘤是電痙攣療法的絕對禁忌,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idmc.org/about-bidmc/news/2019/08/non-invasive-electrical-stimulatio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