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兩天我翻閱精神醫學通訊,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國內教授級的醫師寫的文章,當中提到憂鬱症的發病與壓力的關係,與我一直強調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概念相同,因此一旦出現憂鬱症狀,在改善上若能考慮身體相關的荷爾蒙、免疫、營養、腸道、毒素、神經傳導的調控以及其他相關身體功能失衡出問題,而非單單只是心理壓力處理,相信效果更佳。換句話說,憂鬱症是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大腦衰弱不聽話,壓力往往只是壓垮當事人的最後幾根稻草。遺憾的是,當事人往往以為壓力就是憂鬱症的全部原因,或者憂鬱症就是單純的大腦功能失調所引發,其實還包含更多部分需要處理。


以下摘錄相關內容給大家參閱:


 


還記得1980 1987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發出通告,想要探討壓力與憂鬱症的關係,只要有相關的研究,優先刊登在該學術期刊,但結果是找不到足夠的因果關係。


近年來的醫學,更發現對一個憂鬱症或躁鬱症的患者而言,在患者發病時往往其體內各種代賞功能


已全部失靈,包括腦中的各種傳導元素、體內


的賀爾蒙、免疫、各種保護機制等都出了問


題,才會出現這些精神疾病。換言之,發病不


是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需經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長久的失調,才會造成各種精神疾病,因此壓


力及環境的改變,有好大一部份是先因為身體


的各種代賞功能逐漸失常,以致一段時間出現


情緒、行為的異常,但一般人表面上看起來感


受不到對方已經快要生病了,僅發現似乎各種


學習、工作、情緒、注意力等調適功能遠不如


前,自然可能學業退步、工作效果不佳、情緒


行為失控,而遭到補考、換工作或人際關係障


礙的後果,這些反被解釋成了造成憂鬱症或躁


鬱症的原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翻閱到最新研究文章提到未來治療憂鬱症的方向,可能會放在認知功能系統上的調整,也就是可以調控NMDA受體的物質,NMDA式跟認知、學習以及記憶作用有關的受體。臨床觀察發現,能調控NMDA受體的物質,對於躁鬱症、精神分裂、焦慮症甚至是阿茲海默症都有幫助。相對於目前通行的藥物,NMDA受體的作用物質強調的抗憂鬱效果可能更快以及沒有一般抗憂鬱劑的副作用:


Jeffrey Burgdorf, Xiao-Lei Zhang, Katherine L Nicholson, Robert L Balster, J David Leander, Patric K Stanton, Amanda L Gross, Roger A Kroes, Joseph R Moskal. GLYX-13, an NMDA Receptor Glycine-Site Functional Partial Agonist, Induces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Without Ketamine-Like Side Effect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2; DOI: 10.1038/npp.2012.246


眼尖的人會看到,這種治療藥物怎麼會和K他命有關連?答案很簡單,因為都是作用在NMDA受體上,K他命可以抗憂鬱,過去的確有研究人員做過這類實驗,也有些效果,不過其副作用、可能依賴性以及爭議性都是阻礙,難以在臨床上應用,但至少提醒我們,如果有安全的物質可以調控大腦細胞NMDA系統,可能是不錯的考慮選項。


肌氨酸(Sarcosine)這種胺基酸大概是這幾年,少數有臨床研究支持,還能登上精神藥理學教科書內文的明星,藉由抑制大腦細胞間隙甘胺酸(Glycine)的回收來達到NMDA受體的刺激,進而改善認知功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負性症狀(畏縮、缺乏動力、 興趣、無表情,計畫、思考及判斷能力缺乏等等):


 Tsai G, Lane H, Yang P, Chong M, Lange N (2004). "Glycine transporter I inhibitor,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added to antipsych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Biol Psychiatry 55 (5): 452–6. doi:10.1016/j.biopsych.2003.09.012. PMID 15023571.


對憂鬱症的改善有幫助可以參閱: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0977353 Clinicaltrials.gov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建議大家若是服用肌氨酸,最好能一併加強葉酸補充,因為肌氨酸在體內轉成甘胺酸的輔酶就是葉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天吃番茄 憂鬱症機率減半

中央社 – 2012年12月5日 下午2:52






(中央社台北5日電)根據中國大陸一份研究,每週只要吃幾次番茄,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就可能減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由天津醫科大學牛凱軍博士率領的大陸與日本研究團隊,分析了將近1000名70歲以上男女的心理健康記錄及飲食習慣。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每週吃不到1次番茄的人,每週吃2到6次番茄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減少46%。


根據研究,每天吃番茄則可減少罹患憂鬱症機率52%。


但研究發現,其他水果和蔬菜並沒有帶來相同益處。


吃甘藍菜、紅蘿蔔、洋蔥和南瓜,似乎對心理健康幫助不大,或甚至沒有影響。


高達20%的人在一生中某個時刻會受憂鬱所苦,而女性患者又多於男性。


老年人因健康狀況惡化、喪失親友和寂寞,心情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是憂鬱症的高風險群。


番茄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公認可預防某些疾病。


番茄中有番茄紅素,這是一種抗氧化物質,與減少前列腺癌和心臟病發機率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不確定番茄紅素是否直接影響心理,或者是在得知罹患癌症等可能致命疾病時,可以防止患者罹患憂鬱症。


這份研究結果刊登在「情感症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譯者:中央社張雅亭)1011205


鄭醫師補充:


義大利的諺語說:蕃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這其中也包含精神科醫師,根據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經常攝取蕃茄的人,憂鬱症罹患風險降低52%。


蕃茄中最重要的抗氧化物就是茄紅素,茄紅素的抗氧化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兩倍,是一種天然強效的抗氧化物質。過去研究幾乎都集中在眼睛保健(預防黃斑退化)、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比較多,幫助憂鬱症的罹患率降低,老實說比較少見。


抗氧化就是清除自由基,自由基過多,身體容易老化退化以及產生癌變,想知道自己體內自由基是否過量,有簡單的工具可以直接篩檢,若想深入了解,透過功能性醫學相關檢測會更清楚。


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jad-journal.com/article/S0165-0327(12)00396-5/abstract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ume 144, Issue 1 , Pages 165-170, 10 January 2013


A tomato-rich diet is related to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n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70 years and over: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憂鬱半數自行好轉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1月26日 上午12:33





西雅圖兒童研究所學者羅拉李察森指出,半數出現憂鬱症狀的青少年,即使沒有任何治療,六周內會改善。


研究人員觀察四百四十四名十三至十七歲青少年發現,半數出現憂鬱症狀的青少年可以自行好轉,但如果憂鬱症狀嚴重,持續時間逾六周,情況會較棘手。如果出現嚴重的生活功能困擾或有自殺意念時,必須儘快接受治療。


曾有研究指出,約八%青少年因憂鬱與焦慮等精神上的困擾而出現割傷、灼燒身體的自殘行為,但多數隨著年紀增長而停止自我傷害,到了二十九歲時,自殘比率降低到一%。不過,曾出現自殘行為的青少年常合病精神疾病。


鄭醫師補充:


我找到上述報導的原文,其研究重點要提醒青少年一旦罹患憂鬱症狀,其憂鬱症狀是否會復發,主要評估的兩個重要因子:


1.憂鬱的嚴重程度


2.症狀是否在六周內自行緩解消失


研究的主要作者受訪時,提到這項研究想探討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狀過程中,如何能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治療。專業醫師都了解,大部分的人罹患憂鬱症,自己會好,即使不用藥也沒有關係,但對於少數可能會持續或者演變成更嚴重精神病的患者,可能需要積極尋求專業治療。


研究亦發現,不少被診斷有憂鬱症的青少年,被施以藥物治療,但事後證實不過是安慰劑效應,因為這些患者的症狀改善極為快速,不須服用藥物也能自行緩解。


實際的數字如下:


1.研究人員篩檢444位13-17歲的青少年其憂鬱症篩檢認定有憂鬱症狀,六周後,47%仍符合憂鬱症表現,六個月後,只剩35%的人。


2.在基層院所青少年憂鬱症篩檢發現,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即使被篩檢出有憂鬱症狀,在適當的支持與追蹤下,其症狀大多會自行消失,不須用藥。


相關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http://psychcentral.com/news/2012/11/24/severity-duration-of-teen-depression-help-predict-remission/48103.html


原文期刊引用來源:


Predictors of Persistence After a Positive Depression Screen Among Adolescents


Laura P. Richardson, Elizabeth McCauley, PhD,Carolyn A. McCarty,David C. Grossman,Mon Myaing,Chuan Zhou,Julie Richards,Carol Rockhill,Wayne Katon


Pediatrics Vol. 130 No. 6 December 1, 2012
pp. e1541 -e1548
(doi: 10.1542/peds.2012-0450)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30/6/e154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胖子比較快樂!體內有抗憂鬱基因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2年11月21日 下午1:46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針對來自21個國家共1萬7200個DNA樣本,起初是想檢測肥胖與憂鬱之間的關聯性,卻在研究結果中發現與原本預估的相反,先前發現人體中的FTO基因,竟有使人憂鬱傾向減少的現象。


FTO基因又被稱為肥胖基因,過去曾發表於「新英格蘭醫藥期刊」的研究指出,擁有這類基因變異的人,會影響其食慾表現,偏向選擇吃過多高熱量食物而導致肥胖。過去只知道FTO與肥胖的直接關聯,而如今則是發現也會影響到人類的情緒表現。


研究主導教授大衛(David Meyre)指出,這項研究是按照各種不同途徑,從假設法著手,檢測大腦在憂鬱情緒以及肥胖上有怎麼樣的活動,而這也是第一個發現肥胖基因與憂鬱有關的研究結果,將來或許可利用FTO基因當作抗憂鬱的治療方法。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快樂的胖子,應該是從小就易胖的體質,如果本來不胖,長大才胖,反而應該留意是身體功能失衡引發,憂鬱機率反而會提高: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10608



上述報導提到的研究可以連結: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abs/mp2012160a.html


引用來源:


Molecular Psychiat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0 November 2012; doi: 10.1038/mp.2012.160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obesity-associated rs9939609 A variant in 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 on depress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0年3月刊登於「一般精神醫學檔案」期刊的研究指出,肥胖與憂鬱可能是共病現象,換句話說,是身體功能失衡的一體兩面,早期治療有助於改善。荷蘭萊登大學醫學中心Floriana S. Luppino博士和同僚表示,憂鬱和肥胖存在雙向連結:隨時間發展,肥胖者增加55%機會發展憂鬱症。反之,憂鬱症患者則有58%機會出現肥胖。進一步分析,美國人較歐洲人更明顯。此外,被診斷為憂鬱症者也較出現憂鬱症狀的人表現出更強的相關。臨床研究人員對於解釋肥胖和憂鬱症可能相關的理論包括:

●肥胖被視為是一種發炎狀況,而發炎與造成憂鬱症的風險有關。
●纖細在美國和歐洲被視為美的標準,因此過重或肥胖可能造成對身體的不滿及低自尊,而提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因憂鬱症所造成的內分泌系統干擾、或抗憂鬱劑的副作用使體重增加。

該研究得入責人員表示,體重增加似乎是憂鬱症晚期的發展結果,因此照顧者需要監控憂鬱症患者的體重。另外,體重過重或肥胖的病患,其情緒狀態也需要被注意。這樣的覺察對於存有這些危機的人可做到預防、早期發現且同時進行治療。最終,有助於減少兩種問題帶來的負擔。


引用來源: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10608


Meta-analysis |

Overweight, Obesity, and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Floriana S. Luppino, MD; Leonore M. de Wit, MS; Paul F. Bouvy, MD, PhD; Theo Stijnen, PhD; Pim Cuijpers, PhD; Brenda W. J. H. Penninx, PhD; Frans G. Zitman, MD, PhD

Arch Gen Psychiatry. 2010;67(3):220-229.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抗憂鬱,你可以試試從飲食著手?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0月22日 下午3:29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如果你感到情緒低落、體重下降、虛弱、失眠、倦怠、胃口變差、記憶力衰弱,有以上的症狀,這也許是慢性疲勞或憂鬱症的前兆!其實有許多的方法可以消除這些症狀,像是家人鼓勵、參與休閒活動、運動、接收輔導諮商、短期心理治療等,但其實有95%的「憂鬱」源自於腦部營養不良!


根據匹茲堡大學研究指出,大腦內主管情緒的區域,其「灰白質」含量可影響情緒和心情變化。「灰白質」為腦中主要的「幸福分子」之一,平日攝取越多 Omega-3 脂肪酸的人,其腦內灰白質較多,心情較為愉悅快樂。相對攝取較少者,腦內灰白質較少,對事物較易抱持負面看法,也會比較衝動。


營養師程涵宇說,富含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有,各式魚類、堅果類、胡桃、亞麻籽(油)、深綠色蔬菜等。而黑巧克力和蔓越莓中,也均含有omega-3脂肪酸,都對讓心情變好有正面效果。


大腦的生理化學反應可能會隨著我們吃不同的食物而改變,大腦組織內的「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作用於鎮定情緒、消除焦慮之用,也就是當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或作用不良時即會造成憂鬱症。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當情緒緊張,希望放鬆心情時,可以多吃一些含複合澱粉類的食物,如:五穀飯、大麥、小麥等,可幫助安定神經。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硒能緩解憂鬱症患者的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制的症狀,最好自然地從食物中攝取,別讓可能含有成分過量的維他命取代。含豐富硒元素的食物首推:啤酒酵母、芝麻、麥芽、大蒜、蘑菇,其次為蛋類、海產類(如牡蠣、蟹、蛤、各式鹹水魚和淡水魚等等),再來是動物的肝、腎、瘦肉等。硒的每日飲食建議量為50mg,六大類均衡飲食即可達到每日需求的硒含量。


營養師程涵宇指出,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的病人,之後所造成的副作用與問題,恐怕比當初剛患病時還要嚴重的多,例如噁心、失眠、嗜睡或是神經質、肌肉無力等,於是更加憂鬱,不斷惡性循環。因此從飲食與生理上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情緒反應,改善心境、正面思考,藉由飲食改善身體機能或許能比藥物更自然健康。


鄭醫師補充:


飲食也可以抗憂鬱?是的。下個月即將出版的「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可以找到更多參考資料!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書,屆時也請大家給我一些意見。


上述報導提到的研究,針對55位長期攝取Omega-3健康成人,使用高解析度結構核磁共振掃描檢查去看他們大腦灰質的容量,結果發現比一般人容量大,灰質容量代表情緒的啟動跟控制,尤其是在一些大腦特殊的區域,例如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右側的杏仁核the right amygdala以及右邊的海馬迴 the right hippocampus。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upmc.com/media/NewsReleases/2007/Pages/omega-3s-boost-grey-matter-findings-may-explain-why-omega-3s-seem-to-improve-mood.aspx


另一篇匹茲堡大學研究,發表於2006年,在丹佛市舉行的64屆美國身心學會的年會( 64th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somatic Society in Denver)發表的研究,針對106位參與者發現體內 omega-3血液濃度較低的的人,容易產生憂鬱症狀,衝動控制比較差。 omega-3血液濃度夠,為人比較隨和:


http://www.upmc.com/media/NewsReleases/2006/Pages/omega-3-study.aspx


有諸多研究發現, omega-3攝取不足與重度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物質濫用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2011年西班牙的研究也透過神經功能研究再度證實這樣的事實:


Mathieu Lafourcade, Thomas Larrieu, Susana Mato, Anais Duffaud, Marja Sepers, Isabelle Matias, Veronique De Smedt-Peyrusse, Virginie F Labrousse, Lionel Bretillon, Carlos Matute, Rafael Rodríguez-Puertas, Sophie Layé, Olivier J Manzoni. Nutritional omega-3 deficiency abolishes endocannabinoid-mediated neuronal functions. Nature Neuroscience, 2011; DOI: 10.1038/nn.2736


1991年發表於生物精神醫學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Journal的研究第一次證實硒可以抗憂鬱以及抗焦慮 :


Biological Psychiatry
Volume 29, Issue 11 , Pages 1092-1098, 1 June 1991

The impact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mood


David Benton ,Richard Cook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Swansea, Wales, UK



由於土壤酸化以及硬化問題,要從一般農作物攝取,比較困難,若無法從一般食物攝取足夠劑量的硒,不妨透過與專業醫師討論如何透過優質的營養補充品來適當補充。此外,鋅跟鎂的補充在營養醫學上也有相關研究證實憂鬱症患者容易缺乏,適量補充可以協助憂鬱及焦慮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9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研究證實,氣喘與憂鬱關係密切,研究人員認為儘管兩者及並同時出現的原因還無法完全了解,但發炎可以解釋兩者關聯,氣喘這種身體慢性發炎,大腦會接受到相關發炎訊息的溝通而產生神經變化,這篇發表於神經影像學期刊( journal Neuroimage)的研究也發現當憂鬱症狀改善,氣喘症狀也會改善,反之亦然。


同時作者也推測兩種疾病的連結與類固醇的使用可能有關,類固醇在醫療上被用來抗發炎,然而當類固醇使用不當,容易導致易怒、憂鬱、甚至是自殺行為。


相關研究來源: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3811909005540


引用來源:


Affective neural circuitry and mind–body influences in asthma



  • MelissaA. Rosenkranz,Richard J. David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aisman Laboratory for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1500 Highland Ave., Madison, WI 53705, USA


Volume 47, Issue 3, September 2009, Pages 972–980


2010年3月「Chest」(胸腔醫學雜誌)有另一篇研究指出,相較沒有慢性氣管疾病的人,氣喘患者超過兩倍機會罹患憂鬱和焦慮。當嚴重心理困擾的比率升高,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則下降。


有學者認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盛行率,在成人的氣喘患者高出2.5倍,也造成氣喘與心理問題雙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試問,到底是何者為因?何者是果?熟悉功能性醫學理論的醫師都了解身體經常發炎是憂鬱症以及焦慮症的重要原因,這項大規模研究再度證實氣喘這種身體長期免役發炎狀況,的確明顯提高憂鬱症的罹患風險。

研究者Emeka Oraka表示,該結果可解釋其它慢性病,像糖尿病,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使患者更難以掌控病情。


換句話說,如果要控制心理疾病,最好也要留心以及處理其他慢性疾病的影響。


此外,研究者也回顧186,738位成人、參與2001~2007年間美國國家健康訪問調查的資料,其中氣喘患者占7%。就所有參與對象來說,出現嚴重精神問題的盛行率是3%;但氣喘患者卻7.5%,若同時有其它長期問題,像菸、酒的使用和低社經地位背景,則有更高風險。而密西根州的聖約翰醫院與醫學研究中心過敏和免疫學主任Jennifer Appleyard博士指出,氣喘患者出現較高的焦慮和精神問題的盛行率值得探討、預防和注意。


上述研究原文全文:


http://journal.publications.chestnet.org/article.aspx?articleid=1086340


引用來源:


Asthma and Seriou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Among US Adults, 2001-2007 Free To View


Emeka Oraka, MPH; Michael E. King, PhD; David B. Callahan, MD



 


CHEST.March 2010;137(3):609-616. doi:10.1378/chest.09-1777

 

 

結論:身體慢性發炎,憂鬱症風險明顯增加!控制身體慢性發炎,有助於預防或者改善憂鬱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平台-補充肌酸 聯手打擊憂鬱症

作者: ?袁瑋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9月2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袁瑋】


在國人講究食補的文化影響下,一個在門診最常被問到就是:「飲食上注意什麼可以改善疾病?」最新一期美國精神醫學期刊指出,若補充「肌酸」(creatine monohydrate水肌酸)可以加速抗憂鬱劑的效果。


這是一個為期8周的研究,伴隨抗憂鬱劑Lexapro(利普能)的使用,實驗組每天服用5毫克的肌酸(Creatine Monohydrate),對照組則使用安慰劑。在第2周即可看到使用肌酸這一組的憂鬱指數明顯下降,而第4周和第8周的抗憂鬱效果也優於對照組。


過去在使用抗憂鬱劑的困擾之一,即是發生效果的速度太慢,以利普能這類的藥物(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來說,通常要等到4周左右才能看得到效果,但是對於患有憂鬱症的患者來說,這樣漫長的等待實在難熬,若透過補充其他營養品可以加速/加強效果,是一大福音。


肌酸是身體本身可以製造的,以往最常聽到額外補充使用的是運動員,因為它被證實可以加強肌耐力、增加體內的瘦肉組成。肌肉在體內要轉換出可使用的能量 (ATP)時,需要phosphate(磷酸鹽),而肌酸可以幫助它的運送,讓更多能量可以被使用。肌酸在營養食品店可以見到,但平時攝取的食物中其實也足夠,瘦肉(特別是牛肉)、鮭魚及鮪魚中含量較高,一磅瘦肉含2毫克的肌酸、一磅牛肉有5毫克肌酸、一磅鮭魚或鮪魚則含4.5毫克肌酸。


對於在服用抗憂鬱劑又想用食補改善症狀的患者,這研究結果可供參考,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補充肌酸,有腎臟疾病的人、在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 (NSAID)、利尿劑的人補充肌酸可能造成腎衰竭,另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脫水、噁心、腹瀉、抽筋或腹痛,另外補充肌酸時也要避免喝咖啡,以免脫水。


鄭醫師補充:


早在2007年就有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肌酸能夠幫助躁鬱症患者,尤其是對藥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病程,每天補充3-5克的肌酸,追蹤發現對於躁鬱症患者的憂鬱症狀改善反應效果不錯。唯一要留意,因為肌酸會消除疲勞,讓人亢奮,因此要小心可能轉為輕躁的可能性:


Creatine monohydrate in resistant depression: a preliminary study
by
Roitman S, Green T, Osher Y, Karni N, Levine J.
Ness Ziona Mental Health Center, Sackler Faculty of Medicine,
Tel Aviv University, Tel Aviv, Israel.
Bipolar Disord. 2007 Nov;9(7):754-8.


至於上述研究的報導研究來: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Oral Creatine Monohydrate Augmentation for Enhanced Response to a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in Wome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Lyoo IK, Yoon S, Kim TS, Hwang J, Kim JE, Won W, Bae S, Renshaw PF.
Am J Psychiatry. 2012 Aug 1. doi: 10.1176/appi.ajp.2012.12010009.


服用抗憂鬱劑容易產生副作用反應者或者對藥物治療有疑慮,不想靠藥物治療,也有其他相關營養補充可以幫助血清素濃度上升,若想服用肌酸來改善憂鬱的人不見得都得搭配抗憂鬱劑來治療才有效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你常全身這痛那痛,卻找不到真正的病因嗎?小心其實是憂鬱症纏身。根據一項去年在亞洲六國所作的調查,重鬱患者有疼痛「共病」症狀的整體比例約五成,其中台灣比例近七成,僅次於香港。


 這項針對亞洲重度憂鬱症患者與疼痛共病關聯的調查研究,調查人數共九百多人。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張家銘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重鬱患者有疼痛共病的比例高達六九%,不但高於整體平均五二%,與各國相較也僅次於香港的七三%,排名全區第二。


 國民健康局的調查也證實,憂鬱症與疼痛共病的現象,在重鬱及女性患者的身上尤其明顯,常表現的疼痛部位依序是頭痛及下背部、頸部、坐骨神經疼痛等。


 張家銘強調,若長期為疼痛症狀所苦,就醫找不出原因、接受藥物治療效果也不佳的人,就應高度懷疑自己可能罹患憂鬱症,建議儘早循求精神科醫師的診斷,同時接受心理與生理的治療。


 國內憂鬱症患者真有那麼多嗎?根據健保最新公布的資料,一九九七至二○○六計十年間,國內憂鬱症患者就增加了二.六倍,但患者治療中斷率卻非常高;逾三分之一患者只看一次門診就失聯,第一個月的回診率不到五成。


 張家銘說,憂鬱症發病三個月內是治療關鍵期,中斷治療者的復發率高達三五%,持續治療者的復發率則僅五%,前者是後者復發率的七倍。


 


 


很 多人為了身體不明原因,在各大醫院的各科門診穿梭,始終找不到病因,這 時 醫師通常會建議他們去看精神科的門診,因為極可能他們身體的疼痛原因來自於情緒低落。至於為何為情緒低落若不想深究真正原因,以憂鬱症的診斷建議服用抗憂 鬱劑,是最快的作法,但鑑於抗憂鬱劑的副作用以及單純症狀治療,可能會使療程拖得太長而成為所謂慢性疾病,我會認為這種作法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在 疼痛的症狀上,有不少其實來自於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低下或者不平衡的結果,有趣的是,這種因壓力引發的荷爾蒙不平衡所產生的症狀,還蠻像憂鬱的症狀, 諸如心情低落、衰弱疲倦、睡不好或者嗜睡、體重改變、注意力及記憶力變差、經常性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或者經常性喉頭不適或者發炎,這些都是被診斷為憂鬱症 的人常見的症狀。以身體調整的建議,應該從壓力處理系統上來著手會比較直接一些,其實,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後,心情容易低落或煩躁,往往都和腎上腺皮質的壓 力及抗壓力荷爾蒙不平衡有關,所以和抗憂鬱劑比起來,這算是比較直接且根本的改善。


然 而,無風不起浪,大部分的人的根源,仍是在心靈上,心靈累積的負荷,讓一個人常常如驚弓之鳥或者心情低落,時時感到壓力,當然身體就一直處在備戰狀態(開 啟危險模式),長期下來肌肉緊張的關係,當然就容易感到酸痛。故在身體調整之餘,有機會應該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徹底處理累積在心靈上的負荷,我們才能真 正的卸下壓力,解決這些所謂身心性疾病的困擾,相對的,只是貼一個憂鬱症的標籤而長期給藥,不處理根源的治療,我認為對於不想依賴藥物的人來說,其實有其 他值得考慮的治療模式可以解決問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陰雨連綿心情鬱卒 憂鬱患者可光照治療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三十一日電)連日陰雨,正常人都會心情受影響,何況是憂鬱症患者?於是有些病患安排了光照治療。醫師說,每天照一、兩個鐘頭,持續一、兩星期,配合既有藥物及心理治療,就會為心情帶來陽光。



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袁瑋說,光照治療是治療冬季憂鬱症及睡眠失調的好幫手,光線來源是類似電腦螢幕大小的光箱,光照強度約五千到一萬(Lux),治療方法是讓病患在一公尺距離內,沐浴在相當夏天上午的光線下一至二個小時,一個療程大約一到兩星期。



袁瑋說,最近接受光照治療的病患,多為憂鬱症病患,不乏季節性冬日憂鬱症的病人,年輕患者有煩躁、失眠、失去活力的情形,老年患者則老是抱怨這兒痛、哪兒疼,其實這些都是憂鬱症狀,共同的症狀是睡不好,不是爬不起來,就是七早八早就醒來。



光照治療的原理是以不含紫外線、紅外線的高照度光線,刺激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達到生物刺激的效果,北歐國家冬季漫漫長夜,光照治療之有年,常有病患在房間裡一起照光。



光照治療在台灣的知名度不大,但是一到陰雨綿綿的冬天,有需要患者就會多了起來。以振興醫院為例,據袁瑋了解,病約預約等候時間約為一星期。



病患在光照治療後感覺最大的差別就是睡眠變好,袁瑋說,其實在精神科也有用光照治療失眠病人,例如最近就有中風病人因長期臥床,生理時鐘大亂,就在傍晚時照光,重建睡眠節律,效果不錯。



一般而言,光照或者照光治療主要是針對季節性憂鬱的患者最直接療法,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


在一些高緯度的國家較常見的季節性憂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是憂鬱或者躁鬱症的一種表現型。在復發的情感性精神疾病當中,大概有百分之十五有有此表現。在一般人口當中,有百分之一點五左右的盛行率,好發年齡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常見的臨床表徵包括:社交退縮、悲傷、焦慮、憂鬱、興趣減低、睡眠品質不佳等。憂鬱的程度多介於輕到中度,並且常有不典型的臨床症狀,例如:睡眠延長、胃口增加、體重上升、喜食碳水化合物;並表現出較多的身體症狀。診斷上需要至少兩年的符合時序發作,通常在秋冬季復發,並在隔年的春、夏,達到完全的緩解。狀況的表現如同一般的憂鬱症,治療方面,和一般的憂鬱不同的是:光照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通常給予光照的有效照度至少要二千五百燭光以上。保持每天早晨二千五百燭光的光照治療兩個小時,一週之後約有百分之七十的輕鬱症病患和百分之四十的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得到症狀的改善。更高強度的光照(如一萬燭光)配合較短的時間(如半個小時)可以得到類似的效果。一旦臨床上光照治療出現了效果,建議持續照射三個月以防止復發,而頻率可以調整為一週五次。


一般人若自己想擁有一些類似光照治療的效果,也可以把家中的燈泡換成全光譜的省電燈泡,檯燈也有全光譜的燈管,現代科學的研究證明全光譜的光線(不論是來自大自然的陽光或人工產生的)會增加氧氣的吸收、降低心跳的速度、增加人體對維他命D的吸收。而另一方面,人們處在自然的陽光下或在全光譜的人造光線下會較處在一般的人工光線下更能放鬆且更不易疲倦。


結論是:在緯度不高的台灣,有季節性憂鬱的機會實在不大,而且真正針對季節性憂鬱的患者,照光時間的頻率與時間都要夠才行,不然就是用超高的燭光數照半個小時才有效。想靠一些光照效果來改善憂鬱的人可以考慮全光譜的燈具,簡單又方便,建議大家不妨採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抗憂鬱新發現! 美研究:莓類與茶可保持心情愉悅

NOWnews – 2012年8月22日 下午2:43






實習記者洪鈞雅/綜合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幾乎成了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其實營養不均衡也會造成心情鬱悶。對抗憂鬱症或是心情低落,可靠飲食來改善。多數人都知道巧克力能抗憂鬱,而莓類、茶也具類似抗憂鬱症藥物的某種化學成分,有助於心情愉悅。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調查1700種食物成分,其中發現巧克力、藍莓、草莓、紅莓以及茶等,含有Omega-3脂肪酸,成分類似丙戊酸(Valproic Acid),常用於穩定情緒藥物,治療躁鬱症及癲癇,能夠使人心情愉悅,預防憂鬱效果。


許多魚蝦都含有Omega-3,根據芬蘭研究,每周至少吃一次魚的人,罹患憂鬱症機率降低3成,孕婦在懷孕前後可多食用魚油減低產後憂鬱症,另外莓類食品還可助於延緩大腦衰退。


研究負責人表示,這些食品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憂鬱藥,且切忌不宜過量,未來將列出所有有助於控制情緒的食品,並制定新抗憂鬱飲食建議。


鄭醫師補充:


為何巧克力、莓類食物以及茶能抗憂鬱?答案是含有Omega-3脂肪酸,成分類似丙戊酸(Valproic Acid),常用於穩定情緒藥物,治療躁鬱症及癲癇,能夠使人心情愉悅,預防憂鬱效果。 這項研究發表於剛落幕的美國化學學會年會的報告中提出,原文可以參閱:


http://portal.acs.org/portal/acs/corg/content?_nfpb=true&_pageLabel=PP_ARTICLEMAIN&node_id=222&content_id=CNBP_030525&use_sec=true&sec_url_var=region1&__uuid=3106b7b7-5fce-4989-b5aa-090de48a915e


簡而言之,上述報告就是OMEGA-3有助於穩定情緒與抗憂鬱,不管是憂鬱或者躁鬱患者,建議可以多補充,比較安全以及方便的來源就是沒有污染的魚油,素食者可以考慮補充藻類萃取的DHA,若想靠亞麻仁油來補充,攝取量要大一些,才會有類似效果。想藉由巧克力攝取來抗憂鬱,最好是黑巧克力,不是含糖以及牛奶成分高的一般商品。


Chocolate


圖片轉載自原文網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緊盯螢幕到深夜 憂鬱機率增加

路透社 – 2012年7月24日 下午8:26



(路透倫敦24日電)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使用電腦或看電視機看到深夜,或者睡著後螢幕還開著,都可能讓你憂鬱機率增加。


這項研究是由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University)醫學中心一群神經科學家進行,部分獲得美國國防部贊助,研究結果可能讓緊盯螢幕上癮的夜貓子,停下來思索一下。


研究人員晚上用微弱燈光照著倉鼠,發現倉鼠的行為與腦部變化,跟憂鬱患者的症狀驚人雷同。他們說,過去50年來,晚間暴露在人工光線下的人數增加,憂鬱症患者比例也相應增加,在女人身上尤其如此,女性得到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


領導研究的貝德羅希安(Tracy Bedrosian)說:「我們在倉鼠身上發現的結果,與我們對人類憂鬱症所知的一致。」研究刊登於「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


雖然晚上暴露在燈光下,已經證實與乳癌和肥胖風險增加有關,但是與情緒異常的關係,我們了解得不多。


研究人員讓實驗倉鼠在夜晚暴露在微光下4週,這種情況相當於在陰暗房間內盯著電視螢幕,研究人員接著將結果拿來跟暴露在正常日夜週期的控制組比較。


結果顯示,倉鼠變得比較沒有活力,對飲用含糖飲料的興趣也比平常低,這兩種症狀與憂鬱患者狀況相當。


這樣的相似性延伸到生物構造。研究人員發現,倉鼠大腦的海馬體變化,與憂鬱症患者一致。


貝德羅希安說:「好消息是,熬夜守著電視與電腦的人,能夠消除部分有害影響,只要回到正常日夜作息,並將夜晚暴露在人工燈光量減到最少就行。」

 

鄭醫師補充:

網路成癮者越來越多,這幾年相關的研究提醒我們網路成癮者,往往合併憂鬱症的發生,例如以下的研究發現:

Raghavendra Kotikalapudi, Sriram Chellappan, Frances Montgomery, Donald Wunsch and Karl Lutzen. Assoc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Internet Usage Using Real Internet Data. 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 2012


Lawrence T. Lam and Zi-Wen Peng. Effect of Pathological Use of the Internet o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 Prospective Study.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August 1, 2010 DOI: 10.1001/archpediatrics.2010.159


最新發表的動物研究更證實在微弱的光線長期刺激,會導致大腦產生類似憂鬱症的病理變化,光線刺激對於大腦不僅影響生理時鐘,也直接影響情緒,逆向操作,也就是透過適當的時間進行光照治療(需用治療用的照光儀器),也能改善失眠以及憂鬱等狀況。


對上述研究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原文研究摘要: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296a.html


索引編號以及研究標題:


Chronic dim light at night provokes reversible depression-like phenotype: possible role for TNF


T A Bedrosian, Z M Weil and R J Nelson



Molecular Psychiatry , (24 July 2012) | doi:10.1038/mp.2012.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月23日於美國休士頓舉行的內分泌學會年會的一項個案研究發現:女性若罹患中度到重度的憂鬱症,適當接受維他命D的補充來矯正他們維他命D缺乏的狀況,結果顯示她們的憂鬱症狀呈現明顯的進步與改善。對於情緒的改善,維他命D可能有尚未被證實的效果,而且維他命D的缺乏會惡化憂鬱症的症狀。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對憂鬱症的控制又開啟一扇窗。


這項研究透過三位年紀介於42到66歲之間,被診斷憂鬱症的女性,除了服用抗憂鬱劑,她們也同時接受糖尿病或者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治療。由於她們都有維他命D不足的危險因子,諸如維他命D補充不足、日曬不足,同時也抽血檢測 25-hydroxyvitamin D(維他命D的檢驗指標),結果發現維他命D數值都過低,只有8.9到14.5 ng/mL 之間而已,一般而言低於 21 ng/mL 就會被視為維他命D不足,健康的人最好維持在30 ng/mL以上。


經過八到十二週,口服維他命D的治療之後,她們的數值達到 32 到38 ng/mL的範圍,均超過健康人要求的30 ng/mL以上,同時三位女性都報告他們憂鬱症的症狀有明顯的減輕,根據研究常用的貝克憂鬱量表來評估,這種21個項目可以評估憂鬱的嚴重程度,0-9代表輕微憂鬱,10-18代表輕度憂鬱,19-29代表中度憂鬱,30-63代表重度憂鬱。有一位研究對象從32(維他命D補充之前)進步到12(重度進步到中度),另外一位則是26進步到8,表示維他命D治療後憂鬱症狀極微,第三位是從21進步到16,進步幅度跟其他兩位比較少一些。


研究人員提醒這類實驗需要更大量的研究來證實憂鬱症治療與維他命D的相關性,同時也建議治療人員若發現憂鬱症患者本身有維他命D不足的風險,最好能夠補充維他命D,對於症狀改善以及治療費用的節省,可能有相當大的助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我到台灣抗衰老再生醫學會授課,有一位來聽講的女醫師在授課休息時間談到她的工作甘苦,其中有一點最容易讓她感到無力:


「我常勸我的病人要改變,但是效果很差,連我自己也一樣,想做改變卻很固著,真的不知怎麼辦才好?」 


當時時間有限,無法做深入的討論,不只在臨床上,一般人想做一些改變也需要有效的方法。今天看到一篇相關的研究與改變的動力有關,而且很實用,在此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臨床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曼於2005年做了一項沮喪的實驗。沮喪最糟狀況就是缺少活力和無望感,這導致人和行為在起步之前就已受到阻礙。


如果告訴一個沮喪者,只要他能走出來,去做一些有趣的事,就會感覺好很多,他可能會跟你說他沒力氣,而且那樣做也沒用。


賽利曼不相信這樣的說法,他認為沮喪的人還是有足夠的動力在生活中做些正向的改變,他們要做的只是將動力激發出來而已。


透過577位輕度沮喪的人,請他們填寫一份線上問卷,詢問他們如果不覺得沮喪會想做什麼?結果發現這個研究的受試者都形容自己非常消極,與周遭世界沒有連結,也認為自己沒有精力或動力去享受人生,並對自己的弱點感到悲傷與挫折。賽利曼要求他們每天寫日誌為期一週,但並非記下做了什麼事或打算做什麼事,而是如果他們有更多精力的話,會「想做」什麼事?


在此我們得留意賽利曼設定的情境不是讓受試者專注於怎麼做,因為受試者常會認為自己這麼累如何享受生活?進而導致他們想出一堆無法採取行動的理由。相反地賽利曼要求人們專注於可能要做什麼事,藉以激發動力。


出乎意料的是,只要注意到自己「可能」想要做的事,就會發現有動力。歷經一個星期的思考自己潛在的慾望,他們描述自己對生活變得比較積極,而且感到比較快樂且不沮喪。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里昂‧法斯丁傑的認知失調理論指出,人的自我認知往往會出現兩種衝突或者不協調的想法。例如我們認為自己很沮喪沒有動力做任何事,但又在日誌這麼寫:「如果我不這麼沮喪,我會很樂意去看電影。」或是「如果我有力氣的話,我想要和莎拉碰面喝杯咖啡。」


心理學家發現專注於任何微弱的動力跡象,要比問些引來抗拒的問題有效的多。實際上只要對自己說「我真的很想去做某件事」就真能讓人去做。這跟「我應該做某件事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這句話反而造成反效果。當我們認為自己該做某件事,往往越不可能去做,特別是心理反抗機制發生作用之時。


幫助當事人找到想要去做某件事的理由,而積極的行動幾乎必然隨之而至。


「想要」的力量比「應該」、「必須」或者「應當」強大多了!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這本書Instance Influence:How to 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Fas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近來社會對憂鬱的重視日增,甚至有不少問題也與憂鬱有關,所以對於憂鬱的認知提升實刻不容緩,在此提出一些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應對方式,讓大家瞭解,處理憂鬱,並非做做憂鬱症篩檢,然後服用抗憂鬱劑,憂鬱就會自然消失


首先,我建議可以信任親友陪伴傾訴減少負面情緒影響也可以配合適度運動散步、曬曬太陽、到有溪流瀑布的郊外走走、規律生活作息飼養寵物從事自己興趣轉移注意力等等如果這些作法效果仍然有限那麼建議應該檢視生活中是否有當事人難以面對解決難題。主要是許多人憂鬱都來自於生活中困惑當然一部份憂鬱當事人的生理因素,自覺生活中沒有明顯壓力來源應該自己醫師詳細身體檢查徹查病因對症治療,憂鬱自然能迎刃而解。


這是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媽媽已經被憂鬱困擾好幾個月而且服用憂鬱症藥物一段時間然而心情改善有限而且也不時有自殺意念,感覺自己每下愈況,越來越糟。但是突然一天小孩的老師打電話說他的小孩正在鬧情緒而且吵著要自殺,此時身為母親的她突然覺醒小孩需要媽媽幫助媽媽有責任幫助小孩,自己不能再生病,於是她馬上衝到學校,而且把正要往校外衝的小孩攔住,開始幫助她的小孩,更令人驚奇的是她的憂鬱情緒從此消失她不再需要任何憂鬱藥物也不會憂鬱,因為生命中有比憂鬱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她去面對與處理。


根據大規模統計符合重度憂鬱症診斷標準終生盛行高達15%也就是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有一次的重度憂鬱「病程」會發生,然而大部份病程是自限性的,會然消失,情緒憂鬱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若我們在經歷憂鬱時,把抗憂鬱劑列為優先解決之道,那麼之後抗憂鬱戒斷反應往往是許多「慢性病揮之不去的夢魘也就是許多人之所以必須長期服藥因為藥物不下只要一停下來就會有明顯戒斷反應因而他們必須戒斷作用陰影一直服藥下去,這在我的門診求助個案中屢見不鮮。另外有些人隨著療程拉長,必須增加劑量抵消身體藥物產生這又是一種的隱憂其實這些事實都在提醒當事人若沒有針對造成憂鬱成因來做處理去主導生活,相反的主想靠藥物來解決問題而會有更多後遺症


 


一個好友曾告訴我關於憂鬱的親身經歷,她曾經服用抗憂鬱藥物一段時間,而且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主要是她當時無法面對她的婚姻難題,甚至多次發生輕生行為,割腕吞藥樣樣都來,那段時間,家人只要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她在不在家,深怕她又想不開跑去輕生。直到有一次她到醫院定期回診,病友媽媽忍不住湊過來關心她:您這麼漂亮看起來應該是很有能力,社會地位也應該不錯,我實在搞不清楚您為何要像我罹患精神病的小孩一樣長期服藥?


這個忠告她很大衝擊她開始自問:難道我要這樣下去嗎?當答案明顯出現否定時,她開始藉由土法煉鋼方式,以食譜建議的生機飲食配合運動及生活的規劃走出憂鬱不再抗憂鬱藥物而正常的過活。


 


所以選擇出情緒憂鬱真正原因積極面對處理自己的心理壓力來源或者是生理層面的狀況才是徹底對策。相反地,把憂鬱單純怪罪成大腦機能失衡,寄望抗憂鬱我們解決生活中困難,情形可能越來越複雜而藥物更可能吃得沒完沒了。當我們選擇自己的問題(不管生理或者心理),對自己負起責任,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能走出憂鬱情緒皆大歡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研究:步行有助減少憂鬱

中央社 – 2012年6月9日 上午10:45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9日電)董氏基金會引用英國研究指出,輕快步行有助減少憂鬱情緒,結伴互邀散步健走,記錄步行時間與距離、沿途發生的趣事,可累積小小的成就感。


這項由英國斯特林大學和愛丁堡大學執行的研究,彙整8個相關研究共341名受試者;雖然個別研究樣本小,步行方案各異,使得研究結論受限,但整體而言,步行的確可減少憂鬱;研究結論已刊載於「精神健康和體能活動」期刊。


鄭醫師補充:


類似的論點與研究,我在部落格已經討論多次,對這篇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55296612000099


延伸閱讀: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870&prev=24038&next=23733&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233&next=27200&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517&prev=24983&next=24038&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針對美國大學的槍擊事件,除了感到震驚與遺憾,但背後有不少事件值得探討。

    不可否認,兇手的想法偏執,但到底是什麼讓他可以一口氣槍殺那麼多人?有人提到他已服用了一年多的抗憂鬱劑,很可能就是他暴力行為的背後因素。顯然,我們已失去機會研究他是否真的由抗憂鬱藥物所引起,但事實告訴我們:藥物無法處理他的暴力傾向。還有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真的有有人會因服用這類藥物導致暴力行為。事實經過是這樣的:


    在我診所開張不久,有一對母子來求診,兒子年約二十來歲,母親因為兒子情緒困擾,曾讓他先服用了一個月的抗憂鬱劑。看診中間,我和媽媽在診間單獨談了一下,等媽媽離開診間,想要去外面領點錢支付一些費用,先遭小孩警告:「你給我小心一點!」而後母親在電梯間等候時,突然傳來一陣慘叫聲,原來母親被兒子在她頭上及臉上重重地打了好幾下,母親除了驚嚇,但更困惑為何她的小孩會攻擊她?因為過去,他很溫和,從來不曾出手打過人。十分鐘後,我找到小孩,問他為何攻擊母親,衹見他雙眼茫然,回答:「我也不知道。」


    以前,覺得這個資料(抗憂鬱劑可能會導致暴力)沒有很大的真實性,然而這個個案告訴我:對於某些人,抗憂鬱劑真的會讓他們有暴力行為。


    所以,處理憂鬱,除了透過身體檢測找身體的可能原因,也要用有效的心靈技術來處理生活週遭的困惑。若真要吃些東西來緩解憂鬱,我會推薦一些較無副作用及後遺症的營養品來協助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醫界共識 重鬱一定要吃藥


聯合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國內醫師認為,若症狀較輕的憂鬱症患者,本來就可藉心理諮商、運動等方式緩解,但重點是應由專業人員診斷建議。



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濱指出,憂鬱症有輕有重,例如有人失戀時感覺像世界末日,有人卻沒來由任何事提不起勁,甚至整天想自殺,兩者是有差別的,醫師多半依據患者的臨床表徵,決定治療方法,並判斷是否需要給藥。



輕症患者也許介於吃藥或心理諮商之間,甚至可能不藥而癒,但李明濱和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提醒,即使是輕症憂鬱症患者,仍勿擅自停藥。目前精神醫學界共識,是嚴重憂鬱症患者一定要吃藥,而且如果配合運動、心理治療,效果會加乘。



李明濱指出,國外由於心理醫師也能開抗憂鬱劑,抗憂鬱劑處方門檻較低,可能因此用藥較為浮濫,也影響抗憂鬱劑療效評估,國內患者多數仍對憂鬱症不甚瞭解,更不會主動就醫,抗憂鬱劑的處方較為嚴謹。




 


英研究:抗憂鬱藥沒療效 還有副作用


時報 

 英國一項醫學研究發現,憂鬱症病情較輕的患者服用百憂解等「選擇性血清促進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類的新一代抗憂鬱藥物,療效不會優於安慰劑;就連重度憂鬱患者,服用SSRI抗憂鬱藥後,病情改善程度也非常有限,而且能否歸功於抗憂鬱藥,仍有待商榷。




 由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心理學系教授克希(IrvingKirsch)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百憂解」(Prozac )、「速悅」(Efexor)與「克憂果」(Seroxat)等常見抗憂鬱處方藥的四十七個臨床試驗之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後推斷,抗憂鬱藥劑對大部分憂鬱症病患並無明顯臨床療效,對許多患者的效果與無作用的安慰劑相同。



 對病情較輕患者 效果如安慰劑



 上述綜合分析刊載於最新一期《PLoS醫學》(Public Library ofScience:Medicine)線上期刊。



 研究人員認為,抗憂鬱藥看似對重度憂鬱患者有效,其實是因為這些病患在臨床試驗期間,對安慰劑較無反應,而非對抗憂鬱藥有顯著反應。



 克希說,不論是服用抗憂鬱藥或安慰劑,患者憂鬱症改善程度並無顯著差異,顯示憂鬱症患者可以不靠任何化學(藥物)治療,就可以好轉。他接著說,除非病情嚴重,又找不到其他替代療法,否則沒有理由開立抗憂鬱藥給患者。



 服用SSRI抗憂鬱藥在英國極為普遍,儘管官方用藥指南強調,這類藥物不該是中度憂鬱患者的首要治療方式,但百憂解等處方藥二○○六年在英國仍突破新高,醫界開立了三千一百萬次,金額將近三億英鎊(約台幣一百八十億)。



 克希表示,他是根據資訊公開法案,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中藥廠的數據,針對五千多位憂鬱症患者之四十七個臨床試驗所得數據所做的綜合分析,無疑對目前英國精神科醫師濫開抗憂鬱藥給病患的現象提出強烈質疑。



 恐有自殺傾向、失眠等副作用



 SSRI抗憂鬱藥劑也有若干副作用,包括病患服用後會有自殺的傾向,輕者則出現焦慮、失眠、噁心、頭痛、嘔吐等症狀。在英國,自一九九○年以來,服用克憂果而自殺的憂鬱症患者已超過五十人。而在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也要求克憂果藥商在包裝盒加註警語。



 但克希強調,儘管服用抗憂鬱藥的療效不大,不過病患切勿自做主張,應先與醫師諮商後再行定奪。



 另一方面,藥商反駁克希研究團隊所做的推斷。克憂果生產商葛蘭素史克藥廠表示,這個研究分析的數據樣本過少。


上述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http://www.plosmedici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med.0050045


研究引用出處:


Citation: Kirsch I, Deacon BJ, Huedo-Medina TB, Scoboria A, Moore TJ, et al. (2008) Initial Severity and Antidepressant Benefits: A Meta-Analysis of Data Submitted to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LoS Med 5(2): e45. doi:10.1371/journal.pmed.0050045


大概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憂鬱與抗憂鬱劑的研究或者討論會出爐,這篇由英國研究團隊的研究造成不少人的困惑,在討論前,先插播一個相關報導:過去曾有英國的研究團隊想瞭解下水道的排放物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分析結果竟然測到一定濃度的抗憂鬱劑的成分,這個研究顯示,抗憂鬱劑的在英國的普遍性的確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所以,英國人服抗憂鬱劑的狀況可能真的比其他國家多。不過過去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針對百憂解也做過臨床統計研究: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1987~1999的臨床試驗報告顯示,抗憂鬱劑的療效只跟安慰劑差兩成,甚至更少。


也就是說對於服用安慰劑的人來說有不少人已有明顯的療效,這也是很多人為何一直質疑藥物使用的必要性的原因之一。


然而,對憂鬱症診斷稍有概念的人,會發現醫師與心理師診斷憂鬱症的過程大致相同,當然,醫師還可以先排除導致憂鬱的生理因素有哪些,而心理師是用更多的量表來作評估,但到頭來還是以DSM-IV(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或者歐洲體系使用的國際分類代碼的診斷標準(ICD-10)來作為依據。診斷標準是一些現象的描述,無法用任何實驗數據或者影像學檢測結果來確立診斷,診斷的條例在一般的憂鬱篩檢量表都看得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提供大家直接的資料:



DSM-IV 重鬱症的診斷準則


¡        1. 經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絕望


¡        2. 對日常活動皆失去興趣或樂趣


¡        3. 胃口不佳、體重顯著減輕,或食慾增加、體重顯著增加


¡        4. 失眠或睡眠過度


¡        5.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


¡        6. 常感到疲勞或缺乏活力


¡        7. 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


¡        8. 思考無法集中、注意力減退或猶豫不決


¡        9. 反覆地想到死亡或已有一詳細自殺計畫


¡        須符合12以及3-9中四項,時間為2週以上


曾有一位受過一年精神科醫師訓練而後轉家醫科的專科醫師對我說過:把精神科的診斷條例往自己身上套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原因是我們可能碰到生活上一些比較困擾的事而無法解決,接下來就會產生這些現象,所以又有人說:這些診斷是把生活的每一個問題重新定義為精神疾病


我曾經在花蓮參加憂鬱症防治協會所辦的訓練活動中的一段「有趣的」經歷。主要是中間有一名講師問台下的專業人員(包含至少二十個精神科專科醫師,還有心理師,社工師與其他的基層診療醫師):「憂鬱症是否一定要服藥?」結果大家沈默至少一分鐘,最後有位資深的精神科主任起來回答:「可以不用吃。」當講師詢問大家:「是否有反對意見?」你知道嗎?竟然一個也沒有。最後講師詢問這個主任他何以如此主張?他回答:「因為憂鬱症有它的病程,過了自然會好,所以不吃也沒關係。」


「憂鬱要不要服藥?」我認為這是一個選擇題,而非是非題。對我們接受任何治療之前,建議大家多瞭解相關資料。對於憂鬱的處理,您可以選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睡覺有呼吸問題 易患憂鬱症

中央社 – 2012年4月2日 上午10:46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日專電)4月號「睡眠」(Sleep)醫學期刊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最新研究發現,睡覺時若有呼吸問題,出現憂鬱症的機率將提高。


這項研究由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流行病理學家惠頓(Anne Wheaton)主持,分析9714名參與全美健康與營養問卷調查民眾所提供的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apnea)的男性,出現憂鬱症的機率是其他男性的2.4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出現憂鬱症的機率更是其他女性的5.2倍。


惠頓表示,睡眠時如果會發出鼾聲、喘氣或停止呼吸,幾乎都會有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感覺沒有希望,以及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研究人員在結論中指出,除了失眠及睡醒後仍感到疲倦等常見因素外,呼吸問題也是與憂鬱症有關的睡眠問題,這項研究有助於醫學界治療患者時把這項因素納入考量。


究竟呼吸問題如何導致憂鬱症風險提高,仍有待更多醫學研究進一步探討,但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原因之一是有呼吸問題的人睡著後,睡眠其實是片段的,或是他們睡著後血液中的氧氣指數會變低。1010401


鄭醫師補充:


睡覺打呼的人請留意,憂鬱症風險明顯提高,想了解自己睡覺打呼狀況到底嚴不嚴重,只有透過睡眠檢測,比較方便的可以利用居家睡眠檢測,醫院多導程的睡眠檢測精確度高,但必須在醫院睡上一覺,而且戴上各種監控儀器,相對來說比較不方便。一旦發現有問題,最好積極處理,這也是預防醫學重要一環。


對上述研究有興趣的人可參閱:


http://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84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