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吃酸奶抗憂鬱? 研究:益生菌可影響腦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吃酸奶可治療憂鬱?根據新的研究,天然酸奶中的益生菌可以幫助提高一個人的情緒,因為它們會影響大腦功能,包括情緒和推理 相關的大腦區域。若每天吃兩次優格、優酪乳等酸奶製品為期一個月,可改變腦的功能,不管是在休息狀態的腦活動,還是反應大腦情感的注意力任務(被設計用來 監測大腦是如何響應特定情緒)。

 

領導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表示,酸奶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會改變大腦的反應環境,許多患者從來沒有感到沮喪或焦慮的情況,直到他們開始遇到關於腸道方面的問題,他補充,腸腦的連接是一個雙行道。

 

研究小組招募了36名18歲至53歲之間健康體重的婦女進行研究,分成三小組,一組吃含有活益生菌的乳製品,一天兩次連續吃一個月;一組吃沒有活菌 的乳製品;另一組則是不吃任何乳製品。前後1個月的研究期間,研究人員進行了功能磁共振成像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吃含有活益生菌酸奶製品的婦女,大腦在情 感任務上活動會減少,另外兩組婦女大腦活動則是沒有產生任何變化。

 

領導博士說,酸奶中可能有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它對健康是有益處的,長期可緩解焦慮,壓力和情緒症狀。他更表示,改變腸道細菌組成是有可能治療慢性疼痛疾病,以及大腦症狀,像是孤獨症,帕金森氏症狀,和阿爾茨海默氏病。

 

 

鄭醫師補充:

 

很多憂鬱症患者本身都是長期腸胃道功能失衡的患者,一般人以為心情影響腸胃功能不好,殊不知,對某些憂鬱症患者而言,腸胃道功能失衡可能才是他們情緒失調的導火線,之後才開始產生交互影響,導致大腦功能越來越退化。

 

因此,經常打嗝、脹氣、胃痛、胃食道逆流、便祕或者腹瀉的人,若出現憂鬱症症狀,腸道菌叢失衡可能是得優先處理的禍首。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了解腸道菌叢失衡的相關狀況,透過滅菌以及重建腸道菌叢生態的完整配套療法,逆轉腸道發炎影響腦部功能的致病環節,這種正本清源的根治之道,相較於單純使用藥物控制症狀的一般治療方式,治療憂鬱症的反應以及效率更勝數籌。

 

參考原文資料:

 

http://newsroom.ucla.edu/portal/ucla/changing-gut-bacteria-through-245617.asp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周吃2次魚降憂鬱風險 男性嘸效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保持愉快的秘密可能就藏在鮪魚三明治、鱈魚和炸魚薯條裡。最新研究顯示,吃魚能夠趕走憂鬱,可惜只對女性有用。

 

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周至少吃兩次海鮮,能降低憂鬱風險達25%。不過恐 無助男性遠離憂鬱。研究人員推測,大量Omega-3脂肪酸可能會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及黃體激素結合,讓腦部維持正常運作。研究刊登在「美國流行病學期 刊」(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

 

澳洲塔斯馬尼亞孟席斯研究院研究團隊追蹤超過1400名年齡介於26至36歲的男性和女性,時間長達5年。這些受試者將每日飲食內容記錄下來,包括魚類、蝦和貽貝等多種海鮮,研究人員同時追蹤他們的心理健康。

 

儘管將抽菸、體重、運動、飲酒、教育及就業情況等生活因素列入考量後,研究人員仍發現吃魚和憂鬱發生率有強烈關聯。研究表示:「相較於每周吃魚不到兩次的女性,每周至少攝取兩次者,憂鬱風險降低25%。」

 

 

 

鄭醫師補充:

這是年輕人的研究,提醒大家,對於魚類中Omega-3脂肪酸的補充,不管是男女,大人小孩還是要定期補充,因為目前大家日常生活的用油比較缺乏Omega-3脂肪酸的來源,大部分以Omega-6為主。3和6兩者比例失衡,容易導致身體發炎,長期的身體發炎,不僅影響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同時也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考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作什麼?

參考文獻:

  • Kylie J. Smith,
  • Kristy Sanderson,
  • Sarah A. McNaughton,
  • Seana L. Gall,
  • Terry Dwyer,
  • and Alison J. Venn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Fish Consumption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Am. J. Epidemiol. (2014) 179 (10): 1228-1235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14 doi:10.1093/aje/kwu050

http://aj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79/10/1228.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ega-3營養補充劑 有助治療憂鬱症

 

自由 

 



文/柯俊銘


 


一份近期發表在國外「臨床精神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憂鬱症患者長期服用深海魚油、亞麻子油等富含Omega-3的營養補充劑,似乎能緩解病情。


 


這項研究是由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精神科的Francois Lesperance教授主持,他和麥基爾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針對432位有重鬱症的病人進行臨床實驗,目的在探討常見的Omega-3營養補充劑是否能應用在憂鬱症的治療上。


 


參與研究的個案中,有72%為重複發作,53%同時伴隨有焦慮症狀,有43.3%目前正在吃抗憂鬱劑,且至少看醫師達4星期以上,但症狀並未獲得改善。


 


起初研究者安排所有人接受精神狀態的相關評估,接著以隨機且雙盲的方式分為兩組,一組每天服用1.2克的Omega-3(內含1.05克的EPA與0.15克的DHA),另一組則每天服用同重量的安慰劑,裡頭裝有魚腥味的葵花子油,但各組最後究竟吞進何種配方?個案與研究人員都不知情。


 


該實驗持續8週後,個案再次接受上述的評估,透過實驗前後的分數比較,藉以了解Omega-3營養補充劑對於治療憂鬱症有無效用。


 


統計發現,服用Omega-3營養補充劑者不僅病情進步的程度輕微,且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標準。然而,當剔除伴隨有焦慮症狀者的數據時,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相對於服用安慰劑組,憂鬱症狀卻有大幅度的改善。由此可見,Omega-3對於治療單純的憂鬱症患者確實有效。


 


研究者表示,據估計有25%的憂鬱症患者因怕副作用影響,或擔心被污名化,以致服藥順從性低,私下除減藥、停藥外,還採用未經證實有效的偏方,最後常是花錢又傷身;這項研究的發現或許可作為未來憂鬱症替代療法的參考。


 


至於為何含有較多EPA的Omega-3營養補充劑會對憂鬱症有作用?目前仍不是很清楚。


 


或許憂鬱症患者可徵詢主治醫師的意見,在正規治療外,適量服用Omega-3的營養補充劑。



過去我在部落格曾多次提到魚油對於情緒穩定在臨床上的研究發現,包括國內其實也有魚油的研究團隊,針對憂鬱症的部分有些重要的研究發現,今天我再補充一些跟憂鬱相關的研究報告。


對憂鬱症患者而言,臨床檢測常發現他們Omega-3脂肪酸經常出現濃度過低的狀況,如果是懷孕的婦女,胎兒也會從母體內吸收Omega-3,以利胎兒大腦及神經系統的建造,因此,過去有憂鬱症病史的婦女,在懷孕時,往往也是產後憂鬱的高危險群,根據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貝勒醫科大學)的Lucy Puryear醫師的研究,的確會導致部分婦女罹患產後憂鬱症。罹患產後憂鬱症的人容易出現失眠、容易哭泣、失去活力、食慾與興趣,症狀通常在分娩後的一個月就開始,病程有時會延續四到六個月。


Puryear醫師解釋,全身的細胞的細胞膜都有Omega-3脂肪酸,但一般人的飲食所含Omega-3的比例越來越低,導致Omega-3越來越低,但因為一般飲食來源的Omega-6比較多,因此不斷上升,這樣的轉變會影響大腦的化學接受器,並衝擊大腦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血清素濃度的不足一般認為可能會引發憂鬱症。根據研究,曾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婦女,有50-80%的機率會復發。因此建議懷孕婦女應補充足夠量的Omega-3,不但能穩定媽媽情緒,預防產後憂鬱,也對寶寶日後的神經發展及視力有莫大幫助。


加拿大的最新研究,針對432位重度憂鬱者進行臨床雙盲試驗,結果發現Omega-3能明顯降低憂鬱指數,改善憂鬱症狀,再次提醒大家, Omega-3的確對憂鬱症患者有幫助,過去研究發現對輕度到中度的憂鬱幫助比較明顯,但最新的研究發現,即使是重度憂鬱患者,Omega-3也能有某種程度的助益。最後提醒,魚油的補充,務必選擇有安全純度認證的產品,可以減少重金屬及其他環境毒素的接觸,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相關研究的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article.psychiatrist.com/dao_1-login.asp?ID=10006935&RSID=334492785150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出現憂鬱情緒 恐與陰天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天氣忽冷忽熱,尤其好一段時間沒見到陽光,小心有可能會引起憂鬱的現象;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劉銘雄指出,臨床上就有患者發現自己心情莫名的不開心,進一步了解,發現患者的情緒竟與寒流來襲的時間點相同。

其實若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不但有可能會拖延工作,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且恐使惡性循懷下,導致情況更為惡化;

  

鄭醫師補充:

血清素濃度過低的人,容易產生憂鬱情緒。天氣陰冷易讓當事人感到心情低落,到底是何原因?

天氣陰冷,太陽不出來,無法經由光刺激的徑路,幫助大腦產生一部分的血清素,因此容易憂鬱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天氣影響。

如何解決,當然是設法增加血清素。增加血清素可由三部分來加強:

1.攝取含色胺酸的食物來源,例如火雞肉、芭樂、腰果以及香蕉等等。相關營養補充品也可以考慮。

2.平時把握機會,適度曬曬太陽,天氣陰冷時,可以透過照光治療來達到類似曬太陽的效果。

3.規律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的活絡,改善憂鬱情緒。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稍亢進 增憂鬱症風險

 

荷蘭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甲狀腺功能如果稍微增加一點,就算還只是在正常範圍,也會造成情緒劇烈波動,增加憂鬱症發生風險。

研究人員分析一千五百多位平均年齡為七十歲民眾健康資訊,研究剛開始的時候都沒有出現憂鬱症症狀,研究人員為他們評估甲狀腺活動情況。經過八年追蹤發現,甲狀腺功能比平均值稍微高一點的人較容易出現憂鬱症,就算甲狀腺功能還在正常範圍,結果也是一樣。

荷蘭伊拉斯摩斯醫學中心馬可‧梅迪西在新聞稿中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甲狀腺功能可能會對情緒、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響。甲狀腺所製造的荷爾蒙會控制身體多項活動,很多身體機能與甲狀腺所分泌的荷爾蒙息息相關。

過去有些研究顯示,無論甲狀腺功能亢進還是低下,都會增加憂鬱症風險。這是首次研究發現,甲狀腺功能就算只是強烈一點,還在正常範圍,也可能與憂鬱症問題有關。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醫學期刊」。

研究認為,甲狀腺功能即使稍微有點變化,也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因此醫生在診斷、治療憂鬱症時,可能也要同時評估一下患者是否有甲狀腺問題,同步針對甲狀腺問題進行治療,或許對改善憂鬱症較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甲狀腺是身體幫助新陳代謝的樞紐,甲狀腺一般都可以維持正常功能,然而感染或者過度壓力,可能導致甲狀腺失衡,對醫療人員來說,這是常識。

過去不少人(包含專業人員)總認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才會與憂鬱症相關,其實不然,甲狀腺功能亢進,也可能引發憂鬱症,這篇研究報導更進一步告訴我們,即使甲狀腺數值稍高(還在正常範圍內),憂鬱症的風險仍然增加。憂鬱症的風險與壓力息息相關,長期壓力容易影響甲狀腺的正常分泌,換句話說,甲狀腺對情緒與壓力的反應非常敏感。除甲狀腺外,壓力荷爾蒙,也就是腎上腺皮質醇也經常在憂鬱症患者身上可以看到有偏高的狀況,身體的荷爾蒙會交互影響,這是事實。

因此,提醒大家,被醫師診斷或者疑似憂鬱症的人,甲狀腺功能評估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最直接檢測便是直接抽血檢測甲狀腺刺激素(TSH),而非甲狀腺素本身。壓力荷爾蒙最好也能透過檢測一起評估。一旦出現異樣,如能一起調整,整體狀況恢復改善更快。

參考文獻:

Thyroid Function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Marco Medici, N. Direk, W.E. Visser, T.I.M. Korevaar, A. Hofman, T.J. Visser, H. Tiemeier and R.P. Peeters of the Erasmus Medical Center.

https://www.endocrine.org/news-room/current-press-releases/active-thyroid-may-raise-risk-of-depression-in-older-individual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唾液檢測 可評估精神病風險

 

唾液試驗有助預測青少年男性日後出現憂鬱症的風險。劍橋大學精神醫學教授馬休·歐文斯團隊發現,檢測唾液中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含量較高,且有鬱悶情緒的年輕男性,日後確診憂鬱症的風險相對高出14倍。

馬休·歐文斯團隊的研究對象包含男女,但最後結果顯示這項檢測對年輕男性日後憂鬱症預測較有參考價值。這也顯示體內皮質醇的高低對男女來說,可能有不同的意義。

研究團隊找來1800名12~19歲的青年,先記錄他們主觀的情緒感受,收集他們的唾液並檢測其中的皮質醇荷爾蒙,3年後追蹤他們的精神診斷情況。結果顯示,對男性來說,皮質醇含量偏高,且表達過輕微鬱悶情緒的人,日後出現卻診憂鬱症的風險較高。

醫師指出,從生理學上來看,人體在面對壓力時,身體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醇會減少免疫系統淋巴球的數量,造成抵抗力等免疫功能減弱;雖然人體會分泌抗壓力荷爾蒙;但當人體壓力荷爾蒙及抗壓荷爾蒙無法平衡時,各種疾病發生的機率大幅增加。壓力荷爾蒙過高,抗壓荷爾蒙低時,除了出現焦躁不安外,也溶液出現心情鬱悶的狀況。

 

    

 

鄭醫師補充:

這裡有一項公式:憂鬱症=皮質醇高。

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直接了解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是否過高,提早預知憂鬱症風險,跟一般的憂鬱症篩檢比起來,這項檢測比較有信服力與公信力。要調降壓力荷爾蒙,功能醫學有更直接且無副作用的調整治療方式可以協助改善。

參考文獻:

Matthew Owens, Joe Herbert, Peter B. Jones, Barbara J. Sahakian, Paul O. Wilkinson, Valerie J. Dunn, Timothy J. Croudace, and Ian M. Goodyer
Elevated morning cortisol is a stratified population-level biomarker for major depression in boys only with high depressive symptoms
PNAS 2014 : 1318786111v1-201318786.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02/13/1318786111.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曬不到太陽 上班族憂鬱又嗜睡

中國時報【陳文和】

英國心智健康研究機構(MHRUK)指出,約一成的上班族冬季期間沒機會曬到太陽,甚至在辦公室裡根本見不到自然光,這升高了他們出現精神萎靡、憂鬱症與季節性情緒失調等心智健康問題的風險。而據估計,這類問題光是在英國就造成每年約100萬個工作小時的成本損失。 MHRUK針對2000名英國成年人所作的調查發現,在冬季期間,10個人中就有3個人在日出前就出門上班,一直要工作到日落後才下班,而且他們的辦公室泰半缺乏自然光,幾乎10個人裡就有1個人在工作時完全曬不到太陽。

該機構表示,每天都曬不到太陽會導致精神萎靡(嗜睡)、憂鬱、季節性情緒失調(冬季憂鬱症)等心智健康問題。

該機構也呼籲各家企業的雇主,以及各教育機構,有必要認真考量自然光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並且也有責任盡其所能,提供員工能享有充足自然光的工作環境。

研究人員指出,每年一月的第三個周一工作日,是全年中最讓人感到沮喪的日子,負面影響的來源包括糟糕的天氣與債務問題等。MHRUK建議上班族在這一天穿上色彩繽紛的服裝,以抵抗「憂鬱星期一」(Monday Blues)的集體情緒低落。

  

 

鄭醫師補充:

照光,尤其是太陽光可以改善心情,提升睡眠品質,主要是因為透過光刺激,可以把光訊號傳到大腦的相關徑路,幫助合成血清素以及褪黑激素。

建築物中曬不到太陽,可以從燈具來改善,全光譜或者LED燈都可以彌補一些,但還是無法取代。

今天太陽露臉了,想提振心情嗎?出去曬曬太陽吧!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戒菸會更快樂

(法新社巴黎13日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指出,中度或重度吸菸者若戒菸會更快樂,就如同焦慮或壓力上身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一般。

英國研究人員研究26項對癮君子心理健康的調查。

他們檢視了受訪對象在問卷上所填,出現焦慮、憂鬱、壓力的狀況,及對生活品質的評分。

受訪者平均年齡44歲,一天抽10到40根香菸。他們在試圖戒菸前後參與調查,中間平均隔了6個月。

結果顯示,相較於繼續哈菸者,成功戒菸的人表示,憂鬱、焦慮及感到壓力的狀況獲得改善,也比較正向看待人生。

研究指出:「效果等同或勝過因情緒及焦慮失調,接受的抗憂鬱藥物治療。」研究結果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鄭醫師補充:

一般人以為抽菸可以解悶,抗焦慮,但上述研究報導告訴我們事實不然,不吸菸反而更快樂、焦慮程度減低也更能正向看待人生。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559052/Give-cigarettes-cut-stress-depression-New-study-reveals-habit-does-not-cut-stress-giving-might.html

參考文獻:

Taylor G ,McNeill A ,Girling A ,Farley A ,Lindson-Hawley N ,Aveyard P. Change in mental health after smoking cess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BMJ 2014; 348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g1151 (Published 13 February 2014)

Cite this as: BMJ 2014;348:g1151

http://www.bmj.com/content/348/bmj.g115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爆肥憂鬱症狀 缺黃體酮作祟

 

35歲以上女性如果出現暴肥憂鬱的情況,可別以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台北一名熊小姐2年前突然暴肥,加上心情鬱悶,一直以為自己有憂鬱症,後來檢查才發現,其實熊小姐是黃體酮不足,害她足足吃了一年的抗憂鬱藥物。


 


42歲的熊小姐,看起來自信開朗,不過她在2年前,體質突然改變,一個月內胖了10公斤,臉上還長出大顆大顆青春痘,憂鬱到想走上絕路。


 


看了婦產科,吃了一年抗憂鬱藥物,還是不見症況改善,最後才發現,原來她的黃體酮嚴重不足,其實像熊小姐這樣,出現經期不規則,經血過多,或是憂鬱,肥胖等情形,都是缺乏黃體酮的症狀。


 


醫生提醒,一般女性平時多吃山藥或是豆類食品,就可以有效補充黃體酮,或是求助醫師,也能有效減輕病況。


 


許多醫療從業人員的認知裡,黃體酮不過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


1.黃體酮(PROGESTERONE)是一種類固醇。黃體酮是一種女性荷爾蒙,參與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雌性月經週期,支援懷孕與胚胎形成。


2.黃體素也是是一種助孕素(progestagen),也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助孕素。


3.未懷孕的女性,其黃體素只在每次月經週期的後半段才由卵巢黃體大量分泌。


但很多人不知道:腦、肝及腎上腺也會大量分泌,與情緒有關的部分,是大腦和腎上腺的濃度是否足夠,當然客觀的檢測是血液檢查。黃體酮與之前我們提過的PREGNENOLONE(孕烯醇酮),DHEA(脫氫異雄固酮,抗壓力荷爾蒙)都是屬於神經類固醇(NEUROSTEROID),也就是在大腦的某些區域會以高濃度來合成。


神經荷爾蒙會影響細胞間隙的功能(SYNAPTIC FUNCTION)、保護神經及影響髓鞘,(MYELINATION,包繞在神經元的軸突外部的物質,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中斷部份,形成一節一節的形狀),研究者也會發現能夠幫助記憶力及認知能力。黃體酮之所以能有神經保護作用在於它能影響細胞凋亡基因的調節。


 

關於憂鬱的部分,一部份的關鍵在於腎上腺的合成,PREGNENOLONE(孕烯醇酮)的會先轉為黃體酮再轉換為腎上腺皮質醇,腎上腺皮質醇不足,會呈現心情低落(其實是欲振乏力,類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狀況),如果身體有這樣的問題,在看病時只是以症狀來歸類成憂鬱症的診斷,那麼,除了可能冤枉吃了抗憂鬱劑外,更麻煩的是身體完全無法改善,還有藥物的副作用甚至依賴的困擾,當事人身心健康的恢復必然更複雜難解。


提醒大家:憂鬱症狀應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測,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根據檢測結果來補充適合的營養品,通常在一個多月左右,明顯的改善即可見到,大家可以多瞭解及利用這類根本的改善作法。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治好我的憂鬱症!」北捷果汁汙漬 70歲清潔員跪下擦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年近70歲的捷運清潔人員黎成德,日前因為認真打掃捷運車廂受到旅客來信讚揚,黎成德知道後,不好意思的笑了!其實,對他而言,這份旁人可能感覺辛苦的工作,卻是將他從憂鬱的黑洞拯救出來的「良藥」,所以他有著比旁人更深的感恩與熱情!

台北捷運說,去(102)年10月份的某個晚上,黎成德一如往常在車廂內進行清潔工作,發現車廂地板上有塊乾涸已久的果汁痕跡,上頭還有旅客來往經過的腳印,乾涸的果汁牢牢黏在地板上,用拖把怎麼拖也拖不乾淨;當下,黎成德不假思索,跪在車廂地板上,用濕抹布來回用力擦拭乾淨。

這一幕,讓在場的旅客看了十分感動,「伯伯看起來有年紀了,但因為想把車廂打掃乾淨,所以整個人跪在地板上用抹布擦地,讓我看了好感動也有點心疼……」皮膚黝黑、笑容中有一點靦腆的黎成德,擔任捷運車站清潔人員已3年,平時並不多話,老花眼鏡的背後是專注的眼神,緊盯的是細小的灰塵與無法見容的髒污。

聽到有旅客讚美他,黎成德很高興,謙虛地說「這是我清潔人員應盡的義務!」 黎成德說,雖然外界認為捷運清潔工作很辛苦,但是對他而言,這份工作卻是治好他憂鬱症的「良藥」,「當年退休後,每天窩在家裡不是看電視就是和太太『相對面』,不知不覺得了憂鬱症,整整兩年的時間,我白天東想西想,晚上卻又失眠,是這份工作救了我!」

走出憂鬱症的黎成德,把清潔工作當成樂趣,車站的電扶梯、月臺、大廳、列車車廂……都有他努力的痕跡。工作之餘,還養成每天到圖書館報到的習慣,最喜歡看的就是醫學報導,黎成德笑著說,「以前是每天窩在家裡不出門,現在是到了吃飯時間才回家!」

現在的黎成德,感覺很滿足,「不要問我清潔工作辛不辛苦啦!老婆在家洗衣、煮飯也很辛苦!」在台北大城市中,黎成德就如同你我一樣,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創造自己的不平凡,營造幸福的小角落!

 

 

 

鄭醫師補充:

退休,如果沒有準備好,反而會成為負擔。在臨床診治經驗上發現,的確有不少因為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導致憂鬱症發生的個案。

我不是說人應當一直要工作,而是要強調,有意義的生活,為自己帶來生活重心,臨床研究亦證實,生活有重心以及過有意義的生活比較不會罹患憂鬱症。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光治療在醫療上有蠻廣泛的運用,醫學美容常用的雷射治療,嚴格來說,也算是照光療法。一般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新生兒黃疸、皮膚科經常要處理的乾癬,都可藉由照光治療,獲得不錯的控制或改善。

 

 

 

照光治療英文是LIGHT THERAPY或者是PHOTOTHERAPY,跟心理健康有關的領域,主要還是從季節性的憂鬱開始,英文原名為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以北歐來說,冬天日照時間極短,有些人因為日照時間太短,產生憂鬱的相關狀況,嚴重者甚至會自殺身亡。季節性憂鬱,不見得都是心情低落,有時也常會出現全身倦怠無力或者頭痛的狀況。

 

 

 

除了憂鬱之外,睡眠節律失調也可以藉由照光療法來改善,尤其是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Delayed sleep-phase syndrome,簡稱DSPS),這是一種長期的睡眠時間紊亂,有這種綜合症的人一般都會睡得非常晚,同時在早上起床非常痛苦。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是在1981年由Dr. Elliot D. Weitzman和他在Montefiore醫學中心的同事提出來的。這個現象佔了全部長期失眠病例的710%,但是,因為一些醫生並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於是病人經常得不到正確有效的治療。睡眠延遲綜合症經常被誤診為簡單的失眠,或者是一種精神狀態。此外,照光治療,也可以應用於時差的調整。

 

 

 

照光治療的設備,在心理健康促進方面所用到的設備被稱為LIGHT BOX(光盒子),這是模擬太陽光的燈具,但其中不含紫外線,所以不需擔心會曬黑、出斑或造成皮膚癌等等後遺症。光度為250010000 lux都被證實有療效,距離約30 -60公分眼睛只要確定光源在視線之內即可。除了傳統光譜燈源,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波長460-485 nm的藍光,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目前也有隨身攜帶型的燈具,基本上這種LED的藍光光源燈具,使用上很方便,不佔地方,而且出國也好攜帶。

 

 

 

照光治療的原理,是從視網膜開始,視網膜的節細胞接受光刺激後,透過神經徑路Retinohypothalamic tract(節細胞與下視丘的神經連結徑路),連結到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之後再將訊號再傳到松果腺,抑制褪黑激素的產生,褪黑激素是主管人體的生理時鐘,白天有光線的刺激,抑制褪黑激素的濃度,到晚上,光線刺激變弱,抑制效果變差而褪黑激素濃度上升,最適合及最有睡意的時間,就是褪黑激素在體內濃度最高的時候。所以,調控睡眠主要還是因為照光治療能改變褪黑激素在不同時間的濃度高低。

 

 

 

1992年有一篇德國研究發現:非季節性憂鬱的人,經過照光治療,血液的血清素明顯提高,原本的憂鬱狀況也有明顯的改善。有興趣的人請參考: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29735

 

此外,2007年的一篇德國研究發現:照光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帕金森氏症的顫抖症狀,請參考: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4265653/abstract?CRETRY=1&SRETRY=0

 

 

 

照光治療所需時間,一次約三十到六十分鐘,一般來說,早上照光效果比晚上好,但嚴格說來,應配合詳細的生理時鐘問卷,再利用電腦分析的結果,找出最適合的照光時間。照光治療一般而言,還是得經至少三週以上的時間才有明顯效果,當然也有人幾天左右就能感覺到效果。在非藥物治療上,照光對於憂鬱、失眠的人而言,不想靠藥物或想減少藥物使用,重拾身體自然活力的人,不妨考慮這種花費不高的輔助療法。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雨的12月 讓人好憂鬱

濕冷陰雨令人愁!60多歲洪媽媽個性多愁善感,北部連續兩個多星期陰雨濕冷,沒法運動,讓她更加憂愁,白天昏睡,夜裡則睡不著,整天唉聲嘆氣。在精神科醫師建議下,這幾天她至台北捷運站內快走半小時,流些汗,情緒才逐漸平穩。

精神科門診增兩成三 病房滿

北部地區已連續15天下雨,讓不少憂鬱症患者情緒低落,舊疾復發,各大醫院精神科病房人滿為患。連一般民眾也感到焦躁煩悶,精神科醫師統計,最近門診患者明顯增加兩三成,幾乎都與陰雨綿綿,缺少運動有關。


 

鄭醫師補充:

陰雨綿綿,看不到太陽,外出活動也變少,的確容易讓人心情跟著往下沉,遑論原本就有憂鬱體質的患者。憂鬱一旦出現,根本不想動,因此請當事人去運動或者活動,就是難以跨出的第一步。

有什麼方式可以直接改善?像這類天氣,就是典型缺乏日照,因此,若能透過特殊規格的照光來增加身體自行合成血清素以及褪黑激素,補充相關營養來源,例如富含色胺酸以及B群的食物來源或者補充品等等,再配合運動,其實往往不需藥物就能快速改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英國最新的研究發現長時間工作者(一天工作超過11個小時或者一整週工作超過55個小時)罹患憂鬱症的危險性倍增,最高危險性的相關要素為女性、年輕人、低收入以及中度飲酒量的人,最容易發生。這項研究針對超過2000名不同工作、收入以及工時的人,年齡層為35-55歲,追蹤時間長達六年,研究人員主要想探討超時工作與憂鬱症之間的關聯,其中也把其他因素諸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婚姻以及工作壓力等因素納入比對,結果發現有66個人曾發生重度憂鬱症的病程,比例是3.1%。這些人跟那些每天工作七到八小時的人相比較,工作時數超過11小時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每天工作7到8小時的人高出兩倍多。 

 

儘管有些男性,從事高挑戰、高薪以及長工時的工作,但他們憂鬱的程度相對來說比較低,研究人員推估高報酬的工作,他們原本的憂鬱可能被他們享受的工作所緩衝,或者他們得到的社交支持比較高,而其他同事也會在工作上幫他們多做一些。

 

但是女性若同樣是高報酬工作,則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研究人員推估女性在工作之外還有更多的責任必須承擔。年輕人,或許是必須處理他們在職場上的表現突出,同時也面臨家庭及經濟上的需求,也容易發生較嚴重的憂鬱。

 

研究人員建議這些長工時的人不妨考慮透過較少時數但有效率的工作,同時也需要思考他們的健康以及壓力也可能會對家庭生活造成衝擊,這項研究今天刊登於PLoS ONE《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期刊上。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研究:越愛吃蔬菜自殺傾向越低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一項調查顯示,越愛吃蔬菜、大豆、海草、蘑菇等健康食品的人自殺風險越低。

  日本共同社報導,研究團隊針對約9萬名40∼69歲男女的飲食傾向進行調查,平均追蹤時間長達8.6年。

  研究人員根據飲食偏好將其分成三大類:包括第一類:蔬菜、大豆等「健康型」。第二類:肉類、麵包、果汁等「歐美型」。第三類:米飯、味增湯等「日本型」。

  研究人員又根據「健康型」飲食傾向的強弱,將調查對象分成4個組別並調查與自殺的關係,結果顯示「健康型」飲食傾向最強的組別,與最弱的組別相比,自殺風險低五成。但對「歐美型」、「日本型」進行同樣的分析卻不存在類似差異。

  曾有研究指出,葉酸、維生素C等可預防憂鬱症,越是偏好「健康型」飲食的人,越少自殺傾向,可能正是因為這些健康食品中含有大量葉酸、維生素C等可預防憂鬱症的成分。

 

鄭醫師補充:

蔬果蘑菇裡面B群、抗氧化、微量元素以及食物纖維成分,幫助身體的層面很廣,不只是葉酸以及維他命C而已。國內也曾有案例,藉由大量的蔬果營養補充來幫助重度憂鬱症患者改善的個案,因此有憂鬱體質或者有憂鬱症病史或者家族病史的患者,可以平常養成多食蔬菜、大豆、海草或者蘑菇這些所謂鹼性食物來源,降低精神疾病的發生率以及自殺風險。

參考文獻:

 

Br J Psychiatry. 2013 Dec;203:422-7. doi: 10.1192/bjp.bp.112.114793. Epub 2013 Oct 10.

Dietary patterns and suicide in Japanese adults: the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11534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有些研究指出,作用在認知功能受體的管制藥Ketamine(K他命),也通常被拿來藥物濫用的K他命對於難治型憂鬱症可以快速產生症狀舒緩效果。但這類爭議療法若是用於臨床上,恐怕有許多疑慮難以排除,但K他命作用的神經細胞受體,也就是主管認知功能的NMDA受體,其作用讓相關研究人員引發興趣,最近有本地研究發現:透過加強NMDA受體作用的天然物質Sarcosine(肌胺酸)可以幫助憂鬱症患者症狀迅速改善。肌胺酸因為本身是加強NMDA受體的作用,與K他命作用機轉相反,因此被認為是戒K他命的有效成分,因此在臨床上,也有專業人員用於幫助K他命的戒斷。

研究發現,透過肌胺酸來治療憂鬱症患者,跟抗憂鬱劑使用的對照組相比較,肌胺酸使用者可以更快速的進入緩解期,在2、4以及6周時,肌胺酸治療出現緩解的比例分別是25%、40%和65%。抗憂鬱劑使用組為0、0和5%,更重要的是肌胺酸沒有抗憂鬱劑使用會出現的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在幫助憂鬱症患者加速痊癒以及減少藥物副作用的觀點上,肌胺酸是比藥物更好的選項。

這項研究在11月15日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期刊。

參考文獻:

Inhibition of Glycine Transporter-I as a Novel Mechanism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Chih-Chia Huang, I-Hua Wei, Chieh-Liang Huang, Kuang-Ti Chen, Mang-Hung Tsai, Priscilla Tsai, Rene Tun, Kuo-Hao Huang, Yue-Cune Chang, Hsien-Yuan Lane, Guochuan Emil Tsai
Biological Psychiatry - 15 November 2013 (Vol. 74, Issue 10, Pages 734-741, DOI: 10.1016/j.biopsych.2013.02.020)

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2813%2900188-1/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三周前,我有幸和這本書的作者聊過,作者的理念以及作法與我臨床上所使用的方法與理念十分貼近。我們都希望透過不同面向的評估,找出當事人憂鬱症的可能成因,透過完整的分析與相應的改善治療模式,我們稱之為整合是精神醫療的方式,協助當事人儘快恢復,並且減少復發的機會。如同作者自己在書中所寫的:
又一本關於憂鬱症的書?

  您可能曾經興奮的嘗試某個新療法或新藥物,因為持續鬱悶未解,所以有很好的理由來沮喪和憤世嫉俗,因為你可能還是鬱悶。

  我完全了解。我治療憂鬱症患者超過二十年,那時和一些青少年對談,那些自稱「與其和自己的悲傷一起,還不如去死」的年輕人;我曾治療那些──用傷害自己來減輕痛苦情緒的憂鬱青少年,我也曾幫助那些因憂鬱症而在工作上失能或是關係上摧殘破壞的成年人。

  不過,我還是懇請你再一次重拾希望,繼續閱讀下去。在這本書中,我沒有要宣傳那一個特定的療法或新藥物。事實上,對於憂鬱症帶來的複雜現象,我不是想炒作任何一種治療方式,即使憂鬱症已經普遍到可能很快的(也許就在二○二○年)變成全世界失能的主要原因。
憂鬱症有無數的原因,除非治療能夠針對造成憂鬱症的特定原因,否則注定會失敗。

  在這本書中,我提供了一個計劃,確保個人化治療憂鬱症的計劃方法。

  ◆ 個人化醫療

  我們早就知道每個人在外觀和個性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那麼在生理上的獨特性也應該不難理解,這意味著身體性能彼此不會完全相同。例如,令你的身體處於最佳狀況時,所需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就和你的母親、父親或任何一個陌生人不一樣。這些生理性質微妙的影響大腦、情緒還有復原能力。

  我治療憂鬱症的方法,是採用確實的個人化醫療。正如你的個性和外觀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方法的基本前提是,造成你憂鬱症的因素也是獨有的。

  通過辨識和治療這些因素──其中許多是長期以來被傳統治療法所忽視的,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

  傳統的治療法是根據各項研究的結果。這些研究成果是藉由大量的統計數據所得出。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從廣義的統計數據的基礎上,來推斷出針對個人有效的特定治療方式。

  另一方面,個人化醫療,尋求可能與你的憂鬱有關的所有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做法,專注於營養、遺傳、壓力,還有必需時,醫療技術,來確保針對您的個人生理特性治療。
 
更多內容介紹可以連結:
 
下文是我之前為這本書寫的序:
 
 
如果您擔心自己可能罹患憂鬱症,周邊親朋好友有憂鬱症的困擾,請細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在一般精神科門診碰不到的醫師。他清楚說明什麼是憂鬱症、憂鬱症如何診斷、憂鬱症到底是單純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或者另有其他原因?藥物治療的限制與迷思在哪裡、如何根本治療?以上答案,就是功能醫學。

  什麼是功能醫學,熟悉功能醫學的專業醫師,又會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這本書也有完整的答案。

  在二○○○年,我完成了精神科專科訓練,成為精神科專科醫師後,致力搜尋並且了解非藥物治療憂鬱症的根本治療方式,而功能醫學就是我治療的主軸,在臨床的驗證上,我發現功能醫學對於憂鬱症的治療與根本療癒效果上屢試不爽。

  這七年多來,透過〈鄭醫師的部落格〉,累積超過兩百萬人次的瀏覽人次,同時分享近年的外國最新研究,幫助大家更了解憂鬱症的根本成因以及非藥物改善,其實有方法,也可以在短期內透過完整的功能醫學治療,幫助當事人根本痊癒,不再復發也真正免於藥物依賴。

  欣見本書的出版,除了讓我感到吾道不孤之外,也衷心希望有更多人透過功能醫學的協助,真正走出憂鬱症的幽谷,重見光明。更希望有更多專業醫師透過這本書了解憂鬱症的治療,在藥物治療之外,其實有更完整且根本的治療方式存在,進而學習並應用功能醫學,造福更多人。
 
 
 
 
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鴉片類的止痛藥,在臨床上經常被用於止痛,但副作用以及成癮的風險有不少研究發現的確存在,最新由美國聖路易大學的研究人員更透過一究調查發現,長期慢性使用這類藥物的人,憂鬱症風險明顯提高。

這項研究發表於10月31日的一般內科期刊(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透過分析50000名以上的志願者,他們原本都無使用鴉片類藥物或者憂鬱症的病史,追蹤半年。

分析發現,若是使用這類藥物使用天數介於90-108天的人,跟使用天數介於1-89天的人相比較,憂鬱症風險提高25%。分析還發現,使用劑量越高,風險越大。此外,長期使用這類止痛藥物,一旦停用,還會發生腎上腺、睪固酮以及維他命D的缺乏。

研究人員提醒長期使用止痛劑的人,背後可能潛在憂鬱症風險。提醒大家,疼痛只是症狀,原因何在?不處理單靠藥物止痛,可能有更大的健康風險發生。

參考文獻:

Jeffrey F. Scherrer, Dragan M. Svrakic, Kenneth E. Freedland, Timothy Chrusciel, Sumitra Balasubramanian, Kathleen K. Bucholz, Elizabeth V. Lawler, Patrick J. Lustman. Prescription Opioid Analgesics Increase the Risk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13; DOI: 10.1007/s11606-013-2648-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日喝1小杯紅酒 揮別憂鬱症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9月3日 下午4:10

過去曾有不少報導討論法國人高油、高熱量飲食習慣,但國民肥胖率、慢性病卻沒有其他國家來得高的矛盾現象,原因就在於法國人習慣每天喝適量紅酒,幫助保障心血管健康;而近來西班牙研究更發現,每天喝1杯紅酒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憂鬱症機率比不喝酒的人低了32%。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在5505名55~80歲參與地中海飲食與心臟疾病關聯的受試者中,進行長達7年的飲食習慣、情緒等多方面觀察分析,在7年後有443名受試者罹患憂鬱症。


50毫升紅酒抗憂鬱


發表於「BMC醫學期刊」(BMC Medicine journal)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周攝取酒精量5~15克,也就是約喝2~7杯紅酒的人(每杯約50毫升),在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上比完全不碰酒的人低了32%。


這樣的研究結果與過去普遍認知的「飲酒會更憂鬱」現象的說法有所出入,主導此研究的米格爾(Miguel Martinez-Gonzalez)教授表示,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已知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的有益物質,而憂鬱症有部分成因其實也與心血管雷同, 都與體內炎症有所關聯。


除了與紅酒抗氧化成份有關以外,也有另外一種推測指出可能與日常社交有關,研究顯示有適量飲酒習慣的族群,也較常有運動習慣、休閒社交活動,因此也有助於減低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不過酒精攝取過量,卻反而會使憂鬱症情形更為嚴重,須自行小心斟酌。


 


鄭醫師補充:


地中海飲食本身對於身心疾病的預防有諸多研究證實,這篇研究提到的,是吃地中海飲食的人,若是偶爾小喝紅酒,比較不容易憂鬱。過去的研究亦發現,小酌的人,比滴酒不沾的人身心更不容易出狀況。


一小杯紅酒,裡面的的白藜蘆醇含量極微。因此真正關鍵我認為在於偶爾小喝,不過量的行為意義:既能放鬆又能節制,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Diet, a new target to prevent depression?


Almudena Sanchez-Villegas,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BMC Medicine 2013, 11:3 (3 January 2013)




BMC Medicine 2013, 11:3 doi:10.1186/1741-7015-11-3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1-7015/1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公民RSS-鼓勵年輕人返鄉 日立法補助
高有智/專題報導

台灣近年浮現的歸農風潮,已與「農村文藝復興運動」的世界趨勢接軌:

 ●台灣農學市集:


 二○○六年十月,一群關切環境、農業及社區互助的學者與社運工作者聚集台中成立「合樸農學市集」,定期舉辦講座和農民市集,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提倡食用當季本地食物的慢食觀念,並推動有機栽培,共同實踐「合作、簡樸」的生活。該市集也與穀東俱樂部、溪底遙學習農園、台北二四八農學市集等團隊彼此串連。


 ●日本「半農半X」運動:


 日本鄉村近來推動「半農半X運動」,發起人鹽見直紀受到作家星川淳的「半農半著(寫作)」生活方式啟發,一九九九年毅然辭去工作返鄉,開始實踐「半農半X」生活,鼓勵人們一邊從事農耕,一邊發揮專長,回歸永續型簡單生活。


 ●日本「UIJ回歸計畫」:


 日本為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村,曾推出「UIJ回歸計畫」(U-turn是農村子弟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民農村,J-turn是農村子弟到都市發展,而後遷居其他農村),特別立法進行補助、貸款、農地提供、住宅安頓等配套措施。


 ●德國的市民農園:


 許多先進國家積極推展市民農園或屋頂農業,其中以德國最為成功,讓都市人體驗耕作,無形中也認同農業價值。此項風潮源於德國精神科醫師史威伯(Dr. Schreber)發現,透過農作和接觸自然,可以讓都市居民的憂鬱症達到療癒功效,德國遂於一九一九年制定「市民農園法」,市民農園多達八十萬戶,面積超過三萬公頃。


 ●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


 美國農村推動的「社區支持農業」計畫(CSA),已盛行於德國、瑞士和日本等國。重點工作在於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網路,都市消費者可以透過「認股」,購買當地農場的每一季收成,不僅每周都能得到新鮮有機的農產品,也能保障農人在天災或歉收時的收入來源,目前北美地區估計約有一千個社區支持的農場。



過去我一直在強調,對於身心的調整方面,應該幫助身體儘量處於安全模式,也就是讓身體處於放鬆狀態,不需一直警備的狀態。當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常常讓身體處於自然的環境,所以,人喜歡到有清新空氣、森林、瀑布,大片土地、青草樹木很多的自然環境,對細胞的DNA而言,這就是一種安全模式。當身體接觸這些自然環境,開啟安全模式時,身體的修復功能就會打開,喚醒自癒力,各種身體的失衡自然容易回復。在耕作的過程中,當然,還少不了實做的部分,藉由實做而得到收穫,會提升一個人的情緒度,因為擁有感提升了,因此,我相信在德國提倡透過農作,接觸自然來幫助憂鬱痊癒的模式(由德國精神科醫師史威伯提出),不管學理或者實際效果,都值得大家參考與採行。


當然,最好已無污染的農作方法來耕作,一來尊重自然,二來也不會被化肥或者農藥毒害身體,造成二次傷害。目前國內也有不少農家開始採行無污染的農作法,成效斐然,舉例來說,我們在吃經自然農法栽培出來的農作物,身體感受的食物的香氣與美味,是其他化學肥料及農藥栽種的產品所難以項背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藉由自然農法的實做而得益,有憂鬱困擾的人更可以大膽放心嘗試,絕對會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6月13日,發表於美國公共健康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一篇研究發現:停經後婦女,若是服用抗憂鬱劑或是罹患憂鬱症的患者,BMI值比較高,肥胖以及發炎狀況容易出現,伴隨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隨之提高。

透過這項研究,研究人員試圖了解憂鬱症狀升高以及抗憂鬱劑的服用,是否與血糖調節、發炎、BMI以及圍(肥胖參考指數)有關?結果發現三個結論:

1.抗憂鬱劑服用以及憂鬱症狀這兩種研究對象,她們的BMI以及圍值都比較高。

2.胰島素值越高、出現胰島素抗性的患者,憂鬱症狀越明顯。

3.抗憂鬱劑服用者,其發炎指數(C-reactive protein ,簡稱CRP)提高比例增加,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亦隨之提升。

胰島素抗性的部分,分析比對1953位婦女的健康資料。發炎指數部分的資料分析則是透過2242位參予者的健康資料。至於對照組則有71809位無憂鬱症狀或者未使用抗憂鬱劑的婦女作為比較。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憂鬱症狀與身體的肥胖發炎、血糖代謝息息相關,抗憂鬱劑無法處理這些狀況,而且伴隨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停經後的婦女一旦出現憂鬱症狀或者罹患憂鬱症,最好能藉由完整的功能醫學評估,針對營養不足、荷爾蒙失衡、發炎以及血糖代謝等問題,從根源來對治,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有興趣了解相關原理以及作法,也可以參閱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Yunsheng Ma, Raji Balasubramanian, Sherry L. Pagoto, Kristin L. Schneider, James R. Hébert, Lawrence S. Phillips, Joseph S. Goveas, Annie L. Culver, Barbara C. Olendzki, James Beck, Jordan W. Smoller, Deidre M. Sepavich, Judith K. Ockene, Lisa Uebelacker, Martha Zorn, Simin Liu. Relation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ntidepressant Use to Body Mass Index and Selected Biomarkers for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3; : e1 DOI: 10.2105/AJPH.2013.30139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