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證明,學習演奏樂器對大腦處理視覺和聲音的能力有積極影響,並展示了它如何幫助提升憂鬱情緒。

在學術期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該研究背後的團隊展示了在 11 週內每週只上一小時鋼琴課的初學者如何報告在識別環境中的視聽變化方面有顯著改善,並且報告了憂鬱、壓力和焦慮指數的降低。

在隨機對照研究中,31 名成年人被分配到音樂訓練組、音樂聆聽組或對照組。之前沒有音樂經驗或訓練的個人被指示完成每週一小時的課程。當干預組播放音樂時,對照組要么聽音樂,要么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作業。

研究人員發現,在開始上課的短短幾週內*,人們處理多感官信息(即視覺和聽覺)的能力得到了增強。改進的“多感官過程”對我們參與的幾乎所有活動都有好處——從開車和過馬路,到在人群中找人或看電視。

這些多感官的改進超出了音樂能力。透過音樂訓練,人們的視聽處理在其他任務中變得更加準確。那些上過鋼琴課的人在要求參與者確定聲音和視覺“事件”是否同時發生的測試中表現出更高的準確性。

對於呈現閃光和嗶嗶聲的簡單顯示,以及顯示一個人說話的更複雜的顯示,都是如此。個人認知能力的改變在音樂聆聽組(參與者聽音樂組播放的相同音樂)或非音樂組(成員學習或閱讀)中不存在。

此外,研究結果不僅僅提高了認知能力,還發現參與者在訓練後與訓練前相比較的憂鬱、焦慮和壓力評分也有所降低。作者認為,音樂訓練可能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有益,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這一點。

巴斯大學心理學系的認知心理學家和音樂專家 Karin Petrini 博士解釋說:“我們知道演奏和聆聽音樂通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但透過這項研究,我們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音樂的直接影響短期的音樂學習會對我們的認知能力產生影響。

“學習彈奏像鋼琴這樣的樂器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它需要音樂家閱讀樂譜、生成動作並監控聽覺和觸覺回饋以調整他們的進一步動作。用科學術語來說,這個過程將視覺和聽覺線索結合起來,對個人進行多感官訓練。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即使在大腦可塑性降低的成年期,這也會對大腦處理視聽訊息的方式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

筆記

  • 每個音樂培訓課程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 20 分鐘的部分專門用於手指練習。第二部分包括從 ABRSM 2017-2018 鋼琴一級考試列表中學習歌曲,時間為 40 分鐘。所有培訓課程均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參與者按照以下順序學習了這些曲目。一旦他們能夠正確流暢地彈奏前一首歌曲,他們便繼續下一首歌曲:

  • 威廉吉洛克莊嚴的薩拉班德。經典鋼琴曲目(初級)。

  • 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F 大調詠嘆調,BWV Anh。二 131。

  • Giuseppe Verdi La donna è mobile(來自 Rigoletto)。

  • Bryan Kelly 吉普賽之歌:《一打麵包師》中的第 6 首。

  • 美國傳統民歌:當聖徒進軍時。

參考文獻:

  1. Yuqing Che, Crescent Jicol, Chris Ashwin, Karin Petrini. An RCT study showing few weeks of music lessons enhance audio-visual temporal processingScientific Reports, 2022; 12 (1) DOI: 10.1038/s41598-022-2334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打你的孩子。這是幾十年來研究得出的傳統智慧,將體罰與青少年健康下降和對行為的負面影響聯繫起來,包括增加焦慮和憂鬱的風險。現在,一項新研究探討了體罰如何影響神經系統以產生這些不利影響。

體罰可以簡單地定義為“出於懲罰、糾正、紀律、指導或任何其他原因,以任何方式故意造成身體疼痛”。這種暴力,尤其是當父母施加暴力時,會喚起一種複雜的情感體驗。由 Kreshnik Burani 女士領導並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Greg Hajcak 博士合作的研究人員想要了解這種體驗的神經基礎及其後續結果。

該研究發表在 Elsevier 出版的《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學》上。

研究人員對來自佛羅里達州塔拉哈西地區的 149 名 11 至 14 歲的男孩和女孩進行了世代研究。參與者在接受連續記錄的腦電圖或腦波圖(一種從頭皮測量腦電波活動的非侵入性技術)的同時,進行了類似視頻遊戲的任務和貨幣猜謎遊戲。根據腦波圖數據,研究人員為每個參與者確定了兩個分數——一個反映了他們對錯誤的神經反應,另一個反映了他們對獎勵的神經反應。

兩年後,參與者和他們的父母完成了一系列問卷調查,以篩檢焦慮和憂鬱並評估教養方式。正如預期的那樣,經歷過體罰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和憂鬱。

“我們的論文首先複製了體罰對兒童健康的眾所周知的負面影響:我們發現體罰與青春期焦慮和憂鬱症狀的增加有關。然而,我們的研究進一步證明體罰可能會影響大腦活動和神經發育,”Burani 說。

這反映在接受體罰的青少年對錯誤的更大神經反應和對獎勵的遲鈍反應上。

“具體來說,”Burani 補充說,“我們的論文將體罰與青春期對犯錯的神經敏感性增加以及對接受獎勵的神經敏感性降低聯繫起來。在之前和正在進行的與 Hajcak 博士的合作中,我們發現對錯誤的神經反應增加是相關的與焦慮與焦慮症風險有關,而對獎勵的神經反應降低與憂鬱和憂鬱症風險有關。因此,體罰可能會改變特定的神經發育途徑,使兒童對自己的錯誤高度敏感並減少對他們環境中的其他正面事件的獎勵反應,從而增加焦慮和憂鬱的風險。”

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學編輯 Cameron Carter 醫學博士在談到這些發現時說,“使用腦波圖,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體罰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機制的新見解,以及可能受到影響的神經系統。”

這項工作為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神經基礎提供了新線索,並有助於對危險性較高的青年的指導干預。

參考文獻:

  1. Kreshnik Burani, C.J. Brush, Chandler Spahr, George M. Slavich, Alexandria Meyer, Greg Hajcak. Corporal Punishment is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Neural Response to Errors and Blunted Neural Response to Rewards in Adolescence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2022; DOI: 10.1016/j.bpsc.2022.09.0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氣……呼氣……”或者:“深吸一口氣,數到十。” 在壓力大的情況下呼吸的鎮靜作用,是我們大多數人以前遇到過的概念。現在,奧胡斯大學臨床醫學系的 Micah Allen 教授更進一步了解了呼吸這一行為如何塑造我們的大腦。

研究人員綜合了十多項囓齒動物、猴子和人類大腦影像研究的結果,並用它提出了一個新的計算模型,該模型解釋了我們的呼吸如何影響大腦的預期。

“我們發現,經許多不同類型的任務和動物的檢視,大腦節律與我們的呼吸節律密切相關。當我們吸氣時,我們對外界更加敏感,而當我們呼氣時,大腦會對外界比較置之不理。這也與一些極限運動使用呼吸的方式一致,例如,訓練專業射手在呼氣結束時扣扳機,”Micah Allen 教授解釋道。

Micah Allen 解釋說,這項研究證實呼吸不僅僅是我們維持生命所需而已。

“這說明大腦和呼吸以一種遠遠超出生存的方式緊密交織在一起,實際上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我們處理外部世界的方式。我們的模型證實大腦中有一種共同的機制可以把這些事件的呼吸節奏聯繫起來。”

呼吸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了解呼吸如何塑造我們的大腦,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思想和行為,是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精神疾病的重要目標

“呼吸困難與焦慮和憂鬱等情緒障礙的風險大大增加有關。我們知道呼吸、呼吸系統疾病和精神疾病密切相關。我們的研究提出了這些疾病的下一個治療方法可能在重新整合大腦和身體節奏的新方法,而不是分開地治療任何一種,”Micah Allen 解釋道。

通過呼吸來穩定我們的思想是瑜伽和冥想等許多傳統中眾所周知和使用的策略。這項新研究闡明了大腦如何使之成為可能。這表明大腦中有三種途徑控制著呼吸和大腦活動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它還證明我們的呼吸模式使大腦更加“興奮”,這意味著神經元在特定的呼吸節奏有可能更容易被激發。

新的研究即將到來

這項新研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未來研究的新目標,例如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或情緒障礙的人,Micah Allen 和他的團隊已經根據這項研究開始了新的項目。

“我們有各種正在進行的項目,這些項目都建立在我們提出的模型的各個部分之上並對其進行測試。博士班學生 Malthe Brændholt 正在對人類進行創新的腦影像研究,以嘗試了解不同種類的情感和視覺感知受到大腦呼吸的影響,”Micah Allen 說。

該團隊還與奧爾胡斯大學醫院的胸腔科團隊合作,該團隊使用實驗室開發的工具來了解患有長期新冠肺炎的人是否會出現原本呼吸-大腦的協調性被打亂。Micah Allen 說,還有更多項目即將推出。

“我們將結合使用人類和動物神經影像來更好地了解呼吸如何影響大腦,並利用探索不同藥物如何影響呼吸-大腦相互作用。我們還希望有朝一日研究生活方式因素如壓力、睡眠、甚至像冬泳這樣的事情也會影響呼吸與大腦的交互作用。我們很高興能繼續這項研究,”Micah Allen 說。

鄭醫師補充:

自古而來,呼吸調息禪定,一直是修行領域十分強調重視的方法,近年來西方大力推廣的正念療法,而非常注重透過靜坐呼吸來協助人們處於當下,不讓紛飛的心思及負面想法縈繞於心,因此,正確的呼吸對大腦及自律神經的調整改善幫助很大。

一般調整呼吸(腹式呼吸)在身心科比較多是在焦慮及恐慌患者的治療中使用,以生理回饋的原理來教導當事人如何透過生理機制的放慢及放鬆,達到舒緩身心緊繃的效果,而在生理回饋過程中,大多監控的患者本人的血壓、心跳、呼吸或是周邊循環,鮮少以腦部的影像監測來探討不同的呼吸型態對大腦的影響,這是非常值得專業探討及臨床應用的領域,透過不同型態的呼吸,幫助焦慮及憂鬱患者改變大腦不同區域神經元的傳導,進而達到改善及治療的效果,個人認為值得深究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Micah Allen, Somogy Varga, Detlef H. Heck. Respiratory rhythms of the predictive mind.Psychological Review, 2022; DOI: 10.1037/rev000039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敦國王學院的新研究發現,看到或聽到鳥類與心理健康的改善有關,這種改善可持續長達八小時

這種改善在被診斷患有憂鬱症(世界上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的人身上也很明顯,這表明鳥類生活在幫助那些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方面具有潛在作用。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 Urban Mind 收集人們的心理健康實時報告以及他們看到或聽到鳥鳴的報告。

該項目由醫學研究委員會 (MRC)、國家健康與護理研究所 (NIHR) 莫茲利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和南倫敦 NIHR 應用研究合作組織資助。

 

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親近大自然對心理健康有益,我們憑直覺認為,鳥鳴和鳥兒的存在有助於提升我們的情緒。然而,很少有研究在真實環境中實際調查鳥類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通過使用 Urban Mind app,我們首次展示了看到或聽到鳥類與正面情緒之間的直接聯繫。我們希望這一證據能夠證明保護和鼓勵提供環境給鳥類的重要性,不僅對生物多樣性有助益而且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也能提升。”

 

Ryan Hammoud,主要作者,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 (IoPPN) 研究助理

該研究於 2018 年 4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期間進行,有 1,292 名參與者使用由倫敦國王學院、景觀設計師 J&L Gibbons 和藝術基金會 Nomad Projects 開發的 Urban Mind app,完成了 26,856 項評估。

 

該研究還收集了有關現有心理健康狀況診斷的資訊,發現聽到或看到鳥類生活與健康人及憂鬱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改善有關。研究人員發現,鳥類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並不能用同時發生的環境因素(例如樹木、植物或水道的存在)來解釋。

 

資深作者、倫敦國王學院 IoPPN 心理健康早期干預教授 Andrea Mechelli 說:“生態系統服務一詞通常用於描述自然環境某些方面對我們身心健康的好處。然而,它可能很難以科學方式證明這些好處。我們的研究為創造和支持棲息鳥類的生物多樣性空間提供了證據基礎,因為這與我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此外,研究結果支持採取措施增加人們接觸鳥類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患有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人。”

 

J & L Gibbons 的研究合作夥伴兼景觀設計師 Jo Gibbons 說:“誰沒有在春天的清晨聽到黎明合唱的複雜旋律?無論我們心情如何,這種多感官體驗似乎豐富了日常生活或行程。這項激動人心的研究證實了鳥鳴的景象和聲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精神。它捕獲了有趣的證據,證實生物多樣性環境在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恢復性。鳥鳴的感官刺激,這些自然日常“內涵”的一部分,彌足珍貴,歷久不衰。”

 

這項名為“基於智能手機的生態瞬時評估揭示了鳥類對心理健康的益處”( 'Smartphone-based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reveals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birdlife')的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參考文獻:

Hammoud, R., Tognin, S., Burgess, L. et al. Smartphone-based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reveals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birdlife. Sci Rep 12, 17589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0207-6

 doi.org/10.1038/s41598-022-20207-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腦部影像研究結果證明 憂鬱症與腦中血清素降低有關

2022-11-06 12:04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聲稱已經找到了憂鬱症患者腦部釋放血清素能力降低的第一個直接證據。

 

一項腦部影像研究結果再次引發了精神病學界對於憂鬱症與血清素有關假說的爭論,並挑戰了今年7月發表的一篇檢討報告的結論,該報告發現「沒有明確證據」顯示血清素含量低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

 

由倫敦帝國學院的科學家帶領的最新腦部影像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的血清素反應降低。

 

新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倫敦帝國學院和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豪斯(Oliver Howes)指出,「這是憂鬱症患者腦中血清素釋放減弱的第一個直接證據。人們對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60年,但全是基於間接證據,因此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憂鬱症與血清素有關的假說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常用的抗憂鬱藥「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有效,也可以解釋為何腦中的血清素被稱為「快樂荷爾蒙」。

鄭醫師補充:

這項該研究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期刊上,招募 17 名患有與巴金森症相關的重度憂鬱症或憂鬱症患者和 20 名健康志願者。參與者接受了 PET 掃描,該掃描使用放射性追蹤顯影劑來揭示有多少血清素與大腦中的某些受體結合。然後他們被給予一劑右旋安非他命,刺激血清素釋放,並再次掃描。研究人員發現,憂鬱症患者的血清素反應降低。

值得關注討論的是:

1.這是非常小規模的研究,需要更大量的研究數據來證實及支持(對比之前大規模的研究數據統計:https://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565264526)。

2.精神科或其他科診斷憂鬱症,並不是靠影像學來確診,因此其他重度憂鬱症患者能複製多少比例的同樣發現,仍需更多的研究來比對。

參考文獻:

https://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22)01704-8/fulltext

DOI: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22.10.012

 

BRAIN SEROTONIN RELEASE IS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 [11C]Cimbi-36 PET STUDY WITH A D-AMPHETAMINE CHALLENGE.

 

Author: 

David Erritzoe,Beata R. Godlewska,Gaia Rizzo,Graham E. Searle,Claudio Agnorelli,Yvonne Lewis,Abhishekh H. Ashok,Alessandro Colasanti,Iro Boura,Chloe Farrell,Hollie Parfit,Oliver Howes,Jan Passchier,Roger N. Gunn,David J. Nutt,Philip J. Cowen et al.

 

Public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共政策和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無論性格類型如何,使用更多社交媒體的年輕人在六個月內患憂鬱症的可能性顯著增加。

這項名為“社交媒體使用、人格結構和憂鬱症發展之間的關聯”的研究發表在《情感疾患報告》期刊上,由阿肯色大學公共政策項目的博士生 Renae Merrill 合著。

Merrill 與俄勒岡州立大學公共衛生與人類科學學院院長 Brian Primack 和阿拉巴馬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曹春華共同撰寫了這篇論文。

“以前的研究已經將憂鬱症的發展與許多因素聯繫起來,”作者指出。“然而,文獻中一直缺乏關注各種人格特徵如何與社交媒體使用和憂鬱相互作用的研究。這項新研究解決了這些重要的研究問題,發現憂鬱症在所有人格特徵中都有很強的線性關聯。”

該研究的一項發現是,與低友善力的人相比,具有高友善力的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要低 49%。此外,當每天使用超過 300 分鐘的社交媒體時,高神經質的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低神經質的人的兩倍。更重要的是,對於每個人格特質,社交媒體的使用都與憂鬱症的發展密切相關。

1000 多名 18 至 30 歲的美國成年人的樣本來自匹茲堡大學的 Primack 及其同事收集的 2018 年數據。

使用患者健康問卷測量憂鬱症。社交媒體是通過詢問參與者每天花多少時間使用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來衡量的,人格是使用大五清單來衡量的,該清單評估了開放性、責任心、外向性、友善性和神經質。

作者認為,有問題的社會比較會增強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情緒,這可以解釋憂鬱症的風險如何隨著社交媒體使用的增加而增加。主要參與負面內容也可以增強這些感覺。最後,參與更多社交媒體會減少在家外進行面對面互動和活動的機會。

憂鬱症已被認為是全世界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這使得這些發現對於創造健康干預和預防工作更加明確。

“這項研究的結果在技術擴展和整合時期非常重要,”Merrill 說。“虛擬地與人聯繫可能會增加溝通不良或誤解的風險,從而導致關係困難和發展心理健康問題的潛在風險。”

“人們對社會聯繫和理解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感需求,”美林補充道。“例如,通過更加了解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在各種生活環境中與他人的聯繫,可以改善社交媒體體驗。這種意識有助於提高關係品質,通過更有效的溝通和對他人和我們自己的關注來達成共同意義和理解. 儘管我們存在分歧,但我們有能力創造一種同理心和善良的文化。”

鄭醫師補充:

社交媒體究竟是增加人們彼此的友好連結還是溝通不良創造誤解的來源?這項研究的分析結果值得深思。

重要關鍵是本身的人格是否成熟或穩定?本身有人格障礙傾向,社交媒體的大量使用,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這篇研究進一步提醒,有人格障礙傾向的人,還是最好限制社交媒體或是平台的使用,另外,有憂鬱傾向合併人格障礙的人,可以留意社交平台的使用時間,若是過多,可能是潛在的心理健康的隱憂。最後總結:社交媒體的大量使用,不管人格特質如何,只要使用過多,憂鬱症風險隨之而增。

參考文獻:

 

  1. Renae A. Merrill, Chunhua Cao, Brian A. Primack.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Reports, 2022; 10: 100385 DOI: 10.1016/j.jadr.2022.10038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

2022-09-23 00:14:00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媒體中心」於2021年9月的報導文章指出,憂鬱症是常見的疾病,預估全球約有3.8%的人們受到憂鬱症的影響。在全世界約有2.8億的人口罹患憂鬱症,其中,成年人約有5%、60歲以上的成年人則約有5.7%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不同於「日常情緒波動」或「生活之中短暫的情緒反應」,當憂鬱症反覆發作且發作強度漸增時,憂鬱症將會嚴重地影響健康狀況。

憂鬱症會導致患者在工作、學業及家庭上表現不佳,致使蒙受巨大的打擊。在最糟的情況下,憂鬱症更可能導致自殺的發生;自殺是15至29歲族群中的第四大死因,在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十萬人死於自殺。

 

儘管目前對精神疾病有已知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在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阻礙有效的精神疾病照護原因包括:缺乏資源、缺少訓練有素的醫療衛生醫事人員與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等;此外,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所有國家之中,憂鬱症患者常常沒有獲得正確診斷,而那些沒有憂鬱症的人卻經常被誤診且開具抗憂鬱藥物。

 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

 近年來台灣都市發展為高密精巧的混合使用型態,生活便利性造成身體活動減少。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James教授的研究指出,都市化導致每日熱量減少300至400大卡的消耗。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亦造成身體活動減少,研究指出以車代步導致每日熱量減少200大卡的消耗。台灣的非都會地區由於交通不方便,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更為普遍,交通方式改變以及城市化是導致身體活動日益減少的原因。

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 SR)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MA)研究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也可顯著降低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研究指出與沒有身體活動的成年人相比,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相當於每週快走2.5小時)的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

如果活動力較差的成年人達到了身體活動建議量,則可以預防11.5%的憂鬱症病例發生;至於更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對於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僅有非常小的額外好處。這項對身體活動與憂鬱症之間關聯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即使是低於公共衛生建議指標的身體活動,仍對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的益處。研究作者寫到,醫生可以鼓勵患者增加身體運動,因為儘管只是少量的運動,也能有助於降低他們憂鬱症的風險[5]。

 「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

 新冠疫情改變了人的生活型態,不外乎減少外出運動或因害怕疫情感到內心不安。靜態的生活習慣可能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運動對於緩解壓力有正向的回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

 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建議民眾把走路融入生活中。研究發現,每日走路15分鐘可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使心情愉快,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緩解壓力並增強免疫力[6]。

 運動一刻值千金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温啟邦名譽研究員曾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發表[7]每天少量運動可延壽三年的研究論文,該篇文章迄今被論文引用次數已超過二千次,是台灣文獻中最有重要性的指標文章。一般正規運動的建議為每日運動30分鐘,每週150分鐘,但很多人總有許多理由藉口沒時間運動!研究論文提出「每日運動15分鐘、每週90分運動」就能治百病,減少憂鬱,就不能再繼續使用沒時間作為不運動的藉口了!

 

運動對健康的好處<br />圖/温啟邦名譽研究員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圖/温啟邦名譽研究員如溫博士提供圖片所示,開始的第一個15分鐘運動效果最好,斜度最大,比第二個15分鐘好,而第二又比第三好(斜率漸減),依此類推。

 蘇軾的《春宵》詩中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鐘」為15分鐘,指出時光的寶貴,同樣重要的是,運動一刻值千金,每日保持15分鐘運動,不但值千金,也值萬金。

 運動是萬靈藥

 美國運動醫學會給醫師箴言「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是萬靈藥,是良師良藥)。」很多人半信半疑,其實運動賽過萬靈藥!最好的高血壓藥,只能治高血壓,糖尿病藥只能治糖尿病,哪有像運動,什麼病都好,消除百病,包括憂鬱症,有病治病、沒病強身,而且沒有副作用。

 在長照患者當中,憂鬱症、失智病症是較難照顧的疾病,曾有新聞報導關於長期照顧者面對長期照護的巨大壓力,動手了結自己親人生命的憾事。對付憂鬱和失智症要靠積極預防,不是等病入膏肓才依靠藥物脫身。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有一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依此比例,台灣至少應有七十萬的患者。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7],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台灣教育從小一到高三,每週只有二節體育課,是製造憂鬱症、失智症的遠因。沒有天天運動,就沒有運動習慣,沒有體育課,就沒有運動技巧。

球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症、失智症,因為球賽時,與隊友有親密的協調合作,而要打敗對方,比賽時要機智、要瞬間反應、要思考制敵先機、要能聲東擊西,為了輸贏而興奮緊張,一掃憂鬱於腦後。很多憂鬱患者就是靠運動走出憂鬱,例如:名運動家歐陽靖,戰勝重度憂鬱,成功她的人生。所以年輕時就要養成天天運動的習慣,15分鐘不算少,一小時不算多,未雨綢繆、儲糧備戰

參考文獻:

1. (WHO)Depress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2. 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

3. James WP. The fundamental drivers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Obes Rev 2008; 9( Suppl 1): 6-1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307693/

4. Pearce M, Garcia L, Abba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22;79(6):550–559.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0609

5. (JAMA) Even Low Amou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 Depression Risk

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從「心」出發,走進安心的健康生活

7. Wen CP, Wai JP, Tsai MK, et al.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1;378(9798):1244-1253. doi:10.1016/S0140-6736(11)60749-6

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articles/alzheimers-disease-cure-funding-pharmaceutical-research-foundation-judy-fund-congress-part-the-cloud-drug-11656261539

 

(本文轉載自:國衛院論壇科普新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lmada Therapeutics 獲得 FDA 快速通道指定 REL-1017作為治療重度憂鬱症的單一療法

2022 年 8 月 9 日/美通社/ 

 

Relmada Therapeutics, Inc.是一家解決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的生物技術公司,今天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已授予 REL-1017快速通關指定(Fast Track designation),該公司的新型 NMDA 受體 (NMDAR) 通道阻斷劑作為治療重度憂鬱症 (MDD) 的單一療法。

 

“獲得快速通關指定是我們有前途的後期 REL-1017開發計劃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的首席科學官 Paolo Manfredi 說。“這一指定進一步支持了 REL-1017作為一種轉變模式的新型 MDD 獨立治療方法的潛力,並強調了在過去幾十年中幾乎沒有變化的治療領域存在重大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可用的治療方法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不足MDD 患者的數量。我們感謝 FDA 的這一指定,我們將繼續與 FDA 密切合作,盡快為患者帶來這種急需的潛在新療法。”

 

FDA 的快速通關指定旨在促進藥物的開發和加快審查,以治療嚴重疾病並滿足未滿足的醫療需求。要獲得資格,快速通關藥物必須顯示出優於當前療法的一些優勢,例如卓越的有效性、對嚴重結果的影響或對嚴重結果的改善效果,以及避免可用療法的嚴重副作用。快速通道指定允許與 FDA 進行更頻繁的會議,討論藥物的開發計劃和研擬臨床試驗的設計,以確保收集支持藥物批准所需的適當數據。此外,如果符合相關標準,獲得快速通關指定的藥物有資格獲得加速批准和優先審查,以及滾動審查,

 

Relmada 的 REL-1017後期開發計劃包括 Reliance III ,這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單藥註冊 3 期試驗。此外, Reliance I 和 Reliance II 是兩項正在進行的 3 期姐妹產品雙臂研究(治療藥物VS安慰劑)、安慰劑對照、關鍵研究,評估 REL-1017作為 MDD 的潛在輔助治療。Reliance 開發計劃還包括 Reliance-OLS,這是一項長期的開放標籤安全性研究,正在招募所有三項關鍵研究的滾動參與者以及從頭參與者。

 

關於 REL-1017

 

REL-1017 是一種新的化學實體 (NCE) 和新型 NMDA 受體 (NMDAR) 通道阻斷劑,它優先針對過度活躍的通道,同時維持生理性谷氨酸能神經傳遞(physiological glutamatergic neurotransmission),目前正處於治療重度憂鬱症 (MDD) 的後期開發階段。正在進行的 Reliance 臨床研究計劃旨在評估 REL-1017作為一種速效、口服、每日一次的抗憂鬱治療藥物的潛力。在第 2 期試驗中,REL-1017 顯示出快速、穩健和持續的抗憂鬱作用,與安慰劑相比具有統計學顯著改善。第二階段研究還顯示了 REL-1017的良好藥代動力學、安全性和耐受性特徵,與之前完成的第一階段研究中觀察到的結果一致。

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relmada.com/investors/news/press-releases/detail/266/relmada-therapeutics-receives-fda-fast-track-designation

鄭醫師補充:

其實在營養品的選項中,肌胺酸(sarcosine)本身就是NMDA受體的阻斷劑,過去也有支持肌胺酸可改善憂鬱症的研究發表:

1.Chen KT, Wu CH, Tsai MH, Wu YC, Jou MJ, Huang CC, Wei IH.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long-term sarcosine treatment in rats with or without 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Behav Brain Res. 2017 Jan 1;316:1-10. doi: 10.1016/j.bbr.2016.06.004. Epub 2016 Aug 21. PMID: 27555541.

2.Huang CC, Wei IH, Huang CL, Chen KT, Tsai MH, Tsai P, Tun R, Huang KH, Chang YC, Lane HY, Tsai GE. Inhibition of glycine transporter-I as a novel mechanism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Biol Psychiatry. 2013 Nov 15;74(10):734-41. doi: 10.1016/j.biopsych.2013.02.020. Epub 2013 Apr 3. PMID: 235620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年關於維生素 D 的神經類固醇和免疫學作用可能調節與憂鬱症相關的生理學不斷被發表。然而調查維生素 D 對憂鬱症影響的綜合分析結論一直不一致。

近期一項綜合分析在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 (RCT) 中調查了維生素 D 在減輕成人憂鬱症狀方面的功效。包括一般和臨床族群,以及對患有全身性疾病的病人的研究。有接受照光治療、合併補充其他營養品(鈣除外)和雙極性情感疾患被排除在外。

這項調查對數據庫 Medline、PsycINFO、CINAHL 和 Cochrane 圖書館進行了搜索,以確定 2022 年 4 月之前發表的相關英文文章。使用 Cochrane 偏倚風險工具 (RoB 2) 和 GRADE 來評估研究。四十一項隨機對照試驗(n= 53,235) 被包括在內。使用綜合 Meta 分析軟體進行基於隨機效應模型的分析。主要結果 ( n = 53,235) 的結果顯示維生素 D 對憂鬱症狀有正面效應 (Hedges' g = -0.317, 95% CI [-0.405, -0.230], p < 0.001, I 2= 88.16%;等級:非常低的確定性)。在大多數研究中,RoB 評估維生素不足的人都令人擔憂。儘管異質性很高,但維生素 D 補充劑 ≥ 2,000 IU/天似乎可以減輕憂鬱症狀。未來的研究應該調查在臨床憂鬱症中增加維生素 D 標準治療的可能益處。

參考文獻:

Mikola T, Marx W, Lane MM, Hockey M, Loughman A, Rajapolvi S, Rocks T, O'Neil A, Mischoulon D, Valkonen-Korhonen M, Lehto SM, Ruusunen A. The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22 Jul 11:1-18. doi: 10.1080/10408398.2022.209656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81619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研究發現,服用高劑量維生素 B6 補充劑可以減少焦慮和憂鬱的感覺。

雷丁大學的科學家測量了高劑量維生素 B6 對年輕人的影響,發現他們報告說,在每天服用補充劑一個月後,他們的焦慮和憂鬱情緒減輕了。

該研究發表在《人類精神藥理學:臨床和實驗》(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期刊上,提供了有價值的證據來支持使用被認為可以改變大腦活動程度的補充劑來預防或治療情緒障礙。

雷丁大學心理學與臨床語言科學學院的主要作者大衛菲爾德博士說:“大腦的功能依賴於攜帶訊息的興奮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之間的微妙平衡,從而防止失控的活動。 .

“最近的理論將情緒障礙和其他一些神經精神疾病與這種平衡的紊亂聯繫起來,通常是往提高大腦活動程度的方向上做調整。

維生素 B6 幫助身體產生一種特定的化學傳導物質,抑制大腦中的衝動,我們的研究將這種鎮靜作用與減少參與者的焦慮聯繫起來。”

雖然以前的研究已經證明多種維生素或馬麥醬(馬麥醬是一種使用啤酒釀造過程中最後沉澱堆積的酵母製作的醬料,主要在英國及紐西蘭生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可以降低壓力程度,但很少有研究證實其中含有的特定維生素會驅動這種效果。

這項新研究的重點是維生素 B6 的潛在作用,眾所周知,維生素 B6 可以增加人體產生 GABA(γ-氨基丁酸),這是一種阻斷大腦神經細胞之間衝動的化學物質。

在目前的試驗中,300 多名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維生素 B6 或 B12 補充劑遠遠高於建議的每日攝取量(大約是建議的每日攝入量的 50 倍)或安慰劑,並在一個月內每天服用一次。

研究發現,在試驗期間,與安慰劑相比,維生素 B12 幾乎沒有效果,但維生素 B6 產生了統計學上可靠的差異。

試驗結束時進行的視覺測試證實了服用維生素 B6 補充劑的參與者的 GABA 濃度升高,這支持了 B6 有助於減少焦慮的假設。檢測到視覺表現的微妙但無害的變化,與大腦活動的受控程度一致。

菲爾德博士說:“許多食物,包括金槍魚、鷹嘴豆和許多水果和蔬菜,都含有維生素 B6。然而,本試驗中使用的高劑量證實,補充劑對於情緒產生正面影響是必要的。

“重要的是要承認,這項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與您對藥物的預期相比,我們研究中維生素 B6 對焦慮的影響非常小。但是,比起藥物,基於營養的干預措施產生的令人不快的副作用要少得多。因此將來人們可能更喜歡將它們作為干預措施。

“為了使這成為一個現實的選擇,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其他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基於營養的干預措施,以便將來結合不同的飲食干預措施以提供更大的結果。

“一個潛在的選擇是將維生素 B6 補充劑與認知行為療法等會談療法結合起來,以提高其效果。”

參考文獻:

  1. David T. Field, Rebekah O. Cracknell, Jessica R. Eastwood, Peter Scarfe, Claire M. Williams, Ying Zheng, Teresa Tavassoli. High‐dose Vitamin B6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anxiety and strengthens visual surround suppression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2022; DOI: 10.1002/hup.28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領導的對先前研究的重大審查,經過數十年的研究,仍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實血清素濃度或血清素活性是導致憂鬱症的原因

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的新綜述——對現有整合分析和系統評價的概述——發現鬱症不太可能是由化學失衡引起的,並質疑抗憂鬱劑的作用。大多數抗憂鬱劑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最初據說透過糾正異常低的血清素發生作用。沒有其他公認的藥理學機制證實抗憂鬱劑會影響憂鬱症狀。

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倫敦東北部 NHS 基金會信託 (NELFT) 的顧問精神病學家喬安娜·蒙克里夫教授說:“證明否定總是很困難,但我認為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經過大量幾十年來進行的大量研究,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實憂鬱症是由血清素異常引起的,特別是由血清素濃度降低或活性降低引起的

“憂鬱症‘化學失衡’理論的流行恰逢抗憂鬱劑的使用大幅增加。自 1990 年代以來,抗憂鬱劑的處方急劇增加,英格蘭六分之一的成年人和 2% 的青少年現在被開處方抗憂鬱劑在特定年份。

許多人服用抗憂鬱劑是因為他們被引導相信他們的憂鬱症是由生化原因引起的,但這項新研究發現,這種信念沒有證據基礎。”

綜合性綜述旨在涵蓋已發表在最重要的血清素和憂鬱症研究領域的所有相關研究。納入審查的研究涉及數以萬計的參與者。

比較血液或腦脊髓液中血清素及其分解產物濃度的研究並未發現被診斷患有憂鬱症的人和健康對照(比較)參與者之間存在差異。

對血清素受體和 血清素轉運蛋白(大多數抗憂鬱劑所針對的蛋白質)的研究發現微弱且不一致的證據發現憂鬱症患者的 5血清素活性水平較高。然而,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很可能可以透過在被診斷患有憂鬱症的人中使用抗憂鬱劑來解釋,因為這種影響並沒有被可靠地排除。

作者還研究了數百人通過剝奪他們的飲食中製造血清素所需的氨基酸而人為降低血清素濃度的研究。這些研究被引用為證明血清素缺乏與憂鬱症有關。然而,2007 年進行的一項綜合分析和最近的研究樣本發現,以這種方式降低血清素並不會導致數百名健康志願者出現憂鬱症。在一小部分有憂鬱症家族史的人中,證據非常薄弱,但這僅涉及 75 名參與者,最近的證據尚無定論。

涉及數万名患者的大型研究著眼於基因變異,包括血清素轉運蛋白的基因。他們發現憂鬱症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這些基因沒有差異。一項著名的早期研究發現,壓力事件、一個人所擁有的血清素轉運蛋白基因的類型和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之間存在關係。但更大規模、更全面的研究證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發現。

這些發現共同導致作者得出結論,“無法支持憂鬱症是由血清素活性或濃度降低引起的假設”。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發現很重要,因為研究表明,多達 85-90% 的公眾認為憂鬱症是由血清素濃度低或化學物質失衡引起的。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專業機構認識到化學不平衡框架過於簡單化。還有證據認為情緒低落是由化學物質失衡引起的,會導致人們對康復的可能性以及在沒有醫療幫助的情況下管理情緒的可能性持悲觀態度。這很重要,因為大多數人在他們生活的某個階段都會符合焦慮或憂鬱的標準。

作者還從一項大型綜合分析中發現了使用抗憂鬱藥的人血液中血清素濃度較低的證據。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一些證據與長期使用抗憂鬱劑降低血清素濃度的可能性一致。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意味著某些抗憂鬱劑在短期內產生的血清素增加可能會導致大腦的代償性變化,從長遠來看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雖然該研究沒有審查抗憂鬱劑的功效,但作者鼓勵對治療進行進一步研究和建議,這些治療可能側重於管理人們生活中的壓力或創傷性事件,例如心理治療,以及鍛鍊或正念等其他做法,或解決貧困、壓力和孤獨感等潛在因素。

Moncrieff 教授說:“我們的觀點是,不應告知患者憂鬱症是由血清素過低或化學失衡引起的,也不應讓他們相信抗憂鬱劑是通過針對這些未經證實的異常而起作用的。我們不了解什麼是抗憂鬱劑正在對大腦產生影響,並且給人們這種錯誤訊息會阻止他們就是否服用抗憂鬱劑做出明智的決定。”

共同作者馬克霍洛維茨博士是倫敦大學學院和 NELFT 精神病學的培訓精神病學家和臨床研究員,他說:“我在精神病學訓練中被告知憂鬱症是由血清素過低引起的,甚至在我自己的講座中教給學生這個. 參與這項研究令人大開眼界,感覺就像我認為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被顛倒了

“我們研究的一個有趣的方面是不良生活事件對憂鬱症的影響有多大,這說明情緒低落是對人們生活的一種反應,不能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化學方程式。”

Moncrieff 教授補充說:“成千上萬的人患有抗憂鬱劑的副作用,包括當人們試圖停用抗憂鬱劑時可能發生的嚴重戒斷效應,但處方率繼續上升。我們認為這種情況部分是由於錯誤的信念驅動的,即憂鬱症是由化學物質失衡引起的。現在是時候告訴公眾這種信念不是基於科學的了。”

研究人員警告說,任何考慮停用抗憂鬱劑的人都應該尋求健康專業人士的建議,因為停用後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戒斷反應)。Moncrieff 教授和 Horowitz 博士正在研究如何最好地逐漸減少服用抗憂鬱劑。

參考文獻:

 

  1. Joanna Moncrieff, Ruth E. Cooper, Tom Stockmann, Simone Amendola, Michael P. Hengartner, Mark A. Horowitz. The serotonin theory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umbrel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 DOI: 10.1038/s41380-022-0166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生物組在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心理健康。巴塞爾大學和巴塞爾大學精神病學診所 (UPK) 的研究人員發現,益生菌可以支持抗憂鬱藥的作用並有助於緩解憂鬱症。

當溫斯頓·丘吉爾罹患憂鬱症時幾乎無法起床。他沒有精力,沒有興趣,也沒有胃口。

專家使用藥物和心理治療試圖幫助患者擺脫“憂鬱”,但它仍然存在於某些人身上。因此,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改進現有療法和開發新療法的方法。

一種有前景的方法是微生物組-腸-腦軸。微生物組通常被理解為是指生活在人體內或人體內的所有微生物,例如腸道菌群。腸道細菌可以通過代謝產物影響神經系統。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巴塞爾大學和巴塞爾大學精神病學診所 (UPK) 的一個研究小組證實,益生菌可以支持抗憂鬱劑的治療。他們在《轉化精神病學》期刊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心理

先前的研究中得知,憂鬱症患者的腸道和消化問題的患病率高於平均值。如果將憂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植入在無菌條件下(即沒有腸道菌群)飼養的小鼠體內,那麼這些動物也會出現類憂鬱行為。例如,與同齡人相比,他們精力不足,對周圍環境的興趣降低。因此,研究人員懷疑腸道中細菌群落的組成在憂鬱症狀中產生重要作用。

在他們的新研究中,由 André Schmidt 博士和 Undine Lang 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系統地研究了益生菌對憂鬱症患者的影響。所有參與者都是巴塞爾大學精神病學診所 (UPK) 的住院患者,除了抗憂鬱劑外,還給予益生菌(21 名受試者)或安慰劑(26 名受試者)31 天。參與者和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受試者在整個研究期間進行了哪些準備工作(雙盲)。研究人員在治療前、31 天結束時和 4 週後再次對參與者進行了一系列測試。

隨後的分析證實,儘管由於一般的抗憂鬱劑治療,所有參與者的憂鬱症狀都有減輕,但益生菌組的受試者比安慰劑組的改善更大

此外,他們的腸道菌群的組成發生了變化,至少是暫時的:在益生菌組中,對糞便樣本的分析顯示,在治療結束時乳酸菌增加——這種效果伴隨著憂鬱症狀的減輕. 然而,在接下來的四個星期裡,這些促進健康的腸道細菌濃度再次下降。“可能是 4 週的治療時間不夠長,腸道菌群的新成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穩定下來,”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 Anna-Chiara Schaub 解釋說。

情緒刺激處理的變化

服用益生菌的另一個有趣效果與觀察中性或恐懼面孔時的大腦活動有關。研究人員使用功能磁磁共振掃描振 (fMRI) 研究了這種效應。在憂鬱症患者中,某些用於情緒處理的大腦區域的行為與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不同。服用益生菌 4 週後,益生菌組的大腦活動恢復正常,而安慰劑組則沒有。

“儘管微生物組-腸-腦軸多年來一直是研究的主題,但確切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Schaub 說。這也是研究人員認為使用益生菌形式的多種細菌很重要的另一個原因,例如市場上已有的配方。“有了對某些細菌特定作用的更多了解,就有可能優化細菌的選擇並使用最佳組合來支持憂鬱症的治療,”研究人員說——儘管她熱衷於益生菌療法,但強調目前不適合作為憂鬱症的唯一治療方法。

鄭醫師補充:

在功能醫學中,長期腸道菌叢失衡會產生過度發炎反應,衍生諸多重大慢性疾病,其中也包含憂鬱症,然而要改變腸道菌叢的組合並不簡單,往往並非藉由單單補充益生菌可達成,腸道菌叢失衡若是嚴重的話,在改善的療程規劃上,必須先移除不好的菌種或是過多的中性菌,之後再配合益生菌的補充,好菌才留得下來。同時,要補充那些益生菌才最有效?答案是量身訂做,透過血液分析查出免疫失衡的比重,針對結果以量身訂做益生菌組合來調節當事人免疫失衡效果最直接,不然就得憑運氣試試不同菌種的益生菌產生的結果了。

參考文獻:

 

  1. Anna-Chiara Schaub, Else Schneider, Jorge F. Vazquez-Castellanos, Nina Schweinfurth, Cedric Kettelhack, Jessica P. K. Doll, Gulnara Yamanbaeva, Laura Mählmann, Serge Brand, Christoph Beglinger, Stefan Borgwardt, Jeroen Raes, André Schmidt, Undine E. Lang. Clinical, gut microbial and neural effects of a probiotic add-on therapy in depressed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2; 12 (1) DOI: 10.1038/s41398-022-01977-z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炎症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是一種涉及消化道發炎的慢性疾病,影響了大約 160 萬美國人。憂鬱症影響了超過 1600 萬美國人。

南加州大學 Keck Medicine 的一項新研究證實,被診斷患有 IBD 的患者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 9 倍。此外,他們未罹患 IBD 的兄弟姐妹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幾乎是一般人的兩倍。

相反,憂鬱症患者患 IBD 的可能性是其兩倍,而他們沒有憂鬱症的兄弟姐妹罹患 IBD 的可能性是其一倍半以上。

“這項研究揭示了兩種疾病之間的臨床重疊,並且是第一項研究 IBD 與兄弟姐妹憂鬱症之間雙向關聯的研究,”Keck Medicine 的胃腸病學家和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 Bing Zhang 醫學博士說.

張和他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台灣國民健康保險研究數據庫中超過 2000 萬人的數據,該數據庫包含超過 99% 台灣居民的綜合醫療資訊。

11 年來,他們追踪罹患有 IBD 或憂鬱症的患者及其沒有任何一種疾病的兄弟姐妹,將憂鬱症或 IBD 的發作與沒有任何一種疾病分別比較,透過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相似的對照組來對照。

假設許多因素可能導致疾病的雙向性質,包括環境壓力源、腸道菌叢(由細菌、真菌和病毒組成)和遺傳學。

“IBD患者更容易罹患憂鬱症的發現是有道理的,因為IBD會導致持續的胃腸道症狀,這可能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極大的破壞,”他說。“如果 IBD 患者的兄弟姐妹在照顧患者方面發揮作用,那麼 IBD 患者兄弟姐妹的憂鬱風險升高可能反映了照顧者的疲勞。”

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憂鬱症患者容易罹患 IBD。張推測這一發現可能與所謂的腸-腦軸有關,這是一種科學確定的胃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繫,中樞神經系統由脊髓和大腦組成。

例如,他說,在憂鬱症中起作用的大腦發炎可能與胃腸道發炎有關,這是 IBD 的一個指標

研究人員不確定為什麼憂鬱症患者的兄弟姐妹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 IBD。張推測,這兩種疾病可能存在共同的遺傳易感性,而這兩種疾病在家庭成員中的表現不同。

張希望研究結果將鼓勵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在評估或治療 IBD 或憂鬱症患者時考慮家族史以及胃腸道和情緒障礙之間的關係。

通過更多的研究和對腸腦軸的更好理解,他設想利用新發現的疾病之間的聯繫來改善 IBD 和精神障礙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該研究得到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和台灣科技部的資助。

鄭醫師補充:

腸腦軸與憂鬱症或其他大腦退化性疾病的相關研究,近幾年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證實,這項本地健保資料的分析,可信度極高,也提醒有憂鬱症困擾的當事人,若有身體功能失衡最好一併評估與處置,例如身體系統改善進而幫助精神狀態的穩定在整合醫學處置上非常重視,以功能醫學為例,透過飲食、及腸道功能調整,能夠有效降低腸道發炎,改善腸腦軸的交互影響,對憂鬱症改善往往立竿見影,在此提醒大家。

參考文獻:

  1. Bing Zhang, Ho‐Hui Eileen Wang, Ya‐Mei Bai, Shih‐Jen Tsai, Tung‐Ping Su, Tzeng‐Ji Chen, Yen‐Po Wang, Mu‐Hong Chen.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depression among patients and their unaffected siblings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2; DOI: 10.1111/jgh.158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研究証實,飲食不良的年輕男性在改用健康的地中海飲食後,憂鬱症狀得到了顯著改善。

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狀況,每年影響大約 100 萬澳大利亞人。它是自殺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是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雪梨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為期 12 週的隨機對照試驗最近發表在同行評審的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

首席研究員、UTS 健康學院的博士生 Jessica Bayes 表示,這項研究是第一個評估地中海飲食對年輕男性(18-25 歲)憂鬱症狀影響的隨機臨床試驗。

“我們對這些年輕人願意接受新飲食的意願感到驚訝,”貝葉斯說。“那些被分配到地中海飲食的人能夠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在很短的時間內顯著改變他們原來的飲食。”

這証實醫生和心理學家應該考慮將憂鬱的年輕男性推薦給營養師或營養師,作為治療臨床憂鬱症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說。

該研究有助於新興的營養精神病學領域,該領域旨在探索特定營養素、食物和飲食模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中使用的飲食富含五顏六色的蔬菜、豆類和全麥、油性魚、橄欖油和生的無鹽堅果

“主要關注點是用新鮮的全食品提高飲食品質,同時減少‘速食’、糖和加工紅肉的攝取,”貝葉斯說。

“科學上我們認為食物會影響情緒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大約 90% 的血清素是一種幫助我們感到快樂的化學物質,它是由我們的腸道微生物在我們的腸道中產生的。有新的證據証實這些微生物可以通過迷走神經與大腦交流,即所謂的腸-腦軸。

“為了獲得有益微生物,我們需要給它們餵食纖維,這種纖維存在於豆類、水果和蔬菜中,”她說。

大約 30% 的憂鬱症患者未能對嚴憂抑鬱症的標準治療(例如認知行為療法和抗憂鬱藥物)出現充分反應。

“幾乎我們所有的參與者都參加了該計劃,許多人熱衷於在研究結束後繼續維持健康飲食,這說明他們發現干預措施是多麼有效、可耐受和值得。”

鄭醫師補充:

儘管這樣研究對一般大眾頗具吸引力及說服力,然而對大部分的精神病學執業醫師來說,並沒有營養醫學的相關知識及臨床應用經驗,因此絕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並不會得到積極的營養及飲食改善建議。

雖然這篇文章的研究對象是年輕的男性憂鬱症患者,但其實所有年齡層的憂鬱症患者想要積極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都不妨一試。

參考文獻:

  1. Jessica Bayes, Janet Schloss, David Sibbritt. The effect of a Mediterranean diet on th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young males (the “AMMEND”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2; DOI: 10.1093/ajcn/nqac1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 Sandra Martín-Peláez 及其同事於 4 月 13 日在開放線上期刊PLOS ON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心血管危險因素與老年人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有關。

由於相似的風險因素,包括發炎和氧化壓力,心血管疾病和憂鬱症被認為密切相關。儘管已經表明憂鬱症可能是發展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但分析心血管健康對發展為憂鬱症的潛在影響的研究卻很少。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西班牙正在進行的一項為期 6 年的多中心隨機試驗的數據,該試驗分析了地中海飲食對 55-75 歲男性和 60-75 歲超重或肥胖女性的影響。本次分析納入了 6,545 名實驗開始時沒有心血管或內分泌疾病的個人。根據基於 Framingham 的 REGICOR 函數計算每個人的心血管風險評分,將參與者分為低 (LR)、中 (MR) 或高/非常高 (HR) 心血管風險組。在實驗開始和 2 年追蹤後使用問卷調查憂鬱狀態。

在實驗開始時,HR 組的女性比 LR 女性表現出更高的憂鬱狀態機率(OR 1.78 95% CI 1.26-2.50)。此外,在實驗開始時總膽固醇低於 160 mg/mL 的所有參與者中,MR 和 HR 個體的憂鬱機率高於 LR(MR:OR 1.77 95% CI 1.13-2.77;HR:OR 2.83 95% CI 1.25-6.42) . 相反,在總膽固醇≥280 mg/mL 的參與者中,MR 和 HR 個體的憂鬱風​​險低於 LR(MR:OR 0.26 95% CI 0.07-0.98;HR:OR 0.23 95% CI 0.05- 0.95)。兩年後,在此期間,所有實驗對象都被指示遵循地中海飲食,參與者的憂鬱狀態評分平均都降低,其中開始時膽固醇濃度高的 MR 和 HR 參與者的降幅最大。

作者得出結論,高和非常高的心血管風險與憂鬱症狀有關,尤其是對女性,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堅持地中海飲食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

作者補充說:“高心血管風險,尤其是女性,與老年人的憂鬱症狀有關。”

鄭醫師補充:

膽固醇高與否,不是決定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決定因素,事實上,發炎程度才是,而憂鬱症患者的發炎情況,也是近幾年相關研究的關注焦點,因此失控的發炎,心血管疾病及憂鬱症風險將隨之升高,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Sandra Martín-Peláez, Lluis Serra-Majem, Naomi Cano-Ibáñez, Miguel Ángel Martínez-González, Jordi Salas-Salvadó, Dolores Corella, Camille Lassale, Jose Alfredo Martínez, Ángel M. Alonso-Gómez, Julia Wärnberg, Jesús Vioque, Dora Romaguera, José López-Miranda, Ramón Estruch, Francisco J. Tinahones, José Lapetra, Fernando Fernández-Aranda, Aurora Bueno-Cavanillas, Josep A. Tur, Vicente Martín, Xavier Pintó, Miguel Delgado-Rodríguez, Pilar Matía, Josep Vidal, Clotilde Vázquez, Lidia Daimiel, Emili Ros, Estefanía Toledo, Stephanie K. Nishi, Jose V. Sorli, Mireia Malcampo, M. Ángeles Zulet, Anaí Moreno-Rodríguez, Raquel Cueto-Galán, Diego Vivancos-Aparicio, Antoni Colom, Antonio García-Ríos, Rosa Casas, M Rosa Bernal-López, Jose Manuel Santos-Lozano, Zenaida Vázquez, Carlos Gómez-Martínez, Carolina Ortega-Azorín, Jose Luís del Val, Itziar Abete, Amaia Goikoetxea-Bahon, Elena Pascual, Nerea Becerra-Tomás, Juan J. Chillarón,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Contribu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o depressive status in the PREDIMED-PLUS Trial. A cross-sectional and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PLOS ONE, 2022; 17 (4): e0265079 DOI: 10.1371/journal.pone.026507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網》美研究:運動30分鐘助緩解憂鬱症狀

2022/04/04 22:31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運動不僅能改善身體健康,對心理健康也有所幫助,外媒《健康熱線》(Healthline)報導指出,研究顯示運動30分鐘有助於緩解部分憂鬱症的症狀,強烈影響幸福感,即使是短暫、強度較弱的運動也會有效。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SU)為了研究憂鬱症與運動之間的關聯,招募30名重度憂鬱症的成年病患,受試者在接受30分鐘的中等強度自行車訓練前、中、後,以及運動後的25、50和 75分鐘時填寫電子調查表。

研究結果表明,在騎自行車實驗期間,受試者的憂鬱情緒狀態在30分鐘的運動和之後的75分鐘內得到改善。在運動後的一段時間內,憂鬱症患者可以更好地執行心理或認知要求高的任務,例如測試或接受治療,並至少暫時增加從治療中獲得的益處。

愛荷華州立大學運動學教授Jacob Meyer說明,這可能是運動引起的氧氣增加和大腦化學變化的結果。運動增加的血流量和帶氧量(oxygenation)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和化學物質,從而影響憂鬱症,即使在白天進行短暫的運動,也會強烈影響幸福感。

Meyer指出,這項研究最大的收穫在於得知運動不僅對心血管和身體健康有益,對心理健康也有強大益處,「弄清楚如何將運動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強度較弱的短暫運動,也可能會對幸福感和日常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精神病學暨睡眠醫學專家Alex Dimitriu則鼓勵患者除了運動,也可以嘗試維持良好睡眠、地中海飲食及冥想。對於症狀嚴重或有重大精神疾病家族史的病患來說,藥物治療可能更有益且起效更快,運動雖然已被證明與藥物一樣有效,但它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會奏效。因此,Dimitriu鼓勵患者除了運動,也可以嘗試維持良好睡眠、地中海飲食及冥想。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適度運動、良好睡眠、地中海飲食及冥想,其共通點都有助於降低身體的氧化壓力、發炎,進而提升當事人的大腦健康。因此健康的生活型態是強身健腦的不二關鍵。

參考文獻:

Jacob D. Meyer, Thomas A. Murray, Cassandra S. Brower, Gabriel A. Cruz-Maldonado, Maria L. Perez, Laura D. Ellingson, Nathaniel G. Wade,
Magnitude, timing and duration of mood state and cognitive effects of acute moderate exercise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Volume 61,2022,102172,

ISSN 1469-0292,
https://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22.10217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4690292220004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影響全球超過 2.64 億各個年齡段的人。了解其機制對於製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巴斯德研究所、Inserm 和 CNRS 的科學家近幾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群落的不平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物減少,從而導致類憂鬱行為。這些發現證實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於2020 年 12 月 11 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腸道中的細菌群,稱為腸道微生物群,是體內最大的細菌庫。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宿主和腸道微生物群是互惠互利的系統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的觀察還揭示了情緒障礙與腸道微生物群損害之間的聯繫。巴斯德研究所、CNRS 和 Inserm 的一個科學家聯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確定了腸道微生物群與氟西汀(百憂解)的功效之間的相關性,氟西汀是一種經常用作抗憂鬱藥的分子。但一些控制憂鬱症的機制,全球殘疾的主要原因,仍然未知。

科學家們最近使用動物模型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微生物群變化會導致類憂鬱的行為,特別是導致血液和大腦中脂質代謝物(新陳代謝產生的小分子)減少。

這些脂質代謝物,被稱為內源性大麻素(或內源性大麻素),協調體內的通訊系統,該系統因代謝物的減少而受到嚴重阻礙。腸道微生物群在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發揮作用

內源性大麻素與受體結合,該受體也是 THC 的主要靶標,THC 是最廣為人知的大麻活性成分。科學家們發現,海馬迴(參與記憶和情緒形成的關鍵大腦區域)缺乏內源性大麻素,會導致類似憂鬱的行為。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健康動物和情緒障礙動物的微生物群獲得了這些結果。正如巴斯德研究所 (CNRS/Institut Pasteur) 感知和記憶部門負責人、該研究的共同最後作者之一 Pierre-Marie Lledo 解釋說:“令人驚訝的是,只需將患有情緒障礙的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群轉移到良好的健康動物腸道內,便足以帶來生化變化並賦予後者類似憂鬱的行為。”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在情緒障礙動物中顯著減少的細菌種類。然後他們證明,用相同的細菌進行口服治療可以恢復正常水平的脂質衍生物,從而減輕類似憂鬱行為。因此,這些細菌可以作為抗憂鬱劑。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

“這一發現顯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在正常大腦功能中所起的作用,”微環境和免疫部門(巴斯德研究所/Inserm)負責人、該研究的共同最後作者 Gérard Eberl 繼續說道。如果腸道細菌群落失衡,一些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的脂質就會消失,從而促進類似憂鬱行為的出現。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使用特定細菌可能是恢復健康微生物群和更有效治療情緒障礙的有前途的方法。

鄭醫師補充:

內生性大麻素是自體產生的神經傳導物質,可以幫助放鬆,減輕焦慮及改善憂鬱。除腸道菌叢會影響之外,規律運動也有助於提高內生性大麻素的濃度,完整而根本的抗憂鬱療程,應包含腸道菌叢平衡及規律運動,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Grégoire Chevalier, Eleni Siopi, Laure Guenin-Macé, Maud Pascal, Thomas Laval, Aline Rifflet, Ivo Gomperts Boneca, Caroline Demangel, Benoit Colsch, Alain Pruvost, Emeline Chu-Van, Aurélie Messager, François Leulier, Gabriel Lepousez, Gérard Eberl, Pierre-Marie Lledo. 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993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每次接收信息時不斷用周圍世界的圖片重新繪製不同新圖畫,人類大腦似乎建立了一個工作模型,該模型由預測支持,不斷檢查和重新檢查它已經預期的景象和聲音。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用小劑量的一種叫做K他命的麻醉藥來破壞這種世界觀,證明了這種世界觀的自上而下的性質。他們的研究揭示了腦細胞之間特定類型連接的重要性,也可能解釋了K他命作為憂鬱症治療藥物的機轉。

幾十年來,對感知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理解已經盛行,並表示感覺信息從大腦的低階部分轉移到“高階”部分,這些部分使用它來執行諸如專注力和計劃等執行功能。但自上而下的方法起源於 19 世紀。現在被稱為預測編碼( predictive coding),這個想法是大腦的額葉根據學習到的關聯來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 Yuri Saalmann 實驗室的研究生 Sounak Mohanta 說:“你會認為,如果聽到樹皮,就會看到狗。” “我們使用這些關聯來展示預測如何影響行為。”

在他們最近發表在《神經科學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透過向 32 名志願者播放一個三音節的無意義單詞並在其後附上一張來自各種獨特的動物形狀的圖片,這些圖片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稱為古力寶( greebles) .

通過反饋,志願者了解了哪種聲音與哪種圖片配對。然後,研究人員通過播放聲音、向他們展示圖片並要求志願者說出這對是否匹配來測試志願者。研究人員還通過記錄聲音和形狀出現時的腦波來繪製志願者大腦中特定正確聲音形狀配對的模式。

一旦引入了這些關聯中的三個,聲音的預測品質就會在測試對象的頭腦中產生偏差,方法是讓配對的 greble 85% 的時間、50% 的時間或 33% 的時間跟隨其配對的聲音。

“我們的聽眾越了解聲音可以預測某種形狀,他們就越能更快地告訴我們我們向他們展示的形狀是否與聲音相匹配,”Saalmann 說。“他們對 50% 預測性聲音的反應時間要慢得多,對於預測性最低的聲音,他們的反應時間也更慢。”

在聽到高度預測的聲音後,受試者額葉的活動會增加,將信號向下發送到大腦後部的感覺中心,並活化代表預期形狀的稱為神經元的腦細胞。然後,當形狀出現時,這些神經元會變得更加活躍,並會引起觀眾更快的反應。

除非研究對象服用K他命。

“這種藥物,K他命,阻止了整個過程,每一個步驟,”莫漢塔說。

神經元通過在相鄰細胞之間的微小間隙傳遞化學信號進行交流。每種類型的信號都有一個發射器和接收器。K他命通過阻斷 NDMA 受體來干擾一種特定的通信通道,NDMA 受體在從額葉到感覺中心的通路上的神經元中很常見。這會阻止信號。

在由前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麻醉醫師羅伯·桑德斯(現就職於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設定的小劑量K他命後,原來會高度預測性的聲音會在額葉中引起不同的、更加嘈雜和雜亂無章的活動。通常為預期形狀準備感覺中心的大腦通路反而保持相對安靜。所有形狀的反應時間都延長了,使它們更像是預測性最低的聲音的反應時間。

啟動信號丟失了。大腦隨著錯誤發生,不再重複自上而下的預測中,反而受益了,”Saalmann 說,他的研究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支持。“Sounak 設計的這個實驗意味著無論你對感知如何結合在一起的看法,你都需要將這個反饋過程的預測,作為大腦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糟糕的預測是包括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在內的疾病的一個特徵,在這些疾病中,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說服某人最壞的情況必然會發生或導致幻覺。在動物研究中,K他命已被證明可以緩解類憂鬱症狀,並被用於憂鬱症的臨床研究。

“阻止憂鬱症患者的負面預測可能是K他命的幫助,”Saalmann 說。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R01MH110311、R01NS117901、K23AG055700 和 R01AG063849) 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Sounak Mohanta, Mohsen Afrasiabi, Cameron P. Casey, Sean Tanabe, Michelle J. Redinbaugh, Niranjan A. Kambi, Jessica M. Phillips, Daniel Polyakov, William Filbey, Joseph L. Austerweil, Robert D. Sanders, Yuri B. Saalmann. Predictive Feedback, Early Sensory Representations, and Fast Responses to Predicted Stimuli Depend on NMDA Receptor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21; 41 (49): 10130 DOI: 10.1523/JNEUROSCI.1311-21.2021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講了半天,其實在說明憂鬱症或者思覺失調症患者,在於大腦的(負面訊息)重複預測徑路停不下來,導致負面思考、妄想幻覺沒完沒了。透過K他命阻斷NMDA受體,導致預測徑路被阻斷,中斷原本的負面訊號的傳遞,改善憂鬱症。

提出這篇報導不是鼓勵大家使用低劑量的K他命來治療憂鬱症,這幾年相關的研究告訴我們,同樣的治療機轉有更安全的替代療法,就是肌胺酸( sarcosine),同樣作用於NMDA受體,但肌胺酸這種胺基酸成分原本就是人體自行合成,也可口服補充,相關研究請參閱:

1.https://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72884

2.Chen KT, Wu CH, Tsai MH, Wu YC, Jou MJ, Huang CC, Wei IH.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long-term sarcosine treatment in rats with or without 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Behav Brain Res. 2017 Jan 1;316:1-10. doi: 10.1016/j.bbr.2016.06.004. Epub 2016 Aug 21. PMID: 2755554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55554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an Andel 研究所和 Pine Rest Christian Mental Health Services 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報告說,血液中的發炎跡象可以可靠地預測和識別懷孕期間的嚴重型憂鬱症

該團隊的分析建立了一組在血液中發現的 15 種生物標誌物,可以以 83% 的準確率預測孕婦是否會出現明顯的憂鬱症狀這些發現可以為醫生提供一個急需的工具來識別可能有憂鬱症風險的女性,並在整個懷孕期間更好地調整她們的護理。

近五分之一的新媽媽在懷孕期間或之後會經歷嚴重的憂鬱症,估計有 14% 的人有自殺念頭。發炎症會導致憂鬱症狀惡化,而懷孕是主要的發炎事件。

“憂鬱症不僅僅發生在大腦中——它的足跡遍布全身,包括我們的血液,”VAI 教授、該研究的共同高級作者、醫學博士、醫學博士 Lena Brundin 說。 . “預測與懷孕相關的憂鬱症及其嚴重程度的能力將改變遊戲規則,以保護母親及其嬰兒的健康。我們的發現是朝著這一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

今天發表在轉化精神病學上的這項研究是同類研究中的第一個,並在整個懷孕期間追蹤了來自 Spectrum Health 婦產科診所的 114 名志願者。參與者提供了血液樣本,並在每個孕期和產後接受了憂鬱症狀的臨床評估。

“擁有一種客觀且易於獲取的與憂鬱症風險相關的方法,例如血液檢查,為幫助識別可能在懷孕期間患上憂鬱症的女性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工具,”Pine Rest 的精神科醫生、醫學博士、碩士 Eric Achtyes 說。密歇根州立大學副教授,該研究的共同高級作者。“我們的發現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展,也是更廣泛地使用這些類型的方法來幫助患者的重要的第一步。我們的下一步包括在其他患者樣本中複製結果,以驗證憂鬱症風險的臨界值。”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的標題提到的血液代謝物的指標,不僅僅是跟發炎有關的細胞激素,也包含色胺酸的代謝指標物質。從學理上來看,報導提出的憂鬱症的致病成因,不只適用於孕期的憂鬱症患者,同樣也適用於大部分非孕期其他憂鬱症患者,甚至是男性。

功能醫學領域經常會把發炎及血清素生化互相影響代謝的學理提出來解釋為什麼抗發炎可以抗憂鬱,主要是身體發炎時,原本合成血清素的代謝路徑會轉為尿酸代謝路徑,進而降低血清素合成而引發憂鬱症狀。因此,發炎與憂鬱症息息相關,要抗憂鬱應該設法先抗發炎,反轉尿酸代謝路徑,讓身體自行合成血清素增加,根本改善憂鬱症: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immu.2020.00249/full

可惜這樣的觀點在現行主流的精神病學對憂鬱症的療法並非主流。非常期望這樣的檢測及治療觀念能在精神病學領域落實推廣開來,除了減少誤診,在治療方面也能正本清源,根本療癒。

參考文獻:

 

  1. Qiong Sha, Zach Madaj, Sarah Keaton, Martha L Escobar Galvis, LeAnn Smart, Stanislaw Krzyzanowski, Asgerally T. Fazleabas, Richard Leach, Teodor T. Postolache, Eric D. Achtyes, Lena Brundin. Cytokines and tryptophan metabolites can predict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regnancy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2; 12 (1) DOI: 10.1038/s41398-022-0180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離開發一种血液檢測又近了一步,該檢測為憂鬱症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生化標誌,並揭露了藥物治療對個體患者的療效。

由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傑出的生理學、生物物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 Mark Rasenick 領導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概念研究中發表,他們在人類血小板中發現了一種可追踪憂鬱程度的生物標誌物。

該研究建立在幾位研究人員之前的研究基礎上,這些研究在人類和動物模型中發現,憂鬱症嚴重度與腺苷酸環化酶(adenylyl cyclase)降低一致,腺苷酸環化酶是細胞內的一種小分子,是對血清素和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做出反應而產生的。

“當你憂鬱時,腺苷酸環化酶含量低。腺苷酸環化酶減弱的原因在於使神經傳導物質產生腺苷酸環化酶 Gs α ,一種卡在膽固醇的膜基質的中間蛋白富——一種脂質小船——表示它們工作得不太好,”拉森尼克說。

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 上的新研究“一種用於憂鬱症和抗憂鬱反應的新型外周生物標誌物”已經確定了脂質小船中 Gs α 易位的細胞生物標誌物。生物標誌物可以透過驗血來識別。

“我們開發的測試不僅可以證實憂鬱症的存在,還可以證實單一生物標誌物的治療反應,這是迄今為止尚不存在的東西,”同時從事研究工作的 Rasenick 說。 Jesse Brown VA 醫學中心的科學家。

研究人員假設他們將能夠使用這种血液測試來確定抗憂鬱療法是否有效,也許在開始治療一周後。先前的研究發現,當患者的憂鬱症狀有所改善時,Gs α 就會脫離脂質小船。然而,在服用抗憂鬱藥但症狀沒有改善的患者中,Gs α 仍然滯留在筏中——這意味著僅僅在血液中加入抗憂鬱藥物不足以改善症狀。

一周後,驗血可能會顯示 Gs α 是否脫離了脂質小船。

“因為血小板會在一周內恢復,所以你會看到病情會好轉的人的變化。你將能夠看到預示治療成功的生物標誌物,”Rasenick 說。

目前,患者和他們的醫生必須等待幾週,有時幾個月,才能確定抗憂鬱藥物是否有效,當確定它們無效時,才會嘗試不同的療法。

“大約 30% 的人沒有好轉——他們的憂鬱症沒有解決。也許,失敗衍生失敗,因為醫生和患者沒有工具證實任何效果,”拉森尼克說。“大多數憂鬱症是在基層保健醫師診間診斷出來的,他們沒有進行複雜的篩檢。透過這項測試,醫生可能會說,‘哎呀,他們看起來像是憂鬱症了,但他們的血液並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所以,也許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一點(可能是誤診)。'”

與他的公司 Pax Neuroscience 合作,Rasenick 的目標是在進一步研究後開發篩選測試。

鄭醫師補充:

一直以來,精神科的疾病診斷遭某些人(甚至是專業)的質疑,原因是無法透過客觀的實驗室或是影像學檢查來確診,而相關疾患治療是否有效,也沒有客觀的臨床數據可以追蹤。這項檢查如果能上市廣為應用,將能大幅降低憂鬱症的誤診,同時也讓憂鬱症患者及治療的醫師少走許多冤枉路及疾病的痛苦,因為藥物介入有沒有效,服用一周檢查就知道。期待這樣的實驗室檢測能早日通過臨床測試,早日上市,造福更多患者。

參考文獻:

  1. Steven D. Targum, Jeffrey Schappi, Athanasia Koutsouris, Runa Bhaumik, Mark H. Rapaport, Natalie Rasgon, Mark M. Rasenick. A novel peripheral biomarker for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response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 DOI: 10.1038/s41380-021-01399-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