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偏頭痛快抓狂!吃糙米、綠花椰菜趕走疼痛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偏頭痛要人命,而且經常發作,的確是非常棘手,根據國外實驗研究報告指出,假使能避免吃到常見的「嫌疑食物」,有20%到50%的人能夠降低或完全消除頭痛。而適度補充富含「鎂」的食物,包括:全穀類食物、綠色蔬菜等,能降低偏頭痛的發生機率

偏頭痛快抓狂!吃糙米、綠花椰菜趕走疼痛偏頭痛快抓狂!吃糙米、綠花椰菜趕走疼痛

少碰12種頭痛通緝犯食物

「偏頭痛」是一種中重度的搏動性頭痛,有3大特徵,包括:痛起來好像有東西在腦袋裡敲的感覺(敲痛的速度與心跳同步),多數患者會痛到噁心、嘔吐,以及有怕光、怕吵等症狀,只要符合上述3項條件中的其中2項,就有9成以上可能是「偏頭痛」。偏頭痛常於青少年期發作,女性偏頭痛盛行率多於男性,也好發於女性經期期間。

健康暢銷書作家、責任醫療醫師委員會主席兼創辦人尼爾.柏納德(Neal D. Barnard)醫師,在其新書《這樣吃,全身疼痛都消失:終結一輩子的不舒服,三週吃出抗痛力》中表示,12種頭痛通緝犯食物包括:乳製品、巧克力、雞蛋、肉類(包括牛肉、豬肉、雞肉、火雞肉或魚等)、小麥(麵包或義大利麵)、堅果和花生、番茄、洋蔥、玉米、蘋果、香蕉

補充「鎂」對抗偏頭痛

以上「嫌疑食物」要少碰之外,許多研究都顯示,鎂能對抗偏頭痛,沒有人知道鎂抗偏頭痛的機制為何,但若是飲食中富含鎂,偏頭痛的確比較少發生。精神壓力之所以會導致偏頭痛,可能就是因為壓力會耗損體內的鎂

研究員發現,每天除了從食物攝取鎂之外,若能補充200毫克鎂錠,將能幫助預防偏頭痛。在3,000位用鎂治療偏頭痛的受試者當中,有80%的人至少得到部分緩解。

其實,光靠食物就能輕易攝取足量的鎂。假如飲食中鎂的含量低到需要考慮用補充品,代表必須多吃些蔬菜、豆類和穀類。


適度補充富含「鎂」的食物,包括:全穀類食物、綠色蔬菜等,能降低偏頭痛的發生機率。

富含鎂的食物:

1.全穀類食物:像是糙米、大麥和燕麥。

2.非柑橘類的乾燥水果與綠色蔬菜:像是無花果以及綠色蔬菜,特別是綠花椰菜、菠菜和瑞士甜菜,這些全都是安全食物。

堅果和小麥的鎂含量都很高,但對某些人來說算是問題食物,所以你在尚未確認其安全性前,我們仍不建議食用。大豆也是一樣情形,其他豆類則比較少會造成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肉類和乳製品不只鎂含量很低,而且經常會引起偏頭痛。

至於鎂的一般建議食用量,若是將食物來源和補充品一併計算,男性是420毫克,女性則是320毫克,然而,這樣少量的鎂只能避免身體出現缺乏症狀。研究員相信,成年人若想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況,理想服用量應該是每天400至700毫克

提醒,在服用鎂時,若能搭配50至100毫克的維他命B6,對經前發作的頭痛特別有效。每天這樣搭配服用就會有療效,在經期前5天再服用亦可。每天切勿服用超過200毫克的維他命B6,因為高劑量有可能會造成神經問題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飲食禁忌值得偏頭痛的人參考,此外,一部分人的偏頭痛,可能與當事人的過敏體質有關,因此透過過敏原檢測,找出過敏來源,降低過敏原的攝取,有些人的偏頭痛可以不藥而癒。

偏頭痛,以營養學的療法,高劑量B2是首選,搭配鎂效果更佳,此外,B6可以改善的偏頭痛,和經前症候群引發的偏頭痛比較相關。服用高劑量的B6配足夠劑量的鎂,對神經不會有不良的影響。在分子矯正醫學應用上,高劑量的B6經常搭配鋅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J Neural Transm (Vienna). 2012 May;119(5):575-9. doi: 10.1007/s00702-012-0790-2. Epub 2012 Mar 18.

Why all migraine patient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magnesium.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2426836

2. 

Int J Vitam Nutr Res. 2015;85(1-2):79-87. doi: 10.1024/0300-9831/a000225.

Supplementation with Riboflavin (Vitamin B2) for Migraine Prophylax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 Review.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78028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發現酒精確會引發強烈食慾

 
 

 

 

 

 

 

許多人會在晚餐前來杯餐前酒,也不可避免的在餐後吃下一堆點心與大部分奶酪拼盤。但先別急著怪自己在喝下1、2杯酒後就抗拒不了誘惑,科學家發現,酒精的確具有「開胃效果」

據倫敦法蘭西斯克利克研究中心帶領的研究,酒精會激發一般由飢餓觸發的大腦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酒精中的乙醇會觸發採自老鼠的大腦切片中,一種叫做刺鼠月太基因相關蛋白(AgRP)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一般由飢餓觸發,並會引發強烈食慾」。

研究團隊進行名為「酒精週末」的實驗,讓老鼠服下酒精,3天約提供18單位的劑量;相較於服用未含酒精的含鹽試劑對照組,服用酒精的老鼠攝食量增加15到20%

這篇研究刊登在期刊「自然通訊」上,內容說明:「人類至少在西元5世紀,就開始以餐前酒來刺激食慾。現代研究證實,攝取酒精會強烈刺激進食,也與肥胖相關。」

倫敦帝國學院醫學系的高德史東博士(Tony Goldstone)給予這篇研究正面回應:「這解釋了『開胃效果』,人們喝下一些酒後會吃得更多。這篇研究顯示,這並不僅是種社交效應。」

「之前也有些解釋認為,酒精只是阻礙你對食物說不。但這篇研究指出,酒精會啟動大腦中重要的飢餓機制。」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充分說明:餐前酒真的會打開食欲。所以想控制體重,不讓食欲為所欲為,進而讓體重暴走的的人最好敬酒遠之。

參考文獻:

Agrp neuron activity is required for alcohol-induced overeating

  •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Article number: 14014 (2017)
  • doi:10.1038/ncomms14014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40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知道嗎?維生素D不足,增加慢性頭痛的風險。

根據芬蘭的一項統計分泌,針對約2600位年齡介於42到60歲男士做的分析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有68%的人維生素D濃度若低於50 nmol/l,也就是醫療認定的維生素D濃度不足的案例,也就是250位男士一周至少出現一次頭痛,這些人跟其他人相比,維生素D不足是關鍵。

此外,根據維生素D的濃度高低研究還分成四個族群,濃度最低的族群跟濃度最高的族群相較,慢性頭痛發生率超過兩倍。維生素D攝取不足攝取或者日曬不足的族群,比較容易發生慢性頭痛。

建議經常為頭痛所苦的人,可以透過維生素D的檢測與補充來改善。.

參考文獻:

  1. Jyrki K. Virtanen, Rashid Giniatullin, Pekka Mäntyselkä, Sari Voutilainen, Tarja Nurmi, Jaakko Mursu, Jussi Kauhanen, Tomi-Pekka Tuomainen. Low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frequent headach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men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39697 DOI: 10.1038/srep3969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衛院研究:細菌療法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露曙光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結合各專家組成的跨領域團隊,歷時四年研究發現,特定腸道菌相,能有效增加宿主能量消耗而達到抑制飲食所引起肥胖的效果。研究成果也證實,遺傳基因和飲食因素,對腸道菌相的平衡都具有關鍵作用。

 

此一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自然》系列期刊的《自然微生物》上。

 

存在人體內外的微生物總數有人體細胞總數的好幾倍之多,稱之為「人體微生物群系」,有別於以往認為細菌有害健康的刻版印象,近年許多研究發現,這些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在維持人體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與人體形成一種共生關係。其中,腸道菌相的平衡,與人體肥胖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與精神及神經退化等疾病都有密切關聯,可視為人類維持健康重要的共生夥伴。

 

綜合團隊研究成果,發現可透過調控一種基因(dusp6)來穩定有益於宿主代謝的腸道菌叢生態,此機制將可被應用於肥胖及相關代謝疾病的治療或預防,目前已提出美國「暫時性」專利申請案。

 

另外,研究人員已掌握培養出具有抑制肥胖效果的腸道菌相的關鍵方法,正進一步篩選菌株進行測試,預計在一至二年內可以完成效果驗證。未來將利用此研究所建立的腸道菌相分析與培養平台,積極發展疾病導向的微生物群系治療技術。

鄭醫師補充:

腸道菌叢是否健康與平衡,攸關身體健康與否,不可輕忽,如此篇報導提到的與人體肥胖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與精神及神經退化等疾病都有密切關聯。有代謝問題或者體重超標的人,最好都能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評估是否有腸道失衡的問題。

期盼這種能幫助代謝,抑制體重上升的益生菌種能早日上市,嘉惠需要的人。

參考文獻:

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6 deficiency regulates gut microbiome and transcriptome response against diet-induced obesity in mice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microbiol2016220?WT.feed_name=subjects_microbiolog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肯上進、社會地位提升 可增強免疫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十幾年來,美國的窮人、富人壽命期望值一直有差距,過去很多人認為,這是醫療照護資源,以及抽菸、運動、飲食等習慣所造成。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有上進心、社會地位改變這件事本身就會影響免疫細胞裡的基因調節,進而影響免疫力強弱

 處於社會底層 免疫系統易受影響

研究人員以恆河猴為觀察重點,結果發現,處在社會底層的猴子常承受慢性壓力,即使沒有其他風險因子,這種慢性壓力也會改變免疫系統。過去有動物研究顯示,社會地位會影響免疫細胞中的基因調控,這項研究更證實這項論點。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期刊(Science)。

 美國埃默里大學葉克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團隊先以45隻沒有親屬關係的恆河猴母猴做研究,這些母猴過去從來沒有見過面,研究人員將這些母猴放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社交團體,並觀察哪些猴子會欺負其他猴子、哪些猴子行為較退縮。接著,研究團隊將新的母猴放進這個群體當中,先進來母猴的地位比晚進來的母猴來得高。

 地位高低不同 免疫基因表現也會有差

研究人員測量猴子免疫細胞中近9000組基因活動,地位較低與地位較高的母猴,約有1600多組基因有不同表現,特別是白血球中的自然殺手細胞,更是明顯。自然殺手細胞是身體對抗感染的第一防道線。

 在研究第二階段,研究人員將這些母猴分成9個新社會團體,這些猴子又依先來後到順序訂立彼此社會地位。有些猴子原本地位較低,經過重新分組,地位有所提升,但也有猴子地位下降。

 地位提升 免疫力就會增強

研究分析發現,原本在團體底層的猴子在地位提升後,基因情況也會產生變化,基因表現與地位高的猴子變得很相似。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團體中地位較低的猴子一遇到感染,免疫細胞很容易過度活躍,導致發炎反應;但猴子地位一提升,或得到社會支持,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研究作者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如果可以幫助民眾提升社會地位,減少階級現象,或許就能促進民眾健康、增進人民福祉。

鄭醫師補充:

人往高處爬,原來認的社會地位會影響到壓力系統,進而影響免疫力。這也可以解釋社會階層造成壽命的差異,原來對多數人而言,社會階層是肯定自我的主要指標之一。較高的社會階層代表較少的壓力,也比較不會發炎而壓抑免疫系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溜溜球節食減重不長久 都怪腸道微生物

 
 

 

(中央社倫敦2016年11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減重10、20或50磅不只一次的人請看過來,新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用溜溜球節食法減肥的人通常都難以維持辛辛苦苦減下來的體重。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報導,對老鼠進行的實驗發現,棲息在腸道的微生物是罪魁禍首。細菌、病毒和單細胞生物都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當它們被肥胖改造後,就會破壞任何持續減重的努力。

而且似乎會鼓勵身體將更多熱量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造成體重回升。

研究結果刊登在期刊「自然」(Nature)中,為節食者了解的問題提供新的見解:高達95%減去原先體重至少1/10的人,通常在1年內會復胖,甚至多增加幾磅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Weizmann Instituteof Science)計算生物學家西格爾(Eran Segal)說:「節食一般都會失敗,沒什麼用,但不是因為一開始就沒用。問題在於復胖。」西格爾是這項研究的其中一位資深作者。

他們發現減重的老鼠腸道微生物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持續好幾個月,如果再度餵食老鼠高熱量食物,會造成體重快速增加

為了測試這個情況是否跟微生物有關,研究員將產生變化的微生物轉移到先前沒有使用過溜溜球節食法的老鼠身上,他們也發現餵食這群老鼠高熱量食物後,牠們的體重有不尋常快速增加的情況。

西格爾說:「微生物本身不足以產生(快速復胖)效果,是因為節食加上微生物的關係。」(譯者:中央社陳昱婷)

鄭醫師補充:

減肥又復胖,像溜溜球一樣?答案很簡單,原來是節時再加微生物的作用。

這不禁讓我想到,我曾幫助一位外國客戶,原本只是調整過敏,透過飲食以及益生菌等等補充,結果不只是過敏改善了,當事人還減好幾公斤也不再復胖,身旁的朋友都嘖嘖稱奇,也想效法他的療法幫助自己減重。

減重不想復胖的人,務必針對腸道菌叢的健康來做調整,溜溜球的復胖效應才能避免。

參考文獻:

Persisten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modulate the rate of post-dieting weight regai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嗜喝零卡甜飲 恐增糖尿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以為喝零卡可樂、零卡甜飲會比較健康,其實不然!瑞典一項研究發現,若一天喝2瓶零卡可樂等零熱量甜飲,糖尿病風險會翻倍,如果一天喝5瓶以上,糖尿病風險更增加4.5倍之多

人工甜味劑 干擾腸道細菌生態

瑞典卡羅琳絲卡研究院研究團隊分析2874名成年人整年的飲食紀錄,因而得到上述發現,研究作者懷疑,零卡可樂、零熱量甜飲中的人工甜味劑會干擾腸道細菌生態,如果喝零卡甜飲,還可能讓人更飢餓、更想吃含糖食物,進而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研究學者指出,一個人每天多喝200毫升的含糖飲料,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便增加21%,每天喝同樣份量的零卡甜飲,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約上升18%,含人工甜味劑汽水、甜飲對身體的傷害,不亞於含糖飲料,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歐洲內分泌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零卡甜飲 反促進食慾

研究首席作者喬瑟芬․羅芙芬伯格表示,零卡甜飲可能「刺激食慾」,導致體重上升,有一項假設認為,零卡甜飲會促進食慾,讓人吃更多食物,這樣的人,特別想吃含糖食物、含糖飲料,長時間下來,就會體重過重,而體重過重正是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此外,人工甜味劑也會引起脂肪組織化學反應,干擾腸道細菌生態,讓好菌、壞運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這會讓身體葡萄糖耐受性變差,進一步誘發第二型糖尿病,研究人員未來想了解,吃魚油等健康食物是否能扭轉這樣的風險。

習慣喝零卡甜飲 易得第二型糖尿病 

英國糖尿病專家伊莉莎白․羅伯特森接受〈每日郵報〉(Daily Mail)訪問時表示,習慣喝零卡甜飲、含糖飲料的人,整體生活習慣比習慣喝白開水的人更不健康,這代表這些人較容易得第二型糖尿病,往後還需要進行更多零卡甜飲相關研究,才能有所定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鄭醫師補充:

喝代糖飲料,切勿陷入零熱量迷思,因為關鍵不是飲料是否熱量過高?而是吃到身體裡頭,是否改變腸道菌叢甚至刺激身體的食欲提高,反而攝取過多熱量才是關鍵。過去也有學者提出:代糖是空熱量,身體的味覺腸道甜頭,卻沒有熱量進入體內,身體會感到困惑,反而吃更多。

參考文獻:

Löfvenborg JE, Andersson T, Carlsson P, et al. 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risk of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 and type 2 diabetes.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1 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固醇低卻中風 找到元凶

 
 

過去常認為,膽固醇高會導致腦中風,但很多患者明明膽固醇和常人一樣卻也腦中風。最新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中「L5」膽固醇才是腦中風元凶,恐誘發心血管疾病並傷及腦部

台灣醫學會第一○九屆總會暨二○一六年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今天邁入第二天,這篇研究論文獲得李鎮源教授醫學研究青年學者獎。

進行這項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沈明毅今天表示,以往醫界認為「低密度膽固醇」屬於壞的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動脈硬化、誘發心血管疾病等,不過卻有不少患者明明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不高,仍罹患急性腦中風。

沈明毅說,這次研究找來近四十名急性腦中風患者,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和一般人差不多,但抽血檢驗卻發現,患者急性腦中風四十八小時內,L5低密度膽固醇竟比一般人多出近四十倍

沈明毅解釋,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成分中有毒性高、低之分,其中L1至L4毒性較低,對人體影響不大,而毒性較高的L5才是心血管疾病元凶,因此患者即便低密度膽固醇量不高,只要L5濃度高,還是可能引起腦中風

不只如此,小鼠實驗也發現,L5會透過受體LOX-1破壞內皮細胞,促進血小板活化凝集,是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栓的元凶,且小鼠L5濃度越高,腦受損的面積就越高。沈明毅說,研究成果未來可望用於腦中風檢測,透過檢驗體內L5濃度,判斷腦中風風險。

此外,沈明毅也提醒,有代謝症候群、高血脂與糖尿病,以及長期抽菸的人,體內的L5會明顯增加,因此若想預防腦中風,除了控制慢性病,平時也應少吃高油脂、油炸等食物,避免體內壞膽固醇增加,危害健康。

鄭醫師補充:

建議大家體檢中,應該加入L5的檢測,一般的膽固醇看不到全貌。檢查若發現L5值超標,要想方設法透過營養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積極改善,降低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參考相關文獻:

Plasma L5 levels are elevated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enhance platelet aggregation

Ming-Yi Shen, Fang-Yu Chen, Jing-Fang Hsu, Ru-Huei Fu, Chia-Ming Chang, Chiz-Tzung Chang, Chung-Hsiang Liu, Jia-Rong Wu, An-Sheng Lee, Hua-Chen Chan, Joen-Rong Sheu, Shinn-Zong Lin, Woei-Cherng Shyu, Tatsuya Sawamura, Kuan-Cheng Chang, Chung Y. Hsu and Chu-Huang Chen
Blood. 2016 Mar 10;127(10):1336-45. doi: 10.1182/blood-2015-05-646117. Epub 2015 Dec 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好膽固醇指數越高越好? 國外研究打臉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有些人認為,好膽固醇指數越高越好。加拿大一項大型研究分析近32萬2千人數據發現,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指數並非越高越好,當HDL超過90mg╱dL,死於非心血管病因風險反而較高

 

 

HDL超過90 mg╱dL 反而不好

研究顯示,HDL指數最低的人,不但五年內心臟病、中風死亡率較高,也較容易死於癌症與其他疾病。不過HDL指數也不是越高越好,與HDL指數在40-60mg/dL的人相比,HDL指數在90mg╱dL以上的人,反而較容易死於非心血管疾病。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重點在於生活、飲食習慣

研究學者認為,HDL指數只是一個指標,可能代表這人的生活習慣不健康,或代表這人的身體原本就不健康,真正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與其將重點放在這些指標,還不如好好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改變生活習慣

 

 

研究首席作者加拿大臨床評估科學研究院資深科學家丹尼斯․柯表示,高密度脂蛋白指數偏低,與死亡風險息息相關,但這並不代表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直接造成心臟病。研究也發現,高密度脂蛋白高於90mg╱dL,死於非心血管病因機率反而升高,這與傳統想法背道而馳。

 

 

高密度脂蛋白 不要低於40 mg/dL

不過好膽固醇指數還是非常重要,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指數一旦低於40mg╱dL,死於心臟病風險就會增加。國外學者表示,不運動、抽菸、飲食不健康、體重過重等,都會造成高密度脂蛋白指數偏低,可能是這些因素導致心臟病、中風風險上升,罪魁禍首不是只有高密度脂蛋白,這些生活、飲食習慣才是重要關鍵。

鄭醫師補充:

高密度膽過醇,簡稱HDL,含大量的磷脂類及少量的膽固醇,可以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預防堆積在血管壁中,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ol)俗稱為「好的膽固醇」。但HDL太高,提醒我們一件事:體內膽固醇太高,才需要這麼高濃度的HDL幫忙清運。因此,HDL過與不及都是身體健康警訊,提醒大家務必透過改變飲食以及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幫助身體健康代謝,避免隨之而來相關慢性疾病上身。

參考文獻:

 

Ko DT, Alter DA, Guo H, et a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Individuals Without Previous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The CANHEAR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19):2073-2083. doi:10.1016/j.jacc.2016.08.038.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257233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餐飯後散步10分鐘 降血糖效果讚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散步時機很重要。紐西蘭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三餐飯後花10分鐘散步,比每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散步更能幫助降血糖

 

 

三餐飯後散步 降血糖效果最好


 

這項研究含括41名18歲到75歲成年人,患者平均年齡60歲,糖尿病病史時間平均約10年。研究人員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在三餐飯後馬上散步,血糖下降幅度會比一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走路更下降12%,這代表散步時機點在三餐飯後,且散步時間縮短、散步頻率增加,對降血糖較有幫助。

 

 

碳水化合物吃較多 更需要散步

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晚餐若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晚餐後散步,降血糖效果更好,這樣的族群,平常運動量往往也較少。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

 

 

研究作者並沒有解釋為什麼飯後散步可幫助降血糖,不過研究作者認為,每餐飯後散步,有助患者控制、管理體重,進而減少注射胰島素需要。

 

 

飯後運動 應納入運動指南建議

研究作者認為,目前的運動指南應做點調整,飯後運動這部分應納入指南當中,特別是攝取麵包、米飯、義大利麵、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食物後,更需要運動一下,幫助控制血糖

 

 

研究作者表示,糖尿病患者更應規律運動,目前建議糖尿病患者一星期花150分鐘進行快走、騎腳踏車等中度運動。參與研究患者在30天休息後分成兩組,一組一天花30分鐘走路,另一組是三餐飯後花10分鐘走路。研究人員測量患者飯後血糖濃度,並了解參與研究民眾的飲食狀況,研究人員也請這些民眾戴上運動紀錄儀器,測量研究14天當中這些民眾的運動量,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鄭醫師補充:

這研究對於不想花很多時間運動或者抱怨運動太累的糖尿病患者是一大鼓舞。在對的時間動一下身體,比另外挪出時間花更長時間運動效果要好。時間不是重點,時機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Andrea D. Smith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Diabetologia (2016).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5-016-4079-0

Andrew N. Reynolds et al. Advice to walk after meals is more effective for lowering postprandial glycaemia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an advice that does not specify timing: a randomised crossover study, Diabetologia (2016).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5-016-408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胖了 說不定是老公、老婆害的!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壓力不只造成自己壓力肥,還會導致另一半發胖。美國密西根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對於老夫、老妻來說,若其中一人長期承受壓力,另一半體重容易上升,並產生肥胖問題。  

婚姻品質、壓力 導致體重上升

美國密西根大學以50歲以上夫妻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認為,婚姻品質不佳,可能導致體重上升、引發肥胖問題,結果發現,男女所受影響不太一樣。 

研究團隊特別將重點放在經濟困境、工作瓶頸或長時間照護等慢性壓力。研究人員以美國縱向性「健康與退休研究」為基礎,研究含括2042名已婚成年人,這些人平均結婚34年。研究人員在2006年、2010年時,以問卷詢問他們有關腰圍、婚姻品質、壓力程度等問題。 

夫妻兩人有壓力 會互相影響

研究發現,如果先生感覺婚姻品質較差,這會讓另一半更感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先生、太太腰圍都會變粗大、變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高齡醫學:社會科學期刊〉(Journals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 

研究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所調查研究中心副教授奇拉․波狄特表示,相較之下,太太感覺婚姻品質不好,就算程度較輕微,也會增加伴侶壓力,造成先生腰圍粗大、變胖。 

研究第一次評估時,約59%的先生、64%的太太有肥胖症風險,研究結束時,先生肥胖症風險增加至66%,太太肥胖症風險則上升至70%。參與研究的民眾中,約有9%的人4年腰圍平均增加4英吋(約10公分)。

 

兩人共同面對 較能解決問題

波狄特指出,婚姻對健康有重大影響。伴侶雙方若承受壓力,這種壓力並非只有一人承受,而是兩人都會受到影響,此時腰圍就容易變粗大,兩人如果是配偶關係,壓力更會造成腰圍粗大。 

波狄特分析,先生通常對婚姻較不會感到不滿,當負面感覺增加,對身體的傷害就會加劇。研究作者認為,伴侶、夫妻雙方最重要的是要共同面對、處理壓力,伴侶兩人共同面對同一目標,會比各自面對難題,更能有效解決問題、減輕壓力傷害。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婚姻的品質不好會造成壓力型肥胖,其他人際關係或者工作壓力若沒有好好應對,長期壓力累積下來,也容易產生壓力型肥胖。

壓力是可以檢測的,不管是抽血或者做自律神經檢測,都可窺一二。壓力不只導致肥胖,其他像心管管疾病、中風或者腦部退化疾病都可能和壓力有關,萬不可輕忽。

提醒大家:減重必先減壓,身體有壓力會經常處於戰或逃的狀態,以至於身體會拼命囤積脂肪來備戰。唯有減壓讓身體放鬆,減重才能事半功倍。減重不處理壓力之影響,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參考文獻:

  • Kira S. Birditt,
  • Nicky J. Newton,
  • Jim A. Cranford,
  • and Noah J. Webster

Chronic Stress and Negative Marital Quality Among Older Couples: Associations With Waist Circumference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gbw112 first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4, 2016 doi:10.1093/geronb/gbw112

http://psychsocgerontology.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6/09/24/geronb.gbw11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暴怒時別瘋狂運動 心臟會受不了!

 

 

 

暴怒、心情沮喪時,千萬不要上健身房拼命運動,或在外面做激烈運動,以免心臟受不了。一項大型國際研究發現,當暴怒、心情差時,拼命、瘋狂做運動,一小時內心臟病風險會是平常三倍之多。

運動時機點 影響心臟病風險

規律運動可以促進健康、紓壓,也可幫助預防心臟病,但最大問題在於,很多人平常幾乎不運動、運動量太少。最新研究發現,運動時機點很重要,有些時機點還不錯,但有些時機點就不太適合,錯誤時機點,加上運動太猛烈,就會造成傷害。

上述研究由加拿大麥可馬斯特大學研究團隊主導,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所出版的〈循環〉醫學期刊(Circulation)。這項研究含括12461名初次心臟病發作患者,患者資料來自52個國家,平均年齡58歲,其中四分之三為男性。

暴怒+猛烈運動 = 心臟病風險暴增

研究團隊進行問卷調查,詢問這些人在心臟病發作前一小時是否暴怒、心情沮喪,或耗費大量體力運動、活動,研究人員也詢問他們過去幾天同一時段的狀況,以比較不同時機點的心臟病發作風險,並釐清哪些可能是誘發心臟病潛在因素。

研究數據顯示,當暴怒、心情沮喪時,一小時內出現心臟病風險會翻倍,如果心情很差,又加上大量運動、活動,一小時內心臟病發作風險就會是平常三倍之多。此外,研究也發現,下午六點到半夜,心臟病發作風險最大,無論有沒有抽菸、高血壓或肥胖問題,結果都一樣。

暴怒、心情不好 運動適可而止

研究計畫主持人安德魯․史密斯認為,情緒壓力、暴怒、猛烈運動等,都會讓血壓上升、增加心跳速率,這會改變血流,也會減少心臟血液供給,如果動脈已有斑塊,一遇到這些誘因,血管斑塊就可能堵住血管,引發心臟病。

史密斯表示,目前還是建議所有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平常習慣以運動紓壓的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運動,但如果暴怒或心情很差,就不建議猛烈運動,此時運動量最好不要超過平常運動量,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鄭醫師補充:

激烈運動,必然伴隨交感神經興奮,而暴怒或者生氣,交感神經也會跟著提升,這些都會對心臟血管系統造成壓力。因此建議在暴怒或者生氣的狀態下,最好減少激烈運動的機會,不妨出去散步或者快走,把注意力放在外面,打開感知,轉移注意力,比起激烈運動應該更能紓壓。

參考文獻:

Physical Activity and Anger or Emotional Upset as Trigge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INTERHEART Study

Andrew SmythMartin O’DonnellPablo LamelasKoon TeoSumathy Rangarajan and Salim Yusuf and On behalf of the INTERHEART Investigato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調整情緒 試試找第三者聊天!

 

 

充滿不愉快感 避免應酬性值的高爾夫球

喜歡高爾夫球的人,就去打球來轉換好心情,並斬斷在此之前產生的不良情緒。如果因為人際關係的麻煩問題而開始沮喪,相信只要到球場揮個2桿,心情轉換了,就能擁有「啊!明天繼續努力吧」的想法吧。

相反的,如果人們充滿強烈的不愉快感覺,就應該儘量避免應酬性質的高爾夫球等活動,因為讓人不耐煩的應酬接待,無法斬斷不愉快的心情,如果只是為了維持人際關係,懷著沮喪心情打著應酬式的高爾夫球,相信只會讓人更加疲憊,因而很可能增加沮喪感。

閒聊能讓沮喪情緒暫時消失

為了轉換心情,也可以找人閒聊,有時就算只是跟感情好的朋友聊天,也是可以轉變心情的。日本上班族經常會跟同事一起喝酒聊天,也有很多人喜歡與公司外的朋友一起喝酒、吃飯,透過閒聊,通常能讓沮喪的情緒暫時消失,心情也隨之改變。

即使在職場上發生了令人難以忍住怒氣的事情,但是只要跟學生時期的朋友出去喝點酒,發發牢騷的話,在酒酣耳熱之餘,氣憤的心情也會被沖淡了。或者至少可以在那個場合,切實地把憤怒的心情重新調整過一次。

很少放鬆 情緒遇到瓶頸

美國的高階主管當中,也有很多人不擅長轉換自己的心情,美國人在工作結束後,很少會跟同事出去喝酒,主要都是過著家庭生活,很少能夠離開家人,得到個人放鬆的機會,有時情緒也會碰到瓶頸,一般的白領階級不是擁有「心理諮商師」,就是擁有「心理治療師」,既非家人、也非同事,而是尋求第三者做人生諮詢。

積極尋找第三者 聊天才能放鬆

由於很多人產生情緒的原因,大多是在工作場合或是家庭內,因此如果人際關係也只限於這兩方面,有時就會遇到瓶頸,若要順利地轉換心情,我想應該不是找家人或公司同事,而是積極地尋找第三者,與他們聊天才會更有效果吧!(本文摘自/療癒好情緒/天下雜誌出版)

鄭醫師補充:

我曾和一位來台灣工作的日本人聊過天,他說之所以選擇來台灣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不喜歡每天下班,就是和同事去居酒屋聊同事的事非以及罵老闆,如此的生活型態並不會幫助他平靜。如果已婚男人下班後太早回家,另一半還會擔心是否先生人緣不佳,被同事排擠等等。

一般而言,不嚴重的問題,找三五好友或者知心好友聊聊,抱怨一下,也許可以很快平復情緒,但同樣的困擾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抱怨,恐怕不是一般朋友的閒聊能夠解決的。

如何透過聊天來幫助周邊的親朋好友,絕非熱心給意見,因為給了意見,對方如果照章執行而結果不如當事人的預期,反而常會被怪罪遷怒。

傾聽,不預設立場不給意見,幫助當事人靜下心來,當事人自己能找到事情的緣由或者解決之道,自己下決定為自己負責,這才是最有效的幫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極度焦慮 罹癌風險倍增

研究發現,飽受極度焦慮所苦的男性死於癌症風險的機率,是正常男性的2倍,不過女性患有這類心理健康問題,死於癌症的風險卻不會增加。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女性,男性較可能藉由飲酒和吸菸來「自我治療」焦慮,這兩項都是增加罹癌風險的因子

女性可能較早尋求醫療協助,即早檢出罹患癌症,讓治療較為容易。

這項研究追蹤了1萬5938名英國人,其中有些診斷出罹患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研究人員說,這種焦慮症特點是過度和難以控制對許多生活面向感到擔憂。

廣泛性焦慮症症狀包括肌肉緊張、失眠、無法專心和坐立不安。在這項研究中,共有126名男子(占全體1.8%)和215名女性(占全體2.4%)罹患這種焦慮症。英國醫學研究會(MedicalResearchCouncil)和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Re-searchUK)資助的研究發現,在長達15年的追蹤期間,研究人員發現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的男性,死於癌症機率是正常男性的2倍。而罹患焦慮症的女性死於癌症風險則未增加。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心理健康研究人員芮梅斯(Olivia Remes)說:「研究人員、決策者和臨床醫師不夠重視焦慮症,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她說:「透過這項研究,我們證明了焦慮不只是1種人格特質,而是1種失調,可能與癌症等死亡風險有關。」

鄭醫師補充:

專業都知道,過度的壓力會導致身體壓力調適系統失調,導致免疫力下降。癌症的治療與免疫系統有最直接的關係。

有長期的壓力還不是決定關鍵,壓力調適對於人們的健康非常重要。一旦有焦慮,用錯誤的方式來處理,雪上加霜。大部分的男性個性較為壓抑,無法直接甚至是是當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感覺。而且男性習慣用菸或者酒來紓壓,導致身體承受過多壓力,一旦罹癌,致死率更高。女性習慣找人傾訴,適時透過健康以及正常管道來宣洩壓力,恢復一部分的壓力系統平衡,這極可能是這項研究對於男女罹癌致死率大不同的主要關鍵。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9/160919220104.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肚子餓時別逛超市!飢餓可能激發購買慾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常常看到許多食品的限時特賣會舉辦在晚餐前,然而這樣的銷售策略是有效的嗎?人在饑餓時進行採購,會影響自己是否需要這項食物、以及所需要的量等判斷能力嗎?

肚子餓時別逛超市!飢餓可能激發購買慾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刊登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Universidad de Zaragoza)的最新研究,發現飢餓的確可能影響消費者於購買食物時所下的決定,事實上,肚子空空時進行食物採買,可能讓你買得比平常還要多。

研究招募129位受試者,受試者被要求參與兩場於不同時間舉辦的的起司拍賣會:一場舉辦於午餐時間之前,另一場舉辦於受試者吃過午餐之後。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飢餓狀態下傾向購買較多的起司,當受試者處於飢餓狀態,其願意購買起司的機率較飽足後平均多了21%;有趣的是,女性受試者飢餓時的購買意願較男性受試者足足高了18%。此外,作者表示,若將BMI值納入分析,肥胖的受試者於實驗中購買起司的意願,較苗條的受試者高了33%。

研究刊登在《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第55卷 第1-5頁

鄭醫師補充:

提醒大家:吃飽一點再去逛超市比較妥當。吃飽,食欲被滿足了,購買慾也跟著下降。

參考文獻:

de-Magistris T, Gracia A. Assessing Projection Bias in Consumers’ Food Preferences. Brañas-Garza P, ed. PLoS ONE. 2016;11(2):e0146308. doi:10.1371/journal.pone.0146308.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351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蛀牙卻牙痛 罪魁禍首是它!

牙齒沒來由突然痛起來,為求慎重,去看牙醫還照了X光,卻找不到蛀牙嗎?其實,這時候你最需要的可能是放輕鬆,因為…

根據日本綜合生活資訊網「All  About」,壓力和疲累也會間接造成牙齒疼痛。當壓力升高時,常會因為睡眠不足或疲勞導致抵抗力變差,牙齒就會趁機作怪,出現牙肉紅腫、感到牙齒浮起、牙齦長膿包、口臭加劇、牙痛復發或牙齒搖晃等現象

文章指出,平常保養得宜的健康牙齦,幾乎不會因為疲勞或壓力出現紅腫狀況,就算牙齒有結石或齒垢,也會因為牙齦的抵抗力,不至於出現發炎現象,但人的抵抗力一旦因壓力而變差,前述的各種牙齒問題就會浮出檯面。

尤其是蛀牙太深,過於靠近神經時,只要抵抗力變差,牙齒就容易突然產生劇痛。若到了牙周病末期,更是稍一有壓力或太過勞累,牙齦便毫不留情發腫,造成牙齒搖搖欲墜,嚴重時,甚至逃不過拔牙的命運

幾乎口腔的所有問題,都是由腫痛不斷重複發生而起。每當這些症狀稍獲緩解,大家就誤以為「已經好了」,一旦狀況再次發生,雖會警覺「可能還是沒好」,但仍免不了想「再觀察一陣子」,如此一拖再拖,最後終於惡化成嚴重的牙周病。

在腫痛一再反覆發作的過程中,無論再怎麼等待,牙齒基本上都不會往好的方向改善,更不用說自己好起來,若一直放任不管,有一天就算想透過「無痛治療」恐怕也有困難。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趁不痛的時候趕快去看牙醫。

鄭醫師補充:

牙齒保健平常有做好,即使壓力大也不必太擔心牙痛的問題。但口腔健康如果原本就潛藏問題,那麼壓力大時,身體免疫力受到抑制,自然而然牙齦可能就會發炎或者牙髓腔感染率提高,牙痛自然隨之而來。

此外,顳顎關節問題,被許多牙科醫師是為疑難雜症,主要是因為這樣診斷的背後,往往是心理壓力造成,因此在治療上除了給肌肉鬆弛劑,建議熱敷,不然就是局祝注射針劑來緩解,不僅曠日廢時,而且療效極為有限。

我自己曾經罹患顳顎關節障礙(經牙科醫師診斷),也曾用整合醫學的方式幫助自己在一天之內完全恢復,讓牙科醫師感到十分不解。近日門診也有些顳顎關節問題的患者,甚至已經給到鴉片類的止痛藥,但止痛效果仍不佳,而在門診的整合醫學調整下,迅速緩解症狀。

有顳顎關節困擾的人,建議不妨考慮整合療法的輔助,幫助自己快速痊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素只要一稍高 當心!心臟會突然罷工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體內荷爾蒙有時也會產生「毒性」。荷蘭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血液中的甲狀腺濃度若稍微高一點,就算還在正常範圍,也會增加心臟驟停的風險,這或許代表甲狀腺素稍微高一點,可能就會毒害身體。此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循環〉醫學期刊(Circulation)。

 

 

甲狀腺素微高 心臟驟停死亡風險增加

研究首席作者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醫學中心內分泌學與流行病學研究員拉亞爾.查克表示,研究顯示,就算甲狀腺素還在正常範圍,只要濃度稍微偏高,心臟驟停死亡風險就會上升。心臟驟停代表一個人心臟電路系統「秀逗」,進而導致心跳停止。研究數據顯示,一個人甲狀腺素濃度若在正常值高標,出現心臟驟停死亡風險為甲狀腺素正常低標者的2.5倍。

 

 

甲狀腺素偏高 10年內心臟驟停為偏低者4倍之多

另外,研究也發現,甲狀腺素偏高的人,10年內心臟驟停死亡機率為4%,而甲狀腺素偏低者的心臟驟停死亡機率為1%,這代表甲狀腺素偏高者的心臟驟停死亡風險為甲狀腺素偏低者的4倍之多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分析1萬多名中年、年長患者資料,比較這些人血液中的甲狀腺濃度與心臟驟停死亡發生機率,結果發現,甲狀腺濃度雖然在正常值,但即使濃度偏高,也會增加心臟驟停死亡機率,研究人員調整血脂、血壓等變數,結果也是一樣。

 

 

甲狀腺素過多 可能傷害心臟

研究作者解釋,有些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因為服用過多藥物,導致甲狀腺濃度偏高,對於這些族群,調整藥物劑量,就能讓甲狀腺素下降(至於甲狀腺功能低下者當然也有健康的危害,本文暫不多加闡述)。或許甲狀腺素這種荷爾蒙本身就會傷害心臟,當身體產生過多甲狀腺素,心臟工作就須更加認真、使力,心臟功能也可能更為不穩定,進而增加心臟驟停的死亡風險。

鄭醫師補充:

要把甲狀腺機能亢進,當成是身體有壓力的狀態。甲狀腺素掌管身體的新陳代謝率,身體不會沒事把新陳代謝率提高,提高代表身體要因應某些狀況。這篇報導提醒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或者服用甲狀腺素的人,最好透過相關治療以及檢查,確保甲狀腺素落於建議參考值內比較安全。

參考文獻:

Thyroid Func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Clinical Perspective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Layal Chaker, Marten E. van den Berg, Maartje N. Niemeijer, Oscar H. Franco, Abbas Dehghan, Albert Hofman, Peter R. Rijnbeek, Jaap W. Deckers, Mark Eijgelsheim, Bruno H.C. Stricker and Robin P. Peeters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34/10/7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這樣做,就可以降低肥胖糖尿病的機率

 

【早安健康/H2U CLUB編輯部】講到變胖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盛行,通常我們會把焦點放在吃了什麼,或是沒有好好運動之類的話題上。

 不過呢,有個因素可能影響很大,但你、我通常不太會去注意到… 就是你住的環境「好不好走路」,用專業一點的說法叫做「Walkability」,這個英文單字拆開來看是「走路」與「能力」,在這裡姑且翻作「適步度」,是一種用來表示一個環境對人們行走的友善程度,影響的因素包含人行道的有無、品質好不好、周遭的景色、交通號誌對行人是否友善…等。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裡面有一篇滿有意思的研究,該研究調查人們居住環境的適步度與體重過重、肥胖還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分析 2001 – 2012 年間住在加拿大南安大略城市的人們,年齡範圍在 30 到 64 歲,總共涵蓋了 8,777 個社區。研究者們將人口密度、住宅密度、走路 10 分鐘內能抵達的場所數(商家、銀行、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學校…等)、道路連結性(十字路口數)等四項因素用來計算 Walkability index(適步度指數),以 0 – 100 分評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容易走。在追蹤期間,每年統計參與者們體重過重、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盛行率。

 整體社區評分的中位數是 16.8 分,此外,將所有社區的適步度由低到高分成五等份的話,各個等份的中位數分別如下:

 1. A 群(0-20%):10.1

 

2. B 群(20-40%):13.7

 

3. C 群(40-60%):16.8

 

4. D 群(60-80%):20.9

 

5. E 群(80-100%):35.2

 各個社區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的分數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變化。不管是哪個時間點,相較於 A 群,E 群每天靠走路與自行車的比例高,且也比較常利用大眾運輸,而也比較少自己開車。2001 年時體重過重與肥胖的人,在 E 群的比例是 43.3%;A 群是 53.5%,E 群的人比較少過重或肥胖;2012 年時,過重與肥胖的比例分別是 45.4% 與 58.9%,差距更加拉大了。2001 年到 2012 年間的調查,適步度越低,居民過重或是肥胖的比例會隨之增加。

 讓我們把焦點換到糖尿病上,2001 年時,在調整過可能影響的參數後,E 群糖尿病盛行率最低,當時間來到 2012 年,E 群糖尿病每千人罹患率從 7.7 人降到 6.2 人,在其它四組的糖尿病盛行率就沒有顯著的差異了。

 總結來說,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住在走路友善的地方,就比較不容易胖,且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比較低一些。文獻來源:

 Creatore, M. I., Glazier, R. H., Moineddin, R., Fazli, G. S., Johns, A., Gozdyra, P., et al. (2016). Association of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With Change in Overweight, Obesity, and Diabetes. JAMA, 315(20), 2211-2220.

鄭醫師補充:

 

居家附近環境對於走路越友善,走起來更能放鬆,除走路幫助消耗熱量,改善循環之外,也能降低壓力,因此體重比較不會過重,糖尿病風險越低,換句話說,多在舒適的環境下走路能降低肥胖以及糖尿病風險。如果居家環境對於走路而言不是那麼好,也可以自己挑些公園或者林蔭大道來散步,同樣有效。

多撥點時間到宜人的環境走走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31 Wed 2016 11: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輩擁抱通訊新科技 有助改善健康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祖父母節,晚輩若要祖父母、外公、外婆保持身體健康、身心愉快,不妨多鼓勵長輩玩Line、玩臉書、滑手機。

  長輩使用新科技 有益整體健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長輩喜歡使用電子郵件,或喜歡透過臉書、即時通訊與其他通訊軟體與他人溝通、連結,較能減少孤獨感,不只如此,年長者擁抱通訊新科技,還可促進整體健康。研究作者心理學助理教授威廉.喬皮克進行研究發現,年長者多使用社交、社群軟體,不只健康狀況較佳,也比較少出現慢性病、憂鬱症症狀。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交網絡」期刊(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新科技 對長輩利多於弊

 喬皮克表示,新的社交軟體、社交新科技可以為年長者帶來很大好處,年長者使用這些社交新科技是利多於弊。長時間下來,年長者使用這類軟體、科技,有益心理、生理健康。研究作者以591名平均年齡68歲年長者為分析對象,比較他們使用社交新科技情形與整體健康狀況。研究中所指的社交科技包括e-mail、臉書、Twitter、網路影片、網路電話、線上即時通訊軟體、聊天軟體,以及智慧型手機。

 七成二年長者不排斥學習新科技

 研究發現,約有72%的年長者並不排斥學習新科技,研究也發現,使用社交科技的年長者,孤獨感較少,這代表他們的身心狀況較佳,也比較滿意現在的生活,且這些年長者也較少出現憂鬱症,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比率也較低。喬皮克認為,目前有很大比率的年長者使用科技維持社交生活,並運用新科技讓生活更便利。現在年長者使用新科技的比率、頻率說不定已經和年輕人不相上下。

 鄭醫師補充:

對長者而言,任何可以增加人際互動,降低孤獨寂寞感的工具,都值得推薦。因為寂寞與孤獨感,對大部分的長者而言都是壓力。

參考原文報導:

http://phys.org/news/2016-08-digital-seniors-embrace-social-technology.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