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妥瑞症關懷專欄 (2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食品添加物 孩童注意力

文/林杰樑


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ADHD),已經是一種常見的行為異常,除了造成學習困難之外,也困擾著很多父母。


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除了是先天腦部的異常之外,許多是與後天暴露相關;譬如:鉛過高也會引起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食用的蔬果中,若殘餘有機磷農藥,也會影響孩童的行為及注意力不集中。


此外,孩童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樂、茶、咖啡,也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根據2007年11月的刺胳針(Lancet)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此項研究共收納了153名3歲孩童,以及144位8至9歲年紀較大的孩童進行雙盲性、交叉性,及安慰劑的臨床試驗。研究者準備了3種飲料,第一種當 安慰劑,第二種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第三種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另外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提供給孩童飲用。但是飲料的外觀無 法分辨,味道也無法分辨。


研究並採用過動量表(global hyperactivity aggregate,GHK),由學者、孩童的老師、父母、及8至9歲的孩童朋友,分別加以評分,並以電腦分析。結果只有16名3歲孩童,及14名8至9歲的大孩童無法完成研究。


平均參與者都喝掉85%的飲料,不管是3歲孩童,或8至9歲的大孩童,喝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的飲料組都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這些色素包括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


馬肯教授的結論,人工色素,或是苯甲酸鹽(防腐劑),會各自或共同引發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在台灣孩童的零食、糖果、含糖飲料、果汁及冰品,常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孩童天天都暴露在這些有毒物質裡而不自知,難怪台灣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個案越來越多。


防腐劑會影響胎兒及孩童生長


其實苯甲酸鹽(防腐劑)除了可能引發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外,還會增加肝臟的負擔、皮膚過敏,引起孩童食慾不振、發育遲緩,還會使得孕婦生產出的胎兒體重不足,因此許多先進國家都禁止使用在孕婦及孩童食品上。


關於人工色素,除了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外,以前的研究甚至認為會引起孩童過敏症發生,及傷害智商。日本政府早在30年前已經嚴格管制,在其國內食品大多使用天然色素如:紅色的茄紅素、黃色的胡蘿蔔素等。


基於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對孩童的傷害,在此呼籲政府與衛生主管單位應全面管制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於兒童食品的使用。



在一般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談到注意力不足過動這件事時,幾乎沒有精神科醫師會跟家長提醒環境因 素及飲食的影響。功能性醫學會把環境及飲食對當事人的影響考慮進來,以大醫院來說,比較具備這類概念的,大概只有毒物科醫師比較瞭解相關的影響,因為他們 的專業讓他們對這些影響的變數,有更多瞭解。


以環境影響來說,小還未出生以前,孕婦有接觸酒精、吸煙或者暴露於鉛污染的環境下,罹患ADHD的危險性會提高:


Braun JM, Kahn RS, Froehlich T, Auinger P, Lanphear BP (2006). "Exposures to environmental toxicant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U.S. children".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14 (12): 1904–9. doi:10.1289/ehp.10274. PMID 17185283.


吸煙為何會影響,根據研究,尼古丁會讓胎兒缺氧。過去研究早已證實吸煙會提早產的發生率,因此為了下一代,孕婦最好不要吸煙。懷孕時若母親若發生嚴重的病毒、細菌感染者,也會增加小孩日後發展成ADHD的機率。


不要小看農藥的影響,在2007的研究發現,在體內有較高農藥殘留(從水果及蔬菜來的)的研究對象,容易出現學習力延緩、協調性較差、行為問題尤其是ADHD的現象:


Study Links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 Used on Corn With ADHD. Beyond Pesticides. 5 January 2007.


在2010年有更大規模的研究,這項研究針對超過1100名8-15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來分析,他們發現在尿液中有高量的農藥代謝物的人,跟尿液農藥殘留物分析濃度正常的人相比,,每增加10倍的濃度,就提高35%的ADHD發生率:


Klein, Sarah. Study: ADHD linked to pesticide exposure. CNN. 17 May 2010.


至於食物添加物對ADHD的影響,知名期刊 Lancet在2007年發表的深具信服力的研究發現:


防腐劑苯甲酸鹽、色素黃色四號、五號、紅色六號、四十號都會引發孩童的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現象,因此有ADHD傾向的小孩,應該在飲食來源上要嚴格的把關,根據這個研究,英國及歐盟的食品主管單位在2009及2010年陸續採取了更嚴格的規範來防範。有興趣的人請參閱:


McCann D, Barrett A, Cooper A (November 2007).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year-old and 8/9-year-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370 (9598): 1560–7. doi:10.1016/S0140-6736(07)61306-3. PMID 17825405.


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些環境毒素本來就會影響身體細胞的正常運作,不過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這些患者本身排毒或解毒功能本來就比較差。然而,不管如何,防毒總是重要的第一步。


有些父母常會問我,針對ADHD的小孩可以補充何種營養來幫助他們更穩定,過去我在部落格曾提供不同資料,在此補充兩個:


第一:沒有污染的魚油,尤其是DHA含量比較高的成品,請參閱2009年的研究:


Johnson M, Ostlund S, Fransson G, Kadesjö B, Gillberg C (March 2009). "Omega-3/omega-6 fatty acids for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12 (5): 394–401. doi:10.1177/1087054708316261. PMID 18448859.


第二:磷脂絲胺酸,Phosphatidylserine簡稱PS,相關研究請參閱:


Hirayama S, Masuda Y, Rabeler R (September/October 2006). "Effect of phosphatidylserine administration on symptom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gro Food 17 (5): 32–36. http://www.lipamin-ps.com/ftp/agro_16_20.pdf.


Vaisman N, Kaysar N, Zaruk-Adasha Y, Pelled D, Brichon G, Zwingelstein G, Bodennec J (2008).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bloo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visual sustained attention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inattention: effect of dietary n-3 fatty acids containing phospholipid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7 (5): 1170–1180. PMID 18469236. http://www.ajcn.org/cgi/content/abstract/87/5/1170.


有關ADHD的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提出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兒童睡眠呼吸中止 易誤為過動兒

作者: 沈雅雯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3年6月20日 下午4:25

睡眠障礙是不少民眾的困擾,台大醫院今天(20日)公布最近7年服務量統計,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出現睡眠障礙的病例持續增加,而且兒童失眠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佳」等症狀,經常被誤以為是過動兒,提醒家長留意。


睡不好真的很痛苦,根據睡眠醫學會統計,全台失眠人口超過200萬人,而過去一般認為失眠是中老年人的困擾,不過台大醫院多科整合睡眠中心20日公布最新統計指出,每年2,600人的就診人次中,兒童與青少年的比例超過2成,顯示兒童睡眠障礙問題應該受到重視。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許巍鐘表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童因為功課壓力大而出現失眠的病例不少;學齡前兒童很多是因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睡不安穩,這 類小朋友睡覺時經常會有打呼、賴床、張口呼吸等現象,白天在學校容易不專心、記憶力不好、躁動不安,由於表現症狀與過動症類似,經常被誤診。他說:『(原 音)因為他晚上睡得不好,所以他腦部缺氧、休息得不夠。所以這時候他白天表現出來的跟大人正好相反,大人可能會嗜睡、很累,但是小朋友反而會是坐不住、專 注不好,現在大部分的老師都知道過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很容易他就被歸類為過動兒。』




鄭醫師補充:


睡眠呼吸中止,不管是成年人或者小孩,都會影響到白天精神、情緒以及思考的表現。成年人比較常見的現象可能是倦怠,但對小孩來說,反而經常看到是易怒、專注力難集中、衝動控制困難以及過動等現象。小孩睡覺打呼,白天出現ADHD症狀,應該優先考慮是否為睡眠呼吸中止,把治療焦點放在改善睡眠品質,而非直接服用過動藥物,本末倒置。


類似的臨床研究不少,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連結參考文獻,其中還包含本地學者的研究: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80875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15706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157621


一般而言,小朋友的睡眠呼吸中止與扁桃腺腫大有關,而扁桃腺腫大與過敏有絕大的相關,因此建議有機會應該透過完整的過敏原檢測(包含急性及慢性過敏原),找出過敏源,搭配營養補充來改善體質,減輕扁桃腺腫大的狀況,增加當事人的專注力和穩定性切忌動不動就動刀,見神殺神,見鬼殺鬼,扁桃腺腫大就切扁桃腺。一旦確定診斷,過渡期,還可以考慮藉由正壓呼吸器來協助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的狀況。改善睡眠呼吸中止,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改善極可能立竿見影。


睡眠呼吸中止有相關檢測可以確立診斷,包含醫院的多導程睡眠檢測以及居家睡眠篩檢等等。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碳酸飲料添加苯甲酸鈉 恐損DNA致老化

 

喜歡喝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的民眾請注意了!根據英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經常添加於碳酸飲料內,作為防腐劑使用的苯甲酸鈉,會損壞去氧核醣酸DNA的重要部分,還可能會導致肝硬化或帕金森氏症等與老化有關的疾病。


不少民眾喜歡在炎炎夏日來一杯清涼的碳酸飲料,不過根據英國雪菲爾大學老化專家,同時也是分子生物學教授派柏的研究報告指出,經常添加於碳酸飲料和醬汁內,作為防腐劑的食品添加劑苯甲酸鈉,會破壞線粒體DNA的重要部分,進而使它們完全無法發揮功能。


專家表示,由於線粒體是細胞儲存和供給能量的重要場所,因此一旦遭到破壞,細胞功能將嚴重癱瘓,恐怕還會導致肝硬化或是帕金森氏症等與老化酗酒有關的神經退化疾病。


由於苯甲酸鈉是合法食品添加劑,甚至連英國和歐盟等食品衛生機關都為其背書,因此市面上一般的碳酸飲料皆可見到苯甲酸鈉的蹤影,也引發部分消費者擔心。不過台灣太古可口可樂發言人許雅惠表示,台灣的可口可樂內所含的苯甲酸鈉成分,皆符合衛生機關標準,請民眾不必擔心。


許雅惠表示:「我們在台灣生產的產品,都是符合衛生法規的規定,對人體的健康應該是無礙,至於新發表的研究報告,衛生署的官員和專家會針對這個研議,如果法規有所調整,我們其實也都會配合。」


到底苯甲酸鈉是否真的對人體有害?則還需要相關單位進一步調查


 


 


 


鄭醫師補充:

小朋友可以喝碳酸飲料嗎?這篇報導雖然只提到DNA老化,但我想提出一個已經出爐的研究供大家參考: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的一位小兒過敏科的華納醫師(John Warner)與其研究團隊發現:食物中的化學添加物會使兒童,不論是過動兒或是非過動兒,產生過動的現象。 該團隊徵集了 1873 名兒童進行實驗,其中有277名平均年齡為三歲的兒童完成全程的研究。在一個月的測驗中,其中第一個星期小朋友的果汁中加入水果色素和常用的可食用防腐劑: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添加物的量小於兒童平時的在正常生活中所攝取的量。之後,回復平常的飲食一周後,再攝取與第一周相同但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物的果汁一周。 測試兒童是否過動,有一套公開的測驗方法。在研究中發現,若使用以往公訂的測試方法則食物中是否有化學添加物與兒童的過動現象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然而,如果採用父母觀測法(APHR:aggregated parental hyperactivity rating)的雙盲測試,則明顯的發現一但兒童攝取含化學添加物的果汁時,將會比較容易出現抽搐、坐立不安、愛說話、運動不止、和難以專心…等現象。


所以碳酸飲料已經不只是糖的問題,還有防腐劑甚至人工色素也會,像紅色六號,黃色四號五號都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暴露空汙環境 孩童易過動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3年5月22日 下午4:09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空氣汙染,易造成過動!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孩子一歲前,如果暴露在空氣污染環境下,7 歲時出現過動現象的風險會隨之提高。研究者認為,孩子可能是血管及腦部受到影響,才容易出現過動行為。目前美國約有1成的人口居住在距離大馬路不到100 公尺處,因此這項研究結果也格外引起關注。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與當地的兒童醫院醫學中心聯合研究,在觀察了576位當地居民後發現,空氣汙染的確與過動行為有關。研究者觀察的對象共分成2組, 一組是住在距離馬路較遠的人,另一組則是較近,結果發現,出生後第一年居住在交通空氣汙染環境附近,在7歲時被診斷過動「風險」會升高,風險越高,越需要 持續觀察是否有過動症。


這項研究也格外引起關注,因為目前美國約有11%人口是居住在距離4線道馬路100公尺以內的地方;另外,有4成的兒童的學校距離馬路不到400公尺。


研究者紐曼指出,「從這結果來看,空氣汙染的確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包括造成過動現象,這其中牽涉許多生物機轉,例如血管受到壓迫與腦部前額葉皮質區受到破壞。」


而這次研究也意外發現,早期曾暴露空氣汙染除了會造成兒童容易過動現象外,還有缺乏注意力、攻擊與偏差等行為,而這些兒童的母親,幾乎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對此,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受過教育的母親在無形中對孩子期望較高,因此也較容易提早發現孩子是否有異常。


紐曼指出,「交通帶來的空氣汙染,對於神經發展的改變扮演重要的因素,但是卻也可以提早避免。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不管二手煙或者是空氣汙染,都會增加孩童氣喘風險,最近有研究證實:


Authors: Laura Perez, Christophe Declercq, Carmen Iñiguez, Inmaculada Aguilera, Chiara Badaloni, Ferran Ballester, Catherine Bouland, Olivier Chanel, FB Cirarda, Francesco Forastiere, Bertil Forsberg, Daniela Haluza, Britta Hedlund, Koldo Cambra, Marina Lacasaña, Hanns Moshammer, Peter Otorepec, Miguel Rodríguez-Barranco, Sylvia Medina, Nino Künzli. Chronic burden of near-roadway traffic pollution in 10 European cities (APHEKOM network).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2 March 2013 DOI: 10.1183/09031936.00031112

上一篇我們提到兒童接觸二手菸會增加過動風險,空氣汙染也會,過去其實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而氣喘患者出現ADHD的機率也會提升,早在1994年已有研究證實: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4 Jul-Aug;33(6):842-8.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hood asthma and ADHD: issues of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nd familialit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8083141

提醒為人家長者留意空氣汙染可能會對小孩埋下日後行為障礙的風險,慎選居住環境。

這篇報導研究的參考文獻:

Newman N, Ryan P, LeMasters G, Levin L, Bernstein D, Khurana-Hershey GK, Lockey JE, Villareal M, Reponen T, Grinshpun S, Sucharew H, Dietrich KN.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 .doi:10.1289/ehp.1205555

Received: June 01, 2012; Accepted: April 05, 2013; Published: May 21, 2013




http://ehp.niehs.nih.gov/1205555/


過去已經發表的相關研究還可以參考:
Eur J Pediatr. 2011 Jul;170(7):923-9. doi: 10.1007/s00431-010-1379-0. Epub 2010 Dec 30.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chronically exposed to high level of vehicular pollutio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1916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童吸二手菸 長大易行為偏差

中央社 – 2013年5月22日 下午3:01

(中央社倫敦21日綜合外電報導)新研究指出,吸入二手菸的幼童與寶寶,長大後較具侵略性與有反社會傾向。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今天報導,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就算是短時間吸入二手菸,也會對10歲以下兒童大腦造成持續性損害,導致出現負面行為。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的巴加尼(Linda Pagani)與費茨派垂克(Caroline Fitzpatrick)醫師表示,曾接觸二手菸的兒童較可能發展出偏差行為的人格特質。


無論母體是否吸菸,或者雙親是否有反社會的病史,都和這項研究結果一致。


巴加尼醫師說:「在嬰幼童階段暴露於菸害特別危險,因為大腦還在發育。」


研究發表在「流行病學暨公共衛生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研究人員以2055名孩童為研究對象,時間是從他們出生至10歲。研究發現,兒時暴露於二手菸的兒童,在念完小學四年級時,比沒有暴露菸害的兒童易有侵略性行為。(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020522




鄭醫師補充:


為了小兒日後的心理健康著想,有吸菸習慣的家人最好戒菸,上述報導提到的研究就是一個好理由。參考文獻: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early long-term household tobacco smoke exposure and antisocial behaviour in later childhood


  • Linda S Pagani,
  • Caroline Fitzpatrick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2-202191Published Online First: 21 May 2013 doi:10.1136/jech-2012-202191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3/05/19/jech-2012-20219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來,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因為偏向行為觀察,被質疑科學客觀性難以界定,不是一個可以透過身體檢查或者實驗室數據來確診的模糊定義。這個爭議最近稍稍被一項德國的研究所鬆動。

發表於2013年美國小兒科年會的一項德國的新研究發現,檢查視網膜會更客觀。透過眼科的網膜電圖檢查發現,ADHD的患者跟正常人相比,背景噪音明顯增加,眼睛訊號的改變可能是ADHD的神經連結表現,假使臨床人員能夠複製這種發現,這會是一項深具臨床意義的重大發現,因為這是一種臨床的客觀指標,而非都由專業人員做主觀認定。

相對於心電圖而言,網膜電圖算是眼睛視網膜的眼電圖,這項檢查可以量測眼底視網膜節細胞的電生理活動,這種檢查在眼科已經行之有年而且非常容易執行,研究人員強調,若能普遍應用這項檢查來幫助ADHD診斷,會比目前缺乏明確神經學檢查正具的診斷方式更教人信服。ADHD患者的眼底活動增加,這可以解釋他們為何比一般人容易分心。

儘管這項研究只有四十位參與者(20位ADHD患者與正常對照組),但仍是一項值得令人關注的研究成果。

透過這項檢查,可以幫助減少ADHD患者的誤診,同時也可以監測任何治療是否達到效果,包含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s 2013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SCR02-2. Presented May 18, 20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等同菸酒!美研究:周喝5罐汽水 孩子變暴力

NOWnews – 2013年5月14日 下午2:14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熱,猛灌汽水、可樂,當心孩子變暴力!董氏基金會今(14)天引用美國佛蒙特及哈佛公共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一周喝超過5罐汽水,會增加孩子出現暴 力行為的機率,影響和酒精、菸品一樣;而挪威研究也顯示,愛喝含糖汽水的青少年出現恐慌、焦慮、憂傷、失眠等精神痛苦和過動傾向越高,品行問題越多。


董氏基金會上午公布最新一項針對國內1500名、小學3年級至5年級生的調查發現,雖然國小學童人人會說「口渴時喝白開水」,卻只有4成5身體力行,選擇喝白開水。


調查顯示,不愛平淡無味的白開水,高達20%小學生口渴時第一首選是酸酸甜甜的運動飲料,第二名為喝奶茶、喝紅茶有10%,其餘為果汁、碳酸飲料等含糖飲料。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含糖飲料除了造成體重上升、蛀牙、長不高之外,美國佛蒙特及哈佛公共衛生研究院2011年,曾調查1878位、14至18歲學生發現,一周喝超過5罐汽水的青少年,出現暴力行為的機率高出9%至15%,影響力跟酒精、菸相當。


無獨有偶,挪威在2000年至2001年,調查5498位、15至16歲的青少年也發現,每天喝超過800cc含糖汽水的青少年,出現恐慌、焦慮、憂傷、 失眠等精神痛苦症狀的機率,是一周只喝200至1200cc青少年的1.8倍;出現品行問題的機率,男生高出2.8倍、女生高出4.1倍;而男生出現過動 傾向的比率也高出2倍。


董氏基金會呼籲,父母和師長應該讓孩子多喝白開水,家中不放含糖飲料、不主動提供兒童含糖飲料,且別把飲料當作獎賞,幫助孩子養成愛喝水的好習慣,經濟簡單,更有益孩子的身體和心智健康。




鄭醫師補充:


我在部落格以及接受電視訪問時,提到孩童或者青少年的飲食禁忌中,含糖食物(包含含糖飲料)是一個重點,但有些專業醫師對此論點的相關研究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有些家長詢問是否可以食用或者引用含糖食物,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沒關係,此舉實令人憂心。


再次提醒大家,孩童及青少年情緒要穩定,含糖飲食的控制萬不可輕忽!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參考原文資料:


http://harvardmagazine.com/2012/11/soda-and-violence


挪威研究參考文獻:


Lars Lien, Nanna Lien, Sonja Heyerdahl, Magne Thoresen, Espen Bjertness
Am J Public Health. 2006 October; 96(10): 1815–1820. doi: 10.2105/AJPH.2004.059477
PMCID:PMC1586153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8615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底於生物精神醫學期刊刊出一篇研究指出,低緯度的地區,被診斷為ADHD的機率較低,原因是低緯度的地區陽光充足,小孩接受適當的光刺激,生理時鐘較為正常,該入睡時間變會按照時間作息,睡眠充足,自然比較沒有因為睡眠時數不足導致注意力難集中、易怒或者過動等等問題產生,ADHD診斷率落差達34-57%: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Prevalence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Sunny Perspective Martijn Arns, Kristiaan B. van der Heijden, L. Eugene Arnold, J. Leon Kenema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 25 March 2013 (10.1016/j.biopsych.2013.02.010) 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2813%2900175-3/abstract

 的確,國內曾有研究證實,大部分的學齡孩童睡眠時數普遍不足,在都會區的小孩狀況更明顯,睡眠時數不足,直接影響專注力以及脾氣控制,這是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的常識。

上述研究的領導人提醒大家ADHD的問題,最好不要單一聚焦在多巴胺問題上,動輒以藥物來控制或者處哩,睡眠基本要素應該先評估是否OK?讓小孩睡眠充足,ADHD的現象極可能瞬間消失或者大為改善。過去有研究調查發現,睡眠時數不足的人,有5到8成是因為睡眠相位延遲(生理時鐘時間往後調)所導致: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976341200173X

 建議小孩平時也應該多接觸陽光,睡前減少藍色光原相式手機、平板或者點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因為這類光刺激,導致生理時鐘重設,生理時鐘後延,睡眠時數被擠壓導致睡眠不足,白天接受適當的太陽光刺激,是生理時鐘正常化的重要關鍵。因此早上去溜狗、用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到校替代坐車,可能也有幫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營養不良、蛀牙、過動…含糖飲料最傷兒童

  記者鍾佩芳/專題報導

長期過量攝取含糖飲料,容易造成肥胖、高血脂、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損、骨質疏鬆與骨折、蛀牙與牙齒酸蝕、睡眠品質下降、學習能力不良以及有過動的情形等。


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例如一杯500c.c的奶茶,熱量約220大卡,若長期攝取又缺乏運動,一年就會增加近12公斤的體重。肥胖易引發代謝症候群,進而可能導致慢性疾病。含糖飲料喝越多,血液中的不好的脂質(如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濃度就越高。長期下來造成血管內脂質堆積,進而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兒童由含糖飲料攝取來的過多熱量,會影響正餐的攝食,易造成體重過輕、營養不良。台灣兒童營養調查發現,學童由飲料提供的熱量比例自8歲開始上升,而奶類攝取則在此時期下降,顯示過量攝取飲料會對奶品消費產生排擠效應。


含糖飲料除了提供熱量之外,僅含有微量或甚至不含有其他維生素 或礦物質,若以飲料取代牛奶,使得鈣質攝取不足,易對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另由於身體在代謝糖分時,須消耗掉體內的維生素B群,導致學童缺乏維生素B2,提 高罹患貧血的機率。汽水中含有許多的咖啡因及磷,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可能會進一步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與發生骨折的機率。


含糖飲料喝越多,蛀牙的機率就越高。有些較酸的飲料則容易造成牙齒的酸蝕,例如:碳酸飲料、運動飲料、乳酸菌飲料與果汁。含咖啡因的飲料包括茶類及咖啡飲料,即使少量攝取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且易產生依賴的情況。


研究發現攝取過多糖易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而吃了過多添加色素和防腐劑的含糖飲料後,也可能誘發或加重過動症狀。


 


到底有哪些飲食會導致過動呢?英國知名的學府 南安普敦大學在2004及2007發表兩篇研究報告,主要是針對孩童從果汁飲料中吃到人工色素及食物添加物的影響,這些報告把六種常用於飲料的色素及食物 添加物苯甲酸鈉(常用的防腐劑),拿來做研究比對發現,的確容易造成過動的狀況。而根據2007年的報告,英國食物標準局也提出相關警告,請家長在選購飲 料時,務必把含有這些色素及添加物的產品排除在外,以免造成小朋友過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Donna McCann et al. (2007).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year-old and 8/9-year-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in press. 這篇研究或者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613992


到底糖會不會引發過動?也寫研究認為影響不大,但是 Jones, Tim, Borg W. et 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Vol 1, 126 (2) Feb 1995, pp. 171 -177. 這篇1995年的研究發現:


吃到蔗糖的某些小孩,體內的腎上腺素會增加十倍以上,造成他們專注困難、易怒及焦慮等等。


而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馬克‧希曼醫師也提醒大家,糖對於多數人來說,其實是有毒的食物,除了蔗糖,還有一種陰險的化學物質較高寡糖玉米糖漿,以下為書中的摘錄內容:


有毒的食物


有兩種含毒的食物是必須要馬上從飲食中排除的。起身到櫥櫃看看,清出含有這兩種成分的食品,因為這些會損傷大腦(還有身體的其他部分)。但是要有心理準備的是,最後櫥櫃可能空無一物。


 


 


高寡糖玉米糖漿(與各種形式的糖或精製碳水化合物)


高寡糖玉米糖漿是一種陰險的化學物質,近幾年來悄悄入侵我們的食品。在1980年之前仍是無名小卒,現在我們每年製造175億磅,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了66



這是強效型的糖,比一般的糖還甜,可以促進食慾1,比正常的糖更容易造成肥胖2,而且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3。同時也會導致糖尿病與大腦發炎。



現在已經成為所有加工與垃圾食物的主要甜味劑,從可樂到能量點心棒,從優格到火雞肉片,從麵包到沙拉醬,甚至是番茄醬。


 


如果大腦發炎且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還不夠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是高寡糖玉米糖漿(與其他形式的糖)會損傷大腦的其他理由:


*糖分會消耗身體所儲存的維他命與礦物質,卻不會提供任何的補充。


*嗜糖與許多精神疾病息息相關,不勝枚舉,其中包括IQ較低、焦慮、挑釁的行為、過動、飲食失常、疲倦、學習障礙與經前症候群4


*糖分會在大腦形成硬殼。想像一下焦糖布丁或硬麵包上的薄脆糖片。在這些食物中(與體內)的糖分會與蛋白質產生反應,形成硬殼或是稱為AGE(後期糖化終產物)的問題。這些糖-蛋白質硬殼怪物黏住大腦,導致失智症,一路損傷大部分的細胞與組織。


 


擺脫糖分,拯救自己的大腦吧!


 


相關研究報導還可以參考: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21/128/1rhar.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小孩在學校行為脫序,專注力不佳以及學習有問題,當心可能是晚上打呼太嚴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引發,一項最新研究證實睡眠時打呼問題,可能是引發ADHD的病因。研究人員提醒治療ADHD的醫療專業、家長以及老師正視ADHD與睡眠呼吸疾病的相關性,也就是過動、學習障礙、行為以及情緒失控的患者,可能就是睡眠呼吸中止問題引起,兩者若同時存在,治療以及處理睡眠呼吸問題極有可能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狀況。


這項研究經過五年追蹤,即將刊登於今年四月的睡眠期刊( journal SLEEP),研究人員檢查263位孩童,透過完整的睡眠檢查以及神經行為的評估進行比對,結果發現其中有23位孩童在研究期間有間歇性睡眠呼吸中止問題,其他有21位孩童期睡眠呼吸問題從研究開始到結束都沒消失過,另外41位孩童,研究之初有睡眠呼吸問題,後來追蹤不再出現。


分析發現,有持續性睡眠呼吸問題困擾的孩童,其行為問題出現的機率是間歇性睡眠呼吸問題孩童的4到5倍。跟從未有睡眠呼吸問題的孩童相較,有睡眠呼吸問題的孩童出現ADHD症狀的機會較高,同時父母報告有學習以及行為問題的機率高出7倍,成績出現C或者更低的分數的機率更高達3倍。


打呼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引發ADHD,治療不是服用注意力不足過動藥物,應針對睡眠呼吸中止問題來直接改善,透過睡眠檢測可以直接了解睡眠呼吸問題的嚴重與否,此外,過敏以及肥胖問題可能加重程度,導致ADHD症狀更嚴重,建議有機會一起調整及改善。


參考文獻:


Michelle M. Perfect, Kristen Archbold, James L. Goodwin, Deborah Levine-Donnerstein, Stuart F. Quan. Risk of Behavioral and Adaptive Functioning Difficulties in Youth with Previous and Current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SLEEP, 2013; DOI: 10.5665/sleep.2536


之前本地也有類似研究曾發表:


http://europepmc.org/abstract/MED/17157069


類似研究還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8087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談到ADHD,我們最好先瞭解一下何謂ADHD,基本上這是由四個英文字彙縮寫所組成的: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常翻譯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若談到ADHD,我們必須瞭解這個疾病如何是診斷出來的:目前醫療系統的診斷以現象觀察為主,我們可以從精神疾病與診斷手冊的診斷標準來看:

 

注意力不集中

 

1.粗心大意,常不注意細節,愛出錯。

 

2.無法持續(sustaining)注意做事。

 

3.心不在焉,有聽沒到。

 

4.無法遵照指示,完成指示(缺乏組織能力)。

 

5.無法安排工作或散慢,要人提醒才能完成(做事沒有條理)。

 

6.逃避、排斥須專心的工作,譬如寫功課。

 

7.常掉東西。

 

8.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9.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過動

 

1.坐不住。

 

2.要求坐著時會離席。

 

3.不該坐立不安的場合,會爬上爬下或跑來跑去。

 

4.無法安靜的玩或參與。

 

5.總是動個不停或好像「身上裝了馬達」。

 

6.話太多。

 

衝動

 

1.搶答,別人問題還沒問完就搶著回答。

 

2.在輪流進行的活動中無法安靜等待。

 

3.插嘴,打斷別人(譬如打斷別人的談話或遊戲)。

 

 

 

基本上,根據DSM-IV的診斷標準,上述的症狀中吻合六項,症狀時間超過六個月,七歲前便開始、在兩種以上的場合出現,會影響到當事人的學業、人際關係等等,就可能被診斷為ADHD了。一般醫院診斷的流程是會先給 家長及 老師所謂的行為評量表(其實是要看當事人的日常生活是否出現診斷標準的提到的現象),再根據統計出來的分數予以診斷分類,方便開立藥物。這其中,不涉及任何的實驗室或者影像學的檢查就能診斷,也因此這樣的診斷,長久以來遭到許多專業及非專業人士的質疑與挑戰。

 

 

 

我有一位婦產科醫師的同學,他的小孩亦被懷疑有ADHD,之前他曾與負責早療的兒童復健科醫師討論,隨後建議他帶小孩到兒童心智科看門診並排心理衡鑑作評估。與心理師見面的那一天,小孩在進行心理衡鑑的房間角落看到一只箱子裝滿玩具,很高興就跑過去把玩具倒出來玩,想不到這位心理師馬上跟這位婦產科醫師說:「不用評估了,你的小孩就是標準的ADHD!」針對心理師這般的評估過程,讓這位婦產科醫師氣瘋了:原來ADHD的評估是這樣子,小孩看到玩具想玩竟然是ADHD?因而,他對於ADHD的評估與診斷有了很大的疑問?因為這與他長期接受的醫學訓練有很大的衝突,除了不作任何的客觀檢測來確定診斷外,連小孩看到玩具跑去玩,都直接被貼上ADHD的標籤,那麼後續的治療到底要治療什麼?

 

在精神科的教科書上明確地告知大家:導致ADHD的原因是未知(UNKNOWN)。

 

 

 

雖然最近幾年有一些研究會提出ADHD與大腦額葉的活性過低有關(額葉主管思考、計畫、專注與持續注意力有關),透過正子斷層掃描(PET)或者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掃描(SPECT)的結果可以觀察到有些被懷疑有ADHD的人可能會出現這些狀況。在1990年初期也有些報告發現,有ADHD現象的人,他們額葉區的葡萄糖消耗速率比一般人慢,或者氧氣流量比較低,經過藥物治療,這些現象會改善。造成這些額葉活性過低的原因,可能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引發,其中過動症有關的,被提出最多的是多巴胺的不平衡,多巴胺在人腦中在腦中與注意力、思考、控制心情與動作有關的部位,都會發現多巴胺的存在。ADHD的人腦中,可能是人體的回收系統作用太活躍而導致多巴胺不足所導致。

 

 

 

讓我們來探討這一部份的科學證據與原本的診斷方式有無任何關連,我們會驚訝地發現:ADHD並不需由PET或者SPECT等等精密檢查就能成立診斷,而且有一定比例的ADHD並未出現額葉區活動不足,也就是額葉區的效能不彰,不是ADHD的特異性發現,所以追根究底,造成ADHD現象的原因,以目前的醫療體系的研究仍無法清楚告知大家原因為何。(而且,到底是什麼原因啟動了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或者過度回收?)

 

關於藥物治療,也只是試圖達到所謂的症狀控制,目前藥物的分類主要分兩種:一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國內常見的藥物主要有兩種,但成分都一樣是METHYLPHENIDATE,短效的稱為利他能RITALIN,長效的稱為專司達CONCERTA,這是透過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藥理作用,幫助當事人提升專注力,現在一般俗稱的聰明藥就是指這類藥物。

 

 

 

2004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發表報告:指有51位美國人因為服食ADHD藥物而死亡。而在香港,亦有零星個案指病童在服食過醫院處方的藥物後出現心臟病的症狀,而這些病童在服藥前都沒有被診斷出曾有心臟病的病史。百分之25%的患者在服用這些藥物時,會出現出現昆蟲幻覺,例如:看見自己被蟑螂包圍、感覺蠕蟲在自己的皮膚下爬等等。此外,一般常見的藥物副作用還包含:易怒,沒有胃口,失眠,憂鬱,以及性格改變,生長遲滯也是常見副作用之一,這其實都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容易發生的副作用。

 

另一類ADHD的藥物為選擇性的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藥名為思銳(STRATTERA),這雖然不是中樞神經興奮劑,而且是一天吃一顆即可達到控制效果的長效性藥物,然而這卻是原本拿來要當成抗憂鬱症的藥物,但經臨床發現並不具抗憂鬱劑的療效,一般抗憂鬱劑引發的昏睡、頭痛與性功能障礙等等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上出現的機會不低,而且,針對這項藥物,FDA也在2005年九月提出這個藥物可能會導致自殺行為危險性的相關警語,其實早在2004年,FDA針對所有的抗憂鬱劑,都要求原廠必須在說明上加註嚴重的黑框警告,只可惜國內對於類似的作法未能比照實施。

 

由於藥物只是試圖達到症狀控制,因此醫師在開立ADHD相關處方時,一般都會要求患者服用到至少國中畢業,甚至高中畢業,也就是若一個小孩在國小一年級時被診斷有ADHD,如果要服藥治療,那麼至少得服用九到十二年,很多家長常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我的小孩是得了哪種病需要吃這麼久的藥物?」

 

在一片用藥宣導的聲浪中,身為這些ADHD孩童的 家長與 老師,我們在藥物之外能否擁有進一步穩定資料,方便我們真正幫助他們不靠藥物而過得更好?

 

 

 

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國外的功能性醫學或者營養醫學的領域,多年來已累積很多關於不靠藥物而真正改善ADHD的實際案例,在此我提出一個麻醉科護理長小孩的例子作說明:這位麻醉科護理長的小孩,從上幼稚園開始,就被老師視為頭痛人物,除了坐不住、專注力容易跑掉、還動不動就和其他小朋友吵架,老師也常覺得難以溝通,上了國小完全沒改善,小三之前,老師不知對媽媽說過多少次,一定要讓小孩服藥,否則小孩很快會變成中輟生。但身為專業的醫療人員的母親,對藥物治療存有太多疑慮,一直不肯讓他的小孩服藥,直到另一位專業醫師介紹她的小孩接受功能性醫學檢測,才真正有了轉變的契機。原來真正元兇是父親,由於父親是機師,常從國外帶全世界僅次於人奶最好喝的駱駝奶與巧克力,這個小朋友把牛奶當水喝,同時,也常吃巧克力當他的零食,而檢測出來,他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結果,牛奶呈現非常嚴重的過敏。在停了所有含牛奶的食物後,這個小孩除了原本身上嚴重的異位性皮膚改善八成以外,他的個性完全改變,專注力及穩定性完全轉變,如同媽媽說的:老天爺幫我換了一個孩子,功能性醫學檢測救了他。現在的他就讀高中的資優班,長得高眺帥氣,成績也很優秀,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供我們參考。

 

 

 

其實細心觀察,被懷疑為ADHD的小朋友,大部分合併有過敏的問題,一般人認知的過敏症狀,比較熟知的如氣喘,蕁麻疹或過敏性鼻炎等狀況,但是像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中耳炎、脾氣暴躁、發育遲緩等等症狀,往往由過敏所引發,尤其是慢性食物過敏。以國外大規模的研究發現,七成以上都與過敏有關,而在一般熟知的急性過敏原外(比率不高,約1.5%左右),其實大部分仍是由慢性食物過敏反應導致,透過過敏原檢測,找出過敏原加以隔離,實行寡抗原飲食一段時間,快則一個月左右,改善率甚至高達九成。以筆者門診的檢測結果配合寡抗原飲食調整,反應效果也接近國外的統計值。本土研究其實也有些學者做出類似結果:在二○○七年,在台灣舉辦的亞洲營養學會聯盟大會中,台大微生物生化所與中研院生醫所學者發表「國小學童的低營養狀況、過敏現象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關係」的研究,台大微生物生化所博士符明伶等人針對台北地區六到十二歲國小學童進行調查,抽血檢驗過敏指數與營養狀況,共篩選出兩百一十六名ADHD病童與兩百一十六名條件相似的非病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常吃低營養性食品、過敏體質或營養狀況差與ADHD有顯著相關,研究中的低營養食物包括,油炸類、冰淇淋、高油零食、速食麵、甜飲料、冰棒、糖果等十五項食物(這也是國外學者及筆者在檢測結果中發現最易導致ADHD的食物)。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小兒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 楊 曜旭表示,台大已準備針對ADHD的病童進行介入性研究,以進一步確認其與過敏、飲食是否有因果關係。符明伶表示,若未來能確認過敏與飲食的角色,將可從父母的營養教育著手,以降低兒童罹患ADHD的風險。

 

 

 

此外在毒物科醫師的臨床觀察及文獻中常發現,重金屬過量(尤其是鉛、汞、鋁或鎘等等),容易造成孩童ADHD的現象,而耳鼻喉科醫師目前推動的孩童聽力檢測,也與此有關,因為有些孩童是因為聽力障礙導致ADHD的症狀;也有眼科醫師發現孩童視力有問題未矯正,導致當事人根本無法看清老師寫在黑板的內容而無法專心上課。耳鼻喉科醫師也常發現在改善有些小朋友的過敏性鼻炎後,他們原本的ADHD也不藥而癒。國外甚至也有因腸阻塞的小孩表現出ADHD的症狀,但以手術處理好個案的身體狀況,ADHD亦不復存在的案例。

 

 

 

我建議大家把ADHD的治療與到底要不要用藥的關係,看成是一個選擇題,也就是對於不想藉由藥物控制的父母來說,他們還是有適當的解決方案,否則,只是被逼得沒辦法而去服藥,對我而言這是令人非常惋惜的說法,因為真的有藥物之外的方法可以讓超過九成以上的ADHD的孩子獲得明顯改善。提醒 家長與 老師,當小孩被懷疑有ADHD時,第一步應先讓小朋友接受完整的相關身體檢測,如果我們可以透過相關的身體檢測結果來幫助身體調整,改善ADHD,配合運動與耐心引導,筆者觀察到很多小孩其實可以不靠藥物,真正快樂成長與學習。

 

最後提醒:提供這類資料,並非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藥物,對醫療建議的治療有任何疑慮,務必與主治的醫師討論,若無法得到明確或滿意的答案,不妨找第二甚至第三專業意見做諮詢。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習音樂 提高兒童專注力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3月13日 上午12:28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學習音樂是否對於注意力障礙兒童有幫助呢?最新研究顯示,學習樂器確實能夠提高兒童注意力。美國加州聖地牙哥 (San Diego)的研究者相信,學習樂器能夠幫助我們專注,同時改善我們與周遭世界互動的能力。


同步演奏 訓練時間感知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一年多來,該市博物館小學(Museum School)的兒童持續參與一項關於甘美朗(Gamelan)音樂的練習實驗。甘美朗是一種來自印尼的合奏形式,非常強調演奏時的同步性。


黏貼在樂器上的偵測器,能監測兒童是否準確敲出節拍。然後這些數據會經過分析,透過數學方式計算出兒童敲擊準確度的基線測量。實驗者再將基線測量數據與行為、認知測驗的結果,還有教師及父母對兒童的評量進行比較。


「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兒童的同步能力,與他們在認知測驗中的表現有相互關係。」甘美朗實驗計畫領導人卡里爾(Alexander Khalil)表示。該實驗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所贊助。「這表示的是,學習在團體的音樂表演中配合其他人的速度,能夠改善你的專注力。」


多年來,卡里爾注意到缺乏同步能力的兒童在進行其他活動時通常也很難專注,因此才開始這項研究。在研究中發現,兒童音樂能力提升的同時,專注力也隨之提升。


「使用音樂練習做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問題的非藥物處理方式,可能是一種方式。我們尚未進行測試,但是有其可能性存在,可能性還很高。」他表示。


ADHD是一種神經異常,全美國每1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ADHD。他們無法專注、控制衝動行為,有時會過動。這種症狀群無法被治療,但是其症狀能夠被控制,通常的控制方式為藥物。研究者認為,音樂可能對這類疾病的兒童有所幫助,因為我們對計時的判斷力對我們行為有很大影響。


「計時及與他人進行同步行為的能力構成了所有面對面溝通的基礎。」卡里爾表示:「人們想像同步行為是自然而然的反應。但事實上同步行為指的是與他人一同處理、意識到時間,亦即彼此對於時間如何流逝有共同理解。」


音樂提供許多關於時間的不同層次和階段,從估計一連串節拍的毫秒,到一個樂句或段落的分鐘,甚或是以小時計數的完整表演。


「透過學習音樂,你會學到的有韻律、如何感知到四周的時間動態,還有如何把注意力放在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


學習樂器 幫助大腦發展


甘美朗計畫是一系列音樂如何影響大腦實驗計畫的一部分。新型的影像技術讓研究者得以發現,大腦不同區塊的功能如何產生連結。


「這些能夠觀察到腦內活動的技術讓我們能夠用來研究音樂對於大腦成長及發展的影響。」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計算神經科學中心( Institute of Neural Computation)教授艾佛森(John Iversen)表示。


他領導Symphony Project研究,這是全球首開先例,針對交響樂團式的音樂訓練如何影響腦部發展的研究。


「一直以來,都有這種天生/後天養成的問題存在:音樂家的大腦與一般人不同,是因為音樂所造成,還是那些頭腦構造如此的人會天生特別擅長音樂?」艾佛森表示。


「為了要了解這些頭腦構造是否是因為音樂才改變的,必須要從受試者開始學音樂起開始研究,並追蹤其學音樂過程中的腦部發展。那麼你就可以看到腦部是如何發展,並與那些並未學習音樂的兒童進行比較。」


要等至少5年,現行的研究才會有初步結論;然而科學家已經估計,研究結果可能會對音樂訓練的成效多所肯定。


「如果說,部分受試兒童持續學習樂器,然後我們發現他們的大腦快速發展呢?」艾佛森表示:「你越努力使用,你的肌肉就會變得越發達。大腦的發展可能與此類似。你越練習,巡迴能力就變得越強。」


塔拉爾(Paula Tallal)是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分子與行為神經科學中心(Center for Molecular and Behavioural Neuroscience)的聯合執行長。她致力於研究兒童如何花時間習得語言。她表示,那些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常被觀察出擁有卓越的語言習得技巧。


「我們不知道的是,音樂訓練對注意力的幫助,是否對理解順序、記憶和語言技巧也會有一樣的效果。」她表示:「我們從多項研究中發現,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在學校的表現較佳。我們並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這件事。從科學觀點來看,我們感興趣的是,這是如何發生的。音樂經驗究竟觸動了那些神經機制,又如何與其他能力互動。」


她表示,由於許多學校都在裁減音樂課的預算,這項研究因而更為重要。她警告:「如果裁減音樂課,將會造成損害,沒有人知道會有何種長久影響。」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聽過先進國家的小學生,學校都會要求學生至少必須學習兩種樂器,這對於小朋友大腦發展以及溝通能力都有幫助,音樂學習可以增加當事人對於時間動態的感知以及控制,可以增加專注力,過去有相關研究支持:


Barkley, Russell A., Seth Koplowitz, Tamara Anderson, and Mary B. McMurray. 1997. Sense of time in children with ADHD: Effects of duration, distraction, and stimulant medic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3 (04):359-369.


Tallal, P. Improving language and literacy is a matter of tim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4, 5, 721--728.


上述報導的原文出處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216616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0年內上升近25%  

 

  【24drs.com】根據加州84萬多名5-11歲兒童的研究報告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的數量正在迅速上升。
  
  美國疾病管制局表示,ADHD是最常見的兒童神經行為疾病。ADHD的兒童患者難以集中注意力、行為衝動、或是兩種狀況都有。美國精神病學協會估計,有3-7%的學齡兒童患有ADHD,但其他研究認為比例更高。
  
  南加州凱瑟永久的Darios Getahun博士表示,雖然這篇研究結果與全國性研究相呼應,但這篇研究比其他研究強,因為他們是依照醫生的臨床診斷與處方藥來判斷是否為ADHD,而不是老師或家長的表述。
  
  在84萬多名兒童中,有近5%被診斷為ADHD,從2001年到2010年,醫師診斷為ADHD的新案例從2.5%上升至3.1%,增加幅度為24%。通常男生的案例多於女生,比例約為3比1。白人和非洲裔的兒童患病機率高於西班牙裔或亞太裔,其中,非裔女孩得ADHD的比率上升了90%。
  
  Getahun博士表示,這種增加幅度值得關注,而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家長、老師和醫師們對這種疾病越來越瞭解。至於亞洲兒童不太可能被診斷出來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一些亞洲家長不願意尋求心理保健醫療。
  
  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小兒科(JAMA Pediatrics)期刊網路版。
  
  芝加哥Lurie兒童醫院的Craig Garfield醫師表示,這篇研究的優勢是兒童的樣本數很大。他想提醒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在學校或其他地方有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問題,要與他們的醫師討論。醫師可以提出更針對性的問題,並從老師那兒得到意見。
  
  邁阿密兒童醫院Dan Marino中心的Roberto Tuchman醫師表示,父母們應該要對ADHD的症狀有所警惕。家長需要知道ADHD會干擾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如果及早發現,治療可能有幫助。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教育、以及行為治療等。
  
  因為大家越來越瞭解ADHD,所以也可能會被過度診斷。家長也需要知道ADHD常伴隨著其他問題,例如學習障礙。所以,父母親需要向醫師確認是否為ADHD,或者有可能是學習障礙或其他問題。


鄭醫師補充:


近日接受有線電視頻道TVBS《健康兩點靈》的電視訪問,主題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因以及處理,其中著墨較多部分在於身體有哪些功能失衡會導致注意力缺乏、過動甚至是衝動控制不佳等狀況。我發現中醫的相關觀點與功能性醫學的觀點不謀而合,例如過敏、腸胃、泌尿道等症狀等等,飲食的建議也很類似,有興趣的人屆時可以收看: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7813&next=37807&l=a&fid=1


此外學習障礙是被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重要原因,但在專業處理上,鮮少人去探討及正視,不管是學習障礙現象或是根本處理之道,其實國外近二三十年已有許多相關研究包含非藥物改善治療方式,提供我們更多思考方向去了解ADHD患者背後可能致病原因以及根本改善方法,建議在考慮藥物治療之前,最好能先了解,不妨先以非藥物方式來改善。

最後提醒:提供這類國外研究資料,並非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藥物,對醫療建議的治療有任何疑慮,務必與主治的醫師討論,若無法得到明確或滿意的答案,不妨找第二甚至第三專業意見做諮詢。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為:



Getahun D, Jacobsen SJ, Fassett MJ, Chen W, Demissie K, Rhoads GG. Recent Trends in Childhoo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AMA Pediatr. 2013;():1-7. doi:10.1001/2013.jamapediatrics.401.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5580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媒體有些文章探討有些人在上班會開會時容易恍神,有小規模的調查發現嚼無糖口香糖,有助於減輕焦慮,提升專注力,然而對於上課或者有些主管不喜歡下屬嚼口香糖,我們還可以有什麼選擇?


建議大家可以試試綠茶,根據兩項刊登於臨床研究期刊的內容證實,成年人的專注力缺乏,可以透過綠茶引用來協助改善,其中綠茶萃取出來的茶胺酸也能有效減輕焦慮與壓力,幫助專注力提升: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27768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032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科技使人鈍 自然讓人巧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2月14日 上午11:11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遠離科技產品,創意會增加。


猶他大學研究人員找了五十多名美國成年人做實驗。接受測試的人要先回答十個跟創意有關的問題。結果,他們平均得了四點一四分。


這群人走入大自然,把科技產品留在家裡,經過四天,再回答十個問題。這一次平均答對六點零八題。比有科技產品在身邊的時候進步了百分之五十。


研究人員說,擺脫電腦、手機就能恢復腦力。


鄭醫師補充:


現在不少年輕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不離手,對於創意思考這件事來說可能會減損。國外學者曾提出一項理論稱之為專注力回復理論(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意指大自然環境能幫助大腦回復認知執行功能,一些研究指出和大自然互動(身處大自然),能夠提升許多技能,包含專注力的持續,避免分心以及認知功能提升: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Empirical Work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y Cimprich B. (2007)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By Kaplan S. 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5, v.15, pp169-182.


上述報導的研究結果證實待在大自然久一點的時間能夠明顯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過去還未有類似研究,相關研究原文以及引用出處可以參閱:


 Atchley RA, Strayer DL, Atchley P (2012) Creativity in the Wild: Improving Creative Reasoning through Immersion in Natural Settings. PLoS ONE 7(12): e51474. doi:10.1371/journal.pone.0051474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51474


研究人員也提醒,科技產品使用難以避免,對於一天使用長達七小時以上的人來說,最好多撥時間和大自然接觸,協助恢復腦部認知功能以及創意思考能力,不要讓大腦被科技產品綁架而變得越來越無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兒 學齡期罹ADHD風險較高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2年11月17日 下午2:02






這項研究是從健保資料庫2000年出生的30萬新生兒,追蹤到2008年,分析小時候曾因過敏症就醫的孩童,8、9年後是不是有較高比例因為ADHD就診。


結果發現過敏性鼻炎孩童罹患ADHD的風險,是沒有過敏孩童的1.41倍;異位性皮膚炎孩童罹患ADHD的風險,是沒有過敏孩童的1.27倍;氣喘孩童罹患ADHD的風險,是沒有過敏孩童的1.35倍。


傅令嫻醫師表示,研究顯示若早期有過敏症,是將來罹患ADHD的危險因素之一,ADHD可能影響孩童的學業表現、人際關係,仍應早期發現與治療。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做過動兒評估時,過敏是評估的重點,根據過去許多研究發現,過敏會增加過動風險,過敏常見的症狀氣喘也會增加ADHD相關風險: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asthma and ADHD symptoms in adolescence –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N. Mogensen, H. Larsson, C. Lundholm, C. Almqvist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1 MAY 2011


DOI: 10.1111/j.1398-9995.2011.02648.x



Allergy



Volume 66, Issue 9, pages 1224–1230, September 2011


除氣喘外,2011年發表於刺胳針(LANCET)研究發現,過敏兒有食物過敏的機率高達64%,研究人員提醒,如果導致過動的原因與過敏關聯如此密切,對於改善過動是一大福音,因為適當去除過敏原即能改善過動症狀,但如果沒有讓受過訓的專家來監控過敏,那麼過動的根本改善可能不甚樂觀:




Effects of a restricted elimination diet on the behaviour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CA stud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Dr Lidy M Pelsser MSc,Klaas Frankena PhD,Jan Toorman MD,Prof Huub F Savelkoul PhD,Prof Anthony E Dubois MD,Rob Rodrigues Pereira MD,Ton A Haagen MD,Nanda N Rommelse PhD,Prof Jan K Buitelaar MD
The Lancet - 5 February 2011 ( Vol. 377, Issue 9764, Pages 494-503 )
DOI: 10.1016/S0140-6736(10)62227-1


 

食物導致腸道敏感本身也會增加過動風險,因此容易導致相關食物來源也就是麩質(小麥)最好嚴格管控:


J Atten Disord. 2006 Nov;10(2):200-4.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ADHD symptoms in persons with celiac disease.



 


 

即使有許多權威研究證實過動與過敏有直接關聯,但一般兒童心智科醫師在協助過動兒改善時,鮮少會正視過敏對於過動的影響,繼而根本處理過敏來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反而像是小兒科或者耳鼻喉科醫師比較會留意兩者之間的因果關聯。

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急性過敏原檢測無法完整了解小孩的慢性食物過敏來源,因此即使有些人做了這類過敏原檢測,還是無法針對許多慢性過敏來源隔離來執行有效的改善!

建議被懷疑有過動症的孩童,本身疑似有過敏症狀,最好從完整的過敏原檢測(包含急性及慢性過敏原)來找出過敏原,透過飲食計畫適當隔離過敏原,直接幫助小孩過動症狀改善。我在臨床上看到許多案例改善,與國外研究結果相符,對過動藥物有疑慮,不想長期依賴藥物控制過動的家長們,建議可以多了解這類研究以及相關做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用環保筷不聽勸 遭老師痛打10分鐘

 

花蓮北昌國小一名五年級學童,由於在吃午餐時間使用免洗筷,經老師警告不聽,而且還向老師頂嘴,使得老師憤而將這名小朋友帶到儲藏室進行體罰,導致小朋友不敢去上學。



由於這名小朋友在學校吃午餐時使用衛生筷,而被老師說不環保,但是沒想到這名小朋友竟回嘴說,全球65億人口又不差我一個,讓老師憤而將他帶到儲藏室,拿著畚箕的握柄,對著小朋友的屁股打了10分鐘,使得小朋友的屁股留下長達15公分的瘀青。



對小朋友體罰的老師則說,這名小朋友曾經多次在班上毆打同學,而且屢勸不聽,加上又不使用環保筷,於是在氣憤之餘才會進行體罰。據了解,這名小朋友是過動兒,雖然小朋友頂嘴有錯,不過老師對於自己情緒失控而處罰過當,事後感到相當後悔。(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蕭可正、高華襄)


照護過動兒 教他表達情緒很重要

 

文/王韻齡



過動兒常見的情形就是在衝動反應的過程中,看到他們自己生氣自己,或者氣身邊的人,或是把氣出在父母身上。



當然也少不了和父母間出現衝突、大吵一架,比如:當過動兒需要去做功課時,他知道去做功課的不耐煩,感覺挫折就會情緒衝動發脾氣,如果又被剝奪原本在玩的玩具,情緒更會發飆。



對一般年紀小的孩子而言,用的是原始發脾氣的方式,像哭鬧、大吵、打人,若是經常被父母使用類似方式,更容易出現這樣的行為表現;當孩子成熟後,才可能會出現像用語言表達,或甚至更高層用認知理性思考的方式,來解決令他生氣的事件。



但對過動的孩子,因為他很衝動,想要玩的時候就立即加入,不管規則,他不想玩的時候就一下子生氣、大發脾氣。這其實是對行為過程的一種直接反應性,過動兒比較沒有能力控制,若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況,孩子無法學習或使用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會影響其生活適應,甚至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發展。



因此,如何幫孩子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調適方式,就變得十分重要。首先,父母親要幫忙孩子表達情緒,對很多孩子而言,經常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生氣?或是連自己是生氣、難過還是委屈也不太清楚,這時候父母重要的角色就是協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



再來,照顧者可以幫助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情緒,對於語言能力不那麼好的孩子,父母可以用選擇題的方式,幫忙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



最後,教導孩子情緒調適的方法,一起選一個最喜歡的方式,比如:玩玩具、聽音樂等。此外,父母也可協助孩子下次面對同樣問題時該如何解決,學習新的問題解決技巧。在這個地方,孩子需要多一點的提醒、多一點的練習、多一點的提示,因為他不像一般的孩子,可以那麼快地在這個部份學到好的方法,父母親應給孩子多些時間。



以上的方法,父母應記得最好不是在孩子情緒高漲的時機做,然後對著孩子大叫,「你用說的,不可以哭」,這樣會變成事倍功半,最後父母自己也會覺得沮喪。



 


只有家裡有過動的小朋友的家長,長年面對過動小朋友的脾氣控制不佳,才能感同身受照顧小孩的壓力何在。對於報導花蓮的某國小老師,在無法面對過動小孩的頂嘴而體罰小孩的這則新聞,我相信他必定累積了太多失敗幫助的挫折感,才無法控制,失手打小孩。


門診時,我常會和家長討論過動的孩子的身心狀況,談到脾氣控制不佳、易怒,幾乎十之八九的父母都會點頭稱是,我非常贊成要給小朋友情緒表達的機會,然而即使嘗試這麼做,無力感還是時常浮現,主要的原因,即是大部分過動的小朋友都是身體的問題,所以,用講的,往往效果有限。根據國外大規模統計,被懷疑有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的孩子,七成以上有過敏的問題(這裡的過敏包含急性與慢性過敏反應),若把重金屬過量,算進來恐怕高達九成,而很多小朋友在這兩方面都有明顯的狀況。所以我常在門診時安慰父母:過動小孩的反應,不過是過敏或者重金屬過量的反應而已,我們不是在跟小孩生氣,而是在跟他們的過敏與重金屬過量生氣。我在門診看到這樣的個案相當多,一旦能找出身體的過敏原與重金屬過量的源頭而積極處理的話,超過九成以上,都有明顯的改善。


如果我們認為應該讓小孩適度地表達情緒,而非一眛地壓抑他的情緒或反應,那麼為什麼要以藥物來壓抑他們的狀況?在此謹提供給大家思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吃魚 助降孩子過動症風險



2012-10-09 02:32 PM


(中央社紐約9日路透電)美國研究今天指出,兒童日後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風險,或許與母親懷孕時攝取的魚類份量有關。
研究人員在這份發表在「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月刊」(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孕婦每週至少攝取兩份魚類,能使兒童日後出現類ADHD症狀風險降低60%。

然而增加攝取魚類伴隨的汞含量,會使兒童出現過動、衝動以及不專注等症狀的風險增加。

研究主筆、波士頓大學公衛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沙吉(Sharon Sagiv)表示:「避免攝取含汞魚類即可,因為魚類提供的保護效果很重要。」

沙吉表示,最好避免汞含量最高的「大型魚類」,像是鮪魚與旗魚,轉而多吃黑線鱈魚與鮭魚。

過去研究檢視汞含量與ADHD之間關聯,結論分歧。

這項新研究追蹤788名1993年至1998年出生的兒童。研究人員在這些孩子的母親分娩後即採集頭髮樣本檢驗汞含量,並檢視孕期飲食查看魚類份量。待兒童長至8歲時,研究人員再詢問師長這些兒童展現多少類ADHD症狀。

研究人員將所有資訊納入考量後發現,母親頭髮每公克出現1微克汞,孩子出現類ADHD行為的風險多出60%。

至於在母親頭髮含汞量不到1微克的兒童中,則未見關聯。

沙吉進一步表示,吃魚的好處可以抵銷這些低汞含量的負面影響,母親每週至少攝取2份魚的孩子,展現衝動或過動行為風險減少60%。


不過這項研究與美國政府建議相牴觸。根據政府指南,孕婦每週不應攝取2份以上6盎司(170公克)魚類,以限制孕婦暴露的汞含量。(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孕婦該不該吃魚來幫助胎兒健康?最新發表的研究告訴我們可以降低小孩日後ADHD的風險,前提是要避開含汞量高的魚類。過去我在門診就曾診治過疑似罹患過動症的小孩,母親在懷孕時幾乎天天吃魚,導致小孩頭髮檢測發現含汞量過高,同時母親體內後來也證實含汞量過多的狀況。


最安全的吃魚方法,就是避吃大魚,最好吃巴掌大的魚,需要切片才能料理食用的魚,其實都暗藏風險。怕吃魚仍養補充相關營養來幫助小孩減少過動風險,可以考慮攝取通過獨立檢驗室認證,不含重金屬以及農藥殘留的魚油產品。過去相關研究顯示,過動兒體內的OMEGA-3含量比一般人低:


Ottoboni, Fred, MPH, PhD & Ottoboni, Alice, PhD. Can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Result from Nutritional Deficiency? Journal of American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Summer 2003. pp 58-60.


 Essential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boys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 J Clin Nutr 1995;62(4):761-768


上述研究報導的引用來源:



Prenatal Exposure to Mercury and Fish Consump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Related Behavior in Children


Sharon K. Sagiv, PhD, MPH; Sally W. Thurston, PhD; David C. Bellinger, PhD, MS; Chitra Amarasiriwardena, PhD; Susan A. Korrick, MD, MPH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12;():1-9. doi:10.1001/archpediatrics.2012.128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瑞士衛生單位近期回顧含methylphenidate成分藥品之安全性資料,並發布其仿單內容應包含下列重點事項:


1.      此藥須經特殊訓練專科醫師開立。


2.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之診斷須依據DSM-IV ICD-10,如該成分藥品用於治療成人,其先決條件為自幼年既有之持續症狀。


3.      用於6歲以上65歲以下的病人。


4.      病人於起始治療前,醫師應先瞭解病人心血管系統及心臟方面之問題。


5.      於病人治療期間,應注意其精神異常(psychiatric disorders)方面不良反應發生情形,包括:自殺意念及依賴性(如濫用、耐受性、突然停藥後出現的戒斷症狀)等。


6.      嚴重憂鬱之病人可能不宜使用。


7.      病人於治療期間有發生生長遲緩、體重減輕與食慾不振之高風險。


病人於治療前與治療期間皆應注意其心跳及血壓等同類藥品之嚴重不良反應(class effect),例如心臟病發作(heart attack)及腦循環疾病(circulatory disorders of the brain)等。



  國內處理情形:


1.      經查該成分藥品中文仿單之「警語」及「不良反應」章節已明載生長遲緩、體重減輕、食慾不振及精神與心血管方面之相關資訊


2.      食品藥物管理局持續密切監視其風險效益,並隨時追蹤該類藥品之安全相關訊息。


 


  醫療人員應注意事項:


1.      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處方開立者,methylphenidate為第三級管制藥品,處 方 醫師需領有管制藥品使用執照並開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且由領受人憑身分證明簽名領受。


2.      另,處 方 醫師於使用該成分藥品治療前,除充分評估病人用藥的風險利益, 亦應告知病人或其家屬注意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包括治療期間病人精神、心血管及心臟方面是否出現異常,是否出現生長遲緩、體重減輕與食慾不振等情形,並宜定期追蹤。


鄭醫師補充:


上文公布於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官方網站,大多數的門診患者,被開立methylphenidate這類藥物時,鮮少醫師會告知藥物使用相關風險,建議大家在服用任何藥物之前,應該先詳閱藥物仿單或者藥物使用須知(包含可能副作用),有任何疑慮或者出現任何相關不良反應,應該和開藥的醫師充分溝通。如果仍無法得到讓自己安心的答覆,可以找第二甚至是第三個專業意見來諮詢。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學期開始,許多小一生開始得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少數在教室坐不住或者容易分心的小朋友,可能會被學校老師寫上聯絡簿,家長甚至會接到學校的電話要求帶小朋友去身心科作評估看看是否有過動症。


一般身心科如何作過動症診斷?一是觀察,看小朋友在診間的行為表現。二是拿生活調查表回家填,父母及老師各一份,如果填出來的統計分數都很高,那麼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可能性便大為提高。也就是說過動症的診斷是基於現象觀察的歸納,開藥只是為了控制症狀而已。


至於宣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腦部額葉功能異常的疾病的醫師,並不會幫當事者作相關的腦部影像學檢查,精神科教科書也寫得非常明確,過動症的真正原因目前並不清楚,因此藥物作用會讓小朋友安靜,或者專注力提升,這是中樞神經興奮劑本身的藥理作用,與病因的處理並無直接相關。處理根本,並不須一直用藥控制才能維持穩定。但治療過動用藥的服用卻是經年累月,甚至超過十年。


用藥容易產生的副作用,開藥醫師幾乎不提,長期用藥對大腦產生的影響,一般人幾乎不會了解。國內知名的神經科學教授洪蘭女士曾不止一次提到:長期靠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或專思達)來幫助多巴胺濃度上升,這可是會影響大腦深部跟動機有關的伏殼核,喪失自我產生多巴胺的能力,導致長大後變得沒有動機。此外長期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有6%會出現精神症狀:


Cherland E, Fitzpatrick R (1999). "Psychotic side effects of psychostimulants: a 5-year review" (PDF). Can J Psychiatry 44 (8): 811–3. PMID 10566114. http://drakecanhelp.com/research-article/psychotic-side-effects.pdf.


產生藥物依賴,甚至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的症狀:


Dafny N, Yang PB (2006). "The role of age, genotype, sex, and route of acute and 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methylphenidate: a review of its locomotor effects".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68 (6): 393–405. doi:10.1016/j.brainresbull.2005.10.005. PMID 16459193.


建議大家不妨多了解非藥物治療改善之道。1981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研究,清楚告訴我們這項可能性是存在的,研究人員用高劑量的維生素來幫助學習障礙的兒童,例如超過成人每日建議攝取劑量100倍的維生素B2,37倍的維生素B3,40倍的維生素E以及150倍的維生素B1,效果卓著: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9096/?tool=pubmed


知名的分子矯正醫學權威,本身不僅是營養學博士,也是精神科醫師的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在更早之前也以高劑量的維生素來幫助ADHD患者療癒,非藥物改善過動症的療法早已存在,而且在臨床領域的使用效果並不亞於藥物:


http://www.orthomolecular.com/?ctr=resource&act=show&id=12


Hoffer, Dr. Abram. Healing Children's Attention & Behavior Disorders: Complementary Nutritional &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Toronto: CCNM Press Inc, 2004.


過去台大以及中研院的研究也證實過敏與過動的關係密切: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544&next=16156&l=f&fid=26


最後提醒,如能配合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作飲食調整以及身體排毒,效果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