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幾十年來,人們被告知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人應盡量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以降低膽固醇並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但是發表在《BMJ實證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沒有證據支持這些主張。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遺傳疾病,可導致人們的膽固醇濃度比普通人高2-4倍。包括美國心臟協會在內的組織已經建議他們避免食用動物來源的食物,例如肉,蛋和奶酪,並避免食用椰子油。一個由心臟病和飲食問題組成的國際專家團隊,其中包括五名心臟病學家,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的飲食指南進行了審查。他們說,找不到健康專家推薦低飽和脂肪飲食的理由。

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兼心臟病研究員大衛·戴蒙德說:“在過去的80年中,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被告知要通過低飽和脂肪飲食來降低膽固醇。” “我們的研究發現,更'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是低糖而不是飽和脂肪。”

戴蒙德和他的合著者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那些患心臟病風險增加的人,例如超重,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人最有效他們的發現與最近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的另一篇論文是一致的,該論文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應該減少會增加血糖的食物,例如麵包,馬鈴薯和甜食,而不是熱帶油脂(例如椰子油和棕櫚油等等)和動物性食物。

參考文獻:

David M Diamond, Abdullah A Alabdulgader, Michel de Lorgeril, Zoe Harcombe, Malcolm Kendrick, Aseem Malhotra, Blair O'Neill, Uffe Ravnskov, Sherif Sultan, Jeff S Volek.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for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an Evidence-Free Zone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20; bmjebm-2020-111412 DOI: 10.1136/bmjebm-2020-111412

 

鄭醫師補充:

因此,要降膽固醇的飲食建議,不是減脂,而是減碳(碳水化合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今天對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的科學平台EAPC Essentials 4 You進行的研究,輸掉足球比賽可能會引發男性球迷心臟病發作。

波蘭比亞韋斯托克醫科大學的盧卡斯·庫茲馬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發現,當地職業足球隊的成績不佳,同時男性居民心臟病發作也更多。” “研究結果表明,失敗的精神和情感壓力會引發心臟病發。”

這項研究檢查了Jagiellonia Bialystok足球隊的表現與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入院率之間的聯繫。該俱樂部以其眾多的狂熱支持者而聞名-在2016/17賽季平均每場比賽觀眾有17,174人-他們在球隊中非常有名。

該研究包括2007年至2018年在比亞韋斯托克醫科大學臨床醫院收治的10529例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心臟病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這是該期間唯一提供24小時有侵襲性心臟病服務的城市。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6.6歲,男性為62%。

在研究期間,該團隊參加了451場國家和歐洲比賽。球隊輸掉主場比賽的第二天,急性冠脈動脈症候群的男性入院人數增加了27%。在女性中沒有發現關聯。

庫茲馬博士說:“強烈的情緒會誘發心臟病發作,而我們的研究表明,輸掉一場主場比賽會影響支持者,也就是球迷,特別是那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男性,應該經常運動,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只要您願意,這些步驟是支持您最喜歡的球隊,而又不損害自己健康的關鍵。”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4/200423130419.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點點糖就可以使我們渴望得到幾乎所有的東西,從餅乾到調味品再到加奶油的咖啡。但是它的甜蜜並不能完全解釋我們的願望。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發現,這種神奇分子具有通往大腦的反向通道。

像其他甜食一樣,糖會在舌頭上引發特殊的味蕾。但這也開啟了一種完全獨立的始於腸道的神經路徑-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查爾斯·祖克(Charles Zuker)及其同事於2020年4月15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這一報告

研究小組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發現,在腸道中,預示著食用糖到達大腦的信號傳播,在大腦那裡提高更多的食慾。這種腸道到大腦的途徑似乎很挑剔,僅對糖分子產生反應,而對人造甜味劑沒有反應。

科學家已經知道糖對大腦具有獨特的控製作用。例如,2008年的一項研究證實,沒有品嚐甜味能力的小鼠仍可以選擇糖。Zuker團隊發現了一種糖分感應途徑,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糖分如此特別-並指出了我們可以平息對它的無盡胃口的方法。

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祖克說:“我們需要將糖和糖的概念分開。” “喜歡甜食,想要糖。這項新工作揭示了偏好糖的神經基礎。”

甜的東西

糖一詞很籠統,涵蓋了我們身體用作燃料的多種物質。吃糖會激活大腦的獎勵系統,使人和老鼠都感覺良好。然而,在一個精製糖豐富的世界中,這種根深蒂固的食慾可能會大打折扣。美國人的年平均糖攝入量已從1800年代末的不到10磅猛增到今天的100磅以上。這種增加是有代價的:研究已將過量的糖攝取與許多健康問題(包括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聯繫起來。

在此之前,Zuker的研究證實糖和人造甜味劑可在相同的味覺系統上切換。一旦進入口腔,這些分子就會活化味蕾上的甜味受體,從而引發信號,傳遞至處理甜味的大腦部分。

但是糖以某種方式影響行為但人工甜味劑則否。Zuker的團隊針對甜味劑Acesulfame K進行了測試,將點蝕糖分去掉,甜味劑Acesulfame K用於減肥汽水,甜味包和其他產品中。老鼠先喝了含有甜味劑或糖的水,但兩天內幾乎全部換成了糖水。祖克說:“我們認為這種動物想攝取糖而不是甜味劑的這種強烈的動機可能具有神經基礎。”

糖路

通過可看到囓齒動物在食用糖而不是人造甜味劑或水時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了僅對糖有反應的大腦區域:孤立束的尾狀核(caudal 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 ,cNST)。cNST位於大腦幹中,與老鼠加工味的地方分開,是有關人體狀態信息的樞紐。

小組確定,通向cNST的路徑始於腸壁。在那裡,傳感器分子發出通過迷走神經傳播的信號,該信號提供了從腸道到大腦的直接信息。

這種腸道到大腦的迴路偏愛一種:即葡萄糖和類似的分子。它跳過了人造甜味劑-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些添加劑似乎不能完全複製糖的吸引力。它還忽略了水果中發現的其他一些類型的糖,尤其是果糖。葡萄糖是所有生物的能量來源。研究的主要作者,祖克實驗室的研究生Hwei Ee Tan和Alexander Sisti說,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系統對這種分子的特異性會進化。

以前,科學家推測糖的能量或卡路里可以解釋其吸引力,因為許多人造甜味劑都缺乏卡路里。但是,Zuker的研究證實情況並非如此,因為不含卡路里的類葡萄糖分子也可以活化腸到腦的糖感應途徑。

為了更好地理解大腦對糖的強烈偏愛是如何發展的,他的研究小組正在研究這種腸腦糖循環與其他大腦系統(例如涉及獎勵,進食和情感的系統)之間的聯繫。儘管他的研究是在小鼠中進行的,但祖克認為,人類中實際上存在著相同的葡萄糖傳感途徑。

他說:“發現這種迴路有助於解釋糖是如何直接影響我們的大腦以促進攝取。” “這也暴露了新的潛在目標和戰略機會,以幫助減少我們對糖的無限需求。”

參考文獻:

 

  1. Hwei-Ee Tan, Alexander C. Sisti, Hao Jin, Martin Vignovich, Miguel Villavicencio, Katherine S. Tsang, Yossef Goffer, Charles S. Zuker. 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Nature, 2020; DOI: 10.1038/s41586-020-2199-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催產素以其在分娩和母乳餵養中的作用而著稱,還被證明在許多物種的社會行為的發展和調節中具有更廣泛的應用。人們越來越希望將其用於幫助人們克服社交困難,因為這可能是在許多精神病如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焦慮症和憂鬱症中最難治療的症狀之一。

關於催產素使用的研究幾乎總是使用鼻噴霧劑,但對於這種方法如何有效地遞送所需劑量並到達大腦的不同區域知之甚少。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該研究首次就合成催產素對人腦局部血流的影響進行了比較,比較了它們的不同途徑和給藥方式,這是使用fMRI掃描測量的神經元活化的替代指標。

研究人員在17名男性參與者的樣本中比較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將催產素注射到血液中;將催產素注射到血液中。用標準的鼻噴霧劑服用催產素;和霧化器管理。由於認為霧化器可以更好地到達鼻腔的重要部位,因此對它進行了研究,該霧化器是一種特殊的鼻腔輸送裝置,以脈衝方式進行催產素的精細噴霧。

結果表明,與不使用催產素的情況相比,靜脈內和經鼻施用催產素都減少了杏仁核的局部血流,杏仁核是杏仁核處理社會信息,情緒和社交焦慮的關鍵區域。

研究人員還表明,鼻腔路徑主要針對其他特定的大腦區域,並且區域性血流的模式根據催產素是通過標準噴霧器還是霧化器輸送而有所不同。

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與神經科學研究所(IoPPN)的高級作者Yannis Paloyelis表示:“我們的結果發現,使用全能療法來催產素並不是一種最佳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則有可能將目標定在大腦中的哪個位置。

``這對於催產素可能對患者的潛在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實驗發現,對於某些疾病,一種給藥途徑或方式可能優於其他給藥方式或方式。例如想要針對額葉,島葉或基底神經節的一部分的臨床應用可以通過鼻部途徑獲得更好的結果。然而,增加血液中合成催產素含量的應用(例如靜脈內給藥)仍然可以應用,因為它們可以在例如杏仁核或前扣帶回皮層中發揮局部作用,並可以精確控制給藥劑量。這對於將來的臨床試驗可能非常有用。”

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研究可能還與治療神經精神病和其他疾病的一系列化合物有關,例如,鼻腔給藥已被確定為胰島素和K他命遞送的重要途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提供細節,以了解鼻腔輸送可以更好地靶向哪些大腦區域,以及如何更好地對其進行優化。

鄭醫師補充:

國外有吸入性的催產素,國內只有經脈注射的針劑,主要是婦產科用於幫助引產。催產素不足容易焦慮,甚至會引發憂鬱。

參考文獻:

D. A. Martins, N. Mazibuko, F. Zelaya, S. Vasilakopoulou, J. Loveridge, A. Oates, S. Maltezos, M. Mehta, S. Wastling, M. Howard, G. McAlonan, D. Murphy, S. C. R. Williams, A. Fotopoulou, U. Schuschnig, Y. Paloyelis. Effects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on oxytocin-induced changes in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human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484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說,綠茶萃取物和運動相結合,使高脂飲食小鼠肥胖相關的脂肪肝疾病的嚴重程度降低了75%,他的最新研究可能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健康策略。

食品科學副教授約書亞·蘭伯特(Joshua Lambert)解釋說,結果很重要,因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全球性的重大健康問題,預計將惡化。由於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普遍存在,到2030年,脂肪肝疾病的患病人數預計將超過1億。目前,尚無針對該疾病的有效療法。

在該研究中,發現讓高脂飲食16週的老鼠餵食綠茶萃取物,並透過在輪子上跑步定期進行運動,而相比之下,在老鼠的肝臟中只有四分之一的脂質沉積。對照組。單獨用綠茶萃取物治療或單獨運動的小鼠肝臟中的脂肪大約是對照組的一半。

除了在最近發表在《營養生物化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中分析老鼠的肝臟組織外,研究人員還測量了它們糞便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他們發現食用綠茶萃取物並運動的小鼠的糞便脂質和蛋白質濃度更高。

蘭伯特說:“通過在研究結束後檢查這些小鼠的肝臟,並在研究過程中檢查它們的糞便,我們發現食用綠茶萃取物並進行鍛煉的小鼠在營養處理方面有所不同,它們的身體在處理食物方面也有所不同。” 。

他補充說:“我們認為綠茶中的多酚與小腸中分泌的消化酶相互作用,並部分抑制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 “因此,如果老鼠不消化飲食中的脂肪,那麼脂肪和與之相關的卡路里就會通過老鼠的消化系統傳遞,一定數量的脂肪最終會從糞便中排出。”

Lambert解釋說,用綠茶萃取物和運動療法治療的小鼠可能具有與新粒線體形成相關的更高的基因表達,這可能是重要的。他說,這種基因表達很重要,因為它提供了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綠茶多酚和運動可能共同作用以減輕脂肪肝沉積的機制的標誌物。

蘭伯特說:“我們測量了與能量代謝有關的基因的表達,這些基因在能量利用中扮演重要作用。” “在接受聯合治療的小鼠中,我們看到了在消耗綠茶萃取物並進行鍛煉之前不存在的基因表達的增加。”

Lambert指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觀察綠茶萃取物和運動共同產生的協同作用,以減少肝臟中沉積的脂肪,或者這些作用是否只是累加的。他在農業科學學院的研究小組研究了12年,研究了綠茶,可可,鱷梨和其他來源的多酚(通常稱為抗氧化劑)對健康的益處。

在先前的相關研究中,Lambert及其同事證明了綠茶萃取物和運動一起可以顯著減少高脂飲食小鼠的體重並改善其心血管健康。但是,由於尚未進行評估綠茶與運動相結合的健康益處和風險的人體試驗,因此他敦促對於決定自己嘗試健康策略的人們要保持謹慎。

他說:“我相信人們應該多做運動,用不含咖啡因的減肥綠茶代替無熱量的減肥綠茶是明智的舉動。” “將兩者結合起來可能對人們的健康有益,但是我們還沒有臨床數據。”

食品科學系的研究生Weslie Khoo,Benjamin Chrisfield和Sudathip Sae-tan也參與了這項研究。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美國農業部支持這項工作。

鄭醫師補充:

千萬不要小看脂肪肝,脂肪肝是肝病變的前奏,長期的脂肪肝恐引發不可逆肝臟病變,因此當身體代謝障礙出現脂肪肝時,務必透過飲食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預來積極改善,預防更嚴重後續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Weslie Y. Khoo, Benjamin J. Chrisfield, Sudathip Sae-tan, Joshua D. Lambert. Mitiga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high-fat-fed mice by the combination of decaffeinated green tea extract and voluntary exercise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2020; 76: 108262 DOI: 10.1016/j.jnutbio.2019.10826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賴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有些人失去了親人,試圖保持鎮定自若,不再硬撐隻字不提並自由表達自己的情緒會更健康。

“悲傷中的情緒調節和免疫功能:測試在喪偶期間的人其表達性抑制和認知再評估在發炎中的角色”這項研究招募了99名失去配偶的人。

賴斯心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克里斯托弗·法古德斯(Christopher Fagundes)表示:“一直有一些工作著重於戀情破裂後情緒調節與健康之間的聯繫,這證實分散自己對損失的執念可能會有所幫助。”資助這項研究的資金。“但是,配偶的死亡是完全不同的經歷,因為沒有人能引發這種天人永隔,也沒有人試圖修復這種關係。”

研究人員調查了悲傷的配偶,以評估他們如何應對失去親人的情況。具體來說,參與者以1到7的評分來評價他們對某些應對策略的陳述的認同程度。(例如,要求他們同意或不同意以下說法:“當我面對壓力大的情況時,我會以一種能夠讓我保持冷靜的方式來考慮問題。”)

同時,他們抽了血,以便研究人員可以測量稱為細胞因子的發炎標記物的濃度。

Fagundes說:“身體發炎與許多負面健康狀況有關,包括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和心臟病發作。”

研究人員確定,通常避免表達情緒的人比自由表達情緒的人遭受更多的身體發炎。

法貢德斯說:“這些發現確實突出了在配偶去世後承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淹沒的重要性。”

理查德補充說:“研究還表明,並非所有應對策略效果都是均等的,某些策略可能適得其反,並產生有害影響,尤其是在面對重大生活壓力(例如失去親人)的族群,情緒特別強烈的時候。”洛佩茲(Lopez)是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的心理學助理教授,也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Fagundes實驗室的未來工作將研究在配偶死亡後六個月和十二個月內沒有嚴重和長期的身心健康問題的人的特徵。研究人員說,失去後立即表達情緒可能會改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他們說,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如果仍然這樣做,則可能反映出嚴重和長期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問題。

鄭醫師補充:

不管事喪偶或者是其他生活重大事件引發的負面情緒或者是障礙,最好都藉由適度的管道與方法來協助當事人面對予適當宣洩情緒,降低身體壓力與發炎的可能性,以免日積月累造成更大的健康危害。

參考文獻:

 Richard B. Lopez, Ryan L. Brown, E-Lim Lydia Wu, Kyle W. Murdock, Bryan T. Denny, Cobi Heijnen, Christopher Fagunde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Immune Functioning During Grief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20; 82 (1): 2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7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蛋白飲食可以幫助人們減輕體重並增強肌肉,但是一項對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它們有不利的一面:它們會導致動脈中更多的斑塊。此外,新研究還表明,高蛋白飲食會刺激斑塊不穩定,這種斑塊最容易破裂並引起動脈阻塞。動脈中更多的斑塊堆積,特別是如果不穩定時,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這項新的研究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於1月23日發表在《自然新陳代謝》雜誌

高級作者醫學副教授巴巴克·拉扎尼(Babak Razani)表示:“高蛋白飲食在減肥方面具有明顯的好處,這在近幾年中日益普及。” “但是動物研究和一些人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已將高蛋白飲食與心血管疾病聯繫在一起。我們決定研究高蛋白飲食與較差的心血管健康之間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研究了餵養高脂飲食以故意誘發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斑塊堆積的小鼠。據拉扎尼說,老鼠必須吃高脂飲食才能形成動脈斑塊。因此,一些小鼠接受了高脂肪飲食,蛋白質含量也很高。其他人則進食高脂,低蛋白飲食以作比較。

拉扎尼說:“在奶昔或冰沙中加入幾勺蛋白質粉會增加40克左右的蛋白質-幾乎等同於每日推薦的攝入量。” “為了解蛋白質是否對心血管健康有影響,我們將高脂高蛋白質飲食中小鼠攝入的蛋白質量增加了三倍,保持脂肪恆定。這些老鼠蛋白質的熱量範圍從15%到46%。”

高脂,高蛋白飲食的小鼠比高脂,正常蛋白飲食的小鼠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更嚴重-動脈粥樣斑塊增加了30%-儘管事實上,進食高蛋白飲食的小鼠不增加體重,這與高脂,正常蛋白質飲食的小鼠不同。

拉扎尼說:“這項研究並不是第一個顯示高蛋白飲食能使斑塊明顯增加的研究,但是通過對斑塊的詳細分析,它可以使人們對高蛋白的影響有更深入的了解。” “換句話說,我們的研究表明飲食蛋白如何以及為什麼導致不穩定斑塊的發展。”

斑塊包含脂肪,膽固醇,鈣沉積物和死細胞的混合物。Razani小組和其他小組過去的研究表明,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可以清除動脈斑塊。但是,斑塊內部的環境會使這些細胞不堪重負,當這些細胞死亡時,它們會使問題變得更糟,從而導致斑塊積聚和斑塊複雜性增加。

拉扎尼說:“在高蛋白飲食的小鼠中,它們的斑塊是巨噬細胞的墓地。” “斑塊核心中的許多死細胞使其變得極不穩定並易於破裂。當血液流過斑塊時,這種作用力(尤其是在高血壓的情況下)會對其施加很大壓力。這種情況是心臟病發作的秘訣。”

為了了解高膳食蛋白質可能會增加斑塊的複雜性,Razani和他的同事研究了蛋白質被消化後所經歷的路徑-分解成其最初的結構單元,即氨基酸。

Razani和他的團隊發現,高蛋白飲食中的過量氨基酸會激活巨噬細胞中稱為mTOR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告訴細胞生長,而不是執行其清潔房間的任務。來自mTOR的信號關閉了細胞清除噬菌斑的有毒廢物的能力,這引發了一系列導致巨噬細胞死亡的事件。研究人員發現,某些氨基酸,特別是白氨酸( leucine)和精氨酸(arginine),比其他氨基酸更容易激活mTOR和使巨噬細胞脫離其清理職責,導致細胞死亡。

拉扎尼說:“與魚類或植物中的蛋白質相比,紅肉中的白氨酸含量特別高。” “未來的研究可能會研究具有不同氨基酸含量的高蛋白飲食,以查看是否會對斑塊複雜性產生影響。細胞死亡是斑塊不穩定的關鍵特徵。如果能夠阻止這些細胞死亡,那麼可能不會使斑塊變小,但可以減少其不穩定性。

他說:“這項工作不僅定義了飲食蛋白質心血管風險的關鍵過程,而且為靶向這些途徑治療心臟病奠定了基礎。”

鄭醫師提醒:

高蛋白飲食減肥(又稱阿金飲食法),曾風行一段時間,即使幫助體重控制效果不錯,但因為動脈硬化風險提高,導致心血疾病及動脈硬化風險提高,因此式微。典型阿金飲食法的蛋白質含量,與生酮飲食白老鼠實驗的量並不相同,事實上,阿金飲食的蛋白質含量會造成肥胖。根據白老鼠實驗的結果,阿金飲食並非真正的生酮飲食。

至於生酮飲食,很多人(包含醫療專業)擔心會產生酮酸中毒,因此最安全的方式必須有酮酸或酮體的監控。

傳統上用來測量酮症的方式,卻是用試紙檢驗尿液中的含酮量。如果尿液中含有酮體(精確來說,是乙酰乙酸,亦即尿液中的酮體),那麼試紙就會變成粉紅色或紫色。但是,菲尼和沃雷克在《低碳水化合物效能的科學與藝術》中卻認為血酮(β-羥基丁酸)值更適合作為衡量體內含酮量的指標,最佳的數值應在○‧五至三‧○毫莫耳間。現在由於檢驗的技術相當進步,因此我們已經能夠精確判斷採用生酮飲食是否達到營養性酮化的狀態。

 

 唯有透過檢驗β-羥基丁酸的,才能得知你是否達到症的狀態。即使血液中體含量高,仍然需要進行些許的調整。一段時間後,只要達到酮值穩定的狀態,就不需要一直測量血,除非你改變了飲食習慣,或是有其他如運動或旅行等壓力因素的介入,才需要再次測量。

絕大部分進行生飲食的人在進行的初期並未透過嚴密的實驗室檢測進行監控,這反而造成健康的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Xiangyu Zhang, Ismail Sergin, Trent D. Evans, Se-Jin Jeong, Astrid Rodriguez-Velez, Divya Kapoor, Sunny Chen, Eric Song, Karyn B. Holloway, Jan R. Crowley, Slava Epelman, Conrad C. Weihl, Abhinav Diwan, Daping Fan, Bettina Mittendorfer, Nathan O. Stitziel, Joel D. Schilling, Irfan J. Lodhi, Babak Razani. High-protein diets increase cardiovascular risk by activating macrophage mTOR to suppress mitophagyNature Metabolism, 2020; 2 (1): 110 DOI: 10.1038/s42255-019-016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支持的候選人當選,我們會開心,落選會難過、失望,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選後因為選舉的結果,太過興奮或者難過到影響自己的心情、食慾、睡眠而衝擊生活常態以及人際關係或工作等等,那麼建議當事人要留意並採取一些方法幫助自己回到生活的正軌。

此類困擾的人,不妨回想自己在選前究竟是如何過活的?在沒有選舉的時間,自己是如何安排自己日常的行程的?平時花太許多時間在政論節目上,不停留意新聞報導的人,建議先減少這方面的生活占比,透過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每天不看手機散步至少半小時以上,將注意力放在周遭的事物上,甚至可以到國外散心等等。真的還控制不了,不得已,先強迫自己停機幾天,暫時斷絕相關資訊的影響,待找回自己的生活重心後,一切塵埃落定,自能回歸原本的生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代謝症候症影響了近30%的美國人口,並增加了罹患2型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但是,生活型態干預措施,例如採用健康飲食和增加體育鍛鍊很難維持,即使與藥物結合使用,也往往不足以完全控制該疾病。

現在,在共同努力下,來自Salk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10個小時的限時飲食干預下(又稱間歇性斷食),與傳統藥物結合使用,可以減輕體重,減少腹部脂肪,降低血壓和膽固醇,以及參與者更穩定的血糖和胰島素濃度。這項初步研究於2019年12月5 日發表在《細胞代謝》雜誌上,可能為代謝症候群患者這些可能會發展成危及生命,並得付出昂貴的醫療成本的疾病,例如糖尿病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我們發現,限時飲食與藥物相結合可以使代謝症候群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 Salk的作者,Salk監管生物學實驗室教授Satchidananda Panda說。“與計算卡路里不同,限時飲食是一種簡單的飲食干預措施,我們發現參與者能夠遵循飲食時間表。”

有時間限制的飲食(在一個固定的10小時內吃完所有卡路里)可以維持一個人的晝夜節律,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健康效益,這一點已由Salk團隊先前的研究證明。晝夜節律是影響人體幾乎每個細胞的24小時生物過程週期。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不規律的飲食方式會破壞該系統,並增加代謝症候群和其他代謝紊亂的風險,這些症狀包括腹部脂肪增加,膽固醇或甘油三酸脂異常以及高血壓和血糖濃度升高。

艾米麗·曼努吉安(Emily Manoogian)說:“在一個恆定的10小時窗口內進食和喝水(水除外),可使您的身體在剩下的晚上14小時可以休息和恢復。您的身體還可以預測何時進食,從而可以優化新陳代謝。” ,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旁達實驗室的博士後。“我們想知道控制食物攝入的時間以維持晝夜節律是否會改善已經有心臟代謝疾病且在治療的個體的健康。”

共同第一作者,助理邁克爾·威爾金森補充說:“我們推測每天限制在10個小時內的飲食干預可能是有益的,因為薩奇達南達熊貓(Satchidananda Panda)在動物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表明,限時飲食可以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包括更健康的新陳代謝。”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健康中心心髒病專家。

這項初步研究包括19位被診斷患有代謝症候群的參與者(13名男性和6名女性),他們在每天超過14小時的時間範圍內自我報告飲食。此外,84%的參與者正在服用至少一種藥物,例如他汀類藥物或抗高血壓藥。研究參與者使用熊貓實驗室的myCircadianClock應用程序記錄了他們在最初的2週基線期間的飲食時間和飲食,然後進行了3個月,10小時有時間限制的飲食干預。將近86%的參與者使用該應用程序正確記錄了他們的食物,發現整個研究過程中的依從性很高。

參與者在干預期間未報告任何不良影響。為了將食物攝入量減少到10小時之內,大多數參與者每天都延後第一餐,並提前最後一餐時間,因此不漏餐。儘管不建議減少卡路里的攝入量,但一些參與者確實報告了進食減少,這可能是由於進食窗口時間較短所致。

總體而言,參與者的睡眠得到改善,體重,體重指數,腹部脂肪和腰圍降低了3-4%。由於參與者顯示血壓和總膽固醇降低,因此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已減少。血糖濃度和胰島素濃度也顯示出改善的趨勢。

“代謝與晝夜節律密切相關,並且知道這一點,我們能夠開發出一種干預措施來幫助代謝症候徵患者而不會減少卡路里或增加體育鍛鍊,”該書的共同通訊作者兼醫學副教授Pam Taub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健康中心的心臟病專家。“如果我們能夠優化晝夜節律,那麼我們也許能夠優化新陳代謝系統。”

旁達補充說:“適應這種10個小時的限時飲食是減輕代謝症候群和改善健康狀況的簡便且經濟高效的方法。” “將能幫助一百萬患有糖尿病前期的人的糖尿病發作延遲甚至一年,該干預措施可以節省大約96億美元的醫療費用。”

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由美國糖尿病,消化與腎臟病研究所資助的一項臨床試驗,以研究限時飲食對100多名患有代謝症候群的參與者的更大益處。該研究包括其他措施,這些措施將有助於研究人員調查人體成分和肌肉功能的變化。

參考文獻:

Michael J. Wilkinson, Emily N.C. Manoogian, Adena Zadourian, Hannah Lo, Savannah Fakhouri, Azarin Shoghi, Xinran Wang, Jason G. Fleischer, Saket Navlakha, Satchidananda Panda, Pam R. Taub. Ten-Hour Time-Restricted Eating Reduces Weight, Blood Pressure, and Atherogenic Lipids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Cell Metabolism, 2019; DOI: 10.1016/j.cmet.2019.11.00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處理焦慮症時,威廉·莎士比亞的馬克白將睡眠稱為“心靈創傷的香膏”,這是正確的。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雖然整夜的沉睡可以穩定情緒,但不眠之夜可以引發多達30%的焦慮程度。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最易於使焦慮的大腦平靜下來並使其從新定位的睡眠是深度睡眠,也稱為非快速眼動(NREM)慢波睡眠,即神經振盪高度同步的狀態,同時心率和血壓下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說:“我們發現了深度睡眠的一種新功能,該功能可以通過重組大腦的連接來在一夜之間減輕焦慮。” “深度睡眠似乎是一種自然的抗焦慮藥(焦慮抑製劑),只要我們每天晚上都能得到。”

這項發現於11月4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提供了迄今為止睡眠與焦慮之間最強大的神經聯繫之一他們還指出,睡眠是治療焦慮症的一種天然的非藥物療法,這種疾病已在約4000萬美國成年人中得到診斷,並且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呈上升趨勢。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睡眠科學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埃蒂·本·西蒙說:“我們的研究強烈表明,睡眠不足會加劇焦慮水平,相反,深度睡眠有助於減輕這種壓力。”

在一系列使用功能性MRI和多導睡眠監測儀進行的實驗中,西蒙和他的研究人員掃描了18個年輕人的大腦,他們在整夜睡眠後和不眠夜之後觀看了激動人心的視頻片段。每次會議後,通過稱為狀態-性焦慮量表的問卷測量焦慮水平。

經過一夜無眠後,大腦掃描顯示內側前額葉皮層關閉,這通常有助於控制焦慮,而大腦更深層的情感中心則過度活躍。

沃克說:“沒有睡眠,就好像大腦在情感加速踏板上踩太重了,沒有足夠的煞車。”

經過一整夜的睡眠後,通過放置在他們頭上的電極測量參與者的腦電波,結果顯示他們的焦慮水平明顯下降,尤其是對於那些經歷了慢波NREM睡眠的人。

西蒙說:“深度睡眠已經恢復了大腦的前額葉調節機制,該機制調節了我們的情緒,降低了情緒和生理反應能力,並防止了焦慮升級。”

除了衡量18位原始研究參與者的睡眠-焦慮聯繫外,研究人員還在其他30位參與者的研究中複製了結果。在所有參與者中,結果再次表明,那些夜間夜間睡眠較多的人第二天的焦慮程度最低。

此外,除實驗室的實驗外,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項在線研究,在其中追蹤了280個各個年齡階層的人,他們的睡眠和焦慮水平在連續四天中如何變化。

結果表明,參與者從一晚到下一夜的睡眠量和睡眠品質預測了第二天他們會有多焦慮。即使每晚細微的睡眠變化也會影響他們的焦慮程度。

西蒙說:“患有焦慮症的人通常會報告睡眠受到干擾,但很少有人將改善睡眠作為降低焦慮的臨床建議。” “我們的研究不僅建立了睡眠與焦慮之間的因果關係,而且還確定了我們需要的那種能夠使過度焦慮的大腦平靜的深層NREM睡眠。”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睡眠減少和這些國家焦慮症的明顯升級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因果關係,”沃克說。“絕望與希望之間最好的橋樑是睡個好覺。”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ubrey Rossi和Allison Harvey。

預知自己的深度睡眠是否充足?睡眠檢測是最直接的方法,除醫院的多導程檢測外,現在也有居家睡眠檢測,讓受試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睡覺,舒適又方便。有些患者雖然睡眠時間足夠,但深度睡眠卻不足,因此也容易影響別天的精神及情緒。

參考文獻:

Eti Ben Simon, Aubrey Rossi, Allison G. Harvey, Matthew P. Walker. Overanxious and underslept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19; DOI: 10.1038/s41562-019-075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藥造成5百名法國人死亡 藥商被控「詐欺」開庭審理

朱晨寧

2019年9月24日 上午10:12

法國減肥藥「美蒂拓(Mediator)」在1997年販售至2009年為止,33年的時間造成500名法國人死亡,23名藥廠相關人士被列被告,9月23日與2684名原告及250名原告聘僱律師對簿公堂,案件預計審理至少6個月。

「美蒂拓」的主要成分為苯氟雷司,能抑制食慾,生產的施維雅(Servier)公司「模糊」藥性,以「潛在藥效」介紹新藥,稱它是治療高血脂及第二型糖尿病的輔助藥品。許多人卻利用此款藥來減肥,造成濫用。

在醫生伊蓮娜·福拉松(Irène Frachon)於2007年揭露此藥的危害後,法國政府公布至少有500人因此藥造成心臟瓣膜受損並死亡,還有許多人因為副作用至今仍在接受治療。專家推估至少有2,100人因為此藥而喪命。

2019年3月29日為止,施維雅公司向服用過美蒂拓的3,593人病患及其家屬,共支付約1.147億歐元的賠償,希望能藉此減輕刑責。

也因為本案,讓法國政府修改醫藥通報制度,若藥廠贈送禮品給醫生,都需要申報,甚至成立專門申報的網站;另外在醫生開立處方箋後,藥物安全監測單位也會進行副作用的情形控管,期望讓病人權益受到進一步保障。

 

鄭醫師補充:

這顆藥是安非他命的衍生物,Mediator,在法國對超重糖尿病患者銷售,但當健康女性想減掉幾磅體重時,通常開處方作為健康女性的食慾抑製劑。

根據六年前的報導,法國衛生部的說法,它已經使至少500人死於心臟瓣膜損傷,但其他研究卻使死亡人數接近2,000。成千上萬的人抱怨心血管並發症限制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在1976年至2009年11月之間,多達500萬人獲得了該藥,而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撤藥數年後,該藥在法國被撤回它從未在英國或美國獲得授權。

不少國外藥物網站上的減肥藥物,都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未經評估服用,容易對心血管造成難以逆轉的危害,潛藏重大健康風險,建議大家千萬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減肥藥,以免憾事發生,悔之晚矣。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3/jan/06/france-scandal-weight-loss-drug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狗保護心臟健康減少糖尿病 十分鐘大腦就有感

 2019年8月27日 上午11:12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養狗減少心臟病與肥胖 血壓和膽固醇表現較好

心臟疾病在十大死因中高居第二名,等於15歲以上每19人就有一人罹患心臟病,其中大多數更是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健康除了健康飲食、運動和作息,新的國際研究也指出,對現代人而言豢養寵物尤其是養狗,具有明顯的健康好處,能減少心臟病與肥胖的風險。

據美媒《醫療日報》(MedicalDaily)報導,捷克布爾諾聖安妮大學醫院國際臨床研究中心與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tania)研究團隊共同指出,養狗使主人擁有更好的社交生活,以及更健康的生活型態,尤其是增加散步頻率和良好心情,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

該項研究分析了1,769名無心臟病史者的身體數據,追蹤其飲食、血壓、血糖、總膽固醇與體重,統計發現有養狗的人在運動量、飲食和血糖維持上,都擁有更健康的水平。在血壓表現上,養狗者的收縮壓明顯低於未養狗者。與養狗者相較,未養狗者的高血壓風險更高。

溜寵物十分鐘就有感 還能降糖尿病罹患率

近期的科學研究多支持過去養狗有利人體健康的說法。過去研究也認為,養狗能減少與社會疏離以及心理壓力。心理治療師Alison Stone受訪指出,人際之間的相處會帶來失望、批評、背判等等負面感覺,相反地,和寵物相處時牠們只需要愛與被愛,研究更發現人類只要與狗相處10分鐘,就能提高大腦中的催產素水平。

該篇研究還發現,有養狗者與無養夠者相比,他們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較高,糖尿病罹患率較低。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已指出,養寵物──特別是養狗可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從這項隨機抽查的統計分析來看,養狗對身體健康有利,與養狗者的生活型態、心理狀態都有關係。

鄭醫師補充:

2017年有更大規模的分析研究證實這項研究的論點。瑞典科學家團隊使用了超過340萬名年齡在40到80歲的瑞典人的國家登記處來研究狗飼主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研究證實,在12年的隨訪期間,狗主人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原因死亡的風險較低。養單隻狗的飼主在隨訪期間死亡風險降低33%,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1%:

 

  1. Mwenya Mubanga, Liisa Byberg, Christoph Nowak, Agneta Egenvall, Patrik K. Magnusson, Erik Ingelsson, Tove Fall. Dog ownership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 DOI: 10.1038/s41598-017-16118-6

上述報導的原文有一個專業意見值得我們參考:羅切斯特梅奧診所預防心髒病學系主任Francisco Lopez-Jimenez醫師表示,養狗可能會促使主人外出,四處走動並經常與他們的狗玩耍。擁有一條狗也與其他研究中更好的心理健康聯繫在一起,而對社會隔離的認知也更少 - 這兩者都是心葬病發作的危險因素。Lopez-Jimenez博士是這項研究的高級研究員。

參考文獻:

  1. Andrea Maugeri, Jose R. Medina-Inojosa, Sarka Kunzova, Martina Barchitta, Antonella Agodi, Manlio Vinciguerra, Francisco Lopez-Jimenez. Dog Ownership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Results From the Kardiovize 2030 ProjectMayo Clinic Proceedings: Innovations, Quality & Outcomes, 2019; 3 (3): 268 DOI: 10.1016/j.mayocpiqo.2019.07.0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心智上挑戰性的任務中,那些休息時還使用手機的人,不會讓大腦有效充電,並可能導致表現下降。

該實驗發表在“行為成癮雜誌”上,讓大學本科生參加具有挑戰性的單詞謎題測試。中途,一些人在休息時被允許使用他們的手機。其他人則使用紙張或電腦休息,而有些則完全不休息。

休息時仍在使用手機的參與者經歷了最高水平的精神損耗,後來被評為解決難題能力最弱的人。他們的休息後的效率和敏捷度與那些沒有休息的人相當。他們休息後的效率在解決的單詞問題數量略好於那些沒有休息的人,但比其他所有參與者都差。

休息時還使用手機的人參與者花費了多出19%的時間完成剩下的任務,並且比其他休息條件者解決少22%的問題。

“在任務之間或中間任務之間接觸電話的行為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了解在每個空閒時間內使用此設備所需的成本非常重要。我們認為這與任何其他休息時間沒有什麼不同 - 但是行動電話可能帶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分散,這使人們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任務上,“Rutgers商學院管理和全球業務的共同作者和副教授Terri Kurtzberg說道。

“手機可能會產生這種影響,因為即使只是看到你的手機讓你去檢查信息,與人聯繫,獲取不斷補充信息等的想法,其方式與我們使用其他螢幕如計算機和筆記型電腦的方式不同,”她繼續。

這項實驗招募414名參與者,他們拿到了20個字謎題。有些人在中途休息,在此期間他們被告知在特定選項內選擇三件物品,使用他們的手機,紙質通訊或電腦。他們被告知要輸入或寫下他們選擇的理由。

參考文獻:

 

  1. Sanghoon Kang, Terri R. Kurtzberg. Reach for your cell phone at your own risk: The cognitive costs of media choice for breaks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19; 1 DOI: 10.1556/2006.8.2019.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額外的食物通常會在以後出現,但是這種情況的發生並不清楚。今天由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多機構團隊在臨床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以前未知的腸道 - 大腦連接,這有助於解釋這些額外進食如何導致體重增加。

消耗高脂肪飲食的小鼠顯示胃抑制多肽( 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水平增加,這是一種在腸道中產生的激素,其參與管理身體的能量平衡。該研究報告說,過量的GIP通過血液傳播到大腦,在那裡它抑制瘦素((Leptin)的作用; 因此,動物繼續進食並增加體重。阻斷GIP與大腦的相互作用可恢復瘦素抑制食慾的能力,並導緻小鼠體重減輕。

“我們已經發現了一個關於身體如何管理能量平衡並影響體重的複雜難題的新片段”,貝勒和貝勒和德克薩斯州USDA / ARS兒童營養研究中心兒科助理教授Makoto Fukuda博士說。兒童醫院。

研究人員知道瘦素 是一種由脂肪細胞產生的激素,對控制人體和小鼠體重非常重要。瘦素的作用是通過在大腦中觸發足夠的食物感覺飽滿的感覺,並且我們停止進食。然而,在消耗高脂肪飲食或暴飲暴食引起的肥胖症中,身體對瘦素信號的反應停止 - 它感覺不到飽和,繼續進食,導致體重增加。

“我們不知道高脂肪飲食或暴飲暴食如何導致瘦素抵抗,”福田說。“當我們吃高脂肪食物時,我和我的同事們開始尋找導致大腦瘦素抵抗的原因。在培養皿中使用培養的腦片我們篩選了血液循環因子,以阻止瘦素作用。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發現了腸激素GIP和瘦素之間的聯繫。“

GIP是腸道內產生的腸促胰島素激素之一,因其能夠影響身體的能量管理而聞名。為了確定GIP是否參與瘦蛋白抗性,Fukuda和他的同事們首先證實了GIP受體,即與GIP結合併介導其作用的細胞上的分子,在大腦中表達。

然後,研究人員通過直接向大腦注入由AstraZeneca的Peter Ravn博士開發的單克隆抗體來評估阻斷GIP受體對肥胖的影響,該單克隆抗體有效地阻止GIP-GIP受體相互作用。這顯著降低了高脂肪飲食餵養的肥胖小鼠的體重。

“動物吃得少,脂肪量和血糖水平也降低了,”福田說。“相比之下,用阻斷GIP-GIP受體相互作用的單克隆抗體治療的正常食物餵養的瘦小鼠既不會減少食物攝入量,也不會減少體重或脂肪量,這表明這種效應特異於飲食誘導的肥胖。”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如果動物經基因工程改造為瘦素缺乏,則用特異性單克隆抗體處理不會降低肥胖小鼠的食慾和體重,這表明大腦中的GIP通過瘦素信號傳導起作用。此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參與GIP傳導的瘦素活性調節的細胞內機制。

“總之,當吃均衡的飲食時,GIP水平不會增加,瘦素的作用會如預期的那樣,當動物食用足夠的東西並且老鼠停止進食時,大腦就會感到充滿感,”Fukuda說。“但是,當動物吃高脂肪飲食並變得肥胖時,血液GIP濃度會增加.GIP會流入下丘腦,從而抑制瘦素的作用。因此,動物感覺不到飽,吃得過飽,體重增加。阻斷 GIP與肥胖小鼠下丘腦的作用恢復了瘦素抑制食慾和減輕體重的能力。“

這些數據表明GIP及其在下丘腦中的受體(一種調節食慾的腦區)是引起瘦素抗姓的必要和充分的。這是以前未被認識到的GIP對直接進入大腦的肥胖症的作用。

雖然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有一天會被轉化為減肥策略,通過抑制GIP的抗瘦素作用來恢復大腦對瘦素反應的能力

總之,吃均衡飲食(適量均衡),能夠幫助瘦素活性提升,協助體重控制。

參考文獻:

  1. Kentaro Kaneko, Yukiko Fu, Hsiao-Yun Lin, Elizabeth L. Cordonier, Qianxing Mo, Yong Gao, Ting Yao, Jacqueline Naylor, Victor Howard, Kenji Saito, Pingwen Xu, Siyu S. Chen, Miao-Hsueh Chen, Yong Xu, Kevin W. Williams, Peter Ravn, Makoto Fukuda. Gut-derived GIP activates central Rap1 to impair neural leptin sensitivity during overnutrition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9; DOI: 10.1172/JCI1261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他州立大學健康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從腸道中發現了一類特定的細菌,可以防止老鼠變得肥胖,這表明這些微生物同樣可以控制人體內的體重。這種稱為梭菌屬(Clostridia)的益生菌,是微生物組的一部分 - 居住在腸道中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數万億。

該研究發表於7月25日的“ 科學 ”雜誌在線發表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小鼠有足夠的梭菌 - 這個分類有20至30種細菌 - 但免疫系統受損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從腸道中消失這些微生物。即使餵養健康的飲食,老鼠也不可避免地變得肥胖。將這類微生物帶回這些動物可使它們保持苗條。

6月回合,博士,U of U的病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以及U of U Health研究助理教授W. Zac Stephens博士。當時研究生Charisse Petersen博士領導了這項研究。

“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導致這種減肥效果的最小細菌,我們有可能真正了解有機體正在做什麼以及它們是否具有治療價值,”Round說。

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指向了這個方向。Petersen及其同事發現,梭菌通過阻斷腸道吸收脂肪的能力來阻止體重增加。對實驗性處理的小鼠進行處理以使梭菌是生活在其腸道中的唯一細菌比沒有微生物組的小鼠更瘦,脂肪更少。它們還含有較低水平的基因CD36,可調節人體對脂肪酸的攝取。

Round說,這些見解可能導致一種治療方法,優於糞便移植和益生菌,現在作為恢復健康微生物群的方法被廣泛研究。由於飲食和影響哪些細菌能夠存活和繁殖的其他因素的差異,基於將活微生物群轉移到腸道的這些治療劑將不適用於所有人。

目前的研究發現梭菌產生的一種或多種分子阻止了腸道吸收脂肪。下一步是分離這些分子,進一步確定它們的工作方式,以確定它們是否能激發針對肥胖,2型糖尿病和其他相關代謝紊亂的集中治療。

彼得森說:“這些細菌已經進化為與我們共存並使我們受益。” “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東西。”

參考文獻:

 

  1. Charisse Petersen, Rickesha Bell, Kendra A. Klag, Soh-Hyun Lee, Raymond Soto, Arevik Ghazaryan, Kaitlin Buhrke, H. Atakan Ekiz, Kyla S. Ost, Sihem Boudina, Ryan M. O’connell, James E. Cox, Claudio J. Villanueva, W. Zac Stephens, June L. Round. T cell 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 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t935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撫摸毛小孩可快速降低壓力

喬依絲

2019年7月30日 上午9:49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現代許多人喜歡養毛小孩,寵物主除了讓毛小孩吃好穿好住好之外,更是視牠們為自己真正的家人,付出了無比的心力與關愛。當然,毛小孩們的回報絕對是忠心耿耿,除了為主人的生活帶來大量的歡樂,研究人員還發現,與毛小孩的互動讓主人及寵物都受益良多。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承受身心壓力的大學生們做為測試對象,發現到新的證據顯示,撫摸狗兒以及與貓一起玩耍對人類心靈的益處比過去大眾的認知要大得許多。此項研究結果發表在七月份的《AERA Open》期刊上,指出將寵物用來緩解壓力可以使人在短短的10分鐘內就感到更加平靜。

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發展部Patricia Pendry副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只要短短的10分鐘就可以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中與貓狗互動的大學生們,他們的皮質醇明顯少,皮質醇是一種的壓力荷爾蒙。

這是一項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是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的研究,研究對象大約近250名大學生,共分為四組做為研究對照。研究人員收集了數次每個參與者的唾液皮質醇樣本,第一次收集是在他們醒來後的早晨收集的。在對各組之間的樣本進行比較並在當天實驗的時間內進行比較後,研究人員發現,有機會直接與動物玩耍的學生,他們唾液中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含量明顯減少,不 論參與者在實驗一開始時的皮質醇含量是在非常高或是非常低的狀態。

Patricia Pendry副教授說 :「我們已經知道學生們喜歡與動物互動,這有助於學生們去體驗更積極的情緒。研究結果確實令人感到興奮,因為壓力荷爾蒙的減少可能會對身心健康產生重大的益處。」Patricia Pendry的團隊仍在繼續他們的研究工作,透過進行為期四周的動物輔助壓力預防計劃,同時持續記錄實驗過程中的發現,研究人員說,到目前為止研究結果仍與他們研究之初的發現相互一致。

Reference : Science Says Petting Your Cat or Dog Can Relieve Stress in Mere Minutes

鄭醫師補充:

我認識不少傑出的單身女性,包含會計師或者律師等等,平時工作壓力不小,她們選擇紓壓的方式就是飼養毛小孩,看到這篇研究,就知道為什麼與寵物的互動,會讓許多人樂此不疲,趨之若鶩了。

參考文獻:

Pendry, P., & Vandagriff, J. L. (2019). Animal Visitation Program (AVP) Reduces Cortisol Level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ERA Openhttps://doi.org/10.1177/233285841985259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壓力很大。學生有課程,論文和考試。但他們也經常有工作,支付賬單,以及現代生活中常見的許多其他壓力。

許多大學都制定了“Pet Your Stress Away”計劃,學生可以進入並與貓和/或狗互動,以幫助減輕一些壓力。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最近證明,除了改善學生的情緒外,這些課程實際上可以緩和煩燥和厭煩並具有減輕壓力的生理學益處。

“只需10分鐘即可產生重大影響,”華碩大學人類發展系副教授Patricia Pendry說。“我們研究中與貓狗相互作用的學生皮質醇顯著減少,皮質醇是一種主要的壓力荷爾蒙。”

Pendry上個月在美國教育研究協會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AERA Open上發表了這些調查結果,這些調查結果發表在WSU研究生Jaymie Vandagriff上

這是第一項研究表明,在實際干預期間,而不是在實驗室環境中,學生的皮質醇濃度會降低。

該研究涉及249名大學生,隨機分為4組。第一組與貓和狗一起小組進行實際操作10分鐘。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玩耍,玩耍,並且可以隨意與動物閒逛。

為了比較不同暴露對動物的影響,第二組觀察了其他人在他們排隊等待輪流時撫摸動物。第三組在干預期間觀看了相同動物的幻燈片放映,而第四組則是“候補名單”。

那些學生在沒有手機,閱讀材料或其他刺激的情況下靜靜地等待10分鐘,但被告知他們很快就會體驗到動物的互動。

從每個參與者那裡收集了幾個唾液皮質醇樣本,從他們醒來的早晨開始。一旦從各種樣本中剔除了所有數據,直接與寵物互動的學生在互動後的唾液中顯示出顯著較少的皮質醇。即使在考慮到一些學生可能已經開始時具有非常高或低的濃度時,也發現了這些結果。

“我們已經知道學生喜歡與動物互動,這有助於他們體驗更積極的情緒,”Pendry說。“我們想要了解的是,這種暴露是否會幫助學生以一種不那麼主觀的方式減輕壓力。而且確實如此,這是令人興奮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荷爾蒙的減少可能對身心健康有顯著的益處。”

現在,Pendry和她的團隊正在通過檢查為期四周的動物輔助壓力預防計劃的影響來繼續這項工作。初步結果是非常正向的,後續研究表明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得以保持。

他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公佈該研究的最終結果。

參考文獻:

  1. Patricia Pendry, Jaymie L. Vandagriff. Animal Visitation Program (AVP) Reduces Cortisol Level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ERA Open, 2019; 5 (2): 233285841985259 DOI: 10.1177/233285841985259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營養補充品 改善代謝症候群


台灣醒報2019年7月4日 下午3:56

【台灣醒報記者許雅筑綜合報導】治療代謝症候群的營養補充品將上市!代謝症候群造成的症狀包括胰島素抵抗、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等。這些症狀可能危害心臟代謝健康,造成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甚至可能引發癌症。近期研究發現,用一種稱作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益生菌,經過巴氏殺菌製成營養補充品,能有效對抗代謝症候群。

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近期研究顯示,我們腸道內細菌的成分,跟代謝症候群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有所關聯,透過增加腸道內特定菌株改變腸內細菌平衡,會是治療上述類型疾病的有效途徑。研究發現,一種位於腸道黏液層,稱為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益生菌在經過巴氏殺菌處理過後,能有效預防肥胖以及與肥胖有關的第二類型糖尿病。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相關研究在2007年時已開始進行,但當時研究人員仍無法證明該益生菌在人類體內跟在老鼠體內有相同的效果。最新一項研究證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作為營養補充品,能夠改善人類的心臟代謝狀況。

根據《Labiotech》報導,研究人員找了40位過重或是有代謝症候群的受試者,將他們分成三組,持續三個月分別給三組人馬服用含有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活菌的營養補充品、經過巴氏殺菌處理過後的營養補充品以及安慰劑。

實驗結果發現,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經過巴士殺菌處理過後,比起沒有處理過的活菌或是安慰劑,在對抗代謝症候群上更有效。該團隊預計該營養補充品將在2021年上市。主導研究的坎尼博士表示,該營養補充品必須搭配傳統的預防措施服用。即使它有效,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它在對抗代謝症候群上,只會扮演輔助的角色。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在門診,的確也遇過,只是透過改善腸道菌叢失衡,當事人的肥胖與代謝問題便獲得大幅改善的案例。代謝症候群與腸道菌叢生態的關聯,這幾年一直有相關的研究出爐:

1.

Festi D, Schiumerini R, Eusebi LH, Marasco G, Taddia M, Colecchia A.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20(43):16079–16094. doi:10.3748/wjg.v20.i43.16079

2.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ta on inflammation,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

  • Claire L. Boulangé,
  • Ana Luisa Neves,
  • Julien Chilloux,
  • Jeremy K. NicholsonEmail author and
  • Marc-Emmanuel DumasEmail author

也希望未來,類似的整合療法能幫助更多有代謝症候群、肥胖或血脂異常的人,能以更自然的調整方式獲得更根本的改善。

本文研究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495-2

Supplementation with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volunteers: a proof-of-concept exploratory stud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喝一杯咖啡可以刺激身體自身抗肥胖的“棕色脂肪”,這可能是解決肥胖和糖尿病問題的關鍵。

今天發表在“ 科學報告 ”雜誌上的這項開創性研究是人類首次發現可能直接影響“棕色脂肪”功能的成分之一,這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能夠以多快的速度燃燒卡路里作為能量的作用。

棕色脂肪組織(BAT,Brown adipose tissue ),也稱為棕色脂肪,是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發現的兩種脂肪之一。最初僅歸因於嬰兒和冬眠哺乳動物,近年來發現成年人也有棕色脂肪。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燃燒卡路里來產生體熱(與白色脂肪相反,這是儲存多餘卡路里的結果)。

因此,體重指數(BMI)較低的人體內棕色脂肪含量較高

來自諾丁漢大學醫學院的Michael Symonds教授表示:“棕色脂肪與身體其他脂肪的作用方式不同,通過燃燒糖和脂肪產生熱量,通常是對寒冷的反應增加其活性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改善血脂水平和額外的卡路里消耗有助於減輕體重。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找到一種可以接受的刺激人體活動的方法。

“這是人類開展的第一項研究,表明像咖啡一樣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棕色脂肪功能。我們的研究結果的潛在影響非常大,因為肥胖是社會的主要健康問題,我們患有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棕色脂肪可能成為治療它們的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該團隊開始進行一系列幹細胞研究,以確定咖啡因是否會刺激棕色脂肪。一旦他們找到了正確的劑量,他們就轉移到人類身上,看看結果是否相似。

該團隊使用了他們之前開創的熱成像技術來追踪身體的棕色脂肪位置。非侵入性技術幫助團隊找到棕色脂肪並評估其產生熱量的能力。

“從我們以前的工作中,我們知道棕色脂肪主要位於頸部,因此我們能夠在喝完酒後直接想像一下,看看棕色脂肪是否變熱了,”西蒙茲教授說。

“結果是積極的,我們現在需要確定咖啡因作為咖啡中的一種成分是作為刺激物還是有另一種成分幫助激活棕色脂肪。我們目前正在研究咖啡因補充劑來測試是否效果類似。

一旦我們確認哪個組成部分對此負責,它可能會被用作體重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或作為葡萄糖調節計劃的一部分,以幫助預防糖尿病。

參考文獻:

  1. Ksenija Velickovic, Declan Wayne, Hilda Anaid Lugo Leija, Ian Bloor, David E. Morris, James Law, Helen Budge, Harold Sacks, Michael E. Symonds, Virginie Sottile. Caffeine exposure induces browning features in adipose tissue in vitro and in vivo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9-4554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除了專心吃飯容易瘦,「聲音減肥法」這關鍵讓你不貪嘴

 

新聞中心張承宇

2019年6月15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爸爸媽媽經常告誡小朋友吃飯時要專心、不要一邊看電視,而其實大人更要注意專注用餐,美國研究發現,用餐時不專心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吃太多、發胖。不過,在專心吃飯之餘,如果還能注意自己咀嚼食物的聲音,竟然會有幫助減肥的效果!

美國研究:用餐專注、注意自己的咀嚼聲有助於減肥

 根據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與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所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在吃椒鹽卷餅(Pretzel)時能聽見自己的咀嚼聲的組別,平均約能吃掉2.75個,而一邊聽音樂、無法聽見自己的咀嚼聲時,則平均能吃掉4個。

 對此,日本管理營養士水谷俊江解釋,聽見自己的咀嚼聲,能幫助意識到自己正在咀嚼這件事,並避免吃太多。因此吃東西時一邊看電視、聽音樂等,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吃下更多食物,造成肥胖。日本心理學者植木惠也指出,吃東西時聽見自己的咀嚼聲,能幫助活化飽食中樞、讓人更容易覺得吃飽,因此水谷俊江建議在吃東西時要專注,就可能有避免吃太多的效果。

 日本看護師清崎汐里也表示,還有一項美國心理學研究者進行的研究發現,用餐時聽音樂的節奏速度(BPM/Beat Per Minute,每個音符在一分鐘內出現的次數)越高,吃東西的速度越快。而越快的速度則對體內飽食中樞的刺激則越低、讓人不容易感覺吃飽,因此快節奏的音樂是更加不適合用餐時聽的音樂。

 另外,一項登載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的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也曾將受試者分為2組,其中一組專注地享用餐點,另一組則一邊做其他事情,例如玩遊戲、看電視等。結果竟然發現不專心吃飯的人,不僅攝入熱量平均多出10%,還對自己吃了很多東西沒印象,下一餐時又多攝取25%以上的熱量。因此,專注用餐很可能有助於避免攝取過多熱量,達到減肥的效果。

鄭醫師補充:

專心吃東西,細細品味食物的味道,的確可以減少食量,更容易達到飽足感,分心做其他事情,不管是看報、看電視或者滑手機,無法完全放鬆,感知會被遮蔽,因此,飽足感也比較不容易接收到。吃東西是副交感神經主要的時段,若是還在分心做其他事情,難以放鬆,也可能影響飽食中樞的訊號接收,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news.byu.edu/news/sounds-eating-may-reduce-how-much-you-ea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