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得舒飲食好處多 研究:憂鬱症風險低11%

許多人都知道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食品有助於身體健康,近來流行的得舒飲食(DASH)不僅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有研究發現,得舒飲食對於預防憂鬱症也有幫助,該研究結果將在美國洛杉磯神經病學年會(AAN)上公佈。

得舒飲食的特色包含,攝取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簡單來說,即攝取全穀類、天天5+5蔬果、低脂乳、紅肉改白肉、吃堅果用好油等原則。

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者Cherian表示,憂鬱症很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是有記憶力問題的人更容易罹患憂鬱症,而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是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是常見的罹患族群。

Cherian說明,研究者想從生活習慣如平日的飲食等,探討預防憂鬱症發生的因素,因此,研究過程中一共找了近1,000人,平均年齡為81歲,研究時間大約是6.5年,從研究中發現,遵循所謂得舒飲食的人,比沒有遵守飲食規則的人發生憂鬱症的可能性低了11%。

因此,研究認為,原先用來預防高血壓的得舒飲食(DASH)的飲食模式也具有預防憂鬱症的效果,推斷與減少心血管疾病,間接減少憂鬱症罹患率有關。

研究者也發現,食用高於一般標準的脂肪量及紅肉、較少蔬菜與水果的飲食法(如生酮飲食)的人,有較高的風險罹患憂鬱症。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年長者的憂鬱,有一部分原因往往來自身體功能失衡,透過健康飲食,可降低年長者憂鬱症罹患的風險。心血管疾病也是導致憂鬱的危險因子之一,得舒飲食既能預防以及改善心血管疾病又能降低憂鬱症風險,建議年長者的飲食內容可以多參考得舒飲食的建議。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9322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2/180225191804.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分析1986-2012期間英國民眾看診大數據分析發現:痤瘡(青春痘)患者求診後,在一年內,因憂鬱症求診的機率比非(痤瘡青春痘)患者高出63%。這是痤瘡患者同時罹患憂鬱症狀就診的最高峰,之後便會下降。

研究人員提醒,對於痤瘡患者,應該監控其情緒反應,並了解是否有相關的醫療處置須介入。研究人員提醒皮膚問題,也可能引發情緒問題,不過也可能是共病現象。

以功能醫學觀點來評估,痤瘡的生成一部分與腸道菌叢失衡引發的發炎有關,近幾年的腸腦軸理論以及研究也發現,腸道菌叢失衡引發的腸道發炎,及可能是焦慮與憂鬱的主因之一。

因此,當出現痤瘡以及憂鬱症狀時,腸道菌叢失衡以及腸道發炎的相關檢測與評估,以及後續的腸道健康環境重建,可能是最至關緊要且直接有效的治療方向。

參考文獻:

 

  1. I.A. Vallerand, R.T. Lewinson, L.M. Parsons, M.W. Lowerison, A.D. Frolkis, G.G. Kaplan, C. Barnabe, A.G.M. Bulloch, S.B. Patten. Risk of depression among patients with acne in the U.K.: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8; DOI: 10.1111/bjd.160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很多人說吃了甜食以後,會心情變好,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但是幸福過後,緊接而來的,是憂鬱。近期英國倫敦大學(UCL)的研究發現:愛吃甜食、精緻加工食物的人,容易產生憂鬱。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不吃的人高出58%。甜點不再是幸福的保證,為什麼?

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弄清楚,為何某些食物會引發心理憂鬱,但我想以此為起點,探討飲食與心理疾病的關係。我不認為愛吃糖就會引發憂鬱,就營養醫學來說,有可能是當身體不好時,會一直想吃不健康的食物,但是吃了精緻加工的食物之後,反而加重身體的負擔。

B群、Omega-3 脂肪酸或者橄欖油 可減少憂鬱風險

2011年發表於公共健康營養期刊(Public Health Nutrition Journal) 的研究,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們:經常食用速食的人的憂鬱症罹患率提高51%。吃的量越多,憂鬱風險就越高。速食增加憂鬱症風險,相反地,B群、Omega-3 脂肪酸或者橄欖油等等,可以減少憂鬱相關風險,最常被推薦的地中海飲食,憂鬱症發生率也大幅降低30%(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
既然食物會引起憂鬱,是否也可以改善憂鬱?記得三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和一位營養品公司的高層管理幹部談到一位客戶,客戶的家人患有重度憂鬱症,除了心情低落、害怕與人交談、工作無法執行以外,精神狀態也非常糟。

「他憂鬱症的症狀非常嚴重,整個人沒有一點生氣,臉色永遠是蠟黃的,面無表情,像活死人!」他形容。由於這家廠商主推的產品是綜合蔬菜、水果萃取的膠囊,後來也開發綜合的植物性蛋白補充粉,因此他們建議這位憂鬱症患者,儘量補充營養改善其憂鬱症狀。神奇的是,兩週過去,這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一掃而空!

飲食品質較佳的青少年 心智較為健康

蔬菜、水果及植物性蛋白,如何改善憂鬱症,而且是嚴重的憂鬱症?澳洲狄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研究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指出,飲食品質較佳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這段過渡時期,心智往往較為健康。青少年若攝取充足營養,改善飲食品質,或許可預防憂鬱症上身。

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當然有益!一旦飲食品質改變,身心健康也會出現惡化。若飲食變差,心理健康狀態也會受到衝擊,反之,飲食品質獲得改善,心理狀態也會趨於穩定。長時間下來,便可減少憂鬱症、焦慮症風險。

(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博思智庫出版)

鄭醫師補充:

很榮幸有編輯注意到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這本書,摘錄部分內容提醒大家飲食與心理健康的關連性

參考文獻:

  1.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Estefania Toledo, Jokin de Irala, Miguel Ruiz-Canela, Jorge Pla-Vidal,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Fast-food and commercial baked goods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11; 15 (03): 424 DOI: 10.1017/S136898001100185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化居住環境 少年憂鬱可少11%

2018年1月24日 上午11:4

【台灣醒報記者陳睿仁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綠化環境有助於減少憂鬱症,如果沒有真樹,看照片也行!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住家附近越「綠」的青少年,憂鬱機率比住在水泥森林的青少年低11%。專家表示,研究證實親近植物有益於人的精神健康,就算只是一張觀賞用的大自然照片也有效。

根據《路透社》報導,哈佛公衛學院教授比佐最新研究發現,住家附近有種樹或其他植物的青少年比較不容易患有憂鬱症。比佐表示,過去研究已經證實常接觸大自然的成人較少憂鬱,而新研究則發現大自然同樣能減少青少年憂鬱。

比佐自1999年起調查9千多名12到18歲的美國青少年,並透過衛星圖分析每位青少年住家附近的植物密度。研究結果發現,在社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住家附近缺乏植物的青少年有憂鬱傾向的機率會增加11%。比佐強調,家裡附近越是綠意盎然,青少年有憂鬱傾向的機率就越低

人與自然的互動已開始受到學界的關注,威斯康辛醫學院教授貝爾表示,這項研究的發現一點都不讓人意外。貝爾表示,大自然能使人們放輕鬆並消除精神疲勞,「人或許天生就喜歡親近自然。」

針對研究結果,比佐認為未來的室內設計應該考量到如何改善居民健康,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增加居家周邊的植物。貝爾也強調,過去研究已經證實就算是一張大自然的照片都能對精神健康有益處,「任何空間都應該妥善利用,就連空庭院和停車場都有綠化的可能性。」

鄭醫師補充:

綠化環境,可幫助調節自律神經,降低壓力,因此對於憂鬱症的預防以及改善,應該有幫助,這篇研究就是最好的佐證。

參考文獻: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智商分數可能與較高情緒障礙風險有關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8年1月17日 下午3:0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聰明一直是我們用來稱讚人的一項人格特質,父母們也希望自己養出一個聰明的小孩,然而《Intelligence》日前刊登美國西雅圖太平洋大學(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具有高智商可能並不是完全沒有壞處的,根據研究團隊表示,具有高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分數的人,出現情感疾病(mood disorders)的機率可能比較高。

研究中,作者分析美國門薩學會(American Mensa, Ltd)中,共3,715位會員的數據資料。美國門薩學會的入會標準,須於智商測驗中取得高分,會員通常具有智力測驗132或以上的分數。分析結果顯示,高智商分數可能與較高的情感疾病出現機率有關,此外,作者表示,高智商分數的族群,出現心理過度激動(psychological overexcitabilities)等特質的機率亦出現增加

研究刊登在《Intelligence》第66卷 第8-23頁

鄭醫師補充:

情感疾病與智商高的人有關,這一類大概是營養的力量這本書提到的甲基化偏低的患者。許多憂鬱症、躁鬱症或者是情感性思覺失調患者,其實是甲基化偏低的體質,甲基化偏高或偏低,都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速度,進而影響情緒、睡眠、思考以及精神狀態等等。想了解自己是甲基化偏低或者偏高,可以透過相關的功能醫學檢測來了解。甲基化偏高或偏低,也都有對應的營養補充可以直接改善,目前學術界積極研究的外基因學與精神健康,已經有斐然的成就以及實際的做法可以調控治療。

參考文獻:

Intelligence

Volume 66, January–February 2018, Pages 8-23

High intelligence: A risk factor fo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overexcitabiliti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33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罹憂鬱症死亡率較高 因慢性共病比例高

2018年1月10日 下午3:19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0日電)加拿大醫學會期刊研究結果,憂鬱症患者死亡率比較高。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邱弘毅分析指出,主因是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共病比例高,就醫治療率不佳而增加死亡率。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今天發布一篇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發表於加拿大醫學會期刊的研究指出,相較於沒有情緒疾患的人,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死亡率。

董氏基金會指出,研究以3410名加拿大成年人為對象,追蹤長達60年(1952-2011)。研究期間對受試者進行3次訪問(1952、1970及1992年),根據評估結果,每次約有6%受試者患有憂鬱症,患有憂鬱症者平均壽命較短。

董氏基金會表示,如在1952年患有憂鬱症的25歲男性,平均壽命較一般人少12年;女性罹患憂鬱症與死亡的關聯至90年代開始顯著,如1992年患有憂鬱症的女性,在2011年前的死亡率高出其他女性51%。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造成憂鬱症患者短命的主因應非憂鬱症本身,而是來自其他疾病。因憂鬱症與慢性病共病比例較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如果沒有控制這些影響因素,憂鬱症將成為影響死亡的替代因子。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和憂鬱症共病的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等,都與身體的慢性發炎有關,要延長壽命,慢性發炎一定要控制。反之,要協助憂鬱症改善,延長壽命,也往往得從慢性發炎控制來著手。功能醫學以及整合醫學在這方面可以提供好的評估以及改善方案,建議大家不妨多瞭解以及應用。

參考文獻:

Depression and mortality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1952–2011

Stephen E. GilmanEwa SuchaMila KingsburyNicholas J. HortonJane M. MurphyIan Colma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跟著陽光走~研究:中午曬曬太陽,有助緩解憂鬱情緒!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冬天天氣濕又冷,心情很鬱卒?國外研究發現,午間的光照治療能減緩憂鬱症、增進日常生活功能,國內專家也建議,天冷的時候,不妨跟著陽光走,到戶外曬曬太陽,也能輕鬆擁有好心情!

曬出好心情!研究:光照療法有助緩解憂鬱情緒

《美國精神醫學期刊》在今106年10月刊登一篇來自西北大學醫學院的論文,研究團隊以46名患有中度以上的憂鬱症、躁鬱症和情緒穩定者為對象,將其隨機分配至明亮光療組(7000照度)與安慰劑光組(50照度),於正午至下午2點半進行6周的光照療法,參與者初期每天進行15分鐘,之後每周增加15分鐘,逐漸增加劑量,直到每天達1小時或心情有明顯改變。

研究發現,接受明亮光療組平均憂鬱分數為9.2,明顯低於安慰劑光組14.9,且前者高達68%達到正常情緒水平,後者則是22.2%,結果顯示參與明亮光療組有較高的緩解率,讓受試者憂鬱症狀減少、功能恢復,可從事治療前無法執行的工作,像是返回職場或做家務。

專家:陽光照射可提升血清素功能

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表示,陽光照射可抑制腦神經細胞突觸對血清素的回收,進而提升血清素功能,益於穩定情緒,對「季節性情感疾患」很有幫助,其中對於「雙極症」(俗稱躁鬱症)的幫助優於「單極憂鬱症」。

台灣位於陽光充足的亞熱帶地區,季節性情感疾患較少,故光照治療在台灣並不盛行,僅有部分醫院用於輔助治療,但仍有研究顯示,季節交替與情感疾患的惡化有關。劉嘉逸醫師建議,平常早出晚歸,較少照射陽光的雙極症或憂鬱症患者,可多曬太陽有益身心健康。

寒流來沒陽光~改做室內運動,一樣可以驅逐憂鬱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則表示,雖然陽光的強度或劑量不如光照治療般精準,但研究已證實它的功效。建議民眾起而行,特別是整日待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可趁中午休息時間到社區公園、辦公室頂樓或戶外用餐區等陽光充裕處,享用餐點或散散步,讓自己舒緩情緒;當周圍的同事陷入憂鬱情緒或壓力大的情況時,也可多邀請對方去曬太陽。

若面臨寒流或連日沒有陽光,民眾也不妨透過室內運動,像是跳繩、做操、棒式、瑜珈、太極拳等,或運用機器輔助的被動式運動,像是跑步機、振動機、按摩躺椅等,打破冬季懶惰不想動的心態,讓身體維持動能,就可以有效緩解憂鬱情緒。

鄭醫師補充:

照光治療可以提昇情緒,改善憂鬱症甚至是躁鬱症,也能改善睡眠以及頭痛等等症狀,之前已有諸多文獻証實。所以在冬日來時,每天到公園去曬上一個小時的太陽,真的對提升心情大有幫助。

但如果無法每天在戶外曬足一個小時的陽光,還是優先考率居家照光醫療器材的使用方便些。畢竟要達到療效,時間很重要。居家照光器材體積不大且能繼續辦公或者在室內進行原本的活動,又沒有紫外線曬黑的困擾,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Dorothy K. SitJames McGowanChristopher WiltroutRasim Somer DilerJohn (Jesse) DillsJames LutherAmy YangJody D. CiolinoHoward SeltmanStephen R. WisniewskiMichael Terman, and Katherine L. Wisn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03, 2017  |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17.1610120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躁鬱或者是憂鬱?在臨床上,其實不容易分辨。有些患者明明是憂鬱,但卻是以易怒來表現,甚至有所謂躁性憂鬱(manic depression),如果診斷偏差,用藥方向可能適得其反,看起來明明是憂鬱的患者,可以服用三天的抗憂鬱劑而轉變成狂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最近一篇由Loyola醫學院的一篇研究發現,已經慢慢普及的心跳變異率檢測(自律神經檢測)可以作為躁鬱症和憂鬱症的鑑別診斷工具,由於這項檢查不具侵入性且耗時短,費用亦低廉,因此臨床上可以廣為應用。

這項檢查招募64位憂鬱症成年患者,以及37位躁鬱症患者,透過心跳變異率的資料蒐集分析,發現憂鬱症患者有更多的呼吸性竇性心律不整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RSA)表現,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原因是吸氣時會刺激肺部strech receptor,經由迷走神經傳達至呼吸中樞,進而抑制副交感神經,使心跳加快;吐氣使副交感神經回復活性,減低心跳速率。

建議有憂鬱或者是易怒狀況的門診求助者,都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透過這檢查來幫助自己病情的釐清與協助診斷,抓對治療方向早日改善甚至是恢復。

參考文獻:

  1. Brandon Hage, Briana Britton, David Daniels, Keri Heilman, Stephen W. Porges, Angelos Halaris. Low cardiac vagal tone index b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ifferentiates bipolar from major depression. The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7; 1 DOI: 10.1080/15622975.2017.13761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發表於知名期刊JAMA的一篇研究發現,在臨床上經常會開給既有慢性醫療狀況又合併憂鬱症狀的患者抗憂鬱劑,經過更多的證據分析發現,其實並無效果,因此也興起這項議題:是否該開抗憂鬱給這些患者?

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合併憂鬱症狀,無法從一般的抗憂鬱劑處方獲得改善,這項結論的研究發現與之前其它類似的研究結論相符,例如氣喘合併憂鬱或者是充血性心衰竭合併憂鬱,也都無法藉由抗憂鬱劑來改善。

研究人員也呼籲對於此類患者,應該改變目前的治療處方建議,並瞭解這些慢性疾病合併憂鬱的真正原因何在,才能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

研究的領導人認為這樣沒有效的抗憂鬱劑療法,只有小部分開藥的合理性,但對患者而言更容易造成副作用。身為專業人員應該好好去瞭解這些慢性疾患如何導致大腦的變化而導致憂鬱。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管制及預防中心統計近半的美國人有慢性醫療疾病,從癌症、失智、到關節炎或者是氣喘等等。其中許多患者合併有憂鬱症狀,例如巴金森氏症患超過一半,癌症患者有41%,而糖尿病患者約有四分之一的人罹患憂鬱症狀,研究人員再度提醒不管是專業人員或者是患者,應該把這項研究的結果在治療患性患者的憂鬱症狀時列入考量。大家應該有這項認知:若是標準的抗憂鬱劑治療可能無效,而臨床監控與觀察又發現有副作用時,也許該考慮替代的治療方案,而非墨守成規。

研究人員認為有些研究發現可以用血液檢測來確認治療是否有進展,可以納入臨床監控,同時考慮其他可能有效的治療策略,這才是患者以及專業人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S. Susan Hedayati, L. Parker Gregg, Thomas Carmody, Nishank Jain, Marisa Toups, A. John Rush, Robert D. Toto, Madhukar H. Trivedi. Effect of Sertraline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Without Dialysis DependenceJAMA, 2017; DOI: 10.1001/jama.2017.17131

  

免責聲明:提出這類研究文章旨在幫助患者、家屬以及專業人員對於身心疾病治療領域有更廣的認知,幫助患者能真正得到療效,儘量免於藥物副作用的風險,絕非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用藥。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每天9分鐘,大幅減少4成憂鬱!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11月6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壓力大時,很多人透過適度運動來紓壓,是否有幫助呢?澳洲研究發現運動真的能降低4成憂鬱機率,且每天只要9分鐘就有效果! 
澳洲研究稱運動降4成憂鬱機率

一份來自澳洲Black Dog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調查挪威3萬多名成人的運動狀況及憂鬱情形,綜合分析受試者的生活品質、社會地位、人種、性別、精神病史。發現一周運動時間滿1至2小時,相較於完全沒有運動的人,憂鬱機率大幅降低了44%。 

研究團隊更要求受試者每週至少運動1小時,結果全體的憂鬱狀況改善了12%,換算下來每天只要運動9~17分鐘,對紓壓而言就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本次研究也發現,運動難以改善焦慮症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沒有長時間運動的人看到這樣的報導,可以設法每天利用10到15分鐘的時間來作用運動,降低憂鬱症罹患風險。

參考文獻:

Am J Psychiatry. 2017 Oct 3:appiajp201716111223. doi: 10.1176/appi.ajp.2017.16111223. [Epub ahead of print]

Exercise and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Results of the HUNT Cohort Stud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96944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對於葷食者而言,美國國衛院(NIH)最近發表一篇針對超過9千6百位男性的研究發現,素食者的憂鬱症罹患風險較高。

在憂鬱症量測指數上,素食者超過10分的機率,也就是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傾向的人明顯比葷食者來得高。

研究人員及主筆者認為素食者容易出現的營養缺乏,例如B12,這種幾乎都是動物性來源的營養若攝取不足,的確有較高機會形成憂鬱。

因此,一旦在日常飲食中,術取較少的肉類或者不吃肉,就必須確認體內B12是否充足,否則應該額外補充B12的營養來源。

過去素食被推廣的保健原因,不外乎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以及糖尿病的風險等等,但鮮少有研究提出素食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過去研究發現缺乏B12以及葉酸,憂鬱症風險提高,因此某些憂鬱症族群可以透過補充B12以及葉酸來改善。

除此之外,純素食者的飲食較難攝取到完全蛋白,也就是食物中包含完整的必需胺基酸,胺基酸是大腦合成神經傳導物質不可或缺的主要營養元素。

國外的素食者有時會吃魚或者吃蛋,這可以解釋研究數據中,兩者(素食與非素食者)即使有差別但相差有限,研究人員特別注意到,當素食者比較沒有攝取蛋或者魚的時候,憂鬱傾向比較容易發生。

無論如何,素食者應該留意跟葷食者之間可能出現的營養缺乏,藉由相關檢測監控以及營養補充來解決營養缺乏可能帶來的身心健康威脅。

參考文獻:

http://www.jad-journal.com/article/S0165-0327(16)32391-6/abstract

Vegetarian die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en

Hibbeln, Joseph R. et a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 Volume 225 , 13 - 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患憂鬱症的患者,會出現腦部小膠質細胞活化(microglial activation)的指數升高的情形,這是一種發炎的徵兆。根據一項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期刊的最新英國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當患者出現這種腦部發炎的狀況時,特別容易經歷自殺意念或想法,因此研究人員提醒:導致憂鬱症患者產生自殺念頭的原兇其實是腦部發炎。

這是第一項証實憂鬱症患者的自殺念頭來自於腦部小膠質細胞活化的發炎有直接相關,之前都是憂鬱症患者往生後的遺體研究。

研究人員也提醒:有自殺意念得憂鬱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該設法控制大腦的發炎,控制大腦發炎往往有抗憂鬱的效果。

這項研究蒐集14位罹患中度到重度的憂鬱症當時未服抗憂鬱劑控制的患者,大腦的免疫細胞是小膠質細胞,一旦活化表示大腦處於發炎狀態,研究人員用大腦影影像技術來測量患者的小膠質細胞活化會產生的一種物質的偵測來確認。

結果發現免疫反應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這部分的大腦是情緒調節以及憂鬱症生理最直接相關的部位。結果與之前研究相符,但卻是第一次以未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用大腦發炎影像偵測確認的研究。此外腦島(insula)以及前額大腦皮質(prefrontal cortex)也有少量反應。

之前2015年一篇多倫多的研究也證實同樣的研究結論,有大腦發炎,小膠質細胞活化以及當事人正處於憂鬱症的階段。

這樣的關連,讓研究人員提醒大家:大腦發炎是導致憂鬱症患者的自殺意念以及行為的原兇,因此治療以及控制自殺意念及行為的主軸應該放在抗發炎的方向上,效果才明顯。

參考文獻:

 

  1. Sophie E. Holmes, Rainer Hinz, Silke Conen, Catherine J. Gregory, Julian C. Matthews, Jose M. Anton-Rodriguez, Alexander Gerhard, Peter S. Talbot. Elevated Translocator Protein in Anterior Cingulate in Major Depression and a Role for Inflammation in Suicidal Thinking: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16/j.biopsych.2017.08.0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他命用於憂鬱症治療的長期研究仍存疑慮

 

華人健康網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8月29日 下午3:3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The Lancet Psychiatry》日前刊登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回顧性研究(review article),研究團隊表示,以K他命(ketamine)作為憂鬱症狀(depression)的長期治療,其安全性及風險尚不明朗

在台灣,K他命屬三級毒品。1970年代K他命曾經作為精神科的使用藥物,隨後有科學家發現患者服用K他命後的中毒現象。而當K他命逐漸不再用於臨床,開始有人為了尋求刺激而濫用K他命。

在回顧K他命與憂鬱症狀的相關研究文獻後,作者表示,即便現今越來越多科學家對於K他命可能的抗憂鬱效果感到興趣,而部分研究的初步結果亦顯示K他命對於憂鬱症狀可能具有快速療效,然而至目前為止,仍沒有研究針對K他命於治療憂鬱症狀的應用上,長期使用以及反覆給藥後可能的風險進行有效的探索。

研究刊登在《The Lancet Psychiatry》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回顧性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把過去相關的研究結果拿出來比對分析。即使在短期可以看到K他命可以緩解一些一般抗憂鬱劑難以治療的憂鬱症患者,但臨床上,目前缺乏長期規律治療的臨床治療成效以及安全性評估,因此研究人員在無法確定是否有相關風險或者後遺症會產生的前提下,建議一般大眾最好不要冒然接受這種療法。畢竟K他命還是屬於可能成癮依賴的麻管藥物,長期依賴的健康風險跟療效相較,如果得不償失,屆時可能悔之莫及。

參考文獻:

Side-effects associated with ketamine use in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Brooke Short, MD
Joanna Fong
Veronica Galvez, MD
William Shelker, MD
Prof Colleen K Loo, MD'Correspondenc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Prof Colleen K Loo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17)30272-9/fulltext?elsca1=tlxpr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瑜珈 可以改善憂鬱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憂鬱症患者可以試試瑜珈運動,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除了接受正規治療,如果再輔以瑜珈運動,有助舒緩憂鬱症狀。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第125屆〈美國心理學協會年會〉(12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瑜珈有助減輕壓力 改善身心健康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舊金山退伍軍人醫學中心學者琳西‧霍普金斯表示,在西方國家,瑜珈越來越受歡迎,許多新興瑜珈專家認為,做瑜珈可以減輕壓力,改善身心健康,這也是民眾選擇瑜珈運動主因,但相關實證研究卻落後一大截。

 

在這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哈達瑜珈是否能產生抗憂鬱效果。哈達瑜珈是瑜珈中的一個派別,哈達瑜珈強調身體鍛鍊,並搭配冥想、呼吸運動,以提升整體健康。

 

經過八星期 多數受試者都感覺憂鬱症狀減輕


總共有23名男性退伍軍人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一星期上兩次瑜珈課,總共持續8星期。喜歡程度若以一到十分計算,這些退伍軍人享受瑜珈程度平均達九點四分,所有受試者都表示,會推薦其他人參與瑜珈課程。最重要的地方在於,經過八星期後,受試者都感覺憂鬱症狀明顯獲得改善。

 

另有不少研究也發現,瑜珈有助減輕憂鬱症症狀,像荷蘭精神醫學整合中心學者妮娜‧弗爾比哈所發表的兩項研究報告,也發現做瑜珈可以幫助放鬆,減輕憂鬱、焦慮、壓力、擔憂等情緒

瑜珈為輔助療法 必須搭配正規療程


國外學者強調,目前還是建議將瑜珈視為憂鬱症輔助療法,必須與正規療程相互搭配,由有證照治療師在旁引導、監督,效果才會好。瑜珈並非萬靈丹,不過從這些研究證據看來,瑜珈在改善憂鬱症方面,似乎很有潛力。

 

鄭醫師補充:

運動可以改善憂鬱,瑜珈可視為一種運動,但除運動外,瑜珈的呼吸對於憂鬱症的改善,應該也有很大的幫助。過去研究發現,透過一些深度放鬆的呼吸,就能有效改善憂鬱症狀:

  1. Anup Sharma, Marna S. Barrett, Andrew J. Cucchiara, Nalaka S. Gooneratne, Michael E. Thase. A Breathing-Based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Following Inadequate Response to Antidepressant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16; DOI: 10.4088/JCP.16m10819

對瑜珈不排斥或者有興趣的憂鬱症患者,不妨把瑜珈當作一種輔助治療來改善憂鬱。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17/08/yoga-depression.asp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甩憂鬱!試試新形態「抱石活動」效果讚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根據董氏基金會保守估計,台灣約有100萬人罹患憂鬱症,相當於平均每10位成人就有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想要擺脫憂鬱情緒糾纏該怎麼做?專家表示,民眾不妨可嘗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譬如,新形態的抱石(Bouldering)活動,就是經研究證實有助緩解憂鬱症症狀不錯的運動項目。

想藉運動甩憂鬱?研究推薦新形態「抱石活動」

什麼是「抱石(Bouldering)」活動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抱石活動指的是從事者不使用吊帶或繩子的一種新形態攀岩活動。發展最初是愛好登山者遇到豪雨或氣候不佳,無法進行登山活動而衍生的一種富含娛樂性質的訓練,至今漸漸發展為不同體能層次的活動。

而近期平面媒體報導更發現,一篇由亞利桑那大學發表於波士頓第29屆《心理科學年會》的研究發現,適度從事抱石(Bouldering)活動,有助於緩解憂鬱症狀。

該研究以100多位德國成人為對象,隨機分為2個組別-立即進行組、等待組,進行為期8週、每週3小時的抱石活動;並使用貝克憂鬱量表和症狀檢核表來評估受試者於各階段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

結果發現,立即進行抱石活動的受試者在貝克憂鬱量表的得分進步了6.7分,而較晚開始的受試者則進步了1.4分。從上述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只要參與抱石活動,對其症狀皆能有效改善,而立即開始組的成效更優於較晚開始者。

運動解憂啵棒!關鍵在愉悅心情、情境解離、時間重整3好處

至於,抱石運動對於憂鬱症患者有何益處,為什麼能幫助緩解憂鬱情緒?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指出,主要原因可從運動對於人體身心健康,帶來的3大面向加以討論:

(1)生理改變:運動時呼吸大量的氧氣,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物質,讓心情產生愉悅的感覺。

(2)情境解離:運動的當下需要專注,能夠暫時拋開負向情緒,分散原先注意力,讓心情比較平和。

(3)時間重整:參加運動,可改變原先的生活型態,減少負向思考的時間。

而上述研究中提到的抱石活動,因屬於肌力類運動的一種,從事者需要非常專注於每個動作,才能完成任務。因此,適度進行不僅有利生理改變,更能充分達到情境解離的效果,幫助患者暫時拋開負面情緒的益處。

不過,徐錦興教授也提到,對台灣民眾來說,抱石運動相對陌生。其實想要發揮相同的效果,只要是可使進行者全神貫注、投入的運動,譬如,騎乘自行車、射飛鏢、游泳、羽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民眾不妨可多方嘗試,找出能引起自身興趣、喜愛的運動項目,就是有助排解壓力、負面情緒的好方法!

想讓憂鬱親友愛上運動?適當引導+立即回饋不可少!

此外,葉雅馨主任也提醒,由於抱石運動執行上較不容易,一般來說,重度憂鬱症患者先不考慮進行這項運動;而輕、中度憂鬱症患者,身旁陪伴者的鼓勵則相對重要。事實上,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經常出現負向悲觀想法,是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憂鬱症患者在面對困難的事物,當做不好時容易責怪自己。因此,針對憂鬱症患者在訓練過程中,切記應適時給予適當引導與立即回饋。

若希望患有憂鬱症的親友適度從事抱石活動,則建議陪伴者可多邀請參與相關運動,例如,從簡單的散步暖身、健行開始,慢慢引導他訓練體能;並於過程中多提供抱石運動的示範,只要他願意從事就給予鼓勵,讓他感覺活動是有趣的。同時,適度觀察他的身心狀況調整難易度,避免造成另一種挫折。若稍有進步則給予直接的肯定與讚美,讓他有成就感,漸漸便能有效緩解憂鬱症狀。

鄭醫師補充:

抱石活動,一般人聽了會感到困惑。在本地,大家比較習慣的接近名稱是攀岩,抱石活動顯然是人工攀岩或者室內攀岩,而非傳統野外攀岩。

任何運動,只要讓當事人有體力上的付出增加,同時又須專注在運動上,降低憂鬱嚴重度會簡單些,因為運動可以幫助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同時專注運動可以降低負向思考及雜訊,幫助當事人放鬆,跳開原本的負向思考循環,一舉數得。

如果加入大自然的元素,對於減壓效果更佳。攀爬運動可以幫助放鬆身心,改善身心症狀,德國也累積相當多的臨床實證。偏鄉以及遠離城市的孩童從小在大自然中玩耍,攀爬是融入大自然不可或缺的活動,常常在大自然活動的人,罹患身心疾病困擾的機率相對來說比較低。

參考文獻:

https://uanews.arizona.edu/story/bouldering-envisioned-new-treatment-depression

https://www.ukclimbing.com/articles/page.php?id=85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糖小心讓你更焦慮!營養師4招教你健康吃

H2U CLUB

【早安健康/H2U CLUB 營養師Neko】嚐了甜頭讓人快樂還是憂鬱?你上癮了嗎?吃糖會令你感到愉悅嗎?心情沮喪時習慣以甜食撫慰低落的情緒?獲得短暫的幸福感後是不是對於甜食更依賴,越來越容易感到失落並且渴望更多的糖份… 

食物與情緒-小心甜密陷阱 
吃甜食之所以會讓人產生幸福感,是由於血糖快速增加促使了一連串的反應,讓腦內的快樂因子濃度增加(如血清素、多巴胺),但是在短時間這種感覺就會消失,接著更加焦慮易怒、失落而且疲憊,接著就渴望更多的甜食來滿足自己;但實際上身體沒有真正攝取到製造快樂因子的材料,糖份攝取造成快樂的假象卻因此讓人沉迷,讓人不斷地在尋求快樂與失落之間循環,如同上癮一般無法自拔。 

高GI食物及添加糖使憂鬱症機率增加 
美國一項研究《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2015》針對約七萬多名無憂鬱症的停經婦女評估飲食內容及憂鬱症指數,3年後追蹤,結果指出:隨著飲食GI值(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升高、額外添加糖份增加、精緻碳水化合物較多的飲食內容,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增加;而吃較多的乳糖、纖維質、水果(非果汁)、蔬菜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降低。 

吃糖境更容易憂鬱!每天到底能吃多少糖?下一頁告訴您 


無"糖"不歡?! 
高GI食物通常為精緻碳水化合物或添加了額外糖份的加工食品,例如:糖果、蛋糕、麵包、含糖飲料… 

隨著全球飲食西化,攝取精緻飲食的頻率增加,這些含糖食物取得方便,在政府大力宣導之下糖份攝取過多會造成肥胖、糖尿病、身體發炎指數升高、加速老化、許多慢性疾病已眾所皆知,但是糖份攝取竟也與憂鬱症有關連~ 

從生理及心理的雙面夾攻,讓身體越來越不健康;心也越來越不快樂,為了品嚐一時的快樂,後果得不償失 

糖建議攝取量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5年發佈《成人與孩童糖攝取指引》,強烈建議每天游離糖應攝取低於每日熱量攝取10%,並條件性建議若能低於每日熱量攝取5%更理想。 

.指引中特別說明游離糖包括由食品加工製造業、烹調或是消費者自行添加於食物中的單醣(葡萄糖、果糖)及雙醣(蔗糖、麥芽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楓糖漿、果汁、濃縮果汁中的糖。 

.我國衛福部國健署已於「國民飲食指標」修訂草案中增訂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預計於106年底前正式公布。 

.若每日攝取總熱量為2000大卡,10%為2000大卡×10%÷4大卡/公克=50公克的糖;5%則為25公克的糖。 

下一頁告訴您,如何在生活中實行減糖飲食最容易! 


吃對食物讓你身心都快樂! 
低GI飲食小技巧 (見下方參考連結)先前我們討過了,這次加強如何從目前的飲食中慢慢戒掉對糖的依賴性,選擇正確的食物並觀察自己的變化: 

.如果你真的對糖無法自拔,試著減少頻率及食用量吧!慢慢地將添加糖由你的生活中減去。 

.試著想像加工過程有多少隱藏的糖份,改變食物選擇,如:低脂鮮奶取代各種調味乳;新鮮水果取代果汁、點心;無糖茶飲取代含糖加料飲;豆製品(豆腐、豆干、蒸豆皮…)取代加工配料(熱狗、香腸、甜不辣…)。 

.學會看食品包裝標示,目前標示的八大營養素當中就包含"糖",不論天然存在或額外添加的糖都被計算在內,要分辨是否額外添加,可由原料/成份看出,而且依照所佔比例多寡排序,排越前面代表糖的比重越多。 

.挑選天然且富營養的食物,例如全穀類、牛奶、優質蛋白質(雞肉、深海魚、豆腐)、香蕉、深綠色蔬菜、新鮮水果,讓身體攝取製造快樂因子的材料,色胺酸、酪胺酸、葉酸、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試著改變看看!一開始會比較難受,畢竟在戒掉糖"癮",但經過幾天對糖的渴望會漸漸降低,嚴重失落的情緒也得到改善,讓身體感受真正的快樂與活力吧! 

鄭醫師補充:

吃糖,帶來短暫的幸福感,所以有些人心情不佳,便會開始靠甜食或糖引來舒壓,一旦形成糖飲,不僅糖無法真正紓解緊張壓力,還會導致當事人更恐慌憂鬱,糖的效果,是藉由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的色胺酸優先轉換為血清素,但效果短暫,而且當事人若是蛋白質攝取不足,體內的色胺酸來源也會不夠,最後反而是更憂鬱。這篇報導的研究結果是大數據分析,可信度較高,值得參考。

攝取充足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高纖以及好的油脂之外,營養醫學建議補充足夠劑量的 左旋麩醯胺酸 也可以幫助降低糖癮。如再配合適度的規律運動,除幫助身體血糖代謝更健康,也能幫助大腦自然有流暢的神經傳導,對於戒除糖癮當然也有大大的助益。

 參考文獻:

  • James E Gangwisch, 
  • Lauren Hale, 
  • Lorena Garcia, 
  • Dolores Malaspina, 
  • Mark G Opler, 
  • Martha E Payne, 
  • Rebecca C Rossom, 
  • and Dorothy Lane

High glycemic index diet as a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on: analyses from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Am J Clin Nutr ajcn103846;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une 24, 2015. doi:10.3945/ajcn.114.103846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5/06/24/ajcn.114.103846.full.pdf+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疑地,憂鬱症是一種巨大的疾病負擔,過去有數字分析統計估計全世界有三億五千萬的患者正為此病為苦,但醫療常用的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的治療對不少患者而言,又是一項經濟(非健保第驅)與副作用的雙重負擔。最近在PLoS One的期刊上發表一篇非藥物治療憂鬱症的研究,告訴大眾營養素鎂對於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來說,顯然是有效且安全的一個選項。

鎂在一般認知中,對於心律維持、血壓以及骨質密度維持扮演關鍵的角色,但比較少人知道充足的鎂也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而此功效正是作為抗憂鬱的重重要關鍵。這項研究的領導人Emily Tarleton,透過給輕度到中度憂鬱症患者提供鎂的口服,與傳統的SSRI療法相較,鎂不為一項安全又有效治療選項。

研究小組招募126位罹患輕度到中度憂鬱症非住院的患者,平均年齡52歲,38%的男性,分兩組,實驗組在研究參與時期(六週)每個人每天服用248毫克的鎂,另一組則完全不給予。兩組的參與者每兩週做一次評估。實驗結束時,總共112位有完整資料蒐集提供研究分析,不管是憂鬱或者是焦慮指數,實驗組的數據,兩週評估時便可見明顯快速改善。不管年齡、性別或者正在服用抗憂鬱劑患者,服用者對於營養品的耐受以及類似的療效反應都一致。

這是第一項在美國針對憂鬱症患者以鎂來治療憂鬱症的研究。研究人員認為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也建議大家可以把鎂當作治療憂鬱症的附加選項。

參考文獻:

Tarleton EK, Littenberg B, MacLean CD, Kennedy AG, Daley C (2017) Role of magnesium supple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PLoS ONE 12(6): e018006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0067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00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6月19日,在丹麥哥本哈根,發表於第13屆生物精神病學世界會議的一篇加拿大的研究顯示,益生菌治療可以改善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尤其是未接受任何藥物治療的患者。症狀改善上最明顯的部分是心情、缺乏興趣(失樂症)以及睡眠障礙等等最明顯,有統計數字上的明顯改善差異。研究人員推薦這類療法的最關鍵因素在於這類療法沒有現行抗憂鬱劑的副作用。

近幾年一直有相關的研究發表,主要立論是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菌叢失衡,透過腸腦軸來降低發炎,提升血清素濃度。這項研究使用的特定品牌的益生菌產品:  Probio'Stick, 結合二種菌種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R0175.研究人員招募十位從未接受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讓她們接受為期八周的臨床測試,並以量表在初期,第二、四以及八週做評估,也檢測受試者體內色胺酸以及血清素的濃度。受試者男性6位,女性4位,平均年齡21.2歲。

情緒評估上,嚴重度由24.4開始,到第四週降至14到第八周的11。至於失樂症部分,從最初的36.2到到第八周的29.4。睡眠從初始的9.2到第八周的6.2。儘管這不是大規模的研究,但因為這方面的研究累積越來越多,建議大家可以多瞭解,並和熟悉這方面療法的專業醫師討論。

參考文獻: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81877#vp_1

13th 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Poster P-05-015, presented June 19, 201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他命在臨床上是一種麻醉藥,這十幾年又被當成毒品氾濫使用,導致濫用者成癮以及不少生理後遺症甚至是精神疾病等等相關疾患。K他命能快速的緩解一些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症狀,這幾年臨床上有陸續的研究發表,但老實說,沒有人知道實際的治療機轉到底為何。近日在知名的醫學期刊NATURE發表一篇關於K他命為何可以快速緩解癌重型的憂鬱症狀的實際生理機轉的研究,讓我們有機會了解治療關鍵為何。

首先強調,這篇文章不是鼓勵憂鬱症患者透過K他命來治療憂鬱,而是在憂鬱症治療上,目前藥物,不管是SSRI(選擇性血清素在回收抑制劑)或者是SNRI(選擇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等等,在療效產生的比例以及產生療效的時間點上,都不是那麼能符合所有憂鬱症患者的需求,甚至有些患者服用這些常用的抗憂鬱劑再配合其他藥物,仍未見效,往往被歸為難治型的患者,令患者感到更失望與沮喪,醫師亦無能為力。因此UT西南醫學中心的科學家想透過這項研究瞭解背後的治療機制為何,也希望未來可以發展利用此機轉而達到療效的新藥,幫助憂鬱症患者治療更快更有效率。

此研究的結果發現K他命之所以能快速緩解憂鬱症的關鍵在於K他命能夠阻斷一種蛋白,這種蛋白跟大腦正常功能有相關。這種蛋白就是  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體 ,NMDA受體與認知功能有關,憂鬱症患者一般來說NMDA傳導太多,思覺失調症患者則相反。阻斷NMDA受體功能有改善憂鬱症的效果,K他命的代謝物能延長NMDA的阻斷效果,達到快速緩解憂鬱症作用。

作為麻醉劑的K他命使用本身具有產生幻覺以及影響協調的副作用,因此目前在臨床上,還是充滿許多疑慮。因此即使能快速緩解憂鬱症狀,但這種療效能持續多久?治療的頻率多久注射一次?是否會因為規律使用而導致依賴?還有許多治療面向臨床專業人員自己也不清楚及沒把握。因此目前只有難治型,其他抗憂鬱劑治療都失效的患者,臨床人員「逼不得已」,才會考慮一試,但沒有人敢保證是否飲鴆止渴。

期待未來有更安全的藥物研發,幫助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Kanzo Suzuki, Elena Nosyreva, Kevin W. Hunt, Ege T. Kavalali, Lisa M. Monteggia. Effects of a ketamine metabolite on synaptic NMDAR functionNature, 2017; 546 (7659): E1 DOI: 10.1038/nature220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治憂鬱症有整體或另類療法嗎?有些父母對於治療憂鬱症有另類療法感到鬆了一口氣,有些父母則持懷疑的態度。「維他命就可以幫助憂鬱症孩子?我怎麼知道維他命是安全的?」已經有研究開始找出可以改善腦部因憂鬱症而產生運作困難的關鍵微量元素。

藉由食用魚油、堅果強化認知能力

這是一個快速成長的研究領域,基於另類療法的主題龐大及本書聚焦在心理治療,我不在此做深入的討論。但是在整體療法上有兩個很重要的發現,一個是ω3脂肪酸,另一個是維他命B12,對於治療憂鬱症有助益。但在真正決定使用這種療法前,請務必和醫師討論

ω3脂肪酸/

以前老祖母的方法又開始流行了,爸媽逼我們喝的魚肝油又重新受到重視了。許多研究顯示魚肝油對健康有許多益處,包括治療憂鬱症。我們的大腦需要幾種特殊的不飽和脂肪酸來建構腦細胞以促進認知功能。我們可以藉由食用魚油、鮭魚、亞麻子油、核桃、黃豆來攝取ω3脂肪酸。健康專家建議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攝取比率為1:4。

但因為我們高飽和脂肪的飲食,ω6攝取量是ω3的11到30倍。實驗顯示:有憂鬱傾向的動物身上,ω6存在比例較ω3高出很多;建議多攝取ω3有助於降低ω6。研究顯示,6到12歲的兒童攝取ω3至少一個月以上者,憂鬱症的症狀大幅明顯改善。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成人對抗憂鬱劑沒有反應時,攝取ω3脂肪酸有助減低憂鬱症狀。

維他命B12/

維他命B12維護神經細胞的健康及生長,保護紅血球。憂鬱症的疲累、沒有力氣、沒有胃口可能是因為維他命B12不足所引起。維他命B群對動機、心情、歡愉的經驗與認知能力的運作非常重要。最富維他命B群的食物有蛤蜊、肝臟、營養強化的早餐穀片和魚。

在芬蘭有一項很有前景的實驗顯示:飲食中攝取高維他命B12的憂鬱症患者在6個月後的追蹤檢查顯示,情況較攝取低維他命B12的憂鬱症患者較好。因為維他命B12存在於肉類和魚類中,吃素的孩子比較容易有維他命B12不足的現象。

(本文摘自/每天存一點好情緒,陪孩子練習不悲觀/遠流出版)

鄭醫師補充:

要攝取ω3,不是靠魚肝油,而是魚油。核桃當然是一個好的素食選擇。魚肝油含維生素A,過量攝取有中毒之虞,務必當心。ω6過多ω3不足所造成的失衡,主要關鍵是身體的發炎。現在大力倡導的植物油,大部分是ω6,少數像是亞麻仁油、核桃油或者是芥花油等等才有ω3。

至於B12,的確相當重要,吃素的人也容易缺乏,但牽扯到憂鬱,則要看當事人是否有B12缺乏的狀況。萬一B12劑量足夠,單靠B12想緩解憂鬱,難度極高。

想藉由營養療法來改善憂鬱,最好透過相關的營養醫學檢測評估,針對營養缺乏、腸道功能失衡、重金屬毒素甚至是過敏或者身體發炎的狀況做檢測,成年人可能還要考慮荷爾蒙的影響。對這類整合療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兩本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3459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2872

營養醫學能否幫助憂鬱,最好有完整的概念以及臨床經驗,比較能做充分的討論,憂鬱症的形成往往不是單一的大腦失衡能夠解釋所有的致病原因,而壓力也常常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怕一知半解甚至是先入為主的偏見,抹煞了整合醫學相關療法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帶來的幫助。

最後仍強調,這些資料的提出並非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精神科藥物對某些患者而言的確可能潛藏副作用,一旦出現疑似藥物副作用而無法確認,務必跟開藥的醫師討論,若無法得到滿意的處理或者解答,最好尋求第二甚至第三專業意見來改善解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