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吃高油脂、糖分食物如吸毒 會上癮!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常吃高油脂食物、高糖分食物就好像吸毒一樣,也會上癮!加拿大最新動物實驗顯示,常吃高油脂、高糖分食物會引起大腦化學物質改變,一旦戒吃,就會像戒毒一樣產生一些戒斷症狀,戒斷期間心情特別沮喪。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醫學院史黛芬妮‧富爾頓醫師進行老鼠實驗發現,老鼠如果食用高油脂、高糖分食物,大腦神經化學物質就會出現變化,當飲食習慣改變時,這種大腦神經化學物質也會跟著變動,導致憂鬱等戒斷症狀,此時,戒吃者對壓力刺激也會變得更加敏感,很可能就會再回到高油、高糖食物的懷抱,形成惡性循環。


研究人員發現,老鼠進行低脂飲食時,其中百分之十一熱量來自脂肪,高油脂飲食中,百分之五十八熱量來自脂肪,高油脂飲食雖讓老鼠腰圍增加百分之十一,卻沒有引起肥胖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吃高脂飲食的老鼠行為較為焦慮,且大腦皮質固酮濃度較高、大腦中的CREB分子也變得非常活躍,這些連鎖反應會影響到大腦多巴胺製造。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戒吃高油脂食物、高糖分食物會引起憂鬱等戒斷症狀。


 


鄭醫師補充:


不管皮質醇或者是多巴胺,功能性醫學都有相關檢測可以直接了解。壓力大的人,皮質醇容易升高,皮質醇升高,血糖容易降低,血糖低用甜食來快速拉高血糖,久了,胰島素對血糖調控失衡,血糖不穩定,結果可能是越來越憂鬱,而跟快樂以及動機調控有關的多巴胺調控也會跟著出問題。


上述研報導的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Adaptations in brain reward circuitry underlie palatable food cravings and anxiety induced by high-fat diet withdrawal


S Sharma, M F Fernandes and S Fult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11 December 2012) | doi:10.1038/ijo.2012.197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aop/ncurrent/full/ijo2012197a.html


Sharma, S., Fulton, S., Diet-induced obesity promo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ur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neural adaptations in brain reward circuitry, Int J Obes, DOI:10.1038/ijo.2012.48 (2012).


Sharma, S., Hryhorczuk, C., Fulton, S. Progressive-ratio Responding for Palatable High-fat and High-sugar Food in Mice . J. Vis. Exp. (63), e3754, DOI: 10.3791/3754 (2012).


看到這篇研究,不禁讓我想到一本書,作者是一位多年來使用分子矯正醫學來幫助門診患者的日本醫師溝口徹。其中第四章,對於低血糖引發疑似憂鬱的症狀有深入的探討,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找「憂鬱,是食物造成的?」這本書來詳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多巴胺控制幸福感 影響交感神經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0月17日 上午12:00

 

 

 

未來若一個人感到快樂、幸福,就能跟著治療高血壓問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發現,身體中的荷爾蒙多巴胺不但會讓人感到快樂、幸福,還會影響交感神經,若運用基因治療,這或許可以成為另一種治療高血壓新策略。

 

生化系統科學、工程學教授馬汀‧法森尼哲研究團隊發現運用多巴胺系統,可以達到一些治療目的,研究團隊研發一種新型基因治療方式可透過多巴胺進行高血壓治療。

 

研究人員發現,多巴胺不只可控制幸福、快樂感覺,也會左右身體其他功能。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透過食用糖漿等方式讓老鼠產生中樞回饋反應,  大腦感覺快樂、幸福的時候,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也會經由血液進入周邊神經系統,研究人員運用高血當老鼠 壓老鼠做實驗,並針對這些老鼠進行新型基因治療, 結果顯示,當老鼠感到開心、幸福的時候,高血壓問題就會獲得改善。身體不只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交感神經系統也會產生多巴胺,大腦透過這些自律神經系統與身 體其他部位互動、連結,雖然因血腦屏障關係,大腦無法將多巴胺直接輸入身體循環系統,不過像腎臟、腎上腺、血管等部位都有多巴胺受體。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或許可以運用這種治療方式改善血壓,舉例來說,像享受美食可以創造快樂、幸福感覺,而這種快樂、幸福感覺會促使治療發揮作用

 

 

 

 

鄭醫師補充:

 

目前使用的降血壓藥物,沒有一項是透過提升多巴胺分泌以及增加愉悅感來幫助交感神經調控,讓血壓維持穩定,因此愉快的心情有助於幫助血壓維持穩定,協助高血壓控制。透過讓人愉悅的活動(包含運動、聆聽悅耳的音樂、性行為等等)或者是提升大腦多巴胺,可能是目前可以嚐試的治療新方向,基因治療的研發看來還要一段時日才能運用於臨床上。

 

參考文獻:

 

Citation: Rössger K, Charpin-El-Hamri G  &  Fussenegger M., 'Reward-based hypertension control by a synthetic brain-dopamine interface', PNAS 14th Oct. 2013. doi: 10.1073/pnas.13124141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日笑三回 心臟病降死亡風險


 


作者: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10月14日 上午4:26

 







最新研究指出,缺血性心臟病患若有正向態度,包括保持愉悅興奮心情、高滿足感等,五年下來可減少四成二的死亡風險。醫師表示,心情不好會增加壓力,造成免疫力下降,許多疾病找上門,提醒民眾每天要笑三次,血管會更穩定。


 


研究主要是針對六○七名缺血性心臟病患者,探討好心情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成果刊登在九月份國際知名期刊「循環」網站上。


 


過去研究多是探討負面情緒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患者通常有較高比率憂鬱、焦慮及其他負面情緒,但對於正向心情的研究較少。這項研究發現,因好心情而降低缺血性心臟病死亡風險的人當中,半數會運動,顯示運動是調節心情及壓力的好方法之一。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主要是透過研究對象本身的生活態度調查,去檢視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的死亡風險之間的差異。


正向態度中,有一個重點:感激。研究發現經常感恩的人,有比較正向的關係、更好的睡眠、比較少的攻擊行為、比較少的焦慮以及憂鬱甚至心臟病風險也比較低。


國外的心臟科醫師建議大家要培養正向的心理態度,除了感恩之外,不妨從幾個方向去著手,例如像樂觀、珍惜你擁有的、微笑甚至大笑還有規律運動等等,對於提升心情以及降低心血管壓力,都有明顯的幫助,也都有相關研究支持,提供給大家參考。


類似研究參考文獻: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itive Early-Life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Favor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dulthood



  • Allison A. Appleton,
  • Stephen L. Buka,
  • Eric B. Loucks,
  • Eric B. Rimm,
  • Laurie T. Martin,
  • and Laura D. Kubzansky
Circulation. 2013;127:905-912,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anuary 22 2013,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2.115782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27/8/90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吃代糖 會想吃更多食物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24日 上午12:00

有些人認為,以代糖代替蔗糖、果糖可以減少 熱量攝取,幫助減重。不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很聰明,不會輕易就被代糖蒙騙。一般人吃甜食,主要是希望透過甜食獲得能量,對大腦來說,蔗糖、果 糖等糖類比代糖更能帶來滿足,當吃進代糖之後,身體反而會想要吃更多甜食、含糖飲料。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伊凡‧迪‧阿勞久表示,目前造成體重上升、肥胖的原因以飲用高熱量飲料為主,就算市場上引進含代糖飲料,結果還是一樣。這項研究顯示,生理狀況會影響一個人對糖份的選擇,因此這項研究對解決肥胖問題非常重要。


阿勞久教授指出,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處於飢餓狀態,或身心精疲力竭時食用低卡甜食、飲料,往後就會更想吃高熱量食物,以做為彌補。若要解決這問題,就得採用「快樂折衷法」,這種方法是在代糖當中摻入一點點傳統糖份,這樣就能減少熱量攝取,且身體能量代謝率也不會往下掉。


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大腦遇到傳統糖份、代糖時,會發生不同生理訊號,這訊號會調節體內多巴胺濃度,當蔗糖、果糖等糖份受到分解,而細胞可以 使用這些能量,多巴胺濃度才會上升,當食用的是代糖,多巴胺濃度就會明顯下降。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老鼠很餓的時候,較喜歡食用傳統糖份,即使代糖比較甜, 老鼠還是會選擇傳統糖類食物。研究人員認為,在老鼠身上所顯現的結果應該也適用於人類。




鄭醫師補充:


減重的要訣之一,大腦的飽足感不能被忽略。上述報導提到的,就是一般人容易產生的熱量迷思,以為吃沒有熱量的代糖來取代過堂或者蔗糖,能夠幫助減重,殊不知,反而造成大腦對食物的渴求,原因是代糖無法像果糖或者是蔗糖一樣導致腦細胞的多巴胺上升,增加飽足感,相反地,還會降低多巴胺濃度,這是負責專注力、愉悅、飽足感、正向心情以及動機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代糖抑制多巴胺分泌,結果就是大腦發出飢餓訊號,吃下更多東西,得不償失。


此外,多巴胺被抑制分泌,後遺症不少,長期食用,影響動作協調性、認知以及記憶力,甚至會讓心情起伏不定,缺乏動機以及影響睡眠等等,建議大家最好少碰。


參考文獻:




  • Luis A Tellez,
  • Xueying Ren,
  • Wenfei Han,
  • Sara Medina,
  • Jozelia Ferreira,
  • Catherine Yeckel,
  • and Ivan E de Araujo
Glucose Utilization Rates Regulate Intake Levels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J Physiol jphysiol.2013.263103;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September 23, 2013, doi:10.1113/jphysiol.2013.263103

http://jp.physoc.org/content/early/2013/09/19/jphysiol.2013.263103.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9月12日甫發表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指出,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造成的健康風險,不亞於吸菸和高血壓對人可能造成的死亡率,提醒大家,不跟他人互動或者往來,心理壓力造成身體的健康威脅,不容小覷。

研究人員透過16849位參與者的資料,以社交網絡指標(Social Network Index,簡稱SNI)作為評估工具,檢測是否出現社交孤立的狀況。SNI主要看當是人本身的婚姻狀態、與他人接觸的頻率、對宗教活動的參與以及參加社團、俱樂部或者組織的活動狀況。分數從0到四,分數約高,社交孤立程度越低。

分析結果發現:社交孤立越嚴重,死亡風險越高,換句話說,社交孤立對當事人健康造成的壓力影響,顯而易見。缺乏社交支持,對健康有害!

參考文獻:



http://ajph.aphapublications.org/doi/abs/10.2105/AJPH.2013.301261?journalCode=ajph&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飯後嚼口香糖可有助減重

作者: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9月18日 上午11:53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根據國際知名電子期刊《Elsevier》研究發現,在午餐過後3小時內,嚼食口香糖,能維持飽足感,並降低想吃甜食的慾望。醫師提醒民眾,中秋節大口吃肉、吃月餅時,也要記得保持運動的習慣,或藉由嚼食口香糖,降低口腹之慾。

研究發現,3餐飯後嚼食無糖口香糖,平均一天可減少550大卡的熱量攝取,持續半個月能減少1公斤、一個月可減少2公斤。




鄭醫師補充:


中秋節是體重上升與食慾對抗的節日,因為各類月餅以及燒烤食品全是高熱量的食物來源,因此各類提醒大眾飲食控制的報導紛紛出籠。2006年發表於食慾期刊(Appetite)報告提到口香糖的咀嚼有助於食慾抑制甚至幫助體重控制的研究報告是2006年發表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可連結參閱:


Short-term effects of chewing gum on snack intake and appetite
Marion M. Hetherington
 Emma Boyland
Received 31 August 2006;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12 September 2006; accepted 4 October 2006

http://www.wrigley.com/it/documents/2_hetherington_appetite_study.pdf


今年發表在進食行為期刊(Eating Behaviors)的研究提出來的研究結論亦證實嚼口香糖可以幫助食慾抑制的效果,儘管無助於減重,因為零食少吃,但正餐吃多:

Acute and chronic effects of gum chewing on food reinforcement and energy intake

http://dx.doi.org/10.1016/j.eatbeh.2013.01.011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1015313000123

嚼口香頭到底能不能幫助減重?其實一直有矛盾點,因為嚼口香糖可以幫助熱量消耗,但嚼口香頭,嚼食行為會刺激進食的反應,進而增加正餐的進食量,整體而言,對體重控制幫助有限。但對想少吃零食的人來說,還是可以考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輪班代謝症候選群


台灣新生報 



從事輪班工作的中年男子要特別小心代謝症狀群。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林育正研究發現,中年男性若肝功能指數上升,又從事輪班工作,很容易引起新陳代謝症候群,因此更要定期檢查身體。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世界腸胃病學期刊」(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研究中指出,中年工作族群檢驗「丙胺酸轉胺�」(ALT肝功能指數)時,許多人的肝功能指數往往呈現異常狀態。而這些肝功能指數異常的人很可能從事輪班工作。



研究人員以五年時間追蹤台灣男性工作者的健康狀態。結果發現,肝功能指數居高不下的人一旦從事輪班工作,作息不定,特別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若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從事輪班工作的話,更會讓代謝症候群更為惡化。而過去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大有關係,是工作人口死亡主因之一。



研究建議,輪班工作者最好定期檢查身體,尤其是肝功能指數異常的人,更要切實注意身體狀況。如果已經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要特別留意,以免病情惡化。


 



最近國內有職業醫學的專科醫師研究發現時常輪班者,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尤其是中年男性,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若常輪班,也會惡化代謝症候群。


這位研究者主要是針對肝臟機能的肝指數來做追蹤研究,但提醒大家,代謝症候群不只是肝指數異常而已。過去我還在區域教學醫院工作時,就曾遇到一個案例,這位年輕人(20歲出頭),在醫院工作,因為支援急診室大夜班的掛診及批價業務長達半年,他那半年的作息就是晝伏夜出,與其他人完全相反,結果開始出現多吃、多喝及多尿的糖尿病症狀,一驗發現空腹血糖高達五百以上,這也是長期輪夜班引發的代謝症候群的現象。因此,莫說只有中年男性會引發,其實年輕人也有機會。在此提醒大家注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菸後變胖 腸道菌惹的禍

法新社 – 2013年8月30日 下午8:35

(法新社日內瓦29日電) 瑞士研究人員今天說,光是緊張進食這個原因,無法解釋為什麼人們往往會在戒菸後變胖,研究人員如今把焦點放在腸道細菌的改變上。


研究報告顯示,戒菸後第一年,體重平均會增加4到5公斤。


但是根據蘇黎世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ZurichUniversity Hospital)研究人員的說法,戒菸後體重增加的民眾,食量可能沒有戒菸前多。


羅格勒(Gerhard Rogler)教授指出,即使是在戒菸後降低卡路里攝取量,之前有吸菸習慣的民眾,體重還是會增加。他說,他與同事發現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即戒菸者腸道菌群結構有了變化。


他們的研究獲得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wiss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支持,報告發表於同儕評審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這項研究發現一旦戒菸,腸內菌株的多樣性就會改變,變得比較像肥胖民眾身上的腸道菌群。


羅格勒告訴法新社,最近戒菸的人與肥胖的人,身上的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與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往往較多。


這些細菌據稱可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分解難以消化的纖維,因此,人們吃進肚裡的食物,有更多將變成脂肪,而不是當成廢物排泄掉。(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鄭醫師補充:


戒菸後,不少人的體重隨之跟著增加,原因可能不是暴食或者飲食量增加,因為大部分的人食量反而更少,但體重還是增加。因此,可能是身體對於食物的利用以及吸收效率提高,這篇研究報導就是清楚的例證。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肥胖可能與腸道菌叢生態有關。因此,腸道菌叢的調整,有助於減少肥胖的風險。


對戒菸後肥胖還是有實際做法可以預防,便是透過腸道菌叢的改變來直接調整,切勿因為這點而對戒菸遲滯不前。


參考文獻:


Luc Biedermann, Jonas Zeitz, Jessica Mwinyi, Eveline Sutter-Minder, Ateequr Rehman, Stephan J. Ott, Claudia Steurer-Stey, Anja Frei, Pascal Frei, Michael Scharl, Martin J. Loessner, Stephan R. Vavricka, Michael Fried, Stefan Schreiber, Markus Schuppler, Gerhard Rogler. Smoking Cessation Induces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Humans. PLoS ONE, 2013; 8 (3): e59260 DOI: 10.1371/journal.pone.00592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苦橙不能減肥 恐引心血管疾病

中央社 – 2013年9月1日 上午11:26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日電)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苦橙萃取物產品是食品,不能宣稱可減肥或減重,成分含Synephrine具副作用,將限量濃度6%以下。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苦橙(Citrus aurantium L.)是屬於柑橘類水果,苦橙的皮、花、或果都可以食用或萃取成為食品原料;苦橙食用是安全的,不過萃取物後添加到食品中,仍有風險。


苦橙萃取物含成分「Synephrine(辛弗林素)」,蔡淑貞說,Synephine類似麻黃素、腎上腺素,具有興奮劑作用,具有促進新陳代謝作用,較不會累積脂肪,比較不會胖。


開業減重醫師蕭敦仁說,麻黃素常見用在減重產品,有可能促進心血管疾病,苦橙萃取物Synephrine效果包括抑制食慾減少腸道營養吸收及促進新陳代謝,有些產品以苦橙取代麻黃素;不過,國外文獻顯示仍具有副作用,包括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大腸發炎。


蔡淑貞說,為避免苦橙成分充當減肥產品使用,同時也擔憂成分的興奮作用會讓血管收縮、增加高血壓風險,避免心血管功能不好的民眾服用,因此預告含苦橙產品應標示警語。


她說,自民國103年1月1日製造的苦橙產品的容器與包裝食品應標示警語,兒童、孕婦、哺餵母乳者、老年人及具心血管疾病者不宜使用。不得與咖啡因產品同時食用。若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者,在選購苦橙產品前須先諮詢醫療人員。


對於Synephine也有限量規定,她說,苦橙產品的Synephine濃度應在6%以下,每天食用限量是20mg以下。同時,食藥署再次提醒,苦橙萃取物是食品添加物,沒有減肥效果,因此不得宣稱具有任何減肥、減重效能。


鄭醫師補充:

在減重的營養補充品上,天然並不代表一定是安全的,上述報導提到的苦橙,在市面上的減重營養補充品的內容上,經常看的到苦橙的萃取物Synephrine(辛弗林素)這種成分,最常和咖啡因成分製成產品在市面上販售其藥理作用與麻黃類似,麻黃在某些減重處方中,也可能被添加。麻黃目前是管制的中醫藥材。麻黃素是安非他命製造的原料,許多中樞神經性興奮劑,都有提振精神以及抑制食欲的效果。

辛弗林素的研究非常早,早在1930年代就有相關研究陸續出爐,最初,辛弗林素完全是以血管收縮的效果最為人所知,就像麻黃的效果,影響血壓主要是增加收縮壓以及增加心跳,完全不影響舒張壓,有心血管或者高血壓病史的人,應該儘量避免食用,氣喘或者鼻塞,有症狀舒緩的效果,也是取決於原本藥理作用:

A. B. Stockton, P. T. Pace and M. L. Tainter (1931). "Some clinical actions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racemic synephrine." J. Pharmacol. Exp. Ther. 41 11-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焦慮的人 需要更多個人空間

作者: 陳正健、邱慕天 | 台灣醒報 – 2013年8月30日 下午2:32


 







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研究員揚內蒂和她的研究團隊,邀訪了15名健康的自願者參與實驗,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手裝上電擊裝置,並量測他們眨眼的肌肉反應。當手指離臉龐的距離較遠,手被電擊時,參與者的眨眼反應較小,可是當手指愈靠近臉寵,手被電擊時,眨眼的反應則較強。


眨眼是大腦皮層對外界刺激訊號,而產生的快速反射動作。實驗結果發現,當手愈靠近參與者下意識定義的個人空間時,他們眨眼的反應會突然急遽升高。而這個反應斷層區間出現的位置,在每個人身上都不同。


基本上,自認個性大剌剌和無憂無慮的人,在電擊位置靠臉很近時,才會出現劇烈緊張反應;而自認習慣緊張兮兮的人,只要手遭電擊的位置稍微靠近,就會啟動很強的眨眼反應。揚內蒂解釋,這表示一個焦慮的人,需要較為寬闊的個人空間,意即與外界變動的人事物保持較遠的距離,才能感到自在。


同樣在動物界,有所謂的「警戒距離」,對一隻斑馬而言,當其他動物逾越牠的「警戒距離」時,牠的求生反應會增強,以確保自己不受捕食或威脅,而焦慮程度愈高的斑馬,其「警戒距離」則愈大。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葛柴諾指出,「警戒距離」之於動物,有如個人空間之於人類,有警覺潛在威脅的作用,在過去,是有利人類生存,但是對於現代人而言,這項功能可能造成人類「過度警覺」,以致於發生「幽閉恐懼症」或是「廣場恐懼症」,這些患者害怕擁擠的人群,或對狹小封閉空間感到恐慌。


「個人空間也在人際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當我們信賴一個人,覺得跟他/她相處起來很舒服的時候,那個人容易進入我們的個人空間,反之,若是彼此信賴感較低,身體的距離也較遠。」揚內蒂說。


本研究刊登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


鄭醫師補充:


許多敏感或者社交畏懼的人,比較怕人多的場合,即使不和別人交談,走在人多的地方也容易感到不安或者不自在,透過這篇研究我們更清楚的明白其中的機制為何。


基本上,這些狀況並非無法處理或者改善,只要當事人有意願,透過適當的放鬆技巧訓練以及相關行為療法,補充一些幫助身體改善以及穩定的相關補充品,效果並不差。


參考文獻:



Chiara F. Sambo and Gian Domenico Iannetti



Better Safe Than Sorry? The Safety Margin Surrounding the Body Is Increased by Anxiety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8 August 2013, 33(35):14225-14230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35/1422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專家觀點)香蕉、牛奶、水果 可紓壓

 

 



飲食確實能達到疏解壓力的目的,因為食物中含有與人體荷爾蒙有關的營養素,紓壓食物包括香蕉、牛奶、澱粉類、柑橘、檸檬等,可以多多攝取,平緩情緒。



香蕉含有豐富的色胺酸,而色胺酸正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緊張。牛奶也含有色胺酸,有些人睡不著時,喝杯溫牛奶,可以舒緩心情、放鬆壓力,幫助入眠。



碳水化合物也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讓血糖、胰島素穩定,情緒也因此穩定,建議早餐可吃燕麥片、五穀雜糧麵包、全麥麵包等澱粉類食物,血糖緩慢上升,血清濃度增加,緩解情緒。



人處於壓力狀態,腎上腺素分泌旺盛,補充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檸檬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抗壓的好食物。建議國人經常攝取減壓的快樂食物,包括深海魚、香蕉、葡萄柚、全麥麵包、大蒜、南瓜、核桃、牛奶、綠色蔬菜、等。



常有網友詢問除了營養品外,哪些食物可以紓壓或者抗壓,我想這篇報導是很好的參考,唯一要注意的是多喝牛奶是否有幫助?這並非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是個別差異的不同,我想含有色胺酸的食物很多,一般像是火雞肉、雞肉、酸乳酪以及芭樂等等都有,牛奶只是其中一項,但牛奶是慢性食物過敏原的第一名,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喝了牛奶,色胺酸能吸收多少不知道,倒是過敏就已經讓身體出不少的狀況了,其中還可能包括失眠等等。想補充色胺酸,最好先瞭解自己的體質是否有過敏?不然還是直接補充這類營養品比較安全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姨媽」搞鬼 女人變購物狂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你是那種會花錢買一些明知穿不的衣服或鞋子的女人嗎?現在心理學家給你一個完美藉口:這都要怪女人的「大姨媽」!研究指出,女人生理期來臨前容易衝動花錢和過度血拼,但往往事後也更後悔。



生理期來臨前 衝動消費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赫福郡大學針對四百四十三名十八歲到五十歲婦女所做的研究發現,女人在生理期開始前十天,也就是「黃體期」,控制自己花錢的能力大大降低,血拼可能是女人解決經前症候群緊繃情緒的一種方法。九十%的女性都會有經前症候群。



血拚紓壓 總比喝酒好



研究詢問婦女花錢模式,一百五十三人說在黃體期花錢比較不受控制,其中三分之二人會衝動購物,五十七%人花錢會超支二十五英鎊(約台幣一千二百元),另六%人更承認,會超出原本預算至少二百五十英鎊(約台幣一萬二千元)。



目前已知女性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會驅動衝動性行為,也會造成每月循環出現的憂鬱、憤怒和壓力情緒。著有「女性經濟學」一書的研究負責人派恩教授說:「女性越到月經週期的後面,越可能超支花錢」,女性在黃體期階段花錢比較不受到控制,會出現更多衝動性、過度花錢,「這種花錢行為可能是對緊繃情緒的一種反應。她們覺得壓力大或沮喪,就更有可能靠血拼讓自己好過一點,藉此調整情緒。」而且與喝酒、吸毒相比,「這是一種社會允許的紓壓方式。」



這份將在英國心理學會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女性在這種情況下花錢後,也會更後悔。派恩說:「若女人擔心亂花錢,就應該避免在月經週期尾聲去逛街。」



有人形容女性的情緒如晴時多雲偶陣雨,偶爾還會打雷下冰刨,其實與女性月經週期產生的荷爾蒙變化有莫大的關係。最近英國的報導對於女性的消費習性與月經週期的關係,找出非常有趣的連結。也就是排完卵後的黃體期(月經來之前),女性的情緒會變得比較不穩定,憂鬱、易怒或者壓力感容易出現,有不少人平衡自己情緒的方法是藉由購物來平衡,但因此過度消費而事後後悔不已。


一般,經前症後群指的是女性在排卵之後,子宮內膜持續增厚但月經還沒開始的這一段時間,常見的症狀包含腹部鼓脹、頭痛、情緒變化及易怒等等,這些症狀通常會隨著月經來臨而消失。很多人會以甜食或澱粉來舒緩類似情緒,以學理來說,血液中的血糖上升,會改變氨基酸進入大腦的順序,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會變為第一優先,色胺酸濃度上升,血清素濃度亦隨之增加,自然能舒緩情緒,不過,這是比較不健康的飲食調整方式。建議大家,可以考慮服用一些能幫助血清素濃度增加的食物例如火雞肉、雞肉、酸乳酪、以及芭樂,香蕉等等,當然相關的營養品也可以考慮,像是鈣鎂及月見草油等等對經前症後群的抒解有不少研究支持,也可以補充一些。


擔心自己女性荷爾蒙不平衡,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完整評估,找出問題所在,針對檢測結果來補充,利用營養品及天然荷爾蒙來調整改善,效果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抒寫情緒 有助傷口癒合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22日 下午4:18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寫下你遇到的問題,可以提升身體免疫力,並加速傷口的癒合!國外研究顯示,在受傷後定期 紀錄不快的感受經驗,以及受傷帶來的影響,可以提升傷口恢復的速度。研究員指出,透過書寫可以舒解壓力,提升免疫力,此研究證實了心理治療與生理復癒的關 聯性。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發現,紀錄下不快感受經驗的人比起只紀錄每天例行活動的人,皮膚癒合速度可以快上3倍。


研究員要求50名男女連續3天,每天花20分鐘的時間做紀錄,其中一組實驗對象寫下他們的不快經驗及他們最深的情緒;另一組則紀錄隔天要做的事,但沒有紀錄任何的感覺及情緒。


研究員在2週過後於實驗者的手臂上做切片檢查,比較實驗者的傷口恢復速度。結果顯示,在紀錄中紓發情緒的人,有76%的人在11天過後傷口癒合,另一組則只有42%的人傷口癒合。


領導研究的布爾德比特博士說:「此研究證實了心理與生理的關聯,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利用心理療法改善生理上的療效。」她進一進指出,未來的研究將探討此方法,是否也能幫助人們加速長期傷口及手術後的恢復。


蘇格蘭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的研究也呼應前實驗結果。研究員要求50名運動員連續3週,每週一次花20分鐘的時間做紀錄,其中一組寫下受傷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及情緒反應,另一組則紀錄與情緒、受傷無關的事情。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組在行動能力的恢復上有明顯的改善。


研究員表示,透過書寫抒發情緒可以舒解壓力,進而提升免疫力;壓力則會影響睡眠,促成免疫細胞數目的減少。另外,熟睡在傷口癒合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鄭醫師補充:

有壓力的時候,身體會把資源放在壓力處置上,身體自我修復的資源會減少許多,因此,任何對心理壓力有效的減壓方式,都可以幫助身體自癒能力,當然也包含傷口癒合,這項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Psychosom Med. 2013 Jul;75(6):581-90. doi: 10.1097/PSY.0b013e31829b7b2e. Epub 2013 Jun 26.

Expressive writing and wound healing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040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防中風 定期運動最有效

作者: 張中宜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23日 下午12:20

【台灣醒報記者張中宜台北報導】你還窩在辦公室或沙發上嗎?小心了,這樣可能會提高你中風的機率,一項發表在外國醫學期刊《中風》的研究指出,平常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比每週固定運動4次以上的人,得到中風或小中風的機率多了20%。


這項研究對2萬7千名年齡45歲以上人士,做了近五年的調查及研究,發現運動除了降低血壓、體重,還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而這些因素皆為中風的危險因子,因此運動可以降低罹患中風的機率。


此研究將男女分開研究,發現做運動的效果在男性中更為顯著,南澳大利亞健康科學系講師,也是此研究的米歇爾‧麥克唐納(Michelle McDonnell)醫生表示,做運動時出汗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影響中風相關的風險產生。


全世界每年約有將近600萬人死於腦中風,死亡率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也高居第三名,且有極高的復發、致殘率,因中風導致的中毒殘障者甚至高達40%,是民眾最恐懼的一種突發性疾病。


許多人沒有固定運動的習慣,也沒有固定運動的頻率,但此項研究還發現,缺乏運動在中風機率中的危險因素,可能僅次於高血壓。只是暑假天氣酷熱,且溫度也比往常來的高,在做劇烈運動之餘,也要注意適時的補充水分,以免造成反效果。


鄭醫師補充:

這邊提到的規律運動為一周四次。研究提到的運動為規律,中等強度,休息時仍會流汗的體能活動。

參考文獻:

Physic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Risk of Incident Stroke in a National US Study of Blacks and Whites
  • Michelle N. McDonnell,
  • Susan L. Hillier,
  • Steven P. Hooker,
  • Anh Le,
  • Suzanne E. Judd,
  • and Virginia J. Howard
Stroke. 2013;STROKEAHA.113.001538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uly 18 2013, doi:10.1161/STROKEAHA.113.001538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7/18/STROKEAHA.113.001538.full.pdf+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老是覺得餓 肥胖基因害的!

作者: 尹曉春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16日 下午4:41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綜合報導】肥胖基因FTO會影響飢餓訊號的強度,增加進食慾望,進而導致體重增加。過去科學家知道肥胖與基因有關,但並不清楚其運作方式,直到最新刊登在《臨床研究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的研究,解開肥胖基因的運作謎題,未來將有助於解決在全球逐漸蔓延的肥胖問題。


過去,科學家雖然知道肥胖基因FTO與體重過重有密切關係(FTO基因變異影響6分之1的人口,提高肥胖機率70% ),但始終無法確定肥胖基因以何種方式造成肥胖;直到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發現,因為FTO基因變異會增強飢餓素(ghrelin)發出的訊號,讓高熱量的食物更加誘人,進而增加肥胖機會。


研究者貝特漢博士的團隊發現,帶有FTO變異基因的受測者,不僅血液中飢餓素的強度提高,大腦反應也變得更加敏感。在雙重效果下,進食慾望也大幅增加。


研究團隊分別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與血液測試,來觀察飢餓素在血液與大腦中的反應。結果發現,高FTO風險的受測者進食後,飢餓素強度非但沒有如期下降,反而還上升得更快。


此外,透過fMRI可以發現,高風險受測者的大腦反應比低風險者更為活躍。貝特漢博士表示,「他們的大腦尤其對高卡路里食物有反應;就像在生理上就被設計得要吃得比較多。」


貝特漢表示,理解FTO如何影響體重後,未來可以更有效的解決肥胖問題,例如提供治療方式或藥物研究的新方向。倫敦帝國學院的博隆教授則強調,原本FTO基因無法完整解釋肥胖問題,但「這項研究在釐清問題中,踏出相當重要的一步」。


肥胖目前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未開發國家,都成為無法忽略的問題,不僅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更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1年的調查,每年有280萬成人死於體重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4千萬的5歲以下兒童過重。


鄭醫師補充:


FTO基因導致肥胖,過去研究發表不少,但FTO基因的人即使進食,飢餓素仍釋放異常,進而更想吃,這完整解釋了某些肥胖患者的體質。參考文獻:














Efthimia Karra, Owen G. O’Daly, Agharul I. Choudhury, Ahmed Yousseif, Steven Millership, Marianne T. Neary, William R. Scott, Keval Chandarana, Sean Manning, Martin E. Hess, Hiroshi Iwakura, Takashi Akamizu, Queensta Millet, Cigdem Gelegen, Megan E. Drew, Sofia Rahman, Julian J. Emmanuel, Steven C.R. Williams, Ulrich U. Rüther, Jens C. Brüning, Dominic J. Withers, Fernando O. Zelaya, Rachel L. Batterham
J Clin Invest. 2013; doi:10.1172/JCI44403

http://www.jci.org/articles/view/444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時家庭暴力造成的心靈創傷如果不處理,導致細胞DNA的端粒縮短速度增加,平均減少五到十年的壽命。

 對醫療專業來說,端粒縮短越快,DNA能夠複製的次數越少,老化越快,壽命越短。幫助身體的有效保健或者治療,必然是縮短端粒縮短的速度。

心靈創傷有相關技術可以協助根本處哩,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討論。

 參考文獻:

Molecular Psychiatry 18, 576-581 (May 2013) |
 doi:10.1038/mp.2012.32

 Exposure to violence during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telomere erosion from 5 to 10 years of age: a longitudinal study

I Shalev, T E Moffitt, K Sugden, B Williams, R M Houts, A Danese, J Mill, L Arseneault and A Caspi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18/n5/full/mp201232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 讓大腦更抗壓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8日 上午12:00

多運動,較不會變成「草莓族」,大腦抗壓性會比較好。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運動會使大腦重組,更適應外界變化。壓力來襲時,大腦較能對抗壓力傷害。情緒就不會那麼焦慮,就算遇到壓力,大腦也能正常運作,不會動不動就崩潰、秀逗。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大腦「腹側海馬迴」部位負責調節焦慮情緒,當遇到壓力,腹側海馬迴可能變得非常活躍,導致強烈焦慮情緒。研究人 員用老鼠做實驗,先讓老鼠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然後再讓老鼠接觸冷水壓力刺激,結果發現,老鼠大腦神經元會阻止腹側海馬迴過度興奮,焦慮情緒就不會過於強 烈。


過去認為,運動會促使腹側海馬迴長出新的神經元,而新神經元往往比成熟神經元更加好動,稍有刺激,往往就會大做反應,因此理論上運動應該會讓人更加焦慮。不過這次研究發現,運動不但會刺激新神經元增生,也能避免神經元反應過於激烈。


研究資深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伊莉莎白‧高爾德分析,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焦慮情緒對適應能力較差的生物較為有利,在焦慮情緒催促下, 生物就不會讓自己陷入險境,如此就能增加存活機會。而規律運動似乎可以讓大腦更有彈性,更能適應生活習慣與周遭環境的變化。研究成果或可幫助焦慮症患者解 決一些情緒困擾。


鄭醫師補充:


這篇五月才發表的研究透過動物實驗,直接證實運動確實可以增加大腦腹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增生。這個部份的大腦在研究上確認是掌管壓力調適的重要區域。壓力大的人,更應該設法找出時間規律運動,幫助自己降低焦慮以及增加抗壓力。


運動幫助抗壓,過去類似的研究也可以參考:


1.


Neuroscience. 2004;124(4):985-92.

Voluntary exercise protects against stress-induced decreases i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otein expressio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026138


2.(本地研究)




J Neural Transm. 2006 Jul;113(7):803-11. Epub 2005 Oct 27.

Compulsive exercise acutely upregulates rat hippocampal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252072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


Timothy J. Schoenfeld,Pedro Rada,Pedro R. Pieruzzini,Brian Hsueh,and Elizabeth Gould


Physical Exercise Prevents Stress-Induced Activation of Granule Neurons and Enhances Local Inhibitory Mechanisms in the Dentate Gyru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 May 2013, 33(18):7770-7777; doi:10.1523/JNEUROSCI.5352-12.2013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18/7770.abstract






圖示說明:大腦海馬腹側迴細胞因運動而新生腦細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不停難控制?11種食物助降食慾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7月2日 上午10:36

看著電視上纖瘦骨感的女明星、雜誌上又嬌小又瘦的女模,總羨慕他們擁有吃不胖的身材,或總能吃少少就停口,輕鬆抵抗美 食的誘惑?其實想要做到抑制食慾的目標並不難,只要選對吃的食物,就能增加飽足感以及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國外網站「控制食慾」 (LoseYourAppetite)內容及相關外電整合出11種能有效抑制食慾的食物,包含蘋果、燕麥片、綠茶在內。



1.蘋果:蘋果含有豐富可溶性纖維及果膠成分,能幫助產生飽足感、調節體內血糖平衡,且吃蘋果需要花較多時間咀嚼,相對地也能延長消化時間、進而減少攝取的食量。


2.燕麥片:高膳食纖維的燕麥片是增加飽足感的優質食物,且能幫助降低血糖指數、胰島素,不但有助於抑制食慾,也很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此外,燕麥片也有幫助皮膚代謝、消除痘痘的功效。


3.綠茶:綠茶中的兒茶素不但是最佳抗氧化物質,甚至還可以幫助阻擋葡萄糖進入脂肪細胞,延緩血糖值升高,進而達到抑制食慾的可能,並避免脂肪堆積體內。


4.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可算是保健功效最好的甜食之一,許多正在減肥的女性也會利用黑巧克力當作節制食慾的零食,不僅熱量低、當中的特殊物質對於腦部細胞增長也有幫助;每天吃一點黑巧克力,也能讓人心情變好。


5.杏仁:只要約50克的杏仁(大約35顆)就可提供人體一天所需要的100%維生素E,它豐富的膳食纖維,是蕃薯的4~5倍,易有飽足感又能促進腸道臑動,幫助改善便秘。


6.地瓜:地瓜是減重必備食物,不但熱量低又有高纖維質,吃了不但抑制食慾、增加飽足感及延緩飢餓時間,還能促進消化、讓排便順暢。


7.咖啡:別小看咖啡,每天喝1~2杯咖啡~不但能起到提神作用,國外研究也正名,咖啡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及抑制食慾。


8.水:當人體水分攝取不足時,就會更容易感到肚子餓、食慾增加,事實上只要適時為身體解渴,就可以避免食慾提升的問題,進而減少食量。


9.雞蛋:研究證實每天早餐吃一顆蛋,就可以讓人在接下來的一整天都增加飽足感,整天攝取的熱量也會少掉約100大卡。


10.豆腐:由黃豆製成的豆漿、豆腐等,有豐富的異黃酮,還有高量蛋白質、纖維素、有些甚至還有比莓果類更高含量的抗氧化物,是幫助增加飽足感、減少食慾的食物。


11.葡萄乾: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曾指出,餐前食用葡萄乾可延長飽足感,減少正餐攝取量,因此也是能夠降低食慾的天然營養食物。




鄭醫師補充:


食慾對身體健康的人是一種正常反應,對過重的人來說,必然是有些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失衡導致體重控制困難。建議對食慾不要採取激烈對抗的方式,任何激烈的對抗,都是在賦予對抗的標的能量。有減重經驗的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


上述資料摒棄對抗食慾,採用大禹治水疏導的方式來協助減重,幾乎都是有研究支持的參考資料,有減重需求的人可以多參考應用。


部落格參考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9511&prev=39568&next=39348&l=f&fid=4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情鬱卒 易心臟病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1日 上午12:00

心情不好,心臟健康不妙。美國國衛院補助一項針對退伍軍人的研究顯示,精神受到創傷,心臟血流量減少二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大增。


研究人員針對五百六十二對雙胞胎退伍軍人進行研究,研究雙胞胎有助排除一部分的基因及環境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退伍軍人,二成三出現心血管疾病;未發生創後壓力症候群者,不到一成出現需治療的心血管疾病。


同時心血管影像掃描研究發現,精神上受創傷的退伍軍人,心臟血流量相對偏低,顯然心臟健康較差。不過,研究並未證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心臟病有直接因果,只證明兩者相關。


腦部有無數條神經與下視丘相連,心理或情緒上的任何反應一概會經由它傳達報身體各相關器官部位。沮喪或不愉快的心情容易造身體反應遲鈍和懶洋洋,無 精打采。喜悅與快樂情緒讓身體健康與免疫功能較為正常。民眾面對壓力時,常有緊張、焦躁及失眠等症狀,若無法緩解,長期下來影響全身健康。




鄭醫師補充:


應該說,心理壓力直接衝擊大腦與心臟的健康,心理壓力不處理,身體會把資源用於對抗壓力,導致身體累積無法自然修復的問題,因此身體問題越來越多,每況愈下。壓力不難處理,只要用對方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該是一輩子的負擔,因為心靈處理有相關技術可以了解以及應用。


這篇研究的結論,原來是越戰退伍軍人,若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臟病風險倍增,相關參考文獻:


http://www.nhlbi.nih.gov/news/press-releases/2013/vietnam-vets-with-ptsd-more-than-twice-as-likely-to-have-heart-disease.html


類似研究發表可以參閱相關文獻來源:


1.


Open Cardiovasc Med J. 2011;5:164-70. doi: 10.2174/1874192401105010164. Epub 2011 Jul 1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792377


2.


http://www.ccjm.org/content/76/Suppl_2/S60.full



解釋:左邊是沒有PTSD的人,心臟血流灌注較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吃兩餐 減肥效果較佳

2013年6月2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尹德瀚╱綜合報導】

 東歐捷克「臨床暨實驗醫學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少吃多餐的減肥效果不如多吃少餐,一天只吃兩餐所能減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遠多於一天吃六餐。這項研究廿三日在芝加哥「美國糖尿病協會」研討會中發表。

 五十四位罹患二型糖尿病的病患參加此一研究,其中一部分人一天只吃早餐(早上六點至十點)和午餐(中午十二點至下午四點),另一部分人一天吃六餐,但其卡路里和營養價值相同。 十二周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吃兩餐者的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平均減少一.二三,吃六餐者平均減少○.八二;且前者減少較多肝脂肪,後者對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較多。

 研究員卡列歐娃在發表研究時表示,這個結果證實,「早餐像國王,午餐像王子,晚餐像乞丐」這句古諺是有道理的。她說,只吃早餐和午餐比只吃午餐和晚更有益處,因為脂肪比較容易在午餐和晚餐之後囤積。

鄭醫師補充:

人體每天的代謝有高與低的差別,早晨需要更多能量幫助思考或者體力的付出,因此能量代謝效率較高,到了傍晚或者晚上,身體準備休息,代謝自然變慢。因此,一天只攝取早餐和午餐加起的熱量,即使和一天六餐(少量多餐)的熱量相同,但身體代謝代謝效率不同,還是會有差別。

各種不同減重方式有其理論以及臨床實證做基礎。本身已經被診斷有代謝症候群甚至是糖尿病的患者可以考慮,此外,這種方式適合早睡早起的人。

參考文獻:

The Effect of Drequency of Meals on β-Cell Function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ANA KAHLEOVA, LENKA BELINOVA, ANDREA TURA, MILAN HAJEK, MONIKA DEZORTOVA, MARTIN HILL, TEREZIE PELIKANOVA, Prague, Czech Republic, Padova, Italy

http://www.abstractsonline.com/Plan/ViewAbstract.aspx?sKey=5729427a-bf50-4c5b-b77b-59c1b0029843&cKey=efbbe9b6-4c3e-484f-bdc8-129af1de2f02&mKey={89918D6D-3018-4EA9-9D4F-711F98A7AE5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