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愛吃甜食加工品 小心憂鬱上身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您愛吃甜食、精煉米或加工肉製品嗎?小心越吃越憂鬱!英國倫敦大學(UCL)研究顯示,愛吃精緻加工食品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不吃的人高出58%。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弄清楚為何某些食物會引發心理憂鬱,但至少以此為起點,深入探討飲食與心理疾病的關係。



研究人員針對3486位中年公務員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查,其中女性佔26.2%,平均年齡55.6歲。他們的飲食習慣可分為兩類,一類大多選擇天然健康食品,包含大量的蔬果、魚肉,另一類則偏愛加工過的肉類、甜食、精煉米、高脂產品等。



研究人員也調查受試者五年後,接受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的結果,他們發現最常吃天然食品的人,比起幾乎不吃的人,罹患憂鬱症機率減少26%;而飲食中大多選擇精緻加工食品的人,比起不吃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增加58%。



為何有些食物會引發心理憂鬱?科學家目前尚未找出關鍵原因,不過他們推測,不良飲食習慣有可能先誘發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進而造成心理疾病,但仍需更多研究,才可證實此項說法。



這篇名為「中年人飲食模式與憂鬱症狀」的研究報告,由倫敦大學的辛瑪諾克斯博士、費利珍博士、麥可‧馬摩博士等人共同合作而成,文章刊登於11月的《英國精神病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的研究全文可以參閱:


http://bjp.rcpsych.org/content/195/5/408.full


研究引用來源:


Dietary patter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iddle age

Tasnime N. Akbaraly, PhD,Eric J. Brunner, PhD, Jane E. Ferrie, PhD, Michael G. Marmot, PhD and Mika Kivimaki, PhD,Archana Singh-Manoux, PhD


doi: 10.1192/bjp.bp.108.058925


許多情緒容易低落的人,的確有嗜糖的傾向,對人體而言,糖份濃度提升,可以改變氨基酸進入大腦的順序,尤其是色胺酸,這是體內血清素的原料,因此很多人說吃了甜食以後,會心情變好,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可能與此有關。


最近英國的研究發現:愛吃甜食,愛吃精緻加工的食物來源的人,容易產生憂鬱。到底其中因果關係為何?就營養醫學來說,有可能是幫是人員本身體就不好,所以會一直想吃不健康的食物,吃了精緻加工的食物之後,反而更加重身體的負擔,在功能性醫學的評估中,憂鬱是一種結果而且常非單一原因所引發,所以發現自己愛吃糖的話,最好找出自己身體背後的原因,針對根源處理,才能根本預防及改善憂鬱。所以我不認為當事人愛吃糖就會引發憂鬱,連愛吃糖我們最好都當作是一種身體功能不佳的結果來看比較好。


最後補充吃糖對身體的壞處,資料摘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


高寡糖玉米糖漿(與各種形式的糖或精製碳水化合物)


高寡糖玉米糖漿是一種陰險的化學物質,近幾年來悄悄入侵我們的食品。在1980年之前仍是無名小卒,現在我們每年製造175億磅,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了66



這是強效型的糖,比一般的糖還甜,可以促進食慾1,比正常的糖更容易造成肥胖2,而且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3。同時也會導致糖尿病與大腦發炎。



現在已經成為所有加工與垃圾食物的主要甜味劑,從可樂到能量點心棒,從優格到火雞肉片,從麵包到沙拉醬,甚至是番茄醬。



如果大腦發炎且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還不夠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是高寡糖玉米糖漿(與其他形式的糖)會損傷大腦的其他理由:


*糖分會消耗身體所儲存的維他命與礦物質,卻不會提供任何的補充。


*嗜糖與許多精神疾病息息相關,不勝枚舉,其中包括IQ較低、焦慮、挑釁的行為、過動、飲食失常、疲倦、學習障礙與經前症候群4


*糖分會在大腦形成硬殼。想像一下焦糖布丁或硬麵包上的薄脆糖片。在這些食物中(與體內)的糖分會與蛋白質產生反應,形成硬殼或是稱為AGE(後期糖化終產物)的問題。這些糖-蛋白質硬殼怪物黏住大腦,導致失智症,一路損傷大部分的細胞與組織。



擺脫糖分,拯救自己的大腦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信仰也可以幫助抗憂鬱?有興趣探究真相的人,讓我們一起參考發表於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期刊最新的研究。

研究人員分析159位憂鬱症患者,同時在接受治療時,也讓患者本身指出自己信仰的程度以及治療改善程度。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完全無信仰或者信仰很淺的患者,對憂鬱症治療反應無效的比例是高度信仰的患者的兩倍。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只有30%的人能達到和信仰程度較深的人同樣的治療效果,研究人員因此結論,信仰能協助提高憂鬱症的治療效果。

相關參考文獻:


A test of faith in God and treatment: The relationship of belief in God to psychiatric treatment outcomes

David H. Rosmarin, Joseph S. Bigda-Peyton, Sarah J. Kertz, Nasya Smith, Scott L. Rauch, Thröstur Björgvinss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 25 April 2013 (Vol. 146, Issue 3, Pages 441-446, DOI: 10.1016/j.jad.2012.08.030)
http://www.jad-journal.com/article/S0165-0327%2812%2900599-X/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對於憂鬱症治療,一旦疑似有自殺風險,治療者以及患者的親朋好友,莫不繃緊神經,嚴陣以待。根據愛爾蘭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抽血檢測,若是發炎指數偏高,自殺風險亦隨之提升。

這項研究比對142位愛爾蘭的成年人,研究發現,有憂鬱症並高自殺風險的人,相對於那些憂鬱症患者,但本身屬低自殺風險或者是一般族群,發炎指數明顯偏高。研究人員提醒發炎指數對自殺風險而言,可能扮演重要的關鍵。

儘 管過度心理壓力也會導致發炎指數升高,,因此當事人亦可能與過度心理壓力有關所導致,然而,這項研究無法釐清到底何者為主因,或者是兼而有之,也就是身體 發炎與心理壓力同時對身體發炎影響關係至大。換句話說,到底是壓力造成發炎指數升高,進而導致自殺風險,或者是發炎指數升高,讓當事人想自殺,研究人員無 法確認。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來自於都柏林的兩家醫院,74位罹患憂鬱症(29位合併高自殺風險,45位低自殺風險)以及48位健康自願受測 者。憂鬱症以及自殺風險皮工,分別透過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以及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strument兩項量表來評,發炎指數則是抽取受測者的空腹血液,檢測 interleukin-6 (IL-6) 以及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等發炎指數,還有抗發炎指數 interleukin-10 (IL-10)以及一般最常見的發炎指數 C-reactive protein (CRP)。此外跟壓力有關的指數包含ACTH(腦下垂體分泌刺激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物質)以及Cortisol也一併檢測比較。 ACTH以及Cortisol異常,代表壓力過高,憂鬱症患者的Cortisol大多偏高。

分析發現,憂鬱症患者合併高自殺風險的患者其發炎指書呈現高度正相關,低自殺風險的憂鬱症患者比較之下看不到。低自殺風險的憂鬱症患者與健康受測者,發炎指數兩相比較並無顯著差異。至於ACTH以及Cortisol則顯現不出差別,也就是跟自殺風險無關。

研究人員建議對於高自殺風險的人,也許可以考慮發炎指數的量測。

我的想法:抗憂鬱如能抗發炎,自殺風險也許能降低,期待有進一步研究來證實這樣的治療論點,幫助更多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患者避免自殺風險。

參考文獻:

O'Donovan, A., Rush, G., Hoatam, G., Hughes, B. M., McCrohan, A., Kelleher, C., O'Farrelly, C. and Malone, K. M. (2013), SUICIDAL IDE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epress. Anxiety, 30: 307–314. doi: 10.1002/da.22087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da.2208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有網友詢問,什麼是「色胺酸耗盡」試驗?這項檢查是最新科技或者國外行之有年的檢查?色胺酸耗盡有問題,一定會比較憂鬱?


讓我們先了解色胺酸耗盡試驗如何作?其實一般精神科醫師也不是很清楚,臨床上應用不多,憂鬱與焦慮的診斷只是透過問診,因此這項測試大多用於臨床研究試驗上。測試如何作?讓受試者吃下不含色胺酸的氨基酸混和物質,因為缺乏色胺酸,身體本身如果缺乏色胺酸,中樞神經暫時性的血清素下降狀態,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反應。健康受試者試驗後發現,交感神經活性上升,副交感神經活性下降,有倦怠及坐立不安感:焦慮程度較高者則更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反應,清楚表現出非病態性的焦慮特質。


根據過去發表的研究,憂鬱症患者作這項測試,不見得呈現相關效應:


Delgado PL, Price LH, Miller HL, et al. Serotonin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 Effects of Tryptophan Depletion in Drug-Free Depressed Patients. Arch Gen Psychiatry. 1994;51(11):865-874. doi:10.1001/archpsyc.1994.03950110025005.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496828


換句話說,憂鬱症嚴重程度與色胺酸耗盡並不相關。即使色按酸耗盡有問題,代表身體色胺酸不足,應該設法補充色胺酸來源(不管事實物或者營養補充)才是。建議從身體問題的源頭來解決,一般抗憂鬱劑只是抑制血清素回收,並沒有增加色胺酸來源,因此比較容易產生副作用,,而且一旦服用一段時間,想停藥,也容易產生戒斷反應,對某些患者來說,停藥又是另一個頭痛問題,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網成癮 憂鬱指數高5倍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英國里茲大學心理學家研究後發現,上網成癮與罹患憂鬱症有強烈關連,但不敢確定是上網導致憂鬱或有憂鬱傾向愛上網。



里茲大學的研究結論,係根據一三一九份線上填寫的問卷而得,內容詢問受測者上網時間多長、目的是什麼。受測者年紀在十六至五十一歲之間,平均年齡則為廿一歲。專家發現,有少數受測者出現不由自主上網的習慣,線上聊天、經營社交網絡的時間完全取代真實生活的社交互動,也就是有一.二%共十八名受測者「上網成癮」。



「英國廣播公司」(BBC)三日報導,研究報告主撰人莫里森博士表示,上網成癮者憂鬱沮喪的現象,比起沒上癮者嚴重得多,憂鬱指數足足高五倍。研究成果刊於《心理病理學》期刊。



莫理森表示,上網成癮與憂鬱現象,就像「雞先蛋先」問題,猶有爭議,而須再進一步研究。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的貝爾博士指出,網路上癮者情緒本就悲觀消沉,所以里茲大學的研究成果並不令人驚訝;以往研究發現,抑鬱及焦慮的人較愛上網,而非上網後導致抑鬱或焦慮。



記得以前服務的單位裡面,有位同事,當他憂鬱起來時,除了足不出戶、無法工作以外,每天就是泡在電腦前上網,若以他的狀況來看,憂鬱與上網的確會一起出現,但我也不認為彼此有因果關係。不過以下,我想從另一個觀點來討論兩者之間的連結:


讓我們先釐清內觀及外觀這兩個名詞(這可能與一般人認定的定義有出入):


大家是否注意到小朋友不管去外面逛街或者玩,不管玩得多野,上車很容易呼呼大睡,何以故?主要是因為小朋友在外面的時候注意力完全放在外面,他們玩的時候只是在看,每樣東西都很新鮮,所以完全不會想到自己一些不愉快的事,當他們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外面,這就是「外觀」,外觀時會完全處於現在時刻,整個人會非常放鬆。反之,我們在處理公文,打電腦,看報紙或者看電視時,這時距離縮短了,這很像我們在想事情的焦距,請大家回想一下,是否看過有人跟你講話時,偶爾會眼睛凝視某處,好像他在看什麼東西轉述一般,其實那個人正在看自己的想法,這也就是「內觀」。


憂鬱的人,傾向於內觀,因此對當事人而言,內觀的活動比較接近他個人的狀況,對現代人來說,上網是非常方便的活動,有憂鬱傾向的人大多不喜歡接觸人群,因此,藉由電腦來和外界交流,壓力相對減輕,然而每天長時間的上網,除了造成更內觀的結果以外,長時間的肢體缺乏運動,大腦的活動與正常功能運作也會受影響。總之,什麼狀況的人會比較喜歡作哪些事情,我認為憂鬱與網路成癮的關連在此。


治療網路成癮,目前仍無公認的有效治療方式,比較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中國大陸,曾有醫師以電痙攣治療(ECT)來試圖處理,以下為相關參考資料:


在中國大陸的山東省,有一家由楊永信開辦的機構聲稱可以透過電擊來治療青少年上網成癮。事件在討論區內引起激烈的迴響,當中的一個原因,是採用電擊來治療精神病是一種過時的落伍方法,更何況網絡成癮是否是精神病的一種還有很大的爭議。此外,大陸另一個機構: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網癮治療中心也使用過這種方式來處理。


建議要幫助這樣的人,不能只是禁止他們上網或者以電擊來做處罰性的恫嚇,除了在生活上引導他們從事其他有目的性的活動(梯度不要過陡),當然到後來能養成規律適當地運動最好。同時,透過身體功能的評估,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部分來直接改善,如此雙管齊下,類似網路成癮與憂鬱之間的惡性循環才能打破。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食療減緩憂鬱症 醫:魚油可治腦發炎

 
 

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有助益!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



許哲華表示,得憂鬱症的人,腦是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 3 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以攝取到Omega 3。



另外含有色氨酸的乳酪、香蕉、馬鈴薯、豆腐、各種堅果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五穀饅頭、胚芽米、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吃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素,可以抗氧化,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的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含鎂的食物甚至可降低幻聽或幻視。


憂鬱患者抗藥 食療可緩解

 
 

       署立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今天表示,1 名患重度憂鬱症的青年,因排斥服用抗憂鬱劑,建議廣泛攝取各種蔬果,達到穩定情緒及緩解憂鬱效果。



許哲華指出,患者因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行為,日前到院門診,經詳細詢問病史,已達重度憂鬱症診斷準則;患者需接受心理治療,但抗拒服用抗憂鬱劑,因而建議從飲食著手,獲得不錯效果。



許哲華表示,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可以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效果。



許哲華說,有憂鬱症民眾,腦是處在慢性發炎(Inflammatory)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3 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攝取到Omega-3。



他指出,乳酪、香蕉、馬鈴薯、各種堅果如杏仁、南瓜子等,含有色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 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達到緩解憂鬱效果。



他表示,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抗氧化,清除不利人體的自由基,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



記得三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和一位營養品公司的高層管理幹部談到他們的客戶,她的客戶的家人罹患有重度憂鬱症,除了心情低落、社交畏縮、工作無法執行以外,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非常糟。由於這家廠商的主推產品是綜合的蔬菜、水果萃取的膠囊產品,後來也開發綜合的植物性蛋白補充粉,因此他們只能建議這位憂鬱症患者儘量以營養補充來試圖改善其憂鬱症狀,結果兩週過去,這位重度憂鬱症患者先前的症狀完全一掃而空,令這位主管感到驚訝及不解的是,這些蔬菜、水果及植物性蛋白,如何改善憂鬱症,而且是嚴重的憂鬱症?


另外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我的一位好友,一直以來,她就是商場公認的幹賴能幹的女強人,然而在她的生命中,一度因為婚姻危機,導致她不知如何面對,而罹患了重度憂鬱症,她形容當時的不穩定狀況是這樣的:我的小孩每天放學回家,就是看我還在不在,因為很擔心我又跑去自殺了。因為家人沒有辦法,只能帶她去精神科就醫,然而精神科藥物的服用讓她幾乎無法集中精神做事,因此她承認當時的服藥其實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服用。整個過程的轉捩點,發生在她最後一次的精神科門診,那次,她被一位每個月都帶慢性精神病的家人去看門診的母親詢問:這位小姐,我們一起在候診間已經好幾個月了,有一個疑問一直存在我心中想跟您請教,我每個月帶小孩來看診拿藥,那是我的小孩已經真的瘋掉,他是慢性精神病患,人生大概就報銷了,但我想不透您看起來穿著及打扮,應該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為何要向我的小孩每個月來精神科報到?


我的朋友聽到這樣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問話,她開始自己問自己在幹嘛?難道自己的人生就要這樣一直好不起來嗎?於是她自己下定決心要改善自己,她用的方式,自己形容為土法煉鋼,每天早上起來,給自己打上一大杯的蔬果精力湯,然後開始規律去運動,經過半年的時間,憂鬱症完全痊癒而且沒有再復發。


最近國內的類似的案例報告,一名重度憂鬱且出現自殺行為的患者因排斥服用抗憂鬱劑,經醫師建議廣泛攝取各種蔬果,,結果達到穩定情緒及緩解憂鬱效果。透過以上的臨床案例提醒大家:


許多憂鬱症的患者,源頭在於身體的發炎,大腦也發炎,透過完整的蔬果營養、必須脂肪酸(Ω-3,例如魚油、亞麻仁油)的補充,即使不靠藥物,也能改善憂鬱。然而,造成發炎的原因也很多,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能夠幫助大家釐清哪些因素導致發炎,因此想讓抗發炎飲食幫助憂鬱症的恢復更快的話,最好也能配合相關檢測評估,找出根源一起來處理,效率會更好。對這些在功能性醫學強調已久的基本概念有興趣的人也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4030&prev=14223&l=f&fid=26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637&prev=20816&next=19352&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含葉酸食物 穩定情緒

作者: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21日 上午12:08

常感覺憂鬱、心情鬱悶的人不妨吃點木瓜、菠菜、草莓、豆類等含葉酸食物。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近日有些研究報告發現,補充「L-甲基葉酸」(L-methylfolate)似乎可以讓抗憂鬱劑效果變得更好。且L-甲基葉酸可幫助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分泌,這些化學物質分泌正常,都會讓情緒更為穩定,以上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葉酸,適量補充對身心很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兩年前,第19屆歐洲精神病學年會發表的研究,由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所發表。


L-methylfolate「L-甲基葉酸」是營養補充品,市售的B群中只有少數的B群才有,這是葉酸的活性型式,進入體內可以直接讓人體利用,效率較高。這項研究主要針對那些隊對抗憂鬱劑治療效果反應不佳的患者來做研究比較,專業醫師都知道,憂鬱症患者至少有三到四成的人服用抗憂鬱劑,療效不佳,更嚴謹的數據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接受單一抗憂鬱劑治療能達到完全控制不復發,也就是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法藉由單一抗憂鬱劑的治療達到治療目標,因此研究人員希望能發展更好的治療模式,擺脫抗憂鬱劑治療效果不佳的窘境。


這項研究透過每天補充「L-甲基葉酸」15mg(請留意,一般B群的葉酸,單位都是微克計算,1000微克等於一毫克),發現能明顯提升抗憂鬱的療效,這對於大多數的憂鬱症患者不啻是一項福音。之前研究發現,大約有七成的憂鬱症患者也某種程度的基因缺陷,導致體內「L-甲基葉酸」缺乏,這些葉酸不足患者即使服用抗憂鬱劑,藥效更差、病情進步較緩、病程更嚴重也更容易復發。研究人員部用一般葉酸補充劑而採用「L-甲基葉酸」的原因在於後者對於人體生化代謝的活性更高,在幫助身體提升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效率更加。


研究分兩階段,三組來比對,148位服用抗憂鬱劑的憂鬱症患者分成三組,第一組服用「L-甲基葉酸」7.5毫克(前面30天)、15毫克(後面30天),第二組的前面服用安慰劑30天,之後服用7.5毫克30天,第三組全程服用安慰劑60天,結果發現對照組與實驗組並無明顯差別。


接下來用15毫克的劑量再做一次,結果大大不同,全程服用充足劑量的受試者,憂鬱指數明顯低於安慰劑組。這也提醒我們要透過補充葉酸來抗憂鬱,劑量非常重要,一般食物無法攝取這麼高的劑量。


參考文獻出處:


EPA 2011: 19th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iatry: P01-588. Presented March 13, 20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暴露在明亮燈光下可能減輕老年患者的憂鬱症狀。

  
  一項新研究顯示,使用特殊設計的燈箱進行三個星期的光照療法,可以改善老年憂鬱症患者症狀達54%。
  
  除了提高病患的情緒,光照療法也可以改善睡眠,並且最佳化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濃度;血清素濃度過低被證實與憂鬱有關,且通常是抗憂鬱藥物的治療標的。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項顯示明亮燈光治療對於老年非季節性重鬱症患者治療憂鬱症狀好處的重要研究。
  
  阿姆斯特丹VU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科Ritsaert Leiverse醫師與同事們在一般精神醫學學誌中寫到,明亮的燈光療法可能提供不願意、拒絕或無法耐受抗憂鬱藥物治療患者的替代選擇。
  
  【明亮燈光可以協助老年病患】
  研究人員表示,憂鬱症經常造成睡眠困難以及其他症狀,因而干擾了身體日夜節律或生理時鐘;日夜節律障礙經常發現於比較少暴露在明亮燈光環境下的老人身上。
  
  過去研究已經證實明亮的燈光療法可能協助回復日夜節律以及腦部憂鬱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89位60歲以上罹患憂鬱症成人接受三週明亮燈光療法的效果,這些參與者被隨機分派到兩組,分別接受明亮的淺藍色燈光或是深紅色燈光(安慰劑組),於早晨時在家裡以燈箱進行治療。
  
  經過三個星期的治療後,研究結果顯示,明亮燈光治療改善憂鬱症狀達43%,安慰劑治療組則是36%。
  
  治療結束後三週,研究人員發現接受明亮燈光治療組患者的憂鬱症狀持續改善(改善54%,安慰劑組的則是33%)。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明亮燈光治療的患者,壓力型荷爾蒙皮質固醇濃度下降;明亮燈光治療組患者的睡眠品質同樣也是改善的。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中,接受明亮燈光治療的老年憂鬱病患,改善的程度與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相當。
 
 
當我們談到光盒子(照光機)用來治療改善精神疾病時,已經出爐的研究就是憂鬱症與睡眠障礙。
經由特定頻率的光照或者全光譜的照光機,經由眼底視網膜的感光節細胞,把光訊號傳到大腦,有助於血清素的合成,這是一般認定為憂鬱症的可能原因,白天增加血清素的濃度,血清素晚上時,會轉換成褪黑激素。要達到照光的效果,其一定要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一般的全光譜光盒子,照度必須達到10000 lux,這通常在醫療院所提供的照光設施。不想要在醫療院所與住家奔波的人,可以考慮隨身攜帶型的LED照光機,根據研究,波長460-480nm的藍光效果卓著:
Brainard GC, Hanifin JP, Greeson JM, Byrne B, Glickman G, Gerner E, Rollag (August 15, 2001). "Action spectrum for melatonin regulation in humans: evidence for a novel circadian photoreceptor". J Neurosci. 15;21 (16): 6405–12. PMID 11487664.
接受照光治療時,眼睛一定要接受到光線刺激,但不必直視。
季節性的憂鬱在治療時,照光是優先考慮的療法,但在高緯度國家,冬天日照不足,還是需要照光機協助:
然而在非季節性的憂鬱症患者而言,照光治療仍有其正面的效果:
Benedetti F, Colombo C, Pontiggia A, Bernasconi A, Florita M, Smeraldi E, (2003) Morning light treatment hastens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citalopram: a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Clin Psychiatry. Jun; 64(6):648-53.
甚至是產後憂鬱,也有臨床實證的療效:
Terman M (December 2007). "Evolving applications of light therapy" (pdf). Sleep Med Rev 11 (6): 497–507. doi:10.1016/j.smrv.2007.06.003. PMID 17964200.
最近荷蘭以明亮的淺藍色照光治療來改善老年憂鬱患者,跟安慰劑相較(深紅色燈光),臨床效果明顯勝出,不但壓力荷爾蒙明顯下降,睡眠品質也大幅改善。研究人員建議,對藥物排斥或者擔心藥物副作用的老年憂鬱患者,照光治療的確是很好的選擇考慮。
想要接受照光療法的人務必先接受生理時鐘問卷評估,藉由分析,找出最適當的照光時間,以治療建議的時間進行光照,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導致你不快樂的憂鬱症與基因有關?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1月31日 下午2:2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是否覺得每天鬱鬱寡歡、提不起勁?你知道嗎?罹患重度憂鬱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而這個關聯大部分取決於基因。這是一項由挪威公共衛生研究院與奧斯陸大學共同合作的研究,比較了同卵與異卵雙胞胎的縱向資料,以探討罹患重度憂鬱症與整體的生活滿意度是否有關,此研究發表於《情感性疾患》期刊。


研究發現:符合終生重度憂鬱症標準的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5.8%及11.1%)呈現了較低的生活滿意度。74%的重度憂鬱症和生活滿意度與基因有關,其餘26%的關聯與獨特的環境因素有關。研究者同時也將生活滿意度與重度憂鬱症在遺傳上的可能性分開計算。生活滿意度的遺傳可能性估計為百分之七十二。換句話說,大部分是因為基因讓我們在生活滿足的傾向上有所不同。重度憂鬱症的遺傳可能性為34%。


結果顯示,憂鬱症與生活滿意度共同受到同一組基因的影響比環境來得多。研究者強調,每天從事一些能夠帶來短暫愉悅感的小活動是很重要的。因此,不要放棄這些讓人感到開心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正向經驗也可能隨著時間累積而為我們創造出美好的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到底有無憂鬱症的基因,目前已經有些相關檢測可以幫助了解,但即使檢出有憂鬱症的基因,也不見得罹患憂鬱症,但罹患憂鬱症機率提高或者容易發生生活滿意度下降的情形。


若能提早發現,針對自己容易憂鬱的體質,透過適當飲食控制、營養補充、規律運動以及認知習慣的調整,憂鬱不見得會上身。換句話說,憂鬱的基因,可以透過當事人的努力,大幅減少憂鬱症的罹患風險,這篇報導中,研究人員並未將抗憂鬱劑列為預防或者改善之道,提醒大家留意。


類似的研究,發表於2011年美國UCLA的學者研究發現,一個人是否能有高自尊、樂觀以及對生活控制的自信(攸關焦慮與憂鬱表現)與催產素受體的基因變異有關:


S. Saphire-Bernstein, B. M. Way, H. S. Kim, D. K. Sherman, S. E. Taylor. 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 is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 (37): 15118 DOI: 10.1073/pnas.1113137108


之前受訪,我也曾參考已經發表的研究,在第九對基因,主管血清素合成的基因若發生變異,可能會增加憂鬱症或者焦慮得罹患風險,提醒大家,憂鬱的基因絕非單一基因變異影響,預防以及治療憂鬱,最好能透過多面向來做評估考量以及處理會更穩當,而功能性醫學就是這樣的概念去處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以及《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兩本書。


挪威研究的參考文獻:


Ragnhild B. Nes, Nikolai O. Czajkowski, Espen Røysamb, Ragnhild E. Ørstavik, Kristian Tambs, Ted Reichborn-Kjennerud. Major depress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2; DOI: 10.1016/j.jad.2012.05.0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來源與每天情緒反應有關嗎?這兩天發表於英國心理學期刊發表一項有趣的研究,研究人員招募281位平均20歲的年輕人,連續21天,利用網路完成的問卷去做分析。


在研究期間,請參與者每天晚上登錄他們當天的飲食內容,同時請他們利用一些正向或者負向的形容詞給自己的心情評分,研究人員同時利用五個問題,請參與者列出當天攝取的食物內容,特別的是,參與者還須報告他們攝取水果的數量(不含果汁和乾燥水果)、蔬菜量(不含蔬菜汁)以及吃了哪些不健康的東西,例如像餅乾、洋芋片或者蛋糕等等。


分析結果發現,蔬果攝取量越高的人,當天心情越好,其他食物都沒有效果。只要是當天服用更多的蔬果,參與者就會發現跟平常日比起來,心情會更正向、更快樂也更有活力。研究人願透過這些資料分析,確定只要前一天多吃蔬果,隔天心情也會比較正向,因此建議透過健康的飲食來提升心情。


實際的數量,研究人員發現年輕人一天攝取大約七到八分的蔬果,心情明顯容易提升,一份蔬果大概是一個手掌的容積,或者半杯(食譜上常用,有特殊規格)的量。研究人員因此建議,一天半數的飲食,最好都是蔬果,或者把盤子裝肉或者甜點的另外半邊都用水果替代,像是蘋果等等。


看來多吃蔬果,還能有益身心健康,而且增加幸福感。建議大家不妨落實到生活中,幫助自己也幫助周遭的人更愉快。相關內容參考文獻:


White, B. A., Horwath, C. C. and Conner, T. S. (2013), Many apples a day keep the blues away – Daily experiences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affect and food consumption in young adults.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doi: 10.1111/bjhp.1202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jhp.1202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喝綠茶防憂鬱? 日研究:每天4杯降低老年抑鬱症

 
 

喝綠茶除能去油解膩之外,還有助於舒緩情緒,根據日本東北大學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因為綠茶含的茶氨酸能對大腦產生鎮靜作用,因此每天飲用4杯以上的綠茶,可有效降低老人憂鬱的機率。



綠茶中的維他命B1、維他命C與咖啡因能促進胃液分泌,能有助於消化與消脂,根據日本的研究發現,其中富含的茶氨酸能促進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釋放多巴胺,具有放鬆身體、舒緩疲勞等功效。



此外,經證實利用茶氨酸製成的功能性食品可促進大腦的記憶力與學習能力,也能有效預防帕金森氏症與老年癡呆症、傳導神經功能紊亂,目前茶氨酸則被廣泛運用於治療抑鬱症。



據了解,長期憂鬱症將導致抑鬱症的產生,根據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員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中發表的報告,指稱茶氨酸對於腦部有鎮定與舒緩效果,若能每天持續喝數杯綠茶,可降低出現憂鬱症的風險。



由日本東北大學研究所教授牛凱軍組成的研究團隊,以70歲以上的健康老人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每天喝4杯以上的綠茶不但能將老人憂鬱機率降低44%,也能有效緩解老年抑鬱症。


 




最近日本研究發現:多喝綠茶,能夠預防及減少憂鬱對老年人而言,其憂鬱發生的機率可減少達44%。


到底綠茶中有那些成分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一般我們說到綠茶,很多人就會想到綠茶可以預防癌症,例如乳癌、皮膚癌、胃癌、肺癌、結腸癌、攝護腺癌、皮膚癌、食道癌等等,在預防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的惡化、保護肝臟減少尿酸形成等等,也都有相關的研究可以參考。這些疾病的預防功效,主要與綠茶的重要成分EGCG(epigallocatechin-3 gallat) 有關,這個成分佔了綠茶中兒茶素(綠茶的的抗氧化多元酚)的50-60%。茶也有咖啡因,大約是咖啡的40-50%。一般而言要達到疾病預防效果的量, 每天約需喝四到五杯。


除此之外,綠茶中的茶胺酸對中樞神經而言,有些奇特的功效,值得我們多瞭解。茶胺酸(又稱茶氨酸)其實是有趣的氨基酸,這種物質幾乎無法從食物攝取,除了綠茶以外。茶胺酸可以簡單地通過血腦屏障直接影響腦波活動及神經傳導物質,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及GABA等等。因此,對有失眠、恐慌、壓力、焦慮及憂鬱困擾的人,茶胺酸可以改善相關的狀況。由於茶胺酸能抵消咖啡因的興奮作用,這可以解釋喝了綠茶,不僅不會因為咖啡因而感到更興奮,而且會讓人感到放鬆。由於茶胺酸會刺激多巴胺的產生,因此對記憶力、學習甚至巴金森氏症的預防都有成效。


日本的研究也發現,對一些有經前症候群的婦女,每天攝取茶胺酸200毫克,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較能有效的減緩經前症候群。除此之外,有些研究也發現,茶胺酸能夠調節加強免疫能力,加強人類Vγ2Vδ2 T cells 的活性,幫助身體對抗細菌的能力,相關的研究不妨參考:


http://www.pnas.org/content/100/10/6009.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抗憂鬱症藥物可增加孕婦流產的機率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FDA) 在 2005 年的時候即曾提出警告,表示在懷孕初期三個月使用抗憂鬱症藥物 Paroxetine (商品名稱 Paxil、Paxil CR 及 Pexeva) 可能會增加胎兒先天缺陷的風險,特別是心臟方面的問題;但是卻無法遏止孕婦使用 Paroxetine 等抗憂鬱症藥物。



根據刊載於《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的研究資料指出,將近 4% 的孕婦都會在第一孕期的某個時間點服用這些藥物,以致於造成許多悲劇。新的研究顯示,在懷孕期間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即會增加準媽媽流產的機率達 68%。


先前有關在懷孕期間使用這些藥物的研究大部分都很小型,而且是否會造成流產也不是主要的探究目標。但是這次由蒙特婁大學及聖賈斯汀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所進行的大型研究,對於在懷孕期間使用抗憂鬱症藥物的影響做了詳盡的分析,包括藥物的種類及劑量,以及流產的風險等。


研究中,科學家以 5124 名懷孕 20 週流產的魁北克女性,與當地另外一群順利生產的女性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流產的女性當中即有 284 名曾經在懷孕期間服用過抗憂鬱症藥物。


SSRI 藥物皆會增加流產的機率

研究很早就已經證實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SSRI) 會增加流產的風險,特別是 Paroxetine。Venlafaxine (商品名稱有 Effexor、Alventa、Argofan 及 Trevilor) (美國第 6 普遍的抗憂鬱症藥物) 則是屬於另外一種稱作 Arylalkanolamine SNRI (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 的 SSRI,和 Paroxetine 一樣特別容易造成流產。此外,每天服用大量的抗憂鬱症藥物並伴隨其它藥物,也會大幅增加流產的機率。


「由於這次的研究對象眾多,因此有關 SSRI 的影響的研究結果很有說服力」,蒙特婁大學暨聖賈斯汀大學附設醫學中心醫療及孕產研究小組組長,艾尼克貝拉爾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總體來說,美國現在大約就有 2700 萬人正在服用 SSRI。但是就如同 NaturalNews 先前的報導,此種藥物衍生而出的新風險不斷被揭露。例如,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去年 12 月所發表的研究即顯示,服用 SSRI 藥物會大幅增加女性更年期後中風及死亡的機率。


鄭醫師補充:


最近有網友詢問懷孕時服用抗憂鬱劑是否會增加流產的風險,我把上述報導找出來給大家參考,相關參考文獻:


Hamid Reza Nakhai-Pour, Perrine Broy,and Anick Bérard



Use of antidepressants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CMAJ July 13, 2010 182:1031-1037;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y 31, 2010, doi:10.1503/cmaj.091208



http://www.cmaj.ca/content/182/10/1031



此外,根據2011年,一項 61 個獨立研究的綜合分析指出,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SSRI) 抗憂鬱症藥物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


http://www.ahrp.org/cms/content/view/795/67/


http://cht.naturalnews.com/?p=8112


以上資料,是一般人鮮有機會了解以及接觸相關資訊,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果為「因」 掌握憂鬱症致病基因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月17日 下午3:16







精神科醫師鄭光男表示,有國外學者研究表示,憂鬱症肇因於大腦左右兩邊的「前扣帶回大腦灰質」血流供應,或營養輸導不足,將其歸類於大腦缺損,但實際狀況是醫師在診斷憂鬱患者時,多數沒有依據大腦影像檢查,而是僅以憂鬱量表作為症狀評估。其實,應該將憂鬱症視為身體不堪負荷的結果,而壓力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正原因則來自於身體機能不佳、先天基因變異等眾多因素加乘所致。


【及早掌握關鍵基因TPH1】


鄭光男醫師強調,近年隨基因研究盛行,揭露出催化人體內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生成的關鍵基因TPH1,其實與憂鬱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研究顯示,若TPH1基因所在位點產生變異,將可能降低血清素濃度,增加精神性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的罹患風險。


而華人中基因潛在變異的機率約為20~25%,代表著多數人有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但正因為我們總對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過度自信,當面對倦怠、失眠等初期症狀不以為意,等到身體機能逐漸變差,壓力便成為壓垮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罹患憂鬱症還不自知。


【憂鬱症的預防與警訊】


鄭光男醫師建議,其實透過基因檢測,便能早一步找到致病基因TPH1是否有變異,若檢查結果呈現為高風險,代表自己需要正視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高於其他人,透過後天的努力如完善飲食、良好作息、杜絕壓力來源等,便能幫助自己遠離精神疾病的威脅。


另外,若一般民眾真的感覺身心狀況疲乏,超過兩周出現憂鬱情緒、對事物提不起勁、體重突然增加或降低、失眠或嗜睡、喪失精力、無法專注、時刻感覺罪惡感,或喪失價值評斷能力,且嚴重反覆出現死亡念頭,就相當有可能罹患憂鬱症,還是要儘快就醫,只要接受完善治療,仍有相當大的比例能夠治癒。


受訪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JtzUx38JDk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將於今年3月下旬,於美國聖地牙哥,第65屆美國神經醫學年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s 65th Annual Meeting)發表的研究指出,中風患者一旦罹患憂鬱症,其死亡率是非中風以及憂鬱患者的四倍,其早逝的危險性提高到三倍。


一直以來,中風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比例高達三分之一,過去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與心臟病關聯性較高,比較少研究探討中風、憂鬱症與死亡率的關聯性。


這項研究蒐集10550位研究對象,年齡介於25-74歲,追蹤時間長達21年,結果發現,73位患者罹患中風,但未有憂鬱症狀,48位中風患者合併憂鬱症狀,8138未出現中風以及憂鬱症,剩下的2291則是只有憂鬱症狀而無中風狀況。


去除年齡、性別、種族、教育、收入、婚姻以及教育因素影響,分析發現,跟既無中風也無憂鬱症的人相比,有中風又有憂鬱症的患者,其早逝機率高達3倍,死亡率則高達四倍。研究人員建議中風患者一旦出現憂鬱,應該積極治療,降低死亡風險。


相關原文資料可以參閱: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depressed-stroke-survivors-may-face-triple-the-risk-of-death


至於憂鬱症的治療,對於抗憂鬱劑使用務必留心,根據2011年的研究發現,有憂鬱症病史,出現中風機率為29%,但女性若是曾經使用過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SSRI),中風風險增加到39%,一般我們熟知的相關藥物,例如百憂解、克憂果、樂復得以及利普能等等,都是SSRI類的藥物:


An Pan, Olivia I. Okereke, Qi Sun, Giancarlo Logroscino, JoAnn E. Manson, Walter C. Willett, Alberto Ascherio, Frank B. Hu, and Kathryn M. Rexrode. Depression and Incident Stroke in Women. Stroke, August 11 2011 DOI: 10.1161/STROKEAHA.111.617043


中風後合併憂鬱症狀發生,與身體發炎狀況有關,發炎是憂鬱症的重要引發因子,因此抗發炎在中風後的憂鬱症狀處理上,最好列為優先處理順位。在非藥物改善憂鬱上,抗憂鬱有更多安全的選擇,有興趣深究的人也可以參閱近期我寫的新書《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軟性飲增憂鬱風險 健怡版最傷

中央社 – 2013年1月9日 下午4:24






(中央社台北9日電)如果你覺得情緒低落,最好避開汽水,改喝咖啡。今天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每天喝4罐汽水,憂鬱症風險可能提高3成,如果選擇號稱低卡的「健怡」版汽水,傷害可能更大。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在1995至1996年間,觀察26萬3925名50到71歲男女對各種飲料的攝取,研究進行10年後,詢問他們2000年以來是否曾確診出憂鬱症。


受試者中,共1萬1311人診斷出罹患憂鬱症。


研究發現,每天喝4罐以上軟性飲料的人,罹患憂鬱症風險較完全不喝者高3成。


偏好低糖「健怡」版飲料風險似乎更高。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因為軟飲含人工代糖所致。


研究報告將在美國神經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of Neurology)下月在聖地牙哥舉行的研討會上發表。


領導研究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三角研究園區(The Research Triangle Park)研究員陳紅雷(Honglei Chen, 譯音)說,研究結果並未證明軟性飲料造成憂鬱症,「我們的發現只是初步研究結果,還不清楚背後的生物機制,但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添加人工代糖的飲料可能對身體不好」。


除了會蛀蝕牙齒,對動物的研究發現,過度攝取糖也與憂鬱、記憶形成不佳、學習障礙有關。


這份研究也發現,每天喝4杯咖啡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較完全不喝者低1成,陳博士說,原因可能是因為咖啡因會刺激大腦。


他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完全不喝或少喝含糖的低卡飲料,或以不加糖的咖啡代替,或能自然降低憂鬱風險。」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研究引用來源:


Honglei Chen, M.D., Ph.D., investigator, epidemiology branch,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Eva Redei, Ph.D., professor, psychiat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 Chicago; 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 news release, Jan. 8, 2013; news releas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Jan. 8, 2013


到底是心情不好想喝甜的飲料,或者喝甜的飲料導致心情憂鬱,不管如何,常喝含糖飲料不能改善憂鬱,反而會使憂鬱風險更高,這是事實,根據臨床研究分析,有憂鬱病史或者憂鬱症體質的人,常食用含代糖(阿斯巴甜)食品,反而容易導致憂鬱,因此不建議憂鬱症患者接觸含代糖食品,提醒大家留意:


Biol Psychiatry. 1993 Jul 1-15;34(1-2):13-7.

Adverse reactions to aspartame: double-blind challenge in patients from a vulnerable population.


Walton RG, Hudak R, Green-Waite RJ.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837393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患者應考慮檢查骨鬆


 


 


骨質疏鬆症與憂鬱症人口逐年增加,研究發現兩種疾病有相互作用,運動是預防兩者的最佳處方。


陽明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范佩貞指出,今年一月出刊的美國「哈佛守護女性健康期刊」即建議,曾經或是正接受憂鬱症治療的女性, 應和 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行骨質檢測。


台北榮總婦產實驗室主任趙湘台說,北榮婦產部曾針對門診四百五十位停經婦女研究發現,這群平均年齡五十四歲的受試者,有兩成三罹患憂鬱症、兩成五罹患骨質疏鬆症,而憂鬱症患者中,有輕度骨質疏鬆佔三成六、已達骨質疏鬆標準者則超過兩成。


趙湘台說明,此研究可見,憂鬱症停經婦女容易罹患骨鬆症,且骨鬆越嚴重者,憂鬱症也越嚴重,但導致骨鬆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等,卻並未顯示與憂鬱症相關。


范佩貞說,骨鬆常常是無聲無息,直到出問題才被注意,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多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不僅能增加骨質密度,也是治療輕度憂鬱症的最佳處方。



 


 


 


        骨質疏鬆和憂鬱有關嗎?這篇研究提醒大家,許多憂鬱的人,必須注意自己的骨質。而一些分析討論也提到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尤其是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過去我們也多次呼籲大家,許多人的憂鬱症狀,其實來自於長期壓力,長期壓力下首當其衝的就是腎上腺皮質醇與脫氫異雄固酮(DHEA)的平衡與否,當壓力開始時,急性壓力期我們看到的都是腎上腺皮質醇的升高,腎上腺皮質醇濃度高時,骨中的鈣會被抽出來且不易儲存,一些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患者或運動員都合併有骨質疏鬆,原理近似。然而,壓力的急性期所呈現的症狀比較接近所謂的恐慌或焦慮的狀況,真正接近憂鬱的症狀表現是在壓力調適不佳,相關狀況持續太久後,所衍生的腎上腺皮質醇及脫氫異雄固酮濃度相對都低的狀況下所產生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所以,我們看到的憂鬱症很多其實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當然,此時會看到骨質疏鬆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建議大家在壓力大時,就可以多一些鈣質的補充,除了預防骨質疏鬆,也可以舒緩自律神經,減少焦慮與助眠,鈣與鎂的合併使用,對於上述標的狀況的改善更直接,我不建議一般市售化學合成的營養品,除了吸收率很差以外,還會導致身體的負擔。


        當然,這篇文章提到的運動,不僅能改善憂鬱,也能幫助骨質疏鬆,真可謂一舉兩得,不過,很多人的慢性疲勞顯現出來的憂鬱,是欲振乏力的彈性疲乏,運動說來簡單,但在作法上對這些患者來說也不易辦到。建議不妨配合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的結果再配合適當營養品補充,第一部先提升心情與或活力,之後配合運動,循序漸進比較容易成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毒桿菌改善憂鬱症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月1日 下午11:05






肉毒桿菌素除了可以除皺,竟然也能幫助改善憂鬱症病情?美國科學家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嚴重憂鬱症患者臉部注射肉毒桿菌素後,臉部表情變得不再那麼愁雲慘霧,結果患者看到自己的面容,就比較少沉溺於負面情緒當中,憂鬱症病情竟然獲得改善,超過四分之一的患者心情改變,憂鬱症狀減輕不少。


美國雀維蔡斯醫美整形中心醫學主任艾瑞克‧芬斯進行這項研究,研究發現,臉部情緒表達會影響一個人的感覺,而使用肉毒桿菌素有助臉部線條變得更柔和,這或許可以讓人看了心情好一點,進而改善憂鬱症症狀。芬斯醫師舉例,皺眉表情可能讓心情變更差,如果刻意微笑,或可暫時讓心情變得比較開朗。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芬斯醫師以八十四名嚴重憂鬱症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罹患憂鬱症時間平均為兩年,對抗憂鬱藥物反應也不是很好。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注射肉毒桿菌素,另一組則注射安慰劑。


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的患者中,約有百分之二十七症狀獲得改善,相較之下,注射安慰劑的患者中,只有百分之七症狀減輕。芬斯醫師表示,若能抑制皺眉表情,或可緩解憂鬱症病情。


鄭醫師補充:


早在2003年,就有醫師提出這個治療假說,注射肉毒改變臉部表情可以抗憂鬱:


Sommer B, Zschocke I, Bergfeld D, Sattler G, & Augustin M (2003).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ith botulinum toxin for dynamic facial lines. Dermatologic surgery : official publication for American Society for Dermatologic Surgery [et al.], 29 (5), 456-60 PMID: 12752511


在2007年艾瑞克‧芬斯醫師透過一項小規模的試驗來證實這樣的立論是否有根據:


他替十位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患者,進行臉部的肉毒桿菌注射,直接改善臉部表情,尤其是額頭以及影響患者皺眉的臉部肌肉群,追蹤結果,有九位對治療有反應,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524-4725.2006.32136.x/abstract


今年五月也有另一篇研究發表,証實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患者注射肉毒桿菌,改善皺眉表情,可以短時間明顯提升心情,而且效果能持續一段時間,研究人員找了30位患者,進行對照實驗,六周後發現,實驗組的憂鬱症狀平均降低47%,對照組只改善9%:


Facing depression with botulinum tox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 Axel Wollmer, Claas de Boer, Nadeem Kalak, Johannes Beck, Thomas Götz, Tina Schmidt, Muris Hodzic, Ursula Bayer, Thilo Kollmann, Katja Kollewe, Daniela Sönmez, Katja Duntsch, Martin D. Haug, Manfred Schedlowski, Martin Hatzinger, Dirk Dressler, Serge Brand, Edith Holsboer-Trachsler, Tillmann H.C. Kruger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 May 2012 (Vol. 46, Issue 5, Pages 574-581, DOI: 10.1016/j.jpsychires.2012.01.027)


http://www.journalofpsychiatricresearch.com/article/S0022-3956(12)00038-6/abstract


儘管這樣的治療尚未普遍,但也提醒我們一件事:直接改善面部的表情,也可以抗憂鬱。因此所謂的歡笑療法或者對著鏡子微笑,即使開始有點勉強,但持續透過臉部表情改變的確會提升心情,達到抗憂鬱的效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我翻閱精神醫學通訊,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國內教授級的醫師寫的文章,當中提到憂鬱症的發病與壓力的關係,與我一直強調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概念相同,因此一旦出現憂鬱症狀,在改善上若能考慮身體相關的荷爾蒙、免疫、營養、腸道、毒素、神經傳導的調控以及其他相關身體功能失衡出問題,而非單單只是心理壓力處理,相信效果更佳。換句話說,憂鬱症是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大腦衰弱不聽話,壓力往往只是壓垮當事人的最後幾根稻草。遺憾的是,當事人往往以為壓力就是憂鬱症的全部原因,或者憂鬱症就是單純的大腦功能失調所引發,其實還包含更多部分需要處理。


以下摘錄相關內容給大家參閱:


 


還記得1980 1987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發出通告,想要探討壓力與憂鬱症的關係,只要有相關的研究,優先刊登在該學術期刊,但結果是找不到足夠的因果關係。


近年來的醫學,更發現對一個憂鬱症或躁鬱症的患者而言,在患者發病時往往其體內各種代賞功能


已全部失靈,包括腦中的各種傳導元素、體內


的賀爾蒙、免疫、各種保護機制等都出了問


題,才會出現這些精神疾病。換言之,發病不


是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需經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長久的失調,才會造成各種精神疾病,因此壓


力及環境的改變,有好大一部份是先因為身體


的各種代賞功能逐漸失常,以致一段時間出現


情緒、行為的異常,但一般人表面上看起來感


受不到對方已經快要生病了,僅發現似乎各種


學習、工作、情緒、注意力等調適功能遠不如


前,自然可能學業退步、工作效果不佳、情緒


行為失控,而遭到補考、換工作或人際關係障


礙的後果,這些反被解釋成了造成憂鬱症或躁


鬱症的原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翻閱到最新研究文章提到未來治療憂鬱症的方向,可能會放在認知功能系統上的調整,也就是可以調控NMDA受體的物質,NMDA式跟認知、學習以及記憶作用有關的受體。臨床觀察發現,能調控NMDA受體的物質,對於躁鬱症、精神分裂、焦慮症甚至是阿茲海默症都有幫助。相對於目前通行的藥物,NMDA受體的作用物質強調的抗憂鬱效果可能更快以及沒有一般抗憂鬱劑的副作用:


Jeffrey Burgdorf, Xiao-Lei Zhang, Katherine L Nicholson, Robert L Balster, J David Leander, Patric K Stanton, Amanda L Gross, Roger A Kroes, Joseph R Moskal. GLYX-13, an NMDA Receptor Glycine-Site Functional Partial Agonist, Induces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Without Ketamine-Like Side Effect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2; DOI: 10.1038/npp.2012.246


眼尖的人會看到,這種治療藥物怎麼會和K他命有關連?答案很簡單,因為都是作用在NMDA受體上,K他命可以抗憂鬱,過去的確有研究人員做過這類實驗,也有些效果,不過其副作用、可能依賴性以及爭議性都是阻礙,難以在臨床上應用,但至少提醒我們,如果有安全的物質可以調控大腦細胞NMDA系統,可能是不錯的考慮選項。


肌氨酸(Sarcosine)這種胺基酸大概是這幾年,少數有臨床研究支持,還能登上精神藥理學教科書內文的明星,藉由抑制大腦細胞間隙甘胺酸(Glycine)的回收來達到NMDA受體的刺激,進而改善認知功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負性症狀(畏縮、缺乏動力、 興趣、無表情,計畫、思考及判斷能力缺乏等等):


 Tsai G, Lane H, Yang P, Chong M, Lange N (2004). "Glycine transporter I inhibitor,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added to antipsych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Biol Psychiatry 55 (5): 452–6. doi:10.1016/j.biopsych.2003.09.012. PMID 15023571.


對憂鬱症的改善有幫助可以參閱: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0977353 Clinicaltrials.gov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建議大家若是服用肌氨酸,最好能一併加強葉酸補充,因為肌氨酸在體內轉成甘胺酸的輔酶就是葉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天吃番茄 憂鬱症機率減半

中央社 – 2012年12月5日 下午2:52






(中央社台北5日電)根據中國大陸一份研究,每週只要吃幾次番茄,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就可能減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由天津醫科大學牛凱軍博士率領的大陸與日本研究團隊,分析了將近1000名70歲以上男女的心理健康記錄及飲食習慣。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每週吃不到1次番茄的人,每週吃2到6次番茄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減少46%。


根據研究,每天吃番茄則可減少罹患憂鬱症機率52%。


但研究發現,其他水果和蔬菜並沒有帶來相同益處。


吃甘藍菜、紅蘿蔔、洋蔥和南瓜,似乎對心理健康幫助不大,或甚至沒有影響。


高達20%的人在一生中某個時刻會受憂鬱所苦,而女性患者又多於男性。


老年人因健康狀況惡化、喪失親友和寂寞,心情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是憂鬱症的高風險群。


番茄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公認可預防某些疾病。


番茄中有番茄紅素,這是一種抗氧化物質,與減少前列腺癌和心臟病發機率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不確定番茄紅素是否直接影響心理,或者是在得知罹患癌症等可能致命疾病時,可以防止患者罹患憂鬱症。


這份研究結果刊登在「情感症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譯者:中央社張雅亭)1011205


鄭醫師補充:


義大利的諺語說:蕃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這其中也包含精神科醫師,根據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經常攝取蕃茄的人,憂鬱症罹患風險降低52%。


蕃茄中最重要的抗氧化物就是茄紅素,茄紅素的抗氧化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兩倍,是一種天然強效的抗氧化物質。過去研究幾乎都集中在眼睛保健(預防黃斑退化)、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比較多,幫助憂鬱症的罹患率降低,老實說比較少見。


抗氧化就是清除自由基,自由基過多,身體容易老化退化以及產生癌變,想知道自己體內自由基是否過量,有簡單的工具可以直接篩檢,若想深入了解,透過功能性醫學相關檢測會更清楚。


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jad-journal.com/article/S0165-0327(12)00396-5/abstract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ume 144, Issue 1 , Pages 165-170, 10 January 2013


A tomato-rich diet is related to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n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70 years and over: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