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血液檢驗 抗憂鬱治療可量身訂作

 

(路透倫敦7日電)科學家發展出的新血液檢驗,能預測常用抗憂鬱藥物對病患是否有效,這項新發現可能帶來量身訂作式個人化抗憂鬱治療的新時代

 研究人員表示,藉由此檢驗指引,醫生未來應能為血液中發炎達某種程度以上的憂鬱病患,以更有效藥物進行早期治療,可能包括結合兩種藥物等,避免病情惡化。

 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精神病、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Psychiatry, Psychology & Neuroscience, IoPPN)主持此研究的卡塔紐(Annamaria Cattaneo)說,「這項研究讓我們朝向於出現最早憂鬱徵兆階段提供個人化抗憂鬱治療,更邁進一步。」

 憂鬱症是最常見心理疾患之一,影響全球逾3億5000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HO)把憂鬱症列為全球性失能的主要原因。

 治療通常涉及藥物治療或某種心理治療,或兩者並用。但接受治療的全部憂鬱病患當中,約半數未能因第1線抗憂鬱藥物而改善症狀,且1/3病患對所有可用的抗憂鬱藥物具抵抗性

 在此之前,醫生始終無法判定某人是否對某一抗憂鬱藥會有所反應,抑或打從一開始就必須安排更積極治療計畫。結果病患經常接受嘗試錯誤方式治療,試用某種藥物後換用其他藥物連續數個月,且經常未見改善症狀。

 心理健康慈善機構SANE執行長華勒斯(MarjorieWallace)發表聲明說,能鎖定那些藥物治療無效的憂鬱病患,將會是「過去數十年來治療心理疾病方面最令人振奮的進展之一」。

 她說,簡單血液檢驗就能篩選出此族群,並提供他們更量身訂作式治療,包括更密集談話治療與諮商,將可避免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沮喪與受苦,並於未來讓藥物治療配合病患的生化體質成為常態。

 今天刊登在「國際神經心理藥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的這項研究,研究團隊聚焦於量測血液發炎的兩個生物標記。

 先前研究已顯示,發炎程度升高,對於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就會變差。研究人員量測兩組憂鬱病患於服用常用處方抗憂鬱藥物之前和之後的兩個標記,即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Factor, MIF)和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

 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指數超過特定門檻就能可靠預測出病患對藥物反應的機率。

 研究團隊發現,MIF和IL-1指數超過該門檻的病患,百分之百對傳統的常用處方抗憂鬱藥物無反應。而指數低於門檻的病患,則會呈現正面治療反應。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IoPPN教授帕里安特(CarminePariante)表示,此研究結果指向「臨床上適宜的個人化抗憂鬱治療方法」。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幾項重要的事實:

1.憂鬱症患者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有一半的人有反應,三分之一的患者,還有抗藥性。

2.身體長期發炎會導致憂鬱,抗憂鬱劑完全無法處理。

3.發炎指數高的人,抗憂鬱得抗發炎,才能奏效。一般身心科門診無法評估且提供相關療法來改善。藉由整合醫療的完整評估,找出身體發炎或者其他負面因素導致的壓力源,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治療憂鬱症的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 Annamaria Cattaneo, Clarissa Ferrari, Rudolf Uher, Luisella Bocchio-Chiavetto, Marco Andrea Riva, Carmine M. Pariante. Absolute Measurements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and Interleukin-1-β mRNA Levels Accurately Predict Treatment Response in Depressed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6; pyw045 DOI: 10.1093/ijnp/pyw04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惡化 慢性阻塞性肺病

英國最新研究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有憂鬱症,症狀更容易惡化,患者健康衰退會更嚴重。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胸腔》醫學期刊(CHEST)。研究人員以一千五百八十九名患者為研究對象,追蹤三年,研究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憂鬱困擾,大約百分之十四的患者在往後三年內確診罹患憂鬱症。研究人員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定期進行六分鐘走路測試、生活品質評估,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若之前就有憂鬱症,或在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之後出現憂鬱症,患者較容易出現容易喘、運動耐受性降低、感覺失去希望等現象,症狀較為嚴重

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合併憂鬱症患者在運動表現方面,也比沒有憂鬱症患者來得差,這很容易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日常生活各項能力也會逐漸衰退。

研究作者建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不遵從醫囑、最近剛承受喪親之痛,或在家難以與其他人相處,醫師、健康照護人員最好評估一下患者是否有身心困擾,及早評估、介入處理,或可降低住院風險。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專研慢性阻塞性肺病、身心健康學者阿貝寶‧曼吉朱‧佑漢尼斯表示,研究顯示,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位,以這項研究來說,身心疾病可能讓慢性阻塞性肺病更加惡化,患者日後健康狀況也會越來越差

鄭醫師補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會影響呼吸以及血氧功能,甚至會引發憂鬱症,這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是COPD導致憂鬱症更容易發生?或者是病人因為COPD而憂鬱?不管因果如何?身體的健康左右大腦的健康這樣的關係是存在的。所以不管是憂鬱症的治療或者是預防,身體健康必須放在首位,身體不健康,憂鬱症要痊癒真的很困難。

血氧不足,大腦供氧量也不足,原本有憂鬱症的人再罹患COPD,就是雪上加霜。

換個角度來看,原本有憂鬱症困擾的人,其實身體一直有某種程度的身體功能失衡只是被忽略,一般醫師在診斷或者治療憂鬱時,也鮮少針對身體功能失衡部分做評估以及處理,只是試圖用藥物控制來緩解症狀,治標不治本,長期下來往往淪為依賴藥物的慢性病患,至為可惜。

提醒大家,憂鬱症絕不是單純心理壓力能夠引發,在心理壓力存在之前,身體已經呈現某些警訊了,身體功能失衡加上心理壓力,超乎身體的負荷,才是導致憂鬱症發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治療憂鬱症,身體功能失衡的評估以及改善萬萬不可少。

參考文獻:

  1. Gurinder Singh, Wei Zhang, Yong-Fang Kuo, Gulshan Sharma.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With 30-Day Readmission Rat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Chest, 2016; 149 (4): 905 DOI: 10.1378/chest.15-04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ega-3魚油 助抗憂鬱

澳洲、美國一項跨國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服用含Omega-3魚油、S-腺甲硫胺酸(SAMe)、葉酸活性成分「甲基葉酸」(Methylfolate)與維生素D等營養補充品,有助提升抗憂鬱劑效果

澳洲墨爾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檢驗全世界四十多項臨床實驗研究報告,想了解同時使用營養補充品、抗憂鬱藥物,是否可以產生療效,研究含括「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s)與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s)等治療憂鬱症藥物。

研究計畫主持人澳洲墨爾本大學阿爾卡迪亞身心健康研究組組長傑洛米‧沙里斯博士昨(二十六)日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沙里斯博士表示,研究結果較明確的地方在於,同時服用含Omega-3魚油、抗憂鬱劑,可大幅提升藥物治療效果,治療效果比安慰劑來得好。

研究作者解釋,過去許多研究顯示,Omega-3脂肪酸可促進大腦整體健康,對改善情緒也有幫助,這是首次分析性研究檢視Omega-3脂肪酸、抗憂鬱劑併用可能產生哪些利弊得失。研究發現,同時服用抗憂鬱劑、Omega-3脂肪酸,比單純服用安慰劑更能發揮效果。

研究團隊也發現,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劑時,若合併服用甲基葉酸、維生素D與SAMe等營養補充品,也可以提升治療效果,更能幫助改善情緒困擾。至於鋅、維生素C、色胺酸(一種胺基酸)等營養補充品,結果就很分歧,葉酸、肌醇等營養補充品則無法產生效果。

研究團隊也提醒,雖然研究顯示,同時服用Omega-3脂肪酸、抗憂鬱劑,並不會產生重大危害,但服用抗憂鬱劑民眾若想服用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事先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建議,並要注意,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的品質可能良莠不齊、有所差異。

鄭醫師補充:

儘管這樣的研究報告無法還原整合醫學治療憂鬱症的全貌,但至少提醒我們一件事:治療憂鬱,補對營養很重要。而且營養不能單單只是靠一種兩種,因為憂鬱症的造成,絕大部分是多重因素引發,單單想靠一種營養品補充來改善憂鬱,無異是緣木求魚。此外,憂鬱若補充葉酸,一定要選購活性葉酸,也就是甲基葉酸,一般市售的B群,都只是一般葉酸,效果不彰。

參考文獻:

  • Jerome Sarris, Jenifer Murphy, David Mischoulon, George I. Papakostas, Maurizio Fava, Michael Berk, Chee H. Ng. Adjunctive Nutraceuticals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6; appi.ajp.2016.1 DOI: 10.1176/appi.ajp.2016.1509122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情差以為憂鬱症 原來是更年期報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48歲的陳姓婦人,時常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還容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她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到身心醫學科就醫,服藥幾個月仍不見明顯好轉進一步到婦產科就診,發現有月經不規則及潮熱盜汗的情形,診斷為更年期

 潮紅、自汗 血管舒縮症候群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祝春紅指出,患者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如潮紅、自汗、心悸、煩躁等,經評估建議服用荷爾蒙補充藥物,逐漸獲得改善。

 停經前5年 症狀最難受

 祝春紅表示,女性更年期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前後可能持續10至20年,國內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至55歲。在停經前的4至5年是「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及月經變得不規則,生育能力下降,容易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

 停經後 心血管、骨鬆問題浮現

 而停經後,則是長達10年以上的「停經後期」,不適症狀漸漸減緩或消失,但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維持骨質密度的荷爾蒙也愈來愈少,骨質密度以每年1至2%的速度流失,加速骨質疏鬆的問題。

 

 荷爾蒙補充藥物改善

 祝春紅強調,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症狀輕度者可透過運動、規律作息調調適,而嚴重者則考慮以荷爾蒙補充療法,目前有口服、塗抹式的荷爾蒙藥物,肝功能不佳者建議使用塗抹式,不會增加肝臟代謝負擔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女性或者是男性,其實都可能產生更年期症狀。根據過去的研究,大腦細胞有性荷爾蒙接受體,適當的性荷爾蒙濃度,對於大腦認知功能以及心情的平穩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這則案例讓我們看到單憑症狀來來診斷憂鬱症,沒有找出症狀的源頭,不僅無法治療,還會多吃冤枉藥物!

不管男性或者是更年期診斷必須藉由客觀的賀爾蒙檢查,確認性荷爾蒙確實低下,再配合症狀的表現來確診。

若真為女性更年期導症情緒困擾,患者必須有熱潮紅的症狀,否則像藉由賀爾蒙替代療法來治療改善,機率不大,臨床實證以及研究報告皆告訴我們的確如此。

賀爾蒙治療,最好有檢查來監控,以免補過頭。

若考慮長期使用,最好能同時搭配幫助性荷爾蒙健康代謝的整合療法,以降低生殖器官罹患癌症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門診不時會遇到女性憂鬱患者,有過早停經的現象。在本地,五十幾歲停經算正常,然而有些女性在四十歲之前,月經便開始不穩定甚至過早停經,這項的現象往往會增加憂鬱症風險。

這項研究是針對14項研究,其中涵蓋67714位女性研究對象大規模研究分析發現:停經往後延遲兩年,憂鬱症風險降低2%。停經越晚,憂鬱症風險愈低。由於停經時間早晚可以差別到20年,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值得女性朋友留意。此外,其中有三項研究發現(包含52,736位參與者),發現停經年紀每晚兩年,嚴重憂鬱症罹患率增加5%。

而一項針對3033位參與者的分析研究發現:四十歲後停經的人跟四十歲前停經的人相比,憂鬱症罹患率降低50%。 

過早停經的人,即使以荷爾蒙治療,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跟未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的人相比,憂鬱症罹患率並無差別,這表示真正保護大腦免於憂鬱症的關鍵在於內生性的荷爾蒙。內生性,在血液循環的雌二醇,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主要是透過神經元的以及膠質細胞的α 和 β受體,讓血管內皮擴張,抗粥狀動脈硬化,免於發炎反應,產生的保護作用。

研究人員希望可以研發早期的賀爾蒙取代療法,預防停經過早出現,進而降低憂鬱症的發生率。一旦過早停經出現再用荷爾蒙取代療法,可能就太遲了。

參考文獻:

Georgakis MK, Thomopoulos TP, Diamantaras A, et al. Association of Age at Menopause and Duration of Reproductive Period With Depression After Menopau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06, 201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653.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809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常運動的人心肌梗塞後不易憂鬱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發現定時運動的患者,在心肌梗塞後較不易憂鬱

國外研究顯示,保持運動習慣的人在心肌梗塞後比較不容易憂鬱。

研究含括143位男性與46位女性,他們都曾罹患心肌梗塞,作者將他們患病前的長期運動習慣分為四組,一直沒運動、常運動變不運動、不運動變常運動以及始終常運動。結果發現始終常運動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一直沒運動的人低了20%。研究顯示,長期而言規律運動可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發病後出現憂鬱症的風險

此項研究也強化了運動與精神健康間的因果關係,同時也能提醒有罹患心臟疾病或憂鬱症風險的人,應適度增加運動量。未來作者希望有更多研究探討到底是因為心臟病發誘發了憂鬱,還是身體健康狀況改變,造成運動量下降後導致憂鬱。

鄭醫師補充:

心肌梗塞後憂鬱症風險提高,這是教科書都會告訴專業人員的資訊,然而這兩者有何相關?

以直觀來說,心肌梗塞後,心臟收縮力量以及血液輸出必定下降,此時從心臟輸往大腦的血液也會打折扣,大腦血流降低,氧氣以及能量需要的養分皆變少,大腦細胞不似健康時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氣以及營養供給,憂鬱症風險便容易提升。

有運動的人,即使心肌梗塞,由於平常鍛鍊心肺功能,較一般人可以發揮更大的收縮能力,即使在心肌梗塞後整體效能不若以往,但還是比一般人高。就好像把心臟的輸出效能提升成130%,即使打個對折,仍有65%的輸出能力,遠比沒有運動的人來得更能承受心肌梗塞後的衝擊。

規律運動不只是幫助心臟,也能幫助大腦動起來,降低憂鬱風險。

參考文獻:

  1. Protective Effect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Depres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HUNT Study

    Ernstsen, Linda 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http://dx.doi.org/10.1016/j.amjmed.2015.08.0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女性接近更年期時常感覺有點沮喪、心情不好,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女性進入更年期時,由於雌激素濃度起伏不定,因此一遭遇身心壓力,就會特別敏感,情緒自然更容易低落、憂鬱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團隊昨(四)日在北美更年期醫學會(NAMS)所出版的線上版《更年期》醫學期刊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醫界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憂鬱症,有些研究顯示,女性嚴重憂鬱症風險為男性的兩倍之多,特別是女性進入更年期,或在更年期初期,更常出現一些情緒困擾

研究作者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前後,雌激素濃度常劇烈變化、暴起暴落,採用安慰劑、控制隨機實驗,追蹤十二個月發現,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差異容易造成憂鬱症狀,且也會變得較容易生氣、煩躁,感覺自己受到排擠

研究也發現,到了更年期前期,雌激素濃度變化會讓女性對於人際關係遭排斥更為敏感。此時女性情緒已經很敏感了,如果又加上離婚、親人辭世等打擊,很容易就會產生憂鬱症。不過並非所有女性都會因雌激素變化而影響情緒,如果沒有離婚、分居、至親親人、朋友生病、財務困難等重大壓力,雌激素濃度變化很少引發憂鬱症。

研究作者指出,當女性抱怨情緒沮喪、憂鬱,或很容易煩躁、暴怒,醫師應該了解一下是否為更年期前期荷爾蒙變化、壓力事件所造成,並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合療程。

鄭醫師補充:

雌激素濃度降低或者濃度不穩,會讓大腦的雌激素受體刺激降低導致焦慮、憂鬱或者失眠等等症狀。一旦出現明顯精神症狀,荷爾蒙的失衡務必透過相關檢測來評估,以整合醫學的做法,透過相關營養補充來穩定大腦以及協助相關荷爾蒙濃度回穩,幫助身體穩定之後,再針對壓力事件做處理,協助當事人如何面對相關壓力事件,降低心理壓力以及衝擊,多管齊下,當事人的狀況恢復效率不僅奇佳,而且不會陷入藥物依賴之陰影。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1/tnam-ama110315.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隱性貧血!鐵質不足恐致憂鬱、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試著想想看,自己的身體是否有「鐵質」(薪水)含量不足的情形呢?是不是為了應付最低所需鐵質(固定支出),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此一來,你沒有多餘的「置裝費」,必須領出「活期存款」甚至必須解除「定期存款」才能維持生活開銷。這種狀態稱為「潛在缺鐵性貧血」。儲備用的鐵質,會存在肝臟、脾臟裡,身體鐵質不足會從此處取用。當儲備用的鐵質逐漸減少時,身體狀況會邁向潛在缺鐵性貧血的初期,完全用盡儲備鐵質,就會轉而消耗血清鐵質

若一般健康檢查結果為「輕度貧血」時,即表示身體已經開始消耗血清鐵質。等到血清鐵質消耗完畢,則輪到組織鐵質,這時會診斷出「缺鐵性貧血」。等驗出「缺鐵性貧血」才開始想辦法補救已經太晚。

健檢的數據,無法呈現「潛在缺鐵性貧血」,因此,即使健檢數字在標準值內,仍可能覺得身體不適。由於這時的不適程度,多半屬於「忍一忍就沒事」,因此很少人會想到要認真治療。若是放任身體持續缺鐵,那麼貧血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甚至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不要以為健檢沒有問題就可以安心,若有身體不適情形,請在還沒有演變成為疾病之前,好好照顧身體,盡力打造不容易罹患疾病的體內環境。

鐵質不足檢查表

□ 久坐站起時常常頭暈目眩,容易耳鳴。
□ 情緒不穩。
□ 早上容易賴床。
□ 食慾不佳。
□ 皮膚容易出現濕疹。
□ 常常想吐。
□ 動一動身體就覺得喘、心悸。
□ 一年四季都會打噴嚏、流鼻水。
□ 休息以後仍覺得「疲倦、發懶」。
□ 臉色暗沉、上妝感覺不服貼。
□ 容易感冒。
□ 身體總在不知不覺間多出幾道瘀青。
□ 牙齦會出血。
□ 覺得腦袋很沉重、常頭痛。
□ 洗髮很容易掉髮。
□ 有水腫問題。
□ 經常腰痠背痛。
□ 容易便秘或腹瀉。
□ 有時會感到胸口悶痛。
□ 眼皮粘膜泛白。
□ 容易嘴破。
□ 不容易集中精神。
□ 個性變得神經質,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浮氣躁。
□ 覺得沒有精神。
□ 記憶力變差。
□ 生理期經血變多。
□ 生理期曾在一個月內報到兩三次。
□ 生理痛很嚴重。
□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

鄭醫師補充:

鐵不足,真的會引發相關生理症狀以及憂鬱或者情緒困擾,然而在身心科門診卻鮮少有醫師會針對患者做鐵濃度的檢測以及相關症狀做評估,以至於藥物控制到頭來淪為藥物依賴而且效果有限。

我在臨床上,經常看到女性患者,其實都有潛在性缺鐵的問題,然而之前在一般身心科門診就醫,沒有針對這部分做評估以及處理,以至於多吃不少冤枉藥。只要稍稍留心,針對這部分問題直接補充,效果真的是立竿見影。

再次重申,精神症狀的起因,必須先排除是身體原因引發。透過對整合醫學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先排除是否有身體問題必須先處理。大部分有情緒困擾的人,在身體問題獲得處理之後,都可不藥而癒。

缺不缺鐵,有相關檢測可以直接瞭解,真的缺乏,也有比鐵劑更自然好吸收的補充品可以協助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脾氣暴燥誤為更年期 維生素B12缺乏症惹的禍

新竹一名五十多歲的婦人,日前因為發燒住院,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血色素、血小板都偏低;而且這名婦人半年來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四肢痠麻無力、記憶力明顯變差等症狀。甚至婦人個性一向溫和,卻變得焦燥易怒,家人一度以為是更年期的徵候。不過醫師在診察後,確定罹患典型的維生素B12缺乏症,在注射治療後,目前婦人已恢復健康。(彭清仁報導)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林耘曲表示,維生素B12缺乏症,算是眾多貧血原因中很容易矯正的一種,發生原因可能是攝取不足或吸收不佳。一般而言,維生素B12是由微生物合成,存在於動物性的食物來源,一旦經口攝入後,須靠唾液、胃液、胰液中消化脢分解與B12結合之蛋白,最後再與胃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結合,於末段迴腸處吸收至人體肝臟儲存。臨床上以巨球性貧血與周邊神經病變為主,長期嚴重缺失更可能導致骨髓衰竭,甚至是早年失智

林耘曲醫師指出,輕微缺乏維生素B12的原因,例如長期吃素、使用制酸劑抑制胃酸分泌,或老人家慢性胃炎導致胃壁細胞萎縮。嚴重的缺乏則可能是接受過全胃切除、胃繞道手術、末端迴腸切除手術或是一類特殊的自體免疫疾病,俗稱惡性貧血,體內產生內因子抗體而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至於新竹這名婦人,一度被誤以為是更年期的徵候,幸好醫師在給予針劑注射維生素B12後,患者食慾慢慢好轉,各項血球值也陸續回到正常值,婦人也重新恢復到以前溫柔婉約的模樣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B12是素食者及易缺乏的營養來源,除了海帶、藻類之外,蛋奶素的人還可以藉由吃蛋補一些。不然得已B12營養補充品來固定補充預防缺失。

導致B12缺乏的原因除了與飲食內容有關之外,因為胃部擔任B12吸收的關鍵角色,因此胃部疾病或者做過胃部繞道或者切除手術的人,容易導致吸收不良而不足。此外,腸道發炎疾病、腸道菌叢失衡以及寄生蟲也可能引發。

甲狀腺(Graves' disease)或者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會引發B12缺乏。

很難想像長期依賴制酸劑的人也可能導致B12吸收不良而缺乏,因為抑制胃酸,會影響胃部的消化吸收功能,進而導致B12吸收不良。

嚴重的酒精使用者亦可能導致B12缺乏。

B12缺乏得最常見症狀便是貧血,輕微缺乏不見得有明顯症狀,但不治療的話接下來可能會衍生下列症狀:

1.虛弱、倦怠或者頭輕感。

2.心悸或者呼吸困難。

3.皮膚蒼白。

4.舌頭光滑(味蕾消失)

5.便秘、腹瀉、食欲消失或者脹氣。

6.神經症狀例如麻、刺、肌肉無力或者行走困難。

7.視力退化。

8.憂鬱、記憶力減退或者行為改變。

B12是否缺乏只要透過抽血檢測一目了然。治療更簡單,B12注射或者口服治療皆可以協助改善。嚴重缺乏者先從針劑注射開始。

最後提醒:有精神症狀,務必先透過相關檢測了解是否有生理因素或者營養缺乏導致,沒有了解原因,只是開藥控制制狀,不僅難以治癒,還可能衍生藥物副作用以及依賴問題,不可不慎。

原文資料參考來源:

http://www.webmd.com/food-recipes/guide/vitamin-b12-deficiency-symptoms-cause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 憂鬱症風險較高

澳洲一項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憂鬱症風險較高,但如果接受「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治療(CPAP),或可幫助減緩憂鬱症狀。

這項研究以兩百九十三名男女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剛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研究剛開始時,有近百分之七十三的人患有憂鬱症。研究結果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越嚴重,憂鬱症也就越惡化。

研究當中有兩百二十八名患者接受「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治療,治療時間每晚平均至少五小時,經過三個月後,約有百分之四的人憂鬱症狀明顯改善。研究剛開始時,有四十一名患者想自殘,或認為自己死一死比較好,但經過三個月「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治療後,所有患者不再一直想去自殺。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九月號《臨床睡眠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研究資深作者西澳大學臨床教授大衛‧希爾曼表示,患者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結果憂鬱症狀似乎明顯改善,患者自殺念頭減輕不少。這項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時可能被當成憂鬱症。憂鬱症患者最好檢查一下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包括睡覺打鼾、睡覺時呼吸暫停、睡眠受到干擾,以及白天容易昏昏欲睡。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資料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不加以治療、放任惡化,容易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症等疾病風險

鄭醫師補充:

睡眠呼吸中止,腦不容易缺氧,腦部細胞無法得到足夠氧氣,憂鬱症風險隨之上升。

「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治療(CPAP)是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藥療法,直接改善腦部缺氧症狀,除了讓白天精神體力較好外,也會減少身體缺氧壓力,進而改善憂鬱。

疑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若合併憂鬱症狀,應先處理根源,而非服用抗憂鬱劑。提醒大家留意。

  1. Cass Edwards, Sutapa Mukherjee, Laila Simpson, Lyle J. Palmer, Osvaldo P. Almeida, David R. Hillman. Depressive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2015; DOI: 10.5664/jcsm.50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有助於幫助心血管健康,降低肥胖以及中風的風險,殊不知對於預防憂鬱症也有效果。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 Almudena Sanchez-Villegas想要透過這項研究探討飲食對於心理健康扮演的重要性,如同我們相信特定的飲食能夠保護我們的心智,這些飲食內容不僅對身體好,現在也發現對心理健康有正面幫助。以地中海飲食的食物內容,像堅果、豆莢類、水果以及蔬菜(OMEGA-3,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來源)都能降低憂鬱症風險。

此研究蒐集15093位沒有憂鬱症病史的參與者,從1999年12月21日開始,前後追蹤十年,總共有1550位參與者經臨床證實為憂鬱症,服用抗憂鬱劑,平均追蹤8.5年。

最後發現,沒有罹患憂鬱症的參與者,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採用地中海飲食。因此,健康的飲食,的確可以做為憂鬱症預防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Patricia Henríquez-Sánchez, Miguel Ruiz-Canela, Francisca Lahortiga, Patricio Molero, Estefanía Toledo,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diet quality scores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depression in the SUN ProjectBMC Medicine, 2015; 13 (1) DOI: 10.1186/s12916-015-0428-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吃魚較不憂鬱 Omega3改變腦結構

 

多吃魚,竟然可以抗憂鬱?中國一項研究發現,與少吃魚的人相比,多吃魚的人較不容易罹患憂鬱症。男性如果多吃魚,憂鬱症風險下降約百分之二十,女刑則下降百分之十六。研究認為,Omega-3脂肪酸或許可以改變大腦結構,並調整多巴胺、血清素等憂鬱症相關神經傳導物質,進而降低憂鬱症風險。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研究作者接受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訪問時表示,魚類中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或許也可以幫助預防憂鬱症。吃大量魚類食物,也可能是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指標,代表這人本身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就比較健康,所吃食物較為營養,因而較不容易出現憂鬱症。

研究團隊分析二OO一年到二O一四年所出版十六份相關研究報告,檢視魚類攝取量與憂鬱症風險是否有關聯,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飲食在憂鬱症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規律食用蔬菜、水果、魚類、全穀類食物,可幫助減少憂鬱症發生風險。不過過去沒有研究探討吃魚與憂鬱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中國青島大學醫學院張東峰表示,魚類是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重要來源,這種營養成分在大腦結構、功能、神經細胞等方面或許扮演重要角色。魚類攝取量與憂鬱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還很有爭議,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有所定論。

鄭醫師補充:

魚油幫助憂鬱症的預防與治療,過去已有數不清的研究顯示。這篇研究只是再度強調這項事實。不過,對深海魚的攝取量必須節制,尤其是體型越大的魚,主要是考慮到重金屬以及食物鏈的累積汙染帶來的負擔。

參考文獻:

Fish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 Fang Li,
  • Xiaoqin Liu,
  • Dongfeng Zhang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5-206278Published Online First: 10 September 2015 doi:10.1136/jech-2015-206278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5/08/21/jech-2015-2062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因檢測,不單單只是為了預測疾病,即便是已經有疾病的患者本身也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研擬相對的治療策略,加速疾病本身痊癒以及預防再發。

最新發表的跨國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在第十對基因的兩區域的基因若出現變異,女性憂鬱症復發的風險明顯提高。分別是靠近sirtuin 1 (簡稱SIRT1) 基因以及以及非蛋白質編碼(non-protein-coding)區域的phospholysine phosphohistidine inorganic pyrophosphate phosphatase (簡稱LHPP)基因。

這研究乃透過分析5303位中國健康女性以及5337位復發的重度憂鬱症女性比較所得到的結果。更進一步分析4509位嚴重性的女性憂鬱患者,發現在sirtuin 1軌跡上發現了增加的基因訊息。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憂鬱症患者有家族病史。

針對憂鬱症來說,目前基因檢測已有相關實驗室能夠提供相關的基因檢測,建議有興趣想了解自己是否有憂鬱體質的人,或者已經在治療的憂鬱症患者,不妨透過這類檢測來幫助自己真正體質,和治療者討論,研擬更好的預防以及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Spars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two loci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atureVolume:523,Pages:588–591Date published:(30 July 2015)DOI:doi:10.1038/nature14659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3/n7562/full/nature14659.html

其他相關的研究也可以對照參閱: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5)00322-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分析數字,有憂鬱症病史的孕婦,罹患產後憂鬱的危險性提高41%:

http://www.apa.org/pi/women/programs/depression/postpartum.aspx

而估計約有9-16%的婦女之前並無相關心理疾病史但也出現產後憂鬱症,是否有任何方式可以了解這些婦女是如何被影響而出現此症的?一項新發表於期刊 Frontiers in Genetics 的研究發現一個生物標誌物可以用來預先偵測此項疾病的風險。

這標誌物源於人稱愛的荷爾蒙,催產素受體基因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催產素顧名思義,除了幫助催產外,在情緒調控也扮演至關緊要之角色。我在部落格中亦曾提出催產素濃度不足,與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成正相關的研究給大家參考。而在臨床上,我也曾幫助為了要安胎,使用催產素受體抑制劑的孕婦出現憂鬱症的狀況,最後安然度過自殺風險,順利生產,完全康復,不需服藥的歡喜結果。

這項特別的研究,研究人員想找出催產素受體基因的變異,是否與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有關。透過分析269未被診斷有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做血液的基因型分析,同時另外找276衛健康婦女做為對照組,這些婦女的年紀以及生育背景都類似,當然也都無產後憂鬱的症狀。

結果發現,催產素受體基因的變異對於產後憂鬱症的患者影響,遠遠大於之前的既定概念,換句話說,催產素受體基因的變異就是導致產後憂鬱症的重要關鍵。這項檢測將可做為孕婦罹患產後憂鬱症危險性的重要指標。對於沒有憂鬱症病史的孕婦來說這項檢測的異常,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一旦確認為高危險群,最好能透過整合療法來幫助孕婦心情穩定,維持正向,避免憾事發生。

參考文獻:

 Connelly JJ,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oxytocin receptor DNA methylation and g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women without depression in pregnancy.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濕病症狀模糊  症狀似憂鬱症?

 

風濕病症狀模糊  症狀似憂鬱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醫療技術提升,近年來過敏免疫風濕疾病的治療已有長足進步,如生物製劑、標靶療法等新選擇,使得治療風免疾病更能對症下藥,不再像過去常淪為亂槍打鳥的情況。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風濕病早期症狀模糊,常被誤以為是憂鬱症或焦慮症,或因症狀不明而延誤治療。建議民眾,若在神經、血液、生殖或內分泌系統中,同時有超過兩科以上的症狀,就要懷疑是免疫疾病,應找醫師進一步檢查確認。

 賴寧生透露,風濕病早期症狀模糊,包括全身倦怠、情緒不穩、睡眠障礙等症狀,常被誤認為是憂鬱症或焦慮症。若進一步出現體重減輕、發燒、感覺改變、運動功能喪失、排泄功能障礙、頭痛視力改變,應被視為嚴重警告,若不及時治療,關節局部可能出現變化,例如畸形、腫脹、皮膚顏色改變、肌肉萎縮、局部疼痛、功能受限等。許多人在關節出現局部變化的階段,因不清楚是何種疾病而未治療,可能造成日後出現神經系統、口腔、眼睛等症狀。

儘管風濕免疫疾病症狀多變、診斷不易,賴寧生說,一旦發現在神經、血液、生殖或內分泌系統中,同時出現超過兩科以上的症狀,就該懷疑是免疫疾病,應找風濕免疫科醫師檢查確認,盡早找出病灶。但現在隨著診斷方法和藥物進步,治療風濕免疫疾病,不再像亂槍打鳥,有利於患者的治療。

鄭醫師補充:

風濕病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算是身體發炎的狀況,跟一般的發炎感染狀況不同的點在於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攻擊的是自體組織,感染對抗的是外來的微生物或感染源。

身體的發炎的確產生類似憂鬱症狀,而許多憂鬱症患者,身體其實有長期的慢性發炎但不自知。因此,身體不管是急性發炎或者是慢性發炎,產生的全身倦怠;情緒低落或者睡眠障礙等等,其實是身體在發炎過程中,透過細胞激素的分泌影響大腦的壓力中樞,導致情緒跟著出現障礙所致。此時,若不是針對自體免疫疾病來處理,直接到精神科掛診拿藥,恐怕症狀難以改善,不小心一旦產生藥物依賴,還得另外費力來戒斷精神科藥物,不可不慎。

再次提醒,出現疑似精神狀況,應該找有經驗的醫師現做詳細的身體評估,找出潛在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如此才是根本治療之道。

非藥物改善上,魚油OMEGA-3被發現可以幫助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而魚油也是經臨床症時緩解改善憂鬱的補充品,建議有此疾患困擾的人,儘量選擇優質無汙染的相關補充品來協助改善:

1.Pirotta, M (September 2010). "Arthritis disease – the use of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39 (9): 638–40. PMID 20877766. 

2.Miles EA, Calder PC; Calder (June 2012). "Influence of marine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mmune function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ir effects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07 Suppl 2 (S2): S171–84. doi:10.1017/S0007114512001560. PMID 22591891. 

3.Ruggiero C, Lattanzio F, Lauretani F, Gasperini B, Andres-Lacueva C, Cherubini A; Lattanzio; Lauretani; Gasperini; Andres-Lacueva; Cherubini (2009).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immune-mediated disease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PDF).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15 (36): 4135–48. doi:10.2174/138161209789909746. PMID 200418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焦慮 易消化道感染

一個人的情緒狀況與免疫功能好壞息息相關。比利時最新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心情很焦慮、很憂鬱,消化道感染風險就會增加,且特別容易產生長期併發症

比利時魯汶大學、魯汶大學醫院研究團隊針對二○一○年所發生的飲用水汙染事件進行研究、追蹤,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腸道》國際醫學期刊(Gut)。

在二○一○年十二月,比利時安特衛普地區有兩社區爆發集體腸胃炎疫情,超過一萬八千人接觸受汙染飲用水。研究人員想了解這次事件對民眾帶來哪些長期影響。

研究作者安德里安‧李斯頓表示,這兩社區所發生飲用水汙染事件為一場意外,疫情爆發一年後,追蹤患者復原、健康情況,研究團隊就可進一步分析哪些為長期併發症風險因子。

研究團隊發現,如果一個人過去情緒較焦慮、憂鬱,一旦喝下受汙染飲用水,就會特別容易出現消化道感染症,且感染病情也會比較嚴重。此外,這些人產生大腸激躁症等長期併發症風險也較高,受感染一年內,這些人很容易出現腹瀉、便秘、間歇性腹部絞痛等大腸激躁症症狀。研究人員認為,焦慮、憂鬱情緒很可能影響免疫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顯示,焦慮、憂鬱情緒會改變身體消化道感染免疫反應,進而導致感染症狀加重,往後也較容易演變成慢性腸躁症。這代表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與免疫功能大有關聯,可見心理健康、社會支援服務有多重要。

鄭醫師補充:

我們先看一下這項研究的對象,是一群受飲用水汙染的居民。研究提到如果過去容易焦慮憂鬱,一旦飲用受汙染的地下水,消化道更容易感染。這部分存在一個可能性:這些焦慮的人原本腸道免疫力就比較差,而腸道免疫力差,以整合醫學觀點來看,腸道菌叢失衡都是容易引發焦慮或者憂鬱的關鍵,因為腸道發炎處發的免疫神經反應,會引發大腦壓力,長期壓力下來,焦慮以及憂鬱的風險自然提升。

因此,焦慮或者憂鬱的患者若合併有腸道問題(尤其是腸躁症),務必積極處理,這是可以大幅改善的,而且一兼兩顧。

改善腸道健康,也能緩解憂鬱以及焦慮。

參考文獻:

 Psychological comorbidity increases the risk for postinfectious IBS partly by enhanced susceptibility to develop infectious gastroenteritis

  • Mira M Wouters,
  • Sander Van Wanrooy,
  • Anh Nguyen,
  • James Dooley,
  • Javier Aguilera-Lizarraga,
  • Winde Van Brabant,
  • Josselyn E Garcia-Perez,
  • Lukas Van Oudenhove,
  • Marc Van Ranst,
  • Jan Verhaegen,
  • Adrian Liston,
  • Guy Boeckxstaens

Gut gutjnl-2015-309460Published Online First: 12 June 2015 doi:10.1136/gutjnl-2015-309460

http://gut.bmj.com/content/early/2015/07/03/gutjnl-2015-30946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年期服抗憂鬱藥 易骨折

有些更年期女性使用抗憂鬱藥物幫助減緩更年期不適症狀。美國最新研究提醒,更年期女性長時間使用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很容易增加骨折風險。

「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除了可以治療憂鬱症,也可以減緩熱潮紅、夜間盜汗等更年期不適症狀。這類藥物常取代荷爾蒙替代療法,成為治療更年期不適症狀另一種選擇。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東北大學馬修‧米勒博士指出,中年女性如果沒有精神方面疾病,卻長時間持續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似乎會增加骨折風險。縮短用藥時間,或可減少骨折發生機率。。

上述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受傷防治》醫學期刊(Injury Prevention)。

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十三萬七千多名四十歲到六十四歲女性為研究重點,這些女性在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間,或多或少都曾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與其他二十三萬六千多名未使用女性做比較。結果發現,長時間用藥女性較容易骨折。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更年期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一年後,骨折風險上升百分之七十六。兩年後,骨折風險雖然稍微下滑,還是上升百分之七十三。五年後,骨折風險上升幅度約六成七。

鄭醫師補充:

任何新藥的副作用,在上市初期,不可能被發現長期服用可能引發的副作用為何,除非累計一段時間使用經驗,臨床醫師陸續發現類似的狀況,透過研究分析統計,此時,我們才有機會看到真相到底為何,這篇研究報導就是一個清楚的例證。

更年期合併有焦慮或者情緒障礙,有非藥物的整合改善療法。對藥物有疑慮或者容易產出副作用的敏感體質,建議可以透過這類自然療法來根本改善。

抗憂鬱劑服用會引發骨質疏鬆,這並非首次研究,過去也有類似的研究報告: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659406

類固醇藥物以及腸胃科常用的質子幫浦抑制劑(強力制酸劑)若是長期使用,一向被視為引發骨質疏鬆元凶之一,殊不知,長期使用抗憂鬱劑,因為骨質疏鬆導致骨折機率更高: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12176

這些資訊,開立這類藥物的醫師並不會事先知,因此長期使用抗憂鬱劑引發的副作用,最好多留意相關資訊,自求多福。

參考文獻:

  1. Yi-han Sheu, Amy Lanteigne, Til Stürmer, Virginia Pate, Deborah Azrael, Matthew Miller. SSRI use and risk of fractures among perimenopausal women without mental disorders. Injury Prevention, 2015; injuryprev-2014-041483 DOI: 10.1136/injuryprev-2014-0414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使心臟衰竭 患者死亡率增

長期受疾病之苦的患者,亦須注意心理健康。(Photo by Michael Summers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台灣醒報實習記者張心惟綜合報導】根據《BBC》報導,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的研究顯示,憂鬱可能使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率增加,甚至更有可能於1年內死亡。主要是憂鬱會使患者缺乏動力、對生活失去興趣、睡眠障礙等,導致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率增高。

【死亡風險更高】任職於英國的倫敦帝國學院與赫爾大學的克萊蘭教授,訪問96位因心臟衰竭住院的病人,藉由憂鬱量表測定病人的憂鬱程度,並追蹤其後續病情。結果顯示,當時顯現出中度或重度憂鬱的病人,較可能於接下來的300天內死亡。

克萊蘭教授表示,被稱為「現代流行病」的憂鬱症,影響了約2到4成的心臟衰竭患者,可說是相當普遍。他更提到,憂鬱會使患者缺乏動力、對生活失去興趣、睡眠障礙、缺乏自信,甚至食慾降低。他表示,上述症狀可以說明憂鬱症如何導致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率增高。他更提到,即使把許多其他因素納入考量,憂鬱症的治療對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仍至關重要。

【身心健康並重】專家評估,憂鬱症患者可能較無動力定時服用藥物或尋求醫療協助,但這仍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先前亦有研究顯示憂鬱與心臟衰竭的關聯性,但之前的研究顯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通常皆已患有憂鬱症。

英國心臟協會的瓦爾德女士表示,每個長期受疾病之苦的病人,如心臟疾病患者,在生理與心理的治療上皆須並重。她更呼籲有需要的病人,必要時一定得向專科醫師或護理師尋求醫療上的協助。

鄭醫師補充:

心臟衰竭患者合併憂鬱,在臨床上並不少見。熟悉整合醫學的專業醫師都非常清楚,心臟依賴細胞能量的程度非常高,而細胞能量產生來自於粒線體,粒線體功能不足,容易產生心臟病以及憂鬱症等等,因為大腦細胞對於細胞能量的效率依賴也很深。

粒線體功能好不好,有相關檢測可以直接了解。確認效率不佳,也有相關營養補充品可以改善。

心臟病與憂鬱症及容易產生共病現象。這樣的共病現象若不處理根源,容易提升死亡率,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資料:

http://www.bbc.com/news/health-3284628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過50憂鬱 中風翻倍

 

 

 

 


得憂鬱症竟然也會增加中風風險!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年過五十歲的人若持續患有憂鬱症,中風風險就會翻倍,就算憂鬱症症狀消失,中風風險還是偏高。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研究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生寶拉‧吉爾桑斯表示,研究顯示,憂鬱症可能長期增加中風發生機率。

研究人員分析退休與健康研究數據,研究含括一萬六千一百七十八人,這些人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每兩年接受一次訪問,回答有無憂鬱症症狀、中風病史、中風危險因子等相關問題。

在研究十二年當中,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二人中風。研究人員比較、分析後發現,患者在連續兩次訪談時若都有憂鬱症症狀,出現首次中風風險便增加兩倍以上。如果第一次訪問時就有憂鬱症症狀,但第二次訪問時症狀已消失,往後出現中風風險還是上升約百分之六十六。

研究人員也發現,就算好好治療憂鬱症,且憂鬱症症狀也獲得改善,還是無法馬上降低中風發生機率。

過去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會讓血壓上升,造成自主神經系統異常,並增加身體發炎反應。研究人員認為,憂鬱症可能誘發感染、心房顫動等潛在血管病變,此外,憂鬱症患者往往也較有抽菸習慣,平常運動量也比較少。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副教授瑪莉亞‧葛莉毛爾指出,目前發現,憂鬱症與其他中風危險因子一樣,都可以從中評估中風風險高低。但未來還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才能了解治療憂鬱症是否有助減少中風悲劇發生。

鄭醫師補充:

憂鬱症會造成心血管壓力,造成中風風險提高。過去相關研究其實不少。憂鬱症患者不少有身體長期慢性發炎的狀況,而慢性發炎易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包含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長期憂鬱困擾的人,最好透過完整的評估,找出憂鬱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包含身體可能的慢性發炎)一併處理。真正處理病因,憂鬱症全癒,才能真正降低中風風險。

參考文獻:

Paola Gilsanz, Sc.D., research fellow, Harvard University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oston; Simon Rego, Psy.D., director of psychology training, 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 and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New York City; May 13, 2015, Journal of th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online

http://newsroom.heart.org/news/long-term-depression-may-double-stroke-risk-despite-treatment?preview=c6ab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美國研究:部分憂鬱症與腦部發炎有關

 
部份憂鬱症與腦部發炎有關。哈佛大學與艾默瑞大學初步研究發現,給予發炎指數高的憂鬱症患者omega-3脂肪酸,尤其是EPA,有助改善憂鬱症狀。

雷帕波特研究團隊分析一五五名重度憂鬱症患者血液中的四項發炎指標,分別給予兩種omega-3脂肪酸(DHA,EPA)及安慰劑長達八周。結果顯示發炎指數高的憂鬱症患者服用EPA後,改善幅度最明顯,顯示發炎指數高的憂鬱症患者或可藉由這類成份改善症狀

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分子精神醫學》期刊。

過去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抗發炎,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尿病也被認為與發炎有關。Omega-3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亞麻酸(ALA)。蔬果也是Omega-3的來源;堅果、種籽與深綠色蔬菜都含有相關營養成份。研究顯示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或能減輕發炎反應。

醫師指出,別以為只有從魚油中才能攝取有益脂肪酸omega-3,食用堅果都可以攝取omega-3,有些蔬果含有亞麻籽油酸和次亞麻籽油酸,在人體可以自然轉化成omega-3。

油脂攝取的平衡也很重要,當民眾增加攝取omega-3脂肪酸,減少吸收部份植物油或烘烤食品中的omega-6脂肪酸時,獲益較大。omega-3脂肪酸作用機轉可能是透過中和自由基,減少發炎反應

鄭醫師補充:

不少憂鬱症患者,其實都有發炎指數高的問題,但在治療過程中,往往為人所忽略。

不當的飲食在加上當事人的體質表現,長期的發炎對身體本來就是一種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導致憂鬱,尤其是身體發炎也算是,一般人常誤以為只有心理壓力才是壓力,不知道身體的長期壓力往往才是憂鬱症的主要元凶。

攝取油脂比例不對,造成omega-6脂肪酸過多,往往變成提供發炎的原料。適當攝取omega-3脂肪酸,降低發炎,的確是改善憂鬱不能忽略的一環。

身體的脂肪酸比例對不對,發炎指數是否過高,全都可藉由功能醫學檢測來確認,無須猜謎!

參考文獻:

Molecular Psychiat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4 March 2015; doi: 10.1038/mp.2015.22

Inflammation a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response to omega-3 fatty acid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proof-of-concept study

M H Rapaport, A A Nierenberg, P J Schettler, B Kinkead, A Cardoos, R Walker and D Mischoulon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abs/mp201522a.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