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運動顯然可以使患有嚴重憂鬱症的年輕人受益,由羅格斯(Rutgers)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預估憂鬱症患者可從運動行為療法中受益。

“我們的研究需要重複,但是預測誰作為抗憂鬱藥可能從運動中受益或無法受益的精密醫學方法具有啟發性,”該研究機構羅格斯大學藝術學院(新不倫瑞克省)運動與衛生學系副教授布蘭登·阿爾德曼(Brandon L. Alderman)說。“我們還需要知道運動是否對年紀輕的青少年以及對治療具有更強抗性的憂鬱症的成年人(需合併抗憂鬱藥和認知行為療法)沒有很好反應的成年人具有類似的抗憂鬱作用。”

這項發表在《心理醫學》雜誌精密醫學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對認知控制和與獎賞相關的大腦活動的評估,這是憂鬱症患者大腦功能的兩個面向。像以前的研究一樣,這項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可以幫助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年輕人。

認知控制是指允許進行行為調整以幫助實現目標和抵制干擾的過程。獎勵過程(或與獎勵有關的大腦活動)反應了對獎勵性刺激或結果的反應以及處理然後調節您對正面和負面結果(例如損失)的反應的能力。報酬處理的不足與多種精神疾病有關,包括嚴重的憂鬱症,並且可能反應出快感不足-即憂鬱症經常出現的失去興趣或無法享受愉悅感等狀況。

許多患有嚴重憂鬱症合併其他疾病的患者對實證醫療的反應並不理想(用藥治療)。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稱,憂鬱症狀包括絕望感,煩躁,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殺念頭。患有憂鬱症的人經常使用試誤法尋求有效的治療。據Alderman稱,他們會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包括抗憂鬱藥和認知行為療法。

由羅格斯(Rutgers)領導的團隊研究了66名患有嚴重憂鬱症的年輕人,重點研究有氧運動及其對憂鬱症狀的影響。每周八次,共八週,其中一些參與者進行了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而其他參與者則進行了輕強度的伸展運動。有氧運動組的憂鬱症狀減少了55%,而輕度伸展組的憂鬱症狀減少了31%。

相對於有氧運動不影響獎勵過程或認知控制,但研究發現研究開始進行實評估具有較好獎勵過程的人更有可能對運動治療成功地出現好的反應。

參考文獻:

C. J. Brush, Greg Hajcak, Anthony J. Bocchine, Andrew A. Ude, Kristina M. Muniz, Dan Foti, Brandon L. Alderman. A randomized trial of aerobic exercise for major depression: examining neural indicators of reward and cognitive control as predictors and treatment targets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0; 1 DOI: 10.1017/S00332917200025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項為期12週的研究中,每天服用含鋅和大量維生素C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的老年人比接受安慰劑的對照組患病的時間更短,症狀也較輕。

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的發現發表在《營養》雜誌上

OSU Linus Pauling研究所的科學家進行的這項研究涉及55至75歲的42位健康人,旨在測量該補充劑對某些免疫系統指標的影響。在服用補充劑的同時,它還查看了鋅,維生素C和D的血流水平,因為這些微量營養素對正常的免疫功能很重要。

免疫指標,包括白血球殺死侵入病原體的能力,在接受補充劑的群組中沒有改變。

多種維生素組顯示血液中維生素C和鋅的狀況得到改善。最有趣的是,與安慰劑組相比,該組報告的疾病症狀較輕且消失得更快。

每組中有相同百分比的參與者報告有症狀,但補充劑組的平均病程天數少於3,而安慰劑組的平均病程天數多於6。

俄勒岡州立大學理學院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萊納斯·鮑林研究所(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首席研究員阿德里安·岡巴特(Adrian Gombart)說:“觀察到的疾病差異令人震驚。“儘管這項研究僅限於自我報告的疾病數據,但我們並未設計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研究,但是觀察到的差異表明,為這些結果而設計的其他大型研究是有必要的-坦率地說,過去研究早已經證實。”

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年齡相關的免疫系統缺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的風險增加。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老年人缺乏至少一種微量營養素,常常是一種以上。

岡巴特說:“這可能導致免疫系統下降,最常見的特徵是發炎程度增加,先天免疫功能降低和T細胞功能降低。” “由於多種營養素可支持免疫功能,因此老年人通常會從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中受益。這些營養素易於獲得,價格低廉,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

研究中使用的多種維生素補充劑專注於通常被認為有助於免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它含有700毫克的維生素A;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45毫克維生素E;6.6毫克維生素B6;葉酸400微克;9.6毫克的維生素B12;1,000毫克維生素C;5毫克鐵;0.9毫克銅; 10毫克鋅;和110微克的硒

岡巴特說:“補充劑與鋅和維生素C的循環濃度顯著增加有關,並且病徵較輕且持續時間較短。” “這支持可以追溯到數十年的研究結果,甚至可以追溯到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使用維生素C的時代。我們的結果證實,需要進行更多更好的設計研究,以探索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對增強老年人免疫系統的正向作用。”

參考文獻:

Mary L. Fantacone, Malcolm B. Lowry, Sandra L. Uesugi, Alexander J. Michels, Jaewoo Choi, Scott W. Leonard, Sean K. Gombart, Jeffrey S. Gombart, Gerd Bobe, Adrian F. Gombart. The Effect of a Multi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 on Immune Function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Nutrients, 2020; 12 (8): 2447 DOI: 10.3390/nu1208244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經科學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人們在嘗試避免傷害他人時會有更佳的學習和決策能力

人們通常是出於自我利益。例如,參加一項研究的參與者在為自己賺錢而不是幫他人賺錢時,學習遊戲的速度更快。但是,當對別人身體傷害進入考量時,這種模式就會改變。

Lengersdorff等。調查了人們如何有效地學會避免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參加者在fMRI掃描時玩同時玩電擊遊戲。他們在兩個抽象符號之間進行選擇:一組符號極有可能產生非痛苦的電擊,而另一個符號則極少機會產生痛苦的電擊。計算模型顯示,當參與者選擇另一個人承受最低程度的痛苦而不是自己時,他們會更好地做出最佳選擇。這可以說是一種選擇的價值比另一種選擇的價值更好。

最想避免休克的人表現出腹側前額葉皮層(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的活化增加,該區域涉及評估決策。選擇另一個人(降低傷害)還與VMPFC和顳頂接合部之間的同步活動有關,該區域與評估他人的情緒狀態有關。這意味著其他相關的學習和決策源於神經評估系統和社交大腦之間的協同作用。

參考文獻:

Lukas L. Lengersdorff, Isabella C. Wagner, Patricia L. Lockwood, Claus Lamm. When implicit prosociality trumps selfishness: the neural valuation system underpins more optimal choices when learning to avoid harm to others than to oneself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20; JN-RM-0842-20 DOI: 10.1523/JNEUROSCI.0842-20.20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發表的一項初步研究發現,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 )可以藉由靜坐-放鬆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疾病被解釋成許多神秘的經歷,包括所謂的外星人綁架和夜間惡魔造訪等等。

睡眠麻痺是一種關乎骨骼肌麻痺的狀態,發生在睡眠開始時或剛醒來之前。在無法動彈的情況下,個人會敏銳地意識到周圍的環境。經歷過這種現象的人經常報告說他們受到危險的臥室入侵者的恐怖襲擊,當事人經常以超自然現象來解釋,例如鬼魂,惡魔甚至外星人的綁架。不須訝異,這是一種可怕的經歷。

多達五分之一的人曾經歷睡眠麻痺,這可能是由於睡眠剝奪引起的,且在精神疾病(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更常發生。猝睡症患者中亦常見,猝睡症臨床症狀為白天過度嗜睡且會突然失去肌肉控制。

儘管已知該病已有一段時間,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基於經驗的治療方法或已發表的臨床試驗。

今天,在《神經病學前沿》( Frontiers in Neurology)雜誌上,有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靜坐-放鬆療法的先驅研究,募集10例猝睡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患有睡眠麻痺。

該療法最初是由劍橋大學精神科的Baland Jalal博士開發的。這項研究是由賈拉勒(Jalal)博士領導的,並與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生物醫學和神經運動科學系Giuseppe Plazzi博士小組/義大利博洛尼亞的IRCCS研究所合作進行。

該療法教導患者在病程間遵循四個步驟:

  1. 重新評估發作的意義-提醒自己,這種經歷是普遍的,良性的且短暫的,幻覺只是夢的典型副產物
  2. 心理和情感上的距離-提醒自己沒有理由害怕或擔心,而恐懼和擔心只會使病程惡化
  3. 向內集中注意力的冥想-將他們的注意力向內集中在涉及情感的積極事物上(例如對所愛的人或事件的記憶,對上帝的讚美詩或禱告)
  4. 肌肉放鬆-放鬆肌肉,避免控制呼吸,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移動身體

參與者被要求每天紀錄四周,以評估睡眠麻痺的發生,發生時間和情緒反映。總體而言,在這10例患者中,有三分之二(66%)的人報告有幻覺,通常是在剛醒來時出現幻覺(51%),而入睡後的幻覺次數較少(14%),這是前四周的評估。

四個星期後,六名參與者完成了情緒/焦慮問卷,並接受了治療技術的指導,並被要求在一般的清醒期間進行演練,每週兩次,持續15分鐘。治療持續了八週。

在研究的前四周,靜坐-放鬆組的參與者在11天內平均經歷了14次睡眠麻痺。據報導,由他們的睡眠性幻覺引起的干擾為7.3(以十分制評分,評分越高表明嚴重度越高)。

在治療的最後一個月,睡眠麻痺的天數降至5.5(下降了50%),發作總數下降到6.5(下降了54%)。幻覺引起的干擾也有明顯減少的趨勢,評分從7.3降低到4.8。

對照組由四名參與者按照相同的程序進行,除了參與者以深呼吸代替治療外-緩慢地深呼吸,同時重複從一數到十。

在對照組中,睡眠麻痺的天數(開始時每月為4.3)及其發作的總次數(最初為每月4.5)沒有變化。幻覺引起的干擾同樣沒有改變(在最初的四個星期中為4級)。

賈拉勒博士說:“儘管我們的研究僅募集少數患者,但我們對它的成功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靜坐放鬆療法導致患者出現睡眠麻痺的次數急劇下降,而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往往發現臭名昭彰的令人恐懼的幻覺更少出現,這應該是正確的方向。”

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在更廣泛的人群中複製他們的發現,包括那些不受嗜睡影響的一般族群,那麼這可以提供一種相對簡單的治療方法,可以在線或通過智能手機提供幫助患者應付狀況。

賈拉勒博士說:“我親身經歷了很多次,親眼目睹了睡眠麻痺的可怕程度。” “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擔心自己會被滲透,而變得很不舒服,而上床睡覺本來應該是一種放鬆的經歷,卻充滿了恐怖。這正是促使我設計這種干預措施的動力。”

參考文獻:

Baland Jalal, Ludovico Moruzzi, Andrea Zangrandi, Marco Filardi, Christian Franceschini, Fabio Pizza, Giuseppe Plazzi. Meditation-Relaxation (MR Therapy) for Sleep Paralysis: A Pilot Study in Patients With Narcolepsy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0; 11 DOI: 10.3389/fneur.2020.009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在妊娠早期服用某些特定抗憂鬱藥的母親,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的風險較高。

在亞特蘭大CDC國家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國家中心的Kayla Anderson博士和他的同事報告說,與其他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製劑(SSRIs)相比,帕羅西汀(paroxetine,Paxil,本地原廠商品茗維克憂果)和氟西汀(fluoxetine,Prozac,原廠商品名為百憂解)與特定出生缺陷的關聯性最高。這項研究刊登於JAMA Psychiatry 

例如,與未接觸抗憂鬱劑妊娠相比,妊娠早期使用氟西汀(百憂解)與嬰兒發生異常肺靜脈回流的風險相比高一倍以上(aOR 2.56,95%CI 1.10-5.93),如果考慮潛在的心理健康失調可以降低相關風險(aOR 1.89,95%CI 0.56-6.42)。 

Venlafaxine(Effexor,本地商品名為速悅)是一種選擇性正腎上腺素及血清素再回收抑製劑(SNRI),其出生缺陷風險升高的比例最高,並且與心臟和神經管缺陷,腹裂畸形以及唇顎裂相關。

 這項研究發現,在美國有6%到8%的孕婦報告正被開立或使用抗憂鬱藥,並且在懷孕期間使用抗憂鬱藥的風險尚不明確,有關特定藥物的證據有限。 

共同作者Jennita Reefhuis博士在給MedPage Today的電子郵件中說,這項研究澄清了以前的發現,證實SSRIs如舍曲林(sertraline,Zoloft,本地原廠商品名為樂復得),氟西汀(百憂解),帕羅西汀(克憂果)和西酞普蘭(citalopram,Celexa,本地原廠商品名為舒憂,cipram)各自與少量出生缺陷有關。 

Reefhuis說:“我們驚訝地發現,即使部分考慮了潛在的心理健康狀況,特定SSRI與非心臟先天缺陷之間的關聯依然存在。” 她補充說,這證實缺陷可能是由於藥物本身造成的,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院的Katherine Wisner醫學博士及其同事在隨附的社論中指出,區分精神疾病本身的不良影響和藥物對出生缺陷風險的影響是觀察研究的主要挑戰。 

社論者寫道,缺少有關精神病學診斷的信息,無法解釋的殘餘混雜因素和回憶偏見都是可能歪曲這些結果的可能性。他們補充說,文拉法辛(速悅)的多重風險影響了這一患者族群的一小部分,因為它不是孕婦的一線藥物。 

Wisner及其同事寫道:“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積累的證據發現,與未治療或未治療的產婦憂鬱症的風險相比,與抗抑憂鬱藥相關的先天缺陷的風險(如果有的話)是可以接受的。” “只有當我們有效地定義和權衡利弊風險的科學證據給孕婦和臨床醫生時,我們才能改善這一弱勢人群的治療效果。”

 Reefhuis說,這項研究可能會為懷孕期間抗憂鬱藥的使用提供更多信息。 

她說:“醫療保健提供者在審查安全訊息以及與婦女在懷孕之前,期間和之後的治療做出共同決定方面影響至關緊要。” “充分知情的,共同的決策需要在醫療的風險和好處與婦女及其成年嬰兒遭受未治療的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潛在風險之間去權衡。”

 

研究細節 

安德森(Anderson)和同事們從美國的一項基於人口的多站點病例對照研究- 全國出生缺陷預防研究》中獲得了數據,其中包括1997年至2011年的懷孕情況。 

研究人員將有先天缺陷的嬰兒的母親與沒有出生缺陷的嬰兒的母親進行了比較。在估計分娩日期後的6周到2年內,通過計算機輔助技術對母親進行了採訪。參與者自我報告了在懷孕前三個月和懷孕期間使用抗憂鬱藥的開始和結束日期,使用頻率和持續時間。 

所有患有已知遺傳疾病或染色體異常的嬰兒均被排除在研究範圍之外,母親的用藥史不完整,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或懷孕前或懷孕期間使用致畸胎藥物的母親也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研究人員進行了兩次出生缺陷分析。首先將懷孕初期接觸抗憂鬱藥的婦女與完全沒有接觸抗憂鬱藥的婦女進行了比較。該分析針對孕婦種族和種族,孕前體重指數(BMI),教育程度以及孕早期吸煙和飲酒進行了調整。 

此後,該小組將懷孕初期接觸抗憂鬱藥的婦女與這段時間以外接觸抗憂鬱藥的婦女進行了比較,使用藥物導致的潛在狀況必須確認。他們在孕婦衛教時調整了模式。 

結果有30,630名有先天缺陷的嬰兒的母親,對照組為11,478名。大約有5%嬰兒患有先天缺陷的嬰兒和4%的對照母親表示在妊娠早期使用了抗憂鬱藥。對照組使用的最常見抗憂鬱藥是捨曲林,氟西汀,帕羅西汀,西酞普蘭,依他普崙,文拉法辛和安非他酮(sertraline, fluoxetine, paroxetine, citalopram, escitalopram, venlafaxine and bupropion)。

 在妊娠早期接受抗憂鬱藥治療的母親更有可能是年齡較大,非西班牙裔白人,有過活產並在妊娠期間報告飲酒或吸煙。他們還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和孕期BMI。 

當考慮到潛在的情況時,使用依他普崙( escitalopram,本地原廠商品名為立普能)風險降低了,未觀察到出生缺陷風險升高。 

安德森及其同事並未確認與特定藥物治療有關的精神疾病診斷,這限制了他們完全考慮潛在疾病的影響。他們也沒有考慮抗憂鬱藥半衰期的差異,這可能導致使用期被歸類為非暴露期。

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medpagetoday.com/obgyn/pregnancy/87917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K, et al "Maternal use of specific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 during early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selected birth defects" JAMA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0.2453.

2.Wisner K,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ntidepressant exposure and birth defects -- Are we there yet?" JAMA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0.15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阿茲海默氏病雜誌》上的一項新的腦部影像研究,隨著人的體重增加,大腦的所有區域的活動和血液流量都會下降

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案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人將發展為阿茲海默氏病的腦影像預測指標。它還與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這項研究發現,超重或肥胖會嚴重影響腦部活動,並增加罹患阿茲海默氏病以及許多其他精神病和認知疾病的風險,”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丹尼爾·G·阿門醫學博士解釋,他Amen Clinics創始人,Amen Clinics美國領先的以大腦為中心的心理健康診所

在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超重,肥胖和病態肥胖的類別中,幾乎在大腦的所有區域中都發現了逐漸減少的血流的顯著模式。在參與者處於休息狀態以及執行專注任務時要注意這些。特別是阿茲海默氏病,發現容易受到影響大腦區域,為顳葉和頂葉,海馬,後扣帶回和前葉(precuneus),觀察範圍從體重範圍到正常體重到超重,肥胖和病態肥胖。

考慮到最新統計數據顯示72%的美國人超重,其中42%的肥胖,這對於美國的心理和認知健康來說是個令人沮喪的消息。

對此研究發表評論時,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阿茲海默氏病和塞姆斯基金會神經生物學大學校長喬治·佩里(George Perry)博士說:“人們接受阿茲海默氏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與其他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即一生的總和是近十年來最重要的突破,阿門博士及其合作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發現肥胖症會改變大腦的血液供應,從而使大腦萎縮並促進阿茲海默氏病。這是一項重大進步,因為它直接證明了大腦如何回應我們的身體。”

這項研究強調了解決肥胖問題的必要性,將其作為旨在改善腦功能的干預措施的目標,無論是預防阿茲海默氏病的措施,還是試圖優化年輕人群的認知能力的干預措施。此類工作對於改善所有年齡段的結果至關重要。

儘管這項研究的結果令人深切關注,但仍有希望。Amen博士補充說:“我們在進行功能性腦部影像研究30年來所學到的最重要的知識之一是,採用改善大腦明智的飲食( healthy calorie-smart diet )和定期運動幫助腦健康的習慣,將大腦置於康復環境中,大腦功能就會改善。”

參考文獻:

Daniel G. Amen, Joseph Wu, Noble George, Andrew Newberg. Patterns of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as a Function of Obesity in Adults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20; 1 DOI: 10.3233/JAD-2006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2020年8月5日美國神經病學會醫學雜誌(online issue of Neurology®, the med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對於攜帶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病基因的人來說,接受更多的教育可能也會減緩與該疾病相關的大腦β澱粉樣斑塊的發展。

阿茲海默氏病患者生來帶有罕見基因而早期發病的機率是1-6%。這稱為家族性阿茲海默氏病。這些患者經常於30多歲到50多歲之時,便會導致這種疾病的早期發作。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作者西爾維亞·維倫紐夫(Sylvia Villeneuve)博士說:“由於我們假設這些基因的作用無法改變,因此關於是否可以改變疾病軌跡的研究很少。令人振奮的是,教育可能會延遲這種破壞性疾病的發作,而這種疾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

大多數被診斷患有阿茲海默氏病的人都是零星的疾病,被認為是由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導致的,包括稱為APOE4或載脂蛋白E4(apolipoprotein E4)的基因變異。具有這種基因變異體已知會增加大腦中澱粉樣斑塊的發展,即使它不能保證當事人會發展出阿茲海默氏病症狀。

這項研究分為兩組:一組平均年齡為67歲的106人,其父母被診斷患有偶發性的阿茲海默氏病,其中39%的人患有APOE4基因變異。另一組平均年齡為35歲的117人的基因突變與家族性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病有關,其中31%的人也患有APOE4基因變異。該組平均接受15年的教育。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參與者顯示出該疾病的症狀。

參與者進行了腦部掃描以確定澱粉樣斑塊的程度。

研究人員發現,在家族性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中,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與大腦中澱粉樣斑塊程度的降低有關。教育和斑塊程度之間的關聯強度與處於偶發性阿茲海默氏病風險的人群中的關聯強度相似。

在這兩個群體中,受教育少於10年的人的澱粉樣斑塊數量是受過教育16年以上的人的兩倍。

“雖然人們相信患有家族性阿茲海默氏病的人,由於其遺傳原因很強,可能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緩疾病的發展,但我們的研究證實,教育可能會有保護作用,也許會增強大腦對這些斑塊的抵抗力,也證實因未知原因罹患該病的患者同樣具保護效果,”維倫紐夫說。

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大多數參與者都是白人,因此對所有人的結果可能並不相同。此外,教育程度可能會受到其他因素(如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因此,未來的研究除了接受多年的教育因素之外,還應更仔細地研究其他因素,以確定是否可能有其他環境因素來解釋這些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Julie Gonneaud, Christophe Bedetti, Alexa Pichet Binette, Tammie L.S. Benzinger, John C. Morris, Randall J. Bateman, Judes Poirier, John C.S Breitner, Sylvia Villeneuve.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with Aβ burden in preclinicial familial and sporadic Alzheimer diseaseNeurology, 2020; 10.1212/WNL.0000000000010314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1031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2020年8月5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神經病學醫學雜誌, med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每天服用兩次維生素D和鈣可能會減少再次發生眩暈的機會

“我們的研究發現,對於良性陣發性眩暈患者,補充維生素D和鈣是防止眩暈復發的一種簡單,低風險的方法,”醫學博士Jim-Soo Kim說道。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學院。“如果您從低劑量的維生素D開始,那將特別有效。”

當頭部位置改變會給您突然的旋轉感覺時,就會發生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它是最常見的眩暈類型之一。治療方法包括醫生進行一系列頭部運動,這些運動會使耳朵中引起眩暈的耳石移位,但這種情況會經常復發。患有這種形式的眩暈的人中約有86%的人發現它會打擾他們的日常生活或使他們無法正常工作。

該研究調查了韓國957名患有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患者,這些患者經頭部運動治療成功。參與者分為干預和觀察兩類。

在研究開始時,干預組中的445人服用了維生素D。348名維生素D濃度低於20毫微克每毫升(ng / mL)的參與者開始補充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和500毫克鈣,每天兩次,而維生素D濃度等於或大於20 ng / mL的參與者則不予補充。

觀察組的512人沒有監測其維生素D的濃度,也沒有相關營養補充。

干預組中服用補充品的人平均一年後眩暈發作的復發率低於觀察組。服用補充品的人的平均復發率為每人年0.83次,而觀察組的人為1.10倍,每年復發率降低了24%。

在研究開始時,對於維生素D缺乏的人似乎有更大的益處。那些維生素D濃度低於10 ng / mL的人的年復發率降低了45%,而那些維生素D濃度介於10 ng / mL到20 ng / mL的人卻僅降低了14%。干預組中共有38%的人發生另一次眩暈,而觀察組中則為47%。

“我們的結果令人興奮,因為到目前為止,去醫生那裡讓他們進行頭部運動一直是我們治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主要方法,”金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像維生素D和鈣片這樣的低價,低風險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預防這種常見且通常復發的疾病。”

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為數不少的參與者沒有完成整個研究,與觀察組相比,分配參加研究的補充食品的干預組的人半途有更多人退出。

這項研究得到了韓國衛生福利部的支持。

鄭醫師補充:

罹患良性陣發性眩暈的人,建議透過維生素D的血液檢測來確認是否有維生素不足的狀況,如果偏低,建議不妨長期規律補充維生素D及鈣來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Seong-Hae Jeong, Ji-Soo Kim, Hyo-Jung Kim, Jeong-Yoon Choi, Ja-Won Koo, Kwang-Dong Choi, Ji-Yun Park, Seung-Han Lee, Seo-Young Choi, Sun-Young Oh, Tae-Ho Yang, Jae Han Park, Ileok Jung, Soyeon Ahn, Sooyeon Kim. Prevention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Vit D Supplementation: A Randomized TrialNeurology, 2020; 10.1212/WNL.0000000000010343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1034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特琳娜·約翰遜博士和菲利普·伯內特博士最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生命早期的抗生素治療會阻礙大腦信號傳導途徑,不利小鼠的社交行為和疼痛調節中發揮作用。它今天在BMC Neuroscience上發表

來自大學精神病學和實驗心理學系的卡特琳娜·約翰遜(Katerina Johnson)正在研究破壞微生物菌叢對小鼠大腦的影響。她解釋說:“我們從以前的研究中知道,缺少微生物的動物,例如無菌動物(不含微生物)或經過抗生素治療的動物(微生物被嚴重消耗),會明顯損害社會行為。” “因此,我對微生物菌叢對腦內啡,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信號傳導的影響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些神經肽在社交和情感行為中扮演重要作用。”

最驚人的發現是在用抗生素治療的幼小動物中。這導致在額葉皮層中有關內啡肽,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訊號傳導的受體表現降低。約翰遜博士評論說:“如果這些訊號傳導通路的活性降低,則可能有助於解釋抗生素治療動物的行為缺陷。儘管這項研究是在給動物服用了強效抗生素混合物的情況下進行的,但這一發現凸顯了抗生素暴露對仍在發展中大腦可能產生潛在的有害影響

伯內特博士補充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即在發育過程中干擾微生物組會對包括大腦在內的生理產生重大影響。”

該研究是使用相對少量的高劑量抗生素動物進行的,考慮到社會對抗生素的依賴,應該進一步研究該發現,儘管它們當然在對抗細菌感染的醫療中仍擔任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第一個研究微生物組是否影響大腦腦內啡系統(腦內啡活化鴉片受體)的研究,因此這些發現可能具有臨床意義。約翰遜博士說:“抗生素對腦內啡系統的不利影響可能不僅影響社交行為,而且還影響疼痛調節。實際上,我們知道腸道微生物組會影響疼痛反應,因此這可能是其作用方式之一

'從我們的研究中得出的令人驚訝的觀察結果是,無菌和經抗生素處理的小鼠的結果存在差異,因為神經遺傳學變化通常呈現相反走向。此相關的發現,因為通常認為使用抗生素來消滅微生物組是無菌動物的一種更容易獲得的替代方法。然而,我們強調在研究微生物對大腦和行為的影響時,有必要將這兩種治療方法視為微生物組操縱的不同模型。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提出,主要還是想提醒大家,對於幼童抗生素的使用務必謹慎,抗生素的濫用不只影響免疫系統,同時還可能影響神經傳導、日後社交功能甚至是痛覺調控,不可不慎。

參考文獻:

Katerina V. A. Johnson, Philip W. J. Burnet. Opposing effects of antibiotics and germ-free status on neuropeptide systems involved in social behaviour and pain regulationBMC Neuroscience, 2020; 21 (1) DOI: 10.1186/s12868-020-00583-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揭示了兒童血液鉛濃度過高與參與原血紅素合成和致癌作用的基因甲基化之間的相關性,這證實鉛中毒的機制以前未知。

鉛中毒是一種有據可查的疾病,由於減少了鉛的使用,鉛中毒的發病率已大大降低。但是,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環境中鉛的含量仍然不安全。鉛中毒會引起諸如腹痛,腎衰竭和不孕之類的症狀,但是最有害的影響是發生在兒童身上,導致神經和發育惡化。但是,其背後的許多機制卻難以捉摸。

在目前發表在《環境研究》( journ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雜誌上的工作中,北海道大學的科學家與讚比亞大學的同事合作,調查了比亞Kabwe的140名2至10歲的兒童的血鉛濃度。兒童是從一個污染嚴重的古老鉛鋅礦山附近或遠離的鄉鎮中選出的。根據 Blacksmith 學院(現為Pure Earth)進行的一項調查,由於該礦山的存在,卡布韋被認為是2013年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地方之一。

測量所有兒童的血鉛濃度。科學家們發現,靠近礦井的孩子的血液濃度是遠處礦井的孩子的三倍。然後,他們使用一種稱為甲基化特異性聚合酶鏈反應(MSP)的技術來確定DNA序列的甲基化。甲基化是將甲基(CH3)基團添加到DNA的過程;這種修飾通常會導致基因活性降低

血鉛濃度升高與負責基因表達的DNA異常甲基化呈正相關。受影響的基因是ALAD,它合成了紅血球發育中的關鍵化合物。p16是一種抑癌基因,經常在不同類型的癌症中失去活性。

這項研究建立了血鉛濃度與DNA異常甲基化之間的相關性。它還揭示了該地區兒童的主要醫療保健問題。該領域未來的工作將涉及大規模研究,以確定鉛中毒的真正程度,並努力為該地區的兒童提供必要的照料和治療。Yohannes博士說:“最終目標是實現無鉛人口,以確保健康的未來。”

毒理學實驗室的Yared B. Yohannes博士,中山正太助教授和石塚真弓教授是這項研究的主要貢獻者。該實驗室已經研究了Kabwe中鉛中毒已有超過五年的時間。他們的研究是與八個非洲國家正在進行的合作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清除非洲持續環境污染對人類和動物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鉛過量不只是影響血紅素的合成,導致貧血,還可能影響孩童的專注力、影響大腦發育及學業表現,因為甲基化表現得異常也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傳導,因此疑似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診斷的孩童,最好透過相關重金屬檢測來確認體內是否有鉛累積過量的問題,如確定過高,也須設法杜絕汙染來,同時透過相關療程幫助當事人排除過量的重金屬,加速身體及中樞神經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Yared B. Yohannes, Shouta MM. Nakayama, John Yabe, Hokuto Nakata, Haruya Toyomaki, Andrew Kataba, Kaampwe Muzandu, Yoshinori Ikenaka, Kennedy Choongo, Mayumi Ishizuka. Blood lead levels and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of the ALAD and p16 gene promoters in children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lead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0; 188: 109759 DOI: 10.1016/j.envres.2020.10975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因COVID-19感染住院的人可能會經歷的較長期症狀的模式。

其中包括疲勞,呼吸困難,心理困擾(包括注意力和記憶力問題)以及生活品質普遍下降。

一些患者,特別是那些接受重症監護的患者,其症狀與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關。

這些發現為英國從COVID-19中康復的患者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了第一個詳細的解析。

利茲大學臨床副教授兼利茲綜合醫院康復醫學顧問Manoj Sivan博士指導了該研究項目。他說:“ COVID-19是一種新疾病,對於出院後個人的長期問題,我們知之甚少。”

“新出現的證據發現,對於某些人來說,康復之路可能要花費數月的時間,對他們康復而言,當務之急的支持至關重要。這項研究為患者的需求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並將有助於改善社區的服務。”

研究結果-COVID-19感染倖存者的出院後症狀和康復需求:橫斷面評估-已發表在《醫學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上

利茲大學高級研究員兼利茲教學醫院NHS Trust顧問Stephen Halpin博士說:“這項研究是基於我們先前根據2002年SARS冠狀病毒爆發而預測COVID-19患者長期需求的研究和2012年的MERS。健康問題相似,但考慮到受影響的人數,健康問題的規模更大。”

該研究小組由來自利茲大學,利茲教學醫院NHS信託基金,利茲社區保健NHS信託基金和利茲貝克特大學的多學科專家組成,隨後有100人從出院後四到八週的時間從COVID-19中康復。利茲醫院。

COVID-19倖存者分為兩組:重病患者和需要重症監護的人(重症)-32人屬於這類;以及在病房接受治療而無需重症監護(輕症)的人-該類別中有68人。

醫院康復團隊的成員與患者進行了聯繫,並詢問了有關其康復和仍在經歷的症狀的一系列問題。

結果

最普遍的症狀是疲勞。在病房接受治療的人中,超過60%的人報告疲勞,其中三分之一將其描述為中度或重度。對於接受過重症監護的患者,有72%的人報告疲勞。其中,超過一半的人說是中度或重度。

第二個最常見的症狀是呼吸困難。兩組中的人都說,他們患上呼吸困難的感覺是在感染COVID-19之前不存在的。重症監護病房的患病率高於病房中的重症監護病房,分別為65.6%和42.6%。

第三普遍的症狀是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調查發現,在病房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人在重症監護室中有近一半的人患有PTSD的症狀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 PTSD症狀是重症加護病房症候群的公認組成部分,其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害怕死亡,侵入性治療,疼痛,譫妄,無法交流,無力,行動不便。以及感覺問題和睡眠不足。”

重症監護組中超過三分之二(68.8%)的患者表示,其總體生活品質下降了,而另一組中則有近一半(45.6%)。

研究人員說,不需要醫院護理的患者的康復需求需要進一步調查,他們正在努力在未來的研究中了解這一點。

鄭醫師補充:

病毒感染後疲憊,在新冠肺炎重症後常見,同時,因為重症必然侵襲到肺部,導致肺組織纖維化,因此呼吸困難必然可見,比較麻煩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生死存亡關頭的經歷,伴隨的痛苦情緒與身體疼痛,這部分,需要心理健康領域有效的處理技術積極介入,否則困擾期可能會維持很久時間甚至還下不來。

參考文獻:

Stephen J Halpin, Claire McIvor, Gemma Whyatt, Anastasia Adams, Olivia Harvey, Lyndsay McLean, Christopher Walshaw, Steven Kemp, Joanna Corrado, Rajinder Singh, Tamsin Collins, Rory J O'Connor, Manoj Sivan. Post‐discharge symptoms and rehabilitation needs in survivors of COVID‐19 infection: a cross‐sectional evaluation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20; DOI: 10.1002/jmv.2636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是保護大腦免受與年齡有關的認知下降最深入研究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對於那些有患阿茲海默氏症或其他相關失智症風險的人,它使大腦的功能得到不可或缺的提升。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記憶與衰老中心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運動酶”,可以激發與六週的常規運動相同的大腦益處。研究人員可能會問,以其他方式向人體施用這種酶是有可能的:一天服用一顆是否可以提供至少與運動相同的認知益處?

考慮到即使僅進行 十分鐘的體育鍛鍊也能促進大腦活動,這一發現意義重大: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能夠在體育活動程度有限的人和那些缺乏體育鍛鍊的人身上轉化出某些有氧運動能力相同神經學益處的療法。攝取這種酶可能會給這個族群提供改善他們認知健康的機會,而這是他們以前所沒有的。 

根據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小鼠運動後,肝臟會向血液中分泌一種名為Gpld1的蛋白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並且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記憶與衰老中心的合作發現的一份聲明解釋說:“血液中這種蛋白質的濃度對應於老年小鼠認知功能的改善,經常運動的老年人血液中的這種酶也升高。但是研究人員表明,簡單地增加小鼠肝臟產生的Gpld1的濃度可以帶來與常規鍛鍊相同的大腦益處。”

 在最新研究中,他們讓幼鼠和高齡鼠都間歇性地跑滾輪,時間為六週。接著,把有運動幼鼠和高齡鼠的血液,都輸給沒有運動的高齡老鼠。結果發現,接受輸血的高齡鼠,記憶力都優於沒接受輸血的老鼠。也就是說,造成不同的是供血者有沒有運動,而非供血者的年齡。 

研究人員抽絲剝繭發現,很少被探究的蛋白質Gpld1 蛋白質是關鍵,更特別的是這種蛋白質大部分由肝臟產生。一般來說,我們並不會把肝的健康與腦部表現做聯想。 

研究人員透過基因工程,增強活動力差高齡鼠的GPLD1分泌。結果,這些動物的學習和記憶力竟然可以與幼鼠相當,腦部也新生了許多神經元。也就是說,這些高齡鼠沒有運動,就獲得了運動的好處。 

為了確定這不只在老鼠身上成立,研究人員也測試了銀髮族。結果發現,經常走路與散步的爺爺奶奶們,血液裡的GPLD1濃度確實較高。 

截至目前,研究似乎顯示了,運動促使肝臟分泌更多的GPLD1。但不清楚的是,GPLD1如何改變腦部。但後續的研究比較傾向是,或許並不是GPLD1直接帶來腦部的改變,而是它促進了其他組織和細胞改變。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博士是UCSF解剖學和物理療法與復健學系的助理教授,他補充說:“如果有一種藥物能產生與鍛鍊相同的大腦益處,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服用。現在,我們的研究證實,這些好處中至少有一部分可能有一天會以藥丸的形式獲得。” 

他補充說:“來自肝臟的一種血液因子足以概括我們從運動中看到的那種好處。我認為我們需要確定很多因子才能發揮作用。” 

該實驗室現在正在努力更好地準確了解該酶如何與其他生化訊號系統相互作用,以產生其增強大腦的作用。他們希望,這將有助於確定治療方法的具體目標,這些目標可能賦予運動對衰老的大腦的保護作用。

Saul Villeda說:“我真的相信我們將能夠利用鍛鍊的好處,並以某種方式將其轉化為對大腦的治療。” 

即便可能對腦健康有好處,但它還是不能取代運動的整體益處。比方說,它不能幫你練出肌肉、燃燒脂肪或增進心血管健康。 

Saul Villeda說,這份研究結果只是讓人去思考,對於行動困難的人來說,或許有另外的替代方法去提升腦力和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0/167

Blood factors transfer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on to the aged brai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一項新研究強調,健身可能是運動試驗中改善脂肪肝患者而不是減輕體重的更重要的臨床終點。該發現已於今天(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發表在醫學雜誌《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

代謝相關性脂肪肝疾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是一種以肝臟脂肪堆積為特徵的疾病。肝臟對於體內的一系列重要過程至關重要,這些過程包括消化,血液凝結和能量產生。

如果不加以治療,MAFLD會導致嚴重的並發症,例如肝纖維化(疤痕化),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以及心血管和代謝問題。發生MAFLD的危險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和肥胖。MAFLD的全球估計患病率為25%,使其成為全球範圍內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並迅速成為西方世界肝移植候選者中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

迄今為止,由於缺乏經過批准的藥理干預措施,治療一直是處方減肥和體育鍛鍊的結合,減肥目標為7-10%是主要治療終點。有證據表明,僅運動訓練而沒有明顯的體重減輕,可以降低MAFLD患者的肝脂肪含量(使用非侵入性方法,如肝臟纖維掃描儀和超音波評估)。但是,僅運動對肝臟切片量測結果(診斷和評估MAFLD的黃金標準)的獨立影響尚不清楚。

這項新研究強調,有氧運動參與的結果是增加體能鍛鍊可能是運動試驗期間患者改善的是MAFLD而非減輕體重才是更重要的臨床要點。

在愛爾蘭和世界範圍內,MAFLD是一種無聲的流行病。在愛爾蘭,目前沒有針對該疾病的全國篩查計劃,因此在愛爾蘭的真正流行情況尚不清楚。但是,進行研究的都柏林聖詹姆斯醫院現在在其自己的數據庫中有1000多名患者,並且這一數字逐年增長。

Trinity研究是第一個證明僅運動干預後,MAFLD世代研究的肝切片測量的肝切片結果呈現顯著改善,但臨床上沒有明顯的體重減輕。這項研究還發現,活檢肝臟結果的改善與健康程度的改善顯著相關。然而,研究還發現,當對患者進行縱向追蹤時,運動干預的益處並沒有持續。

該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僅在運動干預期間對MAFLD患者進行了肝臟切片活體檢查。在僅運動試驗中,只有兩項先前的研究使用重複切片進行比對,但這些研究在方法學上存在重大局限性。這些研究使用低強度抵抗運動,缺乏運動監督,可能導致肝臟活檢結果無明顯變化。這項研究也是第一個透過肝切片查看改善與適應性改善聯繫起來的研究,證實了這兩種結果之間存在潛在的相互關係。

三一學院物理治療系教授Philip O'Gorman說:

“運動訓練對這些患者的肝臟和心臟代謝的益處非常清楚。我們的發現表明,迫切需要更好地將運動推廣到這些患者的社區環境,因為運動干預的益處並不能長期持續。這項研究清楚地證明了運動在MAFLD中的臨床益處僅需12週,並顯示了改善心肺體適能的臨床益處,而心肺體適能已日以繼增地被視為“臨床重要現象”。

令人擔憂的是,在愛爾蘭,醫院部門內部以及整個醫療保健系統之外幾乎沒有運動推動系統。然而,正如我們的研究結果所示,MAFLD運動益處難以持續,令人擔憂,迫切需要使患者在社區環境中能夠繼續進行運動療法。為了維持運動的長期利益,需要一種基於系統性的照護,建議臨床醫生可以將患者轉介給社區的運動專家。”

參考文獻:

 

  1. Philip O’Gorman, Sara Naimimohasses, Ann Monaghan, Megan Kennedy, Ashanty M. Melo, Deirdre Ní Fhloinn, Derek G. Doherty, Peter Beddy, Stephen P. Finn, J. Bernadette Moore, John Gormley, Suzanne Norris. Improvement in histological endpoints of MAFLD following a 12-week aerobic exercise intervention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20; DOI: 10.1111/apt.159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tw.ishowlife.com/vid.php?v=417273737775

炎炎夏日讓人熱到發昏,很多幻象陸續出現???
鄭光男醫師親自出馬,線上直播協助觀眾安定身心靈
不要慌不要怕,七月卅一日晚上七點準時鎖定本頻道馬上見真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setn.com/project.aspx?ProjectID=2295

【這集節目您將會知道,什麼是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以及思覺失調症。它們各有的特徵、前兆以及不吃那3類食物跟多作那3件事,就可以幫助自己或是正在受苦的朋友脫離苦海。以及還有一招大放絕招數,趕走「發作的當下」。】 在台灣,15歲以上的民眾,每10人幾乎就有1人受憂鬱症所苦。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統計,憂鬱症平均發病年齡是32歲,正是一個人的工作黃金期,憂鬱症可能侵襲任何年齡層。其實【憂鬱症】之外,現代人還受到【躁鬱症】、【恐慌症】跟【思覺失調症】的威脅。到底這四大有關精神與情緒的疾病與原因為何?又該怎麼預防?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臺北市-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精神科權威鄭光男醫師。請鄭醫師來為我們一一分析… 請跟著主持人郭奕均的直播鏡頭,帶大家【奕起聊健康,讓自己更健康】。 健康知識報你知:http://bit.ly/2RnzUae 訂閱【祝你健康】掌握健康生活小撇步:http://bit.ly/2KrXpfz#郭奕均#憂鬱症#鄭光男 🍎訂閱【祝你健康】頻道,按下小鈴鐺!即時掌握健康生活小撇步: https://bit.ly/2WlNhfy 🍎每周二晚間9點【#奕起聊健康】帶您深入瞭解病灶,遠離疾病,讓自己更健康! 🍎更多最新健康知識報你知: http://bit.ly/2RnzUae -----------最新生活情報----------- 🍎 按讚【三立新聞FB】重大快訊一手掌握:http://bit.ly/2JDZ7c7 🍎 下載【三立新聞網APP】隨走隨看新聞直播:http://bit.ly/2HSpkTw 🍎 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給你更多焦點話題:http://bit.ly/2t0IZua 🍎 三立新聞網【https://SETN.COM 】給您最新、最快的即時新聞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