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吃椰子油治療阿茲海默症?營養師帶你這樣看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林世航營養師】椰子油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故事,是源自於2009年網路瘋傳的影片,在影片中美國俄亥俄州的兒科醫師瑪莉紐伯特(Mary Newport)讓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先生史蒂夫攝取椰子油後,先生可以畫出完整的時鐘,也開始與人互動,這部影片讓人感到震驚。

 原來阿茲海默症並不是絕症

 在2011年,瑪莉醫師將治療先生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書,讓民眾了解椰子油和阿茲海默症的關係,並在歐美造成一股椰子油旋風…

阿茲海默症是種糖尿病?

阿茲海默症是1907年由阿茲海默醫師(Dr. Alzheimer)所發現的神經退化疾病,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記憶退化甚至最後導致失能、運動能力極度低落等問題。然而直到今日,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原因都尚未確立。

目前主流的致病假說是由類澱粉蛋白質(beta-amyloid)致病假說:

人類腦中會就會存在類澱粉蛋白質,但是在老化過程中這些類澱粉蛋白質會因為不正常的作用,使得類澱粉蛋白質開始聚集形成不可溶解的纖維斑塊,而且神經細胞內的骨架蛋白也會出現不正常的糾結,這兩個問題都會導致神經細胞死亡而影響腦部生理。

這也是許多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時設定的治療標的物!

1970年德國的齊吉霍耶醫師(Dr. Siegfried Hoyer)發現失智症患者的腦部血糖代謝狀況比較低落(註),霍耶醫師的研究團隊陸續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出現胰島素阻抗、血糖吸收異常等問題,因此在2004年,霍耶醫師在一本醫學教科書中撰寫了其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糖類代謝異常的相關發現(註)。

美國布朗大學沃倫阿爾伯特醫學院(The Warren Alpert Medical School of Brown University)的蘇珊教授(Suzanne de la Monte),後續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不一定有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但腦部也會出現血糖代謝異常的狀況,因此認為阿茲海默症和糖尿病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學者提出阿茲海默症為第三型糖尿病的說法(註)。

腦部是個很有趣的組織,平常只會利用血糖作為能量來源,但有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細胞無法由糖類得到足夠能量,進而使神經細胞逐漸餓死並造成腦部功能障礙,這時候如果有替代來源提供腦細胞能量,就有機會減少神經細胞餓死現象和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而這個能量來源就是酮體(ketones)。

患有輕微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其大腦灰質的神經細胞葡萄糖代謝率減少13%,但酮體代謝能力不受影響(註),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依然可以正常使用酮體作為能量來源。

日本學者在細胞研究上發現,若給予神經細胞烴基丁酸(酮體的一種),能減少類澱粉蛋白質所造成的神經損傷(註)。也有研究認為若能增加阿茲海默症患者體內的酮體,讓神經細胞得到能量,就可以保護神經細胞而減少退化的問題(註)。

攝食中鏈脂肪酸就是讓患者體內快速生成酮體的關鍵

中鏈脂肪酸具有較好的水溶性,可以由肝門靜脈快速吸收至肝臟中,促進酮體生成後讓腦部運用,達到改善阿茲海默症的效果。美國確實有一款專利醫療食品就是利用此原理而設計,這隻產品的代號為AC1202,是一款從椰子油進一步衍生製成的中鏈脂肪酸,原先是想以新藥角度開發,在第2a與2b期的臨床試驗中都有不錯的成果。

不過AC1202並未進一步進行第3期臨床試驗,而是在2009年時改採醫療食品的方式上市,商品名為Ketasyn(Axona),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規定,醫療食品也是需要經過醫師處方才能購買,因此有些醫師會建議病患食用Axona作為輔助療法。

回到瑪莉醫師的故事…

瑪莉醫師的先生史蒂夫在2001年時就出現了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並在三年後正式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接下來數年史蒂夫的身體狀況迅速惡化,在患病五年後已經處於無法自行進食、無法閱讀和辨認家人的失能狀態。

瑪莉醫師極力想要治療先生,因此讓史蒂夫加入了一項臨床藥物試驗,同時間瑪莉醫師也在網路上搜尋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法,開始注意到中鏈脂肪酸對阿茲海默症的療效和AC1202的臨床試驗。

某天,史蒂夫進行阿茲海默症藥物臨床試驗的行為測驗,但是測驗結果並不好,這讓瑪莉醫師非常難過,回家後瑪莉醫師思考AC1202這款中鏈脂肪酸的醫療食品,發現AC1202是由椰子油製造,因此攝取椰子油也應該會有類似效果。

所以也顧不得自己的醫療專業,在沒有任何有療效的證據下購買了椰子油,並計算了可能的有效劑量後,在史蒂夫的燕麥早餐中加入35克椰子油,試圖以椰子油的中鏈脂肪酸促進酮體生成,補充神經細胞能量進而改善阿茲海默症症狀。

出乎意料的,椰子油產生效果了

隔天,史蒂夫在吃完含有椰子油的早餐後四小時,瑪莉醫師帶著他再次進行認知試驗,試驗結果有著大幅的進步,而且在攝取37天後能畫出完整的時鐘圖,這都是史蒂夫攝取椰子油之前完全做不到的事情,這也讓史蒂夫的主治醫師感到非常驚訝。

接下來瑪莉醫師與一些研究中鏈脂肪酸延緩阿茲海默症的學者討論,學者們建議瑪莉將椰子油換成中鏈脂肪酸以提高酮體生成,讓整體療效更好。

但是瑪莉醫師擔心或許椰子油中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功效物質,因此不願意放棄椰子油而是讓史蒂夫同時攝取椰子油和中鏈脂肪酸,並提高攝取頻率(三餐與睡前)。

在實行綜合療法的一個月後,史蒂夫開始可以踏出正常的步伐和使用割草機整理花園,在九個月後的某日,史蒂夫竟然能和瑪莉醫師討論起早上閱讀的書籍內容,顯示在這幾個月的治療不僅改善了失能問題,也讓記憶和認知能力有大幅的進步!

不過,同時間史蒂夫也還在進行阿茲海默症的新藥臨床試驗,這難道不會是藥物造成的嗎?有趣的是,瑪莉醫師最後被告知史蒂夫在一開始所被分配到的組別是安慰劑組,也就是說這幾個月來的症狀改善都來自椰子油或中鏈脂肪酸。

由於這是一項很突破性的發現,而且是臨床案例,因此瑪莉醫師將史蒂夫的治療成果寫成案例報告,並在2015年刊登於知名的醫學期刊 (註)。

吃椰子油預防阿茲海默症是有理論根據的囉?

由於研究指出許多阿茲海默症病患尚未出現實質行為衰退前,腦部就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等現象,也就是說這些神經細胞會因為無法得到能量而逐漸死亡,久而久之就會加速發生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因此瑪莉醫師和一些神經科學家認為提早給予會增加酮體的食物,如:中鏈脂肪酸,可以延緩腦細胞缺乏能量而受損的速率,而這也是前文提到Axona這款醫療食品的開發根據。

雖然這些研究令人驚訝,但科研成果要能大規模臨床應用還需要更多實證。到目前為止,攝取中鏈脂肪酸或利用促進酮體生成方式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相關研究相當稀少,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只有少數的臨床研究,而且這些臨床研究大都攝取Axona這款醫療食品。

除此之外,這些研究的受試病患數量不多,且並非全部病患都有效,日本順天堂大學在2016年發表的研究僅有20位病患參與試驗,其中只有特定條件的病患在攝取Axona三個月後有改善現象(註)。

Axona的研究都集中發表在2010年之後,甚至人體試驗的研究是在2015年前後發表,此外,Axona在完成2b期臨床試驗後就轉而開發成醫療食品,並未完成新藥開發所需要進行的第3期臨床試驗,顯示這些成果或多或少都有些限制。

在2012年一篇藥學博士撰寫的比較報告中指出,長期低血糖或飢餓所生成的酮體量就能達到攝取Axona的效果(註),顯示Axona的生酮效果也並不是很好,這也是讓Axona的療效所有限制的原因之一。

 

回到椰子油的議題,椰子油與阿茲海默症的學術文獻數量少得可憐,這代表椰子油能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科學根基並不穩固。瑪莉醫師認為Axona由椰子油衍生製造而來,因此理論上攝取椰子油也應該能得到許多中鏈脂肪酸。

不過很多人過度誤解瑪莉醫師的發現,這其中存在著許多需要再釐清的問題,我們並不能直接以瑪莉醫師與史蒂夫這案例來確立椰子油的療效。

瑪莉醫師的先生在攝取一個多月的椰子油後,也開始採用中鏈脂肪酸混合椰子油的方式,所以是無法確認在攝取數個月之後症狀的有效改善,是來自於混合的中鏈脂肪酸還是椰子油,因此在瑪莉醫師發表的研究中,並未特別著墨於椰子油,反而是針對酮體與阿茲海默症的效果。

Axona有95%以上都是8個碳的辛酸,但是未經過純化等等處理的「天然」椰子油的油脂組成是非常複雜,辛酸含量只有8%,最主要還是具有中鏈脂肪酸爭議的12個碳月桂酸(45%)。

事實上,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的理查伊薩克森醫師(Dr. Richard Isaacson)也曾經撰文比較Axona與椰子油,理查醫師站在實證醫學的角度,支持病患在醫生指示下使用Axona,但由於椰子油具有油脂組成、原料來源等太多的變因,且並未有確切的研究指出椰子油的療效,再加上椰子油不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醫療食品,因此理查醫師並不建議阿茲海默症病患使用椰子油作為輔助性療法(註)。

特定基因型態:即便是Axona,在臨床試驗中都不是對每一種阿茲海默症的患者皆有效,瑪莉醫師的先生是帶有ApoE4+這種阿茲海默症高度風險的基因,目前研究也無法得知這樣基因型態的病患,是否能對酮體有特別的敏感度,所以對於攝取椰子油可以治療阿茲海默症,我依然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既然都不一定能治療,那預防會有效嗎?就如同前文所說,椰子油中真正的中鏈脂肪酸含量不高,扣除具中鏈脂肪酸爭議的月桂酸後,還含有28%的長鏈脂肪酸,過去研究發現攝取椰子油會增加好的膽固醇(HDL),但也同時增加了總膽固醇與壞的膽固醇(LDL),所以我認為也沒有必要承擔血脂增加的風險而以攝取椰子油來預防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與肥胖、活動力、糖尿病等眾多飲食、生活因子有關,因此我覺得倒不如努力的矯正飲食習慣和增加活動,會比起一味的追求椰子油的功效來的有用!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說明非常詳盡,值得參考。

對於椰子油有疑慮的人,建議可以透過這篇報導提到的Axona裡面的主成分,也就是以8個碳的辛酸來進行補充,成分單一且可以避免LDL升高,降低相關疑慮。此外生活型態的調整也是關鍵,我也不認為靠單一營養補充品來治療失智症就能馬上立竿見影。

參考文獻:

 

Clin Pract (Lond). Author manuscript; available in PMC 2013 Jan 27.
 
Published in final edited form as:
Clin Pract (Lond). 2012 Mar; 9(2): 199–209.
doi:  10.2217/cpr.12.3
PMCID: PMC3556480
NIHMSID: NIHMS405018
PMID: 23362453

 

Use of medical foods and nutritional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5648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門診來了一位七十歲的女性患者,本身因為之前有躁鬱發作,因此長期使用抗癲癇藥物帝拔顛來協助藥物穩定。這半年患者開始出現記憶力減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左右不分等等狀況,而後經家人帶至神經科做評估,發現大腦海馬迴開始有輕微的萎縮,疑似失智症。

家人擔心患者長期使用的帝拔顛是否會導致失智症,也詢問神經科醫師,但未獲具體正面的回應。

到底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是否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這幾天剛出爐的芬蘭以及德國的跨國研究證實兩者呈現明顯的正相關。芬蘭分析當地實驗對象結果是規律使用影響認知功能的抗癲癇藥物超過一年,阿茲海默症風險罹患率提高15%,德國是失智症風險提高30%。

某些抗癲癇藥物會干擾認知功能,影響所有不同面向的資訊處理已為人所知,當研究人員比較不同的抗癲癇藥物,會特別影響認知功能的抗癲癇藥物,導致阿茲海默症以及失智症風險的增加。抗癲癇藥物劑量越高,認知功能受損越嚴重。其他不會影響認知功能的抗癲癇藥物,則不會影響認知處哩,當然也就沒有失智症的相關風險。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藥物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應該有更多實驗來做長期追蹤觀察,尤其是對長者的影響。

在臨床上,抗癲癇藥物不只用於癲癇,臨床上包含神經痛、躁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也可能會被開立。這項新研究是目前相關研究規模最大的,首次調查規律使用抗癲癇藥物,比較不同抗癲癇藥物劑量、種類是以及否會影響認知功能和相關疾病風險,研究結果刊登於美國長者醫學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在芬蘭針對在2005-2011年期間所有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70718位患者,對照組有282862位。至於德國招募在2004-2011年期間被診斷失智症的20325位患者,對照組則有81300位。

長期抗癲癇藥物可能導致葉酸缺乏:

1.

Biomed Rep. 2016 Oct; 5(4): 413–416.
Published online 2016 Aug 8. doi:  10.3892/br.2016.737
PMCID: PMC5038598
PMID: 27699007

Effects of antiepileptic drugs on the serum folate and vitamin B12 in various epileptic patients

2.

J Neurol Sci. 1997 Jan;145(1):109-12.

Mechanism for reduction of serum folate by antiepileptic drugs during prolonged therapy.

至於抗癲癇藥物長期使用,葉酸缺乏影響認知功能就是導致失智症元兇則需進一步研究,建議有規律服用抗癲癇藥物的患者,最好另外補充葉酸。

參考文獻:

  1. Heidi Taipale, Willy Gomm, Karl Broich, Wolfgang Maier, Anna-Maija Tolppanen, Antti Tanskanen, Jari Tiihonen, Sirpa Hartikainen, Britta Haenisch. Use of Antiepileptic Drugs and Dementia Risk-an Analysis of Finnish Health Register and German Health Insurance Dat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8; DOI: 10.1111/jgs.1535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腦部曾受創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

丘其崇

2018年4月11日 下午12:0

研究人員今天(11日)表示,在丹麥一項針對將近300萬人所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頭部因撞擊而受到創傷性腦損傷(TBI)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了24%。

一個研究團隊在醫學期刊刺胳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上指出,根據一項取自丹麥國家病患登記單位,時間長達36年的資料調查發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腦損傷的次數與嚴重程度升高。

研究領導者、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in Seattle)教授芬恩(Jesse Fann)表示,「有創傷性腦損傷病史的人…發展出失智症的風險增加,即使是在受傷的數十年後。」

這其中包括「程度較輕」的損傷,包括腦震盪。

但研究團隊強調,任何人絕對會發展成失智的風險仍低。在研究群組中,罹患失智症者中有5.3%的人在年輕時曾經歷腦部創傷,相較於未患有失智症者中4.7%的人曾受到腦部傷害。

芬恩表示,「我們的發現並未主張,每個曾遭受創傷性腦損傷的人都將在晚年罹患失智症。」

但這項研究可以提醒那些曾因跌倒、車禍、接觸性運動或被攻擊導致頭部遭重創的人,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其中包括規律運動及避免其他增加風險的行為,例如抽菸或過量飲食。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失智症,腦震盪造成退化性大腦疾患的風險的報告其實已經累積不少報告,像巴金森氏症也可能會因為腦震盪而增加罹患風險: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61819/

Front Neurosci. 2016; 10: 458.
Published online 2016 Oct 13. doi:  10.3389/fnins.2016.00458
PMCID: PMC5061819
PMID: 27790086

Traumatic Brain Injury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Related Pathology in Mice

所以腦部防護很重要,儘量降低大腦的撞擊發生率也是預防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Long-term risk of dementia among people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Denmark: a population-based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Prof Jesse R Fann, MD'Correspondenc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Prof Jesse R Fann
Anette Riisgaard Ribe, PhD
Henrik Schou Pedersen, MSc
Morten Fenger-Grøn, MSc
Jakob Christensen, PhD
Michael Eriksen Benros, PhD
Prof Mogens Vestergaard, MD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的毒素最怕它!防失智每天吃這匙

新聞中心張維庭

2018年3月21日 上午11:00
【早安健康/張維庭報導】有時會想不起來人名、忘記自己在哪裡、出了門卻忘記自己究竟要買什麼東西、忘東忘西或是反應遲鈍......每當這種時刻,總會擔心起要失智了,充滿恐懼和不安?失智不只對晚年生活造成影響,更是對家人們的一大挑戰!而根據國外的研究,有一種簡單的方式,能消除造成失智的毒素! 

LPS造成大腦細胞發炎死亡 導致失智

根據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解剖了10名失智症患者遺體的大腦,結果有4名都發現了名為LPS的毒素。LPS是造成失智的原因之一,現今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注意。 

日本國立循環系統疾病研究中心腦神經內科部長豬原匡史表示,LPS是一種所有人體內都有的物質,根據個人差異而大量產生時,會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而腦細胞發炎的結果就是腦細胞死亡,是引起失智症的因素。 

LPS的毒性究竟有多強呢?在250個有完美形狀的健康細胞裡,注入了平常身體裡存在的LPS,結果一天之中就造成了70%的健康細胞死亡。有些細胞即使存活了下來,也變形到了無法復原的地步。 

《LPS辨識法》

而要如何知道自己的LPS數值是否正常呢?有個簡單的自我檢測法: 

 

LPS增加的人的共通點,是都有一種特殊的口臭,從嘴巴裡散發像是垃圾一般的惡臭,尤其是早上特別容易發生。 

健康的一般人口腔裡本來就有約2千億個常在菌,而不太注意口腔清潔的人,口腔中的細菌可能飆升到1兆個,一部分的壞菌就會產生LPS,也就是說體內的壞菌增加,就會讓LPS增加,不只是造成口臭,也會讓失智症的風險提高。 

《消滅LPS這樣做》

雖然刷牙可以消滅口腔壞菌,卻沒有辦法完全清除順著血液流遍全身甚至大腦的LPS,而西班牙研究發現,原本因為LPS而產生發炎的細胞,注入了蜂蜜的成分之後,發炎反應抑制了50%。蜂蜜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有著能夠擊退病毒和細菌的強力抗菌力。 

日本九州大學研究所牙醫研究員武州副教授指出,蜂蜜技能降低毒性極強的LPS活動力,更能鎮定LPS帶來的發炎反應並且幫助修復。在武副教授的研究中,有數起使用蜂蜜相同成分的物質成功擊退LPS的經驗。 

而這次參與實驗的是LPS數值超出正常值40倍、有著嚴重口臭的女性,實驗中讓她每天攝取一湯匙的蜂蜜,並且認真刷牙,五天之後,LPS數量成功的減少。而且這位女性本來日常生活起居已經出現了障礙,而在購買東西的測試中,成功通過了測驗。

鄭醫師補充:

LPS,原文為lipopolysaccharide,中文翻譯為脂多醣。LPS會影響認知功能的關鍵在於會刺激大腦產生beta-amyloid,中文翻譯為β-澱粉樣蛋白沉積,根據研究發現這是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因子之一,因此能抑制LPS,必然能降低β-澱粉樣蛋白沉積,改善認知功能。

蜂蜜的黃酮類能夠抑制LPS的活動力,因此沒有血糖代謝問題的人想改善記憶力的長者可以試試。

參考文獻:


1.

 

Neuro-inflammation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causes cognitive impairment through enhancement of beta-amyloid generation

 

  • Jae Woong Lee,
  • Yong Kyung Lee,
  • Dong Yeon Yuk,
  • Dong Young Choi,
  • Sang Bae Ban,
  • Ki Wan Oh and
  • Jin Tae HongEmail author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20085:37

https://doi.org/10.1186/1742-2094-5-37

 

 

2.

Physiol Res. 2017 Sep 22;66(4):553-565. Epub 2017 Apr 12.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memory impairment in rats: a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406691
 
3.

PROPHYLACTIC NEUROPROTECTIVE EFFICACY OF SELAGINELLA (SANJEEVANI) FLAVONOIDS AGAINST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NEURODEGENERATION IN DROSOPHILA AND MICE: RELEVANCE TO 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Y

Chandran, Girish et al.
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 Volume 13 , Issue 7 , P944 - P945
http://www.alzheimersanddementia.com/article/S1552-5260(17)32087-3/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研究:紅酒可幫助大腦清除阿茲海默相關毒素

鏡週刊

2018年3月4日 上午11:33

你可能習慣了在忙碌的一天之後,小酌一兩杯紅酒,整理思緒萬千。目前,一項新研究顯示,紅酒的功效不止於此,事實上,它還能幫助大腦「清除廢物」。

 

這篇刊登於《科技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的新研究表明:少量飲酒不僅能夠抑制體內炎症,還能幫助大腦清除毒素。這些毒素中,一部分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本次研究的主要負責人、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轉化神經醫學中心的聯合負責人麥肯·內德嘉(Maiken Nedergaard)稱:「長期攝入過量的乙醇的確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影響。但這項研究也首次顯示少量酒精對大腦健康存在潛在益處,也就是說,少量酒精可提高大腦清除廢物的能力。」

此項研究對當前日益增多的研究進行了補充,進一步證明了少量飲酒對大腦有益。儘管過量飲酒危害健康這一點無需置疑,但也有許多研究認為少量飲酒會減少心血管疾病及許多癌症的發病風險。

內德嘉的研究重點在於腦部類淋巴系統。早在2012年,內德嘉及其同事就首次對這種大腦獨特的清洗過程進行了描述。當時,他們展示了腦脊液(CSF)是如何被泵入腦組織並沖走廢物的。這些被沖走的廢物包括與阿茲海默症等癡呆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其後續研究表明,腦部類淋巴系統有以下3個特徵:1.睡眠時更加活躍;2. 可因中風和創傷而損傷;3.運動能夠改善。

這項在小鼠身上進行的新研究著眼於急性和慢性酒精暴露的影響。當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酒精的動物大腦進行研究時,特別是充當淋巴系統的關鍵調節劑的星形膠質細胞中,研究人員觀察到大量炎症分子標誌物。不僅如此,他們還注意到這些動物存在認知能力和運動技能的損傷。

與沒有暴露於酒精的對照小鼠相比,實際上,少量攝入酒精(類似於每天大約2½杯)的動物大腦中炎症更少,其淋巴系統輸送CSF、除去大腦毒素的效果也更好。,而在認知和運動測試中,兩組小鼠的表現相同。

「酒精對腦部類淋巴系統的影響資料圖像與酒精對一般健康和死亡率的劑量效應J形模型相似,也就是說,低劑量的酒精是有益的,但過度飲酒則不利於人體健康。」內德嘉說,「研究表明,攝入少量或中等酒精與患者癡呆發病風險降低有關,但長期飲酒則會增加認知衰退的風險。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具體來說就是低劑量的酒精似乎有益於人體大腦健康。」

鄭醫師補充:

喝酒幫助大腦健康?最好先驗一下自己身體對於酒精代謝的基因表現是否正常?因為本土研究發現,對於酒精耐受性不佳得比利算蠻高的,即便低劑量的酒精也可能對身體有明顯的負擔,不搞清楚每天喝酒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增加食道癌等疾病的風險。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0424-y

Beneficial effects of low alcohol exposure, but adverse effects of high alcohol intake on glymphatic function

  • Scientific Reportsvolume 8, Article number: 2246(2018)
  • doi:10.1038/s41598-018-20424-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UPLAZID™(API:PimavanserinTartrate,中文名:酒石酸匹莫範色林)於2016年4月29日獲得美國FDA的上市批准,主要適應症為帕金森症併發的精神疾病(幻覺和妄想症),據悉NUPLAZID™是FDA批准的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用於該適應症的藥物。換句話說,目前臨床上,醫療被開立用於控制帕金森症的抗精神病藥物,不管是傳統或者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因為容易造成跌倒導致不必要的腦出血以及死亡等較嚴重的副作用,因此都未獲FDA用於控制帕金森氏症併發的精神病症狀。

Pimavanserin是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2A( 5-HT2A)反向激動劑,沒有多數精神藥物的多巴胺受體活性,因此沒有不自主運動的副作用。 而帕金森患者的主要症狀便是不自主肢體運動,所以去掉這個副作用但保留精神疾病療效十分重要,NUPLAZID™因此於2014年9月獲FDA突破性療法地位。

日前由Exeter醫學院發表於Lancet Neurology期刊的研究發現對於失智症併發的精神病症狀,與目前經常被開立的抗精神病藥物相較,Pimavanserin能明顯舒緩症狀且沒有令人擔心的副作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其藥理作用機轉與目前上市流通藥物作用都不同。

失智症併發的精神病症狀比較讓照顧者困擾的症狀,不外乎妄想或者聽、嗅幻覺。這項試驗發現Pimavanserin控制效果不僅比其他藥物來得理想,且能避開現行藥物令人擔心的副作用。

若安全性以及療效都如研究所言,那麼期望這種藥物能早日通過FDA核准用於治療失智症併發的精神病症狀,早日引進本地,造福更多患者。

參考文獻:

 

  1. Clive Ballard, Carol Banister, Zunera Khan, Jeffrey Cummings, George Demos, Bruce Coate, James M Youakim, Randall Owen, Srdjan Stankovic, Elaine B Tomkinson, Joanne McDermid, Delik Ocal, Ingelin Testad, Mustabshira A Qayyum, Polychronis Kemos', Olga Borejko, Maria Megalogeni, Ella V Brookes, Anya Petrava, Miguel Da Silva, Kayleigh Nunez. 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pimavanserin versu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psychosis: a phase 2,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The Lancet Neurology, 2018; 17 (3): 213 DOI: 10.1016/S1474-4422(18)30039-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藍梅醋動物實驗成功 未來盼能抵抗癡呆症

NewTalk 新頭殼

2018年1月1日 下午7:5

新頭殼newtalk

 老人痴呆症是全世界關注的疾病之一,除了增長速度最快以外,對於家庭也有著沉重的負擔,近日美國化學學會的《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指出,經過新小鼠實驗發現,藍莓醋等發酵食品可以幫助罹患失憶症的小鼠恢復認知功能,未來也許能有助於人類抵抗癡呆症。

這項新小鼠實驗由南韓建國大學Beong Ou Lim 領導,並指出藍梅醋因減少了腦中乙酰膽鹼的分解,並提高一種與維持、創造健康神經元有關的蛋白質水平,而對失智小鼠的短期記憶產生一定程度的恢復。

事實上,藍莓等漿果類植物屬於強力抗氧化水果,而過去也不乏有學者釋出相關研究細節,指出藍莓所涵蓋的特定化合物對腦功能退化有著強烈的抑制作用,能夠幫忙減緩老化、活化腦力,其中相關疾病便包含阿茲海默症。

鄭醫師補充:

目前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的藥理作用,主要就是抑制乙酰膽鹼水解酶的作用,藉以提高乙酰膽鹼的濃度,幫助海茲海默症患者的症狀改善。看來藍莓醋的動物實驗原理相近,期待動物實驗的的成功也能在人身上複製。

參考文獻:

 

  1. Seong Min Hong, Kyong Hee Soe, Taek Hwan Lee, In Sook Kim, Young Min Lee, Beong Ou Lim. Cognitive Improving Effects by Highbush Blueberry (Vaccinium crymbosum L.) Vinegar on Scopolamine-Induced Amnesia Mice Mode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7; DOI: 10.1021/acs.jafc.7b0396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腦好食材 甜椒降巴金森氏症罹患率【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影音2017年12月26日

屬於茄科類蔬菜的甜椒,富含生物鹼,能增加大腦的多巴胺含量。美國Susan Searles Nielsen 博士研究指出,每周吃2次茄科蔬菜,可降低30%罹患巴金森氏症機率。

綠黃紅三種甜椒代表不同成熟度,營養素含量也不同:青椒含豐富葉綠素,排毒抗貧血;

紅黃椒富含β-胡蘿蔔素與維他命C,抗老化、降低罹癌風險。色彩美麗的甜椒,內外在都兼顧。

本日上菜──甜椒肉絲

材料:

青椒、黃椒、紅椒各一顆

蒜頭一顆

肉絲(醃料:醬油、米酒)

 

作法:

1.肉絲用醬油米酒醃半小時,甜椒洗淨切絲,蒜頭切末

2.一匙油爆香蒜末,肉絲炒至七分熟

3.加入甜椒略炒,少許鹽調味,炒熟完成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3年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Searles Nielsen S, Franklin GM, Longstreth WT, Swanson PD, Checkoway H. Nicotine from edible Solanaceae and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ANA-12-1625). Annals of neurology. 2013;74(3):472-477. doi:10.1002/ana.2388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6498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避免記憶力衰退 研究:吃點綠葉蔬菜吧

2017年12月21日 上午9:41

(中央社邁阿密20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每天攝取一份綠葉蔬菜,或許可在老年避免記憶力衰退,讓頭腦更加年輕。

法新社報導,這份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年長者攝取綠葉蔬菜與否的差異非常驚人:攝取綠葉蔬菜的年長者,等同年輕了11歲。

這份研究根據的是調查回覆狀況,因此無法提供因果關係,但研究人員說,數據提供了健康飲食與健康老化有關的進一步證據。

研究執筆人、芝加哥魯希大學醫學中心(Rush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人員莫里斯(MarthaClare Morris)說:「每天在飲食加入一份綠葉蔬菜,或許是促進腦部健康很簡單的方式。」

這份研究追蹤960名平均81歲的年長者,平均追蹤將近5年,他們參與研究之前都沒有失智問題。

參加者會填寫問卷,問卷詢問他們吃菠菜、高麗菜、葉牡丹和萵苣等特定食物的頻率;他們每年也會接受一次思考與記憶力測驗。

吃最多綠葉蔬菜者,每天平均攝取1.3份,吃最少的則平均攝取0.1份。一份約為半杯烹煮過的蔬菜。

研究指出,每天至少攝取一份的人,「與從未或很少吃這些蔬菜的人相比,記憶與思考力測驗退步的速度較慢」。(譯者:中央社周莉芳)1061221

鄭醫師補充:

前兩天,我才分享一篇年過三十,最好多吃抗氧化來源的食物,幫助身體去除自由基,提升大腦健康。這篇研究再度提醒補充抗氧化來源食物的重要性,記憶力以及思考等認知功能比較不會退化,綠葉蔬菜含植化素,維生素E等等,具抗氧化能力,同時含B群包含天然葉酸以及維生素K等等,最好天天攝取至少一份。

參考文獻:

Martha Clare Morris, Sc.D., professor, internal medicine, 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Chicago; Keith Fargo, Ph.D., director, scientific programs and outreach, Alzheimer's Association, Chicago; Dec. 20, 2017, Neurology, onlin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芥花油這種廣泛使用的食用油對健康到底是弊多於利還是利大於弊?過去一直有不同的意見。

最近12月7日有一篇刊登於科學報導期刊的動物研究首次証實,對失智症患者而言,芥花油會惡化學習以及記憶力,同時還造成體重增加。

這是首次提醒芥花油對大腦的健康是有害的研究報告。

芥花油之所以廣為流行,在於價格低廉,同時宣稱有保健功效,但這篇研究的看法提出反證。

當然,目前還未有人體試驗證實芥花油有害大腦,而且對失智症的人不好,對健康的人是否同樣不好?目前也尚無定論。

不過,對芥花油有疑慮的用家,仍可以先考慮其他食用油,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飲時準備可以考慮替換。

想補充omega-3的食用油,不妨考慮核桃油、亞麻仁油或者是印加果油等等。印加果油含豐富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攝取100克的印加果油,相當時攝取12份鮭魚的omega-3含量,是素食者攝取omega-3相當理想的食用油。

參考文獻:

  1. Elisabetta Lauretti, Domenico Pratic�. Effect of canola oil consumption on memory, synapse and neuropathology in the triple transgenic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 DOI: 10.1038/s41598-017-17373-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O:全球老年癡呆症患者比例增長迅速

 

 2017年12月8日 下午1:32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加速,預計全球罹患老年痴呆症的人數,在公元二○五○年之前,將會成長三倍,也就是從目前的五千萬人,增加到一億五千萬人以上。世衛組織呼籲各國,應該及早採取因應措施。

 老年痴呆症是一種綜合症狀,具體可以說是人們老化之後,在記憶、思考、行為與日常活動能力上,出現衰退徵兆。目前,全球大約有五千萬名老年痴呆症患者,而每年新增病例有一千萬。老人痴呆症的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所謂的「阿茲海默症」,佔了老年痴呆症病例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此外,據世衛組織估計,每一百名六十歲以上長者,就會有五到八名老年痴呆症患者。

 世衛組織表示,照顧老年痴呆症患者,需要付出龐大的社會與經濟成本,世衛組織已經將老年痴呆症,列為未來的公共衛生重點,也呼籲世界各國應該及早重視、因應,並且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屬及護理人員,提供有力的支持。

鄭醫師補充:

罹患失智症的人越來越多,但失智症並沒有治癒的療法,目前藥物只能減緩退化,至於能減緩到何種程度,沒有人有把握。

最近有一篇關於失智症治療研究報導指出:健康的粒線體,可以讓阿茲海默症停下來。只要讓粒線體不受傷害,便能停止類乙式澱粉蛋白( beta-amyloid)毒性造成的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

這項研究把失智症當成細胞代謝疾病來處理,動物研究模式發現,只要強化粒線體對於某種特殊蛋白質的壓力的防禦,便能保護粒線體本身,而且還能降低類澱粉蛋白斑(amyloid plaques)的累積。

因此如何幫助粒線體功能提升,保護大腦免於退化,是延緩失智症退化的真正關鍵。若能透過生活型態以及營養補充的調整,協助粒線體功能提升,將能大大幫助失智症的治療與改善。

參考文獻:

  1. Vincenzo Sorrentino, Mario Romani, Laurent Mouchiroud, John S. Beck, Hongbo Zhang, Davide D’ Amico, Norman Moullan, Francesca Potenza, Adrien W. Schmid, Solène Rietsch, Scott E. Counts, Johan Auwerx. Enhancing mitochondrial proteostasis reduces amyloid-β proteotoxicityNature, 2017; DOI: 10.1038/nature2514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東芬蘭大學的一篇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服用苯二氮平類( benzodiazepine)的安眠藥物,死亡率提高40%。這項研究發表於國際老人精神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失智症患者開始使用苯二氮平類安眠藥物後死亡風險增加,主要與跌倒後的髖骨骨折、肺炎以及中風有關。追蹤期間為2005-2011年,追蹤患者分析10380人,比較另外20760位未使用安眠藥物當對照組。儘管有幾項治療指引都建議非藥物治療選項是失智患者焦慮、躁動以及失眠的治療優先考量,但臨床上安眠要經常被開立用於治療失智症患者的相關症狀。如果安眠藥物真有必要,也只建議短期使用。

透過這項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提醒專業人開立安眠藥物給阿茲海默症患者之前,最好能再三考量是否有其必要,或者能採用其他替代方式來協助患者穩定症狀。

參考文獻:

  1. Laura Saarelainen, Anna-Maija Tolppanen, Marjaana Koponen, Antti Tanskanen, Jari Tiihonen, Sirpa Hartikainen, Heidi Taipale. Risk of death associated with new benzodiazepine use among person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A matched cohort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02/gps.48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啤酒有新理由: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或有助提高記憶力!

 

Qooah
 
 

 

 

2017年11月28日 下午12:47

據日本媒體「朝日新聞」報導指出,早前由麒麟啤酒屬下的健康技術研究所與東京大學、學習院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實驗,他們的結果顯示,啤酒原料之一的啤酒花中帶有的苦味成分「異α-酸」有改善因受認知障礙症影響而衰退的記憶力的可能。

 研究人員在一個星期的時間每日向部份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鼠餵食「異α-酸」,每千克體重對應的餵食量為 1 毫克。而結果顯示對之前已經接觸過的積木的反應時間來看,被餵食過「異α-酸」的老鼠比沒有餵食過的要快 9.5倍。

 而且實驗中確認被餵食過「異α-酸」的老鼠腦中,「β-澱粉樣蛋白」- 被認為是導致認知障礙症的成份的積蓄量下降達一半,細胞重現活性。通過其他檢驗後更發現患上認知障礙症後呈現過分活躍狀態的海馬體基本恢復了正常。

不過參與此項研究的東京大學教授中山裕之表示,目前還未能斷言此項研究同樣適用於人類,卻表示不通過藥品而是靠食療緩解認知障礙症症狀還是有很大可能性。

啤酒銷量會否因而上升呢???

此文章原刊於 Qooah.com

 

鄭醫師補充:

這真的查得到發表的研究,但老鼠做實驗時不是喝啤酒,而是直接餵食萃取物「異α-酸」,而且是高劑量。人若要達到可提昇認知功能以及記憶力的濃度,啤酒喝一打不知夠不夠?喝了一打再來測一下記憶力,應該結果不是很理想。

建議要提升記憶力,直接透過補充啤酒苦味的萃取物,而非喝啤酒。

參考文獻:

J Biol Chem. 2017 Mar 3;292(9):3720-3728. doi: 10.1074/jbc.M116.763813. Epub 2017 Jan 13.

Iso-α-acids, Bitter Components of Beer, Prevent Inflamm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duced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08769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芬蘭Turku大學最近發表一項研究證實:透過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能夠在兩週內降低全腦血糖的攝取進而改善血糖代謝問題,尤其對於已經出現胰島素抗性(糖尿病前期)甚至是糖尿病的患者,效果更明顯。

先前研究證實在糖尿病二型的患者身上,大腦血糖以及脂肪酸的攝取增加,在體重降低後,血糖攝取降低。研究人願在此實驗想要探討即使沒有體重的降低,是否運動可以協助達成?大腦的代謝機轉,目前科學所知仍只是猜測,在高強度間歇性運動期間,酮體以及乳酸的行程可以當作大腦的能量來源,血糖明顯被酮體(例如D-β-hydroxybutyrate 或其它替代物)取代,這解釋了大腦對於血糖的攝取降低的結果。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皆為中年、沒有運動習慣的男女,不是糖尿病前期不然就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參與者被隨機分入兩組,分別是間歇性高強度運動組以及傳統中等強度的持續訓練組。

主要是透過指導的運動自行車(飛輪),前者包含每三十秒的高強度訓練,中間休息四分鐘讓受試者恢復,後者則是持續以中強度來進行。

兩週後結果分析發現:兩種運動皆能改善身體胰島素阻抗,效果近似,而中等強度持續訓練時間組的受試者若拉長一些,也能看到大腦血糖調控的改變。換句話說,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在短時間看到大腦血糖的代謝改善,中強度持續運動只要持之以恆,也看得到同樣的效果。研究人員建議運動幫助健康的關鍵在於透過自己舒服的運動方式持之以恆,就可以持續幫助血糖在身體以及大腦的正常代謝。

最後提醒大家,不要小看血糖在大腦的調控,許多糖尿病患者到後來罹患失智症比例明顯地比非糖尿病患者高許多,因此有人把失智症稱之為第三型糖尿病。運動若可以改善血糖在大腦的調控,也可以幫助預防或者延緩失智症的發生及嚴重度。

參考文獻:

  1. Sanna M Honkala, Jarkko Johansson, Kumail K Motiani, Jari-Joonas Eskelinen, Kirsi A Virtanen, Eliisa Löyttyniemi, Juhani Knuuti, Pirjo Nuutila, Kari K Kalliokoski, Jarna C Hannukainen. Short-term interval training alters brain glucose metabolism in subjec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 2017; 0271678X1773499 DOI: 10.1177/0271678X1773499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跳舞可預防腦退化 有益老人平衡與記憶力

今日新聞NOWnews
生活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你是不是經常忘東忘西?其實,人類身上的各個部分,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退化,其中最令大家最害怕的就是失智,除了自己會忘記一切之外,也會造成家庭的負擔,因此,預防或是延緩腦部退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德國有研究表示,跳舞可以延緩腦部退化的狀況,預防發生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德國馬格德堡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總監Kathrin Rehfeld博士,同時也是該研究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找了平均年齡為68歲的老年人參加研究,研究時間長達18個月,兩組分別在每周學習舞蹈課程以及耐力訓練,研究目的是想找出哪些運動類型對於大腦最有幫助。

研究結果發現,不管是跳舞組或是耐力訓練組的參與者,他們的大腦海馬迴部位都有增加,大腦海馬迴部位在記憶和學習上扮演關鍵角色,也和身體平衡有關係,這代表運動的確對大腦有幫助,不過同時也發現,就身體平衡方面來說,跳舞的效果最好。

研究人員分析原因指出,推測是舞蹈的內容會經常變化,隨著舞蹈種類的不同,舞步、手勢、速度和節奏,也會跟著改變,這些都可以讓老年人不斷地學習。對於老年人來說,跳舞最大的挑戰是要在時間壓力下,去記住固定的舞蹈動作,並且做得正確,這無疑是訓練大腦不退化的關鍵。

鄭醫師補充:

這又是用進廢退最好的示範研究報導。跳舞不只是身體要動,訓練平衡感外,還得記舞步先後的順序,等於鍛鍊腦又練身體,一舉兩得,難怪可以逆轉年長者大腦的老化,提升記憶力。

參考文獻:

  1. Kathrin Rehfeld, Patrick Müller, Norman Aye, Marlen Schmicker, Milos Dordevic, Jörn Kaufmann, Anita Hökelmann, Notger G. Müller. Dancing or Fitness Sport? The Effects of Two Training Programs on Hippocampal Plasticity and Balance Abilities in Healthy Seniors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7; 11 DOI: 10.3389/fnhum.2017.003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貧血小心失智風險增2倍!蛤蠣鐵質是牛肝7.4倍,6顆就能防貧血

早安健康
編譯/張維庭
2017年8月31日 上午11:0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常常覺得渾身無力、暈眩,容易疲勞,每到生理期更是一大折磨,根本撐不起身子上班作家事?女性天生較容易有貧血問題,日本一項研究更指出,成人女性每四人就有一人有貧血,而如果貧血症狀一直沒有改善,失智的風險更是會倍增到2倍!然而想到補血,只想到豬血湯或豬肝,總是勉強嚥下?其實,蛤蠣含有牛肝7.4倍的鐵質,能輕鬆補充所需營養! 

豬肝牛肝、鴨血等小吃 膽固醇過高不宜多食 

除卻特殊疾病,大部分的人貧血都屬於缺鐵性貧血,而症狀就如其名,是一種鐵質不足導致的貧血,只要適量補充鐵質,就有極大的機率可改善貧血。而一般提到鐵質含量高的食物,大多都會聯想到肝臟類食物,以及台灣人最愛的麻辣鴨血等飲食。 

然而肝臟類飲食和鴨血都屬於高膽固醇食品,不適合長期食補,而肝臟本來就是動物體內的最大解毒器官,容易囤積毒素,坊間也有擔心購買到不新鮮豬肝的疑慮。 

另外,鴨血在衛生單位積極稽查後,抽驗上大致上皆符合標準,衛生品質上符合規定;然而,北市衛生局曾抽驗坊間販售的鴨血,發現有混血的情形,大多是以雞、鴨血混合,再加上為了增加口感,會添加人工添加物,屬於加工食品,油脂和含鈉量都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都不宜多食。 

蛤蠣補血最佳,下一頁介紹您更多營養好處! 


鐵質含量是牛肝7.4倍 還能強化肝機能、防高血壓 

而本來就不敢喝豬血湯、吃鴨血的女性族群,怎麼補充鐵質最好呢?其實,有一種魚貝類,鐵質的含量超過肝臟類7倍以上──那就是蛤蠣!蛤蠣含有牛肝7.4倍的鐵質。一天只要6~7顆蛤蠣,就可攝取到一日所需的一半鐵質。再加上正常飲食中從蔬菜、魚肉等等其他食物攝取到的鐵質,就能輕鬆達到一日所需攝取量。 

日本管理營養士北川美雪表示,蛤蠣當中不只有鐵質,還含有具造血作用的維生素B12、讓身體能充分利用鐵質的銅,預防骨質疏鬆的鈣質等等。此外,牛磺酸還可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以及高血壓,強化肝機能和心臟,也對於預防糖尿病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一般想到鐵質的補充,動物性食物來源比植物性更有效率,但動物性來源鮮少人知道蛤蠣含豐富的鐵質,而且攝取量不必太多,就能得到豐富的鐵質,建議大家如果有缺鐵的困擾,不妨多透過蛤蠣來加強補充。

血氧運送靠血紅素,血紅素需要鐵來合成,因此長期缺鐵貧血對於大腦氧氣的運送是很大的障礙,2014年的研究明白指出:缺鐵導致的貧血,女性罹患失智症風險倍增,參考文獻:

J Neurol Sci. 2014 Nov 15;346(1-2):90-3. doi: 10.1016/j.jns.2014.07.062. Epub 2014 Aug 6.

Dementia is associated with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femal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512744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分之一阿茲海默症患者不會失智!日專家:關鍵在於這些習慣

 

早安健康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8月26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隨著全球人口年齡的持續增加,失智症也成了21世紀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其中有大多數的失智症患者都是罹患退化型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但美國一項於1986年開始的「修女研究」卻發現,有部分患者即使腦部已經退化,卻終其一生都沒有出現失智問題,這些人到底平常是怎麼生活的呢? 

「修女研究」是醫學史上首次發現,即使大腦已經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性變化,卻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失智的症狀。研究團隊當時分別對高齡修女進行認知能力測驗,並在他們過世後解剖他們的腦部,結果發現有1/3測驗表現較佳的女性,腦部其實沉澱了大量的類澱粉蛋白,也是被認為與阿茲海默症最為相關的毒素之一。 

字彙量多、社交生活豐富都能延緩失智 

日本東京大學藥學部的池谷裕二教授解釋,參與當年研究的修女們都有每天撰寫日記、自傳的習慣,而研究團隊在比對這些傳記的內容後發現,寫作時字彙量較豐富而非完全按照事實撰寫流水帳的人,在老後也能健康渡過晚年,反而是寫作習慣平鋪直敘、字彙量較少的人,普遍都患有重度阿茲海默症。因此他認為,隨著近代醫學的逐漸發展,已經可以肯定一般人在平日用腦越頻繁,其阿茲海默症發作的機率越低。 

池谷教授也提到,在近幾年的研究中也發現除了字彙量之外,擅長與鄰居交流甚至參加社區活動,如劇團、讀書會的女性,腦部的退化速度相對緩慢。這表示私生活越豐富、接觸的人越多都可以有效延緩阿茲海默症的進展。 

多吃魚、油,運動時聽音樂、看風景都能有效預防惡化 
日本失智症預防專家田平武教授則表示,阿茲海默症最注重的是發病前的預防,即便腦部已經開始萎縮,也不一定會馬上出現失智症狀,在發病前期如果能夠增加腦神經元互相溝通的突觸,即便腦部出現萎縮也不會出現失智症狀。 

田平武教授也建議,想要增加突觸的關鍵就在於飲食以及多工思考。飲食方面透過攝取品質良好的不飽和脂肪酸,如青背魚以及橄欖油、芝麻油等等油品,都能協助腦部製造DHA、EPA,這兩種脂肪酸不但可以抗發炎來避免大腦持續受損,也能軟化神經細胞膜來增加突觸間的傳輸效率。而多工思考則是指運動時同時聽音樂、看風景或電影等方式,讓神經接受到各式各樣的刺激就能促使神經突觸形成,如此一來就可以防範阿茲海默症的演進,保有健康良好的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即使大腦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仍不失智的關鍵,與「用進廢退」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每天寫日記,用比較複雜或者豐富的辭彙,得動腦。學習母語以外的第二語言,也是幫助預防失智醫界眾所周知的方法。

此外,讓自己和外界接觸及交流多一些,腦部得跟著動,也是減緩退化的有利因子。

補充大腦需要的營養,幫助大腦細胞降低發炎,以及增加突觸,這篇報導建議用EPA以及DHA,也就是OMEGA-3。攝取油脂不平衡,是導致身體發炎的原因之一,尤其是Omega-3與Omega-6比例不足,很容易導致身體發炎。理想狀況最好是1:4到1:6,許多有慢性發炎的人比例都是1:20以上。這部分可以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直接來了解。有失衡,務必多補充Omega-3來積極改善。

最後訓練自己一心多用,讓大腦同時接受多方刺激,也是用進廢退的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疲勞易造成巴金森氏症患者產生幻覺

早安健康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8月24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出現幻覺的現象一直是未解之謎,幻覺不僅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還會造成照護者極大困擾。 

先前研究已證實年長、女性及睡眠障礙皆是造成幻覺的因素,而疲勞是PD常見的症狀,其盛行率約在37%至56%間,但未有研究證實疲勞與幻覺之間的關係,因此發表於《eNeurologicalSci》的最新文章試圖找出造成幻覺的危險因子。 

試驗中,共78位PD患者依巴金森氏症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區分嚴重程度,以簡明版疲勞量表(The Brief Fatigue Inventory, BFI)評定疲勞狀況及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評估認知功能,並接受為期三年追蹤研究。 

試驗結果顯示,三年中共31位病患產生視幻覺,而BFI與初次產生幻覺有關,且MMSE分數小於26也屬幻覺高風險因子。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身心疲勞皆會造成憂鬱而促進幻覺產生,而又以心理疲勞最可能造成幻覺產生。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研究刊登在《eNeurologicalSci》的網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650216300168

鄭醫師補充:

一般巴金森氏患者會產生幻覺,如果是已經服藥的,得先排除是否為藥物引發,因為藥物會增加多巴胺的分泌,目前對於幻覺的產生的原因之一,便是多巴胺分泌過多。

如果排除是藥物引發的幻覺這篇報導提到的主因,也就是疲勞才能考慮。

在症狀治療部分,一般幻覺醫師會開給抗精神病藥物,然而是否當事人更疲累,這部分最好能審慎考慮。

如能透過整合醫學來改善疲憊,幻覺的發生機率按道理應該會降低,建議大家不妨可以利用營養整合療法,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疲勞感,一來降低幻覺,可能的話,巴金森氏症的核心症狀也可能隨之改善,因務整合醫學主要是透過營養、荷爾蒙、排毒、發炎控制、腸道以及能量代謝等等面向做評估,根本改善體質,體質改善了,許多疾病的症狀自然可以減輕甚至消失。

參考文獻:

 

Fatigu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hallucin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3-year prospective stud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機APP 竟有助提升腦力、增強記憶力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2017年8月25日 上午9:51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研發一款「大腦訓練」遊戲,研究團隊進行研究發現,早期失智症患者如果多玩這款遊戲,或可幫助改善記憶力。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認知訓練 有助改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醫界多半認為「失憶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aMCI)是「健康老化」與失智症間的過渡。「失憶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主要特色為患者日常記憶會變差,對於做事動機,也常出現遺忘、混淆。目前還沒有藥物可治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如果想改善失憶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認知訓練可帶來一些好處,舉例來說,認知訓練課程可改善患者注意力反應速度,不過這類訓練多半很單調、很無聊,患者就不太想參與這類課程。

訓練記憶遊戲app 幫助訓練認知功能

英國劍橋大學學者為了克服上述問題,便研發「遊戲節目」(Game Show)app,這是一款用來訓練記憶力的遊戲app,研究人員想了解這款遊戲app對患者認知功能、受訓練動機等,是否產生影響。

研究當中,共有42名「失憶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將這些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認知訓練,另一組則是控制組。接受認知訓練的患者,每次需要玩1小時記憶遊戲,4星期內共玩8次,而控制組患者則照平常習慣回診。

遊戲好玩 提升患者受訓練意願

在接受認知訓練過程當中,受試者用iPad玩遊戲,這款app設計不同關卡、挑戰,讓玩家解題,玩家就好像參與一場遊戲節目,贏了可以贏得金幣,闖關後,題目難度會增加,節目主持人也會鼓勵玩家繼續進階,參與最後挑戰。

研究顯示,玩app遊戲的患者在接受第一次事件記憶測試時,較能記住方位、位置等資訊。研究作者解釋,事件記憶對維持日常記憶很重要,要靠事件記憶,一個人才會記得自己把鑰匙放在哪裡,或者也才會記得車子停哪裡。此外,受訓練患者對於玩遊戲,也樂在其中,受訓練意願、動機也大為提升。

腦力訓練遊戲app 對患者好處多多

研究作者芭芭拉‧莎哈琪安表示,大腦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重要,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腦力訓練對提升認知功能、大腦健康很有好處,而腦力訓練過程也要好玩、讓人樂在其中,大家也才會想去玩、想去接受訓練,而這款遊戲可幫助患者進行認知訓練,且很好玩、玩起來樂趣十足,讓患者更願意接受訓練。希望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了解,這款遊戲對於健康老化、輕度阿茲海默症是否也能發揮改善效果。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文獻來源:George Savulich, Thomas Piercy, Chris Fox, John Suckling, James Rowe, John O'Brien, Barbara Sahakian. Cognitive training using a novel memory game on an iPad in patients with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 July 2017; DOI: 10.1093/ijnp/pyx040

鄭醫師補充:

如果覺得自己記憶力減退或者大不如前,或許可以透過完這項APP來改善。不過記憶力或者認知功能退化,代表大腦功能的減退,然而若不找出大腦功能減退的原因,針對原因做處理,我認為玩APP的改善的效果,應該也只是一時而已。

如何積極改善大腦的健康?功能醫學提供了客觀的證據以及臨床實證的效果,想了解的人建議不妨參考《重回健康心靈》這本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588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唱歌可改善巴金森氏症吞嚥及呼吸功能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2017年8月19日 上午11:50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巴金森氏症患者唱唱歌,對身體很有好處。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唱歌、接受聲音訓練,有助強化控制吞嚥、呼吸肌肉,進而讓吞嚥、呼吸功能更順暢。

研究作者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運動學助理教授伊莉莎白‧史蒂格莫勒表示,研究重點並非讓巴金森氏症病友練出好歌喉,而是在幫助他們強化控制吞嚥、呼吸功能肌肉。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醫學輔助療法〉期刊(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唱歌 有助改善吞嚥、呼吸控制肌肉


史蒂格莫勒請巴金森氏症病友每星期接受唱歌治療,每一學程,學員都必須進行一系列發聲訓練,也都需要唱歌。史格蒂莫勒解釋,當罹患巴金森氏症,吞嚥、呼吸控制相關肌肉也都會受影響。一個人唱歌時,所需用到的肌肉與吞嚥、呼吸控制肌肉一樣,而唱歌則可以明顯改善這些肌肉活動。

史蒂格莫勒在該大學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發聲、唱歌訓練課程主要是在教導巴金森氏症病友如何正確呼吸、哪些姿勢是正確,以及如何控制聲帶相關肌肉,這些都需要肌肉互相協調,且肌肉力量要足夠,才能達到目標。

大家一起唱歌 情緒也會比較好


巴金森氏症病友、家人與照顧者如果也一起唱歌,對提升情緒、紓壓,減少憂鬱情緒等,也都很有幫助。

根據國外巴金森氏症基金會資料,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漸進性疾病,患者多有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症狀包括病友的手、腳、下巴、臉會顫抖,動作也會變遲緩、肢體會變僵硬,病友的平衡感、動作協調能力也會逐漸衰退。目前巴金森氏症病因不明,也沒有治療藥物可供使用,不過有些藥物、手術可改善症狀,幫助維持病友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吞嚥以及呼吸的肌肉很難訓練或鍛鍊,但透過唱歌可以幫助這部位的肌肉控制功能提升,因此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吞嚥以及呼吸控制。吞嚥不佳或者呼吸控制不好,嚴重者甚至會危害生命,因此唱歌訓練也許是幫助巴金森氏症延長壽命的輔助治療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L. Stegemöller, Hollie Radig, Paul Hibbing, Judith Wingate, Christine Sapienza. Effects of singing on voice, respiratory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erson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6; 39 (6): 594 DOI: 10.3109/09638288.2016.1152610
  2. E.L. Stegemöller, P. Hibbing, H. Radig, J. Wingate. Therapeutic singing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swallowing in person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7; 31: 127 DOI: 10.1016/j.ctim.2017.03.0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