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乳含三氯沙 傷肌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8月15日 上午12:11






不少抗菌洗手乳添加「三氯沙」(Triclosan)成分。美國近日有細胞、動物實驗顯示,三氯沙可能阻礙細胞收縮,使肌肉力量變弱,並對肌肉功能造成損害。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科學院學報」期刊。


三氯沙有抗菌功能,不少洗手乳、肌膚清潔用品、保養品都含有三氯沙成分。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分子生物科學系主任以撒‧佩沙表示,幾乎每個人家中都可發現三氯沙蹤影,在環境當中,三氯沙也是無所不在。研究證據顯示,這種化學成分很可能對人體、環境健康造成衝擊。


研究團隊進行一些動物實驗,評估三氯沙對肌肉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三氯沙可能損害肌肉細胞中的鈣離子通道,使細胞蛋白質之間訊息傳遞出問題,肌肉收縮功能就會受到干擾,甚至會造成骨骼肌、心肌衰竭。


研究團隊也發現,三氯沙會傷害動物身上的心臟肌、骨骼肌收縮。以老鼠為例,老鼠被麻醉後若接觸三氯沙,只需要二十分鐘,老鼠心臟功能馬上下降百分之二十五。研究作者表示,三氯沙所造成的傷害相當驚人,其效果就好像強效心臟抑制劑。另外,在六十分鐘內,老鼠肌肉力量也減少約百分之十八。


研究人員也拿魚類做實驗,結果顯示,魚類接觸三氯沙之後,游泳能力明顯變差,游泳速度也變慢許多。研究作者警告,三氯沙既然會傷害動物健康,也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利影響。三氯沙對心臟衰竭患者可能作用更大,因此建議民眾最好少接觸這種化學物質,以免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鄭醫師補充:


三氯沙是合法添加的抗菌劑。2010年十一月初由美國「天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發出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綿羊身上所做測試顯示,三氯沙會干擾「雌激素硫酸轉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這種酵素的作用是代謝雌激素、同時協助雌激素循環經過胎盤,到達正在發育中的胎兒。雌激素攸關胎兒腦細胞和基因發育,由於雌激素也有助含氧血液經動脈循環到胎兒體內,如果太少,血氧量和重要營養素供應就會不足,也可能讓胎兒無法正常發育。研究負責人佛羅里達大學藥學化學系主任詹姆斯教授說:「如果足夠量的三氯沙進入胎盤,影響這種酵素,我們懷疑這種物質對懷孕有害。」


在平時經常使用的清潔、潔牙甚至美容用途的清潔用品中,三氯沙是經常使用的抑菌添加物,例如牙膏、洗碗精、濕紙巾、洗手乳等等之外,廠商的標示除了Triclosan之外,其他常見的五種名稱分別是Aquasept,Gamophen,Irgasan,Sapoderm以及Ster-Zac等等名稱。三氯沙本身因為有香味及抑菌功能,因此在清潔用品中常被添加。


最近這則研究更提醒我們,三氯沙對於肌肉的收縮機制有明顯負面影響,主因是三氯沙可能損害肌肉細胞中的鈣離子通道,使細胞蛋白質之間訊息傳遞出問題,肌肉收縮功能就會受到干擾,甚至會造成骨骼肌、心肌衰竭。不管是細胞、動物或者魚類實驗都證實這樣的負面作用大大降低肌肉收縮功能,包含心肌。


提醒大家日常清潔用品最好避開任何含三氯沙的產品為宜!這項研究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8/08/1211314109.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Triclosan impairs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and Ca2+ dynamics in striated muscle


Gennady Cherednichenko,Rui Zhang,Roger A. Bannister,Valeriy Timofeyev,Ning Li,Erika B. Fritsch,Wei Feng,Genaro C. Barrientos,Nils H. Schebb,Bruce D. Hammock,Kurt G. Beam,Nipavan Chiamvimonvat, and Isaac N. Pessah


doi: 10.1073/pnas.1211314109 PNAS August 13, 20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打呼的孩童 較會有行為問題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8月13日 下午6:20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有小孩打呼的父母注意了!有研究指出,一週打呼2次的孩童未來比較可能有行為問題。美國一位資深醫師警告,孩童睡覺如果出現持續大聲打呼,他們罹患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機率會提高。研究人員指出,哺育母乳可以預防孩童打呼現象。心理學家建議,醫生與父母要定期追縱孩童的打呼現象,尤其是經濟環境不佳的家庭。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迪彼比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打呼及行為發展關聯進行研究,研究人員訪問249名母親有關她們孩子的睡眠及行為,發現10分之1的孩童有持續及大聲的打呼情形。迪彼比指出,呼吸困難及不當的睡眠方式,可能會引發行為不當。


研究發現,每週至少大聲打呼2次的2至3歲孩童出現最多的行為問題,包括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及意志消沈。迪彼比說:「我鼓勵父母與醫生聯絡,特別是如果孩童經常打呼,並且維持一段長時間。」迪彼比的研究發表在網路上的《小兒科》醫學期刊。


迪彼比指出,長期的哺育母乳似乎可以預防小孩打呼。迪彼比醫生指出,卡通讓人們覺得打呼是件可愛及有趣的事,「但打呼如果持續幾個月就不是正常的現象,如果還會引發行為問題,那就一點都不有趣!」他說打呼可能是晚上的呼吸問題,而且可以治療。


科學家指出,打呼是呼吸困難的症狀,會造成睡眠不良及白天的疲倦,並影響身體健康及發育。迪彼比建議醫生定期追縱孩童的打呼現象,尤其是來自經濟環境不佳的家庭。迪彼比指出,不做檢查,對打呼採「等等看」的心態,會讓學齡前孩童的行為問題更嚴重。


鄭醫師補充:


打呼,代表呼吸道不通,呼吸道不通,身體處於缺氧的狀況,且無法進入深度睡眠,等於晚上無法好好睡覺,因此白天精神會難以專注容易倦怠,甚至脾氣不好不聽話不足為奇,這在臨床上也不少見。想知道小孩的打呼嚴不嚴重,可以透過睡眠檢測來了解打呼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的頻率以及時間是否嚴重。嚴重的話,過渡期甚至要先用正壓呼吸治療來直接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的狀況,幫助睡眠品質提升。


這類小朋友通常有肥胖以及鼻子過敏等狀況,根據過去的研究,這些都與ADHD的發生有關。


很多小兒科,耳鼻喉科的醫師,他們在接觸一些鼻子過敏的臨床個案,往往也會合併有注意力比較缺乏的狀況。在國外的統計,被診斷有注意力缺乏或是過動的小朋友,大約七成以上都有過敏的狀況。而他們的注意力缺乏影響的就是智力及學業表現,甚至有些人也會比較坐不住而有過動的情形。針對這些人,為人父母者,絕不是急著讓他們服用幫助注意力提升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相反的,應該讓他們先作完整的過敏評估,先幫助他們的身體穩定才是重點。


完整的過敏評估包含急性過敏原、慢性食物過敏原甚至考慮食品添加物及色素過敏原分析,針對過敏原採用隔離及輪替飲食療法,我們往往能在一個月左右見到成效。國外有這方面的研究統計,有明顯改善的比率是九成三。長期哺餵母乳的小孩,過敏的機率也比較低(包含呼吸道),因此打呼出現機率也比較低。


所以有鼻子過敏的小朋友如果還有注意力缺乏的狀況,一定要先從過敏處理起。


ADHD與打呼有關,類似結論國內早有研究證實:


長庚醫院研究發現,臨床符合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簡稱過動症)診斷的小朋友中,高達四分之一以上孩子其實有睡眠呼吸障礙問題


由於目前臨床使用的過動評量表,並不能分辨純粹睡眠出了問題的病童。換句話說,有些晚上睡不好、睡不夠,以致影響日間表現的孩子,可能被誤為過動兒治療,值得臨床醫師以及家長多留心﹗


這項研究結果是由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等人跨科系進行,並於睡眠醫學會中發表,兩年期間共有超過兩百名兒童被納入研究。


經由實際進行睡眠檢測的結果發現,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其實有程度不等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還有十點二%有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如何透過根本治療方式來處理肥胖以及過敏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打呼問題,擺脫ADHD的糾纏:


http://www.webmd.com/add-adhd/guide/adhd-sleep-disorde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會過動 老人也有過動症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8月14日 下午4:04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不是只有孩童才有過動症!專家指出,老年人也會有過動傾向,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活躍等症狀,與幼童一樣常見。過去人們認為,過動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但是荷蘭的研究人員並不認同此論點,因為有2.8%的老人有過動症傾向,與過動兒的比例相當。


研究指出,2%到5%的學童有過動症傾向,有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的問題。科學家相信,3分之1孩童的過動症狀會在青春期以前消失,而其它人隨著年齡增長,過動症狀即使沒有完全根治,也會逐漸減少。


荷蘭阿姆斯特丹醫療中心大學的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成人也有大約3%患有過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與孩童的比例相當。研究人員觀察231位年齡介於60到94歲的成人,這個研究發表在英國的《精神病學期刊》。


研究人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做調查,以一系列的問題如「是否有困難從頭到尾看完電影」、「是否很容易被自己的想法所分心」來診斷過動症狀。研究人員發現,2.8%的人有過動症傾向,而且年齡愈高,過動症的比例愈少。60到70歲的人中有4%的人有過動症,70到94歲的人裡有2.1%的人有過動症。


研究人員指出,因為老年人中有2.8%的人有過動症傾向,顯示過動症不會隨著年齡減少,而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如果我們把對於過動症的診斷完全擺在症狀上面,而不管導致過動的或者注意力不足的原因何在,那麼成年人出現過動,老年人也可能出現過動的現象也不足為奇。


上述研究完全是擺在現象的調查上,無法專心或者坐立不安,原因何在?其實往往是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大腦衰弱不聽話,一般精神科診斷完全不看原因,主把焦點放在過動或者注意力難集中的現象上,治療也都是以中樞神經性奮劑為主的藥物。藥物本身無法處理病因,而且要提升多巴胺,不是只有藥物,導致多巴胺不足的原因最好也能找出來,透過完整的功能性醫學評估,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影響專注力以及過動的真正原因,針對源頭來處理,才能正本清源。


相關資料還可以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944&prev=11983&next=11699&l=f&fid=26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058&prev=11155&l=f&fid=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壓床」是怎麼一回事?






鬼月到了,你是否有過「鬼壓床」的經驗?這種言之鑿鑿的鬼神附身,醫學上正式名稱「睡眠癱瘓」或「睡眠麻痺症」,是睡眠疾病的一種,壓力太大、過度疲累時就會發生。 本月起進入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各種鬼怪傳說紛紛出籠,其中最普遍、也最常被提及的就是「鬼壓床」經驗。

許多人都自稱,有過熟睡到一半、被鬼壓床的經驗,驚醒後毛骨悚然,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被鬼魂纏身?其實,「鬼壓床」在醫學上稱為「睡眠癱瘓或睡眠麻痺症」,是睡眠疾患的一種,統計顯示,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人,一生中都會發生一次鬼壓床的經驗,遇見了並無大礙;不過,若有人天天都覺得被鬼壓床,苦不堪言,恐怕就得求醫諮詢。
 
嘉 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世彬,就曾接獲三、四例天天都為「鬼壓床」所困擾的病例。一名攝影公司老闆兩年來,幾乎天天都有鬼壓床困擾,弄得他想 睡又不敢睡,終於因為害怕睡覺,導致慢性失眠。還有一名三十幾歲的女性,不僅經常被「鬼壓床」,還合併有幻覺,認為自己看到了「小精靈」;當她念大悲咒 時,小精靈竟也跟著她念大悲咒,讓她害怕不已。據統計,大約有20% 到30%鬼壓床患者,會同時出現幻覺,因此常被誤認為”撞鬼”或”卡到陰”。


葉世彬醫師表示,經常被鬼壓床的人幾乎都認為這是鬼怪作祟,所以多半尋求宗教解決。其實,鬼壓床是一種極普遍的睡眠疾病,若無特別病因在醫學上則稱為「單獨性睡眠癱瘓症」;若經常發生則稱為「慢性單獨睡眠癱瘓症」,鬼壓床同時也是猝睡症的四大主要病徵之一;另外,也可能是由基因遺傳所導致。


睡眠過程中有「快速動眼期」和「非快速動眼期」,葉醫師解釋,當睡眠處在快速動眼期時,全身所有的肌 肉張力會降到最低,只剩下橫膈肌和眼睛能夠移動;所謂「鬼壓床」就是一個人在快速動眼期間醒來,只有大腦有知覺,但全身的肌肉張力卻還未恢復,因此無法移 動身體,造成被壓在床上的感覺,這樣的狀態通常持續一、兩分鐘就過去;而處於壓力太大、過度疲倦、熬夜、日夜顛倒時,最容易發生。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形?葉世彬表示,病因可能是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出問題。若把快速動眼期比喻為全身「斷電」的狀態,鬼壓床可能是因為某種神經傳導 物質出了問題,導致人雖醒來,「電流」卻未能接回去;而天天都感覺被鬼壓床的人,大部分可能是腦部功能較不好,體質因素使然。


針對經常發生睡眠癱瘓症、導致慢性失眠的人,葉世彬醫師建議,可以低劑量的三環抗憂鬱劑治療,服藥一、兩個月後,大抵能有效改善病症。然而若久久才發生一次,只要調整一下生活作息及注重一下睡眠衛生就可以,並不需要藥物治療。


 


這篇報導,有相當詳細的說明,一般大眾對於睡眠麻痺症沒有太多概念,多會以鬼壓床來解釋。其實關鍵就 是醒過來的時間是快速動眼期,一般人的快速動眼期是在作夢,不是醒著的,但對睡眠麻痺的人來說,醒過來的時候,是一般人作夢的快速動眼期,而此時的肌肉張 力是最低的,因此感到無法動彈,於是產生所謂的鬼壓床現象。這不是猜測的解釋,因為透過睡眠檢測,我們很容易證明這一點。


而導致睡眠麻痺的主因還是壓力引發,大部分的人不需要服藥,然而壓力一直持續而持續有睡眠麻痺困擾的 人,應面對壓力來源作有效處理,我在執業過程中,一直在提醒大家用有效的心靈獲改善技術來處理,即是要幫來求助的人避免藥物依賴及相關副作用,貿然服 藥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提醒大家注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認長得胖往後真的就容易變胖!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8月14日 上午12:25






挪威科技大學研究發現,體重正常的青少年、青少女一旦認為自己長得很胖,往後真的就容易變成胖子。


挪威科技大學研究人員柯納德‧奎柏斯表示,青少年、青少女與年輕人若體重正常,卻老是認為自己還是太胖,長大成人後,往往真的就會產生體重過重、肥胖等問題。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肥胖醫學期刊」。


研究團隊分析一項長期研究數據,共有一千一百九十六名正常體重青少年參與研究計畫,當這群青少年達二十四到三十歲,再接受一次問卷調查。研究人員想追蹤、瞭解年輕人、青少年對自己體重的認知與實際體重是否有關聯。結果得到上述結論。


研究人員認為,這現象背後原因很複雜,可能是這些人太想擁有纖細身材,一直感覺自己太胖,因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結果壓力反讓體重直線上升,腰圍也變得越來越粗大。


奎柏斯指出,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年輕人認為自己太胖,所以飲食習慣一天到晚都在變,常有一餐沒一餐。有研究顯示,不吃早餐很容易引起肥胖。如果無法維持規律飲食習慣,動不動就節食,也很容易讓減重變得更困難,體重便可能居高不下。


研究也發現,常認為自己很胖的人,就算認真運動,往後還是會照樣變胖,無法光靠運動力挽狂瀾。


研究另顯示,體重正常的青少女比同齡男性更容易感覺自己太胖。研究作者指出,可能是媒體多半較關注女性身材,所以對青少女造成重重壓力。若要改善這種情況,整個社會就得改變焦點,別再將體重數字視為唯一重點,要轉而強調健康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像鼓勵年輕人用餐定時定量,食物要盡量多樣化,且一定要記得吃早餐。此外,擁有良好睡眠,也能幫助維持健康身材。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時間長達11年,研究樣本數也不少,故研究結果值得我們正視。


看到上述的研究,讓我們了解到,要減重或者預防肥胖,想法非常重要。有些肥胖的人的壓力根源來自於自我厭惡,自我厭惡是讓自己持續處於壓力的捷徑。想法不改,即使做再多運動或者飲食控制,壓力以及焦慮感只會讓身體要設法保住更多脂肪來對抗壓力,因此凡是對減重有概念的專業都了解,減肥或者減重,務必先減壓!不減壓,節食只會讓身體更感到壓力,溜溜球效應(也就是體重上上下下,無法減下來)陰影揮之不去而已!


真正的減壓從接納自己開始,喜歡自己,壓力才不會累積,沒有壓力的包袱,配合一般的減重原則,體重自然控制得宜。


上述挪威研究的原文全文可以連結: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jobes/2012/601872/


研究引用來源:


Being Normal Weight but Feeling Overweight in Adolescence May Affect Weight Development into Young Adulthood—An 11-Year Followup: The HUNT Study, Norway


Koenraad Cuypers, Kirsti Kvaløy, Grete Bratberg ,Kristian Midthjell,Jostein Holmen, and Turid Lingaas Holmen

Journal of Obesity
Volume 2012 (2012), Article ID 601872, 8 pages
doi:10.1155/2012/60187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夢中常叫喊哭泣 帕金森氏前兆

 

老人家常做惡夢,可能是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前兆。西班牙研究發現,夜晚常做惡夢、在睡夢中叫喊、哭泣的60歲以上年長者,5年內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帕金森氏症。



研究顯示,睡眠時遭遇「快速動眼睡眠障礙」者比較容易罹患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快速動眼睡眠障礙」是指睡眠中的一個階段,睡覺時眼睛會快速移動,睡眠障礙症狀包括做惡夢、睡覺中突然踹人等。



正常人睡到快速動眼期階段全身徹底放鬆,很少出現大動作,因為大腦此時不會對肌肉下指令,好讓肌肉充分休息;但快速動眼睡眠障礙患者就不太一樣,他們在作夢時常出現暴力動作。



西班牙研究人員發現,超過60歲有快速動眼睡眠障礙的人之中,約有1/5未來會出現帕金森氏症或一些退化性疾病,如路易氏體失智症等,路易氏體失智症為第二常見原發性退化性失智症,第一常見原發性退化性失智症為阿茲海默症。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主持人為西班牙巴塞隆納臨床教學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艾力克斯‧伊蘭若(AlexIranzo),研究團隊分析、追蹤43位年齡都在60歲以上患者,其中約有3成在睡眠障礙症狀出現2年半後,相繼罹患神經性病變,多數飽受帕金森氏症折磨。



這項發表於「刺胳針神經病學」期刊(LancetNeurology)的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可能是腦部疾病早期症狀之一。研究成果或許能讓醫師盡早診斷、確診病因,患者也能接受較佳治療。



最近西班牙的研究人員針對43位超過60歲的年長者作追蹤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有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患者,在接下來的兩年半,相繼罹患神經病變,而其主要的疾病表現即為巴金森氏症。睡眠簡單來說可以分為非快速動眼期(NREM)及快速動眼期(REM),在快速動眼期時,全身肌肉放鬆,一般而言不會讓自己的肌肉收縮,但如果出現障礙,則會在作夢時出現暴力動作。


巴金森氏症來說,目前的理論以多巴胺不足來做為治療的主要架構,多巴胺一般是幫助我們維持注意力與專注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不足的會容易產生心情低落、沮喪、沒有體力也變得沒有興趣、白天容易類或者昏睡,常需使用提神飲料來幫助自己清醒。以巴金森氏症來說,症狀以呆板、遲鈍的外表及動作障礙表現為主,當然記憶力也容易受損。目前研究都傾向多巴胺不足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而衍生的病變。


之前一篇美國研究也指出快速動眼期出現障礙(睡夢中出現踢人及狠打行為)的確可能是巴金森氏症這些神經退化疾病的先兆。所以有這些狀況的年長者應該提高警覺,我建議可以先參考功能性醫學的營養補充,例如增加酪胺酸、B6、B12、葉酸、Omega-3、PS(腦磷脂)、PC(卵磷脂)的補充,而在臨床上對於巴金森氏症有減輕症狀的NADH,也可以考慮補充,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210&prev=14151&next=11660&l=f&fid=38


有關原文報導可以參閱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312067/Nightmares-sign-Parkinsons.html#ixzz0zf0cSse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葡萄心臟好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8月13日 上午12:31



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男性民眾平常可吃點葡萄,這樣也許可以幫助維持心臟健康。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對於新陳代謝症候群患者來說,葡萄似乎能讓血壓降低,並改善血流、減緩發炎反應。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營養學期刊」。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葡萄能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男性患者的血壓、血流,也可減少身體發炎反應,而患者若血壓太高、血流不順,或身體發炎反應較為嚴重,心臟病風險便會大大增加。研究認為,葡萄含有多酚成分,很可能是這些天然成分使心臟、身體更為健康。


新陳代謝症候群是多種症狀的總稱,患者血壓、血糖、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都比較高,且腹部脂肪過多,也有人體內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濃度過低。這些症狀都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由於患者人數日漸增多,所以無論在台灣還是美國,都是公共衛生重要課題。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營養學系研究團隊進行這項研究,他們招募一群新陳代謝症候群男性患者,患者年齡介於三十到七十歲。


研究人員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食用冷凍、乾燥葡萄粉末,另一組則食用安慰劑,持續四星期。接下來三星期患者接受其他治療療程,但這段時間不再食用葡萄或食用安慰劑。這樣研究人員較能客觀分析葡萄對代謝症候群病情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是吃葡萄的患者,血壓、血流都獲得改善,且體內發炎物質也明顯減少。研究計畫主持人瑪莉亞‧盧茲‧費爾南德斯表示,從研究結果看來,心臟病高風險族群若食用葡萄,似乎能減少心臟病危險變數,並促進心臟健康。


鄭醫師補充:


葡萄含的多酚是高抗氧化物質,建議想藉由吃葡萄來幫助身體保健的人,最好連皮一起吃,上述研究的冷凍、乾燥葡萄粉末,不可能是把皮剝了再去做。


還記得過去我還在醫學院念書的時候,曾在課堂上聽到一位教授提到若喝紅酒幫助健康,不如直接吃葡萄時連皮一起吃,因為葡萄皮的抗氧化物質含量不低。


這項研究即將發表於今年九月的權威營養學期刊,研究的原文摘要: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2/07/17/jn.112.162743.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Grape Polyphenols Reduce Blood Pressure and Increase 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in Me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Jacqueline Barona ,Juan C. Aristizabal,Christopher N. Blesso,Jeff S. Volek,Maria Luz Fernandez,J. Nutr. September 1, 2012 jn.112.16274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重量訓練助於防止罹患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8月10日 下午3:3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眾所皆知運動對身體是有益的,且經常鍛煉身體甚至還可以預防疾病。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僅有氧運動可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舉重(重量訓練)等運動也可以。 研究人員發現,舉重對糖尿病患有所相關,從1990年到2008年之間,根據來自 32,000名健康男性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年每100個人中會有4個人罹患糖尿病。但是有參加有氧運動或做重量鍛煉的男性,他們每天至少花30分鐘,一週5次來進行游泳,慢跑或打網球等有氧運動的人與無任何有氧運動的人相比,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減少34%。且即使你不常運動,但只要一個星期運動一個小時,也能減少12%的罹患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舉重訓練不僅可以增加肌肉質量、減少腹部脂肪堆積。雖然任何類型的運動都有利於預防糖尿病,但舉重訓練結合有氧運動能得到最好的效果。當然健康的飲食一樣重要,只是運動對那些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幫助控制血糖。


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也說,其實運動不僅可減少糖尿病的罹患率,甚至對所有慢性疾病預防都是有關的,建議的運動方式,每天先做無氧運動10分鐘後,再做20分鐘的有氧運動,較能消除脂肪的堆積,及減少胰島素的分泌。


 


鄭醫師補充:


過去認為重量訓練對身體幫助比較沒有像有氧運動幫助多,但近幾年的相關研究已經打破這個迷思,哈佛醫學院最新發表的研究再度證實這樣的說法,提醒大家重量訓練對身體的好處不下於有氧運動。


很多人以為重量訓練一定是舉重那種費力的運動,但近年來,醫療專家其實更鼓勵大家能朝核心肌群的鍛鍊來幫助身體健康,所謂核心肌群就是指腹肌、背肌、大腿及臀部肌肉等等,這些肌肉比上肢或者胸肌的質量更大,把核心肌群練起來,除了幫助體溫維持,還可以持續幫助胰島素作用更好,改善血糖代謝平衡,已經罹患糖尿病的人也可以透過重量訓練來幫助血糖維持更穩定,減少藥物控制劑量。


上述研究的原文研究全文可以參閱: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307571


研究引用來源:


A Prospective Study of Weight Training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Men FREE ONLINE FIRST


Anders Grøntved, MPH, MSc; Eric B. Rimm, ScD; Walter C. Willett, MD, DrPH; Lars B. Andersen, PhD, DrMED; Frank B. Hu, MD, PhD





Arch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06, 2012.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2.31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戰遺毒橙劑 美越首度合作清除

自由時報 – 2012年8月10日 上午4:35






用來掃除樹葉 含大量戴奧辛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軍在越戰期間為削弱越共叢林游擊戰的優勢,在越南噴灑含有大量「世紀之毒」戴奧辛(Dioxin)的落葉劑「橙劑」(Agent Orange),導致戰爭結束後,越南人民仍飽受各種癌症、基因變異等痛苦折磨。距離美國首度在越南使用橙劑半世紀後,美國九日終於開始與越南合作,清理當年留下的毒害,為美越關係進一步發展掃除障礙。


由於當時美軍將戴奧辛裝在橘黃色的桶裡,所以越南民眾普遍將這種毒素稱為「橙劑」。儘管戰爭早已結束,但滲入土壤與地下水的戴奧辛,迄今仍在毒害越南,這也是美越發展關係最棘手的問題,美國一直不願認真面對,仍強調戴奧辛與越南人出現的各種殘疾病症之間的關聯「並不確定」。


二○○七年,美國開始撥款協助越南進行環境復育、照顧受害者,迄今已撥付六千萬美元,如今美國更首度直接參與除毒作業。這項斥資四千三百萬美元的計畫,首先將清理越南中部港市峴港空軍基地附近面積約十九公頃的土地。


美越工作人員將運用科技,挖開受污染土壤和沉積毒物,然後將其加熱到足夠溫度(約攝氏三百三十五度),將戴奧辛分解成無害的氧、二氧化碳等化合物,預計四年內完成。


橙劑汙染 毒害三百萬越南人


據估計,美軍一九六二至七一年間,共使用約七千五百萬公升的橙劑及其他除草劑對付越共,前南越約四分之一國土遭殃,摧毀約兩百萬公頃森林,面積相當於美國麻州。河內當局指稱,約三百萬人暴露在橙劑毒害下,約一百萬人因此出現嚴重健康問題,包括至少十五萬名畸形兒。


位於越南中部的峴港、富吉,以及南部的富吉空軍基地,是越戰期間的三大「戴奧辛熱點」,美軍曾在這三地儲存、調製和裝載橙劑,因此也將成為除毒工程的重點。近年多項研究發現,這些地區土壤中的戴奧辛含量高出國際標準近四百倍。


面對美越關係因應中國崛起的新局,美國駐越南大使希爾九日主持峴港除毒開工典禮時說:「我們將收拾殘局」。下一步將是富吉。據估計,清理殘毒和照顧受害者的費用,可能高達四億五千萬美元(約一百三十四億多台幣)。不過,越南橙劑受害者向美方求償迄今並無結果,美國最高法院二○○九年拒絕受理本案。


鄭醫師補充:


環境殘留的橙劑可以藉由科技來慢慢清除,人體累積過量的橙劑殘留會怎麼樣?怎麼辦?以下我把相關資料整理給大家參考:


戴奧辛遠在1872年就被合成出來了,最毒的戴奧辛(TCDD),出名的原因是因為美軍在越戰時用的落葉劑(橙劑,又稱agent orange)含有TCDD,當時不僅毒害到不少越南當地居民及生態,同時不少美國的越戰服役人員也深受其害。從一個人的記憶力、思考、甚至到畸形兒及魚類的變形,在在都告訴我們污染的嚴重性,一般而言,文明地區的污染比較嚴重,而食物鏈的最末端(如:人類),會因為這是脂溶性的毒素,所以容易累積更高的濃度在體內。戴奧辛最麻煩的是會累積在人體及動物的脂肪組織中,而且一旦卡進去,就不太容易出來,一般的估計,人類的半衰期長達7.8年到132年,也就是在體內要排掉一半,至少得花8132年左右,尤其是這種東西在體內是會累積的,一次累積一點,久而久之,難保不會過量。所以不管官員或專家如何保證,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隔離與排除。


環境毒素對胎兒健康的影響,過去的研究一直放在母親身上,但是受孕期間父親的健康狀況,決定精子的品質,也是重要影響變數,過曾




"Veterans exposed to Agent Orange have higher rates of prostate cancer recurrence". 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News. May 20, 2007. https://my.mcg.edu/portal/page/portal/News/archive/2007/Veterans%20exposed%20to%20Agent%20%20Orange%20have%20higher%20rates%20of%20prost.


在越戰期間,美軍大量的使用橙劑(戴奧辛結構的落葉劑),導致當地居民的體內亦遭污染而產生後遺症,其中包含生下畸形兒,相關的圖片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圖片:


生物累積(Bioaccumulation)指的就是生物體內吸收的大於失去的有毒物質的影響,過去為人所熟知得就是重金屬的污染,舉例來說,甲基汞是脂溶性的,進入身體後,容易停留在脂肪組織及大腦,造成身體的不良影響,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作者馬克‧希曼醫師就非常強調毒素的累積對情緒及思考的影響。像是戴奧辛這種進入身體,幾乎是無法排除的脂溶性毒素,不只卡在身體的脂肪而已,其實身體還會利用脂肪作為能量利用的同時,把毒素帶到血液循環,不時造成對身體負面的影響。而懷孕的婦女透過胎盤的血液交換或者哺乳的媽媽透過母奶的哺餵,進入新生兒體內也是不可忽視的危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聽聞一位同窗好友,其父親已經年逾七十,在住院期間出現神經症狀,意識不清,輕微發燒,血球降低。原本懷疑是感染引發敗血症,用盡各種抗生素,效果都不佳,症狀依然持續,後來有醫師懷疑可能是自體免疫問題,建議作相關檢查,結果發現紅斑性狼瘡的自體免疫指數極高,確定是老年人的病例,後來用類固醇治療,狀況迅速改善。


目前醫學對紅斑性狼瘡的致病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道情感創傷、青春期或更年期、分娩、病毒感染甚至是藥物使用都可能是引發因素。以好發年齡以及性別來說,年輕女性比較容易罹患此病,男性年長者案例並不多見。最近美國知名的梅約醫學中心的動物研究亦發現:經常暴露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環境中,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機率升高,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研究資料:


V. R. Chowdhary, A. Y. Tilahun, C. R. Clark, J. P. Grande, G. Rajagopalan. Chronic Exposure to Staphylococcal Superantigen Elicit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Mimicking Lupus.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2; 189 (4): 2054 DOI: 10.4049/jimmunol.1201097


以分子矯正醫學來說,抗氧化劑可能是協助此病改善的一大契機,早在1948年就有醫師發現維他命E能有效改善症狀,近幾年更有研究發現飽和劑量的維他命C是治療紅斑性狼瘡的利器,根據臨床研究人員發現大劑量的抗壞血酸(維他命C)其範圍大概是每日三十克到一百克(甚至兩百克),若是靜脈注射,其劑量約為每日六十克到一百二十公克範圍內。對這類療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拒絕庸醫〉這本書。相關研究可以連結參閱原文資料:


http://www.goums.ac.ir/journal/browse.php?a_code=A-10-1-511&slc_lang=en&sid=1&sw=SL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憂鬱 孩子發展遲緩風險大


文/柯俊銘


以往文獻證實,婦女若出現產後憂鬱,未來新生兒易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際婦產科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即使新手媽媽們沒有產後憂鬱的困擾,但懷孕期間情緒普遍低落,同樣也會有類似的結果。


該研究係由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兒童暨青少年健康中心的Toity Deave博士所主持,與布里斯托(Bristol)大學的心理學家合作,針對11098位孕婦與其生下的子女進行長期追蹤,目的在瞭解產前憂鬱與孩子身心發展狀況的關連性。


過程中,所有婦女個案除需提供基本資料外,還要在孕期的第18、32周,以及產後的第8周、第8個月接受憂鬱症狀的評估;其產下的孩子則在18個月大時,被安排去做一系列的測試,項目包括肢體動作、認知、情緒、社交等功能。


統計數據顯示,有14%的婦女產前出現憂鬱症狀,產後便恢復正常,而有9%的小朋友被鑑定出是發展遲緩,和同齡孩子相較下,部分能力落後許多,需要早期療育的介入。


◎進一步的分析摘要如下:


●相對於無產前憂鬱者,有產前憂鬱者產後持續出現憂鬱的風險高出達50%。


從懷孕到產後一直都有憂鬱症狀者,比起都沒有憂鬱症狀者,其產下的孩子有遲緩現象的風險多出約50%。


●產前憂鬱與孩子的發展遲緩具顯著相關。當排除產後憂鬱的影響,只考慮產前憂鬱時,上述風險依然還有34%。


研究者表示,詳細原由並不清楚,雖有學者指稱,孕期具憂鬱症狀者,往後早產的機會較大,但這僅能解釋少數個案的情形。


 


胎教很重要,這篇文章提醒大家:懷孕時維持心情穩定,可以減少小孩發展遲緩的機會。過去我在門診,常 會有已經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媽媽來求助,他們很清楚懷孕時,應該減少藥物的使用,尤其是某些藥物,還會增加唇顎裂或者先天心臟病的危險性,但貿然停藥,又 會陷入類似精神情緒不穩定的狀況,影響到生活品質是其一,向這樣也影響到胎兒日後的智力發展或者人格形成,也不能坐視不管,因此陷入兩難的狀況。當然,我 非常敬佩某些媽媽們,他們為了小孩,毅然決然把原本服用的藥物完全停下來,只怕小孩有畸形,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然而這樣硬撐下來的結果,反而增加小孩其 他的問題,例如本篇文章提到的發展遲緩。


在我幫助門診個案減少藥物的臨床經驗,我發現其實不少藥物都可以藉由營養品的輔助來減少劑量及種類, 而能維持穩定,同時我也推薦可以藉由一些援助法的協助,幫助媽媽們更放鬆以及更好入眠,這是由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研發,援助法簡單易學容 易上手,效果也蠻快的,歡迎有興趣的媽媽及家人一起來學習及使用,使用這些援助法並不限於用藥的媽媽,本身原本沒有使用藥物的媽媽們,也可以學習應用,效 果也很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須防白內障風險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8月9日 上午12:05






服用降膽固醇藥物須留意白內障風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指出,使用史他汀類(Statin)降膽固醇藥物可能增加退化性白內障發生機率,風險高低與糖尿病患很相近。研究發表於美國驗光學會八月號「視光學與視覺科學」期刊。


研究數據顯示,使用史他汀藥類物、罹患糖尿病都可能增加白內障發生機率。另如性別、抽菸、高血壓也有影響;研究人員調整各項變數後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風險比一般人增加百分之八十二,而使用史他汀類藥物的患者白內障風險則上升百分之五十七。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在服用史他汀類藥物,但糖尿病、用藥這兩個危險因子似乎彼此獨立。年長糖尿病患者若服用史他汀類藥物,白內障風險增加速度容易增快。糖尿病患者如果也在服用史他汀類藥物,白內障出現時間平均會比一般人提早五點六年。


過去有動物實驗發現,長時間使用高劑量史他汀類藥物與白內障病情息息相關。這次研究則顯示,在人類身上也有這種現象。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結果無法證明就是史他汀類藥物引起白內障,還需要做深入研究,才能證明藥物與白內障之間的因果關係。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的原文期刊資料可以連結參閱:


http://journals.lww.com/optvissci/Fulltext/2012/08000/Age_Related_Cataract_Is_Associated_with_Type_2.12.aspx


以下我把降膽固醇藥物可能引發的相關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血漿中的膽固醇來源有分外來性和內生性兩種途徑。外來性膽固醇主要來自食物,可通過飲食調整來控制攝入量;內源性的則在肝臟中合成。在肝細胞的細胞中,由乙酸經26步驟合成內生性膽固醇。


其中HMG-CoA 還原酶是該合成過程中的速限酶(控制合成的關鍵酶,一經啟動,整個生化代謝流程就會啟動),能催化HMG-CoA還原為mevalonic acid。此步驟是內源性膽固醇合成中關鍵一步,若抑制HMG-CoA還原酶,則內源性膽固醇合成減少。  相關生化過程請參考最下端的附圖。


Statins最常見的副作用有兩個,一個是肝指數升高,另一個是肌肉疼痛,相對於安慰劑的服用,39%服用藥物的人會出現副作用:


Silva MA, Swanson AC, Gandhi PJ, Tataronis GR (January 2006). "Statin-related adverse events: a meta-analysis". Clin Ther 28 (1): 26–35.


Statins(例如Lipitor及Zocor等等藥物)在抑制內生性膽固醇生成作用的同時,也抑制了輔酶Q10的製造,輔酶Q10是粒線體運作的重要營養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的發電廠,人體消耗能量最多的地方就是大腦,這裡有最多的粒線體,細胞能量就是源自於小型發電廠,能量是記憶、學習以及體內所有資訊流通所必須的,充分的能量意味著快樂、健康及專注敏銳的大腦。之前有研究顯示精神狀態遲緩、憂鬱、焦慮、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甚至是自閉症等情緒障礙的原因,與粒線體功能障礙有關。


最後建議大家若需服用這類藥物一段時間,最好加強輔酶Q10的補充,輔酶Q10也能預防肌肉發炎的產生:


Ghirlanda G, Oradei A, Manto A, Lippa S, Uccioli L, Caputo S, Greco A, Littarru G (1993). "Evidence of plasma CoQ10-lowering effect by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 Clin Pharmacol 33 (3): 226–9. PMID 8463436. 


Marcoff L, Thompson PD (2007). "The role of coenzyme Q10 in statin-associated my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49 (23): 2231–7. doi:10.1016/j.jacc.2007.02.049. PMID 17560286. 


提醒大家:膽固醇代謝異常,可以考慮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找出身體代謝功能不良的真正原因,藉由直接功能調整的營養療法、配合運動、飲食的改善,有機會不必長期依賴藥物來降低膽固醇,避免藥物副作用產生更多難以預測的後遺症及危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雞蛋 不會造成膽固醇上升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8月8日 下午4:25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吃蛋有益身心健康!研究人員指出,蛋對身體健康有益,它不僅對心臟好,還能幫助人們減重。科學家指出,只要人們有均衡的飲食,多吃蛋並不會讓膽固醇上升。另外,蛋黃有13種重要的營養成份,可以預防多種疾病,而雞飼料的改變,使得今天的蛋比過去營養許多。


英國薩里大學營養學教授布魯斯葛爾芬分析過去30年有關蛋的30個研究,發現蛋對於膽固醇在「臨床診斷上沒有顯著的影響」。英國的衛生署指出,只要人們有均衡的飲食,吃蛋的數量不需要設定上限,除非人們有先天上的遺傳性高膽固醇。


一個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指出,蛋可以幫助維持健康的血壓。去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科學家發現,蛋黃含有兩個重要的氨基酸,色胺酸及酪氨酸。另外,2個生蛋黃的抗氧化劑含量幾乎是蘋果的2倍,但炒蛋及煮蛋會讓抗氧化劑含量減半。


科學家指出,每個蛋黃含有13種重要營養成份。因為雞飼料的改變,今天的蛋比30年前還要健康,維生素D的含量比以前多70%,而硒的含量也比之前多2倍;缺乏它們可能引起癌症、心血管疾病及不孕症。英國衛生署發現,與30年前相比,蛋的脂肪含量減少20%,卡路里含量減少13%,膽固醇含量減少10%。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吃貝果的人相比,早上吃蛋的人在接下來24小時的卡路里攝取量較少。研究人員指出,蛋裡的蛋白質會給人飽足感。


鄭醫師補充:


大約三年前,我曾到一個場合授課,有時間留下來聽另外一個醫師的演講內容,其中他提到降膽固醇的一種方式:第一天吃一顆蛋,第二天吃兩顆蛋,第三天吃三顆蛋,第四天吃四顆蛋,保證膽固醇一定降。


這種顛覆吃蛋可能會增加的膽固醇的觀念及作法,原理何在?


熟悉醫學觀念的人都知道,膽固醇是身體許多賀爾蒙合成所需要的原料,身體八成的膽固醇,是身體自行製造,二成的膽固醇才是直接從外來食物直接利用,自行合成的產量會考量攝取量的多寡來斟酌製造,如果外來膽固醇太多,自行合成的八成比例的膽固醇還會自動調降,因此膽固醇值還會下降。


我去查相關醫學研究,目前未有吃蛋會增加膽固醇的研究,以下列一些相關研究給大家參考:


蛋的攝取對身體健康並不壞,甚至會幫助降血壓: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f8028557


蛋富含抗氧化物(包含葉黃素以及玉米黃素)的研究: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136/10/2519.abstract


含有色胺酸幫助心情提升:


http://articles.mercola.com/sites/articles/archive/2008/01/02/tryptophan-and-depression.asp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化療 恐促進腫瘤生長

作者: 【中央社巴黎五日法新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8月7日 上午12:15





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治療癌症的化學療法可能導致健康細胞受損,進而促使受損細胞分泌出一種蛋白質,而這種蛋白質會促進腫瘤生長,並抵抗進一步治療。


美國研究人員試圖解釋癌細胞容易在實驗室消滅,但在人體內卻如此富有活力的原因時,發現這項「完全出乎意料」的結果。科學家在「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發表的報告寫道,他們從前列腺癌患者體內取出組織,並以此組織試驗一種化療效果,結果發現健康細胞在治療後出現「DNA受損的證據」。


化學療法的目的是抑制分裂快速的細胞再生,例如腫瘤內的細胞。


科學家發現,受到化療損害的健康細胞分泌出更多名為WNT16B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有助癌細胞存活。


美國西雅圖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報告共同執筆人納爾遜(Peter Nelson)告訴法新社:「WNT16B的增加完全出乎意料。」


受損細胞附近的腫瘤細胞會吸收這種蛋白質。


納爾遜說:「分泌出的WNT16B,會與鄰近的腫瘤細胞互相作用,進而促使腫瘤細胞生長、入侵,重要的是還會抵抗後續治療。」


鄭醫師補充:


在癌症患者治療中,化療是經常出現的建議,不過有些患者作化療接受化療後,不僅越做身體越虛弱,且癌細胞反而更擴散,原因何在?關鍵是化療會讓健康細胞受損之外,受損細胞還會釋放WNT16B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有助癌細胞存活。


研究原文可以參閱: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2890.html


研究引用來源:


Treatment-induced damage to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romotes prostate cancer therapy resistance through WNT16B


Nature Medicine Year published:(2012)doi:10.1038/nm.2890

化療效果不佳的人,也不必輕易放棄,以分子矯正醫學的研究來看,每天10000毫克的維他命C的補充可能幫得上忙,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無藥可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藥療效不佳 研發喊停

中央社 – 2012年8月7日 上午9:46






(中央社紐約6日綜合外電報導)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嬌生集團(J&J)今天表示,由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疫苗療效不如預期,兩家公司已放棄進一步測試研究。


兩家藥業巨擘表示,靜脈注射阿茲海默症疫苗(bapineuzumab)最終第3期臨床試驗,未達有效幫助病患認知和功能表現的目標。


兩家公司因此決定終止研發計畫。


這項結果標誌近幾周來的第2起失敗案例。阿茲海默症疫苗在第2期人體測試時,頗被看好研發成功,現在以失敗收場格外令人失望。


輝瑞大藥廠藥物研發部門主管羅瑪諾(StevenRomano)說:「我們對測試結果非常失望,也很難過沒有機會提供輕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和護理人員實質改善病況的機會。」


外界目前將注意力轉向禮來公司(Eli Lilly & Co)研發的類似藥物solanezumab,儘管成功希望同樣渺茫,但直至禮來今年稍晚公布後期測試結果前,仍有一絲希望。


輝瑞和嬌生宣布終止研發工作後,輝瑞、嬌生和禮來股價在盤後交易同步下跌。


鄭醫師補充:


阿茲海默症這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短期內鐵定看不到疫苗的上市,疾病想用疫苗來預防,大多是透過疾病本身的致病途徑與病毒、細菌感染或者微生物感染有關。疫苗的施打會引發免疫系統建立相關感染來源的記憶對抗機制,萬一遭感染,免疫系統以有完備的記憶對抗系統可預防擴散,達到預防疾病效果。


阿茲海默症目前病因未明,身體慢性發炎是一般醫療專業同意的致病原因之一,但對慢性發炎的控制,目前未有相關疫苗能達奇效,在醫療上尚無法研發阿茲海默症特效藥或者疫苗之際,想預防失智症最好還是回到功能性醫學的觀念技做法來根本預防比較實際:


有阿茲海默症家族病史或者擔心自己有罹患風險的人(例如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透過ApoE4基因檢測來確認,一旦檢出,可以先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針對身體發炎、營養、能量代謝以及毒素等問題,作深入了解,根據檢測結果,透過營養、飲食、排毒'有目標的生活以及運動等等整合方式來根本改善體質,避開失智症發病的不利因素。近來發表的研究也告訴我們,坐視不管ApoE4基因變異問題,其失智症罹患的風險是非ApoE4變異的人的十倍,在此提醒大家。


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Robert D. Bell, Ethan A. Winkler, Itender Singh, Abhay P. Sagare, Rashid Deane, Zhenhua Wu, David M. Holtzman, Christer Betsholtz, Annika Armulik, Jan Sallstrom, Bradford C. Berk, Berislav V. Zlokovic. Apolipoprotein E controls cerebrovascular integrity via cyclophilin A. Nature, 2012; DOI: 10.1038/nature11087


已經出現疑似失智症狀的人,旁人想要預測相關疾病發生的風險以及疾病嚴重程度,也有完整的失智量表可以協助: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9246&prev=29615&next=29232&l=f&fid=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