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想調整情緒 試試找第三者聊天!

 

 

充滿不愉快感 避免應酬性值的高爾夫球

喜歡高爾夫球的人,就去打球來轉換好心情,並斬斷在此之前產生的不良情緒。如果因為人際關係的麻煩問題而開始沮喪,相信只要到球場揮個2桿,心情轉換了,就能擁有「啊!明天繼續努力吧」的想法吧。

相反的,如果人們充滿強烈的不愉快感覺,就應該儘量避免應酬性質的高爾夫球等活動,因為讓人不耐煩的應酬接待,無法斬斷不愉快的心情,如果只是為了維持人際關係,懷著沮喪心情打著應酬式的高爾夫球,相信只會讓人更加疲憊,因而很可能增加沮喪感。

閒聊能讓沮喪情緒暫時消失

為了轉換心情,也可以找人閒聊,有時就算只是跟感情好的朋友聊天,也是可以轉變心情的。日本上班族經常會跟同事一起喝酒聊天,也有很多人喜歡與公司外的朋友一起喝酒、吃飯,透過閒聊,通常能讓沮喪的情緒暫時消失,心情也隨之改變。

即使在職場上發生了令人難以忍住怒氣的事情,但是只要跟學生時期的朋友出去喝點酒,發發牢騷的話,在酒酣耳熱之餘,氣憤的心情也會被沖淡了。或者至少可以在那個場合,切實地把憤怒的心情重新調整過一次。

很少放鬆 情緒遇到瓶頸

美國的高階主管當中,也有很多人不擅長轉換自己的心情,美國人在工作結束後,很少會跟同事出去喝酒,主要都是過著家庭生活,很少能夠離開家人,得到個人放鬆的機會,有時情緒也會碰到瓶頸,一般的白領階級不是擁有「心理諮商師」,就是擁有「心理治療師」,既非家人、也非同事,而是尋求第三者做人生諮詢。

積極尋找第三者 聊天才能放鬆

由於很多人產生情緒的原因,大多是在工作場合或是家庭內,因此如果人際關係也只限於這兩方面,有時就會遇到瓶頸,若要順利地轉換心情,我想應該不是找家人或公司同事,而是積極地尋找第三者,與他們聊天才會更有效果吧!(本文摘自/療癒好情緒/天下雜誌出版)

鄭醫師補充:

我曾和一位來台灣工作的日本人聊過天,他說之所以選擇來台灣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不喜歡每天下班,就是和同事去居酒屋聊同事的事非以及罵老闆,如此的生活型態並不會幫助他平靜。如果已婚男人下班後太早回家,另一半還會擔心是否先生人緣不佳,被同事排擠等等。

一般而言,不嚴重的問題,找三五好友或者知心好友聊聊,抱怨一下,也許可以很快平復情緒,但同樣的困擾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抱怨,恐怕不是一般朋友的閒聊能夠解決的。

如何透過聊天來幫助周邊的親朋好友,絕非熱心給意見,因為給了意見,對方如果照章執行而結果不如當事人的預期,反而常會被怪罪遷怒。

傾聽,不預設立場不給意見,幫助當事人靜下心來,當事人自己能找到事情的緣由或者解決之道,自己下決定為自己負責,這才是最有效的幫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極度焦慮 罹癌風險倍增

研究發現,飽受極度焦慮所苦的男性死於癌症風險的機率,是正常男性的2倍,不過女性患有這類心理健康問題,死於癌症的風險卻不會增加。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女性,男性較可能藉由飲酒和吸菸來「自我治療」焦慮,這兩項都是增加罹癌風險的因子

女性可能較早尋求醫療協助,即早檢出罹患癌症,讓治療較為容易。

這項研究追蹤了1萬5938名英國人,其中有些診斷出罹患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研究人員說,這種焦慮症特點是過度和難以控制對許多生活面向感到擔憂。

廣泛性焦慮症症狀包括肌肉緊張、失眠、無法專心和坐立不安。在這項研究中,共有126名男子(占全體1.8%)和215名女性(占全體2.4%)罹患這種焦慮症。英國醫學研究會(MedicalResearchCouncil)和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Re-searchUK)資助的研究發現,在長達15年的追蹤期間,研究人員發現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的男性,死於癌症機率是正常男性的2倍。而罹患焦慮症的女性死於癌症風險則未增加。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心理健康研究人員芮梅斯(Olivia Remes)說:「研究人員、決策者和臨床醫師不夠重視焦慮症,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她說:「透過這項研究,我們證明了焦慮不只是1種人格特質,而是1種失調,可能與癌症等死亡風險有關。」

鄭醫師補充:

專業都知道,過度的壓力會導致身體壓力調適系統失調,導致免疫力下降。癌症的治療與免疫系統有最直接的關係。

有長期的壓力還不是決定關鍵,壓力調適對於人們的健康非常重要。一旦有焦慮,用錯誤的方式來處理,雪上加霜。大部分的男性個性較為壓抑,無法直接甚至是是當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感覺。而且男性習慣用菸或者酒來紓壓,導致身體承受過多壓力,一旦罹癌,致死率更高。女性習慣找人傾訴,適時透過健康以及正常管道來宣洩壓力,恢復一部分的壓力系統平衡,這極可能是這項研究對於男女罹癌致死率大不同的主要關鍵。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9/160919220104.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肚子餓時別逛超市!飢餓可能激發購買慾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常常看到許多食品的限時特賣會舉辦在晚餐前,然而這樣的銷售策略是有效的嗎?人在饑餓時進行採購,會影響自己是否需要這項食物、以及所需要的量等判斷能力嗎?

肚子餓時別逛超市!飢餓可能激發購買慾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刊登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Universidad de Zaragoza)的最新研究,發現飢餓的確可能影響消費者於購買食物時所下的決定,事實上,肚子空空時進行食物採買,可能讓你買得比平常還要多。

研究招募129位受試者,受試者被要求參與兩場於不同時間舉辦的的起司拍賣會:一場舉辦於午餐時間之前,另一場舉辦於受試者吃過午餐之後。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飢餓狀態下傾向購買較多的起司,當受試者處於飢餓狀態,其願意購買起司的機率較飽足後平均多了21%;有趣的是,女性受試者飢餓時的購買意願較男性受試者足足高了18%。此外,作者表示,若將BMI值納入分析,肥胖的受試者於實驗中購買起司的意願,較苗條的受試者高了33%。

研究刊登在《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第55卷 第1-5頁

鄭醫師補充:

提醒大家:吃飽一點再去逛超市比較妥當。吃飽,食欲被滿足了,購買慾也跟著下降。

參考文獻:

de-Magistris T, Gracia A. Assessing Projection Bias in Consumers’ Food Preferences. Brañas-Garza P, ed. PLoS ONE. 2016;11(2):e0146308. doi:10.1371/journal.pone.0146308.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351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蛀牙卻牙痛 罪魁禍首是它!

牙齒沒來由突然痛起來,為求慎重,去看牙醫還照了X光,卻找不到蛀牙嗎?其實,這時候你最需要的可能是放輕鬆,因為…

根據日本綜合生活資訊網「All  About」,壓力和疲累也會間接造成牙齒疼痛。當壓力升高時,常會因為睡眠不足或疲勞導致抵抗力變差,牙齒就會趁機作怪,出現牙肉紅腫、感到牙齒浮起、牙齦長膿包、口臭加劇、牙痛復發或牙齒搖晃等現象

文章指出,平常保養得宜的健康牙齦,幾乎不會因為疲勞或壓力出現紅腫狀況,就算牙齒有結石或齒垢,也會因為牙齦的抵抗力,不至於出現發炎現象,但人的抵抗力一旦因壓力而變差,前述的各種牙齒問題就會浮出檯面。

尤其是蛀牙太深,過於靠近神經時,只要抵抗力變差,牙齒就容易突然產生劇痛。若到了牙周病末期,更是稍一有壓力或太過勞累,牙齦便毫不留情發腫,造成牙齒搖搖欲墜,嚴重時,甚至逃不過拔牙的命運

幾乎口腔的所有問題,都是由腫痛不斷重複發生而起。每當這些症狀稍獲緩解,大家就誤以為「已經好了」,一旦狀況再次發生,雖會警覺「可能還是沒好」,但仍免不了想「再觀察一陣子」,如此一拖再拖,最後終於惡化成嚴重的牙周病。

在腫痛一再反覆發作的過程中,無論再怎麼等待,牙齒基本上都不會往好的方向改善,更不用說自己好起來,若一直放任不管,有一天就算想透過「無痛治療」恐怕也有困難。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趁不痛的時候趕快去看牙醫。

鄭醫師補充:

牙齒保健平常有做好,即使壓力大也不必太擔心牙痛的問題。但口腔健康如果原本就潛藏問題,那麼壓力大時,身體免疫力受到抑制,自然而然牙齦可能就會發炎或者牙髓腔感染率提高,牙痛自然隨之而來。

此外,顳顎關節問題,被許多牙科醫師是為疑難雜症,主要是因為這樣診斷的背後,往往是心理壓力造成,因此在治療上除了給肌肉鬆弛劑,建議熱敷,不然就是局祝注射針劑來緩解,不僅曠日廢時,而且療效極為有限。

我自己曾經罹患顳顎關節障礙(經牙科醫師診斷),也曾用整合醫學的方式幫助自己在一天之內完全恢復,讓牙科醫師感到十分不解。近日門診也有些顳顎關節問題的患者,甚至已經給到鴉片類的止痛藥,但止痛效果仍不佳,而在門診的整合醫學調整下,迅速緩解症狀。

有顳顎關節困擾的人,建議不妨考慮整合療法的輔助,幫助自己快速痊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素只要一稍高 當心!心臟會突然罷工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體內荷爾蒙有時也會產生「毒性」。荷蘭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血液中的甲狀腺濃度若稍微高一點,就算還在正常範圍,也會增加心臟驟停的風險,這或許代表甲狀腺素稍微高一點,可能就會毒害身體。此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循環〉醫學期刊(Circulation)。

 

 

甲狀腺素微高 心臟驟停死亡風險增加

研究首席作者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醫學中心內分泌學與流行病學研究員拉亞爾.查克表示,研究顯示,就算甲狀腺素還在正常範圍,只要濃度稍微偏高,心臟驟停死亡風險就會上升。心臟驟停代表一個人心臟電路系統「秀逗」,進而導致心跳停止。研究數據顯示,一個人甲狀腺素濃度若在正常值高標,出現心臟驟停死亡風險為甲狀腺素正常低標者的2.5倍。

 

 

甲狀腺素偏高 10年內心臟驟停為偏低者4倍之多

另外,研究也發現,甲狀腺素偏高的人,10年內心臟驟停死亡機率為4%,而甲狀腺素偏低者的心臟驟停死亡機率為1%,這代表甲狀腺素偏高者的心臟驟停死亡風險為甲狀腺素偏低者的4倍之多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分析1萬多名中年、年長患者資料,比較這些人血液中的甲狀腺濃度與心臟驟停死亡發生機率,結果發現,甲狀腺濃度雖然在正常值,但即使濃度偏高,也會增加心臟驟停死亡機率,研究人員調整血脂、血壓等變數,結果也是一樣。

 

 

甲狀腺素過多 可能傷害心臟

研究作者解釋,有些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因為服用過多藥物,導致甲狀腺濃度偏高,對於這些族群,調整藥物劑量,就能讓甲狀腺素下降(至於甲狀腺功能低下者當然也有健康的危害,本文暫不多加闡述)。或許甲狀腺素這種荷爾蒙本身就會傷害心臟,當身體產生過多甲狀腺素,心臟工作就須更加認真、使力,心臟功能也可能更為不穩定,進而增加心臟驟停的死亡風險。

鄭醫師補充:

要把甲狀腺機能亢進,當成是身體有壓力的狀態。甲狀腺素掌管身體的新陳代謝率,身體不會沒事把新陳代謝率提高,提高代表身體要因應某些狀況。這篇報導提醒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或者服用甲狀腺素的人,最好透過相關治療以及檢查,確保甲狀腺素落於建議參考值內比較安全。

參考文獻:

Thyroid Func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Clinical Perspective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Layal Chaker, Marten E. van den Berg, Maartje N. Niemeijer, Oscar H. Franco, Abbas Dehghan, Albert Hofman, Peter R. Rijnbeek, Jaap W. Deckers, Mark Eijgelsheim, Bruno H.C. Stricker and Robin P. Peeters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34/10/7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這樣做,就可以降低肥胖糖尿病的機率

 

【早安健康/H2U CLUB編輯部】講到變胖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盛行,通常我們會把焦點放在吃了什麼,或是沒有好好運動之類的話題上。

 不過呢,有個因素可能影響很大,但你、我通常不太會去注意到… 就是你住的環境「好不好走路」,用專業一點的說法叫做「Walkability」,這個英文單字拆開來看是「走路」與「能力」,在這裡姑且翻作「適步度」,是一種用來表示一個環境對人們行走的友善程度,影響的因素包含人行道的有無、品質好不好、周遭的景色、交通號誌對行人是否友善…等。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裡面有一篇滿有意思的研究,該研究調查人們居住環境的適步度與體重過重、肥胖還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分析 2001 – 2012 年間住在加拿大南安大略城市的人們,年齡範圍在 30 到 64 歲,總共涵蓋了 8,777 個社區。研究者們將人口密度、住宅密度、走路 10 分鐘內能抵達的場所數(商家、銀行、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學校…等)、道路連結性(十字路口數)等四項因素用來計算 Walkability index(適步度指數),以 0 – 100 分評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容易走。在追蹤期間,每年統計參與者們體重過重、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盛行率。

 整體社區評分的中位數是 16.8 分,此外,將所有社區的適步度由低到高分成五等份的話,各個等份的中位數分別如下:

 1. A 群(0-20%):10.1

 

2. B 群(20-40%):13.7

 

3. C 群(40-60%):16.8

 

4. D 群(60-80%):20.9

 

5. E 群(80-100%):35.2

 各個社區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的分數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變化。不管是哪個時間點,相較於 A 群,E 群每天靠走路與自行車的比例高,且也比較常利用大眾運輸,而也比較少自己開車。2001 年時體重過重與肥胖的人,在 E 群的比例是 43.3%;A 群是 53.5%,E 群的人比較少過重或肥胖;2012 年時,過重與肥胖的比例分別是 45.4% 與 58.9%,差距更加拉大了。2001 年到 2012 年間的調查,適步度越低,居民過重或是肥胖的比例會隨之增加。

 讓我們把焦點換到糖尿病上,2001 年時,在調整過可能影響的參數後,E 群糖尿病盛行率最低,當時間來到 2012 年,E 群糖尿病每千人罹患率從 7.7 人降到 6.2 人,在其它四組的糖尿病盛行率就沒有顯著的差異了。

 總結來說,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住在走路友善的地方,就比較不容易胖,且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比較低一些。文獻來源:

 Creatore, M. I., Glazier, R. H., Moineddin, R., Fazli, G. S., Johns, A., Gozdyra, P., et al. (2016). Association of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With Change in Overweight, Obesity, and Diabetes. JAMA, 315(20), 2211-2220.

鄭醫師補充:

 

居家附近環境對於走路越友善,走起來更能放鬆,除走路幫助消耗熱量,改善循環之外,也能降低壓力,因此體重比較不會過重,糖尿病風險越低,換句話說,多在舒適的環境下走路能降低肥胖以及糖尿病風險。如果居家環境對於走路而言不是那麼好,也可以自己挑些公園或者林蔭大道來散步,同樣有效。

多撥點時間到宜人的環境走走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31 Wed 2016 11: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輩擁抱通訊新科技 有助改善健康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祖父母節,晚輩若要祖父母、外公、外婆保持身體健康、身心愉快,不妨多鼓勵長輩玩Line、玩臉書、滑手機。

  長輩使用新科技 有益整體健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長輩喜歡使用電子郵件,或喜歡透過臉書、即時通訊與其他通訊軟體與他人溝通、連結,較能減少孤獨感,不只如此,年長者擁抱通訊新科技,還可促進整體健康。研究作者心理學助理教授威廉.喬皮克進行研究發現,年長者多使用社交、社群軟體,不只健康狀況較佳,也比較少出現慢性病、憂鬱症症狀。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交網絡」期刊(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新科技 對長輩利多於弊

 喬皮克表示,新的社交軟體、社交新科技可以為年長者帶來很大好處,年長者使用這些社交新科技是利多於弊。長時間下來,年長者使用這類軟體、科技,有益心理、生理健康。研究作者以591名平均年齡68歲年長者為分析對象,比較他們使用社交新科技情形與整體健康狀況。研究中所指的社交科技包括e-mail、臉書、Twitter、網路影片、網路電話、線上即時通訊軟體、聊天軟體,以及智慧型手機。

 七成二年長者不排斥學習新科技

 研究發現,約有72%的年長者並不排斥學習新科技,研究也發現,使用社交科技的年長者,孤獨感較少,這代表他們的身心狀況較佳,也比較滿意現在的生活,且這些年長者也較少出現憂鬱症,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比率也較低。喬皮克認為,目前有很大比率的年長者使用科技維持社交生活,並運用新科技讓生活更便利。現在年長者使用新科技的比率、頻率說不定已經和年輕人不相上下。

 鄭醫師補充:

對長者而言,任何可以增加人際互動,降低孤獨寂寞感的工具,都值得推薦。因為寂寞與孤獨感,對大部分的長者而言都是壓力。

參考原文報導:

http://phys.org/news/2016-08-digital-seniors-embrace-social-technology.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管訓話就失聰 轉化症作祟

台中34歲何姓女子轉換工作跑道,新主管非常嚴厲,讓她備感壓力,甚至失眠,每次被訓誡時,聽力會暫時性消失,原以為耳朵出問題,但跑遍醫院、診所檢查,聽力都正常,最後輾轉到身心科,才知是心理壓力引起的「轉化症」。

何女表示,只要想到「上班」就焦慮,在公司聽見主管腳步聲則「肅然起敬」,有天主管訓斥她時,突然聽不見任何聲音,直到主管離開,她情緒放鬆後,聽力又恢復;隔日主管再訓話,聽力又瞬間消失,聽不見導致她不斷犯錯又被罵,讓她害怕上班。

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醫師楊淑如說,轉化症病患承受過大壓力,無法自行紓解,為消除突然的焦慮和壓力,轉化成身體症狀來表現,如突然無法行走、無法言語、失明或抽搐,病患檢查都正常,可能懷疑是轉化症作祟,需仰賴長時間的心理諮商,找出患者內心深處的病因,常合併焦慮及憂鬱症狀。

「心病需解開心結。」楊淑如說,患者必須紓解壓力,以何女為例,在承受主管訓斥壓力時,可做腹式呼吸緩解,調整生活作息,避免影響睡眠,尋找生活小確幸,下班、放假做自己喜歡、有釋壓效果的活動。

多數轉化症患者不需吃藥,若伴隨嚴重失眠和焦慮時,再考慮藥物治療;轉化症好發於20至30歲的民眾,女性比男性多,因年輕人對挫折忍受度較低,每年6-10月是求職旺季,社會新鮮人要留意自己,倘若失眠、焦慮2周就要就醫。

鄭醫師補充:

我補充個實際個案給大家參考。

有一位靈修方面的大師,他認是一對感情很好,結褵幾十年的夫妻。有一天早上,先生骤逝,太太並沒有太難過,但下午就開始出現目盲,完全看不到的狀態,家人帶去醫院檢查,完全查不出異常,不知如何是好。後來想到也許這位靈修大師有辦法,便請他協助。

大師來到婦人的家中,和她話家常,還提到他當天早上和她先生碰面,一起去哪裡做什麼事情等等。婦人突然很激動,大聲吼叫且哭泣地說:「你在那邊鬼扯什麼?他已經死了!」在那一刻,她恢復了視力。

轉化症的原因在於無法面對自己害怕或者恐懼的人事物,藉由壓抑自己的神經達到不必面對的目的。要幫助當事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幫助當事人面對。吃藥大概效果不大,這是專業都知道的常識。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無糖飲料更甩肉?人工甘味劑可能害你更想吃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許多零卡或低卡的無糖飲料(diet drinks),在講究養身的現代社會頗受歡迎,然而《Cell Metabolism》刊登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最新發表,發現無糖飲料添加的人工甘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s),可能讓身體對於卡路里攝取的渴望增強,進而使個體吃下更多東西。

研究以果蠅及小鼠作為實驗動物,結果發現,採用添加有蔗糖素(sucralose)這種代糖的無糖飲食(sugar-free diet)之受試動物,其食物攝取總量較一般飲食的控制組多了約30%。研究團隊觀察發現,日常飲食中如果長期接觸人工甘味劑,動物的食物攝取量會出現顯著的增加。

作者表示,人工甘味劑帶來甜味,卻沒有為身體帶來熱量,可能因此無法完整活化大腦的獎勵中心(reward centre),使身體進入飽足狀態;大腦可能因此困惑,並刺激身體的飢餓反應好攝取足夠的能量。

研究刊登在《Cell Metabolism》第24卷第1期 第75-90頁

鄭醫師補充:

整個來說,人工甘味劑是空的熱量,會讓身體感到困惑,得不到該有的滿足感,因此吃更多。

參考文獻:

  1. Qiao-Ping Wang, Yong Qi Lin, Lei Zhang, Yana A. Wilson, Lisa J. Oyston, James Cotterell, Yue Qi, Thang M. Khuong, Noman Bakhshi, Yoann Planchenault, Duncan T. Browman, Man Tat Lau, Tiffany A. Cole, Adam C.N. Wong, Stephen J. Simpson, Adam R. Cole, Josef M. Penninger, Herbert Herzog, G. Gregory Neely. Sucralose Promotes Food Intake through NPY and a Neuronal Fasting ResponseCell Metabolism, 2016; 24 (1): 75 DOI: 10.1016/j.cmet.2016.06.0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重宜避免 飽和脂肪

如果想要減重,盡量不要吃豬油、牛油等富含飽和脂肪食物。義大利最新研究發現,吃太多飽和脂肪,大腦就會更難控制食欲,導致減重難上加難

大腦下視丘可幫助調節飢餓感、食欲,義大利拿坡里費德里克二世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吃飽和脂肪容易影響大腦下視丘功能,進而干擾身體食欲調節。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細胞神經科學前線〉期刊(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

研究顯示,飽和脂肪會造成身體發炎反應,大腦控制食物攝取功能也會受到阻礙。這代表民眾很難控制食量,吃東西也很難踩剎車,很容易亂吃東西,這些都是肥胖症常見症狀。研究團隊透過老鼠實驗發現,飲食若含大量飽和脂肪,很容易削弱其認知功能,讓飲食習慣更難受到控制

油脂有很多不同種類,豬油、奶油、油炸食物等就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其他像魚類、酪梨、橄欖油等則富含不飽和脂肪。研究人員也發現,若以魚油取代豬油,大腦較能維持正常功能,也較能控制食物攝取,避免吃太多

研究作者指出,不同油脂的差異是如此明顯,在這次研究中,很驚訝發現,原來脂肪竟然會影響大腦功能。民眾吃東西時,最好多注意脂肪種類,慎選油脂種類,說不定可以降低肥胖風險、預防新陳代謝疾病。

鄭醫師補充:

過去大規模的相關研究告訴我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不會提高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的濃度。

但這篇研究提醒我們:飽和脂肪酸過度攝取會影響食欲。因此,適度攝取飽和脂肪酸不要過量,同時攝取不飽和脂肪酸,是最直接的解決之道。

地中海飲食的內容,甚少飽和脂肪酸的來源。因此,建議大家多參考地中海飲食的飲食概念及做法,諸多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的確能幫助體重控制。

參考文獻:

  • Emanuela Viggiano, Maria Pina Mollica, Lillà Lionetti, Gina Cavaliere, Giovanna Trinchese, Chiara De Filippo, Sergio Chieffi, Marcello Gaita, Antonio Barletta, Bruno De Luca, Marianna Crispino, Marcellino Monda. Effects of an High-Fat Diet Enriched in Lard or in Fish Oil on the Hypothalamic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 2016; 10 DOI: 10.3389/fncel.2016.0015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志力 越晚越薄弱

 

每到下午就難抗拒蛋糕誘惑?這樣想的你並不孤單。研究發現,一天中抗拒垃圾食物的意志力會隨時間慢慢變薄弱,早上覺得不健康的食物,到了下午,可能就覺得吃一點其實也還好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和英國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研究人員以304名17至25歲女性為對象,進行「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這種心理測驗,中午起,每小時都拿圖片和一些字詞給受試者看,受試者分別給予「正面」或「負面」評分。

給受試者看的字詞包括:死亡、痛苦、虐待,以及假期、彩虹、和平、愛,還有薯條、巧克力、漢堡、披薩、蛋糕等。

其中非食物字詞很好區分是正面或負面字眼,但隨著時間越接近晚上,食物相關字詞會越被歸類為正面字眼

研究人員還會發問卷給受試者,詢問她們肚子多餓,並分析誰先前說過會注意體重。

刊登在「食物品質和偏好」(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的這份研究指出,上午很少有人會喝酒,菸也可能晚上才抽,所以人常把不健康的食物,和一天中較晚的時間畫上等號。此外,身體和心理在一天一開始都會下定決心要吃健康一點,但隨著時間接近晚上,意志力會越來越薄弱。

鄭醫師補充:

白天需要意志力,不管工作或者處理事情。傍晚或者晚上,身體想休息,該放鬆了,這是自然法則。因此,喝下午茶時間,代表身體應該要慢慢放鬆了。不過即便想吃東西,也可以挑健康營養的來源,這篇研究的食物字眼好像都是一般認為的不健康高熱量食物居多。

其實身體很敏感,適度的運動,習慣吃健康的食物來源,自然而然會排斥不好的食物來源或者汙染。

吃好的食物來源,讓自己放鬆,不見得體重一定會增加,但前提是放鬆的狀態下。若是當事人壓力大,單單想藉由食物來幫助放鬆,短暫感覺輕鬆,但最終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Is cake more appealing in the afternoon? Time of day is associated with control over automatic positive responses to unhealthy food

Volume 54, December 2016, Pages 67–7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032931630134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飲水不足可能變胖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14日專電)長久以來,科學已證實喝水有益健康,一項新研究則指出,肥胖可能與飲水量不足有關

據最近一期科學雜誌「家庭醫學年鑑」(Annalsof Family Medicine)刊出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少喝水的人較多喝水的人體重超標的風險多出50%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員分析9528名年齡介於18至64歲成年人的飲食習慣、喝水量,以及透過尿液濃度測量身體水化水準。

結果顯示,約33%的身體水化水準(水分)不足,而這些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則普遍較水分充足的人高

研究員指出,雖然身體水化水準與體重之間的關聯不明顯,但維持水分充足應有助減輕體重,因為身體通常可以解釋飢餓和口渴的感覺

對此現象的另一個可能解釋,是肥胖者比較瘦小者需要更多水讓身體達到理想的水化水準。過去的研究亦顯示,體重超標者在用餐前喝水比無此習慣者攝取較少熱量,顯示水對控制體重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員表示,除了飲食和運動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減少體重;在思考治療肥胖時,水化可能值得更多關注。更何況,維持身體水分充足總是對健康有好處

我們的身體需要水才能正常運作,無論是呼吸、排汗、排尿,都會使用很多水,所以需要隨時補充水分,讓身體水化維持在理想水平。

雖然身體所需理想水分因每個人的年齡、體重和體能活動而異,但建議成年人每天透過飲料和食物攝取2.7至3.7公升的水。

身體水分不足,除了引起脫水症狀外,還會影響情緒,損害記憶,加重腎臟負荷,引起疲倦、頭痛和便秘,嚴重甚可致死。

研究員指出,口渴的感覺是最簡單知道身體是否需要更多水的方法;口乾舌燥,身體會感覺疲倦或警覺性降低,但人們通常將這些徵兆誤以為是飢餓或一般性疲倦

也因此,研究員表示,欲知身體水分是否充足,最可信任的方式是看尿液的顏色:若顏色像水一樣清淡,顯示身體水分充足;若色澤暗濁,就需要喝更多水。

鄭醫師補充:

水喝不夠,甚至會頭痛以及失眠,現在多了一項肥胖風險。

現在夏天熱浪來襲,每天需水量更高,建議大家不妨常觀察自己尿液顏色,若偏黃代表水攝取量仍不足,最好加強補充,降低相關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 T. Chang, N. Ravi, M. A. Plegue, K. R. Sonneville, M. M. Davis. Inadequate Hydration, BMI, and Obesity Among US Adults: NHANES 2009-2012. Th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2016; 14 (4): 320 DOI: 10.1370/afm.19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不用斤斤計較卡路里!研究:這樣做更有幫助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注重身材的人常常在準備每一餐之前,先去計算自己這一餐,可能吃下多少熱量,然而根據《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刊登美國克萊門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藉由計數食物在自己嘴裡咀嚼了幾下,可能更有助於體重的控制。

 作者設計的第一個實驗招募94人,分別以大盤與小盤盛裝食物,兩組又各細分成配戴有「咀嚼次數計數回饋裝置」(bite count feedback devices)及未配戴的組別。結果發現,無論是以大盤或小盤盛裝食物,配戴有「咀嚼次數計數回饋裝置」的受試者,其進食量出現顯著的減少

 第二個實驗招募了99位受試者,並全部配有「咀嚼次數計數回饋裝置」,分別食用大盤與小盤食物。但這次兩組人中一部份被要求每口咀嚼12次,另一組則咀嚼22次。結果顯示,拿到大盤食物的人進食量較多。同組間比較則發現,由於咀嚼12次的組別,在進食時咬得比較大口,因而和咀嚼22次的受試者相比,最終平均進食份量其實是差不多的。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 Count bites not calories to shed those kilos《business standard》 http://www.business-standard.com/article/news-ani/count-bites-not-calories-to-shed-those-kilos-116062400477_1.html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的網頁

 http://www.andjrnl.org/article/S2212-2672(16)30222-2/abstract

鄭醫師補充:

食物多嚼,可以把食物的味道吃出來,有助於幫助身體放鬆,也提醒大家,吃東西時,儘量專注在吃東西上,讓身體好好感受食物的味道,打開身體感知,更能讓身體放鬆,幫助體重控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頭痛女性小心!中風、心臟病風險高出5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BMJ》5月31日線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患有偏頭痛的女性發生心臟病或腦中風的風險也更高

研究者稱,偏頭痛應視為女性患者未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德國柏林Charite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Tobias Kurth, M.D.及其同事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II」的115,541名美國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時這些女性的年齡為25-42歲,無心血管疾病,於1989-2011年進行追蹤。

研究開始時15%的女性患有偏頭痛。在長達20年的追蹤期內,1,329名女性出現了重大心血管事件,223名死於心血管疾病

 研究者發現,與無偏頭痛的女性相比,有偏頭痛的女性出現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50%。具體來說,有偏頭痛的女性出現心肌梗塞的風險增加了大約39%、腦中風風險增加了62%、心絞痛/冠狀動脈血管重建風險增加了73%。此外,偏頭痛還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37%相關。針對其他危險因素(例如吸煙、高血壓、年齡、口服避孕藥的使用)進行校正之後,以上相關性仍存在。

 Kurth在接受採訪時說:「醫師應意識到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之相關性;患有偏頭痛的女性需接受心血管風險評估」。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鄭醫師補充:

不要把偏頭痛當小問題,其實偏頭痛就是一種警訊,最好積極找出身體導致偏頭痛的根源,積極解決。否則,日後更大的健康風險比較難避免。

參考文獻:

Migrain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ttp://www.bmj.com/content/353/bmj.i34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媒體報導醫則關於纖維肌痛症的患者以及家屬向立委陳情,希望將纖維肌痛症列入重大傷病,因為有些患者四處求醫,但沒有好的療效反應,讓患者在生活、社交遑論工作上產生諸多障礙,家人帶患者們四處求醫以及照顧患者的辛勞,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纖維肌痛症,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疾病,根據統計,盛行率約2-8%,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比例約7:1-9:1:

 Clauw, Daniel J. (16 April 2014). "Fibromyalgia". JAMA 311 (15): 1547–55.doi:10.1001/jama.2014.3266

Chakrabarty S, Zoorob R (July 2007). "Fibromyalgia".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6 (2): 247–254. PMID 17695569

 Bartels EM, Dreyer L, Jacobsen S, Jespersen A, Bliddal H, Danneskiold-Samsøe B (2009). "Fibromyalgia, diagnosis and prevalenc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explainable?". Ugeskrift for Lægerer 171 (49): 3588–92.

 

有文獻認為高達75%患者未被診斷出來:

 Clauw DJ, Arnold LM, McCarberg BH (September 2011). "The science of fibromyalgia"Mayo Clin Proc 86 (9): 907–11. doi:10.4065/mcp.2011.0206PMC 3258006.PMID 21878603.

表現臨床,有廣泛且超乎一般預期的疼痛反應,在身體會出現對稱性的痛點:

Tender points fibromyalgia svg.svg

 

一般醫療都是止痛的做法,不是用抗癲癇不然就是抗憂鬱劑,一般止痛藥的效果不佳,而嗎啡類的藥物有成癮的風險。

許多專業認為這是一種身心性疾病,單純藥物治療效果並不好甚至無效。因此回歸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運動以及健康飲食,透過整合療法來處理,效果較為理想: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Fibromyalgia".NIAMS. July 2014. Retrieved 15 March 2016.

認知行為療法也許有些幫助:

Clauw, Daniel J. (16 April 2014). "Fibromyalgia". JAMA 311 (15): 1547–55.

 

看起來,這比較像精神科的問題,但又不是精神科藥物可以根本解決的狀況。

我曾和一位醫學中心的復健科醫師討論過,他觀察到絕大部分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其實都有潛在心理問題待解決。因此他認為最好的處方是運動,當然這也是根據相關研究強烈支持,不管是有氧運動或者阻力運動,有些研究發現透過運動症狀緩解率高達88%:

  1.  Busch A, Schachter CL, Peloso PM, Bombardier C (2002). Busch, Angela, ed. "Exercise for treating fibromyalgia syndrome".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Online) (3): CD003786. doi:10.1002/14651858.CD003786.PMID 12137713.
  2. Jump up Gowans SE, deHueck A (2004).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in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16 (2): 138–42. doi:10.1097/00002281-200403000-00012.PMID 14770100.
  3.  Jump up  Goldenberg DL, Burckhardt C, Crofford L (Nov 2004)."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Free full tex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2 (19): 2388–2395.doi:10.1001/jama.292.19.2388ISSN 0098-7484.PMID 15547167.
  4. Jump up Mannerkorpi K, Nyberg B, Ahlmén M, Ekdahl C (2000). "Pool exercise combined with an education program for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 syndrom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7 (10): 2473–2481. PMID 11036846.
  5. Jump up http://www.chop.edu/service/amplified-musculoskeletal-pain-syndrome/about-amps/amps-treatment.html

我在臨床上也處理過不少相關的患者,透過整合療法合併規律運動,治療反應佳。希望上述資料對於罹患此病的患者及家屬有更多實質協助以及痊癒的曙光。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醒腦效果遞減 心智逐漸衰退

不少民眾習慣喝咖啡提神,事實上,咖啡並非提神萬靈丹。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只要幾個晚上不睡覺、睡眠長期不足,喝咖啡提神效果就會遞減,心智表現也會逐漸衰退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沃爾特-里德路軍研究院研究學者崔西‧吉爾表示,很多民眾在晚上睡眠不足時,習慣以咖啡提神,但這項研究發現,咖啡因提神效果可能因飲用者睡眠不足而減弱,研究結果非常重要

研究顯示,如果很多晚上都睡眠不足,就算每天喝同樣劑量咖啡因,表現能力還是會持續下降。咖啡提神醒腦效果會變得越來越差。

這項研究含括四十八名健康自願者,研究人員讓這些人每晚只睡五小時,連續睡五晚。民眾分成兩組,一組每天攝取兩次咖啡因,每次咖啡因含量為兩百毫克,市面上一杯咖啡平均含有九十五毫克的咖啡因。另外一組則攝取非活性安慰劑,也是一天吃兩次。此外,研究人員在這些人清醒時也請他們每小時做一次身心技巧測試。

剛開始頭幾天,攝取咖啡因的人的測試成績表現的確比較好,但在最後幾天,情況就不太一樣。在連續睡眠不足三個晚上後,即使每天攝取兩百毫克咖啡因,精神表現還是會變差。

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成年人每天晚上睡眠時間需要達到七到八小時。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睡眠〉(Sleep)醫學期刊,研究成果也將發表於睡眠醫學會(Associated Professional Sleep Societies)年會。

鄭醫師補充:

再一次提醒大家,真要提神醒腦,睡飽最有效。

咖啡要睡飽喝,不是熬夜喝,效果才好,而且不要過量。神經一直刺激,反應會越來越弱,甚至無感。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parentherald.com/articles/49871/20160618/coffee-benefits-caffeine-can-boost-performance-sleep-better-and-see-the-results.htm#!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06/aaos-chl061316.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加班傷害女性 卻有益男性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加班是工業社會的常態,但對男、女兩性的影響卻大不相同。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女性長期加班較易過勞成疾,罹患癌症和心臟病的風險更是大為提升。令人意外的是,男性適度加班,身體反而更為健康

俄亥俄州立大學以近7500名男女為調查對象,分析他們32年來的工作習慣和就醫記錄,研究期間是1978年至2009年。研究發現,加班對女性是種傷害,但對男性卻是利多。

研究指出,女性一週工作超過40小時,等於開始將健康置於危險之中;一週工作超過50小時,身體急劇走下坡;一週工作超過60小時,罹患癌症、心臟病、關節炎和糖尿病的風險,都增加三倍

相反的,男性增加工時,確實會有關節炎的困擾,但其他慢性疾病卻不會因此找上門。只要適度地加班,一週大約工作41至50小時,相較一週工時40小時以下的男性而言,反而不易得到肺病、憂鬱症和心臟疾病

研究作者鄧比指出,女性較有家務壓力,身兼多種角色,一旦工時過長,家務與事業難以平衡,會比男性更容易生病。女性在20、30和40歲時加班損耗身體,晚年後常須付出代價。

本研究刊登於《職業及環境醫學期刊》(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鄭醫師補充:

男性喜歡加班,加班讓男性覺得有衝勁。女性需要找人談談聊聊,幫助自己放鬆,所以喝下午茶的女性比例比較高。真是男女大不同啊!當然,女性加班之後,家務以及照顧小孩還是得親力親為,也會有壓力。

  1. Allard E. Dembe, Xiaoxi Yao. Chronic Disease Risks From Exposure to Long-Hour Work Schedules Over a 32-Year Period.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6; 1 DOI: 10.1097/JOM.00000000000008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阻斷疲勞訊息 能量飲料愈喝愈累

中國時報【廖珮妤╱台北報導】

能量飲料不是萬靈丹!醫師提醒,能量飲料只是阻斷疲憊感傳導、欺騙大腦,事後反而得花更多時間休息才能回復精神,若長期依賴能量飲料,喝的時候有精神,不喝就會瞬間無力、失落,出現依賴性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范豪益指出,能量飲料、提神飲料之所以會有效果,就是其中含有興奮劑,用來阻斷大腦釋放出的疲勞訊息,讓身體錯誤的自我感覺良好。

休息與睡眠是人體自我修復的重要機制,范豪益說,他並不贊成民眾經常以喝能量飲料的方式來提神,而是應該保持正常作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尤其千萬不能疲勞駕駛;經常需長途駕駛的司機,在極度疲累的時候,可到休息站小睡10分鐘,短短時間比喝幾罐提神飲料都有用

此外,范豪益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誤以為不睡覺只喝提神飲料就好,這是不可能的事,該休息就應休息,否則事後得花更多時間和代價來讓身體復原。

如果過度依賴能量飲料,范豪益指出,身體若習慣於這種興奮劑的刺激時,一旦不喝,就會出現焦慮、煩躁等類似成癮後的戒斷症狀,結果只好一直喝下去,應多注意避免這種情形發生。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說,肯定食藥署建議業者在能量飲料上加註警語,因為民眾多半不知道這些物質的風險,結果長期飲用,對身體造成傷害。

鄭醫師補充:

日前我推薦過一本日本神經外科醫師寫的書,他提到幫助提升腦部功能,延緩退化可以藉由咖啡來幫助,但前提是睡飽喝咖啡。但檢視大部分人喝咖啡的方式幾乎都反其道而行。

睡飽喝咖啡,是錦上添花,真正能幫助恢復疲勞的就是適當的休息。休息或者睡眠,人處於安全模式,身體會啟動修復機制,去除疲勞而回復精力。沒有休息夠喝咖啡,像是欠錢又去刷卡,雪上加霜。

能量飲料飲用時機應該在足夠的睡眠或者休息時間後,需要比較大的體力或者腦力付出時,當作加強火力的後備補給,偶而為之。若成常態,睡不飽沒休息夠,只想依賴能量飲料撐場面,恐怕寅吃卯糧,掏空身體資源,形成惡性循環,得不償失。

參考書目: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68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工作壓力大?正念冥想啟動抒壓開關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近年來許多報導指稱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有助於減少壓力、增加幸福感,並降低多種疾病罹患風險。然而鮮少有設計完整的實驗可用來應證正念冥想對身體及心靈帶來的改變。《Biological Psychiatry》刊登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發現正念冥想也許確實可以藉由改變冥想者的大腦而增進其健康。

找工作壓力大?正念冥想啟動抒壓開關

實驗中,作者招募35位正在找尋工作、承受壓力的受試者;半數受試者接受正式的正念冥想教學,而剩下的受試者則接受「假的」正念冥想教學作為控制組,內容包括放鬆、使受試者自擔憂及壓力中轉移注意力等。課程開始3天之後,2組受試者皆表示感到煥然一新、更能夠承受尚未找到工作的壓力。然而和上課前相比,腦部掃描結果真正出現變化的只有接受正式正念冥想教學的受試組。

結果顯示,和課程開始前相比,正念冥想的組別其大腦處理壓力相關反應及其他有關集中及冷靜的腦區出現更為活躍的表現。在持續接受正念冥想課程4個月後,受試者血液中全身性發炎生物標記– IL-6濃度和控制組相比出現顯著下降

研究刊登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找到適合自己放鬆的方式,包含正念冥想,有助於降低身體壓力,同時降低身體發炎反應,一舉數得。建議如能從靜坐冥想受益的人,最好養成習慣。

參考文獻:

  1. Alterations in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Link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 Reduced Interleukin-6: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reswell, J. David et al.
    Biological Psychiatry , Volume 0 , Issue 0 ,

http://dx.doi.org/10.1016/j.biopsych.2016.01.008

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16)00079-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