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憂鬱症恐與腦部發炎有關

研究:憂鬱症恐與腦部發炎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湊,必須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因此,罹患憂鬱症的人越來越多,而日前在加拿大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的成因,可能與腦部發炎所產生的結果有關,對此,精神科醫師也表示,陷入憂鬱症的患者,大腦可能已有嚴重發炎的反應。

憂鬱症患者 腦中的發炎蛋白質數量較多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多倫多成癮症與心理健康中心,針對20名憂鬱症患者與20名健康者的腦部進行掃描,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腦部的一種已知發炎標記蛋白質數量,比一般健康者高出3分之1,且隨著憂鬱程度越嚴重者,發炎情狀也會變得更加嚴重。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前扣帶皮質區的發炎情況,似乎與憂鬱症的嚴重程度最有關聯,只不過,就目前研究來看,無法直接確定發炎是否與造成憂鬱症間有直接原因,但過去已有其他的研究證明,發炎與憂鬱症的症狀有關,例如:情緒低落、沒有食慾、無法入睡等,因此,未來將針對這部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發炎與憂鬱症有關,這對整合醫學專家來說是常識。而且,不只是腦部發炎,身體其他地方若是長期發炎或者急性發炎太嚴重,都可能導致當事人憂鬱症狀產生。舉兩個例子來說,例如有些患者重感冒後,會出現類似憂鬱的症狀,感冒,就是身體的發炎反應對抗病毒的過程。另外,治療C肝患者,利用干擾素製造身體發炎反應來對抗病毒,也往往會合併焦慮以及憂鬱的症狀出現。可惜大部份的精神科治療,問到患者出現憂鬱症狀,清一色幾乎都是開立抗憂鬱劑來治療,殊不知,患者身體的發炎反應如不處理,單純藥物治療效果反而不佳,甚至適得其反。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Jeffrey H. Meyer, MD, PhD, FRCPC et al. Role of Translocator Protein Density, a Marker of Neuroinflammation, in the Brain During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JAMA Psychiatry, January 2015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4.24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狂看電視 恐寂寞、憂鬱

 
 狂看電視恐與寂寞、憂鬱相關。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指出,當民眾感到寂寞、憂愁時,常會長時間看電視。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Yoon Hi Sung團隊調查三百一十六名十八至二十九歲的民眾,結果顯示愈感到憂鬱、寂寞,愈會狂看電視。研究日前在國際傳播學會年會上發表。

有些民眾逃避正事不願出門,整天在家中看電視或上網,很可能是精神上出問題癥兆,這些人多半整天待在家中,不是躺在床上發呆,就是盯著電視看,或上網打線上遊戲,嚴重時伴隨情緒不穩,睡眠困擾,此時應到身心科進行評估,由醫療人員協助。

此外,大部份人看電視時處於靜態,又習慣搭配零食如汽水、含糖茶類、果汁等,皆含有一定熱量,食用太多一不小心容易造成熱量攝取過量。

糖果餅乾、巧克力等零食的熱量不低,醫師建議最好不要在看電視、聊天時吃這些東西,免得在不知不覺中吃了過多的零食,造成脂肪堆積、體重增加,影響健康。

醫師建議不要躺在沙發或床上看電視、看書,要經常站起來活動,做做頸部柔軟操、聳聳肩,或自我按摩肩頸部肌肉,以放鬆局部肌肉。

不過,研究人員也提到,有些人每天花很多時間看電視,是為了了解周遭發生的事或當下流行話題,以利人際交往時有話題可聊。

鄭醫師補充:

應該這麼說,看電視時間過長是一個結果,因為心情不好,什麼都不想做,看電視可以轉移注意力。而不是看電視太久導致憂鬱。

看電視都不動,外加零食猛吃,雪上加霜。多動,少吃甜食與零食,並且透過專業的身心評估,找出憂鬱的成因,針對原因來處理,才是憂鬱症的真正對治之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01/ica-fol012615.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多囊性卵巢症患者 較易罹糖尿病、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女性常見的內分泌障礙,主要是由體質所引起,而日前有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若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恐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精神障礙等嚴重疾病的風險,除此之外,此類患者也較容易因生重病而住院。

罹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 入院接受治療率高2倍

該 研究主要是針對在1997~2011年間,確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15歲以上澳洲女性進行研究,共計2566名,結果經過發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 者,因病住院接受治療的風險較高,其中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哮喘、壓力或焦慮、自殘、憂鬱症等。

另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也較容易有子宮內膜異位、月經不規則、流產、異位妊娠等困擾,對此,研究人員表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若與一般人相比,入院 接受治療機率將高出2倍,由此可見,在醫療上這類患者,需多加留意自身狀況,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多囊性卵巢在臨床上並不少見,這種內分泌異常疾病常常與血糖代謝問題以及睪固酮過高有關係。荷爾蒙異常可能會導致憂鬱,在憂鬱正評估方面,專業榮源若是忽略賀爾蒙的影響,那麼治療可能會完全走錯方向。

參考文獻: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4 Dec 22:jc20143886.

Th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a PCOS Diagnosis on a Woman's Long-term Health Using Data Linkage.

Hart R1, Doherty DA.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53204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他命對抗憂鬱症!快速搶救一命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研究發現,K他命對憂鬱症有快速療效。根據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最新臨床研究顯示,現行抗憂鬱藥物的效果緩慢,通常要1、2周才看得出療效,往往緩不濟急,相較之下,K他命的療效就快多了,靜脈注射後,不到1天就有效,可及時解救被評估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輕生的憂鬱症患者,逃過死神召喚。

不過,這項研究也發現,K他命的有效期只有2、3天,憂鬱症患者恐怕需要長期用藥才行。所幸,治療用K他命的劑量遠低於手術麻醉,以及迷幻吸食等用途,不至於因過量使用而出現明顯且立即的副作用,對健康的影響並不大。

藥理機轉不同 關鍵神經傳導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理衛生研究所心智影像暨神經倫理學組主任裘格諾霍夫,應邀在台北醫學大學一場演講中指出,K他命是合法的麻醉用藥,近年雖被濫用,卻無損它在醫療上的地位。由於這10年多以來的實驗和觀察,醫學界幾乎可以確認K他命在治療憂鬱上所帶來的效果,完全不同於傳統抗憂鬱藥物的表現、

最主要是因為大腦正中央靠前側深處有個PACC的特定區域,靠GABA這個腦神經裡面的傳導物質來抑制其活化,或靠另一個傳導物質Glutamate來促進其活化。一般正常人的PACC維持穩定狀態,憂鬱症患者的PACC則異常活化,K他命含有GABA成分,可將異常的神經活化抑制下來,達到緩解憂鬱症的效果。

嚴重憂鬱症 可快速改善症狀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補充說明,目前廣為使用的抗憂鬱藥物中的一類,是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但較少為人所知的是,在歐洲有一種也被實驗承認具有抗憂鬱效果的藥物,它的作用機轉,是某種血清素再回收的「促進劑」,這兩類完全相反的機轉,都有抗憂鬱的效果。

特別是,憂鬱症治療一直以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目前藥物治療方式,也並未讓醫界、患者感到滿意。除了藥物治療,不管在使用不同藥物,或者採取合併、加強藥物療效的各種策略下,還是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會無法達到足夠的反應。

難治型憂鬱症 難用藥物改善

臨床統計發現,有將近1/3的患者,被稱為「難治型憂鬱症」,他們會因為治療效果不佳,長期處在憂鬱情緒中,合併著各種身體不適症狀,幾乎喪失原本功能卻得不到親友諒解,在社會上辛苦的活著。

甚至很多時候這種絕望到達極限時,用自殺來結束這種痛苦的生命,也是這類患者常常會選擇的絕路。即使幸運能夠成為那2/3對現行治療會有反應的患者,現行的抗憂鬱劑仍有著見效速度不夠快(往往需要4到6週才能出現效果)、症狀不見得能完全改善的缺點。

大腦意識研究 台灣從不缺席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提醒,K他命屬第三級管制藥品,近年來卻常遭濫用,不少年輕人藉由吸食K他命來獲得飄飄然的欣快感,暫時脫離現實禁錮,但長期吸食下來,除會成癮並導致多重器官損害外,也會因膀胱纖維化容積變小而出現頻尿、漏尿等後遺症,民眾千萬要小心。

目前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設立的大腦意識研究中心,將全力投入大腦與意識相關疾病的研究,去年起與署立雙和醫院合作,針對30幾名憂鬱症患者進行相關研究,希望能針對憂鬱症患者用藥安全找出路,為人類健康貢獻一分心力。

鄭醫師補充:

K他命當然有抗憂鬱的效果,因為K他命本身是麻醉劑。許多濫用者本身就有情緒困擾,藉著使用K他命來緩解憂鬱症狀。早在佛洛伊德時期,安非他命也適用於治療憂鬱症的合法處方。

這篇研究承認有三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是目前抗憂鬱劑無法處理的案例,被稱為難治型。真的難治嗎?其實是方向偏差,因為目前精神科治療憂鬱症的理論幾乎都是聚焦在某些特定區域大腦細胞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因此想盡辦法要處理大腦,當現行的藥物作不到緩解效果,就嘗試以麻醉劑來癱瘓大腦,達到緩解效果。照這樣的道理推論,其實嗎啡、海洛因都有抗憂鬱的效果,為何沒有拿來做研究,因為成癮性更高。

我在部落格討論抗憂鬱的治療,不只一次強調,憂鬱症的原因,往往不在大腦,大腦只是反應身體功能長久失衡,最後呈現衰弱、不聽使喚的症狀代言人。關鍵在身體功能失衡,但一般治療往往倒果為因,以致於治療憂鬱不僅難以斷根,進而變成慢性疾患得長期服藥控制,更慘的就是這篇報導提到的:難治型憂鬱症,連藥都控制不了,藥物副作用遠遠大於療效。有興趣了解相關原理以及細節的人不妨參閱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這本書。

K他命作用在大腦,主要影響的有NMDA受體,主管我們的認知功能,過去我曾提到也是作用於NMDA受體的特殊胺基酸,經臨床試驗也發現對於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提供比藥物更佳且無副作用的療效,它的名稱叫肌胺酸: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314690012-%E6%9C%AC%E5%9C%B0%E5%AD%B8%E8%80%85%E7%A0%94%E7%A9%B6%3A%E5%B9%AB%E5%8A%A9%E6%88%92k%E4%BB%96%E5%91%BD%E7%9A%84%E5%A4%A9%E7%84%B6%E7%89%A9%E8%B3%AAsarcosin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霸凌經驗影響深遠 恐導致憂鬱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時間真的可以沖淡一切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曾遭受霸凌者恐導致憂鬱症,而中小學的被霸凌經驗,更可能會在大學遭受二次傷害時,產生加乘作用;中小學遭受言語霸凌、大學遭受排擠者影響最大,而曾受到網路霸凌者,其生活品質卻較佳。專家呼籲,大學前曾被霸凌者,應列為高關懷族群。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與其指導學生陳昱穎,針對國內共1439名大學生,進行不同時間的霸凌經驗調查,以及可能對大學生造成的健康衝擊研究; 結果發現,高達4成5的人曾遭受肢體、言語、關係及網路霸凌。

研究也發現,言語霸凌對中小學時期影響較深,20.1%有中重度憂鬱傾向;關係霸凌如散播謠言、社交排擠,則對大學時期影響較大,25%有中重度憂鬱傾向;若兩時期都有遭受言語或關係霸凌者,其中重度憂鬱提高至38.7%。

黃俊豪強調,中小學時期及大學時期都曾被言語或關係霸凌者,可能出現加乘作用,產生憂慮傾向較高;有趣的是,曾被網路霸凌者其生活品質較佳,推測可能與遠離網路,增加戶外活動參與及與周遭環境互動,進而表現出較佳生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台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姚開屏則認為,肢體霸凌最恐懼,言語霸凌影響心理傷害大,關係霸凌最容易被忽視,網路霸凌速度快、管道多,而受害人長大可能變加害人,出現報復攻擊,加害人成年後犯罪、酗酒機率較高;若同時是受害人及加害人,其罹患精神疾病機率高。

 

鄭醫師補充:

過去曾有類似的研究發表,荷蘭研究針對約27000名研究對象所作的分析發現,兒時創傷,容易導致精神病的發生: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71213-%E5%85%92%E6%99%82%E5%89%B5%E5%82%B7%EF%BC%8C%E7%B2%BE%E7%A5%9E%E7%97%85%E7%BD%B9%E6%82%A3%E7%8E%87%E6%98%8E%E9%A1%AF%E6%8F%90%E5%8D%87

兒時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一般人會說放在記憶裡面。以某些學派的說法,就是一直背負過去的記憶,辛苦地活著,當事人無法區分現在和過去是不一樣的,或者堅持當過去經驗的受害者,認定自己現在的困境與難受,是當時加害者的責任,自己無力回天,也不願意改變。

難道真的脫不了魔咒?只能認命吃藥或者繼續過著悲慘的人生?當然不是,針對心靈累積的負荷,其實有根本的解決之道,有效的心靈處理方式,不應曠日廢時,只要了解心凌的負荷是如何影響以及透過根本的解決方式,只要當事人有意願,往往可以在短時間處理塵封心靈角落多年的沉痾,展開新的人生。

參考文獻:

Precollege and In-College Bullying Experience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 Yu-Ying Chen and
  • Jiun-Hau Huang

Pediatrics peds.2014-1798;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December 22, 2014, doi:10.1542/peds.2014-1798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12/17/peds.2014-1798.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發炎藥引發憂鬱症 抑制老人痴呆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用來治療發炎症狀的藥物,會讓患者沮喪,卻意外能抑制阿茲海默症。英國7所大學聯手,針對免疫系統、精神疾病間的關聯做研究。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中的發炎反應,與憂鬱症的產生有關。

劍橋大學教授艾德布爾墨說,發炎藥能誘導出憂鬱症關鍵;牛津大學則發現,發炎反應與阿茲海默症有關,抗發炎藥物可協助研發新型憂鬱藥或抑制阿茲海默症。

【免疫系統影響情緒】 這項研究由劍橋、卡迪夫、格拉斯哥、牛津大學、南安普敦、薩塞克斯大學及倫敦國王學院共同進行。研究負責人、劍橋大學教授艾德布爾墨說,種種跡象表明,免疫系統將能影響情緒變化,並確實牽動著觸發憂鬱症的條件。但目前免疫系統與大腦間的運作,仍需進行後續研究。

布爾墨表示,患上「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發炎症狀後,患者的情緒會有很大的落差,甚至變得沮喪。這些患者以「干擾素」做治療後,能將引起發炎反應的肝炎病毒排除。布爾墨指出,雖然此種治療非常有效,但受消炎治療的患者中,約有30%至40%的人會容易感到沮喪。

研究人表示,人體內發炎反應與憂鬱症有關聯,但有可能是免疫系統在某種程度上,對大腦下了指令;也可能是大腦在某種程度影響免疫系統的作業;2者確切的影響方式,仍需再進一步研究。

【憂鬱藥多年未更新】 布爾墨指出,若從消炎藥進行研究,可望找出人體內影響憂鬱症的關鍵,進而改善病情。他還說,全球較有效的抗憂鬱藥物,最新款的已是20年前問世。在全球迫切需要新方法、藥物來治療憂鬱症的情況下,免疫系統與憂鬱症間的研究,未來會備受醫界矚目。

牛津大學教授賽門勒夫史東則說,人體發炎反應也可能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關鍵,且抗發炎藥物能降低老人罹患痴呆的風險。賽門說,他們發現影響人體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基因,與控制體內發炎反應的基因相同,但具體連結仍需進一步了解。賽門補充說,若能了解發炎反應對老年癡呆的影響情形,並使用消炎藥配合研究,將可望找出真正病因,並可望找出治療方法。

  

鄭醫師補充:

這個標題容易誤導大家的概念。應該是說,發炎反應會引發憂鬱症,抗發炎藥物協助失智症改善才對。

不管是憂鬱症或者是失智症,都容易與身體持續的發炎扯上關係,因此,對憂鬱症或者失智症患者來說,一旦確認身體有持續的發炎反應,不管如何都應該設法找出發炎反應的原因,針對源頭來處理。令人遺憾的是,大部份的精神科醫師缺乏這種認知,因此不管是憂鬱症或者是失智症,往往只是想用改變神經傳導物質調控的精神科藥物來控制症狀而已,無法根本改善體質,導致藥物控制沒完沒了,甚至副作用纏身,這才是此篇研究報導的重點。

我曾經在四年前,接獲一個國外有人的詢問信,她提到有一位年輕女性,因罹患肝炎,在當地接受干擾素的治療,這就是透過又發身體的發炎反應來對抗肝炎病毒的典型治療,很遺憾地,在一個月左右,當事人出現憂鬱症狀,之後再求助醫師,醫師竟然是轉介精神科,而精神科處理方式就是開上抗憂鬱劑,明明是藥物引發的發炎反應導致的憂鬱,只要先暫停干擾素治療,憂鬱症狀便會消失,然而,當地醫師卻乏相關的專業知識,要越吃越多。

此外,我也曾接觸過一位腸胃專科醫師,他曾因為檢查關係,誤扎肝炎患者使用過的針頭而感染C型肝炎病毒,之後接受長達半年干擾素的治療,一度出現憂鬱的狀況,幸好他具備專業認知,因此處理得當。

提醒大家,導致身體發炎反應的還有很多狀況,有憂鬱症或者失智症風險的人,在治療或者預防相關疾病時,萬不可輕忽發炎反應的影響以及控制。

參考文獻:

http://www.cam.ac.uk/research/news/mind-and-body-scientists-identify-immune-system-link-to-mental-illnes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492850

至於發炎反應如何會影響大腦?有研究認為是迷走神經的關係,這是第十對腦神經,跟腸胃和大腦都有連接。在發炎時,腸道的免疫細胞也會分泌細胞激素來傳遞訊息,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07377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患學烹飪 助復健

憂鬱症或精神病患者學習烹飪,可以改善生活能力與健康。美國職能治療師卡泰拿·布朗表示,烹飪是正面活動,且可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憂鬱症或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民眾,常有過重的現象,學習料理清淡的飲食對健康也有助益。

卡泰拿·布朗指出,烹飪牽涉思考與手作,當人專注於烹飪,不容易產生負面想法,完成一道菜與他人分享也具有振奮精神的作用。美國已有一些精神疾病治療中心提供烹飪相關的職能治療課程。職能治療屬於復健治療的一種,主要在協助患者恢復生活能力。

精神疾病患者在穩定期可能仍有一些殘餘的症狀,例如社交退縮、少話等,在醫療專業評估之下,適合的患者可以嘗試進入復健體系,例如復健中心等,以進一步增強患者的社交及職業功能。

鄭醫師補充:

這是真的,學習烹飪,可以幫助當事人的感知能力,因為必須使用當事人的味覺以及嗅覺系統來文以及嘗食物的味道,多使用感知能力,能夠讓大腦思考暫時休息以及放鬆。同時,記得烹煮食物的步驟,也必須用到認知功能,因此對憂鬱症患者的復健十分有幫助。

參考文獻:

http://www.wsj.com/articles/a-road-to-mental-health-through-the-kitchen-1418059204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treating-depression-kitchen-cooking-baking-classes-can-double-therapy-31379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翻閱給全國醫師看的專業定期刊物台灣醫界,其中有一篇文章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力:

蝴蝶效應:腸道為生物透過腸--腦軸影響焦慮或憂鬱情緒

這是功能醫學長期以來倡導的概念,強調腸道菌叢失衡以及腸道發炎,對當事人的中樞神經,尤其是焦慮以及憂鬱情緒反應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一般專業醫師對此了解並不多,因此鮮少認為彼此有關聯,但以整合醫學觀點來說,人身上的系統是彼此關聯的,而非分開運作,各行其道。

在門診問診,我發現有焦慮或者容易憂鬱傾向的人,往往合併功能性腸胃道疾患,若能在治療中,整合腸道功能的恢復,往往能根本改善體質,協助當事人恢復更迅速。

至於腸道適合補什麼菌,才能適當刺激腸道免疫,又能直接降低身體發炎?其實現在已有直接的檢測,針對免疫系統失衡的部分,透過量身訂做益生菌來做根本體質調整,不必像以前那樣神農嘗百草,亂槍打鳥般換來換去。

參考文獻:

http://www.tma.tw/ltk/103571203.pdf#page=1&zoom=auto,-107,85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量果糖 青少年憂慮惡化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8日專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包裝食品或飲料內添加的果糖,如果食用過多,可能導致青少年的憂鬱症與焦慮症更加惡化。

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神經科學系研究員哈瑞爾(Constance Harrell)今天在華府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年度會議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果糖會改變腦部對壓力的應變方式,人類腦部在青少年的階段,剛好會發展面臨壓力的處理程序,因此面對果糖的潛在影響,青少年是最脆弱的。

天然蔬菜與水果當中都有果糖,但許多廠商則在加工食品中添加果糖,增加甜度。

在為期10週的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以不同劑量的果糖餵食給成年或青春期老鼠,結果發現只有服用過量果糖的青春期老鼠出現憂慮行為,並且分泌出壓力荷爾蒙。

哈瑞爾指出,這項研究為飲食影響腦部健康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於青少年營養與發展領域的重要討論。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會把甜食作為心情低落或者焦慮時的解藥,殊不知這類作法可能效果適得其反。短暫也許可以暫時達到效果,但長期下來反而更焦慮與憂鬱。過去的研究多認為蔗糖的負面影響較大,這篇研究則提醒我們果糖改變腦部對大腦的影變方式,屆時傷害更大教容易焦慮與憂鬱。

透過適當的胺基酸以及相關營養補充,改善焦慮與憂鬱不僅有實際效果且無副作用。

參考原文報導: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4-11-high-fructose-diet-adolescence-exacerbate-depressive-like.html

參考文獻:

Developmental high-fructose diet consumption increases depressive-like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and remodels the hypothalamic transcriptome

C. S. HARRELL, J. BURGADO, S. D. KELLY, Z. P. JOHNSON, G. N. NEIGH;

http://www.abstractsonline.com/Plan/ViewAbstract.aspx?sKey=9182524b-7cda-47a5-9e58-e61c2a1a2273&cKey=52db903c-7391-487f-b77c-e37ea9e8696a&mKey=54c85d94-6d69-4b09-afaa-502c0e680ca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肌梗塞女性 憂鬱風險高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女性心肌梗塞患者,需特別注意調適情緒,以免演變為憂鬱或焦慮症。

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團隊在「急性心血管疾病照護協會」年會上發表研究指出,女性在心肌梗塞發作後,產生焦慮及憂鬱情緒比例遠高於男性,更常導致患者喪失日常生活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時憂鬱症將成為僅次心血管疾病、最易導致患者失能的疾病。而心肌梗塞患者約有18%會在發病後罹患憂鬱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研究人員分析多家醫院心肌梗塞住院患者就醫紀錄後發現,約有4分之1患者出現憂鬱症狀,其中28.2%有服用抗憂鬱藥物,而男性平均並無情緒問題,女性平均則已達輕微憂鬱症的程度。維爾紐斯大學醫院心臟加護病房主任普拉納斯瑟皮提斯表示,憂鬱症纏身的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後6個月內死亡的比例,為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的6倍之多。

研究人員也發現,吸菸習慣雖與心肌梗塞引發的憂鬱症無關,但吸菸者的焦慮程度普遍偏高;另外,逾64%的心肌梗塞後憂鬱症患者,接受心臟手術後幾乎從來不曾運動,可能也是引發憂鬱症的原因之一。瑟皮提斯強調,醫師應鼓勵心肌梗塞患者、特別是女性,應儘快戒菸,並培養運動習慣,或能降低憂鬱風險。

 

鄭醫師補充:

心肌梗塞後,憂鬱症的發生率會提高,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到底是先有憂鬱或者是心肌梗塞後,引發憂鬱?在這類研究中並未獲得直接的證實說明。

然而心臟與大腦都是非常依賴細胞能量代謝的器官,因此,如何透過能量代謝來改善心臟以及大腦功能,降低死亡風險,應該是這篇研究要提醒我們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http://www.escardio.org/about/press/press-releases/pr-14/Pages/women-develop-anxiety-post-infarction.aspx?hit=dontmis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青少年 運動也難緩解

運動讓人快樂,但單靠運動無法讓已經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痊癒。研究人員指出,有些青少年的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出現憂鬱症,由於部分是先天因素,無法單獨藉運動達到完全緩解。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追蹤七百三十六位十四歲青少年直到十七歲,每周記錄身體活動量,結果顯示憂鬱症的發生與否與身體活動量無關。

 

鄭醫師補充:

這是小規模的研究,提醒我們,青少年的憂鬱症,單靠運動可能是不足的,而抗憂鬱劑藥物的治療,出現自殺危險的年齡層是在15-24歲。因此,針對體質缺陷做檢查並調整,如果有壓力事件再透過諮詢,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日前,門診有位約20歲的年輕人求診,其症狀最早為憂鬱,但在其他醫師建議下服藥之後,情緒反而更不穩定,出現自殘以及自殺的想法,甚至懷疑自己有邊緣性人格違常的問題,後來經我看診評估後,透過營養調整,把藥慢慢停下來到完全不吃,當事人的狀況在短期間(兩周)快速恢復。

因此,提醒大家,這篇研究內容指的是運動對於青少年的憂鬱改善可能有限,並非叫大家去吃藥就能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Toseeb U, Brage S, Corder K, et al. Exercis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3, 2014.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4.1794.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91100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週運動3次 憂鬱症風險大減

(路透倫敦15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每週運動3次,能使憂鬱症風險減少約16%,若將運動次數提升,則風險降得更多。

 研究主持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 London)兒童健康研究所的白瑞拉(SnehalPinto Pereira)表示,運動有憂鬱症的防護效果。

 白瑞拉說:「如果年齡介於20多歲到40多歲的成年人,從沒有運動到養成1週3次運動的習慣,可減少大約16%的憂鬱症風險。」研究團隊追蹤1萬多人後得出這項結論。

 憂鬱症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世界各地約3.5億人罹患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憂鬱症列入造成人類失能的主要疾病。

 憂鬱症治療為藥物、或精神治療或雙管齊下,但許多患者難以改善病情,且飽受憂鬱症復發所苦。

鄭醫師補充:

常有人詢問,規律運動幫助憂鬱改善的頻率,每周至少需幾次?這篇研究告訴我們:至少三次。

每周最好累積運動時間達150分鐘以上,效果更佳。因此,若是每周運動三次,每次至少50分鐘。

參考原文報導以及文獻: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83878.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接受TVBS健康兩點靈雜誌的訪問,其中討論到憂鬱症的改善與預防的方式,包含曬太陽可以改善憂鬱,減少自殺的風險。澳洲發表的最新研究再度證實日曬時間直接降低自殺率。

這項大規模的研究透過四十年的回溯研究發現,在自殺日之前,只有十天連續曬太陽,自殺率明顯增加。若是每天曬太陽持續14-60天,自殺率較低,關鍵在於曬太陽能幫助大腦合成血清素,改善心情以及衝動控制,降低自殺行為發生率。

心情老是悶悶不樂?出去曬曬太陽吧!

這篇研究發表於九月十日知名的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

Vyssoki B, Kapusta ND, Praschak-Rieder N, Dorffner G, Willeit M. Direct Effect of Sunshine on Suicide.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0, 201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4.1198.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9015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九月,有一篇研究發現:服用抗憂鬱劑的人,糖尿病風險比較高。

到底是服用憂鬱劑導致糖尿病或者是另有原因?

如果問開藥的醫師一定堅決否認,因為一般抗憂鬱劑導致糖尿病的風險,在藥物的仿單上面並無註明,有少數的抗憂鬱劑會導致肥胖機率提升,對於糖尿病罹患風險的確會提高。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導致?

熟悉功能醫學的專誒醫師都知道:糖尿病的患者,憂鬱症風險明顯提高。血糖代謝功能不佳,影響細胞能量產生效率,憂鬱症風險隨之提高。

因此,說是抗憂鬱劑直接導致糖尿病風險提高的說法,目前尚無定論,如果有相關研究,針對不同種類的抗憂鬱劑使用者來做研究分析,結果會更清楚。

協助憂鬱症患者改善,本身若有血糖代謝問題的話,建議一併處理,治療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K. Barnard, R. C. Peveler, R. I. G. Holt.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Diabetes Care, 2013; 36 (10): 3337 DOI: 10.2337/dc13-056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最好的良藥!婦人每天看3小時A片 憂鬱症不藥而癒

 

誰說只有男人愛看A片?英國有1名婦人,每天至少要看3次A片一次至少1小時才夠。婦人透過看A片徹底放鬆自己,連產後憂鬱症都不藥而癒。

據英國《太陽報》39歲的家庭主婦湯森(Jennifer Townscend)已經是2個孩子的媽,先生是位專業的園丁,2012年生下第2個孩子後,湯森就一直受產後憂鬱症所苦,認為人生不再有樂趣了。

年輕時的她對於A片不感興趣。有天她在網路上看到一段A片,卻被深深的吸引,還不斷的重複播放,甚至找了幾個色情影片網站註冊。每天孩子去上學、晚上老公孩子都睡著後,湯森就會打開電腦,專心看著網路上的A片,現在的她每天要看3次,每次至少1小時才滿足。湯森表示,只有看得夠,就會覺得徹底的放鬆,才能夠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開始看A片後,湯森的產後憂鬱症不藥而癒,她的老公塔夫(Nick Tuff)知道妻子有「新嗜好」並沒有阻止,認為只要妻子開心就好。湯森表示,她開始觀賞A片8個月後,他們又開始有了性生活,而且比之前來的更盡與享受,次數也比較頻繁,每個星期只少4次。

   

鄭醫師補充:

看成人電影引發的性興奮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分泌有關,尤其是位於大腦的獎賞中樞,也是我們一般稱之為愉悅中心之所在。包含食物的滿足感,也會在此有反應,吸毒(例如古柯鹼)帶來的快感也與此有關。古云:食、色性也。真的有其道理:

"Dopamine Involved In Aggression". Medical News Today. 2008-01-15. Retrieved 2010-11-14.

我不是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去看成人影片來治療憂鬱,然而對有些憂鬱症患者來說,若發現觀賞成人片可以讓人放鬆愉快,不妨為之。若是因為宗教或者道德因素,無法接受者,也不必勉強。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ladbible.com/articles/imagine-finding-out-your-mum-was-addicted-to-something-like-thi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顳顎關節症 被誤診為憂鬱症

 

中國時報【諶悠文】

卡倫近兩年來,飽受頭痛、暈眩之苦,他一直覺得耳朵悶悶的、疲憊、情緒低落,看遍各科醫生,一度還被診斷得了憂鬱症,最後終於檢查出他罹患了「顳顎關節症」(TMJD)。

顳顎關節位於耳朵前方、介於頭骨及下顎骨之間,功能就像門的開關轉軸,負責使下顎前後和側向移動。「顳顎關節症」就是顳顎關節、周圍的肌肉或關節盤出問題,造成下巴關節疼痛、張口困難,有時張口說話或咀嚼時,會發出喀嚓的聲響。

贗復牙科專家艾德爾說,喀嚓聲本身不是問題,但這可能是下巴關節不同零件運作不協調的徵兆。

顳顎關節症發生的原因經常是過度使用,常嚼口香糖或磨牙,都可能造成顎骨周圍的肌肉發炎。除了磨牙,頭部受撞擊、不適當的假牙、治療牙齒、咬指甲,甚至張大口打哈欠或咬東西,都可能使顳顎關節功能失常。

雖然顳顎關節症經常會自行痊癒,但關節軟骨如果滑脫太嚴重,會造成骨頭磨損。

不過,其他的疾病,如: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和痛風發作,也可能造成顳顎關節僵硬、腫脹和疼痛。下顎骨長腫瘤也可能是病因,不過這種案例很罕見。顳顎關節的疼痛可能放射至頭部,引發頭痛,或放射至頸部或背部。由於此一關節十分接近耳朵,所以也可能出現耳朵悶悶的、暈眩和耳鳴症狀。

雖然TMJD不會直接導致憂鬱症,但顳顎關節問題造成的長期疼痛、耳鳴、暈眩和睡不好,使患者產生憂鬱症狀,使醫生誤診為憂鬱症。專家表示,慢性TMJD患者必須接受矯正治療或手術,但獲得正確診斷並不容易。

   

鄭醫師補充:

很難想像,一個顳顎關節問題會引發諸多類似身心症的身體反應,咬合不良,會引發情緒困擾,這讓是讓人驚訝,然而事實便是如此,在門診不時也會看到類似個案,因為外傷、手術或者其他原因導致顳顎關節咬合不佳,而引發的身心性症狀。

比較健康且舒服的咬合,上排牙齒會微微蓋到下排牙齒。

建議有咬合問題又有身心症狀的人,最好找相關的專業做完整的評估,找出原因正本清源,身心症狀往往在一夕之間消失,如果處理的就是當事人的問題根源。

參考文獻:

 Edwab RR, ed. (2003). Essential dental handbook : clinical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dvice from the experts. Tulsa, OK: PennWell. pp. 251–309. ISBN 978-0-87814-624-6.

Okeson, Jeffrey P. (2003). Manag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nd occlusion (5th ed.). St. Louis, MO: Mosby. pp. 191, 204, 233, 234, 227. ISBN 0-323-01477-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多上體育課 降憂鬱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中學生若積極參與體能活動及體育競技,有助降低青年時期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青少年健康期刊》的研究,調查853位12至17歲的中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籃球、田徑、足球、角力、體操等運動項目的積極程度,並追蹤畢業後的心理健康狀況。

結果發現,即便在畢業4年後,日常體能活動遠不如在校時頻繁的狀況下,中學生時期熱中運動者,仍保有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也較低。

多倫多大學博士凱瑟琳薩畢斯頓分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中學生,較有機會與同儕及教練接觸、溝通,對學校及個人身分的認同感較高;她推論,體育活動有助於促進青少年在合作、紀律、奉獻及時間管理等「社會化」教育的過程,因此積極參與者較能夠處理情緒問題。

此外,競賽獲勝或技巧增進帶來的成就感,也有助於使青少年的心理狀態更健全。

「研究顯示,18至29歲青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日益增加。」薩畢斯頓強調,「從小預防」是必要的措施,應全面增加各級學校的體能活動時間,讓年輕學子有更多「強化心靈」的機會。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不只一次提到,強身也可以健腦,尤其是憂鬱症的改善與預防,運動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這篇研究報導再次證實這樣的立論。

對於非藥物改善憂鬱症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這本書的相關內容,裡面有許多包含研究以及實際臨床案例,可以幫助大家更清楚憂鬱症的治療並非藥物不可。

 

最後提醒,憂鬱症並非般一原因引發,許多憂鬱症的病因在於身體功能失衡,唯有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評估,找出身體原因,針對原因來處哩,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參考文獻:

School Sport Particip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ulthood

Rachel Jewett, Catherine M. Sabiston, Jennifer Brunet, Erin K. O'Loughlin, Tanya Scarapicchia, Jennifer O'Loughlin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11 June 2014 (10.1016/j.jadohealth.2014.04.018)

http://www.jahonline.org/article/S1054-139X(14)00196-7/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少女易憂鬱焦慮 雌激素惹的禍

中國時報【諶悠文】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青春期女生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可能是因為性荷爾蒙雌激素,會讓送往腦部的血液流量增加。

眾所周知,成年女性的腦部血流要比男性來得多,但現在最新的研究顯示,青春期就出現了這種明顯差異。

賓州大學教授薩特斯韋特表示,整體來說,女性較容易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男性則發生精神分裂的機率較高。

他說,男女腦部血流差異最大的區域,是與高階認知功能有關的部位,受影響的區域涉及「情緒、調節與控制社交狀況」,十分重要。

薩特斯韋特與其同仁使用磁振造影(MRI),分析922位、年齡介於8歲至22歲之間的年輕人腦部血流的發展狀況,以釐清這種男女差異何時出現。

以前的研究顯示,青春期期間腦部的血液流量會減少。但大約15歲開始,男生腦部的血流量減少的速度就比女性快,到了青春期末期,女生的腦部血流增加,男生腦部血流則持續下降。

研究顯示,男女這方面的差異,應源自青春期,而且對瞭解成年後才發作的精神疾病,有深遠影響。這分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鄭醫師補充:

少女易憂鬱焦慮與雌激素分泌有關,到底要如何改善才是關鍵。如果到了最後,結論還是得服用抗憂鬱或者抗焦慮藥物才能處哩,那麼這類研究就失去了意義。

腦部血流增加,往往也會造成偏頭痛,在功能醫學中,女性容易有經前症候群、失眠、偏頭痛甚至是焦慮和憂鬱等症狀,往往是雌激素代謝功能障礙引發。

雌激素代謝異常,影響層面很廣,女性們聞之色變的乳癌以及子宮肌瘤等等,都可能與雌激素代謝不佳有關。功能醫學有完整的檢測以及相對應的營養療法可以改善。

參考文獻:

  • Theodore D. Satterthwaite,
  • Russell T. Shinohara,
  • Daniel H. Wolf,
  • Ryan D. Hopson,
  • Mark A. Elliott,
  • Simon N. Vandekar,
  • Kosha Ruparel,
  • Monica E. Calkins,
  • David R. Roalf,
  • Efstathios D. Gennatas,
  • Chad Jackson,
  • Guray Erus,
  • Karthik Prabhakaran,
  • Christos Davatzikos,
  • John A. Detre,
  • Hakon Hakonarson,
  • Ruben C. Gur,
  • and Raquel E. Gur

Impact of puberty on the evolution of cerebral perfusion during adolescence PNAS 2014 111 (23) 8643-8648;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y 27, 2014, doi:10.1073/pnas.1400178111

http://www.pnas.org/content/111/23/8643.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皮蛇上身易憂鬱 一般人的1.5倍!

健康訊息,罹患帶狀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小心也會得憂鬱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現,曾罹患皮蛇的病患,得到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1.5倍。而這個研究結果也登上了心身醫學國際期刊,這是眼睛附近長滿帶狀疱疹的照片,另外還有背部手臂也有,只要得了帶狀疱疹,就會感受到灼熱疼痛感,有人手舉不起來,睡不好覺,很痛苦。

台北榮總精神部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針對罹患皮蛇和一般人進行10年追蹤,結果發現,曾經得過皮蛇的人,憂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5倍,也是全球首度發現,皮蛇是憂鬱症的致病因子之一,榮總精神部醫師陳牧宏,可能原因跟免疫力有關係,也可能跟疾病疼痛。皮膚科醫師在看診中,也遇過得帶狀疱疹導致憂鬱症的案例,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帶狀疱疹是潛伏體內的水痘病毒引起的,只要身體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出現,要預防帶狀疱疹,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睡足6到8小時,增加抵抗力。

鄭醫師補充:

皮蛇真正的病名叫帶狀皰疹,主要病兆就是延著神經節的部位長出來的泡疹外觀而得名。

為何罹患過帶狀皰疹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增加?

讓我們先釐清一件事,帶狀皰疹並非新的感染疾病,很多人在幼時發過水痘,水痘病毒並非隨著症狀消失完全消聲匿跡,事實上,這些水痘病毒潛藏在人體內的神經節內,伺機復出。

壓力大、睡眠不足或者任何導致免疫力下滑的因素存在,便可能讓沉睡的病毒再次活躍。

從另外的病,C肝來看,一旦乾發作,透過干擾素治療,啟動身體發炎反應,患者容易發生憂鬱症狀。所以,身體發癌超過一般限度,容易產生憂鬱症狀。再舉一例,有些重度憂鬱症患者,是在重度感冒發生以後,也是發炎導致。

帶狀皰疹是身體的發炎反應,所以憂鬱症發生機率提升,言之成理。

參考文獻:

Psychosom Med. 2014 May;76(4):285-91.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051.

Risk of depressive disorder among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80488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重鬱易罹代謝症候群

 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成醫精神部發現門診重度憂鬱症的「三高」異常,
33%出現代謝症候群,主因是睡眠及飲食失調,正運用成大研發的雲端系統智慧手表追蹤睡眠實況、監控飲食,以達輔佐療效。
 成醫一般精神科主任陳柏熹指出,近來臨床研究顯示重度憂鬱症及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較一般人高,精神科門診追蹤這類使用情緒穩定劑的血糖、血脂、體重與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蒐集100名患者,發現其中  13.7%高血糖、  36.8%三酸甘油脂過高、  53%高密度膽固醇過低、  61.0%腹部肥胖、  18.6%高血壓,共有
33%病患符合代謝症候群條件,與一般相比,病人血糖、血脂、體重異常比例都偏高。此外發現服藥後發胖的患者比沒發胖的療效較明顯,其中原本較瘦者的差異比原本較胖者突出,發胖後再服藥的療效變化則停滯,顯示體重控制相當重要。
 因此在接受藥物治療之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應在治療前與開始服藥或換藥後測量其體重與 BMI值,並於每季例行性追蹤空腹血糖值、血脂濃度與血壓值。
 同時,患者普遍反映睡不好、吃不好,成醫要求落實「早睡早起」,撰寫睡眠、飲食日記於回診時交回。但定期及準確記錄瑣碎生活過程不容易,且大部分重症憂鬱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不穩定,更難以自我控管,最近運用成大電機學系教授王振興團隊開發的雲端健康促進系統,作為輔助工具。
 使用者佩戴健康紀錄器型的感應手表,隨時偵測人體狀態,如睡眠品質、消耗熱量、飲食控管等,經數據運算(翻身次數、睡眠時數、體溫、運動次數 ),將資料傳輸到雲端的行動健康網,資料庫統計分析後,由醫師提出減重、提升睡眠品質等對策。

  
鄭醫師補充:

重度憂鬱症患者本身,經常有身體慢性發炎、壓力荷爾蒙分泌不平衡、胰島素代謝功能不佳以及能量生成障礙,這些都是代謝症候群的病因,此外,重度憂鬱症患者或者躁鬱症患者本身服用的抗憂鬱劑或者抗精神病藥物,往往也是導致代謝功能不佳、體重增加的元凶,一般大眾若沒有特別去了解相關資訊,往往不知精神科藥物使用潛藏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有興趣了解相關資訊,進一步了解不用藥物來根本處理憂鬱症的相關療法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以及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這兩本書。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